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农村发展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

篇1

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要看到,农业仍然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我国农产品总体状态还是供不应求,粮、棉、油、糖、肉这几大农产品都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比如,2011年,我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粮食包括大豆在内,一共是5800多万吨,相当于1160多亿斤,相对于2011年国内的粮食总产量11424亿斤,进口的粮食已超过国内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再比如,2011年,我国进口棉花331万吨,国内总产量660万吨;进口植物油674万吨,国内总产量1000万吨;进口食糖200万吨;海关统计的进口猪肉量接近100万吨。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通过保护耕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推动市场化进程,努力提高我们的农业产业水平。

总体来讲,增加粮食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全球总人口接近72亿,中国人口数量占世界总人口数量的比例不到19%。目前,我国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在世界上已处于前列。我们用拥有占全球不到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球22%左右的粮食,农产品人均消费水平不低于国际水平;但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决定了我国对植物油的大量需求,供给压力很大。我国全年的食用植物油的消费总量超过2500万吨,而国内生产的植物油大约1000万吨,缺口是1500万吨。除了进口的植物油600万至700万吨,剩下的缺口以进口大豆弥补。我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还在迅速增长,目前平均每人每年接近40斤。缺口的增大将带来更多的进口压力。以大豆为例,出口量和生产量长期居于世界第一位,但去年大豆产量已下降为1300万吨,产量排位已降到世界第三。我国大豆的进口量,2010年是5480万吨,2011年5264万吨,今年预计会超过5500万吨。今年,我国大豆产量与进口量预计总和为7000万吨,大豆的自给率不足20%。2010年,全球大豆出口量9200万吨,57%以上的大豆被进口到中国。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很难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改变大豆供不应求的状况,因为其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也很难减少。我国共有18.2亿亩耕地,再加上复种指数,正常年景可达到23.5亿亩左右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其中,16.5亿亩用于播种粮食。以2011年680多斤的粮食亩产量计算,现有的16.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是不可再减少的。油料的播种面积大约2.1亿亩,棉花7000多万亩,糖料约3000万亩,蔬菜瓜果3.2亿亩,再加上麻、茶、药等,几乎没有可能去减少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如果要通过增加耕地来替代大豆和油料进口,按照我国目前大豆亩产254斤、8亩地可生产1吨大豆计算,那么5500万吨大豆缺口至少需要自种4.4亿亩播种面积。按照菜籽油亩产量85斤计算,700万吨植物油缺口至少需要自种1.6亿至1.7亿亩播种面积。这说明,我们需要使用6亿至7亿亩的境外播种面积才能维持当前的现状。按照土地产能来计算,我国的播种面积缺口达到20%。可见,我国农产品供求的现状非常严峻,这也是中央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强调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原因。

总之,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全局、影响长远。解决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以大豆为例,不论谁种大豆,在哪里种大豆,都需要经过市场的买卖。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全球主要农产品总量能增长,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就能得到相应提高,至于谁种大豆则是相对次要的问题。我国还可以采取向其他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方式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投资能为东道国带来经济利益,当地不仅可以增加税收,也能促进就业,也利于满足我们的豆油和豆饼需求,从而实现双赢。对有潜力的后发地区、后发国家给予大规模的经济技术援助,可以提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粮食产量,改善人们生活,增加消费。目前,我国已经在14个非洲国家开展了农业技术援助,开展了100多个项目。非洲有很大的种植潜力,目前整个非洲小麦的进口量超过自身需求的45%。把非洲的供给量提高了,全球粮食总量就会提高,就会促进粮食价格稳定,也利于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农村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体制问题

农村的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土地问题既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国家的宏观经济,还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我国要借鉴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严格的土地法律制度。

当前,我国征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征地的补偿较低,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出台低地价甚至零地价,造成工业用地价格偏低,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水平就被压低了。这不仅有损农民的利益,也会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集约用地。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工业用地低价在其中起了较大的作用。然而,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改变,应当有所变革。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是一件大事,一头连着农民利益,一头连着工业和城镇建设。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有必要、也有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当前,有一些解决办法值得加以研究和借鉴,比如不改变所有权而转变土地用途的方式,像北京西郊的香格里拉大酒店是上世纪80年展乡镇企业时建立的,土地所有权至今仍属于四季青乡,在这种方式下,土地的使用符合政府规划,不仅酒店正常运营,农民还能收取租金或者得到分红。

必须注意的是,不论是农民的土地还是国家的土地,都应该按照规划使用。一方面,政府应该引领社会制定出科学、公开、公正的规划,履行好政府的职能。同时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好规划中经济总量的阀门,决不允许违反规划的建设发生。另一方面,对于政府制定出的规划,无论是土地所有者还是使用者都应当服从。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土地管理问题上,都有依据规划制定的用途管制,即使是土地的所有者也应当在政府规划的合法范围内使用土地。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的问题非常复杂。当前,要考虑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怎么让已进城的农民融入城镇。第二,农村还有大量人口,如果继续进入城镇,农民变市民的问题就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顶层设计。

有的国家在城市化水平不太高的时候就建立了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到大规模开始城镇化进程的时候,由于解决了社保问题,农民进城没有增加太多负担。比如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已经实行农村土地的长子继承法,不允许分割。次子、末子如果想留在家中,就只能做长子的“长工”。所以,明治维新一开始,政府就意识到要考虑对没有财产的农家次子、末子在进入城镇后的社保问题。于是,政府推出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一些有实力的公司推出了终身雇佣的制度,向雇员提供基本食宿和一定的社会保障。等到了城镇化大规模推进的过程中,农民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社会保障。

有的国家在早期没有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在城镇化过程中建立了过渡性制度。比如泰国曼谷大约有300万农民工,市政府针对不同打工目的的农民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到曼谷来打工的农民,一部分人赚了钱以后要回到家乡,一部分则希望将来成为曼谷市民。针对第一种情况,农民工进城在劳工局登记、缴纳工伤保险就可以,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针对第二种情况,农民工进城要在劳工局和社保局都进行登记,之后个人和用人企业按要求缴纳各种社保费用,缴满8年以后便可以享受与曼谷市民同等的待遇。这样的政策设计很有序,让农民自己做选择。与此同时,这8年也给了社会足够的消化时间。

篇2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研究分析

我国现在仍然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依旧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环节。因此,为了加快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成为连接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纽带。如今,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猛,农村合作发展经济模式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链接家庭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纽带。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新型的农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也将会逐步壮大起来。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众多的农业推动者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可以预见,农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将成为我国农村最主要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形式,将会极大的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

1 现存问题

1.1 农民对合作发展缺乏足够的认知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但目前,部分农民由于对合作组织缺乏认知,因而存在着疑虑。首先,很多农民都曾经历过上个世纪的合作化运动,对其还心有余悸。一听说农业合作发展,就立即想起来历史教训,因而有着“恐合”心理,合作意识淡薄。其次,部分农民存在“守旧”思想,经过家庭承包经营之后,满足于家庭分散经营模式,对合作组织不放心,缺乏生产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意识。

1.2 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规范

由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起步晚,发展程度还比较低,运行机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中,很多合作组织在成立之初就没有在工商部门备案登记,合作组织章程不规范。第二,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缺乏科学性。第三,组织机构不健全,很多合作组织没有设立财务部门,也没有监督机构。由于机制上的缺陷,导致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产权上、管理上、组织上、分配方式上、风险预估保障上都存在缺陷。

1.3 合作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合作组织发展的环境不够宽松,主要体现在外部环境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政策支持不到位,虽然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和方针,但大都由于种种缘故没有落实,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其次,由于农村金融发展还不到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也是由弱势群体组建而来,导致组织发展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信贷支持,从而陷入了发展的瓶颈甚至困境[1]。

2 应对策略

2.1 启发引导,重视合作发展

首先,面对部分农民对合作发展农业缺乏足够认知的问题,需要加强引导,让农民真正了解和认识合作组织的重要性,澄清农民的误解,让农民意识到合作组织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明确合作组织与旧的公社制度之间的区别,从而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其次,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多渠道传播科学的合作发展的思想,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打消农民朋友内心的“恐合”思想。还要不断注意搜集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功案例,以此来增强农民对合作组织的信任和信心。

2.2 规范运行,加强管理

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机制不完善、管理混乱的问题,第一,要开展民主化管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的,要时刻体现民主,发扬民主,保证农民的利益。第二,要健全财务管理规范。具体就是要建立定期审计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明确公开的人事任免制度,建立互相制约的监督机制,明确合作组织内部的职责和权限,防止越权以及专权。第三,要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只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才能让合作组织内部凝聚力增强,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优化外部环境,支持力度加大

外部环境中,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尤为迫切。首先是政府,地方政府应制定出台更多的相关优惠政策,并且真正落实到位,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充足的政策支持。例如,政府工商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等应该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作业务技能上的培训提高;财政部门更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为合作组织提供税收减免、财政拨款和财政补贴等财政支持,同时运用财政杠杆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入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助其发展壮大。金融方面,改善合作组织的融资环境,财政部门应该为合作组织提供信用担保,从而让金融机构放宽对合作组织的贷款条件,使合作组织有更多融资渠道,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

篇3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可持续发展;对策

新农村的建设使得政府机关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大幅度提升。从“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了解到资金缺口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就应从农村商业银行入手,加强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力度,确保当地政府机关与农村商业银行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农”问题和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继而强化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效果。

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问题

尽管农村商业银行改制能够实现银行机构与当地政府机关相互衔接的目标,但是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出现问题,这就应针对各方面问题展开有效分析,全面提升相关人员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掌握力度。从多方面研究中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农村商业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大量资本流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农村商业服务水平下降。而且在农村商业银行商业化发展水平提升的条件下,还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效果变差,农村商业银行“脱农”问题层出不穷。第二,对于“三农”服务来说,其对于农村底层群体贷款发放有很高的要求,据此提高农村社会底层群体生活质量,全面落实农村地区“扶贫”目标。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银行体系金融服务水平受到层层制约。如果不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必然导致农村社会底层群体生活水平和农村整体经济下降,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出现严重问题。第三,为实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这一政策目标,就应增加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注入力度。尽管这样能够改善农村地区老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下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受到层层制约,继而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社会地位。第四,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业贷款风险比较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支农贷款过程中出现金融风险,继而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整体经济实力。此外,多数农村商业银行还存在贷款方式单一的问题,难以满足政府机关“三农”服务要求。限制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可持续发展对于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综合发展实例和信贷支农水平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内涵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现实作用和农村地区信贷支农效果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管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银行运营成本降低和控制风险分散的目标,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会受到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和贷款质量的影响,如果不能采取适当措施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贷款质量,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下降,第二,在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不断加强的条件下,农村政府机关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管理水平不足,一旦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超出相应标准,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综合管理水平下降,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和银行机构社会地位。第三,与其他银行体系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对于“三农”服务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应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在当地政府机关的支持下扩大“三农”服务覆盖面,确保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受农村地区综合发展形势和“三农”服务水平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覆盖面与农村综合建设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直接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综合建设的支持力度。从宏观层面的角度出发,一旦农村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社会地位下降,其可持续发展水平也会受到层层制约。

相关政策建议

从以上几方面研究中,了解到农村商业银行在“三农”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就应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现有发展形势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标准化政策建议,积极改善农村商业银行中潜藏的问题,确保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目前来看,改善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问题的政策建议有很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力度

未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现有发展水平,就需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商业银行各项工作模式实施优化调整,同时强化农村商业银行转制效果,妥善处理农村商业银行中潜藏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相关人员对农村地区“三农”服务本质和宗旨等方面展开有效分析,同时遵循商业化发展要求对农村商业银行实施优化处理,或者在一系列标准化政策的支持下强化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力度。这不仅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综合发展力度,还能强化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使得农户收入能够满足农村全面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要求。

对支农金融产品实施创新处理

在对农村商业银行制定政策建议之前,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应对当地农户融资需求和农业发展水平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按照各方面了解对农村商业银行中现有的支农金融产品实施创新处理,有效提升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支农金融产品的经济效果,使得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金融产品在支农服务过程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对农村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方式实施优化处理,拓展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解决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农村商业银行与地方经济处于共生共荣的状态。

保证农村商业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协调关系

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应将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与当地“三农”服务要求结合到一起,据此规划合理的农村商业银行政策建议,有效处理农村商业银行长期发展过程中衍生而出的问题。而强化农村商业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协调水平,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能够在于当地政绩观相互合作的条件下获取一定优惠政策,并通过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能强化农村商业银行因地制宜水平和分区管理效果,充分彰显农村商业银行统一管理优势。一旦农村商业银行出现问题,有关部门能够在商业手段和标准化政策的支持下解决各项问题,推进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和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篇4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发展 问题 对策建议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社会秩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世界环境的变化使我国农业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但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另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使得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着诸多问题和压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更应该大力加强对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因此,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农业经济体制不断改革,还专门成立了农业经济发展中心。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农业经济发展是指一种由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农业经济向具有一定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农业生产持续增长

2011年我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达到16228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161万多公顷;粮食产量57121万吨,比2010年增加2473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为424.97公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130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农产品出口总额为607.5亿美元,增长23.0%,进口总额为948.7亿美元,增长30.8%。无论是从生产还是贸易方面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以粗放式为主,主要是因为我国劳动生产率低,资本和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低,农业生产一直依靠传统方式,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方式单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农业经济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这主要归功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产品市场的改善和国家政策体制的完善。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资本始终是促进发展的主导力量。

3、农业结构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经济逐步由自给自足向商品经济转变,经济形式也不再单一化,农业结构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畜牧业和渔业发展迅速,种植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园艺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农产品出口中水、海产品出口比重最大。

4、农业科研与教育力度加大

近几年,我国实施了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例如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同时,加大了“211”、“985”工程院校对农业相关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从科研和教育两方面,提高农业经济技术含量,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

我国科技发展不如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产品生产率不高,科技含量低。我国科研项目大多以政府为主导,对市场变化的了解程度不够,农民的经济水平有限,农业技术推广难。能够真正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较少、规模较小,不能成为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榜样。我国的科研和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投资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费用较低,剩余劳动力分散不均,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业技术人才匮乏,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民自身素质低,劳动力数量减少

我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经济生产率不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人口多为女性,且老幼居多,他们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不高,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村劳动力有向城镇转移的迹象,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

3、国家制度约束及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已经从多个方面改进了农业经济的相关制度,但是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经济制度。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占据重要地位,或多或少地损害着农民利益,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这也导致了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政府对工业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而对农业的投入差强人意。我国政府未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问题严重。

4、外资对农业投入不足以改善农业经济的发展

外商投资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对农业基本投入很少,回报率也不高。在农业技术研发等高风险、高附加值的项目上,外资的投入就更少了。另外,农业对外资的利用不合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5、自然资源及环境破坏严重,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低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少。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耕地资源的流失以及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导致农作物的生产率逐渐降低。滥砍乱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碳排放现象表示不满,同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重金属严重超标、废弃物堆积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受技术壁垒限制,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导致农产品损失严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受阻。

三、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加大农业科研创新力度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投入,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尤其要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基本的生产工具,到水利灌溉,再到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都需要高新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农业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研中心,政府可以给予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逐渐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环境,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力度。从根本上来说,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低碳农业的发展和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提高农作物的卫生与安全水平。把农业科研投入作为资金支持的首要任务,提高科技投入中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鼓励农科教院校和企业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从方方面面实现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作物大规模经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气候条件地区间存在差异,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主体应努力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把农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上,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通过农业集约化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过程中,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落后地区农业资源的特色,实行“特色型”项目,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先进设备的技术改造项目,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提高原材料工业产品和废弃原料的利用率,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尽快形成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要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特色优势,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压力。

3、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总体人民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自身素质并没有多大改变,这跟他们的生活条件低、教育水平落后有关。加大培育适合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内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能够从长远角度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和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增加对农民工的专业培训,可以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其他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不断提高农业自身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下基层,给农村带去新鲜血液和先进的技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进步。政府应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4、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改善投资环境

要培育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以工业化劳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应始终坚持以规模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高新技术将产业链不断拉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我国农业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使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大力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发展成为大型集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5、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节能节水,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资源回收再利用,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农业经济,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国家实施立法和行政措施,可以加速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突破贸易壁垒,增加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四、结语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的环境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同。我国应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和发展绿色农业,不断探索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策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鹏飞、刘冬蕾: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建议[J].经济导刊,2011(7).

[2] 刘玲俏: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30).

[3] 刘丽伟:我国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1(7).

[4] 苗春瑞: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及策略[J].经济发展,2012(8).

[5] 姜岩:中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之研究[J].大众文艺,2010(7).

篇5

摘要介绍了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改变施肥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发掘新型农业能源等对策,以期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1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裸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2.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4]。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3参考文献

[1] 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61-166.

[2]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2006(8):14-15.

篇6

[关键词]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16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1 乡镇企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进程中,乡镇企业作为连接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一条有力纽带,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富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乡镇企业,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生活富裕。而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的。开展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1.2 乡镇企业能推动农民素质的提高

首先,乡镇企业对农村教育的支持,使农村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其不断向教育部门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了农村教育资金困难的局面,使农民受教育成为可能。此外,农村工业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部分农民定期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部分乡镇企业也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民素质的提高,满足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1.3 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农村公共事业指的是农村医疗建设、文化教育建设及社会保障事业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为薄弱的就是公共事业。医疗建设存在医疗基础设备不足、农民看病困难等问题;而教育方面还存在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陈旧等问题,此外养老问题、道路及饮水问题等都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公共事业的发展与本村的经济实力相统一,以农村为基地的乡镇企业对公共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乡镇企业为道路建设、医疗建设、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2 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

2.1 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但是,乡镇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乡镇企业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刺激了非农经济用地需求,例如,高标准道路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各地纷纷建立开发区,实行招商引资,也占用大量耕地,导致农村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阻碍农业发展。

随着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不断增多,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地污染严重。此外,我国乡镇企业以发展工业为主,部分企业把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直接排放到耕地中,对耕地造成一定危害。

(2)资源浪费严重。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一些地区为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开采资源,再加上乡镇企业技术设备比较落后,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导致资源方面出现投入高、回报低、浪费严重的现象。

(3)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村生态水平。在经济发展初期,普遍存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的现象。这一时期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小、管理混乱等问题,企业往往忽略生态环境保护,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就排放的现象比较普遍。

2.2 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乡镇企业往往是从城市发展演化来的,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往往与城市母体相仿,未能很好地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其次,乡镇企业对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较少,生产所使用的基础设备陈旧。最后,与乡镇企业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不完善。

3 完善乡镇企业发展的措施探讨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实现城镇化。乡镇企业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因此,要充分挖掘乡镇企业的优势,完善乡镇企业发展路径,使其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3.1 政府的大力扶持

政府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其能通过宏观调控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政府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第一,为乡镇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乡镇企业在新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乡镇企业发展面临极大困境,政府应给其提供政策上的优惠。首先,要加强财政扶持,减免乡镇企业的税收,及时清理不合理的收费现象,提升企业利润空间;其次,政府采购要倾向于乡镇企业,使企业获得更多订单。

第二,加大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加大科学技术投入能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使其提高生产效率及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此外,,政府要加强对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保护力度,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3.2 加大监督力度

乡镇企业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还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许多乡镇企业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共同监督。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环保方面的监督。对环境污染大,且不注意保护环境的企业,政府务必要加大惩罚力度。其次,社会公众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督,督促乡镇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3 乡镇企业要加大自身改革力度

目前,乡镇企业自身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其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除政府、社会给予扶持外,企业自身也应加强改革,顺应发展需要。首先,结合“三农”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乡镇企业以农村为基地,农业及农副产品是其主要优势,其要结合这些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时展需求。其次,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乡镇企业应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为企业带来科学、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方式。其一,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其知识水平及职业素养。其二,引进城市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队伍。其三,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乡镇企业要从企业经营管理着手,探讨提高企业效率的方式,增加企业和社会的效益。最后,还要借鉴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改进,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4 结 语

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要大力扶持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新农建设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倪晓威.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7).

[2]程春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J].经济师,2008(2).

篇7

关键词 低碳农业;特征;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321-02

农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刀耕火种农业发展阶段、传统的农业阶段、现代化的农业阶段。高碳农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1],但低碳农业是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之上,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并把资源节约、减少能耗排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产品,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着气候变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2]为全球所认同。农业也不例外,随着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农业生产更加紧密。既有农业自身活动的投入品,又有工业品,如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整个过程都与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有关,因此只有发展低碳农业,农业生产才会发挥更大的潜力。

对中国来说,农业是基础产业,它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国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

1 低碳农业的特征

1.1 低碳农业是低排、少取、偱环的农业

低碳农业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能源消耗最少、排放最少,最终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3]。高碳农业是对农业生产废弃物没有合理充分利用,对农业生产资料如土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浪费。

1.2 低碳农业是一种高效农业

低碳农业不仅追求低碳,更追求高效,低碳农业是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新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

1.3 低碳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低碳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是以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保证后代人的发展需求;既要降低农业生产中的生态成本,又要实现农业的最大产出。

1.4 低碳农业是安全性农业

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既是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碳农业恰恰相反,不仅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又大大地威胁了全球的生态安全。

2 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方式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总量较大,占世界第3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的1/3,自然资源严重不足且利用率较低[4],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也是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石油燃料的燃烧是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日益严重。二是农业施肥方式不合理。大量化学肥料的使用,土壤中有机质减少,农田土壤退化,病虫害频发,造成了整个生态系统脆弱。化肥的不当使用,加剧了温室效应。三是农业灌溉方式不当。我国有效水资源利用多数并未采用节水灌溉方式,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导致一部分水资源被污染。地下水的不合理使用和过度开采,不仅使地下水位下降,而且加重了土壤退化和沙漠化。

2.2 农业废弃物数量大,循环利用率低

农业废弃物包括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等,在我国传统生产模式中把养殖业和种植业分割开来,生产环节单一。农业秸秆除一部分还田外,还有一部分被当作废弃物焚烧,一方面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大大浪费了资源。据安徽省有关资料记载,全省逾4 000万t秸秆中,秸秆的15%被还田,29%被用于燃料,10%用作堆肥、饲料或工业原料,还有近45%的秸秆资源没有被利用,被田间燃烧或丢弃[5]。另外,农业规模化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加以处理需要增加成本,任意排放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因此,农业废弃物的不加处理的排放,一方面破坏了土壤结构,耕地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增加了水体污染和碳排放。

2.3 农业生产废气的任意排放

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也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方面,在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收和机耕超过了80%,基本上实现了全程生产机械化,在大气中甲烷含量中农业排放甲烷占80%以上,水稻和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了,由于农用机械的排放标准低于城市用车辆,油品质量较差,因此农机气体的排放成为农村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2.4 农村缺乏固碳减排技术支撑.

对于秸秆还田及资源化利用[6]、沼气技术、堆肥技术、稻田生态养殖、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制、农业节水节能技术、化肥的高效利用、农作物的改良等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固碳减排、节能减排的技术力量仍然薄弱,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普及任重道远,关键性技术仍未得到突破,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

2.5 地方政府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中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政府的职能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经济职能,经济职能是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其执行,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积极发展相关见效快的产业,对农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对农业的资金扶持、科技支持、政策支持远远不能满足低碳农业的项目建设和开发的需要,在低碳农业发展中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3 低碳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宣传,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如电视、网络,对低碳农业的发展技术、扶持政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宣传。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调动全民参与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发展体制,为低碳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各级政府尽快出台低碳农业发展相关地方法规和条例,从而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融资优惠、税收优惠,促进企业自主进行低碳农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农业清洁化生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对于高碳农业发展在税收上加以限制,如征收垃圾税、生态税、资源税等,用于低碳农业发展和生态补偿。

同时,各级政府在制定低碳农业相关政策时,应超前谋划,积极应对,适时行动,逐步完善低碳农业发展决策咨询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政府科学决策和协调能力,引领相关部门联动共同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使低碳农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3.2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低碳农业是一种始终贯彻生态理念的农业,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从开垦、种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到收获全过程等[7]。如合理利用农家发酵肥,农家肥肥效长、无公害,既减少了猪粪、鸡粪对农村生活环境的污染,又满足了实现低碳耕作的要求。一方面提高了产品产量和改善了产品品质,改良了土壤的结构;另一方面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应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节能农业、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一是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一种资源投入最小、自然资源利用最大化[8]、污染最少,形成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式。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大力推广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农业技术,特别是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养殖废弃物、秸秆、用过的农用薄膜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如在畜牧区推进畜禽粪便利用沼气工程;在粮食主产区推广利用秸秆发电、秸秆还田、秸秆经过处理后喂牲畜等;在稻米加工区推广稻壳碳化后制造高效燃料。二是发展节能农业。宣传推广节能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推广高效、集约、生态畜禽养殖技术,使饲料的投入产出比得以提高,能源消耗降低;利用太阳能建造温室大棚和种植反季节蔬菜;开展平衡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少耕或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建立节能、生态、高效的耕作制度;利用地热资源和太阳能来调节畜舍温度,降低能耗;加快秸秆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等的利用。三是发展节水农业。目前我国传统农业栽培技术落后,管理模式粗放,水利设施落后,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推广节水、低碳的农业种植技术,改变大面积传统的灌溉方式,开展滴灌灌溉方式,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推行深松、深施肥等施肥技术和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制度,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有机肥比例,增强土壤蓄水抗旱能力;加大对灌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减少灌溉中的水分消耗。如玉米推行穴灌和沟灌技术;水稻应大力推行“晒、浅、湿”技术,改变大水漫灌的习惯;小麦推行窄短畦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四是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综合运用传统的农艺措施和科学的管理理念,把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农产品质量联系起来,既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碳能源的使用,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有机农业是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不使用生长调节剂、农药、化学、饲料添加剂,利用物理方法、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使用有机肥进行土壤培肥,能保持稳定、持续生产的农业。许多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小规模的有机化生产,生命力更为强大。

3.3 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发展低碳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自发的产生、形成[9],不仅要有资金的投入、相关行业、部门的协调和惩罚机制的建立,更要有法律法规的保障、标准的统一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引导低碳农业发展,为发展低碳农业营造良好氛围。建立低碳农业交流合作的资本、人才、科技等平台,打造低碳农业品牌。二是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对发展低碳农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沼气、森林碳汇、秸秆还田、使用有机肥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等项目,特别是给予沼气池建设财政奖励。同时,加大田间道路、农田水利、土地整理、污水处理等投入,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示范指导。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发展低碳农业激励约束体系。如节能法、环境污染法、清洁生产法和相关政策、管理体系等。并建立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依法保护草原、农田,控制开垦生态脆弱区域,保护生态环境[10]。

4 参考文献

[1] 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72-78.

[2] 张莉侠,曹黎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103-106.

[3] 郭煇,张术环.我国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

[J].农业经济,2011(9):18-19.

[4] 徐庆国,刘红梅,黄丰.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作物研究,2010,24(4):224-226.

[5] 何婷婷,张丽琼.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路径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5):30-34.

[6] 黄璜.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作物研究,2010,24(4):215-217,223.

[7] 余新华,乌东峰.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探讨[J].作物研究,2010,24(4):232-236.

[8] 魏仕腾,余贞备.试论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紧迫性及对策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4):1-2,49.

篇8

一、我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我省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我省大部分七八十代建立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现有水库1/3带病运行,灌区工程基本完好率仅为33%,年久老化,效益衰退现象十分普遍。

2、农业科技水平低,科技推广缓慢目前我省农业科技的现状,存在“三低一高”现象:一是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低。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是转化成果普及率低。目前,我省此项比率为30―40%,也就是说成果转化后的2/3没有得到普及。四是农村文盲半文盲比重高,2/3集中在农村。农业科技水平低已经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农业生产规模狭小,滞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省的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平均只有5~6亩,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我省这样小的家庭经营规模,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科学化管理,不利于统一供种、机械作业、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和采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加大了经营成本,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农村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严重过剩双重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不平等的公民身份,就业、福利、社会保障对城市公民的倾斜,限制了农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割裂了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双重交换体制的存在,使城乡之间商品交换形成了剪刀差,而农民通过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资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应有的投入产出效益,也未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政策上的盲目性,前几年绝大多数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纷纷倒闭,乡镇企业职工又纷纷回到了土地上务农。

二、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增加农业投入

第一,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集体和农户增加农业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及外资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对农业投资。第二,应适当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这部分投资应考虑在财政中单列,专项使用,并使投入的份额和方式制度化、规范化。第三,要按照分税制的原则,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事权和支农范围。第四,对上级下拨的各种农用专项资金要依照业务部门提出使用意见,综合部门平衡把关,政策主管领导审批的原则,集中使用,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

2、完善农业家庭组织形式,加大农业产业化步伐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大胆探索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农户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农民通过参与龙头企业的发展,还从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等环节得到收入,从根本上改变以前农民只是种养一个环节取得收入。积极吸收村干部、供销社负责人、治富能手、科技爱好者参加,引导他们学习技术,收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前购种、产中技术咨询、产后销售的服务,并逐步使其过渡为公司。

3、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结构

把握区域经济特点,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把传统农艺精华与现代加工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层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和创汇农业,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克服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农业科技带来的实效,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使他们自觉接受科学的种田思想。

4、改变农业科研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调整结构、分流人才、转换机制,使种子、农药、饲料、疫苗、农产品加工等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工(农)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企业,或者进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缩短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周期。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是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篇9

一、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订单农业,也称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按照与客户签定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我市的订单农业是近几年在面向市场需求,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为有效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针对性,全市各级和广大农民纷纷把订单农业作为加快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口来抓,订单农业范围不断扩大,由最初的仅局限于良种繁育拓展到现在的育种、蔬菜、粮食、果品、畜牧等10多个产业;订单农业规模迅速膨胀,据各镇(处)自报统计,20__年,全市合同种植面积由上年的5.05万亩发展到8.68万亩,合同养猪由4.06万头发展到15.58万头,合同养鸡由1692万只发展到2075万只;订单农业效益稳步提高,预计今年全市订单农业总收入可达1482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45.7%。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订单农业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依托加工企业型。这是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涉及到种植、养殖等各个领域,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了稳定原料供应,与村级经济组织或农户签定生产合同。如__镇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培育起2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共带动全镇发展订单蔬菜1.8万多亩。

二是依托科研部门型。这种订单农业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繁种制种领域,合同履约率相对较高,经济效益也比较稳定。如市花生办公室与省花生研究所签订的花生新品种繁育合同,由花生研究所提供良种,在我市发展花生育种面积20__亩,生产的花生种以高于市场价15%的价格回收。

三是依托中介服务组织型。主要是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产品购销大户信息灵、渠道广的优势,搞好农产品的集中销售。这种订单农业合作形式,一般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因而合作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如__镇肉鸡生产协会,与__集团等3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每年帮助农民销售肉鸡500多万只。再如__镇果品购销大户刘洪正,每年帮助果农销售果品1000多吨,市场遍布广东、福建、上海等国内20多个省市。

四是依托外贸出口型。这是目前潜力最大的一种订单农业发展形式,主要是瞄准国际市场需求,以“三资”企业、外贸企业和国外农业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出口农产品生产。如__镇王家埠村,通过挂靠中日合资三元成食品有限公司,发展蔬菜合同种植面积3000多亩,年出口各种蔬菜6000多吨。

从调查情况看,不论哪种形式的订单农业,都是以合同为纽带,在生产者和需求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能够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因而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欢迎。

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订单农业,其实质是用合同的形式把市场需求反映出来,农民作为卖方,事先与客户按照平等互利、自愿协商的原则,就农产品交易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等事宜签定具有法律效率的合同。通过把产后的销售活动移置到产前,可以有效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降低市场风险,促进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如__镇以龙口__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今年试种了40亩合同萝卜,企业承诺每亩保底收入1000元,不仅使农民生产的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而且可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

二是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订单农业,可以将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品种、数量、质量等的具体要求,为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明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农民按照合同组织安排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缓解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如__镇今年以烟台__高效农业开发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合同种植。按照合同规定,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种苗、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并保证每个大棚保底收入5000元,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仅上半年,全镇就已落实冬暖式大棚560个。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合同(订单)这个载体,可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约束双方的经营行为,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同时,在发展订单农业的长期合作过程中,随着相互联系的不断密切、信任程度的不断加深,产销双方必将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为实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建立稳固的基础。如__镇大东疃等8个村庄在为外资企业宫田有限公司种植合同蔬菜过程中,与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定向生产、定向销售”的基地化生产格局,目前蔬菜基地生产面积已发展到4000多亩。

四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订单农业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为了获得订单,完成订单,就必须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这就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同时,随着农业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应用,也使农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如__镇洪兰村连续多年都与韩国大地种苗公司签定了制种合同,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制种农户严格按照规定喷药、施肥、组织生产,不仅掌握了先进的制种技术,而且牢固树立起质量意识、标准意识,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二、订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订单农业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

要。如何正确引导,逐步规范,促进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订单农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市订单农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缺乏有序的组织引导。从生产者层面看,有的对订单农业的内涵把握不准,对订单农业条件了解不够,只凭发展订单农业的热情,签下一些不切实际的虚假单、模糊单,给了农民错误的市场导向,结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从收购方层面看,有的经营者抱有坑农心理,有些订单甚至就是以高价兜售产品为目的,收购时或是见不到踪影,或是以质量不符合要求为由压价拒收。如我市__等镇部分农民与__省海狸鼠开发中心签订的海狸鼠养殖合同,规定农民每借养一对种鼠,交押金200元,管理费90元,在合同期内,养殖户上交18对仔鼠,每对收购价为100元。但__省海狸鼠开发中心在出售种鼠后,并未按合同规定回收仔鼠,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是订单农业合同不规范。规范的合同是订单农业健康发展的法律基础。但从调查情况看,合同不规范是订单农业发展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有的主体不明确,以镇政府或村委会的名义与客户签定订单农业合同,但这二者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资格;有的内容不详细,程序不完善,所谓的订单只是买卖双方的一纸“君子协议”,对农产品价格、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一些关键环节缺少明确规定。还有的订单看似内容比较详细,但在具体规定上却不够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的可操作性。如__镇与__市粮食加工企业签定的优质小麦生产合同,虽然合同价格每公斤高于市场价格0.1元左右,但规定由当地政府负责收购、运输等环节。如果扣除各种费用,基本无利可图,甚至还要亏本,最终合同没有履行。

三是订单农业合同履约率不高。正是由于目前订单农业发展还处于无序状态,加之合同不够规范,结果导致订单农业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市订单农业履约率不足40%,有一半以上的订单成为一纸空文。即便是一些比较规范的合同,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有时也难以得到落实。如__镇与__著名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签订了发展酿酒葡萄基地合同,合作初期企业还能按照合同规定收购葡萄,但20__年白葡萄酒市场出现滑坡后,企业便不再收购葡萄。该公司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强、知名度比较高,连这样的企业都不能正常履行合同,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履约情况更是可想而知。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因素讲,由于受自然条件约束,农民生产的产品可能达不到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要求;同时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而市场需求则在不断变化,农民生产的产品可能已不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影响销售合同的顺利执行。如__镇__村今年与__市龙头企业签订了90亩牛蒡种植合同,企业提供种子、肥料等生产物资和技术指导服务,并实行保护价收购,但到了收获季节,由于出口不畅,牛蒡市场行情一路下滑,企业如按保护价收购,不但会出现较大亏损,而且产品也没有销路;如按市场价收购,农民收入还抵顶不了企业提前垫付的费用,最终合同没有履行。但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制约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还是体制方面的原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同双方法律意识不强。有的企业或农民经营理念落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履行合同的自觉意识,受眼前利益驱动,往往存有短期行为。这是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有的农民缺乏履约意识,当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时,从眼前利益出发,把产品卖给其他收购者,损害了客户的正当权益;有的农民缺乏守约意识,不是按照约定的标准加强生产管理,而是单纯追求数量,致使生产的产品达不到合同要求的质量和标准,导致履行订单时产生争议,出现毁约现象。但更多的是坑农事件,有的企业在农产品市场行情看跌时,为了降低成本,或者言而无信,订而不收,改从市场上收购低价原料;或者压级压价、坑农害农,剥夺农民利益。由于合同履约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订单农业的名声,挫伤了产销双方发展订单农业的积极性,为今后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增添了新的制约因素。

二是订单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载体。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不高。从调查情况看,订单农业能否最终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水平。但目前就我市而言,无论是本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是外商投资的农产品企业,大都实力弱、档次低、带动能力不强。全市现有的247处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只有21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下的有140处。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足农产品总量的40%,精深加工率不足10%,难以为订单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和保障。其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快。由于分散的农户与企业不是对等的主体,发生合同纠纷以后,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与企业讨价还价。但目前我市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迟缓,全市仅有专业合作社164处、专业技术协会174处,数量少,规模小,运作不规范,难以代表农民与企业进行谈判,不能有效维护农民利益,订单农业发展缺乏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是订单农业发展环境不够优越。突出表现在订单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指导管理体系还不到位。从组织领导看,有的地方对订单农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订单农业发展支持不够,致使订单农业处于放任自流、无序发展状态。从管理服务上看,由于农民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旦出现违约现象,客观上需要有关部门立即介入,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但从调查情况看,违约现象发生后,大都是农民自己“孤军奋战”,有的受自身能力和经济条件限制,甚至干脆放弃法律诉讼,不愿也不会用法律武器讨回应有的公道。另外,由于目前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健全,加之企业在谈判中居于强势地位,一旦因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最终受损的往往是农民。如98年初一台商与__镇部分农民签订了1000亩荷兰豆种植合同,但收获时荷兰豆市场价格下跌,无利可图,台商便以质量达不到要求为由压级压价、拒收产品。由于没有法定的标准依据,无法裁定台商的违约责任,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三、加快发展订单农业的对策

1、要正确把握订单农业的内涵。订单农业的核心是通过契约关系,稳定交易行为,是规避市场风险、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矛盾的重要选择。但也必须明确,订单农业只是发展市场农业的一种形式。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主要有三种联结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由企业完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即常说的紧密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产品营销总量中占10%左右;第二种形式是由若干企业、农户分别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相互之间的购销关系用合同来稳定,即所谓的订单农业,在农产品营销总量中占20%左右;第三种形式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有机联系,这种形式在农产品营销总量中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可见,订单农业虽然是发展市场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一定要正确把握订单农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把订单农业的作用扩大化,不顾客观实际和条件,一味追求订单农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当前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就对订单农业的发展失去信心,放任自流,无所事事。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正确引导,促进订单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受农业生产自身特点影响,订单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我市订单农业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些常规性农产品由于种植的普遍性,企业选择余地比较大,往往导致订单关系脆弱,造成毁约现象。而特色农业、优质农产品以及专用性比较强的农产品,因为具有特有性,合同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因此,要把订单农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名特优农产品和专用农产品生产上,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步伐,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高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和食用品质,满足厂商客户对不同品质、不同用途农产品的需求,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占领市场,获取订单。同时,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优质农产品是订单农业的前提,但优质农产品只有被市场接收、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才能形成更多的订单。因此,要加大

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提高我市名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订单农业发展中赢得主动。2、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订单农业的主要依托。要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就必须不断膨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要通过做大做强本地企业、想方设法引进外资企业、积极主动挂靠外地企业,不断加强订单农业发展的载体建设。特别要围绕种子、蔬菜、瓜果、葡萄等具有相对优势的支柱产业,按照规模大、经营好、辐射面广的标准,选择一批骨干加工企业,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尽快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区域优势、经济规模和市场前景的龙头企业,以此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同时,要协调好企业和农户的关系。通过订单这种形式,规范和协调企业、农户、基地等各利益主体间的经济行为,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使农户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订单顺利履行,促使订单农业健康发展。如我市__镇为__集团、__*集团养殖合同猪、合同鸡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在养殖过程中,当有的农户遇到各种灾害受到损失时,企业都拿出扶持金,帮助农民度过难关,而农民也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要求,及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合同双方实现了“双赢”。

3、要积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是订单农业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在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培育壮大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一是大力发展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合同双方地位不对等状况的根本措施。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步伐,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提高农民在订立合同时的谈判地位,取得发展订单农业的主动权。二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借鉴国际合作社发展基本经验,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联合与合作,把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行业协会特别是专业协会,如在西瓜主产区成立西瓜协会,在蔬菜主产区成立蔬菜协会等,由协会负责协调市场价格、确定种植数量、稳定产销关系,担当起发展订单农业的主力军。三是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组织、鼓励、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引导他们不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积极拓市场、跑订单。同时,要注重提高农民经纪人的素质,使他们不断提高营销水平,增强文明经商、合法经营意识,不仅能够促成农产品交易,而且能较好地防止和调解订单履行中发生的纠纷。

篇10

1衡水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不足,低碳意识薄弱。

在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建设过程中,虽然农业、环保等部门不断扩大宣传,反复传达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但县、乡、村等基层部门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把生态农业建设、降低农业污染物排放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认真落实执行,缺乏统一的规划。加之,从事农业的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文化水平低,对低碳农业认识不够,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为主,直接导致生态农业发展失衡。

1.2人均耕地占有量低,耕地缺少后备资源。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衡水市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0.143hm2下降到2005年的0.140hm2,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77%,且5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的地区,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较多。此外,近几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较多,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等矛盾愈加突出。

1.3耕地总体质量偏低,农业生产条件落后。

全市11个县级市耕地总体质量偏低,90%的耕地土壤盐化现象严重,20%的耕地漏水漏肥,且部分耕地地势低洼,易受洪涝灾害影响。同时,全市农业生产基本以家庭为单位,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且全市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少,技术服务人员缺乏,农业生产仍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以上均导致土地生产效率不高,严重制约了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

1.4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各地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衡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尤其是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全市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地方带动能力仍然偏低;特色产业规模偏小,产品品种偏少,产品研发能力低,原料型初级产品多,缺乏知名品牌产品;此外,全市产业化发展极为不平衡,各县市之间无论是在特色主导产业的数量上还是产业经营率上存在较大差距,如冀州产业化经营率为56%,而阜城仅为24%。

2衡水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2.1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针对衡水市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应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利用网络、电视、电台等媒体工具扩大宣传,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职业学校、相关企业等平台举办相关培训活动和专题讲座,提高和增强农民生态农业的意识。同时,通过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2.2根据本地实际,选择科学的生态农业模式。

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要与各县市的实际情况相适宜,在细致调研和科学规划下,选择推广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衡水市绝大多数县市均为平原区域,在作为平原产粮区的同时,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主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为主,要侧重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的建设,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景县、安平、武强等县畜牧业发达,应采用生态种养模式,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桃城区、冀州两地应充分利用国家级湿地衡水湖这一优势资源,发掘冀州古城文化资源,利用旅游景点、休闲渔庄、邓庄乡特色农业园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渔业旅游;深州、饶阳、阜城作为全市重要的瓜果生产基地,可推广农、牧、果、林复合模式综合发展。

2.3培育壮大配套产业,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各产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头拉动作用,将龙头企业、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完善农产品原料到品牌建立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相关配套产业,如:生物肥料业、种子业、毛皮加工业、瓜果加工业等,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