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绿色会计;绿色风险;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深刻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面貌。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的环境和资源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经济所依赖的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已进入“向未来借债而生活”的时代。面对如此困境,我国政府已颁布各项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的法令法规。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必须走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企业入手,把企业从原来只关注自身的利益不关注对环境资源的破坏的传统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转变为把资源环境包括在内的绿色会计核算模式,从而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一)绿色会计产生的背景。任何社会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其相关环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就必然要求有相应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绿色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切促使西方国家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特别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需求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使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不仅动摇了有关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迫使人类反思:如此下去,人类将自食恶果,社会经济将不能持续发展。人类开始改变过去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转变为追求三个目标的平衡发展,即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平衡发展。于是,环境会计应运而生,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在西方的会计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计理论。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二)环境会计的含义。关于绿色会计的概念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解释为:绿色会计,也称为环境会计,是将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传统的会计学相互结合,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
(三)环境会计的特点。绿色会计因将环境因素纳入核算范围因此也具有了以下特征:1、经济业务不确定性。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在资源利用方面也非常复杂,由此绿色会计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周期难以计量性。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不像一般的经济业务周期很短、业务较为单纯。环境经济业务的周期很难计量并且具有很大的复杂性。3、研究方法多样性。绿色会计不再仅仅涉及经济学与数学的计算,还涉及到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4、报告信息多面性。环境会计报告既应揭示财务信息也应揭示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的环境目标及执行情况,企业对于治理环境所采取的措施等。
二、绿色会计核算模式与传统财务会计核算模式的区别
(一)绿色会计信息受益范围大于传统企业财务会计。传统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一般是与企业有着紧密经济联系的单位或个人。这些单位或个人不仅人数少,而且仅仅只是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绿色会计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进来,因此也就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所有相关人员都能了解企业经济、社会与环境方面的成本和效益。因此,绿色会计信息服务的范围要大于传统会计的服务范围。
(二)绿色会计核算目标范围大于传统企业财务会计。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不考虑社会效益和自身的非经济效益。而绿色会计的目标是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改善整个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的目的。
(三)绿色会计成本范围大于传统财务会计。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的成本核算仅限于企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具体来说就是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和部分自然资源成本,没有或没有全部反映由于经济活动而带来的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源成本,从而导致了虚夸的收益,进而鼓励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而取得当前利益的做法,导致企业只考虑眼前利益、短期利益,而无视企业的长期利益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的成本范围是按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确定的。它不仅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成本,也反映了经济活动所产生的非经济成本。如,某些企业由于生产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也要量化计入企业成本。
(四)绿色会计效益范围大于传统财务会计。传统的财务会计认为,企业最大的目标就是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影响到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的非经济效益则不予考虑。而绿色会计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认为只有实现三者效益的最大化,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中存在的绿色风险
(一)企业员工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绿色风险。在一些生产型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粉尘、高分贝的噪音,有毒的废水和废气等现象,因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及意识,职工极易因暴露于危险的物理、化学或生化风险之中而产生各种职业病,给员工造成健康及身心上的伤害,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因违反《劳动法》有关条款而遭受民事或刑事处罚的风险。
(二)企业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对公众及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的绿色风险。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是公众,生产的过程必然与环境发生联系,环境又最终影响公众。因此,产品的原料、包装、工艺流程等方面若存在有毒、有害成分,那么受伤害的将是公众。这种产品的“绿色”意识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如,国家质量监督局和环保局通过媒体的每周质量调查及环境监测报告,就是为了满足公众对环境及自身绿色安全认知的需求。除了我国,目前国际贸易中越演越烈的“绿色壁垒”,就是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而产生的。固然“绿色壁垒”有时也有被利用行贸易保护之嫌,但WTO的有关规则是非常透明、公开的,执行起来也相当严格。所以,企业的产品及生产将面临此种绿色风险。
(三)企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破坏生态环境而产生的绿色风险。我国目前已取得的经济发展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高能耗及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国家已充分认识到这一严重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将“抓好资源节约工作,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二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各行各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同时,“抓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执法检查,健全环境保护的监测体系、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这些政策表明,企业必须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单位生产能耗以及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否则将面临相应的绿色风险。
四、实施绿色会计的优势
(一)绿色会计有利于建立内资企业的竞争优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内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竞争压力,内资企业引入绿色会计,在短期内可能会因对环境治理的投入而出现成本增大的情况。然而,换个角度来思考,这样的企业就可以首先在这场必然到来的绿色革命中成为标杆企业,为整个行业确立一个绿色标准,而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往往会以行业标准作参照,这样确立标准的企业在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就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可以使政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符合的国家政策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大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此外,在社会上开始广泛关注环境的时候,具有“绿色先锋”形象的企业会得到社会上广泛的认可与赞许,在与外企竞争时,绿色的因素会为企业添加筹码,从而大大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绿色会计有助于改善我国环境现状。我国经济处在飞速增长期,对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在这同时出现的严重浪费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应该由制造污染的企业来负责,因此有必要强制企业实行绿色会计核算与披露,并加以制度管理来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要按照强制性原则。把绿色会计作为一项新制度推行,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具有一定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制造污染型企业必须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资源信息,政府部门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做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
(三)国际化发展形势的需要。绿色会计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而在国际上起步较早,目前已经进入了较深入的研究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都意识到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成为了最热门的国际话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贸易范围在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也在日益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环境的恶化,因此很多国家都希望政府出面干预本国对外的贸易往来,但是单凭干预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制定一些协调环境与经济贸易的法规势在必行。绿色会计正符合这种大国际背景,因此很多国家政府将“绿色”强制性地引入企业,并且纳入企业管理中。而绿色会计就是这样一个管理工具,不仅可以强化产品的绿色工艺,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绿色管理意识,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地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企业生产的产品才能真正走向国际。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与环境的联系会越来越强,绿色会计正是基于企业与环境长期互利和共存关系,着眼于企业在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经营。所以,倡导绿色会计,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M].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薛增芹,张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会计的构建浅探[J].财会通讯,2008.6.
篇2
[关键词]人口 资源环境 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对经济社会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对于经济学的研究较早,人口经济学作为社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来加以建设,人们的认识略显有些不完善或者不完备。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日益提出的资源损耗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众多资源学家、经济学家和生态学者的重新思索,严重的社会资源环境问题激起了社会的强烈抗议,从而也把人口资源环境列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WCED在对联合国提交的关于《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这么认为的:“就是在满足当代人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而不损害后人需求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称之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通过控制人口、保护和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出发,为经济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抉择。
一、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人口问题
我国现有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一大国,尽管从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就开始实施计划生育策略,有些地区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现象,但是从总体看来人口数量的增多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在2035年人口将达到16亿以上,并且呈现人口的严重老龄化现象,并严重超出世界平均水平。
2 人口的整体素养依然很低
目前我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分析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目前贫困人口的比例依然很高,就业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依然有几千万的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以彻底解决。加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员的需求却出现了下降的发展态势,从而形成国有、民营和事业单位下岗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诚实人口的贫困现象。
3 我国的资源开发较为严重
尽管我过的地下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这些能源的开发毕竟是有限的。由于过度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资源的过渡开发造成了很多地区出现了沙漠化和盐渍化状态,地下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出现了大幅下滑。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占地面积却相对不高,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会造成未来我国将成为世界进口资源第一大国,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很大影响。
4 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人口过多的压力和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从全球的形势来看,酸沉降、全球变暖和臭氧层逐渐变薄的现象日益严峻,空气和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垃圾的处理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的一大困扰。
二、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和终极目标,但是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用固定的土地供给相对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生产报酬的递减标志着单位资本的产出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在整个经济系统中,人口与资源、环境、消费、生产、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人口与环境形成一种生态关系,人口与经济形成经济关系,人口与消费形成一种消费关系,人口与生产成为一种生产关系,人口与资源成为资源关系。在整个环境资源系统中,都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环境的总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自然基础,通过不断吸收、储存和扩散而不断净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对环境的开发必须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一旦超出了这个界限就必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造成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从而产生对经济社会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真正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
1 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
对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控制措施主要采用优生优育的宏观举措,同时也能为人口质量奠定良好的自然和物质基础。实现对人口的控制也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根本,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对人口增长的控制既有利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又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本的积聚。完善人口结构需要从教育的现状出发,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资力度,并建立终身教育机制。
2 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
对于资源的合理保护首先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现状,分析造成资源环境恶化的有关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的双向发展。另外,要加大对新技术的开发,实现对资源的利用率,并建立各级保护区。
3 走区域经济的特色发展道路
区域经济的特色发展主要表现值第三产业方面,对于旅游产业来说,积极开发本地域的自然景观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改造工作,普及和落实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不断实现技术创新,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四、结束语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内在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开发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入手,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从而推进各地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也是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战略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日益增长并上升的现象。通常是以一国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少比、年龄中位数等综合指标使用来衡量该国或地区是否进入人口老龄化及老龄化的程度。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到2005年末,南明区户籍总人口518152人中,60岁及以上人口70864人,占全区总人口比例的13.68%,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南明区人口年龄结构已进人老年化社会。而2009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68262人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8365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5.55%。2005年到2009年,南明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1.87个百分点,每年平均以近0.5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1.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表 1 南明区2005--2009年老龄人口发展趋势
年份
人口总数
老年人总数
其 中
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百分比(%)
60-69岁
70-79岁
80-89岁
90-99岁
100岁及以上
2005
518152
70864
41066
22983
6084
718
13
13.68
2006
539052
76811
43782
25921
6388
707
13
14.25
2007
553285
79363
43999
27645
6949
759
11
14.34
2008
555510
83127
45645
29025
7702
746
9
14.96
2009
568262
88365
46884
31785
8779
901
16
15.55
(二)挑战
一是适应老龄事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明确“六个老有”的新目标,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做实事;二是在落实“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基本方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原则,推进老龄工作上取得新进展;三是将养老服务业作为促就业、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措施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求培育老年消费、发展养老服务业上要有新突破,要求老年人“养”和“医”的保障水平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老龄事业发展要求制度保障上要有新举措;四是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对人居环境、住房、公共设施提出了新要求。
三、人口老龄化对南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南明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作为省会城市的经济强区之一,势必将会给我省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带来重大影响。势必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一定的制约作用。
1.人口老龄化对南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第一,有利于推动老龄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随着南明区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老年消费品的需求就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需求结构提出新的要求,银色老龄市场便由此形成,老龄化推动了南明区社会服务建设,促进了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是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公寓的建立,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采购等服务,老年人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购买力增强,老年市场的发展刺激消费增长,餐饮、服装、娱乐、健身、旅游的等行业,特别是老年大学的兴起,也会给经济的增长带来机遇。
第二,某种程度上促使南明区人口总体规模缩减,缓解人口过多的压力。由于出生率持续稳定在低生育水平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进程的加快,死亡率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升,客观上将促使人口总体规模缩减。
2.人口老龄化对南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加大了社会保障的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高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抚养系数迅速提高,社会用于退休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负担加重,南明区社会养老方式以家庭和社会养老为主,面对日益增进的老龄化进程,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无论是从养老机构上还是养老服务上都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因此就迫切要求发展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补充社会养老的不足,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第二,人口老龄化导致消费增加,储蓄率下降,投资率降低,税收负担加重。
我们知道,银行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居民的储蓄,储蓄率越高,用于投资的钱就多,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反之,不利于经济增长。人口的老龄化之所以不利于储蓄率和投资率的提高是因为当老年人退休之后,经济收入就相应的减少,那么储蓄的前就会减少;再者,加上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高,疾病、生活自理能力也降低,需要照顾就多,从而花费的费用就越多,更不用说储蓄了。人口的老龄化就预示着人口从生产型向消费性转变,改变了消费结构,逐步成为一个单纯的消费人群,形成“三多一少的局面”即:储蓄少,税率少,投资少,消费增多。
四、解决南明区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逐步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实施“促就业、扩内需、保增长”战略,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一是政府要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从国际经验看,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政府都起着扶持、指导、催化作用。因而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相关的法律文件,为我区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政策依据,也使负责这项工作的老龄或民政部门有章可循,便于操作。二是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力。提高老年人购买力水平的一个根本举措就是要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保证并提高老年人收入保障水平,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加大对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把商业医疗保险定位为对基本医疗保险的一种重要补充,多元化运作医疗保险基金,发展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加快经济发展,协调好代际之间的分配关系,促进尊老敬老的精神文明建设,保证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得到合理的经济赡养,解除老年人消费的后顾之忧。三是老龄产业和老年服务机构要提供合适产品和专业化服务。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受老年身体条件、心理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他们在观念、起居、衣着、旅游、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四是引导老年人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新的消费观。老年人消费观念更新与否,也关系到老龄产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要促进老年人消费观念转变,必须让老年人意识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适度消费是必要的。不仅要通过各种媒体扩大老龄产品和服务的宣传范围,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消费教育,使老年人敢于消费、善于消费、乐于消费。
(二)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大力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扩大养老机构的保障范围,提高全社会的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是南明区目前仅有5家非营利性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没有国办养老机构,而养老机构的床位更是供不应求,加上正在实施200张也仅有465张,与贵阳市实施“老有所养”行动计划(2008——2012年)的意见中所要求的1060张,相差甚远。因此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根据需求大力兴建国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同时积极调动更多的个人、集体、企业等社会力量出资出力参与发展老龄事业,加强养老机构的建设。二是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多元化发展,转变养老方式,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通过建设和整合社区服务设施、培育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提升了社区为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多修建一些适合大众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公共设施,把困难老人、“五保户”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的养老逐步纳入“养老院养老”;另外,转变养老方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为依靠,在注重“养”的前提下,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保健、文体娱乐、精神慰籍等主要服务的居家养老新模式。
(三)加强开展社区服务项目,提高老年人社区环境满意度
在服务方式上,则应依据服务对象的经济状况、医疗保障水平的差异提供社会福利和有偿服务。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支持环境。服务项目和方式的设计要在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地解决低收入、低保(包括靠抚恤金生活的老人)老人、无子女独居老人的经济保障、医疗保障和精神慰藉的需求,达到持续、有效。社区服务中心和“星光老年之家”以老年服务为重要服务项目,积极开展社区老人生活、娱乐、康复、保健、医疗服务等活动。适当考虑老年人对住房的特殊需求,政府应在在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修建一部分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的老年公寓住宅。
(四)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缓解供需矛盾,加强精神慰籍
居家养老服其形式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一是针对目前南明区养老福利机构供需矛盾突出,供需缺口大的问题,贵阳市市政府应出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将床位发展达到老年人的需求,扩大居家养老服务人数;二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性行业,包括生活照顾、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欧阳红. 贵阳市南明区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2 许静,郭杰.中国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西北人口,2007 ,(1).
篇4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地加快,但是我国的农业人口依然是占有很大的比例,为此发展农业依然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此外,我国也属于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而水资源却是发展农业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尤其是一些水田,更是不能没有水资源,所以实现农业节水是当务之急,其不仅影响着经济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节水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农业节水是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涵盖的内容有很多,而农业节水无疑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我国的农业种植面积很大,如贯彻落实农业节水技术,水资源的利用率将会显著提高,同时水资源也能够得到合理配置,这为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农业节水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传统的农业节水意识并不高,人们并不认为农业节水会带来哪些益处,尤其是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节水意识更差,但是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来之后,人们逐渐的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不仅关系自身,更关乎后代人,只有做到了农业节水,农业才能够进入到现代化,而社会环境也才能够有所改善。最后,国家鼓励政策,使得农业节水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现实,国家采取各种手段,鼓励人们农业创新,发展节水灌溉等技术,因为农业节水的意识越来越高,参与其中的人们也就越来越多,随着农业节水初见成效,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也逐渐的实现,而且国家在制定各项制度时,将农业节水与经济社会环境已经密切结合起来,所以当人们投入到农业节水事业中时,实际上就是在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2发展农业节水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因为现阶段我国的水资源十分匮乏,因此农业节水有其必要性,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下,农业节水更显重要。其重要举措如下:首先,提高人们农业节水的意识,农业节水效果与农户的节水意识息息相关,如果农户没有这种意识,农业节水效果很难显现,甚至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为此,提高农户的节水意识是关键。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在传播期间,应该站在农民自身的角度去考虑宣传,让农户感受到,农业节水对自身有着极大的益处,这样农业用户就会潜意识里接受,从而将其付诸实践。另外,农业技术工作人员,可以定期与农户进行交流,指导其学习,利用先进的节水技术等。其次,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农业,有些地区水资源并不丰富,却种植的是水田,而有些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种植的却是旱田,针对此种情况,当地农业部门应该要求农业按照实际情况来种植农作物,并且合理的调整灌溉方式等。有些地区比较适合种植树木等,当地政府可以鼓励农户种植果树,并且宣传种植方法以及灌溉方法等。有些地区,水资源十分匮乏,当地政府可以向农户推广抗旱作物,同时引进抗旱栽培技术等,同时这些地区,一定要注重降水的利用程度,帮助农户建立蓄水库等。再次,大力推广使用旱作农业,我国目前已经研发和引进了很多旱作农业技术,但是其真正的利用程度却不高,有些技术因为宣传力度不足,人们对此知之甚少,而在农业节水的号召下,大力推广使用旱作农业技术已成为必然。比如推广使用补水技术或者是微节水工程,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天然降水分配更加合理,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能够进行优化配置,另外,如果是梯田,可以将雨水都聚集在梯田坡面的下面,之后进行农田灌溉;有关部门还需要大力推广使用耐旱性比较强的农作物品种,同时使用高校的栽培技术,按照农作物自身对水的不同需求来选择适应的种植结构,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作物品种,同时还需要新品种的使用。第四,增强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不同种类、品种的农作物的抗旱性能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我国目前现有的常规育种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节水农业的需求,因此对农作物种类、品种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努力发展生物技术,培育出具有多抗基因的农作物,使得农作物能够抗旱、抗病虫害、高产等。第五,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要依据当地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技术的基础,将水利和农艺、工程管理、现代灌溉方式等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改善农田的灌溉方式,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
3结语
篇5
一、包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节水工作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节水管理机构。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于市水务局。依托全市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优势,依法在全市实现了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取水许可、统一水资源费征收的管理制度,形成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各部门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了各级节水管理网络,保障了具体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开展节水技术研究,提高节水技术含量。2002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决定》把我市节约用水工作提升到法律的层面。2005年我市在黄河流域首家编制完成了《包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包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包头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包头市水环境整治与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等30多项基础研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11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当前一个时期水务工作特别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三是严格落实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和实行计划用水。包头市不断加强取水许可审批和计划用水管理,科学核定取水许可量和用水计划指标,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资源配置方案,制定年度用水计划,严格执行计划总量控制制度,城市规划区计划用水率达到100%。建立了水资源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取用水量10万立方米/年及以上用水户的实时监控。针对我市地下水严重超采现象,2010年初,市政府组织开展城市规划区地下水开采专项治理,对城市规划区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水源井进行了有计划的封停,实施水源置换,封停自备水源井165眼,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同时,强化定额管理,建立节水奖励、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和惩罚等相关制度。
四是加强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创建节水型企业。在全市开展了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活动,开展水平衡测试,对用水单位实行了节水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了企业内部三级管理网络,完善了用水管理制度与考核机制。各大企业及用水大户,投巨资完成了多项节水技改项目。
五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结合“南菜北薯”战略,在全市大规模开展以节水灌溉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山北干旱地区全面推广普及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对现有水浇地实施全面节水改造;山前黄灌区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结合黄河水权转让,广泛推广渠道衬砌、低压管道、喷滴灌等节水技术,全面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同时,不断加强农业用水管理,严格计量取水,按量收费。全市新增工业项目和其他建设项目取用黄河水,通过水权转让途径解决用水指标,缴纳水权转让费,有力推动了黄灌区农业灌溉节水改造工作。
六是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工作开展。调整自来水水价,平均综合水价由1.58元/立方米调整到1.94元/立方米,实行计划用水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并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了阶梯水价。为有效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在自治区政府制定新的全区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基础上,调整包头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水费征收标准,城市规划区建成区范围内各类工业、经营服务业、建筑基建、特殊行业、城市绿化取用地下水水费按包头市现行城市自来水供水价格上调100%,取用地下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超出计划部分按规定标准基础上加倍征收。
七是大力实施健康水工程,实现水资源的优质优用。2004年,市委、市政府从水资源优化配置、优质优用的角度,审视城市居民多年来存在的饮水质量问题,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作出大力建设健康水工程惠及百万人的决策,并制定了目标。从2005年开始,市政府每年将健康水工程作为为民办好事实事项目列入市政府工作目标重点落实,每年以发展用水人口20万人的目标完成。经过几年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88亿元,不仅使城区132万群众受益,而且成为宾馆、饭店和餐饮业招揽顾客的金字招牌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中,包头率先成为城区居民饮用健康水的城市。
包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距离节水型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包头市水资源总量不丰富、人均占有量低、黄河取水受指标严格控制。近年来,全市年实际用水总量已接近可利用量,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节水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工业节水技术改造主要靠企业的自主投资,农业节水主要靠项目带动,地方财政投资较少,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和激励机制。三是黄河水权转让进展缓慢。用水企业未能及时足额缴纳水权转让费,影响包头市水权转让整体进度的推进。四是污水资源利用率还不高。包头市污水排放量“十二五”时期预计达到1.2亿立方米,“十三五”时期预计达到1.6亿立方米。现有城市污水管网收水能力、供水能力及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能力与城市污水排放量差距较大,污水资源化利用潜力很大,若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处理能力,将需要较大的资源规模。
二、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今后一个时期,包头市将按照中央、自治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自治区政府《关于“十二五”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规划的通知》要求,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认真做好七方面工作,全面推进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是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严格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论证和地下水管理保护,加强用水计量、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控制全市用水总量。
二是严格实行用水效率控制。全面加强节约用水和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实现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双下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双提高”。
三是严格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严格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对超标排放的地区,限制企业供水;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四是大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按照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和保护生态的要求,加快建设大青山生态应急水源工程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着力缓解工程性缺水问题,构建“南北贯通、东西互济”的城乡供水格局。
五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推广普及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积极推进一期、二期约1亿立方米黄河水权转让,建立水权制度,通过农业节水方式,加快调整用水结构。
篇6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numerous practical cases are used to introduce the utilization of unconventional water resource and the working methods (government leading, department cooper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Yantai City. In further, more efforts will be put into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to quicken the paces of utilization of unconventional water sourc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 water-saving society.
关键词: 非常规水利用;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unconventional water use;comprehensively promot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V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5-0109-02
0 引言
烟台是资源型缺水城市,常年依靠大气降水,人均水资源487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的五分之一。近年来,针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烟台市始终坚持以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综合利用的指导原则,把节水、治污作为长期的战略性措施,重视雨水、海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1 把握重点,完善机制,全面推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1.1 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烟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城市节水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措施,多年来常抓不懈,并设立专门的城市节水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城市节水工作的统一领导。
1.2 建章立制,依法管水 为加强新形势下城市供水节水管理工作,烟台市已先后颁布实施了《烟台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烟台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烟台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关于调整市区污水处理费标准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在城市供水、节水、水资源管理、污水处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制度规范体系。
1.3 统筹规划,科学用水 依据烟台城市总体规划,烟台市先后组织编制实施了《烟台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烟台市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烟台市十五供水工程规划》、《烟台市城市节水专项规划(2010-2020)》等多项专业规划,为提高城市节水的技术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1.4 加大宣传,浓厚氛围 通过报刊、电视台、电台和网站等各类媒体,连续多年进行非常规水利用专题报道,树立非常规水利用典型企业,推广介绍新方法、节水新经验。
2 积极协调,典型引路,全力推进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2.1 召开再生水利用协调会 为了贯彻落实,烟台市组织召开再生水利用协调工作会议,与会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交流了再生水利用的基本情况,讨论了当前再生水利用存在的问题,指出城市利用再生水急需政策助推,针对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2 展开再生水利用调研 为了进一步探索使用再生水的新路子,烟台市组织相关部门联手开展再生水利用调研,针对污水处理原理、再生水认知度以及再生水的水质和价格,展开调查,进行综合性分析,形成再生水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对再生水利用的推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2.3 积极培养示范项目 管理就是服务,近几年来,烟台市不断转变工作观念,加强沟通联系,注重指导服务,协调解决问题,不断选拔和培育优秀企业,树立典型单位。2011年,组织汇报材料,收集整理图片,展示节水亮点,及时推荐17家企业(单位)参加山东城镇水大会城市再生水利用示范项目展评,4家企业获得“城市再生水利用示范项目”称号,13家企业获得“城市再生水利用优秀项目”称号,烟台市企业参展数量和获奖数量居全省首位,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2.4 充分引导行业发展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积极引导企业特别是用水大户,开展节水科研工作,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探索出“管理节水、工程节水、科技节水”综合节水模式。烟台山宾馆依山傍海,利用海水源热泵从海水中提取能量,为空调供暖,同时又安装了中水处理一体化装置,日处理水量为240立方米,海水利用和中水利用并举。
3 多措并举,整体联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成效显著
3.1 雨水利用 充分利用夏季雨水偏多的有利条件,做好雨水回收利用这篇大文章。长岛是山东唯一的海岛县,淡水资源十分匮乏,为了解决岛上居民吃水难的问题,建设全国首家“海岛地区村级集中式集雨利用模式”,年供水能力达到7000吨,基本保证全村人生活用水、养殖生产用水。
3.2 海水利用 烟台市地处沿海,海水利用具有地理优势,烟台市把充分利用海水、拓宽海水利用范围、提高海水利用技术作为推进科技节水的一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海水利用技术和工艺的应用研究。目前,海水的用途更加广泛,由单一的海水淡化利用发展成微藻养殖、取暖制冷、发电减排等。
3.3 再生水利用 为加强再生水工程设施建设,解决城市淡水资源不足问题,烟台市对再生水利用工作一直十分重视,目前已确定了两个再生水利用示范工程,即套子湾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示范工程和辛安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示范工程。污水厂处理过的二级水利用水源空调系统,用于办公区域的取暖制冷,以辛安河水厂为例,再生水日用水量达2400吨,按年取暖和制冷220天计算,每年共计利用中水52.8万吨。
3.4 山涧水利用 烟台防空洞遍及市区,常年流溢山涧水。烟台中心大酒店积极开发利用山涧水,变废为宝,利用防空洞山体流下来的水洗衣和冲厕,年利用水量达到6万方以上,年节省水费20多万元。另外,利用山涧水对空调进行冷却,每月节省1.8万度电。同时,酒店的消防系统和喷淋系统也采用山涧水,一年节约能耗70万元,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5 苦咸水利用 在充分利用山涧水的同时,烟台市还注意临海单位的苦咸水利用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年利用苦咸水380余万吨。龙口矿业集团热电公司将苦咸水有效利用,不仅用于锅炉用水、工业循环冷却用水,还净化处理成完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纯净水,每年利用苦咸水150余万吨,企业每年节省资金1000万元。莱州三山岛金矿用苦咸水选矿,每年节约淡水231万吨,节省水费877.8万元,既节约淡水资源,又节省大量资金,一举两得。
4 依靠科技,健全法规,不断激发非常规水利用新活力
①加快制度出台。根据烟台地区具体情况,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提出政策建议,积极推动有关非常规水利用管理制度出台,抓紧有关非常规水利用的立法研究,从立法和执法层面促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②加强政府扶持。重视非常规水利用科研项目,鼓励节水技术改造,实施技改工程,烟台市依据节水规划,将循序渐进推行非常规水利用,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雨水利用量为0.28万立方米/天,海水利用量1.65万立方米/天。③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宣传、建立示范和样板工程等多种形式,普及污水资源化知识,引导社会正确认识非常规水,消除市民和用户对非常规水的模糊认识,鼓励使用非常规水。
5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烟台市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新的成效,进一步推进了节水型城市建设。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水污染不断加剧,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在未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缓解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战略途径,非常规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更加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烟台市将按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向先进城市学习,继续查找不足,不断完善,加倍努力推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飞,来海亮.国内外海水淡化技术综述[J].给水排水动态, 2012(01).
[2]杨尚宝.关于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水处理技术,2011(12).
篇7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环境监测站内蒙古包头014100
摘要: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人类自身和社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式,影响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探讨了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重要性
0 引言
21 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是也给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障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尤其是随着现代制造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环境污染日益恶劣,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样的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最终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而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的实现。其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协调发展的,这是因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良好的环境条件为基础的,而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必要条件的,二者紧密联系,互为依托。只有保护好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此外,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资源,环境与资源一旦衰退,将不能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 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1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现代科技进步创造了空前富足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雾霾笼罩、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相当严重,这都是由于人们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的,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变得非常的重要,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关注长期的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 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所能够提供的资金和技术, 而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搞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2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为了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人类在以环境为代价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20 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三废”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能源枯竭、温室效应等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多,更是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类才意识到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出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悲观状况。因此,要想谋求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环境问题,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2.3 有助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环境保护的实质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首先能够使环境和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最终达到保护生产力的目的;其次,环境保护能够防止生态破坏,把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充分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力的效益,维护生态平衡。与此同时,通过科学的方法开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能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3 加强环境保护袁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保相关的制度体系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改善环境质量出发,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此外,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 必须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全面落实积极有效的人口政策和各项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措施,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社会。
3.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中经济和环境被人为割裂的弊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循环经济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物质的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目前我国要想实现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应注重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的开发和建立,采用清洁、无害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还可以开发建立一批新型工业生态园区,大大降低生产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尽可能将污染物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还要加强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推行绿色GDP,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现状,走经济和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道路。
4 结语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减少浪费,最终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兰.浅谈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J].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43-46.
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规划 量化研究 研究综述
一、概述
全国新一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已于2002年全面启动,计划用3年的时间完成。这次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是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查清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着力解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治理等重大问题而开展的。
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规划工作以来,我国水资源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持续干旱,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严重缺水,南方的一些地区也存在着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或工程性缺水等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体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状况,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这次规划工作,将对我国水资源的状况重新做出评价,科学预测近期和远期需水趋势,在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统筹安排水资源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的布局和方案。
这次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水资源量的评价、水资源有效保护、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在新一轮的水资源规划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定量化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亦即,如何在定量上来寻找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水资源规划方案?
本文从量化研究的角度,提出量化研究关键问题、量化研究方法,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水资源规划模型,给出在可持续发展思路指导下的水资源规划研究步骤。
二、量化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准则问题
就现行水资源规划准则而言,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economic benefit);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和实施的可靠性(performance reliability)。尽管它们仍然被应用,但是,就现状而言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21世纪议程》要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度,已迫切需要逐步转变到新的行为准则。
实际上,“可持续发展”就是水资源规划非常基本的导则。然而,仅谈“可持续发展准则”有点太笼统、太空洞,不便于操作。因此,从量化研究的角度,急需要形成新的准则。
本文作者在文[1]、[3]、[4]中从量化研究的角度,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准则:①可承载: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不允许破坏地球上生命支撑系统(如空气,水,土壤等),即处在可承载的最大限度之内,以保证人类福利水平至少处在可生存状态。②有效益: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当然,它与传统的经济学观点有质的区别。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它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③可持续:可持续发展不仅考虑到当代人,而且顾及到后代人。不仅要保证现代的发展,而且要保证未来的发展,使发展处在不断增加的趋势。
2.2 指标体系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中由于具体区域(或流域)的实情千差万别,水资源规划方案也多种多样。如果没有一套明确、清晰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衡量标准的话,则很难将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规划的指导方案变为一种可操作的管理模式,用于指导实际工作。
研究水资源规划的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四大类,即社会经济指标、水资源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综合性指标。每大类又有多个子类、子子类。
社会经济指标,主要由描述和表征人口、经济、社会、科技等发展的指标集组成。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水资源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配置状况,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以及社会福利的增长情况。
水资源指标,主要由反映水文循环状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指标集组成,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
生态环境指标,是用于表征区域(或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包括河湖质量指标、植被质量指标、土地质量指标、总体质量指标、生态需用水指标等。
综合性指标,主要从宏观层次上选择那些反映复合系统发展特性的指标和反映子系统间协调程度的指标。
2.3 基础模型问题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的目标,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以及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水资源规划量化研究的对象系统应该界定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上。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有机的整体。那么,量化研究就需要建立这个复合系统的耦合模型(简记作SubMod(S,E,R,E))。这是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量化研究体系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量化研究的特色之一。
2.4 量化方法问题
剩下的问题就是量化方法问题。也就是,如何利用“量化指标”来定量评价或判断某地区是否遵循可持续发展准则?又怎样“做”才能符合可持续发展准则?本文介绍两种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方法。一种是基于“社会净福利函数”的量化方法;一种是基于“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的量化方法。前一种方法,是用经济学手段,量化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由于技术难度较大、资料一般不易得到,实际应用上受到限制。第二种方法,是采用模糊隶属度定量描述方法和多准则集成技术,来量化水资源规划中的可承载能力、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以及它们的集成等问题。
三、量化研究方法综述
3.1 基于“社会净福利函数”的量化方法
社会净福利函数,是对国民收入(GDP)的一种“绿化”,是从GDP中扣除恢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所需的支出后,得到的一个新指标,也称为净经济福利。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净福利;——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GDP;——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恢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所需的支出,其值包括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值和恢复生态环境所需的各种费用。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目标,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以下准则:效益最大化、可生存、可承载和可持续。它们的量化模型如下:
目标函数:
(效益最大化)
约束条件:;;; (可生存)
; ; ;
(可承载)
;;
;
(可持续)
式中:–––表示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净福利;T –––从现在到未来的一个时段,其取值为1,2,…N ;N–––系统可有效预测的最大时段个数;k–––第T个时段的决策变量,即方案的选择变量;r–––第T个时段的贴现率;–––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人均GDP;–––当前人们满足最低生活标准所需的人均经济收入;–––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生活总需水量;–––满足人们生理与生活所需的最小用水量;–––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们生活、生产及享乐需求的最低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总需水量;–––最大可供水量;–––污水的总排放量;–––水环境的容量;–––对应生态环境承载力阀值的净福利,用货币单位表示;–––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人口总数;–––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系统总用水量;–––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系统总供水量;ε–––总用水量和总供水量两者匹配调节值;–––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生态环境质量。
3.2 基于“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的量化方法
(1)“可承载”的度量。考虑“可承载”、“可持续”实际度量上存在的模糊性,本文作者曾提出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进行度量的方法。对任一指标,先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选定“可承载”限度,当越大,可承载程度也越大时(如人均粮食产量),定义;当e越大,可承载程度越小时(如水体矿化度C),定义。再通过隶属函数来描述任一指标对应的隶属度,设为。对多指标组成的整个系统可承载隶属程度为:。式中:n1——表示整个系统有n1个“可承载”指标;LI(T)——表示整个系统在T时段可承载隶属度;——表示第因子的指数权重。
(2)“有效益”的度量。取经济学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等)为SP,设初始年SP值为基准值SP0。为了使数据无量纲化,令。再用下面的隶属函数(也可据具体情况另选)来量化:。式中,为待定系数。可以针对不同地区,只要选定某一对应的SP(T)值,就可以反求出。
(3)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T)。把“可承载”(隶属度LI(T))与“有效益”(隶属度EG(T))综合起来,来表征系统的发展状态。这就是本文作者曾提出的“发展综合指标测度”:
式中,分别是给定EG(T)、LI(T)的一个指数权重。DD(T)是系统在T时段“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T)∈[0,1]。DD(T)作为衡量T时段“发展”的一个“尺度”。
(4)“可持续”度量。令(如果T=1,约定)。如下式:
定义全时段发展相对可持续性的隶属度(简称“可持续发展态势隶属度”)为:
SDDT
式中,N为整个时段个数;N0——是选定的常数(如5,10,……,N)。
转贴于 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模型
在水资源规划量化研究中,需要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的优化模型。这是寻找水资源规划方案的基础。这里,仅介绍基于“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的优化模型。
(1)目标函数。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要求“发展”的目标函数BTI值达最大。即,在某一特定时段,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使其总效益达到最大。
(BTI)=
(2)约束条件。欲保证整个系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系统可承载、可持续(即发展态势)达到某一最低水平(分别设为LI0、SDDT0)。于是,有可承载、可持续条件方程式:
LI(T)≥LI0 , T≥T1
SDDT≥SDDT0
此外,需要把“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 复合系统耦合模型SubMod(S,E,R,E)嵌入到优化模型中,作为其一个约束条件。还可以针对具体情况增加一些其它约束条件。于是,得到水资源规划模型: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LI(T)≥LI0 ,T≥T1
SDDT≥SDDT0
SubMod(S,E,R,E)
其它约束条件
它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水资源系统、生态环境三大方面、且在社会经济系统与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系统中运行、满足一定约束条件、要求总体效益最大的优化模型。一般,该模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阶段非线性优化模型,其求解比较困难。对此,作者提出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方法,求得模型的近似最优解。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计算工作量。
五、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一般步骤综述
基本的研究思路和过程介绍如下(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1) 根据研究区的具体实际,制定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具体任务、目标和指导思想。重点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 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的发展预测模型,对未来不同规划水平年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预测;
(3) 分析研究区水资源量和可供水资源量,并建立水量模型,以作为研究的基础模型;
(4) 综合社会经济系统和水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建立“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作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基础模型;
(5) 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方法,并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6) 通过优化模型的求解和优化方案的寻找,来制定水资源规划的具体内容。
图1 研究技术路线框图
六、应用实例简介
因篇幅所限,本文只能简单介绍作者曾在《博斯腾湖流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应用研究》项目中所做的部分研究工作。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它既是开都河的尾闾,又是孔雀河的源头,兼有开都河来水的水资源调控、孔雀河流域农田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向塔里木河中下游紧急调水等多种功能。流入博斯腾湖的常年性河流只有开都河。开都河在宝浪苏木处又分为东、西两支,东支注入博斯腾湖大湖,西支注入博斯腾湖小湖。经过博斯腾湖的调节,从大湖出口——西泵站、小湖出口——达吾提闸汇入到孔雀河。如何协调该区工业、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协调上游灌区(即开都河灌区)发展规模与下游灌区(即孔雀河灌区)发展规模的关系?。
首先,进行水文学、生态学基础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动态变化系统研究,得到全流域水量水质生态耦合系统模型和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模型;其次,建立了博斯腾湖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该地区水资源规划。内容包括① 经济结构调整;② 节水灌溉措施以及农业灌溉效率确定;③ 博斯腾湖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措施;④ 上、下游灌区发展规模及引水量大小确定;⑤ 确保博斯腾湖水质目标的水管理措施。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 左其亭,陈曦著,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 夏军,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研究与展望,水科学进展,1997(12)。370-375。
[3] 左其亭,吴泽宁,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量化研究的关键问题,《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02(3),1-4。
篇9
[关键词]基本原则 经济法 理论体系
一般而言,一个部门法的基本原则都是明确表示在法典之中的,但是源于经济法没有制定法典,因此对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还始终以学理的形式存在,并且这些关于基本原则的学理研究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确定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理论体系建立完善的重要标志,如果缺乏统一的原则认识,既不利于发经济法具体条款的颁布和实施,同时也不利于经济法基础理论建设的完善。由此,明确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无论在立法还是实践中都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概述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指始终贯穿经济法立法和实践中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是经济法法律规范的基础和核心,同是也是经济法精神价值的主观反映。经济法基本原则体现的是经济法的本质和宗旨所在,而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认为经济法就是国家和社会市场,将所有的经济资源合理分配,以营造出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为目的,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必须要能够始终贯穿整个经济法理论体系,在每个经济法的法域中都可以适用,而在不同的法域中,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的侧重也都有不同。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的目的在于防止社会经济的两极分化,侧重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原则中的主体中包括国家, 因此也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适度干预,既体现了责任和权力之间的统一,同时也反映了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各方利益公平的原则。而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平衡和谐,不仅是这一基本原则的关键词,同时也要贯穿经济法的始终,这一原则突出反映出对市场规制的一种要求,也包含了某些学者所提出的维护公平竞争和平衡协调原则。无论是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还是营造和谐社会经济环境原则,都是为了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这一原则的前提和保证,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法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是也是经济法本质的体现。
二、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
1.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
如何评价分配经济资源的合理性,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认知。早期的封建社会,认为将社会资源按照社会地位的不同来实现经济资源的不同分配是最为合理的,这是当时社会发展程度的必然认识。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以后,经济资源的分配的提出标准则是按照各自的资本来分配,从考虑社会地位到考虑个人所拥有的资本,这种对于经济资源分配合理性的标准无疑是个极大的进步,但是按资本分配也存在相应的弊端。按资本分配一方面会带来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产生较为激烈的社会矛盾,同时也会带来频繁的经济危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至于空想社会主义中按需分配的理论构想,由于完全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根本无法在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得以实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合理的分配经济资源中必须要在保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同时,防止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资源的优化配置中侧重的是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求优化配置的资源都以较为稀缺的经济资源为主,体现的是效益优先的原则。而防止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它侧重于对社会生活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的是利益公平。将这两个侧重点相结合,才算是真正的实现将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才是衡量分配合理性的标准。而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双重目的上而言,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是经济法必然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
2.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原则
政治经济学将国家职能划分为维护阶级统治职能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维护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职能中的首要职能。当前,在国际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背景下,在国内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国家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则显得更加突出。各国在实施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时大都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里提到的环境既包括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个问题在上层建筑的层次中已经被纳入到环境保护法之中),也包括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平衡和谐的经济环境是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基本要求,是我国要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得到国际社会认同的基本要求,更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联合国的会议报告上,目的就在于维护现代人和后代人的共同反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次的理论升华,不仅突出了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并且也体现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将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法的理论相结合是历史的必然。经济法理论认为法不只是巩固保护已有的权益,它也要开辟未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是经济法价值取向实现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思想涵盖了经济、人口、环境、科技、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这一思想反映于上层建筑之时就必然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所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原则和经济法理论充分结合起来,作为经济法基本原则之一,不仅是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经济法理论发展的实践要求。
综上所述,经济法三大基本原则的确定,是从对经济法理论的宗旨和本质中分析得出的,从不同的侧重点上都体现出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和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经济法的立法精神。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所想要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和谐发展,体现的是经济秩序和民主的统一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守文: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北京大学学报.2003,(2).
篇10
关键字: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相关站中站:城市规划
1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资源紧缺的世纪,我过能源消费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资源消耗国。城市必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