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评价
1.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和关系分析
1.1 内部控制评价及经济责任审计定义概述
所谓内部控制评价,这是审计机关构建,以及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包括相关的审查、测试、调查以及报告的动态过程,关系到组织的三大目标的具体实现情况。
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则是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下,相关的内部设计机构和人员对于审计对象的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评价和监督行为。
1.2 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分析
(1)内部控制方法能够在经济责任设计中进行有效的借鉴,而经济责任设计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活动,这两者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的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有力的工具就是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对于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来说,主要包括内控制度的效益性、有效性和健全性三方面,其中,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包括文件检查、询问、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面。内部控制评价的缺陷判断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方式来说,主要包括重点强调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过程控制。所以在相关的经济责任设计过程中,可以在分析上述的基础上,充分参考内部控制的优势,进行相关审前、审中以及审后的相似探讨,利用好这种内部控制评价的有力工具,使得经济责任设计的力度和深度能够得以进一步加强。
(2)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活动,其中,经济责任审计的七个主要内容就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相关的执行情况。另外,在相关的规定的要求下,经济责任审计中相关的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风险控制问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能够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2.基于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探索
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已经着手尝试基于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为了更好地使审计工作的集约效应得以发挥,有机结合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求能够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2.1经济责任审计前的内部控制
在这过程中,主要集中在相关的风险收集、识别以及相关的制定审计方案的活动。在收集相关的内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于重点的审计环节进行有效设计,并且制定相关具体的审计计划,以及包括相关的分派审计资源和相关的实施措施等。具体包括建立年度机关内外部的风险库;收集相关的日常财务以及业务等内控相关信息;通过相关的内部控制调查问卷的发放活动,初步测试内部控制的总体情况,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确立好相关的审计重点问题。
2.2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内部控制问题
在此过程中,主要强调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和效益性测试与评价等问题。这个过程则是把内控评价对于具体的审计实施进行相互衔接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对经济责任设计提供相关的参考,可以从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益性、有效性和健全性进行逐步的深入评测。只有在内部审计人员充分了解所负责的审计事项相关的流程以后,才能进行深入调查,以及对于细节问题的关注。
2.3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后期
在此过程中,应该结合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以及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好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本身。内部控制情况则是经济责任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审计报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机关应该坚持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应该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进行整改跟踪,以及相关的更为深层次的评价,使得被审单位的内控薄弱环节得以关注;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纳入所有的评价结果以及建议。二是,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来说,可以有效借鉴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能够有效利用内部控制评价中相关对于缺陷的判断,进行相关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的处理。
3.下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控制评价探讨
第一,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相关的内部评价进行统一考虑,处理好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于内控评价来说,这不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部内容,其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做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力工具。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清楚了解这种辩证关系,尽量使得重复审计得以避免,合理分配审计内容;利用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客观定论。
第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中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进行研究,能够更加体现出科学性和成熟性。今后应该在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先进性上努力,进一步健全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方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不断提高内控自身评价体系水平,积极从信息、沟通和监督、风险评估、环境控制以及控制活动去探索,进一步评价好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质量,把其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在评价体系建立方面,应该多多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子系统的适应性评审、控制制衡机制评价、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以及核心控制职能评价等多个方面。
参考文献:
篇2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必要性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的有效保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目前,审计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审计任务繁重和审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据统计,大部分省市审计机关在安排完成好同级财政审计及署定、自定项目后,已没有更多的人员及时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审计机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政府改革的要求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表明传统的政府治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庞大的公共开支导致财政危机是一种普遍的行政现象,同时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以及腐败的滋生又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因此寻找高效率、低成本的政府运行模式已成为政府改革的目标。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应顺应政府改革的需要,在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在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上要多下工夫。
(三)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成本意识的强化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一个项目的投入远远大于其产出,那么该项目就是不经济的,不值得做,审计也是如此。然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成本意识非常淡薄,这不利于审计经费的合理使用。如果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上树立成本意识,就需要在降低其审计成本方面多做努力。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来看,其主要内容及目标之一就是要审查责任人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从审计界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定义和内容看,财政审计是对本级与下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财务审计是对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目标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全部内容和目标,它首先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人手,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形成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样不但可以直接找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确保经济责任的审计质量,同时也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资料,避免重复审计,减少审计工作量,缓解审计人员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从而达到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目的。
(二)合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经济责任审计要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指令、上级审计机关的授权或同级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的委托进行立项;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都经过了社会审计组织的会计报表审计,且经济责任审计和年度报表社会审计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鉴于此,国家审计机关在执行责任审计时应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资源、成果共用,减少重复,避免浪费,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力量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和强化审计监督的结合点,其中内部审计所处的地位尤其重要。第一,部分内部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承担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审计机关可以直接进行审计,或由社会审计组织或上级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如果国家审计机关将部分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交给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必然能节约国家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成本。第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外部审计,合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也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篇3
[关键词]公路养护;内部审计;增值服务
党的十以来,新形势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审计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关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该定义表明内部审计开启了以“增加价值为导向”的新服务理念。公路养护单位主要承担着国、省道等干线公路养护任务,具体包括危桥改造、养护大中修、安保工程、道班房建设和水毁抢修等,养护资金流量大,养护项目分布广,内部审计工作应如何顺应形势,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增值途径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是在审计实践中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增加价值的新服务理念最主要的就是要改变过去事后被动监督的局面,把内审工作渗透到事前规划、事中管理中,在咨询活动中关注风险。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公路养护单位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途径及应用。
一、强化预算管理,突出预算审核
长期以来,困扰公路养护单位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科学有效的编制养护预算。原来对于小修保养类日常工程性支出,我们按照公路等级、养护里程等以“路”为对象,根据养护定额标准预测公路小修保养、行政管理、路政管理、交通流量调查、公路治超等行业专属资金以满足公路行业管理的需要。现在公路养护单位预算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项目支出,人员支出严格按照财政预算编制办法,根据人员的数量、工资标准等核定,公用支出则根据人员数量和经费标准得出,而对于项目支出笔者认为可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在对各项公路养护项目支出进行预算时,不应以上一年的实际支出或预算为基准,而是应该让各养护道班的养路队长精打细算,把需要花在路上的每一分钱都列出详细的计划,大到购买养护设备,小到路边的一草一木,养护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根据上报的计划一一核实,再将经费予以下拨。例如,对于安保工程项目,养护管理部门、内审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共同上路对影响行车安全的急弯、陡坡、桥头、平交叉口、路面标志线等安全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认真分析发生在同一路段交通事故时间、事故形态、事故伤亡情况,根据排查结果和养路队长的上报计划,审定安保工程实施方案及实施重点,最终确定公路养护项目支出预算。
二、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突出重点领域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报告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予以专门强调,彰显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目前,随着公路养护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如何管好、用好、监督好公路养护资金,发挥资金效益最大化,对于公路养护单位来说,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国有资产,维护财经纪律,加强公路养护部门负责人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可以把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延伸到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近年来,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公路养护中层干部队伍中滋生了一些消极腐败的现象,一是部分部门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不按制度办事,私自介绍施工队伍、材料供应商,从中牟取私利。二是缺少监督机制,工作失职,疏于管理,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浪费。三是在工作中急功近利,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利用不正当的手段编造工作业绩。为保证部门负责人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依法、合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养护资金,单位应通过全面推行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审计监督,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对于不同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财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一是内部控制制度及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依法履行财务管理的职责;二是各项收支是否纳入财务管理,其真实、合法、效益性如何,有无截留、挤占、挪用经费、有无公款私存,有无私设“小金库”、滥发钱物等违规违纪和损失浪费问题;三是所在科室和本人是否及时支付款项,有无克扣卡要现象等。对于公路养护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主要则侧重于养护工程项目的实施:一是招标价格的执行情况。项目招标(非招标)结果是否得到严格执行,将结算书、合同与招标资料相互对比,寻找差异。对按预算包干或下浮的项目,重点审计实际完成的工作内容与包干内容是否一致。二是结算工程量的真实性,无论是工程量清单招标项目,还是预算包干或下浮项目,核实结算工程量是关键。对于隐蔽工程,既要核实原始地勘资料,查阅施工记录,进一步确定不同土石开挖工程量,对于非隐蔽工程,必须到项目现场,按照重要性原则,对价高量大的设备材料进行核实,对于设计变更、签证,要询问设计、监理、施工以及建管单位人员,通过分析不同人员回答的差异来核实变更或签证的真实合理性。三是结算取费的合规性,根据项目的不同属性,确定选用定额及配套的计费标准是否正确。四是工程项目成本的真实性,虚列项目成本是严重的违规行为,审计中一定要作为重中之重。对于施工单位而言,重点在虚假劳务分包、虚假物资采购和虚假劳务费。
三、搭建咨询平台,构建审计案例库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单位网站.开设咨询之窗,提供咨询服务,让大家了解内部审计,分享审计理念、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将服务寓于监督之中。同时,把平时工作中常见突出的审计问题,编成审计案例,以达到答疑解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柳芳.从IIA内部审计定义发展的视角浅析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J].中国内部审计,2015(6).
篇4
[关键词]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加价值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156-02
Abstract: In responding to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ituations, internal audit of commercial banks must be conducted in a way that adds valu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promotion. Value added internal audit of commercial banks could be fulfilled by carrying out the audit following up strategic decisions, risk-oriented audit,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udit and by improving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To ensure a value-added internal audit, the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change the audit idea, build a scientific internal audit system, innovate internal audit method, and invest more in building internal audit talent teams.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internal audit, adding value
一、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简述
在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2004年制定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II》中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应该符合经济金融运行的特点,通过独立、客观的鉴证与咨询活动,系统地、规范地评价银行的治理、风险管理与控制过程,通过为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经营管理意见,间接的为银行增加价值,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2009年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新定义的提出,标志着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这一目标的确立。内部审计通过对组织内部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系统评价,促进各管理职能、项目目标、社会目标及员工发展的实现来增强组织的获利能力,并增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该定义不仅强调了内部审计与组织目标的趋同性,更强调了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增加组织价值以实现组织目标。
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6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将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义为:“保证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监管部门规章的贯彻执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框架内,促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营,增加价值。”这一目标的提出使得以价值增值为导向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当注重内部风险的把控及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评价,在找出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的同时,积极的提出改进措施,在提高运作效率的同时,满足战略需求,致力于价值创造力的提高和改善,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从传统的合规型审计向增值型审计发展,“为组织增加价值”是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程序也将成为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迫切需要
面对当前新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内部审计应当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从公司全局和战略角度加强内部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增强对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对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提前预警,对重大的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切实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实现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必然要求
随着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要求也日益严格。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职能已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遵循国际通行的专业框架与实务标准,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层次。
(三)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找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发挥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目前加强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而风险管控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参与银行的风险决策,不断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将创新发展与风险控制能力同步提升。
三、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途径
(一)关注公司治理目标,开展战略决策跟踪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需代表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密切关注高级管理层的经营决策行为。围绕公司整体战略决策、面临的重大风险等问题进行战略决策跟踪审计。重点关注业务经营体制、机制与流程方面的问题,并及时向董事会汇报,为董事会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二)关注行业风险变化,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应密切关注内部业务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行业性风险。科学的选择高风险的行业进行持续性、重点性审计跟踪,揭示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确保国家金融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和商业化运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注公司经营管理,开展绩效管理审计
绩效管理审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是内部审计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也是传导贯彻落实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的主要措施。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金融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当构建高性能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海量多样化的审计数据进行高效分析,探索创建切合大数据关联分析的绩效管理联动审计新模式,形成全覆盖、智能化、一体化的绩效管理联动审计新格局,
(四)关注新型审计领域,完善经济责任审计
首先,通过建立定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其次,实现审计重心由低向高转变,要把审计重心更多地放在决策层面和管理层面,通过分析控制力、执行力、决策力、价值创造等方面的审计结论,作出符合职责的审计评价。最后,建立领导干部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数据库,在领导干部提拔任用时,可以直接从数据库中获取相关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
四、商业银行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科学的内审组织保障体系
为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向增值型发展,保证审计行为既符合程序规范,又要针对增值转型的现实需要,要建立健全以审计章程、审计管理办法、审计工作规范和操作指南等为主要内容的一套审计制度体系框架,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内容,以统一审计内容,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规范化程度,为增值型审计提供制度层面的支持。
(二)研究科学的审计方法体系
基于提高审计的增值目标与规避审计风险和责任,审计人员要在审计效率、质量、风险、责任之间不断进行权衡,选择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又能规避审计风险与责任,进而满足所有权监督需要的审计方法,从而实现审计目标。应当对现有的内部审计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创新,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审计规划、审计实施、审核查证、审计记录、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和审计管理的方法体系库。科学的运用审计方法,以保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实现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
(三)完善非现场审计技术
完善非现场审计系统功能。及时将成熟的审计方法向全系统推广,使得全行都能使用有效的审计方法,充分发挥非现场审计功能,逐渐实现非现场审计自动化,改进非现场审计运用方式。建立非现场审计远程监控的常态化运行机制,落实规范、有序的非现场实时监控,将审计关口前移,不定期地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经常性、连续性审计监督,实现非现场审计协同作业及资源共享,确定风险监管的区域重点和业务重点,实现对被监管单位风险的即时、动态、全面监控,将审计工作由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实现对重要事项、重点业务及重大风险点的持续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及时核实、消除风险隐患。
(四)加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业务经营转型的需要,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快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打造出一支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新型职业化内部审计队伍。培养内部审计人员树立现代审计理念和大局观,引导内部审计人员将增加组织价值贯穿到每一个审计项目中去;建立内部审计部门与经营管理部门的岗位轮换制度,定期让内部审计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轮岗交流,既保证了向管理层不断输送人才,也将经营管理层的优秀人才引进,为内部审计部门注入新鲜血液。
[参 考 文 献]
[1]马志娟,黄杉杉.对商业银行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1(3):22-25
[2]毕翼.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J].审计月刊,2013(12):6-8
篇5
在审计计划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的主要目的是使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情况,确定具有潜在风险的审计领域,为审计计划提供支持。
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风险评估模型,运用层次分解、量化计算等策略,对反映业务经营各个方面的基本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和权重分配,加权平均后形成被评估对象的总体风险,为根据风险大小确定审计重点,制订审计计划、合理使用审计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2.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数据计算与分析功能,可以为分析性复核在审前准备阶段的运用提供技术支持。
在审前准备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技术,分析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的重要比率及其变动趋势,指出高风险领域之所在,为具体审计方案的制订提供支持,可使审计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效果。
非现场审计系统对分析性复核在审前准备阶段的运用提供的技术支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借助于审计数据接口,非现场审计系统中,收集存储了大量的账务数据,为审计准备阶段获取相关数据提供了方便。第二,非现场审计系统中,提供了生成指标定义和生成机制,用户可以自由组合算子,定义审计分析需要的各种派生指标。相关基础账务报表数据导入到系统中之后,系统自动计算出派生指标,供审计监测、分析使用。系统可以使用的算子包括:
(1)代数类算子:如+、-、×、/、ABS、SIGN;
(2)时间类算子:如月均、季均、年均、比上月、比上季、比上年、月初,季初、年初;
(3)账务类算子:期初借贷方余额、本期借贷方发生额,期末借贷方余额。这些算子的组合,基本可以覆盖审计人员在分析性复核过程中指标计算的需要。
第三,系统还可以通过列表、曲线图、饼图、柱状图等形式对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具体展现,使得观察数据更为直观、方便。
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前准备时通常要搜集整理大量的被审人任期内所在行的主要综合经营指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等,并分析其结构及趋势变化,为具体审计方案的制订提供一定支持。我们可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在“审计监测”模块中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基本监测指标”,提取包括一般性存款、同业存款、考核利润、中间业务净收入、各项存(贷)款占比、增量存贷比。余额存贷比、不良贷款率、贷款利息实收率,资产收益率等反映综合经营情况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责任审计所需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只要现场审计人员需要,可随时获取不同币种、不同时间频度、不同机构的任何时间段的指标数据,还可对指标进行结构分析、趋势分析等,对分析结果进行列表、曲线图等多角度直观展现,并通过分析各指标变动情况,提出异常信息,确定审计重点领域,为具体审计方案的制订提供支持,提高现场审前效率。
3.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问题查找模型以及城综网数据查询子模块,为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施阶段的有效运用提供技术支持。
在审计实施阶段,可以将分析性复核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值得注意的是,在测试阶段,分析性复核提供的证据可能多数只是一些佐证证据,证明力相对较弱,必须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实对某一事项的具体认定。但并不影响审计人员利用这一技术方法,因为使用分析性复核可带来人力和时间的节省,特别是对一些不重要的项目,执行该程序可以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问题查找功能,实际上是为审计人员提供了自动化,半自动化的操作平台。审计人员利用系统提供的分析工具,运用对比分析、变动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提炼自己的数据分析套路,将自己的审计思路数学化、模型化,便于计算机自动、快速、大面积地分析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的重要比率及其变动趋势,发现其异常变动情况,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借助于这个功能,审计人员可以摆脱大量的手工操作,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例如,在“表外授信业务专项审计”中,根据保证金,手续费与相关授信业务之间的关系,可以利用非现场系统建立“保证金比率的异常”及“手续费率的异常”等问题查找模型,只要保证金比率或手续费率与标准有差异,系统就会自动提出,使得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工作中能够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再如,审计年度内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息付息率与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相符,可据此判断一年期定期存款付息率基本正常,无需花费过多精力逐笔查实。因此笔者认为,问题查找模型可以为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施阶段的有效运用提供技术支持。
篇6
一、境外国有资产的概念与分类
(一)境外国有资产相关概念 《国际标准汉字词典》和《现代汉语小词典》均将“境”解释为疆界、边界,《新编汉语词典》将“境”解释为地方或区域,将“国境”解释成一个国家行使的领土范围,而对“境域”的解释是境内的地区。结合这些字义解释,笔者认为,可以将“境外”理解成“国境之外”,即一国行使的领土范围以外的地区或区域。李海波、孙桂芳(2001)认为“国有资产”一词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提出,此前被称为“国有财产”或“国有资本”。从理论上看,国有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学者对这两种理解基本一致。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公民拥有的全部资产及其权利的总称,陈小悦、钱苹、陈武朝(2004)认为未界定为其他产权的一切资源都可以作为国有资产。狭义的国有资产则仅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有资产,即经营性国有资产。本文研究采用狭义的国有资产概念。对于境外国有资产的概念,各部门法规说法不一。《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认为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和全民所有制企业及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向境外投资(包括现金及有价证券;机器;设备;无形资产,如技术专利、商标商誉等)所形成的归中方所有的资产和按国家规定批准留用的资产收益,境外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接受馈赠、赞助及用贷款(包括境内、境外贷款)投资创办的境外机构内部积累等形成的应归中方所有的资产。境外国有资产包括动产、不动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则认为我国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以国有资产(含国有法人财产)向境外投资设立的企业以及非经营性机构中应属国有的各项资产。相比之下,财政部、外交部、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联合的《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规定的内容比较多,涉及的投资主体既包括企事业单位,也包括政府部门,投资环节既有初始投资,也有再投资,投资形成的资产既有实体资产,也有无形资产,具体见表1。
刘红(2004)、潘文立(2008)的观点与《暂行办法》的规定相同,即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以国有资产(含国有法人财产)向境外投资设立的企业以及非经营性机构中应属国有的各项资产。笔者认为,境外国有资产是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国有资产向国家行使的领土范围以外的地区投资形成的资本及其权益。
(二)境外国有资产分类国有资产的分类通常可分为四大类:按经济用途可以分为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按存在形态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按管理体制可分为中央国有资产和地方国有资产,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境内国有资产和境外国有资产。境外国有资产是资产位于国境以外的国有资产,也可以按经济用途、存在形态和管理体制进行分类。按经济用途分为境外企业国有资产、境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境外资源性国有资产。境外企业国有资产是指由境内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对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及其权益。包括存在于境外企业中的各种动产、不动产以及无形资产。境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境内行政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拥有的在国境外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包括使馆、领事馆、记者站以及办事机构等国有资产。境外资源性国有资产是指由企业或政府部门拥有的在国境外的可以通过开发利用产生一定经济价值的国有资源。这类资产具有垄断性、稀缺性特点,如中央企业在境外投资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资源。按存在形态可分为境外有形资产和境外无形资产,境外有形资产是指具有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国境以外的国有资产。境外有形资产按空间位置是否能够移动可分为境外不动产和动产;境外无形资产是指不存在实物形态但能带来长期经济利益的国境以外的国有经济资源,包括境外的商誉、商标权、专有技术、企业文化等。按管理体制可分为境外中央国有资产和境外地方国有资产。境外中央国有资产是指国境以外的最终由境内中央企业或政府部门控制的经济资源总和;境外地方国有资产是指国境以外的最终由境内所属地方企事业单位或地方政府部门控制的经济资源总和。
二、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的概念、内容及形成
(一)企业境外国有资产概念企业境外国有资产是指以境内企业作为投资主体,以各种方式向行使的领土范围以外的地区或区域(包括港澳台地区)投资形成的资本及其权益中应归属于国家所有的资产。与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的定义有异同之处,主要表现在:(1)企业境外国有资产强调企业是投资主体,而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是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2)境外投资对象不同。企业境外投资的对象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政府债券、公共设施等其他对象,而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的形成渠道是将企业作为投资对象,比较单一;(3)企业境外国有资产涵盖的范围大于境外企业国有资产,前者既包括境外以企业实体形式存在的国有资产,也包括境外的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但从法律角度看,依据《企业国有资产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形成的权益都是企业国有资产。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的终极控制人是政府,这类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不论资产形态如何,都应当是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
(二)企业境外国有资产内容不同的企业以各种投资方式向境外投资形成的各种资产及其权益中属于国家所有的部分都可作为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的内容。不同的企业投资主体可以是中央和地方国有、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以及中央和地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所属的全资公司或控股公司。采用的投资方式包括:投资企业用货币投资、实物投资。股权投资以及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投资的直接投资方式,或者是中央或地方国有、国有控股企业的下属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以货币投资、实物投资、股权投资以及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进行投资。不同的企业主体通过投资形成的境外国有资产主要包括:(1)境外企业国有资产。这类资产
主要是指境外以企业实体存在的国有资产,包括境外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无形资产。(2)境外资源性国有资产。这类资产主要是为满足国家整体战略需要而由大型中央企业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产,如大型的油气田,大规模的有色金属开发工程、大型的天然气管道工程等。(3)境外金融国有资产。理论上,这类资产通常包括境外金融远期、境外金融期货、境外金融期权、境外金融互换四大类。不同国家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不同,允许投资的金融产品不尽相同。
(三)企业境外国有资产形成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形成是指境内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使用自有的国有资本向境外单独投资或与其他企业合作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包括境外企业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和金融国有资产。间接形成的方式包括境外企业以实现的利润中应属于国家所有的部分在境外再投资形成的资产,形成的资产可以是独资、合伙或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形式,也可以是资源性国有资产或金融国有资产。
三、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的概念与特征
(一)境外国有资产审计概念《中国审计大辞典》和《会计审计大辞典》未对境外审计进行定义,《外经贸境外企业审计监督暂行规定》第十条认为,境外企业审计是监督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情况,督促国家和境内投资单位有关境外企业管理规定的贯彻执行,促进境外企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前述基本概念的分析看,境外审计就是对一国行使的领土范围以外的地区或区域的境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就是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第六十五条和《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由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政府审计准则》对企业境外投资形成国有资产的资产、负债和权益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项经济监督活动。一般情况下,企业境外国有资产审计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合规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
(二)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特征与境内国有资产审计相比,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跨区域的审计具有挑战性。境外国有资产位于异地,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种种困难,没有将投资企业的管理方法、会计员工设置和内部控制制度等软件设施全部落实到位,或者企业运作过程中直接使用该国的一套管理制度,聘请境外的会计人员,没有使用投资国的会计准则,增加了审计难度。其次,投资国与东道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或法律环境差异,使审计难度增大。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会受到投资国和东道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双重影响,在对境外企业进行审计时,可能遇到因两国环境差异而使审计工作无法进行的情况。第三,不同国家会计审计准则差异增加了会计操纵的空间,促使审计策略更具灵活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会计准则不可能完全相同,境外企业的会计人员可能利用这种差异操纵会计数字,粉饰财务业绩,如果审计师发现该现象会采取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发现财务报表中通过该手段产生的错报漏报,从而使审计的目的更明确。而采用何种针对性的审计程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境内外审计机构共同合作或者是境外具有不同审计优势的审计机构相互沟通,根据多个审计机构都认可的潜在错报漏报水平设计专门的审计程序以识别财务报表中实际存在的错报漏报。
四、企业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的对象与内容
(一)企业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对象根据对企业境外国有资产内容的讨论和对审计性质的理解,可以认为企业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对象是境外企业国有资产、境外金融国有资产和境外资源性国有资产。这三者存在着一定联系,三类资产中,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境外金融国有资产和境外资源性国有资产都是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的具体存在形式,可以归属于境外企业国有资产。因此,在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的审计对象中,以境外企业国有资产审计为主。
(二)企业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内容国务院第378号令《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对企业国有资产实行“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按照这一原则,企业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的内容应分为两部分:一是“管资产和管事”审计,即对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的投资融资、经营管理和收益管理三个环节的财务审计;二是“管人”审计,即开展对境外企业主要经营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两部分审计的最终落脚点是“管资产”,即实现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境值。
(三)现行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监管体系境外国有资产审计体制是指政府机构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总体目标而实施审计监管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的总和,主要包括审计组织结构、审计的主体、审计方式、审计对象和内容等方面。目前对我国境外国有资产进行审计的主体有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或政府职能部门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对境外国有资产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主要包括国家审计署、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等政府部门。社会审计是指社会中介机构接受审计机关或政府职能部门的委托对境外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进行审计。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主要受审计署、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商务部等监管机构的委托执行审计。内部审计是由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自主或受托对境外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进行审计。现行境外国有资产审计方式主要有直接审计、委托审计和受托审计。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和《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直接审计主要是由审计署和财政部进行审计,而委托审计主要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审计主体,受托审计则以内部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为主进行审计。《企业国有资产法》、《审计法》和《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为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审计体制设计提供了直接依据。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审计体制是国有资产审计体制的延伸和扩展,以这些法律法规为依托,其审计体制也应是政府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的双重领导制,对境外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损益进行审计监督,同时财政部对境外国有资产的部分重点事项实行检查和审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则对境外国有独资企业或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委托审计,也可以通过境外国有控股公司的股东会委托境内或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我国现行境外国有资产审计体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对境外国有资产进行审计的政府部门主要有审计署、国资委、财政部和商务部,涉及到的审计工作包括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并以财务审计最为普遍,四个部委每年都会对境外国有资产进行财务审计。国家审计署作为独立的政府监管者,负责对国资委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而国资委和商务部则对境外企业的主要经营负责人进行离任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有些情况下,国家审计署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境外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有境外子企业的境内中央企业可以自主或受国资委委托对境外子企业进行定期内部审计。
篇7
一、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行政指导的作用
(一)、国家审计工作中行政指导的定义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适时灵活地采取符合法律精神、原则、规则或政策的指导、劝告、建议、说明、提醒等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方法,根据行政相对人的意愿,引导其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以有效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它是一种柔性管理行为。
国家审计工作中的行政指导,是指各级审计机关基于国家审计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省、市的有关规定而作出的,通过预警、劝勉、提示、警示、纠错、回访等指导方式寻求被审计单位同意或者协助,旨在引导被审计单位自愿采取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以实现审计监督目的的一种行政行为。
(二)、国家审计运用行政指导的依据
在国家审计中引入行政指导方式并不是审计机关和执法人员主观随意提出的,而是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并结合实际需要采行的。《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实施纲要第九条也明确提出:在改革行政管理方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等非强制方式的作用。可见,积极采用、优先适用柔性的行政指导管理方式,是立法和制定政策的原意。
(三)、国家审计运用行政指导的作用
全面推行审计行政指导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是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推进依法行政、执政为民,树立审计良好形象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积极行政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符合审计职能转变的需要。通过调查、评价、建议等手段,审计职能从监督转向多方位的服务,在推动制度建设、促进行业发展、完善宏观政策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因此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审计依法行政工作的同时,行政指导以柔性、灵活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方式对以往刚性的执法手段进行补充愈显重要。通过全面推行审计行政指导,可以充分发挥行政指导的柔性管理作用,由传统行政管理向现代行政管理转变,更好的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是符合现代行政法治理念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除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的财政收支外,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取得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接受、运用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都是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对象。执法工作中通过具体化的行政指导措施实现柔性管理理念,实现刚柔相济的审计监督执法,有利于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现代行政法治理念,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行政指导的方式及基本原则
(一)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行政指导的方式
通过对原行政执法中零星、不全面的教育和指导工作进行总结归纳,国家审计工作中逐步探索出规范化、制度化、高效化的行政指导方式。一般来说,包括行政监管预警、行政监管劝勉、执法事项提示、轻微违法警示、违法行为纠错、重大案件回访等方式。
1、行政监管预警。遵循预防教育与制止查处相结合,审计执法与群众举报相结合,部门执法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通过现场巡查等方式,对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审计人员应当就发现的违法行为对被审计单位发出预警。发出预警可采取问题通报和审计建议书等格式,也可采取口头形式。
2、行政监管劝勉。主要适用于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审计,针对被审计单位因内部制度缺失、疏于管理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采取约见其相关负责人或其他责任人员进行谈话劝勉等方式,督促其完善制度、整改自身存在问题,以防止和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劝勉情况应进行书面记录,内容包括约见时间、地点、当事人姓名、劝勉谈话内容、当事人意见、建议等。
3、执法事项提示。根据对群众举报投诉情况和日常执法数据的分析,在某一违法行为易发时段到来之前,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采取集中或者个别提示的方式向被审计单位提前告知审计机关各项监管要求,提示、引导、督促其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履行义务,加强自律,尽可能减少违法行为发生。执法事项提示可以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采取集中或者个别提示的方式,向被审计单位提前告知审计机关各项监管要求。
4、轻微违法警示。对违法情节较轻、无主观故意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违法违规行为,采用行政告诫、警示方式要求被审计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立即自行纠正,而不对其实施行政处罚,并告知其相关的法律规范和要求。行政告诫、警示方式可采用审计建议函等形式。实施轻微违规警示后,审计机关应当了解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采纳情况,必要时,要求被审计对象以书面形式予以反馈。
5、违法行为行政纠错。在审计处理、处罚过程中应同时责令被处理、处罚对象停止和改正违法行为,并告知其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改正违法行为的措施,防止违法后果进一步扩大,引导其自觉守法。
6、审计项目回访。在依法实施审计处罚或者审计处理后,应对已受到处理处罚的被审计单位进行走访调查,了解违规违法行为改正情况,督促、指导被审计单位改正违法行为,防止违法反复。同时结合廉政监督回访,了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巩固审计执法效果。
(二)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行政指导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则。审计机关应当在法定职责与职能范围内实施行政指导,所实施的指导行为不应违背法律精神、原则和规定或者国家相关政策。同时,审计机关要考虑到被审计对象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尽量避免给被审计对象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2、必要性和正当性原则。审计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职能时,应当优先选择采取柔性管理方式,运用行政指导,实现行政管理目的。在客观依据不存在时,审计机关不能为规避行为的法律责任而实施行政指导。审计机关通过说理过程向被审计对象展示行政指导的正当性,期望被审计对象尽可能接受行政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指导的主动配合。
3、公平性和公开性原则。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对象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双向互动方式,交换行政管理意见,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在相关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不同被审计对象应当实施相同或者类似的行政指导。审计机关实施行政指导,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4、自愿性和灵活性原则。审计机关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被审计对象接受行政指导,不得因被审计对象拒绝接受行政指导而对其采取不利措施。审计机关应当灵活实施行政指导,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形式。
三、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行政指导的主要内容
审计部门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在审计机关法定职权内,结合当地审计执法工作实际综合实施行政指导。根据已有的审计指导实践,至少在以下领域可广泛适用行政指导方式:
(一)在深化财政预决算审计中加强审计行政指导。树立“大财政”审计理念,以全局的眼光来审视当地财政资金运行的质量及效益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加强审计行政指导;注重财政资金的绩效分析,重点关注对民生、环保、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投入资金的使用效果和社会效益,为推动我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科学的分析性评价和建议,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二)在民生审计中加强审计行政指导。关注民生项目开展情况,严格把握“审为国家,计为人民”的原则,把民生资金审计和重大民生工程审计作为工作重点,对“三农”、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项目和资金实行全覆盖审计。严肃查处和纠正违法违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加强审计行政指导,规范各项资金管理和运行,促进提高资金效益。
篇8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义
2004年教育部为规范高校财务管理与审计行为,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了在高校须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规定第四条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第五条在第四条的基础上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进行了解释“本规定所称教育行政部门,是指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单位,是指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事业、企业单位。”根据此工作规定的要求,各大高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实行内部设计制度,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逐渐重视内部审计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校内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及相关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合法性、适当性及有效性的审查,从而达到完善高校内控制度、发现和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和实现高校快速发展的目标。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范围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意见,高校需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切实保证内设机构的独立性,明?_内审的审计范围,加强审计整改,落实责任追究,推进结果公开。
高校的内审范围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过程及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内控制度设计、单位层面及业务层面内控制度组织执行情况审计,评估风险,加强风险防控;三公经费、科研经费、基本建设及资产管理审计,关注重点领域,保证资金资产安全等。在以上基础上还可以再扩大审计范围,例如: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运用;重大项目跟踪审计,保证重大项目及时高效的完成;专项审计,根据需要,就高效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及时纠正处理。
全面的内部审计范围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内审作用,准确评价高校财务管理及相关业务活动,为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高校内部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
(一)审查预算编制与执行,提高预算科学性
高校预算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总体计划,是高校发展目标的直接反映,体现高校的发展方向。高校预算包括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两部分。预算编制是指高校根据主管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或其他部门的要求,并分析结合近年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充分考虑以前年度预算结余,经过“二上”“二下”,最终确定当年预算。
高校内部审计需要对高校整个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审查,重点关注预算调整、追加与预算超支情况。审计应从预算编制为切入点,审查预算编制整体是否科学合理,方法是否有效,范围是否全面,依据是否可靠,项目是否规范,有无重复遗漏,程序是否合法。预算执行情况,则可以从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和支出预算执行情况两方面入手,审查各项预算收入是否及时足额上缴非税,实行统一管理核算,是否存在隐瞒收入或收入依据不足的情况;审查各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支出无预算或有预算无开支的情况,是否存在各项预算资金之间相互挪用等等情况。对调整预算和追加预算的情况要特别留意,分析其产生原因,关注其审批程序,着重其调整和追加的合理性。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审计结果有针对性的完善高校预算不足方面,提高预算的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高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各种潜在风险,例如教学质量风险,教学质量不高,培养的毕业生无竞争力,就业困难;财务风险,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甚至于资金链断裂;人力资源风险,人才流失,发展难以为继等。为应对此类风险,应建立内控制度,并保障内控制度的落实,以达到控制风险,保证高校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又是监督内控制度建立及实施的有效手段。在审计过程中,要分析内控制度的设立是否符合本校发展的实际,又要关注已经设立的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具体来说,审计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内部管理控制,审查各类事项是否有规定的流程,办理该事项是否按流程办理以及该流程是否合理等;二是内部会计控制,根据财经法规、相关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结合本校有关文件制度审查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违纪违规情况出现;三是内部资产控制,根据国有资产有关管理规定以及本校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审查国有资产管理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在审计的指导下,寻找到内控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防范风险,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三)规范财务收支,防范财务风险
高校的特殊性要求高校需要保证收支两条线,收支分离,不可混淆。但是就目前高校的收支管理上来看,收入存在着收费依据、收费标准不明确,票据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支出存在财务把关不严,票据审核不严谨,甚至存在套取财政资金等情况。从整个学校的发展来看,财务收支管理不规范是高校财务管理混乱的一个表象,从长远上来说势必会影响到高校的前进势头,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壮大。
高校内部审计首先要明确高校收取的各项费用是否有依据,是否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各种文件对各项应收费的项目进行收费,杜绝多收、乱收、少收等情况的出现,并关注高校收取的费用是否及时上缴财政。其次要明确支出的真实性、合理合法性,根据高校自行制定的报账管理办法审查各项费用的报销是否真实合理,佐证材料是否完善,手续是否齐全,审批是否到位等。其中,审计需要重点关注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督促完成三公经费逐年递减的要求。
(四)规范管理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科研能力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科研课题经费也是高校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的发展,科研课题数量和?费总额也随之增长,但是各大高校对于科研课题经费的管理却仍旧停滞不前,导致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效益不高,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甚至出现了一些违规现象。
高校内部审计从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真实性、效益性三方面入手,致力于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评审内部控制,指关注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经费支出、成本核算管理规定,是否有科研成果社会及经济效益考评机制等;评审真实性,指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套取资金的现象发生;评审效益性,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着重分析科研成本,二是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经济效益。根据审计结果,规范科研经费支出,合理运用科研成果,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五)加强资产管理,保证资产安全
高校资产种类繁多,不仅包括教职工及学生日常教学办公所需资产,还包括实验室建设购置仪器设备。而如今很多高校存在着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的现象,国有资产管理软件未能连通财务管理软件,导致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数据不相符的情况出现。这不仅反映出高校资产管理方面的欠缺,也是内控薄弱的表现。
篇9
海口市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开办法最新版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结果公开行为,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海南省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开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审计机关向社会或在一定范围公开审计结果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审计结果,是指市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以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等审计结论性文书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审计结论办理情况以及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意见、建议整改的情况。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审计结果公开,是指市审计机关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会议、专门刊物等方式向社会或一定范围公布审计结果。
第五条 审计结果公开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
(二)市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结果;
(三)有关行业或专项资金的审计结果;
(四)任期经济责任、重大建设项目或其他重要事项财务收支活动的审计结果;
(五)市人民政府交办或上级审计机关授权的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
(六)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社会关注的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
(七)审计查出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审计结果;
(八)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审计事项。审计结果公开时,被审计单位已经整改的,应当同时公布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
第六条 市审计机关公开审计结果,应当采用下列形式:
(一)通过海口晚报和海口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结论的办理情况;
(二)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海口市人民政府网站,以新闻形式摘发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结论的办理情况;
(三)通过新闻会,审计工作计划、重大专项审计方案、审计结果和审计结论办理情况;
(四)通过《审计结果公告》等内部刊物,公布年度计划中重要项目的审计结果;
(五)其他适当的形式。
第七条 公开审计结果应当履行下列审批程序:
(一)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需要公开的,应当在向市人民政府提交的审计结果报告中说明公开的内容及形式,经过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公开;
(二)向市人民政府呈报的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需要公开的,应当在呈送的报告中说明公开的内容及形式,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公开;
(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市人民政府交办、上级审计机关授权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需要公开的,应当征得委托或交办、授权审计部门的同意;
(四)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社会关注的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需要公开的,应当经市政府批准同意;
(五)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中审计结果需要公开的,应当经市人民政府和相关司法机关的同意;
(六)其他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需要公开的,由市审计机关通过专门会议决定。
第八条 公开审计结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审计结果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评价客观公正;
(二)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等相关审计结论性文书已经生效;
(三)保守国家秘密、被审计单位和相关单位的商业秘密。
第九条 被审计单位或者相关单位对审计结果有异议的,市审计机关应当进一步核实,再予公开。
第十条 市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审计结果公开规定的,由主管机关或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问题,由市审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审计的详细定义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其实践活动历史悠久,但人们对审计的定义却众说纷纭。公认具有代表性且被广泛引用的是 美国会计学会1972年在其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中给出的审计定义,即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系统过程。
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
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是审计的对象,也就是审计的内容。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代表着被审单位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或有效性及经济现象(如会计资料)的真实公允性的一种看法。本书第四章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收集和评估证据
证据是审计人员用来确定被审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性或有效性及经济现象真实公允性的各种形式的凭据。收集充分、有力的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说,审计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鉴定、综合和利用审计证据的过程。
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不偏不倚,实事求是,这是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审计人员只有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作出审计结论、报告审计结果,才能达到审计目标,也才能使审计工作令审计意见的利害关系人信服。
篇10
根据近年审计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管理审计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活动。它的目的是使被审计单位的资源配置更加富有效率。从管理审计的辅助手段上来说,它是相对于财务审计的一个概念,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外延来看,管理审计又是相对于经营审计的一种认知。对企业而言,经营讲的是市场,管理讲的是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审计又可以称之为效率审计。
1.管理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而进行的审计。管理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的外延很广,包括生产、安全、财务、计划、物资、合同、人事、后勤服务等。这些内容是否都是管理审计的范围呢?笔者认为,管理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的,与经济管理行为无关的内容如环境和后勤服务等,不应成为管理审计的内容。那么,一项管理审计是不是要涉及到所有经济管理内容呢?当然不是,管理审计的内容要视该项审计的目的而定,与该项审计目的无关的管理内容则不必涉及。
2.管理审计是一种监督、检查、评价及深入剖析的活动。管理审计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对表面经济现象的监督、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由表及里,对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管理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审计监督活动,它是一种深入地由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过程。没有对感性认识进行深入解剖,不能称之为管理审计。由管理审计深入解剖的特性伸展开来,我们可以认定,不需要进行深入解剖的审计活动也不能称之为管理审计。虽然某些审计活动具有管理审计的一些特点,如某单位现金短缺1000元,经过初步审计了解,是由于出纳员粗心大意而导致了现金丢失(假设该单位现金内控制度非常健全,这只是一种偶然或意外)。这是一种简单的审计活动,不需要深入解剖问题产生的原因,因此只能称之为审计调查。
3.从审计辅助手段上来说,管理审计是相对于财务审计的一个概念。如果从审计方法和手段上对审计活动进行分类,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即管理审计和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更多地借助于财务账薄等财务资料进行审计,审计人员接触的多为财务人员,并只就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或会计报表的内容是否公允发表意见。而管理审计则有很大的不同,它在借助财务资料的同时,也较多地借助于财务账薄以外的资料,有时完全可以摆脱财务账薄,审计人员接触较多的为财务以外的人员。管理审计表达的是一种改进管理方式的意见。我们通常所说的内部审计要向管理审计发展,便是要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现代管理审计过渡和延伸。
4.相对于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是一种认知。经营管理一词概括了企业全部的经济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可以把审计活动分为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相比较而言,经营审计是一种难度更高的审计活动。因为它研究的是企业的营销策略,未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是无法得出审计结论的。管理审计与经营审计的区别在于,管理审计更多的是研究挖潜增效的问题,而经营审计则是研究如何增加收入的问题。
5.管理审计与其它审计活动的联系。管理审计与基本建设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合同审计有所不同,但又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管理审计蕴含在这些审计项目之中。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便包括管理审计的内容,需要对离任人任期内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等经济管理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揭示离任人的经济管理水平及责任。又如内部控制审计,它是管理审计的一种,它的切入点是从管理制度和管理环节入手,进而揭示问题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审计即管理控制审计,因为管理应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某些审计活动最终也可能演变为管理审计,如物资采购比价审计,它初始阶段更多的是从降低物资采购价格入手,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如审计人员发现发票价格高于市场价格这一现象集中到某一类或某几类物资时,便可针对这几类物资的采购实施管理审计。
二、管理审计的方法
了解了什么是管理审计,我们还需要掌握管理审计的方法。这才是我们研究管理审计的目的。管理审计的具体方法很多,包括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等。在这里,笔者不想谈管理审计的具体方法,而是要说清楚管理审计的总体方法。笔者认为,开展管理审计,审计人员首先应形成思考模型,其次才考虑具体方法问题。
(一)思考模型的建立
在开展管理审计前,只有对管理审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充分考虑审计效果、审计技术及审计风险等因素,才能搞好管理审计。所谓思考模型,是指审计人员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开展管理审计的前提和基础。根据笔者的实践,管理审计的思考模型应该是这样的:
树立管理审计是一种管理效率及控制审计的理念考虑将要开展的管理审计项目对本企业所产生的效果考虑将要开展的管理审计的技术复杂程度和审计风险考虑审计方法
(二)审计方法
1.“因果分析法”与“果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是从事件的起因查起,最终查出所对应的结果。“果因分析法”则正好相反,是从事件所产生的结果查起,最终透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果分析法”的优点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审计内容较为全面,不足之处是审计所需时间较长,技术难度较大。“果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溯果撷因,方法简便,需要时间较短,不足之处是审计过程容易以点带面,内容不够全面。究竟哪种方法效果更好,这要视具体的审计情况和审计目的而定。一般来说,在没有审计线索的情况下,更多地采用“因果分析法”,如果审计人员掌握了审计线索,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便可以考虑采用“果因分析法”。
2.“窗帘中间拉开式”审计法。如果一个窗帘由两幅组成,在阳光充足的早晨,我们从中间拉开,眼前便会迅速地明亮起来。这种拉窗帘的方法应用到管理审计中,也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审计人员根据掌握的审计线索,依据自己的职业经验,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判断。同时,向“左”追查问题产生原因的整体脉络,向“右”验证分析自身判断的准确性。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先入为主”法。例如,某项工程成本管理审计,已知该项工程成本过高。审计人员根据经验判断,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材料采购成本过高。依此判断,审计人员便可向“左”追寻材料采购过程及管理方式,向“右”可通过抽查票据的方式,具体验证材料采购成本是否真的过高。如果向“右”的结果验证了审计人员的判断,向“左”的工作业已完成,此项管理审计便可初步结束。这种审计方法的优点是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缺点是如果审计人员的判断出现偏差,反而会迟滞审计工作进度。因此,运用该审计方法,职业经验不足的审计人员不宜使用。
3.“遵循性”审计法与“思维创新”审计法。“遵循性”审计法是针对管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管理模式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对问题的是与非做出判断。“思维创新”审计法则相反,它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并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判断。举例来说,企业临时用工问题,按照国企固有的管理模式及固有的思维方式,企业临时用工是不可取的,因为国企本身已经存在冗员。按照“遵循性”审计法,就会否定企业临时用工的做法。但我们如果采用“思维创新”法,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可能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由于临时用工可以使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用国有企业闲置职工,而这种大于效益又足可以抵偿临时工用工成本的话,用临时工也未尝不可。因此,审计人员不能因循守旧,死抱框框。否则,审计结论不可能是实事求是的,甚至会给企业决策带来一定的误导作用。
4.“解剖麻雀”审计法与“高屋建瓴”审计法。强调管理审计要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与解剖,并不是说管理审计要一味地在“微观世界”中探索。深入地了解“微观世界”之后,审计人员还要“跳”出来,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微观”进行总结、提炼,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屋建瓴”审计法。通常所说的“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就是这个道理。“解剖麻雀”法停留在“微观”层次,“高屋建瓴”审计法则提高到“宏观世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微观是宏观的基础,没有微观只有宏观是不可能的,同样只有微观没有宏观也是不行的,站在微观和站在宏观的角度所得出的审计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如一个集团公司,内部有许多子公司,某一个子公司车辆需要进行修理,经过考察,委托集团公司以外的单位进行修理,比集团公司内部其他公司的价格要低得多。如果站在这个子公司“微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得出用外部单位进行修理的结论,但如果站在集团公司这个“宏观”角度考虑问题,从集团公司整体效益出发,又会得出用集团公司其他子公司进行修理的结论。可见,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审计结论。
5.“否定之否定”审计法。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由于受环境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做出的审计结论往往不可能一次完成,先前的审计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时,如果审计人员发现了这一偏差,应对原有的审计结论进行否定,重新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定之否定才是肯定。审计人员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所说的否定之否定,并不是单指一次否定,有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多次否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上一篇:目前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 下一篇: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