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务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事务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事务管理制度

篇1

2、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爱护公物的榜样。

3、实行爱护公物责任制。学生桌椅责任到人,不得乱涂乱画或故意损坏,课室灯光、风扇指定学生专人控制,节约用电。放学后值日生要关锁门窗。如学生损坏公共财物,照价赔偿,如故意损坏者,按三倍价值赔偿。课室内的财物,因遗失或非正常损坏,均由该班负责赔偿。

4、有意损坏公物的同学不能评为三好学生,班内公物损坏三件以上的不能评为先进班级。

5、办公室财物要造册登记,学校后勤和办公室各存一份。

6、办公室内所胡公共财物是国家财产,教师都要爱惜,不能擅自拿走。

7、教师下班时应关好灯光、风扇、关锁门窗。如因疏忽而造成财物被盗或被损坏,由该办公室教师负责赔偿。

8、年级组长要负起管理的责任,督促教师爱护学校公物,保证办公室的整洁。

9、教职工要借用学校公物,要经主管领导同意,立写借据,方可借用,借用物品因自然损坏,应报学校后勤核实后注销,如因借用教师保管不善造成损坏的,由该教师负责赔偿。

10、借用学校公物以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为原则,借用的物品不用要及时归还,不能转借他人使用。

篇2

【关键词】房屋施工;进度;管理;

一、施工进度控制管理的内容

施工进度控制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对各阶段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进度计划,根据审核经批准的进度计划,采取适合该工程项目的方式,定期跟踪、查看实际的工程进度状况,再与该项目的进度计划进行比较,找出工程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对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估,并组织相关单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与工程进度计划进行比较,找出实际工作节点上存在的问题,调整实际工作进度。这个工作过程在工程进度中不断循环,目的是不增加工程成本、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程目标。

二、施工进度管理的意义

工程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发挥的关键是保证高质量的工程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竣工。工程项目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交付使用,直接关系到项目经济效益的发挥。如果工程进度出现拖延则会带来资金利息的损失,其次,施工管理及工程相关费用会大幅度增,还会造成资金周转不畅,损失其他投资机会。

工程项目建设中三大管理目标包括建设工程进度控制管理、质量管理及成本管理,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说来,工程质量是根本,是保证其他目标实现的基础,为工程投资创造前提条件。工程建设项目必须严把质量关,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材料检查、重视工程的复核工作,这样才不致返工,又能保证工程建设进度,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从企业角度来看,加快工程进度,提前竣工能减少工程管理等费用,使公司效益最大化发挥。进度、质量与成本三个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就是要处理好工程进度、质量、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进度快,又要成本省、质量好。

三、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工程项日的施工特点,尤其是较大和复杂的施工项目。具有规模庞大、工艺复杂、建设周期长、协作单位多等特点,因此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很多。对于工程进度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人为因素、材料因素、技术因素、资金因素、工程水文地质因素、气象因素、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其他难以预料的因素。

1.制约因素多,管理不到位

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影响进度的因素很多。如:自身的管理水平、施工现场环境、劳动力需求状况、设计变更的影响、资金问题、物资供应问题、风险问题以及其他建设相关方的影响等。

2.没有把握好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

工程进度与成本、质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加快进度就要增加成本,因为要采取赶工措施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进度与质量的关系是加快进度会影响到工程质量的高低,由于人、机械的高强度作业改变了施工条件,可能就会影响到质量。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并没有花心思去思考怎样使这三者之问的关系达到一种均衡

3.工程材料及设备因素的影响

材料、构配件、机具、设备供应环节的差错,品种、规格、数量、时间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都会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事前控制好工程材料及设备供应进度。

四、房屋施工进度控制的方法

控制一词按照法国古典管理学家法约尔下的定义为“检查分析一切活动是否都按照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了”。施工进度控制就是将实际完成的施工进度工程量与施工进度计划相比较,分析是否相符合或出了偏差。常用的几种进度控制的比较方法。

1.横道图比较法

用横道图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按其实施进度情况,随时记录。进行实施结

果与计划要求相比较。此法直观、使用方便,但不宜量化。

2.“S”曲线比较法

“S”曲线比较法按照计划累计完成量与时间对应绘出的轨迹曲线称为进度曲线。由于其形状像“S”字母,故俗称S 曲线,将实际施工完成量累计值与时间对应点描绘在S 曲线图上时,当实际完成点在S 曲线下面表示工程施工拖期、拖量;如实际完成点在S 曲线上方时,表示工程施工提前、超量。

3.香蕉曲线比较法

按照网络计划各项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ES)与最迟开始时间(LS)绘制的计划累计完成量和时间相对应的两条闭合的S 形曲线控制图。其形状很像香蕉,故俗称香蕉曲线,当实际完成累计值与时间对应点落在香蕉曲线之内时,说明计划执行实施的情况正常

五、房屋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措施

1.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房屋工程的施工是一项动态的项目,而其中的各种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进度,比如说施工材料的采购、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质量的好坏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要想真正的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就必须从源头上强化施工进度的管理意识,并且提高综合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够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确保工程的施工进度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不能够盲目的因为加快施工进度,而忽略施工的质量,因为质量是建筑工程的灵魂,一旦质量出现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相关企业单位的利益,更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

2.加强对进度的记录

对于房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工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积极的、及时的做好相应的记录,因为记录既是对工作的验证,也是工作的反应。通过客观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不仅仅能够及时的整合自身的管理,更能够有效的弥补工作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 编制好工作的计划,例如每月工作计划、每周工作计划以及每日工作计划等等,以确保后续施工进度管理工作能够有计划可依;将日常的施工落实为表格,并且严格的做好相关的记录,比如说施工中的某一个环节施工到了哪一个步骤,预计多少个工作日能够完成等; 对于比较紧的施工任务,应该派相关的负责人落实督促,并且做好跟踪记录。

3.建立顺利施工的大环境

影响到施工进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要想从本质上做好房屋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就必须先建立起良好的管理环境、施工环境,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的顺利开展,也才能够保证施工的进度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 及时的做好施工进度计划的交接工作,以确保每一个层次每一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清楚的了解施工进度的计划,从而避免因为沟通、交流不当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建立并且完善关于施工进度管理的制度,因为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能够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能盲目地为快而快, 要特别强调“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防止片面抓工程进度而粗制滥造的做法,加快工程进度、缩短施工工期应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这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建设安全、合格、标准的建筑物。工程进度控制管理不应仅局限于考虑施工本身的因素, 还应对其他相关环节和相关部门自身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

六、结束语:

房屋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进度控制把工程计划、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建设工程项目合同要求和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目标,编制切实可行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计划;定期对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跟踪检查与及时调整,进行系统、科学、合理的动态化管理,才能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董慧民,影响施工项目进度的因素[J].2007.(6)

篇3

关键词:公共事务;跨区域;管理

该文受SRT项目资助(项目编号:851713063)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日

一、公共事务及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

(一)公共事务。公共事务从广义上看,它可以被定义为组织的所有非商业化行为;从狭义上看,公共事务指的是组织涉及的政治活动及其与政府的关系。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

所谓社会性公共事务,是指不必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又如政府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它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而本文就是基于社会性公共事务展开了相关论述。

(二)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是指在城市群内相邻行政区之间,地方政府以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和协作为基础,以跨区域功能性项目为手段,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双赢或多赢,寻求合作,共谋发展,针对城市群成员政府共同面对的发展难题通过联合管治而开展的持续性活动。城市群政府跨区域合作管理的主体是由不同层次政府、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代表、专家学者所组成的一个“多中心”网络结构体;城市群政府跨区域合作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城市群内政府间多元的合作,破解区域发展难题,增进区域协调关系,拓宽区域合作领域,实现共赢利益格局,进而提高公共事务服务的质量。

二、国内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现状

(一)为何推行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形势下,当今世界步入知识经济和网络化时代,原本属于地方政府“内部”的社会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变得越来越“外部化”和“无界化”,区域公共事务涉及面更宽,区域公共问题更为错综复杂。显然,单凭地方政府之力“单打独斗”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挑战,又加上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必然会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因此,强调区域政府间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合作,寻求一条由“囚徒困境”向“双赢博弈”转化的城市群公共事务合作治理之路,日益成为政府有效治理的理性回归。

(二)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部分地方政府的跨区域合作观念滞后。在跨区域合作治理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存在着单打独干的意识,以及怕吃亏、怕担风险、怕负责任等思想,同时缺乏信用观念,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突出。这些滞后的观念导致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存在一定难度。

2、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管理法律体制不完善。我国区域治理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一些相关体制尚不完善、不健全,这极大地阻碍了跨区域合作治理的顺利进行。目前,区域公共治理的制度载体主要为区域政府间合作协议以及区域部门间合作协议等(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皆是如此);相应制度性规范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市圈规划等。由此看出,我国关于区域合作治理的法律缺失,导致地方政府在实行跨区域合作管理时因没有后续保障而不敢大力开展。

3、区域公共治理存在非均衡性。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提高、区域拉动性增强。较之以前,区域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进一步加深;但另一方面由于区域间发展不同步,导致区域间发展存在不均衡性。非均衡性使得部分政府不愿实现公共治理和资源共享。

由以上三点可见,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亟须解决的政府滞后观念、法律制度缺失、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当前区域公共管理的难点问题,如何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实现政府间跨区域公共治理的重要突破方向。

三、国外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借鉴

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美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大城市的边缘地带涌现出许多新城镇,地区的政治单元呈“碎片化”状态。为了适应大都市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同时又兼顾各市、镇居民的利益诉求,大都市地区纷纷通过政府间合作实施跨区域治理。

跨区域治理主张政府组织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化方向发展,由政府单边管理转向多边(政府、企业、公民、社会团体等)民主参与。同时,也代表着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互惠的民众与政府关系,强调政府间在自主性、共同分享、共同规划、联合劝募、一致经营等方面的协力合作。

再者,府际管理提出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与多方协商、调和的合作机制。注重建立合作型的组织结构,既包括政府系统内的各级组织,也包括系统外的企业、公民和非盈利性组织的参与。主张政府协商公民和各种社区团体的利益,营建共同的价值观,建设公共、私人和非营利性机构的联盟,以满足相互一致的需求。在美国洛杉矶,邻里政府和邻里议会的创设为解决跨社区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其被广泛运用于包括供水、跨区域的污水、消防、邻里街道等跨社区问题。

府际管理的兴起打破传统政府管理的区域和层级观念,有助于由传统的较为权威、封闭和狭隘的旧地方主义,转为强调权力或资源相互依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新地方主义,这对国内政府间关系的管理变革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思想

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导者是地方政府,然而有些时候单靠政府的一方力量毕竟存在局限性,无法真正满足各区域的发展需求。区别以往制度设计中的对象,本模型引进另一方力量,即非政府组织,打破地方政府单一管理体制,并通过建立三个机制,即信息共享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动力激励机制,规范区域合作程序,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的共享交流,促使双方利益最大化,从而进一步实现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合理管治,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图1)

(一)本模型的相互作用分为6个方面(合作对象)

(1)地方政府1 地方政府2

(2)非政府组织1 非政府组织2

(3)非政府组织1 地方政府1

(4)非政府组织1 地方政府2

(5)非政府组织2 地方政府1

(6)非政府组织2 地方政府2

即不再局限于政府间或政府内部的单一交流,而是巧妙依托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然后再加以制度的约束,从而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本模型的合作机制(制度建设)

1、动力激励。制定双方一致认同的奖励协议,各区域提供优势资源共享,取得收益后,根据“投入比例”及“收益原则”,采取成果合理分配方式,从而实现跨区域治理的良性循环。(图2)

2、监督约束。为了防止合作中的机会主义,政府间可以利用权利进行相互监督制约。但涉及到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强制执行力将会使合作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所以需要设计一种契约来协调双方的合作,使双方在达到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继续保持一个积极的合作态度,从而贯彻可持续合作理念。(图3)

图3融入美国的府际管理模式,借助第三方力量,将区域治理的合作双方从一种僵硬对抗的关系中解脱出来,实行一种民主积极的合作形式。这里的第三方类似于美国洛杉矶的邻里政府、邻里议会等组织,主要负责协调区域管理双方的合作。故可建立这样一个第三方,作为合作的促成者与协调者。

3、信息共享。在互联网技术日益迅猛发展的今天,区域间的合作治理,就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庞大的信息数据库,来进行更加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共享交流。(图4)

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结构完整的跨域公共事务治理系统至少应该包括用户层、应用层、数据层三个层次。用户层对用户身份进行管理并提供交互界面;应用层是相关应用、服务程序的集合;数据层则是所有数据资源的集合,在此系统中一般是指RDBMS。

此外,根据目前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一方面不难发现庞大的数据资源中良莠不齐,且不能保证用户能够有效甄别信息真伪,因此无法真正保障用户的权益;另一方面数据资源本身的广泛性、全面性又决定了其也必定具有冗杂性,故用户对数据资源的检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即获取其所需信息需花费一定时间。所以,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增加“高效层”,其实质在于希望通过该层次的环节设计,能够有效改善甚至解决以上两大难题。高效层两大任务:①对信息分类整理,尽可能将其细化到各个小的领域,进而大大缩短用户检索时间,提高效率;②对数据资源进行甄别,将一些有危害性或潜在危害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构造一个整洁健康的数据资源环境。

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建设涉及诸多民生问题,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这也是各地方政府一直在不断探索的一条道路。本文就一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摸索创新,建立一套新的管理体系,从合作对象的选取与制度结构的设计两方面入手,详细描绘了建设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体系的蓝图,借此希望能为有关部门或组织提供一些建议。除此之外,解决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根本之处,还是在于提高公民自身的水平,同时再加以政府的合理管治,相信一定能够大大改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效果,进而日趋完美。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治海,姚烁.中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制度设计[J].经济视角,2009.11.

[2]谭英俊.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模式反思与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09.3.

[3]金太军,沈承诚.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困境的内在机理探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3.

[4]陈瑞莲,蔡立辉.珠江三角洲公共管理模式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李文星,蒋瑛.简论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

[6]全永波.区域公共治理的法律规制比较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5.

[7]杨宏山.美国城市治理结构及府际关系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0.5.

[8]杨爱平.区域合作中的府际契约:概念与分类[M].中国行政管理,2011.

[9]张紧跟.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分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0.3.

篇4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城市供水水质,是指城市公共供水、自建设施供水及进行深度净化处理水的水质。

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中包括原水和二次供水。

本规定所称原水是指由水源地取来的原料水。

本规定所称二次供水是指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储存、加压等设施,将城市公共供水或者自建设施供水经储存、加压后再供用户的形式。

本规定所称深度净化处理水是指利用活性碳、反渗透、膜等技术对城市自来水或者其他原水作进一步处理后,通过管道或者以其他形式直接供给城市居民饮用的水。

第三条从事城市供水工作和进行城市供水水质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实行企业自检、行业监测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的制度。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

第六条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行业监测体系由国家和地方两级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络组成。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由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水质中心)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经过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以下简称国家站)组成,业务上接受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

地方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以下简称地方网),由设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国家站和经过省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以下简称地方站)组成,业务上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

直辖市、省会城市的国家站为地方网中心站。

第七条国家水质中心根据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行使全国城市供水水质监督检查职能。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业务上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并接受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实施该城市行政区域内供水水质的监测工作。

第八条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市供水企业定期报送的城市供水水质检测数据报表进行审核,并报送地方网中心站汇总。地方网中心站应当将汇总后的报表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每年年底前报送国家水质中心,由国家水质中心汇总报送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九条国家水质中心应当定期或者随机抽检国家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并将结果报送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国家站应当定期或者随机抽检地方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并将结果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地方站应当定期或者随机抽检本辖区内各城市的供水水质,并将结果报送地方站所在城市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定期或者随机抽检每年不得少于二次。

第十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月公布一次国家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地方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地方站所在城市供水水质公布的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城市供水水源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级划分水源保护区,设立明显的范围标志和严禁事项告示牌。保护区内严禁修建任何可能危害水源水质的设施及其他有碍水源水质的行为。

城市供水水源水质不得低于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并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第十二条城市供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十三条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做好水源防护、水源水质检测工作。发生突发性的水源污染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城市建设、环保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当出厂水质难以达到标准需要采取临时停水措施的,必须报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城市供水企业制水所用的各类净水剂及各种与制水有关的材料等,在使用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标准进行检验;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五条用于城市供水的新设备、新管网投产前或者旧设备、旧管网改造后,必须严格进行清洗消毒,并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水质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六条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水质检测机构和检测制度,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频率和有关标准、方法定期检测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的水质,做好各项检测分析资料和水质报表存档、上报工作。

城市供水企业的自检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且不能自检的项目,应当委托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进行检测。

第十七条城市供水企业上报的水质检测数据,必须是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水质检测机构检测的数据。城市供水企业的检测机构没有经过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其上报的数据必须委托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进行检测。

第十八条城市供水水质检测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合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第十九条城市二次供水设施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水质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强水质管理,定期进行常规检测并对各类储水设施清洗消毒(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不能进行常规检测的,应当定期将水样送至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检测。

第二十条从事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的单位,必须取得城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方可从事清洗消毒工作。从事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的单位应当在取得许可后15日内,将许可证明复印件报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以城市自来水或者其他原水为水源,从事城市供水深度净化处理的企业,其生产的深度净化处理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当定期对出厂水进行自检。没有自检手段或者检测手段不完善的,应当定期将出厂水水样送至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进行检测。

第二十二条对在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单位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城市供水企业的供水水质达不到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标准规定的;

(二)城市供水企业未按规定进行水质检测或者委托检测的;

(三)供水企业未按规定上报水质报表的;

(四)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管理单位,未按规定对各类储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的;

(五)不具备自检能力的城市二次供水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单位,以及从事城市供水深度净化处理的企业,未按规定将水样定期送检的;

(六)违反本规定,有危害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的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四条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进行监测和随机抽检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水质报表或者提供虚假水质监测数据的。

篇5

关键词:“三公经费”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一、“三公经费”的概念及公开“三公经费”的意义

“三公经费”简单的理解就是公务会议与接待、公务差旅、公车购置及运行,在实际预决算中,是指“公务接待”、“公费出国(境)”、“公车费用”。“三公经费”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政府清廉程度和工作效率。我国在治理“三公经费”支出方面取得骄人成绩,但是仍存有公款吃喝、公费出游、公车私用等一系列现象,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质疑。因此,公开“三公经费”账单的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一方面,公开“三公经费”对于降低行政成本有很大帮助,能够限制不合理的消费支出,规范政府正确有效的行使权力。另一方面,公开“三公经费”是在行使权力的同时,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是遏制腐败、减少不正之风现象的有益尝试。因此,公开“三公经费”体现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日趋透明,体现了政府加快推进财务公开的决心,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公经费”公开对财管工作的要求

(一)系统设计保证数据无缝对接

“三公经费”公开,是可以被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首要的就是所公开信息要被社会监督,要经政府审计。“三公经费”要经过相关统计数据得出,单位决算要以会计数据作为依据,因此,内控制度的构建彬彬个完善,真正实现“三公经费”、决算、会计数据之间的对接和勾稽,确保公开信息能够被查到。

要想真正实现决算与财务数据相对接,会计核算就必须遵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法律制度等。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来设置一级科目,再根据类别设置明细科目,最后依据经济科目设置三级明细科目,与此同时,还要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二)掌握全局,建立长效机制

在完成部门预算的前提下,单位决算、会计核算才能顺利有效进行,因此,要抓好预算的分解工作。从整体上把握经费规模,后分解到各部门,上下各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执行本部的预算,以预算计划控制三公经费不超标。放眼望去,公开“三公经费”眼光要放长远,在当前的基础上,结合单位实际状况,构建“三公经费”信息披露的长效机制。

三、“三公经费”公开存在的问题

(一)口径不统一,数据比较性差

就目前事业单位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来看,没有统一归类和口径。由于事业单位所处领域不同,统计数据的科目和会计账户均有所差异。以归类来看,“三公经费”区分标准不统一,数据显得较为杂乱。已公开的的信息较模糊,解释缺乏使信息使用者难充分理解数据的经济意义。

(二)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

就事业单位目前公开的“三公经费”来看,具体化、细化的力度还不够,大多还在数据层面,没有体现出其支出的具体对象,对有关数据的说明和解释很少,导致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单纯的数据也对事业单位发现“三公经费”支出问题和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贡献甚微。

(三)缺少问责制度

事业单位根据要求,向社会公开披露支出,披露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考核角度,都还有不少问题。从及时性来看,某些事业单位没有按照要求在指定时间内公开“三公经费”,故意推迟、延迟,有的甚至不公开“三公经费”。在完整性方面,“三公经费”公开的深度和范围还需进一步加大。有些事业单位将不适宜公开的“三公经费”巧妙的划分到“其他支出”中去。缺少对“三公经费”不及时、不完整公开的问责制度,无疑降低了执行层面的威信,降低了公开数据的真实和准确性。

四、公开“三公经费”制度下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要想使事业单位确保国资的安全,就须对国资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尽力配合国资委,搞好资产核算工作。在单位内部禁止私借公款,杜绝贪污舞弊。如果有特殊需要借的,应严格以及有关规定严格完善手续,明确记录还款时间,不得长期拖欠。

(二)认真落实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

在实际财务管理中,预算编制工作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应当确立合理编制方法,按照编制程序进行预算。建立完整的公费预算制度,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就能够很好地控制费用支出,有利于节约资金,避免超支浪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追踪事业单位具体支出情况,对不按预算支出的项目做细致分析,发现问题,并出解决方案。

(三)加强对“三公经费”的执行力度

事业单位要对财务管理人员不认真的工作态度严厉批评警告,使其形成“三公经费”公开理念,以降低经费为目的有效开展工作,减少经费数据的错误率,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度,提高事业单位“三公经费”透明度。

(四)构建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一般不够重视财务管理业务,激励措施也没跟上,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很少进行财务管理改革。为了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政府应对各单位领导灌输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理念,使其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对财务人员组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提高业务素质。构建财管考核机制,激励其工作积极性,其中,考核不通过者予以警告或惩罚,以此为戒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管理成本,完善财务管理运行。

参考文献:

[1]刘莎.“三公”经费公开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3(21)

篇6

【关键词】公务员 仿企业化 人事管理制度

一、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仿企业化所具有的特点

(1)不可侵犯公共权威。公务员由政府人员所构成,其服务于民,政府是不容侵犯的,这也是公务员人事管理仿企业化中最根本的一点。尽管其管理制度是由企业管理理念演变而来,但民众的意愿是关键,其改革一定要听取民众的声音,不能损坏民众的利益。政府的权利是人民给予的,公务员工作宗旨就是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决不能侵犯公共权威。

(2)联系市场的竞争体系,运用绩效工资制与聘用制。公务员人事管理仿企业化与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相比较,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传统的制度中融入聘用制,这一举动突破了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实施合同聘用制,与其签署短期的工作合同,待合同期满则对其进行绩效考核,根据其考核表现再决定是否继续签约,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与增加其职业危机感。

公务员传统考核制度通常仅仅是其奖罚、评级的根据,甚少跟其薪酬等同。运用适当的考核体系,构建公平公正的考核体系,把考核的结果与公务员的薪资直接挂钩,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其工作热情,有利于构筑学习型的政府,为政府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仿企业化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严格控制绩效目标

将企业绩效目标引进公务员人事管理中,由设立绩效目标,掌控绩效指标、评估绩效结果等方式来鞭策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规范其行为,让其能够使得行政工作向高效率、高品质发展。并且要不断加强其责任感,让在职的公务员能够做到在其位谋其职,尽力提高其办事效率,完成相关的绩效目标,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根绝无为现象,还能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二)有助于公务员人才选拔的透明与公正

公务员的认识调配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政府的绩效,影响着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怎样选拔公务员或干部已经成为政府人事工作的关键。公务员人事管理企业化,经由考试而取得聘用资格,并进行定期绩效评价,这样降低客观因素的束缚,其有助于人才纵向晋升,“能者执政,无为者下台”,让优秀人员能够及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有助于政府建立高质量的服务捷径,便于政府塑造良好的形象

执政为民是政府的行政理念,所有的行政活动都要从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将人民的满意度作为量度标准,换而言之,群众即政府的顾客,所以,政府一定要持着顾客至上的准则,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尽心尽力完成任务。公务员也已如此,公务员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公众的角度出发,将公众的利益作为始点。除此之外,还能推动广大群众参政议政,让政府能够听到人民的心声,并及时调整或改进政策,提高人民的满意度,自然政府的信任度就会提高,从而使得政府形象得到了塑造。

三、加强公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仿企业化的对策

(一)大力栽培新手,培养其企业家的精神

实行新人事管理制度,一定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力量,而这些力量指的就是政府新近的公务员,他们作为政府未来的前沿力量,要想变革,则要经过他们的时间与创新,所以要大力栽培新进人员,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与平台。除此之外,还应培养公务员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私营企业的管理者,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原本产值比较低的经济资源,在较高的生产力领域中运用,使得利益达到最大化。换而言之,企业家所具备的企业精神是,不断创新,富有变革的勇气,使得利益最大化。若公务员能够用企业家的精神武装自己,那么在行政的时候更容易发现机遇,更好地为服务于公共事业,这样才能使得社会效益最大化,比如,在某些行政项目允许公务员外包,确保民众利益不受损害,保证政府机密不外泄,就能加大政企合作的力度,放手企业处理项目,这样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提高效率。

(二)大力宣传仿企业化管理理念,让其被人们所接收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精神上的疏导,宣传,把仿企业管理理念的好处充分展现出来,让公务员体会到这是一种是用新时代的政府职能改变,是政府改革的必然趋势,并且这种转变有助于广大民众,便于公务员的长远发展,其能够让公共服务更加高效,服务更具有质量,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还能使得人事的选拔体系更加透明公平公正,使得每位在岗公务员能够得到相等的自我展示的机会,获得相同的晋升空间,这样,仿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才会深入人心,行政人员也会逐渐接受它,这样才能推动仿企业化的有效实行。

参考文献:

[1]程璐.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仿企业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潘其丽.国有企业行政部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篇7

一、   工资组成部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提成+满勤奖+工                        龄工资

1)基本工资:1500元。

2)绩效工资: 500元,即每月的任务工资,每月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即得全额绩效工资,如每月没有完成任务指标按照比例扣除,如:任务是100万元,完成50万元,得绩效工资250元。(任务见月任务分解表)

3)提成:完成任务以上部分按0.3%进行提成。

4)满勤奖:每月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有2天带薪休息,如没有休息全月工作给予满勤奖100元。

5)工龄工资:满一年的员工工龄工资为50元/月,满两年的员工工龄工资合计为100元,满三年的员工工龄工资合计为150元,满四年的员工工龄工资合计为200元封顶。满五年以上的员工根据全年的工作表现和完成任务情况,按照公司的奖励机制方案执行。

二、考勤制度:

    1、 夏季作息时间:5月1日----10月1日

                   早7点30分-----晚18点

        冬季作息时间:10月1日---4月30日

                   早8点------------晚5点

      特殊岗位另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2、员工应按时上下班。按指纹签到为准,如不能签到要和你的直接领导说明情况。如不说明视为迟到或早退。

  迟到:员工未按规定时间到岗视为迟到。迟到一次罚款5元。当月累计迟到3次(含3次)取消当月满勤奖。

  早退:员工未按规定时间离岗视为早退。早退一次罚款5元。如因工作原因不能按时返回或不能回公司签到需要和你的直接领导说明或请示。

      旷工:未经请准假或假期已满未续假而擅自不到岗者视为旷工。旷工一天按事假三天处理,连续旷工3天(含3天)扣除当月工资并予以解除劳动关系。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请假制度:

业务人员在完成当前工作的情况下可带薪休息2天,休息时必须执行交叉休息,休息人员要提前和你的直接领导说明,休息者手机不得关机,如关机或拒不接电话一次罚款100元,如有特殊原因当时未接电话必须在第一时间将未接电话拨回者不进行处罚。

1、请假要求:员工请假,无论何种假,除紧急情况(指个人急症,直系亲属急症,或发生意外事件),可电话同主管领导,或人力资源部请假,并于24 小时之内,履行书面手续外,一律事先填写请假单,按照准假程序,经批准方可生效。

准假权限:( l )部门经理:1 天;( 2 )副总经理:3 天;( 3 )总经理:3 天上。

  2、事假:员工因个人事务,必须亲自处理的,根据工作安排以及实际情况需要酌情核给事假。员工每月事假累计不足4小时(含),视为正常出勤,超过4小时,按实际出勤以天为单位计扣,事假以天为单位扣发岗位工资。

  3、病假:请病假三天以内的,由部门主管领导审批,三天以上病假凭县级以上医院诊断并有部门领导签字,病假条及诊断书交人力资源备案,病假工资按事假处理办法执行,连续病假超过一个月的取消工龄工资,工龄从假后上班起计算。

  4、工伤假:员工发生工伤本人无责任的,在治疗期内每月发放基本工资和工龄工资,员工发生工伤本人负次要责任的,在治疗期内核发最低生活保证金即基础工资,取消工资的其余部分本人违章或违反操作规程发生工伤事故,本人负主要责任的发生的工伤,不负责工资和其他福利。

5、婚假:持本人结婚证,经本部门领导同意方可休假,带薪休假为七天,结婚证复印件及假条交人力资源部存档。

<!--[if !supportLists]-->5、       <!--[endif]-->产假:女工生育休假为六个月,休假期间待遇没有工资待遇保留工龄工资,超过六个月上班的取消工龄工资,工龄从产假后第一天上班起计算。

<!--[if !supportLists]-->6、       <!--[endif]-->丧假:员工 亲属(父母,配偶、子女、配偶父母、)丧亡时带薪休假期为三天,员工亲属(祖父母)、外祖父母、偶祖、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丧亡时带薪休假为1天。

<!--[if !supportLists]-->四、   <!--[endif]-->离职:离职包括自行离职和因为违反公司相关规定辞退者。自行离职人员必须提前一个月向你的直接领导提出申请,离职人员在离职前必须和财务、库房账目核算清晰无往来账目,交出客户资料、产品资料、属于公司的物品等,必须将手中的客户欠条结算清,否则扣发余额工资,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上报公安机关。离职人员不得再用公司名义处理各种事物或非法行为,一经发现将追究其刑事责任并上报公安机关处理。

<!--[if !supportLists]-->五、   <!--[endif]-->公司形象:员工形象是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客户接触的过程中员工形象直接代表了企业品牌形象外。同样,也可以直接利用员工形象进行对外的品牌广告宣传。 外表仪容仪表是员工形象展现的首要途径,那么员工内在形象要素就可以说是员工对企业形象的一个真实反映。

所谓的企业形象是指企业内外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是企业状况的综合反映。 分为企业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企业的内在形象主要指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等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是企业形象的核心部分。外在形象则是指企业的名称、商标、广告、厂房、厂歌、产品的外观和包装、典礼仪式、公开活动等等看得见、听得到的部分,是内在形象的外在表现。

每一名公司员工都应该注重自身形象,应有良好的自身修养。不管在公司内或在公司外,都要注意服饰的整洁与得体,语言和举止的文明,不得留长发、胡须、长指甲等。不得与公司员工和客户发生口角及打架斗殴现象发生,如一经发现按照公司相关规定执行。

篇8

1.公务卡制度的性质、产生背景以及发展历程

1.1公务卡的性质

作为一种新型公务结算方式,从银行卡的范畴来讲,公务卡是现代支付、结算工具中的一种,作用是帮助持卡人能够快捷地进行支付结算活动,并同时形成有关的消费信息。公务卡可被视为是信用卡的一种,它具备与普通信用卡同样的授信消费等属性。但是,与普通的信用卡相比,公务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普通的支付用途外,公务卡还同时具备有财政财务的管理属性,它是在财政财务管理制度与银行卡结算方式相结合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手段。从财政财务管理角度出发,公务卡在卡种的选择、额度的设定、组织申办、结算支付、报销等方便,都有区别于普通银行信用卡的相关制度规范。公务卡的双重属性是协调统一的,其操作流程可总结为哟:由银行授信额度,由持卡人进行支付,最后由单位报销还款。整个财政实施过程都在监控条件下进行。

1.2公务卡的产生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务支出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出现了大量使用和提取现金的现象,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且对于现金的使用、结算和管理都缺乏有效监控。为了增加财务透明度,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加强财务管理,就使得公务卡制度的推行具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且成为必然。

1.3公务卡的发展历程

2005年,招商银行与中兴通讯联合发行了国内的首张公务卡。

2007年5月14日,央行和财政部组织召开了全国公务卡应用推广会议,共同推动公务卡在中央和各级地方单位广泛使用。

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启动了公务卡试点推广,55家商业银行正式发行了公务卡,累计发卡突破640万张,对于加强资金管理、深化财务改革、促进银行卡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2.公务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

2.1减少现金使用。采用公务卡进行结算,极大地减少了事业单位的现金支出,降低了事业单位保管现金和提取现金的成本。简化了现金管理方式的使用环节,减少了财务工作量,提高了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效率。

2.2公务支出透明。通过公务卡结算时,其消费的所有信息,都会被真实、全面地进行记录;报销时,单位财务能从公务卡支付系统中提取出全部消费信息,对公务卡的消费进行全面、有效地审核,增加公务支出的透明度。

2.3简化财务流程。使用公务卡能够有效简化事业单位财务结算以及报销流程,减免了单位采购工作中转账、开具消费支票还款,现金申请审批等一系列的繁琐手续,由单位直接通过公务卡划账支付结算,既便于持卡人进行购物支付,同时又方便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财务处理,有效简化了财务流程,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

2.4有效预防腐败。实行公务卡结算后,强化了动态监控,可以有效避免一些腐败行为,从源头上堵塞住违法、违规的漏洞,是当前倡廉反腐工作的重要举措。

3.事业单位推行公务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

3.1加大推行力度,促进公务卡使用

一方面通过宣传介绍,使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推行公务卡的目的、意义,提高工作人员对公务卡制度的认识,从观念上接受公务卡,在工作中积极使用公务卡。还要采取措施,进一步简化公务卡报销的手续和流程,调动工作人员用卡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扩大公务卡应用范围,将事业单位所有的资金支出全部使用公务卡支付,从源头上堵塞公务消费漏洞,解决根本问题。

3.2搞好软硬件设施 保障支付畅通

事业单位内部要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操作规程。规范公务卡管理使用权限和职责,明确公务卡报销流程。还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计算机水平,熟练操作公务卡支付系统。同时树立财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主动解决公务卡支付中产生的问题。

事业单位对外要选择银行卡管理制度健全、电子支付系统完善、刷卡网点普及、业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高的银行作为公务卡发卡单位,以确保事业单位公务卡支付的方便、快捷。

3.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进行制度约束

目前,事业单位公务卡结算还处在推广和完善的阶段。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在落实中央和地方颁发的各项制度的同时,制定出与本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提高公务卡的使用效益。

3.3.1建立备用金管理制度。控制现金支付范围和支付数额,制定现金的审批程序,规范公务卡结算方式下的现金使用。

3.3.2建立约束机制。对单位的采购活动,要引入竞价机制,进行市场调研后,采用招标投标方式,选择最终的采购对象,并制定相应的支付标准,有效抑制成本。

3.3.3建立消费内容公示制度。定期向单位人员公示公务卡消费支出的内容,接受群众的约束和监督。

3.3.4建立消费记录制度。对于公务卡消费记录进行查询和审核,对不实的行为进行调查,如出现舞弊行为必须惩冶和追究。对没有出现违纪、违规现象的人员给予奖励。

篇9

关键词:公司治理;企业财务成本核算;管理;措施

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成本核算。企业财务成本核算的功能有很多,比如将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资、劳务成本及其相关费用等信息全面的提供给管理者和决策者。公司可以以这些信息作为保障,保证企业可以利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因此企业的资金积累得到增加,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目的也可以实现,企业可以在正常状态下运营,所以在公司治理中,讨论企业财务成本核算制度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公司治理概述

(一)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由于经济体存在差异,因此对公司的问题进行治理的侧重点也不同。有学者认为,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治理公司应该重视的问题, 保持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一致性是治理公司的焦点所在[1]。另外一些学者提出,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公司治理研究的重点是人的问题,而如何降低成本是其中心问题。除此之外,有的学者侧重点还不同,即他们认为内部人控制问题和激励机制的配置与行使问题是公司治理的重点。近年来国外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焦点也发生了变化,即对控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的研究代替了之前的最初的股东与高级人之间的问题。

(二)公司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是公司治理机制包含的两个方面。在公司内部构造一个合理的权力结构是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实现的中介是股东会与董事会, 为了使相关的法律法规被公司遵守,需要将有效的激励、约束与制衡机制建立在股东、董事会与经理层三者之间,司及股东就可以因此获得最大的利益[2]。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建立标准是要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相适应,公司外部监管体系可以提供有关公司经营业绩的信息,以此对公司行为以及公司经营者行为的好坏进行综合评价,对公司及其经营者进行约束的方式是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

二、企业财务成本核算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将核算信息提供给企业以做出投资决策。企业中经常存在新产品的投资开发及产品的战略规划事宜,这些事情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并且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与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发展。创造效益是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所以企业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尽最大努力避免出现投资风险,采取措施将成本核算范围扩大。公司现有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平均生产水平之间存在怎样的差距都可以通过企业财务成本核算了解到,企业存在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其了解到,企业降低企业成本的方法是对服务水平进行优化,使公司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二)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得到完善。进行成本核算的要求是详细的统计分析各项指标,所以核算部门要对收入支出、进价以及出价都进行监督,将监督范围扩大,建立一个开拓进取、廉洁团结的工作团队,如此可以使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保证各职能部门树立良好的节约意识以及工作作风。这种方式将各职能部门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同时使企业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企业可以实现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目的。

(三)员工考核和奖惩制度的确立得到保障。如果员工对公司的各项制度执行的比较好,那么公司可以对员工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但是如果员工违反了公司的相关规定,甚至有些员工因为行为适当导致公司蒙受了较大的损失,公司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员工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或者行政处罚。

三、公司治理角度下企业财务成本核算的管理措施

(一)成本管理职责的强化。财务系统成本管理领导小组有必要成立于企业中, 组长由主要领导担任, 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组成其他成员,这个小组主要负责的工作是成本管理的组织、督导、协调以及考核。公司应该将成本管理岗位充实, 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负责人需要时业务骨干,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财务部门的重点工作是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职能要体现在岗位设置、工作安排、成本核算、参与管理等多个方面,成本管理的职责得到强化。

(二)财务成本管理方法的拓展。通过方法、内容和对象将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做好,成本管理方法的使用要以项目成本的不同内容进行选择,财务成本管理的新方式和新手段要得到不断的拓展,对现代财务管理技术加强应用;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将财务成本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将各项经济管理中的首要工作定为财务成本管理,将管理体系和制度不断健全,以保证充分发挥财务成本管理的作用。

(三)预算和决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断改进项目工程的预结算管理,对有关工程细节的准确经济指标加强预测,保证其波动始终处于规定的合理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使工程预算、估算与实际工程保持相一致性或者存在较小的浮动。对工程进行验收时,加强分析对比其与原有设计方案的特点,如果出现实际造价与规划的预算浮动较大的情况,要对相关的审批文件进行申请或者对相关说明进行拟写,以防止发生造假违法行为;将工程预算和决算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加强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素质,以保证工程预算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因此企业可以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成本管理考核的完善。实现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使成本管理考核体系得到完善。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两大重要环节是预算与考核,这两种因素对成本管理效果产生了直接影响。考核的基础是预算,若要保证考核的顺利进行,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各项成本要素的计划测算工作需要各单位的认真完成,为了对现有的预算测算方式进行补充完善,需要建立成本测算模型及采用零基预算等方法,将成本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高。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衔接财务预算与各单位逐级分解的经营预算, 层层分解年初下达的财务预算指标。首先各职能部门都要负责企业成本项目指标,各职能部门又二次分解各自控制的指标。在生产过程中,将各部门、区科各项分解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掌控,以使预算的顺利完成得到保证。

(五)成本核算责任制的建立。很多员工认为成本核算只是财务部门和项目经理的事,这种观念需要改变,企业成本核算工作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将成本核算责任制建立起来,分工的依据是企业内部现有的组织框架,将不同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不同部门负责处理收集到的资料,将基础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将相应的责任制建立起来,把关和指导工作分别由项目经理和财务部门负责,保证各部门实现高效的分工协作,使全面的成本核算体系得以健全。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调节作用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企业只有做到了资源的科学优化配置,才能降低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以及自身资本积累的增加。同时企业若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需要提供出高质量的服务。然而,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科学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篇10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近年来,各级行政机关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积极组织实施公务员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培训证书管理上,还存在着缺乏严肃性、权威性和不够规范等问题。须大力加强对公务员培训特别是证书的管理,使培训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为此,人事部决定实行公务员培训证书管理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证书是公务员接受培训的有效记录和证明,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是公务员年度考核、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

二、培训证书全国统一式样,由人事部监制,在全国各级行政机关通用。

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培训证书,由人事部统一制作、管理和发放,经商财政部有关部门同意,印制证书工本费从中央财政拨给人事部的行政机关事业费中列支。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培训证书,由人事部提供证书样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制作、管理和发放。

三、培训证书全国统一编号,共八位数。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在八位序号前加“国”字;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八位序号前加本地区的汉字简称。八位数字自左至右第一、二位为部门或地(市)代码,后六位为证书序号。

四、培训证书发放对象为公务员,证书由公务员本人保管。公务员参加由政府人事部门组织或认可的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及其它类型的培训均应在证书上登记。公务员参加上述各类培训时,须将培训证书交与施教机构,由施教机构负责登记培训科目、学时和成绩,学员所在单位和政府人事部门审核。

五、政府人事部门对培训证书实行不定期验证制度。县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的验证工作。如发现私自涂改证书登记内容、伪造证书等情形的,由验证机关收缴证书,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

六、建立健全培训证书补办、更换制度。对损坏或者遗失的培训证书,由公务员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凭单位和施教机构提供的培训情况证明,经发证部门同意后补发,并按要求补记证书登记内容。培训证书全部登记签满后,凭原证书由发证部门更换,原证书仍由本人保管。

七、已经印制和发放培训证书的单位,应逐步更换全国统一的培训证书,更换证书工作在2000年7月1日以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