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篇1

关键词:新常态;农业经济;经济发展

1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1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农业发展差异化明显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成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受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的影响,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也得以拓展,同质化的农产品在竞争中的优势被抑制[1],农产品品种的划分也更加合理,农业发展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明显。

1.2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的融合程度加深

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为农业技术的革新提供了条件。随着大量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业经济对于传统因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技术水平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经济也呈现出集约化、自动化、机械化的特征,对于技术、经验、管理人才、资本的依赖程度加强。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1.3农业发展更具特色化和多样化

经济新常态优化了农业结构,农业经济的增长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多功能粮食生产区成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主体。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休闲观光类农业为农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2],衍生性的农业消费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结构呈现特色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延长了产业链。

2新常态下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2.1强化政策引导,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常态下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部门要立足于区域及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政策扶持。密切关注粮食安全问题,既要提高粮食的基本产量,又要保障粮食的质量。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针对农民关注的资源和补偿问题,积极制定应对措施[3],消除发展生态农业的经济顾虑。

2.2重视科技创新与劳动者的培养

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推广创新型技术,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提供技术支持。重点研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农业生态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实现多学科技术的有机融合,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培训,关注农村青年劳动力,培养能适应农业技术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职业型农民。

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贯彻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立足于农产品的基本价值规律,摒弃传统粗放式的市场供应模式,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差异化需求。以全局性的视野优化农业的发展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开发与升级,搭建集生产、存储、供应于一体的产业平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针对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区域经济和地理特征,各级政府提出引导性的发展策略,推动本区域农业发展的进程。

篇2

关键词:“互联网+”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存在问题

一、“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体系庞大,农业规模面积广,但整体看产业结构却没有及时升级,阻滞了农业结构的发展。而“互联网+”时代的出现,带给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观念,使得农业经济正在积极转型,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电商平台上进行农产品销售,“互联网+”与农业经济结合的模式下,农业经济势必会有新的突破。

二、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一)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

因为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虽然近年来已经在逐渐缩小,但差距仍然很大。这就导致了很多乡镇地区信息不通,跟不上时展的潮流,无法应用新型科学技术,农业技术和时展始终存在着差距。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仍然采用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基本以自给自足为主,很少有规模化生产,且农作物品种单一,农业生产发展严重滞后。

(二)缺乏精深的农产品加工

当前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带给农业发展新道路,但对于数量繁杂的农业产品来说,如果不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条件对农业产品进行一个细致的加工、分类,很难以抓获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为农业供应链庞大,农户数量众多,如果某个地区或某个区域的农业产品并不能达到标准化的处理,就很难以让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商家和消费者追求的重心不一样,商家也就是农户应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而进行生产,建立合理的消费标准,将农业产品细分化,这样才能够在搭乘“互联网+”技术的列车上实现大丰收。

(三)专业人才少,当前农民普遍素质偏低

因为农民群体普遍受文化程度低,所以导致其综合素质偏低,在“互联网+”时代下,不仅仅是要对农业精通,还有精通一定的信息技术,才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做贡献。“互联网+”的核心不仅仅是技术,还应该是人才,但当前农业经济效益低,所能给出的薪酬待遇和福利待遇都偏低,在吸引人才方面,农业经济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三、“互联网+”背景下如何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

(一)结合互联网优化生产模式

互联网带给农业生产的并不只是发展平台,还有先进的生产模式与生产方法。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转变,而且网络上信息包罗万象,用户随时可以通过上网来获取知识,为农民的再继续学习提供平台,此举不仅增强了农户的知识储备,而且也为推进“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

(二)联合优秀企业搭建电商平台

只进行产品初加工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进行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品产业链,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飞快发展。农户可以与有能力的农产品企业合作,共同搭建电商平台,上架农产品,不仅省去了农户自己售卖的人力物力,还能实现农产品企业规模化销售,一举两得。同样,搭建电商平台需要农产品保证质,在售卖过程中,可以实现农产品口碑化,做出品牌,吸引更多的客户。农户与农产品企业合作,农户具有专业的知识素养,企业具有高标准化的人才队伍,两方面配合,查缺补漏,取长补短,为农业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加强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农业经济发展当中,不仅只要求具有专业素质,还要要求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处理能力,为下一步在农业经济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奠定基础。在人力资源方面,乡镇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对人才的薪酬等福利待遇,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考评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推动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同时对现有的农业人才提供培训,增强对农业产品的鉴别能力,为上架电商平台做好标准化工作,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篇3

【论文摘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科技水平低、劳动力过剩等矛盾,本文提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世界上各类产品中只有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才能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科学发展到今天,还没有任何科学技术能替代农业以一种非农方式生产食品。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运营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调整农村和农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1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增加农业投入

要建立和完善以国家财政资金为导向,以集体和农民投资为主体,以利用外资和吸收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实行财政资金与其他资金相结合、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相结合、有偿投入与无偿投入相结合,从而全方位地加强对农业的资金支持。第一,国家应适当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这部分投资应考虑在财政中单列,专项使用,并使投入的份额和方式制度化、规范化。第二,要按照分税制的原则,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事权和支农范围。第三,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集体和农户增加农业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及外资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对农业投资。第四,对上级下拨的各种农用专项资金要依照业务部门提出使用意见,综合部门平衡把关,政策主管领导审批的原则,集中使用,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

2完善农业家庭组织形式,加大农业产业化步伐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大胆探索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公司作为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或集团,公司主要从事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储存、销售、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指导等;农户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公司与农户通过农产品的购销合同和相互投资入股,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尽管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但其生产不再是单个的行为,而是统一规范的要求。农民通过参与龙头企业的发展,还从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等环节得到收入,从根本上改变以前农民只是种养一个环节取得收入。我们驻村工作队在驻村成立了农民科技服务协会,吸收村干部、供销社负责人、治富能手、科技爱好者参加,引导他们学习技术,收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前购种、产中技术咨询、产后销售的服务,并逐步使其过渡为公司。

3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是一个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产业,不同的农产品只有在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下才能得到理想的品质和产量。把握区域经济特点,发展优质、名牌产品,改变一般农产品“资源型、趋同型、低变化”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出路。种养业要在布局上实现转移,即从不适宜区向适宜区和最适宜区转移,从分散产区向集中规模化产区转移。要以科技示范区为载体,按照市场需求淘汰传统低劣品种和落后技术,大力推广良种工程,把引进、选育和推广农产品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为突破口,寻求地域、季节和市场差异,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把传统农艺精华与现代加工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农产品种植模式。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层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和创汇农业,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克服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在驻村工作中,我们在居住空院开垦二分半地,建立了台湾密南瓜、南韩苦瓜、茄子、豆角、非洲油沙豆、俄罗斯鲁梅克斯草等示范田,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农业科技带来的实效,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使他们自觉接受科学的种田思想。

4改变农业科研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调整结构、分流人才、转换机制,使种子、农药、饲料、疫苗、农产品加工等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工(农)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企业,或者进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缩短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周期。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是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在驻村过程中,我们先后为农民举办了十多期夜校,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育了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5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一是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坚持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企业。随着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各种社区服务的需求会逐步增加,要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村就业,扩大农村消费。二是将有发展前途、具有区位、地理、经济优势的小城镇作为发展重点。利用小城镇的集约优势发展壮大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不仅为小城镇带来了动力,也增加了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人口集中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取消户籍管制,缩小城乡差别,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迁移。三是引导农民更新落后的思想观念、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对农民进行先进的文化思想教育。四是实行土地使用权转让,鼓励有经商能力的农民转让土地使用权,向城镇转移,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促使农业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朱晶.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地区差距及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05,2

篇4

1.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1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

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也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调配,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1.2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农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

1.3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1.4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2.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2.1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

2.2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

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农业部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篇5

网络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市场信息的流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里程碑,为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农业经济;网络化;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分析方法

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瞬息万变,因此农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利用互联网还可以有效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生产受政府的指导,这就需要政府各项决策都要保持正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各种农业信息,以网络为支撑对农业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便利性,发展速度为快速。

一、网络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网络技术是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推动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二)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导致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匮乏的消极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通过网络掌握更真实、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运用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网络环境下,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网络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掌握主动权。目前,农产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断增加,这就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谁就能在农产品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四)运用网络技术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手段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使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农村有效推广。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快对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传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普及农业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转变分析思维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都是由果及因,即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倒推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再得出具体解决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开展理论研究,但农业经济分析更重视数据分析,而且分析结果也需要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现实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转变传统分析思维模式,确保农业经济分析的科学合理,以便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2.转变分析立场。在传统农业经济分析工作中,往往是凭借分析人员的主观学识分析、总结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得出结论性建议。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结论受分析人员自身分析能力和水平影响较大。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更注重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真实客观的信息是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均衡分析法。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农业经济发展被某一变量控制,当这一变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且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产生任何1影响时,便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法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动态分析法。运用动态分析法,可以分析和梳理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总结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变化特点。研究对象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找到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判断出农业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其对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环境,加快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革,使市场信息更为畅通,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卢志国.对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6).

[2]田甜.浅析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5).

篇6

一、我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我省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我省大部分七八十代建立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现有水库1/3带病运行,灌区工程基本完好率仅为33%,年久老化,效益衰退现象十分普遍。

2、农业科技水平低,科技推广缓慢目前我省农业科技的现状,存在“三低一高”现象:一是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低。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是转化成果普及率低。目前,我省此项比率为30―40%,也就是说成果转化后的2/3没有得到普及。四是农村文盲半文盲比重高,2/3集中在农村。农业科技水平低已经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农业生产规模狭小,滞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省的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平均只有5~6亩,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我省这样小的家庭经营规模,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科学化管理,不利于统一供种、机械作业、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和采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加大了经营成本,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农村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严重过剩双重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不平等的公民身份,就业、福利、社会保障对城市公民的倾斜,限制了农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割裂了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双重交换体制的存在,使城乡之间商品交换形成了剪刀差,而农民通过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资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应有的投入产出效益,也未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政策上的盲目性,前几年绝大多数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纷纷倒闭,乡镇企业职工又纷纷回到了土地上务农。

二、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增加农业投入

第一,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集体和农户增加农业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及外资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对农业投资。第二,应适当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这部分投资应考虑在财政中单列,专项使用,并使投入的份额和方式制度化、规范化。第三,要按照分税制的原则,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事权和支农范围。第四,对上级下拨的各种农用专项资金要依照业务部门提出使用意见,综合部门平衡把关,政策主管领导审批的原则,集中使用,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

2、完善农业家庭组织形式,加大农业产业化步伐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大胆探索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农户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农民通过参与龙头企业的发展,还从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等环节得到收入,从根本上改变以前农民只是种养一个环节取得收入。积极吸收村干部、供销社负责人、治富能手、科技爱好者参加,引导他们学习技术,收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前购种、产中技术咨询、产后销售的服务,并逐步使其过渡为公司。

3、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结构

把握区域经济特点,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把传统农艺精华与现代加工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层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和创汇农业,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克服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农业科技带来的实效,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使他们自觉接受科学的种田思想。

4、改变农业科研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调整结构、分流人才、转换机制,使种子、农药、饲料、疫苗、农产品加工等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工(农)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企业,或者进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缩短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周期。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是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篇7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是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原动力,更是国家农业政策高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导致我国大部分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普遍较少,而且分部不均衡,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金融服务网点较多,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很少甚至没有,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这不仅制约了农村地区金融信贷供给,更严重降低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农业贷款门槛高,贷款率偏低。由于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而且价格弹性小,投资回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很大的封信,这就严重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信贷的积极性,因而也就提高了农业贷款门槛,进而导致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我国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但是由于其资金不足,服务水平不高,再加上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不良贷款的影响,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滞后,金融机构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金融支持难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切实发挥作用。

(三)政策性金融支持没有切实发挥作用。我国农村金融支持难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高效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限制了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都需要政府大力的财政支持,同时也必须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除了农业银行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且农业银行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发展也比较慢,政策性金融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而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利用金融支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直都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我国在制定农业发展政策时有必要侧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建设,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高效的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比如可以建立满足农民和农村需要、由个人、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民间组织,加强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完善其金融支持功能,拓宽农业生产资金来源,从而促进农民积极的投身农业生产,并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长效发展。

(二)优化农业贷款结构。针对目前我国农村贷款率低,金融机构资金风险较高的问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大力加强信用评价、贷款审核、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建设,完善农业担保制度,探索新的途径广纳资金,从而改善现阶段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服务不完善的问题。另外,为了有效避免农村金融机构承担过大的资金风险,可以转变农业担保方式,比如可以要求信贷部门用基于保护收购价格将农产品做抵押担保,也可以又政府出资建立农业担保基金,从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篇8

一是千方百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市以上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竞争力;利用东西合作会这个平台,瞄准国际国内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泌阳县安家落户。

二是围绕拉长小麦、玉米、植物油、烟叶和食用菌五大产业链条,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扶持,总结成功经验,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通过典型示范带动,逐步实现规范化运作。

二、搞好农村土地流转,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前提下,探索不同流转方式,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租赁、置换、转让、入股,使土地流转能够流转出规模和效益。一是开展土地流转规范化建设试点,总结流转的成功方式和经验,以点带面,及时推广。

二是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和中介组织,通过多种形式的流转方式,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合作社,整合生产要素,组织生产经营。

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对土地流转的农户予以资金扶持,鼓励其向二、三产业转移,多渠道开辟增收途径。同时,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耕地减少趋势,保护农田不受侵占。

三、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目标,加大财政扶持。

一是财政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

二是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补、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直补和成品油补贴力度;加大对农民生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进行奖励力度,让粮农获得更多的实惠,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三是在配方施肥、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方面增加投入。

四、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发展最终要依靠科技,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动力。

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防止人才流失,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改变其科技人员不足、知识老化、管理服务水平低的现象。

二是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在健全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网络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各种民办农业技术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三是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

四是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努力造就新一代农民,进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作用;问题;策略

一、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保障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产业,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有了相应的改变,革故鼎新,我国的农业也走上了现代化的生产之路。在我国农业技术的提高和政府机制的支持下,农业产品经济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效益,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因为当前的农业与种植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提高我国农村人民的收入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起源于农业社会,农业生产起步较早,但农业技术却有很大程度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与西方国家农业经济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农业发展经济模式,重视农业技术的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第一,由我国的现有国情决定。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我国的基本国情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主要面临的情形是人多地少,所以,如果想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必须发展农业经济,提高我国农业早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维持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效益。

第二,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我国当前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做好相应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接,才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经济的转型和经济的增长。我国当前的农业发展程度不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况且我国的经济转变模式也是趋向于集约型和资本密集型,加强农业经济的转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是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在不断的变化,我国农业产业如想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就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利用发展成熟的科学技术,不断引进新的农业生产设备,加快农业经济体系的建立,遵循国际市场的发展要求,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

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根据我国经济的转变模式是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的背景前提下,作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农业经济也应该有一定的经济转型。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飞速发展,但在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也掺杂着一定的矛盾与问题。

1.受我国现行制度的约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与相关农业经济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制度还是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不断深入贯彻改革,但有关体制层次对经济的制约仍然存在,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做对损耗农民利益的事情,不断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一定阻碍。由于农民每家每户都只耕作自己所承包的土地,不能形成大面积的土地规模,无法利用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优质生产资本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缺乏优秀人才。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去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鉴于以上所列的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一般而言,可从如下两点入手进行改进:1.提高农业经济的机械化水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比较陈旧,无法满足生产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与拓延。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机械化水平不高。所以,当地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这方面的关注力度,不断的深入基层,深入农业生产活动中,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进行分析与调查,并相应的引进一些性质优良、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并展开对机械性设备的培训与教学工作,是当地农民第一时间感受到生产作业的便利性与科技性,提高他们投入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生产分配工作合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增长。

2.培育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产业。我国各地的气候条件和地域条件都各有特点,各级政府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优先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

五、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支柱产业,不仅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更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我国目前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农业经济的增长对我国的社会安定和现代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差距,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如今高速运转的科学技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设备,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同时解决好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参考文献:

[l] 许开.录试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农民收入的增加[J].甘肃农业,2012,(01).

篇10

关键词: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路径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既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生产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总而言之,只有站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1精确农业

精确农业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学者提出的一种新型农业概念,精确农业自提出之后,便迅速得到关注与重视,目前各发达国家已经对精确农业进行了具体的实施[2]。精确农业是一种相对于牺牲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但产出较低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而提出的新型农业,其综合利用一系列现代化高新技术手段,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变率处理设备等,通过获取影响作物生长的所有环境因素与农田区域作物产量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性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作物产量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按需进行定位调控,因此精确农业也被成为处方农业。

2.2三色农业

三色农业中的“三色”指的是“白”“绿”“蓝”,也就是白色农业、绿色农业以及蓝色农业。首先,白色农业是一种以生物工程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微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的工业型新农业,其实质在于实现微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白色农业主要有高科技生物工程中的“酶工程”以及“发酵工程”[3]。其次,绿色农业指的是以土水光气为基础的、传统意义上的绿色植物种植业以及依赖种植业生存的传统畜牧养殖业。最后,蓝色农业指的是水域农业,其主要内容便是开发与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旨在实现从开发利用陆地生物资源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转变。

2.3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指的是,合理利用农业自身所具有的生态平衡系统、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取得的成果,并对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充分、有效的运用,切实遵循循环再生理念以及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合理运用,对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的生产进行合理调控,最终实现农业优产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构建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推动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2.4集约型农业

集约型农业是我国的研究学者所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集约型农业与我国实际国情充分结合,适用于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集约型农业的目标在于,首先,实现土地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的持续提高以及农产品自给率的持续提高;其次,实现农业从业人员经济收入的持续提高以及农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再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进行进一步完善;然后,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知识水平,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的改进与优化;最后,实现农业政策环境的优化调整,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并确保该体系的顺利运行。

结束语

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当今时代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申俊玲.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02):32-33.

[2]施自海.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