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发展水平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农业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现代农业的概念
何为现代农业?本质上说就是利用先进的科技,现代化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的生产、管理、到销售过程进行优化,让农业能够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使农业发展符合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现代农业之所以称之为现代农业,与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将现代化的科技引入农业。高科技的应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今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化等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的应用备受注目。如今,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话题。如何能够让高科技引领农业的发展为各国所关注。在这种条件下,智慧农业的发展无疑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推动力量,其所涉及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都与当今的科技发展热潮息息相关。智慧农业的到来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农业将来更进一步的科技化推进做好了准备。
2智慧农业的概念
所谓智慧农业,指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设置的各种传感器和网络对农作的生长周期进行测控,通过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并对农业作业进行指导,以最高效的资源利用、最低的成本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最低的风险使农业得到最好的发展。智慧农业给现代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推动现代农业更进一步发展,其高科技的利用,科学化的管理,科学化的分析指导无疑都将农业现代化的因素融入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智能农业的发展将现代化的成分带入农业之中,推进了农业的更新变革,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3智慧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3.1智慧农业推动高科技发展,推进新技术运用于农业
科技的兴起带动智慧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中所运用的高科技种类非常多,如电子传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都是当今时代迅速发展起来高新技术,智慧农业是将这些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的农业之中,使传统农业的作业方式得到更新。它改变了以往劳动作业中繁杂的人力劳动以及经验判断,采用更加科学的实时监测与实时状况分析,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了更好的判断,能够随时随地补充农作物所需的养分,给以农作物生长过程最好的照料。通过传感技术的应用,更丰富了农业作业的检测力度。大数据的收集,改善了农田作业制度,将高科技的数据化管理应用于农业,推动农业管理模式的科技化。物联网的建立使得农业的产业模式更加丰富,加深了农业的产业链,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率。这些新科技的推广应用无不推动农业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而这些应用的推进同时也扩展了高科技的应用范围,使这些高科技又在不断的实践中更新,进一退推动其在农业中的作用。智慧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业作业方式的改变,更是农业的技术革新,智慧农业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2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作业的手段变化,使农业作业管理
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智慧农业给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科技的应用,技术的革新,更使的农业的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智慧农业对农业的管理模式更加先进。智慧农业是通过传感器反馈,然后经过大数据处理得到的农业实时数据,这一点在老的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上实现了非常强的突破。老的传统农业对农业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管理,主要通过勘查、观测,做出经验性的判断然后对农业进行管理,缺乏实际评测的准确性,往往在管理中人为因素比较强。而智慧农业一改以前的管理模式,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对农作物生长时的土壤酸碱度、空气温度、湿度及作物的缺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了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每时每刻的问题的发现,对于各指标不足的情况可以及时调控,同时对于作物的管理也免去了很多人力。在管理模式上,更多的是以数据分析为主,通过传感器得到的数据,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作物阶段性的成长数据反馈到数据库,经过一系列审核,评测之后,有专家综合各种数据资料对作物整体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解析,进一步指导农民农业的作业方向,从而使农业作业更具科学性与预见性。这种管理模式摆脱了以往对农业生产的经验判断,管理更加科学、准确,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管理更加现代化。
3.3智慧农业要求农民的作业更加科学化,职业技能更加专业化
智慧农业发展带动了高科技发展,使得农业的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更要求农民的职业素养能够达到更高的要求。首先,智慧农业中运用的高科技比较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含量较高,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从业者有更高的知识含量。对于高科技产品的操作必须能够熟悉善用,能够对农业作业的各项数据的进行读取分析。其次,农业从业者要善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对农业操作、农业作业进行把控。再次,农业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农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符合农业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只有具备了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所以,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的技术发展,更要求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得到提高,符合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总体来说,智慧农业的应用是对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推进。智慧农业将高科技应用于农业当中,将传统农业进行转变,使农业的生产、作业、管理更加现代化,使得农业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特征。以科技的进步来拉动农业的发展,让新的技术融入到农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同时也让从业者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更加专业化、高素质化。不管从生产、管理、还是人的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改善,也使得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能够更加顺利,农业的生产效率更高。智慧农业的出现实实在在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因智慧农业的到来更加迅捷。
4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4.1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
智慧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一场农业的高科技革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智慧农业的发展更将现代化的技术融入农业,我们应当推动农业的智慧化发展,以此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智能农业的高科技应用,来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使我国农业的发展更符合时代特征,让农业更快地实现现代化。
4.2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推动智能农业发展
智能农业发展能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各级政府应结合国家农业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智慧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引导,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有实力的农业企业、金融机构等参与到智能农业的发展中来。同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通过规划、激励与引导是智慧农业融入农业的发展之中,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4.3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
篇2
农民进城务工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体验更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生活,学习先进的技术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其次,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对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的发展实现了共赢式的成长。
对农民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事农业的主力军是妇女和老人,他们不容易接受新知识,很多人更愿意沿用自己从事农业劳动的经验,不相信农业科技能带给他们更高的产量和收入。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我国农民比较淳朴,善于运用知识和智慧,思想积极性也比较容易调动,这就需要做好舆论向导工作,把务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农民多数以村落的形式聚集,可以逐存逐镇进行宣传,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工具,如村委广播、宣传手册等做好宣传工作。对农业科技推广到各家各户的目的、意义、预期成果等进行大力宣传,使农民在思想上接受和认识新的农业科技,进而主动配合农业科技人员,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并付诸实践。树立农业科技典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系统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面对理解接受能力较低、实践性较差、身体健康欠佳以及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妇女和老人,工作实施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树立农业科技推广的典型来引导,村民之间的沟通与口口相传效果要明显好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苦口婆心的教导。树立科技推广典型实现以点带面以促进农业科技为所有农民接受,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付诸实践,提高现实生产力。
首先,树立农业科技典型需要选择典型示范户。典型示范户应选择文化水平较高(如受过初高中教育)、思想进步接受新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农户作为对象。部分农民不愿接受新知识担心要冒风险,即使广大农民愿意接受新技术但往往接受速度不快,理解上可能出现偏差,对新技术从认知到接受运用需要较长的时间。选择好科技典型示范户并示范和引导其他农户,可以使农业科技新技术的推广工作难度降低很多,因而选好典型示范户至关重要。其次,实现典型示范的有效引导。对即将推广的农业科技新技术,应首先将新技术信息送达到典型示范户,农业物资补贴到位,在典型示范户中进行示范。在示范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制定详细的推广计划和示范程序,示范过程中要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确保新科技推广示范的成功,在此过程中要做好推广记录,便于总结。第三,要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农业科技推广需要推广人员切实指导农民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要做好与农民的沟通,理解农民的困难考察客观条件。农业科技人员还要不断学习,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和气候特点实施指导,切实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高自己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水平。第四,对农业科技示范工作进行认真总结。不可否认,农业科技推广示范能给广大农民对所推广的农业新科技新成果的应用以一种直观客观的效果,这是使示范典型从认知新技术到推广应用新技术的有效手段。
科技示范的最重要目的是使农民接受并应用农业科技新技术,切实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工作结束后,还要就示范户对该项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和跟踪,确保新技术为广大农民接受和应用。要及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做好以后的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搞好农业发展做准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大量转移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给农业科技的推广带来的巨大的困难,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实施将弥补农业生产劳动力的不足,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篇3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优势;措施;发展趋势
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探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依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农业的发展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但我国的农业技术相对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设施农业技术也比较落后。推动设施农业技术与国际接轨,并共同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现阶段,我国设施农业中塑料大棚种植和玻璃温室种植比较普遍。设施结构不完善,温室内空间利用率低,造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对土地占用率较大却又得不到高效的使用,从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情况。由于农民普遍收入较低,购买能力有限,造成了设施机械化程度不高,我国温室中大多使用的设施装备水平较差,所采用的设施极其简单,基本上只是起到防雨和保温作用。这种低水平的农业设施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差,北方地区如果遇到连续的降雪天气,温室顶部的电动卷帘机会被冰冻,无法正常工作,影响了温室的光照和通风。[1]下雪后,帘子卷不起来,没有阳光光照,作物不生长,温室内湿度增大,作物生病等一系列问题。农户种植作物缺乏科学性,种植部分作物,会整袋肥料往菜畦里施,生怕肥力不够影响产量,或者大量使用农药,作物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2先进设施农业技术的优势
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益。施肥前应该先对土壤进行检测,测出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推测出施肥结构、施肥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然后根据种植的蔬菜制定出专用的配方施肥方案,对症下药。利用先进施肥方式,如:秸秆生物反应堆、二氧化碳施肥等。杀虫灯可以吸引害虫接近,利用高压电将害虫杀死或者利用毒药将害虫毒死。通过安装沾虫板、杀虫灯的方法可以取代农药。高温焖棚能消除温室内病菌,杀灭虫卵,改良土壤,减少后期农药使用量。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可从源头上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保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3设施农业的改进措施
3.1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要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设施农业自然而然也不例外。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使设施农业取得更快、更好、更加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和效益优势,才能真正促进设施农业的良好、平稳发展。[2]这就要求,必须认真重视起科研开发,不断加大其力度,使那些设施农业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得以解决,注重利用相关的生物技术开展工作,加快研究开发设施农业的配套技术,比如农用的小型机械设备、温室大棚新型的覆盖材料,加快设施农业的机械化进程。要注重温室大棚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例如节能增温、节水灌溉技术等等。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新品种及后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2产品生产过程中建立生产技术保障体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当今社会,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注重健康问题,饮食健康俨然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绿色无公害是人们对饮食的高质量追求。所以,绿色产品生产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是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设施农业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都是专用的,比如生物肥料、生物药剂、生物制剂等等。促使我国的农业发展更加的精准化,所生产出来的食品更加的安全、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符合当代人环保、健康、绿色的理念,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与此同时,设施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地膜产生的污染,养殖厂、工厂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新的污染,严重威胁了人们的健康问题,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不断强化农业生态环保的意识,将这些环境问题重视起来,并进行有效的解决。
3.3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体系
要加快设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必须从企业抓起,加大高新技术所占的比例,加快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利用龙头企业,将农户、市场及企业,以合同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技术、生产及销售的一体化,促进设施农业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各地的地域及气候条件,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各地的经济、市场以及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也是不尽相同的,也是有不小差异的。这就要求,在发展设施农业的时候,必须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单纯拿来任一的模式就照搬,在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同时,将实用性和先进性有机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促使设施农业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
3.4大力发展农村设施农业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为了使广大的农民受益,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设施农业对加快其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它对农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加快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从整个农村设施农业的现状来看,其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设施机械化程度不高,对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3]由此可见,大力普及与推广生产科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组织相关的专家人士,深入一线岗位进行指导,运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加快生产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通过科技示范的建设作用,加快我国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
4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从事农业工作的人数会不断减少,这一状况下,机械设备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耕作机械,栽苗机械,灌溉机械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施肥设备、灌溉设备等研究的深入,农业工程机械也会在设施农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精准化、智能化将是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设施农业是人类智慧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将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更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成梅.浅谈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6,(07):184.
[2]史瑞锋.浅谈我国农业机械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民致富之友,2014,(20):218.
篇4
摘 要:北农科技园结合北京昌平地区的资源、气候、良好的硬件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但当前的水平仍旧不高,本文从园区的发展优势、现有项目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几个方面对北农科技园的休闲农业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北农科技园;休闲农业;体系;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28
休闲农业是在城市高度发达和居民相对富裕背景下发展起来、农业转型阶段的新的产业形态。随发展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的扩大、休闲内容的充实,休闲农业能够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的场所。休闲农业以传统农业为基础,近年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在提供新鲜、安全的农产品的同时,附带观光、创汇、教育等特点,有加快城乡融合,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与特色化的功效。休闲农业是观光农业旅游的高级形式,农业技术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实现生产过程的动手实践,游客可轻松愉快的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 ,此外,还能学习农业、生物、生态的相关知识。
北农科技园隶属北京农学院,地处昌平区、毗邻北六环,交通便利,是北京中小学生、北京农学院农事农时的实践教学基地。北农科技园引领新兴休闲农业使游客可参观、体验各种农业项目,将社会需求和农业院校的硬件资源有机整合,使游客充分体验农业乐趣,休闲农业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 以多样化体验项目为特色的休闲农业
科技园引进高新农业技术,起到很好示范观摩效果,在园区游客可进行水果采摘、农技学习、苗木认养及标本制作等活动,极大的满足了游客的各种需求。
1.1 农事实践体验
在日光温室前的土地上进行起垄作畦、中耕松土,进行水稻、玉米、马铃薯的种植,让游客了解到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种植技巧,对农事实践活动有了比较深刻直观的印象。
1.2 学技术、悟农道
学农“技”、更要懂农“道”。传统农耕智慧,需要通过劳动加深体会。此外,园区工作人员还耐心对游客讲解传统豆腐的发展史及磨豆腐的基本流程,让游客亲手磨豆腐,使游客体验到农事艰辛和农民劳苦。同时,开展欢乐农事体验,特色的玉米脱粒、独轮车运粮、扁担挑物等让人回味无穷。
1.3 欢乐自娱、丰衣足食
将分割成块的土地认养给游客,他们可无拘束的种植、采摘水果、蔬菜和花卉,园区内也可提供由园内工作人员代管的服务,游客只需定期来此随时检查关注自己经营作物的生长情况即可。此外,让游客亲自动手收割田间蔬菜、林间捡鸡蛋,提高家庭的沟通协作的同时,游客也体会到了乡村自然之美。
1.4 寓情于景,强化学习
设置有特色的情景,引领课堂书本内容的延伸,使游客展开无限遐想,比如在学习骆宾王的《咏鹅》时,就可把园区散养的鹅放入水塘让同学们进行想象回味。
1.5 植物识别和标本制作
游客识别果树、花卉、蔬菜,在游乐中走进自然,并采集制作各类不同的植物标本。北农科技园曾受北京市教委委托,结合科技园现有植物资源特色,向中学生开放动手实践能力的平台,科技园的多位老师授课讲解植物识别要点、标本制作技巧,深受社会好评。
1.6 参观农业生产线
科技园建有多家农业标准化生产车间,如酸奶加工厂、葡萄酒加工车间、蘑菇菌棒生产流水线、饲料加工、农业废弃物处理生产线等,加深了游客对现代化生产工艺的了解。
1.7 休闲运动
借助科技园内的绿色生态环境,打造运动项目,如攀岩拓展、竞走、跳绳、乒乓球和篮球等运动项目,增强游客身体素质。
2 园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议
2.1 增加休闲服务,引进品牌项目
打造安全、舒适的就餐娱乐环境,打造主题休闲农场,在硬件建设上增加资金投入,打造更多有品牌的大中型项目,力求让“园区有特色可看,农民有事情可做,学生有东西可学”。
2.2 规划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规划是发展园区休闲农业的首要思路,更大程度的争取北京市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积极贯彻开发与保护结合,不能一味的盲目搞建设,让消费者仅仅体验收果、摘菜的农家乐,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却让层次停留在一般现代农业水平,得不偿失。
2.3 打造高新休闲农业
农业发展、园区增收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立足点,继续依靠都市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的技术优势,重视休闲农业的开发新途径、引进新“种质”、新“材料”,积极打造高新技术式的农业园区。
2.4 增加宣传力度
北农科技园也因休闲农业能带给游客全方位的舒适感受,而愈加得到北京地区游客的关注,要不断扩大其知名度,需要依靠政府力量向社会各界推荐,同时,科技园要充分展现学校“窗口”的作用,加强网站的建设,并依靠北京农学院对社会各界的宣传;借助媒体力量,通过专访、专题节目、新闻、板报等途径扩大宣传;借助其他途径,如通过入园企业的大客户介绍,通过入园参观的中小学生的传播,通过政府对外传播等。
3 结语
休闲农业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农业目标单一、技术落后的弊病,本文综述了北农科技园休闲农业现有情况和前景分析,为下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休闲农业是一新兴事物,北农科技园的休闲农业也仅有3a时间,加之笔者学术和研究水平有限,势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欢迎同行各界人士来完善和指导。
⒖嘉南
[1]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1):39-42.
[2]周淑景.农业转型阶段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56):25-34.
[3]徐广才,史亚军,谢翔燕,等.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5):306-311.
[4]郭焕成,孙艺惠,任国柱,等.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8(4):453-454.
[5]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3-24.
[6]俞菊生,吴轶韵,罗强.上海都市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5):1002-1006.
[7]段小力,张黎强.都市休闲创意营销的策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9):307-311.
[8]牛君仪.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对策[J].生态经济,2014(1):124-125.
[9]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6(4):144-145.
[10]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9):38-39.
篇5
“六大最”,展现“百亿强镇”风采
新建镇是全国最大的FDY细旦涤纶长丝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拥有全球最大的天门冬氨酸、丙氨酸生产企业。化纤纺织、冶金机电、生物工程,这三大行业是新建镇工业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2010年新建镇迎来了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牌。这一年,全镇工业应税销售额为115亿元人民币,成为“百亿强镇”,展现了“新建人”的智慧和胆识。目前,新建镇应税销售超50亿元的企业有1家,超10亿元的企业有2家,超亿元的企业有9家。
传统的化纤纺织业已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集群和各项配套齐全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华亚化纤应税销售突破65亿元,连续两年蝉联“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500强企业”。冶金机电业快速发展,共昌轧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板带轧辊生产基地,正朝着世界轧辊生产研发基地的目标迈进。生物工程稳步发展,杰成生物与国际知名公司帝斯曼合作成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天门冬氨酸、丙氨酸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百亿强镇”辉煌的背后,是镇政府及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对高科技新兴产业的高瞻远瞩。近年来,新建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关系,走“政产学研”合作发展之路,帮助企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研发机构。新建镇与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签约,共建“宜兴市苏州大学化纤与纺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镇政府还开设了“化纤大讲堂”,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华亚化纤与苏州大学合作,建设了“江苏省技术研究工程中心”,培养化纤工艺技术骨干,成为新品研发的“摇篮”;该中心研发的83分特多孔数“一字型”条纶长丝等新品,畅销市场,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共昌轧辊与北京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建立了“江苏省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博士后工作站”、“江苏省高合金及复合轧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为高合金喷射成型及激光成型这一世界顶级技术在轧辊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产业集群,体现“化纤名镇”实力
经过30年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和纺织产业的发展,新建镇不仅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化纤纺织名镇”,还形成了集聚酯聚合、溶体、切片、纺丝、织造、印染为一体的化纤纺织产业集群。
规模企业是支撑新建镇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在推动新建镇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华亚化纤、明阳化纤、三鑫化纤、申新染料等龙头企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华亚化纤已完成了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被确定为江苏省百家重点扶持培育企业。
目前,新建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FDY细旦涤纶长丝生产基地,其中50D、68DFDY细旦涤纶长丝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8%,在全国同行业中,先进生产装备在新建镇的集聚度最高。
科技农业,与工业相辅相成
新建镇致力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坚持走农业规模化经营之路,打造了特色鲜明的河蟹养殖、生猪养殖、蔬菜种植等一批农业亮点。
篇6
【关键词】 黔西南州 人口老龄化 养老服务产业
一、黔西南州具有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优势和潜力
1、便利的区位交通优势
黔西南州,是中国贵州省下辖的一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的西南部,滇黔桂交界,云贵高原东南隅。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南昆铁路、汕昆高速、惠兴高速、晴兴高速等公路网穿境而过,立体综合交通能力日愈强劲,紧邻的兴义机场已开通涵盖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的直飞航班,实现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昆明、贵阳到兴义的直航。现阶段,南昆铁路改造、黔江―贵阳―兴义―河口、毕节―水城―兴义、兴义―独山―永州(湖南)等铁路的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贵广高铁也已经建成并通车。另外,通过汕头―南宁―兴义―昆明高速公路和贵阳―兴义高速公路与全国高速公路网连接,穿越云山雾海、高山峡谷,可快速、安全通往全国各地,驾车当天便可到达昆明、广州、重庆、成都、贵阳、长沙等特大城市。
2、舒适的气候环境
黔西南位于东经104°―106°、北纬24°―26°之间,气候分类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基本特点是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80―350天)、终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州内大部分区域年平均气温在l5℃―18℃之间,由于河谷深切,相对高差悬殊,热量资源在不同高度上差异较大,构成了不少典型的立体气候区域。2012年黔西南州被评为国内“最纯净生态旅游目的地”,是生态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的天堂。
3、独特的旅游资源
黔西南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秀美的锥状喀斯特地貌是大自然的馈赠,拥有峰林、峡谷、溶洞、天坑、河湖、湿地、田园、森林等多元交错、规模宏大的景观系统;温泉资源独具潜力;优美的田园风光是世代黔西南人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人与万物和谐共生;厚重的历史文化得到完好的保存,“贵州龙”化石群、“兴义人”古人类文化遗址、夜郎文化遗址、南明历史遗迹“十八先生墓”、“永历皇宫”和抗战公路遗迹“晴隆二十四道拐”、何应钦先生故居等得到完好的保存;浓郁的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民族众多,风情独特,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服饰等独具魅力,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让人留连忘返。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近年来黔西南州州委、州政府确定了以“大商贸、大教育、大医疗、大旅游、大电商、大户外运动、大通用航空、大会议会展”以及其它产业的“8+N”产业平台为主轴,打造产业链完善、特色产业鲜明、资源配置合理的大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加快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依托中心城市的服务业聚集区。
二是工业化发展速度加快。重点打造了全国及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西电东送”基地、黄金生产基地和特色轻工基地,基本形成了能源、冶金、建材、特色食品、医药工业等优势产业。
三是特色农业发展较好。目前黔西南州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为主线,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种植了天麻、杜仲、半夏、石斛、羊藿、砂仁、金银花和红豆杉等优质中药材,进行了深加工,形成了全国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中药材源料基地和国家中药材出口基地。
5、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养老机构
目前全州已建成养老机构166个,床位有5228张,供养“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老人7985人。公办养老机构已经覆盖城乡,具备养老服务对外延伸功能,并辐射带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养老服务。此外,社会资本开始渗入养老服务行业,并推出了一些养老养生服务项目,如黔西南州金谷子养生养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产了金谷子生态养生养老乡村公寓,打造生态养生养老基地。
6、积累深厚医疗服务能力
一是民族药业品牌源远流长。黔西南州具有多种天然药物,勤劳的各族人民在长时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医疗养生文化,发掘了许多药材资源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天然药物,尤其苗药品牌自古治疗效果传遍大江南北,堪称中华民族医药的一块瑰宝。
二是现代医疗服务发展较快。目前全州基本形成了以村卫生室为基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撑、县级医院为中心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三是中医药服务事业达到一定水平。近年来,医疗卫生机构加强了创新能力建设,致力学科建设,加大科研力度,使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医院和中医院还开发了传统的中医药服务事业,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培育特色专科,开设国医堂,狠抓落实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培养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为医养生结合的养老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对策建议
1、制定养老服务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结合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提出的要建设三省区结合部医疗中心、养生中心的战略规划,将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为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制定和组织实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相衔接,注重统筹资源,合理布局,重点扶持老年人生活照料、健康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2、明确功能定位,办好养老机构
一是由政府投资举办养老服务机构要发挥保基本、兜底线的功能,办好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保障性养老机构,为城乡五保老人、低收入、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
二是由政府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引导民办养老机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对中、高等收入的老年群体,提供上规模、上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其多样化的服务养老需求。
三是推进公办机构社会化改革,通过公建民营、委托管理等方式,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同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简化手续,引导其向规模化、规范化、连锁化发展。
3、整合资源,构建多种养老模式
一是整合社区资源,发展机构和居家相融合的社区养老模式。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社区服务。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家政和物业等企业和机构,加盟、参与、托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培育一批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定点单位,支持其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打造特色品牌。
二是整合医疗资源,推行医疗和养护相融合的健康养老模式。依托现有医疗资源,推进医养结合服务进社区,配备社区医、养、护一体的全科医生和护士,为老年人开展上门诊视、健康体检、保健咨询等服务,使老年人不出社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专业的照料、护理、保健等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病防治和康复护理。鼓励有中医服务能力的医院开设中医养生项目,并鼓励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养老机构的设置要引入医疗服务,促进养医结合。
三是整合信息资源,探索建立数据和服务相融合的“智慧养老”模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和信息网络,通过建立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包括老年人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和服务需求信息,在居家、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植入信息化技术,借助智能应用手段,运用各类终端和传感器,使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生活处于远程监护状态,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和企业、社会组织对接起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快速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关爱等服务,打造“无围墙”的智慧养老院。
四是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休闲”、“候鸟式”养老模式。依托黔西南州区域自然生态、气候和医药产业等有利条件,整合民族医药、健康食品、医疗保健、养身养老、旅游休闲等资源,结合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在旅游景区注入养老服务理念,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批休闲养生度假区、老年公寓和养老服务综合体,使老年人在旅游过程中享受有品质的健康旅游养老服务,把黔西南州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养老养生度假胜地。
4、完善产业发展模式,延伸养老服务产业链
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优先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鼓励和引导相关行业积极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等服务,加强残障老年人专业化服务;围绕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娱等需要,积极开发安全有效老年人食品和药品以及服装服饰等老年用品用具的服务产品,引导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老年生活设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建设养老服务产业园区,集中力量研发符合不同群体养老需要的产品。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
5、完善优惠扶持政策,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一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通过完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落实各种税费优惠政及养老服务设施土地供应政策,积极鼓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办养老机构。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和整合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
三是建立健全与养老服务产业相关的制度。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根据我州实际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管理办法》,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养老服务市场行为。
篇7
在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加大、粗放型农业产业链价值缺陷不断显现、小规模经营成本投入问题不断受到关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不断落实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结合传统农业的特征和农业市场的现代化需求,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探索。在此背景下,文章针对以有机农业为基础的市场营销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为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有机农业;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用有机肥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保证种植业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要,或用有机饲料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畜禽饲料添加剂等成分,满足养殖业畜禽生长的营养需要,进行农业生产的形式就是有机农业,可见有机农业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调整,改变了农作物自身的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但要充分发挥有机农业的作用,需要利用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扩大有机农业的市场影响力。
1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相比传统农业,虽然有机农业也以农业资源为载体,但其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利用人类的智慧,将传统农业中对农产品、种植环境可能造成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生产要素进行了替换,不仅提升了农产品自身的“绿色”品质,而且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更加相符,这不仅使产品的整体附加值得到提升,而且与现代消费者的饮食安全需求相符合。但有机农业在舍弃应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程中,农作物的产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虽然传统生产要素被取代,但对人工管理和投入的依赖性大幅提升,人工成本明显增加,如果有机农业创造的附加值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将使有机农业的发展面临比传统农业更大的威胁。在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使高品质、低产量、高价格、环境友好性突出的有机农业所提倡的健康环保理念被市场接受,就需要结合有机农业产品的实际特点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拉近有机农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有机产业的经济价值,所以有机农业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2有机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有机农业在发达国家发展得相对较早,而且现阶段不仅覆盖范围广,而且已经被消费者所接受,形成了较稳定的有机农业消费市场,例如行业机构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欧洲目前拥有有机农场面积在1213万公顷以上,年均有机农产品创收超过260亿美元,在欧洲家庭中,78%的家庭会依据食品标签选择有机农产品。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进行了有机农业的相关探索,并凭借我国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等优势,将有机大豆、有机花生、有机葵花籽等有机农产品销售到其他国家,在云南、江西等地域建立了众多有机食品基地,但国内有机农业市场仍处于缺失的状态,有机农业整体发展状态的“畸形”,加大了我国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难度,特别是在我国以有机农业产品开发、市场竞争、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背景下,忽视了针对性的营销管理、特色管理、导向管理的营销思想,市场营销更难以满足有机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态,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必须注重以下方面。
2.1市场细分
虽然有机农业产品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地接受,但受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绝大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价格在传统农产品价格1.3倍甚至1.5倍的有机农业产品,所以在市场营销前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明确我国国内有机农业的目标市场。消费者生活背景、消费理念、认知水平等方面差异,其接受的商品性质、营销策略等也存在差异,所以要针对消费群体在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市场细分。客观的市场调研和调研数据挖掘是细分的主要依据,在市场细分后,有机农业企业将有机农业产品的特点与细分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行匹配,明确自身有机农业产品在接触不同类型、层次消费群体时存在的优缺点,确定符合自身有机产品特点的目标市场,并基于产品和市场分析,建立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例如我国翁牛特旗黑鱼泡子有机农牧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结合有机农业市场形成的水稻有机农业、苹果有机农业、玉米有机农业、小麦有机农业、蔬菜有机农业等市场细分形式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将有机水稻、有机水产、有机中草药和有机畜牧业作为主要有机农业发展内容,在将敖汉旗、奈曼旗等周边城区作为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将目标市场锁定在中国北方,针对北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能力进行销售对策制定,不仅形成了“中国北方有机水稻第一村”品牌,而且其生产的有机农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2.2注重宣传营销
部分地区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将目标市场锁定在周边,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以生产有机农业产品为重点,以期通过产品自身的口碑扩大市场,这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发展理念,实际上是忽视了市场营销的作用。扩大宣传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营销手段,现代消费者虽然在主观上比较易于接受健康环保的事物,但要想促进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意识或消费冲动,甚至培养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习惯,必须先要让消费者对有机农业产品产生基本的认知,这就要求市场营销注重市场宣传,宣传的有效性甚至可以强化有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营销宣传的渠道随着社会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如电视媒体、互联网、报纸、期刊、室外大屏幕、农产品会展等均可以作为营销的有效渠道,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具体选择何种宣传途径以及具体的宣传形式,要结合具体的有机农业产品特点以及目标市场特点进行。例如安徽田园日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进行有机蔬菜、有机大米、有机鸡蛋等有机农业生产和营销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营销推广的途径,在地方台电视媒体中进行“生鲜有机认证,宅配健康保证”的广告宣传;在公交车上进行“摘取有机天然,配送健康自然”的车载广告宣传,使其周边城市居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更为深刻,而且对安徽田园日志农业品牌也较为认可,该公司也因此被评为合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2.3顺应时展
有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也要将此思路贯穿始终。笔者认为有机农业市场营销顺应时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加大有机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各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互联网+”模式,将会导致其市场范围狭窄,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有机农业企业要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将线下的营销形式向线上扩展。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政府为后盾,进行商务模式的探索,符合互联网时展和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特点,而且,可以将区域内有机农业合理整合,提升市场营销的整体影响力。除上述途径外,笔者认为培养专业的、灵活的且具有较高道德情操的营销人员,也是推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只有形成高水平的营销队伍,才能将具体的营销策略落实并不断优化,这对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均提出了较高的人才培养要求。
3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对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等融入到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符合现代消费者心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推动有机农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成果经验,不断优化和推广。
作者:李梦柯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宁,刁希强,李萌.潍坊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蔬菜,2015(7):39-40.
[2]陈杰,钟诚吉.有机蔬菜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5(7):16-19.
[3]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业产业集群;乡村振兴;陕西省
庞程等指出,为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提升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建设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机制[1]。卓武扬等指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升级农业产业集群,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与高校的合作,加强涉农企业自主创新;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集群的内部组织结构,提高各类主体参与农业产业集群的积极性;重视农业产业链延伸,注重特色农业品牌策划,不断拓展销售渠道,促进特色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2]。唐燕指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科技进步、市场推动以及政府、农户和加工企业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地乡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禀赋,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注重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和规模化经营等,全面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3]。已有的文献论述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等,对于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农业产业集群的含义及特征
从古至今,农业都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础。经济市场环境的改变对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产业集群应运而生。农业产业集群的出现满足了经济发展需求。农业产业集群,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是能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增强农业产品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4]。实质上,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的更高级组织形态,是“带状经济”“链状经济”“区块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再升级。农业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有以下5点。一是网状的产业链。农业产业集群涉及众多相关的产业服务部门和组织,具有产业链长、易产生新的分工环节等特点,逐渐分化和吸聚越来越多的组织,使得农业摆脱自给自足真正实现产业化。二是农户是基础单位。农户是农业产业集群的重要参与单位,他们为基群内的企业提品和原料,同时需要企业和组织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众多农户的参与使得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三是建立完善的农业合作体系。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代表众多农户的利益,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和政府机关等进行集体谈判,维护农户集体的利益,约束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盲目竞争行为,这催生了发达的农业合作组织。四是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周围农户发家致富,带动了地区经济腾飞,增加了税收,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提升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地方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五是地方文化根植性强。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特性、地方情结使得产业集群具有强烈的文化根植性,地方文化色彩浓厚,农业产业集群各具特点,各不相同。地缘、人缘和历史文化使当地的农业产业集群不容易进入,一旦进入易形成稳固的联系,社会资本增加,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2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具备良好的地理优势,纵跨3个温度带,拥有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区三大自然区,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生态多样,特色鲜明,同时拥有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农业科研机构),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诸如苹果、小麦、玉米、红枣、牛羊肉奶制品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副产品。然而,陕西省在具有众多优势条件的情况下,其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特色农业产业链松散
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链衔接相对松散,产业链层转化率低,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延伸存在不足,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高附加值农产品较少,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2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
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品牌美誉度低,所拥有的品牌影响力较小。以陕南地区茶叶生产为例,茶叶种植区域相对分散,没有形成规模产业效应,没有形成一个代表性的茶叶品牌来打响市场[5]。
2.3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组织化程度较低
陕西省农业产业合作组织培育滞后,集群内企业、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网平台搭建不完善,相互提升的效应在集群中表现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陕西省地处中西部地区,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发达,产业集群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市场经济的带动。同时,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缺乏以龙头企业为代表来搭建企业与农户间、龙头企业与散户小企业间稳固的合作共赢的具有辐射性、带动性、提升性、协同性和约束性的合作共赢平台,以整体提升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3积极推进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3.1抓住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评选出的2020年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陕西省黄土高原苹果产业集群和陕西关中奶山羊产业集群名列其中。在发挥特色优势、优化区域布局的统筹协调发展原则下,陕西省应以特色产业为优势领军,推动农业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小平面”延伸至“大集群”,相互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化为“互助共赢合作”,以此作为乡村振兴的新支撑点,以区域优势产业为表率增大辐射圈,进行互助学习、借鉴经验、对口帮扶,合作共建产业融合的服务大平台,推动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3.2转变农业的单一功能
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是保证食物供给,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功能发生了改变,在保证食物链供给的基本需求上,其又被赋予了经济、社会、产业、科技等多元化功能[6]。陕西省吸引外部资本和外出务工人员回归投入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加速向休闲、生态、投资、观光和文化等新农业集群形态方向转型发展,为农业产业集群走上复合型道路奠定基础。
3.3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
要充分发挥科技在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中的支撑作用,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品种改良技术、农作物种植技术及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推动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高水平发展。同时,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拓展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产业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3.4注重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发展
陕西省要注重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中区域地理品牌、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等的打造,发展龙头产业,树立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并加强特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延伸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链,拓展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深度、广度。
3.5提高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组织化经营水平
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特色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大力扶持涉农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引导,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农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小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公司”的组织模式,提高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组织化经营水平[7]。
篇9
从春秋时期的且兰国到如今迎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福泉已走过2300年历史,从青铜器时代到今天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福泉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十二五”期间,福泉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7.19%的速度递增,经济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多;财政总收入以年均27.21%的速度递增,2014年成功突破20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32.59%的速度递增,2015年达到467.7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1.95:47.56:40.49调整到10.11:44.83:45.06,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全面小康创建总体实现程度达到98%,在黔南州率先获得“全省同步小康示范县(市)”“全省同步小康达标县(市)”称号。
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建设小康福泉
福泉市委、市政府始终围绕全省主基调主战略和黔南州“三大发展战略”,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不断积蓄发展能量。
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夯实。围绕煤电磷、煤电铝“两个一体化”,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推动铝资源精深加工。建成二甲基亚砜、有机胺脱硫等50余个循环经济项目,形成肥料、饲料、食品、医药、电子全层级磷化工产品体系。福泉工业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90家,实现总产值833.26亿元,先后被授予“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黔南国家磷煤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称号,被评为“全省十大样板示范园区”。
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建成瓮马高速和西环线,基本形成“五纵五横”路网骨架。人民广场等公共休闲场所投入使用,福泉花园等城市综合体和金星小区保障房、城北廉租房建设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与古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有序开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村组延伸,牛场镇被成功打造为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
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山地特色农业向园区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万康乐”“金谷福梨”等一批市场反响好、消费者青睐的知名农产品品牌。积极实施“185”助民增收工程,加快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成功打造“福蕴山水诗画江边”新型农村综合体,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两张国家级名片。
各方建设成效显现。在全州率先启动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福泉“112”模式;总法律顾问、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改革试点工作纵深推进。推动殡葬改革向乡村延伸,成功承办全省、全州殡葬改革现场观摩会;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机构1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69.48亿元,人才总量达3.04万人。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成功研发伴生氟碘资源回收、湿法磷酸净化、电子级磷酸、有机胺脱硫等300余项先进技术;注重“招商选资”“招大引强”,成功引进国电福泉电厂、龙源烟气综合利用、兴发化工二甲基亚砜、m鑫石墨机电等项目,吸引瓮福集团、天福公司、中国建材集团等一批大企业集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40%,年年超额完成省、州下达的目标任务。
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绿色福泉
工业上实现节能减排。突出抓好煤电磷一体化、煤电铝一体化、成龙配套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关闭淘汰邦泰(贵州)铁合金有限公司2#矿热炉等技术落后生产线,完成川福燃煤锅炉技改、m鑫石墨换热器建设,建成天福锅炉烟气脱硫、龙源有机胺脱硫制硫酸等节能减排项目;工业“三废”利用成效突出,被国家发改委评为“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作示范基地”。
生态上实现共生共赢。启动“绿色福泉”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现代生态高效农业、林业产业发展,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工程;围绕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合理设计可视区域荒山荒地、周边农地等景观种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56%;抓好瓮福磷矿、福泉磷矿矿山及城镇周边可视砂场复绿工程建设;启动古城沙河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加强高车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集中式水源地水质合格率保持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2%,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51%。
强力推动社会治理
建设平安福泉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福泉中学等一批学校建成使用,深入实施“两免一补”和营养餐改善工程,完成教育“9+3”计划和“4+2”突破工程,顺利实施十五年教育计划。稳步推进卫计事业,综合医院、市二医改扩建等医疗卫生项目有序开展,实现乡村卫生院、计生服务站全覆盖,人口计生实现“双降”。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实现8个乡镇(区划调整前)减贫摘帽、6个贫困村出列、4.36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日趋完善社会保障,新农合参合率达99.06%,参保率率先在全州达90%以上。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降,群众安全感测评从2010年的全省第29位上升至2015年的第1位。积极探索双拥工作新途径、新办法,顺利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八连冠”。
同时,启动总法律顾问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总法律顾问“参谋员”“智囊团”作用。推行权力清单公开,明确事权责任主体,简化办事程序。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福泉“112”模式,整合社会第三方调解资源,赋予社会第三方调解法律效力。推进“一村一栏、一校一橱、一企一窗”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古城福泉
被称为“亚洲磷都”的福泉其实还是一座古城。2000多年后,春秋时期的且兰国夜郎竹城墙下出现了“花飞如雪”的万亩梨花,距此几十里外的银杏王、茶花王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还有被茅以升称为“西南桥梁之冠”的葛镜桥、中国十大道教圣地福泉山、“能在有雨的太阳天洒下金子”的“洒金谷”,以及流淌着文化余香的西南联大遗址等,“十二五”期间为福泉市带来89.1亿元的旅游收入。
当前,福泉市正实施“产业化升级旅游”战略行动,深入挖掘“一城一山一峡谷,一神一仙一福地”文化内涵。立足“一中心三板块”规划布局,加快推进雄镇楼、三丰文化主题馆等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景区古街、古墙、古道等景观打造,不断丰富福泉古城文化元素。以古城文化旅游景区为核心,放大“福蕴山水诗画江边”新型农村综合体品牌效应,加快“金谷春雪花海双谷”“龙昌龙井奇树奇泉”“竹王神韵魅力凤山”等景区建设,协同打造“黄丝―双谷―松江―龙井―蛤蚌河”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带。
加强城市运营管理
建设智慧福泉
以古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暨棚户区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全市城镇化率达53.3%。完成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建设,推进划行归市工作,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投入逾6亿元实施30余个小城镇建设项目,逐步建成一批风情小镇、工矿小镇、宜居小镇。
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综合体建设,力争将基层的农村服务社区、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三区合一”融合发展。全面实施群众办事“一站通”、便民服务“一号通”、惠民资金“一卡通”、和谐社区“一格通”、掌上福泉“一点通”、协同办公“一网通”的“六个一”信息惠民工程。
篇10
关键词:农机化;发展现状;对策;含山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150-03
“十三五”时期,含山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为主题,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目标,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主体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大提升工程”,着力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休闲农业,促进全县农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为此,含山县农机化工作围绕这一主题,坚持“五大提升工程”为着力点,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全面提升我县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 农机装备结构配套比 截至2016年10月,含山县拥有农机总动力达42.58万kW,大中型拖拉机1 500多台,全县拥有配套农机具2.83万台(套),新增播种机、旋耕机、秸秆还田机等配套农机具1 102台,动力配套比为1∶2.5。
1.2 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率 全县拖拉机统计约1.13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 500多台,机械耕整地水平均达到95.7%。
1.2.1 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率 水稻插秧机及育秧流水线294台,高速插秧机86台,水稻机插率为32.5%;水稻联合收获机械448台,水稻机收率为97.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7.3%。
1.2.2 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油菜直播机、收获机械增至237台,机直播油菜0.51万hm2,占油菜种植面积38%;机收油菜1.1万hm2,占油菜种植面积82.5%。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4.4%。
1.2.3 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我县探索出小麦播种即稻茬麦地区推广应用机械撒播种子和肥料,然后用浅耕开沟一体机完成播种作业标准,或者选用带有镇压装置的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灭茬、旋耕、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复式机械化作业模式,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5.6%。
1.2.4 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严禁秸秆禁烧,突出抓好秸综合利用,如机械化还田、打捆、饲料过腹还田、食用菌栽培等,不断提高秸秆在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等方面的多途径利用率。2016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2%,其中机械化还田达80%以上。
1.2.5 机械化植保率 已成立植保服务队68家,拥有高性能担架式、自走式、航空植保机械等330多台,高效植保率为70.3%。
1.2.6 粮食机械化烘干率 除粮食生产机械快速发展外,农产品加工等机械也快速发展,今年新增烘干机械86台,烘干约占粮食生产总量51.1%。
1.3 农机化服务组织初具规模 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家;育秧工厂40座,机插秧服务组织12家;机械化植保服务队68家;成立支持北方小麦抢收应急服务组织4家;大型农机综合维修点6家,专业维修点37家;含山县油菜机械化生产省级专家大院1家;全县共有农机大户(拥有农机固定资产原值20万元以上)352户。全年农机服务总收入达3.53亿元。
1.4 密切农机农艺农信融合提升服务 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信息化建设是农机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机、农艺、农信深入融合,显著提升农机装备集成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完善农机农艺一体化生产模式。全县狠抓“智慧农机”建设,打造“互联网+农机”发展模式,建成一批“互联网+”农机示范基地(合作社),加快农机作业远程监控、指挥调度等信息技术应用,搭建区域性农机精准作业运行维护平台,推广“农机直通车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及手机APP应用。积极探索发展多样化农机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建设农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农机产品选购、补贴办理、报废更新等在线服务。
2 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发展存在不足 现有农业机械配套比不合理,主要农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从现有农机装备看,机械动力配套比还不是很高,动力机械使用效率不高,动力机具多,配套机具少,为1∶2.5;水稻、油菜和小麦的全程机械化水平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水平,但是与全国机械化水平发达县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水稻机插秧、油菜机直播、机收、秸秆打捆等还是薄弱环节;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发展较慢,即产中、产后机械少。这些现象已成为严重制约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上不去主要原因。
2.2 主要农作物秸综合利用不理想 我县秸秆综合利用虽然比例很高,但机械化还田占很大的比例,约占80%。秸秆打捆、饲料过腹还田、食用菌栽培等方面使用秸秆比例不高。
2.3 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 含山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在2001年机构改革之后,并入县农委,同农机推广站、农机学校、监理站成为县农委二级机构,股级建制。2003年,又恢复了含山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副科级建制,编制5人,负责全县农机化工作管理,指导全县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农机安全生产、购机补贴和农机经营维修市场开展业务工作。镇(园区)无农机管理站,业务管理由镇(园区)农技站代管。农机系统现有在编人员20人,编外人员17人。因此含山县农机化管理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同农机推广、培训、监理、镇(园区)农技站等单位只存在业务指导,无其他关系,不便开展工作;编外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经费紧张,造成农机推广机具、教学设备、农机监理装备陈旧,无法更新;农机管理、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农村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水平底下等等。这些现象已经影响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普及的速度、培训质量提升、农机安全生产监控、农机化基地和试验和示范的专用场所建立,严重妨碍了现代农机化快速发展。
2.4 农机合作社成员结构组成不合理 含山县农机化方面组织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有26家。除了部分合作社外,还有一部分合作社成员主要以家庭成员和直系亲属组成为主,是一种家族式合作社。合作社外部、内部缺乏管理,购买农业机械开展的业务主要为自己和亲属承包土地服务,发展规模小,很少对外开展跨区业务。绝大部分合作社服务只着重农业产前(耕种收),产中、产后几乎不做,如粮食收购、烘干、加工,绿色生态农产品等特色农业、农机化维修服务,没有合理延伸农产品服务链,服务范围单一。
3 农机化发展对策
3.1 大力优化和调整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结构 动力机械与配套农机具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动力机械使用效率,影响到全县农机化装备结构,直接影响农机化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生产动力拖拉机的企业要自主开发农机具,要注意研发配套农机具的类型,抓住用量大,适宜我国大部分地区作业农机具进行研发配套。同时,生产拖拉机的企业,要密切r机农艺农信的融合,主动将自主生产动力的产品技术参数在专业媒体上公布,寻找合作配套农机具的伙伴,生产多种型号、适宜多种农作物作业配套农机具,供农民来选择。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大购机补贴力度,提高配套农机具补贴金额,扩大配套农机具补贴范围,不限数量,对配套农机具补贴全面放开,不加限制。再次,县级以下农机推广部门应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当好政府参谋,当好主机、配套农机具生产企业和农民之间的联络员,及时传递农机化信息,反应农民对动力机械和配套农机具需求,提高机组配套适应性。以上3点做到了,就能充分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改善我县农机结构,提高动力配套比,到“十三五”末,使动力配套比提高到1:3。此外,根据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和规模,加强农机购置补贴的宏观调控,对紧缺机具和重点补贴类机具实施优先购置,真正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如茶叶机械、畜牧机械、水产养殖机械、设施生态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等,用在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机具上。还要加强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补贴比例,如育插秧机械、烘干机械、油菜精量播种机、打捆机械等。
3.2 提高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要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首先要把握好秸秆还田关。对秸秆全量还田的,要防止“海绵田”发生。建议要每隔4a,用66kW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液压翻转犁深耕1次,将秸秆深埋入土壤底层,这样,可持续、长久地还田;或者江淮地区两熟制农作物,午季小麦或油菜秸秆还田,水稻秸秆机械打捆,合理优化还田比例,改良土壤;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调控,把秸秆加工成饲料和基质,发展畜牧业和食用菌栽培、苗木花卉、工厂化育秧等;实行秸秆打捆,进行生物发电及开办秸秆编织厂,编织草绳、草帘等等。多方位、多途径提高秸秆使用效率。
3.3 完善理顺农机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农机化服务水平
3.3.1 理顺农机结构体系,提高人员素质 为了农机管理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推动全县农机化水平上台阶,应将农机推广站、农机学校、监理站并入县农机局,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农机监理开展工作。镇(园区)农技站、行政村设立农机岗位,有专职人员管理。争取县委县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参照企业改制方法,将农机系统现编外人员进行改制,合理引导他们自主创业或买断工龄,减轻单位负担。合理引进大中专毕业生,改善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为单位注入新鲜的血液。把他们纳入全省农技指导员队伍,采取以老带新办法,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组织他们参加干部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能力提升等形式多样农技培训,提升他们管理和专业水平。
3.3.2 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拓宽培育新型农民业务能力方式 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养农村适用技术人才:要充分利用“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对农村有文化的种植户采取“固定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和建立实训基地等培训方式,让他们切实掌握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培养合格新型农民,实行资格认证,颁发证书。
- 上一篇:博物馆的营销策略
- 下一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