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走势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石油化工走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石油化工走势

篇1

    (1)炼油技术,尤其在加氢技术方面、重油加工技术方面、油品质量技术升级方面都取得了进步。(2)乙烯技术进步,成套大型乙烯装置技术独立开发取得新突破。(3)开发自主产权大芳烃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是世界芳烃产品对二甲苯(PX)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自己完整的芳烃成套技术,一直用巨资引进国外技术的方式建设芳烃生产装置。201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芳烃成套技术的国家。(4)石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技术取得新进步。(5)支撑石化产业“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进展。石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FCC烟气脱硝关键技术都得到了显着进步。

    2国际石油行业市场

    如今世界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2013年1月国际油价反弹,轻油2013年3月期货结算价每桶96.44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56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2013年3月期货结算价每桶113.48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20美元。国际炼油业的炼油毛利已经自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上升,预计全球炼油业2013年将仍处于炼油行业景气周期末期。国际化学品方面,美国化学理事会预测2013年美国化学品市场增幅1.9%,与2012年1.5%增幅相比微增。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预测2013年欧洲化学品增幅为0.5%,与2012年下降2.0%相比有所提高。全球对特种化学品需求方面也有较乐观的估计,预计将增长3.1%。

    3我国石油行业市场

    我国石化行业运行态势可以概括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深化,加上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防止经济过热,我国经济减速明显,持续回落下行,对石化行业影响明显。从全过程看,2012年开局石化行业运行步履蹒跚、如履薄冰,运行压力前所未有。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也开始起作用,石化产业运行态势从下半年起也开始趋稳,到四季度行业步入平稳和小幅回升阶段。总之,我国石化产业全程运行几渡难关,生产经营业绩前降后升,最终缓中趋好,全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4我国石油行业市场的发展

    进入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基本没有改变,宏观经济将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调控措施作用,2012年第四季度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已跨年延续,预计全年GDP增速会在8%左右。根据工信部下发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石化行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左右。工信部网站2013年2月19日综述,预测2013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将保持平稳,回升势头将进一步巩固,上半年虽然有下行压力,但下半年“稳中趋好”。2013年我国炼油产业预计仍处于景气周期,城镇化的推进和第二辆汽车开始进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家庭,使国内成品油需求得以稳定增长;新建大型乙烯的投产和芳烃市场的紧俏也带动了化工轻油需求的增长。此外,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7月12日第36号文件,改变过去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的石脑油燃料油退免消费税的办法,对境内生产石脑油、燃料油的企业对外销售用于生产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或用于其他方面的石脑油、燃料油征收消费税,这一政策措施使得国内成品油市场更加有序。然而,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的步伐当属炼油企业2013年头号任务,也是对炼油企业的严峻考验,需要抓紧开发、采用先进的国四、国五汽油和车用柴油的生产技术,并设法落实所需的巨额技改资金。化工市场需求方面总体回暖。展望2013年,丙烯产能释放较多,众多企业竞相上马丙烷脱氢制丙烯、甲醇制丙烯等专产丙烯装置。浙江有3套丙烷脱氢项目正在建设,分别是宁波海越公司位于北仑的60万吨/年装置、浙江三锦石化公司位于绍兴的45万吨/年装置、浙江卫星石化公司位于嘉兴平湖的45万吨/年装置,这些项目预计在2013—2014年陆续建成投产。甲醇制烯烃我国当前已有4套装置在运行。同时石化企业加快推进大型裂解装置建设,两套新建的大乙烯装置将于2013年投产,新增联产的丙烯产能80万吨/年。因此,丙烯产业链的延伸会有丙烯需求的增加,但是市场供需改观的程度不会太大,估计行情总体仍将延续较低迷状态。进入2013年,受国际市场资源偏紧、下游需求增长、重要基础有机化工产品高位持稳等的影响,纯苯市场供少需多,预计仍将延续相对高位。PX需求仍较紧俏,1月价格大涨至1700美元/吨。合成树脂需求方面,2013年国内包装、建筑、农业、家电和汽车等聚烯烃需求增速略高于2012年。价格和毛利均会小幅上涨,LDPE价格和毛利将回到合理水平。预计2013年国内塑料包装的需求为1950万吨,比2012年增加4.8%;国内建筑业塑料的需求在890万吨,比2012年增加4%;农业对合成树脂的需求为345万吨,比2012年增加10%;家电业对合成树脂的需求为620万吨,比2012年增长1%。汽车行业对塑料的需求为325万吨,比2012年增长10%;2013年年底国内五大合成树脂产能将达到6260万吨/年。根据商务部网站援引日本媒体报道,2013年1月合成树脂的亚洲现货价格已正在进一步上涨,低密度聚乙烯的亚洲现货价格为1430美元/吨左右,比2012年12月上旬上涨了10%,亚洲行情主要取决于中国。国内PE现货市场稳中有涨,从2013年1月LLDPE价格止跌反涨,均价为11266.6元/吨。2013年PVC行业受扩能不止等影响,国内PVC市场预计会延续2012年价格“阴跌”、“低位”的弱势局面。合成橡胶需求方面,2013年全球合成橡胶需求预计达到1594万吨。国内汽车需求预计增长9%,合成橡胶需求量2013年预计为426万吨,比2012年增长7.5%。轮胎企业运行环境将向好,轮胎生产销售将逐渐转好。但是,国内合成橡胶新增产能的大量释放,供需关系会有所逆转,使供大于需求局面进一步体现。

篇2

在石油化工企业营业过程中,进行总平面布置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从而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保证行业标准、当地规划、国家法规等关系的协调。这就需要针对国家及其行业规范编制的角度进行分析。按照石油化工企业的设计防火规范进行分析。在石油化工企业的总图运输中,需要针对规范的适用性及其局限性进行分析。比如针对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进行防火规范的设计,保证石油化工企业新建、扩建等工程的防火设计工作的开展。针对一些石油化工企业厂房及其仓库等的防火设计,需要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需要,满足日常设计工作的需要。针对其不同的厂址,我们也要落实好总平面的布置工作,比如在工业园区工作时,总平面布置需要满足当地规划部门的要求,保证污水处理场地设施的良好工作,保证工艺流程及其总平面关系的实现,这也需要进行工艺流程的分析,保证物流方向的控制,满足工艺水平下的物流强度的控制,保证石油化工企业的新建工程内容的定位,保证总平面布置下的平面布置及其工艺流程的协调。这涉及到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需要做好工艺流程的相关工作,保证总平面布置工作的优化,更好的进行空间定位。

这离不开交通物流及其总平面关系的协调,进行不同单体的良好定位,保证不同单体的良好物流情况,其设计范围非常广泛,比如物品运输、信息流通、能源流通等情况。通过对交通物流组织的优化,更有利于进行厂区内部不同单体的结合,保证其整体的协调性,更好的进行厂区的物流分析,保证总平面设计环节的优化,保证物流之间的良好衔接,保证投资情况的控制,进行用地面积的节约。在石油化工企业总图设计环节中,需要做好物流运输的工作,保证原料、产品进出的优化布置,保证电缆布置等的有效优惠,保证工程投资的控制,保证竖向布置的总图设计环节的优化,保证总平面布置体系的健全。这需要进行厂区外部规划环节的分析,做好路、排水系统等的协调工作。在竖向设计方案的应用过程中,需要针对工艺生产情况、土石方工程应用要求等进行分析,针对地形及其地质条件的了解,更好的进行比较,保证其满足分期建设的要求。在该环节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做好自然地形的利用及其合理改造工作,保证建筑物的良好高程。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竖向布置形式非常多,比如有阶梯式、混合式、平坡式等,如果其自然地形的坡度比较大,其厂区的宽度比较大,比较适合进行阶梯式方法的应用。如果厂区的自然地形的走势比较复杂,比较适合进行混合式布置形式的应用,更好的应对场内货运线路、码头作业区等的情况。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我们也要针对生产管理问题、职能问题等进行分析,做好货运及其人流线路的布置、问题,当然,这离不开对总平面布置体系的优化,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提升其整体应用效益。这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如某个国企进行石油化工工厂的建设,其与老厂区隔江相望,企业为了进行有效的用工,需要进行老厂的调配工作。在平面设计环节中,需要考虑到上班热源的休息问题及其通勤车辆的组织问题。

在石油化工生产环节,其需要进行长途车或者批量短途运输车的应用,需要进行可燃性、剧毒性、腐蚀性原料及其产品的分析,需要进行安全系数高的运输方式的选择,这需要进行装卸区及其周边环境影响的分析,更好的落实好装卸车流交叉问题,从而避免其较大危害性的交通事故的产生,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石化工的总图运输需要考虑到我国的土地利用环节,土地是人类进行生存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源及其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进行良好工作及其生活的基础。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土地资源国情。在总图运输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具备对国家复杂的态度,对土地负责的态度,具备良好的使命感,更好的进行土地的利用,保证工地的良好保护。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合理布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综上所述,总图运输设是企业项目设计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后续总图运输设计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方案,确保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

2结束语

篇3

美元流动性增加及贬值预期成了推动有色金属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资本市场上战略性能源和资源板块表现十分强劲,纷纷受到市场投资的追捧,A股市场也由此掀起波澜。

国元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 刘 勘

近期,资本市场上战略性能源和资源板块表现十分强劲,纷纷受到市场投资的追捧,A股市场也由此掀起波澜。这缘于3月18日,联储决定在未来6个月内购买3000亿美元2至10年期美国国债(相当于2008年外国购买量的总和),75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1000亿美元机构债券,使购买总额扩大到1.45万亿美元,并增加短期融资工具担保品范围,以刺激住房市场和消费信贷市场。

随后,美国财政部宣布成立“公共-私人投资项目”的“消毒”计划,利用政府和私人部门750亿至1000亿美元,购买5000亿美元银行不良资产,甚至该计划规模有可能扩大到1万亿美元,旨在剥离银行有毒资产,改善银行资产负债表状况,清楚银行体系内的坏资产,恢复金融市场信心和信贷资金流动性,促进美国经济回到正常轨道。

其核心措施就是:美联储开动印钞机进行救市,通过印钞票方式购买美国国债,实行债务货币化,在未来时间内多印1万多亿美元钞票,实际是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基础货币,再经过货币乘数作用,放出的美元流动性就更多。

加之4月份,英国、日本先后宣布在二级市场上大量购买本国国债,这样一来,意味着世界主要经济体开始奉行的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基本确立,那么,这些国家货币展开“货币贬值竞赛”,必将激活全球货币流动性,能够弥补“去杠杆化”带来的流动性不足,导致美元短期贬值预期增加。以美元作为支付结算货币的标的物――黄金、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些上游行业的资产和资本价格上涨,必然折射到国内股票市场上来。

美元贬值预期正在侵蚀全球既有的资产价值体系,全球通货膨胀预期强烈,原油期货于年内首次回到50美元上方。股票市场中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化工等资源类股票价格迅即爆发井喷行情。那么,业已沸腾的资产价格能否再度形成我们一度十分熟悉、迷恋的泡沫大潮呢?

国际市场有色金属、原油价格强劲上扬,带动了国内A股市场资源类股票价格上涨,美元贬值推动大宗商品上涨。国际方面,LME金属期货价格平均涨幅为4.48%,其中铝上涨8.34%,铜上涨7.77%,铅上涨7.69%,一月以来,铜累计上涨25.56%,铅累计上涨30.58%,6种金属中只有锡下跌,跌幅为3.81%;国内方面,SHFE金属期货价格平均涨幅为6.34%,铝上涨5.22%,铜上涨9.70%;黄金价格也随大宗商品上涨,涨幅为3.40%。在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带领下,A股有色金属股指数也上涨23.03%,大大高于A股平均水平以及有色金属价格涨幅,同时,该板块涨幅大大超过国际、H股有色金属股指数涨幅,再次出现国内市场强于H股及国际市场的背离。资源类股票市场价格上涨完全是受美元因素影响,在全球资源有限无法再生而美钞可以无限印刷发行的情形下,以美元定价的国际商品、原材料价格必然会上涨。

美元流动性增加及贬值预期成了推动有色金属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美元贬值持续与否,则依赖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而该政策既与美国国内经济有关,也与其他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相联系。

因此,短期应该密切关注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长期看美联储不断注入流动性本身也表明宏观经济情况不容过于乐观,需求变化分析仍需对主要国家代表性数据加以观察。

有色金属板块的股价走势将会随着经济形势明朗出现分化,若经济数据好转、经济信心恢复,那么,铜、铝等基础金属价格会延续上涨走势,而黄金等贵重金属则会因避险功能的弱化,失去价格上涨动力。

篇4

【关键词】石油;总图运输;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我国石油行业的不断壮大,企业总图运输设计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我国人多地少的新时期,加强石油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的分析,对提高我国的土地利用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概述

总图运输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工程项目如果想要获得满意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总图运输的设计就必须是符合我同的国情,同时还应该是因地制宜的。总图运输设计的过程所涉及到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因此影响其设计好坏的干扰因素也是很多的,所以负责总图运输设计的相关人员不但要具备非常熟练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求他们在设计之前必须研究和调查工作,在应用与其相关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等一系列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协调设计中的基础设施以及各个专业的设备,也才能使他们发挥最优异的作用。

三、总图运输及总图运输设计的主要内容

总图运输是一门政策性强、知识面广的学科,它以研究厂址场地选择、场地内各建构筑物、管线、交通运输设施等空问配置以及企业内、外部运输为对象,能全面反映工业企业建设和生产的综合技术水平。总图运输设计是多对象、多因素、多专业学科且综合性极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实践过程,该过程极其复杂,涉及面相当广泛,它不仅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还受到历史条件、时间阶段、地域场所的制约,加之人们对宏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及创造精神的发挥存在着差别,亦导致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内容的差异。总图运输的性质,决定了总图运输专业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全局观念,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必须要了解历史和掌握未来发展的长远设想,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工程概念,技术业务要精益求精。国内外大量的工程实例已充分说明总图运输的重要性:如果厂址选择不好,总平面布置不合理,就会给工程留下遗憾,给施工、生产、生活造成不便,甚至对安全、经济、环境等方面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国外对总图设计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如美国总图设计是由项目工程师负主要责任,直接领导和协调各专业部门的作业活动,并汇总成符合各种法律、规定及委托人要求的“项目总布置图准则”,在设计中与设计人员密切联系以保证正确表达准则的意图。

四、石油化工企业的总图运输设计

1、总平面布置

(1)处理好总平面与国家法规、行业标准及当地规划之间的关系

首先,每本国家及行业规范编制的角度不一样,例如,从防火、安全出发,相关规范及标准主要有《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从卫生、环保出发,相关规范及标准主要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等,从防洪出发,相关规范及标准主要有《防洪标准》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等。

其次,每本规范有其相应的适用性及局限性并互为补充,例如,《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防火设计,对于石油化工企业内一些厂房及仓库等建筑物的防火设计则应结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石油化工全厂性仓库及堆场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再三,不同的厂址选址,其对总平面的布置也有不同的要求,如在工业园区,总平面布置中厂区进出口得满足当地规划部门要求,污水处理场等设施应就近接入当地规划部门指定的排放点。

(2)处理好总平面与工艺流程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工艺流程决定着物流方向,工艺水平决定着物流强度,总平面布置是将石油化工企业新建工程的所有内容在空间进行定位,因此总平面布置需处理好平面布置与工艺流程的关系。

例如,新建一座石油化工工厂,其中有些原料需不间断、连续性供给,其配套的仓储设施要尽可能的靠近主要生产装置,全厂公用工程设施应集中或分区集中布置,尽可能靠近负荷中心,并应方便公用工程各类主干管和线路的布置,宜短捷地与用户相连通。因此,总图设计人员不能只简单服从工艺等上游专业的要求,要充分配合工艺等相关专业,在综合其他专业的过程中对总平面提出修改意见,以达到设计总体最优。

(3)处理好总平面与交通物流之间的关系

总平面是将各个单体进行定位,各个单体之间有相应的“物流”,“物流”就是相应的物的流通,包括实实在在的物品运输,也可以包括相应的信息流通、能源流通,在交通物流的组织下,厂区各单体紧密地衔接在一起,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搞好厂区的物流分析,对整个总平面设计有很大的优化作用,物流的衔接紧凑,就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投资,节约用地面积。

石油化工企业总图设计,应该在物流运输上做到人流、货流相互并行而不干扰,同时兼顾做到原料、产品进出优化布置,使系统管廊及电缆布置尽可能的最优布置,减少工程投资。

2、竖向布置

竖向布置作为总图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总平面布置同时进行,并应结合厂区外部现有或规划的运输线路、排水系统、周围场地标高等相协调。竖向设计方案应根据工艺生产、运输、防洪、排水以及土石方工程等要求,结合地形和地质条件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同时,当工厂分期建设时,尚应符合分期建设的要求。

建设场地是不可能全都处在设想的地势地段,建设用地的自然地形往往不能满足建(构)筑物对场地布置的要求,因此需充分利用和合理改造自然地形,为建(构)筑物提供合理的高程。常见的竖向布置形式有平坡式、阶梯式及混合式。当自然地形坡度小于2%,厂区宽度不大时,宜采用平坡式布置。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2%且厂区宽度较大时,宜采用阶梯式。如厂区自然地形存在非单一的走势时,可采用混合式布置形式。

3、交通运输设计

(1)厂内的货运线路、装卸车站或码头作业区都是操作繁忙、环境较差的地带,不适于大量人、车穿行,而且外部人员较多,从生产管理和职工人身安全出发,做到货运和人流线路布置清楚,这跟总平面布置的要求相一致。

(2)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交通运输设计的时候应考虑运输及装卸设备、运输线路、码头设施以及部门定员的确定,无不因管理体制的不同而有巨大差异,从而严重影响设计项目,对总平面布置产生重大影响,这一问题,如前期被忽视,等工程进行到一定阶段再提出时,有时会引起整个设计的较大变动。如某国企新建一个石油化工工厂,与老厂区隔江相望,其企业用工主要从老厂调配,因地处我国南方,冬季长江上偶有大雾,会封过江大桥,因此在平面设计时要统筹考虑上班人员的休息安排以及通勤车辆的组织。

(3)从石油化工生产所需的大宗长途或批量短途运输的散装、件装以及可燃、易燃、剧毒、腐蚀性的原料及产品,此类运输尽量选择安性高的运输方式,并应考虑装卸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对此类物品装卸线不应与其他物品的装卸车流交叉,以免发生危害性较大的交通事故。

五、意义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人多地少”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作为总图运输设计人员,在工厂企业的总图设计中,有义务有责任对国家负责、对土地负责,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合理布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总图运输设是企业项目设计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后续总图运输设计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方案,确保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公司三季报显示,其2014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净利润等业绩指标同比大幅度跳水,其中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71.07%。

对此,陕西煤业解释称,受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和下游行业需求低迷影响,煤炭价格继续下降。这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业绩。相比之下,原煤销售占主营业务比重相对较低的中国神华,前三季度净利润只下跌了12%。

如果第四季度陕西煤业仍旧无法扭转业绩下滑的颓势,其保荐机构中金公司和中银国际的保荐代表人,将免不了受到证监会的处罚。因为按照证监会关于《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中的第七十二条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并在主板上市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自确认之日起3个月到12个月内不受理相关保荐代表人具体负责的推荐”。

2014年前三季业绩为何大幅下滑?导致业绩下滑的因素2015年会否有所改善?为了探寻公司业绩“变脸”的原因,帮助投资者对陕西煤业的股票进行合理估值,记者于2015年1月12日致电陕西煤业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工作人员,但其表示不接受电话采访,记者又于1月12日及1月14日两次致函公司董秘,但截至发稿时,公司方面未就相关问题给出合理解释。

关联交易,大股东背后支持

陕西煤业与控股股东之间多年来存在关联交易,后者存在为前者输血的嫌疑。

陕西煤业的第一大股东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煤集团”),持股63亿,占总股数的63.36%。由于产品关联,控股股东陕煤集团和陕西煤业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

据招股书披露,2012 年陕煤集团煤化工业务实际煤炭消耗量为1474.02 万吨,其中陕西煤业供应844.22 万吨,占当期陕煤集团煤化工业务煤炭消耗量的57.27%,占陕西煤业总煤炭销量的7.33%;2013 年1~6 月陕煤集团煤化工业务实际煤炭消耗量为781.44 万吨,其中陕西煤业供应568.17 万吨,占当期陕煤集团煤化工业务煤炭消耗量的72.71%,占公司总煤炭销量的9.70%。

在价格方面,招股书明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对关联方的煤炭销售价格,但陕西煤业向关联方销售煤炭平均价格总体略高。公司解释称,这是由于陕煤集团下属煤化工公司所需煤炭以块煤和高发热量煤为主,煤质较好,煤价较高所致。陕西煤业与控股股东陕煤化集团及下属公司的关联交易在未来期间内将持续存在,甚至有陕煤集团提高关联采购量的可能性。陕煤集团为陕西煤业输血帮其扮靓业绩,可以提升后者的估值水平。

按照目前的业务板块划分,陕西煤业主要业务是原煤的生产和销售,而利润更高的煤化工和煤制油项目都在陕煤集团旗下。但是随着油价的暴跌,大股东陕煤集团的经营业绩也令人堪忧。煤化工行业的主要经济效益取决于煤化工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竞争。

业内相关人士分析称,从目前表观(当前煤价等静态条件)来看,煤制气和煤制油产品的盈亏点分别在油价为65~75美元/桶和75~85美元/桶,烯烃和甲醇等化工产品的盈亏点约在油价为65~70美元 /桶。当前的油价已低于煤化工产品的盈亏点,煤化工行业已多无盈利。

因此,陕西煤业的大股东陕煤集团在油价下跌面前或许自身难保,未来还能给陕西煤业提供多少支持让人怀疑。

会计估计变更,救火全年利润

为了挽救全年利润下滑颓势,公司自2014年10月1日起,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比例。

经陕西煤业测算,其估计此次会计变更将增加201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57亿元,其中:因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变更导致公司2014年四季度折旧费用减少而增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0.63亿元;预计,因应收款项坏账计提比例变更导致公司少计提坏账准备而增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0.94亿元。显然,公司在第四季度开始变更会计估计,意图挽救2014年度惨淡的报表数字。与会计估计改变增加的净利润1.57亿元相比,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为9.23亿元。会计变更增加的净利润是其前三季度净利润的17%。

此次变更中,公司把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由6年延长至8年。因为影响公司业绩的原因除了煤炭市场价格的变动,另外一个因素来自于大量固定资产投入导致的成本增加。公司的固定资产在2008年为88亿元,而到了2013年,公司的固定资产已经增加到324亿元,而由于公司对固定资产采用的是直线折旧计提法,因此,在2012年煤炭市场开始走低的时候,公司仍要支付大量刚性生产成本支出。

产业趋势难改,未来走势不乐观

虽然行业趋势不甚乐观,但是陕西煤业等能源板块股票却在2014下半年随大势走强,出现集体上涨的态势。

像陕西煤业这样逆产业趋势的股票后续走势将会如何?业内人士分析,应持谨慎态度,一是因为此类个股的上涨主要靠市场的人气氛围的烘托。二是因为产业趋势的确难有实质性的改变。

篇6

自2007年9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从70美元/桶附近起步,一路大幅上涨,并在2008年1月突破100美元/桶的高位。在美元持续贬值、新兴国家需求大幅增长和国际投机盛行的三大背景下,目前已经进入到高油价的时代。高油价将对全球经济产生直接影响,并导致相关行业的深刻变革。

导致油价上涨的因素很多,美元疲软、得克萨斯炼油厂发生爆炸、欧佩克可能减产以及委内瑞拉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国际油市对委内瑞拉原油供应问题很关注。另外,非洲最大产油国尼日利亚的局势也是投资者的一大关注点。据美联社报道,目前袭击了该国石油基础设施的武装分子要求美国总统布什就尼日利亚长期以来的危机进行调解。受到冲突的影响,尼日利亚的原油产量已经下降了20%。

在国际原油期货大幅上涨的压力下,预计国内成品油价格仍将保持稳中略涨的态势,而油价的上涨对于市场则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投资机会。

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拉动下,国内原油期货价格也持续推高。而在上游成本加大、下游价格上涨受到限制的挤压下,石油系统的供油也相应减少。

国家发改委的生产资料后期走势判断报告提到,预期目前原材料价格继续走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预计国内成品油价格仍将保持稳中略涨的态势。

油价上涨是物价上涨将持续的重要信号。首先,油价上涨本身可能拉动物价上涨,油价上涨无疑会拉动下游的诸如交通运输、化工材料价格甚至是其他能源如煤炭、电力等方面的价格上涨,其潜在波及范围不小。其次,油价高涨代表了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如煤炭、矿石、电力等供应更趋于紧张,价格上涨压力大。而本轮物价上涨的根源正是资源的价格上涨推动的。所以,在油价上涨的刺激下,物价上涨的趋势可能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油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行业范围较大。投资者重视油价受益板块,可以获得较好的结构性获利机会。

石油开采业、石油设备制造和石油运输行业无疑是油价上涨的直接受益者。首先,作为上游行业的石油开采行业,无疑最直接受益于油价上涨;其次,石油价格高涨也直接促进石油开发的加快,因此与石油开采相关的设备制造及石油运输行业,都必然受益于行业景气度的提高。而国际油价的不断走高,将推动能源价格的整体走高,煤炭行业也是直接受影响的行业。只要高油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适当的范围之内,不至于使国民经济增长倒退,作为石油替代品的煤炭行业将会受益。

新能源股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6年,中国共计消费了3.5亿吨原油,556亿立方米天然气,23亿吨原煤。中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风电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小水电8000万千瓦。尽管这些规划将缓解总体能源需求紧张的状况,但难以解决2020年新增2亿吨原油需求所要求的供给问题。中国石油供应短缺这一问题,将主要依赖煤化工行业生产煤制甲醇、二甲醚、煤制成品油和煤制烯烃等来缓解,这些新能源受到国家政策扶持,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相关公司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

高油价同时会给煤化工、电石化工行业形成利好,以煤和电石为原材料的化工企业将获益良多。以煤炭为原材料的煤化工企业相对于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企业,具备较大的成本优势,如煤焦油、合成氨、甲醇等,其产品随着油价的提升反而可获得相应的提价空间。尤其是生产PVC、PTA、MDI等存在供给缺口的公司,调价能力强,更是值得关注。油价的上升也会直接传导到电力行业,使得电力产品价格上涨。但是不同于煤炭行业整体直接受益的是,对电力行业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煤炭价格的上涨导致火电成本上升,但水电、风电、核电成本基本未变,因而油价上涨对电力行业来说将形成分化,主要运用新兴发电方式的电力企业的优势将凸显出来。

高油价同时会对农业形成利好。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面对高油价的影响,在2007年年底通过了一项新能源法。该法案鼓励大幅增加生物燃料乙醇的使用量,使其到2022年达到360亿加仑。而乙醇燃料制造将大大消耗玉米,将对农产品产生重大影响。美国的新能源法刺激了全球农产品相关产业的繁荣,因为该法必将导致玉米供不应求,从而价格高涨,美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将大幅增加,并导致耕地面积的扩大,由此将导致其他作物的价格上涨,最后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整体上升。因此,对于农业股而言,自然是机会巨大。不过,对于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的农业股来说,普遍受益的可能性很小,比如最近大幅飙升的敦煌种业这类公司,只是结构性机会。真正最能从中受益的,则是农业这条产业链的上下游,如化肥、草甘磷等企业。2007年以来,全球钾肥、磷肥、氮肥价格纷纷大幅上涨,并带动国内相关化肥价格大涨,也使得相关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而农作物的大量种植,必然使用更多的杀虫剂,象草甘磷,由于行业景气受到明确的基本面因素的促动,其在短期内的投资价值也十分显著。

节节攀升的油价和持续贬值的美元也给黄金带来了双重动力。一般来说,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影响其价格的重要因素有:汇率、通胀水平、地缘政治、供求关系、储备需求以及投资性需求等因素。当然,各个因素对金价的影响往往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历史经验来看,汇率和通胀是影响黄金价格的最重要的两大因素。一般地,汇率的波动往往是黄金价格阶段性波动的主要驱动力。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黄金价格与美元指数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强,而与通胀之间的相关性则要弱很多。然而,1973~1974年和1978~1982年两次黄金价格指数式的上涨趋势,则源于两次石油危机引发的恶性通胀大大刺激了黄金的需求,两次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超过10%,黄金都出现了超过400%的涨幅。2003年以来黄金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元贬值,根本原因在于2003年以来的全球性经济同步高增长并没有出现高通胀,相反通胀水平仍然处于历史低水平。当然,在全球性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能源价格的攀升,还是引发了投资者对于通胀的担忧,特别是纽约市场油价近期再破每桶100美元大关,给黄金市场带来了很强的支撑与动力。

原油价格上涨总体来说是上游受益下游受累,但是影响的程度仍然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考量,这主要取决于行业消化油价上涨的能力,具体包括原油及原油上涨引致的其他成本占该行业生产成本的比重、行业向下游转嫁价格的能力、提高技术水平以改善成本结构的潜力。

与石油开采的景气不同,炼油业属于最典型的原油下游产业,因而受国际油价上涨的拖累最大。目前国内炼油业基本处于略亏状态,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使得炼油企业的压力再次加大。对于A股市场两大蓝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高油价对它们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每年,国家都会对这两大公司予以巨额补贴,就是为了弥补其炼油业务的亏损。

油价上涨对化纤行业的影响也是比较直接的。化纤原料乙二醇、PTA、聚酯切片、涤纶聚酯、锦纶直接受油价的影响,这几种原料的价格几乎完全是由成本推动的,而且化纤原料价格的上涨幅度往往超过其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因而使化纤行业利润被压缩。

对于整个运输行业来说油价持续上涨,运输企业终将通过提高运输价格来弥补损失,将油价上涨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将在短时间内对运输需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也将使运输方式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如公路、民航运输的货源分流到铁路、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上。交通运输业中,因航油占民航业成本的四分之一以上,油价上升直接导致民航业费用因油价的上升而大幅增加,故民航业受油价上升影响最大。

油价上涨的传导作用,使得石油化工的较下游行业――建材行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建筑、建材,特别是化学建材、玻璃等,由于处于石油化工行业的较下游,受原油价格变化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油价的上涨也将直接引发建材行业生产成本的上升,行业利润也将一定程度被压缩。

篇7

中石化向一线工人倾斜,增加其收入,本来是一件普通的企业事件,但就这一普通的企业长薪事件却招来了质疑之声。实际上,中石化此次长工资是不应该受到质疑的,很多质疑也是源于误解。

中石化长工资合理合法

为什么一次长薪事件引来了社会的关注?梳理一下对中石化长工资产生质疑的言论,不外乎集中在这两点,第一,认为中石化是垄断央企,它依靠垄断地位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员工工资已经普遍较高。第二,认为中石化长工资是规避相关规定,想通过增加成本达到少缴红利的目的。其实,这些质疑中石化长工资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中石化此次长工资也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需要明确的问题是,中石化员工工资的变动是否违返法律?中石化工资变动是否侵害了他人的利益?中石化员工工资变动是否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只有厘清着这些问题,才能够正确认识长工资的问题。

中石化是中国“巨无霸式”的垄断企业,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影响整个行业乃至中国经济的走势。但无论如何,中石化毕竟是按着中国相关法律组建的企业。一个企业根据市场情况、经营情况乃至社会环境的变化,调整工资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法律规定不允许一家企业对员工工资进行变动。在法理上讲其调整员工工资是无可厚非的。

第二个问题,中石化涨工资是否侵害了他人的利益呢?目前有些人认为中石化通过长工资是规避央企上缴红利,也就是说,中石化通过长工资的形式,把本来应该分给全国老百姓的钱分给企业内部员工,也就是说中石化侵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实际上,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深刻理解中石化在央企的地位、社会责任及其管理模式。同时,也小看了中央政府对央企的管理力度。

目前,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150多家央企都是关系重大国计民生、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行业。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正是有这样的重要地位,这些企业大多数是垄断性行业企业,也必须是垄断性行业企业。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管理层面上的问题,更是一个政治乃至民族、国家发展的问题。正是这些行业的重要性,这些行业才不得不采取特殊的管理模式。因此,在2003年诞生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个部门,对央企实行中国式的管理与监督。如果中石油、中石化等垄断行业央企仅仅为了一己之私,罔顾国家长远和宏观利益,事实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第三,在目前的情况下,中石化长工资有其合理性,有其必要性。4年多时间,中石化员工没有长过工资。在流动性过剩、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中石化有义务增加员工的收入,改善员工生活。而且这次中石化长工资非常明确地规定,向一线员工倾斜。正像有评论人士指出那样,不论是主管部门,还是社会舆论,谁都没有权力剥夺中石化员工长薪的权利。

高成本下中石化有理由长工资

质疑中石化长工资中颇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中石化提高工资就是“变相给自己发补贴”、“是兑现自己的经济理性”、是为了“少缴红利”等等。总之,这种观点认为,中石化就是为了企业的利益,没有考虑公共利益。

持有这种观点的最大的理由是,让央企上缴红利,央企为了“兑现自己经济理性”就提高成本,以达到少缴红利、企业多受益的目的。

我们不妨看看中石油、中石化成本是否在提高。

自从1995年以来,石油的发现、开发和生产成本一直在上升。

首先,已计划的资本支出上升。著名的莱曼兄弟公司对325家公司的调查表明,2006年已计划的全球勘探和生产支出是2380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15%。而2004年为1670亿美元。2004年以前一直在1500亿美元以下。勘探和生产支出上升,一方面反映出石油公司在努力增加油气储量和产量,另一方面也说明人力、原材料和油田服务的成本越来越高。

第二,从钻井成本上看,仅仅就从2003年到2004年租用钻机的成本而言,其成本上升不到5%。但是随着钻机合同期满,新的合同的租费要高得多。从2004年到2005年钻井商的钻井收入增加了20%-40%。一家钻井商报告说,其签订的2006年钻机租用合同的日租费平均比2005年高30%。2006年项目成本已经显著上升。剑桥能源研究会的开发资本成本指数表明,2005年12月到2006年5月间,项目成本上升了18%。

仅此两项就可以看出,中石油、中石化的成本提高是不可避免的。不仅仅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成本上升,世界上石油企业成本也在提升,同时,这种情况还有加剧趋势。

以上仅仅是石油企业生产中成本的提升。而在安全、人力方面的成本也在不断甚至大幅提升。对于石油化工行业来说,安全措施更是忽视不得,一旦这方面出现问题,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虽然没有权威的数字,但笔者相信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应该是最多的。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要求越来越严格,中石化、中石油必然还会加大投入力度,中石油说提高安全成本并非虚言。

另外,从人力成本上看,在猪肉、粮、油等食品价格提升,房价高位运行的情况下,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员工肯定也受影响。中石化4年时间没有涨工资,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涨工资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中石油、中石化企业成本的提高是必然的。成本提高也不是始于今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把中石化想提高工资的举措看作是通过提高成本少缴红利是错误的。

质疑中石化长工资缘于误解

一段时期以来,包括一些经济学家和财经媒体评论人员在内的一些人,认为这些企业只是依靠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利润,企业员工获得优厚待遇,其贡献和员工收益是不成比例的。其实这种观点存在着很多误解的地方。

客观地说,一些央企确实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把中石油、中石化上当作靶子动辄进行批评指责是错误的。

篇8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成就卓然。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却是中国难以承受的高能耗。这一方面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能耗较高的重化工业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也源自中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2003年,中国GDP达到1.4万亿美元,世界的4%,但为此消耗的各类资源经折合后约为50亿吨,其中,钢材2.7亿吨,石油2.67亿吨,煤炭16.67亿吨,水泥8.62亿吨,分别相当于2003年世界消费量的27%、7.4%、31%和40%。去年中国的GDP增长占世界3%,却消耗了占世界40%的原煤;中国的电解铝生产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出20%~30%,与此相应的是,中国不少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而二氧化硫排放量则高居世界榜首。

高耗能发展模式制约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资源禀赋较差,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由于国内资源供给约束性增强,中国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3年,约有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0%的铜资源、34%的原油依靠进口解决。资本、资源匮乏,却要支撑以高投入、高消耗为支点的快速增长,这样的发展当然难以持续。去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的“缺电”现象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将遭遇资源瓶颈的重要信号。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消费煤炭、钢铁、铜最多的国家,也是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和电力消费国。统计显示,中国每创造万元GDP所消耗的能源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造成许多隐忧。从2003年来看,尽管增长速度达到9.1%,但由于消耗大量资源,加剧了资源短缺的压力;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扬,加大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煤电油和交通运输全面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过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如果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约60亿吨标准煤,2002年这个数字是14.8亿吨。按目前的能力,是难以保障能源供应的。矿产资源保障的前景同样不容乐观。中国虽然有些矿产资源储量较大,但人均矿产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58%。到2010年,中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只有11种能依靠国内保障供应;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减少到9种;而铁矿石、氧化铝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矿产资源更将长期短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能源翻一番的条件下实现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仅从能源消费来看,如果比2000年翻一番,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就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将达到22亿吨。中国煤炭资源丰富,虽然国内资源保障不成问题,但也面临精查储量不足、生产能力不足、运输能力不足和环境容量不足等四大压力。目前,煤炭的精查储量只有600多亿吨,要保证年产22亿吨,其精查储量至少应有1250亿吨。要新建100万吨级大型煤矿1000座,新建7条大秦线。此外,环境容量也是大问题。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木材等的国内保障程度将大幅度降低,对外依存度大幅度提高。中国进口石油大多来自中东和北非,经过马六甲海峡,面临很大的运输风险。

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增长,资源约束日渐明显,最突出的是石油资源。尽管中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大国之一,但石油消耗增长过快,产量远远赶不上用量。现在中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原油数千万吨以上,今后依赖程度还会继续加大。石油是一种为国际大资本操纵的具有高度投机性、垄断性的特殊商品,其价格若出现剧烈波动,将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能源产品提出了不断增长的需求,石油化工产品首当其冲。目前,美国、日本、中国GDP规模大致为8万亿美元、4万亿美元和1万亿美元,而原油消费分别为4.8亿吨、2.4亿吨和2.4亿吨,中国产值能耗相对较高。据有关部门披露的数据,2003年,中国乙烯需求量1500万吨,而国内产量只有611万吨;合成树脂进口1907.3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55.9%;合成橡胶进口100.6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45.7%。高消耗带来了产品和原材料的短缺和高价格,而高价格更加剧了各种资源的紧缺,进而引发市场供求的失衡。

特别是作为石油化工最重要资源的石油,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需求呈强劲增长态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自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的10年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6.66%;而同期中国石油的产量年均增速仅为1.75%。国内有关部门预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约为3亿吨,石油消耗与生产之间存在巨大缺口。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到2020年,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存度将达到50%左右。巨大的需求缺口,必须通过海外供给获得。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源稀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国家间将围绕资源问题展开激烈的竞争。

石油产品的紧迫形势只是国家整个能源高耗与能源紧张状况的一个缩影。石化行业所依赖的重要资源之一的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所有的信息都说明:中国的能源高消耗正使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支撑力”问题迅速凸显,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着中国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实施国家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2004年8月24日,总理主持国务院学习讲座并发表讲话,强调油气资源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把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证油气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和有效利用,为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保障。

指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石油天然气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与能源、国内与国外、开发与节约、消费与储备、当前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一是坚持立足国内,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经济、稳定的油气供应渠道和石油安全保障体系。二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既要加强石油勘探开发,搞好储量和产量接替,更要注重节约使用油气资源,发展替代能源。三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大力提高油气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效率。

强调,要正确制定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努力增加国内石油天然气的供给能力;大力开展石油天然气节约和合理使用;继续发展国际石油贸易和合作开发;加快发展石化工业,有效利用油气资源;逐步建立石油储备制度和风险规避体系;完善石油天然气开发、节约和有效利用的保障措施。要密切跟踪分析国际油价的走势,认真研究对策。当前特别是要切实抓好石油天然气的节约和合理使用。要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抑制油气消费,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广泛运用技术手段和加强科学管理,努力降低油气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各行各业都要制定节约使用油气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生产、建设和消费等领域都要挖掘节能潜力,全面厉行节约。真正把开发特别是节约能源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内容,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有利于节约石油天然气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经济体系,发展节能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全面建设中国石油安全战略体系

所谓石油安全,就是在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应保障能力。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石油安全已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课题。面对国际石油市场变幻莫测的形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探讨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未来将会呈现如下若干基本走向: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控制石油消费量增加的主要途径就是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节约用油作为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模式。为此,必须积极加快技术进步,节油降耗;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压缩高耗油产业,淘汰高耗能设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加快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消费者使用其他清洁能源。同时,面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需要高度重视完善石油安全管理体系,有必要建立一个协调能源政策、主管能源的机构,也迫切需要出台一些协调一致的针对能源安全的法律法规,鼓励节油,抑制无效、低效的石油消费。这方面,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中国应力争早日推出一部完善的、缜密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石油法》,以克服石油工业监管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实现依法监管石油工业。

积极开发替代能源

石油安全战略不是孤立的,而是国家整体能源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从整个能源战略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石油与其他能源的比例关系,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结构中的石油比例,大力发展天然气和其他替代能源(如核能、风能、水能等),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逐步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缓解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开发替代能源,不仅可以增强中国能源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保证在未来的国际能源产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新的替代能源还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的能源需求,减少森林过度开采和植被破坏。

目前,中国替代能源的开发发展还是薄弱环节。中国虽是水力资源大国,但目前的开发率仅为1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印度、巴西、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开发潜力巨大。核能是发达国家重要的替代能源,目前仅占中国能源结构的1.2%,而日本、法国都超过了30%。因此,中国应积极发展核电能源,力争到2020年使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发电量的比例提高到4%。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资源基础雄厚,但因成本高、规模小、缺乏激励政策而发展滞后。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远期可以替代石化燃料,近期还可以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边远和农村地区的用能问题。

建立石油安全储备战略体系

为减少石油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影响,增强抵抗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的应对能力,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将是保障中国石油市场供应和稳定价格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在起步阶段宜采用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结合的方式,发挥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三方面作用,实施以国家为主、企业共同参与,以国内石油储备为主、以国外石油储备为辅的石油储备战略。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在战争、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时间发生时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同时也能起到部分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而企业商业储备则不仅可以保证国家石油储备的平均库存,还能在关键时刻起到稳定市场供应,稳定人心、缓和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作用,况且,企业商业储备是在自筹资金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能减轻国家在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方面的巨额财政负担。

中国的石油安全储备总量,须依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和经济承受能力,并借鉴各国成功经验,以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方式来确定。资料显示,美国实际储备原油的能力已达7.5亿桶,可满足158天的消费。日本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60天的进口量。欧盟国家则建立了相当于90天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对此目标,可由小到大、分阶段逐步实现。

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组成多元化海外石油供应体系

篇9

关于当前国际油价暴涨的原因,主要石油消费国普遍归结为新兴经济体需求拉动、产油国生产投资不足和全球石油生产“达到顶峰”的结果,而石油生产国却更加强调市场投机因素的作用。无论如何,国际原油供需基本面是决定国际油价长期走势的最基本因素。

(一)国际市场供需脆弱是国际油价暴涨的基本原因

目前存在的事实是,世界石油剩余产能不足,尤其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调节国际油价的能力下降。欧佩克国家的产能利用率已由1993年的90%提高到目前的100%上下,这严重制约了该组织通过增产平抑油价的功能。其次,炼油产能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以往在炼油上的投入不够,而新的炼油厂投入使用尚需时日。与此同时,由于世界经济增速加快,原油需求不断上升,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用油需求不减,而中印等新兴国家需求增长。

(二)美国次贷危机及美元持续走软是近期油价暴涨的最主要原因

去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持续的降息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更加泛滥,大批热钱为了规避风险转而投向商品市场,尤其是原油期货市场;而油价的上涨又加重了全球范围内的通胀,不少资金转而借助原油期货实现投资保值,这便形成了石油和通胀解不开的“死亡螺旋”。美元兑主要货币贬值,降低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削弱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收入的购买力,并增强了美国以外消费者的购买力,刺激了包括原油在内的全面商品买盘。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一直都是以美元来衡量的,美元贬值自然带来石油价格增加。

(三)以对冲基金为首的国际游资炒作更是国际油价持续暴涨的始作俑者

据有关统计,去年以来,有8500多家基金的9000亿美元资金利用各种题材炒作油价。这些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包括石油在内的商品市场,推动了石油价格的上涨。同时,投资银行鼓吹油价将继续“超级暴涨”也令油价涨势惊人。在这一轮新的油价飙升中,对冲基金的参与加剧了市场波动。

另外,伊朗、尼日利亚等地缘政治紧张也促进了国际油价暴涨。

二、国际油价暴涨的影响

(一)油价高企推动通货膨胀

随着油价上涨,以石油为原料或燃料的航空、汽车运输、石油化工等行业最先受到影响,这些行业又会把压力转移给下游行业。油价上涨还将带动替代能源跟着涨价,一些不直接用油的行业也会随之产生物价连锁反应,最终将导致整体经济运行成本提高,产品价格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同时,油价高涨会影响各国宏观经济的运行。长期高油价不仅加大了经济运行成本,而且增加了进口石油的外汇负担,并将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增速减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日前的年度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今年该组织30个成员国平均经济增速将放缓,预计平均经济增长率约为1.8%,远低于去年的2.7%,是自2002年以来最低增幅。

(二)引发国际粮价暴涨,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由于国际油价暴涨,使得开发生物燃料有利可图,粮食长期过剩的美国和欧洲国家致力于开发以玉米、小麦、甜菜等农作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燃料,造成燃料与人争田、争粮的局面,并进而造成国际粮价在上半年出现暴涨。许多国家的粮食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全球粮价上涨对这些国家的人民生活和政治形势产生严重影响。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玉米价格在2005年至2007年间上涨了6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美国生物燃料生产增加。而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估计,假如世界主要国家今年停止使用生物燃料,那么在2009年至2010年间,玉米价格将下降大约20%,小麦价格将下降10%。

(三)世界各国油价政策处于两难境地

篇10

战争可能引起美国经济萧条

虽然美国最终会赢得这场战争,但也将付出高昂代价,特别就经济而言。

首先,军费开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刺激有限。据估计,对伊作战如果速战速决,战争和重建的费用大约为1000亿美元,约占美国年GDP的1%,保守的估计则更少。这1000亿美元的支出中,还包括已经生产出来的军火。因此它对美国就业增长的刺激微乎其微,除了军工部门外,其他行业不会受益。因为目前在美国,不是军火工业催生新的民用工业,而是相反,军工部门不得不追赶处于领先地位的计算机、通讯领域的商业公司。换言之,军事研究与开发已难带动美国经济的发展。

其次,军费开支将增大美国财政赤字,导致财政恶化,利率上升。攻打伊拉克的军费开支将使财政赤字雪上加霜。除了战争开销以外,美国还要负担占领伊拉克的费用。财政赤字状况的恶化,有可能诱发股票、债券、美元的“三重贬值”,并导致长期利率上升。这样,9.11事件后住宅贷款利率下降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也将不复存在。

再次,为了缩小财政赤字,布什政府有可能使用“割肉补疮”的办法,即削减其他方面的支出来抵消大部分战争开支。如压缩教育、医疗卫生和环境领域的开支,这样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将会下降。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施蒂格利茨为此警告说:“对伊战争将会使美国变得比现在穷。”

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不久前专门开会研讨了攻打伊拉克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研究人员对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进行了测算。

第一种情况是“轻度影响”,其前提是战争只持续4~6周便以美国取胜而结束,这种情况下,油价即使超过每桶40美元,其影响也是有限的,约使GDP下降0.5个百分点。战争一旦顺利结束,所有不确定因素都会明朗起来,股市也会走稳,投资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很快地恢复信心。公共开支亦会增加。这样,美国2003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达2%,下半年则有望达到4%。

第二种情况是“中度”影响。即美国的军事打击需持续6~12周,届时油价将在较高的价位(40~50美元/桶)上徘徊,这种情况下,美国2003年上半年的增长率将接近于零。

第三种情况是“重度”影响。这是最坏的影响。战争拖延6个月之久,石油价格飙升至80美元一桶,消费者购买力急剧下降,通货膨胀卷土重来,这样,美国的失业率将由目前的6%升至7.5%,2003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会出现3%以上的负数。

就上述三种情况发生的几率而言,研究人员估计,第一种情况为40%~60%,第二种情况为30%~40%之间,而第三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只有5%~10%。但不言而喻,即使出现第一种情况,这场战争对美国经济而言也是弊大于利。当然,如果美国如愿以偿地控制了伊拉克和中东的油田,使油价稳定在令其满意的价位上,那么从长期看,为之付出的代价就无足轻重了。

亚洲经济面临战争风险

由于亚洲经济对石油进口和出口的依赖,因此美伊战争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影响很大。

日本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亚洲第一大经济体,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在亚洲也是较高的,日本原油消费量全年高达2.5亿吨,几乎都要靠进口。目前,每天大约需进口400万桶。对于这样大的进口量,油价上升造成的影响自然不能低估。不过,由于日本有超过规定的充足储备(119天以上),基本上无后顾之忧。尽管如此,油价高企也会伤及其疲弱的经济,所有进口商品都将加价,居民的消费意愿会进一步受到抑制。据日本大和综合研究所最近的报告,如果美伊战争在6周内结束,油价升至36美元一桶,日本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为0.2%,而如果没有战争,增长率可达0.5%。但如果战争持续6~12周,油价升至40美元以上,则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为负0.6%。更坏的是如果战争要打3~6个月,油价可能升到80美元一桶,届时日本经济将出现1.7%的负增长。

韩国是亚洲主要的石油净进口国,随着美伊战争的临近,国际油价一路攀升,已经给韩国的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受原油价格上升影响,今年1月份韩国原油进口额较去年同期已猛增43%,另外石油产品进口额也增长了一倍。韩国虽有100天的石油储备,大大领先于东亚其他发展中经济体,但为了应付战争可能造成的更高油价,已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来节约能源。

东盟国家所受影响将不一样。像菲律宾、泰国等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国家,受油价波动的影响会大一些。据专家测算,油价从每桶25美元水平上涨5美元,菲律宾今年的GDP将下降0.8%,泰国、韩国和香港则下降0.5%。

随着战争的临近,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前景也变得暗淡起来。日前,亚洲开发银行了最新季度报告,连续第二次下调了东亚地区2003年度的经济预测值,从原来的5.9%(不包括日本)下调至5.6%。这意味着受伊拉克局势影响,2003年东亚经济增长率有可能比2002年的6.1%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跌幅最大的是新加坡,预计增幅从4.7%降到3.8%,其次是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尼。总之,由于东亚经济对进口能源和出口市场的依赖较强,战争带来的风险难以避免。

中国经济将面对战争考验

美伊战争也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从短期看,油价因素的影响会更大。倘若战争导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则中国的出口受到严重制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是短暂的。

随着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中国经济对油价上涨的抵抗能力比大多数国家要弱。有人估计,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一般国家的GDP增长率会下跌0.1%,而中国要下跌1%。此言姑且作为参考。但中国石油专家计算过,2000年油价上涨约使中国GDP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并对航空业、汽车运输业及石油化工业造成巨大冲击。不仅原油要依靠进口,以其为原料的化工产品也需要大量进口。所以,只要油价超过30美元一桶,中国经济便会深受影响。另外,战争打响后,如果中国从海湾的远洋运输被迫中断,那后果更不堪设想。因为中国几乎没有战略石油储备。另外油价上涨,还会损害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中国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若每桶石油价格上涨5美元,中国每天就要损失1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