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

篇1

[关键词]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生态化模式;政策产业集群

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增强区域竞争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产业集群虽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我国的产业集群在发展时很少考虑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它们大多采用“资源-产品-废物”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为经济带来的高产出是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集群的发展和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另外,传统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共生理念较差,竞争效益往往大于协同效益,再加上产业链比较单一,因而集群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产业集群的动态演进和可持续发展[1]。因此,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产业集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化道路,以保证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耦合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是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原因在于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耦合共生[2]。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两者都有地理位置上集中的趋势。相对来说,单个企业实施循环经济会花费巨大的成本,而多个企业联合实施的费用将会大大低于企业单独实施的总费用。因此,通过设施共享、资源共用的形式能够有效降低单个企业的投资,但是这需要共享资源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具有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特点,所以两者结合,可有效降低副产品或废弃物的运输成本,进而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集群企业间的协同效应。二是两者都需要形成产业链网。循环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基于产业链的扩散效应和传导机制,当产业链上的某个企业率先掌握清洁生产或替代技术后,新技术便会通过产业链诱发上下游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再层层传导至整个产业链。因为循环经济发展对物质能量具有梯级利用要求,而产业集群中不同链级上的企业对于物质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其链式效应也正好满足了循环经济对物质能量的要求,所以两者结合,能够很好地解决生产中的副产品或废弃物问题,从而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三是两者都具有外部经济性。循环经济要求利用更少的资源和更低的环境代价来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它将经营目标从单一产品过渡到社会服务,即既谋求产品的整体功能,又谋求资源环境的和谐度以及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实现了外部经济。同样的,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增强了谈判、议价能力,节约了运输成本,加大了资源信息共享,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提高了集群整体竞争力,提升了区域形象,具有显著的外部经济性。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网络能够为循环经济中物质能量的梯级利用提供良好的渠道,同时能够提升资源共享程度,降低交易费用;而循环经济在产业集群中的实施能够降低环境污染,优化资源配置[3]。两者结合对彼此优势的发挥具有促进作用,这对于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

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集群的生态化,除了要强化二者有机融合的理念之外,还要探讨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本文提出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是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循环经济为手段,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通过源于核心企业的生态化拉动关联产业乃至整个集群实现生态化[4]。

(一)产业集群内部的生态化模式

产业集群内部的生态化模式有三个层级:一是核心企业层面的生态化,二是主导产业层面的生态化,三是网络支撑层面的生态化[5](见图1)。核心企业在市场机制和政策法规的驱动下,会率先利用循环经济在企业内部推进生态化生产,具体行为包括产品绿色设计、能源梯级利用、不合格产品的再加工、副产品及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等。随着核心企业生态化进程的加快,周边企业势必会受到影响。在纵向上,与核心企业处于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会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分销等环节实行生态化生产,如生产环保节能原料、使用简易包装等;在横向上,竞争企业会以核心企业为标杆,进行绿色设计,研发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生态化生产。这就形成了产业集群生态化中的核心企业层。由于产业集群网络中企业的密切相关性,随着集群企业自身生态化的逐步深入,其影响会逐渐蔓延到关联企业。首先,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会优先选择环保节能的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生态化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企业为了自身生态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选择供应商或经销商时,势必会设定生态准入规定,使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之间形成生态企业联盟,从而生成产业集群生态化循环中的主导产业层;再次,由于集群中企业的相对集中,加上自身消化副产物或废弃物的能力有限,在进行生态化发展时,核心企业层和主导产业层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堆积,从而带动了产业集群中废弃物专业处理企业的崛起,这些企业不仅承担了产业集群中废弃物无害化、再资源化处理的责任,还为部分企业废旧产品再加工利用提供了原料;最后,循环经济在产业集群中的开展,离不开技术以及人才的支持,高校或科研机构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源源不断地为集群生态化建设输入技术及人才。这些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生态化中的网络支撑层。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三类层面中,核心企业层及主导产业层的生态化对集群生态化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些不同层次中的企业相互内嵌、耦合,使不同产业集群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循环经济,进而突破主导产业的限制,推动集群内外部的生态化发展。

(二)产业集群间的生态化模式

由于其扩散效应,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必然会使三大产业中的企业发生紧密的联系,这样,就会形成以生态化产业集群为核心,三大产业经济实体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局面。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种植业作为基础农业,规模大多不大,种类划分相对集中。为了节约成本,农户会主动采取周围可有效利用的原料来发展农业,形成循环,以实现交易的内部化,这种最基本的生态化模式有效解决了集群中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业产业集群是实行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它对新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的要求最高,生态化在工业产业集群中的应用能有效地减少资源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产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包括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信息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生态化的发展有利于其副产物的相互交换以及废旧产品的再次回收利用。产业集群生态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跨越集群边界,在多个产业集群中产生影响。图2是以农业产业集群生态化延伸出的三产业集群联动的简单示意图。在图2中,主导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集群,在该产业集群中,有细分的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业包括花卉产业、蔬菜产业、农作物产业;养殖业包括畜禽养殖业及渔业。种植业产生的秸秆可以作为养殖业的养料,养殖业产生的动物粪便等既可以用作种植业的肥料,也可以用作沼气池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当作生产生活的能源。这种物质循环构成了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生态化。由于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扩散,种植业及养殖业中的粮、菜、畜、禽等可以用作食品进一步深加工,加工产生的下脚料可以作为工业产业集群产生的废料输入农业产业集群的沼气池。这样农业产业集群及工业产业集群便通过循环联系了起来。农业产业集群中的花卉产业及蔬菜产业通过适当建设可以发展成为服务业中的生态观光产业集群,这样农业产业集群与服务业产业集群又联系了起来。这种上农下渔、工农服务业复合的生态化模式对于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集群整体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形成无废、高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致使一二三产业在产业集群中联动发展,这就达到了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最终目的。

三、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实施的保障政策

在实践中,产业集群生态化既要结合地区特点采取适合集群发展的生态化模式,又要制定有利于推进产业集群生态化顺利进行的配套政策。本文从政府引导、合法机制建设、生态化平台构建三个方面阐述推进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实施的配套政策的制订。

(一)基于集群发展阶段的政府引导

目前,我国多数产业集群处于“粗放型”生产阶段,“集而不群”的现象较为明显,生态化建设较难展开。因此,政府要进行适时的“补位”和“归位”。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开始阶段,要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核心企业进行生态化建设,并对产业集群中的生态化项目,尤其是企业生态化项目进行资金扶持、技术引进、人员培训等,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机制[6]。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成长阶段,要注意将重点从核心企业逐步过渡到主导产业,进而对已存在的传统产业集群进行“补链”,引进相关企业入驻,以促进集群副产物的吸收,不断降低产业集群生态化风险,引导其合理发展。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成熟阶段,政府要不断完善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物资采集,垃圾处理等。同时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参与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共同打造一个集技术、人才、信息共存的生态集聚体,推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有效发展,并在集群生态化建设步入正轨后逐渐退出,由市场来自动调节其发展。

(二)建立合法化机制

合法机制会迫使组织采纳外部环境中具有合法性的行为方式,其最终结果是通过模仿或学习,使环境中的组织采取了相似或一致的做法。产业集群生态化合法机制的制定可以使生态化成为一种发展理念或模式,进而使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形成自发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为此,一方面要完善环保法规,设立行业标准,制定系统的企业绿色评价体系,采用绿色GDP对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评价,以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环境[7]。另一方面,要设立环保税,按照废弃物排放量的范围划定不同税率,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高税率,征得的环保费用于对环保企业的奖励或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这样,不仅消除了环保的负外部性,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合法机制能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外界的压力下,主动采取生态化发展方式,促进产业集群生态化的顺利进行[8]。

(三)构建生态化平台

要使生态化在产业集群中顺利进行,还要建立保障生态化持续进行的生态化平台。首先,要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以了解集群企业副产物的种类和数量,使集群生态化中的“补链”得到切实应用,节省交易费用,减少浪费;其次,要完善网络支撑层面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平台,改善废弃物的分类拆解以及再资源化的处理体系,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后,要建立循环技术交流平台,促进集群内部关于清洁能源生产、高效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等生态经济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四、结论

篇2

摘要:循环经济本质是让经济系统的运行与自然循环系统相同,从而促进经济活动及发展的生态化。通过循环经济,能够确保产业链的运行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循环,从而提高各个环节内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经济就能够将产业链内的活动有序的组织成一个循环模式,从而促进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众多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资源人均占有率低的现状,我国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大量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浪费现象。目前,我国能源的利用率仅为41%,仅相当于其他发达国家的40%左右。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经济间存在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循环经济能够降低目前工业生产中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浪费、低循环的现状,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为的进步。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条件的经济关联,并且根据特定的时空关系和布局关系形成的客观的链条式的关系形态,产业链的运行受到信息、物质、能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均以流动形态存在。产业链的运行则必须要依照链内各个组成主体的流动方向进行,只有通过循环经济,才能够确保产业链的运行能够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循环,从而提高各个环节内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这就是产业链的升级过程。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综述

“循环经济”一词第一次使用是在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的《自然环境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他们希望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原则框架应用在经济发展中,建立起经济流动的模型。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及思想不断进行完善,在我国,循环经济的一般定义为: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中心,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理念。

(一)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别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传统经济中,经济发展是以“生产流通消费抛弃”的单向流通,也就是说,人们通过生产,将资源进行浪费和提取转变为产品,最终在产品使用后将产品所造成的污染物排放到自然中,最终所获得的经济增长是以环境资源浪费和污染为代价的。而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是以“生产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双向循环性流通,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在实际的使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从而使得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情况降到最低。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发展过程强调的基本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所谓的减量化就是指在实际的经济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泄,减量化的核心就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益,发挥出每个资源最大的使用价值。再利用就是将产品进行反复的使用,或通过回收、翻新、再制造获得继续使用的价值,延长产品的总体寿命和淘汰周期,防止产品过早的成为垃圾排放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再利用能够良好的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减少产品的污染周期。资源化就是所谓的“变废为宝”,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废弃物转变成为资源,实现废弃物的二次利用,最终转化成为与原产品具有相等价值或不等价值的商品二次使用,这样能够增加产品的价值,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二、循环经济和产业链升级相关性分析

产业链是指在经济布局或经济组织中,不同产业之间以某种方式或规律构成的具有链条般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产业链往往是相对于同行业内不同企业或不同行业而言的概念,甚至其地域跨度可以超越地区和国家,产业链的理论在宏观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不仅能够有效的形成产业复合体,更能够对经济板块的联系进行加强,从而构建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

(一)产业链的基本特征

首先,产业链主要某个核心经济发展观念或项目为基础,以达成某种经济目标或某种产品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连接关系的产业集合,这就表明了产业链具有循环的特征,在产业链内,每个产业和组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从而通过各个组织和产品的循环达成产业链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其次,处于产业链中的每个组织和产业都不是以个体方式存在的,每个组织和产业的经营与生产都与产业链的整体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使得产业链内的组织和产业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系统,这就表现出了产业链的系统特征,产业链系统的每个个体目标都是以满足整个产业链目标而制定的,同时,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是以达成产业链总体目标而产生的,所以应该以系统的眼光看待产业链内的每个组织和产业。最后,产业链能够将投入的资源还能够转变为更高价值的产品,所以说,产业链具有增值的特征。

(二)产业链升级中的循环经济

所谓的产业链升级就是对产业链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让产业链的运作能够更加科学,更加贴切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例如,在目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现代化的生产中,这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就是产业链的升级,要想实现产业链的升级,那么就需要将产业的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变成为高附加值,从高消耗污染转变成为低消耗污染,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这样才能够实现产业链的升级。

产业链中内的各个产业组织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在产业链的运作中,其包含的各个组织产业都能够形成相互联系的价值作用,在价值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从循环经济的角度上看,产业链内的组织、能量、物质等要素进行流动的同时,则必然会产生废弃,通过循环经济来降低产业链运转和流通的资源消耗与废物排泄,最终提高产业链内的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链的升级。

三、青岛化工产业群集建设案例分析

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是青岛市科技局提出并实施的,项目的建设就是以循环经济作为基础,进而实现整个青岛市的化工产业链升级。通过调研,对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中的循环经济和产业链升级关系进行分析,从循环经济理论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功效,期望为企业、政府及相关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一)案例背景分析

工业对人类文明推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也都需要中华工业记性支撑,所以化学工业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强烈,再加上化学工业生产具有极强的污染性,所以越来越多的传统化工工业产业群开始不断对产业链进行升级,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目前的市场已经由企业竞争上升到了产业群集和产业链的竞争,山东作为重化工业大省,拥有石油化工、橡胶工业、石油加工等为主导的化学工业产业链,并且青岛的无机化工在我国范围内有着极强的实力,青岛政府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和方向指引,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进行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产业链升级行为已经是势在必行。

(二)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升级分析

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是以目前青岛现有化工科技的产业土地作为基础建立的,其资金结构是以政府风险资金为引导的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共同注入的结构,产业链内的企业包括了目前青岛知名且具有优势的化工企业为支撑,以及外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组成的。

其产业链的定位就是要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逐渐淘汰传统使用的高消耗、高污染原料及产品生产,采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污染,改善环境,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并且鼓励以本地所产的基本化工产品为原料,进行高价值新产品的研发,形成新型产业,在通过产业链的效应与商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吸引设计、规划、咨询等专业机构和企业的加盟,形成专业服务的产业。在青岛市内以李沧区为核心,对青岛北部的商贸区和物流中心进行建设。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是以青岛政府为主导、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的,在建设的初期确保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厂区内的环境及道路全部由产业内的企业进行解决,后续的发展由内而外延伸,按照既定的方案完善。

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了精细化创业基地、员工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公共及产业循环设施建设、园区形象建设、员工信息平台建设等,通过以循环经济为视角的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建设,能够有效的改善传统青岛化工生产所造成的高浪费和高污染现状,通过统一的管理,统一的生产以产业链作为依托,通过协调,将水、电、热、原材料、生产废品等项目进行统一的规划,提升整个产业内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产品精细化程度,提高产业链内资源的持续利用度可循环利用效率,促进产业链内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升级产业链。

四、产业链升级中循环经济起到的作用

(一)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循环的产业链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的经济模式,通过循环经济能够有效的减少生产中的资源使用,提高产品的使用时间,让废物再次回收利用等,以循环经济本身来看,循环经济就是要减少整个经济系统内废弃末端处理,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模拟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减少经济浪费和经济污染,最终实现经济的节约和效益的增长,通过经济循环将生产、消费两个环节进行联系,将清洁生产、资源利用、持续消费等理念容易到经济发展中,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从而合理对经济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所以说,经济循环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产业链。

(二)循环经济能够推动产业链的纵深发展

从实际的经验上看,以循环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链进行升级能够有效的推动产业链的纵深化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来讲,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政府起主导作用,通过企业的配合与群众的参与,最终能够形成政府、企业、公共三者之间的体系。同时,循环经济的实现还需要以完善的法律作为支撑,这样还能够更好的加强政府、司法等相关部门的有效协调。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影响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首先企业必须要循环经济的特质重新对产品策略及流通渠道进行选择,从而影响生产者的责任和行为,其次循环经济能够提高消费者的回收费用和运输费用,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资源的节约行为。

(三)循环经济能够保证产业链的逆向运行

循环经济的理念要求产业链能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进行发展,从而将产业链内的活动变化成“资源产品废物回收”的封闭性循环流程,在通过产业内的流程将各个环节的资源进行重复利用,创造出价值能力,实现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大的污染降低,所以说,循环经济的运行必须要依靠产业链的支持,通过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链的逆向运行。

(四)循环经济能够提高产业链内的就业机会

与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不同,循环经济能够对产业链进行产业延伸,从而增加产业链内的分工,进而提高产业链内的就业机会,例如,在生产中能够利用人来取代机器,在销售中,需要利用人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在产品报废后,需要对产品进行拆解和再生产,所以,产业链内的生产和循环就为产业链增加了就业机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式,在产业链内的各个企业主体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源,在各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完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使得区域内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在目前自然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以循环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链进行升级,确保降低资源的消耗,节约产业链的成本,实现经济和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刘淑华,杨光. 关于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产业升级的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宋高阁,黄培清.基于产品服务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04).

[3]李秀艳.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及运行机制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4(28).

篇3

关键词:钢铁产业 循环经济 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62-02

山西省钢铁产业是物质大流量、大循环的产业,其能源消耗占全省总能耗的10.5%以上,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渣和可梯级利用的二次能源,循环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因此,政府要制定政策措施支持钢铁产业的循环体系。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要着力于推进延伸加工,提高装备水平,降低物耗能耗,重视环境保护,实施清洁生产。

一、山西省钢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冶金工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生铁和普钢的无序扩张,给我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目前冶金工业是全省10大行业中污染排放总量排在煤焦和电力工业之后的第三大行业。2002年,全省冶金行业万元产值排放二氧化硫38.6公斤,排放烟尘34.2公斤,排放工业粉尘25.6公斤,排放工业废水12.3吨,分别占到全省工业相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7.98%、17.71%、21.94%和16.94%,而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5.04%。此外,还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现有产品的深加工,缩减生铁、普钢等初级产品的生产规模,这样,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可获得共赢。

2.产品结构初级化,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山西省钢铁行业除不锈钢、硅钢等少数几个优质品种外,相当部分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初级产品,深加工程度不足。

3.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需继续提高。钢铁产业固体废弃物种类繁多,主要有尾矿、冶炼渣、含铁尘泥、工业垃圾和废液等。冶炼渣包括炉渣、转炉渣、化铁炉渣等,含铁尘泥包括烧结水泥、高炉瓦斯灰泥、转炉及电炉尘泥等。目前,在钢铁产业固体废弃物利用上,含铁尘泥、高炉矿渣、化铁炉渣及铁合金渣的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已经实现产业化,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钢渣的利用率正在逐年提高,而尾矿、工业垃圾的利用率较低。

二、山西省钢铁产业的发展潜力

1.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不锈钢消费量的迅速增长。从1991年到2002年的12年间,中国不锈钢消费量从32.5万吨增加到318万吨,增加了近10倍,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不锈钢消费国。据预测,2010年,中国不锈钢消费量将达到510万吨以上。中国不锈钢消费量很大,但由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直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11%左右,因此,目前人均消费量只有2.4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不锈钢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2.现有生产企业数目较多且地理位置接近。在毗邻太钢地段,太原市于2004年8月28日揭牌开始兴建不锈钢园区。目前,不锈钢园区的起步区各项基础设施已经全面展开,水、电、暖、通讯、宽带等“六通一平”条件已基本具备。入园企业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建筑面积43000平方米,在建面积41000平方米,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3.具有培育与发展不锈钢产业集群的优势。山西现有的不锈钢制品企业的生产原材料等来自太钢,已初步形成以太钢为供应商与技术龙头的不锈钢深加工产业集群,且太钢还可为集群输送先进的原材料技术,从供应商的角度促进不锈钢产业的技术创新与进步。

三、山西省钢铁产业推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学者给出循环经济政策的概念,即国家执政党及其它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减量消耗、循环利用,环境质量改善,经济效益提高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包括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笔者认为山西循环经济的政策应该是:根据山西本区域企业发展状况制定出适合山西特定地区特定经济发展的措施与活动,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承载力。为使我省钢铁产业有效地推进循环经济,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严格依据国家产业政策,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促进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关键是要控制生铁、普钢等初级产品的过度发展。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在2010年前全部淘汰300立方米以及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以下的炼钢转炉、电炉。在2012年前全部淘汰380立方米以及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以下的炼钢转炉、电炉。全面提升钢铁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需要严格审批制度,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坚决关闭未经合法审批擅自上马的生铁、普钢生产企业,鼓励采用先进、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鼓励企业在技术改造中发展铁高炉的有效容积在2500立方米及以上,转炉公称容量必须在120吨及以上。

2.对于购买用于提高钢铁产业装备水平的设备给予优惠。山西省政府对于进口用于提高钢铁产业装备水平的设备建议给税收优惠,这些设备主要是通过先进的循环技术,用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在钢铁产业方面,主要涉及节水的大型设备,做到源头用水减量化、尾矿库水回收利用等节水措施,实现到2012年的吨钢耗新水量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目标值,即吨钢耗新水小于等于3.4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以及钢铁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设备、节约能源设备等,对于这些设备的购买政府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如在规定时间内免征进口设备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同时对于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设备的固定资产等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方法。

3.利用投资政策加快钢铁深加工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钢铁产业要着力于推进延伸加工,提高装备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降低物耗能耗,重视环境保护。要大力推进产业规模化,加快园区建设,支持太钢形成300万吨不锈钢生产能力;开工建设吕梁500万吨优特钢生产项目;支持长钢集团、海鑫钢铁集团、中央钢铁集团、首钢集团整合所在地区的小型钢铁企业,建成4个500万吨级优特钢生产企业,使主要钢铁企业产能占全省钢铁企业的70%以上,大幅度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对于这些项目的实施,政府要想在短期内不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就业等。省、市、县三级政府可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对治理污染明显的地区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和短期的经济辅助。可利用投资倾斜政策,如投资补助、贴息入股、资本进入股等,支持钢铁产业园区的尽快形成,并且对于所产生的红利在5年内全部返还企业,由企业支配使用;而市、县政府可在企业用地、税收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不同企业的投资力度,主要根据各企业的生产能力、建设规模、建设内容予以相应的支持,并设定相应的经济效益。这样,不仅发挥了政府的导向和撬杆作用,也快速促进了钢铁产业园区的建设。

4.进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钢铁企业的贷款政策。钢铁产业采用“增环补链”技术,通过四个循环链:铁素资源循环链、能源循环链、水资源循环链和固体废弃物以及废酸、废油循环链,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这种循环综合利用,钢铁产业可节约资源与能源。对于这些循环链在具体实施中需要的资金投入,政府要重点给予信贷需求的满足,并做好相应的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

5.政府对于进行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研究技术研发的企业给予补贴。对于进行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企业,政府要予以1/2的补贴。对于进行工艺流程和设备研究的企业给予1/3的补贴。对于进行技术研发的民间个人和科研队伍要给予2/3的补贴。总之,是为了促进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研究行列,实现产品清洁化生产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6.通过征收资源补偿费和环境污染费促进企业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对一些钢铁企业虽不在被关停之列,但没有安装除尘设备等必要的环保设施,仍在大量排放污染物,要征收资源补偿费和环境污染费,污染治理费的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上限执行;资源补偿费,要先计算单位产量对钢、铁、电、水的消耗量,统一折算成钢铁消耗量来收取,上缴上来的费用全部用于环境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宏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J].中国发展观察2007(8)

2.牛仁亮.山西结构调整-主要行业发展分析[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3.钱斌华,毛艳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2005(6)

篇4

[关键词]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生态化模式;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4-0021-04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增强区域竞争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产业集群虽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我国的产业集群在发展时很少考虑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它们大多采用“资源-产品-废物”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为经济带来的高产出是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集群的发展和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另外,传统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共生理念较差,竞争效益往往大于协同效益,再加上产业链比较单一,因而集群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产业集群的动态演进和可持续发展[1]。因此,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产业集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化道路,以保证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耦合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是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原因在于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耦合共生[2]。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两者都有地理位置上集中的趋势。相对来说,单个企业实施循环经济会花费巨大的成本,而多个企业联合实施的费用将会大大低于企业单独实施的总费用。因此,通过设施共享、资源共用的形式能够有效降低单个企业的投资,但是这需要共享资源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具有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特点,所以两者结合,可有效降低副产品或废弃物的运输成本,进而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集群企业间的协同效应。

二是两者都需要形成产业链网。循环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基于产业链的扩散效应和传导机制,当产业链上的某个企业率先掌握清洁生产或替代技术后,新技术便会通过产业链诱发上下游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再层层传导至整个产业链。因为循环经济发展对物质能量具有梯级利用要求,而产业集群中不同链级上的企业对于物质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其链式效应也正好满足了循环经济对物质能量的要求,所以两者结合,能够很好地解决生产中的副产品或废弃物问题,从而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三是两者都具有外部经济性。循环经济要求利用更少的资源和更低的环境代价来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它将经营目标从单一产品过渡到社会服务,即既谋求产品的整体功能,又谋求资源环境的和谐度以及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实现了外部经济。同样的,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增强了谈判、议价能力,节约了运输成本,加大了资源信息共享,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提高了集群整体竞争力,提升了区域形象,具有显著的外部经济性。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网络能够为循环经济中物质能量的梯级利用提供良好的渠道,同时能够提升资源共享程度,降低交易费用;而循环经济在产业集群中的实施能够降低环境污染,优化资源配置[3]。两者结合对彼此优势的发挥具有促进作用,这对于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

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集群的生态化,除了要强化二者有机融合的理念之外,还要探讨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本文提出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是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循环经济为手段,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通过源于核心企业的生态化拉动关联产业乃至整个集群实现生态化[4]。

(一)产业集群内部的生态化模式

产业集群内部的生态化模式有三个层级:一是核心企业层面的生态化,二是主导产业层面的生态化,三是网络支撑层面的生态化[5](见图1)。

核心企业在市场机制和政策法规的驱动下,会率先利用循环经济在企业内部推进生态化生产,具体行为包括产品绿色设计、能源梯级利用、不合格产品的再加工、副产品及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等。随着核心企业生态化进程的加快,周边企业势必会受到影响。在纵向上,与核心企业处于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会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分销等环节实行生态化生产,如生产环保节能原料、使用简易包装等;在横向上,竞争企业会以核心企业为标杆,进行绿色设计,研发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生态化生产。这就形成了产业集群生态化中的核心企业层。

由于产业集群网络中企业的密切相关性,随着集群企业自身生态化的逐步深入,其影响会逐渐蔓延到关联企业。首先,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会优先选择环保节能的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生态化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企业为了自身生态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选择供应商或经销商时,势必会设定生态准入规定,使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之间形成生态企业联盟,从而生成产业集群生态化循环中的主导产业层;再次,由于集群中企业的相对集中,加上自身消化副产物或废弃物的能力有限,在进行生态化发展时,核心企业层和主导产业层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堆积,从而带动了产业集群中废弃物专业处理企业的崛起,这些企业不仅承担了产业集群中废弃物无害化、再资源化处理的责任,还为部分企业废旧产品再加工利用提供了原料;最后,循环经济在产业集群中的开展,离不开技术以及人才的支持,高校或科研机构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源源不断地为集群生态化建设输入技术及人才。这些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生态化中的网络支撑层。

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三类层面中,核心企业层及主导产业层的生态化对集群生态化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些不同层次中的企业相互内嵌、耦合,使不同产业集群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循环经济,进而突破主导产业的限制,推动集群内外部的生态化发展。

(二)产业集群间的生态化模式

由于其扩散效应,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必然会使三大产业中的企业发生紧密的联系,这样,就会形成以生态化产业集群为核心,三大产业经济实体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局面。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种植业作为基础农业,规模大多不大,种类划分相对集中。为了节约成本,农户会主动采取周围可有效利用的原料来发展农业,形成循环,以实现交易的内部化,这种最基本的生态化模式有效解决了集群中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业产业集群是实行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它对新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的要求最高,生态化在工业产业集群中的应用能有效地减少资源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产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包括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信息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生态化的发展有利于其副产物的相互交换以及废旧产品的再次回收利用。

产业集群生态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跨越集群边界,在多个产业集群中产生影响。图2是以农业产业集群生态化延伸出的三产业集群联动的简单示意图。

在图2中,主导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集群,在该产业集群中,有细分的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业包括花卉产业、蔬菜产业、农作物产业;养殖业包括畜禽养殖业及渔业。种植业产生的秸秆可以作为养殖业的养料,养殖业产生的动物粪便等既可以用作种植业的肥料,也可以用作沼气池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当作生产生活的能源。这种物质循环构成了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生态化。由于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扩散,种植业及养殖业中的粮、菜、畜、禽等可以用作食品进一步深加工,加工产生的下脚料可以作为工业产业集群产生的废料输入农业产业集群的沼气池。这样农业产业集群及工业产业集群便通过循环联系了起来。农业产业集群中的花卉产业及蔬菜产业通过适当建设可以发展成为服务业中的生态观光产业集群,这样农业产业集群与服务业产业集群又联系了起来。这种上农下渔、工农服务业复合的生态化模式对于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集群整体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形成无废、高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致使一二三产业在产业集群中联动发展,这就达到了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最终目的。

三、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实施的保障政策

在实践中,产业集群生态化既要结合地区特点采取适合集群发展的生态化模式,又要制定有利于推进产业集群生态化顺利进行的配套政策。本文从政府引导、合法机制建设、生态化平台构建三个方面阐述推进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实施的配套政策的制订。

(一)基于集群发展阶段的政府引导

目前,我国多数产业集群处于“粗放型”生产阶段,“集而不群”的现象较为明显,生态化建设较难展开。因此,政府要进行适时的“补位”和“归位”。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开始阶段,要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核心企业进行生态化建设,并对产业集群中的生态化项目,尤其是企业生态化项目进行资金扶持、技术引进、人员培训等,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机制[6]。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成长阶段,要注意将重点从核心企业逐步过渡到主导产业,进而对已存在的传统产业集群进行“补链”,引进相关企业入驻,以促进集群副产物的吸收,不断降低产业集群生态化风险,引导其合理发展。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成熟阶段,政府要不断完善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物资采集,垃圾处理等。同时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参与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共同打造一个集技术、人才、信息共存的生态集聚体,推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有效发展,并在集群生态化建设步入正轨后逐渐退出,由市场来自动调节其发展。

(二)建立合法化机制

合法机制会迫使组织采纳外部环境中具有合法性的行为方式,其最终结果是通过模仿或学习,使环境中的组织采取了相似或一致的做法。产业集群生态化合法机制的制定可以使生态化成为一种发展理念或模式,进而使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形成自发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为此,一方面要完善环保法规,设立行业标准,制定系统的企业绿色评价体系,采用绿色GDP对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评价,以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环境[7]。另一方面,要设立环保税,按照废弃物排放量的范围划定不同税率,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高税率,征得的环保费用于对环保企业的奖励或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这样,不仅消除了环保的负外部性,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合法机制能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外界的压力下,主动采取生态化发展方式,促进产业集群生态化的顺利进行[8]。

(三)构建生态化平台

要使生态化在产业集群中顺利进行,还要建立保障生态化持续进行的生态化平台。首先,要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以了解集群企业副产物的种类和数量,使集群生态化中的“补链”得到切实应用,节省交易费用,减少浪费;其次,要完善网络支撑层面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平台,改善废弃物的分类拆解以及再资源化的处理体系,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后,要建立循环技术交流平台,促进集群内部关于清洁能源生产、高效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等生态经济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四、结论

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在最近几年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循环经济的介入为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构建的基于核心企业生态化扩散的产业集群内的生态化模式和基于产业链条延伸的产业集群间的生态化模式为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特点不同,其生态化的具体问题也会千差万别,今后的研究应该以具体的产业集群类型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具体要素,这样才能使研究成果更具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王帆.循环经济理念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林则夫,刘一博.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 北方经贸,2013(9):12- 13.

赵云君.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研究[J].经济纵横,2012(2):58-61.

吴荻.区域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研究[J].学习和实践,2012(10):28-33.

翁智刚.产业集群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张秀林.哈尔滨市产业生态化与政府治理[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篇5

鉴于煤炭产业的战略性和资源约束性,其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战略选择成为关键。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循环经济内涵与产业创新维度,梳理产业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层次及要求,提出产业技术、组织、制度创新战略。

煤炭产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产业之一。2011年全国原煤产量总计达到35.2亿吨,同比增加2.8亿吨,新增产能达到9 500万吨,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8.6%;全国煤炭消费总量达到35.7亿吨,同比增长1.35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2.8%。国家能源局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需求约为39亿吨。可见,煤炭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的关键。

然而,煤炭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刚性约束、单一粗放采掘以及伴生资源浪费等问题,促使煤炭产业必须由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直线模式向循环经济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闭环模式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煤炭产业在技术和技能、产品与工艺、管理与制度等多个层面开展产业创新活动。而产业创新战略的选择就成为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煤炭产业创新的关键问题。

2 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内涵

鉴于人类社会实践领域与目标的差异,循环经济的概念至今并不统一,代表性的描述有十余种之多。归纳起来,循环经济内涵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物质流动轨迹,如图1所示,其实质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手段,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宗旨的生产方式。广义的循环经济则是指人工生态系统下物质流动轨迹,其实质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循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同基础上,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关系[1]。

图1 循环经济示意图

2.2 产业创新维度

20世纪40年代,在经济发展和创新理论的共同推动下,产业创新研究逐渐深化,“产业创新”也被国内外学者们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与归纳发现:理论界主流观点认为产业创新至少应该涵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共三个维度[2~5]。

产业创新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和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未使用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全新组合,创新体系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体系。诺斯运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考察制度变迁,首次提出制度创新的概念,并认为主观地改造现有制度中的制约因素才能实现创新的预期利润。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理论,直接影响并催化了组织创新理论,管理者通过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使组织更敏捷响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组织活动效益。

2.3 产业创新各维度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产业技术创新是指改进现有生产技术或者开发与应用全新生产技术的活动。产业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螺旋”状相互推动上升。具体而言:循环经济影响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循环经济的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闭环生产模式引导着产业技术创新应该向着诸如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再循环技术、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方向发展;反之,产业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是保障循环经济运行的技术基础,技术创新的结果往往伴随着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诞生,导致产品和工艺显著地、根本性地变革。只有也必须在循环技术领域内有所改进与创新才能真正意义上践行循环经济。

产业组织创新是指改进或者创造新型组织管理形式,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组织运行效能的活动。产业组织创新有助于提高循环经济运行的整体绩效,提高循环经济整体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循环经济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强调各子系统的联动、伴生、共生效应。传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组织方式和科层制管理思想并不适合于循环经济。不论从企业、产业链还是集群与区域层面,循环经济都需要新的组织结构、组织手段与方法等。

产业制度创新是指改变原有制度安排与规范体系,创设新的关系、激励和组合的活动。产业制度创新是循环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其保障功能从两方面得以发挥:一方面,制度是所有行动者共同遵守的规程、准则、惯例,制度的确立使得一方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行为作出合理预期,从而降低循环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制度为行动者提供激励与约束。在制度作用的范围内,遵循制度将得到相应的收益,这将一定程度激发、调动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反之将受到相应惩罚,这将制约和减少循环经济运行中行动者的败德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

3 中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3.1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2005—2011年,中国煤炭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规模与质量两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从发展规模来看,中国煤炭产量由2005年的23.49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35.2亿吨,六年增加11.71亿吨,年均增长1.95亿吨,累计煤炭产量195.65亿吨(如图2所示)。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的统计数据,2011年全球煤炭产量增加了6.1%(2.29亿吨油当量),中国煤炭产量的贡献度为8.8%(1.58亿吨油当量)。中国煤炭产量在全球产量中的份额提升到50%,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

从发展质量来看,2005年至今,国家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加快,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网链正在形成,自主创新初见成效,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攻关有所突破;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效益凸显;煤炭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取得实质进展;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员工、企业、政府的关系更为清晰,市场化进程加快。

图2 2000—2011年全国煤炭产量统计图

3.2 中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煤炭产业内部,煤炭产业链以及煤炭产业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之间,即微观、中观、宏观共三个层面:

首先,我国煤炭产业主要指煤炭采选业,包括无烟煤、烟煤、褐煤等原煤煤种的开采与洗选。在该层面,循环经济主要表现为在采选企业内部各种工艺流程间的协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产出,强调技术范式改变来提高原料和物料的高效利用率。例如,通过浮选技术升级改造提高精煤回收率和浮选效果。

其次,我国煤炭产业已经形成了上游为煤炭采选业、中游为炼焦产业,下游是煤化工产业的产业链格局。在该层面,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通过煤炭产业链的人工“伴生”系统构建,实现产品、废弃物间的互换,凸显组织范式改变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例如:以煤炭采选为依托,电力、建材为配套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将原煤在开采、洗选、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中煤、煤泥、煤灰作为燃料供给电热企业;煤矸石、高岭岩等则转化为建筑材料供给建材企业。

最后,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在该层面,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通过煤炭产业与社会、环境、生态的人工“共生”系统组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制度范式改变来实现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例如: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行政干预等手段,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抑制煤炭产业发展中资源滥采滥用的负外部,鼓励土地、水资源保护等正外部。

鉴于我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层面的不同运行轨迹和现状,下文将针对性地提出三个层面中的产业创新战略选择以及各战略实施重点。

4 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煤炭产业创新战略选择

4.1 煤炭产业内:关键战略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也是循环经济实现的基础。在煤炭产业内部,实现循环经济的产业创新战略应紧紧围绕技术创新,重点在以下领域开展:

首先,改造和升级煤炭产业传统技术,如:大力推广和应用选煤工艺技术、矿井水净化及深度处理成套技术和装备,推进机械化、自动化和配套化;积极应用矿井通风、防治瓦斯、防治煤尘、防火灭火的“一通三防”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其次,构建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格局。运用市场机制,集聚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突破瓶颈,优势互补,分担风险,分享收益,共同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6]。

4.2 煤炭产业链:关键战略是组织创新

循环经济对煤炭产业组织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煤炭企业内部管控模式的变化,更体现在煤炭产业链规划、组织与治理方式的变化。因此,煤炭产业链上,符合循环经济的产业创新战略必须以组织创新为中心,其重点在于[7~9]:

第一,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延伸、扩建以及补充内涵式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加工程度,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深化和价值链的升级。如:构建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电力—多晶硅—光伏制造、煤炭—电力—稀土新材料、煤炭—电力—冶金与煤炭—电力—煤化工等产业链。

第二,以外部关联产业有效配合为条件,构建外延式产业链,破解内涵产业链过窄的问题。根据煤炭开采生产所排放的废物特征、矿区的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可在纵向产业链的基础上,横向构建多条共生产业链。如:煤炭开采—煤矸石—土地复垦-农田;煤炭—电力—矿区生产、生活用电;煤炭—电力—水循环—农业养殖等产业链。

第三,科学规划、积极推进煤炭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通过科学规划将废物排放企业和循环再处理、再利用、可利用企业有机组合,形成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各企业协同耦合,最大限度地提高相互间的资源利用与配置,共同获取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煤炭产业、社会与生态之间:关键战略是制度创新

在煤炭产业与社会、生态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政府应该着眼全局,以产业升级、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为目标,保障三者之间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10]。目前,政府为主导的煤炭产业制度创新应该着眼于:

第一,进一步建立健全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例如:进一步细化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建立并完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基金制度。

第二,建立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奖惩制度。包括:利用财税手段征收环境税费、财政信贷鼓励等;利用行政手段推行循环经济标志制度、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遵循经济规律实行排污权交易机制等。

第三,建立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准入制度。在项目准入方面,采用专家评审制度,符合产业政策、项目质量、环境保护等条件的项目优先引入。在总量准入方面,允许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等优先进入市场。在空间准入方面,实行分区控制,分类指导,引导煤炭产业科学发展和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 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技术经济技术研究,2004,(9):145-154.

[2] 刘丹,鲁永恒.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三维体系研究——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驱动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87-90.

[3] 姚平,顾德文,李玥.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8):35-39.

[4] 陈立武,李冬东.煤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11,(11):26-32.

[5] 虞剑锋,蒋海霞.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与循环经济共生关系研究综述[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8):33-37.

[6] 申宝宏,雷摇毅,郭玉辉.中国煤炭科学技术新进展[J].煤炭学报,2011,(11):1779-1783.

[7] 毛玉如,孙启宏,沈鹏,乔琦,段宁.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链网结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42-44.

[8] 席旭东,耿殿明,郝占刚.矿区生态产业链(网)及其产业规模研究[J].煤炭学报,2009,(11):1579-1586.

[9] 吕涛,聂锐,刘玥.煤炭产业链的区域效率评价及优化策略[J].煤炭学报,2009,(7):1003-1007.

[10] 荣西武,顾文选.制度创新与煤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8):82-87.

篇6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发展的蓬勃时期,其意在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循环利用。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原有的高强度开采、高资源能源消耗以及高废弃物排放等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然被改变,人们开始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尤其是能源、矿产资源等皆是有限的,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绿色消费以及降低资源耗费量。因此,《矿产经济学原理方法技术与实践》(袁怀雨等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一书则着重提出了在矿产经济学特有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方法基础上构建的矿产经济学体系,介绍了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矿产资源禀赋优势理论,论述了矿产资源原有价值理论和矿产资源产权理论,介绍了矿床经济评价方法;阐述了矿山技术指标整体动态优化技术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等,从多个层面介绍了地质和采矿工业的基本情况,以便为从事矿产经济学研究工作的人士提供参考。

《矿产经济学原理方法技术与实践》为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该书充分阐述了矿山技术指标整体动态优化技术以及相关科研成果,介绍了编著者在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动态管理、矿产资源资产收益制度、矿业权评估理论与方法、商业性矿产勘查机制、矿业资本市场及投资风险分析,对经济系统内影响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使读者有畅快淋漓和耳目一新之感。《矿产经济学原理方法技术与实践》书中详细分析了矿产资源可供性评价与宏观调控、矿产资源规划、矿业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推动经济转型的作用,可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存储分析,深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回收效率,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不断壮大产业链条的循环发展经济,确定高效的经济产业体系。国内现阶段正处于资源的转型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情况愈加突出,更是出现一些难以呈现的历史遗留问题,故要重视如何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矿产经济学原理方法技术与实践》主要对如何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展开进一步讨论,根据帕累托效率的改进和成本收益分析、最低安全标准和代际公平等问题的论述,从可持续发展的福利观视角,阐述了资源禀赋优势理论及地租理论的理论问题,分析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实现对矿业资本市场以及投资风险,做好矿产资源优化,促进矿业的循环经济。为进一步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合理改善现有的矿业工业生态环境,利用现有管辖区域中所蕴含的硫、铁等资源构建延伸产业链,并借此机会发展精细化工业产业。

以循环经济理论作为基础指导,保证上下游共同生产的副产品或者废弃物能够成为下游生产线生产的原材料,通过形成代谢和共伴生关系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经过探讨,保障矿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总体思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立足于现有国情、地质复杂条件、矿产勘探程度以及冶炼特征等进行资源的全方面勘察、采矿、选矿等层面,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要想做好矿产工业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使用,必须要积极实施矿产资源的循环使用措施,实现企业自身的产业链构建,确定耦合生态工业型的网络模式;第二,创造有利于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以及外部条件,做好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促进矿山企业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使其在政策、税收等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矿业工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矿产经济学原理方法技术与实践》是一部对矿产经济学理论体系及实践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的专门著作。该书明确了矿产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构建了现代矿产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介绍了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矿产资源禀赋优势理论,论述了矿产资源原有价值理论和矿产资源产权理论,介绍了矿床经济评价方法;阐述了矿山技术指标整体动态优化技术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等。该书可使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从事矿产资源技术、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掌握矿产经济问题的分析思路与分析手段,主线清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数据翔实、引证深入浅出,有助于推进中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更加深入。

作者:王倩倩 单位:邢台开放大学

篇7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新视角,即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及其研究对象,并将此思想运用到区域创新和区域规划中,以期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在新循环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即后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的污染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复杂,在生产、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等阶段都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型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

广义循环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空间结构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循环经济学的核心是5R原则(包括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广义循环经济学也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但总体上看,二者对空间结构较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新模式,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必须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以研究空间结构为核心的地理学应该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地理学将是地理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循环经济地理学可分为通论循环经济地理学、区域循环经济地理学、部门循环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地理学、工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等)和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地理学。

有学者认为,广义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要往里“装”。例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不应是循环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策来推动,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排除在循环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废物如废钢铁就是资源,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与垃圾发电-高耗能产业、废物如废钢铁的深加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就认为不是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和资源深加工尽管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但只要遵循5R原则,就是循环经济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区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循环经济学比目前广义循环经济学的内涵更丰富。

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新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新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强调和谐社会的形成(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消除贫困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循环经济方程、新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义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强调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关注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完全意义、具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并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与模式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与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与狭义循环经济相比更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循环经济原则认识的深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同。但从学科视角看,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可持续发展学。

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科学技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但重点应是其中的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否则,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就等同于循环型可持续发展学,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太过宽泛。广义循环经济学和新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根据5R原则和三循环理论(良性自然循环、良性经济循环和良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循环)等对传统线形经济学进行改造,以循环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更新和更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可称为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循环经济必然是区域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区域创新网络将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其中的企业将变成循环型企业,既包括传统企业的循环经济改造,也包括资源再生企业和生态恢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循环经济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循环经济社区协调中介组织、双轨制回收中介组织和民间环保社团成为循环型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营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区域金融机构要支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上各循环型结点之间的物质(含“废物”)联系和循环经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联系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关系链条。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除包括传统的动态性、系统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还应包括遵循5R原则和公平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创新。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优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循环型产品的生产),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如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物”的运输通道和“废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导循环经济文化。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上理论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规模循环经济理论要求既考虑经济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范围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要求传统交易成本“绿色化”,包括“废物”信息成本、绿色市场信息成本、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环形网络创新理论要求由线性创新模式或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由环形创新模式与传统网络创新模式融合创新形成的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竞争优势理论要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绿色市场条件、基于产业生态联系的相关与支撑条件等的作用,既考虑经济优势也考虑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

新的区域资源观。一方面,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观中,区域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制度等无形资源,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许多“废物”成为资源,如垃圾发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要素逐渐取代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关键因素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在逐渐加大的事实。

新的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发展观,但在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将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理想发展观。

新的区域市场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市场将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共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将成为指导区域规划的新理论,区域规划要遵循5R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如区域协调与区际协调)和生态恢复,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方法即物质流分析方法、生态效率方法、情景分析法、循环经济系统论方法、循环经济信息论方法和循环经济控制论方法等将进一步丰富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

篇8

“十五”后期,邯郸市委、市政府为转变经济粗放发展的方式,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在全社会确定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想,随后经过几年的部署实施和项目谋划,取得了显著进展:第一,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利用率不断提高,主要能源消耗指标稳步下降。第二,清洁生产试点工作步伐加快,一方面,通过清理和关停小煤矿、小钢铁、小水泥企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气污染和资源压力,为邯郸市清洁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清洁生产在纺织、化工、医药、钢铁、轻工等重点行业已全面展开,一些企业被列入全省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三,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已经开始谋划与实施。全市在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在冶金、煤炭、建材、化工、电力、农业等领域谋划、筛选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其中象永年紫山特钢集团、磁县六合工业园等循环经济项目已经开始启动;邯钢集团、邯邢矿山局等大型企业发挥自身资金和技术优势,加快推进对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并编制了相应的规划,初步为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打下了基础;组织实施的生态富民工程和秸秆气化工程,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节约了资源,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

总之,经过几年努力,邯郸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些条件已初步具备,有些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相比,全市还存在巨大差距。具体主要表现为:(1)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所占比重过高,直接导致能源的高消耗问题在短时期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2006年,邯郸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5.7%,而在工业中,仅钢铁、煤炭两个行业的增加值就占到了69.2%;同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34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3.6。

(2)产业、行业、生产环节之间缺少必要的循环链接联系。目前邯郸一些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即使在这些项目中,产品生产环节之间、不同行业、产业之间仍缺乏必要的资源循环利用联系,更没有形成循环产业平台,这不仅使我市所谓的循环经济很大程度上仍属于传统的资源集约利用模式,也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多层次协同联动发展,使循环经济难以在全市形成燎原之势。

(3)技术创新能力相对缺乏。加强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然而,由于当前邯郸市科技人才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尤其缺乏,且人才观念、体制机制、创业环境等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适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对较差,这些无疑都制约了邯郸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4)实施措施尚待深入。为推动循环经济建设,虽然邯郸市政府已出台了有关的实施意见、规划和政策,但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应着力解决哪些主要矛盾、重点采取怎样的支持措施和组织对策,目前政府仍缺少深入具体的谋划和明晰,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全市循环经济的扎实有效开展。

二、邯郸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战略措施

循环经济不是一种简单的资源集约利用和清洁生产方式,而是强调要在不同生产环节、行业、产业之间的链接循环中,实现资源投入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清洁化以及生产废物和废旧产品物资再利用、再资源化。因此,根据循环经济的内在含义,在具体模式上必须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为基干,有效推进和带动邯郸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且立足邯郸实际,围绕这种模式的实施和带动,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抓住重点 循序推进

循环经济建设是有条件的,它要以一定的资金、技术、管理、政策、理念为基础,以优化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前提。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既要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但也不能无视条件,不能不能为产业链而产业链,为循环而循环,必须根据实际,抓住重点环节、重点链条,循序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在生产环节上,要首先抓住当前邯郸资源消耗量大、对环境污染损害大的重点产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更新,实现产品生产中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和环境影响的清洁化;在循环产业链上,应对那些生产联系密切、并且通过循环切实能够实现废料或废旧产品、物资再资源化、再利用的产业链条予以优先构建,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开展其他产业链的整合延伸。要针对制约循环产业链构建中的重大技术和管理、政策等因素,集中采取措施予以克服调整。

2.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园区的空间载体作用

通过组建循环经济园区,将同类和具有协作循环联系的企业集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循环经济建设的规模效益,缩短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循环链接距离,降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空间运行成本;同时通过园区有针对性的系统政策和配套服务,也可以提高有关循环产业链构建的政策效率、服务效率。因此,以循环产业链为模式推进邯郸循环经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园区对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的空间载体和环境支持作用。最近几年,为推动循环经济建设,邯郸市已有意识的规划组建了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促进效果,但是目前园区建设整体上还处于初起阶段,不仅园区数量少规模小,而且由于进园企业较杂乱、协作联系差,加之围绕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缺少系统的政策、技术、配套设施服务,极大降低了园区对循环经济建设的促进效能。针对这些问题,为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园区对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的空间环境支持作用,今后邯郸必须进一步把强化循环经济园区规划建设、完善循环经济园区质量置于突出地位。

3.建立科技支撑体系

针对当前邯郸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的技术制约因素,今后必须加大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科技投入,支持企业、科研院校投入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技术研究开发。要组织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研究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中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重点对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进行研究与试点开发,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重点发展精加工、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农业节水灌溉、可再生能源、资源替代材料等技术和项目,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

4.建立政策法规支撑体系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邯郸循环经济建设,一项基本原则就是要处理好企业微观效益和社会宏观效益的关系,既要通过循环经济建设使企业增进收益,同时也要防止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损害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此,就需要确立有关的制度政策:一是强化法治建设,依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实施我国已经颁发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相关法规。根据国家和河北省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邯郸市实际,适时出台《邯郸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邯郸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邯郸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明确相关企业在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行企业回收和利用再生资源的责任制度。二是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政府投资重点,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循环经济。要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三是明确资源的产权关系,实施资源产品有偿开采与使用。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资源及加工链条中的价格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用“需求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取代现行的“成本+利润”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重点行业的环保、安全、能耗、水耗标准和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

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将,综述研究

一、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美国。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E. Boulding)在 “宇宙飞船理论”(Spaceship Economy)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 ,要靠不断消耗和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 ,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 ,肆意破坏环境 ,就会走向毁灭。”随后,1990 年 英 国 环 境 经 济 学 家 皮 尔 斯(D.Pearce)和 特 纳(R.K.Turner)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书中首次严谨而学术的规范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 ,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随后,20世纪末21世纪初,德国与日本也相继对循环经济进行定义。

从此,循环经济的概念被流传至更多国家地区,掀起了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热潮。自从循环经济首次于于 1998 年由翻译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引入中国 ,随后大批学者分别从微观宏观层面对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

在微观方面部分学者研究了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其中,有些分别从法律调控层面和汽车回收工程入手。而另有一些,分别对清洁生产、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作用和构建总计达70种循环经济产业化体系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后来的微观应用研究做了铺垫与基础。

在宏观方面研究,大部分学者都针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和如何运行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方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同时运用生态学与经济学的规律,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同时应系统的做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循环,并着重对经济运行系统的关键点进行改进以实现经济系统运行最优。而循环经济模式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延伸产业链,实现循环经济的3R原则。

二、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我国早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循环型农业雏形己经形成,根据农业生产过程是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有学者提出了“循环农业”一词。随着循环经济在我国受到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研究,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对循环农业进行了定义,大都将其定义为基于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之上的一种农业经济形态。并提出以绿色 GDP 核算体系及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随后,宣亚南等进一步指出,“循环型农业”的实质,要把农业关联产业经济活动组织成“自然资源——产品或产成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使农业产业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最终,尹昌斌、唐华俊、周颖指出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条延伸和资源节约。并进一步指出循环农业的概念经历了循环型农业、循环节约型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最终演变为循环农业。

随后,学者对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和主体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的指标,发展模式也有不同角度的分类。根据不同组织方式,分为5种发展模式;根据循环规模不同,目的不同分为局部、内部和整体的三种循环;根据不同功能提出了立体复合型、物质循环利用型、能源开发利用型、综合发展与全面建设型、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型以及观光农业型六种模式。

也有学者将我国当前发展循环农业的主流模式分地区归纳:南方“猪一沼一果”生态模式、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西北地区“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平原地区生产生活循环链条模式、农业生态园区循环模式以及农工商循环模式。

关于循环农业发展中主体行为,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农户的角度出发,对循环农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有资源、资金限制,法律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缺陷,循环产业链条未形成,农业废弃、环境破坏严重,农民素质、农村管理低等操作性薄弱的问题。

三、总结

自然资源的有限,而人类借发展经济的理由无限制的索取,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气候,干旱、暴雨、冰冻雪灾;恶劣天气沙尘和雾霾等已危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所有名列世界前茅的总量在被平分之后也会微小的令人惊诧,故而,转变经济发展形式,有效利用资源,在增加经济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经济质量与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是必要而必须的。

农业循环经济是由循环经济发展运用而来,在我国的发展时期较短,理论并不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那样成熟。并且由于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大,农村经济平均水平较低。而传统的“高产出、高消耗、高废弃”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然使原本就质量不高的资源环境遭到了破坏,即使使用先进技术,农业生产效率一直不高。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循环农业在我国不同地方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目前全国的循环农业发展并不均衡,仍需进一步的分地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德敏,王文献.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师,2002(11):8-9

[2]马荣.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J].中国环保产业,2005(5):43-46

[3]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J].产业经济研究,2004(6):60-69

[4]宣亚楠,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27-31

篇10

【关键词】管理创新 循环经济 发展

一、前言

纯碱工业的生产多为重工业性质,产业规模大、生产流程多,是化学工业生产中的耗能大户。在循环经济普遍得到重视的今天,对于纯碱工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单个化工企业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的发展,从战略的高度探讨优化纯碱工业的方式,从而推动循环经济在纯碱工业的发展。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当前的化学工业已经能够通过宏观产业布局与未还企业的发展等方式,推动废物的综合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发展方式,主要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推动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循环经济引入纯碱化工的发展,能够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标,使污染的产生量与排放量最小化,从而增加生态效益,推动行业的不断发展。

二、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与现状

(一)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以清洁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以节能、降耗、降污等为目标,通过管理和技术等方式,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行。循环经济的主要是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转变成为循环利用、高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化工企业而言,通过将原料与产品形成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传递,能够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与产品损失,合理使用清洁能源;加强清洁生产,减少原料与中间产品的损失,提升回收效率;产出清洁产品,确保生产制造过程以及生产产品对人体、生态环境无污染。将循环经济与绿色生产相结合,能够在企业运行整体的基础上,对中间过程进行优化管理,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资源,提升产品的耐用性。

(二)循环经济现状

我国的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当前的生产管理体制不健全、化工生产设施较为落后、化工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导致循环经济增长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循环经济增长模式需要技术、设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适应,但是当前我国化工企业生产的设备相对落后,为了提升生产效益,一些企业采用相对便宜的原料进行化工生产,而且化工生产设备的管理不严格,造成跑冒滴漏等现象,影响化工生产效益,造成环境污染。以纯碱生产为例,国内的纯碱生产工艺包括案件发、联碱法与天然碱法三种方法,其中氨碱法是传统生产工艺,具有单位产能投资小的优点,但是废渣量大且难以处理,联碱法具有生产废渣少、资源利用率高的特点,但是投资较大,天然碱法受资源分布的制约较为明显,我国的联碱工艺排除含有氨,因为废水排放量大,容易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设备利用率较低,生产管理理念落后,造成企业的能耗较大,节能技术推广程度不足。化工生产循环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生产资源的高校利用和循环利用,制约了化工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创新措施

(一)系统观创新,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循环经济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等构成的完整体系,为了推动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增长,需要整合化工生产资源,消除化工生产消耗量较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增大生产规模,鼓励企业合并,逐渐减少高耗能的小企业数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化工生产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要树立大资源观与大发展观,从大局出发的角度整合化工生产资源,积极构建管理创新体系,通过社会化投入与市场运作将化工生产与环境所形成的一条完整的体系,促进化工生产循环经济的增长。在化工生产规划过程中,需要将环境、生产工艺、化工设备以及配套政策相结合,对化工生产工艺与设备进行检测,对于化工生产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在确保化工生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维护生态平衡,从而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促进化工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生产观创新,加强产业投入与设备更新

循环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尽可能的节约自然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绿色环保的目标。循环经济上增长需要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统一,为了达到该目标,需要创新当前的化工生产观,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使用优越的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同时关注化工企业上下游的关系,使整个生产-经济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减少资源的消耗。为了推动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和再循环原则进行生产,从企业、产业以及社会层面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增长方式,从企业方面,尽量加强设备与生产的管理,减少企业的消耗;从产业层面上加强产业的循环经济发生,集中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社会的层面上,考虑产业的集群效益以及产业链的形成,将上下游的产业形成网络结构,是通过管理形成产业集群网络,以统一的产品标准与规格进行生产管理,上推动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是确保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采用管理以及技术等方式减少生产中的浪费,提升企业生产效益,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化工生产设备与生产方式发展不完善,导致当前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推动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增长,需要从系统的观念、整体的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考虑化工产业的开发与管理,对于化工生产环境进行保护,将化工生产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整合,减少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消耗,确保化工产业的集群化,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家平,孔令丞,籍魏.石化产业一体化运行模式的循环经济效果[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32(1):8-13.

[2]郭鹏,庄相宁.氯碱化工发展循环经济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氯碱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