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的区别

篇1

关键词:精细化工产业园 化学品种 爆炸案例

1、长三角地区部分精细化工园区建设与发展

(1)上海精细化工产业园区(金山第二工业区,市级工业区,华谊集团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开发面积10.78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为各类催化剂、助(溶)剂、食品添加剂、电子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工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已引进一批欧美、日、台等国家(地区)及国内具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产业群体落户,规划至2010年、将建成一个总投资在150亿元以上,年产出300亿元—350亿元的中等规模的特色环保型精细化工产业园。

(2)浙江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上虞市,省级化工园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目前一期、二期开发面积21平方公里即将完成,三期开发正在实施、开发面积18平方公里,引进欧美、日韩、港台等国家(地区)及国内的投资项目115家,是国内建设规模,发展前景,辐射功能较强的精细化工制造基地之一。

(3)上海化工区依托一期重化工项目原料产品的优势,大力推进中央河北区的精细化工基地建设,发展石油化工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以实现从重化工逐步向精细化工的转变,目前已入驻国内外知名精细化工企业15家,其中外资企业占12家,己初步形成医药、农药、日用化学、试剂、助剂、表面活性剂、粘胶剂、阻燃剂、特种气体、染料、涂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精细化工产业链发展态势。

(4)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依托区内乙烯、醋酸等上游产品的资源优势、通过与国际资本嫁接、积极向中下游产品延伸配套、重点发展医药化工、新型材料、精细化学品等石油化工延伸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使南京地区的化工产业由原来的重化工业占主导地位,逐步实现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业转变。

我国正面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好时机,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然而我国至今尚无适用精细化工企业的设计防火标准,在精细化工项目消防设计及审查中,如何确定相邻工厂之间防火间距以及工厂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问题上,有的参照《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有的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存在不规范的随意性,不利于精细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鉴于现行标准体系的缺失、滞后,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国家标准委於去年将“精细化工”列入《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三年计划研制目录之中,以此同时、上海市消防协会科技咨询部在去年受托完成《上海化学工业区精细化工类项目消防安全技术咨询报告》的基础上,正筹备先行编制《精细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技术规程》以适应上海市地方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需要,这说明中央和地方都注意到填补我国精细化工设计防火标准空白的必要性和时机,无疑这是上下合力、与时俱进的举措,对推动精细化工产业健康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2、精细化工火灾危险特性基本认识

2.1 甲、乙类火灾危险属性

精细化工系基本化工的延伸,属化学工业产业的一个分支,其产品是指“对基本化学工业生产的初级或次级化学品进行深加工而制取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用途,小批量,多品种,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的一类化工产品”,为各工业部门广泛应用的辅助材料或人民生活的直接消费品,如涂料、试剂、医药、功能高分子材料等;而基本化工产品多为基本化工原料,一般是指基本原料经初级或次级加工得到的大吨位产品,它是合成许多重要化工产品的原料或中间体,如乙烯、丙烯、苯、甲醇、醋酸、环氧乙烷等;可见两者同为化学工业产品,其区别仅在于生产过程上,前者为下游深加工产品,后者为上游初级或次级产品,它们同宗同源。这就决定了精细化工与基本化工两者生产、储存火灾危险性具相同属性的基本特点。

火灾危险性取决以生产中使用的原材料或生产过程中的付产物或产品的火灾危险性质及数量。精细化工生产所需原材料,有机无机多种多样,涉及酸、碱、烯、烃、醇、烷、醚、酮、氯、氟系列等,其中有机精细化工产品绝大多数又都是以石油化工基本原料深加工生产,而且有的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辅材料如试剂、助剂、添加剂、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等,本身就是精细化工类易燃有机溶剂;有的生产用原材料火灾危险类别虽不高,但生产过程中付产物为甲、乙类。如入驻上海化工区的10多家精细化工企业中,生产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的占80%。

2.2 易燃易爆属性

以下列举我国精细化工企业近期发生火灾爆炸的部分案例,说明精细化工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破坏及影响的程度,与基本化工具易燃易爆相同属性。

(1)2007年,潍坊合兴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2人死亡。该公司租赁寒亭区医药化工厂场地作为生产经营场所,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在原产品停产一年后,擅自改变生产工艺,在试制三苯氯甲烷(医药化工基本有机原料之一)时,发生爆炸事故。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水解釜内的压力大于连接其该釜玻璃视盅承受的压力,造成玻璃视盅破裂,瞬间使釜内大量苯喷出引起爆炸。

(2)2008年,浙江武义博阳实业有限公司火灾事故,4人死亡。该公司主要从事有机硅废料的再生利用,生产甲基硅油、室温硫化硅橡胶等有机硅产品。工厂占地面积13000 平米,员工100多人,主要产品:二甲基硅油1500吨/年和室温硫化硅橡胶500吨/年。火灾事故系因为二甲基环硅氧烷(DMC)、二甲基硅油和白油分离系统废渣池着火,引起池内废渣和油水混合物沸腾外溢,引燃池边盛装二甲基硅油和二甲基环硅氧烷的塑料桶内物料,由于废渣池地势高,着火的物料流淌蔓延至成品简易仓库,引燃储存仓库中的硅油半成品和成品,近百吨燃烧的物料流淌并包围地势较低的办公楼等建筑物,造成人员死亡。事故原因是该公司在2007年间擅自改变生产工艺,将水改为白油用于冷却清洗废渣,废渣池边真空泵不防爆,操作人员在关停真空泵时产生火花,引燃废渣池中的轻组分和白油发生火灾。

(3)2008年,辽阳市灯塔金航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2人死亡。该公司占地近6万平方米,员工80多人,该公司主要产品有抗氧剂、清净剂系列,汽油抗爆剂(辛烷值改进剂)等。事故原因是在生产过程中,当班人员违规操作,导致反应釜超温超压,引发爆炸。

(4)2009年,河南洛染股份有限公司工厂发生爆炸,7人死亡,108人受伤。该公司占地约80亩,主要生产染料中间体2,4-二硝基氯苯 2万t/年,事故是因不明原因引发对硝基二苯爆炸,引起氯苯中转罐着火,又引发氯苯罐爆炸所致。发生爆炸并燃烧的氯苯罐容量约20吨,其中装有氯苯约10吨。在其附近,还有10余个同样的氯苯中转罐,存有氯苯200吨左右。

(5)2006年,江苏射阳盐城氟源化工有限公司(中外合资)爆炸事故,22人死亡,29人受伤。该公司主要产品是医药化工中间体2,4-二氯氟苯,生产能力4000吨/年。事故原因是在试生产过程中,在氯化反应塔冷凝器无冷却水、塔顶没有产品流出的情况下没有立即停车,而是错误地继续加热升温,使物料(2,4-二硝基氟苯)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并最终导致其分解爆炸,造成硝化、氯化两个车间厂房全部倒塌。

篇2

近年来,我国化企推行责任关怀取得了一定成果,已经有一百多家国内化工企业和十个行业(区域)正在积极推进责任关怀。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责任关怀在我国仍主要处于宣传阶段,真正的全面实施还有待时日。多数国内企业对责任关怀不了解、不关心或者只说不做,这其中固然与国内化企的社会责任意识尚有待提高、相当多企业的实力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等因素有关,但是不少企业对责任关怀的概念模糊也是重要原因。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因为要在全行业推行责任关怀,必须正确理解责任关怀的定义、内涵以及外延。

责任关怀的英文原词是“Responsible Care”,大部分企业和有关部门人员将其理解为“责任与关怀”,以为责任关怀就是指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员工的关怀,其实并非如此。这种误解主要表现在:一是外延过大,把责任关怀等同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二是内涵空泛,虚化了具体的安全、环保、社区责任等;三是误认为责任关怀仅是一个理念而不是一个行动;四是将责任关怀误解为非化工行业专属。

另外,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概念,如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低碳经济、HSE(健康安全环保)等……多数企业由于对名称的理解模糊,将其与责任关怀混为一谈,认为是一件事物的多种提法。即便是现在有些正在推行责任关怀的企业,对其意义也不甚明了。

实际上,责任关怀与社会责任、HSE在理念和做法上都有一定区别。与社会责任相比,责任关怀是专门针对化工行业的,有严格的工作准则体系,其工作内容是半封闭的;与HSE相比,责任关怀的工作视野兼顾围墙内外,而且有明确的信息公布制度,它既是一个理念,也是一项制度,同时包括开放的内容,因时因地而别。

事实上,责任关怀正确理解应为:负责的关照。这是化工行业专属的,是对产品及其上下游化学品有可能涉及的安全、环保和健康问题的关照;对化学品研发、生产、储运、使用、废弃等全部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照;对从直接接触人员到周边社区乃至与产品有关各方人员的关照;有规范行为和要求的关照;成为全员共同意识的关照。而且,责任关怀不仅是一个理念,更重要的是一整套行动。

实施责任关怀是化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化工企业独有的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文化理念,更重要的是企业自律性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推广责任关怀的倒逼氛围逐渐形成,政府部门十分关注,石化联合会加大推行力度,跨国公司积极推进,责任关怀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作为最早宣传推广责任关怀的媒体,我们有使命正确宣传责任关怀。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在政府、行业组织、媒体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下,责任关怀势必成为整个化工行业包括各个化工企业的头等要务而发扬光大。

石化联合会研究部署责任关怀培训计划

3月15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召开责任关怀培训工作首次专项会议,北京中化联合认证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和化工网络电视的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对开展培训工作的“师资建设、评定标准、试点推动、宣传推广”及下一步工作重点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周竹叶在会上提出:要多元化、全方位地选择师资队伍,统一培训教材,尽早确立评定的标准,要做到主动策划、主动推进,用教育与推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与会人员就责任关怀的行业认知、企业骨干培养、试点企业建立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对制定行业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

河北化工协会引领企业实施责任关怀

河北是资源大省,其拥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工业盐等自然资源,十分有利于化工企业的发展。3月20日,“2012责任关怀(安全)主题行”记者团一行到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采访,在介绍中国石油和化工网络电视及中化新网今年开展的7大工作项目的同时,也了解到河北省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规划。

河北省石油和化工协会会长佟加安得知石化联合会和中国化工报社联合开展的绿色化工特别行动取得的业绩和今年行动的具体安排时表示,责任关怀目前已经得到河北企业的普遍重视,许多企业已将责任关怀变成争创一流企业的自觉行动。

佟加安会长对记者团一行采访河北企业表示欢迎,并希望多报道河北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对企业多提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推进河北石化企业开展责任关怀工作。

华昌化工责任关怀在行动

3月15日,从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获悉,作为全国首批承诺实施责任关怀、江苏省第一家推进责任关怀的企业,华昌化工将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战略发展目标中,稳步推进责任关怀,以六大准则为指导,制定了十大原则,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责任关怀”领导小组,进一步提高公司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水平,有效保障了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据了解,华昌化工目前有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农药、医药、兽药和装备制造四大板块,公司近期的年报显示2011年华昌化工实现营业收入41.22亿元,同比增长25.81% ;实现利润总额9936.11万元,同比增长686.64%;实现净利润8013.26万元,同比增长672.07%。

责任关怀(神木天元)培训基地揭牌

2月22日,北京化工大学2011级(神木天元)研究生班开学典礼暨中国石油和化工责任关怀(HSE)培训基地签约仪式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举行,标志着西部地区首个责任关怀培训基地诞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为基地揭牌并讲话。

根据协议,北京化工大学将派遣教授到天元公司,定期为天元公司选派的员工教授化工专业知识、工商管理与责任关怀课程,帮助学员提高综合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

李勇武表示,2011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在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的同时,行业推进责任关怀取得重要进展。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进一步做好责任关怀工作,对行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人们安全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实施责任关怀,有利于化工企业提升安全环保水平、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3

乳化技术在化妆品配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乳化剂的选择和配制的工艺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随着对乳化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了一种新的乳化现象―微乳化。自从1943年Hoar和Schulman发现热力学稳定的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均相体系并于1959年正式命名为微乳液以来,微乳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微乳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成为现在热门的、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实用技术。

二、微乳化技术

微乳液(microemulsion)是两种互不相溶液体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微观上由表面活性剂界面膜所稳定的一种或两种液体的微滴所构成。

1、微乳液与乳液的不同

(1)一般乳状液的分散相液滴直径的大小在0.1-10μm(甚至更大)的范围,可见光的波长为0.4-0.8μm,故乳状液中光的反射较显著,而呈不透明的乳白色状。而微乳液分散相质点非常小,一般液滴的直径在0.1μm以下,其外观是半透明的和透明的,而不呈乳白色。

(2)在结构上,微乳液也有O/W型和W/O型,类似于普通乳状液。但与普通乳液有根本的区别,普通乳状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分散相质点大,不均匀,靠表面活性剂或其它乳化剂维持动态稳定,在存放过程中会发生聚结而最终分成油、水两相;而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分散相质点很小,不会发生聚结,即使在超离心作用下出现暂时的分层现象,一旦取消离心力场,分层现象既消失,还原到原来的稳定体系。

(3)普通乳状液一般不能自发形成,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如经过搅拌、超声粉碎、胶体磨处理等才能形成;而微乳液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

(4)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不同。微乳液在本质上仍是胶团溶液,在其体系中,油-水界面张力往往低至不可测量。

(5)增溶比例不同。微乳体系中增溶比例远远大于普通乳状液,可以同时增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作用,特别对于液体体系,应用特别广泛。

因为微乳液有很多不同于普通乳状液的性质,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2、微乳化剂的选择

有很多的表面活性剂经过特殊处理和特别配比,可以产生微乳体系。常用的可用于产生微乳体系的表面活性剂有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蓖麻油、聚氧乙烯硬脂基醚、脂肪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聚氧丙烯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苯甲酸脂肪醇盐、斯盘、吐温、聚甘油脂肪酸酯、植物甾醇聚氧乙烯醚等。

在微乳液中,常常需要加入助表面活性剂。当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时,会形成不溶的结晶或液晶。在硬的液晶结构中,供增溶作用可利用的空间较小,形成液晶会限制增溶作用。在微乳液中,不希望形成液晶相,因此常常加入中、短链醇类作为助表面活性剂。

在选用微乳状液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和辅助表面活性剂时,不仅要考虑增溶作用的效果,而且也需要注意到毒性和刺激性等,配制化妆品所用的表面活性剂必须对人体无害,这就大大限制了所用的表面活性剂品种。

3、微乳体系的配制

因为化妆品的成分比较复杂,为了配置成清亮透明的微乳液,需要依据化妆品中油性成分的结构和性能不同,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并研究由它们构成的微乳体系的相行为,目前有关微乳化妆品的组成和应用的消息多数出现在专利中。

微乳状液的形成一般有一较普遍的规律,即除油、水主体及作为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外,还须加入相当量的极性有机物(一般为醇类),而且要保持表面活性剂和极性有机物一定的浓度,此种极性有机物称为微乳状液体系中的辅助表面活性剂。微乳状液就是由油、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和水所组成,以下以制备O/W型微乳状液为例。

制备O/W型微乳状液的方法和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选择一种稍溶于油相的表面活性剂;

② 将选择的表面活性剂溶于油相,其用量为足以产生O/W型乳状液;

③ 用搅拌的方法将油相分散于水相中;

④ 添加水溶性的表面活性剂,产生透明的O/W型乳状液。

三、微乳化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绝大多数化妆品是由多种成分复配而成,这是因为油性物和水性物混合使用比油性物单独使用更适应皮肤的感官,可以使微量成分均匀地涂敷在皮肤上,并可以通过调节油性物/水性物比例等,使产品适应不同的皮肤状况。在未发现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之前,曾广泛使用乙醇、甘油等组分来增加油性物的溶解度,使化妆品透明化。现在,利用表面活性剂配制成乳状液,更理想的是配制成微乳状液,因可以少用或不用有机溶剂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1、微乳化技术的优点

微乳化妆品比起乳状液化妆品来有很多明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 因为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微乳的制备方法较为简单;

② 由于它是光学透明的,任何不均匀性或沉淀物的存在容易被发觉;

③ 可以长期储藏而不分层;

④ 由于微乳液良好的增溶作用,可以制成含油分较高的产品;

⑤ 由于微乳液颗粒细小,更易扩散和渗透进入皮肤,从而提高有效成分的利用率。

2、微乳化技术的缺点

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中,乳状液化妆品还占据着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微乳液化妆品无论从品种还是产量上都相对较少,因为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点。

① 微乳状液的粘度一般较低,增加粘度常常会导致透明度和稳定性的损失,从市场销售考虑,人们会误认为粘度低有效物成分少;

② 微乳状液表面活性剂含量高,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肌肤敏感的人们;

③ 可用于制成微乳体系的表面活性剂还较少,人们对其构成和配比研究还不深入;

④ 缺乏对微乳化工艺过程的研究。

以上这些因素限制了微乳状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3、微乳化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微乳状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目前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香精和精油的增溶。在一些产品中,需要增溶香精和精油,如古龙水、须后水、皮肤清新剂、喷雾乳液、营养液和漱口水等。这类制剂一般为水-乙醇体系。然而,使用高含量的乙醇成本高,蒸发快,有气味并对皮肤有刺激作用,使用时会引起不适,如果使用微乳液,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微乳体系在一些透明的产品中应用较多,在膏霜中应用相对受到限制,因为传统膏霜是乳白色不透明体系,加入增稠剂和其它成分会导致微乳体系的部分破坏,很多研究机构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确定一个体系是否是微乳状态是很复杂的过程,不能单纯地以液滴(颗粒)的大小或溶液是否透明来衡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利用微乳技术研制的膏体,尽管有些指标目前不能完全达到微乳液的标准,但是仍然可以显著改善体系的细度和吸收性。

篇4

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成都县域工业发展现状,从规模总量、经济效益等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成都县域工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总结和借鉴先行地区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对成都市县域工业差异化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县域工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299.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6006007

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对壮大地方经济规模、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为县域工业发展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然而,与国内先行地区相比,成都县域工业的总体规模偏小、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不足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亟需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点,为推动成都工业整体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成都县域工业发展概况

(一)县域工业的范围界定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县域工业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尚未形成统一和公认的标准,主要从行政区划和功能定位等角度对县域经济内涵进行界定。本文认为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经济属性,既源于县级区划又应当区别于县级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内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充分开放的经济综合体,在界定研究范围时,应当综合考虑一产比重、城镇化水平、财政体制、规划建设等多种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成都县域工业的研究范围界定为除中心城区(含高新区)以外的各区(市)县工业(表1)。

表1 基于县域经济内涵特征的成都中心城区与

非中心城区对比情况

区域特征因素 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

一产比重≈04%~20%

城镇化率100%30%~70%

财政体制市级财政主导相对独立

城市规划市局统一规划,各区仅设规划分局,用地规划范围为五城区及高新区独立完成,报成都市审批

(二)发展现状

1.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2013年,成都市共有规模以上县域工业企业2766户,从业人员 108.8万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40.2亿元,是2009年的1.7倍,占全市比重达70%;实现利税510亿元,与2009年相比年均增幅达20%,占全市比重68%。

2.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依托本地丰富的资源物产,食品饮料、轻工纺织等传统工业稳步增长,食品饮料成为继电子信息、汽车产业之后新的千亿产业集群;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现代制造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新津新材料产业基地、双流新能源产业基地、金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等一批具有西部领先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3.区域发展各具特色

各区市县基于经济基础、资源条件与区域优势差异,逐渐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工业发展模式。如龙泉驿区依托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建设,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成为省内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双流县、温江区依托毗邻中心城区的区位条件优势,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相关的生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4.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县域工业已由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和专利保护意识明显提升。数据显示,成都县域工业企业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从2009年的36家增加到2013年的110家;2013年县域工业申请专利数达到22709个,相比2009年的申请专利数提高近1.7倍。

二、成都县域工业发展综合评价

为全面反映成都市县域工业发展水平,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2][3],对成都市14个区(市)县工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首先,从规模总量、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等5个维度确定评价指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图1),进而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通过专家打分对指标间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和分析判断,利用层次分析软件测算出指标权重,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综合评价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Y=∑nk=1(bk∑ni=1akiCki

其中,Y为综合评价指标指数,aki是第k项一级指标的第i项二级指标的权重,是第k项一级指标的权重,Cki是隶属于第k项一级指标的第i项二级指标的标准数值。由于采用极差变换法进行标准化处理,综合得分分值在0~1之间,越接近1表示综合排名越靠前。具体评价结果如下(表2)。

(一)综合评价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全市县域工业发展的得分区间以0.3分为界,形成较为明显的三个区段(图2)。第一区段:龙泉和双流综合发展水平明显超过其他区市县,得分在0.6分以上;第二区段:温江区、新都区、郫县、新津县、青白江区综合得分介于0.3~0.6之间,分列第3~7位;第三区段:蒲江县、崇州市、金堂县、邛崃市、大邑县、都江堰市、彭州市得分在0.3以下,分列县域工业发展综合得分的第8~14位。

图1 层次结构模型

图2 2013年成都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

(二)规模总量

龙泉驿区规模总量得分达到0.244,远高于得分第二、三位的双流县(0.107)与新都区(0.106)。其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龙泉驿区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工业规模和就业人数总量大幅提升,2013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81.2亿元,二产占比超过80%,工业规模相当于三圈层区市县工业产值的总和(1489.8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县。都江堰市则受城市定位、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灾后重建等因素影响,工业经济在规模总量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其他区市县(图3)。

(三)经济效益

对照工业规模总量指标看,部分区市县出现了规模与效益水平相背离的现象(图4)。如邛崃、蒲江、都江堰规模较小,但由于食品饮料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和税收较高,经济效益达到县域工业中上游水平;而青白江区虽然工业规模相对较大,但由于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持续低迷,严重影响了工业发展质量;再如新都区工业规模仅次于双流和龙泉,但主导产业盈利能力不强,如家具、机电装备产业合计产值占全区比重达66.7%,但税收占比仅35.7%。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依托特色优势资源,成都市县域传统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县域工业仍然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行业和环节,亟需向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方面,双流县技术创新水平稳居县域工业首位。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双流县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生物产业、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达到龙泉驿区的3倍;在三圈层区(市)县中,崇州市是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13年工业产业专利申请数仅次于龙泉驿区、新都区,成为技术创新水平排位最高的三圈层区县;金堂县则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同时电力生产和供应行业能耗较高,整体水平落后于其他区县(图5)。

(五)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方面(图6),龙泉驿区在国家级经开区排名中,位居西部第二,已形成较好的品牌效应,同时,汽车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投资规模大,内外资引进总量位居县域工业第一。这说明,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工业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品牌影响力的区域在内外资引进方面更有优势。如在三圈层区市县中,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新津县也仅与温江区相近,与二圈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六)资源环境

资源环境方面(图7),龙泉、双流、新都、郫县、温江、蒲江、青白江、新津等区市县空间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表明这些区市县更有望成为成都工业未来发展的主战场[4]。

三、成都县域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从综合评价结果看,成都各县域工业在总体水平和不同评价维度上,已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类型特征。因此,可根据成都市县域工业的不同类型和发展特征,综合考虑县市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和约束条件,将相关的14个区(市)县划分为:优化发展(龙泉驿区、双流县)、强化集聚(温江区、新都区、郫县、新津县、青白江区)、培育引导(蒲江县、崇州市、金堂县、邛崃市、大邑县、都江堰市、彭州市)等三种类型(表3)。按照差异化、动态化、特色化的原则,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县域工业实施产业推进政策,引导各区市县合理分工、科学布局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快推动成都市县域工业转型升级[7]。

表3 县域工业不同类型及特征、趋势

类型区(市)县发展特征

优化发展型龙泉驿区、双流县已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主导产业趋于成熟,产业配套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竞争优势相对突出。但产业高端化不足,仍然有一些非发展方向的低层次产业和企业,对县域工业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

强化集聚型温江区、新都区、郫县、新津县、青白江区已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在部分领域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和园区,拥有部分优势企业和产品,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但县域工业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内部的关联性不强,集群发展态势不明显。

培育引导型蒲江县、崇州市、金堂县、邛崃市、大邑县、都江堰市、彭州市尚未形成较大规模, 工业园区内的基础设施等配套体系还不完善,工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不够明显。

(一)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县域工业发展活力

理顺市县工业发展的权限职能,探索建立“统分结合、管放协调”的有效机制。在领导班子建设、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工业发展战略等重大经济政策上,发挥市级领导作用,确保市级相关政策精神的深入贯彻和落实,总体把握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全市产业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对县级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项予以充分放权,赋予基层管理实践中的灵活性,引导区(市)县工业发挥优势、竞相发展,市级部门则着重做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服务和考核。在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上,立足区域工业发展阶段、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科学制定考核机制、指标和考评内容。对于优化发展型区域,应重点考核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指标,突出创新驱动;对于强化集聚型区域,则重点考核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政府服务环境的指标;对于培育引导型区域重点考核工业发展增速、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指标。同时,探索适当增加有利于促进各市(州)之间协调性的指标,推动市域内产业发展互补、基础设施互通。

(二)发挥产业辐射作用,推动圈层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成都“五大兴市战略”和工业“1313”发展战略,以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等突出发展产业为重点,明晰三大圈层的功能定位,促进三圈层发挥各自优势,互为补充,错位、竞合发展。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采取“一业多园”的空间布局方式,以高新区为核心,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辐射带动双流县、崇州市、温江区、郫县等区域配套发展、联动发展,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轨道交通产业更加突出功能分区,新都区重点布局发展南车成都产业基地的地铁车辆和城际动车等项目,新津县发展现代有轨电车等项目和材料研制,金牛区则依托轨道交通科技园,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勘察设计研发总部,共同形成轨道交通产业带;汽车产业以龙泉驿区为核心,按照汽车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优化完善龙泉驿区、新都区、青白江区、金堂县的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拓展“两区一县”汽车产业发展空间;石化产业以石化加工和下游产品为主要突破口,依托彭州石化项目发展大型化工装置,在新津、邛崃周边区域的工业园区适度发展环境污染和安全风险相对较小的下游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延伸石化、轻工产业链。

(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探索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镇乡建设发展特色工业点,丰富市县镇三级工业布局体系。食品饮料、家具家居、轻工纺织等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传统产业,以邛崃、新都、彭州、蒲江等区市县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水平,向高附加值环节和精深加工方向调整。同时,结合城镇化发展需要,探索在新都龙桥、温江永宁、彭州军乐、蒲江成佳、大塘等镇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和支持邛崃临济、夹关镇把握好灾后恢复重建的契机,以临济农副食品加工基地为核心,吸引茶叶、果蔬深加工企业加速聚集,带动茶叶精深加工产业连片发展,做实镇乡产业支撑。

(四)实施差异化分类引导政策,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根据各区市县域工业划分类型,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扶持政策,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对于优化发展型区域,在规模提升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加快发展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业,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对于强化集聚型等县市,发挥空间资源、人力成本等比较优势,完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工业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的管理水平,构建公平公正、规范有序、优质高效的竞争环境。对于培育引导型的县市,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明确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引导具有优势或特色的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同时,在园区建设起步阶段,政府应加大对资金融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8]。

(五)坚持“产城一体”理念,促进县域工业提质升级

深入贯彻“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强化产城互动发展平台建设,将提升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在规划引导上,按照“三规合一”的理念,加强城规、土规、产规的相互衔接,结合本地城市产业和区位交通等发展需求,统筹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布局有机衔接的发展规划。在平台建设上,以工业园区作为县域两化互动发展的主要载体,根据不同县域发展特点,探索产城一体的开发建设模式,构建符合产城一体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

参考文献:

[1]肖飞.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研究――以海宁市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0,(5):39-42.

[2]陈俐谋.成渝经济区框架下的成都发展核心区经济差异分析[J].当代经济,2012,(11):136-137.

[3]王德赢.县域工业经济产业竞争力评价――以安徽怀远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2.

[4]王维.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成都产业空间布局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10,(3):334-339.

[5]欧向军.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比较[J].经济地理,2012,(7):24-29.

[6]胡祥勇.湖南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7]王强.成渝经济区县域差距及县域经济聚类发展研究[D].重庆: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2013.

[8]贺亚茹.对我国县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路径的探讨[J].中国商界,2010,(1):150―151.

The 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ifferentiated

County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in Chengdu

MEI Yu, GAO Yun, JIANG Chensheng

(Chengdu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Chengu Sichuan 61003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