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篇1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对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有一个准确的估价和清醒的认识。基本形势可以概括为五个关键时期。

一是农村经济结构正处于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市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从20__年的7.3%下降到3.8%,并呈继续下降的趋势。农业比重越小,表明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实力更强。农业功能也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的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转为既要兼顾生产,又要兼顾生态;既要满足数量,又要保证质量;既要抓好生产,更要提高竞争力,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突出。同时,农业比重降低,但农业所承载的劳力比重仍居高不下,高达48%,农业承受的压力更大;农业比重越小,越容易产生忽视农业、放松农业的倾向,农业部门的工作难度更大。

二是农业产业正处于优化提升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必先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只有800多元,还不足城市居民的1/3,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在短期内难以替代,农民的兼业现象就不会有根本转变,土地流转速度也不能加快推进。这种兼业化的小规模生产与农业产业升级所要求的规模化、专业化形成矛盾。

三是农村社会结构正处于加速变动的关键时期。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矛盾的凸现期。从农村来看,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人口向城镇加速聚集,务农劳动力呈现低文化、老龄化、女性化特点。这种现象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它有利于农民增收,扩大内需。但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发生矛盾。

四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正处于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社保网络、人居环境、社会事业的发展,城市文明正向农村延伸普及,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已成为基本趋势。但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生产要素严重弱化。凡是农业发展的重镇,都是财政穷镇。农民信贷渠道单一,筹资困难,又通过到城市就医、就业、买房、上学,使得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向城市,失血严重,造血功能严重不足。

五是农村社会矛盾正处于进一步凸显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村长期积累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段将会集中爆发,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潜在问题日益显性化。如土地承包纠纷、征地拆迁补偿等,引发大量矛盾和问题。尤其近期出现的食品价格上涨,通胀压力增大,在时隔10年以后,又重新强调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这虽然给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但给农业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工作的主题,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全面提升,是对传统农业质的跨越。从淄博情况看,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是:

1.突出重点,积极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发展现代农业是包括农业产业、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市场和现代农业主体等六个方面。这六项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但六个体系不能起头并进,应分出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从淄博市的情况看,重点抓好三大工程建设:一是优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集中抓好100万亩粮食、75万亩蔬菜、60万亩林果、20万亩棉花和150个畜牧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壮大优势产业。二是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集中培植100家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市级龙头企业和10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现代农业主体。三是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资源整合、订单服务”原则,在全市建立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村设立农技员,构筑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2.集中力量,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瓶颈。一是着力解决基地小而散的问题,在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优势农产品基地上突破。发挥现有产业特色优势,在克服“小”和“散”上做文章,在发展规模、标准化上下功夫,把优势产业、有竞争力的产业做大做强。二是着力解决生产和市场脱节问题,在发展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依托林果、蔬菜、中药材和园艺苗木等优势产业,对现有龙头企业实行政策扶持,引导工商企业转型发展,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集中扶植一批有规模、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着力解决服务缺位的问题,在建立农业订单服务体系上实现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改革第一个是家庭联产承包,解决土地使用权问题;第二个是产业化,解决产销对接问题;第三个突破点很可能是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应当用市场化的办法搞好农户“订单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和供给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四是着力解决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在发展品牌农业上实现突破。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从技术、规模抓起,按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标准,通过农民培训工程,普及到每个农民,逐步形成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农业支柱产业。

3.强化措施,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手段。一是抓项目。把现代农业建设细化为具体项目,上下凝神聚力,不变调,不松劲,一个一个地去突破,连续不断地抓下去,实现以工程带项目,以项目带投入,以投入促开发,以开发提档次。二是抓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既要创新发展思路,又要创新工作机制,尤其要研究落实好工作责任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工作监督考核机制,抓好难题攻关,通过健全完善机制推进工作落实。三是抓投入。在加大“三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争取增加农业项目投入,增加农业部门掌控的投入。同时,认真研究金融政策,通过银企联合、银农联合等方式,增加农业信贷投入。

篇2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业现代化 作用 发展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30-01

我国的农业是以机械化为技术基础的农业,所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高低。农业机械化是以农业高新技术为研究对象并在农业中加以实施和推广,进而对提高农业产业,农作物的生产力,我国的食品健康安全以及我国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等等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其实就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工业技术、管理技术以及产供销相互结合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途径中,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将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进行过渡。

1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1.1 农业机械化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措施,并且还能够促进农业服务社会化体系的建设。农业机械化的各个设备可以在农村农业的各个领域得到有效的应用,不仅仅可以增加农业种植的面积,还能在其他方面例如畜牧业、林业等领域有着很好的利用空间。

1.2 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化需要很多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但由于农业内部缺少进步的科学技术,导致科技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步。而农业机械化却能够有效的减缓这一现象,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变。要想达到农业现代化的生产和规模,需要在各个方面落实农业机械化,加快创新新型的农业设备的研究和技术的实验,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更好的实现农业企业与市场的接轨。但同时,农业机械化要仅仅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相关的核心技术,为农业机械化更好的发展提供基础。

1.3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的多方面发展,这体现在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的生产不再受到季节以及时间的限制,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实现了农业发展的一体化,扩大了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

1.4 农业机械化改变了农民的形象

我国要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对农民形象的改造也十分重要。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能够很好的改变我国农村农民的形象。农民可以自主的去了解农业机械化的操作,结合我国农村地区已有的农业产业的经营模式,对各个环节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现存的问题

2.1 市场规范性较差,管理服务不够周全

在我国农村市场,很多假冒伪劣的商品以及有关各种配件设施都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有着消极的影响,同时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目前我国的农村机构管理不够,专业人员贫乏,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对于农村地区的工作不够用心。

2.2 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够,机械设备不配套

农业机械设备不配套导致机械闲置的情况使得很多机械都不能够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且我国在农业机械方面的投入大都属于一次性的投入,回收的时间比较长,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很多农民不愿意进行这样的投资。我国土地承包制度三十年不改变的原则,使得很多已经致富的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的需要十分迫切,但由于受到我国政策的影响,也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 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提出一些对策

要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水平,要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在充分发挥我国农业优势的基础之上,利用一切先进的技术水平,不断的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为我国农民争取到实实在在的福利和收益。

3.1 推动技术的进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要切实抓好农业发展的科技进步,推广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力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上升中药标识,不仅能够降低劳动成本,还能够促进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所以,要大力加强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多高研究,多高开发,最好能够实现一机多用,让研究的成果能够惠及到全体农民。

3.2 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要大力对我国的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进步,实行科教兴农这一政策,使得农村结构能够得到有效的调整。农民的素养会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管理的水平以及农村产业的效益,所以要加强对农村科技人才的培育,促进农村新产业的出现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农机具种类增多的同时,要注意对农艺、电子等科技实现机械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农业机械化顺利的完成,推动农村的建设。

3.3 增广大人民的意识

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不太可能。而农业机械化需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这一大主题,对服务的意识要不断增强,从而更好的满足农民的需求。与此同时,可以多多推行一些适合多种农产品生产的设备和工具,更好的推进农业机械化。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的农业机械化进程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中国人民共同去应对和解决。所以在整个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起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应当采取和制定多种制定来更好的推动其发展,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曲会朋. 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27(16):160-161.

[2]付德申, 张晓君, 孔令乾. 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6):454-458.

篇3

关键词 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四川旺苍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59-01

现代农业水稻项目是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以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粮田,全面提高农田抗旱减灾能力,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田生产环境,提高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全面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步伐。

1 发展现状

旺苍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幅员2 987 km2,辖38个乡镇(街道)、354个行政村、2 516个社,共12.2万户、逾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耕地面积464 km2。县域地形地貌复杂,“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是全县客观的农业大环境,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受地理条件和设施老化等因素制约,一度造成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增长乏力的局面。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对农业实行一系列的补贴和保险,对农业注入巨额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恢复和提高,旺苍县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1-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观念落后

抓农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存在不足,仍然是沿袭过去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老思路、老方法,不能跳出农业看r业、跳出农业发展农业,不能用工业化的思维指导谋划农业发展。

2.2 基础工作薄弱

一是基础设施底子薄。全县农业用水、用电和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没有根本改变,种田成本高,是造成全县出现耕地抛荒和水稻“双改单”的主要原因。二是未充分调动自建的积极性。习惯于部门单干,而不去调动直接受益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部分农业项目建设成效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争资跑项、布点设计和组织实施等方面,重复建设、劣质工程等时有出现[3-4]。

2.3 措施手段不够

一是领导重视还不够。部分乡镇和职能部门无论是在重视程度和领导力量等方面都还有不足,领导亲自过问少、亲力亲为少。二是发展创新还不够。在如何挖掘历史老品牌(如原广元县颇有盛名的“神皇寨大米”“龙凤大米”等)、做大做优做强大米品牌及系列产品品牌,如何延长全县大米深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何扶持培育全县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拳头品种生产示范区和深加工龙头企业、凝聚产业优势,如何整合利用系列农业建设项目、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发展现代农业水稻项目,如何巩固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效、整体推进全县发展的工作思路等方面创新不够。

3 发展建议

3.1 正确处理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美丽幸福新村的关系

3.1.1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旺苍县是农业大县,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经营和保障机制已经不足以进一步提高农业比较效应,传统农业已经无法留住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步伐。切实落实县委提出的农业“435”发展方略,必须在思路上有所转变、有所革新、有所进步。必须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负重加压,奋力拼博,力争实现农业“弯道超车”。

3.1.2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美丽幸福新村的不竭动力。农业稳则天下安。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资金。农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问题解决了,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性就会增强。从全县示范新村建设来看,主导产业发展好、农民收入多的村,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大、效果好,如近年实施的嘉川和尚午片区7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龙凤镇龙凤村的水稻产业等都为这些村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收入保障。因此,必须找准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新农村的对接点,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平台,开发整治土地资源,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离开现代农业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源泉。

3.2 “四大措施”发展现代农业水稻生产

3.2.1 明确目标任务。根据全县水稻生产现状,提出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布局、提高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水稻产业的工作思路,年初制定水稻生产实施方案、高产技术攻关课题,万亩示范片平均产量9 000 kg/hm2以上,百亩攻关田平均产量10 500 kg/hm2以上,全县水稻总产突破12万t的目标。

3.2.2 强化科技支撑。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旱育秧及抛秧推广面积占84%以上;水稻专用配方肥推广面积达70%以上;全面推广三环唑浸秧,稻瘟病、稻飞虱、稻螟虫、稻曲病等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病虫损失控制在3%以下。

3.2.3 开展高产创建。成立由农业局局长任组长的水稻高产技术攻关小组,负责水稻高产技术攻关课题方案制定、实施、资金管理、物质筹措与发放、课题总结、测产验收等工作。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县政府及县农业局投入一定资金,将科技人员与高产挂钩,达到指标则给予一定的奖励。

3.2.4 落实保障措施。县、镇、村层层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咨询,积极保障对路良种、肥料、地膜、农药等物资,以满足生产需要;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等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种植优质水稻的积极性;将措施成效纳入乡镇综合目标考核,对成效显著的乡镇、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进行表彰、奖励。

3.3 “六个坚持”推进美丽幸福新村建设

3.3.1 坚持创新思路。坚持“六用”,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坚持“三提高”,即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不断用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3.3.2 坚持做大产业。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始终要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因地制宜抓好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根据各村现有的条件基础,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同时,切实注重产业规模效应,力争让全村大多数农户受益,为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和村组集体收入积累打下基础。

3.3.3 坚持配强班子。拓宽选择视野,强化班子功能,广开渠道选贤任能,配强配优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两委”班子。通过“公推直选”,大胆启用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和勇挑重担、公道正派、有远见卓识的能人。

3.3.4 坚持务实规划。切实帮助有条件的村落实制订美丽幸福新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对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基础设施、村部建设、民建规划、水电路等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界定。避免乱挖、乱建、乱种、乱倒等不良习惯。

3.3.5 坚持创新制度。要创新建立健全各村管用的村规民约,积极动员和严格要求村民自觉遵守、自觉执行。村“两委”班子更要自觉主动坚持遵守各类规章制度,并针对实施中发现的不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及时组织村民修订,切实用系列村规民约辅助村庄管理。

3.3.6 坚持典型带动。要致力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通过村“两委”牵头组织,充分发挥个人能量,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的公益事业心,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到县、乡(镇)、村层层有点公开挂牌示范,村民学有榜样、赶有标准,并适时在县、乡(镇)、村组公开推介先进典型,促使相关村组农户进一步增强建设美丽幸福新村的信心。

4 参考文献

[1] 刘荣章,吕姗,李建华,等.特色农业视角下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544-547.

[2] 詹慧龙.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5):1067-1074.

篇4

一、牢固树立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

要树立大农业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扶持发展食品加工、商贸等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步伐,努力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切实解决畜禽粪便资源等废弃物的再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加快建设农民生态家园。

二、拓宽投资渠道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切实把资金投在农业拳头产品、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上,使之产生辐射和带动的效应。结合新农村建设,捆绑使用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综合开发资金,确保重点项目投入,使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抓出成效;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县内外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个人参与的新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和信贷投入,吸引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特别对农业企业和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争取灵活的农业贷款政策给予扶持;不断加强现代农机装备建设,认真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重点推动农机装备更新升级,提高大型、高性能装备比重,逐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三、依靠科技进步

科技创新和推广是决定一个地区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和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必须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要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下乡创办科技园区、经济实体;要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积极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联姻,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进技术进步,通过完善利益机制,能够把专业技术人员引进来、留得住,从而使技术依托单位变成真正的合作伙伴;要继续搞好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各种培训班等常规农业技术普及方式的同时;要加快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增强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能;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的投入。

四、加大培训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突出农业实用技术和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现代新型农民。建立提高农民素质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农民素质的培训工作。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观念,树立农民的市场意识,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现代农业。

五、实施品牌战略

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在产业化经营中必须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我县在促进产业化经营水平方面应着重搞好以下工作。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尤其要加快我县优势农产品认证申报工作。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种植。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我县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使更多的优势农产品抢占大中城市市场。要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品牌意识、绿色食品意识,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农户+企业的合作形式,突出特色,注重规模,培育和发展骨干产业、优质名牌产品、绿色产品,并将其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六、抓好农业龙头企业

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必须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把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和集群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以原料基地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建设工程,积极发展龙头企业集群,集中连片建设一批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吸引国内加工企业进园、到区发展,切实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发展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联结关系紧密、推进机制完善、竞争能力突出、带动能力强大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延伸效益。

七、加快改革步伐

篇5

农业现代化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现代化仅仅是生产部门的现代化,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农业,就是把传统的不发达的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发达农业的过程。广义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不仅包括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还包括制约、支撑农业部门发展的社会经济内容,如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农村城镇化水平、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因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就应当包含一些必不可少的社会经济内容,必须把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作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其实质内涵与衡量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完善。总的来看,目前世界农业总体发展趋势是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且同时现代农业也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对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等诸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以现代化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温饱向小康的重大转变,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国家、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工作要求。从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看,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必须把握新的发展机遇。从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战略转变阶段,必须创新发展模式。特别是逐步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迫切要求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这个重要的战略转折期,必须尽快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从农业农村的重大任务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攻坚爬坡阶段,必须积极应对严峻挑战。

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目前发展现代农业产生的问题

1、城乡对立现象依然客观严重。虽然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快,但是我国城乡封闭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我国长期采取的经济社会政策是向城市倾斜,是靠牺牲农业的利益来推动城市的发展;二是绝大多数城市的城市功能脆弱,既无经济辐射力,又缺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力。

2、在传统农业地区,农业基础条件仍很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有些贫困山区的农田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路桥失修严重,河道不畅、送水排涝功能锐减,造成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出效益较低,农业招商引资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以上问题对农业的危害常是灾难性的。彻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紧迫,否则,农民大幅增收根本无从谈起。

3、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现代农业发展认识不足。农民现有的文化素质,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法接受高科技含量的种养技术,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导致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也使得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退化等问题。

4、农业产业体系不全。近年来,尽管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但是大多数是初级产品,第二、三产业对农业支撑作用不大。农户之间生产经营的关联度低,长期分散经营,农机、农技、供销信息“独立自主、很少往来”,造成农产品成本高、经营风险大、常出现“卖难”问题。我国的农业正面临着国际优质农产品日趋的激烈竞争,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形势更加严峻.产业化进程的缓慢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5、财政支农投入不够,支出投向有待于规范。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政府财力有限,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加之资金使用分散,缺乏有效整合,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传统农业地区由于工业骨干财源匮乏,公教人员工资、政府运转、社会保障、政法文卫支出等确保项目多、任务重,在上级转移支付后,仍普遍存在较大的收支缺口,使得传统地区财政支农支出难以达到《农业法》等法规条例规定的比例标准。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一是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考“三农”问题,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科技兴农、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逐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是必须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利益作为根本点。落实好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真心诚意为农民办实事,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有效激发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必须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目标。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来开展。

三是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区域布局、合理规划是提升现代农业规模效益的客观要求。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最佳适宜区和效益优先原则,按照“做优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强特色产业”的要求和“突出特色、规划先行,注重规模、相对集中”的思路,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文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要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准确把握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所处阶段及其特征,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和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通过项目、技术和政策支持等措施,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积极开展优势农产品名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

五是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工作重点,在于把各方面建设的内容在示范村综合集成,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在行动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评价建设效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地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6

关键词:现代农业;朝阳产业;对策建议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一种新型农业,其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农业管理。现代农业是当前极具代表性的朝阳产业之一,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水平,在农业劳动生产和土地产出等方面具有传统农业难以比拟的优越性。现代农业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较低的特点,使农业产业转变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可以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竞争力型产业。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农业基础设施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较落后

我国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较为陈旧,特别是水利、灌溉等有关设施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灌溉系统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科技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从我国当前发展情况来看,现代农业技术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和普及。我国每年现代农业技术的项目数量庞大,但得到推广的项目不足总量的二分之一,能够实现普及的项目就更为稀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政府支持力度有限,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多数技术都处于缺乏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状态;另一方面,从农民角度来看,我国当前农业存在着“人多地少”的情况,农民多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无法承担购买现代农业技术所需要的费用,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2、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结的调整遇到新的机遇与突破。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促进了内需的增加,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也扩大了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然而,在机遇的背后也蕴藏着新的挑战。虽然当前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在提高现代化农产品的的供给方面仍存在一些阻碍:一是我国土地等生产资源有限,即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也无法很好的平衡粮食生产与非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在确保粮食充足供给的前提下,其他非粮食生产的扩大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此外,受我国历史政策、耕地资源短缺等客观原因的影响,现代农业整体仍待完善,这也成为制约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

3、农民生产收入无保障,“谷贱伤农”现象严重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对农产品的销售,而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农产品的产量及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若农产品产量增加,其价格会相应的下降。

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当农产品大幅增产后,农民只能通过价格优势来提高其生产农产品的销售量。在经济学研究中,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对于价格来说不敏感,这就意味着农民只有通过大幅度的降低农产品价格才能提升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农产品的大幅度降价只会导致“增产不增收”现象的发生,这极大的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 鼓励科技创新,重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普及

政府应当重视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投入,积极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的项目。由国家牵头,对农村科研机构进行扶持,为其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此外,还应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科研投资,为我国现代农业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应当对农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鼓励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有计划地逐步推广与普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

2.重视发展与农业配套的物流业,推动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建设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新型的现代化农业流通模式,农业与物流业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建立一种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业,必须要鼓励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创建维护农民利益的农产品营销组织;此外,还应重视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的建设,建立规模齐全的集贸市场,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最后,还应运用互联网的力量,推动农产品网上交易等方式的普及。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交易效率,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3. 强农惠农,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强农惠农,就必须解决农业生产融资难的问题。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通过农业补贴或奖励等措施,推动我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放宽对农民贷款的限制,通过增加对农民的贷款,更好的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此外,国家应当重视农村金融机构的创建和发展,通过金融组织的建设和合作性金融组织的发展,为农民贷款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最后,还应在农民贷款担保和抵押的形式上不断创新:政府可以成为农户担保人,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提高农民的贷款信誉;在贷款抵押方面,则需要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放宽有关政策,使更多的农民凭借贷款务农走上富裕的道路。

此外,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也十分关键。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民素质培养方面的财政投入,聘请专业人员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传授农民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最终培养出一批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以优带劣,逐步提高我国农民素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鼓励一部分高素质和经验丰富的劳动力返乡,更好的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昕. 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风险问题与对策探讨[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9, (8): 19-21

篇7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建议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呼兰区立足做大做强城郊型农业,积极发展以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一、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呼兰是哈尔滨市农村比重较大的区,辖3乡10镇4个街道办事处168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人口46.2万,有耕地213.7万亩、水域37万亩、草原21.3万亩、林地42万亩。2009年,全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 6 778元。目前,呼兰区农业的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村体制机制实现了突破创新。

(一)农业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迅速壮大

呼兰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政策牵动、项目拉动、科技推动,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全区所有粮田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以培育寒地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优质粮100万亩,其中绿色玉米原料基地50万亩,优质水稻24万亩。特色种植面积增加2万亩。

呼兰区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全区蔬菜、苗木花卉、“两瓜”等特色作物达34.5万亩。建成双井镇护路村休闲农业项目,松花江森林公园、呼兰河口湿地、腰堡生态渔港、团山风景区等大型农业旅游项目进入招商阶段,发展小型农家乐项目70处,旅游农业开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绿色食品产业从零起步加速发展,绿标认证达245个。50万亩绿色玉米原料基地建设通过国家验收。

目前,呼兰区积极实施龙头牵动战略,全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规模企业58家,逐步形成了奶牛、肉鸡、苗木花卉等较大的龙型经济框架,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突破达到51%,产业化涉及农户达9.5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0%。

(二)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体制机制实现突破创新

呼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新上农村公路390.8公里,自来水工程25处,沼气池514个。改造农村泥草房21万平方米,建设综合活动室9个,休闲广场11个,图书室13个。落实9处太阳能路灯应用试点。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沿路村屯实现净化、绿化、美化。

去年,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示范基地和专家大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200多项(套),实验水稻无土栽培育秧技术4 000亩,被誉为水稻生产的一次革命。小机构的农业科技创新同样异彩纷呈。农民自主组建的双井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通过外聘大院大所的专家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内联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化科研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创新产业化。其中寒地吊蔓香瓜技术属国内首创,目前正在进行推广,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呼兰区推行集体经济“三资”委托制,农村财务政务管理进一步规范。组建了农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搭建了“三农”发展新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25个,已成为呼兰农业的一大特色。以此为牵动,全年共流转土地33.4万亩,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民分工分业不断细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日渐减少,农业发展呈现出向现代农业跨越迈进的新特点。

二、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呼兰区在改善农业条件,提高农业的产业层次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用现代农业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的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的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偏少,融资渠道狭窄。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的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三、对加快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呼兰区的农业经济目前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目前呼兰区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围绕改变呼兰区“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为现代农业发展集中突破提供物质保证,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业科学化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当前,呼兰区应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业为目标,加快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的产出率。把加快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采取项目支撑、典型带动、院地合作、承包经营等有效方式,引入先进的投资和经营管理机制,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苗木花卉、蔬菜、畜牧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农民讲授科技知识,传递农业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眼于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强化农业的商标意识,对于颇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呼兰大葱、呼兰韭菜等,要壮大规模,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发展拳头产业和拳头产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三)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

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江苏海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85-02

近年来,海门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坚持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生产力、优化农村生产关系的切入点,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高效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张,生产效益不断提升,农民增收的效应不断显现,为海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文以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显著标志的高效设施农业为切入点,通过召开座谈会、走村访户、外出考察等形式,旨在摸清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借鉴先进经验,找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探索下阶段现代农业发展对策,从而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发展现状

近年来,海门市紧紧围绕“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强市”的工作目标,全力推进高效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高效农业在项目带动中加速推进,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同步提升,连续5年获“江苏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1高效农业成效显著

2011年全市中高效农田面积4.20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0.28%,同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设施农业面积1.6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7.88%;钢架大棚面积0.65万hm2,同比增长13.95%。高效设施农业占比保持全省先进。

1.2设施农业快速推进

2011年全市新(扩)建农业园区121个,其中种植业园区51个,畜牧业园区38个,水产业园区15个,休闲农业园区17个。其中,新建百亩以上连栋大棚园区8个;百亩以上单体钢架大棚园区12个。官公岛、沿江片区、通东片区和三厂临江片区4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初具雏形,官公岛万亩现代农业园区跻身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全国蔬菜标准园行列。

1.3规模养殖再创新高

2011年全市生猪饲养量42.46万头,规模养殖比例达88.83%;家禽饲养量1 750万只,肉禽、蛋禽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97.23%和92.75%;山羊饲养量176万只,新增千头羊场6个,成立了省内首家、全国一流的海门市山羊研发中心,为海门市山羊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新增高效规模渔业面积533.33 hm2,新增设施渔业面积166.67 hm2,水产品总量达到8.2万t。

1.4优势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海门市已形成了特色瓜蔬、海门山羊、“四青作物”3个超1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特粮特经、果品苗木、优质家禽、优质水产4个超5亿元的优势产业。以三方、开泰、东方雁等为代表的羊肉加工企业拉长了山羊业的产业链;以中宝、东绿、顺星为代表的“四青作物”速冻冷藏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5万t以上,拉动了“四青作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2主要做法

2.1政策扶持引导现代农业发展

自2007年以来,在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海门市连续5年出台了“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的扶持政策,对现代农业发展予以税收优惠、农业、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全方位的鼓励,重点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等各类农业产业发展主体进行产业基地、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外向农业、设施园艺、高效农业园区、畜禽规模养殖基地、高效设施水产园区、农机具购置等予以财政扶持,吸引各类能人主动投身现代高效农业。

2.2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海门市结合当地种养情况和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紧紧围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切实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引进与推广力度,在蔬菜、特粮特经、优质畜禽、水产等高效规模和配套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通过引进培育新品种,促进了农产品优质化;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通过创新应用新模式,促进了农业园区高效化。

2.3质量农业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进入21世纪,海门市把发展质量农业作为保障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切实抓好农业“三品”认证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通过实施农药残留周检制、公示制、通报制、溯源制等,确保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全面禁止销售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成了全省第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和生态农业县。以实施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为契机,并以蔬菜、西甜瓜、海门山羊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整体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2.4品牌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海门市非常重视品牌农业建设,农业品牌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海门山羊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海蜜牌甜瓜、绿庭牌鸡蛋、海盛牌猪肉等被评为江苏名牌农产品,东方雁牌羊肉被评为江苏名牌产品。从而进一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3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海门市高效农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以下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当地农民参与程度不高,成效持续增收机制还未真正形成;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脆弱,农业有效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三是农业专业化组织程度不高,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种养结构与经营方式落后于市场需求,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四是长效考评机制不健全,补贴对象与标准不科学,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将制约海门市现代农业的升级[1-2]。

4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提升农村小康水平的迫切要求,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篇9

刘丰艳副主任指出,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使三者深度融合、互动发展,是实现吉林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目标的战略之举。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突破。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68.6亿斤,比上年增加34.4亿斤;粮食单产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领先位置,粮食商品率达到8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98元,比上年增长14.2%左右。畜牧业、林业、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也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12%、26.5%和13.5%。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今年,正常年景下粮食总产要达到650亿斤以上,力争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以上,力争达到15%。继续保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和农村和谐稳定的好形势。

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三者相辅相成,必须协调推进。统筹推进“三化”,重在夯实基础,关键在于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具备掌控新形势、驾驭新工作能力的干部队伍。举办“发展现代农业”专题研讨班,对于统筹推进“三化”联动、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举办专题研讨班,有利于进一步转变领导干部思想观念。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统筹推进“三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不断丰富知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举办专题研讨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开展集中学习培训是落实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工作部署,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农村工作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在座的各位同志,都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通过学习研讨,可以拓宽视野,开阔思维,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工作了理论水平,有效解决实际中的基本素质不适应、理论政策水平不适应、理念思维方式不适应和管理方法手段不适应等问题。

第三,举办专题研讨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吉林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发展粮食大省、畜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林业大省和特产业大省的优势,玉米、水稻、肉猪、肉牛、禽类、蔬菜、瓜果、人参、鹿茸、食用菌、林蛙、中药材等生产在全国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具备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不仅要依靠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还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力强、敢担当、讲服务、肯奉献的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者。举办专题研讨班不仅可以让大家了解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动态、前瞻科技最新成果、把握实现现代农业具体途径和措施,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依靠各级农业领导者的组织推动作用,汇集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实施好全国增产千亿斤商品粮食工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我省百亿斤肉工程、蔬菜产业提升工程、人参、鹿业、林蛙、食用菌、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刘丰艳副主任强调,举办“发展现代农业”专题研讨班,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能否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这项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科学组织、强化管理。在省公务员局和省农委领导高度重视下,这次专题研讨班,从解决实际问题着手,从提高研讨质量着眼,从科学选定专家着实,统筹安排,确保这次研讨班稳步实施、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一)科学安排研讨内容,确保学有所获。这次研讨班,从组织方式到学习的内容,以及整个活动的安排,都经过精心考虑。研讨班授课老师都是我省熟悉现代农业工作的知名专家和承担具体工作的领导,研讨内容涉及粮食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市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种子科学管理、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等。不仅内容全面丰富,而且贴近农村实际,及时解决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授课期间,还将开展专题座谈讨论,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工作经验和做法。

(二)严格组织研讨活动,强化管理措施。具体要做到“四个保证”。一要保证研讨时间,研讨班安排课程4天,加上报到和返程共5天,培训不准提前结束。二要保证研讨课时,共9讲,培训单位要根据授课领导和专家的时间,合理调整和安排授课人员,不准出现停课、少课现象。三要保证研讨人员,凡是参加培训的学员,要安排好单位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培训期间,一律不给假,不准中途辍学,不准换人。四要保证研讨秩序。要坚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外出,不会客;在课堂上要全神贯注听课,认真做好笔记;要注意寝室内环境卫生,按规定时间就寝和起床;要保管好个人物品,注意人身安全;业余时间不赌博,不酗酒,服从校方和主办单位的管理和领导。大家要尽快转变角色,从以往繁忙的工作中迅速转入到学习上来,每个同志都要坐得住,静下心,集中精力,潜心学习。

(三)切实加强卫生管理,保障身体健康。这次研讨班人员比较多,确保大家身体健康责任重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开班之前,吉林农业大学已经采取了必要措施,把各项防范的预案落到了实处。首先,要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确保食品安全,保证让大家在学习期间吃上营养、健康、放心的食品。其次,要注意寝室和教室的环境卫生、消毒和通风工作,确保学习环境舒适、清新、干净。第三,各市(州)农委、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带队人员要注意学员身体状况,备好常用药,生病及时到校医院就诊治疗,保证每个人身心健康,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刘丰艳副主任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到实践。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在变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在深化,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要在稳妥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科技和物质装备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下工夫,认真做好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文章。检验这次研讨班成果,关键看能否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政策措施、工作思路应用到实践中去,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基层干部自身能力。学习是一项终身的任务。只有学习才能有知识,有知识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才能有思路。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今后,要通过不懈的学习,重点提高各级农业领导干部贯彻落实政策、创新工作思路、为民服务、促和谐保稳定、防腐拒变五种能力。提高贯彻落实政策能力是前提,这是衡量我们农业领导干部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关于“三农”工作重大部署和决策的坚定性、执行力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干部的素质和水平;提高创新工作思路是关键,要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转变工作方式方法,谋划产业发展大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提高为民服务能力是核心,主要是我们要怀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心,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盼群众之所盼,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提高促和谐保稳定能力是基础,这是反映我们农业领导干部解决深层次矛盾、驾驭复杂局势能力的重要表现;提高防腐拒变能力是根本,坚决抵制各种诱惑,不断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二是要开阔视野,理清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统筹“三化”建设这一总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思维,转变观念,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带班子、建组织、强队伍、抓经济促发展保稳定的实践中,运用到现代农业建设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武装头脑,推动工作。要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转自然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16-1

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当前,农业已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的发展阶段。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生产手段,在抢农时、抗灾害、保丰收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农业机械是大面积、规范化实施农业技术的载体,是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措施,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1 发展现代农机是实现我区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过去的八九十年代,我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几乎是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农机队,机械深翻,整地作业等机械可以说是非常完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当前原来的管理模式和机械设备陈旧等一系列问题,就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减缓了农业发展的速度,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的投入,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用先进的机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产的目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发展现代农机,提升作业水平,实现以农作物高产为目标

当今我区农业要求的种植模式和以往传统的种植模式截然不同,现在要求机械精量播种,机械深施肥,改变以前那种小型机械灭茬作业方式,运用现代大型机械旋耕,起垄,重镇压复式作业方式,改变土壤板块,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促进植物根系的吸收,提高抗倒伏,抗病害能力,实现品种的产量的提升,运用精量播种降低生产成本,引入先进的田间管理施药,喷灌机械,保障农作物高产丰收,在当今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保障我们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以缓解供应压力。

3 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发展现代农机的有利保障

一台先进的机械设备,首先由懂得运用和驾驭它的技术人员操作,才会发挥机械最大的效率,如果不懂得如何运用,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一堆废铁而已,这就要求我们作业人员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只有不断的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改善农业机械的作业结构,促进农业机械向其他方面发展。只有不断的提升现代农机的水平,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把生产成本降低,使农业研发成果转化到现代农业中来。

4 发展现代农机,实现农业发展的绿色环保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农产品的营养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过去传统机械种植的农产品,蔬菜,瓜果等农药残留就会对百姓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由于果型不规则和颜色等因素也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益。也就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引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运用先进的 管理方法,创建生态农业,环保农业,观光农业,这即保障了老百姓的食品安全,让百姓吃上放心菜,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新品种的不断更新,给其他产业也注入了活力,发展了农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互补优势,建立了良性的循环发展模式。

5 合理摆正农机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针对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它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生产发展”进程。所以当前要积极抓好农机培训、农机补贴、农机安全等项工作,实现农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生产发展物质保障。同时,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也一定要为农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保障措施,比如,在村庄和田间道路修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机运行所需要的道路宽幅、道路承重、道路转弯角度等指标,做到既使农机通畅自如,又不破坏基础设施;在新民居建设以及村民中心建设中,也要考虑到农机的停放、维护等问题,使农机化与农民生活、生产相和谐。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在国家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同时积极推行以农机财政补贴为推手的农机化发展战略后,我国农机化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伴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更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机械来装备农业,改变农业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实现现代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佩军.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 宗晓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贡献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

[3] 王德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4] 孙福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及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