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程目标与编制不明确。过分强调课程的工具性,编制以学科系统为依据,教材的内容较为单一,教师的教学也大多依赖理论教学为主,并未与学生的学习实例进行密切的结合,也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此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若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不仅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地位。认为只要掌握专业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传统的考核方式。传统考核方式基本上都是理论考试,过于单一,只要在学期末要求老师划出重点,学生背背书本就应付过去了,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没有对课程的内容加以理解,和当初开设此课程的目的相差甚远。很多学生也认为,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重点是掌握专业知识,并不需要对思想路线、政治方向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考虑,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
(三)学生的主体性不强。现代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的文化传授活动,而且是师生的相互交往的活动、情感交流活动等。教师与学生都可以作为主体,互相的角色是多重的、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而目前大多还是“教师中心论”,学生是一个从属地位,其实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只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但是任何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学生主体的吸收、转化。
(四)学生缺乏艺术修养。艺术陶冶情操,良好的道德情操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在现阶段下,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艺术修养课程较少,难以起到真正的育人效果,考虑到这一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尽可能地在保持理论课程的科学性和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开设一些比较系统的艺术修养课程,例如书法、美术、文学欣赏等。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知识,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情趣。
二、课程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学生中心”的思想。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现代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理念中,应广泛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潜力,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和创造性,能够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老师在讲台上对照课本讲述哲学理论,学生记录笔记,转变由“知识的灌输”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方,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与讨论,鼓励学生来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求知欲望。
(二)改变考核目标。改变过去一考定分数的情况,可采取多方面的考核目标,例如,考勤、主题演讲、课堂表现以及论坛活跃度。考勤,每学期教师对学生的考查次数应该大于三次,具体的考核方式必须要灵活多样,可以使用签到、点名的方式,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主题演讲是学生们展示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自组团队,共同研究主题,共同出谋划策,彼此分享成果。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促使学生融于课堂教学。开设网络论坛,创造了师生之间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让老师和学生们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加互动性,给学生营造出展示自我的条件,鼓励学生自主的进行表达。
(三)注重教育实践。当前,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大多偏于理论化,很难理论联系实际,这就导致了学生认为此课程是非常的枯躁。为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推动学生的自我学习,实践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教育方法,只有通过教育实践,让学生参与到社会调查,并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自我发展,引导和鼓励学生亲自去探讨、解决问题。另还要组织学生参加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来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带给人们的意义,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掌握和理解,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课程改革才会有最根本的突破口。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要具备一下4点:(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2)复合型的专业能力。(3)崇高的专业道德。(4)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育人。“以身示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使教师更具有说服力,才能成为一个有素养的教育者。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担负起“传承文明、咨政育人、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使命。
三、未来的展望
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课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61-02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情境教学的涵义及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情境教学的涵义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目标出发,以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原理为依托,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情境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重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体验知识生成的乐趣和过程,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他们对政治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的新型教学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情境教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真实性。是指情境教学中提供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思维规律,它是情境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其中所包含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只有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理解知识的涵义并真切体会学习知识的意义。
2.复杂性。是情境教学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特征。书本上以文字符号来表述的知识是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的,相对于复杂多样的现实生活来说,它把对象简化了。抽象知识也可能是复杂的,但是它没有生活事件那样纷繁多样、变化多端。因此,情境的设置应当是复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情境时不要总是挑选那些简单直白,没有任何价值的事件,那样做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情感性。传统的教学是向学生讲授以语词、符号来表达的定理、概念等知识内容,在这种孤立的智力活动中,思维与情感被割裂开来,情感活动基本上被排除在教学活动之外。而情境教学应该把知识、思维与情感融为一体,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应当伴随着情感变化,情感性是情境教学的特征之一。因此教师设计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情感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事件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不能因为事件中的一些部分与课堂教学涉及的知识联系不密切而删除,这些情感因素恰恰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更好的发挥情境的作用。
4.典型性。在选择情境时我们会发现,与某个知识点相联系的事件可能有很多。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最具典型意义并且最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的事件作为学习情境。这样的事件不但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情境教学的时效性
(一)情境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性
众所周知,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出来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然而它却是以抽象和简约的语言文字形式来表现的,学生所学的正是用语言文字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者与实际事物相关的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二)情境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本质要求。情境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营造,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右脑,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以及生活进一步概括加工后才呈现给学生的。情境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新精神被有力地调动了起来,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看似幼稚、可笑的问题,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幼稚、可笑的问题背后是学生的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三)情境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参与课堂
每一个教育和教学过程,也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良好的情境产生良好的情绪,情绪表达出主体的状态和客体的态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情绪的唤醒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时,操作效率最高,良好的学习情绪,即愉快、高兴等情绪能促进个体智能的发展,这时人的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能较好地理解、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学习效率高。要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通过设计真实的、开放的学习情境,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开阔眼界、提高素质,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考的火花,促进知识的迁移,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
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小,一个人再也不可能不与别人发生联系,因此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也就越来越重要。情境教学创设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答案,关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生生间真诚而坦率的交流现象出现了,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情感流露真实,说出了传统课堂上不可能说出的“孩子话”,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有了长足的进步。
(五)情境教学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很特殊的课程,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借助一定手段,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内心对所学内容产生认同,从而把这些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每一种道德要求要在学生内心激起一种道德风暴。经过内心的道德选择,道德冲突,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教条化的道德要求具体化,生活化,趋同化。创设良好情境,利用良好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能使学生达到明理、启思、慎行、悟德的目的,最终把德育任务内化为自己认同的道德要求,有助于完成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课程;课程资源;价值维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一方面,承载着向学生传授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伦理等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承担着促进高中学生良好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丰富多样,既涵盖了有关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的文本知识,又包含了有关拓展学生实践技能的实践活动性资源;既有显性的知识性资源,又有隐形的课程性资源;从课程资源的分布空间来看,既包括校内资源,又有校外资源。
1坚持多样性价值维度
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也是丰富多样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观上要求教师要活化教材、活化教法、活化教学进程,整合课程资源,提升授课效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共由四部分组成。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经济知识涉及价值创造、资源配置、生产、消费、投资理财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如果就知识讲知识,极易导致学生厌学现象的发生,课堂也会变得僵化。丰富的社会经济生活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超市、去菜市场、去企业、去公共服务部门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经济实践生活中深入领会:商品、价值、价格、消费、生产、投资理财、市场配置资源、国家财政等知识。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不当得利、经济犯罪、资源浪费等现象,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办法。政治生活涉及到我们每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如果教师单一的从文本知识出发,整个教学任务只局限于教授文本知识、解读文本知识、复习考试等,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因为就知识而解释知识的授课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容易失去对政治生活的情趣。无兴趣的接受,无异于灌输。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大力挖掘课程资源,集文字与音像、实践活动、信息化等资源为一体,打造立体课堂、生活课堂,让孩子们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就是国家的小主人,为了国家的宏伟事业自己应该尽力尽责。文化生活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总体风貌,既是一个国家精神生活的浓缩,也是我们每位社会公民精神生活的浓缩。教师应从生活实践中有关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入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魅力、深刻体验文化传播的深远意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社会交际活动、参与文化产品的研发等活动,深刻体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哲学知识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内容较为深刻,体系较为庞杂,需要教师充分的利用多媒体、音像、校内外图书馆等教学资源,实现文本的生活化、情景化、情趣化的转化。
2坚持时代性的价值维度
思想政治课文本内容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脉络,也体现着时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思想政治课教育不可能脱离时代的要求、形势的发展。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在课堂授课、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素质拓展等方面,一定要与我国当前的国情、学情、校情相结合。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从世界的视域反思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政治民主建设问题、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问题、建设人民群众路线问题等。要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3坚持教育性的价值维度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应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因此,教育性应是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首要属性。高中阶段,正是孩子们进入青春期的阶段,“叛逆、抑郁、性意识”等方面逐渐显露。
4坚持民主、公平的价值维度
篇4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信仰日趋多元化。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和希望,是党的后备军,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如何引导中学生的思想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关系到党以后的建设和发展。概括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增强党对青少年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党的后备军和祖国建设的有生力量,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此外,由于中学生的心智尚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的主流思想,需要中学生认真学习和践行。
2.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中学生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锐增,思想政治课程由于其在评价体系中所占分数不高,导致一些学校和老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进而导致了学生的偏科。这里,笔者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宣传党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理应在中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
1.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新的教师观。
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与教师共同学习。
教师应该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学生由于其所处阶段的特殊性,无法时刻关注和理解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论性较强,很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随时关注和收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运用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来,让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不再抵触和消极应对。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努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领路人。作为教师,面对传统教学方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创新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笔者在课堂中曾采取如下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每次课堂之前搜集各种与思想政治有关系的事例与学生分享,然后待学生积极讨论后悄然引导学生进入思想政治的教学中。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感兴趣。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在教师眼中都应是平等的,一个学生就像一颗种子,教师要学会耐心扶持,悉心呵护。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笔者经常会创造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情境,细数社会上发生的各种时事,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自己,并尊重每位学生的观点。
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笔者以为,个性意识是个体能力的重要体现,没有个性的学生就不会有很强的创造力。因此,要想成功,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并不只是表现在发明创造上,还表现在对社会现象的评判中,在一次次观点的碰撞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看法,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篇5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程;高职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其应用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抛锚式教学模式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结合,极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事实问题的基础之上,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它在价值取向上,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精髓与主线,将发现、建构作为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强调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结合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方法,能够凸显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与优势,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
思想政治课程的设计应当以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为原则,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将“抛锚式”教学分为课程式、专题式与交互式三种类型。在具体的政治课“抛锚式”教学中,分为创设情境、确立问题、探究问题、效果评价四个环节。“抛锚式”教学认为学习与教学活动均应围绕着某一“锚”来设计。所谓“锚”,其实就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而“抛锚”的过程就是生本对话的过程。思想政治课中,通过师生对话创设一个真实的、完整的而又相对复杂的情境后,由于这一情景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所以就具有明显的时政性与实践性,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即学生与创设的情境之间的对话。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相结合,不但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开阔的思维品质。
三、思想政治课程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形成和发展。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能够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可以有的放矢地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问题。
1.传统的授课方式不适应新知识的变化
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授课,特别是教材上十分注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严密性,忽视了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很难跟上时代的变化,它不是给师生提供对话的平台,而是使学生被动地顺从、认同和接受。
2.传统的教师角色不能适应“抛锚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长时间地被奉为知识的象征,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占有者。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创造性,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但是,在信息网络时代,人们很容易从开放的数据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主要职能就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不明确
课堂教学评估作为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探索出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抛锚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应用的实现
1.“抛锚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想要达到对一个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他人的经验介绍。建立在这一要求基础上的“抛锚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以“问题”为核心,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其具体过程如下: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交流与协作、总结与评价。此处继续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如何与该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以完成教学目的的有效实现。
■
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创设一个真实的并与即将学习的知识相关的情景,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直观化与情景化的结合。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小组讨论、反思,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解和感悟。
2.转变教师角色适应“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课程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师提出的挑战之一就是角色的转换,即教师应从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教练”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即教师自己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看成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抛锚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发现新的问题,只有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基础上,“抛锚式”教学模式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成功展开。
3.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评价标准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考量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开展的标尺。有效教学的构成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教学评价的激励性,教学状态的自主性,教学氛围的和谐性,教学探究的科学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教学特色的艺术性。有效教学的真谛在于使学生真正认识自主学习的精髓,理解自主学习的环节,掌握自主学习的秘诀。在此需要以“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为基础,研究该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有效展开的标准,以此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有力依据。
4.教学内容与真实情景相联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抛锚式”教学中,情境应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学生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抛锚”。学生更易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同化和顺化当前所学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真实、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借助“情境”,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方式达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五、总结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确立探索创新意识,在培养目标上确立自由发展意识。实施“抛锚式”教学,教学内容应从“记忆型文化”转向“思维型文化”;教学主体应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作战”;教学方式应从“以授为主”转向“以导为主”;教学评价应从“量化评价”转向“质性评价”。
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上的“抛锚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现状,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礼节性对话、反思性对话,使政治课的教学“田野”不断开阔。
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不仅能够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且将极大地促进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工程的同时,使理论研究的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高文.共建教师发展的开放学习环境——探索以网络为中介的研究型课程的教师教育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05.
[2]刘洋,钟志贤.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05(2):9.
[3]卞晓晓,戴亮.教学评估信息系统设计开发[J].福建电脑,2010(2):120~121.
[4]吴开军.基于数字化校园的高校教师考核系统[J].计算机科学,2008,35(4):376~377.
篇6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改革
院校分析和研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诸多因素有利于为决策部门提供信息和现实依据,促进课改健康、持久地向纵深发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程改革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情感奠基好基础。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在新形势、新环境、新冲击下,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思维方式、道德行为、社会心理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充满机会与挑战。
(一)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
在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思想目的论中,关注人的社会价值,压抑了“自我”,限制了“独立人格”,这种影响,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 发现了自己思想政治知识的欠缺和能力的不足,没有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自我认识,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能更好的生成了更进一步的求知欲。学生没更好地参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学生不能更好的通过独立思考来主动探究学习,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准,没有更好地挖掘学生的独立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很多忽视学生个人情感和动力源泉,制约了学生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健康发展。
(二)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际问题的研究。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一些社会的不良现象和阴暗面都被剔除在外,回避了丑恶,形式单调,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目前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围绕某一纯知识话题而进行。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学问题的实践能力,不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没有使学生对探究活动逐渐习惯,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习惯于观察周围的现象,不善于去主动的探寻和发现,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个人认为学校并没有在这方面给教师留出更多时间,加之缺乏培训,导致教师觉得自己缺乏足够的知识与技能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轻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觉悟的提升。
教师没有要通过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没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使得学生的价值观素养不能更好地提升。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须解决的新问题
新形势下高职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对我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要求,这就促使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现实,研究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院各方面发展的灵魂,关系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健康成长。创业环境下的教育应多维度拓展研究领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素质。加强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教育内容的拓展。国内外各种环境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制约和影响力。高职生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价值评价标准趋于多重化,部分高职生由此陷入价值判断盲区,出现价值选择个体化、价值目标功利化的现象。互联网以其快速、便捷的优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使高职生更便捷地了解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侵蚀着高职生的思想,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和环境。
三、课程改革中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政府部门有效的课程改革
靳玉乐等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显得“含混不清”,并没有人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作出明确的回答,这会导致“改革实践的不知所措”[2]。要挑选具有教育意义,思想健康并具有高度价值的材料作为教材,让学生体会到愉悦美的同时,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培养他们对他人、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坚决反对不健康的内容进入校园,如果带给学生那些不适合他们的思想政治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现实状况中选其健康的、带有阳光的内容来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让学生理解社会的美与丑,正确的评价和利用,正确的把握好尺度。
(二)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认同感(receptivity)又称接受度,是指教师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正面的态度和行为[3]。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终执行者。各国课程改革倡导与就业相匹配的课程改革理念,要充分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和职业性,开发智力资源,通过培训、讲座、竞赛等手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课程效果 高职院校围绕着课程发展的时代性和职业性,让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带来动力与挑战,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学历、高职称。
(三) 提升教育的愉悦感
在随着高职院校职业发展和信息时代更新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跟上现实步伐,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直接的和谐关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师对新课程和教材的适应性,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中不断尝试新的教育内容和评价方法。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如何设计教育内容,如何设计教育方式,从而更好地体现新课改中所蕴涵的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愉悦感。
参考文献:
[1]杨启亮.评古典儒学的人本主义教育观[J].中国社会科学,1990,(4):147一158.
篇7
一、新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每年我国有将近两千万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造成这些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研究,总结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通过本文的调查得知,很多高校并没有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安排的不够,对于很多高校而言,仅仅针对毕业生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的课时比较短,课程内容也比较宽泛,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第二,很多学生对于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学生利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间来学习其他课程,或者是上课不注意听讲,很多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法理解,更不用说在就业过程中学会实践运用。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够合理。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指导,但是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得知,很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对于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言,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而开设的课程,但是很多高校直接利用普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为学生进行上课,无法体现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第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然而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会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选择错误的道路。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落后。对于目前很多高校而言,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是如此,很多高校依然采用落后的教学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学生依靠书本,老师依靠黑板和粉笔进行教学,学生对这种教学手段比较反感,加上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不重视,很容易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教学效率非常低下;第二,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手法,老师在讲台上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但是学生无法完全融入到课程中去,造成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较差。
二、新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对策
无论是对于高校而言还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不断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需要对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视。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从而最后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所以,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都需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争取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需要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包括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或者是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场所等等;另外,可以邀请一些企业的员工以亲身经历为学生进行授课等等;第二,大学生应该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必须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且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能够及时有效地指导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为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于高校而言,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的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因此为了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必须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够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加符合要求的人才;第二,对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除了可以利用本校的教师进行授课以外,还可以要求企业中的员工进行授课,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及时提高自身的相关素质,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抓住良好的就业机会。
(三)不断充实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于社会或者企业而言,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要不断修改其教学内容,使之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大学生在就业期间,针对自身的就业情况进行反馈,根据大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实际的调查,从而认识到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时地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不断完善其教学内容;第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就业过程的艰难,同时也应该树立就业的信心,不断发现并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能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最终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四)创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得知,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传统教学手段都存在一定的不满,从而无法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讲解,让学生能够通过文字、图片和声音等多媒体的方式感受到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效率;第二,不断学习国外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这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和难题。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相信,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赵天睿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具体措施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新的素质教育提出,高校应当注重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所谓的综合性人才是指,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及成绩都较为的优异。比如思想道德建设、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身心素质等。在这众多的综合性因素中,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及综合素养的高度,是学生能否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再者,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符合当下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的最佳阶段,学生的思想意识及行为规范将在这一时段完善、定性。高校中之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为了辅助学生建设良好的道德评判标准,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塑造独立完整的人格。这些优秀品质的建立都将为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做下铺垫。最后,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有效性是改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质量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在当下众多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学生学习的情绪普遍偏低,课堂氛围较于枯燥乏味,教师卖力的讲述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一现状的根本途径便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进行网络教学,将思想政治教学建立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高效开展,从根本上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提升。综上所述,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对综合性人才培养、适应大学生实际发展需要、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的一项必要举措。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与学生的实际实况相结合
笔者在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考察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门单纯的文化教程,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和普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仅仅成为形象教育工程的一种。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当切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把发展学生、完善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把解决学生现实中的思想问题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难题,思想难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等。这些思想难题成为学生成长路途中的绊脚石,阻碍学生健康全面的身心发展。因此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难题,使其摆脱思想困扰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育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留心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生反常的行为中捕捉其思想意识形态。教师要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切身地体会学生的感受,继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思想问题的最佳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思想困境,摆脱负面思想的束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预留出充足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思想特征有最基础的了解和掌握,及时知晓学生现阶段在学习与生活方面所面临的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教师将就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使其茅塞顿开,继而将这些难题一一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相结合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感染力、吸引力,使其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质的提升。
2、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网络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跟不上时展的教育永远都是落后的。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技术已融入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大学生追求新鲜事物的热情只高不下,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可以依托网络平台,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得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代相接轨。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网络平台上的信息瞬息万变,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当选取当下社会中广泛议论探讨的,有较大影响力及教育意义的热点话题。将网络话题充分、恰当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网络时事的引入能够给学生的心灵深处造成巨大的心灵震撼,学生自身的思想价值取向、行为评判标准、道德观都将受到猛烈的冲击。在此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思想认知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常规表现,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选取下来的视频、声音、图片等网络资料展现给学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打破了原先沉寂死板的课堂教学氛围,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元素的交融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课堂体验,学生的注意力被百分百的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和质量。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教材中的思想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扩大并加深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意义,正确的思想观念悄无声息的充斥着学生的大脑,学生在思想意识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正确、规范的行为评价标准,其三观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建设将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3、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结合新的评价考核体系
成绩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决定着人才培育的总体质量。目前,在我国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尚未建立健全评价考核体系的院校呈大多数。在大学课程中,相较于专业课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一思想认知直接致使思想政治课程的成绩评价考核体系的松散、随意。单一、失衡的评价考核体系仅仅是对学生思想理论知识的考核,并未从根本上考察检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准,不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及道德建设的完善。因此,笔者建议,思想道德评价考核体系应当由专业的教师团队和专家队伍共同建立,只有这要才能保证考核体系的完整性和可行性。笔者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成绩的评价考核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课本理论知识。2.日常表现(课堂表现、生活表现等)。3.实习业绩。三方面的成绩之和将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最终成绩。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候,应当遵循新的评价考核体系的内容,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当留心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不良的行为举止加以引导、矫正,做好其思想工作,提高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控力。教师在课下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影片,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良好的道德、精神武装了学生的大脑,为学生日后的学生及生活表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春桥.专业化:高校专职辅导员的理性诉求[J].教育与职业,2008,(9).
[2]夏晓虹.从英国导师制看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8,(1).
篇9
一、目前关于主客体关系多种说法的质疑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区别在于: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为了按照自身的尺度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因而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表现出了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客体之所以成为主体的对象性存在,是因为客体一方面具有满足主体需要,可以被主体认识和改变的性质。另一方面客体又具有律他的性质,制约着主体的活动。客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处于被支配地位,是起被动作用的一方。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之间不仅可以相互渗透,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体不仅是主体,也可以成为客体。当主体自身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时,也就成为社会、他人及自我的客体。客体不仅是客体,也可以成为主体。客体以主体存在为前提,并内蕴着主体的存在,主体本身还是客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客体关系是在动态过程(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而且随着这一过程的结束,主客体关系也随之结束。如果主客体的规定性搞不清楚,往下主客体的讨论就很难深入下去。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阶段的主客体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然呈现出自身固有的规律。因此,笔者将从各阶段具体的矛盾和规律出发,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阶段不同的主客体关系。
1.教育阶段
这一阶段教育者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和理论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自觉地选择、消化、吸收这些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从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在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第一种形态:教育者所表达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水平的矛盾及其运动。正是这一矛盾及其运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一阶段。
2.内化阶段
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从知到行的过程,即知然后行,行深化知,知行互动,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的过程。当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相协调时,受教育者必然主动接受教育,从而引起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时对自身已有一种评判性的自我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递的社会要求鼓舞下,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指引下,他会产生一种新的自我意象,那是一种更高阶段的理想的“应然”和“将然”状态。反观自身当下的现实状况,受教育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教育期望和意向,形成一种较高层次的“心境”。这种自我期望将会增强他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容的理解、体悟和追求,也为他的自我教育设定方向,提供内在动力,令其不断地改造现实的自我,不断提高既有思想政治品德水平。
3.外化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还表现为思想政治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
在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受教育者把自身在内化阶段已经形成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并养成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在此阶段,基本矛盾又转化为第四种形态: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矛盾及其运动。正是这一矛盾及其运动,推动着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这一阶段的完成意味着他们能自觉、主动地用相应的理论框架认识问题,用相应的理性思维分析问题,用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承来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指引自己的生活实践;在新问题、新现象面前也能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是其自身知情信意行内部矛盾的客观运动结果,知情意信行的矛盾链接上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作用链条,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转化扣住了关键环节。
4.重新教育阶段
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联系,把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反馈检验,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新一轮“两个转化”的行为,以便形成更好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在此阶段,基本矛盾转化为第五种形态:存在着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社会效果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正是这一矛盾及其运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实质上是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端。
篇10
1.开设思想政治通识教育课、选修课
思想政治教育课可采用通识教育课(必修课),分年级、分专业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要设置选修课程,通过课堂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借鉴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管理经验,传递给学生最前沿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向学生推荐思想政治相关经典书目。
2.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利用我校在线课程平台(泛雅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传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提高实效性。利用网络平台连接其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授课视频,让学生全面学习,实现教学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触到新鲜的理论知识。
3.活跃教学模式,建立案例辅助课程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比较枯燥,在课堂上增加一系列小活动,比如“阅读经典”、“传唱革命歌曲”、“朗诵革命诗歌”等等调动学生上课的参与积极性。建立案例辅助课程,通过案例引入、分析的方式,将被动、灌输式的课程变成积极、参与性的课堂。课程内容紧跟新闻时事,加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敏感度,通过分析案例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实用度的认同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在学校建立一支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负责课程教学、学生思想指导。可在全校选拔年轻活跃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老师,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组成稳定的教学团队,如今,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要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一个课堂、实践和网络平台“三个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真正实现师生、师师、生生的良好互动。同时,积极外聘一些知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定期开展相关讲座。
2.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团队建设
建设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趋势、传递理论前沿信息、参与举办校内外思政研讨会,主持参与思政相关课题研究。在进行思政研究时,让学生参与到专题性、研究性的思政课题当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实践能力。
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1.校内成立学生社团
建立思想政治相关学生社团,带领、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思想培训学习,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我校的很多学院开展的“青马工程”定期在学生当中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培训活动,在思政课堂外学习党团知识,了解思想政治动态,在学生中有很好的反响。
2.开展实践活动
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思想课程的意义。一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各种竞赛活动,这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思政教育既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还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各类型的文化指导服务等;三既要加强专业内的实践,如专业实习等,还要加强专业外的实践,如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还要注重教师的指导。既要在校园内进行,还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锻炼社会能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
1.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
设置课程咨询、课程实践、课程资源、课程案例、理论前沿等等几个板块,供学生查阅。
2.在学校定期举办思政类讲座、研讨会等。
3.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平台、微博公共平台。
4.在河南政法大学贴吧中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板块,供学生咨询讨论。
五、学校重视、社会支持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