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近五年来,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级政府”的角色。
1.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
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查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钱办事”的重要来源。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合作医疗和各类创建等项目,虽然上级有部份的配套资金,但杯水车薪,还要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开支,确保了村级组织的运作和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
3.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税费改革后,农户农业生产支出越来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费用,但进行必要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必须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万元左右,从而保证了农业的稳定生产。
4.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如**村、**村等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从20**年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看(共列入**个村社),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万元,与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所有者权益**万元,比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扭转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下降的局面。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万元;当年收入(含土地征用补偿)按村组分,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全市当年集体经济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个,占村总数的33.81%,比2004年多1个,连续二年出现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减少的现象。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①村级经营收入9267万元,占总收入的43.22%;②发包及上交收入3791万元,占17.68%;③村投资收益445万元,占2.08%;④其他经济收入7937万元,占37.02%。另外,各级的补助收入7250万元,未计入总收入。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集体经济总体上体现出北强南弱、近郊村优于远郊村、平原优于山区的特点。
(三)存在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从统计数据来看,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比较突出。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如,**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含土地征用费)达1588余万元,而**村、***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几千元。
2.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加大,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的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20**年各种财政配套补助**万元,村社均**万元,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甚至出现了大部分村所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与当年实际收入相差甚远的虚假情况。
4.钢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级组织不堪重负。农村环卫长效保洁、治安联防、农田设施、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各项创建活动等方面的钢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级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集体经济本身薄弱的村级组织来说,实在难释重负。另外,部份农民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拖欠、拒交应交费用的现象滋生,无疑又给村级组织增添了不该有的负担。
5.集体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村级组织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关的物权回报。如,在农村饮用水、电网改造等方面的费用,都要由村级组织负担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后,物权和收益由水、电等相关部门所有,无形之中使村级资产化为乌有。
6.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没有收取。二是农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受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村得不到享受。
7.村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心存疑虑,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片面地认为,“村干部再回头搞集体企业,一无精力、二无能力、三无财力,力不从心,不合时宜。”缺乏敢想敢做敢为的勇气和魄力,丧失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和主动权。
8.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难,面临难以跨越的高门槛。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的难度加大,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创办集体经济项目的门槛被抬高,与先进村的差距也随之越拉越大。
9.部分村级债务沉重,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债务形成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如小水电、道路、标准厂房的贷款利息)、各类创建配资金的投入以及非生产性支出等。
10.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从调查情况看,全市两位村主要领导文化年龄结构欠佳的状况,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更谈不上魄力和胆略。甚至个别“问题”人员通过各种手段进入村班子,影响团结和工作的开展。
11.农经队伍力量薄弱,与工作量不相适应。目前,我市各乡镇街道仅有1至2名专职(兼职)农经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任务重、强度大,哪里需要哪里搬,时常处在被动应付面上工作的状态,根本顾不上指导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另外,农经工作人员在职称评等方面也面临着突出的制约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切身利益。
(四)主要原因。
一是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从调查情况看,凡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较为强壮,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位于山区、稻区的村,地处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级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是村级集体积累困难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村级集体积累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情况调查来看,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严格的用地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我市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征用和“三提五统”的局面消失,农民的应交款拖而不决,钢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冲抵了积累,坐吃山空。
三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我市完成村办集体企业转制,受此负面影响,各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部分村干部群众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从受调查的37个行政村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以及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对村干部施加压力,使村干部都抱着“别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对不起老百姓”的态度,不顾所在村的经济承载能力,盲目跟风,举债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我市村庄分布在平原、半山区、山区,村与村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郊和边远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农民素质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
1.近郊村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集体投资办市场、商场,以场生财。如朗霞街道的新新村,通过创办蔬菜农贸市场和停车场,年可收租金等65余万元。二是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
2.山区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山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要开发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针对“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农户的责任山以及长期失管荒芜的山地,通过规划,向农民返租,统一开发后重新承包给农户经营,获得发包收入。二是合股经营,通过笋竹两用林、水果蔬菜基地和小水电等项目开发,村与农户或投资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开发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重视科技投入和产品营销,发展优良品种,开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二)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第一,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对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要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水等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第二,加强资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根据有关政策,保护好、发展好宅基地(土地)整理后的成果,促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对使用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的,要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和公益事业费。第三,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代管制度。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民主监督、财务公开等工作,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
(三)制定扶持政策,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从调查座谈体会到,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不论是近郊村、远郊村,还是山区农村,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扶持,尤其是对山区集体经济基础较差的村,更应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扶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要活用村级留用地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体必须占有生产资料,而土地是现阶段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要维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赋予村级一定数量的土地经营权,确保村级通过土地经营获取稳定的收入。“留用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留给将来农村发展使用的土地。与其留着将来用,不如现在就用,迟用不如早用,早用早收益。在当前关键建设时期,必须突破僵硬的思维定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心保装,适度开发,早开发早发展。从干部群众的呼声来看,村集体占有10亩左右为宜,这样村均固定收入可达到10万元以上,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维持村级正常运转。
二是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活化土地使用权。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兴办企业或开展物业经营,获得土地使用收益。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到城镇发展集体经济,从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部分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用指标,给集体经济薄弱村2至3亩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并以最低价位在区位较好的城镇规划区内落实地块建设工商用房,以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
三是要建立新增工商税收分享政策。村级在村内或城镇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民营经济,创办工商企业,新增工商税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用于补充村级收入的缺口。按工业集聚要求搬迁至其他乡镇工业园区的企业上缴税收,原所在村应按一定比例分享收益。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着力改变引进企业越多,村负担越重的局面,从而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
四是要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目前,分散在有关部门的涉农政策资金在扶持农村发展上,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且随意性较大。为此,要整合部门政策资源,优化资金配置,规范操作,增强方向性,提高透明度。要理清村级组织的财权和事权,按一定比例加大对农村道路养护、卫生保洁、绿化等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村级班子成员工资报酬,切实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
(四)化解村级债务,切实减轻村级负担。
村级债务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阻力,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切实减轻和缓解村级组织的负担,使村级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上轻装上阵。一是增收还债。通过大力培植集体收入来源,增加集体收入,提高还债能力。二是清欠还债。主要是加大对农民欠缴的“三提五统”和各项承包费的清缴力度,在清欠工作中,要坚持执行先党员干部、后农民群众的原则,在广泛动员的前提下,对有能力还款而不还的,必须利用法律手段收缴。三是降息减债。对于高息借款,不管原来达成什么协议,都严格按照金融部门规定的同期利率计算,由乡镇农经站统一换据,签订协议,或由政府进行适当贴息,以此减少村级负债。四是节支还债。严格核算享受误工补贴人员数量,减少工资支出。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办公费、报刊费、会务费等项目要实行限额管理,降低管理成本,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五是核销减债。对村级债务进行全面审核认证,经过核定已确定认为无效的债权债务,按法定程序予以核销。六是归责还债。对原村办企业向银行贷款形成的债务,要按照谁借谁还的原则落实债务人,债务由企业承担并负责偿还;企业倒闭的,可以采取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等形式处置,所得收入按法律规定偿还债务。
(五)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发展活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五、需要调整或出台的扶持政策
1.村级留用地政策。
2.村干部报酬逐步统筹。
3.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经费(正常运转经费)的补助政策。
4.发展物业经济的扶持政策。
5.村干部的激励、关爱政策的继续运行。(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6.由村级出资共建农村公共设施的收益回报机制。(水、电等垄断性行业)
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teaor”为你整理了这篇定点扶贫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定点扶贫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积极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是新时期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挖掘农村市场消费需求潜力、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手段,对于打赢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为指导河沿村脱贫攻坚工作,促进财政支持扶贫工作顺利推进,2020年2月至5月,河沿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开展了“一抓双促大走访”活动,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集体经济发展概况
孔店乡河沿村位于大通区东南高塘湖沿岸,属于三市交界地带。全村耕地面积4437亩,水面180亩,共有9个自然庄,521户,1661人,其中党员32人(含驻村工作队成员)。2014年被列为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45人。该村地势低洼,道路交通薄弱,基础设施薄弱。汛期和涝年水面上涨,浸没耕地,造成村民搬迁,收成变化无常,大量村民外出打工,村里经济社会日益空心化。村集体经济薄弱,2016年以来仅有集体水塘出租收入0.4万元/年。2017年以来着力拓展集体收入渠道,新建光伏发电站、标准化大棚等,不断加大现代农业建设投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2014年—2019年分别为0,0,0.4万,11.9万,18.1万,50.7万。2020年利用扶贫资金建设阳光大棚用于出租农户新增20万元,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82.7万。
附:2014年——2019年村集体收入明细表
年份
收入组成
金 额(万元)
2014
无
2015
无
2016
资产出租
0.4
2017
资产出租、光伏项目收益
7.9
2018
资产出租、光伏项目收益、扶贫项目收益
18.1
2019
资产出租、光伏项目收益、扶贫项目收益
50.7
2020
资产出租、光伏项目收益、扶贫项目收益
82.7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孔店乡河沿村农业产业结构还是以传统种植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多,资本注入不足,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二是农业发展特色亮点不“多”,近年来,河沿村相继发展出草莓、稻虾共养等特色农产品,但是整体规划、结构形式单一,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三是农业技术应用不“广”,在大力推行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的背景下,河沿村农业机械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水肥一体化、智慧农业应用覆盖面窄;四是农村人才配备不“强”,村居带头人缺少农业发展思维,新型农民培育力度不够,农业专技人才匮乏,严重阻碍农业工作发展步伐。另外,畜禽养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压力巨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三、促进河沿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见建议
(一)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一是厘清底数。对各村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理、造册登记、股权认定、确权颁证,可采取承包、租赁、参股分红等方式盘活现有资源,从而获取稳定的集体收入,各村居可确定一定比例的集体股,其余部分根据实际决定是否分红。二是开发资源。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对部分目标土地进行招拍挂,争取条件列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增加集体收入,破解被征地农民生活无保障、村集体经济难持续的困难局面。三是创新形式。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引导村集体与农业龙头企业、种植专业大户开展合作,利用龙头带动作用,引领村集发展物料供应、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多种经营,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态。四是招商引资。针对地理位置优越、和谐稳定的村组,在符合环境保护、水源地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招商引资,引进中小企业、现代集贸中心、连锁超市等新业态,以集体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参股经营,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二)加快多元产业发展
一是探索增收致富机制。坚持村集体经营为主导,实行村营市场化运作,适当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提高旅游发展层次;以村民自愿为前提,鼓励全民参与,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选举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村民学校”,积极开展集体产业经营培训,转变村民陈旧思想观念,提高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热情;创新集体产权收益机制,制定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办法,鼓励村民以土地流转、房屋租赁形式参股,同时为贫户家庭留取一定比例股份,带动村民集体致富。
二是抓功能聚合,高标建设田园综合体。在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基础上,打造集农业、旅游、生态为一体的田园综合项目,不断开拓新型业态模式,做强做优。积极引进有意向企业来村投资。下一步,要充分利用河沿村沿湖生态园、稻虾共生、生态养殖品牌基础和优势,按照园区化设计、产业化布局思路,精细规划功能区,突出设计农耕文化体验区、综合果园区、农家乐等,不断完善硬件基础配套,打造三产融合支撑点。
三是抓科技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18年河沿村被大通区列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村,建成后,河沿村将通过清产核资,把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确权到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完成后将采用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利用先进生产、经营技术,多方筹集财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总结先进村项目经验,继续加大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投入,对标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兴建智慧温室大棚,引进数字控制技术,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控制病虫害、提高效率、降低农药使用量,达到节肥增收效果。
四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一是改进考核机制。精简考核指标,根据当前工作计划抓重点考核,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级班子任期目标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与班子成员年度考核、工资发放挂钩,让村级组织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上来。二是加强针对性培训。组织开展村干部专题培训,分期分批分项目组织村干部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参观学习,解放思想,提升发展动力和信心。三是培树先进典型。全面带动农村发展集体经济需要榜样的力量,在学习先进模式的同时,积极培养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对带头人进行荣誉和物质奖励,并向上级积极争取扶持政策,打造农村转型发展的样板。
篇3
[关键词]体育经济;现状;问题;对策
一、辽宁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体育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规模体育赛事不仅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也是扩大城市知名度和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体育产业投资少、影响大、见效快,蓬勃发展的体育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辽宁体育扎根于东北得天独厚的沃土,创造过无数辉煌,是辽宁的旗帜和名片。然而近年来,辽宁体育境况不佳、成绩下降、发展态势疲软。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相关产业发展都落后于兄弟省市,体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作为体育大省、强省,不能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是众多体育从业者和体育爱好者的一块心病。第十二届全运会的举办给辽宁体育打了一针强心剂,尽管全运会的热度不似曾经,也还是辽宁父老家门口的大事,实现了大家多年的期盼。但是,2018年的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20强赛沈阳赛区的一场比赛,接待、安保和赛后服务再次成为辽宁人的痛点,由此辽宁完全有可能与昔日中国足球的福地分道扬镳。
二、辽宁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管理体制僵化
体育产业需要经济实力来支撑,同时体育产业不断壮大,将带动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和营销手段的选择,体育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体育产业的繁荣映衬出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多年来,东北经济发展一直不温不火,体育产业发展同样落后。计划经济下的体育发展模式还有部分遗留,至今仍在束缚着辽宁体育界。政府干预多、市场化不够、企业和商家参与热情不高导致各类体育项目训练比赛经费困难,成绩堪忧。
(二)体育赛事少,影响力差
举办体育赛事能够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繁荣,提升当地人气,也是树立城市形象、扩大宣传的好时机,如人才交流频繁、商业机遇多、投资兴趣旺盛、活跃区域经济等。体育比赛主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是赢得比赛胜利的因素之一。而辽宁的体育赛事寥寥无几、关注度不高、影响力差,屈指可数的职业联赛,多年来也是不温不火。这些都让辽宁的体育经济死气沉沉、缺乏生机。
(三)体育装备制造业落后
体育产业不仅局限于运动员和体育比赛,体育器材、体育服装等的生产制造也是体育经济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大市场。作为体育大省,辽宁体育人口和体育爱好者众多,体育装备需求量、消费量巨大。然而在众多知名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中,多是省外、境外品牌,见不到辽宁本地产品。特别作为气候寒冷、严寒持续时间长的东北地区,冬季服装供应商也大多来自其他省份。不够重视体育装备制造业,失去巨大的消费市场份额,同样也是辽宁经济振兴的短板。
(四)体育人才流失严重
热爱体育是辽宁人的传统。在各类体育项目中都有出类拔萃的辽宁人为国家争取很多荣誉,世界体坛也同样少不了辽宁人的身影。辽宁体育人才辈出,但辽宁体育各项目队伍不够稳定、财力薄弱,本地企业参与度不高,导致高水平运动员大量流失,投奔发达地区体育团队。一些运动队为弥补经费不足的窘境,只好依靠有偿转让队员维持生存,年复一年,导致出成绩、夺奖牌成为泡影。体育人才的大量流失反映出辽宁体育领域发展的不正常现象,值得深思。
三、解决辽宁体育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体育管理机制
市场化市场经济时代,观念、机制、管理都需要适应社会环境,否则就会成为枷锁,进而阻碍发展。中国体育早已市场化、职业化,除非参加国际比赛,行政干预不复存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化率高、思维灵活,体育经济红红火火,商家愿意投资,百姓喜欢参与。辽宁体育需要彻底去除计划经济遗留,抛弃官僚作风、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让市场机制来调节优胜劣汰。凭借强大的体育基础、完全的市场化发展辽宁体育事业,让东北虎重振雄风、笑傲体坛。
(二)筑巢引凤,创办重大
赛事搞体育需要有比赛,经常举办高水平赛事能够聚集人气并让城市充满活力。体育方面要舍得投资,因为其收获的不仅是眼前和局部利益,将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在很多体育项目上,辽宁体育水平都是名列前茅。应当重视引进全国性、国际性的赛事,带动辽宁地区体育软硬件建设。一流的体育实力要有一流的比赛场地,体育场馆设计建造要有前瞻性、国际性。百年大计不仅仅是质量过关,还需要外观的别致,成为城市的地标和旅游景区。
(三)大力发展体育装备产业
辽宁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发达、基础好、技术人才多。经过市场化的多年历练,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产业升级改造是辽宁经济发展的新课题。大力发展体育装备制造产业无疑是一个投资少、风险小,有巨大市场需求潜力的项目。合资合作进行体育比赛器材、训练设备、体育服装鞋帽的制造加工,推动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体育产业影响力大、关注度高,把握住辽宁体育的脉搏,东北振兴指日可待。
(四)借力人才沃土,提高辽宁体育实力
篇4
一、基本情况
1、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一是政策环境放宽。自去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民营经济大会精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从各个方面调动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二是部门为企业办事的效率提高。通过落实各项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县直职能部门增强了服务意识,特别是县政协、县纪委、县中小企业局对县直部门调查评议后,21个职能部门制定了“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两个立县”的承诺及工作措施,从服务态度,服务标准,服务时限,服务措施,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了承诺,从而大大提高了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企业普遍反映以前跑多次办不了的事情(如工商手续等),现在只要跑一次,很快就能办下来。三是服务体系建设更完善,服务措施更具体、更到位。县里为私营企业担保商会注入200万元周转金,使担保商会为12家私营企业担保贷款440万元,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而且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在资金市场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另外“三个一”挂包责任制的落实,调动了各级、各部门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挂包,企业在项目立项,争取资金等热点、难点问题上,县大班子及挂包部门为企业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四是“三乱”现象减少,企业普遍认为自去年以来,各种收费明显减少,特别是摊派的定报纸费减少50%以上,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搞生产经营了。五是企业主管部门力量加强。各镇经委都成立了招商办,充实了各镇经贸委人员,这样就有更多的力量和精力深入企业为企业服务。
2、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明显提高。发展环境的改善,必然带来企业的大发展,调查发现自2003年至今,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调查的20家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增加值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在30%以上。二是新上项目数量多,投资额大,发展快。2003年全县民营企业新开工项目138个,完成投资31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其中过千万元的75个,过亿元项目的21个,均比历年有大幅度增长。三是市场销售形式看好。从调查的20家企业看,产品产销量均在90%以上,6家企业产品供不应求,设备利用率95%以上的16家,80—95%的4家。可以看出,企业的产销形式不错。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从客观方面讲:一是目前的土地政策,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土地手续办不下来,不得不放弃;二是资金紧张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贷款难、担保难始终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头痛的事情。三是人才少,职工素质低也是影响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的企业规模上去了,但面临着一方面人才引不进来,专业人才不愿到民营企业,甚至大学毕业生不愿来;另一方面现有人才留不住(易被其他企业挖走)的局面仍然存在,致使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不上去,工作质量差,竞争力低。四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济势力小,有些该办的事情无力办到,如某化工设备厂需办生产许可证,但各种费用得上百万,企业无力支付严重影响产品销售。
从人为方面讲,一是“三乱‘现象仍然存在,企业反映比较多的是河道工程管理费、残疾人保障基金、税收代办费、企业年检费用、质检技术服务费及补农基金等。以上这些费用企业不知道哪些该收,哪些不该收,收费的标准是多少。很多收费项目有是只收费不服务,有的是收费多少由收费人员口头决定,可高可低没有标准,还有的收费如补农基金,财政部门拿着文件到企业收取,而地税局不予列支,使企业无法下帐。化工企业的年检,工商部门让企业必须拿出具有市安全评议中心的安全评议报告,可拿到安全评议报告首先要制订可行性报告;其次按可行性报告搞设计,然后才能拿到安全评议报告,这些都要企业出钱,安全部门制订和设计,一个利润100多万元的企业,仅此一项就要拿出10多万元,否则不予年检。二是个别部门执法素质低,到企业不是本着为企业服务的态度,而是找毛病罚款,罚款后不管问题解决与否一罚了之。三是电价偏高,企业反映淄博高技术开发区企业用电0.42元/千瓦时,而我县企业用电为0.54元/千万时,使我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用电大户,成本大幅度提高,很难于其他地区企业进行竞争。
三、几点建议
1、利用盘活闲置资产或租赁经营解决企业用地问题。在目前形式下,想靠征用土地上项目,上规模难度非常大,而通过盘活闲置的土地、厂房或租赁土地(除耕地)则是解决用地问题一条有效途径。同时,要减少办公场所,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快发展壮大信用担保商会,建议县里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不断注入信用担保基金,扩大贷款规模,逐步解决贷款难、担保难问题。
篇5
一、*县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持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4年,*县生产总值达到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县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的好形势。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实现这一增长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如资源的大量消耗,资源短缺的压力逐步加大,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经济平稳运营难度加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已成为*县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目前*县人均淡水资源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人均耕地接近联合国规定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森林覆盖率24.3%,水土流失严重。高能耗高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县十一次党代会制定了建设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们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了前一个GDP翻两番,再实现GDP翻两番,以*县现有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已经远远不行了,因为外部资源不仅受市场价格、运输能力、安全保障等问题的制约,而且受全社会资源有限性和先进地市对重要资源的垄断性的影响,不改变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上述目标很难实现。因此,只有从自身做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3.发展循环经济是全县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环境、资源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要考虑到未来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考虑本县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也要考虑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无论从国内资源储量、地球资源储量看,还是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统一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上看,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是行不通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4.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做到这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二、*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自觉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生态规律,从县情出发,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生态环境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土整治、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依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产业链、物流网、健康城、生态县,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产业共生互动,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集中治理;优先建设对全县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成效。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客观规律,依靠科技进步,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合理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发挥综合治理的整体效益。
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要资源*发区的生态环境实施抢救性和强制性保护;对两江两河、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和生态良好地区实施重点保护与管理,防止发生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与退化。
坚持依法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和执法的力度,使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有政府要加强领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好保护区、治理区、受益区的利益关系。
坚持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坚持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技术的创新,实行治理与保护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采用现代化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建立信息监测网络和科技支撑体系,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和水平。
3.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使绝大多数企业建立起绿色供应链管理机制,形成“资源利用一绿色产业一资源再生一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建一批健康集镇,建成库区重要的清洁生产基地和生态屏障,完善制度保障,加大教育宣传,使生态文明意识广泛深入人心,建设渝东北区域性生态经济强县。
分阶段目标:
第一步:以资源合理*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到*7年,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供需矛盾初步缓解,形成一批资源*发和加工产业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为3吨标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80%和80%。循环型产业快速发展,建成1—2个生态旅游示范工程和2—3个生产示范企业,搬迁白鹤工业园区。初步建立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框架,全民生态意识明显提高。
第二步:以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建成循环经济基本框架。到2010年,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耗降为2.5吨标煤;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100%、100%~95%。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10%的小城镇达到生态城镇标准,60%的镇乡街道推行无公害化农业生产,规模以上企业广泛*展清洁生产,生态旅游比较发达,基本建成绿色消费体系。生态政策体系比较完善,形成全民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社会风尚。
第三步: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重点,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健全循环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发达的循环经济,建成3—5个生态工业园区,3-5个生态农业示范乡镇,完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以科技为先导、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大见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65%。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生物多样化得到恢复;65%以上的小城镇逐步实现生态化、园林化,把*县建设成为“山水园林风格、帅乡文化品位、滨湖城市风貌"的渝东北一颗璀粲的明珠。
三、*县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及主要任务
1.实施“三大工程”,建设生态乡村。一是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发展生态农业。按照生物链规律组织农业生产,延长产业链。将绿色理念置入从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种子选育、作物栽培、保水施肥、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形成“种养一加工一运销”配套的产业链。对农作物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积极发展生态食品,推广应用低残留、高效、无毒农药和生物防治,推动一批乡镇建立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放。广泛*展柑桔皮渣综合利用,如制造芳香油、果胶、橙皮苷和发酵饲料,降低皮渣污染。加快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白色污染。完善水利设施,增强供水能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微灌、渠道防渗等节水技术与设备,提高用水效率。二是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发展生态林业。坚持绿化与美化结合,造林与*发结合,继续推进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坡造林,加强封山育林和水系源头保护,禁止滥垦乱伐、陡坡*荒,保护天然林资源;调整林业结构,促进森林生态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协调发展。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山体上、中、下部统一规划,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加强以荒山绿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加强森林火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使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发展工业原料林、用材林、花卉苗木、森林食品,配套发展木材、果品加工工业。充分利用丰富的速生林竹资源,积极发展竹制家具、建材装饰产业链,减少木材消耗。
三是实施富农工程,发展生态养殖业。加强林地、荒山荒坡、草场资源保护和适度*发利用,稳步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建成一批优质畜牧产品基地。加快牲畜宰杀机械化,推进养殖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减少环境污染。综合利用畜禽废弃物,打造畜禽养殖加工一粪便、污水一有机肥一优质无公害蔬菜循环链条,实现生态养殖。合理*发利用河流水域及大中小型水库水面,建设库区优质水产养殖基地。组建大型水产集团,实现水产养殖的育、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充分利用库区水资源优势,适度发展水面旅游,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2.突出“三大建设”,打造清洁生产基地。一是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水电产业和大型机械化煤厂,因地制宜*发沼气等新能源;利用火电厂粉煤灰和脱酸石膏,发展新型建材;淘汰落后的水泥普立窑、机立窑,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综合治理。二是清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煤矸石、粉煤灰以及其他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废渣一建筑材料循环圈。加大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关破力度,从源头上节能降耗。实施主要工业产品用水定额和节约用水专项规划,推进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淘汰落后用水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排污许可证”制度,创建一批废水零排放企业。有条件的乡镇要逐步推进中水回用,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城市景观用水、都市农业花卉苗木灌溉和工业冷却用水。做好环保产品认定工作,推进环保技术*发及成套装备的产业化,着力培育一批环保骨干企业。三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环保型链接项目,推进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完善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系统。加快汉丰城区污染企业搬迂工作,到2010年完成主城区污染安全隐患企业搬迁治理。
篇6
二、如何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着力解决园区建设进度不快、产业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工业竞争力不强是制约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争先进位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二是产业特色不鲜明、整体竞争力不强;三是骨干企业数量偏少、支撑作用不明显。我们提出如下对策:一是进一步加快征地拆迁建设进度,做大园区规模;二是进一步把好项目准入关,提高项目质量;三是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做强园区企业;四是进一步拓宽园区经营思路,增强园区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能力。
三、如何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着力解决品位不高、经营管理滞后的问题。我县城镇建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县城总体规模不大,发展空间狭窄,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二是城乡建设秩序混乱,建设品位不高,配套功能不健全;三是规划管理意识不强,经营城镇的思路不宽,城镇管理水平较低。我们提出如下对策:一是加快东北片区建设步伐,拓宽县城发展的新空间;二是加大老城改造力度,完善市政配套设施;三是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严厉打击“三违”行为;四是拓宽城镇建设思路,积极筹集城镇建设资金;五是实施城区秩序综合整治,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四、如何提升“三农”工作水平,着力解决农业大而不强、农民劳而不富的问题。我县农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农民生产就业技能较弱,持续稳定增收压力加大。我们提出如下对策:一是大力扶持粮棉油等传统农业,提升规模化、标准化、精养化程度,壮大各类优势农产品基地;二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四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五是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篇7
1.1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培育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力军村干部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力军,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就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为了解决村级“有人办事”的问题,选任的村干部大都年轻、文化高、有魄力、有市场经济意识和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这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人员保障。
1.2落实政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真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文件精神,对村内的沟塘、荒山、荒坡等资源性资产进行清查核实,签订专项承包合同,增加集体收入;对于原村办集体企业解散后遗留的厂房以及其他村集体闲置资产,以出租形式转让使用权,收取固定租金;把省级财政扶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补助资金投在优势特色产业上,获取投资分红,如兴泉村、基佐村年均可分配到1—4万元的投资收入。
1.3强化服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华坪县委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务体系,加快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增加投入,狠抓农业综合开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如:修建涵闸、疏通排灌系统,建设机耕路、防渗渠,使60%的村组初步实现了渠、道硬质化。二是搞好科技服务,实施科技兴农。通过培训、发放科普资料、组织种养专业大户参观学习等形式,增强农民掌握运用科技的能力。
1.4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华坪县55个村民委员会和5个社区及898个村民小组大都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和财务公开制度,开展村级财务委托服务工作,强化对村级财务收支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2华坪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华坪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大低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阻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认识有误区从农村实行以来,人们头脑中单一家庭经营模式的烙印很深,基本忽视了集体统一经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全县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逐渐被大部分村民淡忘,不少人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一是过时论。认为现在大气候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再讲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合时宜;二是畏难论。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办法不多,路子不宽,想搞也搞不了;三是无用论。认为现在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较小,对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影响不大。此外,一些贫困村只会等、靠、要,缺乏自我发展意识。这些思想认识从根源上抑制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2基础条件薄弱全县不少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有的村对集体资产实行全部拍卖、折抵,造成原有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村仅有几间办公室,只能依赖有限的财政转移资金维持艰难的日常运转,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无米之炊。
2.3扶持力度不够一方面是上级部门联村帮扶的力度不够,缺乏实质性举措,相关的帮扶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导致多年过去了,被帮扶的村还是老样子。另一方面是乡镇基本上把精力集中到抓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扶贫工作也着重在扶持农户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缺乏扶持。
2.4干部素质有待提高虽然经过村级换届选举,干部队伍得到了调整和优化,但是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要求相比,村干部在素质上的差距还比较大,主要表现是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少数村干部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另有目的,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找思路,而是想从中捞取好处,谋取个人利益。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作考虑。
3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为了进一步开展好华坪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工作,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从实际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各村要全面分析集体统一经营层次发展滞后的现状,正确对待前期发展集体经济留下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和绝大部分群众的意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理清发展本村集体经济的思路。
3.2解放思想,用好政策,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与发展效益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强化资源开发、资产管理、资本经营,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事业,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有效途径。一是盘活集体资产,开展资本经营。在产权清晰、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的集体资产经营体制基础上,通过拍卖、出租、入股等办法,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荒滩、荒沟、荒山、水电等资源,发展农、林特色产业。也可以通过集体投资、农民入股和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发展休闲农业。二是依法经营集体土地。鼓励村集体将合法的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参与企业经营,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三是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经济实体,或联合农户、企业开展农村经济多种经营。地处县城和乡镇所在地附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发展社区配套服务业。四是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资金扶持力度。县乡政府要争取和投入财政资金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各部门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乡村道路建设等的财政资金,要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薄弱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五是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项目给以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要把扶持村级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
3.3开源节流,增加集体收入采取积极稳妥的办法,有效化解村级债务,及时回收欠款和违规资金。合理精减村干部,减少工资支出。严格执行“村级报刊限额订阅”等制度,控制日常行政性支出费用,禁止村集体以现金支付,减少非生产性支出。
3.4完善民主理财和村务公开制度,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完善民主理财制度,确保民主理财小组履行好职责,做到村里的大事由村民做主;督促村民委员会认真开展好村务、政务、财务公开工作,保证公开面达到100%,规范率达到95%以上,做到村民关心的事务都实行公开;在坚持村级会计委托乡镇会计服务中心管理的前提下,村级财务开支应采取民主协商、一支笔审批,审批权限以外的资金必须报批的审批程序。即,2000元以内的资金由村民委员会内部审批,2000—5000元的资金由村民委员会领导班子集体讨论通过后,报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主任审核,再报乡镇主要领导审批;5000元以上的资金使用,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须召开党员代表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报批;村民小组的资金使用参照执行,最终使村级资金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和“自下而上”的报批机制,杜绝资金滥用现象的发生。
篇8
关键词:得荣县 县域经济 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点。得荣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是四川人口最少的县。抢抓机遇,立足县情民意,把握比较优势,选准发展道路,对今后5―10年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出课题的时代背景
未来十年,正是我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战略机遇期。上海世博会启示和引领了未来社会三大革命,即:新型产业革命(以信息、生物技术为核心)、新能源革命(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和新生活方式革命(节能、低碳、环保、健康、回归自然等)。这是未来一个世纪甚至若干世纪的发展大势,也是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得荣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得荣县幅员面积2916平方公里,辖11乡1镇127行政村,127个村民委员会。全县人口2.531 万人,藏族占97%,是一个以藏族为主,藏、汉、纳西、满、回、蒙古、彝等多民族杂居的民族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7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2.489亿元。农牧民人均达2350元。
属亚热带康滇气候区,具有“山高一丈,寒暑变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征,是西南干旱中心。全县幅员面积430.4万亩。其中可利用耕地面积5.56万亩。有天然草场209.04万亩。草原生态系统为推进以藏猪、藏鸡、牦牛为主的生态型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构成遏制水土流失重要屏障。境内有“一江四河”,均为长江上游金沙江水系。县境内有4条主要河流、11条山溪、9个高山湖泊和200余处泉水。水能资源丰富,水电产业已逐步发展成近期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森林覆盖率21.9%。
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得荣,卧一江四河于群山,携川藏滇于一胞。地势雄峻、千峰耸立、峡谷深邃,原林俊逸。三江并流处,品味神功鬼斧;翁佳神寺里,感悟三界传奇;Q金雪山下,逍遥避暑胜地;白塔藏寨,曲径通幽;弦子锅庄,世代相传。得荣旅游,贵在原始生态体验,胜在文化风情存留。
三、过去十年县域经济主要支柱产业发展基本规律
分析表明:十年来,县域经济一、二、三产业发展与九十年代比较呈现出以下特征:农牧业基础地位继续巩固,但增速趋于平缓。水电产业支柱地位日益凸现,成为近期支撑县域经济实现财税增收的重要源泉。工商服务业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成,成为县域经济财税收入基础税源,但增速也逐年趋于平缓。旅游业蓄势待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综合带动功能日益凸现。
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比较优势分析
(一)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从历史阶段上看,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经济功能明显降低;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大,危害严重;干旱、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农地地力下降;人才匮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需求;以交通、农田水利、旅游、文教、卫生等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二)比较优势分析
1、人少优势: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不到9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可资利用资源量大,欲实现居民收入成倍增长相对比较容易。2、水能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可为“十二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3、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可形成惠及千家万户、千秋万代的假日经济,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4、地理区位优势:因地处川、滇、藏交界区域,远离中心城市,境内无工业三废污染,有利于实施生态农牧业生产。随着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战略的实施,得荣具备休闲度夏、文化体验、探险漂流的良好条件,可形成与香格里拉、亚丁、康定差异化的旅游胜地。
五、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文化旅游产业:旅游业无疑是得荣县未来十年最有潜力的核心产业,一业兴百业旺,可带动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农家乐、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能源产业: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望建成西部大开发支撑能源基地。并能减少森林木材砍伐,保护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原始森林状态。
(三)生态农牧业:主动融入香格里拉大旅游经济圈,利用得荣得天独厚的高山峡谷,空气、水土、光热等资源,规划相关功能区,建成为之提供有机生态农牧产品重要供应基地。
(四)工商业:大力发展旅游饰品、纪念品、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等,壮大特色生态型循环经济产业链。为繁荣城乡市场经济,推进城镇化提供支持平台。
(五)大规模农牧民培训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关键和载体。得人才者得天下。但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人才引路,还需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这是实现得荣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制高点。
六、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途径选择
1、一要用足用好强农惠农政策,充分发挥制度安排的放大效应;二要积极扩大内需,刺激和扩大农村消费;
2、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稳妥推进城镇化,可以考虑在瓦卡、因都坝、子庚、白松、茨巫等地建立城市化功能小区,带动村级居民区建设,从而切实推进得荣城镇化建设;
3、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的文章。以曲雅贡、子庚、古学、茨巫、白松等基础条件好的区域为核心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4、将原生态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与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四面连通,打造“中国西部太阳谷”休闲、探险、朝圣、臧家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七、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点骨干支撑项目选择
(一)生态农业项目
1、粮食自给工程:走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之路,稳定粮食生产,基本保证自给。
2、倾力将得荣打造成“世界优质葡萄酒之都”。建立1―3万亩优质酿酒葡萄基地,配套建立酒庄、研究所、加工厂等,形成完整了产业链。
(二)文化旅游产业链工程:实施“原生态旅游――臧家特色文化游――与香格里拉、亚丁、康定情歌故里差异化的极限运动(探险、攀岩)”战略,以下拥风景名胜区开发为龙头,以得荣特色佛教文化、锅庄文化为载体,集翁佳朝圣、下拥探险、嘎金度假、藏寨猎奇等为一体,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经济链。
(三)新能源产业:继续加大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四)白松茨巫水利枢纽工程:进一步发展沿渠经济产业,增大水浇地面积,让全县5万亩土地实现旱涝保收。配套引水种树生态修复项目,集草原灌溉、中高山疏林生态恢复、中低山生态果蔬经济走廊建设为一体,带动特色农家乐假日经济发展。
八、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亟需的政策支撑
1、以生态修复工程为核心,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引水种树等项目,出台下拥风景区、嘎金雪山等旅游目的地的生态保护与补偿政策。让农牧民停止砍伐原始森林,将得荣全县真正打造成香格里拉后花园,真正成为中国西部最后一片净土。吸引世界旅游探险爱好者目光。
2、出台旅游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规划实施政策。
3、出台旅游区名胜古迹保护政策:名胜区规划参照庐山旅游区建设指导思想,新建筑设施全部围绕原生态景观保护而建。
4、尽快制定旅游区保护与开发指导方针和政策。
5、尽快制定旅游区农牧民教育、卫生、文化循环培训计划。
6、尽快注册“中国西部太阳谷旅游交流和文化宣传网络平台”
7、制定农牧循环经济扶持鼓励政策。
8、尽快出台农牧民建筑建材替代木材、水泥替代夯土的鼓励与补贴政策。防止传统藏式建筑对森林和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九、结 论
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机遇;转型调整;对策研究
一、前言
统筹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尤其是区域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与原则。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逐步迈入新常态阶段,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换挡、经济结构的转型、经济渠道的转变三个层面,实现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各级政府应对经济新常态、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薪酬的关键性保障。从经济新常态的外延来说,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在中长期处于一种转型期,表现在经济增速上的特征就是中长期“L”走势和短期“W”走势。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各区域经济应该如何促进经济的平稳、有序、可持续发展,并实现与周边区域经济体协同发展,是各级政府应该充分思考的命题。本质重点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机遇与主要挑战进行分析,探究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机遇
1.国家层面转变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手段与路径
随着经济迈入新常态,中央及时的调整以往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部署,不断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位置,并在政策制定出台上有着明确的引导倾向,具体表现在理念、手段以及路径等方面。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上,强调要将以往的以单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转向省市联动合作协同发展,构建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一带一部”等区域性经济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构建各地区的贸易合作机制、产业协作体系;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手段上,中央将不再是单纯的采用财政激励政策与行政指导性命令的僵硬方式,而是通过促进各省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增强各区域经济的联系,使得各区域经济板块自发的寻求合作、寻求协调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上,中央更多的是开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承接转移的三部曲推进方式,全面强化区域经济板块间的依赖作用、支持作用,真正提升国民经济的质量。
2.地方层面转变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态度、思路与方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攻坚时期,是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间节点。在世界经济复苏举步维艰,国际市场不确定风险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充分意识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好处,只有通过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协调,国民经济的韧劲才能增强,才能在国际需求疲软的外部环境下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地方层面也逐步转变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态度、思路与方式。与此同时,传统的地区政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是抱团发展,然后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因此大批的城市群开始涌现,但这基本不属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仅仅是增强经济联系而已,更为不幸的是,这种僵硬的城市抱团发展不仅容易引发“城市病”,而且还造成核心城市优先发展的“马太效应”,进而造成各区域争抢经济发展资源的局面,最终不能达到合作共赢的基本目标。在此情况下,各地方政府也在反思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混乱与方式错位,从初始的优惠政策抱团申请逐步转向为产业联系的持续增强,进一步强化经济的互补性与互惠性,最终实现有内容、有层次、可持续的经济协调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挑战
1.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不确定风险事件频发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英国脱欧事件影响逐步发酵,欧洲地区银行业全面危机,美国加息疑云持续笼罩,美国总统选举一波三折,全球宽松预期再起波澜。国际市场不确定性风险频发,国际需求疲软,这对于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此情况下,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的初级加工产业受到较大冲击,各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艰难调整与转型。以东莞为例,随着国际订单的减少,东莞许多中小初级加工企业开始倒逼,并且随着人力成本、土地房屋成本的提升,未来东莞的低技术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会进一步提升,这将直接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冲击,因为在经济发展形势不好的背景下,资源的抢夺、发展的博弈会更加激烈,并且发达地区为了限制风险的传递,会进一步降低区域经济合作的可持续性。
2.国内经济增长乏力,宏观经济呈L型走势
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极大,各区域经济体在产业结构、城镇化、居民就业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协调的可行性较差。首先,相比于东部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优,市场经济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问题长期存在,加之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我国中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其次,当前我国给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虽然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城镇化的质量仍然较低,各种城市病难以解决,并且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有所回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给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挑战,除此之外,当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落后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型职能政府建设还相对滞后,政府的自身权力约束机制还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各级基层政府的社会秩序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区域经济调控水平仍有待加强。
四、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深化对外开放与扩大对内开放并举
开放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富强、民族崛起、人民富裕的根本之路。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要想真正实现健康、高效、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局面,必须坚持深化对外开放与扩大对内开放。深化对外开放主要目的通过利用对外开放的出口学习效应、技术扩散与竞争效应、FDI的综合溢出效应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扩大对内开放是通过降低区域市场行业壁垒,强化区域间的产业类型,提升区间产业承接转移的效率,不断优化、细分各地区的分工协作标准,最终提升各区域间的整体产业结构与经济效益,实现区域经济板块间的协调发展。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鼓励自主创业创新并重
毫无疑义,当前我国许多传统行业都处于一种产能过剩的状态,产能利用率较低,因此以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不可避免,各地区必须坚决的执行中央这一高瞻远瞩的产业发展战略,对于效益差、成本高、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淘汰,不能为了区域个体利益而损坏宏观经济全局规划。与此同时,在当前经济下滑趋势明显,就业压力增大的大背景下,各地区应该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方针,要坚决鼓励、支持、引导大众创业,从而提升经济的活力,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刺激自主创新技术的持续发展,只要各区域经济板块的活力起来了,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协作空间与协调机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驱动顺利转换的关键,是实现经济不断发展、文化持续繁荣、社会安定和谐的关键性目标。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各市场主体都应该有协作意识、协同思路,要坚定不移的深化对外开放、扩大对内开发,要毫不犹豫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自主创业创新的支持与引导,以强化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韧劲,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臧天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
[2]石文霞.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度探讨[J].经贸实践,2015(09).
[3]黎兵.战后国际经济协调理论与实践评析[J].商业研究,2011(12).
[4]孟志青,蒋敏,李|.基于竞争与合作共存视角的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J].北方经济,2010(07).
[5]周旭瑶,韩艳红.如何让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0(03).
篇10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计量经济学;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而经济发展带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农村经济的消费水平却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针对此问题展开研究,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善建议。
二、模型设定
本文首先以高坝洲镇2013―2015年村集体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由于数据量较少,这里我们采用3种模型进行分析,分别为线性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为更好地分析数据,本文采用Matlab和SPSS软件分析数据。
(一)线性模型
1.回归结果
在统计学中,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是利用称为线性回归方程的最小平方函数对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建模的一种回归分析。这种函数是一个或多个称为回归系数的模型参数的线性组合。这里我们先设定简单的回归模型为:。
其中,,为待估参数,为随机误差项,(i=1,2,3)分别为2012到2014年各村的收入额,为2015年各村收入额。
利用软件做线性分析,从结果上来看,其线性回归效果较好,能够满足线性回归条件。
2.模型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
由SPSS分析结果可知R=0.971,R2=0.943,调整 R2=0.919十分接近于1,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高。
(二)支持向量机模型
支持向量机是一种基于VC维(Vapnik-Chervonenkis Dimension)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的数据挖掘方法,其原理为找到一个满足分类要求的最优分类超平面,将低维特征空间的非线性问题转化为为高维特征空间线性回归问题,得到回归函数
(1)
其中 为非线性映射, 为阈值,结合Vapnik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考虑到函数的复杂度和拟合误差,引入风险函数R(w),将其转化为最小化泛函
(2)
(3)
式中描述线性函数的复杂度,为惩罚系数,,是松弛变量,为不敏感系数.
为了解决上述二次规划问题,引入拉格朗日函数转化成对偶问题,设为拉格朗日乘子和对偶变量,相应的拉格朗日函数为
(4)
利用满足Mercer条件[20] (Mercer condition)的核函数K(x,xi),将低维非线性回归转化成高维线性回归问题,得到了最终决策函数
(5)
注:这里采用支持向量机仅为验证采用其进行回归分析的可能性。
三、收入来源分类的具体分析
从本文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具有主要的三个特点:第一,每个村子的经济结构不同,如皓光村比较富裕,有打蜡厂、养猪场、特产场、柑橘承包、茧站、砂石厂、砖厂、山林和水产养殖等,有的村子只能靠租赁增加收入,如中坪村,针对该特点可进行个例分析,对不同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得到不同特点的结论;第二,各村子经济收入相距并不多,结合特点一说明该镇各村发展较为平衡,没有存在特别富裕和贫困的村子,这样可以将其看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第三,各村经济结构差别很大,这和整个镇的发展策略有关,需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这里我们采用整体和个例结合分析的方法,对高坝洲镇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四、结论
由分析可知,农村集体收入呈线性增长,可见其政策较为稳定,使农村集体经济较为平稳的增长,同时增幅并不是很大,表明其还有很大的潜力。随着国内土地资源紧缺情况的愈发严重,农村不能仅仅以租赁等方式进行创收,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转移劳动力的作用,但农村想要真正的发展,需要结合其农产品等优势,集资创办一些项目,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比如皓光村的特产场就能很好地为其经济增长提供动力。针对本文的数据分析,这里提供几点建议:首先是增加农村的政府投资力度,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农村的资金毕竟有限,增加投入有助于其创办一些符合本地特点的企业,帮助一些纯靠出租土地的农村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其次,作为基层政府,各个农村要因地制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一些农特产等方面的项目,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最后,将乡村最为各个基点,以乡为单位,对下辖的各个农村进行综合规划,形成产业互补,一方面形成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可降低成本,农村面积比较局限,比如在一个村子开展农产品加工;另一个村子发展包装;其他的村子可开展电子商务、运输等相关的项目,综合提高农村群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邵彦敏,冯蕾.我国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与机制构建[J].经济纵横.2014(04).
- 上一篇:云计算的基本原理
- 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