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经济的发展

篇1

引言

这些年来,我国的工业经济体系不断的在进行调整,因此,我国的工业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加快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更提高了我国生产力的水平。这也证明了只有对我国经济所有制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更快的发展我国工业经济,从而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

1我国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体系不断地再进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也因此我国的工业经济在跨越式的发展,据调查结果显示,工业经济总产值已经翻了四翻,与此同时,由于国际进行贸易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国的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具体说来,我国工业经济所有制从以前只有国家和集体所有制控制的经济结构发展到如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和其他经济共同协作。“十一五”期间,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它在在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却在走下降的趋势,相反,非国有经济,尤其是私人经济和三资经济却飞快的进步,集体经济的上升的速度最快,除此之外,私人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经济等经济体制或多或少都在不同程度的有所发展。这正证明了我国的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2所有制结构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而中国加入WTO,更是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国际市场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氛围下,更有利于我国工业的发展。起先,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伴随工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它经济体制也在不同程度的增长。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推广,单一的经济体制已经逐渐退出国际经济的舞台,在非国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快于过于制经济发展的今天,非国有制经济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显著上升。纵观这些年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它一直都在不停的快速发展,但并不是各种所有制的经济都能刚打到这水准。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存在着较大的区别,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超过国有制经济的发展,私人性质的经济体制逐渐替代了国有制经济体制的位置,在不久的将来,将位居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首席位置。从我国的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史来看,我国工业经济每年都在增长。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是工业经济取得巨大成果的功臣之一,充分利用了地缘优势与资源优势,不仅仅加速了我国的国有制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国有制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工业技术、工业质量水平也在显著的提高。非国有制经济中的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对工业的快速增长可谓功不可没;非国有制经济的所有权与决策权分散化是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地区区域性大部分是由经济所有制结构的不同导致的;私有或私有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适度的对私有或私有经济体制进行推广来推进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篇2

虽然产业结构方面,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差距甚大。与东部工业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该地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少数企业人才意识还不够强;传统单一型人才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少;队伍建设机制落后,人才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企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够优化,企业家人才队伍老化且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问题亟待解决。

土地征用难、土地后续管理难是当前制约该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想进来的企业没土地,已经用地的企业没效益,这种“两难”处境普遍存在;在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缺乏很好的融资渠道,加之银行贷款手续过于繁琐,更增加了企业的贷款困难,县域工业企业现在能贷到现款的寥寥无几。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其中第二个毫不动摇是:鼓励、支持、引导非公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应抢抓机遇,谋求新发展,把创新作为灵魂,坚持与时俱进。

(一)推进观念创新,在解放思想上寻求突破

认真学习十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首先树立新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一体的发展道路的新理念;其次树立新的辩证观。任何问题都是即统一又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该地区尽管发展障碍重重,但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这种障碍其实就是发展的动力,因此要正确引导,牢牢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奋力爬坡、勇于进取。

(二)创造优质环境,打造一流服务

环境就是品牌,环境也是影响力,也是生产力,更是核心竞争力。一流的发展环境,就能留住一流的企业,创造一流的效益。工业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环境。因此应着力抓好与客商利益最直接的服务环境。县、市领导要挂钩联系总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招商引资单位要自始至终做好招商服务工作,将客商当作自己的亲人,把客商创办的企业当成自己的实业,对客商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都要努力地解决好,不做损害客商利益的事,一旦发现有损害客商利益的事情,要及时查处,给客商一个满意的交待,真正体现出皖西北人民热情好客的客家风范。

(三)推进结构创新,在培育县域工业经济特色上寻求突破

因为皖西北各县市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别不大,县域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影响力、竞争力、生命力。县域经济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例如界首市重点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做文章,做大做强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行业;颍上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快形成以煤炭生产基地为主的最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建成煤电一体化能源输出基地;临泉县根据自身实际,做大做强以化工、纺织、食品酿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同时做好服装、新型建材等加工业。

(四)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

强化土地规划,推行工业土地利用集约化,并通过工业园区使企业在空间上相连接、关联产业链上相配套;建立项目评估制度,防止恶意圈地;建立工业土地进入和退出机制,杜绝工业土地随意变更,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创新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办法,探讨“以土地换保障”的补偿安置办法,以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

(五)创新金融机制,为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工业经济;发展

一、坚持提倡能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提高能源利用率

提倡合理适度消费,实现整个社会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一方面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以提高用能效率为重点,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调整和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另一方面要以能源节约和有效利用为主要目标,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企业,突出抓好化工、电力、煤炭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技术改造。开展广泛的节能降耗活动,提高能源利用率。

二、建立完善政策机制,大力推动工业发展循环经济

(1)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工业。第一,积极打造循环经济试点开发区。石河子开发区要在北工业园区成为新疆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的基础上,积极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和三废“零排放”的远景目标。第二,加快五大循环经济产业:一是化工产业:做好天业“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即“煤炭-电力-电石-聚氯乙烯-废渣-水泥”;二是纺织产业:做强“银力棉花”循环经济产业链,即“团场-银力集团-纺织骨干企业纺纱-织布-服装”;三是能源产业:做优天富“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即“煤炭-电力-甲醇-丙烯-聚丙烯”;四是食品产业:做优西部牧业“澳牛”循环经济产业链,即“团场-畜牧业龙头企业-乳制品企业-肉制品企业”;五是新材料产业:天山铝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即“煤-电-铝-高精铝产品”。第三,实现循环经济企业:已被国家批准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天业集团,要继续开展“废渣、废气、废水”的综合利用,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零排放”。(2)坚持生态立市,促进工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通过学习借鉴军垦前辈种植防护隔离林带,保护石河子市生态环境来发展工业的理念,师市应该在石河子开发区的北区建立三大防护隔离林带:在312国道过境段两侧种植第一“防护隔离林带”;在天业化工城南面的东西方向道路两侧种植第二“防护隔离林带”;在新材料工业园南面的东西方向道路两侧种植第三“防护隔离林带”,使石河子市的北面被三层防护林环抱,努力实现工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3)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一是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政府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二是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要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三是积极调整水、热、天然气等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四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环保机制。提高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管力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

篇4

各位专家对工业经济发展路径与思路主报告及三个子报告已经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认为,这份报告的分析基础是扎实的,从国内外宏观背景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三大矛盾:即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与产业结构相对失衡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迫切需要与经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路径是可行的,就如何破解上述这几对矛盾,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出发,着眼我市的现实基础和要素禀赋,给出了内部提升传统产业、外延拓展新兴产业的集约发展之路。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新颖的,我想在这里把它补充概括为“五个三”,即三个要求(增强企业内在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向(纺织产业要加快提升,机械装备与新型医药产业要努力壮大,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要大力发展);以及建设现代纺织、机械装备、新型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构筑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三大支撑产业;实现工业经济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三大转变。这份报告提出的措施是很有针对性的,从政府导向服务、企业主体提升、生产组织协同三个层次构建起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力三角。

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围绕报告提出的路径和思路,着力于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创新发展是工业经济发展今后的主题。前段时间,基础重化行业和电子信息业成为经济增长热点,我市对是否发展基础重化业也出现了一些争论,可以说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解答,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走发展当前增长和效益潜力大的基础重化产业,对于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而言,资本门槛的影响不大,但我市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无法克服能源和基础性原材料的制约,也无法满足“大进大出”的物流要求,重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本基础,但缺乏区位和资源禀赋,只能有选择的适度发展;从现实出发,应着力发展的是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即高加工度化的产业,主要精力要放在现存产业特别是纺织业的提升上,同时创造条件发展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的提升要着力在研发和品牌方面的创新。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当前我市纺织等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后面,却是“增产不增收”,因为这种生产率提高的只是同类产品的量,而没有实现产品的差异性,量大了价却低了。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差异,即差异路线和高端路线是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制约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应措施。早在20**年7月,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按照“优化创新、加快提升”的发展主线,在工业经济领域实行六大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性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在20**年底召开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了“13458”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发展重在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要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扎实开展十大创新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化了创新发展的举措。

下一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加强服务、培育机制”为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到服务企业、优化环境、化解矛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和鼓励创新上来。当前重点要通过搭建优化以创新型企业家、知识型人才、技能型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中心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以网上政务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银企合作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基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协会转型为基础的行业服务平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极具优势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补贴政策,逐步将政策引导转移到对创新的引导上来,重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通过引导和保护,增强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意愿和信心。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促使企业投资重点从扩大规模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要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建立公共技术中心、工业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强引导。

要把报告的路径思路贯彻到“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上来,贯彻到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具体工作上来。要通过制定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牌、重点发展产品等导向目录,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业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我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关键在相关生产行业的滞后,生产力其实不仅仅是个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进行质量和差异创新的问题。要把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从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质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环节转变,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牌以至于标准竞争转变,促使我市工业中间产品进入高端供应链,消费产品进入品牌销售渠道。

三、要落实载体、加快转型。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下一阶段要以工业经济发展路径和思路的确定为契机,努力“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切实抓好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一是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有投入才有调整、有投入才有提升、有投入才有发展。要抓好重点工业技改投入项目建设,实施好我市第一批单体规模投资1亿元以上的100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质;二是抓重点企业促升级。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着力抓好88家重点培育企业建设,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抓科技进步提能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试点示范工作,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20家重点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和区域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抓管理创新提素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制造过程信息化和管理创新,重点推动企业加快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方向,有效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五是抓节能降耗促集约。全面开展以工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能、节水、节材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集中抓好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集中精力举办好节能产品展示和循环经济示范大会和有关宣传活动。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2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去年8月省委在视察时,要求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方面走在前列。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支柱,经济要率先发展,工业首先必须实现率先发展,的要求也就是对工业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统领全局,以攻坚克难的信心和意志、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着力谋求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努力争取工业经济走在全省前列。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兵团企业必要性

一、兵团工业的现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以下简称兵团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工业企业的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很大发展。兵团工业已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能源和基础工业相配套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拥有纺织、食品、造纸、皮革、钢铁、煤矿、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电子等近百个门类。

截至2008年底,兵团工业企业达到1356个,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9.0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81.04亿元,在短短的28年间增长了42.3倍,工业增加值对经济的贡献率由31.6%提高到37.85%。但是,兵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8年综合能源消耗量为4681369吨标准煤,产值耗能1.703吨标准煤/万元,低于新疆的1.963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国家的1.576吨标准煤/万元。

从图1分析,首先,综合能源消耗量和工业总产值都在快速上升;其次,2002-2003年,产值的增速超过能源消耗量,2004-2005年,二者的增速几乎持平。但是,2005年后,综合能源消耗量的增速一直大于工业总产值增速,所以,兵团工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扩大规模拼能源基础上的。随着能源需求与供给状况的日益严峻,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兵团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兵团屯垦戍边的战略地位,兵团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艰难,受到很大的限制。基于兵团工业的现状,兵团工业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以循环经济模式作为工业的发展模式。

二、从资源角度看兵团工业企业面临的困境

(一)从资源角度分析

我国是人均资源量占有率很低的国家。在人均资源方面,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邹进泰,2005)。从兵团工业发展到现在,由于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兵团工业发展的资源越来越显得不足。

1 能源。能源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兵团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兵团能源企业主要有:农八师的石河子南山煤矿、农二师的哈满沟煤矿、农四师的铁厂沟煤矿、南台子煤矿、农十师的和什托洛盖煤矿等,其所占有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要想使能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就必须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只有走循环经济模式才能使能源得到充分利用。

2 矿产资源。虽然新疆有138种矿产资源,其中探明储量的矿种79种,但是,兵团主要开采的是固态的资源。所以,兵团工业未来发展的道路,必须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将其“吃干榨净”,而不能走采用富矿,丢弃贫矿的粗放式开采方式。

3 水资源。截至2008年底,兵团拥有水库125座,总库容32.4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1座,库容18.34亿立方米;中型水库29座,库容11.52亿立方米;小型水库85座,库容2.59亿立方米。机电井11305眼,其中已配套11131眼,供水能力每秒351.84立方米,年提水量14.29亿立方米。在河道上建引水闸109座,其中,大型水闸4座,中型水闸26座,小型水闸79座。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25.5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121.21亿立方米。根据不完全统计,工业供水1.19亿立方米,占总供水总量的0.95%,远远低于农业供水量。

(二)经济增长方式

首先是高投入。低效率。兵团工业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劳动生产率还很低。2008年兵团工业人均产出1.48万元,低于全国的3.82万元。其次是能源的利用效率低。单位产出的能耗水平偏高,高出2008年全国的13.3%。由图2可以看出,2002-2004年间产值能耗是在下降的,2004-2005年产值能耗有所上升,以后至今虽然产值能耗在逐渐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缓慢。

兵团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改善传统的生产方式,使资源达到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使企业步入循环生产。

(三)生态环境的要求

兵团所辖区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十一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2006年和2007年分别完成实际目标设计的50.84%和42.0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预设目标达到60%,实际2006年完成55.2%,2007年完成62.15%。工业固体废弃物由2006年的271.42万吨上升到2007年的315万吨,2008年还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兵团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固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效率低。兵团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清洁生产技术,净化设备落后或者没有,烟尘、含硫、氮化合物、氮氧化物等各种污染物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或再利用,对生态造成了严重污染。

伴随着工业的发展,2008年全兵团工业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量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中,二氧化硫等主要工业排放物的排放量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由于工业废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严重污染了河流、环境及地下饮用水源。开展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工业企业还不是很多。

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兵团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兵团工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三、循环经济模式是提升兵团工业经济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模式提倡的是一种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模式。与传统的工业生产思想相比,循环经济模式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生产方式,在整个生产流程里减少资源的浪费。清洁生产方式是一种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有效方式,它是在生产过程中就实现零排放的产品制作过程。而循环经济的这些方式正好能解决兵团工业所面临的这一系列困境。所以,循环经济模式是解决兵团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也是兵团工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必选模式。

四、结论

基于以上的研究分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提升兵团工业经济的必由之路。面对经济增长压力,现有资源条件难以支撑兵团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因此,只有循环经济才能解决兵团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瓶颈”问题,缓解生态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兵团工业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9.

篇6

关键词:贫困地区;工业;加快发展;措施;

一、贫困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纵向上看,贫困地区工业经济总量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经济增长速度超于常规;从横向上看,工业经济总量极小,增长速度偏慢;从结构上看,工业发展中存在着小而全的问题,对农业的带动能力弱,对城镇经济的支撑力差;从制约因素上看,阻碍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纷繁复杂,既有地理因素,又有历史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存在,影响着贫困地区工业的发展。

1 资源稀缺。从资源分布上看,贫困地区区域内除了地表分布的水、岩石、粘土和页岩、河道沙石外,无其他矿产资源,限制了采矿业、冶金业、制造业的发展,整个工业经济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工业门类不齐,工业经济发展空间狭小。

2 原料不足。从经济发展结构上看,贫困地区经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但以农产品为主的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种养殖业发展规模小、分布散,运行机制单一死板,缺乏活力,工业原料供应总量少,品质差,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需要。

3 资本匮乏。由于贫困地区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生产经营规模较小,资本原始积累慢,自身实力较弱,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加之项目面窄、规模偏小,特色不明显,招商引资成功率低,外来资本少。而且,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十分困难,享受国家、省促进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少,对工业发展支持力度小。部分企业诚信度低,与金融机构未建立起良好的银企互动合作关系,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从金融机构贷款融资难。

4 人才缺乏。由于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工作生活条件差,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工业领域懂技术、善管理的专门化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职业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稀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5 环境较差。除了办事程序复杂、关口多、效率低,导致企业非生产成本增高的不良软环境外,还包括贫困地区离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经济集中发展地区较远,交通建设严重滞后,运输条件差,增加货物运输成本,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差,造成外资无法进来。

二、加快贫困地区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要加快贫困地区工业发展的步伐,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县(区)”的战略,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要立足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面向境外市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要依托邻近区域的城市经济集群、经济开发区的工业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借船出海,努力发展配套加工制造业,迅速建立地区工业体系。

1 努力改善发展环境。一方面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认真清理,废除过时的、不适应发展的地方性审批事项,实行集中办公制,推行一站式服务,减少办事环节,搞好政务公开,开展阳光政务,切实治理投资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本地区交通建设的投入,打通与外界联系的主交通干线,认真实施农村公路建设的通达、通畅工程,建立“干线畅、环线通、外联大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交通网络。同时,要按照“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的原则,搞好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好企业发展的平台。

2 积极对外招商引资。贫困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外来企业一定的优惠,提供比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经济集中发展区更优惠的政策,筑巢引凤。制定招商引资的具体办法,创新招商方式,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营造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氛围。紧紧围绕新一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精心选择一批优势项目,打好项目招商牌。充分利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发挥贫困地区自身综合优势,积极引进、接纳一批优势项目,借梯登高,借力发展。通过设立招商引资奖和回乡人员创业贡献奖等方式,千方百计引进优势产业和新兴工业项目到贫困地区落户,不断优化工业结构,增加工业规模和总量。

3 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对贫困地区工业区发展的政策性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持,落实更多的国家对贫困地区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低息贷款指标。建立和完善地方工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国有资本金收益制度、土地收益制度等各项融资制度,组建各类政府性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搭建企业融资平台,拓宽工业发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工业企业信用体系,完善银企协调机制,融洽银企互信关系,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改造融资难的问题。

4 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在培育壮大产业上,要按照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潜力产业、拓展配套产业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绿色、环保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把饮料制造、畜禽肉类综合加工、优质粮油精深加工、中药材深加工、丝绸纺织业培育成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规模的区域特色支柱产业。拓展饲料加工、包装印刷、轻工、机电等配套产业。依托大中城市、经济集中发展区,大力发展配套加工制造业,逐步建立起产业门类齐全、优势产业明显的现代工业体系。

5 培育壮大现有企业。认真实施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小巨人”计划、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撬动现有工业快速发展。对主营业务突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税收贡献大、发展稳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予以重点支持,把企业做大做强。选择一批在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集团,形成大、中、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打造一批地方知名品牌,以大企业、大品牌带动大产业。加快拓展国内外市场,为有出口业务、无出口权的企业及时办理相关注册手续,开拓企业发展空间,增加产品附加产值。

6 大力打造工业品牌。依托现有优质粮油精深加工、畜禽肉类综合加工、中药材深加工等拳头产品,争创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省级著名商标和省级名牌产品,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制定地方品牌保护政策,促进地方名优品牌占领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把好产业准入关,有针对性地引进、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产业,实行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创新攻克产业核心技术,搞好优势产业宣传,加强优势产业原产地保护。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开发拳头产品,积极培育名、优、特、新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培育名牌、打造精品,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

篇7

一、吴江民营工业经济已形成初级的发展优势

(一)民营经济总量大,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2003年,全市民营工业企业总资产395.2亿元,完成销售收入498亿元。至2004年9月底,全市纳入统计的民营工业企业6994家,资产总额505亿元,职工人数23.2万人。2004年民资当年工业投入达150亿元,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已超过157家。

(二)传统出口产品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与廉价劳动力优势。吴江市以纺织、服装、制鞋业为主的传统工业较早地融入国际市场,外向度较高。经过多年来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技术结构和产品档次不断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些传统产品出口增势更加强劲。同时,吴江市早期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中培养了大量熟练劳动力,并由他们培训了一大批外地工,又营造了廉价劳动力优势。这些都为吴江市较好地承接国际性传统产业转移,快速发展现代制造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产业高度集聚的板块经济特色,极大地提升了工业产品的地域知名度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经过多年的悉心培育与发展,全市已经形成了以盛泽为主的丝绸纺织业,以七都、芦墟为主的电缆光缆业,以吴江开发区为主的电子资讯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80%左右,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竞争能力,吴江市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绸都”、“中国光电缆之都”和“江苏省信息产业基地”。此外,金家坝的彩钢夹芯板、菀坪的工业缝纫机、横扇的羊毛衫、黎里的日用化工等产业聚集度较高,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形成吸引外来资本的新优势。吴江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腹地,能够最先接受到上海大都市经济圈的辐射,同时又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地,信息等各种资源丰富,加上便捷的交通和发达的市场,正符合国际性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要求。吴江市又是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劳动力素质高,社会治安好,卫生、医疗、金融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同时,市政府部门遵循“亲商、安商、富商”理念,在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的基础上,加快转换职能,依法行政,强化保姆式服务,成立了“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在指导产业升级、加强项目服务、探索建设行业性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着力营造政府部门的服务优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这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软硬投资环境,引起了国内外客商的广泛关注,除了引进大量外资外,还吸引了外地民资的大量涌入。

二、吴江民营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客观制约因素

(一)资源供给的制约。今年夏天的电力制约目前虽有缓解,但总的情况还是制约,可能会延续1―2年时间,石油的涨价因素,大大提高了用油工业的生产成本;宏观调控后银根的收紧和利息的上调,造成了资金的紧张;土地的严格控制,制约了一般加工工业的扩张。因此,节省资源、节约资金,提高资源、资金利用率是当务之急。

(二)环境生态的制约。随着发展要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人居环境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必将严格执行对工业污染的治理标准,禁止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加工工业的发展。今后,发展工业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同步,走循环经济的道路。

(三)劳动力价格因素的制约。随着沿海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上涨速度加快,依靠廉价劳动成本支撑的劳动密集型初级加工的产业发展必将受到阻碍。走技术进步之路,依靠先进的生产力发展工业已成为必然趋势。

(四)法治经济的制约。政府依法行政的到位,市场必然从无序的自由竞争过渡到依法的有序竞争轨道上来,迫使民营企业必然要守法经营、规范运作、加强管理,从胆大的挣钱、搞活的发展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转化到依法办事、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方式。

(五)社会承载力制约。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统筹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要研究民营经济结构与规模和劳动力人口在吴江这块土地上的承载能力,寻求最佳工业的组合状态。

三、促进吴江民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围绕做强做大集群产业,提升产业技术层次与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集群产业竞争力为关键性措施,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牢牢抓住项目、产品、技术、名牌和做大骨干企业做强行业排头兵,不断研究探索一些具体的激励性措施,推进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开展创建集群产业示范镇活动,进一步培育、做强“3+3+8”的集群产业作为发展吴江经济的特色之路,既做大纺织丝绸、通讯电缆和电子资讯三大支柱产品,又提升毛衫针织、新型建材、缝纫机及零件三个特色产业,培育服装、制鞋、有色金属、日用化工、电梯制造、食品加工、汽车配件等7―8个新型产业群。

(二)围绕培育名牌产品的领军企业,全面提升优势企业管理素质。研究探索提升民营企业管理素质的途径与方式,积极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程,推广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有效的民营企业管理素质评级考核,争创先进奖励优秀的促进活动;帮助与推进民营企业实施各项管理认证工作,促进民营企业管理素质的提高。2005年,要扎实开展民营企业培育名牌工作,围绕培育省、市和国家级名牌而推进各项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管理素质。

(三)围绕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全面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将工作的重点落实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包括努力发展中小企业行业性技术服务平台;认真协调好民营企业投诉中心投诉案件处理工作;促进发展工商业领域中律师、会计、咨询等中介机构建设;推进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并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认真研究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反倾销应诉、境内外上市融资等新工作;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研究探索民营金融事业的发展等。

篇8

关键词:城镇化 工业经济发展 VAR模型

引言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经济动力,城镇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与重构,而工业经济发展则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刘刚(2013)通过研究产业总产值的增长所产生的城镇化效应,以及三次产业增长和结构优化对产业总产值的影响,表明三次产业发展的城镇化效用各有不同,产业增长推动城镇化效用存在明显边际作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应把第二、三次产业同时推进。吕一清、何跃(2010)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考察了成都1985-2008年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长期动态影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整个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互为双向因果关系,其相互促进;在短期内,随着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促进城镇化率进程的发展。从方差分解结果可以得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整个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对城镇化率的贡献度相对比较大。马远、陈军(2012)利用VAR模型对1960至2009年新疆城镇化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动态关联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城镇化发展同样会带动三次产业发展。从长期来看,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化贡献率分别达到了33.75%、29.45%、6.85%。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要显著高于第三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李刚、魏佩瑶(2013)通过构建完美市场和不完美市场条件下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模型,分析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协调程度较低的形成机理。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运用VAR模型对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试图揭示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旨在为更好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提高城镇化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衡量城镇化水平(URB),采用工业产值占GDP比重(ID)、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IU)表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所使用的样本1998-2011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2012年新疆自治区统计年鉴》。并对城镇化、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分别取对数值,记为LNURB、LNID和LNIU。

本研究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揭示城镇化、非农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关系。VAR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关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V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是:

式中, yt是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列向量,d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Φ1,…Φp和k×d维矩阵H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k维扰动项列向量。若滞后期p和r足够大,则可完整地反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滞后期越长,自由度越少,因此,在滞后期与自由度之间应寻求一种均衡状态。下文将以VAR模型为基础,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模型对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效应进行分析。

(二)实证分析

1. 单位根检验。表1检验结果显示,原序列LNUEB是平稳序列,LNID和LNIU是非平稳序列,而经过一阶差分后,一阶差分序列DLNUEB、DLNID和DLNIU均是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LNUEB、LNID和LNIU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可以确定LNUEB、LNID和LNIU是一阶单整序列,即LNURB~I(1),LNID~I(1),LNIU~I(1)。

2. 协整检验。本研究用Johansen法检验LNURB、LNID与LNIU之间的协整关系。表2中的r表示LNUEB、LNID和LNIU之间协整关系的个数,在5%的置信水平上接受r≤1的原假设,即原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说明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VAR模型构建。基于我们选择的变量:LNURC、LNURB及LNNAI,构建3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采用AIC和LR准则来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并建立VAR模型,如表3。

4.Granger因果检验。表4说明了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表4数据显示,滞后1-2期,LNURB不是LNID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城镇化不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没有推动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滞后1-2期,LNURB是LNIU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城镇化是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格兰杰原因,即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的工业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究其原因是,城镇化发展使得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这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在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农业富余劳动力、技术工人以及高级人才纷纷转移到城镇或城市,这又为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这些都有益于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而滞后期1-2期,均接受LNIU不是LNURB的格兰杰原因原假设,没有充分理由说明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工业经济发展并没有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5.脉冲响应分析。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的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如图1-4所示。

图1显示,从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看,工业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响应,除了第8期之外,均呈现出负效应。第1期时负效应为-0.010825,随后开始减小,到第5期时达到-0.000393,而后开始先增后减,并在第8期时暂时转为正响应(0.000555),第9-10期均为负效应。这说明工业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产生了负面的效应,工业经济发展并未有效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这与国内其他学者关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结论基本一致。

图2显示的是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对城镇化的一个标准差响应,在开始时呈现出正效应,在第3期时出现负效应(-0.007917),而后转为正效应,在第7期时又呈现出负效应(-0.001667),随后一致呈现出正效应。这说明,从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来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理在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加速了中国农村居民城镇化的进程和速度,最终促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从图3可以看出,城镇化对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的冲击效应,一直呈现出了负效应,在第3期最大值为-0.001903,并且是在逐步减弱的。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城镇化对于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了反向作用,并未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但是这种反向作用是在逐步弱化的,并趋近于零的。究其原因是,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过度重视城镇化规模,忽略了城镇化发展质量,并未实现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

从图4可以看出,城镇化对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冲击效应开始时为正效应,第3期为-0.000152,随后的第5-10期均表现为负效应,并且是逐渐减弱的。这说明城镇化发展对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并未产生多大的促进作用,或者说这种作用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在于,城镇化的发展并未激发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而对于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并未产生多大的促进作用。结合图3和图4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对于工业经济发展并未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过度关注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规模,忽略了城镇化发展质量。

6.方差分解。表5是跨期为10期的城镇化的方差分解表。

表5是城镇化的方差分解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水平波动不仅受自身冲击影响显著,同时还受到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城镇化水平的波动受自身冲击影响在第一期达到100%,随后随时间推移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到第10期以后保持在85.11%。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和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这两个指标对于城镇化变动的冲击不尽相同,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对于城镇化的冲击大于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对其的冲击。来自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对城镇化变动的贡献率的冲击起初很小,随后逐渐增大,最后稳定在14.44%左右,也就是说城镇化预测方差的14.44%,这可由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来解释。但从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这一指标看,工业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变动的影响和冲击不是太大,大概保持在0.46%左右。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变动不仅受到自身变动影响,工业经济发展对其也有显著影响,从长期来看贡献率达到了85.11%、14.44%。

表6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方差分解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受自身冲击影响,同时还受到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波动受自身冲击影响保持在第一期为80.36%,随后随时间推移大致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到第10期以后保持在79.35%。城镇化对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冲击不是很显著,第1期为19.64%,随后开始增强,并于第3期达到20.57%,第4-10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趋势,第10期时为20.02%。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业经济发展受自身变动影响较大,而城镇化对其不太显著,从长期来看贡献率达到了79.35%、20.02%。

由此可见,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的互促作用不是太明显,城镇化对于工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弱于工业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这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城镇化发展和工业经济发展均处于较低的水平。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互促作用不是很明显,但城镇化对于工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弱于工业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从长期看,工业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为14.44%,城镇化发展对于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20.02%。

(二)建议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中国城镇化质量,实现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的互促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是促进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城镇化质量的核心内涵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个过程会有效激增消费需求,改变现有的消费结构,为中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和前提。

第二,加快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工业企业是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主导力量,同时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也是反应城镇化中的居民或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的重要表征。随着工业经济发展,工业企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税收负担、资金成本上升所导致的企业经营压力大等障碍和压力,这需要中国工业企业要加快企业的转型和升级。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行与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相对应的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切实做好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服务性作用,明确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私有经济。私有经济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私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城镇居民和进城农民的就业水平,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市场条件。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业支撑,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农村城镇化进程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均低于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存在较大差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这也是农村城镇化质量低于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原因。农村的公共设施落后,公共产品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生活成本较高,农民收入水平低下,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消费结构转换和升级。中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应该是在农村消费结构转换和升级的背景下完成的,让农民、农村、农业切实的享受到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成果。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马远,陈军.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关联效应研究-以新疆为例.管理现代化,2012(5)

3.刘刚.产业发展及结构优化进程中城镇化效应的研究.市场论坛,2013(2)

篇9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们大理州的工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倍增计划”实施。提前一年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第一轮工业“倍增计划”目标任务,各项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启动了第二轮“倍增计划”,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二)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大体形成了电力、烟草、有色冶金、机械制造、建材、优势农产品和生物资源深加工六大支柱产业。

(三)技术创新不断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已经表现出了一种比较好的态势,高耗能、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已经淘汰或正在淘汰。

(四)生态理念得到落实。绝大多数企业基本实现污染或做到达标排放,单位产品能耗下降,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取得初步成果。

(五)是企业优势发挥明显。部分企业根据各自在市场、资源上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我们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偏小;二是企业外向度不高;三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还有很大的差距;四是品牌小、散、杂。

对于我们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要解决好它,就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我认为就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确立危机意识。一定要以一种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加快我们工业经济快速的发展。

(二)要破除落后观念。一定要破除两种观念,一个是自以为是的观念,一个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确立“四个引进”的观念,要引进理念,引进人才,引进管理,引进资金。

(三)要抢抓发展机遇。一定要把握住交通不断得到改善的这么一个机遇,积极投入到全球、全国、全省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争取发展的主动权。

(四)要不断深化改革。一定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管理上实现新的突破,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五)要不断扩大开放。一定要以开放的意识,包容的心态,树立形象,以良好的环境,争取外部支持。

工业发展上,我有这么几个观点,要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推动,在具体工作中抓好。

(一)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招商引资来推动工业发展,这一点坚决不能动摇,要作为重点工作抓好。一定要营造好环境,策划好项目,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吸引项目进来,要“靓女先嫁”,尽快在企业条件好时,引进合作伙伴,实现股份的多元化,增资扩股,不要一股独大。

(二)坚持把企业上市作为解决资金瓶颈的重要方式。上市是最重要、最好的融资平台,尤其在当前银根紧缩的情况下,上市是最好的融资渠道。企业有一些畏难情绪,要迎难而上,要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积极推动,遇到困难,我们首先要在改革上求得突破。企业上市对政府的要求很高,做好了,反过来会推进政府改进服务,因此再难也要上。只有通过上市,企业才能走向全国、全世界,对企业也是一种宣传。我们州要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利润,要发展成为创业乐土,大家都来淘金,今后就能打发展。

(三)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竞争能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保证,要保持产品市场优势,就需要不断地研发,不断地有新的技术成果出现,这是企业生命力、企业活力的根本。所以,技术创新,我州工业企业必须常抓不懈,我们的农用车市场需要创新,制药企业也要创新,要不断开发新产品。

(四)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首先要扶持号龙头企业,,其次要加强基地建设,使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政策向龙头企业聚集。乳业上,我们的基地建设跟部上,目前牛奶职能满足25%,要扶持大的龙头企业。要研究解决核桃、蚕桑、优势农畜产品、蔬菜基地建设,使其做大做强,发挥规模效益。

篇10

关键词:林产工业;经济发展;生态化;优化对策

林业资源有目的性的开采与利用,并经过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加工,制作成新的木制品,提高木材的利用价值。林产工业规模正在逐渐扩展,并得到社会的支持,这也使得林业采伐量不断增长,而在重用轻种的状态下,林业资源很快就面临短缺的局面,这并不利于林产工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提出相对有效的办法,从培育管理到栽种技术等方面都在不断优化与改进,从国民经济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整改。

一、发挥林下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1、积极完善林下经济市场建设,政策优化林下产业

林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应政策的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因此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务必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资金整合,为林下资本市场建设提供支持。其一,充分利用国家资金贷款及银行贷款,以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稳增长的若干措施三大政策为发展点,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及扶持政策,同时结合当地地域优势,搭配建设国际和国内各项基础投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其二,注重引导林农进行合作社或者家庭经营主体的自筹资金融入,积极进行市场拓展与技术投入,对林农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农林合作社建设,努力加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为林农彻底解决后顾之忧,在政策上也应当积极向林农倾斜,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其三,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生产企业,利用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生产技术,发展本地林业市场,提升农产品的技术水平与深加工力度,创立各类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

2、注重农副产品加工,加快林业产业工业化进程

林下产业是基于林业发展的新兴产业,是依托于森林食品、化并产业、森林旅游等产业的新型产业综合体,林下产业的相关衍生品不断增多,林下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发展。我国的食品产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特征,这样可以有效形成规模优势,促进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其一,围绕当地合作加工企I的需求,确定林下产业的范围与方向,解决当地加工企业原材料问题,积极发展为外地加工商的原材料生产地,林下产业生产基地;其二,积极加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体化的生产加工产业链,将承包户、基地、加工、物流与市场等市场元素统一整合,形成大带小、企带大的产业特征,努力调动全员范围内的市场化运作,从而形成当地区域的林下产业化优势,走企业产业与集群化发展道路。

二、改进人员结构,大力实施人才引进策略

人才是林产工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力量,而就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发展情况来看,林产工业经济管理人才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地区在林业建设中相关的资金支持比较短缺,所以要针对这些经济条件一般或者较差的地区进行人才政策研究,以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等多个角度为研究方向,以更好的人才引进策略来实现人才的充足,进而实现林产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出台配套的人才专项政策

留住人才首先需要发展当地配套设施及配套人才建设,将其放在人才发展的首位,针对当地卫生及教育人才的大量缺失,应当积极打破收入及待遇壁垒。一方面,可以适当放宽人才技术职称评定壁垒,保证教育及医疗行业有更多的中高级职称人才,调动骨干人群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一些有着杰出贡献的学科人才配套专项资金支持。

2、积极培养当地人才

很多青年才子都比较喜欢进入大城市工作、发展、定居,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的经济条件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青年才子的物质欲望,对于林产工业经济发展来说,人才的短缺无疑会让该发展方向难以实现。所以转变人们的旧时思想很关键,加强林产工业经济管理的制度,实现薪金与激励制度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提高留住人才的作用,并联合相关的教育机构,加强林产工业经济学的专门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专业人才,并定期组织各项技术与管理知识的培训活动,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性。

3、积极引入稀缺人才

在林业产业发展的部分领域的一些高精尖人才还需要单纯依靠外部引进解决,特别是林业产业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等。针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野生药材的种植等特点,转变人才引入方式,吸纳一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与省内行业专家或者院校建立畅通的人才交流方式,通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吸纳可用人才;与外地学校建立一些基地建设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及设施,吸引更多林业方面的专家人才在当地开展各类科研活动。

三、加强林产工业产业区建设,实现发展模式的升级

目前,林产工业的发展短期内难摆脱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推动力的主导地位,伴随政府及社会大众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逐步重视,以单纯的林木采伐量增长来支撑林产工业粗放式、过渡式的经济长的模式难以为继,以循环经济思想为导引、秉承“三民”的基本原则,对林业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生态化再造和集约运行是当前切实提高林产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着力点。

1、生态化林业工业体系的建立

按照“三民”原则建立生态化的林产工业体系(包括森林采伐、木材运输和木材胆存业,纤维、复合、胶合等人造板制造业,小木制品和家具制造业等),保证清洁生产,尽量降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风险。

2、发展林副产业

重点发展林副产品培育与加工业,森林中草药、特色林果与菌类、特色动物含品等林副产品具有广阔的商业化前景,林产工业的发展应从适度与集约驯养、规模与现代化培植、提高食品与药品标准、系统的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入手,纯天然、高质量的绿色品牌形象迅速占领逐步增大的绿色药品与食品需求市场,提高辽宁省林产工业森林农副产品培育与加工业的市场规模与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