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内部控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现状及问题

(一)存在较为严重的态度问题

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对内控机制构建及落实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敷衍应付痕迹或色彩浓重,部分负责人员甚至因对个人权力制约而暗中抵制。所以,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当地政府推进的内控机制构建规划落实的过程中,配合主动性及具体落实力度严重不足,导致地方一盘棋出现残局景象。具体到特定行政事业单位,依旧是有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但缺乏基于风险事故的管控。

(二)内控机制框架相对粗糙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收入、支出、审批、资金管理等方面制定有内部管理制度或相关说明文件,在形式上形成了落实内控的态势。不过,部分规范说明均是在宏观方面的笼统限定,缺乏足够的细致程度,基本上都是强调诸如费用支出环节需要的注意实现及达到的要求,不过要求多是针对比较宏观的事项类型而言的,很多没有具体到具体业务或流程细节。实际上,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配套流程设计方面的精细化同样有限,部分制度说明甚至缺乏必要的流程设计,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机制框架在整体上看偏于粗糙。另外,对于无形资产管理及投资管理等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应的规范说明,其内控机制本身存有残缺。

(三)会计内控监督乏力

《内控规范》明确要求对包括会计内控在内的内控机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特定行政事业单位 “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不过,在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中,不存在针对会计内控之监督检查的相关规划及落实。虽然,国家审计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的部分审计项目会涉及到相关内容,但普遍缺乏专项审计,审计深度不足,效果非常有限。

(四)执行落实境况不佳

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既有的制度规范文件及流程设计,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很难得到有效落实。比如在支出内控方面,虽然基于《内控规范》的要求存有审批、审核及支付三个微观方面的控制机制设置,但在实务层面往往均流于形式,这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金流失严重的关键原因所在。其实,瓤刂葱新涫捣ακ切姓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甚至整个内控机制最严重的问题所在。

(五)会计内控理念偏于滞后

目前,无论是基于《内控规范》等规范文件的要求,抑或是在实务层面的落实,都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局限在过往对财会工作的传统理解中,局限在以会计基础工作为重心甚至全部内容的旧财会理念中,相对于诸如管理会计等理念的需求而言,明显滞后,无法为会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甚至决策方面提供更充分而有深度的支撑。

另外,在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中,基本上不存在会计风险评估事宜,虽然这是《内控规范》重点凸显的内容。还有就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中,预算管理起到的作用不够明显,或者说和预算管理的结合程度普遍不高。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问题背后的动因

(一)顶层设计失当

虽然,《内控规范》本身相对系统,内容较为繁杂,不过相对于会计内控构建及完善而言存在多方面的缺失,内控监督乏力、执行落实不到位及相关理念之后等系列问题背后,均有该规范内容本身的缺陷导致。另外,到目前为之,还没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专门文件,相关说明规范混杂在《内控规范》中,但缺乏独立性及明晰度。

(二)重视程度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本身有比较浓厚的推崇上层级命令或指示的风格,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缺乏明晰度及独立性,严重削弱了各层级行政事业单位在这方面的重视力度,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单位的负责人在其本身的工作安排中很少为此留出足够时间、精力和资源,导致单位会计内控建设往往成为无源之水,从整体上说处于放任自流的态势,严重制约了其本身的健全和完善。

(三)理念发展错位

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推进提升过程中,涉及到三方面理念的协调,其一是内部控制理念的发展,其二是会计理念的变革,其三是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改革态势。在实务层面,三者并没有形成携手共进的态势,内控机制往往更多的是立足于传统行政事业单位之过往陈旧会计理念基础上思考构建和完善的,容易导致不同理念之间的错位,进而导致整体上的滞后。

(四)内控自身逻辑问题

因为内控机制构建而付出的成本与其导致的积极效果相对比而形成的效益情况,并非和一般所言及的持续良好,何况行政事业单位方面的效益很难用确切的经济数据量化,在内控机制构建落实初期往往出现成本付出高于效益的表面情况,在各级官员任期有限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形成切实推动落实的动力。另外,内控理念本身在不断成熟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理念在新的地域试水的时候容易暴露出其本身的系列不足及问题,制约了部分地区探索尝试的步伐。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水平的策略

(一)强化优先研讨

因为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理念及内控理念三方面的理论发展态势,国内各个省份和地区的情况普遍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本身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明晰度。所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水准提升,首先应该从思考在整体上推动相关理论认知的成熟度,应该就“是什么”的问题给出科学而明确的答案或理解。对此,国家层面应该整合既有力量,推进规模性的研讨,并且适当确保相关研讨的优先地位。在具体规划研讨推进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个维度的区分情况,一是注意不同省份和地域的不同,在一般研究的同时注意考虑不同地区的特殊性;二是注意各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差别,在一般研究的同时注意考虑不同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三是注意行政单位、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及各类公益事业单位之间的具体情况,在一般研究的同时注意考虑不同类别属性单位的特殊情况。

(二)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推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体系,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强化全覆盖的落实,就宏观方面的制度缺失等问题进行及时补漏,避免出现无形资产管理等方面规范缺位的现象。其二是应该充分吸纳规模性研讨的最新成果,确保制度设计的前沿性,避免相关工作导向坐标的滞后。其三是在具体流程设计及控制方法、措施配备方面,应该推动实现精细化,以利于在系列行政事业单位落实执行。其四是适当注意对不同情况的区别对待,对不同地区及不同性质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适当区分开来,分别给出指导性规程及细则。

(三)提升人力资源政策的配合水准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机制水准的提升,从根本上说需要系列涉及人员执行推进,所以需要人力资源政策的及时到位配合做支撑。在这方面,一应该强化对单位负责人的选择、培训或训导,推动会计内控理念融入其素质中,并促动他们养成重视这方面工作的习惯及自觉。在规划落实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适增加对系列单位负责人员的责任及问责说明;二应该推动财会人员在职培训内容的与时俱进,避免出现他们的相关理念及技术滞后的现象出现。三应该推动业务、职能管理等方面涉及人力资源政策的优化,以最大化地适应基于管理会计理念的会计内控新发展情况。四应该着力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政策的创新,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打破编制及铁饭碗的态势,提升其灵活程度,以便更好地应对会计内控等事项的持续发展。

(四)践行落实评估监督

在宏观方面,国家或者较高层级的政府应该适当明确倡导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风险评估或评价工作,《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便是这方面的举动,不过相对于会计内控而言偏于笼统。在微观方面,系列行政事业单位均应严格落实《内控规范》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划或计划,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落实,以确保内部监督工作的实际效果。另外,涉及到的国家审计机关在安排具体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应该对这方面有适当的关注,和财政部门等一道,强化并确保外部监督工作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李媛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的薄弱环节及应对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9).

篇2

摘要:内部控制不仅属于行政事业单位中一项关键的监管行为,同时也属于一项关键的体系安排,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治理的先决条件。本文针对目前规范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内部控制规范管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规范管理

2012 年11 月,财政部颁布《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范中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予以了明确的规定,本文就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管理进行简单阐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实施内部控制,能够推动群众满意、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只有搞好内部控制,做到“以制度管人、管权和管钱”,才能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

第二,实施内控规范,能够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管能力。行政事业单位属于社会事务的管理者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好、使用好内部控制这一有力武器,才能够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履职能力。

第三,实施内控规范,能够有效达成财政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目标,能够有效提高财政管理的能力,还能够有效提升财政经费的效益。

二、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工作在规范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只重视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直接导致了其在领导及相关工作的决策过程中,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业务流程不合理,致使内部控制存在缺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自身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时候,要么是照搬其他机构的内容,不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要么就是依照自身现阶段的工作状况,安于现状;或者,就是业务流程控制过于简单,出现问题时缺乏统一的处置依据和标准。上述现象,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可操作性差,致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根本没有涉及到单位内部所有的业务流程与工作人员,认为内控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国有资产保管和使用部门对此项工作不重视。资产闲置、贪污、挪用、盗窃现象严重,账实不符,造成家底不清,甚至国有资产流失,给单位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主要依据,缺乏对长效内控机制执行效果和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核。有些单位的领导为了在“任期”内出“政绩”,指使或强行要求财务人员弄虚作假,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来“实现”上级要求的有关指标,这些现象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谋取私利,提供虚假发票、报假账、虚列收支、截留收入,化公为私的腐败现象尤为突出。因此,只有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才能对腐败行为实行有效的预防和制约,从而促进廉政建设,从源头止腐。

(四)预算控制较弱,控制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部门预算工作发展迅速,预算控制的力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然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控制能力仍然较为缺失。一是预算编制较粗,仍然是根据当年的财政状况、预算单位上年决算数和业务进行核定,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核定,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二是内部预算监管欠缺刚性。单位内部预算工作欠缺科学性与规划性,针对预算工作的调整与追加较多,在经费运用方面严重缺乏预见性,导致预算的制约作用大打折扣。

三、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管的建议与策略

1.加强思想建设,切实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意识根据按照《会计法》第四条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员属于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其必须要承担起内部监管制度的有效性、科学性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完善性、真实性等相关职责。财政机构必须要采用各种方法,组织安排单位内部的负责人进行培训教育。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能够掌握相应的财经制度,切实提升其对于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其内控的职责,同时要给予内控工作足够的鼓励与支持,在单位内部构建良好的内控氛围。

2.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人员应积极参加培训,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多样的方法、自学和外出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以确保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运行。

3.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要达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有效管理的目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最基本的保障。内部控制制度应对核算会计业务、关键岗位人员的轮换、关键经济业务的审核批准、日常办公经费的使用、公务卡的推行及固定资产管理等进行明文规定,切实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保证其能够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予以严格的实施。

4.强化部门预算控制

一方面,应当深入拓展预算的范围,尽量把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收支活动归纳到部门预算的范围当中去,针对预算的追加与调整实施科学、严格的控制;另一方面,整合事业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工作与部门预算工作,切实提升预算机构的法律意识,遵循相关制度来进行办事,防止腐败现象发生。同时,还应做好专项经费与财政授权支付经费的管理工作,针对那些非法挪用专项经费、财政经费使用效率低下、随意更改预算、套取财政资金以及不按规定申请使用财政性经费等情况必须要进行坚决的处理。

5.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管理力度

必须要切实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管理,将财务工作纳入到内部控制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通过审计等有效途径,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定期针对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实施审计,同时针对单位内控体系的制定效果与实施现状进行评价,一旦发现不足必须尽快进行改正,从而有效提升单位的监管水平。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具有其特殊性,内部控制工作在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管理的相关措施,对于其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漫海.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6).

[2]刘兰英.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探析[J].网友世界,2013(12).

篇3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171-02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就是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因此,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关注度有了明显提升,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在注重自身形象的同时更要加强单位的内部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加强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对保护各类资产的安全性和行政事业单位在公众中的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会计内部控制存在误解,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模糊认识,通常观念严重,不理解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意义。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只落实在嘴边和文字上,疏于管理和防范,导致各种舞弊和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行政事业单位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人员没有注意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认为自己只是单位中的一个部门,财务方面的事情主要由领导安排,自己只是简单的做好预算、按规定领取资金、使用资金,没有严格的按照财经制度履行自身职责,资金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对现有制度执行不严格,缺乏有效管理

我国《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都对内部控制作了具体规定,并且突出建立风险控制系统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每项业务的控制条款中都增加了相应的防范风险的要求。但是,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还普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记账凭证填制方面。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混编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并且不注明所附原始凭证张数。稽核、制证、记账、出纳等项目一人担,存在出纳兼保管等现象。

2.票据管理方面。票据管理比较混乱。因为票据主要来自财政部门的票据,也有单位自购或自印的票据,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票据主要是用于非税收入的收取,也有用于往来方面的收款收据,所以,在票据管理中存在普通性的混乱现象。主要表现在票据认购、票据领用、票据核销上存在监督的漏洞,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给国家资产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3.会计核算方面。在所调查的单位中普遍存在着会计核算不规范,甚至失真现象。如有些单位正常经费与专项拨款不分开进行明细核算,使得单位正常经费和专项拨款来源不清晰,去向不明白,给自己和他人用账带来不便;再如,有些行政单位虚列专款严重,造成单位年终结余账户的虚增或虚减。

4.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确。 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固定资产明细账种类或品名不全、不细、不实,有的只登记金额,不登记数量,有的根本就没有固定资产明细账。定期的资产盘点工作没有按规定执行,时常出现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混乱状态。

5.内部审计没有形成制度化,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的不配置。即使有了机构、人员也没有按时进行审计,形同虚设。

(三)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体系还不完备

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的法律监督机制还存在盲区,各职能部门之间监督还不够协调。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制度,没有发挥有效作用。单位的外部监督主要由行业主管部门实施, 而行业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 对所属单位采取保护主义, 不能进行有效监督。财政、审计部门往往把重点放在预算内的资金使用上, 不可能对所有单位进行经常性监督。财政、审计监督把监督重点放在对资金使用的事后监督上,对事前、事中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经常出现。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管理

在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提高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视程度。多学习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知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要多重视和支持会计工作。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经济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根据我国《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 》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收支管理办法、岗位责任制度、专项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办法、内部审计制度、资产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抓好落实发挥其作用。

(二)培养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提高现有人员素质

由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具有相对稳定性,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不足,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显得尤为突出。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会计定期培训制度,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会计专业在职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严格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准入制度,对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上岗,否则不得上岗,并作为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硬性指标,加以严格控制。

(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1.要遵纪守法,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反对铺张浪费、损公肥私、虚报冒领等违法乱纪现象。要“从我做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人生价值观上提倡奉献精神,反对拜金主义。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篇4

【关键词】内控制度;不健全;规范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达到权利制衡的目的,使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影响内控制度建立与健全的主要因素

(1)认识不足,人员任用不规范。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加强会计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建立内控制度会造成工作上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影响工作效率,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另外,在用人机制上的不完备、不科学,使财务人员配备要求不高,造成会计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偏低,不能满足会计工作需要。(2)内审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单位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的内部审计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有的单位管理人员不重视内部审计,简单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或是内部审计工作与单位管理效益没有直接的关系,仅凭经验、惯例办事,缺乏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的正确认识,将内部审计的刚性和严肃性忽视。有的单位是没有建立规范的内审制度,对如何审,审后如何处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甚至部分单位根本就没有内审部门。所以,不仅会计核算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也不能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3)外部监督不到位。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包括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外部监督体系,但是由于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甚至监督弱化问题严重,导致监督效果不甚理想。从外部环境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不只是一个单位自身的事情,还应当是一项社会工程。目前,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只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重点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以及执行效果的检查;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甚至不知如何参与监督;从业的注册会计师可能会以效益为重而迎合单位的意图出具审计报告,也存在着消极监督的现象。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途径

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全面预算管理 内部控制

预算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日常管理工作的主线,尤其是随着全面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广泛实施以来,其地位更加重要。全面预算作为一种整合、优化资源的预算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行政单位的运行效率,促进单位实现其发展战略。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单位全员预算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等各种问题,这种种现实问题,要求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不得不思考如何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所谓全面预算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充分考虑内外经济因素的条件下,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对单位某一期间的经济活动做出的统一规划、安排。预算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战略目标管理、合理配置资源的主要方面,对提升其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1]。但是在推行全面预算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各单位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目标定位很不合理,全面预算的目标作用没有得以体现,单位内部的财务工作人员素质较低,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有待完善。(2)财务人员编制预算的方法落后,在贯彻落实财务预算的过程中执行力不够,灵活性较差,缺乏相对应的监督、考核体制。

其次,实施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达成某项目标而设计的具体过程。在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就是预算控制,通过COSO理论可以建立一套全面的预算控制体系,解决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然而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观念意识差,而内部控制只是一种管理工具,根本不可能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建设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完善内部控制体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建设对策

(一)激活内部控制要素

行政事业单位一般由上级主管领导机构、常委会以及监督部门组成,且制定了一套单位内部决策方法。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时必须做到各方权责明确,有效制衡,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时,必须设置预算管理委员会,使其位于核心地位,发挥综合领导、协调作用。在其下面分设预算管理的各个智能部门,以及时处理和预算有关的所有日常管理事务。针对各个部门提出的预算方案先进行初步审查、再进行全面平衡、汇总编制,和预算相关的各方通过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编制预算、执行并且控制[2]。其次,控制预算最后还是必须通过责任制考核,要有相对独立的内部审核部门对预算结果进行评价,为了确保其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通常是决策部门,依据审核结果,对预算控制的相关责任方进行激励。

(二)构建全面预算目标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目标体系集中体现了单位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经济指标与非经济指标两项内容,在制定全面预算目标时,需要制定者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以有效避免出现方向性错误。预算目标不能定太高,太高了完成目标的机率微乎其微,会打击团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能太低,太低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要分级设立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目标,把预算目标逐层分配到各个部门的每个员工身上,使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相辅相成。同时要注意把全面预算目标体系恰当融入内部控制体系中[3]。

(三)执行预算过程中的控制活动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行为主要依据控制事件的关系分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预算控制对其整个过程起着重要作用,首先,编制预算,也就是事前控制,这是一个制定预算目标的分解过程,主要控制单位内部有限资源的分配方向,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制定出的各种方案,是对未来工作内容具体分配。其次,调整、执行预算,也就是事中控制,根据预算的工作内容,实施各种预算方案,促使各相关主体依照事前的预算开展工作,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合理调整预算指标,其控制具有一定的灵活主动性。最后,评价预算执行情况,也就是事后控制,对预算执行以后产生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改进,积累预算控制经验。

(四)完善全面预算考核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制定一定的奖惩、绩效管理办法。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贯彻落实到位,必须把全面预算管理纳入单位绩效考核体制内,其考核的内容主要有: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年终结算的考核以及贯彻执行奖惩措施的考核等。行政事业单位在完成一个预算年度以后,内部审计部门出具评价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要给出控制的不足和需要修改的意见,责令相关部门整改,为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预算控制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4]。同时,对执行全面预算过程中,一些人员的不正确行为造成的损失,要按照单位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单位做出贡献的人要适当奖励,调动全体人员参与预算控制的积极性,促使预算控制体系保持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实际上是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抓好全面预算工作,促进内部控制建设,这两项工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要充分利用预算控制,加强内部建设,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贾列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探讨[J].山西财税,2008(11).

[2]张晓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0(05).

[3]姚晓艳.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J].中国工会财会,2011 (07).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加强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分析、防范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风险,应该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完善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有利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行为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的实行,有效控制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但在使用管理中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较严重。3.财务管理弱化。财务部门的工作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未能实现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4.岗位设置不合理。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预算刚性不够,计划性、科学性也不强,这导致预算调整追加频繁,最终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三、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经营风险的对策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规范的内部控制框架和体系,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起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提高单位防范风险的能力。

1.对风险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

现阶段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越来越具有复杂性。风险评估系统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风险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首先,要树立风险评估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的组织领导,健全和完善组织体系;其次,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的风险评估程序,建立风险监控处理系统;再次,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状况风险评估模型,构建风险管理预警机制;最后,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的风险管理,建立外部风险防范系统。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关注重点控制活动的风险控制点,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及关键控制点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以内部环境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具体方式;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在以上五要素中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落脚点,也是应对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行政事业单位在坚持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做好以下控制活动。

(1)明确不相容职务,切实做好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在设计内部控制系统时,首先要明确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各个机构和岗位和职责权限,使之不相容岗位和职务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2)严格执行授权审批控制。单位必须建立授权审批体系,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3)加强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贯穿于经营的全过程。单位应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按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并进行连续编号;明确凭证的装订和保管手续责任;合理设制账户,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复式记账;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编制、报送、保管财务会计报告。

(4)完善财产保护控制。保障财产安全特别是资产安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单位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进行财产保护控制。第一,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关键是妥善保管涉及资产的各种文件资料,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通过计算机处理的文件资料要留有备件。第二,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检查是否有错误、浪费、损失现象,并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

(5)加强预算的管理和控制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预算管理的计划性,实行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改变传统的认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只与财务会计人员和部门相关的错误观念;严格预算考核制度、奖惩措施到位。建立一套适合本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预算管理考核制度,将预算考核制度化、规范化,奖惩措施要切实落实,奖罚分明。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特殊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内部的财务风险控制有独有的、一定的特点,这需要行政事业单位从制度、意识和人员等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单位内部的风险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郭丽丽.浅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12(05).

[2]严友良.事业单位改革破冰:“顶层设计”出台[J].百姓生活,2012(05).

[3]葛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包含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百家之言2012(12).

篇7

【论文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人员素质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体制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现象,提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在单位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国家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也是单位改善管理、健全各项制度的客观要求,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从1999年10月31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单位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更是问题不少。笔者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体制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现象,提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效的具体表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以权代法,领导说了算,排斥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二是虽建有规章制度,但有章不循,形同虚设;三是监督乏力,没有相应的检查,出了问题也不知从何而起。具体表现为:

1.内控意识淡薄,基础管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数会计是从其他非会计岗位转岗而来,部分会计人员连从业资格证书都没有,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在具体操作中,印鉴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领导“一支笔”审批情况还比较普遍,只要领导签字,什么费用都可以报销,重大事项没有实行集体审批决策;工作人员调离岗位也不及时办理清点、交接手续等。

2.费用开支过大,控制不严

由于部门预算编制达不到零基预算要求,不够细化、准确,经常有年度预算调整变动情况发生,各项实际支出也并非严格按照预算安排支出,缺乏预算的刚性约束。同时,单位一般都是按照收入规模花钱,缺乏对资金支出合理性的分析,缺少成本效益核算,致使各项费用重复浪费、开支金额庞大。

3.资产不实,资产管理混乱

一是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二是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划分不清;三是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清。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定期的资产盘点工作没有按规定执行,时常出现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混乱状态。

4.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违章难究现象严重

新《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都对内部控制作了具体规定,并且突出强调了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在每一具体业务的控制条款中都增加了有关防范风险的要求。然而,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普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一是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及经办人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保管等现象;二是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现象;三是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确;四是内部审计没有形成制度化,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的不配置;五是忽视风险控制,造成巨大隐患甚至损失。

二、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难点

1.管理理念不到位,缺乏责任感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存在误解,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概念非常模糊,不理解内部控制的意义所在,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一种程序;有的单位本身不重视会计工作,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配备要求不高,会计人员普遍业务素质偏低,对内控认识不透;有的单位负责人不支持会计工作,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

2.现行授权机制容易造成内控制度失效

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置上,会计监督人员受单位领导管理,其监督权力也由单位领导授予。这种被领导者监督领导者的设置,本身不符合管理学基本原理,其行为必然受控于管理层,反映管理层的意图和目的,体现管理层的意志,致使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名存实亡”。

3.外部环境不到位,不协调

从外部环境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不只是一个单位自身的事情,还应当是一项社会工程。目前,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极其微小,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各有侧重点,忽视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督促。

4.相关政策不到位,会计监督乏力

近些年来,国家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出了规定,但是,尚缺乏具有可参考操作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制约措施。

三、 对策和建议

1.增强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经济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2.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全面清理整顿单位原有的各项管理制度、办法,依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有关要求,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找准失控环节,明确自控重点,培育自我约束自控能力。对于预算管理、资金拨付与费用支出管理、报销审批程序、以及对错误核算与错误支出的纠正等等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确定单位自控的重点和目标。

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及相关人员在贯彻执行内部会计控制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一是要严格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审查。应认真贯彻执行新《会计法》关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的规定。不符合条件的不得招聘,对不符合条件但已在会计岗位上工作的,应进行培训,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二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单位财务文化的培养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同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切实加强会计人员队伍的入门教育和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从而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4.发挥财政与审计部门作用,强化监督控制

财政部门是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应对有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检查,改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

5.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考评体系,强化责任追究

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管理;问题;改善

预算绩效管理是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目标进行管理和及时的信息反馈。同时通过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使单位的经济活动更加规范合理。而随着国家财税体制的改革,预算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及时从内部控制视角发现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简析

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是为了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事业单位的领导通过对预算目标的管理对单位部门的资金支出作出一定的评价和资金使用决策。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是公共资金使用的责任人,是绩效评价的主体,公共资金的利用率与他们的工作执行息息相关,而绩效评价的对象则是公共资金。因为行政单位的资金都是来自对人民群众的税收,属于公共资金。预算绩效考核本身是一项完善的管理系统,因此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防止出现错误。而对于实施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我们需要将内部控制系统与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相融合,更大程度地提高资金利用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与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相似之处

(一)目标统一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是为了提高单位的预算管理以及资金利用率,从而提高单位的配置和服务效率。内部控制作为单位的管理系统,其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单位行政工作的开展效率。作为运转与一个主体的两个系统,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

(二)执行方式统一

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就是绩效,因此在单位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全程将绩效作为重心,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评价和审核。而内部控制为了更好的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在单位进行经济活动时,要全方面地参与到决策制定、决策执行以及监督过程中。从这个角度上看,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都是将对经济活动风险防范、目标执行控制和及时的监督作为管理的重点,注重流程的控制。

(三)都需要全员参与

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需要所有的财务人员参与到其中。首先需要财务人员作出一定的预算目标,然后将目标下达到相应部门由各个部门进行执行,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绩效监督管理,最后还要有专门人员对绩效进行评价,从而做出合理的资金使用决策。而内部控制的实施也需要单位全体人员的参与,它是需要单位内部整体进行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以及控制的管理方法。因此在这方面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是一样的。二者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单位的经营目标和保证经济活动的规范性。

三、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工作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清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单位资产的完整性,也是为了预防执行经济活动面临的风险,而预算绩效管理也是为了保证财务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在单位内部预算绩效管理属于内部控制的管理范围,内部控制的活动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人员都不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之后,还要进行额外的绩效评价已经给他们增加了工作负担,又要实施内部控制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这使得他们对自身的工作越来越厌烦,长期下来就使得他们对这两个管理制度失去信心,最终忽视管理流程,对单位的财务管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工作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在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只是粗略地审核,单纯地认为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又不追求经济利益。但这样长期下去也会导致单位的资金遭受损失。

(二)预算绩效管理不能与单位风险评估机制有机结合

事业单位为了保证经济活动执行的安全性一般都会建立一定的风险评估机制,使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制定相应的预防计划。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也是通过对绩效目标的追踪,收集其中的绩效数据对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其进行评估和预防。在这一方面预算绩效管理应该与风险评估机制有效结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评价与追踪却不能做到及时的信息反馈,通常都是在经济活动结束后才进行数据的采集,这使得预算绩效管理与风险评估机制失去衔接,不能有效的进行风险预测和预防工作。

(三)绩效评价工作不能遵从内部控制的要求

内部控制的实施深入到单位各个经济活动的每一个流程,从单位和业务两个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来预防风险。预算绩效管理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积极响应号召极大地改善了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政府单位想要进行一个经济活动,整个活动的流程分为项目决策、决策过程、决策程序,其中绩效管理贯穿于其整个过程。但是具体的项目指标却没有做出明确地说明,这使得内部控制也没有办法进行具体的控制活动。同时项目执行申报以及审批都没有与内部控制程序相结合,也就没办法确定项目资金具体使用情况和项目内容以及项目的可执行性。最终就无法判定可能风险存在性,导致绩效评价工作的执行和绩效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四)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

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中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内部控制的具体流程和一些财务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储存起来并设置一定的保密系统,可以有效确保经济活动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也避免了出现认为失误。但是由于发展水平限制,部分地区的预算绩效管理仍然使用较为落后的方式。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大量的财务数据和申请报表依然采用打印、手工填写的方式,使得财务信息不能进行及时的反馈,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这样很容易出现大意错误,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改善预算绩效管理的方法

(一)提高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

部分行政事业部门应该积极开展一些培训课程,提高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使他们了解二者具体的操作流程。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应该意识到只要他们需要资金的支出,就涉及到经济活动的执行,同时也需要内部控制的参与。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利于推动二者的融合,使单位的整体资源得到规划。

(二)根据内部控制要求细化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执行具有很大作用,因此要不但对其进行完善。而内部控制规范中也包含了对其的约束与控制,要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识别单位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做到及时的防范。在项目决策过程中,项目的增减都应属于政府职能部分。而决策时要建立专家讨论、领导商讨、各部门参与的集体会议制度或是专门的立项评审制度,确保项目的可执行性。在项目管理中要根据政府的采购标准进行物资筹集,完善合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同时要及时对预算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确保各级任务完成进度和准确性。最后单位还应该建立适当的绩效考核制度。单位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考核小组,对整个项目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这样可以及时获取绩效信息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能及时解决。

(三)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内部控制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靠了信息技术的利用,提高了工作效率,预算绩效管理这种复杂性的财务管理也应该积极引用信息技术,使其在应用方面更加快捷。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也是为了避免一些经济风险,因此快速的信息技术可以使大量的数据及时得到汇总和分享,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工作得到衔接,事业单位可以在内部控制这个总的信息系统下建立一个小的系统主要用来分析预算绩效管理的数据,而同时又能保证在内部控制的管理下这些数据的安全性。

五、总结

随着行政事业的不断推进,国家也要相应地提高行政事业的工作效率。通过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尚集.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2-15.

[2]于廷永.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16-08-25.

篇9

财务风险是每个企业单位无法避免的事情,行政事业单位也毫不例外。但此单位类型和其他不同,其财务风险特点也自然不同。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主要管理社会和执行监督,国家是行政事业单位存在方式,因而在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方面也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为主。本文则从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明确财务风险定位以及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望给予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各个领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较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众所周知,压力会导致风险,同样风险也会加大竞争,因此我国各行各业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消除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普遍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但这种方式无疑会为我国财政支出带来较大的压力,所以需要做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因素

1、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防范意识

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普遍认为,在财务管理时只需要做好预算即可,只要按照预算执行就不会出现较大的财务风险。还有部分财务管理人员认为,如果能获取更多财务资源并对其合理利用,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较大财务风险。即使出现财务风险还有国家财政拨款作为补充,事实上这些和财务管理并没有较大关联,可以说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是行政事业单位出现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

2、部分权责利缺乏明确定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于为社会民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由于难以区分事业单位各个部门权责利,因此不利于财务管理。再加上预算执行缺乏规范,资金支出结构存在问题,长期以往就降低了政府公信力,甚至使用资金无法产生预期绩效,威胁到财务管理。

3、内部财务管理处理不当

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得知,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存在政事不分和政企不分情况,再加上很多财务系统相对复杂,单位和单位内部之间有很多复杂的关系,特别是在使用资金时常常存在利益分配不均和权责利不均衡情况,无法达到一致,十分容易降低资金使用率,也会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

1、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提高工作人员财务风险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要严格控制支出,加强监管力度。首先深入实际情况调查分析,在编制预算前应认真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要全方位了解国家制定的各项财政政策,从而增加来年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次应根据预算项目制定经费执行方案,并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供财务预算执行目标,实行一支笔审批和一本账制度,领导严格审批经费较大的项目。坚持从单一会计核算向预算管理思想观念和实施措施转变,更要坚持审批、花销、管理等思想观念相一致,避免出现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财务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会计规章制度,加快对财务执行控制与管理,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财务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更重要的是确保财务上报的部门预算都能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目标要求。此外,如果事业单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取得经济效益,就应学会善于在财务会计管理中随时对事业单位财务情况进行监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预警,降低事业单位风险发生率。同时还应学会判断各类风险,尤其对于无法避免的风险应建立预警系统来尽可能减少因风险产生的损失,从而做到防范有预案,解决有措施。

2、明确财务风险定位积极奉行财务风险管理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风险活动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尤其对于行政单位而言,财务风险管理也有相应的目标,然而它与企业以追求盈利为目标不同,此类单位应时刻考虑社会责任并借助其来对自身发展和多方面需求进行维持和满足,从而实现资金使用最大化。同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也应奉行相应的原则,一方面为整体性原则,即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活动中面临风险时,应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和预期恢复水平全面考虑单位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分析因此可能带来的损失或收益,从而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其次全员参与性原则,即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都参与其中。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甚至会影响单位正常工作。借助全员参与性原则可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积极性,并能妥善应对风险。

3、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转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式

内控是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能有效提升各种风险防范能力。必须在内控管理中确保完善各项制度并将其作为提高内控管理的基础,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众所周知,事物单位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即事物单位控制制度,需要通过设立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并在明确职务分工的情况下,实现授权批准与执行业务、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审核监督与业务经办以及会计记录和财产保管等相分离制度,由此才能实现会计内控目标。此外应加强财务预算编制,可采用滚动运算法进行编制预算。该预算方法不会将预算期和会计年度相挂钩,只需每个月在原预算基础上对下一个月预算增补,逐期向后滚动保持12个月,以此规划未来经济活动能对年度预算产生的缺陷进行弥补,使预算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相关性和灵活性较强。

三、结语

总之,财务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综合性管理应不断进行完善,使事业单位财务运行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环境。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应以发展的眼光完善各项财务措施,从而避免财务风险,推动事业单位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加兵,张红,赵斌,等.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0):31-33.

[2]彭顺艳.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23):31-33.

篇10

关键词:科研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简称内控)的概念源自企业经营管理,自企业经营开始就存在于企业内部,后来逐渐发展到商业、金融、证券、保险等诸多行业的风险管理领域。在现代经济管理中,内部控制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及风险整合框架等阶段,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向多元化、集成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广义地讲,内部控制是经济实体内部建立的对经济行为形成有效管理和制约,保证清晰准确的会计信息记录,从而更好地实现的外部监督与审计、保障资金财务安全、提升管理效率等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质结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不仅承担部分国家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市场经济行为中来,特别是科研事业单位,承担诸多国家级、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包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成果转化以及产品研发等环节,涉及大量经费往来和市场行为,因此建立并完善有效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十分重要,对于保障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科研经费的安全以及科技事业的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 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与此同时各相关部委及省级地方政府分别就《规范》落实推出相应实施办法。针对科研经费管理问题,2006年,财政部、科技部共同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159号、160号、163号和219号,以下简称《办法》)。为进一步改革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亟需结合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剖析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主要问题,建立合理高效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从而满足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安全性与科学创造性的双重目标。

一、国内外相关行业内控问题研究进展

内部控制在企业组织管理与风险控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外众多组织机构和研究人员开展了企业及公益组织等内控问题的研究,根据我国的情况,国内众多研究人员分析并探讨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以及财务管理问题,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发展策略。针对企业内控问题的研究发展时间最长,相对较为成熟,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建立机制,美国的内部控制已经发展到企业风险整合框架阶段,2005年10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主办组织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对1992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进行更新,以应对企业所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风险,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和意识,将风险评估要素进一步细化,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建立了会计内控、财务报告内控、内控信息披露、内控鉴证、内控审计等制度体系。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内部控制课题组基于现有内部控制概念的产生过程以及于审计视角研究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主张应从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中挖掘现代内控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特征,并且总结职责分工、权责对等、计量与报告、偏差纠正等基本原则,认为基于麦卡勒姆管理思想的内部控制概念可以作为当前内部控制理论范畴赖以存在的现实前提。陈志斌等对内控规范制定机制和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构建开展了深入研究,该框架从内部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讨论执行机制的成本与效果,模型包括执行机制、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成本与效果等四个要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稳定偏好、个人的理性选择、可比较的均衡、对尊重的投资、信任尊重和互惠等;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了市场环境、行政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等。刘静等和吴秋生等分别就内部控制环境和内部控制评价整合开展研究工作,认为我国企业界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是运用先进的内控理论和方法,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组织机构,既不同于政府部门,也不同于公益性组织,同时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与市场经济职能,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的研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唐宇系统介绍了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和国际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以美国、英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以及国际组织为例,从责任主体、内审独立性、测评标准体系和法律理论基础等四个方面,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国际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内控准则的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提供参考。此外,关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以及科研(科学)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研究都对类似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得出内控制度缺乏、内控意识薄弱等若干问题。尽管现有的研究大多从财务管理或审计的角度归纳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 内控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内控问题研究存在形式化、全能化和空洞化的弊端。对内控的研究需要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体现实体主义风格,确立以风险防控为目标、以运营管理层为主体、以内部牵制为核心机制的内控内涵,需要关注内控的本质内部牵制机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具体化、创新性研究,提升内控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内部控制的复杂性以及理论和实践上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的不足,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普遍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更加需要目标明确、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内控制度建设,本文将系统分析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特点及主要问题,并探讨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最后以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具体的内控管理模式。

二、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特点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问题具有明显的自身管理特点,其中科研事业单位的内控问题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相比,即存在许多共同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是我国主要的科学研究事业执行与实施机构,与普通事业单位相比,共同点在于都存在固定资产、三公经费、基础建设等财务管理环节,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事业单位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问题基本一致。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与一般事业单位相比,科研事业单位承担大部分科技项目和科研经费,因此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要突出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事业单位在普通事业单位管理服务职能基础上,还具有科技创新的目标,因此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科研经费管理与行政事业经费管理不同

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包扩科研经费与行政事业经费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行政事业经费是我国用于满足事业单位日常运转及办公服务目标以拨款形式发放的经费。而科研经费一般是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通常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目标或科学探索目的,科研经费通常由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基金会等通过委托方式或者通过对申请报告的筛选的方式来分配,用于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科研经费通常有一定的科技和绩效目标,特定的预算、执行、验收管理模式,与一般行政事业经费管理模式相比具有很大差异。

(二)科研项目执行过程预算外资金管理

科技项目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执行过程中通常会伴随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另一方面,科研配套环境、基础设施、实验环境以及实验室建设等行为与普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具有自身特点,通常包括适应科技目标的特种设备,存在很大程度的非标准化问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会产生预算外资金和经济行为,因此,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应具备应对科研项目执行过程预算外资金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的能力。

(三)科技创新目标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都非常重视对科研的经费投入,科研经费占国家GDP的比重日益增长。科技创新目标需要依托各类科技项目实现,而科研项目的执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科研经费管理的影响,因此科研经费的管理非常重要。科研经费管理过程通常需要与科技项目执行进度紧密相关,这就要求科研究费在财务管理环节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预期性和独立性。

三、科研事业单位内控面临主要问题

结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情况和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特点,可以分析得到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和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观念意识、制度体系、组织架构、技术手段、运行机制、人员素质等方面:

(一)整体内控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包括科研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与企业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科研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大部分科研核心人员对财务管理内控工作没有明确概念,甚至包括财务管理人员在内,内控观念意识相对薄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因此,强化整体内控思想观念意识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关键思想因素。

(二)内控制度体系不健全

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等行业的发展相对成熟完善。针对事业单位就内部控制标准而言,尽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一系列的机构体制改革,政府职能逐渐转变,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建立,中国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已成雏形。然而,仍然没有专门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科研事业单位的内控准则,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日渐深化的预算支出财政改革以及多元化的科研相关经济行为。因此,亟需建立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细则条例,制定统一化标准和法律法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

(三)内控组织构架不合理

当前,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面向内部控制目标的组织构架不合理,财务管理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相对独立,协调程度和同步性不强。现行体制下,大部分科技项目的立项、预算编制等重要环节未涉及财务部门的参与,财务部门仅参与经费的日常管理以及验收审计等环节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科研经费管理衔接、预算契合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适应科研事业单位科技创新目标,建设有效的参与制衡机制,从而增强控制约束力,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问题。

(四)内控信息沟通不畅

因科研任务不同通常科研事业单位会设置多类部门,包括不同科研业务部门以及管理服务部门,科研业务多涉及多部门协调,各部门之间、管理层级之间缺乏高效的信息化传递手段,导致信息沟通不畅,领导层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核心业务、关键数据不能及时、系统地知情掌控;另一方面也造成行政审批效率低下、行政管理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内控信息沟通不畅成为限制内控体系建设的技术性因素。

(五)新形势下内控的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投入不断增长,十二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导向,是科研事业单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的在当前大力倡导反腐廉政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各级审计机关、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对科研事业单位和科研经费的关注日益增强,如何确保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稳定高效运行是一项重要任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建立有效内控机制的关键性因素。

四、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

针对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和内控制度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应从系统全局的角度着力,采用自顶向下的建设理念,建设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理论思想体系与现实执行制度,形成覆盖内控意识观念-规范制定机制-规章制度体系-权力制衡机制-目标优化管理-风险控制约束-执行效率评估-管理技术手段-创新人才培养等环节的一套完整的实际操作方法。

(一)建立完善内控规范制定机制,保证财务和内控制度合理规范。

规范的制定机制是决定规范质量高低的首要因素,内控规范质量的高低与相应的制定机制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内控规范制定机制包括制定机构、制定程序是内控体系制度建设的根本。由单位领导层、财务部门、科技部门、核心业务部门关键人员共同组成单位内控规范制定委员会,并制定指导性内控制度制定办法,保证财务和内控制度合理规范。

(二)完善财务业务流程制度化管理,建立监督机制

在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约束之下,针对科研经费管理,建立科技项目预算、经费执行、收支管理、财务报销、结题验收、项目审计等系列规章制度,实现财务业务流程规范化、制度化流程管理。建立监督机制,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三)建立各方职能权力制衡机制,强化内控审计

以支撑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保障资金安全,防范经济活动风险为目的,建设科研事业单位领导层、财务管理部门、核心业务部门之间的职能权力制衡机制,明确细化各方权利与责任,防止单方面权力无制约、无限制的财务执行程序。建立并强化内控审计机制,强化对各方职能权力的制衡,从运行机制的制度根源防控财务风险。

(四)建立科研经费高效管理服务模式

科学研究是科研事业单位的首要目标,即使对于高等院校类的科研单位而言,科研工作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建立科研经费高效管理服务模式,保证科研经费执行更好地支持科研项目的进展,更好服务科研是内控制度必要目标,同时,科研项目内部绩效评价机制也是促进内控体系制度完善的有力措施。

(五)建立预算外资金内控制度,应对科研工作不可预期风险

针对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预算外资金和财务行为,结合科技项目本身具体情况,建立预算外资金内控制度,确立风险控制目标,明确领导层和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外资金审批权限与责任,建立与领导层和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风险评估与预报机制,在保证科研工作顺利执行目标下,有效降低科研工作不可预期风险。

(六)对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执行效率评价以及完善改进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作用,提升内控管理效果,并降低内部控制的行政管理成本,对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执行效率评价十分必要,建立有效的内控评价机制,结合行业单位特点,构建内控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内控体系做出合理的评价并完善改进不合理因素和制度,从而促进内控制度向合理高效的方向发展。

(七)建立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降低人为干预因素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模块化,建设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还可实现基于内部网络的实时在线审批,从而实现操作流程的自动化约束,降低人为干预因素,从而降低科研经费使用与执行过程中的风险,也是保证内控制度落地实施的有效措施。

(八)创新管理方式,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

人员因素是创新管理的核心,是建设高水平内控体系和制度的基本保障,此外,内控体系高效率、高质量运行也依赖于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创新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财务管理与内控管理专业人才,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组织和业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平台建设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是落实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有效途径,将上述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的具体方法集中整合,设计开发科研事业单位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平台,对于内控制度的实践操作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基于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进行信息化、模块化建设,具有财务管理的全局性、经费执行的连续性、账目信息完整性、合理审批的实时性、资金风险的可控性、问题纠正的及时性、外部监督的有效性等显著优势,可大幅提高管理效率,并有效降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资金安全风险。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和步骤:

(一)业务流程规范化、制度化

针对科研事业单位特点,将科研经费、行政事业经费、基础建设经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收入等不同类别的经费分别管理,针对不同经费和业务类型,制定规范化、标准化业务流程,分别制定预算、申报、审批、验收、审计等具体业务的制度化实施细则。

(二)核心业务信息化、模块化

针对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核心业务,设计架构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经费管理、项目验收、财务审计、科技合同、成果转化等功能模块,实现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电子化、信息化,集成各主要功能模块构建基于内部网络的财务管理与内控信息化平台。

(三)管理与审批权限、完善在线审批操作模式

分别对领导层、管理部门、核心业务部门设定不同管理权限,各主要分管领导、管理中层、科研项目负责人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权限参与执行科研项目和日常业务,在业务管理标准化基础上完善不同层级和相关人员在线审批。

(四)自动化约束机制以及风险报警机制

针对不同权限的参与方,信息化内控系统添加自动化约束机制,有效避免传统的财务管理和内控管理中可能出现的疏忽。同时,引入风险报警机制,对科研项目执行与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及时提出风险分析和预报。

(五)科技经费绩效分析模块扩展

内控管理系统添加科技经费绩效分析扩展模块,在预算申报、项目执行、结题验收、财务审计的全程信息化基础上,结合单位科技管理职能部门,对研究性科技项目、基础设施性实验室建设、设备购置性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综合绩效分析评估。

(六)科研项目预算外资金风险评估模型扩展

针对科研项目预算外资金,可通过启动申请程序,由主管领导审批的形式进行操作,与此同步,扩展建立该类型预算外资金的风险评估模型,根据资金类型、用途、金额、周期等具体因素综合评定风险,从而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定量化依据。

(七)针对具体业务相关法规制度的在线培训

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支持财务管理规定和内控制度相关在线帮助,实现对不同用户包括财务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的在线培训,从而达到强化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风险意识的目的,为内控制度深入推广产生积极影响。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分析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问题,并结合科学研究的创新性以及不可预期性风险等特点,提出面向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建设的框架,包括建立内控规范制定机制、完善内控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强化内控评价、控制财务风险、信息化内控管理、培养专业人才等具体措施并探讨构建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以信息化管理手段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从而满足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安全性与科学创造性的双重目标。

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科研事业单位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结合自身行业、领域、地区特点,建设有效、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开展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理论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高水平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可有效提升科研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更能够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从而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注入强大的发展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吴益兵.内部控制鉴证:动机、价值相关性与内控效率:(博士学位论文)[D].上海:复旦大学,2010

[2]F. H. Fadzil, H. Haron, M. Jantan, (2005),"Internal auditing practices and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Vol. 20 Iss 8 pp. 844-866.

[3]F. Fang, H. Zhou.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Internal Control, and Disclosure Transparency" In Transparency and Governance in a Global World. Published online: 2012; 11-37

[4]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内部控制课题组. 内部控制: 融入现代企业制度引发的思考[J]. 会计研究,2011, No.11, 47-51

[5]唐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 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6]余黎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难点和解决对策[J]. 会计之友,2014, No.28, 46-48

[7]胡革峰,程茜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浅析[J]. 财会通讯, 2012, No.11 , 157

[8]王宝庆,王弘毅. 行政事业单位推进内控规范若干问题认识[J]. 会计之友, 2014, No.6, 22-24

[9]聂菊玲,李丽霞. 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No.13, 40-41, 48

[10]王世录.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析[J]. 财会研究, 2010, No.19,49-51

[11]姜雪莲.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2013,No.23,127-128

[12]赵红丽.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基建业务内部控制的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No.25, 66-67,56

[13]陈志斌,何忠莲.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构建[J]. 会计研究, 2007, No.10, 46-52,95-96

[14]陈志斌,陆瑶. 内控规范制定机制[J].会计研究, 2008, No.4, 62-69,94

[15]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 会计研究,2005, No.2, 73-75

[16]吴秋生,杨瑞平.内部控制评价整合研究[J]. 会计研究,2011, No.9, 55-60

[17]李心合.内部控制研究的困惑与思考[J]. 会计研究,2013, No.6, 54-61,96

[18]田小萌.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

[19]李阳. 我国内控审计规范问题研究-基于美国改进内控审计准则的视角:(硕士学位论文)[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20]王凤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水平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