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总基调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总基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实证分析; 对策研究
一、引言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为突出。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出台,其中明确表明:要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在此方针的指引下,并随着21世纪全球气候恶化的大背景以及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不断被重视。因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研究以及相关实践工作刻不容缓。
二、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性研究
(一)国外定性研究
1、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主。国外最早研究经济发展的著作,是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之后,20世纪30年代,主张经济发展决定一切的凯恩斯学说诞生。这种思想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典型著作有朱利安・西蒙和贝克曼为代表的《资源丰富的地球》和《没有极限的增长》。
2、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20世纪50年代,人类社会爆发第一次环境危机。1962年,美国学者莱切尔・卡尔逊(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一书,阐明了近代工业对自然生态的影响。美国学者米香(Mishan),在 1967年发表的《经济增长的代价》(The Cost of Economic Growth)和1977年发表《经济增长论争》(The Economic Growth Debate)等著作中,表明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在不断下降。美国学者戴利(Daly)率先给出稳态经济的发展模式,重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3、主张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鼓励资源约束的主张,Georgescu Roegen运用热力学定理从本质上解释了自然环境的局限性,他认为生产耐久的产品,使用清洁能源才是解决环境与经济的矛盾的出路。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发现著名 “小型化经济”理论,他大力主张小型化经济发展的模式。随后的1972年,麦多斯(D.L.Meadows)等学者发表《增长的极限》,提出“零增长”学说,强调生态环境与经济需要协调发展。
(二)国内定性研究。关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内涵和关系研究,目前国内主流的几种观点如下所示:首先,姜子青(1992)发表文章《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之一》,认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共同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内涵;其次,李文彦(1997)在著作《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认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然而任勇和张坤(1999)认为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并不等价,前者只是后者的先行条件。最后,陈祖海(2004)认为环境与经济二者之间是动态发展的,二者呈现非线性关系。
三、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
国内外在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定量研究主要是针对评价模型,其研究思路是,先从宏观角度分析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协调与否,然后对协调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最后解决两者矛盾使之协调发展。目前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定量评价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法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提出者为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此方法后来被应用到研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后来很多国家,比如日本、美国、中国等都将此方法引进来解决本国的环境经济系统,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EKC计量模型。美国学者Grossman和Krueger于1991年最先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简称EKC),曲线反应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倒“ U”型。EKC主要反映技术、贸易、地理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但没有对影响的原因及内部结构进行解释,因此,EKC模型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改进。
(三)综合评价模型。环境经济系统是一个综合体,单项评价方法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状况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和科学。因此学者们将回归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结合起来构建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模型。
(四)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该模型是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来定量分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状况,并进行排序比较和分析研究,从而知道相关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决策制定。
(五)生态经济整合模型。生态经济整合模型由许多生态环境的、社会经济的模块组成,是跨学科,多尺度地研究生态经济系统。此前,L.C.Braat等对于采用数学模型加入到生态经济的整合,形成新的模型方法并对其作出了分析与评价。然而,该模型的研究刚刚起步,尚未成熟。
四、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国内外最终落实在自然环境问题方面的解决上。根据现存的对策研究文献来看,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两方面原因:制度根源和科技根源,前者来源于 “市场失灵”。针对问题根源,国内外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解决“市场失灵”引起的生态问题,用技术手段解决科技根源引起的生态问题。
(一)经济手段。在国内外研究中,经济手段有多种划分方法。在国外,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将经济手段的分为五种:收费、补贴、市场创建、押金―退款制度、执行鼓励金。这在哈密尔顿等学者的著作《里约后五年――环境政策的创新》中也有体现,里面的“利用市场”和“创建市场”实则环境经济手段。在国内,部分专家把环境经济手段大致划分成政府援助、税收、低息贷款三类,而有些专家则划分较细,其中还包括污染索赔、排污收费等。
(二)技术手段。目前,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技术手段整体上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不断深入以生态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环境技术分为淡绿色和深绿色技术,分别包含减少废弃物产生、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技术。同时也可以直接分为清洁生产、废物处理、生态工程、生态环境恢复等技术。循环经济建设,以科技为支撑,将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有机结合,旨在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矛盾,其核心思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五、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并取得相众多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协调发展研究工作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没有充分说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不完善,使得很难客观准确地评价经济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第二,受行政管理等人为因素以及各区域存在自然条件差异的限制,不同区域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都是完整独立的。大部分评价模型和实证分析结论只是经验性总结,不宜推广。第三,现有的大部分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依然只是多指标、多层次的堆砌,无法真实反映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六、结论
相比较而言,定性研究方面国外比国内更为提前,而且研究程度较深较为全面;在定量研究方面,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几乎是国外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最终都是服务于政府的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对策制定,使其产生社会价值。这就使得对于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不仅应注重理论层面的扩充,更应在对策实施方面加大力度。(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强.环境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3-9
[2]刘学.环境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9- 10
[3]刘传江,侯伟丽.环境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8- 11;46
[4]姜子青,曲财亭,刘新民.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之一[J].环境保护,1992(01)
[5]陈祖海.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再认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4)
篇2
一、仇庄乡南辛庄村经济发展概况
该村位于市区南20公里,廊泊路与原廊大路交叉口处,村街总面积1224亩,其中耕地924亩,全村142户、584口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为424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较大。该村经济发展以农业种植为主、印刷包装等轻工业为辅。目前,已有廊坊市佳艺印务有限公司、廊坊市光和制镜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落户发展,总投资近3000万元,安排就业80人。经过连续多年打基础、造环境,该村农田水利、村道改造、网络通讯、学校、卫生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已建成文明生态精品村和沼气建设精品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两委”干部精神状态良好,思路清晰,工作扎实,广大村民思发展、盼发展的愿望较为强烈,村情稳定,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的基础和氛围较好。
二、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各类因素
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尽管国家出台了土地流转、税费减免、粮食补贴、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系列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好政策,但由于大部分农民在科技知识、政策理解、市场观念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再加上农户经营规模小,产品数量少、质量低,难以加工转化增值,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二是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获得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相对狭窄,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少,在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知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三是创业资金匮乏,大部分农民年收入中的各种费用开支,多应用于购买基本食品、子女教育、购买耐用消费品上,其次才是当年农业生产资料投资,加之农资市场价格与农业经营成本偏高,使得农民收入再投入创业的困难加大。四是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多。全区积极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狠抓特色基地建设、沼气建设、科技示范、劳务开发等项工作,但促农增收的效果仍不明显。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几点具体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首先,要大力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产品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各乡镇、村街要依托自身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生态环境,精心设置招商引资项目库,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到本地投资建厂,同时要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第二,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和帮助农民通过合作的形式进入流通、加工领域,完善内部运营、利益分配、管理和约束等项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把各种信息、新品种、新技术迅速传递到千家万户,使农民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第三,要抓好龙头带动。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111”行动计划,重点扶持壮大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周边村街发展,拉动就业,促农增收。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搞好科技下乡,以专家授课、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技培训,积极推广新品种,帮助农民掌握新技术,要由靠数量扩张增产增收向依靠科技更新、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增收转变,由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做大做强三大特色主导产业。设施瓜菜:围绕全区沿龙河设施瓜菜产业带的规划建设,加快发展“双节双高”农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统一规划,连片开发,扩大规模,高标准建设仇庄碧源、聚龙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现代畜牧:加大养殖小区(场)、养殖基地改扩建力度,推广生态、集约型生产模式,落实繁育改良、淘劣引优、规范养殖等措施,促进畜牧业全面提质增效。林果产业:加快热杂果、速生丰产林、腊杆、苗木四大林业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升级。
三是全力服务现有企业发展,实现保增长、保稳定。首先,要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深入重点企业,了解掌握企业生产运营情况,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第二,要加强与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为企业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同时,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试点工作,撬动民间资本运营市场,坚持积极引导,大力扶持,严格监管,规范运行,稳妥推进,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兴办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第三,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做好增资扩股文章,从一定意义上说,好的技改项目比新建企业成本低、效益稳、见效快、贡献大。第四,要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用工招聘和培训问题。做好农村劳动力普查,摸清各村街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员、企业用工等情况,建立劳动力档案数据库,做到只要有劳动力就要开发就业。同时,鼓励有一技之长的熟练工回乡务工,鼓励有实力的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兴办实体。
篇3
从诞生之日起,晋城就以资源型经济为基础,靠小冶炼、小矿山、小煤矿、小机械、小化肥“五小工业”起步,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煤挖完了怎么办,“五小企业”关闭之后怎么办,资源开发带来环境污染怎么办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萦绕在决策者们的脑海里,摆上了决策者们的议事日程。
进入新世纪后,晋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确立了争先发展的战略思路,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步伐的决定、意见、方案,在经济结构调整、宽裕型小康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与建设等方面均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3年前半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6.71亿元,同比增长11.5%;财政总收入完成16.64亿元,同比增长41.14%。
进入新世纪的晋城正以全新的姿态、坚实的步履,向经济强市、园林城市、一流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昂首挺进。
产业争奇斗艳
经济结构调整,最大的难点是选择什么环节、以什么办法来推进,也就是切入点在哪里。
晋城市从支持产品做起,确立了以“三加一新”为主攻方向、以培育壮大潜力产品为切入点的基本思路。按照这一思路,选择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产品和项目,形成了“2316”规划的总体方案,力争在“十五”期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好2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战略带动性工业项目、1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6个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以产品结构调整牵引产业结构调整,牢固确立煤炭、电力、化肥、冶铸、建材、丝麻、饮品、旅游等支柱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而带动软环境的整体改善,最终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围绕这一总体部署,三年多来,坚持动态管理,2002年全市共实施结构调整项目65个,总投资76.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3.4亿元,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项目53个。一批企业通过高新技术的导入,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产品开发能力明显增强,主导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形成了具有晋城特色的工业产品结构,涌现出了大麻面料、离心铸管、稀土合金、新型墙体材料、精密铸造、无烟煤炼焦、大颗粒尿素等一大批名牌产品,培育了一大批强乡、强村、强企业,支柱产业得到巩固和壮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基本实现。按现价计算,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1.31亿元,较1999年增长76.02%,三年平均增速为20.74%;销售收入111.09亿元,较1999年增长74.51%,三年平均增速为20.39%;利润9.24亿元,较1999年增长2.85倍,三年平均增速为56.73%;上缴税金11.97亿元,较1999年增长1.09倍,三年平均增速为27.91%。2003年,全市工业经济又博得了“满堂彩”:到2003年6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增加值、销售产值分别达到32.05亿元、62.4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0.39%、32.67%。
2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不仅带动了工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途径。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工业结构调整中,晋城市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突破口,按照思想放开、政府放手、干部放胆、群众放心的“四放”思路,坚持在市场主体地位、市场准入领域、市场资源配置上“三个一视同仁”,不断创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数量、规模、档次、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经营领域都发生了积极变化。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
全市资产100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达到375家,1000万元以上的达93家。2002年全市安排的53项技改项目中,有19项是非公有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兴高焦化、泫氏铸业、九州玻璃等5家非公有制企业已取得自营进出口资格。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已跳出单纯依赖煤铁资源发展的圈子,将经营触角伸向了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多个领域。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引进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现了由传统的家庭式经营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非公有制企业家的社会、政治地位也得到了充分肯定,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企业家为社会多做贡献的自觉性。2002年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52.5亿元,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0.5%,同比增长15.9%。
改革创新优化环境
对于一个产业结构重型化、产品初级化、科技水平相对不高的城市,创新就意味着财富。
在工业结构调整中,晋城市不断的创新就像是跳动的琴弦,演奏着经济成长的美妙乐章。
一是技术创新。2003年共安排技术改造项目54项,总投资28.3亿元,同比增长1.43倍,逐步把经济增长转向了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绿洲大麻纺织有限公司 改变了大麻不可机纺的历史,在大麻纺织的工业化实践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兴高焦化有限公司致力于无烟煤捣固炼焦技术研究,开创了无烟煤炼焦的“神话”,产品经专家鉴定后,认为是“冶铸行业最希望得到的难能可贵的理想产品”。
二是体制创新。国有困难企业的改革脱困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乡镇企业采取拍卖、租赁、股份制等多种方式加大了改制力度,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实施公司制改造。全市国企改制面达到87%,乡企改制面达到98%。特别是重点调产项目已全部完成改制,一批企业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高平泫氏铸业公司董事长朱文斌联合5个民营企业家筹资建设球墨铸管工程。煤气化公司董事长贾根柱个人入股100万元。实践证明,这一做法真正使企业家与企业的发展“连心连肉连骨头”,增强了企业的内在活力,为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金融创新。三年来,市级共统筹4.3亿元资金用于调产项目,各县(市、区)也都根据各自财力拿出一定资金用于省、市配套和各自调产项目的资金到位。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产业发展基金,采取财政贴息入股方式,逐步滚动发展。市、县两级多次召开银企协调会,促使银企合作,为优势企业争取贷款牵线搭桥。仅2002年3月召开的“2316”规划项目银企洽谈暨产品展销会,就签订银企合作意向53份,涉及金额达26亿元。
四是环境创新。在强化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从解放思想入手,立足双赢,注重实效,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着力塑造出了“大晋城”的观念:凡在晋城这块土地上的企业,不论是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外资企业,都视同晋城的企业;凡到晋城投资创业的客商,不论是哪种所有制,都是晋城的纳税人;凡关心和支持晋城发展的有识之士,都要真诚相待,热烈欢迎。同时,加快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分期分批取消、下放、转移审批事项四百余项。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下岗职工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5%,城市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稳步推进。硬、软环境的不断改善,带来了良好的开放效应。山东鲁能集团已同晋城市达成合作 协议,投资600亿元的煤电冶化项目即将落户这里。
功在当代利在子孙
篇4
通过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认为应着重领会贯彻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总基调、两个目标、三个平衡、四要、五项任务、八个更加注重、九大趋势性变化。
一个总基调 坚持“稳中求进”。
两个目标 明确“改革”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个平衡 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四要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
五项任务 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八个更加注重 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九大趋势性变化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篇5
对于明年经济增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同时强调,要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宏观政策的黄金平衡点。
一位接近决策部门的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2014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可能是7.5%左右,与2013年一致。
此前,市场分析人士以及部分政府研究机构,预测政府会把2014年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目标下调至7%,以便为结构调整预留更多空间。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若把GDP年度增长目标设定在7.5%左右,目的是为了提振居民和企业部门的预期和信心,激发内生增长动力,特别是实现充分就业的考虑。虽然7.5%左右的增长目标不变,但其内涵将有所变化,增长目标的刚性可能没有过去强。
对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本次会议定位于“稳中求进”,这已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第三年做出这样的安排。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发现,与前两年相比,2014年“稳中求进”的内涵将有所改变。
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小川看来,关键区别是看具体“稳”什么,怎么“进”。现在的“稳”,更应该体现在非经济领域,比如收入分配、民生、环境等领域,而不能像过去那样仅通过经济手段去解决经济问题。现在的“进”是有尺度的,有上限约束的,不希望太快。
“重点是放在调结构上。”不少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稳中求进这个总基调表明,2014年要特别重视结构调整。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福垣认为,调结构最重要的还是得给市场机制运行开道。他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产能过剩其实是个伪命题,现在没有总量矛盾只有结构问题,应该理顺机制放开市场,也就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表示,“各项改革都会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条件,打破体制机制桎梏,有效释放内需。”
与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相搭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得以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其中,还要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彭文生认为,由于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防范金融风险的压力加大了,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存在趋紧的压力。彭文生预计,2014年CPI控制目标有望维持在3.5%,在潜在增速逐渐放缓的背景下,如果2014年实际经济增速与2013年基本持平,意味着产出缺口较2013年扩大,通胀压力也将限制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
对于改革,本次会议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并且改革要区分情况、分类推进。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2014年属于方向明、见效快以及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包括:户籍制度、资源品价格、金融利率汇率改革,以及营改增全面铺开、结构性减税和对中小企业简政放权等。
彭文生认为,金融领域的利率市场化进展可能比较显著,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直到完全取消利率上限,有可能在未来2-3年实现,这意味着央行将在2014年进一步推进放松利率管制的措施,并推出存款保险机制。
此外,彭文生认为,自然产品资源、基础设施、准公共品(如教育、医疗)等重要价格改革在拖延多年后,也或将在2014年全面铺开,而财政和土地等领域改革也将逐步推进。
篇6
关键词:稳中求进 稳是基础 进是目标 求是方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77-01
在发展经济中,中央提出要贯彻好、执行好、落实好稳中求进的指导原则,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充满着稳与进、进与求的辩证关系,这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科学决策。贯彻好这一指导性原则,将扎实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稳定、更加健康、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宏观调控的策略措施上来,从而自觉地服务于大局,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稳中求进,这是经济发展的决策、原则,也是方向、目标,更是路径、方略。只有把这一辩证关系认识到位,全面把握,正确操作,统筹运作,才能削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不协调因素,保障稳增长、稳市场、稳物价、稳金融,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创造稳定的内部秩序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稳中求进,稳是基础。就“稳”而言,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对大局的把握。在经济全球化水平越来越高,蝴蝶效应越来愈明显,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当前欧洲债务危机尚未见底,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市场低迷,能源资源供给将长期偏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增多,要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逼着我们要继续改革发展。国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内需不振,改革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凸显,任何不稳定都会带来大波动,求稳不发展就是不进则退,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较好解决问题,找到出路。在这里,要稳字当头、稳字第一。为什么?稳是基础、稳是保障、稳是前提、稳是条件。稳,就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之所以突出稳、强调稳、在于我们以往过于强调速度、追求速度,而忽略质量、忽略结构、造成经济增长效益不高,发展的质与量不统一、甚至相背离,使经济发展容易大起大落。没有稳定和谐的环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能在曲折中徘徊、甚至倒退。纵观中国历史,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民国的黄金十年(1927—1937),都是在国家稳定的大环境中进行的。所以说,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倘若失去了稳,一切就无从谈起。所以,稳重于一切。。稳,并不是不动,不变;稳,不等于让我们去慢,也不意味着慢,这与又好又快并不矛盾。稳,不是不讲进、搞原地踏步、消极等待。稳中求进,既要防止“求稳怕进”,也要反对“忽稳冒进”。单纯为稳而稳,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就缩手,就会使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拖越大。反之,如果忽视稳、一味冒进,急于求成,就会欲速则不达,甚至有碍改革发展大局。坚持稳中求进,要求我们出台政策要科学、立足实际要扎实,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又要看到风险挑战,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些,准确地把握改革的方向、时机、节奏和力度,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篇7
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中的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工作取得显著成就,表明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央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两年多的经济增速持续回调态势结束,经济在2012年四季度出现了温和回升。物价涨幅明显回落,就2012年全年而言预计将明显低于年初的预期目标。内需、外需,投资、消费比例出现积极变化,消费在内需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从生产结构看,服务业发展加快,在三个产业中的比重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注重质量和效益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中国经济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增速问题,而是质量和效益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质量和效益问题,中国经济将始终处于不稳定、不可持续状态。这次会议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就是要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应该看到,当前经济增长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相当突出。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发生后的调整期,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原有竞争优势、增长动力逐渐削弱,新优势尚未形成,市场信心和预期不稳定。我国食品供求总体处于紧平衡格局,供给波动很容易引起食品价格上涨;新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可能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走高;这些因素都可能推高今年的CPI涨幅。实现2013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已经出现了阶段性变化。一是市场由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产能过剩普遍出现;二是要素成本水平明显提高,而且将继续提高。
这就必然要结束粗放和数量扩张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和质量效益为主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出现阶段性下降。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也应该相应下调,使实际经济增长率接近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宏观总量大体平衡。
“我们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了,原来靠投资增长的模式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而面临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开拓创新在此背景下尤显重要,要服务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张立群说。
继续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就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看作是2012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延续,在政策的总基调和总体框架上将会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明显,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为稳定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2013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有两大亮点:一是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二是突出重点把钱用在刀刃上。”贾康表示,结构性减税仍有加大力度、做足文章的明显必要性。我国在全面开放、外向依存度高的情况下,今后不论是经济相对高涨期还是相对低迷期,都必须更加注重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结构性减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防止为了财政增收而加大企业负担。落实研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加速企业折旧,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财力的支持,提高地方政府基本保障能力。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积极扩大营业税、房产税、资源税改革试点范围,积极培育地方政府新税源。在货币政策方面,通过多种措施保持基础货币的合理增长,保持必要的流动性。进一步缓解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困难。针对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适当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
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3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要高度重视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质是中性的货币政策,即货币政策既不明显放松、也不明显收紧。”
连平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实施的货币政策。2013年中国经济将较为平稳:GDP增速有望保持在8%—8.5%的平稳增长水平;物价虽进入上行周期,但会比较温和,预计全年CPI涨幅为3.5%,略高于2012年;资本流入压力小于以往,国际收支不会出现较大顺差;就业形势也将好于2012年。“在这种平稳的态势下,货币政策既不必大幅放松,也不必大幅收紧,而应维持稳健。”
从外部看,“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仍在持续,可能导致热钱流入进一步加大,外汇占款增多会造成我国基础货币投放进一步增长,加剧我国的通胀压力。”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说,同时,我国出口还面临着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以及欧美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的风险,2013年外贸形势还不容乐观,所以有必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连平表示,2013年货币政策需要在增长、物价、资本流入等方面寻求平衡点。如果操作过紧,会因中外利差的扩大而导致资本流入增加,还会影响经济增长;如果过松,则会加大物价上涨压力。“因此,2013年货币政策需要把握好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他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明年物价水平将在食品价格和服务类价格的推动下出现小幅上扬。猪肉价格可能出现周期性快速上涨。国内粮食价格低位运行,可能引发2013年粮食生产积极性下滑,国际粮价上涨和主要粮食库存的低下可能导致2013年输入性粮食价格上涨压力较大。“预计全年CPI涨幅可能达到4%左右。为确保物价的总体平稳,货币政策不宜过度宽松,仍应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他说。
篇8
关键词 稳中求进 财政政策 货币信贷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去年以来,在把稳定物价放在突出位置的宏观调控下,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实质上是偏紧的,由此在治理通胀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经济增速也出现减缓的副作用,GDP连续三季度下滑,PMI反映当前经济减速预期正在强化,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上升,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在这种内外不利环境夹击下,中国经济回落至何种程度是无疑当前最大的问号,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毫无疑问成为经济工作最主要的任务。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确定为“稳中求进”,稳将体现在保持经济政策稳定连续、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社会大局稳定等方面,进是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笔者理解,稳中求进总基调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长短期的需要而提出的,稳是着眼当前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而提出的,进是放眼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动力,防止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井的需要。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的信息可以看出,今年经济有下行的担忧,政策在关注短期增长的同时,仍将继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在稳增长与促转型之间兼顾平衡。
一、财政积极的方向是稳定增长和推动转型
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一是消费增长将保持平稳状态,不会有大的变动。相对于投资和净出口的需求来说,我国消费对GDP贡献率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近十年的均值水平为41%,虽然居民收入水平随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提高,进而可以拉动消费,但由于社会保障不到位和储蓄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要提高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仍是相对缓慢的过程。二是目前看今年外需形势严峻也已十分明显,欧洲债务问题影响欧盟各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危机解决需要各国财政紧缩配合和消化的过程,我国目前出口增速下降明显,去年1-11月份,出口累积增长23.6%,同比减少12.7%,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够保持正向拉动已实属不易,不会有太多亮点。三是尽管2011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24%左右的较快增长,但房价和限购压力下的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明显,商品房量价齐跌的也难以支持投资增长。因此,在消费稳定和外需面临压力的情况下,投资将成为拉动明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央政府拥有稳定调节基金和国债发行两大工具,使得中央财政支出能够稳定地增长,财政政策可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支持投资,成为明年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积极财政将从三方面推动经济转型:
一是加大医疗卫生、教育、保障房等民生领域的支出。主要是增加教育投入,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养老等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根据住建部的消息,2012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70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500万套以上,竣工量要高于今年。通过一系列涉及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部分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可以增加社会的消费能力,也为促进经济发展增添更大动力。
二是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2012年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着眼点即是通过结构性减税增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大规模拉动基础投资已不符合经济增长的需要和结构调整的要求,换加法为减法,通过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激发宏观经济中微观主体内生的增长活力,是应对国内外经济周期性回落和我国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良方。
三是加大产业投入,继续支持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等,加大创新投入,依靠技术创新支持我国经济中长期保持平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着眼于短期需求管理和长期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税收政策等措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支持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货币信贷从稳健偏紧向中性过渡
201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控制物价上涨的明显成效,近期外汇占款连续两个月下降,也给201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留下了足够空间,但由于通胀仍存在稳定的因素,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对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1、利率暂时稳定。由于货币政策积累效应的持续释放,今年上半年CPI继续下行,到年中负利率可能可以得到纠正,但由于欧洲和美国将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使得输入性通胀压力犹存,因此对于利率这个价格型工具的应用上,如果经济没有出现较大的下降空间,管理当局会谨慎对待,基准利率向下调整的概率和空间相对有限,预计调整时间会在2012下半年。
2、准备金率继续降低。从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来看,外汇占款引起的流动性被动变动和CPI的变动是主要动因。CPI已经从去年7月份的高点回落,外汇占款连续两个月的下降也使得央行被动投放货币和对冲的压力大大减弱,11月底的降低宣告本轮存款准备金上调周期结束,同时预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是未来趋势。展望2012年,在经济体需求疲软的情况,贸易顺差收窄应是大概率事件,贸易赢汇预计将保持低速增长,另外由于欧洲银行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国际资本回流美元避险,国际资金流入我国的速度应趋缓,而且国内房地产仍将继续实施严格调控,这也限制国际套利资金流入的数量。预计2012年外汇占款增加幅度小于2011年(截止11月份外汇占款增加28795亿元),新增外汇占款减少为降低准备金率提供了数量空间。
另外,从2012年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来看,全年的到期资金量仅有9800亿元,而2011年到期资金量为5.8万亿,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大大减少,为预先提供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减缓流动性阶段性的紧张状态,下降准备金率为市场放水成为必要的需求。
为了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预计在2012年准备金率有4-5次的下降空间,每次0.5百分点。
3、信贷总量有所增加,投放上仍为定向宽松。从近几年的数据看,信贷新增速度与M2的增速呈现较大程度的吻合,而统计显示近年M2-GDP-CPI的数据平均为3.2%(剔除09年),按照今年GDP8.8%,CPI3.3%计算,按上述关系预计信贷增速为15.3%,按照11年贷款余额54.79万亿计算,则2012年贷款新增8.38万亿,考虑到2011年央行扩大了M2的计算口径,M2增速相对以前应有所降低,因此预计贷款新增略高于8万亿的水平,信贷总量比去年有所增加。
今年贷款在投向上仍然是定向宽松的原则,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信贷政策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可见银行贷款仍将在涉农、中小企业、保障房建设等重点领域以及产业政策支持领域上予以倾向,其他贷款仍将受限规模的总体控制。
三、国内经济数据前瞻
根据以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结合出口增速下降以及国内房地产调控下楼市调整等因素的考虑,预计2012年我国经济和物价的增速将继续延续双降局面,GDP和CPI涨幅均低于2011年,预计GDP增长8.8%左右,约比2011年回落0.5个百分点,CPI上涨3.3%左右,约比2011年回落2个百分点,随着货币政策的稳中趋松,信贷投放有望高于去年,预计略高8万亿的水平,当前处于历史高位的准备金率有2.5百分点下调的空间,而利率水平短期内将保持稳定,调整预计将在下半年进行,房地产调控方向短期不会改变,市场调整还将延续。
(作者单位:王彦 ,广东粤电财务有限公司; 李雪贞 ,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
参考文献:
篇9
在2011年复杂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格外引人瞩目。2011年12月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圆满闭幕,会议明确提出了2012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宏观调控的重点也将从去年的“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转向了今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稳定价格总水平”已不再处于突出位置,凸显政府稳增长的决心。经济增速放缓,”稳增长”是重点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 1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9%,增幅为两年来新低;整体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四个季度下降,从2010年第四季度的9.8%,到2011年第一季度的9.7%,第二季度的9.5%,再到第三季度的9.1%。不少机构普遍预测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面临着“保八”甚至“保七”的严峻挑战。
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首席宏观经济研究员许江山表示,“GDP连续四个季度的增速下滑或许只是初幕,2012年经济增长才会受到真正考验。因为作为‘三驾马车’中对经济增长起到真正贡献的进出口和投资在2012年都非常不乐观。
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2.5%,外贸进出口总值刷新年度历史纪录。贸易顺差1551.4亿美元,比2010年净减少263.7亿美元,收入14.5%。
“出口增速持续回落,而2012年增速的回落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欧美的实体经济增长或其内部经济结构调整都将进一步抑制中国出口。从长期来看,我国出口的增速都将处在一个下降的通道中。因而,长短周期的叠加,预示着2012年我国的出口形势必然严峻。”许江山还表示,2012年投资增速的下滑也是国内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国内经济的诸多矛盾都将在投资上得到反应,并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
如果说2011年的“稳”字重点在于抑制通货膨胀,那么201 2年的“稳”则注重于调结构,维持经济平稳增长,防止中国经济出现过大的起伏。随着2011年1 2月CPI同比上涨4.1%,较11月回落0.1个百分点,创15个月以来新低,并表现出持续下滑的态势,业内人士认为,在通胀压力减轻的情况下,2012年“稳增长”的经济政策透露出国家不愿意国内经济过快下滑,将把调控重点放在防止风险和波动上,因此,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主要会通过财政减税、增加信贷投放等方式,减少中小企业的负担,给予货币政策更多弹性调整的空间。
货币政策将适度放松
由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许江山表示,“货币政策的转向会有一个过渡期,在2012年上半年,主要以政策态度的变化、政策预期的变化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主,利率不会出现调整。”
分析人士认为,2012年的货币政策应解读为“中性偏松”,在保经济的目标明确后,银根松动的脚步会加快,预计近期可能再次下调准备金率,不过由于通胀水平仍有可能反弹,大规模的释放流动性可能性不大,以适度、灵活微调为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在基调不变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开始预调微调,央行将在稳健货币政策的框架下,做一些阶段性、结构性的放松。
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肖本华认为货币政策将以定向宽松为主。“只有严格执行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才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若只采取简单的全面宽松则无法保证流动性有效流向中小企业。”
篇10
这里,我对今年工业经济工作提五点要求:一要确保实现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以上,为全市、全省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是今年工业发展的基本目标;二要在工业经济转调、振兴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三要保障重大工业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这是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手段;四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这是步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措施;五要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最近这段时间,希望同志们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要全力以赴稳增长。充分发挥市县两级经济运行指挥部的作用,加强调度、深入分析、分类指导,充分利用各类扶持资金,引导企业找准需求、开拓市场,增强适应力、应变力和竞争力,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二要千方百计解难题。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与困难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研究对策,帮助困难企业尽早摆脱困境、渡过难关。
三要抓住机遇搞创新。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引导企业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努力开发最先进的技术、制造最好的产品、打造最优的品牌,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
四要坚定不移抓节能。要严格落实节能降耗责任制,严格执行节能计划,按月、按周落实任务目标。要加强监管,强化督导,一方面控制重点用能企业和领域能耗,另一方面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