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赛事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赛事概念

篇1

摘 要 体育赛事旅游正在迅速发展,然而该领域的研究还远远没跟上实际发展的脚步。从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上看,体育赛事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概念比较混乱。

关键词 大型体育赛事 旅游业发展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近年来,旅游业渐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方式的不断创新,单纯的重复性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各国正不断寻求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点,使旅游业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国务院2009年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确立了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崭新地位,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加速旅游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体育和旅游的结合成为新亮点,各大城市逐渐有意识地争夺各项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权,利用赛事发展体育旅游。有一定影响力的有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2010年广州亚运会、柳州F1摩托艇世锦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

二、体育赛事旅游相关概念界定

(一)体育赛事

陈松(2006)在《体育赛事旅游研究》中提出,“体育赛事是指事先经过策划,在一定时间、地域所发生的有组织的一定规模的运动竞赛”。从规模、影响等角度的不同,体育赛事可以分为重大体育赛事、标志性体育赛事、社区体育赛事。

(二)大型体育赛事

大型体育赛事是指规模、知名度及影响均较大的全球或洲际性赛事。其中的“大型”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赛事的规模庞大;二是指赛事的影响巨大。大型体育赛事按比赛的内容可以分为综合性赛事与单项体育赛事。前者如奥运会、亚运会等,后者如世界杯足球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等。

(三)体育赛事旅游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体育赛事旅游”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科学界定,但从现有资料可知体育赛事旅游是属于体育旅游框架下的一种旅游形式。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的宋书楠(2002)曾经提出:赛事旅游是组织到异地参与或观看比赛而引发的旅游活动。学者戴光全、杨丽娟(2005)等认为,“体育赛事旅游是以体育赛事为基础产生的旅游活动,它是指旅游者从异地进入体育赛事举办地而进行的所有来旅游活动的过程。体育赛事是体育赛事旅游的吸引物,是其产生的根本基础”。

借鉴不同专家和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体育赛事旅游可以界定为: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到赛事举办地参与或观赏体育赛事、进行体育文化交流、城市旅游景点观光、游览、休闲及购物等活动的各种现象关系的总和。

三、国内外体育赛事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体育赛事最初兴起于19世纪初,在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盛行诸多民间赛事。到了20世纪,随着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的先后涌现,举办地开始利用赛事吸引游客前来观看并在当地进行短时间的游览,至此体育和旅游初步结合。由于大型体育赛事可以吸引游客、繁荣经济,到了20世纪末,许多国家的政府都积极申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以此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例如,1991年英国的谢菲尔德举行了第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期间加大城市形象宣传的力度,赛后利用场馆发展会展旅游,一座满目疮痍的重工业城市通过这项赛事华丽转身成为朝气蓬勃的旅游城市。澳大利亚在1993年至1997年间举行了一系列的旅游专题活动,并率先发起“体育旅游年”的口号,更是通过2000年悉尼奥运会成果地打造旅游品牌,扩大了澳大利亚的入境旅游市场。

在1921年时,《体育社会学》杂志第一次提到了“体育旅游”一词。到1996年,Mr.Anthony发表了最早研究体育与旅游的关系的论文――《体育与旅游》,它是体育旅游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到了20世纪末,相继出现“休闲体育旅游”“生态体育旅游”以及“体育赛事旅游”等概念,部分学者开始将“体育赛事旅游”归于体育旅游框架下进行研究,而后不断有关于体育赛事对举办地影响的文献涌现。

我国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为发展体育赛事旅游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近几年才开始将体育赛事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而且对于体育赛事旅游的研究也比较晚。从这个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和质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萌芽阶段,国内学者逐渐进入体育旅游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体育旅游”的概念、内容和特征;2001年至今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2001年的“中国体育健身游”旅游口号的提出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诸多城市开始争夺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权,采取相关措施打造城市旅游形象。学者们也开始积极的投身于体育赛事旅游的研究中,将体育赛事和旅游结合起来,提出与“体育赛事旅游”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体育赛事对举办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属于体育赛事旅游的研究范畴,而体育赛事旅游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相关概念和理论在学术界并没有达成统一。一部分学者将其归属于体育旅游研究的领域,一部分学者又将其归属于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范畴,所以概念体系比较混乱。不光有诸如“体育旅游”“体育赛事旅游”“事件及事件旅游”以及“体育休闲旅游”等繁杂和零乱的概念划分,对同一个概念也有不同定义。

篇2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关注有区域性的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对加强建设小园体育文化和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有一定的协同、辅助作用。因此文章通过对昌北地区各高校体育赛事现状的分析,强调了进行校际比赛的意义,并且从组织领导、经费来源、资源优势互补、组织实施方式和品牌打造五个方面对昌北地区校际体育赛事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望能举办有规模性校际体育赛事。

关键词:体育赛事 高校 校际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61—03

作者简介:曹萌萌(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1 前言

体育赛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体育赛事的内容、形式、功能以及赛事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形式上看,体育赛事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

古代奥运会的产生是体育赛事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的产生与希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希腊诗人荷马在公元前8 世纪的文学作品《伊利亚特》史诗中曾说到, 阿奇里斯为了纪念在特洛伊战争中死亡的朋友巴托勒,特别举行了一场体育竞赛,这是有关体育赛事最早的记载。

高校体育赛事是随着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而出现的一个全新概念,是在高校体育竞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今的高校体育赛事已经超越了原有高校体育竞赛的范畴, 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竞赛”的概念也被打破。高校体育赛事的提法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高校体育竞赛的新变化, 所谓高校体育赛事就是指在高等学校内部或高等学校之间, 在企业赞助和媒体介入的情况下,以高校体育竞赛为形式,运动项目为内容,健身娱乐为目的,迎合高校大学生和赞助企业的双重需要,对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高校体育经济以及赞助方企业经济等领域产生冲击影响的活动。

虽然各高校内存在有一定规模形式的体育赛事, 但是在同属一个地区的高校间却缺乏有影响力有规模的校际体育赛事的交流,通过了解发现,昌北地区高校校际的体育赛事的举办一般是由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单项体育比赛形式和单一的体育项目的比赛形式, 几乎没有由行政单位组织举办的大型比赛或者综合性比赛,这就使得各高校校际体育赛事有所空缺。本文就南昌市昌北地区各高校的体育赛事发展状况以及如何加强各高校间校际体育赛事的发展做出自己的研究分析和思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昌北地区高校中的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举办的体育赛事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等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查阅昌北地区各高校的官方网站,并重点阅读了国内有影响的体育类期刊、学报及相关的体育理论书籍,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深入到各高校体育学院中,并与学院领导进行重点的交流,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同时对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者进行了解和访问。

2.2.3 逻辑分析法

结合文献资料, 对访谈中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作出逻辑分析,得出论文结论。

3 现状及其思考

3.1 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的现状

3.1.1 近三年昌北地区高校校内体育赛事开展情况

近三年, 昌北地区这三所高校的校内体育赛事基本的是以校运动会为主体,以网球、足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体育项目为基础, 结合一些趣味性或者有代表性的学院友谊赛的形式存在的。

3.1.2 近三年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交流情况

近三年昌北地区高校校际唯一的体育赛事就是大学生篮球赛CUBA 江西赛会选拔赛,交流次数少之又少。

从表1中的数据看来近三年来昌北地区三所高校校内体育赛事举办次数都在逐年的增加, 其中江西财经大学体育赛事开展最少,依次是江西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校内体育赛事相对较多。而表2 的高校校际之间的比赛就少之又少, 基本为零,2014 年度的校际赛事有所突破,由此看来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3.2 拓展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必要性

3.2.1高校间校际比赛的空缺

虽然各高校内存在有一定规模形式的体育赛事, 但是同属一个地区的高校间却缺乏有影响力有规模的校际体育赛事的交流,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昌北地区高校校际的体育赛事的举办一般是由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单项体育比赛形式和学生团队间自发组织的体育比赛形式, 几乎没有由行政单位组织举办的大型比赛或者综合性比赛,这就使得高校校际体育赛事有所空缺。

3.2.2各高校间进行校际体育赛事的意义

首先是对校际体育赛事对学校的意义, 因为高校体育竞赛是一种在特定文化氛围里进行的文化传播。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体现了一种校园精神、校园文化。为了强化这种体育文化,可以把体育竞赛办成体育文化节的形式。在此期间,除举行各种体育竞赛外,还可通过体育知识竞赛、辩论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展览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观念。

而且在校际体育比赛期间, 通过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知识讲座等形式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简单易行、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的运动项目作为比赛项目,对贯彻全民健康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校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为高校之间、高校与外界的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展示平台, 不但可以将本校原有的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展现给外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还可以将外界先进的体育管理理念和体育文化特色进行吸收, 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理念,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对整个体育文化也具有一定意义。

再次,是校际体育赛事对师生的意义。通过承办校际体育赛事,不但可以培养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师生和校外周边地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强校际同学之间,教师之间的体育技术交流和体育文化交流。

高校间进行校际体育赛事对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师生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对传播体育文化更是作用巨大,校际赛事已有其特有的发展态势。

3.3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运作模式

3.3.1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组织领导

要组织学校校际体育赛事, 首先要有带头的领导班子对校际体育赛事的举办进行系统的构思, 就是指体育赛事主办主体通过行使管理职能对赛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技术等进行合理的使用和分配,注重体育赛事的管理层次及顺序,在赛事运作过程中组织领导者行使着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就目前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来看, 要进行校际之间的交流性的体育赛事, 可以参考其它地区组织相似的地区性校际体育赛事的联盟组织, 并且实行组织领导团体在各高校间轮流执行的政策,使每个高校都有机会参与组织和领导,从而也可以减轻各个高校举办赛事的负担。

3.3.2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经费来源

通过访谈, 了解到目前高校的体育赛事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自筹、赞助两个来源。

自筹是由于当前部分高校体育赛事规模偏小, 且参与者均是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爱好者,他们没有专项的赛事经费拨款,基本上只能依靠自给自足来保证赛事的正常举办, 自筹就是部分高校体育赛事的主要经费来源途径。

而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的关联主体众多, 体育赛事的魅力和光彩都离不开庞大的资金支持和社会多元化的参与。因此赛事赞助商活跃于赛事的台前与幕后,不仅成为体育赛事的坚实保障,还是赛事文化的传播者,在体育赛事的发展过程中体育赞助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成为体育赛事发展的支柱之一, 更成为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体育赞助正日益成为企业促进发展和获得消费者认同的工具之一。

在高校体育赛事具有一定规模时, 活跃的商业组织份子就为高校体育赛事提供了体育经费, 赞助就为体育赛事这项事业提供了帮助,体育赛事的赞助是双向发展的,赞助帮助了体育赛事的举办, 同时体育赛事也为赞助商的某项商业目的做了变相的商业广告,可是就在这个双赢的项目里,赞助也不是在每个高校体育赛事都能有的, 对于目前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来说,赞助还是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能有商业赞助的高校体育赛事只是凤毛麟角,如果达不到商业宣传的目的,商业组织者是不会对其赞助的。

综上所述, 目前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的赞助和自筹这两项经费来源都属于不稳定经费途径, 显然不能满足日后高校体育赛事的开展举行, 我们可以设想成立一项专属于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经费基金, 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校际赛事经费资金的稳定性和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可持续发展了。

3.3.3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资源优势互补

单一的进行高校校际之间体育赛事是不能将昌北地区的高校校际体育赛事形成一定的组织联盟的, 要将这一地区的体育赛事发展起来,各高校间就需要相互带动起来,譬如华东交通大学的CUBA 篮球水平、高水平网球,江西财经大学的高水平网球训练队, 江西农业大学的乒乓球项目等等都属于各高校的优势项目,如果可以举办这些项目的校际体育赛事进行汇总、交流、学习, 便可以将各自的优势项目带动其他高校的项目一同发展起来, 所以优势资源的互补发展也许能够将昌北地区校际体育赛事的举办水准得到进一步提升。

3.3.4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组织实施方式

几所高校分布于昌北地区, 使得昌北地区成为一个高校汇聚之地,也无疑是一个高校群体社区。在这种高校聚拢性高度集中的的地区,地域性优势就为举办校际的体育赛事提供了便利,资源的共享便是其中之一。况且从经典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框架去看, 再也没有比高校群体社区更适合成立高校合作校际体育赛事举办组织, 并且可以结合昌北地区各高校的体育项目特色开展比赛,让各高校体育学院之间、学校体育社团之间、甚至教职工之间都参与进来, 成立一个本地区专门化的校际赛事组织,对年度校际体育赛事做出详细的计划规程,比如赛事承办方的轮流制等,这样校际体育赛事就能逐步实施发展了。

3.3.5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品牌打造

体育运动在我们的高校中,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每年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就目前情况看,各高校的多数体育赛事已经对校园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风尚等体育文化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如果可以让一些项目的校际体育赛事深入昌北地区各高校的校园之中,对本地区更多的师生激起更高的热情使其参与其中, 甚至吸引其他地区的人群观看, 这无形中就将扩大校际赛事的规模和影响力了。例如在昌北地区高校组织一场大型的校际趣味运动会,将一些与潮流元素结合的体育项目规划进来, 做出具有昌北高校特色的品牌趣味运动赛事,经过逐步的组织实施发展,这一项昌北高校校际体育赛事也许将可以成为人尽皆知的体育文化品牌。

4 小结

基于对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发展的思考, 提出要实践好高校间校际体育赛事的运作,首先,组织领导是前提,有带头人的组织计划领导才能有逐步实行下去的能力。其次,项目经费是关键,要运作一个有一定规模的高校校际之间的体育赛事,不管是赞助还是自筹都是目前的主要形式, 而基金的成立无疑是最稳定的经费来源。最后,实现各高校体育资源优势互补是策略,以高校带动高校,把各高校的优势项目发动起来,更可以带动整个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的基本理论研究—论体育赛事的历史沿革、定义、分类及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22-27.

[2] 王志斌. 对于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营销市场的分析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6):106-107.

[3]张雷.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11(6):75-77.

[4]王进,王雪峰.论我国高校体育的开发[J].湖北体育科技,2010(2):210.228.

[5]沈佳.体育赛事赞助目标和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3

【关键词】体育赛事旅游;西安市;影响力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体育赛事的研究一般依存在事件旅游的范畴下。事件旅游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宗教典礼、传统仪式、文艺表演、宴会、展览会等和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David C Catt在《休闲和旅游事件管理》中对事件的描述是“事件是任何发生的不同于任何存在的事情,或是发生的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事件的范围可以从当地村庄事件到有来自全世界参加者的国际事件。

我国学者对于赛事旅游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由体育竞技引起的社会学关系的范畴下。对于体育竞技和体育赛事的概念,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内涵趋向于一致。田麦久认为:体育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生活全面渗透进入社会的各环节中,体育竞技的外延越来越宽泛,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基于体育赛事产生的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新型业态,一般认为它是伴随着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之后才出现的,是旅游业和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交叉领域。李亚青(2009)认为赛事旅游产业是赛事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要素交叉,产业优化布局和资源空间要素的现状而组建产生的新业态。孙海英(2004)指出,大型竞技运动赛事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带动旅游六要素相关产业收入的迅速增加。宋书楠(2002)撰文也专门就赛事旅游做出了定义。赛事旅游时组织到异地参与或观看比赛而引发的旅游活动。

基于重大体育赛事对旅游业的积极影响,我国的研究一般局限在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上。赵泽群(2007)认为,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的现代化都有推进作用。而这无疑为城市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契机。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在事实上向我们展示了体育赛事对于旅游影响力的迅速拉动。根据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财政预算,主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会有16.25亿美元的预算收入,支出为16.09亿美元,收支相抵后可盈利1600万美元。而最终因为举办奥运会所带来的和旅游业相关的总收入会超过45亿美元。而奥运会的举办对北京的城市风貌、绿地面积和地铁建设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也开始着眼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于旅游软实力的提升。吴元文(2006)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为举办地吸引大量的游客,大大提升举办地知名度等。

二、体育赛事的举办对西安产生的旅游影响力分析

1、极大丰富了西安的旅游产品

西安作为我国知名的旅游资源地,素来以文物古迹众多闻名,但在为数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大多是人文旅游资源,尤其以古建筑、古墓、古寺居多。长期以来西安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给游客留下的印象就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缺乏具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是西安旅游长足发展的瓶颈因素,而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刚好可以解决西安目前旅游产品单一的问题,通过引入多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或者赛会,吸引大量年轻游客,提高重游率,提振旅游经济。

2、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毋庸置疑,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接待地,已经成功接待了海内外数以千万计的游客,但由于地方整体经济欠发达,所以很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与国际接轨,对于接待水平和接待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通过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比如构建无障碍通道,增加公厕数量,改善交通环境等。

3、提升本地旅游营销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不仅仅要看资源和设施等硬件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旅游活动中充当主体的从业者对于旅游活动的管理水平和推介能力。而大型体育赛事恰恰能够在这一层面起到示范作用,大型体育赛事涉及人员数量众多,牵涉的部门庞杂,需要甚为周密的组织安排和活动计划,这些都会为举办地的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学习的范本和锻炼的机会。西安市作为老牌旅游强市,曾经在旅游管理和营销上取得过良好的成绩,但随着周边省份旅游业的强势发展,近些年,西安的旅游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借助体育赛事旅游来提升本地旅游管理水平是较好的手段。

三、西安市发展体育赛事旅游存在的不利因素

1、西安的经济实力一般,举办大型赛事的能力有限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在资金支持方面一般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政府拨款,二是企业赞助。以西安目前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来看,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和沿海一些大中型城市比起来,无论是政府财力还是知名企业的数量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所以很多赛会、赛事出于经济的原因很难在西安举办。CBA职业联赛中的陕西队和中超足球联赛的陕西队都是出于经济的原因最后不得不放弃西安的主场的。

2、西安地处中西部地区,体育赛事的政策支持有限

我国众多综合性赛事是行政主导型赛事,比如全运会、城运会等有影响力的综合型体育赛会,多是由体育总局牵头,最终确定申办城市。而西安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这些重要体育赛事的申办上总是处于劣势地位。到目前为止,西安举办过的最大的体育赛事是中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但实际上,城运会的规格和参赛队伍,和我国最重要的综合体育赛事——全运会相差甚远,,更不要说和国际赛事相比较了。

3、受地方政府的行政理念影响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观念陈旧,中西部地区政府的理念正在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轨,这一过程尚未完成。所以地方政府认为举办体育赛事对于当地政府是件麻烦事,涉及安保、财政、市政建设、城市管理多方面的压力,不愿意下大力气承办体育赛事。这也是导致西安难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营销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吴峰山.山西省体育旅游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6.

[2] 张小林,孙玮.“绿色营销”战略与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3] 魏彪,林少娜.试论奥运会的商业运作[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

[4] 张世满,梁波.山西省发展体育旅游的前景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08.

篇4

[关键词] 体育消费 跨域消费 体育赛事

跨域体育消费是在跨域消费与跨期消费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体育消费构建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跨域消费是在跨期消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消费者在既定收人约束下,由于价格、商品、消费环境等不同而在本地消费和异地消费之间做出选择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该理论从地域的角度来探讨一种横向和短期的消费关系。

在体育消费方面,跨域消费主要是由于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引起人们消费空间的转移。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越来越多,消费者跨域进行体育消费的发展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对满足体育爱好者、主办城市的政府、体育赛事的赞助商、体育媒体等各自需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在消费经济学理论的支撑下,对体育的跨域消费理论进行研究,力求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及其以后国内、国际大型赛事的经济效应的深人研究提供参考。

一、跨域消费理论分析

前提假设:为了使分析比较简单,我们假设只存在甲、乙两个地区;代表性消费者生活在甲地区,消费者是理性的,在一定收人水平上追求其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交易费用为零。古典消费者理论中:为使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必须分配其预算以使每一物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率相等。如果乙地区的商品价格越便宜,或者乙地区的稀缺商品越有吸引力,或者乙地区的消费环境越优越,则代表消费者在乙地区消费的商品数量越多。

二、跨域消费概念及形成

跨域消费概念。有学者认为只要消费者在异地进行消费就是属于跨域消费。关于界定异地的标准可参照行政省(直辖市)为标准。因此,“跨域”的标准也以行政省(直辖市)为界线,消费者跨越行政省(直辖市)进行的消费称之为跨域消费。

跨域体育消费概念的形成。依据于异地的商品便宜、稀有与消费环境优越等原因促使跨域消费的发生。在跨域体育消费中这样的现象也同样存在。另外,还由于某地由于举行一场(次)大型体育比赛,从而引起消费者跨地区进行消费。例如举办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洲际运动会等。依据跨域消费与体育消费概念,跨域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跨越行政“市”支付货币购买体育产品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行为(过程)。跨域体育消费是一种牵动消费产业,即体育产品消费只占跨域消费的一部分,另外还包括交通费、住宿、餐饮、旅游、购物(除体育商品)与邮电通讯等费用。

依据跨域消费理论与体育消费的实践,随着商品销售信息的公开化,两地体育商品的价格不会出现太大差异。但是,由于消费者消费空间的改变,体育消费的附加费用大大增加,这样消费者必将减少本地体育消费的总量来支付跨域体育消费。

跨域体育消费不仅是异地购买体育商品,还包括实现异地体育商品消费的相关费用,所以跨域体育消费依据跨域体育消费理论,举行体育赛事时,不仅要对体育赛事进行最大化地经营,也要对消费者的配套消费项目进行全面地规划,这样既可以方便消费者,还可以提高赛事的收人。从跨域体育消费理论中的消费者的角度讲,也就是将跨域体育消费中的交通费作为赛事组织者的承担项目,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行跨域体育消费。

三、跨域体育消费的研究意义

跨域体育消费理论是在跨域消费理论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但是跨域体育消费的突出特点是消费源于体育赛事的举办。在正确定位体育市场的前提下,跨域体育消费加速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刺激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而且还集中展示该地区的文化与城市面貌。

1.正确定位跨域体育消费市场。许多关于体育产业的研究表明:体育产业是我国当前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巨大;体育产业将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跨域体育消费就消费经济学理论而言是属于消费环境的转移引起消费者的异地消费。因此,进行跨域体育消费研究必须弄清楚消费者的消费目的。例如,观看中国大奖赛的消费者与参加云南民族村的体育活动的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是以观看体育赛事为首要目的,后者是以旅游为首要目的。消费者行为与动机的差异性引导体育消费市场的定位也要具备差异性,不同城市的体育产业在经济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有所差异。赛事类的体育产业是主导产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活动类的体育产业是属于伴生产业,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辅助作用。

结合跨域体育消费而言,主办城市要开发体育赛事就要对体育市场进行正确定位,必须考虑开发体育市场的直接、间接成本与效益。举办体育赛事除了预算直接财务成本之外,城市还必须考虑交通堵塞、污染与公共安全之类的间接成本。同时,也应该长远考虑举办体育赛事的间接收益,例如城市宣传与城市文化的展示等社会效益。另外,对举办体育赛事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有利于体育赞助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体育爱好者的观赏选择和体育媒体的宣传定位。

2.跨域体育消费加速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进。跨域体育消费吸引了异地消费者来本地区消费前提是需要改善了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本地区的跨域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有人认为如果一个城市得到承办权的话,肯定会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与赞助,巨大的投资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因此,在政府以及社会的资金、人力与物力的支持基础,城市或者地区举办大型赛体育事必将带动本城市或者本地区经济的增长。

3.跨域体育消费的传导效应。以北京奥运为例跨域体育消费的主体是举办体育赛事,就中国当前来说北京奥运是我国最具影响的赛事。北京奥运将引起全国、全球最大一次的跨域消费。由于北京奥运的举办,刺激与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发展,这样现象称之为传导效应。跨域体育消费理论中重点探讨的就是体育赛事举办的传导效应。传导效应则是指经济传导的最终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将奥运经济的传导效应定义为因举办奥运会引发的关联产业、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北京奥运相关的产业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北京奥运的支撑产业,例如建筑业、交通业、通讯业、服务业、环保业等。另一方面是北京奥运的带动产业,例如邮电通讯、体育产业、旅游餐饮、房地产业、招商引资、教育产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娱乐行业、建筑技术、环保产业等众多领域的经济辐射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

4.本国或者地区的文化在跨域体育消费中得以充分展示。体育赛事就如同一个舞台,将城市所拥有、沉淀的文化得以展示,盛大精彩的开幕式、令人难忘的闭幕式、奥林匹克文化节,代表本国文化典型特色的会徽设计与推出,独具本国特色的吉祥物、火炬、主题歌等等都成为主办国和城市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亮点。奥运会更是成了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展示本国民族文化的盛大舞台。我们所期待的北京奥运是沉淀、传承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舞台。在跨域体育消费中,城市特色的突出表现,就是在于对城市文化的展示与传播。

四、总结与建议

1.跨域体育消费是在跨域消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探索性理论,打破了消费者原有的消费思维,实行消费空间的转移与消费环境的改变。虽然跨域体育消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跨域体育消费在体育消费研究中还处于试探性阶段。这不仅需要经典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检验。

2.发展跨域体育消费是一个整体体系,不仅需要对体育赛事进行周密的安排,而且更需要对举办城市的通讯、交通、住宿与餐饮等方面统筹规划。因此,开发与发展跨域体育消费市场统筹是关键,细节决定成败。

3.由于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一次性,而中国大奖赛一类的举办却是持续的。所以,发展跨域体育消费必须要将消费的最大化与可持续化相结合。消费质量是实现消费最大化与可持续化的保证。另外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时,跨域体育消费者人数多、流动性大,因此,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是举办城市的头等大事。

4.跨域体育消费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手段,也是城市形象的展示。因此,在进行跨域体育消费的设计方面,注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应具有长远性。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赛事现场报道 内涵 特征 传播效果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或者说涉及的核心概念是赛事现场报道。在电视业务实践中,赛事现场报道与赛事转播常常被作为同一概念替换使用,实际上这是两个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所不同的电视报道方式,因此,在展开本研究之前,有必要对这两者进行辨析。

所谓赛事转播就是指在体育赛事发生现场,利用多种电子制作设备,伴随赛事发展过程,完成对体育比赛全过程的记录、加工编辑,并通过卫星、微波或光纤等传输手段实现同步播出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

体育赛事现场报道则是将体育比赛作为新闻事件,现场全程直播并有效整合与赛事相关的其他信息资源,使之形成以赛事直播为主体,融合多种节目形式与内容的一种综合性报道形式。

从以上两个概念的表述可以看到,赛事转播强调的是对体育赛事全过程的现场同步忠实记录,而赛事现场报道则强调全程记录基础上的相关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因此可以说,赛事转播是赛事现场报道的基础,赛事现场报道是对赛事转播节目的整体包装和升华。

体育赛事现场报道的内涵分析

体育赛事现场报道是电视节目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运用电视技术手段同步记录、同时播放特定的事件。因此,时间的同一性、记录的同步性和传播的同时性构成了电视现场报道的特有属性。它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赛事转播是赛事现场报道的主体。体育赛事现场报道是一种典型的综合性报道,但其报道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是体育赛事。依托体育赛事这一主干,才有了其他信息资源存在的理由和附着的基础,它不仅可以使身处不同空间的电视观众在同一时间同步体验事件发展的全过程,还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新闻信息,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体育赛事现场报道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一般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赛前事件性报道,二是比赛实况转播,三是赛后人物性报道,但是在这三部分内容中,比赛实况转播无论在时间长度还是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其所占比重都是最大的。离开体育比赛转播,其他相关信息资源就失去了依附主体,就无法进行有效整合;同时,比赛转播质量的高低优劣,也将直接影响赛事现场报道的整体效果。

赛事现场报道是对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体育赛事现场报道与赛事转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赛事转播只关注赛事本身,强调对比赛过程的忠实记录;而赛事现场报道则将赛事信息链进行了纵向和横向延伸,将与赛事相关的信息纳入该信息链中,通过合理的包装策划,使之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和外在时空秩序的、能够相互呼应、层层递进深入的统一整体。

赛事现场报道是一种综合性报道。体育赛事现场报道的综合性主要反映在报道形态的综合性、报道内容的综合性、报道手段的综合性上。首先,赛事现场报道在报道类型上涵盖了体育新闻、赛事转播、体育专题、记者现场报道、演播室访谈等多种报道类型;其次,赛事现场报道在报道内容上包括赛前、赛中、赛后三大板块;再次,赛事现场报道在报道手段上又包括插播、电话联线、卫星连线等多种技术手段,如此多层面、立体化、全方位的报道,充分体现出赛事现场报道的综合性。

体育赛事现场报道的特征分析

体育赛事现场报道作为一种综合性报道类型,有其自身特有的一些表象特征,无论其形式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特征仍能得以清晰体现,只有充分了解赛事现场报道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完成现场报道任务。

预知新闻要素的可策划性。任何体育比赛都是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比赛时间、比赛地点(单点)、比赛赛程来进行的,因此具有极强的程序性特征,这就为赛事现场报道的前期案头准备提供了,充分条件,这些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垫片制作、宣传片制作、现场报道形式内容的整体策划包装等。例如,第十届全运会开幕式前,央视体育频道已经就开幕式电视转播制订了详尽的转播计划,其中包括提前在体育场内搭建摄像专用平台,架设102倍和70倍长焦镜头,以便清楚地反映主席台上的各位贵宾;主体育场最上一层放置的摇臂摄像机,展示体育场拱顶的动感全景画面:在体育场顶部架设高空马道,俯拍文艺表演时大型队列变化的艺术效果;在奥体中心对面的紫金中华广场楼顶架设远景机位,把奥体中心的恢弘外景纳入人们的视线。因为开幕式进行时不能航拍,央视还提前把空中鸟瞰南京的情景收入素材库。

报道过程的前后可延展性。体育赛事现场报道一般包括赛前报道、赛中报道、赛后报道三大主要板块,其中赛前报道一般都是在比赛开始前半个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即开始进行,主要侧重于介绍该场比赛的相关背景资料。例如比赛双方的交锋历史,各自对比赛的赛前看法,比赛双方的技战术特点,运动员伤病情况,比赛地天气情况,比赛场地情况,对参赛者的赛前现场采访等,就时间顺序上来看基本属于过去时态;赛中报道既是赛事的实况转播,它与赛事的进程保持零时差同步,因此毫无疑问属于进行时态:赛后报道一般可延续至比赛结束后的任意时刻,主要侧重于对事件当事人(运动员、教练员)的赛后现场采访,对本场比赛的综合评论,颁奖仪式的转播,对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比赛的预测性分析等,我们可以笼统地将其划分为将来时态。这三大板块可根据节目的整体需要随时调整时间长度和报道容量。

报道行为的非任意性。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和职业赛事的现场报道,其报道行为必须得到赛事主办方某种形式的许可,才具有相应的合法性。这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购买赛事报道权的问题,其中包括购买赛事转播信号、购买赛事现场解说席位、购买现场记者注入点报道权、购买卫星转播时段等。2002年法国世界杯、2006年德国世界杯电视转播权售价均为2498万美元;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转播权的中标电视机构,投入8亿多美元取得北美地区的转播权;迪士尼旗下的ABC、ESPN及ESPN2获得2002年-2008年6年的NBA转播合同,根据合同,这些公司每年可播放100场以上的NBA比赛,包括由ABC转播的联盟决赛、由ESPN转播的分区决赛,为此ABC、ESPN及ESPN2将付出高达30亿美元的转播报道费用;在国内,上海文广集团投入1.5亿元方才拿下2004年-2006年3年中超转播权。

多系统、多工种配合的复杂性。体育赛事现场报道就其播出形式来看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现场报道,即节目全过程的现场直播。如果我们把赛事现场报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分析,它就需要现场节

目制作系统、信号传输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等子系统紧密配合,而现场节目制作系统又包含赛事转播系统、现场记者报道系统、前方或后方演播室系统等多个次子系统,以上所有子系统、次子系统必须严谨有序地统一在现场报道这一总系统之下,才能完成一次有效的赛事现场报道。

体育赛事现场报道的传播优势

通过分析体育赛事现场报道的内涵与特征可以看到,赛事现场报道无论是作为一种报道形式还是一种节目形式,都具有其他报道类型所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体育赛事现场报道不仅将电视传播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近年来它更成为专业电视体育频道赖以支撑的最主要节目类型。具体来说,赛事现场报道的传播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电视较之报纸广播具有时效性优势,而电视现场报道更是将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如前文所述,赛事现场报道是以赛事直播为基础的一种综合性报道,所谓赛事直播就是指在体育赛事发生现场,利用多种电子制作设备,伴随赛事发展过程,完成对体育比赛全过程的记录、加工编辑,并通过卫星、微波或光纤等传输手段实现同步播出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采用直播方式进行现场报道,无疑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信息传播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第一时间对信息的需求。另外,电视信号覆盖面广。尤其是卫星信号,只要具备接收条件,全球观众都能同步异地观看同一场赛事转播,这使得电视观众人数大大增加。

真实性和现场感强。体育赛事现场报道同步记录播出比赛现场的全过程,电视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可同步体验该过程,这种时空同步和过程体验,使其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同时,赛事现场报道又不完全等同于现场观看的视觉效果。其一,电视转播是多角度画面切换,一场比赛少则两三个机位,多则十几甚至几十个机位,一个机位就是一个视角,十几个机位就是十几个视角,转播导演可以随时选择最清晰、最精彩、最能表现现场情况的机位画面提供给电视观众。其二,电视转播可以提供近景甚至特写镜头,电视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到运动员细微的表情动作,也可以近距离观看到现场其他景物的细节。其三,电视转播可以提供慢镜头回放,电视观众可以通过慢镜头再次欣赏精彩的比赛瞬间,有机会看清楚之前没有看到或者没有看清楚的动作。因此,赛事现场报道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较之于其他报道方式甚至现场观看都更为强烈。

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提供。体育赛事现场报道将报道信息链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有效延伸,将赛前赛后相关信息、背景资料、其他媒介报道等信息有机整合。形成一种立体化的报道体系。与此同时,现场驻点记者的现场报道、现场采访还能有效传递除语言符号之外的大量非语言符号信息,进一步扩大和丰富了现场报道的有效信息含量。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关于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开幕式的现场直播报道为例,开幕式为当晚8点开始,但从当晚6点央视5套即开始进入开幕式前的前期直播报道部分,在这部分报道中设置了演播室嘉宾访谈、现场记者从不同场地发回的现场情况介绍、南京当晚天气预报、历届全运会概况回顾、历届全运会开幕式回顾、本届全运会开幕式彩排情况专题片、本届全运会举办地南京城市介绍等内容和板块,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前受众感兴趣和想了解的信息。另外,在主体育场现场记者冬日娜的现场报道口播图像中,观众可以在记者身后的背景画面中看到高高矗立的火炬台、体育场上空悬挂的钢索、记者被大风吹起的长发等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同样可以传达较为丰富的非语言符号信息。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到,赛事现场报道与单纯的赛事转播相比,其信息含量远远大于后者。

可视性、参与感强。由于赛事现场报道具有预知新闻要素的可策划性特征,因此其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可以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电视手段进行包装策划。例如在栏目设置上,除强调赛前赛中赛后三大板块之外,还可以合理运用消息、专题、评论、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等多种报道类型,可以穿插事件性报道、人物性报道、现场驻点记者的现场采访报道等多种报道内容,可以考虑以何种方式去串联整个节目,以上所有这些任务在现场直播报道前即可进行充分的酝酿和策划,并且可以提前着手进行资料收集以及各种消息、专题片、宣传片、片花的采集制作,这无疑大大提高了节目的可视性。

此外,由于赛事现场报道均采用现场直播方式进行播出,因此可以在节目进行过程中设置观众互动环节,如接听观众热线电话,公布网上观众留言,观众参与网上有奖投票活动等,电视观众的参与感得以增强。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广播电视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陈国强:《国外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带给我们的理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9)。

3、李凫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6

关键词:体育经济;体育产业;低碳;发展路径

体育经济是指基于体育项目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体育赛事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当然,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一定的压力,其主要表现为体育项目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低碳经济致力于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体育经济下,低碳体育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其必要性及具体路径实施如下:

一、发展低碳体育产业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低碳健身项目逐渐成为人们认可和选择的项目。传统的粗放体育管理模式制约了体育经济的发展,低碳体育产业的发展就成为其内在需求。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我国体育建立同样不能忽视污染的影响。低碳体育理念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经济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对于生存环境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制约了体育发展策略。对于体育而言,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其社会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最后,虽然我国已经跻身为体育大国,但体育产业结构以及体育发展规模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低碳体育项目的开发有助于缩小这一差距,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体育经济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体育物流

现代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大型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育赛事要求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因此,建立完善的体育物流组织具有必要性,同时完善的物流也是确保体育低碳化的关键。结合现代网络的发展,构建专业的信息管理平台,明确体育物流的相关程序,确保体育比赛期间的流程化和高效化,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体育赛事的进行需要先进的物流体系和服务意识,而体育物流的完善主要目的是传递高效的信息平台,防止重复采购,促进体育的低碳化,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总之。体育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的物流配送设施以及专业的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体育物流是体育产业低碳化的第一步。

(二)构建绿色体育赛事物流组织机构

促进体育赛事的低碳化要求管理人员建立专业的策划、管理机构,以减少物流配送流程,降低体育管理难度。通过物流策划,使体育主办方获得专业的物流实施体系。物流企业在体育赛事中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包括提供专业的物流方案,物流顺序。结合体育赛事的所需的设施制定实时的、动态的管理计划。在体育比赛中,意外在所难免。绿色的体育赛事物流组织的内容包括合理安排人员进出,以确保其安全。在具体工作环节上,物流企业必须对赛事实时监测,以出台不同比赛结果的针对策略。对于物流环节来说,相关组织要注重配送环节的污染控制,增强对物流配送所产生的垃圾的处理。

(三)开拓低碳体育健身市场

体育低碳化过程中,还要重视体育的经济发展,增加体育低碳投入,引导民众积极参与低碳健身。拓展低碳健身项目,通过培训使低碳体育概念深入人心。目前,广场舞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开发过程中应给与重视。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低碳体育概念是目前社会提出的先进的体育项目。为支持这一项目,体育倡导者应起到带头作用,加强对普通群众的低碳锻炼引导。当然,随着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室内锻炼,参加健身俱乐部同样可以实现低碳化,而这一方面需要俱乐部具有低碳服务意识,时刻以客户为中心,在我国建立一种一致的低碳生活模式。

(四)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使体育成为一种产业

发展体育贸易的同时,要促进体育产业的形成,使其逐渐低碳化,还需要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体育赛事的物流组织,形成体育用品贸易组织,为体育锻炼者提供业务咨询、员工培训以及旅游服务等。体育贸易是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只有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其低碳模式的形成奠定基础。我国不同区域的体育特点不同,针构建具有民主特色的体育项目、增强我国体育事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体育人才是确保体育项目构建和体育管理效率提高的关键,因此实现体育低碳化,应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和体育管理人才。由于是体育赛事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使其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先进的管理意识,促进我国体育低碳的顺利、稳定发展。

三、总结

体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给其带来了瓶颈。在我国,低碳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体育发展过程中,体育人才的缺乏、体育项目的传统化都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应引导民众认识到低碳体育的重要性,在国内建立统一的体育锻炼体质,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新余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迪桂,韩明杰.低碳经济视角下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J].环渤海经济望,2010(9).

篇7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品牌逐渐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大商业资产”,品牌营销理论与实践促进了品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当之无疑是世界上第一大体育赛事品牌,其品牌资产大到无法评估。无独有偶,奥运会巨大的商业成功恰巧产生于品牌盛行的当代,它是品牌与品牌管理理论的受益者,也是品牌建设与管理的实践者。

1.体育赛事品牌管理与体育赛事品牌建设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将品牌定义为:是一个“名称、专有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元素的组合,用于识别一个销售商或销售商群体的商品或服务,并且使它们与竞争者的商品与服务区分开来”。而最新的研究认为:品牌是由名称、标志、象征物、包装、口号、音乐、或其组合等一些区隔竞争的符号而联想到的基于价值的消费者与组织或个人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带来的无形资产。这个概念包涵了组织视角的无形资产、区隔符号以及消费者视角的联想、价值、关系,是品牌概念的升华。国际品牌大师凯勒教授认为,有形商品、服务、组织、体育与人等一切都可以品牌化。显然,体育赛事可以成为品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即是一项全球顶级体育赛事品牌。

品牌管理是指品牌管理者为培育品牌资产而展开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规划、传播、提升和评估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和策略执行活动。因此,体育赛事品牌管理的责任主体是赛事的举办方;其目的是培育赛事品牌的资产,包含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与品牌联想和其他资产;管理的中心是赛事活动的受众即消费者,主要包括现场与电视广播网络观众与听众;管理的的内容主要包括赛事品牌规划、品牌传播、品牌提升和品牌评估等。

品牌建设可分为创建与维护期,其中创建期主要包括品牌名称、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核心价值等内容的设定,以及品牌的传播活动,维护期包括品牌延伸和品牌资产评估等。有研究认为:体育赛事品牌建设主要包括品牌识别、品牌定位、品牌核心价值的确定及品牌传播四个方面。品牌建设时期是成熟品牌的初级阶段,而品牌管理是品牌创建后对其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2.奥林匹克运动会品牌管理的成功经验

2.1多维品牌识别高度统一

品牌识别是品牌战略制定者对品牌核心价值及相应联想物的规划设计,目的是希望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丰富、独特、正面的联想,从而形成良好的关系,主要包括产品识别、组织识别、个人识别与符号识别。

产品识别层面,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全球体育界的豪门盛宴,它以自身独具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人民的目光,处处彰显“自强、自信、自尊”,推动着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它更是“和平、友谊、团结”的使者,是世界多民族交融的催化剂。

组织识别层面,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法律地位和永久继承权的法人团体,它有着广泛的会员基础,与世界联合国组织、各国政府和其他民间体育组织保持密切合作关系,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其价值主张在会员国家(或地区)的公认度最高。

个人角度的品牌识别主要包括品牌个性和品牌关系。奥运会品牌个性被受众赋予了丰富的人格特征,“和平、融合、超越”构成奥运品牌个性的主要维度,它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强化了其自身的功能与价值、为与受众建立良好关系奠定坚实基础。经过坚持不懈地主张与推广,全世界人们接受并内化了奥林匹克的价值主张,人人参与奥运的热情高涨。

奥运会品牌符号主要包括名称、标志、口号、音乐等。通过百度搜索“奥运会”的相关网页约1亿个,与输入“联合国”的搜索结果趋同,可见“奥运会”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赛事品牌;由蓝、黄、黑、绿、红色组成,“象征五大洲团结”的奥运五环标志比任何一个商标更具知名度;“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无与伦比;以“you and me”为代表的历届奥运会主题曲朗朗上口,经典而回味无穷。

因此,无论是从视觉、听觉,还是知觉等方面,奥林匹克运动会实现了与人们的高度共鸣,多维品牌识别统一的基础来自于人类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不懈追求。

2.2品牌定位精准而清晰

品牌定位指对品牌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在目标受众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的行动,或者说是建立一个与目标受众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与结果。

奥运会不同于任何形式的跨国界的音乐会、艺术节或博览会,它不受限于国界、民族、性别、年龄与语言等等,它从诞生之时起就代表着“和平、友谊”,全人类均可参与共享,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更是“和谐世界”的使者,不断丰富奥林匹克的内涵与内容。“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代表着人与自然、人与人造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统一,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带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一次全球的体育赛事,更是一场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盛宴。它象征着人类社会对健康体格的无限向往,更代表着人类社会对健全人格的不懈追求,激励着全人类“更高、更快、更强”。

“和平、团结、友谊、进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其清晰而准确的定位让全世界人民参与并享受其中。

2.3品牌组合加速品牌国际化进程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成功实现大逆转,完成了自身伟大的商业运作,国际奥委会经济独 立加快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化进程,并形成了以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主品牌,冬奥会、残奥会、听障奥运会、特殊奥运会、青奥会等构成的多品牌体系。多品牌组合相得益彰,让众多的人参与奥运、享受奥运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奥林匹克运动品牌的无形资产。

奥林匹克运动会商业开发“一揽子”计划的实施与举办城市遴选机制的形成,实现了自身品牌与商业品牌、媒体品牌及城市品牌的共存共赢。来自全球顶尖企业的国际奥委会“TOP”赞助商,成功借助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化实现了企业与产品的全球化扩张,而将奥运会电视转播权巨额出售给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媒体运营商,不仅让国际奥委会获得巨大收益,更重要的是通讯全球化培养了数以亿计的电视与网络受众,实现了国际奥委会、赞助商、媒体运营商与受众的多方共赢。而国际奥委会对举办城市独到的遴选机制,确保每届奥运会成功举办,举办城市因奥运会而添彩,同时也给奥林匹克带来无限价值与财富。

2.4完善的品牌保护措施确保其资产不断提升

为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影响,确保比赛在公平与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国际奥委会制订、修缮,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自身品牌保护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逆向代表制”,保证委员们不受任何意识形态、政治、经济的干扰而独立自主的实施奥林匹克理想;(2)将烟酒等企业剔除出“TOP”赞助商行列,极大地提升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形象,而制订以“排他性”为主的一系列赞助商保护条款,以及将电视转播权打包预售给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讯运营商,确保国际奥委会与赞助企业及电视转播商长期利益的实现;(3)完善的奥运会举办城市遴选机制,从环境、交通、通讯、场馆、安保等多方面对申办城市进行综合评定,最终遴选出最佳举办城市;(4)奥运会参赛条件与比赛项目的设定,确保参赛主体的独立性及比赛项目在全世界的普及与提高;(5)完善的裁判、仲裁机制及针对运动员违规的处罚条例,塑造了良好的赛场秩序与环境,等等。

从赛前、赛中和赛后控制等方面,奥林匹克运动会建立与实施一系列品牌保护措施,确保其价值主张的实现、品牌资产的积累与提升。

3.对我国体育赛事品牌创建的几点启示

3.1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品牌识别体系

我国的体育赛事处于品牌创建初期,品牌识别的规划与实施上存在一些问题,如(1)提供的产品局限于竞赛表演,未能对产品的内涵扩展与延伸;(2)赛事组织机构(或者是赛事的组织者或主办方)非营利性公益形象未能得到良好显现;(3)赛事与观众或受众互动不够,赛事个性不明显;(4)赛事本身的渗透力不强,大众对隐性的符号识别不清晰。

因此,体育赛事品牌创建的核心是给现在与潜在的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即高水平的竞赛表演,而产品必须融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经济、文化等,以丰富其内涵与元素。其次,有意识地塑造良好的赛事品牌个性,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加强与现场和场外受众的互动沟通,才能捕获更多消费者的心智,使之与赛事产生共鸣,提高其忠诚度。最后,为提高消费者对赛事的喜爱度,应加强赛事的公益形象及标志、口号、音乐主题曲等方面的规划与建设。

3.2形成品牌传播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机制

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中介方与通讯运营方,全球的观众才能更好地分享体育赛事的精彩瞬间,同时举办城市和赞助商的形象得以提升,体育赛事品牌传播的整体效果得以显现。

奥运会的品牌传播形成了多方参与共享的机制,但我国的体育赛事品牌建设尚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起步阶段,加之体育赛事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就赛事本身而言,参赛方的共同利益及各自利益均难以协调,很难实现最大化与最优化,赛事的质量水平自然难以提升。而赛事与市场时常发生偏轨或脱轨,赞助商与电视转播商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体育赛事往往成为一场鲜人关注的“独角戏”。中超足球联赛出现的几起“裸奔”危机即是最佳佐证。

所以,减少政府干预,建立参赛方利益共享的面向市场的长效机制,提高体育赛事质量水准,是赛事品牌对外传播的基础与前提。而通过市场的手段,吸引赞助商与媒体运营商竞相参与,并与之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为体育赛事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培养更多的受众与消费者,实现品牌的最佳传播效果。

3.3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

品牌国际化是一个隐含时间与空间的动态营销和品牌输出的过程,以使品牌在国际市场得到广泛认可和实现品牌的特定利益。韩国的跆拳道运动项目能够在全世界得到推广与普及,并最终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即是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的成功结果。

体育赛事品牌国际化的前提是比赛规则标准化,并得到大部分国家的认可与推广。赛制、比赛地点、赞助商、电视转播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等,均是实施体育赛事品牌国际化的一些元素。赛制与国际接轨是一个引入、接纳、内化吸收的过程;比赛地点国际化有利于赛事文化的植入,F1和网球大师赛落户上海即是赛事品牌地域国际化的典范;赞助商与电视转播商国际化有利于借助其力量对外推广,培养更多国外受众;而运动员、教练员与裁判员的国际化使我们有更多的话语权,我国羽毛球、举重等运动项目能在奥运舞台取得显赫的成就,即与本国项目参与人员的国际化水平息息相关。

显然,体育赛场、参与人员等国际化是体育赛事国际化的外显元素,赛制与赛事文化等国际化是体育赛事国际化的内隐元素,而资金与媒介等国际化即介于两者之间。体育赛事品牌的国际化不仅局限于人财物的输出,而是一个输出与输入相互交织的过程。我国奥运优势项目的存在和经济繁荣稳定发展为我国实施体育赛事品牌国际化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3.4建立与完善品牌保护制度

制度即规矩,没有规矩则难以成方圆。形成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必须建立与形成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赛事质量高低不仅与运动员竞技水平息息相关,但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和发挥与良好的竞赛制度和环境联系紧密,而完善的制度法规是塑造良好竞赛环境的基本保障。“假球”、“黑哨&rdq uo;、“兴奋剂”等是影响我国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几颗“毒瘤”,杜绝它们,需要大力倡导,但更需要相关法规、制度来约束。

我国的体育赛事,赞助商参与的连续性不强、电视转播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就是缺乏一套像奥运会与NBA一样的品牌保护的顶层设计,不能很好保证参与各方利益的共同实现。

体育赛事品牌保护制度的范畴很广,包括运动员与裁判员守则,竞赛制度,优化赛场环境的法规与制度,赞助商、电视转播商与赛事中介组织权益保护制度等等,我国正处于面向市场的体育体制转型期,建立与完善相关体育赛事品牌保护制度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

篇8

关键词:体育新闻;新媒体;发展前景

一、核心概念界定概述

(一)新媒体新媒体的重点在于新,表明它长期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1]。同时,新媒体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是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后出现的逐渐发展壮大的新兴数字化媒体。新媒体主要依托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当信息者信息时,需要在基于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网络交互平台上进行操作,信息经互联网传输后,受众通过移动技术创造的例如手机、电脑、新数字电视等移动端设备来接收信息。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使信息传播流程更加清晰简便,传播范围覆盖更加广泛。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使传播速度有了质的飞跃。除此之外,新媒体平台的信息量空前庞大,信息的海量性是新媒体标志性的特点。不仅如此,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信息时,受众和传播者拥有极高的共享性与交互性,基于原有的信息展开的交流与评论,甚至会衍生新的信息。

(二)体育活动赛事及新闻体育赛事往往和大型的体育活动紧密相连,在活动与赛事举办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广。新媒体时代的移动设备以及移动客户端极大地促进了体育赛事和体育新闻报道的发展,尤其是体育新闻的报道。在新闻种类中,体育新闻传播的内容和题材对其传播速度和精确程度提出了高要求,如何让受众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准确的体育新闻报道,如何让大型体育活动的宣传推广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2],是研究体育新闻传播的关键环节。

二、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应用价值

(一)提高体育新闻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新媒体在传播效率方面的强劲优势一直以来都是有目共睹的。传统媒体时代,与体育赛事相关的新闻需要采访、录制、编辑后才能传播,而新媒体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应用直接省去绝大部分的中间环节[3]。这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报纸、广播、电视相比,时效性得到了极大提升。虽然电视节目也有直播形式,但举办一场正式的电视直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今,新媒体时代的直播成本大大降低,甚至自媒体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央视更是实现了5G+4K和8K超高清电视节目在新媒体平台的对接。从体育赛事和体育新闻传播的应用价值来看,新媒体平台同样发挥了时效性优势,例如中甲联赛直接引入短视频平台,既获得了全场次的短视频权益得以迅速进行赛事新闻和热点集锦的推送,又可以通过直播重要场次比赛来进行全程比赛的传播。并且,新媒体平台不仅可以实现视频的实时直播,还可以进行类似于微博、微信平台的即时文字图片传播。这进一步保证了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新媒体平台实现的实时直播不仅提升了体育新闻的时效性,还确保了体育新闻的真实性。传统媒体时代流行的电视节目几乎都是经过编辑后在电视平台定时播出的,而新媒体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造就的这种传播渠道便捷、传播成果高效、传播成本大幅降低的实时直播方式一经面世便广受大众青睐,使得实时直播成了目前传播体育新闻消息的主力军。由于实时直播无法剪辑,无法对信息进行编辑和修改,确保了体育新闻的真实性。

(二)满足受众对体育新闻的多样化需求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体育新闻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包括文字、图片等传统媒体一贯具有的形式,又萌生了例如视频、直播这样的新兴形式。譬如抖音APP就有各大专业赛事、球队以及相关媒体平台入驻;微博和哔哩哔哩的长视频也有很多博主进行体育赛事和体育新闻的分享讨论与传播,同时还包括微博的图文直播、各大直播平台的直播,以及新媒体技术下实现的移动端APP的直播。市场经验表明,基于信息技术发展和移动设备普及应用背景下,体育新闻的受众广泛且多样。大众不再满足和拘泥于单纯的文字、图片的形式来获取体育新闻信息,而是倾向于全方位、多角度地接收相关的体育赛事和体育新闻信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进行不同形式为主导的信息传播平台的消息推送,以满足受众对体育新闻的多样化需求。此环节是为受众提供优质内容这一整体流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4]。同时,为了更好地达到体育新闻多样化的要求,新媒体可以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两者融合以构建多平台网络,并借此实现信息的多样式传播;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利用传统媒体一直以来的行业优势,挖掘更有深度的内容。于传统媒体而言,则可以学习借鉴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自我改造和创新。

(三)强化与受众的互动互联网环境下,受众不再是单方面接收内容的被动角色,他们可以在移动端的不同平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受众角色的转变不仅体现为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选择者,更体现在互动交流层面。如今,对体育新闻和赛事的评论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属,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普通大众也可以在新媒体架构的平台上对相关赛事和新闻报道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微博等新媒体就构建了与受众的实时互动平台,加强与受众的实时互动并随时接收用户的反馈。这一点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而且,不同的平台拥有着符合自身定位的高辨识度的互动方式,譬如微博的实时互动评论,微信文章下的精选评论,虎扑文章下可以被点亮和统计的评论,哔哩哔哩播放视频和直播时流动的弹幕等。这些新媒体平台的独特设计,增强了受众与体育新闻的互动。

三、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实际应用

(一)推广宣传体育赛事出于商业运作和经济盈收等目的的考虑,为了能在一些大型赛事开办前就提高和扩大比赛的影响力,要求主办方对该项赛事进行有效宣传和推广[5]。众多新媒体平台上的前瞻与预热推送是宣传推广体育赛事的策略和方式。譬如微信公众号平台宣传推送的文章,微博平台进行的图文宣传预热和宣传短片预热等,这样多方位、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很大程度拓宽了体育赛事的宣传推广范围。相较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并且,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拥有即时传播的特点和优势,使大众能够非常快速且直观地接收相关内容的宣传。此外,新媒体平台拥有的大众基础,为赛事的宣传推广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无论是赛事的前瞻还是往届比赛的回顾,其传播影响范围都得以进一步扩大[6]。不仅如此,平台的特定化传播方式也针对性地产生了正面的宣传影响。例如新浪体育微博经常使用一句话新闻的形式,对体育赛事的重要节点事件进行及时传播,让受众不用观看赛事,也能够立刻获取重要的赛事讯息。还有一些平台会在赛前就推送赛事的日程安排,这样人性化的考虑既为大众提供第一线的赛事讯息,也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了选择权,受众可根据喜好自主安排收看赛事或新闻报道。这种以人为本的传播方式给受众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更不失为一种对体育赛事的良好宣传与推广。

(二)直播转播体育赛事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快速提升,以及“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于体育相关产业的关注度日渐攀升,侧面体现在大众对体育赛事和体育新闻报道的关注上。例如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最终夺冠的那场比赛,收视率创奥运会历史新高,单场比赛总市占率超过70%,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自然成了直播与转播各种体育赛事的重要阵地。例如中国移动旗下的咪咕公司成了目前唯一的CBA数字媒体战略合作伙伴、5G+全场景独家合作伙伴。咪咕视频作为一个新媒体视频客户端,基于5G网络技术的支持,为广大球迷进行CBA联赛的直播与转播,它是全球第一个5G+4K/8K+VR的体育赛事直播。除体育赛事的直播与转播外,新媒体平台的直播还可以通过与体育明星连线的方式来进行用户的获取与稳固。例如2020年3月8日举行的一场举世瞩目的格斗比赛,中国职业综合格斗运动员张伟丽作为亚洲第一位UFC女子草量级世界冠军,在UFC248的卫冕战中击败了乔安娜,成功卫冕。比赛结束后,体育新媒体平台PP体育就通过云直播连线了张伟丽,这样的接触模式获得了很多用户的好评,而这样的直播连线方式也为新媒体平台的用户和粉丝获取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值得注意的是,直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不完善,或将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想要达到更好的体育赛事直播或转播效果,还需要对新媒体的各种平台及众多终端进行不断优化,广泛接收受众的意见,并针对不同的平台与终端有的放矢地进行直播或转播。

(三)构建体育爱好者交流平台更具自主性的选择阅读浏览和即时的互动交流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平台的典型特征。为顺应这种特征趋势的发展,大部分的新媒体平台往往都具有社交属性,发挥着社交媒体的作用。这些社交媒体还可以通过构建社群、交流群来帮助相关的体育爱好者实现兴趣的直接交流,甚至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受众也能够凭借着相似的喜好在相关的平台汇集为一个社群化的受众群体,进而展开讨论与互动。如微博的“超话”社区就有专门的体育板块,“超话”的全称为超级话题,体育板块的超级话题里更是细分了足球、篮球、综合体育、运动教学等。“超话”均是由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经过筛选之后汇聚而成。单独的“超话”包含了帖子、精华、视频、相册等部分,以便针对性的为体育爱好者传播相关信息。可以说,拥有着如此严密的规则和秩序的超级话题社区为体育爱好者构建起来了交流的平台。类似的还有虎扑APP上打造的社区板块。当受众关注了相关的专区、用户与话题后,就可以直接在社区板块浏览自己关注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对社区里面的帖子进行评论、点赞、分享和点亮。这同样是为特定的体育爱好者而搭建的新媒体网络交流平台。除了建构体育爱好者平台,在实际应用中,新媒体还需要认真思考如何管理平台;如何让平台自然产出更优质的内容;如何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当平台积累了一定的体量之后,还要探索如何发展出一套良性循环的、有规律性的传播,从而为整个行业带动氛围。

四、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一)5G时代体育新闻新媒体传播方式变革5G时代的技术变革将会体现在智能媒介移动设备上,智能媒介移动设备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使得体育新闻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从更新速度看,如今的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的报纸相比省去了印刷与出版的工序,体育新闻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今后,这样的更新速度会随着5G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日益提高。当与体育新闻相关的信息被在新媒体平台上,受众便可在5G技术的支持下第一时间进行近乎无间隔的更新与信息的获取。更新速度的跨越提升必然会带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阅读方式的变革,大量且快速的更新可能会导致受众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自己所需的内容而提高浏览速度。如果浏览速度提升,那就可以预见为适应阅读速度提升。适应阅读是指每个受众需要找准符合自己浏览与阅读习惯的特定阅读界面。只有更为合适的定制性阅读和浏览形式,才能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这正是5G时代体育新闻新媒体传播方式的重要变革。为此,体育传播应紧跟时代趋势,保持信息的零时差传播,同时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阅读界面。

(二)5G时代体育新闻与新媒体新型融合模式5G时代不仅会带来视觉体验的进一步改善和视频缓冲速度的大幅度提升,还会在与受众互动方式方面进行新的升级。譬如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与受众的参与感,5G时代体育新闻与新媒体的新型融合模式会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个人社区板块。在这个板块中,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迅速地获取支持的球队或者喜欢的球员的相关新闻信息推送,并和同时处于一个社区的拥有相同喜好的其他受众进行无障碍地直接交流互动。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新手段来进行评论。例如静态的图片评论、动态的gif图片评论、通过智能的移动设备或专业的录音麦克风记录自己的声音音频来进行评论等。如此多而新的互动形式推动着5G时代体育新闻与新媒体的新型融合模式,为体育新闻在5G技术支持下经由新媒体平台更长远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5G时代体育新闻与新媒体相结合的问题5G时代,体育新闻报道与新媒体紧密结合,创造出多样化的传播模式。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例如5G时代带来的高速无延迟信息传送和手机移动端对于信息的快速获取接收,必然会为整个平台带来海量的信息,其中不乏很多不准确的信息以及粗制滥造的内容。如何及时监管这些内容,对相关的平台来说是一项很大的考验[7]。此外,便捷的途径也会改变受众的阅读与观看习惯,过度娱乐化、碎片化阅读的人群直线上升,浮躁的风气与不客观的情绪化观点会随之而来。能够妥善地处理和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为体育新闻报道与新媒体的结合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为受众带来优质内容提供重要保障。

篇9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营销模式;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1-0021-06

Abstract:Discovering and distinguishing Ambushing Marketing behavior is the basic premise of Preventing and punishing, and is also the weaknesses in the field of Ambushing Marketing research.. Ambushing Marketing behavior is different from the sports infringement of intangible assets, most of Ambushing Marketing behaviors is difficult to definite and regulate legally. Because of the high cost of Ambushing Marketing legal proceedings, market Forecasting and contract management is the main way to preventing Ambushing Marketing behavior of major sports events abroad.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chievement of Ambushing Marketing behavior of major sports events is based on Image system, and also by the way of opportunities system, elements system, and space-time system.. The thesis further proposed the strategies of preventing Ambushing Marketing behavior, such as streamlining and standardizing the use of image system of large-scale sporting events and so on.

Key words: Major sports events; Ambushing Marketing; Preventive strategies

肖建忠,袁古洁在《体育与科学》(2008年第1期)发表了《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研究》一文。该文主要探讨了隐性市场行为的界定、产生的原因及基本法律规制等问题。实际上,在近年来关于隐性市场的研究中,绝大多数都是从法律视角来研究隐性市场的立法及规制等问题。然而,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不同于体育赛事无形资产的侵权行为,大部分的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很难进行法律界定与规制。即便是一些西方体育发达国家也尚没有专门立法对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予以限制的先例[1]。由于隐性市场的法律诉讼成本较高,因此,市场预测监控与详尽的合同管理是国外大型体育赛事防止和规避隐性市场行为的主要方式。而目前我国对隐性市场营销问题的研究还仅限于发表了一下描述性的文章,大多集中在隐性市场的基本概念、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发展等问题上;从规制防范措施看,主要是法律维度的定性与规制,而忽视了赛事组织管理学视角更为直接和富于效率的规制模式。在赛事组织管理学视角,对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模式的研究,对于更好地监控和识别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及其规制策略的改进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1 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

1.1 隐性市场行为的基本概念

“隐性市场”是来自国际奥运会的一个概念,其对应的英文概念Ambushing Marketing,该词首度出现于1987 年M•Hiestand 在Adweek 杂志上发表的《埋伏营销成为奥运事件》一文中,在比较体育学和营销学中更多的被引用为“埋伏营销”,也翻译为“伏击式营销”、“拦截式营销”等。目前,我国学界对于起源于国外的Ambush Marketing还没有明确和统一的界定。王笑冰从狭义和广义角度对隐性市场营销做了界定,其认为狭义的隐性市场营销是指未支付赞助费的公司为了淡化、抹杀其竞争对手作为体育赛事组织官方赞助商的地位而采取的各种宣传推官活动;广义的隐性市场营销行为还包括在未经有关当事人认可的情况下,建立起和特定体育赛事的联系以此来利用体育赛事的信誉、声望的行为。赵红梅等将隐性市场行为界定为非体育赛事赞助商实施某种伏击营销行为,可能使公众误认为行为人为该赛事赞助商或与该赛事有直接关联。陈峰认为隐性营销是指非赛事合作企业与赛事建立虚假或未经授权的联系,以获得商业利益的行为,其既包括直接的法律侵权行为,也包括其他形式的虚假关联行为。

通过概念综述可以看出,关于隐性市场定义的主要分歧在于未经赛事组织授权擅自使用赛事标志、会徽等主体标识进行商业营销或宣传的行为是否属于隐性市场行为。本研究认为,奥林匹克标志及会徽等主体标识的“直接”商业侵权行为并不属于隐性市场行为。

1.2 “隐性”的学理内涵

根据隐性市场行为的实践观察与理论分析,我们认为隐性市场中的“隐性”具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 “隐性”主要是指非赛事合作企业以商业目的建立赛事虚假关联进行市场营销的活动及行为,不直接呈现于赛事组织者的合约关系等文件及赛事组织者的视野之中,即与赛事组织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直接的交易与合约关系;其二,“隐性”的另一层含义是绝大多数的隐性市场行为不直接使用赛事的法定的、认知度最高的奥运五环、中国印会徽等赛事主体标识,而是利用赛事相关主要赛事形象及其变形、要素、机会等系统与赛事建立间接性的虚假认知关联。这两点决定了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的难发现与难规制性。

2 大型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模式聚类建构及释析

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模式即指隐性市场营销主体(非赛事合作企业)与被隐性营销客体(体育赛事)建立“虚假关联”联系的、结构化、体系化的方式。在大型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营销实践中,表现为形式不同、性质不同、影响各异的多种方式。但是,在这些纷繁复杂的隐性市场行为背后,却有共同的内在基础规律。本文根据隐性市场营销行为发生所依赖的要素性质的不同,将隐性市场行为归为借助体育赛事形象系统、要素系统、时空系统和机会系统四个基本类型,其中,依赖体育赛事形象系统是隐性市场营销行为的最主要及基础的方式,在现实的隐性市场行为中,四种类型相互渗透,综合使用,见图1。

2.1 借助体育赛事形象系统是最主要、最广泛的隐性市场行为模式之一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心理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式和表象姿态。赛事形象即指基于赛事的基本属性、蕴含并倡导的赛事价值和所坚持的赛事宗旨等而专门设计和使用的、能够引起人们符合赛事理念、感情、价值和宗旨的心理联系和思想活动的、各类感知觉要素符号,包括基本色彩系统、各种相关的视觉图形符号、格言口号和特定音乐等。赛事形象系统不但是赛事精神和价值的表达载体,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赛事商业价值主要途径[2]。通过“体育赛事形象系统”实施的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主要是指那些依赖体育赛事的赛事标志、会徽、吉祥物、口号、金牌、基本色彩系统等感知觉识别符号,与赛事建立“虚假关联”公众认知的那部分隐性市场营销行为。这类隐性市场行为主要以广告的形式出现,也是最普及、广泛的隐性市场营销行为,其隐性营销的成本也相对较低。

2.1.1 大型体育赛事的形象系统及其隐性市场行为模式

从世界知名大型赛事的管理实践来看,大型体育赛事的形象设计和应用主要体现为四个层面,即赛事名称、赛事标志、赛事徽记和赛事主要形象元素。在分析赛事形象层面的问题时,选择奥运会的形象层次进行分析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因为,奥运会作为全球最知名和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其在管理、营销和自身发展等方面完备程度无疑都代表了世界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最高水平。见图2。

借助体育赛事形象系统是最主要和最广泛的基础隐性市场行为模式之一。在图1的赛事形象系统结构中,体育赛事的隐性市场行为伴随着赛事名称、赛事标志、赛事徽记和赛事主要形象等知名度、认知度的逐渐降低而呈现出隐性成本、广泛性及易模仿性的递升。

2.1.1.1 赛事名称及其隐性市场行为方式

品牌化经营是现代体育赛事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品牌传播理论认为,名称是品牌的第一要素,也是品牌传播最简洁、经济的表现要素。赛事名称是赛事商业价值的一部分,是体现赛事所倡导的价值、文化内涵和赛事宗旨的第一形象和观念要素。赛事名称可以在瞬间传递赛事承载的各种价值信息。因此,对于非赛事赞助企业来说,借助赛事名称要素是最直接和最具效率的隐性市场行为之一。

利用赛事名称、简称及内部相关要素与其他语词组合进行隐性营销是大型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营销的主要方式之一。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很多企业及商家在广告宣传时使用“激情2008”、“为奥运加油”、“2008北京见”等语词,从而使公众产生该企业与奥运会存在某种联系的联想,达到隐性营销的目的。如某世界知名计算机品牌打出“激情领跑2008”的口号,对公众产生误导,以为该企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因而对真正的计算机赞助商――联想进行了伏击营销,见下图3。再如某啤酒品牌利用啤酒勾勒出2008的字样,并与知名运动员组合使用,因而在感觉上造成该企业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存在某种联系的联想,见图4。

2.1.1.2 赛事标志及其隐性市场行为

赛事标志是指用以区别与其他体育赛事并体现赛事文化内涵所提供的体育赛事的标记,以特定而明确的视觉符号,将信息快速、准确地传播给社会大众与组织。在现代体育赛事组织管理中,赛事标志是体育赛事商业价值的一部分,是赛事商业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也是赛事所有者(Sports Event Owner)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对于赛事标志一般具有鲜明和明确的法规保护,同时用赛事标志进行营销过于明显,所以非赛事合作企业一般不会直接使用赛事的主体标志进行隐性市场营销。同时,若非赛事合作企业使用赛事标志如奥运五环进行市场营销行为,其构成了知识产权侵犯,赛事组织者可以直接寻求法律途径解决,而不属于隐性市场营销行为范畴。在隐性市场营销方面,有的企业一般会使用奥运五环相似的图形进行市场营销推广活动。如国内某知名运动服装制造商用颜色不同、形状相同的、带火焰奥的五环标志进行商业宣传。还有一些企业商家借以相应色彩的四环或者六环、或者类似奥运五环标志的环环相扣的底色衬板宣传自身企业标识等。

2.1.1.3 赛事徽记及其隐性市场

(1)赛事会徽隐性营销

届次赛事的承办组织为了与往届赛事相区别并表达举办地人民对赛事举办的独特理解和认识,都会设计赛事的会徽。赛事会徽的产权隶属于承办组织并接受主办组织的监督和指导,并负责其全部设计、制作和享有相关的市场权益,是赛事承办组织实现赛事市场价值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如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由于赛事会徽属于赛事组织者――组委会的主体赛事标识,也是组委会实现赛事商业权利的最重要的载体,所以,对赛事会徽一般也会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制,以制止可能出现的侵权行为。在赛事会徽层面的隐性营销一般也是借助于相似性标识来实现的。如某知名服装品牌在其旗下专卖店前挂出了“热烈祝贺×××董事长担任08奥运火炬手”并附有类似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图形标识,造成公众误以为该企业与北京奥运会存在合作关系。该隐性市场行为并非是专卖店的个体行为,而是企业行为,涉及众多专卖店,见图5。

(2)赛事二级标志及隐性市场

为了宣传和扩大赛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型体育赛事举办都会根据本届赛事会徽设计和开发相关的二级标志。二级标志是对大型体育赛事理念要素和精神主旨的进一步表达,服从于赛事会徽所表达和倡导的内涵,是次级于会徽的主要标志。以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为例,其在会徽的基础上创作了四个二级标志,包括文化标志、环境标志、志愿者标志和火炬接力标志。赛事二级标志也是有偿提供给不同级别的赞助商使用的一种赛事无形知识产权资产。

赛事二级标志也是受“奥林匹克条例”等法规严格保护的赛事标识之一,但是在实践中,一般不会像赛事标志和会徽那样进行严密的法规保护和重视,因此,赛事的二级标志是也是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营销中较为常见的方式之一,一般是以直接侵犯为主,同时也有一部分为变形使用。

2.1.1.4 赛事主要形象及其隐性市场

赛事的主要形象是赛事会徽和各类标志设计的基础和主要形象元素。赛事主要形象包括赛事依赖的色彩系统、吉祥物、口号、格言、奖牌、奖杯、单项运动图标和标准字体等等能够体现赛事文化形象与内涵的各类视听感知要素与标识,在奥运会中被称为“全景图”。

赛事主要形象系统囊括了数量较多、不同类型的、与赛事密切关联的视听感知要素与标识,是奥运会隐性市场营销最广泛的领域。同时也是最难界定、监控与防范的隐性市场营销领域。比如有一些非奥运赞助企业用火炬的形象在的火炬接力过程中做广告;在会徽中国印推出之后,几乎所有用到“2008”字眼进行商业宣传的企业都采用了奥运会官方宣传使用的“2008”标准字体;在湖南卫视掀起全国收视热潮的“奥运向前冲”节目中,其宣传板就同时使用了北京奥运会赛事名称要素、火炬祥云、红黄绿蓝黑色彩系统等,从而形成对奥运会隐性营销,见图6。该节目开办了很长时间才被奥组委发现,并责令整改为“快乐向前冲”。再如国内某著名运动服装品牌在其开发的运动产品T恤上,将其企业标识变形为相互环绕的五个元素,并完全采用了奥运五环的红、黄、绿、蓝、黑基本色彩系统,见图7。

2.2 借助“赛事要素系统”是较具辐射力的隐性市场行为方式

赛事要素系统是指与竞赛及其重要文化活动仪式相关的、具有标志性影响的、能使人们产生赛事关联性联想的运动员、组织团体、标志性建筑、特定文化影像等赛事组织要素。通过“体育赛事要素系统”实施的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主要是指那些依赖体育赛事举办所需要的运动员、代表团、运动队、奥委会、标志性建筑、特定赛事影像等各类组织与设施资源要素,与赛事建立“关联性”公众认知的那部分隐性市场营销行为。调查发现,由于这些具有标志性的赛事要素与赛事贴近、曝光度高等特点,借助这些赛事要素系统,非赛事合作企业进行隐性市场营销是一种较具辐射力和影响较大的隐性市场营销模式。

2.2.1 借助运动员形象进行隐性市场营销

运动员是体育赛事举办的核心主体,也是最为媒体关注的对象之一,其与体育赛事的关联程度极高。因此,众多企业在奥运筹办与举办期间,往往利用知名运动员并结合其他营销技术进行隐性市场营销。中国本土的体育服装企业及部分啤酒类企业大量的使用了这一手法在奥运期间进行了高频度、广范围的隐性市场广告投放。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雪津通过赞助国家羽毛球队获得使用林丹等奥运选手的肖像权进行市场推广活动的权利,以对百威、青岛等奥运啤酒供应商进行市场伏击。

近年来国际奥委会也开始注意到利用运动员实施的隐性市场营销行为,并采取了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例如国际奥委会要求在奥运赛时,即赛事举办期间,所有参赛运动员、教练员甚至官员形象的使用应经过国际奥委会批准,目前国际奥委会一般是授权组委会做一些批准工作。运动员、教练员等参加比赛,要填一个表格,这个表格其中就有一条,承诺他们的形象在比赛期间未经批准不得作为商业使用,通过这种方式就规范并限制了运动员、教练员形象的赛时商业使用,如果不是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授权,其他的商业机构就无权使用他们的形象进行市场营销宣传。但是,大型体育赛事有一个显著地特点,就是筹办周期长,举办时间短,像奥运会这类大型赛事筹办周期一般需要6―7年的时间,而实际的比赛即赛事运行仅需1―2个月的时间。尤其是赛时运行前的1―2年时间,也是奥运体育营销的黄金时期。因此上述举措很难取得实际的防范效力。

2.2.2 借助参赛代表团或国家队

奥运会主要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地区奥委会组团参加比赛,而地区体育代表团及参赛运动队可以拥有自己的赞助商。尽管其提供的奥运营销资源与价值相当有限,但是在实际的宣传营销实践中,借助独特的营销技术操作手法,能轻易地与整个赛事建立关联。李宁公司从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连续三届为中国奥运代表团定制领奖装备。伴随中国运动健儿们频频夺冠,李宁运动服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好的反响。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李宁设计的“龙服”被评为最佳领奖装备,其风头甚至超过了正式赞助商锐步公司。因此,近年来国际奥委会规定与奥运TOP赞助商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不能单独赞助运动队和代表团。

国内电子产品生产商康佳也是一个典型的奥运隐性市场范例。首先是在2006年冠名了“康佳号”飞机、“康佳号”列车和“康佳号”帆船 ,并凭借“康佳号”帆船优异的比赛成绩成功打入奥运会赞助商海尔根据地一一青岛。康佳还在2007年4月宣布正式成为中国帆船帆板协会帆船帆板队的战略合作伙伴和赞助商。康佳彩电、手机和冰箱等家电产品也成他们的唯一指定产品,同期康佳也开发了奥运电视系列产品并推向市场,从而对奥运正式赞助商产生了伏击效应。

2.2.3 通过赞助地区奥委会

在这次北京奥运会上,针对北京奥运会的隐性营销市场,又出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隐性营销方式,即通过赞助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奥委会,进行奥运隐性营销。例如匹克赞助伊拉克奥委会、鸿星尔克赞助朝鲜奥委会等。在鸿星尔克的全国专卖店中,在店门的正中最醒目的位置设置了其赞助朝鲜奥委会的宣传广告,并通过技术手法突出了奥运、全球合作伙伴等字眼。其将此牌置于商店的醒目位置,直至奥运会结束后的几个月依然存在。该企业利用字体的排列与设置,试图将本企业与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TOP赞助商)建立联系;事实上,此企业和北京奥运会无任何联系,见图8。因此,也必须对赛事形象系统中的字体颜色、比例大小、组合规范等做出保护性的规定,以更好的保护赛事赞助商的利益,这对于赛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指出,这类营销行为实际是明确违反《奥林匹克》的,其规定非赛事合作企业可以赞助地区奥委会,但是其营销权利只限于地区奥委会所在区域,不得在赛事举办地进行营销。奥林匹克的市场开发是分辖区的。如果赞助了朝鲜奥委会,在朝鲜奥委会的范围内做不是隐性市场行为,如果在中国奥委会的辖区内就没有这个权利,属于隐性市场营销行为。

2.2.4 借助标志性建筑形象进行隐性市场营销

在赛事举办过程中,竞赛开展使用的标志性体育建筑是与赛事关联程度与曝光度较高的赛事元素之一。在认知机制上,人们看到这些标志性的建筑就容易想到奥运会,因而也就为隐性市场营销埋下可能的空间。如北京奥运会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在调查中发现,有众多企业以“鸟巢”为基本元素实施隐性营销行为,如以鸟巢为广告背景打出企业标识、开发类似鸟巢的产品等。如著名的世界运动服装制造商耐克公司,就在奥运期间推出了以鸟巢形象为基本式样并以“鸟巢系列”命名的运动鞋产品,从而使公众产生某种赛事关联性联想,这对北京奥运会的实际赞助商阿迪达斯构成了伏击式营销,见下图9。

图9 耐克公司在奥运期间开发的“鸟巢系列”运动鞋产品

2.2.5 通过特定赛事影像

有些具有重要影响的赛事标志性元素也是非赛事赞助企业隐性市场营销行为的重要载体之一。由于赛事的媒体聚焦功能及其独特的文化传播力,有些赛事影响元素及文化符号成为众所周知的、与赛事形成共生固有联系的独特元素。人们见到此类元素时,不知不觉中会与赛事产生关联性联想。例如奥运开幕式中由活字版构成的巨大的“和”字、缶等元素。在北京至福州的高速公路两侧的广告牌上,有诸多利用此类元素进行奥运隐性市场营销的企业广告。

其他的借助“赛事要素系统”是较具辐射力的隐性市场营销方式也包括借助赛事门票、吉祥物实物等要素进行的隐性市场行为。

2.3 借助赛事机会系统的隐性市场行为

赛事机会系统的隐性营销是指通过贴靠、捆绑、附着于赛事举办各个环节的活动时机,结合其他类型的隐性营销技术进行赛事隐性营销。如赞助奥运主题文化及娱乐栏目、购买赛事电视转播时段广告等电视及网络媒体资源等。

2.3.1 非赛事合作企业老总赞助出席奥运主题电视节目

在奥运隐性市场行为系统中,非赛事赞助企业老总通过赞助获得作为嘉宾出席“奥运知识讲坛”、“如何打好奥运营销牌”等电视谈话节目并做主题发言和嘉宾讨论,是一种隐蔽性较强的奥运会隐性市场行为,同时,其隐性营销的危害性即对正式赞助企业的伤害也较大。在公众认知中,企业老总尤其是那些知名的企业老总是一个企业的标志,在访谈节目中侃侃而谈“如何打好奥运牌”此类话题,很容易使公众误认为该企业与奥运会存在赞助关系,且这种关联性联系认知度及“可信度”较强。

2.3.2 通过直接赞助奥运文化与娱乐媒体资源

企业直接赞助奥运文化与娱乐媒体资源,以此来与奥运产生间接关联,也是一种重要的隐性市场行为。奥运主题栏目主要包括以奥运名义开办的电视访谈、知识宣传、娱乐、赛事相关活动等。例如步步高、金浩油中王等企业就通过赞助在奥运前夕掀起收视热潮的湖南卫视“奥运向前冲”体育娱乐节目,从而与奥运话题建立联系,实施隐性市场营销行为。

2.3.3 通过购买赛事电视转播时段广告

有些赛事非赞助企业为了扩大企业知名度与伏击竞争对手,刻意购买赛事转播期间的广告插播时段,在观众兴趣盎然的观看赛事正酣时,突然出现的插播广告会对电视观众造成与赛事有赞助关系的误导。同时,以往经验看,此类广告一般会借助运动员形象、赛事标志性元素等综合手段进行广告展示。基于赛事直播的背景氛围铺设,一般具有较强的隐性营销效应。早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美国的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就通过买断各大电视网的主要广告时段,并结合奥运关联暗示性的广告技术处理,对Visa奥运官方赞助商地位造成了巨大冲击。2007年李宁公司与中央电视台签订的为期两年的赞助合同规定,在合约期限内所有播出的节目与赛事中出镜的记者、主持人、学者等都必须穿带有李宁Logo的服饰。从而对奥运官方赞助商阿迪达斯制造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奥运隐性市场营销。康佳通过赞助中央电视台热播栏目《奥运来了》,一方面展示自的产品, 同时也通过跟运动和娱乐挂钩成功地与奥运建立起联系。

虽然,在奥林匹克有关规章的约束下,经多方协议在赛时期间停播,但是由于赛时运行时间较短,约束效果不大。

2.3.4 通过贴靠捆绑赛事正式赞助商

有些非赛事合作企业利用赛事官方赞助商的合作关系,实施标识“捆绑”,使自己的产品或企业标识与奥运会建立宣传认知关联,也是一种隐性市场营销行为。例如某飞机制造商通过与奥运会正式赞助商的航空公司建立商业合作关系,而拥有在产品上喷涂奥林匹克标志的机会,实施隐性市场营销行为。

还有一些企业与奥运赞助商并无任何合作关系,而是通过对奥运会正式赞助商的“贴靠”,实施隐性市场行为。例如某运动品牌专卖店中,刻意挂出某袜类奥运供应商的产品,使其上面的奥运会徽“中国印”处于醒目位置,且该产品经过精心选择,其纸质外包装位置具有巨大鲜红的奥运会徽,不仔细辨别顾客会误以为其产品是奥运赞助商品,笔者在该店中就被误导。

借助赛事机会系统实施的隐性市场营销行为还包括非赛事赞助企业通过奥运倒计时等奥运主题活动进行的商业营销活动。例如国内家电生产商新飞集团利用组织“新飞2008奥运助威团”活动实施的隐性市场营销。该评选活动是一次以为2008北京奥运会呐喊助威为由举办的大型时尚选秀活动。此次选秀活动时间为2007年4月―2008年3月,将在全国20个省级赛区、近300个地级赛区全面铺开。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青春、时尚、美丽的女孩,将经过层层选拔,争夺最后50个进入新飞“中国之队”的名额。该活动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度,对奥运赞助商海尔实施了隐性营销。

2.4 借助赛事时空系统的隐性市场行为

通过“体育赛事时空系统”实施的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主要是指在赛事筹办及举办期间,利用赛事举办城市的某些核心区域如机场、车站、主干道路、重点场馆区域、运动员村、物流中心、宾馆酒店、赛事主题文化广场等时空资源,结合赛事形象系统要素所实施的户外平面广告展示及相关营销活动。赛事筹办与举办期间,此类时空资源人流量大(包括赛事关系人员如奥林匹克大家庭、各国运动员、教练员、技术官员、各国媒体及公众聚集等)的特点是滋生该类隐性市场的主要基础,因此,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隐性市场营销行为。

2.4.1 城市及赛事区域广告展示及营销活动

在奥运会开始前及赛时运行的时间区间内,赛事举办城市的某些核心区域如机场、车站、主干道路、重点场馆区域、运动员村、物流中心、宾馆酒店、赛事主题文化广场等人流量大的区域是进行平面户外广告展示的重要平台。一些非赛事赞助商会在此区域有目的的集中进行与奥运形象系统元素相结合的企业广告展示及营销活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耐克公司通过在场馆周围开设旗舰店,修建耐克体验中心(Niketown),同时在场馆周围大做广告,向观众行人派发耐克胸牌、挂绳等营销手段,来狙击奥运正式合作伙伴锐步公司。在此后的一项调查中显示,耐克品牌以22%的观众认知率高于实际奥运赞助商锐步品牌的16%。

再以奥运会主题文化广场为例,为了更好地宣传奥运、进行奥林匹克教育而设计了文化广场,在文化广场可以观看奥运文化活动,也包括大型的文体比赛。一些企业往往会借助奥运主题文化广场的公众认知优势,同时借助口号、视觉要素、奥运背景音乐等形象系统进行商业宣传或促销活动,从而实施隐性市场行为。在文化广场的设施设置中,也要注意防范隐性市场。如大屏幕,如果不是奥运会赞助企业产品,就必须要把商标予以人为遮蔽,不能显现这个商标,以防止构成隐性市场。

2.4.2 场内带入企业产品或组队着装展示

在以往的奥运会或者其他体育赛事的比赛过程中,非赛事赞助商企业会有意识地组织一些观众会穿着非赞助商的衣服,或者是手持非赞助商品牌的饮料等产品,以这样一种形式通过比赛现场或电视直播进行隐性市场行为。在2004年中甲足球联赛时,某饮料企业一次性购买了八百多张门票免费发给员工,并给员工制作了颜色不同的统一服装,在比赛开始时赛事组织者才发现,巨大的观众方阵正好显示出该企业的商业标识。并通过比赛镜头转播出去,该企业做了一次成功的隐性市场营销。从而对赛事正式赞助商造成了强烈冲击。因此,必须对此类行为予以制止。场馆范围内是赛事奥组委能够控制的区域,可以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在场馆内实施以制止该隐性营销行为的发生。也可以从门票开始,在门票上提前宣传和说明了这类情况,在醒目位置标明在场馆内禁止的一些行为。作为持票人购买了门票进入场馆去观赛,从法律角度就有义务遵守在门票上的规定。在场馆内也要实施检查,比如观众进场,也是出于安保的考虑,所有的饮料应禁止带入,进入场馆可以购买赞助企业的饮料产品,当然要保证价格合理。如果有群体性的观众穿统一的服装,也要受到限制或作相应的处理,如用事先备好带有赛事标志(奥运五环)的不干胶贴住服装商的品牌标识。

3 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的防范策略

3.1 前期的监控识别与商业公关是规制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最具效率的手段

不同于体育赛事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大部分的隐性市场营销很难进行严格的法律定性,因而其诉讼成本较高,若以法律规制与惩毖为主,那么赛事主办与承办组织将陷入无休止的法律诉讼之中。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营销行为的监控识别与商业公关,是规制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最具效率的手段之一,也是对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进行法律规制的前提条件。例如可以将隐性市场行为模式体系于相关区域的工商管理部门,宣传至辖区相关企业或签订保证书,不要触犯隐性市场行为模式体系中的相关营销行为。

3.2 精简和规范使用赛事的形象系统,是降低赛事隐性市场风险的重要前提

绝大部分的隐性市场行为都是借助或者依附于体育赛事的形象系统实现的。大型体大育赛事的管理经验表明,赛事的二级标志及其主要形象不宜过多,且对外宣传要注意规范与策略。悉尼奥运会对二级标志的管理被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主要因为标志过多,甚至很多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标志,由于对二级标志的认识不足和管理不善,使得悉尼奥运会的二级标志多达60余个,造成了悉尼奥运会各个形象标志所呈现的品牌整体混乱,增加了隐性市场营销的风险。雅典和悉尼奥运会负责赛事形象景观部门的工作人员经验认为,赛事的二级标志及其主要形象要合理设置,不宜过多。有些赛事形象元素可以内部使用但不宜作为赛事形象符号对外过度宣传,以压缩隐性市场营销行为借以实施的形象载体空间。

3.3 详尽专业的合同管理是防范隐性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

由于隐性市场的法律界定较为困难,法律诉讼成本较高,因而,体育赛事组织管理者必须在自己管控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体育赛事组织者在赛事举办之前,对可能出现的隐性市场行为进行预测,然后将所有可预测的隐及机会写入有关的合同之中,减少体育赛事隐性市场行为发生的几率与风险。例如体育组织在与电视转播机构签订转播协议合同时,可以规定在赛事转播期间不得播放非赛事赞助企业广告,同时赛事正式赞助商拥有广告时段有限买断权;在与体育场馆签订合约时,规定任何非赛事赞助商不得在规定的场馆区域内从事任何商业活动等等。

3.4 整合赛事核心时空营销资源,压缩隐性市场伏击空间

诸如主办城市机场、火车站、主干道、贵宾宾馆、运动员村等特定人群及公众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是体育赛事隐性市场常见的滋生领域。作为赛事组织者必须对这些赛事举办期间的核心营销时空资源进行整合,打包提供给赛事正式合作企业,压缩隐性市场的伏击空间。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刘正韬.限制隐性市场行为之理论与对策研究――法律学视角且以北京奥运会为例证.体育科学[J].2007,(02):9.

[2] 邢尊明.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研究.体育文化导刊[J].2009,(01):64.

[3] 王笑冰.奥林匹克标志的法律保护与隐性市场行为,中华商标[J].2008,(06):17.

[4] Danny O’Brien. EVENT Image and Identity of Sydney 2000 Olympic Gam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33, No.1, pp. 240-261, 2006.

[5] Hyun Jeong. Kima, Dogan, Gursoya, Soo-Bum Leeb.The identity of the 2002 World Cup on games.2006.5.

篇10

关键词: 大型体育赛事 政府主导 第7届全国农运会

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会对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凭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一些国家和城市实现了后发超越式发展,一举跨入发达国家或世界名都市行列。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现代大型体育赛事已经远远越出体育自身的范畴,对展示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精神、拉动经济发展、推动文明建设、增进国际交流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大型体育赛事的研究。大型体育赛事由于规模大、影响力广、参与者众多,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本文以2012年第7届全国农运会为例,分析论证了大型体育赛事中的政府主导作用。

1.大型体育赛事受到政府普遍关注的原因

1.1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大

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往往会集中大量的媒体进行宣传报道,高强度、多方位、大规模的宣传,以及所引起的广泛关注,形成巨大的轰动效应,能迅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大大增强旅游吸引力。

1.2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好

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期间,除大型会展、节庆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参加人员、随队工作人员、记者以外,还将吸引大量的旅游客源,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1.3大型体育赛事的辐射性强

大型体育赛事不但为城市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延长了游客在城市的停留时间,而且大量的游客在刺激当地旅游业的同时,还可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娱乐、购物、通讯、广告、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的多种牵动效应,成为带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大型体育赛事实施政府主导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1市场失灵

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满足完全竞争性市场所严格假设的种种条件,退一步说,即使满足了这些条件,从而使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它也不能解决诸如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自发竞争导致的经济波动等问题。与市场有效一样,市场失灵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揭示,市场失灵有以下表现:(1)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2)存在外部性。(3)自然垄断。(4)信息不对称。(5)风险和不确定性。

2.2大型体育赛事实施政府主导的作用

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中对城市大基础设施及其他公共产品和服务产生高峰性的集中需求,这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必须由政府参与并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往往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其组织运作的多样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在我国现有国情制度下除了政府之外没有哪个更有力的部门能够达到其要求,所以政府参与其中并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是理所当然的。

以2008年第6届全国农运会为例,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15个大项、180多个小项的比赛。2012年第7届全国农运会的规模将超过第6届全国农运会。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运动员在两个多星期的时间内齐聚南阳,举行上千场比赛,将会涉及行政管理、市政建设、安全保卫、环境保护、卫生医疗、交通通信、食宿接待、新闻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合作与服务,这些部门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工作必然需要河南省和南阳市政府主导完成。

3.加强大型体育赛事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几点思考

3.1大型体育赛事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总体思路

首先,必须正本清源,界定“政府主导”的蕴涵内容。“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主宰”和“政府主财”,“政府主导”也不等于“政府主干”,应适当地将政府职能下发或外包。政府不可能成为万事通,必须选用社会专业机构,利用政府职能外包或下放实现分工协作。其次,大型体育赛事实行政府主导,要弄清楚政府主导层面、主导领域和主导程度等问题。政府主导的层面应当仅限于宏观保障、全局把握和走势定位上。政府主导的领域应当主要集中在成立事件活动的管理组织,加强宏观调控,构建资金资助系统并监管其有效地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等几方面。

3.2对河南省南阳市政府发挥2012年第7届农运会主导作用的几点思考

3.2.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培育市场。

借助农运会的契机,河南省南阳市将进入一个新的建设高峰期。然而市场发育不充分,是制约南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在其中要起引导的作用,要继续发展商品市场,重点培育和发展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在抓好各类市场硬件建设的同时,应将其工作重点转向健全市场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各类软件。如建立健全各类市场交易的规则,维护市场公平交易、公平竞争的秩序,保护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培育各类行业管理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中的服务功能、监督管理功能及沟通企业市场与政府的功能,为政府还权于市场创造条件。

3.2.2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整相结合。

(1)政府应建立市场准入机制。要明确市场准入条件,限制和淘汰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作为产业调整的依据,严格禁止审批限制、淘汰类项目。(2)政府应进行财税调控。一是用好现有的政策,向农运会建设和农运会相关产业倾斜。二是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政府对承办城市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三是发挥政府采购作用,对产业调整中列入鼓励发展产业的企业产品和服务,在政府主导的建设投资或财政支出中由政府采购部门优先购买。(3)政府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如以企业赞助冠名命名体育场馆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

3.2.3优化环境、做好服务,做好政府社会服务的职能。

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缺陷,很难达到优化产业结构,致使许多潜在的优势难以通过市场配置的途径发挥出来。所以,政府要通过产业政策、地区倾斜政策等方式,使这种潜在优势得以发挥,从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使各地区均衡协调地发展。

具体的做法有:(1)政府应借助农运契机,优化产业发展硬环境。(2)政府应积极建设“绿色农运,文明农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3)政府应开发产业创新的环境。 (4)政府应进行管理模式创新,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减少投融资繁冗的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

3.2.4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政府对外交往的职能。

一是对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进行改革,从直接发展产业向规划产业和为产业发展服务转变,通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规范行政审批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产业规划布局,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建立城市内部区域之间的权衡和利益补偿机制,稳妥解决区域之间发展平衡问题,以及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人口就业等问题,降低建设负面效应;三是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开放社会事业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推进社会公众服务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市场开放度。

3.2.5整合资源、配置人才,发挥政府对微观领域的管理或规制职能。

政府要认真借鉴大型赛事举办时人才配置和培训的经验,善于整合各方资源,发挥行政管理、指挥协调职能,借助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优势,构建一个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农运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体系,分层次、分阶段做好农运会人力资源配置和培训管理工作。政府要明确人力资源配置和开发的对象、目标、任务和内容,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为成功举办南阳农运会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一流的高水平工作团队。

3.2.6建立大型活动的专门管理机构。

根据南阳市的实际情况可以设想:在南阳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一个以市府办公室为主体、市体育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行政机构“南阳市大型活动管理办公室”,履行“引进、创办和监督管理全市的大型活动事务”。

4.结语

大型体育赛事功能超越了竞技体育范畴,成为了一种规模宏大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带动了举办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其更具活力和竞争力。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政府都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运营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中的主导作用,必将使体育赛事更好地运行。

参考文献:

[1]胡燕雯.事件旅游:都市旅游竞争的制高点[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4.

[2]纪宁,巫宁.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