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化学变化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石油的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石油的化学变化

篇1

不一定,化学反应是以新物质生成为标准的.其本质就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但化学键的断裂并非意味着化学反应,例如:氯化氢溶解于水,共价键断裂了,没有生成新物质,当然也没有生成离子键;氯化钠等离子化合物溶解于水或者受热融化时,都破坏了离子键,也没有生成新物质生成,或者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一直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但是并没有形成新的物质。

所以有化学键生成或者断裂的不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有化学键的断裂或形成,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实验;优化;初中化学教学;元素化合物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1–006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支撑化学科学的重要本体内容,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中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呈现,涵盖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四个二级主题,兼顾了物质涉猎的广度和核心物质的深度,承载了构建化学基本观念、开展科学探究、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功能。

1 问题的提出

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旨,作为进行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不能把学习重心放在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等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上,而要让学生体验从已有生活经验或“前科学概念”出发,通过科学探究走进化学科学认识物质的世界,然后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1]。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教师应该如何以实验为突破口,深入挖掘教科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蕴含的探究元素,充分发挥“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载体作用,值得深入研讨。

2 问题表象及归因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其基本价值是要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其核心作用是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渗透科学探究和STS教育。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毋庸置疑,应该突出实验教学,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可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弱化、泛化,甚至异化,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2.1 目标设定欠当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的具体反映,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体现科学素养的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行。教学目标的叙写一般采用行为目标表述方式,避免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表述[2]。例如,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知识与技能目标如果表述为“通过动手实验,初步形成实验操作技能”则欠具体;如果表述为“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学会设计简单实验的方法”则不现实;如果表述为“通过动手实验,初步学会连接实验装置等基本实验技能”,则较具有可操作性。

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已有认识,利用丰富的素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要设计适应学生的探究活动,包括化学实验、文献研究、研讨交流、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训练科学方法;要选择联系实际的情景转化为适宜的问题,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尽管如此,毕竟教学目标的设计先于课堂教学,要及时采用“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的方法来反思教学目标的适宜度和达成度,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教学偏差。

2.2 任务分段错位

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发展不同,发展相对而言是有顺序的,是逐步产生的。无论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还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都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3]。然而,任务分段错位,却是课堂教学低效率的常见根源。

从课标的角度看,有任务分段不明,导致责任不清之嫌。比如实验教学,从初中到高中都在教,可任务完成并不好。如有些内容化学学科教,物理、生物学科也教,冠之以“跨学科整合”;有些内容或许大家都注意不够,“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就造成教学的浪费和空白。如果能够制定出学科效率标准,分段要求明确,便于教、便于学,也便于考,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

从实施的角度看,课标安排的探究活动开放性大、实践性强,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几乎每个活动都适合在新课和复习课阶段从不同的深度进行探索,依据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实施策略,是学生内驱力形成的关键。例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在新课阶段,可以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得出结论,有计划地渗透化学用语等,重在观察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复习课阶段,则可以讨论替代的药品或装置、分析误差产生原因等,重在培养推理和预测能力。具体实践中,不少资深教师将上述内容美其名曰“链接中考”,一股脑儿传授给学生,并不时地埋怨课时不足、学生不够用心或新教材缺少条理性等等。

2.3 技能要求模糊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元认知知识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是一片空白[4]。从表象上看,课程、教材安排梯度明显,由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到学生实验,到活动与探究,实验技能的“浸润式”培养无处不在。可是,具体教学中,很少有教师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技能方面的计划与实验,多数是下意识地认为实验做多了,技能就“迎验而生”,就会“自动化”,缺少对科学的培养途径的思考。

2.4 素材开发无度

新课程标准为“身边的化学物质”提供了近三十个情景素材,为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提供了线索,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发展其多元智能。可是情景素材的利用情况不容乐观,有的教师一带而过;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有的教师简单“堆砌”,有的教师甚至墨守成规。由于教师专业视野的局限、评价方式的制约、素材地域普适性的欠缺、开发课程资源能力的单薄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新瓶装老酒”的现象相当普遍。

3 行动策略

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课堂教学,目标上要强调科学态度、方法和价值观的培养;内容上要加强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实施上要突出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整体思路是重思想方法的渗透,重科学素养的形成,努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力求清晰地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方法上选取以学生的活动,并以问题解决为主,特别突出教学情景的设计和实验的应用[5]。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美是适度。”以实验为媒介,优化课堂教学,“适度”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3.1 添加:探寻起点的适度,增加教学的广度和厚度

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任何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都存在起点问题。起点不当是许多课堂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起点的适度更是确定最佳教学思路的前提条件。优化课堂实验教学,必须研究起点的适度。通过改变实验组织形式,恰当增加难度不大、比较安全的探究实验,把操作权还给学生,既可以锤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又可以调节课堂气氛[6]。

3.1.1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愿学”

学生一旦度过实验教学新鲜期,验证性实验由于操作程序严格,现象和结论已知,已经很难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反正书上都有,做不做一回事”。教师就必须合理选择探究性学习内容,联系实际增添实验,培养学生的持续性兴趣。例如,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取”可做如下改变:

甲组:探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及选择依据

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②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③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④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⑤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⑥在上述药品中自选

乙组: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性质决定用途

①证明鸡蛋壳、水垢里含有碳酸钙;②除去某试剂瓶上的白膜;③酸碱式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④区分石灰石粉末与面粉

3.1.2 演示实验分组化、轮流化,使学生“乐学”、“活学”

实验教学的中后期,教师必须注意克服部分学生的游戏心理、懒惰心理,消除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依赖心理。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化、轮流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既有利于培养实验能力,又锻炼了意志品质。

此外,还可以开发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渠道,如家庭小实验、实验兴趣小组、工农业生产实践等,增加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以优化教学。

3.2 删减:关注容量的适度,让课堂去芜存菁,以少胜多

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适当地增加实验教学容量,是可取的,但是实验的增加要内化、融合,不是堆积,更不是拼凑。要防止由于探究活动的泛化,而带来的课堂臃肿、重心转移以及学生消化不良等问题。因此,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实验容量的适度。可以实验的“二次利用”为准绳,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实验,减去价值不大的知识呈现实验,影响核心目标的实验更要尽量删减。

3.3 重组:琢磨顺序的适度,在整合中提高教学的效益

“顺序”的确定必须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对象等多种因素。严格地说,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完成只有一个最恰当的时机,适当的顺序应该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应该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整合,是相似相邻的教学环节的整合,是交叉重复环节的整合。

从主题教学的角度出发,“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要有意识地按照适度的顺序渗透化学基本观念,例如元素观、反应与能量观、分类观等观念的建构;要培养学生用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认识客观物质。例如,“酸”的概念学习,可以整体设计为五个阶段: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中,要求“知道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在“金属与酸的反应”学习中,要求“了解铁、铝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在“溶液酸碱度的表示”学习中,要求“了解用pH试纸检验酸碱性的方法”;在“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学习中,要求“初步认识酸的性质”;在“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学习中,要求“进一步完善酸的性质”,从而达到对“酸”的概念的相对完整的认识[7]。

从课时教学的角度出发,教材中“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教师如果总是“忠实教材”,“紧靠课本”,必然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滑坡,思维变得僵化。因此,教师只有解析知识的内在联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为学生提供可以适应与跨越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建构学生思维的无障碍通道。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虽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常作为化学性质的最后一点呈现,但是学生已经对此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将教学流程调整为:展示一瓶开盖“雪碧”,观察现象并提问归纳物理性质和检验方法引发讨论:获得结论的依据及检验实验设计的理由及有效性评价归纳部分化学性质,讨论溶解性实验设计分析溶液成分,完成石蕊变红演示实验探究变红原理小结性质与用途。

教师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是学生的内驱力形成的源泉。教学实践中,必须随时关注、分析教学内容的潜在走向,及时消除阻隔,形成教学内容的意义流动。无论是出现知识“越位”或能力“补位”现象,都会造成“亡羊补牢”的遗憾或者“削足适履”的痛苦。

3.4 分解:研究疑点的适度,使重难点的突破更加流畅

分解是教学设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是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主要方法。“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启蒙教育的主要素材,有些问题很难说清道明。处理教材时,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广度,化解重难点,以便为当前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续教学打基础,是很多教师头痛的问题。一般来说,对于某些重难点的突破,可以采取“知识提前渗透,疑点适当后置”方法对待。例如,大家熟知的化学用语的教学,可以从绪言课开始,有计划、有意识地逐步渗透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避免大量集中学习的枯燥乏味。再如,浓硫酸使蔗糖炭化的同时,逐渐产生“蘑菇”状泡沫,学生自然提出问题:为何会产生泡沫?为何有刺激性气味?此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思考,推测气体的可能成分,并设计验证方案。对于反应规律及其化学性质则需要暂时搁置。

在探索“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和发展的“基点”,让学生享受到参与创造的幸福感和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更深入地研讨。

参考文献:

[1]刘克文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40.

[2][4][6]王祖浩主编.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96~237.

[3]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7~105.

篇3

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

2. 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3. 构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及动态感方面的不足.

二、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1. 阅 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数学的学习同样必要. 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学习”. 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要学会阅读教材. 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为学生阅读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最初,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接下来,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数学史料,供学生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适当地进行一些阅读理解的训练,既能打消学生对“数学阅读无用”的想法,又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质 疑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其次,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 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3. 探 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4. 实 践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创造力,使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5. 反 思

篇4

一、初中数学变式训练的价值分析

1.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是首要任务。“强化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乃当今数学教学趋势所向。”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使得多题重组和一题多用被普遍认同,给学生以新鲜感受,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保证了课堂教学活跃氛围和质量。

2.发散了学生思维。初中数学变式训练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使得学生不在局限于事物表象,而是自觉深入到探索事物本质上,看待问题比较全面,能从多个角度分析事物,学会了寻找各个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以此来理解事物本质特性,这样就减少和克服了因绝对化的思维模式导致的思维惰性和思维僵化,发散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思维走向多方向发展道路,扩宽学生思维模式。

3.创新了学生思维模式。思维的创造性作为衡量学生思维水平重要标准之一,思维的创造性体现在学生能够探索、分析、创新、发现及解决他人或自己并未发现过或还尚未得到解决问题,而想培养学生这种可贵思维模式,势必要为学生提供有发现价值的材料。初中数学教学引起材料的有限性,导致某些有价值的内容不可避免出现欠缺现象。而导致这一缺失现象本质原因在于对数学规律和原理教学阐述时,大多将数学家真实的发现过程省略了。对此,教师就需要进行弥补,通过研究对象变式来设计规律材料,指引学生去发现,并利用已学知识探索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

4.培养了学生评判思维。“初中数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存在着相似之处,数学中许多方法、定理、公式、法则和概念,由于他们内容的相似性,使得大多学生学习时,难免存在混淆。”而对比、辨析、演变就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提供正误答案,然后让学生在分析、思考基础上判断哪个错误以及哪个正确,同时给出理论依据和计算过程。这种变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看清问题本质,掌握问题实质所在,客观的对事物教学评价,提升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进而培养出学生的批判思维。

二、初中数学变式训练对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1.协助学生理解基础概念。概念作为数学知识基础内容,初中生要想将数学学好,掌握概念本质和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前提。只要这样就可形成准确的数学概念并将各知识点有效串联,形成系统化知识,以便游刃有余地解决相关数学问题。课堂教授数学概念时,将变式训练运用到课堂中,首先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形成数学概念,然后再通过对概念非本质的属性进行改变,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而提升学生区分和辨别相关概念能力。

2.加大了学生对公式灵活运用的程度。初中生在学习数学公式时,大多采取机械式被动记忆,这种背公式方法,让学生虽然将公式记在脑中,却不知如何运用,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公式标准在于看其灵活运用公式与否。对此,数学课堂中,若能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让学生看到尽可能多公式的变形样式,同时在各类形式中发掘内在规律,就可在指导学生更好记忆、运用公式基础上,培养学生归纳和洞察能力。采取多样式变式能有效达到以上目的,成为课堂教学优势所在。

例2 辨析下列式子是否能用平方差的公式进行计算,同时指出公式里a、b.

第一组:(3m+4n)(3m-4n);(-3m-4n)(3m-4n);(-3m+4n)(-3m-4n);(-3m-4n)(3m+4n).

第二组:(3m+4n+3)(3m-4n-3);(-3m-4n-3)(-3m+4n+3);(-3m+4n+3)(-3m-4n+3);(-3m-4n-3)(3m-4n+3).

通过以上两组变形就可加深初中生对平方差公式的认识与掌握,同时发现平方差公式(a+b)(a-b)=a2-b2里,a和b不仅可以为字母,同样可以为负数或正数,再或者为代数式,进而可通过变式公式掌握公式本质特点。在学生理解a、b特点之后,就可通过进一步变换式子的形式,来培养学生把所探索到的规律运用到解题中。

3.推动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正确掌握。虽然数学习题变化多样,但是采取题海战术进行数学的学习不是教学所推广的。为有效避免题海战术,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探索。针对一道题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解答,或者将某道题解答方法巧妙运用到另外一类题型中,通过类比方法,熟练掌握相似题型解题手法。而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教师要采取变式训练教学方法,有目的的指引学生在变化题目里找寻不变规律。

针对这一题型,因为不会看到解题过程,为了加快解题速度,可以采取取值法。令a=3;b=4;c=5,将所取值代入代数式,得到所求代数式的值为。

篇5

关键词 数学算法;计算机编程方式;优化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9-0073-02

当前,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编程的途径对软件进行开发,对计算机编程来说,数学算法是其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只有将数学算法合理适当地应用于计算机的相关编程之中,才能实现计算机编程的高效率运行,才会提高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成功率。计算机编程要运用到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离散数学和微积分等运算,对这些数学算法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将它们运用到计算机编程方式的改进优化中,可以提高计算机编程方式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 计算机编程方式的基本概况

1.1 数学算法的简介

算法作为数学研究中的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部分,对计算机编程的研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信息科技在迅速发展创新,数学算法对计算机编程的影响日益加深,数学算法逐渐成为计算机编程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养。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算法的基本思想,培养和提高他们进行数学算法的能力和水平,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数学算法学习实验报告的撰写方式。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深入研究以及实际操作等方式来进一步深入了解数学算法的精髓和内涵,提高自身的推导计算的水平,增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进而确保自己的计算机编程专业课程的顺利学习。

1.2 计算机编程的简介

计算机编程以计算机语言作为根本,通过人们对计算机语言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能够完成多种类型不一的计算机功能。从根上来说,计算机诞生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运用大量的数学计算,进而为人们解决复杂困难的高级大量数据运算,为人们提供最精确的计算结果。对计算机进行创新改造和升级,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计算机的运算效率和准确度,而且能增强计算机编程应用的实用性。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计算机编程方式改进优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保证计算机运算结果精确无误的基础上,使计算机运算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1.3 数学模型是算法与计算机联系的桥梁

将繁多复杂的现实问题简单化并抽象为适当的数学结构,便是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采用实际调查、收集整理数据资料等方法,对研究问题的内在特点和实际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掌握问题的关键部分和主要矛盾,建立出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再应用数学思维方式和理论知识进行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数学计算的选择在计算机编程方式的优化过程中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计算机本身的运行效率、内存容量大小、计算机的质量高低等等。由于运作效率和自身质量的不同,计算机的编程效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问题类型的不同而选取恰当合适的数学算法。在实际的操作流程中,应用简易直接、改造优良的数学算法,这能大大减少计算机执行任务的时间,能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工作运行速度和质量。

要想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的运行效率,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数学算法的选取。其中一方面是根据时间的复杂性进行合理选择。今天的社会和经济在高速发展,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高效率和高质量,适当的数学算法能够让计算机在最短的时间内编译出最多类的程序。还有一个方面便是考虑空间的复杂性。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不断追求节能降耗,即使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只有把这两方面内容进行相互结合,才能选择出最适当合理的数学算法。构建理想的数学模型,将合理的算法与计算机编程相联系,实现计算机编程的设计开发。

2 优化计算机编程方式的措施

2.1 对数据结构进行合理设计

数据结构是否存在合理性对数学算法性能的高低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合理的数据结构能够让数学算法对变量进行访问的速度得到提高,降低变量占用的内存空间容量,进一步提高数学算法的效率和水平。比如说,若是在稀疏矩阵中含有很多的元素,则需要参考缩矩阵的储存空间,假设直接通过二维数组的途径了储备矩阵,则可能造成大量存储空间的浪费。因此这时应该选取三元组进行稀疏矩阵的储存工作,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稀疏矩阵的占用空间。采用联合体的方法对共享变量进行深入加工,让多个变量能够共存于同一段内存空间之中,这大大降低了数学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从而大大提升了数学算法的

效率。

2.2 通过并行计算减少算法执行时间

通过并行计算来实现算法执行时间的减少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对单机上的多核心进行并行,另一种方法是多机间的并行。现阶段,计算机的硬件设备优化改良的速度很快,目前计算机中大部分都为双核心或者是四核心;而且,计算机软件也在不断得到发展创新,使得分布式系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大部分的算法缺乏对多核心计算机以及分布式系统的优化改良,依旧使用的是串行的执行方法。在对数学算法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能把算法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可并行部分,另一个是不可并行部分,分别运用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实现计算机不同核心的分配工作,可以得出最后的相应结果汇总。在运用分布式系统展开并行计算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制作出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计划好算法的运算量,考虑到所需的网络支出开销。

2.3 提高学生学习算法设计的兴趣

算法设计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数据结构分析能力。这便需要授课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运用各种不同的多样化的授课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操作实现完美的融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算法设计的学习。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需要明确好教学目的,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或者其他高科技的手段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破除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将新型科技与现场教学相互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授课结束之后,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认真督促学生完成相关的算法设计的练习和任务,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独立自觉性。

3 结论

总的来说,计算机的出现跟数学算法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如今计算机在不断得到改进和创新,数学算法也在持续进步。计算机编程方式的改进和优化离不开数学算法,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一直在探究二者之间的联系。

在对计算机编程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优化改进,要努力设计出合理的结构数据、利用并行计算降低计算机执行命令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算法设计的兴趣和能力。只有采取一系列合理有效的计算机编程方式改进的措施,才能实现计算机编程方式的革新,让计算机编程拥有更高效的性能,才能减少计算机编程方式在技术性方面产生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计算机编程方式的进步,促进信息技术行业的良好发展。

⒖嘉南

篇6

论文关键词:有效练笔,从记录身边的“花絮”开始

 

一说到写作文,许多小学生就哇哇大叫,说没东西可写,不知道怎么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解决“炊”的问题,老师不妨驻足留心,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小事,接着营造表达语言的氛围,激励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从而坚持做好生活小练笔,积累生活素材,练活文笔,爱上写作文。

记得一次班会课,上课铃声响过了,我站在讲台前,微笑着耐心等待孩子们能立刻安静下来。可是过了好一会儿,教室里喧闹声此起彼伏,嘻嘻哈哈打闹的,翻头转向讲话的,全然不顾目视他们的老师。怎么办?要想这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不想个办法整顿好纪律还真的难以达到班会课的效果。厉声喝斥呢,不行!五年级的孩子了,光是训斥的话语他们听得厌烦了;软言温语,也行不通,此时没几个同学在意你,即使苦口婆心他们也不领情的。突然,我脑子里灵光一闪,孩子们不是喜欢用加减分的方式来竞争吗?何不利用开课组织纪律这一个环节训练学生来个现场观察小练笔呢!想到这里,一个“诱敌深入”的计划在我心里策划好了,就等着“请君入瓮”了。

于是,我把笑容渐渐收敛起来,用严肃的目光扫视着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第一组,第二组......第五组,然后又从第五组扫过第一组。这时,警醒孩子觉察出了点什么来了立刻做坐得端正,还用眼神告诉我他已经坐好了;有的孩子还是一头雾水,疑惑地张望着别人随着吵闹声渐落也慢慢坐直了身子,剩下的少数几个还在埋头捣鼓自己的笔芯文具之类的东西。我不做声,目光依旧盯着大家,不紧不慢地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加分栏下画上一条横线,又在同学们的注视下,分别给第五组、第四组和第一组的得分下面写下“扣一分”,我相信,这一笔一划都牵动着孩子们的心,这时他们的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来说。我胸有成竹地把握着火候,顺势抛给他们一个“绣球”:“请你把刚才上课铃响了到老师站在讲台边做了什么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这一幕描述下来,注意融入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你自己的心理活动。”

孩子们思考片刻后,一只只手举起来了,我心里很是欣慰,说明有些孩子初步有了观察的意识,现在就看他们的语言表达如何了。

一个孩子站起来;“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还在津津有味地玩着。忽然我看看老师严肃的目光像探照灯似的扫视着教室,我立刻坐端正了。可是老师却在第一组、第四第五组得分栏下写下‘扣一分’,真惨呀!”

我立刻表扬:“你真会观察,语句很通顺。既注意了场面,又说清楚了老师的目光和看见老师扣分自己的感受。给你组上加两分。”

一看到有分加了, 别个组的孩子也不甘示弱,小手举得高高,其中一个孩子说:“老师,我说。悦耳的上课铃响了,老师微笑着站在讲台边等我们安静下来。可是同学们哪里顾得上呀,一个个还沉浸在下课的兴趣盎然中论文格式。忽然,老师的笑容不见了,严肃的目光像两道利剑射向在场的每一个同学。我赶紧坐端正,生怕老师来个雷霆大发,我们可吃不了兜着走了。可是老师没有说一句话,教室里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同学们也都鸦雀无声。这时,老师拿起粉笔,在第一四五组的得分栏下重重地扣了一分。所幸的是,我们组没被扣分,我心中的大石块平稳着陆了。”哈哈,看着这孩子一张伶牙俐齿的嘴,我的心里简直比吃了蜜还甜,但是脸上还不能表露出来,我的话里却洋溢着高兴:“你真能干,观察得仔细,过程描述得具体有条理,语言也生动幽默。加5分”

看着分值的飙升,一个叫刘晓庆的女孩“噌”地站了起来,娓娓叙述着她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悠扬悦耳的上课铃响了,好像在说‘同学们该上课了!’可是教室里仍然聒噪不已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老师看着我们,刚才还微笑着的脸渐渐变得严肃起来,两眼也放射出犀利的光芒,像探照灯似的扫视着教室。教室里立刻变得安静了,静得连地上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得见。我也大意不得,乖乖地坐端正了。只见老师不动声色得盯着我们,眼睛连眨都不眨,随手拿起一支粉笔,在第四组第五组的得分栏下扣了一分,哎,你们四五组课遭殃了。这时,我发现我右侧第一组的关晓琪同学还低着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拿着一支笔耍着,嘴里还在叽里咕噜地小声嘀咕着,我不禁为他捏了把汗,心里暗暗对他说‘关晓琪呀关晓琪,你还不觉醒过来啊,扣分临头了,你不为自己着想也为组上想想呀!你们组早上因为有同学没写完作业,一下被扣了五分,现在你又撞在老师的风口浪尖上,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哦!’果然不出我所料,老师的粉笔越过第二组第三组的得分栏,在第一组的得分下重重得扣了一分。哎,真是‘伤口上撒了胡椒又撒盐’,扣分容易挣分难呦!”真是了得,比第二个同学的描述更多了丰富的语言,还有了细节的发现和细致的描写,心理活动写得活灵活现,我也犹如“胸中种牡丹-----心花怒放”,和孩子们一起向她送上热烈的掌声。“给这个组加十分!”第二组孩子的脸都乐得通红了。

“哗!” 课堂里已是一片小手的“林海”。我看这孩子们不吐不快的火候已到,大声宣布道:“孩子们,刚才我们描摹的这一幕正是我们班平时经常都在发生却又是经常被同学忽视的一个个班级花絮。如果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住它,用美美的语言细致生动的写下来,这稍纵即逝的瞬间将会永久地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里。以后我们就把班上、家里、路上发生的精彩的、有趣的、快乐的瞬间写下来,你会吗?”

“会!”全场异口同声回答道。

“那就在我们平时的片段本上每天记录一个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我们把它叫做‘生活花絮’吧!写得好的得90分的加5分以上!现在就动手吧!”

“好!好!”这群情激昂的声音里夹杂着平时最不喜欢写作文的林晓如爽朗的叫好声,顿时,热烈的课堂平静了下来,我的耳边是一片“沙沙”的写字声......

一堂班会课,成就了一次习作练笔;一组组加分减分的竞赛,成为保持习作热情的助燃器;每一个活动环节,成为有力指导观察、指导表达的落脚点。我觉得长此以往作文不会成为学生心中的“拦路虎”,这一朵朵生活的“花絮”会记录下学生成长的脚印,他们会在观察和表达中体会到作文的乐趣的。

篇7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右胸切口

【中图分类号】R322.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8-0035-01右侧进胸小儿先心单纯房、室缺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隐蔽等优点,但术后心肺血流动力学改变,二氧化碳蓄积,通气/血流比失调,肺顺应性降低,肺不张等因素容易导致患儿术后早期发生呼吸功能不全。我们通过监测CPB前后PaCO2、PetCO2、Pa-etCO2及PAP的变化,探讨先心矫治术前后血流和肺通气的变化及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患儿62例,男39例,女23例;年龄3.5±2.9岁(5个月~13岁),体重12.6±7.2公斤(6~32公斤);室间隔缺损(VSD)40例,房间隔缺损(ASD)22例。术前均经病史体征,心脏超声,胸片,心电图确诊。术后全部治愈,疗效满意。

1.2方法: 术前肌注氯胺酮1mg/kg,静脉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2mg/kg,芬太尼10ug/kg,丙泊酚2.0~2.5 mg/kg,罗库溴铵0.6 mg/kg。气管插管建立人工通气,潮气量(VT)8~10ml/kg、呼吸频率(f)12~22次/min。患儿左侧卧位,右腋后线与第三肋的交点至右腋前线与第六肋的交点5~8cm弧形切口进胸。右膈神经前纵行打开心包,上至主动脉与心包反折,下达下腔静脉与心包反折。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1]。分别于CPB前,CPB后20分钟、40分钟抽取桡动脉样本做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PaCO2、PetCO2、两者差值Pa-etCO2及PAP。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均以X±S表示,组间的比较用单因素多样本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P

2 结果

PaCO2在T2、T3较T1明显升高(P

附表检测指标变化X±S (n=62)

时间PaCO2PetCO2Pa-etCO2PAPmmHgmmHgmmHgml/mbarT133.01±2.9129.33±3.213.33±1.7914.20±1.76T239.25±5.48*31.58±4.389.17±2.63#24.83±3.21T340.13±2.57*32.10±5.797.87±3.46#20.24±2.78*与T1相比P < 0.01,#与T1相比P < 0.01,与T1相比P < 0.05

3 讨论

影响先心患儿PaCO2、P(a-et)CO2的因素众多。术后血流动力学的重建及其继发作用对P(a-et)CO2的影响最大。其次,年龄对P(a-et)CO2的影响不容忽视。再次,术中呼吸参数的改变、呼气末二氧化碳的取样部位、手术持续时间、等也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

由于CO2通过肺泡膜的弥散能力很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几乎相同。所以,正常情况下PetCO2可以准确地反映PaCO2压的变化情况[2]。然而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由于不同程度的左向右或右向左分流造成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PetCO2测定值往往明显低于PaCO2。有学者[3]研究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发现,随着平均肺动脉压的增高,P(a-et)CO2值相应地增加,这可能是因为肺动脉高压至一定程度后破坏了肺毛细血管床的结构。

小儿特殊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PaCO2与PetCO2影响。械通气时,年龄越小,频率越快,导致很难准确采集实际的肺泡气。此外,由于小儿的呼吸肌发育不成熟,呼出气流相对较小,而机械通气吸入的新鲜气流相对较大,造成呼出气流稀释,这些都可能使得PetCO2 低于PaCO2。P(a-et)CO2在小于12月的患儿

中要明显地大于年龄大于12月的患儿,且随着年龄的增加,PetCO2准确性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在年龄较小的患儿,应定时监测血气为妥,或与经皮监测PCO2联合使用。

侧卧位手术时通气/血流比例的改变可使肺泡死腔增大,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增加,PetCO2减少,P(a-et)CO2增大。也有学者认为,体温可以影响P(a-et)CO2值。鉴于患儿术中体温波动较大,这个因素值得关注。特定药物的选择、吸入气中氧浓度的改变是否具有确切的影响尚需进一步证实[4]。

综上所述,先心患儿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血流动力学特点,直观的通过PetCO2评估PaCO2并不可靠,付出更大的努力寻求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具有相当的临床意义。参考文献

[1]Stark J, Smallhorn J, Huhta J, et al. Surgery for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diagnosed with cross-sectional echocardiography[J].Circulation,1983,68(3)129-138.

[2]Short JA, Paris ST, Booker BD, et al. Arterial to end-tid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 difference in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 Br J Anaesth, 2001, 86(3): 349-353

篇8

1、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般指形状改变或三态转变

2、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4、微观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得到新分子,生成新物质

5、氧化物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两种元素 ②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6、燃烧的三个条件是:①可燃物 ②有空气或氧气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7、可燃性气体+助燃性气体+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

8、提高燃烧效率的两种方法:

①有充足的空气 ②增大可燃物和空气的接触面积

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共同点有:

①都和氧气反应 ②都放出热量 ③都是氧化反应

10、特别的物理变化有:石油的分馏,干冰升华,矿石粉碎,潮解

11、特别的化学变化有:煤的干馏,物质变质,风化

12、特别的混合物:

溶液,合金,矿石,空气,煤、石油、天然气、水煤气都是混合物

13、六大营养物质:

篇9

“分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分类的思想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中的基本逻辑方法.在中学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倘若学生理解并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并加以运用,那么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和完整性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可见重在科学探究的理念下,分类教学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知识,上升知识的高度,深化知识,提高能力.本课例就是以分类为思想,贯穿整个课堂.

2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笔者修改了三次之后的教学设计,分别在引入教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教学,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教学,结课教学,以及每个环节的过渡上都做了修改,从而在活跃课堂气氛,分类思想渗透方面,以及情感教学上做了重大[JP3]的突破,下面就笔者的三次教案的修改过程做一个简单的陈述.

2.1试教中不同的引课

(1)第一堂“朴素而直接”的引课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变化的图片.

师: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和物质的物态变化等.你能说出这些变化的现象吗?(冰山消融,钢铁生锈,电热丝升温,木炭燃烧)

这样的引课,笔者的本意是觉得对于变化,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开门见山的引课会更自然,但这样的引课毫无新意,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引课在学生中起不到渲染力,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被笔者的指导老师立马否定了.引课方向看来还是应该回归学生,想想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第二堂“以实验为基础”的引课

师:什么是物质的“变化”?你能举例吗?[HJ1.3mm]

生:(一部分学生根据经验做出判断,一部分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

师:现在小组间合作完成以下实验,观察下列现象的变化.(学生动手做实验:水的沸腾,向透明的石灰水中吹气,点燃蜡烛等)

这样的引课,在课堂气氛上的确活跃了不少,学生的兴趣也是很浓厚的,但是总觉得仍然缺乏新意,对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个课题,笔者总觉得自己的思维很局限,没有新意,[JP3]直到看到一个调皮学生的校服时,想到了一个相对新颖的引课.

(3)第三堂“以爱国情感渲染气氛”的引课

[TP1CW83.TIF,Y#]

师:首先,请同学们仔细瞧瞧(图1),这是什么地方?

生:.(学生一口同声)

师:真厉害,是列岛的主岛,位于中国东海,面积约4.4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学生非常激动)

师:日本为什么千方百计来争夺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丰富的资源,例如天然气.天然气有什么用处呢?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哪些文字描写了天然气发生了变化?(天然气是世界上继煤和石油之后的第三大能源.它的密度约0.65 g/L,比空气轻,无色、无味.天然气在压缩和降温的条件下变成了液态.能燃烧,因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JP3]烷,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笔者用引课,因为时下(2012年)最热门,最敏感的话题就是,而有一位学生把他的爱国情绪体现在他的校服上,他在校服上写了几个大大的字“是中国的!”正因为如此,笔者相信当我出示图片时,学生一定会沸腾,这样的沸腾,不仅在教学一开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我需要的,也是学生需要的.因此,这样的引课,在最后市公开课时,效果显著.

2.2试教中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的不同教学

(1)第一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教学

请同学们看以下的几种变化,想一想这些变化有何特点?

根据实验观察,将相关信息记录到表1.

小结: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变化,我们可以将他们分成两类:一类像冰山消融、电热丝升温一样,在变化中没有其他的物质生成,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另一类像钢铁生锈、木炭燃烧一样,在变化中有其他的物质生成,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讨论: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变化中有没有别的物质生成)

这样的教学,与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是相违背的,尽管一直由学生在做实验,但是表格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一直限定在今天要学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上,尽管在小结中对物质的变化进行了分类,但因为表格的引导,会让学生直接得出一类是物理变化一类是化学变化,对分类思想,没有很好的渗透,学生对分类的理解很肤浅.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笔者否定了.

(2)第二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教学

师:那日本为什么千方百计来争夺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丰富的资源,例如天然气.天然气有什么用处呢?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文段中,那些文字描写了天然气发生了变化?(天然气是世界上继煤和石油之后的第三大能源.它的密度约0.65 g/L,比空气轻,无色、无味.天然气在压缩和降温的条件下变成了液态.能燃烧,因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生:天然气在压缩和降温的条件下变成了液态.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师: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变化,看老师手中的白纸,也可以发生很多变化,例如对折、撕破、甚至燃烧(边说边拿出口袋里的打火机将纸点燃).现在给你们以下几种物体,你能让它们发生哪些变化?好,4个同学为一组,小组间讨论,把讨论结果写在活动单上,看哪一小组发生的变化最多,现在开始.

(小组间讨论很激烈.)

师: 非常好,同学们举了很多变化,那物质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我们一一研究,将无法穷尽,但我们可以寻找共性,进行分类研究.现在老师把大家提出的变化列在表格中,对于这些变化,你将如何分类,注意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现在小组讨论,看哪组分类的类型最多(表2).

生:剥开,切开两半,弯曲,折断,是形状变了.冰变成水蒸气,是状态变了.

腐烂,生锈,是物质的成分变了.

师:看来,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那么,是否产生新物质,是比较合理的分类标准.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一分类标准.针对这些物质发生的变化,哪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生:桔子剥开,苹果切成两半,铁丝弯曲,折断,火柴折断,水变成冰,变成水蒸气.

师:我们把这一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说一说哪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生:桔子腐烂,铁生锈.

师: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大家都认为铁生锈是化学变化,请问它生成了什么新物质?

生:铁锈.

师:如何证明铁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

生:颜色不同.

师:光凭颜色能证明是不同物质吗?粉末状的铁是黑色的,铁块是银白色的,但它们是同种物质.

生:用磁铁吸引.

师:你的猜想是?

生:铁粉能被磁铁吸引,而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

师:好,或许可以,那么就请这位帅哥来给我们做做这个实验,来验证猜想.

(学生上台做实验)

师:你来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生:铁粉吸起,而铁锈没吸起.

师:说明了什么?

生: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

师:进而得出铁生锈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动手制造变化?我们来看看两种溶液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步骤如下:(1)先在试管中倒入少量的黄色氯化铁溶液,注意试剂瓶的瓶塞要倒立放置桌面上,倾倒时试剂瓶的标鉴要正对手心,倒入后,及时盖上瓶塞.(2)再用滴管滴加2~3滴NaOH,注意,滴加时,滴管应位于试管口上方.要求大家操作规范,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实验后,将废液保留在试管中,最后将整支试管正放入大烧杯中.现在开始.

(学生小组间展开活动)

师:请这一小组的组长来说说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师:其余小组有不同现象吗?这些沉淀物质其实是FeCl3与NaOH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叫做Fe(OH)3因此,这两种溶液混合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可见,化学变化总常伴随着一些颜色的变化,产生沉淀现象.但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生: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师:好,现在考考大家,判断以下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并说明理由.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那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蜡烛燃烧时有哪些变化?

(学生小组活动)

师: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生:蜡烛熔化成蜡油,蜡油凝固成蜡块,蜡烛变短.

师:烧杯壁发生的变化?

生:变烫了,有白雾.

师:将蜡烛慢慢靠近杯底,出现什么现象?

生:蜡烛熄灭了.

师:白雾是什么?

生:CO2.

师:CO2什么状态?

生:气态.

师:空气中的CO2,看得到吗?

生:看不见.

师:所以是CO2吗?那是什么?

生:小水滴.

师:为什么会熄灭?

生:产生了CO2,能灭火.

师:因此,蜡烛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生:CO2,H2O.

师:由此,体现出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蜡烛变短了,蜡烛熔化成蜡油,蜡油凝固成蜡块.属于什么变化?

生:物理变化.

师:理由?

生:因为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师: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化学变化,也发生了物理变化,但因为它产生了新物质.所以总的来说它属于化学变化.因此,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物理变化.那么,烧杯壁烫了,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热.蜡烛燃烧时发光吗?

生:发光.

师:对,可燃烧物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那么发光发热现象一定存在于化学变化中吗?打开电灯,灯泡发光吗?有产生新物质吗?

师:因此判断物质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不能单一根据这些现象,必须要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这一分类标准,这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这样的教学设计从生活中普通物质发生的变化,进行分类,让学生体会物质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一一研究,将无法穷尽,但可以寻找共性,进行分类研究.并且感悟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从而提出,是否产生新物质,是比较合理的分类标准,进入新课的教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从铁生锈,两种溶液的混合到蜡烛的燃烧,整个过程非常顺利,蜡烛的燃烧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现象,这个过程,笔者继续渗透分类思想,哪些现象体现的是物理变化,哪些现象体现的是化学变化,并让学生体会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深刻体会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会产生的现象,同时渗透了分类思想,上升了知识的高度.

另外,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与他人不同的蜡烛燃烧实验.

(1)点燃蜡烛,仔细观察1分钟,记录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图2).

(2) 1分钟之后,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注意[JP3]火焰靠近杯壁内壁,时间不要太长,观察记录烧杯壁发生的变化.

(3)蜡烛在杯口燃烧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蜡烛慢慢靠近杯底,观察记录蜡烛发生的变化.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描述的更加清晰到位.

2.3试教中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的不同教学

(1)第一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教学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物质具有许多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度、金属的延展性、酸碱性和可燃性等等,哪些是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哪些不需要?

第一堂这样的教学,在给出了这些性质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进行分类,但在试教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教学与前面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没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并且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被笔者否认了.

3第二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教学

(之前刚分析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师:(出示一只燃烧着的蜡烛)蜡烛被点燃了,(出示一只没有被点燃的蜡烛)能燃烧吗?

生:能.

师:这体现了蜡烛的什么性质?

生:能燃烧的性质.

师:蜡烛燃烧的这个变化体现了蜡烛能燃烧的性质,可见,变化体现性质.(出示一根铁棒)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物质,说说铁具有哪些性质?

生:银白色,固态,拉成铁丝,能导电,能导热,能被磁铁吸引,能熔化成铁水,会生锈.

师:你能把这些性质进行分类码?你的分类标准?

师:这些性质中,哪些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哪些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生:银白色,固态,拉成铁丝,能导电,能导热,能熔化成铁水,能被磁铁吸引,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会生锈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把这些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把这些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物理性质.铁具有延展性这种性质,因此,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拉成丝的变化.因此,性质决定变化.

好,现在考考大家,判断一些变化属于什么性质的变化?

现在同学们能判断上的天然气发生的变化是什么变化了吗?文段中哪些文字描述了天然气具有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分类思想的渗透,并且在变化和性质知识点的教学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在性质的分类中,都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来表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后在结课时能首尾呼应,以中的天然气结课,不仅评价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最后“让老师深深体会是中国的宝藏,而你们是中国的希望.”将本节课推上了一个,情感和知识得到升华.

[BP(]4课后反思

4.1生活热点,重视引课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用引课,因为时下(2012年)最热门,最敏感的话题就是,而有一位学生把他的爱国情绪体现在他的校服上,他在校服上写了几个大大的字“是中国的!”正因为如此,我相信当我出示图片时,学生一定会沸腾,这样的沸腾,不仅在教学一开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笔者需要的,也是学生需要的!因此,这样的引课,在最后市公开课时,效果显著!

4.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构建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本课例探究过程的教学,教师给学生[JP3]自己探究的机会.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成功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4.3贴近学生的生活,灵活运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教学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运用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引课和结课中的,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变化,蜡烛的燃烧等等,对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容,原本源于生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例子、习题、探究的内容均来自于生活,不仅有利于教学的进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4.4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人,利用学生资源,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而言,同龄伙伴的影响远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以此,笔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个别回答的方式,点亮一盏“灯”,用学生教会学生,照亮一片人.同时始终与学生保持交流和对话,重视组织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让学生从做中学,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碰撞出教育的智慧火花,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4.5整个课堂教学渗透分类思想,上升知识高度

篇10

一、目前我国及世界使用的能源结构

从远古时代人类就使用化石燃料来取暖、烧熟食物,可以这样说:没有化石燃料,社会不可能发展,也没有如今的社会文明。然而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同时,人们发现化石燃料缺乏可持续性,同时,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例1.(2013年扬州市)下图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煤、石油是可再生能源

B.化石燃料占能源消费比例68%

C.应提倡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

D.应适度发展水电、风电、核电等

命题意图:能源的多样化是当前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本题以我国消耗的各种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例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各种能源的认识以及识图能力。

解析:煤、石油是一种自然资源,是远古时代古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A项不正确。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根据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图可看出,我国消耗的化石燃料占能源消费比例为90%(68%+18%+4%),B项不正确。煤燃烧产生的废气以及细小颗粒物严重污染环境,同时将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煤炭必须综合利用,C项不正确。在发展水电、风电、核电等时必须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有个“度”的问题,D项正确。

答案:D

例2.(2011年黄冈市)能源问题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源的开采、开发、储存和综合利用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关注的重大课题。

(1)目前,从一次性能源消耗的构成看,我国及世界主要消耗的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上图是2002年我国与世界能源和消耗结构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耗结构的主要差异是。

(2)目前世界能源结构中仍以化石燃料为主。但化石燃料燃烧直接排放的气体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其影响体现在:一是,二是。

(3)据报道,科学家在深海发现了一种外表像冰的固态物质,这种物质的成分是甲烷水合物(CH4・xH2O),称为可燃冰。通常状况下,这种物质不稳定、易分解、易燃,在低温或高压下呈固态。其储量超过煤和石油的总储量,是很有前途的待开发能源。

①请你分析可燃冰作为能源有什么优点?。

②目前,可燃冰未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是。

(4)请你根据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负面作用提出两点建议:①,②。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及世界能源结构的差距为命题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对使用化石燃料的负面影响的认识,以及对一种新能源――可燃冰的认识。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使用的能源主要依赖化石燃料,尤其是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为辅,而世界上使用的能源虽然也以化石燃料为主,但所占的比例比中国小,其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煤炭为辅,煤炭的燃烧产物中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比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产物中大得多。(2)化石燃料燃烧可以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同时还可以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溶解在雨水中能形成酸雨。(3)①可燃冰与其他化石燃料相比较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它基本上不含N、S等元素,燃烧产物不会形成酸雨,同时可燃冰的储藏量大,目前国际上公认,全球储藏的可燃冰可提供的总能量是已探明的煤、石油、天然气提供的总能量的2~3倍;②虽然可燃冰作为一种能源,与煤、石油相比较有许多优越性,但目前暂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可燃冰的开采技术以及开采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平衡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可燃冰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放出甲烷,给运输带来困难。(4)可以提出的建议有,①开发可再生的、清洁的绿色新能源;②煤炭必须脱硫后使用;③综合利用化石燃料,为化石燃料创造更大的价值;④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尾气必须净化后再排放等。

答案:(1)我国使用的能源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为辅,而世界能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煤炭为辅(2)酸雨温室效应(3)①储量大(或其他合理答案)②开采困难(或不稳定,给运输和贮存带来困难等)(4)①开发可再生的、清洁的绿色新能源②煤炭必须脱硫后使用(或其他合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