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水农业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疆节水灌溉、行业现状与问题、解疑策略和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60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33
新疆地势条件和气候条件非常的独特,因此全年的降水量偏低,整体呈干旱特征,但是其特殊温差变化和湿度变化又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从而降低了一定的农业用水量,利于节水灌溉行业的发展。
1 新疆地区节水灌溉行业现状与问题
新疆地区实行的是民族民族自治政策,所以其农业发展也是自治状态,随着近几年国家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在节水灌溉行业得到了多方面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支持,但是在实际的行业发展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1.1 节水灌溉行业现状
新疆的全面降水量比较匮乏,由于植被覆盖面积少,加之近几年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气温上升,冰川储水量减少,使得农业灌溉用水越来越少,这就给节水灌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形式越来越严峻,需要更加强大的技术设备和技术人才支持,目前,新疆部分地区的节水灌溉设备已经老化,使用年限非常久远,输水管道很多位置出现了漏水、堵塞等情况,而且抽水和灌溉设备也比较落后,不能满足节水灌溉的需求。由于经济发展的压力,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不断的增加,农业灌溉用水的容量就相对减少,节水灌溉行业急需注入新的发展的血液。
1.2 节水灌溉主要面临的问题
1.2.1 水资源利用率低
新疆的灌溉水渠道抗沙能力和防蒸发能力弱,受天气变化和地质条件的影响非常大,另外,由于渠道拉线长,防渗漏和防堵塞检查工作比较困难,造成了水资源浪费等问题;行业相关部门没有及时的维修和更换节水设备,节水灌溉工程的质量有待考察,总而言之就是没有健全相关的节水灌溉设备养护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上述一系列问题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的结果。
1.2.2 配套设施不完善
最近今年,国家大力整治了新疆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工程,比较大的一个项目的就是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节水设备都进行了更新维修,但是在工程没有涉及到的地区和经济落后的地区,节水灌溉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对区域内的河流分布、河流流量、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分析,周边的节水灌溉设施不健全。
1.2.3 行业工作体制不合理,缺少政策支持
国家虽然对新疆地区农业的发展引起了重视,不断的向新疆地区的节水灌溉项目输送资金、设备、人才,但是,行业内部的工作制度和支持度却非常的缺乏,行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相关的奖励与惩罚体制不完善,行业内技术培训不够,技术共享力度不够。
2 解决新疆节水灌溉行业问题,展望发展前景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结合新疆地区的经济环境展望了未来节水灌溉行业的发展前景。
2.1 结合新疆地区的环境条件改革,新疆节水灌溉的发展将的到大力支持
新疆地区幅员辽阔,人少地多,本应该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地区,但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发展受到限制,特别是灌溉水源方面的限制,在开展节水灌溉工作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农业结构特征以及区域内建筑稀少等环境有利条件,开挖输水渠,或者铺设输水管道,针对水利蒸发大的问题,我们可以多采取架设输水管道的方式,或者在渠道上覆盖上遮光板,另一个方法就是借鉴“坎儿井”的灌溉原理,增加地表渠道的深度,分区域建立一个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公用取水点,这样可以增加水的利用率,这样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也决定了新疆的节水灌溉行业将得到大力支持。
2.2 在旱作农业上发展节水灌溉,实现节水灌溉的行业的结构转型
新疆是我国棉花的主要产区,目前在此基础上开辟了林果业、畜牧业以及生态水产业,新疆的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发生改变,逐步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节水灌溉行业也要不断进行完善,在保障旱作农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还要增加其他农业产业的灌溉用水配套设施,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合理的安排水源调度,保证各个农业种植高效化生产。
2.3 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标准化,发展更多的节水灌溉示范基地
由于新疆的农业种植自然环境因素,新疆的未来农业产业链将是以旱作农业带头的多元化农业产业结构,今后的节水灌溉工程会发展起来更多的示范或者实验基地,以推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升级。
2.3.1 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及功能
关于成熟节水灌溉技术的示范点,其配套实施和管理人员、管理制度都是比较完善的。主要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其他地方的节水灌溉技术创新,起到示范、激励的作用。
2.3.2 节水灌溉实验基地
主要用于对新技术的实践实验,以确保节水灌溉技术的成熟,吸纳内陆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实验,确保相关技术和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后的效率。
2.4 未来节水灌溉行业技术分类发展
多年以来,新疆的节水灌溉行业对相关的节水灌溉设备和行业人员缺乏管理,导致了“只建不管”的问题,分配了大量的建设资金,用于新建节水灌溉设施设备,但是养护资金不足,设施设备新建好了却无人管理,设施遭到损坏无人修护,没有制定的相关的管理养护工作机制,岗位人员职责不清晰,经费混乱,为了降低管理成本,首先要增加管理经费,然后发展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相结介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型和以工程节水技术为主的可控制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分类,根据不同的节水灌溉类型,调整建设步骤,实行“建”、“管”分离,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做好设施养护工作,减少后期建设成本。
2.5 提高行业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未来的行业人员更加精良
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直接关系行业技术的研发和改革,是行业生存之根本,是行业发展改革的中流砥柱,因此,未来的节水灌溉行业要增加对人员培训、学习的投资,现代最好的投资就是对人的投资,只有多多的给他们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他们的业务素质才能得以提升;另外,还要加强人员的思想素质教育,积极发挥政工部门的作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促进他们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将来,新疆的节水灌溉行业人员会更加的高、精、尖。
3 结语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是国家实行民族自治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棉、粮、油三大战备储蓄物资中棉的主要生产区,是我们应该团结和帮助的对象,为了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推动该地区的农业产业升级,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行业,不断的创新节水灌溉技术,为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水源保障,逐步向多元化、生态化、高效化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节约行业成本,为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谋利益。
参考文献
[1]王晓.新疆节水灌溉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0(10).
篇2
关键词: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探讨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农业建设的一系列工作,农民的生活才能够有所保障,人民生活的幸福水平才能够不断提升。在农业建设之中,我们都知道水利灌溉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优秀的水利灌溉技术,就不能推动农业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人民的关注,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水资源的需求量巨大,尤其是在农田灌溉这一块,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才能够尽最大努力节约水资源,而田间节水灌溉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1 我国当前田间灌溉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小农经济就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人民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环境之中,农业耕作也是我们自古流传下来的习惯,因此,农田水利技术就是一个我国自古以来就一直探索的重要问题,无数的农业专家们都在思考农田灌溉技术。在水资源的应用过程中,我国许多地方区域都存在着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只不过浪费的严重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农业是水资源需求量很大的一个基础行业,我国在农业建设之中并没有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且也没有提出系统化的水资源利用和整治措施,这就对区域附近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致使水资源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浪费,不少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因此而遭受破坏,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于农田水利技术的研究,并且在农业发展之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积极推广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的灌溉质量。
1.2 水力资源和农业制造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在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发展和水资源的利用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矛盾的,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水利资源和农业制造量的配置没有达到一个平衡,两者之间的配置不对应、不均匀,这就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水资源的局部区域缺乏,有一些地方的水资源匮乏比较严重,土地始终处于一个十分干旱的状态,而有一些地方的水资源却是非常的充沛,甚至会发生涝灾,这种水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区域是极为广大的,而且农业区域的灌溉措施和制造措施也存在着不配套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的田间灌溉资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浪费和闲置,让水资源的利用达不到合理的状态,水利灌溉也就不合理,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也让农作物的产量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因此,在农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积极对农业方面投入资金和技术,引入大量的优异人才,从而开展各种各样的农业措施和农业改进实验,从而对我国的农田灌溉技术进行不断地改革和优化,让我国的农产品产量和农产品质量都能够得到稳步提升。对我国的农田灌溉技术进行一系列改革和优化,从而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当前农业建设的一个最为核心的任务,而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则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制造业的发展,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从而最大程度避免水资源发生浪费、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2 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正在不断进步,相应的农业技术也是在不断完善,农业发展越来越现代化和科学化,其中,水资源的利用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全社会范围的广泛关注,因为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实在是太大了,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够让人们用水用得更加安心和放心。为此,我们必须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田间节水灌溉项目中,并且要结合我国各地各区域的实际情况来推行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最终达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我国的农业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之下,我们已经研发出了集中有效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例如喷灌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和膜上灌技术、微灌技术等等,而且这些技术已经得到了一些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的农业质量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1 喷灌技术
所谓喷灌技术,主要就是指通过水泵的加压作用,让水形成有压水,然后让这些有压水通过一定的压力管道输送到田间,在田间有相应的水雾喷头,这些水资源会通过喷头而被喷射到农田上方的空中,然后形成非常微小的液滴,液滴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发生降落,最终洒落在农田之中,从而实现了农田的灌溉。近些年来,人们对于喷灌技术的认识不断加深,而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工作,让喷灌技术变得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能够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经过这一系列的推广和优化,喷灌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在目前我国的农田中,已经有八十多万公顷的农田使用了先进的喷灌技术,这足以证明喷灌技术的好处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喷灌技术中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固定管道式喷灌技术、中心支轴式喷灌技术、大型平移式喷灌技术和纹盘式喷灌技术等等,这些喷灌技术都经过了农田实践的检验,是值得信赖的喷灌技术。
2.2 微灌技术
所谓微灌技术,主要就是指按照农作物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来进行灌溉,我们需要布设出完备的管道系统,而且要在末级管道上安装好相应的灌水器,从而把水和农作物所需要的养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数量输送到田间,这种物料的输送流量较小,而且十分均匀,能够保证农作物的高效吸收,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在我国,微灌技术已经发展了有些年了,目前主要是划分为以下几种微灌技术:地表微灌技术、地下微灌技术、微喷灌技术和涌泉灌技术,这四种技术都经过了农田工作的实践检验,是十分高效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微灌技术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来组成:水源工程、首部枢纽、水资源配送网络和灌水器,相比较于其他的节水措施,微灌技术具有省水省工的重要优点,而且对于土壤的适应性也很强,能够适应复杂地形的变化。要想做好微灌工作,我们不但需要在一开始就把相关的水资源输送线路布置好,还需要进行维护工作,避免微灌系统发生问题。
2.3 膜上灌技术
膜上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也是一种高科技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灌水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膜沟灌、细流膜上灌、格田膜上灌等等,这些技术一般用于特定的农作物种植上,例如棉花、玉米和花生等等,对于瓜类的种植也有比较好的作用,这种灌水效果的节水效果是相当之好的,而且,膜上灌技术是一种局部灌溉技术,我们仅仅浇灌农作物,从而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蒸发,达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水资源也能够保持很长时间,以供农作物进行吸收。
参考文献
[1]许迪,程先军,谢崇宝,等.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应用研究[J].节水灌溉,2001,4:7-11+20-43.
篇3
[关键词]低压管灌 县域境内 节水灌溉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99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70-01
某县域境内总面积1584km2,耕地面积151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重要的商品粮及优质小麦生产县。同时,该县又是一个水资源贫乏县,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全县辖17个镇359个行政村。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553mm,且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地表水仅有一条过境洛河,也因近年流量锐减难以继续开发利用;地下水埋藏较深,开采量也尽极限。全县水资源总量1.9亿m3,其中地表水0.4亿m3,地下水1.5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60m3,亩均116m3,远远低于省、市的平均水平,所以,干旱缺水历来是制约该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低压管灌技术优势与应用现状
1、优势
低压管灌形式与其他灌溉形式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尤其是与渠水漫灌方式比较,不成本低,而且也不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非常简单,对操作者没有过高的要求。其具体的优势如下:首先,节水节地。灌溉的过程中,由于损失比较少,因此灌溉水利用余数更高,而且与土渠道相比,灌溉水利用余数更高,已经超过了30%,再加之,低压灌溉主要是暗灌,与明渠相比,不会浪费土地资源,同时也避免了明渠交叉,据大量的实践数据统计,低压管灌与明渠灌溉相比,土地资源利用率升至7%作用,而成本却减少了30%;其次,节能高效。因为低压灌溉方式运用的是低压输水方式,输水的过程中,压力至多为0.2MPa,具体统计,低压灌溉与喷微灌溉相比较,大约节约了一半的电能,再加之,低压灌溉水流速度比较快,因此灌溉时间大大缩短;再次,适应性强。低压灌溉技术几乎不会受到气候、地形以及时间的影响,与其他灌溉方式相比,投资成本比较低,技术操作也非常简单;最后,对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因为低压灌溉水管全部都埋入地下,水管不会出现硬化等损害,也就不会对该区域环境造成影响。
2、现状
该县域境内有超过97万亩农田需要灌溉,占整个耕地面积64%。这其中有43.5万亩耕地使用低压管灌方式,除此之外,还采用了渠道、大水漫灌等方式。该地区主要作物有苹果、蔬菜等。因为当地的经济水平并不高,植物结构种植也有不合理之处,因此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水平并不高。尽管低压管灌与其他灌浆方式相比,节水明显,但是应用比重依然比较低。为了促进该县域境内灌溉工程发展,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当地部门与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注重宣传,增加低压灌溉面积,而将其他灌溉方式转换为一种辅助方式。
二、低压管灌典型设计
1、基本情况
现阶段,该县域境内主要的作物是酥梨,主要使用河水进行灌溉,虽然有两条河流可以为其灌溉,但是干旱年份,尤其是酥梨生长期需要运用大量的水资源,因此灌浆水资源非常短缺。另外,长时间使用河水进行灌溉,酥梨品质会下降。当地种植户通常会选择井水进行灌溉,即能够提升酥梨产量,同时也保证酥梨质量,经济效益比较高。
2、典型区选择遵循的原则
首先,一切以当地灌溉情况、耕地土壤肥力情况为前提条件,真正的做到因地制宜;其次,抓住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护理,先简单再困难;再次,为了最大程度的节约水资源,典型区的选择必须要集中连片,大范围大规模开发;最后,低压管灌是为了节约水源,但是也是为了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如果经济效益不高,种植户也不会积极响应,因此必须注重经济效益,尽可能的整合各个项目。工作人员充分的了解了该县域境内的情况,对灌溉规模以及方式进行了了解,同时考虑了当地的地形条件,最终选择以酥梨为典型区。
3、工程规划和管网布置
工程规划区总共面积为3100亩,长度为重17m,宽度为12.2m。项目区内地势比较平坦,高差基本上都控制在20cm之内。目前该典型区已经有6眼机井,技术人员计划再打4眼机井,共10眼机井。新的机井平均出水量在30m3/S,每个机井能够覆盖大约155亩耕地,按照作物种植情况来进行管网的布置。酥梨种植时,要保证行距4m,每株之间应该保持3m。
低压管灌工程布置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水源工程,主要是利用地表水以及地下水进行灌溉,地表水主要是河水,将河水引入到蓄水池中,再使用水泵将水运输到田间,地下水主要是机井水,也是低压管灌使用的水资源,机井水主要是利用自压方式来完成供水。第二部分是首部枢纽,包含了计量以及控制设施。第三部分田间管网工程。上述即为简单的工程规划,而管网布置时则需要按照作物种类以及分布来进行,另外,还需要考量到机井位置,既要做到节能,又要做到省工。技术人员确定管网方案后,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保证管网干管以及支管进行正常配水。至于输配水干管布设,则需要考量到地势的问题,支管与干管要保持垂直关系,管网最终选择使用树枝状布置。
依据现实情况,灌溉区域内的酥梨完全由10亩机井以及一个蓄水池来负责灌溉。以水源处为点,干管向南北辐射,每个干管走向应该与作物保持平行关系,支管与干管之间要保持平衡关系,向着东西方向进行布置。单井控制范围共布设干管1条,干管南北走向,支管垂直于干管布置,为东西走向。每条干管共布置支管三条,支管上间隔60m布设出水桩一个,每条支管5个出水桩,共18个出水桩。干、支管为PVC管,均埋设于地下。干管为110PVC管道,支管为Φ75PVC管道渠灌区蓄水池控制范围内共布设干管1条,干管南北走向,支管垂直于干管布置,为东西走向,支管上间隔62m布设出水桩一个。干、支管为PVC管,均埋设于地下。干管为Φ110PVC管道,支管为Φ75PVC管道。
三、从低压管灌典型设计论县域境内节水灌溉发展前景
该县灌溉水源主要是河水,补充水源主要是井水。如果遇到干旱的年份,无论是河水,还是井水都不能满足灌溉要求。再加之,现今的地下水已经出现了严重枯竭,有些地区地下水位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该县域境内的某些地区已经出现漏斗,甚至有些地区地下水流量已经消失,而且由于工厂的存在,大量的河水与井水被污染,不利于灌溉或人畜饮用。在此情况下,低压灌溉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低压灌溉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几乎任何地区都可以此种技术,不仅节约水资源,效率也非常高,最为重要的是对该区域的环境不会造成影响。正是因为低压管灌具有如此多的优势,又符合我国县域境内的现实情况,此种灌浆技术必然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县域应用低压管灌技术,我国有关部门有必要大力推广此种技术,各级政府要给予适当的补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从低压管灌典型设计可以看出,节水管灌技术将会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虽然节水灌溉技术初期投入比较大,但是后期投资比较少,不仅节能高效,对环境也不会产生严重影响。尽管基于多种原因,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还未能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但是随着种植户经济收入的增多,节水节能意识的增强,该技术定会得到广泛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苏国君,王晓萍,刘伟君.对低压管灌工程规划设计的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9(20)
[2] 刘群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J].中国水利.2008(23)
[3] 刘丽娟.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研究与推广[J].内蒙古水利.2008(02)
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建议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呼兰区立足做大做强城郊型农业,积极发展以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一、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呼兰是哈尔滨市农村比重较大的区,辖3乡10镇4个街道办事处168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人口46.2万,有耕地213.7万亩、水域37万亩、草原21.3万亩、林地42万亩。2009年,全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 6 778元。目前,呼兰区农业的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村体制机制实现了突破创新。
(一)农业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迅速壮大
呼兰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政策牵动、项目拉动、科技推动,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全区所有粮田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以培育寒地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优质粮100万亩,其中绿色玉米原料基地50万亩,优质水稻24万亩。特色种植面积增加2万亩。
呼兰区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全区蔬菜、苗木花卉、“两瓜”等特色作物达34.5万亩。建成双井镇护路村休闲农业项目,松花江森林公园、呼兰河口湿地、腰堡生态渔港、团山风景区等大型农业旅游项目进入招商阶段,发展小型农家乐项目70处,旅游农业开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绿色食品产业从零起步加速发展,绿标认证达245个。50万亩绿色玉米原料基地建设通过国家验收。
目前,呼兰区积极实施龙头牵动战略,全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规模企业58家,逐步形成了奶牛、肉鸡、苗木花卉等较大的龙型经济框架,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突破达到51%,产业化涉及农户达9.5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0%。
(二)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体制机制实现突破创新
呼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新上农村公路390.8公里,自来水工程25处,沼气池514个。改造农村泥草房21万平方米,建设综合活动室9个,休闲广场11个,图书室13个。落实9处太阳能路灯应用试点。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沿路村屯实现净化、绿化、美化。
去年,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示范基地和专家大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200多项(套),实验水稻无土栽培育秧技术4 000亩,被誉为水稻生产的一次革命。小机构的农业科技创新同样异彩纷呈。农民自主组建的双井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通过外聘大院大所的专家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内联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化科研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创新产业化。其中寒地吊蔓香瓜技术属国内首创,目前正在进行推广,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呼兰区推行集体经济“三资”委托制,农村财务政务管理进一步规范。组建了农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搭建了“三农”发展新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25个,已成为呼兰农业的一大特色。以此为牵动,全年共流转土地33.4万亩,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民分工分业不断细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日渐减少,农业发展呈现出向现代农业跨越迈进的新特点。
二、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呼兰区在改善农业条件,提高农业的产业层次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用现代农业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的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的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偏少,融资渠道狭窄。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的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三、对加快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呼兰区的农业经济目前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目前呼兰区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围绕改变呼兰区“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为现代农业发展集中突破提供物质保证,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业科学化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当前,呼兰区应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业为目标,加快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的产出率。把加快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采取项目支撑、典型带动、院地合作、承包经营等有效方式,引入先进的投资和经营管理机制,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苗木花卉、蔬菜、畜牧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农民讲授科技知识,传递农业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眼于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强化农业的商标意识,对于颇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呼兰大葱、呼兰韭菜等,要壮大规模,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发展拳头产业和拳头产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三)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
篇5
关键词:膜下滴灌;铺膜;铺管;圆盘覆土器;单向开沟器
中图分类号:S223.5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 2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水资源利用系数比发达国家低一倍多。近几年,国内一些节水灌溉企业在节水技术上起到了带头作用,如新疆天业、白山喜风、甘肃大禹等结合当地生产条件研发和推广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去年在我省中西部地区推广30万亩玉米大垄双行膜下滴灌。使玉米产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适应我省十二五期间推广66.67万hm2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同时满足目前农村保有量最多的小四轮拖拉机为配套动力的铺膜机机组。
2设计原理
膜下滴灌铺管铺膜播种机的功能是将滴灌带和地膜铺在整好形的大垄双行上,并且滴灌带要铺设在大垄双行的中间位置,在地膜两边覆盖适量的土,保证充足的光合作用,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铺滴灌带的作业效率,以达到高产稳产。
3用途
2M-Ⅰ型铺膜机与8.8-11千瓦小四轮拖拉机配套,适用于大垄双行地膜覆盖作业,可一次完成开沟、铺滴灌带、铺膜、覆土等工序。该机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调整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是地膜覆盖的理想机具。
4主要技术参数
5总体设计及部件参数的确定
5.1总体设计
根据该机的主要用途,分析了诸多因素,确定了该机主要组成部件,机架焊合、开沟器装配、夹膜辊装配、压膜轮装配、覆土器装配、滴灌带支架、滴灌带张紧等。
根据拖拉机的本身的特性,确定了该机与拖拉机的连接方式。利用拖拉机的三点悬挂装置,能够满足该机的动力输入,同时限制了该机工作过程中的下沉和上浮。
5.2部件参数的确定
5.2.1机架焊合
机架焊合采用钢管50×50×4框架,由后梁、横梁等焊合而成。
5.2.2单向开沟器焊合
单向开沟器焊合分为左、右两组,由单向梨体曲面板、直面板、开沟器柄等组成。根据不同土质的特性,改变其与前进方向的夹角,来改变向垄侧面翻土量的大小(一般地区该夹角在30°),满足铺膜覆土要求。
5.2.3夹膜辊装配
由两组挂膜架焊合、顶尖、螺栓、弹簧组成。铺设地膜的过程中,对地膜要求有一定的预紧力,通过改变挂膜杆的位置,靠弹簧的张紧力来满足要求。
5.2.4压膜轮装配
压膜轮装配由两个调节杆及螺栓连接到轮上,通过调整压膜杆高度来调整压膜轮压紧力,达到压膜最佳效果。
5.2.5滴灌带支架
由于滴灌带市场对滴灌带轴芯没有统一标准,各个厂家的轴芯粗细不同,通过锥形轴套来定位。首先是把滴灌带轴从滴灌带支架一侧放入,同时安装两个锁紧螺母和一个定位环,然后安装滴灌带盘,接着定位环、锁紧螺母,最后从另一侧滴灌支架穿出。调整好滴管带位置后,用锁紧螺母固定好定位环,并固定滴灌轴和支架的相对位置。如图2。
5.2.6滴灌张紧轮
滴灌带张紧轮的作用,一个是张紧,另一个是定位滴灌带的铺设位置和滴灌带孔的方向。因此,用两个L型架板和带太阳环的夹板及2个U型固定在前梁中间,在两个L型夹板间用一根轴穿上张紧轮,调整好两L型板的距离,使张紧轮轴与前梁平行,后锁紧U型卡的螺母。通过太阳环和张紧轮的滴灌带及满足了铺设位置和带孔的方向,同时也使滴灌带铺设过程中增加了一定的预计力。
5.2.7圆盘覆土器
该机使用的是圆盘式覆土器,圆盘覆土器的优点是扩大了覆土圆盘内侧空间,作业时不拖土,不挂草和秸秆,具有功能全、调整方便、作业质量好、效率高、故障少的特点。通过调整圆盘覆土器柄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及圆盘与前进方向的夹角,来该边覆土量和覆土效果。
6结论
2M-1型铺膜机是为我省推广玉米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技术专门设计的新产品。该产品从设计思想、加工工艺、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都达到国内顶尖行列。并且完成了新产品鉴定。该项目完成后,对我省在第12个5年计划中推广66.67万hm2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实现,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实用机械设计手册(上册)[M].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
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经验;典型案例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大大改善我国农业生产低效、高能耗、高污染的现状,提高我国农业产出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有助于我国农产品走向世界。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实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影响。
1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部分全省知名乃至全国驰名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个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维护涉农企业与农户关系的纽带作用,是协助涉农企业对外宣传的有力代表,是服务企业发展带动企业盈利的重要组织,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外部条件。河南省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生态农业发展政策,从发展前景、布局规划、示范园建设、农业科技应用、资源保护、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财政支持、产业化发展和流通销售等方面做出具体、详细的指导。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农民由于理论知识薄弱和眼界限制,难以放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只有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长远意义,才能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1]。河南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农业发展的生态理念,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对农户自身及企业带来的现实利益等,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理念逐步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进而使河南省生态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2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河南省生态农业经历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现已初步实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并成功摸索了一系列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验。
1.2.1积极发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作用。目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带动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深化绿色发展的生态农业理念以及加强当地农村环境保护方面作用凸显[2]。例如,郑州金苑面业、河南省大程面粉实业、驻马店市天中面粉实业等面粉企业,在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1.2.2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现如今,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布局清晰、发展思路明确,结合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涉及农业全产业链的新格局。例如,郑州金苑面业有限公司是以生产面粉为主导产品的特大型粮食加工企业,该企业在小麦的选种、种植、收割、加工成面粉和面条以及销售环节等方面全过程参与,形成鲜明的全产业链结构。
1.2.3重视各地现代农业生态园建设。河南省政府出台了鼓励生态农业园建设的政策措施,省、市、县三级联动,打造生态农业园的示范效应。利用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在生态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让发展生态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真正获得好处。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实现转变,带动农民在经济上实现大的跨越,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例如,留庄稻田公园是确山县重点打造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该企业充分利用当地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硒的优势,大力发展富硒大米。确山县具有种植大米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稻田公园在水稻品种培育、种植等方面积极探索,每年找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优选水稻品种,在水稻插秧之前进行图案设计,每年形成不同的主题图案,为后期的观光旅游打下基础。稻田公园是确山县打造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该公园生产的富硒大米质量上乘,每年收割之前被全部预定,价格是普通大米的四五倍[3]。此外,还有内乡县与以色列合作的高效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园,目前已经形成规模,生态园内部功能结构多样,融采摘、种植、亲子体验等多种功能,而且生态园内部环境优美、种植方式先进,也是当地有名的农业研学基地。未来,河南省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发展重点可以放在内化品质、外化名气上。
1.3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生态农业循环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种植、养殖业统筹发展,资源循环利用。
1.3.1发展节约型种植业。河南省注重发展节约型种植业,如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灌溉节水技术,改变传统农业漫灌的灌溉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4];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将处理后的农村生活污水用于农业灌溉,最大限度地节约农业用水。
1.3.2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有多种用途,加强对作物秸秆还田、秸秆加工饲料、秸秆作为原料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广阔平原地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秸秆的还田率。花生在河南省农作物中所占比重也较大,花生秸秆富含营养物质,是加工饲料的重要原料。目前,河南省逐步形成以秸秆还田为主、秸秆饲料化为辅的秸秆多元化利用模式。
1.3.3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农田残膜、农药废弃包装、灌溉器材等逐步成为农田新的污染源。为了减少这些物质对农田土壤造成的污染,河南省出台了很多措施鼓励农民加大对农田残膜的回收力度(农田残膜回收示意图见图1),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一次性农膜;采用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来减少农业对农药的依赖,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同时大大提高土壤质量,生产出更加优质的生态农产品。
2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典型案例
2.1典型案例介绍
以驻马店市确山县留庄镇稻田艺术公园为例,留庄镇民风淳朴、气候优良,土壤中富含元素硒,自然资源丰富,留庄镇稻田艺术公园生产的富硒水稻驰名海内外。留庄镇的艺术稻田项目,是由留庄镇人民政府与金稻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作,联合打造的一个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公园项目。园区内现已建成超2000m的观光小径和长廊,供游客拍照留念和休息之用;并建成高达20m的观赏台,供游客从高处观赏艺术稻田。2018年,留庄镇稻田文化艺术公园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3A级旅游景区。园区规划了多样式的亲子体验园、观赏种植区及采摘体验旅游区域。目前,留庄艺术稻田(见图2)已经开发成熟,后续还会依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开发更多特色旅游观赏项目,扩大生态农业发展规模。
篇7
关键词:滴灌 滴灌带 滴头 生产工艺 生产技术
一、关于滴灌技术的简单介绍
滴灌是一种灌溉技术,它利用了低压管道系统,使灌溉水通过滴灌带变成点滴状,浸润作物根系最发达的区域,点滴是缓慢、均匀和定量的。这样,使得作物的根系活动区的土壤可以始终保持在最优的含水状态。滴灌能大大节约灌溉用水量,有效促进作物生长状况,提高作物产量。尤其是我国作为世界上十三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3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109位的情况下,滴灌能为我国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又因为我国农业自古以来就采用漫灌的灌溉方式,节约水源的意识普遍不强,水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这种落后的方式使得水资源的利用率只有40%。每立方米的水资源只能生产0.185千克的粮食,远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2千克以上水平。滴灌作为节水灌溉,是我国农业灌溉的发展新方向,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局部灌水技术,将在中国的前进步伐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
二、滴头的生产工艺与技术
滴头与滴灌带共同组成了滴灌系统的重要部分。滴头的作用是形成水头损失――压力水流进入滴头后,通过消耗能量来制造出稳定而又均匀的点滴状水,以固定的流量滴入土壤中。对于滴头的生产工艺要求包括了出水量要小,出水稳定而均匀,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最重要的是价格要低廉,适用于广大的农民群众。
滴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层流管式滴头、微管滴头、孔口滴头、紊流迷宫式滴头、压力补偿式滴头、内镶片状迷宫式滴头、短道迷宫式滴头等等。
三、滴灌带的生产工艺与技术
滴灌带作为滴灌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种类可以按照滴头的分类来分为单翼迷宫式滴灌带、内镶片式滴灌带;也可以按照压力形式分为了压力补偿式和非压力补偿式;还可以按照使用时间分为复用滴灌带和非复用滴灌带。目前,在新疆广大的农区主要生产并使用的是上述的单翼迷宫式滴灌带,它是一种非压力补偿式的、非复用的滴灌带。随着近年来市场需求逐年增加,生产滴灌带的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也不断的增加。
目前国内最常用,需求量最大的是内镶薄壁式滴灌带与短道迷宫式滴灌带。内镶薄壁式滴灌带的优点有:内壁光滑,外观平整美观,安装方便,重量轻;滴头有过滤窗,抗阻性能好,采用紊流流道,有一定压力补偿作用;造价低廉,品种繁多。它由于有众多有点而成为了推广最快的一种滴灌带。另一种滴灌带,短道迷宫式滴灌带的优点是滴头长度短,壁厚薄,仅为0.19毫米,流道短而宽,使得滴灌带的抗堵塞性能大大提高。有专家预测,这种滴灌带将是21世纪最畅销的滴灌带之一,由于它的生产工艺稳定、经济、抗堵,且能够适应多种常用的肥料和化学农药与水源共同使用。
滴灌带的生产技术有两个难点,这无论是任何形式的滴灌带都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要保证系统中每个滴头滴出的水量是均衡的,否则就会造成农作物损失和水资源浪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于改进滴头的设计;二是要解决滴头的堵塞问题,这是由于灌溉用水或多或少会含有一些泥砂和颗粒,一旦滴头阻塞,同样会对农作物带来损失,又由于压力不均,对邻近的滴头水量也会有影响。这两个问题不解决,灌溉系统就无法正常的运作。
滴灌带的生产线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单螺杆挤出机、滴头自动选位送料系统、真空冷却定位系统、打孔系统、印字机组、牵引设备、收卷设备等等。生产流程大致如下:首先,由注射机加工各个滴头,然后通过滴头自动输送至挤出机;之后,通过挤出机采用直角机头,在机头芯棒中开孔,使滴头便于输送;进入真空中冷却,随后通过滴头振动下料机构进行自动选位;输送机按信号等距离将滴头送入机头,与滴灌带的内壁进行粘合;之后,采集滴头的位置信号,由打孔机利用工具在滴头的合适位置上打孔;打孔完毕后,采用滚轮式牵引装置来校正滴头位置;之后进入收卷装置收卷滴灌带。产品完成后,进行产品检验,最后包装入库。
我国水利部已经制定出有关滴灌带制造的标准,包括了制造尺寸的允许偏差范围、耐拉力性能测试指标、耐水压性能测试指标、流量均匀性测试指标、抗堵塞性能、爆破压力、不透光性、炭黑含量等等,均出台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不得不承认,多年以来国内的滴灌带技术一直都没有发展和成熟起来,滴灌带的生产设备主要还是依赖进口,产品质量基本满足用户要求。这是有原因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的滴灌技术起步较其他国家来说较晚,而且本身滴灌带的生产技术难度比较高。虽然近年来国内已经在逐步开发类似的生产线,但是其性能和生产效率相比起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没有设备,自然就难以做出质量上等的产品。
另一方面,即使有了设备,但还是做不出质量优秀的产品。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对工业质量控制不到位,总有部分的企业生产技术不过关,工艺过程不按生产要求进行。更有甚者,明明生产滴灌带所用的原料是聚乙烯树脂,但企业为了压缩成本不计后果使用大量的再生料,使产品质量下降,甚至达不到合格的标准。由此可见,检验工作的准确性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质量控制工作责任重大。
目前,国内生产滴灌带的厂家/企业主要包括了北京的绿源公司、新疆的天业集团、四川的川利公司、山东莱芜的塑料制品厂、陕西扬凌的秦川节水公司等等。目前国内自主创新研制开发的滴灌带生产设备的科研机构/厂家/企业主要有:浙江大学、甘肃的轻工机械厂、北京的绿源公司等等。有这些机构研发制造的滴灌带与进口设备生产出来的滴灌带质量有一定的差距。
另外,回收旧的滴灌带也能为原料的来源提供帮助。据报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五师某团的植棉农户将收回的滴灌带交回厂家以旧换新,每米可获得0.075元至0.08元的差价补贴,每亩地可节约成本四十多元。通过回收利用,该团种植的十万余亩棉花可节约种植成本将近五百万元。希望有更多的生产厂家能提供回收服务,建立原料的循环利用。
结 语
滴灌带是节水灌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滴灌带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直接影响了节水灌溉系统的运作。我国的滴灌带的制作工艺尚未发达,而国内节水灌溉技术的成功推广又预示着未来经济市场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要求国内的滴灌产业设备制造行业中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必须团结一致,利用自己的优势,自主创新,力争早日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滴灌带生产设备。节水灌溉作为我农业大国灌溉技术的新发展方向,被认为是农业发展再上新高的关键点。近年来,按照“两高一优”的农业发展战略要求,种植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高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菜篮子”计划的实施,为滴灌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许复初.我国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模式的建议[J].节水灌溉,2010,5:019.
[2]李霞,葛云,王京华.V型紊流式滴灌带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J].石河子科技,2010,6:016.
[3]马晓鹏,龚时宏,王建东,等.低压条件下滴灌带灌水均匀系数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0,29(4):6-10.
[4]孙亚兴,董新光,王成福.滴灌带设计参数优化研究[J].节水灌溉,2012 (011):13-15.
[5]马健翔.单翼迷宫式滴灌带热合压痕边缘开裂原因分析[J].节水灌溉,2010,6:019.
篇8
“十二五”期间,随州加速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全国独有的随州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引人瞩目: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效率全国第一,“九步”工作法示范先行;食用菌出口额稳居全国第一,占据东南亚市场七成以上份额,畅销全球;生产、加工、观光紧密链接,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成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市”。
蔬菜产业则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围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全方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以承包农户、专业大户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骨干,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生的经营格局。
蜕变:新主体引领新格局
“有规模才有效益,有效益才有人来种地。”近年来,随州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资源向生产能手、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蔬菜种植规模在政策的引导下不断攀升。
传统农业大市开启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社会化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火车头”。仅广水市杨寨镇就培育出栽培规模13.3 hm2以上的各类经营主体73个,流转土地1 233.3 hm2,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0.5%,衍生出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新型农民1.1万人。
截至2014年底,全市生产规模超过0.7 hm2的主体有650户,蔬菜生产面积1 000 hm2,专业合作社45家,投资蔬菜种植的企业32家,生产规模超过533.3 hm2。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 333.3 hm2,占栽培总面积的13.6%,流转向专业大户、合作社、企业集中的趋势加强,以转包、出租为主,股份合作、转让等多种方式并存。
随处可见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展示了随州现代农业建设的丰硕成果。“十二五”期g,随州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倾注全力扶植高效特色农业,通过强基地、壮产业、树品牌,特色农业发展风生水起,沃野流金。
转行:新农人走出新路子
这些引领产业潮流的新型经营主体,多为当地的科技致富能人,但其中也不乏回乡再创业的优秀青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原本最赚钱的行业,如地产、餐饮、建材、金融等。功成名就之后却选择用以往积累的资本反哺农村与农民,“半路出家”的故事精彩之余也格外令人动容。
投资房地产在很多人看来是收益颇丰的香饽饽,然而这种高收益的背后却也暗藏着“地产泡沫”的风险,智者会择机而入,适时而出。康华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华)可以称作由地产转战农业的成功范例。转战农业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地盲目跟风,而是一种顺应时势的英明决策。政府“菜篮子”工程对蔬菜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是转战农业的契机,而心怀农民、致富百姓则坚定了扎根农业的决心。
2012年1月,为进一步响应党和政府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号召,康华以800元/667 m2的价格陆续流转淅河镇光化村周边土地133.3 hm2,
4年间斥资2.5亿元,建成集日光温棚高新蔬菜产业示范园、研发中心、培训中心、育苗中心、卷帘机厂、保温被厂、蔬菜保鲜专用仓库及运输车队的综合型农业企业。现如今园区内水、电、路、渠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物联网远程控制等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各环节,年产蔬菜
3万t,为周边村民提供固定工作岗位163个,年发放劳务费5 000万元。
同样“半路出家”的还有随州市希望田野农耕园生态农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望田野),董事长吕文保之前一直潜心从事餐饮、IT行业,2011年在随州市副市长的政策招商下方才投身农门,落户曾都区万店镇,与康华一道,在新农人的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了随州市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的重点骨干。蔬菜产品不仅畅销随州当地,还在武汉四季美、白沙洲,荆沙两湖及仙桃、襄阳等地的农贸市场占有不俗的市场份额,日均销售量达到8 000~8 500 kg,旺季更是高至25 000~30 000 kg。
领先:新科技入驻新大棚
远看,26个整齐而坚固、宽阔而挺拔的大棚整齐排列、蔚为壮观。近观,穿过1道门2层厚帘子进入棚内,一排排生机勃勃、果实满枝的植株映入眼帘,这就是随州市怡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斥巨资打造的大型日光大棚。棚长142 m,宽25 m,高4 m,棚内温度18~35℃。在三九严冬,即使3天不见光,不使用任何增温设备,也能保持15℃左右的棚温。
此种大棚不仅采用了国内外先进配套技术,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改进,棚面采用防水布夹层处理,配备先进的增温设施,增加自动收放雨布、保温棉被装置,一个大棚成本约40万元,其保温、防风、防水和自动化水平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正是这种高科技的日光大棚,保障了棚内茄子一茬10个月的生长期,以及1.5万kg/667 m2的产量。此外,棚内采用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建立新型微灌系统,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配比成肥液一同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确保水分、养分均匀、准确、定时、定量供应,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水、肥、气、热等环境,667 m2节水100 m3,节本增收800元以上。
而在随州高新区淅河镇光化村的康华农业蔬菜园区内,2栋“特殊”大棚颇为吸人眼球。棚顶覆盖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棚内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组培等多种模式齐齐亮相,种菜如种花。“按照每度(1度=1 000 W・h)1.15 元的上网电价,每个光伏大棚年发电收益约为80万元,再加上40万元的蔬菜产值,7年后可以收回建设成本。”康华总经理熊汉东表示,太阳能光伏电板既满足植物生长,又实现了光电转换,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智慧:新渠道撑起新市场
在淘宝、阿里巴巴等平台上搜索“随州农产品”,泡泡青、葛根粉、香菇、木耳等随州特产全部在列,多个品种名列前茅。借力“互联网+”,近年来,随州农产品电子商务结出累累硕果。2015年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后,在市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随州本土电商企业成立,并积极部署开拓农村电商市场。
子商务进农村是“互联网+”的大势所趋。村淘(阿里巴巴)、淘实惠、苏宁易购、城乡惠、村友淘、供销、邮政、工贸广电等平台共发展村镇网点650多家,较好地解决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动的问题。目前,全市在各类平台上注册的电商企业和个人达1.3万家,“淘宝随州馆”已入驻企业220家。截至2016年8月底,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9亿元,同比增长29%。
其中,广水自2015年7月进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利用邮政部门普遍服务的优势,将村邮站纳入“电商进农村”主渠道;立足县域经济,积极践行“互联网+”经济发展转型;依托邮乐网及邮乐优选网购平台,开展电商代收代缴、代售代购、分销批发要素、金融叠加等业务,为广大农民提供“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便民服务不出村、创业不出村、金融服务不出村”的普遍服务。截至2015年底,已建成“三农”服务站143个、便民服务站75个、社会发行站95个,为“电子商务进农村”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作为湖北省食用菌主产区,在电子商务浪潮下,食用菌的表现也颇为亮眼。随州品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2012年开始拓展线上业务,在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各大网站设立了多家网点。4年多时间里,楚品源香菇、黑木耳等农产品线上年销售额从最初的50万元暴增至2 000余万元,该公司在淘宝建立的“楚品源旗舰店”中香菇类产品销量常年保持在前3位。
篇9
关键词:荷兰 循环型农业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83-02
合理的结构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基本表现是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现行农业生产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需求。因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涵
1.循环型农业的内涵。现代意义的循环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高效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从而真正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要求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循环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生产过程、不同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耦合和资源共享,构建稳定的产业网络,能够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从经济意义上看循环农业就是要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是由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等耦合而成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资源最佳配置、废弃物有效利用、环境影响最低的比较完整和闭合的产业网络。循环农业是一种低投入、低污染、高循环、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现代常规农业形成巨大的差异:一是在理论指导方面,循环农业借鉴工业生产方式,把清洁生产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提倡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全程控制,预防污染的发生。二是在生产方式方面,循环农业摒弃了现代常规农业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注重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保持高产的基础上逐步用高新技术投入替代物质的高投入。三是在产业合作方面,循环农业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通过农业系统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农业系统的简单食物链与生态工业链相互交织构成产业生态网络,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层次和区域层次的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及生态的良性循环;而现代常规农业往往局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忽略与相关产业的耦合。四是在生产效益方面,现代常规农业用高投入方式换得了短期内较高的农业产量,但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同时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循环农业则提倡绿色生产和适度的外部投入,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都会极大提高,而农业生产成本会随之降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物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大系统。循环农业从农业生态平衡的重建入手,通过以下目标的实现,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其效果表现为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1)能量高效利用。能量流动是农业生态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合理高效的利用能量是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效益的关键。循环农业主张在尽可能低的投入不可再生能源的前提下,挖掘自然能量和自然辅助能的利用潜力,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现代常规农业中那种外部能量高投入的生产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农业系统内部的种植结构及产业结构、引入高新技术等途径使进入农业系统的能量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既达到了降低农业成本的目的,又提高了农业系统自身的生产效率。(2)营养物质高效循环。营养物质是农业系统中生命活动得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循环农业把营养物质循环的重新构建作为实现三大效益的基础,最大程度减少外部物质的投入,通过合理链接农业内部各生产环节以及相关产业,使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废弃物经过适当处理后重新回到农业系统内部营养物质循环,减少营养元素流失且减轻废弃物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3)水资源高效循环。发展节水农业是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循环农业主张节水与回用并重,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利用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的方法,对农业中的畜禽养殖废水及农产品加工业排放的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后合理回用,不仅实现了污水资源化,还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尤其在缺水严重的农村地区极具发展前景。(4)污染零排放。农业零排放就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工程和废物资源化等各种技术,实现对农业系统内部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而不给环境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
2.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涵。从背景上讲,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全面短缺时代结束、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地区性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启动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增强的条件下启动的,是在农业面临国外农产品直接竞争的条件下启动的。从内容上看,农业结构调整不仅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和贸易结构等生产力层面的调整,也包括经济体制、经营方式、市场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生产关系层面的调整,是对农业结构的一次全方位、战略性、全局性和根本性调整。从解决的问题上看,调整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二、荷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
荷兰的农业主要由种植业和畜牧业两部分组成,其中种植业又包括大田种植业和园艺业。长期以来,畜牧业一直占荷兰农业组成部分的55%左右,成为荷兰农业结构的主体。在畜牧业中,占据份额较大的是奶类,农业总产值的1/5来自于奶类生产。普通畜牧业以高度发达的养牛业特别是奶牛业为主体,平均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量接近7000公斤。集约型畜牧业中的养猪业和养鸡业已经实现了工厂化。
园艺业是荷兰农业中高度发达的部门。花卉在园艺业中所占份额较大,其次是蔬菜业,但水果主要依靠进口。荷兰的园艺业主要采取温室生产的方式,同时辅助采取露地生产的方式。温室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都已经实现了高度的现代化,不仅绝大部分生产环节,而且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都由电脑自动控制,实现了电脑化。因此,园艺业尤其是温室园艺业堪称是荷兰集约型农业的典范。
荷兰农业的地域结构表现出了明显的专业化格局:高度集约化的畜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奶牛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带、园艺业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带。这种高度的专业化生产方式,不仅使荷兰农业的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而且使荷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迅速提高,这些成效的取得使得荷兰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农产品出口大国。
三、荷兰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然而,在进行具体的调整实践时,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尤其是与我国农业资源天赋相近的国家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完善市场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决定市场与生产能否有效连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农业结构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荷兰的农产品“拍卖市场”是市场体系建设中很具特色的措施。目前,这一拍卖过程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子化运作。其作用表现为:它通过促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面对面有效解决了农产品特别是表现周期短的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通过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促成农业标准生产的实现,在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形成合理的价格以促成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重视农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农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经济主体,具有自我经营和自我决策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经营决策风险和盈亏结果;另一方面,实践中具体的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实施也离不开农民的广泛积极参与;另外,农民从事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也离不开对其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尊重。在荷兰,国家政府和农民组织的合作关系,不仅给予了农民更多的活动空间,也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3.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荷兰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角色扮演者――发挥着基本载体的作用。它在农业产品加工、销售、流通和供应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点表现在:一方面基于保证合作社的利益,基层合作社、地区合作社和全国性合作社都被组织于“全国农业合作局”;另一方面合作社采取多重会员制,所有的参与者享有完全的责任和独立性于自己的生产决策和生产过程,采取完全的自愿和协定原则。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通过采取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不仅为农户提供了金融方面的良好服务,而且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销售领域都提供了满意度极高的服务。荷兰目前的农业信贷中,已经超过90%的份额来自于农业合作银行,保证了农业生产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资金需求。农业是风险性高的产业,如果没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就不能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业结构的顺利调整。
4.积极发挥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一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导向作用。政府通过积极制定和有效贯彻执行政策来影响农民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行为,例如荷兰,针对稻米生产优势的弱化而提出了保护性政策;针对稻米生产过剩和财政负担沉重而提出稻田转作政策。二是积极进行市场建设。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中,市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市场机制的建立是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必不可少的内在力量。因此,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可以被认为是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荷兰政府十分重视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市场准入制度的严格制定和执行以及交易制度的公平化来维护市场秩序,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荷兰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营销制度和比较系统的农产品交易体系,可见市场体系十分完善。不可否认,荷兰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得益于完善的市场体系、公平的交易环境、有效的交易方式和快捷的物流系统。三是严格监督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竞争的保证。荷兰农业结构调整中通过制定标准化的生产程序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管理,政府也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来引导农业生产向标准化发展。另外,政府还加大了对食品的安全检疫、农产品的卫生检疫等产品监督工作。四是贸易推动。比较优势是农业结构调整和成长中的基本原则,农业结构调整要充分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根据比较优势配置资源和组合生产。国际自由贸易是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只有通过国际间的产品转换,才能实现在比较优势原则下农产品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均衡。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推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五是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满足大多数农业生产者需求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具有鲜明的非排他性,这样的特征决定了这些产品就必须由政府来提供,这些产品对于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结构调整与适应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包括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密切关系的农村道路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通信设施建设和农业气象服务等。六是科技支撑。农业的发展和成长、农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科技的支持。在荷兰,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被誉为荷兰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的三个支柱。教育使荷兰农民具有很高的素质,能够赶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使得农业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荷兰政府每年都对农业教育和科研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
[本文为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14085)和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251206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冯海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新华出版社,2006
2.高旺盛,发展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5)
3.李文华.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与展望.资源科学,2010(4)
4.荷兰外向型农业发展浅析.广东农业科学,2011(2)
篇10
关键词: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突破
旁遮普邦被喻为“印度粮仓”,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推行“绿色革命”①,迅速帮助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末完成粮食自给的重大任务。2013—2014年度,旁遮普邦依然能够向中央粮食库贡献2546%的大米与434%的小麦[1]。除了直接在粮食方面的贡献之外,旁遮普邦所开辟新的农业发展路径亦加速印度农业现代化进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旁遮普邦的农业部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遭遇发展瓶颈的制约。作为印度农业发展成就最为显著的邦之一,其农业发展的转型、突破对于旁遮普邦乃至整个印度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旁遮普邦农业发展瓶颈
作为经济支柱的农业曾牵累着旁遮普邦经济面临着严重的下滑态势。2011—2012年度,旁遮普邦的人均收入排名已降至印度第7,2010—2011年度至2011—2012年度,人均收入仅增长424%,增长率排在全国的第13位[2]。造成如此状况与其农业发展困境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旁遮普邦农业发展遇及瓶颈并不仅是农业生产停滞,更伴随一系列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而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其经济的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停滞、生产力下降,其他作物生产边缘化
相比较20世纪80年代产量的高速增长,近年旁遮普邦的小麦及水稻产量的增长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当中某些年份出现波动证明其产量稳定性仍然不足。旁遮普邦形成小麦-水稻单一轮作模式,挤压了高粱、玉米及其他作物的生存空间。对比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状况,旁遮普邦的粮食生产及增长目前已显“力不从心”,同时,其他作物生产增长同样受到制约。除此之外,旁遮普邦内的耕地面积基本达到饱和,小麦、水稻以外的农业用地变得愈加紧张。
(二)生态破坏严重,农业生产质量下降
“绿色革命”以来,旁遮普邦集中高强度地使用管井、化肥、农药、杀虫剂等辅助生产,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首先,管井灌溉数量激增导致地下水位剧降。管井灌溉是旁遮普邦农业用水最主要的途径,而其水源来自于抽取大量的地下水。据2012年《印度时报》报道,旁遮普邦地下水位每年下降60cm,旁遮普邦在不到30年的时间就消耗了过去105年时间的地下水储备[5]。2016年印度《经济时报》称旁遮普邦划分的145个地下水区块已有110个属于“暗区”(意为过度开发),并且45%左右的区块已被邦政府标为“警告”,这意味着它们的水只能用于饮用,而不能被用于农业和工业部门[6]。其次,化肥、农药、杀虫剂使用过度造成土壤污染与肥力下降。“绿色革命”时期印度及邦政府对于这些化学投入的补贴力度大,农民便大规模采用。但大部分农民因文化程度低,难以科学合理地对化学制品进行配比使用,破坏了土壤环境,使其生产力下降。旁遮普邦的农业发展与生态破坏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尤其是水源的逐渐缺失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农民负债过重,对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根据旁遮普邦MASR组织①记录2000—2010年间,共有6926个农民自杀[7],而如果将未有上报警方的自杀事件计算上这一数字无疑将会更大②。旁遮普邦政府进行过详细调查发现,农民自杀的原因主要是因精神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来自于其所背负的债务[8]。
二、旁遮普邦农业发展瓶颈的根源
旁遮普邦农业问题的肇始于在合理农业政策及改善措施长期没有适时调整,致使累积的问题日渐严重。
(一)第一次“绿色革命”后遗症
“绿色革命”加速了旁遮普邦乃至整个印度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其率先开辟了印度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但“绿色革命”同时也暴露出缺陷和不足。第一,普遍采用化学农业技术。“绿色革命”所使用的基本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农药等都为高度化学化。一方面,在大量使用之后破坏了土壤有机环境,造成土壤退化;另一方面,需要过高的用水量,过度消耗水资源。例如,水稻是目前用水量较大的作物,每公顷使用约24000m3的水,是玉米的6倍,是花生的近20倍[9]。第二,种植成本高,农民需承担较大风险。“一揽子”投入需要农民购买昂贵的机械设备以及不断增加的投入。而更为严重的是,因生态环境的破坏,高产品种对于化肥、农药等元素的反应下降,农民投入的要比以往更多才能够达到此前的生产水平。根据1975—1976年至2001—2002年的数据显示,小麦种植成本增加了7倍、棉花增加了8倍,水稻则增加了11倍[10]。农民除了应付生存支出外还需要承担高昂的农业投入,欠债及破产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二)政策引导和服务措施与农业发展脱节
首先,印度中央政府与邦政府忽视稻麦以外的粮食。中央政府利用各种价格措施(如最低价格)与其他市场诱因鼓励粮食生产,并且还为了完成粮食自给的任务,不断向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施压以传达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视。其结果造成其他作物的收益无法与种植小麦、水稻相比,并失去足够的关注、投入和研究。一味强调粮食增产使得农民仅对粮食作物有着极高的熟悉度,转种其他作物的动力与意愿不足。然而,针对这种情况,邦政府对于中央的政策并没有及时地制定任何有效的计划和措施,导致旁遮普邦的农业仅仅是小麦—水稻组合的“独舞”模式。其次,印度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下降。旁遮普邦“绿色革命”的推行、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印度政府的强力支持,技术、资金以及农业基础设施是旁遮普邦农业成功发展的核心基石。但是,20世纪90年代印度政府开展新经济改革,对于农业重视及支持力度下降。尽管农业部门仍然是印度50%以上人口的就业来源,但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已经从“第九个”五年计划(1997—1992)的30%降至“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7—2012)的145%,这要归结于印度从农业经济转向基于工业和服务业经济发展的结果[11]。如今印度已经成为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但其农业及制造业则要薄弱得多。印度人试图从传统农业经济直接跨过制造业,进入以服务业为经济主干的服务业主导型经济[12]。其造成了:第一,农业灌溉及水利工程得不到及时的修缮与建设。凡遇及气候突变(主要为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时农业则大幅度减产,农民“靠天吃饭”的状况更加恶化。第二,印度政府对于农民的津贴下降,粮食作物最低价格得不到保障。据统计,印度的小麦和水稻的最低支持价格在1997—2001年期间增长缓慢,在2002—2005年间几乎处于冻结的状态[13]。在印度加入了世贸组织(WTO)后,急剧地改变了粮食的价格环境。基于旁遮普邦农业生产成本渐高,在受气候及自然灾害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冲击等因素影响下农民入不敷出,走上破产甚至自杀的道路就不足为奇了。
三、印度旁遮普邦农业发展瓶颈的突破
当前,农业是旁遮普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农业遭遇瓶颈其经济就无法快速增长,亦难以实现财政的可持续性。旁遮普邦农业发展到达关键节点,需进行升级转型,否则难以改变现况。近年旁遮普邦政府已正在利用中央政策给予的机遇逐渐调整发展方向,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推行第二次绿色革命①,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重视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的作用,丰富作物种植以改善生态环境。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绿色革命”的发展模式已难以维持,印度政府意识到需要在此基础上推行“第二次绿色革命”以解决农业困局。2004年,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称:“经过第一次绿色革命,印度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现在,需要发动“第二次绿色革命”,以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这将是印度政府未来几年优先考虑的重点[14]。”而根据“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主要方向,旁遮普邦开始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进行转型。首先,依托多样化种植实现农业转型。藉此“第二次绿色革命”大的政策环境,研究除小麦、水稻以外的高效益的作物良种,以生物技术为核心所研发的节水并对化肥、杀虫剂等需求较低的作物品种逐渐出现。此举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印度国内对于提高生物多样性有着高度的重视,丰富作物种植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亦有较大的帮助。2014年,旁遮普邦农业部长强调:“旁遮普邦需要进行第二次“绿色革命”,使旁遮普邦变成印度生产水果、蔬菜、鲜花的第一大邦[15]。”其次,加强农民、农产品与市场联系,加快现代化农业步伐。“第二次绿色革命”涉及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信息建设以及增加农畜产品加工等内容。在这一过程逐渐规范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储存及运输,利用更为及时的信息帮助农民调整生产策略,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补齐了相关产业链。例如,2016年4月莫迪政府电子贸易平台(eNAM),目的是帮助农民出售马铃薯、洋葱等25种主要农产品,计划拨款20亿卢布(约合人民币196亿元),并且其他农产品也在支持名单中不断更新[16]。对于这种改变,一来可以提升农民的经济回报,提高农民转种其他作物的信心,扩大高经济价值作物的种植。二来可利用印度优势的软件信息产业将销售效率提高,建立产业间互相辅助机制。总之,印度政府对于农业发展思路上的开拓以及更加注重利用和完善农业发展机制将持续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农民负债问题,保障农民利益
旁遮普邦的农民因为负债产生的自杀率排印度前列。而旁遮普邦及整个印度国内不乏呼吁加强帮助负债农民的声音,但仍然没有任何一个党派采取立法措施[17]。2015年,北方邦城市马图拉多达25000个农民向总统拉纳布•慕克吉请愿批准他们在有印度第69个独立日上吊自杀[18]。所以,从制度上为农民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显得十分急迫。莫迪曾表示:“我们有许多政党,但印度是个大国,而我们需要携手合作。对此,我欢迎任何能够帮到农夫的建议,政府将会认真考虑。”[19]2016年,印度政府批准了价值13亿美元的保险计划,旨在保护农民因减产或自然灾害而引起的农民自杀事件并争取农民团体的支持[20]。此计划向印度农民传达较为积极的信号,农民所经受的困难正在逐步得到现任政府的重视。
(三)借助国内、国际的有利因素,推动和完善农业配套设施
建设农业部门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的进步,而且还取决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充足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活动的单位成本[21]。虽然印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在于其经济实力不足,且难以在短期之内根本改变,但近来的国际形势及莫迪政府的政策走向正在为基建的改善增添希望。2014年,印度加入由中国牵头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随后加紧向其申请基建项目贷款。以中国为首的广大亚洲发展中国家近期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与重视为印度提供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莫迪政府进一步开放外资准入的领域和占股比例,2014—2015年度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40%[22]。园艺、花卉栽培、种子开发、畜牧业、农业及农业相关部门已允许100%的外国投资[23]。当前印度正处于形势较好的外资环境中,加上合理的外资政策将会有良好的“化学反应”。
(四)旁遮普邦农业未来发展前景
政府鼓励与市场紧密结合。现任莫迪政府对于外资企业进入印度的鼓励与政策放宽,促使更多的跨国企业投身于印度,这些企业对于农产品的采购将是旁遮普邦合同农业发展的机会。旁遮普邦合同农业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在之后开始发展①,但农民常常面临产品质量低时企业拒收率高、企业延迟付款及收购价格低等问题。在2013年旁遮普邦政府颁布新的《旁遮普邦合同农业法案》后,农民的利益相对得到保障。邦政府与相关机构及时地参与进来将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并实现大量的技术投入,确保农民能够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而调整耕作方向。在邦政府的监控下,农产品的质量也将得到保证。再具有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农民的收益将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旁遮普邦农业多样化政策将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多元化需求,两者相互促进。一方面,跨国公司能够将旁遮普邦作为生产基地而将多种产品销售至世界市场;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厂数量的增加与产品种类需求的丰富还可以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当地失业和贫穷的状况。拥有世界级的国内巨大消费市场。首先,印度中产阶级消费量迅速增大。根据麦锡肯公司预测,如果印度经济在2005—2025年之间以73%的速度增长,那么到2025年,将有583亿印度人进入中产阶级的行列。而中产阶级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从2005年的5%左右增加到2025年的41%,他们将是印度消费支出的主要力量,到2025年将占总消费量的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