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管理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管理体制

篇1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在经济基础不断壮大和发展的同时给政府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多元化市场发展中,要求政府管理职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更好服务于公共需求。同时传统的政府管理中存在着政府行政干预过多、政资不分等制度问题,直接限制了市场经济发展,因此突破政府传统管理形式,建立科学、公平、民主的现代体制十分必要。社会分工呈逐渐细化形式,专业程度也逐渐提升,这给传统的政府管理全能形式提出挑战。打破传统的有限政府体制,实现现代服务政府体制建设,为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宏观环境。

二、现代公共管理体制构建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公共管理面临新的发展环境,促进行政管理逐渐发展成为公共管理需要充分了解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积极转变机制建设思维。行政管理工作向公共管理工作性质转变,需要机制体制内容也必须进行突破。但是这个过程中相对传统的思维观念会严重阻碍公共管理制度的确立。传统行政管理工作当中人治思想严重,更加存在“官本位”以及相关权利本文思想与行为。为此,应当逐渐取代原本那种官老爷的思想作风,不断提升公共管理服务责任意识。

2.规范与约束公共管理方式。我国建国初期到一段时间当中实施的是大包大揽的政治经济制度,行政命令式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严重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为此应当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不断弱化人之思想,形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法制化建设。通过法律规范社会经济发展中各项工作内容。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同时,应当引导人们群众充分遵循公共管理发展规律,建立具有强力的行为规范。另外,不断创新管理策略,不断对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经验进行借鉴。

3.促进社会参与程度提升。在传统行政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种种弊端与问题,其中社会参与程度相对不足是主要问题。这种参与度问题集中表现在公民在参政议政方面的热情不足,渠道建立以及表达机制不健全。政府公共决策方面存在垄断。因此应当基于上述中问题,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打破政府在公共决策方面的垄断。进一步扩大社会化参与程度。首先应当增加社会参与渠道,确保社会当中民众对政治的参与机会,并通过监理完善的群众利益传递与表达机制,促进这种参与渠道的建设。其次,还应当进一步提升公民参与民族政治的意识,形成社会民族风气。政府需要不断加强学校教育当中的公民素质。引导民众积极参政议政,激发民众参与政治讨论的热情。不断打开公共政治管理工作的透明程度,坚决打破政府决策当中的黑幕,公布政府财政预算结算,公开政策制定流程,阳光公务员录取政策及录取进程等,使整个政府管理透明化。

4.建立公共管理近期与远期目标。通过相关公共管理法律条款内容进行明确规定,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应当针对管辖内容与权限进行区分。政府要管该管的,管不了的应当放权管,通过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形式对相关工作进行管理。真正意义上实现政企分开与政事分开。即在不违发展规则的情况下,将全责划分开,约束政治行为对事业以及非政府组织方面的干预。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命中完成主动性以及兴趣的激发。这也是确保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当中相关核心力量话语权的根本保障。

5.加强现代公共管理人员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完善,加强现代公共管理人员培养十分重要。现代公共管理领导者在具备一般管理者领导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其他多方面能力。首先领导者要具备掌握全局能力,在公共事务管理中能够以大局为重,加强整体局势分析和管理。同时对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准确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在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不是单独存在的,内在有着紧密联系,因此领导者要把眼光放到外部大环境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促进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现代公共管理人员还应用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现代公共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发展要与市场变化规律相一致,因此现代公共管理人员要对国家政策、文件、会议等内容及时掌握,应用最新理念完善管理行为,使公共管理更加科学、创新。

三、结束语

篇2

一般来说,以政府机构与公众及私人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为准,政府管理方式发展至今经历了信息、交互、提交和交易这四个阶段[1](见表1)。目前处于交易阶段,这一阶段政府管理方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与公共服务提供,而是政府信息、服务的融合,公众通过政府信息平台能够更方便进入一个多机构、多服务的政府管理系统。这也是政府管理方式的一次变革,其更关注政策或战略的制定,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全面在线服务媒介,而且能够借助外部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来完成这些活动。这一阶段,受众能够全面与政府服务机构交互,享受全面和制定式的信息及公共服务。这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不断完善的系统,丰富的信息、交易平台及多媒介是主要的特征。交易阶段的政府管理模式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政府显著的数字及多极化特征,因此,这一阶段的政府也被成为“数字政府”。数字政府包含狭义和广义的定义,美国得克萨斯州数字政府规划中将数字政府明确定义为:“各级政府与公众、企业之间借助电子通信技术开展的政府活动,包括: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和购买,产生及接受(政府)指令,提供及获取信息以及完成金融交易”。[2]

数字政府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革命最后的实践,成为公共部门改革公共服务的主要推动力,其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更倾向于归入后新公共管理理论。 最早的数字政府可以追溯到199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并逐步引入。1997年,基于一份关于21世纪迈向数字政府的报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开始指导美国联邦政府利用Internet技术来提高公共服务透明度,由此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建立高效数字政府的理念雏形,随后发展迅猛并得到推广和应用。仅1997年,世界范围内有1915个中央级政府机构建立了相应的政府公共网站,2000-2001年,短短一年,这一数字增长到9363个,美国以拥有403家政府公共服务网站(这里,仅以数量计,不论服务质量)独霸数字政府发展鳌头,一些发展较早的国家包括法国、巴西、葡萄牙及丹麦等。Gartner将数字政府的特征概括为:“数字政府,即通过各种技术、网络及新媒体发展,推动政府机构内部及社会外部的连续转型,从而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参与公共事务活动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最优化的结果”,其实质是政府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公共化和透明化。[4]Pardo进一步概况了数字政府区别于传统政府的主要功能:(1)公众获知政府信息更加便利;(2)更加清晰地遵守一般性规则;(3)公众借助政府提供的数字平台和公共协助更有效地取得个人利益;(4)政府之间活动及政府与企业之间活动的便利和公开;(5)政府对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融合;(6)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更广泛性。[5]数字政府将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应用,形成“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公众”三位一体的“数字社会”。Fang将数字政府的交互内容概况为八种:政府—市民,市民—政府,政府—企业,企业—政府,政府—政府供职人员,政府—政府,政府—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政府。数字政府的建立需要重视其中的五种关系:市民—政府,企业—政府,政府—政府,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政府供职人员。[6]

具体来看,首先,市民—政府的关系反映了公众个人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与服务的需求,这些服务包括发放有关许可和执照,如驾驶许可,渔业许可等,不仅包括纳税人对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税费支付,也应该囊括政府对纳税人的退税等服务。其次,企业—政府的关系主要是企业、商务活动及合作组织对政府提供服务的需求,包括营业许可,用工信息及经营选址等服务。最后,政府—政府,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政府供职人员的这三种关系源于其三者相互之间及其内部机构及政府供职人员提供与完善政府服务的要求,包括政府公务活动、政府采购、政府内部资金转移及其他相关的服务。目前,数字政府的发展阶段主要存在于市民—政府,企业—政府,政府—政府这三种关系之间,尤其是前两种服务需求较大,发展较快。[7]根据上述八种关系,多极数字管理体系的运行机理可以展示为图2。如图2所示,城市数字管理系统是不同机构与组织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内外部联动的“开放式循环”,其中内部的信息双向流动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以及这两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交流,外部信息流动分支包括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传递,这里,地方政府不仅承担着本级政府与公众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服务联通,更重要的是公众及企业与中央政府之间信息交换的媒介,中央政府的各种信息,需要通过地方政府的相关活动进行传递和解读,因此,地方政府在整个数字整合系统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央政府信息传递与反馈的主要渠道,这显示出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建立的城市管理系统不仅提供了公众与企业及其他组织需要的信息及服务来源,而且是贯通中央政府信息上下流动的决定性环节,通过地方政府实施的城市管理系统,中央政府的各种信息及政策才能得到顺畅的和贯彻,意味着借助于城市管理系统,地方政府成为中央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公众及企业信息及其他服务需求的主要提供者。

二、全国省会数字城市管理体系构建的综合比较

根据城市管理体系运行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选择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情况、城市管理专门机构的设立、城市管理专门条例或规定颁布情况、城市管理分类规章及制度颁布实施情况以及数字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等五个方面的指标,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的数字城市管理体系进行了比较。(1)从拥有政府门户网站情况看,全国31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无一例外都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提供有关政府政策文件、法律法规信息、重大事件、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近期工作进展、公共服务信息等一系列浏览和查询服务,并提供政府直属机构及各相关部门的链接,实现了政府信息与机构的互通互联,体现出政府信息化建设初步成功和“数字城市”打造的前期成果。(2)从颁布专门性城市管理条例情况看,除天津和长沙外,其余城市都没有出台相应的城市管理专门条例,城市管理法制体系的建立相对滞后,统领性的城市管理条例出台势在必行,其颁布实施将有助于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为未来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创造必要条件。(3)从城市管理分类条例或规定实施情况看,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市政管理和园林绿化管理规定实施情况最好,除乌鲁木齐和兰州外其他城市都有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市政管理规定仅长春和乌鲁木齐没有,园林绿化管理规定没有出台实施的是石家庄和兰州。(4)从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成都和昆明都已经启动,其中重庆和成都不仅较早推行实施了数字网格化管理模式,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此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综合来看,有两项指标没有体现的为北京、重庆、南昌、杭州、南京、合肥和广州;表现较好、仅有一个指标没有达到的城市包括上海、西安、成都、昆明和长沙;而表现最突出,所有指标都有所作为的是天津,显示了天津市近年来对城市管理工作常抓不懈、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强调落实获得的良好成效。通过对全国省会城市管理体系的综合比较,发现以下几个特点:(1)从管理主体上看,政府仍是城市管理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及承担者,目前通过营利性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配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城市较少,政府管理城市的任务艰巨且过于繁杂,无法完全发挥其最重要的市场维护和监督职能,管理主体过于单一,不利于分担政府管理事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管理运行效率。(2)从管理技术上看,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仅在几个城市得到应用,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管理技术相对滞后的现状,制约“柔性化”城市管理的转变及发展。(3)从管理手段上看,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市容环境管理、旧城区改造管理、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安全管理、综合执法等多个领域的城市管理运行系统整合仍需时日,不同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完善与修订城市专门性管理条例、加强城市管理资源整合和配置的问题。(4)从管理目标上看,城市管理目标的法制化是保证其实现的首要因素,我国法制化的城市管理体系虽已起步,但进展较慢,目前还没有城市形成较成熟的城市管理法典,管理目标多体现为政府短期政策目标,从城市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形成的固定化城市管理目标仍是未来政府城市管理活动的努力方向。

三、建立多极数字城市公共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1•建立现代城市管理三元治理结构。加快引入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新的组织要素,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组成的多元化主体城市治理结构,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这种三元治理结构中,政府是组织者和指挥者,其行为决定和影响其他城市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效果;营利性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配合政府提供城市公共物品与服务,其有利于分担政府管理事务,提高城市管理运行效率和效益;社会公众作为基础通过公开与不公开途径参与城市管理活动,推动城市管理机制内生化转变。[8]其中,政府突出其统领与指导作用,企业突出其专业与独立作用,社会突出其监督与制衡作用,完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造,对于城市公共服务中的自然垄断产品,建立严厉的政府监督下的市场供给体制,对于共有资源或纯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委托给专业的建造者或经营者,提供高效高质的第三方产品或服务。[9]

2•运用先进数字信息管理技术提升“数字城市”水平。“数字城市”提供给城市管理强大的技术和数据支持,使城市管理各部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资源,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作为其中重要组成的“数字城管”,更是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管理信息综合平台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准确、适时、有效的信息搜集和加工处理,为城市管理者的决策和职能履行服务。[10]目前,“数字城管”已发展到城市部件管理和万米单元网格相结合的阶段,初步实现对城市管理对象的定量、定性和定位,为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提供了基础的数据保障。因此,应加快建立市区两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城市管理信息综合平台,推进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从市区两级完成城市部件管理和万米单元网格的整合互通,在技术上保证城市管理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3•推进城市管理资源和管理体系整合。城市管理运行系统内容繁杂,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城市旧城区改造管理、城市公共服务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综合执法等多个领域,涉及面多,牵涉面广,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达到整合管理资源、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目标。继续加快建设城市交通诱导信息系统,建立ITS(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大范围和密集的信息交换及集成,组织管理交通运输,缓解交通拥阻,提高出行质量。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快速应急管理,建设快速抢险信息系统,形成突发环境、安全及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理系统。[11]目前全国许多城市已完成突发环境、安全与灾害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但具体的处理流程及机制设计还未落实,应急与预警处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应进一步加快应急处理流程及机制设计,并建立统一指挥与调度体系,保证各区域应急资源、信息之间的统筹调配。

篇3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一个以政府为核心的有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统一的多层次的、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管理环节与实施环节相统一又分离的管理系统。

公共事业组织内部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文化层次、组织层次和管理方法层次,其中,文化层次包括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两方面的内容。而在组织层次中,涉及行政体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三方面的内容。最后一个层次,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最低层,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其具体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所面临的疑难问题

1.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自1985年起,我国先后了一系列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决定,进行了大量有关的探索和试验。但由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较大,触及的利益也千头万绪,致使改革的步履维艰,进程颇为缓慢,成果仍在期待之中。

2.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路径。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属于开拓性的事业且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在改革初期的探索阶段,基本上采取了大胆进行实验性改革的方针,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由于改革模式不够明确,无法科学界定、合理划分和重新调整政事双方的权责关系,因此很难做到周密策划、有计划、有步骤的简政放权。而公共事业组织自主进行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事业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更没有实现政事分离、反而还更加混淆了各种不同性质社会组织之间的职能界限,造成了体制混乱和体制冲突。

3.缺乏改革的整体配套条件。由于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在前期是分头并进、各自为政的,所以不仅各类事业单位的改革进展不同,而且也未能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合。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面临一系列的难题,需要各方的配合解决。尤其是资金来源与人员分流问题,更不是仅仅单个部门独立所能够处理好的。不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就难以继续推进。

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策略分析

1.善于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离不开其具体管理方法的创新和优化。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够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做到物尽其才,才尽其用。近年来,在公共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方法、市场检测法、环境扫描与基准比较技术、政府服务承诺制度、绩效评估方法等等。这些方法许多是从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管理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经过一番加工改造之后应用于政府行政部门和公共事业组织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经济体制下,要健全、完善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必须要进行公共事业组织管理方法上的创新,从而使公共事业组织能够在新的环境下高效、公平的运作,实现其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的宗旨。

公共事业组织在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必须要建立一套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及时和高效。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改变公共事业组织传统的管理模式,使之以消费者主导,发挥公共事业组织在横向和纵向两个联合中的作用。在管理方法上,除了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中现存的各种社团进行分类管理,还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成员资料数据库,利用职能信息检索、智能化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对网络社团进行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使得网络社团作为当代公共事业组织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良性作用。

2.积极运用多元的管理手段

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多元化是管理手段发展的一种趋势。由于公共事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负责,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传统的公共事业组织由于行政依附性较强,在管理上也沿袭行政管理的方法,对于准公共事务大部分采用行政型命令的直接管理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直接管理的手段不利于分权,不利于发挥其他系统的作用,横向沟通困难等缺点日益显露出来。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必须进行改进、创新,更多的采取间接管理的手段。对于公共事业的管理可以运用经济、法律规范的间接手段,同时发挥情感教育管理手段在组织管理的作用。在组织中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规范体系,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努力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综合的治理。

3.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由于公共事业组织涉及到科、教、文、卫、体等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人才的培养,也要求管理的人员一方面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能结合具体的专业和职业特点,既懂得政治,又懂得经济;既认识自然,又认识社会;既熟悉科技,又熟悉人文;既深知中国,又了解世界。另一方面,也应该具有较高的办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创新,善于接受新型事物。它要求公务员具有过硬的政治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知识复合型、技能复合型人才。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到来,更要求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人员除了其他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熟悉现行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从而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马骏,郭巍青.公共管理:新的研究方向[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2]乔占军.公共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范式[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3]谭英俊.公共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治理新范式的选择[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1).

篇4

王洪鹰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被更多地运用到具体的政府执政工作中。与此同时,由政府主导的公共事业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必须加快转型速度,充分发挥公共事业管理在政府工作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体制 转型 重要性

一、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念

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尚短,很多理论还不是十分成熟。一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就是由政府等社会公共组织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公共权力并履行自身的职能,全面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并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基本权力得到保障。简单来说,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目的就在于满足整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需要,保障社会和谐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通常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具有很强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的社会公益事业不同,它通常具有较大的规模并且在操作流程中更加规范。

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的重要性

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发展水平可以从侧面烘托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在世界新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国,原有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亟须调整适应我国当今的社会发展水平。

(一)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公共事业管理不仅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工作,它也是一门具有独立体系的科学。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旨在培养大量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新时期公共事业体制的转型,有利于这门学科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发展状况全面融合。学科的不断进步可以促使校方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此同时,管理体制的转型有利于促进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人员不断强化自身工作能力,提高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水平。

(二)保证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新时期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政府的工作能力,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权益。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成功转型,可以提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人民群众的需求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得以满足,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深化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转型仍然离不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工作时,政府部门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工作过程中和工作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促进政府不断地进行自我转型,改革自身的管理体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四)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笔者在前文中已经说过,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发展水平是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转型工作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社会组织或是公益组织的发展,这些组织结构的不断发展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之后,就会更愿意进行文化娱乐等消费活动,这会从很大程度上拉动内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权利的保障势必会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之所以要进行转型,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转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笔者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

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包括大量的工作内容,很多工作都可以被纳入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我国政府部门在开展工作时,经常会出现因为事先没有做好明确的分工而导致公共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会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致使社会矛盾激化。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制度发展不完善

制度的不完善是其他问题发生的导火索。政府部门在开展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工作中,有时会出现脱离理论独自开展工作的状况,这种行为会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方面的管理相互混淆,降低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社会工作制度主要是为了促进政府部门的不断完善发展,而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所以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进程中常常发生操作不规范、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人民群众满意度低等情况。

(三)国家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投入过低

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非营利性质的,为了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一定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然而由于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相对滞后,我国在该项工作方面的投入力度比较小。

例如某居民区在建设之初花费很多资金用于完善社区的基础公共设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施出现了严重的老化和破损的问题。但是相关部门由于资金匮乏没有及时地对这些设施进行修理和维护,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整体上拉低了当地社会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工作水平。

此外,国家对于诸如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机构、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投入有时也会出现资金过少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关注度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资金投入过少,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水平。

(四)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相对滞后

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政府部门等执行单位。我国大部分的人民群众也没有完全了解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工作范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出现了新的要求,然而很多相关的工作单位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开展工作时,没有及时地转变思想,仍然按照之前的经验开展工作,这样的工作既没有实际效用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很多民众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不知道具体寻求哪个部门的帮助,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就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相关部门有时在完成了相关工作后,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例如,一些社区的公共设施在修葺完善后,还会遭到经常性的破坏,这无疑会给相关单位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的必要条件

公共事业管理机制转型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它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条件。

(一)创新公共事业管理理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转型要求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打破旧的观念,不断创新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理念必须要与“中国梦”的理念相互契合,并且一定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

例如近年来,上海市不断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寻求最适合本市发展水平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目前,上海的公共事业管理单位已经顺利实行包括人事改革在内的多项改革,人事改革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对公共事业的工作热情,确保了公共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聘用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发展较为完善的学科,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并且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在进行学科授课时更注重培养学生们实际工作的能力。

为了改善目前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进程中存在的工作不利的现象,笔者建议相关的政府部门,包括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给更多的专业人才提供工作机会。

例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某高校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授课时,除了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理论,更是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民众的实际需要。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积累了工作经验。

(三)加强政府与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经济比较富裕的企业家或者明星自发地建立了一些公益组织,这些公益组织具有很强的社会号召能力,并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些组织的运行机制往往不是十分的完善,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

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可以积极地与这些民间的社会团体组织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确保这些组织的规范运行,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组织所筹集的资金,真正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加强政府和社会群众之间的联系,打破政府垄断公共事业工作的模式,让更多人有机会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这样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对待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让人民群众的诉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运行机制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成功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寻找加快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新途径,切实提高政府公共事业的工作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菲.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

[2] 刘巧胜.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

[3] 赵立波.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初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4] 林国银.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7).

[5] 杨鑫.浅析我国公共事业发展之前景[J].中国集体经济,2015(12).

篇5

关键词:新时期;高速公路;管理体制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道路被建造起来,这些高速公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国的运输要求,同时,为人民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在新时期背景下,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高速公路经济体制的管理力度,避免其影响了整个公交事业的发展进步。如今,更多的高速公路被建造起来,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经济管理,更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从而实现其的可持续发展。

一、呈现的新特点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的高速公路呈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会受到来自国际企业的压力。以往我国的高速公路往往是会面临国内企业的压力,如今随着全球化水平的提升,每个国家都被卷进国际竞争中。另外,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鼓励私人投资公共企业,这也会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竞争力,因此,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不仅要进行经济管理,还要进行社会管理,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最后,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信息技术来带动发展,高速公路也需要采用信息技术,以便提升其整体的技术性。

二、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一)为人民提供方便

高速公路本身就是为了提供人们出行方便的重要载体。如今我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不停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会购买私家车。更多的人趋向开着车出去旅游,这就对高速公路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此种背景下,相关部门更应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管理,为更多的人提供方便。从高速公路的本质出发,其本身具有公益性和开放性,它主要是为人民服务的。

(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高速公路为了能够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经济的管理。相关部门只有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才能够更好地降低生产成本,为实现公路事业的发展进步奠定基础。另外,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加大对经济管理力度,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三)保护国有资产的权益

高速公路说到底是国有企业,它的所属权在国家。因此,相关部门加大对其的经济管理,不仅能够提升它自身的经济权益,对维护我国国有资产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另外,管理人员加大对其的经济管理,还能够减少成本,扩大它的收益,有助于资金的利用率,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三、应对策略分析

(一)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高速公路在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中,需要注意加大对其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相关部门要对高速公路的经济加强管理,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将管理制度上升到法律上,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其实施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部门在制度法律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综合分析经济管理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我国高速公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以重视,并且以法律规则将其确定下来,让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有法可依。

(二)多种手段结合起来

高速公路本身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投入的资金较多,而且在后期的维护中,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因此,政府部门也应该将公路的经营权赋予某个企业,让这个企业能够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对资金的利用率,对于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政府也应当执行其公共管理职能,辅助企业进行相关工作。企业在进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没有相应的行政职能,而导致工作无法进行。政府辅助企业的方式,不仅能够发挥两者的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实现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进步。

(三)成本管理

政府将公路的经营权移交给某个企业,企业如果没有取得收益,将会打消企业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高速公路的成本管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进步。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成本预算,在进行相应的工程项目的时候,需要对每个项目进行一定的预算,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这样才有助于实现高速公路的发展进步。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做好预算成本,针对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进行预算,减少资本的投入,促进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高速公路涉及的工程项目较多,预算部门要在每个工程项目进行之前,进行一定的项目预算,让成本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资金的浪费。相关部门还应实行信息化管理体制,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加大对高速公路的经济的管理体制。管理部门可以将人工收费点变为自动售票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速公路给人们提供方便,让人们能够更为舒适的外出。同时,它还能带动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采取措施以便促进它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制定法律法规,确保相关工作的展开。另外,政府可以将公路的经营权移交给某个企业,确保公路的资金运转。最后,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对高速公路的成本管理,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产权;反公地悲剧;遗产旅游地;改革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一、一场多个产权主体的利益博弈[1]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惠州市北部,博罗县境内。保护区生物种类丰富,同时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目前,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存在着两个具有明确意义的产权主体:一个是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象头山的林地及林业资源拥有所有权(使用意义上的产权);一个是象头山小金河电站管理处,拥有小金河流域的水资源以及济公田水库等资源。在行政管理体制上,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隶属于惠州市林业局,而小金河电站管理处隶属于博罗县政府,在行政级别上二者是一致的。

早在21世纪初,象头山小金河电站管理处就希望依托于象头山的生态植被以及小金河迷人的水域风光发展旅游,然而,当小金河电站管理处沿小金河投入修建步行道时,遭到了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阻止,因为步行道的修建占用了保护区管理局的自然林地。以电站管理处为主体的旅游开发随即夭折。近年来,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也萌生了发展旅游的思路,并与电站管理处进行了协商(主要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然而,电站管理处在博罗县政府的授意下,不同意进行合作开发,以至于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发展旅游时,游客却被象头山电站管理处堵在了公园的大门外(公园的入口大门和进山道路由电站管理处修建并进行管理)。

我国遗产旅游地中诸如象头山一样由于存在多个事实上的产权主体导致遗产资源无法进行旅游开发或者开发利用不足的现象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由于我国遗产地管理体制的原因,留下多个“婆婆”共同管理一处遗产地,导致的结果是遗产资源的开发不足。这实际上是我国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中的一种典型的“反公地悲剧”现象。“反公地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其表现形式是什么?“反公地悲剧”对遗产资源的开发有什么危害,如何克服和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这是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我国遗产地“反公地悲剧”现象分析

(一)“反公地悲剧”的基本概念

密歇根大学黑勒(Michael Heller)教授于1998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文章:“反公共地悲剧:从马克思到市场转变中的产权”一文中较完整地提出了“反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的概念,认为:“公共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多个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而且没有人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结果使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反公共地”正好有相反的产权特性,“反公共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也有多个产权拥有者,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权力阻止其他人使用这一资源的权利,最终没有人拥有有效的、实质性的使用权。“反公共地”的产权特性不是虚置、不明晰的产权,而是支离破碎的产权,导致资源的闲置或利用不足[2]。

(二)“反公地悲剧”现象的表现形式

Heller曾界定了“反公共地悲剧”的几种情况:第一,某一种产权有多个拥有者;第二,产权的非对称拥有;第三,有些物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是,由于多个产权所有者的实质占有和使用,使资源没有得到最优的使用,形成空间上的“反公共地悲剧”[3]。就我国遗产地而言,这三种现象都几乎同时存在。

1. 产权有多个拥有者。我国大多数国家级遗产旅游地在同一地域空间上机构重叠设置,业务各有主管部门;景区内文物、宗教、旅游等又隶属不同行政部门,由此导致政出多门、管理混乱;条条管理、块块管理导致的寻租收费积极、服务消极、矛盾扯皮不断、开发效率低下等[4],就是一种由于多个部门代表国家对遗产资源行使产权(管理权和使用权)而导致的典型的“反公共地悲剧”现象。

2. 产权的非对称拥有。在我国大部分国有遗产旅游地中,产权的非对称拥有主要表现在对产权的界定不清,实际运行中表现为遗产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混淆。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大多数遗产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但“全民所有”在现实中表现为国家通过委托-的关系,地方政府往往成为了所有权的代表;其管理权根据遗产地的具体性质由文物部门、林业部门、建设部门等派出的具体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然而作为所有权代表的地方政府和行使管理权遗产地管理机构都不能直接经营国有遗产资源,在对遗产地进行开发过程中必定需要寻求第三方经营者来具体经营,也即是说,第三方经营者要想获得遗产旅游地的实际经营权必须从占有者部门获得批准占有权,还要从拥有决定用途的部门获得使用权,这些权利都要同时获得才能真正获得遗产旅游地的经营权,而事实上由于产权的非对称拥有和利益分配的原因,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或者是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引例中,博罗县政府和惠州林业局对象头山森林公园的产权非对称拥有,两个产权主体的博弈没有能达到利益均衡是导致其至今没有进行旅游开发的真正原因,造成了对象头山遗产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多个产权的事实分割,造成遗产资源的闲置和效率低下。Heller认为某项物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由于产权进行分割后造成了产权范围缩小,使其出售价值下降,资源没有得到最优的使用,造成空间上的“反公共地悲剧” [2]。在我国遗产旅游地中,此种“反公地悲剧”现象也随处可见。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民族村寨型遗产旅游地、历史文化古城、古镇的开发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笔者于2006年主持“陕西省洋县华阳古镇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时,就注意到这一现象。华阳古镇居于陕西洋县华阳镇,南距洋县县城76公里,是秦岭南坡腹地的重镇。华阳古镇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道驿站、古军事要冲、古经济政治重镇。古镇内以文武官员衙门、客栈、当铺、酒楼、茶楼等明清建筑群形成的一条长约600多米华阳老街道,保留了较为完好的陕南明清时期古镇风貌。2007年,洋县政府选择打造华阳古镇,当地政府的一个发展思路就是引入开发商对华阳古镇进行整体开发和包装,然而当政府欲通过房屋置换的方式,将古镇所有民居进行整体转让,出售经营权给开发商时,缺遭到了部分居民的反对。开发商后来只获得了部分古民居的经营权,政府从本次经营权出让中只获得了远远低于开发商预期的报价水平,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开发商认为,由于没有能够获得整个古镇的民居的经营权,部分居民由于自己经营大大地影响其经营收益。

(三) “反公地悲剧”现象对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于反公共地悲剧造成的福利损失,黑勒[2]主要用莫斯科街道的事例定性地说明“反公共地”造成了资源闲置;Buchanan[6]用微积分证明了“反公共地悲剧”现象造成的潜在收益损失;我国寇宗来[7](2002)用微积分对“捕鱼模型”的抽成条件下的福利损失进行分析,证明了反公共地造成的资源利用不足;陈广汉、张光南(2004年)[5]认为“反公共地悲剧”现象还会造成一些资源浪费,给社会带来直接损失。

“反公共地悲剧”在我国遗产旅游地的开发中并不鲜见,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大多数遗产资源的产权往往属于各个部门交叉管理①,遗产资源的开发使用需要这些部门的许可,任何一个部门都可以依据自己的部门法阻止其他人使用,造成我国遗产旅游地“反公共地悲”现象的发生。我国遗产旅游地中的“反公地悲剧”现象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有几个部门同时拥有正式或非正式的排他权,并利用排他权阻止其他人对资源的使用,造成资源的闲置。如论文前面分析的广东博罗县象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就面临着博罗县小金河电站管理处和象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同时对象头山拥有正式产权的现象,正是多个产权属性的存在,致使象头山旅游区的开发一直停留在规划阶段。

在我国,对于类似于象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全民所有的财产,虽然以国家为代表,但国家又将它分割给了“条条”或“块块”的政府机构进行支配,这些高层次的“条条”、“块块”,再把它逐级分给自己所属“条条”、“块块”或部门。这些条块交叉的并存管理模式,正是造成我国很多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甚至闲置的“反公共地悲剧”现象的根本原因。

第二类:有几个部门同时管理某个遗产资源,根据规定,企业的投资项目往往需要各个管理部门的批准盖章,缺一不可,于是这些部门就拥有了事实上的阻止权,阻止外来资本投入遗产地的开发,使遗产资源的开发价值遭受损失。

我国大多数遗产地的遗产资源的管理现状是“多龙治水”,多个部门分割行使职能。对于任何准备投资进入遗产地旅游开发的企业来说,要想获得遗产资源的开发权必须要获得多个部门的审批。这种分割行使遗产资源所有权的权力,结果正如布坎南牧羊人放牧模型分析的那样,不可避免地导致我国遗产资源的潜在的旅游收益的损失。

第三类:各个管理部门对遗产旅游开发中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正如寇宗来的“捕鱼模型”分析显示,“抽成”增加生产的边际成木,使外来投资企业减少产量,资源利用不足。

可见,我国遗产资源的开发中存在“反公共地”悲剧,它给遗产资源造成巨大的福利损失(遗产资源的开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利用资源的“悲剧”。

针对这现象,我国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很多的改革建议,其主要观点不外乎对我国遗产资源建立排他性产权、私有化我国遗产资源的产业和以及对遗产资源产权进行分割等等观点[5]。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忽略掉了我国大多数遗产资源国有产权属性这一根本特征,因此提出的诸种思路和解决方案在实践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也无法得到实施。因此对于我国遗产旅游地现存的“反公共地悲剧”现象,笔者认为解决办法可从如下几种思路考虑:

1. 对于以实现遗产资源开发目标为主的遗产资源,将遗产资源分割的产权通过市场售卖(也即现在通行的经营权的转让),使得遗产资源最终能得到利用,“反公共地”的悲剧最终能得到避免。

“反公共地悲剧”最终造成了遗产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从遗产资源的管理目标来看,其开发目标没能得到充分实现。实践证明,遗产资源的开发价值(这里可以理解为遗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效率,市场是最有力的工具,因此通过遗产资源经营权的市场转让,通过引入市场资本明确遗产资源的经营主体,最终可以避免遗产资源的“反公共地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遗产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过程中容易产生“寻租”现象,出现“零转让”和“负转让”的情况,因此在遗产资源转让经营权过程中,必须建立制度性监督机制,对转让程序、转让主体及转让价格等等进行规范。

2. “公共地悲剧”是由虚置、不明晰的产权引起的,通过明确产权避免“公共地悲剧”;而“反公共地悲剧”是由于支离破碎的产权引起的,所以最根本办法就是通过政府的管理体制的改革,颁布明确的法律条文,重新安排产权,形成统一、整合的产权。

我国遗产旅游地一般涉及多个部门,多部法律法规的同时约束,各个部门的利益冲突、法律和法规适用性的冲突,都是造成目前我国某些遗产旅游地“有法不依”、违规经营的根本原因。因此急需一部法规,从更高的角度来将各个法律和法规进行统一起来,协调目前交叉、重叠甚至矛盾的相关法律规范。通过体制的构建,对于以保护目标为主的遗产地而言(如世界级遗产地)构建独立的、统一的管理主体,如世界级遗产地成立遗产管理局统一进行管理,整合过去由建设、环保、文物、林业等多个实权管理部门分割产权模式,是我国遗产地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当务之急。同时,对于以开发目标实现的遗产地,通过经营权转让的模式,明确由市场投资主体进行遗产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整合遗产资源的经营权和管理权。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务院通过组建“国资委”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主要指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方式,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国企产权的问题,核心是明晰产权,实行产权重组,同时对于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将采取中央政府的集权管理的模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8]。这种管理模式无疑对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对于我国世界级的遗产旅游地而言,可以在统一的遗产法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遗产管理局,负责我国世界级、国家级的重大遗产旅游资源的管理和经营。

3. 多个产权主体对同一遗产资源拥有产权时,为什么一方发起对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另一方会选择对该方使用遗产资源权力的阻止?从根本上说,是多个产权主体利益博弈未达到均衡的结果。

从引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事实上两个明确意义上的产权主体都有发展旅游业的强烈渴求,由于两个产权主体未能达到博弈均衡(利益分配上无法达成一致),因此一方选择选择单独发展旅游业时,另一方选择阻止其利用其资源,造成双方都无法发展旅游业。只有通过对双方合作发展旅游业的行为予以奖励,或者对不合作方采取行政处罚的方式,这样才可能使双方回到同一条利益链上来,对发展旅游业采取合作的态度。也即是通过提高各个产权主体“准许他人使用”的收益,或降低各个产权主体因为阻碍他人使用而产生的收益,才能改变“反公共地悲剧”的利益驱动机制[5]。

(四)多个产权主体合作发展旅游业的博弈分析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造成我国遗产旅游地“反公共地悲剧”现象一般是由多个部门参与博弈而未达成均衡造成的,而且他们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作决定,每个人的决定都对最后的集体行为产生影响。

1. 模型假设。这里为了说明方便,我们假设只考虑两方同时博弈情况(多方同时博弈并不影响这里的博弈分析结果,一个简单的方法是,我们选取某一个部门作为参与博弈的一方,剩下的部门作为博弈的另一方)。这里以前文分析的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作为案例,象头山遗产资源的拥有者保护区管理局(A)和电站管理处(B),他们都有权阻止另一方对象头山景区进行单独开发。假设A和B具有相同的否决权和对称的收益。在这个博弈中,“阻止”是指阻止其他拥有者单独对象头山进行旅游开发,“合作”是指允许另一个拥有者单独开发。于是,象头山旅游开发的“反公共地悲剧”就形成了典型的“囚徒困境”模型:尽管任何一方单独开发旅游业而另一拥有者不阻止其开发行为,每个拥有者都受益,象头山森林公园最后仍然闲置没有开发。

如果象头山资源拥有者都合作,比如,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电站管理处都同意将他们的象头山旅游资源的经营权卖给第三方(C),则情况就变得与单一私有产权一样,象头山遗产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合作,A和B都能在博弈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假设合作的收益都是5个单位,则总收益是10。当A和B都阻止对方单独开发象头山时,即象头山不进行旅游开发,处于闲置状态时,各自收益都是3,即排他权本身的价值为3。象头山通过引入第三方资本进行旅游开发时政府部门可获得4个单位的旅游收益,此时第三方企业C也获得了旅游收益4,即象头山通过旅游开发可创造8个单位的旅游收益。

当一方采取合作态度同意对方单独经营象头山时,收益最高的是采取阻止态度的另一方。为什么A能通过阻止B的使用行为得到更大的收益呢?因为,当A和B都阻止的时候,象头山不开发的时候,A获得收益3;而当B采取合作态度,允许A单独开发的时候,A通过单独经营景区只能创造旅游收益6②,假使旅游收益在A和B两个部门平分,A和B收益都变为3+3=6,但事实上A往往凭借其经营景区的权利,在收益的分配上往往采取有利于自己部门的分配方案(比如通过人为增加经营成本、做假账等手段),假使A获得了5个单位的旅游收益。而B只获得了1个单位的旅游收益,此时A的总收益为3+5=8,而B获得了3+1=4个单位的收益。如图1。

2. 博弈分析。显然,当B选择合作的时候,A的最优方案是选择阻止,此时A采取自己经营可获得最大的收益,当B选择选择阻止的时候A的最优选择看上去应选择合作,因为获得了由于B独立经营带来了1个单位的旅游收益,但事实上A仍然选择了阻止,原因是B独立经营时A需要为由于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等负面因素支付2个单位的成本,这个成本由于B在经营时,并没有纳入整体经营成本中,留给了A单独承担,因此事实上A此时的收益仅为3+1-2=2。

因此由于利益分配的原因(事实上分配不平等),A和B在此囚徒困境博弈中最后的选择结果都是选择阻止的方式来达到纳什均衡,资源最终闲置,导致遗产资源的“反公共地悲剧”。

3. “囚徒”解困。这场博弈中,博弈双方都作为政府职能部门,都对象头山资源的旅游开发拥有所有权(代表国家行使),双方由于利益分配的原因,都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利选择阻止另一方对象头山资源进行单独旅游开发,造成了遗产资源事实上的“公地悲剧”。

造成这一“囚徒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博弈的某一方的单独开发,另一方认为在此开发中,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必须引入第三方C(比如由更高一级的行政机构惠州市政府出面成立独立于这两个博弈机构的独立开发公司,或者由由惠州市政府出面引入市场资本企业)独立开发,博弈双发以资源多少入股的方式分得旅游开发的收益,此时原博弈的双方才会由博弈的对手关系变为博弈伙伴关系(此时,博弈变化为开发公司与A和B组成的资源拥有者之间的博弈,A和B成为了利益一致的博弈合作方。)

引入第三部门的开发,一个前提条件是原博弈双方A和B都应该采取合作的态度(此时的合作变为允许第三方C进行独立开发),要想原博弈双方A和B都采取合作策略,政府除了引入第三方C独立开发外,还不足以改变A和B的博弈策略。因为此时的博弈演变为A和B资源拥有方(D)与第三方C的博弈,其博弈结果是D选择不合作,而C也因为D的不合作,增加了开发成本,选择退出了对遗产资源的开发。事实上,我国大部分遗产地在进行招商引资时,吸引不了市场资本的介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源拥有者提出的苛刻条件,致使市场资本认为旅游开发无利可图,或者利润微薄,选择退出。

因此,作为更高一级别的政府,要想对遗产资源进行开发,除了引入第三方的介入外,还必须对原博弈双方(遗产资源事实上的拥有者)采取行政权力予以干预,如对合作部门进行奖励(增加其从旅游开发中获得的旅游收益),同时对不合作方进行惩罚(减少其从旅游开发中获得的旅游收益)。此时的博弈矩阵变为:

假使政府采取对合作部门采取奖励措施(由政府从转让经营权收益中补给),为2个单位,同时对不合作部门采取惩罚措施,罚金为2个单位,此时的博弈矩阵改变为图2,改变了原博弈单位A和B的博弈选择,最终A和B都选择合作方式,允许第三方对遗产资源进行独立开发,从而避免了遗产资源的“反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

三、结论及改革建议

遗产资源的“反公地悲剧”是造成我国遗产旅游地开发不足、资源利用受限、遗产资源展示价值的目标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极大影响了某些贫穷落后遗产旅游地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遗产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权制度的改革。反公共地悲剧对我国的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启示,然而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国遗产地的“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现象几乎都同时存在,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于具体遗产旅游地没有认清其主要的管理目标。“反公地悲剧”的存在极大影响了我国遗产资源开发目标的实现,而“公地悲剧”现象又造成了遗产公共资源的极大破坏,使得遗产资源的保护目标没得到更好实现。

因此,对于我国遗产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首先要认清这两个目标在具体遗产地的主从关系。我国的遗产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不能笼统地概况为建立排他性产权、私有化和产权分割。遗产地“公地悲剧”的解决,更好地实现遗产资源保护目标,一个最好的模式是通过对重要资源(世界级遗产地、国家重点遗产地)建立统一的产权主体,统一的管理主体,采取非赢利经营模式。相反解决我国遗产地“反公共地悲剧”问题,实现遗产资源展示价值、经济价值的开发目标可以通过将分割的产权进行市场售卖(转让经营权);重新安排产权,整合产权;对产权拥有部门建立奖惩机制等办法避免。

注释:

① 由于我国遗产资源的管理体制的原因,大多数遗产旅游地同时隶属于建设、文物、宗教、林业、环保、水利等多个部门的条条管理,同时又由于遗传资源的等级和地理位置属性又分别受到各个地方管理部门的实际控制,即块块管理。

② 笔者注:由于A作为资源管理机构,受制其市场经营能力、投入资本等因素,由政府部门自己经营景区创造的旅游经济效益往往低于由第三方资本介入的企业经营收益。

参考文献:

[1] 胡北明主持,广东省博罗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Z].成都来也城市策划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07.

[2] Heller, M. 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 Propert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Marx to Markets[J].Harvard Law Review,1998,111(3):621-688.

[3] 杨勇.从“公共地陷阱”到“反公共地悲剧”――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旅游资源经营行为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3):137.

[4] 张晓.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1 (4) : 65-75.

[5] 陈广汉,张光南. “反公共地悲剧”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J].东南学术,2004(5):84.

[6] J James M. Buchanan and Yong J. Yoon. Symmetric Tragedies:Commons and Anticommon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0,43(1).

[7] 寇宗来.反公共地悲剧:一个捕鱼模型[J].世界经济文汇,2002(5).

[8] 高洁,张奋勤.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反公地悲剧”与“大部制”改革[J].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8(6):140.

Tragedy of Anticommons and Reform of Management Systems in Heritage Resorts

HU Bei-ming,LEI Ro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igong 643000,China)

篇7

【关键词】公路工程管理;质量管理;方案设计;研究深化

一、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健全

为了实现公路工程管理环节及其质量管理环节的有效协调,我们要进行质量保证体系的健全,通过对质量管理环节的制度管理、人员管理及其组织管理,进行质量保证体系的健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其项目经理部门要进行整体工程管理环节的优化,促进其技术管理环节及其质量管理环节的优化,确保其工程管理系统的健全,以满足实际质量检验工作及其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促进其质量检查环节、实验环节及其测量环节的稳定运行,促进其工区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我们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安全相关的施工管理规范,进行相关混凝土路面操作环节的优化,促进其各个施工工序的有效健全,促进其技术指标的误差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其检测方法的优化,促进其频率的有效检查。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工序的交接工作的深化,比如在水泥碎石环节中,我们要做好各个指标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确保其施工环境的稳定运行,保证其沥青封层环节的稳定运行,以符合工程的实际要求,促进相关工序施工环节的完善。进行原材料的控制检测系统的健全,保证其工程材料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该环节的稳定运行。

在进料过程中,我们要进行相关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实现对砂石的有效分类,确保其下序环节的运作。我们要进行相关施工设备的应用,以确保日常施工质量水平的提高,确保其施工质量的提高,满足实际施工质量的检测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的施工设备被公路建设系统所广泛应用,比如其国内外相对先进的平地机设备、全站仪设备及其多功能击实仪设备的应用,满足实际施工质量的提升。

二、施工工序的有效管理及其质量环节的有效管理

为了促进公路建设系统的健全,我们要进行施工工序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促进其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管理者的有效监督检查,确保其施工工序的有效控制。因此我们要进行相关工作监督制度的健全,保证其对施工人员的相关行为的有效监督,确保其现场施工过程中的完善,促进其施工质量效率的实现,避免出现一系列的质量技术问题,促进工程的综合效益的提升。高度重视基层的施工质量,在底基层施工中,为克服以往放样不精确的弊病,提高标高、横坡度的合格率,标高控制必须严格的控制桩。利用线绳架米高程控制点,提高精度。第一次放样后粗平;第二次放样后精平;第三次放样后再精平,而后立即进行检机;第四次平整是精细找平个别仍不合格点。通过“三放四整”,保证了底基层的标高和平整度。

我们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确保其技术交底环节的稳定运行。在各个工程环节施工过程中,我们要确保各个施工环节的相关人员的有效应用,实现对相关技术标准、质量保证体系及其施工工艺、方案的有效控制,确保其施工人员的相关行为的规范性,保证其现场工序管理环节的优化,促进其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以稳定日常工作的各个程序。通过对相关责任落实制度的制定,确保相关职工的工作素质的提升,以满足实际的质量控制的需要。合理安排工序顺序,文明施工,减少污染。各工序实行流水作业。每道工序施工万,不给下道工序留有尾巴,施工现场始终保持干净整洁。附属工程,如安装弯路缘石、浆砌工程及通讯管道安装,比区采取防污染措施。设现场监督员,坚持每日现场检查。把安全生产作为文明施工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公司、队、班组建立了三级安全组织,在施工现场重要场所、重要部位都设置了安全标语、标牌,配备了消防器材,设置了安全监督员。公司安委会坚持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

三、操作规程的优化

1.为了有效提高高速公路的建设的质量效率,我们要进行公路系统的内部相关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其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确保其质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运作。其相关公路的建设要满足实际高速公路的技术要求,促进其公路建设系统的健全,保证日常公路建设的综合效率的提升。要求路面工程主要质量指标合格率达到95%以上,均比业主规范要求高出一个档次,一般指标达到90%以上。表面层平整度用平整仪检测,标准偏差小于0.6mm的路段达到90%以上。工程内在质量要做到全部合格,优良品种率95%以上,外观工程质量做到整洁平顺,线面规范,界面分明。

我们要确保质量检查制度的健全,保证其相关质量检查工作的定期性进行,确保其相关检查结果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通过对相关环节的优化,确保工程的质量检查环节的稳定运行。促进其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以满足实际质量管理的需要。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关进岗位、关键工种在奖金分配上进行大幅度倾斜。为执行质量否决权制度,从综合奖中抽出50%奖金实行单独工程质量奖,每月有总工根据当月质量检查结果发放。对是否达到质量标准的工程制定出具、详细的内容。

2.我们要进行质量管理观念的推广,促进职工的相关管理理念思想的更新,以保证职工们的日常质量意识的深化,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对相关经济技术问题解决,促进其日常交通公路建设的稳定。我们也要进行质量安全管理知识的推广,确保其质量管理知识培训的定期性举行,满足工程的质量管理的需要。利用黑板报、《施工简报》对身边的质量问题及时宣传报道,在职工驻地、工作现场制作了质量宣传标语。第三,结合本人的工作岗位,在全公司开展了如何提高工程、工作质量“有奖征文活动”。第四,结合全国质量月活动在本公司开展质量竞赛月活动。第五,项目经理部、处定期召开质量讨论会,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问题进行研讨。通过参观、学习、宣传,提高了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

四、结语

公路建设的综合效益的提升,离不开对其内部质量管理环节的优化,离不开对其内部系统的各个环节的有效优化,这需要引起相关管理者的重视,以保证实际工程质量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建强.公路施工与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姚祖康.路面设计[M].安徽科技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改进

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扩大了水利工程的规模,相应的,水利工程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效益。同时水利工程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在随着水利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也在逐渐增加,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迫在眉睫。

1水利工程及其作用简述

水利工程是指修建的通过控制和调配天然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资源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利无害的工程。通俗来讲就是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需要修建水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槽、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以及专门水工建筑物这三大类。水利工程有系统性、综合性强,对环境影响大,工作条件复杂,工程效益随机性强,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工期长,投资大等特点。如果在工程进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将会对工程施工造成很大的损失与影响,对于社会的经济也将造成很大的影响。水利工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防治水灾。在降暴雨发洪水的时候,可以有效减少洪水,对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经济稳定都会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2)合理配置水资源。我国地域面积广阔,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匀,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跨流域调水,将水资源丰富的地方的水调配到水资源短缺的地方,使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3)促进工农业发展。对养殖业、灌溉农业的发展,以及对于水资源需求比较大的工业生产,水利工程都为其带来很大的积极作用。(4)保护和改善环境。水资源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发电技术的开发,就可以减少发电中的资源浪费问题。或者利用水利工程对水资源合理分配,对于环境质量差的地区的环境将会有很大改善。

2水利工程管理及管理体制简述

水利工程管理指在水利工程完成后,对正在使用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设施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水利工程管理不当,不仅不能使水利设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且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和灾难,对国计民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一般情况下,每个水利工程都会设立一个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运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监测、维修和科学地使用水利设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水利工程的管理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目前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还是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制度,管理过于单一化,缺乏监管制约,体制构建也不合理,管理机构性质划分不清,职责不明,管理问题较多。

3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3.1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在改革开放之前,大部分水利工程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的管理模式的制定也是计划性的管理程序和规定。虽然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管理模式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对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保障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现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水利工程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正在不断地显现,如:管理形式单一、管理方法僵化等。然而,管理人员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不愿意尝试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缺乏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致使管理效益越来越低。

3.2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水利工程管理由于以前的管理机制的影响,以及管理体制不能及时完善的影响,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划分,导致目前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形成政企不分、政事交叉、各自为政、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进而导致管理人员的分工不明确,管理内容的划分模糊,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积极性差,管理工作不能及时进行,管理问题频出。同时由于管理性质划分不清,公益性与经营性难以协调相继,最终使得管理机构不能得到国家有效的支持,管理出现困难。

3.3国家支持力度不足

由于大部分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具有公益性质,为了照顾到经济困难的群众,对于有些群众的水资源价格较低,但国家对于公益性的财政支出较少,导致水利工程管理经费欠缺。而且,国家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总体上要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负盈亏,以收抵支,使得其管理面临困难,更难完善管理制度。

4水利工程管理的改革思路

4.1加大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支持与投入国家应该加大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支持与投入,在管理技术方面,为其引进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管理技术;在管理人员方面,多为其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或者为其介绍专业的管理培训人员,对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进行适当培训;在管理设备方面,为其提供更加先进的检测设备;在资金方面,加大公益性资金的投入。

4.2明确水利工程管理性质及管理标准

对于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的性质要进行明确的划分,将政企分开,使其工作范围明晰化,减少或杜绝管理单位互相推诿责任,互相依赖,工作不认证,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如将公益性管理与经营性管理分开,公益性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公益管理,国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保证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经营性管理机构主要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满足自身需要,自负盈亏,自负责任。水利工程在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保证工程的安全性能,如:水利工程的各项蓄水、壅水、输水或泄水建筑物,必须具有足够的抗水压、耐冲刷、防渗漏、抗冻融等特殊性能;其次,在工程运行的过程中,要具备专业化的技术,灵活应用调度;再次,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制度建设,建立有权威的指挥调度系统,以便使水利工程的效益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后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管理方式的完善。

4.3加强管理观念更新,完善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要转变管理观念,接受并适应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对于管理工作要灵活进行,不要僵化思想,不知变通,对于上级的意见要选择性采纳,对于错误的指示要及时指出,要实现管理过程的自主化、灵活化。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得到了转变,就要对管理体制进行健全和完善。首先要明确工作范围;其次要改进管理方式;再次,要加强与其他水利部门的合作;最后,要结合绩效考核机制。

4.4强化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

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意识不强的员工,管理部门可以适当地采用下岗制度,聘用工作能力更强的员工,或者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大力提拔,以此来提高员工的竞争意识,积极参与工作,为水利工程的管理提升效率。

5结语

水利工程管理的创新对于促进水利工程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同时,水利工程管理的创新也是时展的需要,目前,水利建设应该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水利工程管理的创新将对其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今后,水利工程管理还要不断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吉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8):125-126.

[2]范晏岗,李铭杰.论水利工程管理及其改革措施[J].陕西水利,2011(4):49-51.

[3]方国华,高玉琴,谈为雄,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3(3):39-44.

篇9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公路工程 公路建设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制度改革形势的深化,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扩大了施工管理的内容,同时也使数量、成本与质量的矛盾愈显突出。因此,现代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比过去更为丰富,它不仅受到思想、技术、组织、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并兼有咨询、顾问、参谋、控制的涵义,还涉及到工程法规、行为科学及技术美学等诸多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工程施工实践,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1.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的关健,并且有利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监控。为此,要加强三个层次的控制和各层次的职能,即政府监督,项目(施工)监理和企业自检。要在建立公路监理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又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单位三者的关系。并概括为:(1)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关系,是依据工程建设发包和承包合同或协议,构成承发包的关系;(2)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通过监理服务协议或合同确认职责、权限和经济关系;(3)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也没有任何经济关系,而仅仅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

2.要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监理、检验和质管组织。(1)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办法和监理合同,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理职权,对建设单位和承包(施工)单位均具有监督权,以负责保护双方利益。(2)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质检和抽检。(3)施工单位要成立各施工点质检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

二、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质量管理总目标,也是为质量管理创造前提条件的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重视基础工作,才能坚持做到施工中的“四有”、“五化”,即:有方案、有标准、有制度、有目标;施工规范化、操作规程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数据科学化,才能确保建设总目标最合理地实现。

1.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1)各项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要点,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以及工程监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资料,统一印发至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其人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现代工程建设要注意技术美学,强调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统筹考虑。(3)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文件,在开工前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

2.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计量检测工作的加强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为强化检测手段,要求各地、市公路部门和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试验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常规试验和抽验工作,拨发专款配置仪具。

3.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施工。项目建设在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指挥部)将各种原始记录表、检验记录表、测试报告表及统计表格等发至施工单位,并规定向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定期报送各种资料。通过检验测试人员提供的资料掌握现场随时发生的质量情报和数据,以便及时分析质量动态,采取应急措施。

4.建立健全责任制。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制定各级职责范围,实行奖惩制,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三、加强质量控制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对工程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其核心是贯彻“预防与把关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其目的是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因素主要有设计、材料、施工、检验四个方面,并且要在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事前控制、过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当然,其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1.设计质量的控制。对路基、路面、桥涵结构设计的图表、资料文件因未经施工实践,有很多不尽合理及遗漏的地方,这些错误部分往往不易暴露,除开工前通过设计文件会审控制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通过以下途径解决:(1)重大变更应严格按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办理。(2)非重大变更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处。(3)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监理工程师可以书面明确解释或补充规定。

2.材料质量的控制。原材料是工程实体的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求施工单位:一是把好材料采购关;二是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测试鉴定;三是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和半成品。

3.施工质量的控制。(1)抓好各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以防患于未然。对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通过定期检查评比,有的放矢地对重点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如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发至施工单位,目的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2)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普遍性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以保证工程质量。(3)对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情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4.对检验判断准确性的控制。质量检验属于质量管理中的把关环节,往往会因为检验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工作中的差误和检测仪具的精度不高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影响和危害了工程质量。为此,要选用高素质的检验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对仪具要经常校正,以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

5.其它因素的控制。民事纠纷、报酬不合理、劳动强度高、劳保条件差、干部作风不深人、施工人员情绪不佳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人为的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这些因素不可忽视。因此,领导干部要深人施工现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监理人员和检验人员也要经常深人施工现场抓好质监工作。

四、严格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是评检施工质量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标志着质量好坏的程度,其关键在于做好下面几点。

1.明确质量检验标准、内客和手段。检验标准包括主要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检验内容主要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结构整体和部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检验,使工程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检验手段是通过仪具测试和试验数据结果反映出来。对技术标准高、工艺较复杂的项目,其检验标准另有设计规定的要求,并经质量监理人员检查后方可签认。

2.检验的组织形式。质量检验应坚持专职检验和自检相结合,日常检验和重点抽验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检、互检和全面检查相结合。专检人员必须从施工准备、竣工交验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验。

3.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无论管理制度、工艺措施、规范、规程、规定要求,还是从平时检查到具体指导,从关键部位到每道工序,都必须强调一个“严”字,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更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苛地进行妥善管理。各级技术负责人对质量管理要做到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果评审和信息反馈工作,纠正过去偏重事后把关,管结果不管中间检查的习惯。

篇10

一、进行充分的施工准备

1.要建立严谨、规范的内部约束、考核、激励机制,用制度管人,用规章管理工程。

2.要补充调查工程沿线影响施工的因素,标注出平面位置图,并进行分析、论证,写出调查报告,作为修订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控制预算的依据。

3.研究施工图纸,吃透设计意图,澄清图纸中的问题,恢复定线和施工放样。对所有控制点进行加密、保护、记录。

4.根据施工合同协议和现场调研认真编制施工控制预算,作为控制支出、进行成本预测分析、经济核算以及统计工程进度的依据。

5.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使相关人员对工程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控制、资料整理有全面的了解。

6.建立工地试验室,并申请临时资质。对施工中拟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取样试验,建立相关技术参数的数据库。

7.绘制关键工序施工工艺流程图和试验操作规程、质量检查评定、计量支付、设计变更、事故处理等操作管理框图,并使图表上墙。

8.根据工期要求、技术标准、机械设备能力、材料供应、自然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佳施工方案,完善施工组织设计。

二、合理配置施工资源

合理配置施工资源是保证施工现场动态投入生产要达到最佳组合,完全阶段施工任务,获取较大经济效益的关键。

在施工过程中,人力、材料和机械需求量不断变化,在配置施工资源时应力求均衡。要根据进度计划编制人力、材料、机械进场计划;根据材料供应与使用情况决定材料储备量;根据主导机械配置与之能力相适应的附属机械;根据天气情况和实际进度对资源进场计划进行调整。做到人、机、料、法、环协调统一。

三、认真做好试验段

试验段施工之前要编制施工计划,明确施工方法、技术要求、试验检测内容以及达到的质量标准。施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做好记录、分析、总结,为大面积施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四、适时调整机械组合

1.根据进度计划、质量要求和机械的生产能力选择主导机械,并留有适当的余量。

2.全套机械的生产能力是由其中生产能力最小的机械决定的,因此,加强机械的统一调配,始终保持机械的最佳组合,提高机械的使用率。

3.要组织维护、抢修小组,备有关键配件,定期维护,随时随时排除故障,提高机械的完好率,确保工程正常进行。

五、切实做好防洪排水

1.施工前,要结合施工方案和施工图中的排水设计,制订防洪排水方案,做到永久性排水设施与临时性排水设施相结合。

2.路基路面施工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和方式,始终保持纵横坡度和碾压的平整度,使雨水能迅速排走,防止边坡坍塌堵塞水沟。对排水困难或地质不良地段,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

3.合理安排桥梁施工次序,主河槽基础应尽量在枯水季节施工,桥梁预制场应建在洪水位以上,汛期施工时,机械、材料、设备用过后尽快撤离现场,减少灾害损失。

4.下雨期间要经济上路巡查,及时疏通水沟,减少路基积水。要了解天气变化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减小雨水对施工的不利影响。

六、重点治理质量通病

1.彻底处理软弱路基,确保路基整体稳定。路基不均匀沉降会导致路面开裂、路基失稳,危及行车安全。主要原因是路基未充分压实。2.认真处理路基与桥涵接头,防止桥头涵顶跳车。桥涵与路基施工往往不能同步进行,在路基与桥涵之间形成接头,若施工质量控制不好就会造成跳车,一般设置桥头搭板,铺设土工隔栅或土工布,改换填料等。

3.严格控制路线的线型与标高。随着公路修建等级的不断提高,施工中对路线线型与标高的要求也越来越严。纵横坡不适、平整度差等直接影响公路的外观质量和使用品质,影响服务对象的舒适度,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故这些问题要从路基开始层层检查验收,达不到要求及时返工,谨防积重难返。

4.确保结构物的内在和外观质量。公路是暴露在野外的线形构造物,既要满足行车要求,又要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满足行人的视觉要求,为此,要达到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的统一。满足结构物的内在质量,必须控制关键材料、关键工序、关键工艺;满足结构物的外观质量,必须做到工艺精细、线条分明、线型顺适、层次清晰。

七、加强进度控制

1.根据网络计划或进度管理曲线,查找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差距,分析影响进度的原因。

2.调整滞后项目的施工方案,适当增加资源投入,科学安排施工顺序,采用多作业面的平行流水作业或立体交叉平等流水作业,加快施工进度。

3.合理压缩关键线路上的作业时间,尽量保证总工期实现,必要时倒排工期。

八、搞好成本管理

1.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使采购、库存、发放、使用等每一环节在制度在约束下进行。

2.根据施工定额对各分项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力求使人工、材料、机械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3.分项或分部工程完成后,要对照施工控制预算进行成本预测,对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超支采取应对措施。

4.单位工程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成本核算,根据实际发生的工、料、机及管理费计算出该工程的实际成本,与施工控制预算比较,查找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5.工程全部完成后,要结合施工控制预算、计量支付进行效益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九、做好施工保通

1.便道、便桥的通行能力和承载标准要与施工规模及机械通过量匹配。要加强养护,使便道、便桥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2.地方道路作便道时,要与道路所有者签订使用维护协议,对承载能力低的桥涵进行加固。

3.边施工边通车的路段要设立安全标志,且由路政管理人员指挥交通,避免交通事故,减少堵车现象。

十、加强初期养护,配合交工验收

1.全面检查路基、路面、桥涵、构造物、交通安全设施,存在问题及时处理。

2.清理路基、路面上的施工废料;按路基标准横断面整修路肩、边坡;清理桥涵、构造物上的附着砂浆;修补路面及构造物的局部损坏;使公路线型顺适、整齐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