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篇1

龙头企业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5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6户,国家级龙头企业5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9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7户。销售收入超5亿元龙头企业5户,益海嘉里突破10亿元,金塔集团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并荣获“全国20家农村产业融合典型龙头企业”称号。全市龙头企业总资产近300亿元,固定资产达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300亿元,占工业的39%,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特色产业初步形成

全市基本形成了水稻、辣椒、生猪、奶牛、肉禽、葵花6条龙型经济链条,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5%。2016年,又与世界500强华信集团、国内500强大生集团合作,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白城中加燕麦国际产业园,已有来自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际国内20余家企业围绕前端链条有意向进驻,加快形成超千亿元的产业链条,把小作物做成民族品牌的大产业,把白城打造成我国“镰刀弯”地区燕麦产业的领跑者、“东方燕麦之都”。

原料基地规模扩大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586.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76万亩,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基地300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0万亩,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74%。畜禽饲养总量达5400万头(只)。农业园区发展到77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520个。

品牌培育取得成效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市获得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128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9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9个,国家地理证明商标7个,6家企业产品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2016年9月份,白城金谷米业加工的弱碱大米被列为杭州G20峰会特供食品。

经营模式趋向成熟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吉林金塔、裕丰米业、安大牧业等100余户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380万亩、养殖合同2000万头(只)。水稻、辣椒、粘玉米、奶牛等产业80%以上实现订单生产,订单兑现率达到9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9280户和2657户,直接带动农户18万户,推动土地流转152万亩。

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税收政策

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对我国整体农业发展有很好的带动作用,是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在于传统的农业饲养、种植以及农产品的加工、输出,利用现代化的管理与科技技术将生产要素进行组合,旨在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经济利益[1]。

1我国现行农业产业化税收政策

1.1与农业相关的税收政策

我国目前还未出台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专门的税收政策,但是有许多涉及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个人与企业所得税、出口退税以及增值税及附加税等税种。

1.1.1增值税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主要对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税收进行优惠,具体包括:免于征收从事生产和销售农产品以及经营农机、化肥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企业和个人的增值税,对于销售农产品的纳税人免收增值税,对于进行废物利用生产的企业的产品增值税实行先征收后退还的优惠政策。

1.1.2出口退税目前我国主要针对高科技农产品与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设备实行出口退税优惠。除此之外,国家规定进口的高科技农产品设备若在已批准的目录之中,则对其相应的进口环节增值税与关税实行免征。此外,出口退税政策规定,出口企业收购的非视同自产产品出口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和退税。

1.1.3所得税目前我们国家的税收政策主要对从事农业方面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税收优惠。比如,免于征收个人从事饲养业、养殖业、捕捞业以及种植业的相应的所得税;免于征收从事以下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种植棉花、水果、坚果、麻类、油料等,树木种植与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选育,维修农业设备与推广农业技术,中草药种植等;减半征收种植花卉、茶、香料以及饮料等作物的企业所得税。

1.1.4印花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规定,自1988年10月1日起,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个人书立的农副产品收购合同免纳印花税,农牧业畜类保险合同免征印花税。

1.2与农业产业化链条相关的税收政策

农业税收政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完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的税收政策各有不同,其主要在出口农业、衍生农业、基础农业以及加工农业等方面有所体现。在出口农业方面,对于出口的自产农产品实行退税,外购的农产品出口实行免税;出口的初加工农产品实行退税,而对于进口的高科技农业设备关税实行免予征税。在衍生农业方面,免予征收农业技术在进行转让和服务时产生的营业税以及针对推广农业技术和维修农业设备等所产生的企业所得税;在基础农业方面,对企业所得税实行免予征收或者减半征收,对增值税实行免予征收,并且取消相关的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在加工农业方面,免予征收对农产品进行初步加工的企业和个人的所得税。

1.3现行税收政策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1.3.1积极影响首先,所得税与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使得农产品的生产者与对农产品进行初步加工的个人或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激发了农产品生产者的热情,加大了生产力度,从而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次,施行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能够促进产业内部进行产业链的延长和农业产业升级,使得生产成本得到有效减少,经济利益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

1.3.2阻碍作用首先,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中农业产业化发展与非产业化发展适用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专门针对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不存在较强的政策针对性和优势;其次,对基础农业产品生产给予一定税收优惠,但对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较少,在当前基础农业还很薄弱的情况下,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空间;最后,目前的税收政策未落实到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链条环节,并且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进项税额抵扣中使用发票的极少,可能导致少缴税款,农产品收购发票的管控难度较大。

2农业产业化中税收政策发展趋势

2.1优化基础及衍生农业税收

在基础农业方面,结合其摊子大却缺乏后劲的特点,在针对农产品生产者的个人所得税实行免征税赋的同时,也免征或者减征从事基础农业相关的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将承包土地或者投资土地的个人或企业在开展基础农业生产时产生的增值税用于进项税额的抵扣。而在衍生农业方面,为使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得到有力保障,调整所得税,使出口的农产品的退税率得到有效提升。适当减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土地使用税,一般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是不会收取土地使用税的,但不包含农副产品加工场地等衍生农业。适当减免农产品物流服务的税收,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2.2农业产业化发展应享有更多税收优惠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各国都有一些保护和扶持本国农业的优惠政策,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必须把对农业投入作为重点,务必确立保护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战略方向,努力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调整我国产业化农业税收优惠政策,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保护和扶持农业的重点。在尊重国际规则的条件下,明确对我国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和加工等领域的税收倾斜,建立保护和支持我国农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尽快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农业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同时,为鼓励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对投资农业的机构、组织和个人都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

3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3.1农业产业化税收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税务部门缺乏或不重视税收服务意识,一些税务部门工作人员意识中存在自身是公务员“高人一等”,在开展税务工作中缺乏“服务”意识;其次,企业对于农业产业化税收的相关政策宣传服务水平不到位,农业产业化企业不能及时有效的了解与掌握相关税收服务信息;最后,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税收服务工作的专业指导,税务部门缺乏与相关农业企业的有效沟通与走访。对于农业产业化来说,实行透明公开且能够快速落实的税收政策十分重要。首先,提高服务意识,对相关的税收程序进行优化,明确农业税收政策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加强税收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的税务问题进行及时跟进和处理,使税务部门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其次,政府相关税务部门有必要进行职能理念的转变,化被动为主动,利用短信与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税务信息及时公开,以便经营者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对于企业提出的疑问与建议进行及时解答与回复。除此之外,税务部门还可以对部分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对税收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便动态地为相关纳税单位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后,税务部门有必要加强对农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辅导,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并及时征集反馈信息,这样有助于国家税收政策的全面落实,使农业企业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最新税收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3.2税收优惠力度不大,难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

目前,针对农产品深加工的税收优惠力度不够大,缺乏有效刺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由于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目前没有针对农业产业化进行细化的税收优惠,难以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然而,农产品深加工是使农业走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主要对农业生产与初步加工方面施行税收优惠,却忽略了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支持。应进一步加大农产品深加工优惠力度,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向产业化发展方向靠拢。比如,2019年最新国家增值税税率调整后,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扣除率为9%,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于生产或委托加工的农产品按10%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税务部门应当对农产品税收优惠目录尽快完善,加强对农产品深加工的重视,对其实施科学合理的税收优惠,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

3.3自产销售和外购销售农产品税收不一致

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农民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外购农产品则属于征税范围。针对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免收税负与征收从外部购入进行销售的农产品的税负的相关政策,在全球经济不断推进以及我国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之下,使得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限制。自产销售和外购销售农产品税收可消除税收差别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当消除自产和外购两种类型的农产品的区别对待,统一免征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产品流通业的更好发展,实现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对接,也有助于世界范围内发展农业获得的红利与我国分享,从而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农业管理与技术的沟通交流,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健康平稳的发展目标。

篇3

一、把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它在实质上就是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像生产工业产品那样,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

1、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区域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调整农业生产格局带来了新机遇。目前,大中城市加快发展,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对农产品需求增加、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全国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逐步形成,出现了农产品东调西进、南上北下、大进大出的态势。这种态势促使全国农业生产,正在向着区域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我市是山东和北方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在全国农产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市场占有率。

2、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质量就是生命,品牌就是形象。质量和品牌就是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从一般农产品选择进入到高质量、名品牌选择阶段,品牌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如盈泰、东谷等企业品牌,枣庄石榴、山亭火樱桃等产地品牌,对提升我市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的品牌战略工程还刚刚起步,今后要坚定不移的走品牌战略,把产品质量纳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经营,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

3、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方向发展。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还局限在农业发展的“第一车间”,大部分还是提供生产原料和简单半成品上,流出去的是高额利润。今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在农产品深度加工和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在确保农产品总量基本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上,不再追求低水平数量的扩张,而是通过多层次的加工转化,寻找市场空档,实现产品增值,逐步形成区(市)有基地、乡镇有专业、村有专品,有龙头企业带动的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格局。同时,把资源开发延伸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之中,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流通、服务领域中去,提高附加值,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发展。

二、拓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空间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农村经济各个层面的资源配置、要素组合和利益调整。农业产业化也决不是简单的“企业+基地+农户”的重组,而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应该说,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实现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手段。要做到统筹协调,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业产业布局、镇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1、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业产业布局结合起来。要对优势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逐步扩大特色产业的生产规模。种植业重点建设花生、马铃薯、芸豆、莲藕、食用菌基地;林果业重点建设石榴、樱桃基地;畜牧业重点扶持生猪、奶牛生产,加快建设肉兔、毛兔、肉鸡、蛋鸡、肉鸭、白山羊基地;渔业重点建设常规鱼、特色鱼、创汇鱼和休闲鱼生产基地。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对我市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依法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加强产品品牌认证,争创国家、省名牌产品。同时也要适应城市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都市农业、传统文化、旅游观光和新农村建设的完美结合,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特色农业体系。

2、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加快镇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这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问题。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依托,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最具活力的是民营经济,在今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应让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优化环境、放宽政策,激励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外来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围绕粮食、果品、蔬菜、畜禽、板材等农副产品,突出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现有产业和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文化、科教文卫、社会中介等民营服务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农产品流通服务。在资源优势明显、主导产业特色突出、龙头企业品牌较多的地方,建立农产品精深加工小区,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发展。

3、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与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这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在新阶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注意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逐步减少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重点改造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工程。

三、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环境

1、改进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方式。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提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建议;制订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提出年度工作重点和任务;组织筹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资金,审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项目,协调和安排落实必要的项目资金和经费;建立“龙头”项目库,培训项目管理人才,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检查、督促、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协调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

篇4

河南财鑫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财鑫集团)组建于2001年2月8日,现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河南省百强企业之一,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河南财鑫集团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业,通过良种推广和基地建设,形成稳定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格局。通过龙头企业规范化经营管理,靠合同、利益目标将公司与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建立了自己原料生产基地,确保了原料供给,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郸城财鑫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河南财鑫集团主要子公司,为河南省最大的淀粉糖生产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质量安全、信誉保障绿色放心食品企业”,并被河南省有关部门认定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主要产品类型包括淀粉、高麦芽糖、麦芽糊精、结晶葡萄糖等。现有职工128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436人,并建有“省级功能性淀粉糖研发中心”和“国家玉米加工研发技术专业分中心”,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

近年来,公司根据淀粉深加工行业发展趋势,与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发展功能性食品、糖醇类产品,拉长上游、下游产业链条,开发出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的生物化工产品,销售市场也由单一的食品行业向医药、化工多行业领域拓展。这些新型的功能性食品符合当前人们对于食品的绿色、健康和保健等方面的需求,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篇5

关键词 水稻;现状;优势;问题;发展趋势;陕西横山

横山县是水稻生产大县,水稻是该县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横山县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焕发水稻产业的旺盛活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对横山县水稻生产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认真调查。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无定河中游,榆林市中西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相接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无定河、芦河两岸,水资源丰富,浇灌方便,土质肥沃,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 815.8 h,年平均气温8.6 ℃,≥10 ℃的有效积温3 259.7 ℃,无霜期146 d,且雨热同季,生产水稻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 横山县水稻生产现状

1.1 生产规模

1981―2007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由1 533.33 hm2增加至5 333.33 hm2,增加3 800.00 hm2;稻谷总产量由4 800 t增至4.4万 t,占全县粮食总产的比例由7.5%提高到40.0%;平均产量由3 127.5 kg/hm2增至8 214.0 kg/hm2,提高了约1.6倍。从2008年开始,水稻种植面积逐年萎缩,到2013年种植面积不足3 000 hm2。

1.2 栽培技术

横山水稻生产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由传统生产阶段、塑料薄膜育苗卷秧移栽阶段,发展到目前全面推广早播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阶段,产量分别由1 500~2 250、4 500~6 000 kg/hm2增加到现在的8 250~9 000 kg/hm2。其中京系21和通粳288栽培面积占87%,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普及率达96%。

1.3 加工作坊

目前,全县规模较大的稻谷加工企业2家,年稻谷加工能力2 200 t,小型大米加工作坊逾60处,几乎遍布全县每个水稻种植村,年加工能力逾6万t,主要以个体户、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初加工。

2 发展优势

2.1 水资源优势

横山县共有大小河流114条,稻田主要集中在无定河和芦河两岸,其中无定河在县境内流经6个乡镇1个农场95 km,年平均流量19.12 m3/s,水量充沛,年均径流量5.66亿m3,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的55%以上。流域内主干线及各支流都没有污染源,水质洁净,为优质淡水资源。

2.2 技术优势

通过水稻生产的2次技术革命,农业部门已将小苗卷秧带土移栽技术、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完全传授给了广大稻农,水稻产量已由最初的1 500~2 250 kg/hm2,迈上了6 000~7 500 kg/hm2的台阶,目前已突破了9 000 kg/hm2大关。品种也逐渐被优质高产品种所替代,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2.3 品质优势

横山县水稻生产区处在无定河、芦河两岸,毛乌素沙漠南缘,远离工矿企业区,土质砂壤,昼夜温差大,光合效率高,水源洁净,排灌方便。通过引洪漫淤、冬闲过水,加厚耕层、抬高田面、增强地力、淹埋杂草、溶盐消碱,稻田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生产优质大米。加工后的横山大米,米粒光滑饱满、晶莹透明,煮出的米饭软硬适中、清香油润。

3 存在的问题

3.1 组织化程度低

全县水稻以家庭为主体的千家万户自主生产,仅有的几个水稻专业协会不能正常运转,难以发挥作用,作为村级基层政权,只有宣传、引导、服务的义务,没有强迫干预的权利,要将一个村几百户的种植意向统一起来,难度大,政策也不允许。种植水稻的田块,条块分割严重,缺乏统一规划,大部分不适宜机械化作业[1-2]。

3.2 稻田大面积撂荒或者改种其他作物

由于种植水稻的作业环境差,渠道维护难,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种植水稻的纯收入多年基本保持在6 000~7 500元/hm2,明显低于同期种植玉米、大豆、西瓜等其他作物,致使全县水稻种植面积锐减。截至2012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仅为2 000 hm2,有逾666.67 hm2改种玉米、豆类等其他作物,其他稻田全部撂荒。

3.3 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不能实现产销衔接、优质优价,农民发展优质水稻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优质品种区域布局、标准化保优栽培技术等措施难以落实[3];大米加工企业经营规模小,设备落后,加工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加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差,宣传力度不大,财政底子薄,扶持能力有限,历经多年,横山大米的品牌依然没有形成,影响了优质水稻产业的发展,这是制约横山县水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建设重点

4.1 发展特色水稻,打品牌战略

按照优质水稻生产标准要求,规范目前推广的水稻旱(下转第66页)

(上接第64页)

育稀植栽培技术,引进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收、机脱技术。按照“示范引路、分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建设横山县优质无公害大米百亩示范田、千亩丰产方、万亩大样板,大力推广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2年内把横山县大米注册成为全省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形成横山水稻生产特色,打造横山大米品牌。

4.2 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稻区

到2015年建成一批水稻龙头企业,5 333.33 hm2无公害水稻全部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综合经营,真正体现“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进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年加工大米达到3.2万t,实现产值1.28亿元,75%的农户参与水稻产业生产与经营,稻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 000元。

4.3 倡导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组建由加工龙头企业牵头、村民自愿参加的新型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使摞荒稻田、闲弃滩涂向种田能手、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集中,让农村富余劳动力放心从事第二、三产业。同时,把品种、技术引进来,产地品牌打出去,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4]。

5 发展趋势

5.1 引导土地合理流转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鼓励和支持通过专业合作社(协会)或家庭农场将一个村或几个村的种植规模统一起来,提高稻农的组织化程度,对田、渠、路进行统一规划,推广机插、机收、机脱等机械化作业技术。

5.2 加大水稻补贴规模

继续增加水稻补贴资金规模,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为充分发挥良种的作用,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应形成水稻良种的育、繁、推支持长效机制,设立水稻引种、繁育、推广专项资金,每3年引进一批包括优质杂交种在内的水稻优良品种,对水稻原原种种性保纯、良种繁育及农民使用良种予以补贴,使稻农形成年年使用良种的良好习惯。

5.3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地分享加工销售收益。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

6 参考文献

[1] 王婷.榆林沙区衬膜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与构建[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 王婷.榆林沙区水稻施肥试验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2):88-89.

篇6

[关键词] 农业现状 发展趋势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29-02

1 泸水县概况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州南部,东经98°34'至99°09',北纬25°33'至26°32',全境东西最宽58公里,南北最长58公里,国境线总长136.24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3203.04公里。地势北高南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泸水县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第2、3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201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1719万元,同比增长38.70%,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70元,同比增长16.28%。粮食总产67149吨,同比增长0.72%。

2 泸水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泸水县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2.1 农业基础薄弱

泸水县地处怒江大峡谷南端,东西两侧为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可耕作土地面积较少,农田坡度大,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投入成本居高且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差,耕地质量不高、水利和机械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现象普遍存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顺畅、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等制约因素,从而使泸水县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但是泸水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又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无工业污染,具有丰富名贵的农产品和一些珍惜的物种基因,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赋予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2.2 产业体系不完善

一是特色农产品品种较多,但规模不大、产业化水平低。泸水的高黎贡山猪、草果、滇重楼、云黄莲、云木香、核桃等特色品种品质优良,但受制于规模和流通等环节的制约,难以形成有效市场竞争力。二是产业价值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完善。当前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地位,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低。转化增值效率不高。

2.3 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

农产品生产未能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布局,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够,难以形成整体市场竞争优势。

2.4 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的交通与信息不畅,泸水县农村地区普遍与外界交流较少,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比全省其它地区平均水平还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劳动者素质低,农民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往往采用短平快的生产致富方式,致使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应用。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综合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基层高级农技人员流失严重,农业科教设施及设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泸水农业较快发展。

3 泸水县农业发展趋势

3.1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

泸水县坐落在怒江大峡谷中,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可以弥补它的缺陷。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近年来政府重点扶持了我县的中药材、畜牧、林下经济作物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旅游等的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同时在引进新品种上加大了力度,在改造产业的结构时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泸水县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都很明显。因此,可以针对各个乡镇的优势,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农业产业,来提高当地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3.2 适应市场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的市场化就是依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和产量,改善因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农业的生产效益比较低,以及常出现农产品的过剩或不足等现象。主要的核心就是让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适应市场化需求,这也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走向。其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依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特色农业产业在泸水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结合泸水的自然资源条件,加大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附加值农业产业;二是产业链逐渐完善,产销一体化初步发展,这样农业生产效率有了一定提高,减少了生产中由于盲目性所带来的弊端,同时市场竞争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3.3 农业龙头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发展,成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由于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个农户由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导致的天然弱质性,使其不具备主导产业化组织运行的资格。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泸水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初步的发展,尽管发展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逐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4 对策分析

4.1 一是加大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

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龙头是最重要的,它起着承上启下、加工增值的作用,没有龙头,农产品失去了规模加工增值和销售的载体,农产品的产销缺少了两个环节,产业化也无从谈起。当前泸水县农业发展要按照“大、高、外、特”的思路,加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大”,就是规模大,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及拳头产品,培植传递信息、推广信息、深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就是高起点,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基地改造,都是坚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标准;“外”,就是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龙头企业,提高覆射带动能力。当前,发展龙头企业,还要与合作社对接,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现有的资金、设备、厂房、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特”就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品种,努力做到人无我有,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话语权。

4.2 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改造

农产品生产基地上联龙头,下联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物质基础,是龙头企业得以发展的依托和条件。首先要面向市场,突出效益,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效益,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其次是上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对重点产品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经营模式,实现成乡连片的专业化生产。再次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水平。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原料来源,也是现代农业的试验场,在基地建设中要大力推广普及新产品和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并注重覆射带动能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开发带。

4.3 强化科技在特色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将科技贯穿其全过程,从产前品种选育、产中栽培管理到产后生产加工,都要充分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实施科技兴农,这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注重县乡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增加农村科技培训的设施设备,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其次要尽可能地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在当前人力资源成本高的情况下,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才有可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再次,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只有牢牢抓住科学技术信息、市场供求信息、资金信息才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

4.4 发展外向型特色农业

农业外向化就是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和经济与技术合作,广泛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改造嫁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发展外向化农业要把扶持建设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作为重点,使泸水县特色农业向大规模、高水平、高档次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5 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第一,做好区域性生产规划。县乡政府在确立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要结合本县乡自然资源条件下,坚持先调查规划、再评估论证、后建设的原则,不能你上我也上,你下我也下,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第二,加大扶持力度,县乡政府要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监督和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第三,要积极推行配套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改革。如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经营机制,强化市场机制,组织农民进入流通和价值链开发领域。

篇7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内涵;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步伐,这就需要当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的结合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从而带动广大农民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着道路,更好的加快新农村的建设,为农民的丰产增收创造有利的条件,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当前农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状

1.目前粮食自给率呈现下降态势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相对于粮食消费速度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这将导致我国粮食自给率会严重下降,需要大量的从国外进口粮食,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2.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存在着高保护的现象

在发达国家,对于农业补贴都较高,而相对来讲,我国对农业生产补贴比重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对于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激烈的竞争来讲,会给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构国农产品的生产,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全球农产品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明显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开始向能源化和金融化的趋势发展,这不仅会对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还要加剧我国农产品的供需情况,使我国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加。在发达国家,开始利用农产品进行能源的生产,这直接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连续涨幅,给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带来较大的冲击。

4.农业发展面临的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人口比重还持续性增加,同时资源在时空上呈现不均衡的分布状态,这就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再加之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直接导致对粮食刚性的需求不断增长。

5.农业生产的老龄化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在当前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大量的涌入城市中进行打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这些人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较低,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涵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视野

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并不能简单的局限在国内的范围内,而应该放眼于国际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对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和资源进行科学统筹,从而加快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使其能够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内容

目前我国农业产为结构也开始以第一、二及三产业为主,农业生产产业链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为了确保粮食的安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粮食生产的重要前提为了了确保能够提供粮食安全的供给。

3.完善农业结构产业化

农业多元化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对象,也是进一步挖掘农业内涵和外延的有效途径。目前农业发展开始向农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农业、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及社会化服务等方向发展,农业生产者也不断扩展种养渠道,为推动农业企业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标准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一段时期内、一定范围内的特定生态环境下,对于农业生产的资本、劳动力、原材料以及农业生产手段来说,都需要从农业产业化标准的调整上来转变经营发展方向,推动农业体制向技术创新转变。

三、构建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运作机制

1.强化市场导向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机制,着重从保持必要自给水平、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品牌优势、适度规模经营三方面来促进农产品增收、农业增效。在尊重农民经营自的同时,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宣传表彰等措施,鼓励广大农户主动学技术、跑市场、寻信息,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更好的做到以农民为本

“三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业的发展需要围绕农民展开,所以需要将保护农民权益作为战略性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分散的农业组织向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的过渡,最终从农业发展的主体和受益主体上实现对农民的增收致富。

3.强化政府的支付作用

由于当前我国农民市场化意识还不强,所以政府需要从政策和制度上加以引导和完善,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必要的保障。

篇8

关键词:绿洲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7-0020-04

产业化是目前全球农业的方向,也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已成为各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是由农村工作者提出的,并迅速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虽然至今尚未有一个大家一致赞同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已趋一致,即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的经营体制,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联动,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提高集约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综合性开发、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农工商、科工贸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就是把被传统农业和传统计划经济所割断的各个产业链环连接起来,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重新组合优化,在农业内部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循环过程。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世界各国的农业现代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基于目前中国的国情和农业现代化所处较低水平阶段,中国要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之路。根据中国国情和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1)生产手段的现代化;(2)劳动者的现代化;(3)管理组织的现代化;(4)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5)资源环境的优良化。

一、加快产业化经营对绿洲农业实现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绿洲农业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长足的进步,但基本上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直接受制于自然条件的影响,生长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技术进步滞后、比较收益低、多环节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扭曲的农业利润分割方式、脱离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使绿洲农业在市场和产业的竞争中始终处于提供初级产品的极为不利的地位。相对于既定的农业资源而言,农村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锐;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难以筹措,农业投入不足。而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效应,把传统体制下被人为分割的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通过扩大农产品生产的外延,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的增值利益,使农民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分享其应有的利益。

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应用增加的收入,可以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强农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加速改变农业弱质产业地位的进程。因此,农业产业化就是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把农户生产通过龙头企业组织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

销售的紧密结合,是促进绿洲农业发展和实现绿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对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的拉动作用分析

随着改革深化,农民和农村在向市场经济迈进、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会遇到较多困难,实行农业产业化可进一步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使农业现代化由单项突破进入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具体而言,农业产业化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加速了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技术变革

中国的农业技术变革主要由政府引导和推动,其主要是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扶持,但在技术变革中终端往往因为农民拥有的要素结构和人力资本的限制而受阻。在传统的绿洲经济中,作为先进技术接受者的农民,一方面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对于现代化的技术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去接受;另一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需要资金,从农民的角度考虑,短期利益和以往的经验比投入资金、引入新技术以带来高收益更容易采纳。而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龙头企业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龙头企业一方面在资金上可以给予农民支持,向农民提供优惠的技术服务和与此相应的要素,同时,在先进技术的采用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使农民更快地接受现代科学技术,从而强化农民对新技术接受的意识和能力,使更多的农业适用技术迅速得到推广。

(二)农业产业化可以减少农业资金的流失,为实现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

绿洲传统型农业受区域环境因素的制约,一直是弱质产业,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以致经常发生农业资金向非农产业的流转,特别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绿洲农业仅靠自身积累式的发展很难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化的转变,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才能使农业更快、更稳的发展。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使原来仅靠生产经营的农民获得来源于加工增值的更多收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的比较经济收入,强化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诱因,而且使农民具备了对农业进行投资的资金基础;另一方面,实行产业化经营的企业为能够保持稳定的优质原料来源,必然会投入一定的资金,修建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农业投资长期不足对绿洲农业现代化的束缚。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绿洲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新阶段绿洲农业发展的力量之源。绿洲经济由于受地域分布特征的制约,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了现代科技的应用,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而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户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为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奠定了组织基础;龙头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应用现代的加工技术和装备;农产品原料基地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为采用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应用农业机械、搞好储藏运输创造了条件。对于地处运输不便之地的绿洲,先进、适用的储藏运输技术保证了绿洲农产品更加安全、快捷地进入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绿洲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促进农户从事小而专的商品生产,建立了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使龙头企业有稳定的原材料来源,提高集约化水平,实现布局区域化。对于绿洲经济而言,技术对于资源的边际替代率不可小视,一方面,龙头企业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会加大力度采用一些对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正的外部效应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要求龙头企业必须采用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科技来改变绿洲经济现有格局中存在的生产分散、产品质量差、加工层次低等问题。绿洲经济走产业化的道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从技术上实现传统绿洲经济到农业现代化的转变。

(四)农业产业化引起绿洲农业区产业结构的非农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了绿洲传统农业到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转变的实现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农业所需劳动力就越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但是对于绿洲区而言,仅依靠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出路是不断地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在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上有广阔前景,可以把一个产品发展为一个产业,而且也拓宽了农业的领域,使农业从单一的种植业、原料生产、初级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以及保鲜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延伸,向工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和高科技等领域拓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绿洲区农业人口负重大,已成为制约绿洲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绊脚石”,只有将传统农业中剩余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到农产品的加工等环节中去,才能实现绿洲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农业产业化通过将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不仅使绿洲农业人口负重减轻,同时也增加了农业人口的人均收入,加快了绿洲区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五)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促进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增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把若干农户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适度经营规模,实行连片种植,统一采用生产技术,提高规模化程度,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开辟新的途径。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产品基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并可以充分利用绿洲现有的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从而提高绿洲区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效益。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采取保护价收购、提供服务、部分利润返还等形式,使农业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在贸工农一体化的系统内流通以节省交易费用,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六)“小生产”与“大市场”连结起来,加速了农业企业化与市场化的步伐,推动了农业经济市场化

随着绿洲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绿洲经济必须参与市场竞争。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家庭承包经营。但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就是农户的分散性、无组织性。而绿洲区的农户由于地域特征,所经营的土地更加分散。面对强大的竞争市场,他们无所适从。弱小的农户独自承担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成为制约绿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产业化则把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聚合规模经济,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分离而封闭的状态,把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特别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结起来,加速了绿洲农业企业化与市场化的步伐,推动绿洲农业经济市场化。它既可以让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又可以让市场正常运转并且品种繁多,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从而较好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不对称的矛盾。

总体来说,农业产业化是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组合一、二、三产业的相关部门,大规模进行农产品商品化分工分业的联合生产和销售,以整体推进农业向现代化持续发展的有效运行组织经营机制和格局。农业现代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建设先进而发达的农业,为此所采取的手段或措施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对绿洲农业现代化而言,当务之急是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但是,当前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农业生产领域大规模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的同时,受到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的制约,又遇到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落后于产前、产后等部门的阻碍,使一体化经营难以真正形成。农业现代化必须依赖农业产业化来克服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局限性,而农业产业化又必须借以农业现代化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没有农业产业化,就没有绿洲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绿洲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载体。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实施,加速了绿洲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一)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政府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总体发展规划,对重点建设造成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趋同进行调控,解决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等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从发展方向上进行引导,包括在生产基地建设、工商企业参与、农户生产以及市场、效益、结构、技术等方面进行引导;在政策资金上扶持,多方融资,突破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工作关系和利益关系,克服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工作关系不协调和利益磨擦,从而实现农业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二)大力培植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龙头的带动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创造优势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强对绿色龙头企业的培育,选择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技术力量较强的龙头企业按照绿色经济运作的要求,重点扶持,依托其为产业骨干,组建突破城乡界线和所有制结构的企业集团,形成辐射面更大的规模优势,产生更强的产业牵动能力,带动辐射范围内的农业企业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三)合理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依托,也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接轨的重要环节。为此,应当大力提倡和支持以土地大户租赁制和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实现土地向部分生态农业户或经济组织合理集中,依靠经济手段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技术等得以推广的基本保障。

(四)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突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优农产品,实现农地园林化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是农业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产业化形成规模效益的前提。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要按照“特色+优质+规模+品牌=效益”的思路,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行业特色和品种特色,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突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园林化。

(五)加快建立和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劳动者现代化的实现

各涉农部门要不断完善服务网络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对农户在技术、种肥、农膜农药、资金等方面开展专业服务。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中介组织等农民自我服务体系,开展有偿或互的自我服务,使农户有更便捷的渠道了解、接受、采纳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培育适应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陈献政.加快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J].新疆农垦经济,1998,(4).

[2]孙占潮,张建树,谢继存.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促进生态经济良性循环[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4).

[3]董树亭,靳相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4).

[4]贺峰,等.论生态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5]黄祖辉,王祖锁.从不完全合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2,(3).

[6]刘书楷,陈利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综合管理基础研究刍议[J].生态农业研究,1999,(2).

Speeding up th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to Accomplish

the Oasi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Yang Xiuhua, Li Yux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篇9

特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为目的。所以在发展过程中, 强调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强调资源的异质化和产品的优质化; 强调布局上的区域性和供给上的特殊性, 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表现出一定的稀缺性, 占有特殊的市场地位。鉴于此,陕北地区要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领导, 广泛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特色农业在区域开发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市场调查, 实施名牌战略;以农业产业化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强化特色农产品市场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陕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干旱和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 国家退耕还林草及山川秀美工程就是为了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 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因此, 在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中必须遵循生态循环经济为指导, 以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干旱和水土流失为前提, 保持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巩固特色农业发展后劲, 选择适应本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的名、特、优、新产业重点发展。只有紧紧抓住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利时机, 跳出大农业的传统思维,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理念, 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扩展, 夯实农业生产条件, 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 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 促进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强领导, 广泛宣传,提高广大群众认识

陕北地区地处偏僻、信息闭塞, 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 农业科技知识欠缺,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面临国内外的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利用比较优势生产特色农产品、实现产品价值、发展和壮大区域经济的意识淡薄。这就需要动员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科教单位、企业等组织和个人, 加强领导、制定计划、广泛宣传,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科技意识、市场观念, 明确只有突出地域特色, 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 才能扬长避短, 找到市场需求的缺口, 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真正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各个部门应采用政策、技术、资金等多种措施, 支持农民群众发展特色农业, 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目标。毕竟特色农业的主体和生力军是农民, 只有真正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才能调动其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特色产业的发展才有生命力。

加强市场调查, 实施名牌战略

特色农业开发的关键在“特色”二字。“特色”是相对的, 市场需求的变化是绝对的。资源禀赋很重要, 市场需求更重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偏好,在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之间为“特色”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契合点。要研究和预测市场, 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在推出传统特色农产品的同时, 不断引进和培育适应本地生长环境的名特优新农产品, 适应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通过实施产品和产区的名牌战略,推出一批特色突出、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和产地品牌, 扩展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渠道。

以农业产业化加快特色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的经营模式, 它通过建立“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方式, 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 减少了农户单家独户闯市场实力弱、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实现优势互补。陕北地区特色农业的开发, 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不论是林果业、畜牧业,还是设施农业等的发展,离开了农业产业化的模式, 就不会持续稳定发展。单纯抓生产而不管市场销售,易受市场强烈波动的冲击, 难以保证农户合理的经济收入, 也必将挫伤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但现阶段陕北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中, 存在着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农户与企业衔接不紧密、双方权利义务约定不清、经营中双方因市场变化违约现象频繁发生屡见不鲜的问题。因此,陕北地区特色农业的开发,必须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基地,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通过优惠的资金、土地政策支持企业, 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特色农业的开发, 鼓励农户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贸工农、产供销、种养加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体系。同时, 建立健全规范的法规制度, 通过合同约束参与农业产业化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保障各方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农户的合法权益。

篇10

关键词:甘肃农垦集团; 农业产业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45-04

一、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概述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状况

在西方国家,农业产业化被称为“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或简称为“农业一体化”。从产业组织理论来讲,国外农业产业化属于垂直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的企业组织形式,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通过变革旧的经济组织方式,使生产、经营、服务和利益机制发生变化,实现潜在的经济利益。这种组织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1)农工商一体化以及产供销一条龙的表现形式,在农业集团内部、农业企业之间、农业企业和非农企业,通过有约束的经济协议,构建一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新经营体,形成共担风险,各得利益,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共同体。(2)依照分工与协作的特点,使共同体把农业企业专业化、农业地区化专业化和农艺过程专业化包容在一起,减少交易费用,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3)共同体规模化,有助于社会化服务的展开,构筑起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上“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4)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可以将农户的价格接受者地位转变为参与价格制定者的地位,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

(二)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状况

我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底子薄,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启动、成长和发展阶段,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绩。首先,产业化经营规模逐年扩大,整体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发展水平上的整体跟进,改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分布的不平衡状况,地区分布逐渐趋于合理,优势日益明显,利益关系日渐密切,开放程度逐步加快,已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其次,产业化领域进一步拓宽,近些年来,农业产业化从偏窄以粮食、经济作物为主的“小农业”产业化方式,逐渐地转向“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即包含有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一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一体化产业,展示了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广阔前景。第三,利益分配机制逐渐合理。由政府倡导,引导公司和农民组织各种合作形式,确定利益分配格局,发挥价格调节机制,使得公司和农民产生出了双赢的利益分配局面。第四,企业和农户在各种产业化组织中,由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稳定的经济方式,将利益连接起来,不断地可以完善和发展连接机制,降低农户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保护了农户的利益,这种合理,科学的利益连接机制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第五,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龙头企业必须采用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制度,不仅要优化资本结构,采用联合兼并、股份改造等改制方式,而且要进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出市场竞争中的领头作用。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加工是不同的,传统农业一般是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产品转化很有限,生产力水平较低,小而散的布局很难产生出规模报酬。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户引向了市场,由市场决定农户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专业化经营又在深加工、专业化生产上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而在组织上又能够构成产供销的一条龙形式,因而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通常来讲,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与垂直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因为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在挖掘农产品潜在价值时,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从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来看,还是从资金、技术、人才要素的集约来看,农业产业化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

农业产业化虽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后传入西方发达国家,从资源条件、生产要素结构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涵义虽有些差异,但其基本特征是清晰的,这些特征包括:(1)一体化生产经营;(2)专业化发展方式;(3)社会化服务体系;(4)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只需要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时,并不能摆脱农业产业化的特征,需要进行改革的是有悖这些特征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地突显出这些特征的区域优越性,争取更多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走上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三、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甘肃农垦集团基本概况

甘肃农垦集团创建于1953年, 2004年5月甘肃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注册正式挂牌运行。50多年来,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农垦集团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垦集团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初步成为一个农林牧并举,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经济和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的企事业群体。甘肃农垦集团现有总人口9.7万人,职工总数3.2万人,离退休人员1.4万人。土地总面积815万亩,其中耕地68万亩,林地38万亩,牧草地315万亩。现有企业37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3户(按产业划分农牧场17户,工商建企业16户),非国有企业6户。

近年来,随着农垦集团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葡萄、啤酒花、啤酒大麦、特药种植、亚麻、棉花、果品、制种、甜糯玉米的种植加工及销售等20多个优势产业链。其中啤酒花和啤酒大麦是我国最大的啤酒原料生产基地,啤酒花生产已占全国的60%以上。特种药材种植与加工为全国唯一,葡萄种植与葡萄酒加工产量全省第一,另外,还有棉花种植与加工、种子种植与加工、番茄种植与加工,果品种植与加工等产业化基地和龙头企业。水泥、化工、医药制造在垦区及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积累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管理的丰富经验。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垦区还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近10年间,农垦集团还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建成滴灌10.9万亩,喷灌、低压管灌5.4万亩,滴灌面积在全省最大;建设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0多个,完成投资24亿元,为产业化迅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现状分析

1.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具有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一般都是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化模式。甘肃农垦集团有近20户这样的龙头企业,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有9户,这些龙头支柱企业支撑了产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而且两家上市公司更是将这种基本组织延伸到了农场和周边农村,把资源开发与建设商品基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筑起“融资、商品基地、拳头产品、骨干企业”相组合的集约化经营共同体,不仅提高了资源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主导产业带动型。甘肃农垦集团中,主导产业带动型是比较普遍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围绕着某种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而展开。甘肃农垦集团已初步形成近20条这样的产业链,覆盖着10.7万公顷的农场和周边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垦区内部,还存在着一些规模小、形式分散、各自为政的经营企业,依赖于各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加工和产业链延伸,这样的产业需要进行整合,才能成为其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实体。

(3)服务组织带动型。甘肃农垦集团现已形成省级和农场自设两级农业推广体系,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积极兴办各种科技服务公司,在啤酒花栽培技术研究、良种繁育、制种产业扩繁、棉花新品种引进以及农药、化肥应用和推广等方面,服务于企业,用科技力量壮大支柱产业。建成天然色素金盏花初加工厂3个和年产300吨金盏花浸膏生产线一条,发展金盏花原料种植基地2000公顷,有效地带动了凉州区、古浪县、景泰县等上万户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服务组织带动的产业化模式。

2.甘肃农垦集团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1)耕地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有着雄厚的资源基础。甘肃农垦集团拥有总土地面积54.3万公顷,其中耕地4.5万公顷,林地2.5万公顷,牧草地23.1万公顷,其余为戈壁荒滩。这些为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也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农业生产力水平高。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甘肃农垦集团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8万千瓦,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6.8%;在农业科技方面,农垦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达7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以上;在规模经营方面,农场的耕地规模数万亩,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一般都在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养殖业规模也较大,粮食商品率达71.3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规模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甘肃农垦集团农业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职工队伍素质较高。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甘肃农垦集团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垦区职工的总体素质都比较高,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高于农村,而且具有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优良传统。这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3.甘肃农垦集团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成效

(1)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规模化经营效应日见显现。垦区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科技、管理、集约化优势,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啤酒原料、酿造葡萄、棉花、特种药材、优质牧草等优势产业已成为发展壮大甘肃农垦集团经济的主导产业,新扩建药碱、啤酒、啤酒大麦芽、颗粒酒花、葡萄酒、乳品加工、棉花加工、种子等20多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并逐步发挥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

(2)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垦区把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强化各种扶持措施,按照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原则,以基地为依托,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并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目前甘肃农垦集团拥有10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户。

(3)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是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重要渠道。今年全垦区以市场为导向,因场制宜,充分发挥各场的地域优势,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合理优化作物布局,已初步形成以经济作物为主,兼顾粮食和草业的三元种植业结构及农林牧综合经营的农业产业结构。大部分企业基本确立主导产品,并形成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真正形成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促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

(4)订单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各农场以市场为导向,在稳定传统优势作物的基础上,以订单农业形式,积极寻求市场前景好、种植效益高、并能形成产业化发展的作物种植,基本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的订单农业格局。

(5)“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行业协会日趋活跃。依托龙头企业,把农产品进行了多层次的深加工,把更多的农产品变成国内外消费者需要的食品,通过这种形式,把农户与市场有效地联结起来,把小规模与大市场连接起来,有效地抵御和分散农户的市场风险。积极扶持和引导农场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等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服务信用好、自身效益高的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农场经纪人队伍也日趋壮大,职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6)打造品牌,营造形象,产业化活力增强。公司立足河西走廊的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出了“飞龙”牌大麦芽、“莫高”牌葡萄酒、“祁连山”牌甘草制品等省内外名优产品。

(三)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甘肃农垦集团经过多年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的集中度较低,龙头企业的相对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初级产业加工比例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也较低。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源头是农业种植,各种风险多,抵抗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信息不畅,产品营销环节较弱等,影响了农垦集团产业化效益的提高。

2.地理位置偏僻,属于边缘化经济地理区域,并且农垦集团企业几乎散布甘肃省绝大部分地区,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薄弱,远离市中心,远离市场,吸收资金乏力,思想观念保守等等,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四、甘肃农垦集团加快发展农业产业经营的对策及措施

(一)甘肃农垦集团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1.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是龙头企业的培育。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时,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把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整合,利用兼并、联合等手段,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资产重组;立足于技术改造项目,使设备的产出能力和产品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改革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依照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方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从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着手,首先对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的加工企业和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三产企业,进行改组、改造,重点扶持,使企业的实力真正得到增强,从而成为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骨干力量。其次,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批量大的优势,把加工、保鲜、贮运、销售服务作为重点,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扩大总量,提高比重。

2.注重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企业家可以打造出农业产业体系中各种形式的优势企业,必须具有独特敏锐的创新意识,才能达到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的更高标准,才能有优势企业,才能形成企业家群体;企业家群体可使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构成优势产业链和优势区域;因此,企业家是发展农业产业体系的灵魂和骨干。

3.利用基地建设保障产业化基础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要因地制宜地考察和研究,从而确定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和园艺业等专业基地的规模,突出优势项目。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发展宜种、宜林、宜养等基地产业,不追求盲目的投资规模和高、大、新、外项目。农产品资源基地建设中,要广泛吸收国内外科技因素,提高科技含量,利用科技兴农,使农民认识到科技的力量,自觉地加入到科技兴农的行列中。同时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实现集约化生产,增加经济效益,增强生产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使产业化基地真正成为当地科技兴农的示范基地。

4.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资本市场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动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热点颇多,为资本注入开辟了广泛的渠道。资本介入企业,可以很快地塑造企业,改造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机制等。资本市场通过提供足够的资金,加速农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促进农垦集团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全面参与世界市场竞争。

(二)甘肃农垦集团发展产业化经营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农垦集团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措施,要围绕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自身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周边地区的共同参与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1.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区

黄羊河农场作为“全国农业示范区”,应着力发挥该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围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啤酒大麦种植和加工、良种生产加工、亚麻种植和加工、特用玉米种植和加工、果品产生和销售、蔬菜种植和加工、麻黄种植和加工、观光旅游等九大产业,以产业集群化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整体提高黄羊河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利用科技力量,不断创造自主品牌,扩大规模效益,带动其他企业和武威市经济更快发展。

2.建设啤酒原料示范区

在酒泉垦区,建设啤酒花种植及加工的支柱产业,采用农场和乡共建示范区体制,整合啤酒花资源,组建甘肃农垦啤酒花集团。利用资本重组的方式,把河西7家啤酒花生产企业重组为一个专业集团,形成甘肃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统一质量标准、品牌、价格等,充分发挥专业集团的优势,获取整体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可将酒泉市及周边农村的啤酒花种植者一并纳入到集团中,建立利益关联的协作体,统一行业标准,使农场和当地农户种植的啤酒花质量大幅度提高,共同创建甘肃省啤酒原料特色产业示范区。

3.建立高效园艺产业示范区

依托条山农场建设基础,整合、利用条山农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A级果品基地”、“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A级果品基地”、“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白银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四个平台,建设万亩绿色高效果品生产基地,带动相邻地区的优质果树、果园,配套国际先进的滴灌节水设施,实施滴水、滴肥、滴微量元素的精准化管理,生产品质档次更高、果品更加优良的高效、节水绿色园艺产业示范区。同时,建设果品贮存、保鲜库存设施,延长果品保鲜期,实现果品全年供应保证,取得延期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

4.建设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区

以亚盛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为基地,充分利用亚盛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的优势,建设全省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园区成为全省农业生物工程、无土栽培、转基因作物引进繁育、工厂化育苗、生产以及生物制药研发等科技创新和研发基地,展示科技项目,推广和示范生态农业的发展样板,辅之以精准农业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管理,使亚盛高科技园区成为省内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的支柱。

5.建设生态保护节水农业示范区

在八一农场、勤锋农场、黄羊河农场、张掖农场,实施封滩育草,建造生态公益林,生态经济林,建设成以节水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落到实处,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6.建设健康养殖业示范区

在平凉总场建设健康养殖业示范区,依据工厂化管理原则,规范、合理地建设以肉牛、肉羊为主的养殖业,合面推行高效、生态、健康和标准化养殖方法,转变养殖人员的观念,提高养殖水平,加快畜牧产业化建设,开发畜牧新产品,推出新品牌,大力宣传新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带动畜牧深加工的发展,使农场的养殖、加工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志强. 甘肃省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王琪瑛河西地区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J].甘肃农业,2007,(01)

[3]于淑芳.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的原则与对策[J] .农业工程技术, 2006,(02)

[4]张亚中,朱艳梅. 对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特征的重新认识[J].陕西农业科学,2006,(01)

[5]孙玉德.浅谈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J].武夷科学,2006,(01)

[6] 李胜昔.甘肃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与思考[J]甘肃农业,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