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

篇1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广东省级财政安排22亿元全力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要求省内各地级以上市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配套资金。

浙江省政府以对银行贷款风险进行补偿为抓手,制定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及相关考核办法,2008年安排省级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6500万元,累计拉动258亿元贷款,近20万家(次)中小企业获得融资。

重庆市在固有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之外,在2009年印发实施《重庆市促进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财政补助实施办法》,另外安排7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各类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银行、担保机构进行有关补助。

云南省在2008年追加预算安排2亿元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2009年继续安排2亿元资金。2009年至2012年,省级财政安排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以2008年为基数,每年递增10%。

通过促进中小企业上市,缓解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

广东省制定《广东省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指导意见》,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资源库,每年从资源库中选择部分成长型百强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辅导,并针对中小企业上市的实际进度分阶段适当给予资金奖励。

四川省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资源库,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上市工作。

云南省制定并实施《云南省中小、非公企业上市培育办法》,每年从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中小企业上市补助及奖励。

重庆市出台《关于促进重庆证券市场发展的意见》和《关于鼓励企业改制上市若干政策的意见》,培育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上市。

大力扶持创业企业

浙江省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把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贷款贴息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场租补贴和免费就业服务等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扩大到城乡所有创业人员。

四川省规定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的公司可零首付注册,3个月内注册资本到位20%,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2年内注册资本缴足。凡符合企业法人条件的生产型企业,经营项目涉及前置审批事项较多,在筹办期间,经企业申请,可核发有效期1年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可核为“筹办”。

云南省制定《云南省全民创业产业指导目录》,编制《云南省创业项目指南》,建立“创业技术管理服务专家库”和创业服务网络平台。

实施税费等减免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四川省降低中小企业抵押贷款等筹资成本,对评估、登记在标准费用基础上减半征收。

篇2

(一)加强引导,促进非公有制企业调整结构和优化升级

我区非公有制企业总量已达到800多家,但大多是普通加工型企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已成为制约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台的目标,重点扶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以绿色农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企业、为支柱产业配套的协作型企业、教育文化产业和现代旅游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从主要从事三产为主向投资发展一、二产业转变,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要依托大型企业的优势,鼓励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与大企业、企业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营分工与产业化协作密切相关联的产业群体。要结合贯彻中央1号文件,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围绕优质粮油、畜牧、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加工业、营销业和观光休闲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双赢”。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努力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技术、资金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优化升级。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采取购买技术、引进人才、联合开发、技术入股、资本入股等多种方式,引进新技术、建设新项目、开发新产品,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手脚型企业”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头脑型企业”转化。

(二)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

从我区的实际情况看,着重要在“四个结合”上下功夫,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一是要结合国有资本退出拓宽发展空间。随着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中全面退出,大量的发展空间需要新的经济主体去填补。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参股、控股、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实现低成本扩张。二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园区建设拓宽发展空间。小城镇和园区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优势、科学布局、注重规模效益的原则,重点抓好铺镇、河东店、宗营等小城镇建设和铺镇、宗营两个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开发政策,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这些地方聚集,鼓励和支持产业相联、产品配套的企业,实行产业联合和企业重组,打造“板块经济”,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三是要结合市场建设拓宽发展空间。市场是商品集散和流通的载体,对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区已建成了3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专业市场,要充分挖掘这些市场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健全市场体系,畅通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通渠道,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四是要结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拓宽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家“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待业和领域”的优惠政策,彻底打破国有、集体经济在能源、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建设谁管理”,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业主投资兴建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要改变社会事业由政府包揽的做法,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学校、医院、体育场馆以及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兴办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服务项目,用社会的钱来发展社会事业。我区在这方面的尝试已经取得成功,如友好医院、前进东路都是利用民间资本来修建的。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优惠政策,扩大领域,密切合作,不断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突出重点,扶持骨干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版权所有

骨干企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带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着力培植非公有制骨干企业。要在坚持“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大前提下,选择一批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发展有潜力的企业,从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促使这些企业快速发展,以典型示范的作用带动其它企业发展,提高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实力。目前,全区已形成了服装、房地产开发、建筑、机械加工、食品加工、餐饮、观光休闲等优势产业,我们要围绕这些产业做文章。在服装产业上,重点扶持以伟志、蓝潮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房地产开发产业上,重点扶持以中山、东城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建筑产业上,重点扶持以顺华、汉水建司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机械加工产业上,重点扶持以始皇磨粉、华汉机械公司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食品加工产业上,重点扶持以春雨公司、成祥米业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餐饮产业上,重点扶持以古月宾馆、景玉宾馆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观光休闲产业上,重点扶持以宗营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七里兴汉荷园、陕南植物博览园、河东店牡丹园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3

关键词:恩施;非公有制经济;资金融通;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同时,党和国家也非常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恩施州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原因、经济基础、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属于贫困地区,突出表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然而,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是导致恩施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问题对于加快恩施州开发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更为紧迫。这个问题在全省、全国也具有普遍意义。

一、恩施州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企业融资的渠道和方式主要有四种:银行信贷、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和企业内部积累。但体制、政策、企业内部等原因导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恩施州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非公有制经济自身信用不足

有的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管理不规范,沿用家族式管理,缺乏市场化经营机制和科学化决策机制,极容易产生经营风险和决策风险。有的非公有制经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能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使银行很难掌握其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的真实性,从而对其开展信贷业务缺乏信任感。有的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产权不清晰,很难提供信用保证措施。有的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意识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惜贷”

近年来,由于受“抓大放小”的影响,商业银行投入的重点普遍放在大企业、大项目上,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大都是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资料,银行无法对其进行信用等级评估,使银行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高风险贷款,过分强调了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忽视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贷款支持。近年来,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强信贷管理,以总行为一级法人,上收信贷审批权限,总行对各分行实行有限授权,除低风险授信业务外,所有的信贷审批权归总行。加之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信用度低,难以符合银行的信贷准入标准。这些都从客观上给非公有制经济放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服务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向银行、信用社贷款的过程中,往往对企业的不动产、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作抵押登记,因手续复杂、费用高而增加了融资的成本,使非公有制经济贷款增加了难度。还有的非公有制经济由于社会上的中介担保机构实力较弱,无法提供足够的担保,使融资难以实现。

(四)非公有制经济科技含量低、规模小、发展方式粗放

由于多数非公有制经济产品结构单一,起点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发展方式粗放,没有受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高科技项目,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失去了向银行融资发展的机会。

(五)融资渠道狭窄、单一

目前,恩施州的非公有制经济通过上市融资尚无可能,多数又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融资主要通过自筹资金和民间贷款来完成。因而,融资规模往往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

二、恩施州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的思路与对策

(一)认清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确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政策

按照格雷纳分类方法,企业发展通常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创新成长期、指导成长期、授权成长期、协调成长期和合作成长期。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的融资方式也随之不断变化,并且明显表现出一种周期性。简要地说,企业成立的时间越短、规模越小,其家族性或“亲友性”特征越鲜明,内部信息的透明度就越低,这就决定了在企业的初创时期,一般很难借助风险投资、中短期贷款、投资基金等中间类型的外部融资获取资金,而只能依赖初始内部人融资、贸易信贷或天使融资等方式获得资金。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而是要针对那些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但仍处于初始或资金负债率偏高、内部管理不够完善和透明、信用状况不理想等状态下的非公有制经济。只有这样,制订出的解决方案和政策才能有效。

(二)政府要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搞好环境建设

各级政府一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强抓“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正确处理好保护银行债权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关系,引导银企关系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一是要稳步推进信用工程的实施。努力创建“诚信社会”,严格规范管理改制企业,切实保护金融债权。二是要通过建立政银企联系会议制度等途径,解决好信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要强化法制建设,切实解决银企借贷官司执行难的问题。四是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信贷担保机构,建立地区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担保基金,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担保难的问题。五是扩大招商引资,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六是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收购国有中小型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七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上市融资,进一步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

(三)加大国有商业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的支持力度

在当今信用缺失的情况下,风险防范显得更为重要。一是各大商业银行要在加强信贷风险防范、落实信贷担保的基础上,积极面向非公有制经济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二是要完善信用的评级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评估标准和审批制度,提高授信效率,建立灵活、高效的非公有制经济授信制度,改变单凭财务报表评估的做法,应根据实地调查核实企业现状,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判断信贷风险。三是要增加信贷品种,多方提供非公有制经济信贷服务,积极开办动产抵押、优质非公有制经济联保等多品种信贷业务,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比重。

(四)非公有制经济自身要规范企业内部管理

在政府扶持、银行强化服务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自身要全面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产量,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来建立企业的信誉。一是要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企业内部改革,明晰产权,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实行多元式产权管理模式,完善企业内部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各企业都要按照财会制度的有关规定,客观地、准确地记录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运行情况,按期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接受外部审计和银行对信贷资金的监管,同时也为投资者了解企业财务信息提供方便,从而增强银行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三是要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企业首先要建立一套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企业自身要重信用、守合同,同时要制约客户讲信用、守合同。加强信用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公众形象,而且能够增强企业的信贷能力。

(五)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方融通资金为承租方提供所需设备,具有融资、融物双重职能的租赁交易。融资租赁可促进投资,增加银行在非公有制经济的间接融资;可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应;可加速技术更新降低固定资产折旧,发展融资租赁能够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筹资的渠道。

(六)发展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在不少发达国家,中小型金融机构具有广阔的施展空间,而且其90%以上的资金贷给中小企业。一些中小型银行还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的资金融通办法,逐年大幅度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对那些前景良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则采取低息和优先支持措施,并且进行技术、经营等方面的指导,向中小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有的还制定出中小企业特别支持政策和创立中小企业振兴基金,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等活动。目前看来,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未来的社区银行中扩充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业务,以满足广大非公有制经济的需要,让其在发展中得到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支持。在大型国有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普遍“惜贷”的情况下,鼓励民间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是个好办法。

(七)逐步将民间借贷活动纳入规范轨道,承认其应有的地位,发挥其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活动十分活跃,也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解了燃眉之急,而且规模不断扩大,正从“地下”走向“半地下”。在中央银行2005年度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首次对民间融资活动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据中央财经大学《地下金融资本调查报告》课题组的估计,目前我国民间金融的规模已经是正规金融规范的1/3,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大约在7400-8300亿元。央行对这一数值的估算则达到9500亿元,约占GDP的6.96%。实际上,即使是在计划经济期间,我国民间互质的借贷活动也比较活跃,其特点是运作灵活方便、服务及时到位,因此需求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对民间信用活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予以正确引导,推动其健康发展,并建立起相应的以商业担保、互助担保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服务体系。

(八)通过“小股市”的发展,积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直接融资

早在1931年,英国麦克米伦报告就指出了中小企业融资中面临的缺乏长期性资金来源这一难题,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着长期资金缺乏的“麦克米伦缺口”。发展区域性证券市场,为生存状态好但缺乏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便利,不但是对优质中小企业的巨大推动和实实在在的支持,而且也有利于将国务院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三十六条”落到实处。因为与间接融资相比,考虑到中小企业融资所具有的风险相对较高、缺乏足够的经营信息、“麦克米伦缺口”等缺陷,直接融资具有更强的导向性和征对性,对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是十分有效的。因此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股票市场,开拓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要借鉴世界各国开辟面向中小企业新兴股票市场的成功经验。如美国NASDAQ市场、英国未上市股票市场(USM)和专门为小规模、新成立的成长型企业服务的另类投资市场(AIM)。法国、荷兰在原已有SM、PM市场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开通了欧洲新市场(EU-RO-NM)网络,欧盟则开设了欧洲的NAWDAQ-EASDAQ,专门为欧盟内部的高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在当前国有银行对向非公有制经济贷款“不屑一顾”或怕产生风险的情况下,在恩施州或者武陵地区发展区域性证券市场,使具备相应能力的企业通过兼并买壳上市,科技型企业利用高科技产业优惠政策,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上市等,这些都是改善恩施州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环境的可行办法。

参考文献:

1、陈烨.论政府对武陵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控制及其效应[J].当代教育研究,2007(12).

2、陈烨.金融政策应为落后地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J].现代商业,2007(24).

篇4

关键词:非公制经济;问题;对策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在曲折中前进,并且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占据了大半 GDP,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其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而伴随其发展出现的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

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适应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满足社会需要多样性的客观要求

首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期间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生产力结构呈现出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长期的任务,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单靠公有制经济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次,在现阶段,我国社会需求复杂多样,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千差万别,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包揽一切,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能够繁荣城乡市场,满足各类消费层次需要。

(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就是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而以纯粹的公有制经济为基础,是很难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即便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也很难发挥对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只有当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中之后,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才有了现实意义。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提高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我国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所产生的”所有者缺位”的难题,导致社会资源的总体配置效率难以提高。而且公有制经济本身还要兼顾许多非市场的社会目标,即允”政策性亏损”,这很可能会被用来掩盖一些实质性的亏损。所以,在现阶段这种”所有者缺位”的公有制经济占社会经济主体的情况下,资源配置的效率是难以达到理想水平的。而非公有制经济则因为不存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而且目标相对单一,所以单纯就资源配置效率而言,非公有制经济要比公有制经济高很多。

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非公有制经济技术创新不足

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创新能力差等问题,造成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直接影响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的管理制度落后

在内部管理制度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一般是固守业主制度,不能适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改进和创新;另外,非公有制经济普遍采用家族式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虽然适应了初创的需要,却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公平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制度供给上,总会倾向于公有制经济,而对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的最突出特点就是非系统性的、次国民待遇问题,从而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调整企业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在一些具体的立法中,非公有制经济仍然不被重视甚至受到歧视。此外,我国调整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主要是一些单项的法规,这些法规只是规范某类非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和活动,仅仅是对一些具体行为活动加以局部调整,而没有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高度对非公有制经济加以规范和立法。

(五)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不畅通

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境的主要表现是:在官方金融方面,产出与支持不对称;在民间金融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支持而难以发展壮大;在其他金融服务方面也很欠缺。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战略措施

(一)加大政策法律制度实施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首先,在法律制度上,要进一步完善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使其财产和正当权益能够得到有效维护;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为非公有制企业营造公正、有序的法治环境。其次,在政策制度上,要放宽市场准入,在投融资、税收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使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享有同等权利,实现平等公民待遇。第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善对非公有制企业注册、投资等各个环节的审批限制,实现行政审批的法制化、公开化、合理化和科学化,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二)深化金融制度改革,解决融资困难问题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支持;发展民营小型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加快推进非公企业资信等级的评定工作,为非公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为非公有制企业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创造条件。

(三)加强企业体制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非公有制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要想向更高层次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创新产权制度。适应社会化发展需要,建立多元、开放的产权结构,将企业体制从家族式逐渐转向现代企业制度。做到权责明晰,科学管理。对不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可在家族式企业中适当引入职业经理人,通过职业经理人规范企业运作,避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四)加大企业品牌建设,增强人才培养力度

非公有制企业要运用市场机制,大力引进紧缺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管理机制,保证他们的贡献和收入相适应,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破除思想和体制上的障碍,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关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理直气壮地宣传非公有制企业的业绩,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家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让非公有制经济在人们理解、支持的环境中放胆放手去发展。

2、拓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一是利用我市农业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型企业。二是借助我市雄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引导和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在高科技产业领域发展。三是依托长虹、长钢、九洲等龙头企业,发展与之配套的众多中小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群的产业链,提升产业优势。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按照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运用机制引导和促进民间资本在服务业的投资,把金融、保险、通讯、旅游、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培育成民间投资的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3、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防止非公有制经济重复投资,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提高经营水平、提高企业档次、增强产品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上下功夫,要逐步推行现代化管理,淘汰落后的管理模式,摒弃家族管理,要以资产为纽带,逐步实现资本的社会化,走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路子,要鼓励非公有制与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推行联合、参股、改组,走产权多元化的路子。同时,企业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搞好职工培训,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使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篇6

关键词:公有制;市场经济;效率

一、近年公有制相关理论的发展

1.公有制的基本概念

刘永佶认为公有制是劳动者生存与发展的形式,具体表现为素质技能提高了的劳动者经过斗争实现其社会主体地位的制度,是劳动者掌握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基础上的权利关系,所以公有制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制度形式。

他在《公有制经济新论:主体、性质、目的、原则、机制》一文中认为公有制的内容不仅包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更包括劳动力的所有权,所以其主体是拥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劳动者;任何所有制的性质都是由其主体的利益决定的,公有制的性质就是在劳动者掌握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基础上的权利体系;公有制的目的是提高和发展自由联合的劳动者素质技能的,这也是巩固和完善公有制的内在要求;所有权主体与占有权行使机构的矛盾是公有制的主要矛盾,公有制的原则是所有权主体对占有权行使机构的民主控制,这里的关键就是确立并保证劳动者的民;公有制的机制是劳动社会主义法制,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何规定、实施所有权主体对占有权行使机构的选举和控制上。

2.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李太淼在文章《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合理性辨析》(2007)中认为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根本性矛盾,相反,它们还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具体表现在:限制私人垄断,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克服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搞好宏观调控,主导经济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确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为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体制基础。

3.公有制经济的效率研究

刘浩在文章《论公有制经济效率的认识误区》中通过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反驳了部分学术作者根据实证研究得出公有制经济效率低下的推论。他借鉴西方经济学区分三种效率的做法,认为公有制经济在配置效率和动态效率上有优势,但其技术效率受知识资本的制约,所以公有制总效率的优势可能被外资民营的技术效率优势所掩盖,同时由于公有制经济内容广泛(包括但远远不只公有制企业效率)、样本偏差和研究发法的局限性,关于公有制企业效率的实证分析的数据得不出公有制经济效率低下的结论。

李济广在《公有制经济的高效率研究述评》中认为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判断公有制效率,因为国有企业工资保险福利比重大、税收负担重、利息支出也多,而利润只是增加值或总产出的一部分;社会负担重、体制未理顺、改革失误、政府作用不力等诸多客观原因造成了国有企业效益和效率问题;公有制企业在社会贡献率等指标上高于非公有制企业,而国有经济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宏观效率上;公有制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强和宏观效率高。

郝大明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效率与探索选择的实证研究》中利用2001年山东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101886家工业企业法人数据资料进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分类,运用投入产出效率来测定不同类型企业的效率,得出与外资合资经营企业模式和国有与集体企业联营企业模式的效率较高的结果。经过分析,他认为在目前环境状态下提高公有制企业的效率,首先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既能得到它们的支持又要摆脱其行政干预;其次是要适应市场变化, 能够对市场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

阮敏在《公有制效率:假说与经验证据》一文中认为在承认生产力标准及其具体化的资源配置效率标准、动态效率标准和交易费用标准的前提下,可以得出一个假说: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下,公有制是有较高效率的;利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公有制经济是高效率的,并且这一经验结论不受国别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的影响,因此具有统计上的稳健性。

二、对以上文章的简要总结讨论

公有制理论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在不同的学者中出现不同的解释甚至相互矛盾的说法。对于公有制经济效率问题无疑是大家争论最多的领域,国有企业效率普遍低于非公有制企业是大家的一个基本共识,但很多公有制经济的支持者也批判了以此为论据推断出公有制经济效率低下的结论,因为其效率的衡量指标不全面、样本有片或研究方法有局限性,有的学者利用效率的不同种类的区分从正面论证了公有制经济的高效率,表明公有制在微宏观层面的相对优势,还有学者利用实证研究证明了公有制的高效率不受经济和国别的影响。

我们要中立、客观的看待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有利条件,包括公有制经济制度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高效率,以及在消灭剥削建立和谐劳资、维持公平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公有制经济的诸多问题。从理论上说,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总需求不足,而相对的,公有制经济必然的内生总需求膨胀,公有制经济也有可能存在经济波动,且在公有制的经济体制下,腐败极易滋生;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践中看,国有企业的效率偏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腐败横生、垄断企业职工工资福利待遇过高等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必须承认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为发挥公有制的优势、弥补公有制的不足提供了无限的可能:(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保障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供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实现的渠道。(2)在宏观经济运行层面上,同时与私有制相比,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自觉地科学配置资源的条件,可以集中力量发展最重要的关系全局的生产力,既发挥公有制经济制度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高效率,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3)在微观经济运行层面上,私有制在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有利于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所以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引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应统一于公平与效率,缺一不可。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如何保证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过去我们偏向于效率,强调解放生产力、“又快又好”的发展,但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公平”的缺失一方面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缺乏“公平”,整个社会的劳动积极性也大打折扣,进一步影响“效率”的提高。由此我们要深刻意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远未完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采取积极的措施,保障公平与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佶.公有制经济新论:主体、性质、目的、原则、机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3

[2]李太淼.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合理性辨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7-1

[3]刘浩.论公有制经济效率的认识误区[J].财经研究.2004-3

[4]李济广.公有制经济的高效率研究述评[J].研究,2006(2)

篇7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 农民工市民化 制度创新

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与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在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壮大的同时,农民工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现在,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中国农民工也进入了全面市民化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这是中国在转型时期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逆市民化”现象

与其他国家乡城人口流动过程不同的是,中国劳动力的转移与市民化是分两个步骤进行的:第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化就业,即形成农民工,第二是农民工实现由农民到城市市民的转化,即市民化。因此所谓农民工市民化就是指借助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使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力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这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农民工出现后所产生的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本出路。

目前,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是:一方面既有的改革已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扫清了各种障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城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民工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是没有完成的改革为农民工的市民化设置了各种障碍,农民工的就业城镇化与身份市民化发生了严重的偏离,致使农民工市民化不能有序进行,而且稳定性较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城镇的农民工只好游离于城镇社会与农村社会的边缘。目前这种边缘化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1)工作性质边缘化;(2)居住分布边缘化;(3)社会地位边缘化;(4)经济地位边缘化;(5)社会心态边缘化;(6)继承性边缘化。基于这样的背景,农民工进不能融入城市,退不甘回到农村,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最后也只能是非自愿返乡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形成乡-城人口流动中的“逆市民化”现象。

世界各国乡-城人口流动的历史表明: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先后(同时)实现职业与身份的转变,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的趋势,也是城市化与市民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我国农民工目前这种“逆市民化”的现象,显然与我国深层次的双重二元结构紧密相关。在我国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中国农村出现了空前的人口工业化、人口城镇化的趋势,是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二元结构矛盾的缓解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但是,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不仅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二元结构,而且还存在体制方面的二元结构,为保障国家工业化、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要求而人为设置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仍然在发挥、或者在变相地起作用。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尽管能够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却不能解决劳动者就业变化与身份转化二者之间出现的分离后面的一系列的问题。换言之,就业安排与身份转化是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发生的,非公有制经济缺乏使农民工能够在城市就业同时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内生机制和能力。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成为一种体制外的就业,这与城市市民在非公经济中就业存在本质的差别。

二、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方面存在的障碍

为什么要关注非公有经济发展与农民工市民化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出发点在于我国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农民非农化就业的主要载体。表1的数据显示,城镇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吸纳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13,895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7,298万人,平均每年减少439.8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2,348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1,97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641.8万人,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同期中国就业人数一共增加11,076万人,平均每年增长738.4万人,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了新增就业人口的86.87%。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部分企业的倒闭破产,以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的就业容量出现了大规模的收缩。因此,在城镇人口的就业都无法满足的基础上,这些企业已经无法大规模地吸纳农民工就业。但是这一时期是中国农民工人数迅速增长的时期(见图1),因此,不断增长的农民工只能选择在非公有制经济就业。在90年代以前,农民工主要是在乡镇企业就业。这一时期的乡镇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产权不清晰的现象,随着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大多实行转制;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面临二次创业,就业容量迅速缩小,这一时期农民工大规模跨区域就业载体主要由城镇非公有制经济承担。基于这样的背景,可以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要就业载体。

尽管非公有制经济为农民工主要的就业载体,但是,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撑农民工向市民化的转化。就业载体的不稳定是其首要原因。目前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给农民工的工作多是“生存型”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农民工既没有时间、精力与财力去实现自身的提高与发展,而且这种“生存型”的工作位于劳动力市场的低端领域,发展起点低,职业升迁困难。另一方面,在现行的制度环境中,非公有制经济无法提供给农民工长期而又稳定的就业预期,因此,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与技能的积极性受到压制;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使用农民工只从短期效益出发,不注。重农民工的培训与提升,因此农民工始终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产业领域,无法形成长期而又稳定的城市就业预期,只能游离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不能有续而又稳定地实现市民化。

其次,非公有制经济还没有成为农民工的市民化载体。所谓市民化载体是指借助于就业载体的推动,实现农民工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并融入城市生活的环境。因此,这种市民化载体包括了农民工的就业载体、平均的社会保障水平、社会的认可与平等的国民待遇等。但是,目前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难以达到这样的层次:(1)非公有制经济无力将农民工的工资维持在与城镇居民平均的水平上,只

好将其压低在当地生存水平附近,这一基本事实使得农民工无法维持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生活:(2)非公有制企业没有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台法权益,不仅工资水平低并经常拖欠,而且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和尊严、平等择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居住等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保障;(3)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偏见,使得在其就业的员工“低人一等”,在加上城市居民对农民工观念上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与行为上狭隘的歧视,这就使得目前的农民工很难融人城市的主流生活;(4)现有的非公经济无法实现农民工身份的转变,现行的政策在给与非公有制经济自行招聘人才的同时并没有给与其相应地安排员工当地落户的权力。显然,非公有制经济内部也缺乏保障农民工市民化的内生机制。

从发达国家乡-城人口流动过程来看,只要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流动人口一般都能够顺利地在当地安居乐业。那么非公有制经济在承担农民工就业载体的同时为什么不能有续、稳定地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这其中既有非公有制经济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也与目前体制环境有关系:

1、政府扶持国有经济的内生偏好制约非公有制经济顺利发展。虽然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但是政府的理性选择仍然是必须扶持国有经济,主要表现在使国有企业在市场准入、税费负担、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金融资源的获得与其他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方面具有优先权,并在制度上对非公有制经济形成挤压,这就使得不同所有制经济在经济政策方面不能“一视同仁”,使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2、政府官员的有限支持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正常发展。政府官员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有追其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是以符合自身利益为前提。因此,地方官员在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上出现了悖论,该保护的不保护,该制止的不制止。一方面是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力,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案例日益增多,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对个体户、小企业滥施罚扣的现象时常发生;但在另一方面官员为了追求地方GDP的增长与推卸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义务,默许非公有制企业侵犯其员工的合法权益,导致许多非公有制企业无视甚至损害农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权利,致使劳资关系矛盾日益加大,农民工无法顺利融八城镇。

显然,发展的不足,使非公有制经济无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有力地支撑农民工市民化;不规范的企业行为,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在侵害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使农民工自身市民化的能力受到了钳制。

三、非公经济发展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内在关系

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这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是农民工的主要就业载体,顺势而为地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在实践上具有可行性、在经济上也具有可能性。

1、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是源自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益之外,也应当考虑相关当事人的利益,即影响与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利益。纵观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企业从一开始产生,就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并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变化:在上个世纪30-60年代,企业强调的经济责任,即要为实现企业所有者、股东的利润最大化负责,这时的企业理念是股东个人利益至上,企业经营者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环境保护问题的兴起,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市场经济规则与市场经济内在的基本矛盾――劳资矛盾与社会道德,这就使得劳工问题、劳动权益保护等成了世界性的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运动也就应运而生,并很快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话题。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与应对的巨大挑战。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不管是公有制还是非公有制的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都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就意味着,企业在追求利润、追求企业扩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的合法权益,包括农民工融入市民社会的合理要求。

2、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是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一些农民工所在企业都存在认识的误区。他们认为,由于中国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民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不必承担他们在医疗、工伤、住房等方面的保险支出,并且缺乏对由农民工转换而来的新产业工人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再加上地方政府监管职责的缺位,这就使得农民工收入长期过低、社会保障不到位,甚至是工资都被长时间拖欠。不但如此,有的企业还把给予农民工平等权力与企业劳动生产率对立起来。但是,就非公有制企业而言,过多追求企业利润的短期行为,而忽略农民工的发展与市民化,这实际上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市场与技术等多方面的竞争,如果单纯拘泥于劳动密集与产品的低成本优势,而忽略了人的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肯定难以持续。2004年爆发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民工荒”,就是企业长期忽略了农民工的权益与发展而导致的农民工用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但能促进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开发,而且也有利于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能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改进服务管理,从而激活企业的激励、竞争机制,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3、企业给予正常待遇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出发点。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并不是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去承担企业以外的责任,而是要求企业改变用农民工的理念,正视农民工的权益,重视农民工的发展。实际上,只有企业能给予农民工正常的工资待遇、福利保障与升迁机会,农民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来逐步增强市民化的能力,从而有续与稳定地实现市民化。目前,要给予农民工正常的待遇首先就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充分尊重农民工的价值,根据来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水平、消费水平以及劳动力流动的心理成本等因素的变化相应地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其次要坚决杜绝企业拖欠农民工资的现象,保证工资如期发放:第三要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与行业要求,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和职业病防治措施;第四要保证农民工的基本福利,按照城镇社会一般水平

的要求为农民工办理基本的社会保险,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基本的保障;最后要注重农民工的培训与提升,为农民工向上的流动提供创作必要的条件。

4、通过制度创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基础的能力。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首先是党和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和制度已经基本形成,并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第二是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自身素质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第三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从原来数量扩张的阶段进入加快发展、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并将进一步实行良性互动。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既是生力军,也是主力军之一。

因此,随着政策完善、制度创新与企业素质提高的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必将迅猛发展,自身的实力也将日益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非公有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必将相应增强,能够保障农民工的正常待遇,重视农民工的发展,给予农民工在城市长期而又稳定的就业预期,提供农民工融八城市主流生活的机会,在巩固农民工就业载体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基础的制度创新

要想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必须进一步加快制度创新:一方面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需要营造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环境,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从而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稳定、有序地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具体而言,这些制度创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

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给予他们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土地与税收等方面公平的待遇,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这首先就需要市场准入平等化,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国民待遇”,真正落实党和国家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八的政策,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更多的领域,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其次需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与金融支持平等化。要逐步改变政府对公有制经济的“父爱贷款”,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开发适合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架起非公有制企业与银行信贷的桥梁;同时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第三是需要财税支持的平等化,通过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支持政策,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公平待遇,为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2、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

对个体私营企业财产权和收益权的保护,是充分释放非公有制经济潜能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设施,但这只能由政府提供。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产权和收益权经常受到两个方面的侵害:来自民间的是对企业资产与生产成果的盗抢破坏,来自政府部门则是以撕毁合同剥夺企业的经营权来剥夺个体和私有产权。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这首先需要尽快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法制建设,充分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与收益权,使侵害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的行为得到法律制裁。其次需要建立政府行政约束机制,从根本上制止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以及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和其他不当干预。

3、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是主体,政府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因此必须建立与完善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推动政府由“全能政府”、“管制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转变,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首先需要建立合理的政商关系,明确政府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其次需要通过宏观调控与严格的市场监管措施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与金融环境,保障正常的市场次序;第三需要大力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评估、中介、法律等服务,从而减少企业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市场交易的成功率;第四需要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第五需要政府加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城市公用等设施建设步伐,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4、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企业的生产与组织形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会采取不同的生产与组织形势,并不断进化。目前,在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企业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不容否认,在私营企业初创阶段,家族企业的家族经营制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家族企业经营制在经营机制与管理制度上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与缺陷也日益明显。因此需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将非公有经济体制的优势与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制度上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当然,我们也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客观情况和现实阶段,探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方向的制度创新模式:总体上应以公司制作为制度创新的选择,一些发展态势较好的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向现代股份公司制转变;部分中小企业应参照《公司法》,调整内部组织机制,向有限责任公司制靠拢;分散的个体、私营家族企业根据各自特色考虑向股份台作模式靠拢。

5、统一平等的社会制度

统一平等的社会制度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基础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目前,完善统一平等的社会制度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政府必须给予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社会地位,正视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尤其是对从其从业人员的歧视;另一方面是非公有制企业必须给予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要通过不断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消除约束农民工融入城镇主流生活的二元户籍制度,创新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从而提升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推动农民工与城镇社会的融合等。

篇8

根据市委推荐的调研课题,为推动我市贯彻落实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深入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查并召开了政协委员、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代表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会后又结合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贯彻“非公经济36条”的实施意见和比邻地区非公经济发展情况,针对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工业强市、商贸富市、环境立市战略,突出抓卷烟、石化、纺织、冶金和商贸物流五大支柱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截止20xx年第三季度,我市共有私营企业826户,投资人数2910人,雇工人数9534人,注册资金13.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8.85%、13.1%、11.2%、17.1%;个体工商户7002户,从业人员13463人,注册资金1.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0.6%、4.36%、9.8%。非公经济对财税的贡献逐年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二、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总体趋势上是健康发展的,但在发展速度和质量上仍不甚理想,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企业内部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规模小,实力较弱。我市个体、私营企业大多数属于小型企业,在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以上的仅占15%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少,还未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在行业领域中缺乏支柱性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经营者的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缺乏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企业及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意识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中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企业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产品缺乏竞争力。

2、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在我市私营企业中70%以上主要集中在商业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从企业分布上看,商贸流通型企业多,生产加工型企业少;分散经营的企业多,形成规模生产的企业少。

3、企业管理行为不规范。我市的民营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集体企业改制而来;二是个体工商户发展而来;三是新近创办的有限责任公司。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些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虽然管理体制健全,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从个体工商户发展积累而来的民营企业大多数只是改改名称而已,仍实行过去“家族式”管理方式,不少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经营决策随意。

(二)从外部环境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尽管国家、自治区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但在实际执行中还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奎屯市与之配套措施尚未出台。二是有的行业配套措施缺乏执行力度,可操作性不强。三是在落实具体措施时各部门各行其是形不成合力。四是个别单位仅从自身部门利益出发,在审核、收费、执法等方面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推诿拖拉,态度生硬等问题。五是存在重招商轻服务问题,企业入驻后,相关配套服务跟不上。六是税费征收不尽合理,部分中小型企业负担过重。

2、融资渠道狭窄,贷款困难。我市个体、私营经济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实力弱。个体、私营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常遇到“求贷无门、担保无人”的问题。其原因一是我市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权限越来越小,审批程序层级越来越多。而很多企业管理不规范,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不透明等因素使银行贷款时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及信誉评估困难,因而无法放贷;二是担保体系不健全。我市只有一家担保公司,资金量有限,手续费用相对较高,对个体、私营企业来说,贷款担保成本高、数额小、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短缺已制约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加快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的建议

(一)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

根据新党发[20xx]8号文件第26条有关规定,理顺我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属关系,建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奎屯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增加工商联(商会)副组长席位,办公室转设在市经贸委,办公室主任由经贸委主任担任。

(二)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政支持

1、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在我市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根据我市财力情况,每年逐步增加资金用于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创业资助、技改项目和服务体系建设。

2、我市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的科技三项费用、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小城镇建设资金、科技兴农资金等各项专项资金,可采用贴息、补助和设立担保基金等方式,重点支持非公有制科技型、外向型、下岗创业型、劳动密集型等中小企业的发展。

3、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研究 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允许在交纳企业所得税前按规定的比例扣除。

(三)严禁对非公有制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拉赞助

所有涉及个体私营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厅公布的收费标准收取。有关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和增加收费次数。不准强迫企业加入各种协会等社会团体,强行向企业摊派培训、报刊杂志等费用,要求企业接受中介机构服务。对国家和自治区规定有上下限收费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下限标准收取。

(四)开展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培训工作

要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工作纳入人才培训整体规则,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和资助。逐步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市行政学校、职业中学、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重点开展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整体素质。

(五)建立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民主评议制度

由市纠风办牵头,每年组织一次非公有制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民主评议活动,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布。对支持非公有制的发展,取得明显效果的给予表扬。对评议不合格的部门负责人给予相应的处理,并限期整改。同时将评议意见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中,促进政府职能部门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六)充分发挥工商联(商会)的作用

发挥工商联作为市委、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工商联要做好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商会、协会的管理工作,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维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技术开发、经营管理、投资决策、招商引资、技术培训、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管理新格局。

篇9

关键词:拐点;非公有制经济;转型经济;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4-0013-02

一、拐点的基本含义

拐点本来是数学用语,其基本含义如下:

如上图,平面曲线在上升阶段其一阶导数为正,可以取两种不同的上升形态。上凸(b)时二阶导数为负,下凹(a)时二阶导数为正。平面曲线在下降阶段其一阶导数为负,可以取两种不同的下降形态,上凸(c)时二阶导数为负,下凹(d)时二阶导数为正。

当平面曲线经历从上凸至下凹或从下凹至上凸的分界点,此点便称为“拐点”,如上图。

也就是说,“拐点”是二阶导数从正到负或从负到正的转折点,“拐点”的二阶导数为零。因此,“拐点”一词并不意味着上升或下降过程的结束,或者由上升转为下降、由下降转为上升,而仅仅标志着上升或下降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拐点”是一个点,从几何上说既无长度又无面积更无体积,从时间上说它刻画的是“时刻”而不是“时间”,更不能引申为“时期”。因此,用“拐点”一词着重的应该是它关于“转折”的标志性含义。

二、非公有制经济拐点的临近

(一)关于转型经济

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科尔奈认为,就纯粹的形态而言,转型有两种基本战略:战略A,即将最重要的任务确定为创造有利条件,使私有部门得以从下而上生长起来;战略B,则把最重要的任务确定为尽可能快地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消灭国有制。

这种颇具特色的帕累托改进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其意义: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3左右。

其次,二十多年中国经济改革历史,国有企业改革始终作为主线贯穿其间,尽管从现在来看,这一任务的完成还需要很长的过程,但不管怎样,诚如吴敬琏所言,“为了奠定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不能仅仅着眼于对原有国有企业进行改造,而应当着重于发展新的民营企业。

再次,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效率的提升而非投入的持续追加。近乎于定论,民营企业的效率高于国有企业不仅为经验所证实,更有着合理的理论解释。

(二)非公有制经济突破式发展的拐点已经临近

2005年2月19日,国家正式下发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一部全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文件,对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入发展新阶段,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截至到2006年12月份,各省市累计出台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法规政策性文件200多件,国务院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17件,这些都说明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第一,政策环境日趋改善。《若干意见》颁布后,国务院对贯彻落实工作高度重视,将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列入了政府的工作要点。在《关于200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一文中就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做出进一步部署。去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各部门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工作座谈会。5月,经国务院原则同意,《贯彻落实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已印发56个相关部门和单位。从目前看,各项贯彻落实工作进展基本顺利。

(1)在市场准入方面。2005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决定》明确了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具体领域。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在市场准入、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简化审批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意见。

(2)在金融支持方面。银监会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从政策、机制、程序和方法等方面对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提出了具体措施,为增加对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创造了必要条件。证监会在逐步完善中小企业板块,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鼓励到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出台了具体措施。

(3)在改进政府监督和管理方面。国家工商总局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简化注册和年检手续、改进监管等方面出台了新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印发了《推广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试点经验实施方案》,积极探索适应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的安全监管工作体制和机制。国务院减负办将非公有制企业治乱减负作为工作重点,到去年9月底取消涉及非公有制企业不合理收费2385项,查处“三乱”案件1885件。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健全了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开展了经济运行监测和生产经营分析工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意见》,提出了7方面21条提高非公有制企业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政策措施。

(4)在舆论宣传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研究室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对《若干意见》进行了政策解读;主办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网上座谈会,进一步宣传了党和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就做好《若干意见》的宣传报道进行了具体安排,努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5)各地高度重视《若干意见》贯彻落实工作。截至去年12月份,全国31个省区市已累计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性文件200多件,其中地方性法规30多件,22个省市设立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或“部门联席会议”。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态势平稳。去年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及经济效益实现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稳中有进,出口继续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1)生产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良好。去年1-10月份,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2176.11亿元,同比增长22.13%,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4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稳步回落。去年1-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5792亿元,同比增长27.6%。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增幅明显高于其他经济,但增幅有所回落。其中:有限责任公司(不含国有独资公司)完成投资12716.00亿元,同比增长39.8%,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2.8%;私营企 业完成投资6718.82亿元,同比增长57.6%,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12%,比前年同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但增幅较1-9月份回落了1.2个百分点。个体经营完成投资649.13亿元,同比增长14.4%,增幅比1-9月份回落5.8个百分点。

(3)出口继续高速增长。去年1-10月,非公有制企业(不含外资)出口总额达902.8亿美元,同比增长68.24%,较全国商品出口增幅高37.14个百分点;进口总额达441亿美元,增幅27.24%,比全国商品进口增幅高10.54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461.8亿美元。其中,10月份非公有制企业出口额达104.3亿美元,同比增长53.83%,比全国增幅高24.13个百分点;进口45.5亿美元,增幅33.82%,高于全国增幅的10.42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58.8亿美元。

(4)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去年1-10月份,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利润5413.12亿元,同比增长22.71%,较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3.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中实现新增利润最多的行业为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等,这五大行业实现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的38.3%。与此同时,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非公有制企业亏损766.83亿元,同比增加32.65%。

(5)注册个体、私营企业继续快速发展。2006年9月底,注册私营企业已达419.04万户,较前年底增长14.79%;从业人员为5738.92万人,较前年底增长14.38%;注册资金达到58157.11亿元,较前年底增长21.32%。2006年9月底,注册个体工商户2466.16万户,较前年底增长4.92%,并实现了1999年来的第一次增长;从业人员为4800.42万人,较前年底增长4.65%;资金总额为5743.51亿元,较前年底增长13.56%。

一系列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的颁布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将渐次落实为具体的制度安排、法律制度和运行细则。

作为极具观感的标志性事件,《若干意见》颁布后,非公有资本不断深入的金融体制改革亦使长期遭受信贷歧视之苦的民营经济看到了转机的出现。如前所述,目前中国经济所处的重要关口更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拐点已经临近。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分析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境,探讨我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旨在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困境问题,需要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共同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开辟更多渠道,从而使其发挥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作用。

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GDP、进出口额、税收分别占全国的60%、68%和53%,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是解决城乡就业的主渠道,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比较困难,制约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一、造成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境的原因

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境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成本较高、效益低

一是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成本较高,银行不愿支持。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对贷款需求有“急、频、少、高”的特点,贷款一般要的急,多为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需求频率高、数量少,管理成本高,客观上增大了银行贷款的管理成本,造成了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困难。二是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差,经济效益相对低下。三是非公有制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无法准确预测,难以吸收投资者注意,并且民企的生命周期短使得投资者投资的风险过大而不愿意投资。

(二)非公有制企业资产结构状况存在较大缺陷,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担保需求

从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偏好来看,虽然没有规定流动资产不可用作抵押,但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求企业用固定资产来抵押,同时对抵押物的选择一般仅限于土地、机器、设备、房地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而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具有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的特点,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用于贷款抵押难度较大,有的企业甚至只是租赁经营,更没有有效的资产可用于贷款抵押。

(三)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风险相对较大,难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安全性需求

一是非公有制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经营风险相对较大。由于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局限于对农副产品的粗加工,趋同性严重,造成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盈利能力低;同时由于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比较困难,只要能借到钱,不考虑筹资成本的高低,有的企业甚至向民间高利借贷,借款利率远远高于投资报酬率,加上借款期限短,筹资风险加大,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二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道德风险相对较高。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信息披露意识差,为了逃避税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披露信息非常谨慎,对银行提供的报表也难以达到完全真实;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缺乏反映企业运行状况的基本信息数据,甚至出现对银行、税务提供两套账的现象。

(四)间接融资方面,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体制的制约。现行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贷款给国有大中型企业,而面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请求,往往不予支持,基层的银行贷款权限受到严格的限制,信贷条件让非公有制企业望而止步,贷款审批程序烦琐。二是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规范。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自身发展和对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些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财务亏损严重;中小金融机构业务趋同、市场趋同,真正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中小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加大了基础设施及消费性贷款比重,也增加了国债等非贷款资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相对减少;中小金融机构社会信任度不如国有大银行,结算支付手段落后以及受其他诸多因素制约,其资金来源受到明显影响,对非公有制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减弱。三是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非公有制企业担保难、抵押难。抵押贷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一种贷款制度,由于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价值低,特别是高风险、高科技的非公有制企业,无形资产占的比重很大,能够作抵押的资产价值不足。担保机构制定的贷款担保条件比较严格,与银行贷款的条件基本相当,非公有制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非常困难,大多数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

(五)直接融资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层次缺陷,民间金融发展受到抑制

一是主板、二板市场的融资门槛过高。二板市场是在现有主板运行框架下设立的一个子板块,从上市门槛到监管方式都与主板市场保持一致并且门槛过高,二板市场并未真正缓解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困境。二是债券市场融资条件苛刻。我国目前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规模管理,债券发行的年度规模管理、债券发行的年度规模及各项指标均由国务院统一确定,并且发行时优先考虑农业能源交通及城市公共措施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并通过债券方式融资。三是国家对民间金融的管制限制了非公有制企业的直接融资。由于缺乏面向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的资本市场,民间股权融资等其他民间融资方式无疑成为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融资渠道。但民间金融虽然适应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需求,但民间借贷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内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融资行为,甚至有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集资”而受到法律的惩罚。

(六)政府配套服务不到位

一是立法不规范。目前按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分别制定政策法规,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企业立法,造成各种所有制性质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二是法律执行环境差。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局部利益,默许甚至纵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法律对银行债权的保护能低,加剧金融机构的“恐贷”心理。三是政府管理不规范,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到位,许多政策法规没落到实处,或者在落实上打了折扣;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税务、物价、城建、环保、卫生、计量、质量监督等多个部门,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中,往往出现相互交叉、缺乏协调的现象,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在对经济机构协调方面,由于政府调控不力,致使企业重复生产,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在监督方面,有的政府部门未能很好的履行监督职能,致使企业本身行动不规范。

二、缓解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境的对策

在现阶段,应采取积极措施,对症下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境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增强非公有制企业自身能力,提高盈利水平,增强信用意识

要大力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非公有制企业应按照以“产权明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不断完善和改进运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合理有效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不断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通过股份制改造、出售、兼并、重组、联营、合资等有效途径,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普遍面临的经营规模、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等问题,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盈利水平。要重塑诚信为本的意识,恪守信用,提高自身资信状况,打造企业信用形象和信用品牌,大力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信用等级。二是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当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较低,银行利益难以保障的现象,因此应规范财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

(二)完善适合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的间接融资渠道

一是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信贷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善对非公有制经济金融服务,在主动调查、择优扶持的前提下,精简贷款审批环节,缩短审批周期,使信贷资金与企业资金需求时间、需求额度相配套;逐步纠正不利于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偏向,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各种资金需求。二是组建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地方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发展步伐;条件成熟时,还可以组建地方性的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政策性扶持。三是积极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加快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运用必要的政策扶持,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一批经营业绩突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加快组建非公有制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探索组建全国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协会;大力拓展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租赁渠道,非公有制企业可在资金短缺或不愿动用经营资金的情况下租赁到企业急需的设备,达到融资目的;同时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三)创造适合非公有制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问题,需要建立由主板市场、二板市场、三板市场、民间金融市场、风险投资基金等构成的多样化的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上市条件由低到高正好满足了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从而缓解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困境。

(四)建立建全法律保护体系

要健全法制,完善金融立法,规范金融活动。修改相应法律条款,修订限制企业发展的条款,消除体制。在完善立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可操作性,注意行政规章、地方法规与金融法律、法规的一致和协调;要保证程序公正,保护非公有制企业权益,提供权利救济和司法保护屏障;要建立严格科学的执法监督机制,做到有法必依;尽快全面实行费改税政策,切实保障非公有制企业经济上的物质利益和政治上的民利,避免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