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村电商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前农村电商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目前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应对策略

自2012年开始,随着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及移动互联终端的广泛普及,农村和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网络也改变了农村的产业形态。农村触网,冲击着传统“三农”的格局,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电商中青年电商创业者的兴起,给广大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作为农业和人力资源大省的河南省,近年来其农村生产、农产品经营管理以及农民生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电商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河南省有108个县,近1900个乡镇,47000多个村,农村人口近6000万,农村网民占全省网民的四成多。河南省政府从人才、政策、金融和平台等各个方面给农村电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带动了各地农村电商的发展。但受制于农村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因素的限制,河南省农村电商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研究基于《河南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组的调研,课题组成员均为高校创业、就业或经管方面的老师,在担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河南省部分地区农村电商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河南省农村电商目前存在的问题,为研究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商奠定了基础。

1 河南省农村电商现状分析

1.1 发展速度快

继2014年7个、2015年8个国家级示范县后,2016年河南省又有6个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短短三年时间,已达21个,农村电商事业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全省电商企业超过20万家,农村网店突破3万家。2015年,全省15个国家级综合示范县和两个省级综合示范县合计网购金额达到32.5亿元,综合网络销售额达112.4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29.5亿元,河南省电商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位居中西部前列。

1.2 覆盖面越来越广

河南省农村网购用户已达农村网民的40%,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的进一步兴起,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省政府将继续创新农村电商模式,培育农村电商主体,完善其发展的政策环境,利用农业大省众多独具特色的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提高其附加值,并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省各地。

1.3 农村电商热度持续高升

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纷纷将竞争中心放在农村,除此之外,一些传统的农村商贸企业,邮政、供销、万村千乡企业也由线下到线上,融合发展。

目前,河南省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参与主体多,发展速度快,交易品种和交易规模大。据河南省商务厅的数据,2015年在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的环境下,河南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720亿元,同比增长36.4%,农产品线上销售的种类和额度大幅度增加,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主力军产品,农村电商的格局逐渐形成。

2 河南省农村电商存在的问题

2.1 配套设施不完善

物流配送依然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农产品相适应的仓储、冷链管理、运营等也缺乏有效的发展,电子商务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需求,部分地区存在电商服务费用过高、效率较差的问题。全省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的规划,不能真正实现“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在人口分散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制约着整体农村电商竞争力的提高。此外,电商巨头和相关行业往农村的下沉,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就目前来讲,农村电商所需的网络平台建设已经滞后。

2.2 电商交易人才缺乏

河南省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对网络技术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应用,不能充分认识并利用电子商务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甚至对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推广持怀疑态度。农村电商发展缺乏拥有先进知识和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农村现有大部分农民,因为先天教育底子薄弱,后天的电子商务知识的教育培训显得尤为艰难。而高等院校培育的电子商务人才又因农村经济条件限制,不愿到农村去发展,导致农村既有电商知识又懂农产品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短缺,这将在一段时期内制约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2.3 品牌意识不够

品牌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河南省因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农业资源,拥有大量的特殊农产品。但是这些农产品大多仅在省内比较有名,一旦出省,就不被人所知,销售仅限原产地周边地区,品牌影响较小。并且,省内大部分农产品名称地域特色明显,缺乏品牌注册和品牌维护意识,进行促销活动时,难以引起轰动效果。当产品品牌缺失时,规模效应就不能凸显,随之就是生产成本高,市场影响力差。

3 河南省农村电商应对策略

3.1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由政府牵头,吸引社会资本,打造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各级服务中心。同时,政府要加大区域之间的公、铁路网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有重点的建设特色农产品较丰富的偏远山村、乡村的公路,对农村要实现物流点的全覆盖,形成高效、便捷、快速的全方位物流配送体系。建立与各地农产品特点相配套的仓储、冷链物流,运用各种先进的储存、转运技术,确保农产品的加工、包装、运输始终在特定的条件下,使农产品达到消费者手中时不致出现较大变化。

3.2 加大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引进人才并能留住人才,是当前河南省快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紧要问题。发挥河南省人口大省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河南丰富的教育资源,可利用省内大中专院校的教育资源,在高校设置跟农产品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吸引农村学子前来学习,并鼓励其学成后回乡创业,发展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同时,高校也可下沉农村,结合政府政策,走入农村为当地农民开展多样化的适应培训教育,根据需要开展一对一的帮扶;高校也可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电商人才。各地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优秀电商人才引进政策,利用优惠的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进人才,提供完善的薪酬考核和激励机制,依靠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营,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3.3 打造品牌农产品

结合河南省各地区农产品的特性,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组件农业生产合作社及联合销售社等,夯实农业品牌化基础。在各地,力争做到按照“统一生产布局,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开拓市场”的要求开展工作。推进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加快企业的技术告知省级,提高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农产品品牌化加工能力,确保农产品品牌化的质量。经过品牌化经营,逐渐形成一批省内外独具特色的产品品牌,扩大产品的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具潜力、更加顺畅。

除此之外,河南省农村电商的发展还可利用“互联网+”的东风,借助省内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特殊资源来发展农村电商的新模式,如“互联网+民俗文化”或“互联网+民俗文化体验”等,在促进省内农村电商发展的同时,实现农村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博群.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研究[J].调研世界,2015(01).

[2] 张颖川.农村电商加快发展给物流业带来的影响[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10).

[3] 曹建平.浅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J].北方经贸,2015(05).

[4] 源.农村电商的七个现实问题解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24).

篇2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历程;农产品

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经历了供销社――集市和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按照国家和政府的意志对农产品进行统购包销,是组织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它由总社、包括省、市、县级社在内的联合社和乡镇一级的基层供销社组成,所以是一个上下连接、覆盖城乡的全国性流通网络,在当时起到了连接城乡市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同时,城市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通知》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市场开始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供销社决定农产品流通、连接城乡市场的作用逐渐弱化。自此,农产品开始大量涌入农产品批发市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规模都成上升趋势。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壮大,使得大量农产品进入以零售为主、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集市或农贸市场。随着经济的繁荣,集市和农贸市场的管理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例如基础设施落后存在安全隐患,场内规章制度不健全,对保鲜、保活、卫生检疫等方面不够重视,交易秩序混乱等。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强化农产品市场管理、规范农产品流通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对自身健康及食品安全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去超市买菜。所以,农产品进超市,以及对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以上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中,流通渠道过长,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已经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跨区域交易,扩大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

然而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上依然存在销售品质低劣农产品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无法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农村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使农产品回归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只要电子商务贸易主体或者贸易对象涉农,就可称为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可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准确对接,消费者能够充分了解生产者的情况,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同时也对生产者起到监督的作用。从供需角度看,一方面市场上对高品质的农产品需求量大,另一方面,高品质农产品供给又不足,低劣农产品充斥其中。2015年11月10日,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进行改革,提高竞争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供给侧”的疏忽,造成了高品质农产品需求难以满足的困境。农村电子商务使得生产者准确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按照需求量组织安排生产,能够实现供需平衡,恰恰迎合了“供给侧改革”。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也较为成熟。国外关于农村电子商务研究主要包括发展现状研究、商务模式的研究和物流供应链的研究等。

1.发展现状研究

英国学者Warren和Martyn(2004)通过对本国农产品电商的调查,提出本国农产品电商普及缓慢,农民对网络的使用率太低。希腊学者N.Manouselis、A.Konstantas、N.Palavitsinis、C.Costopoulou和A.B.Sideridis(2009)通过对希腊农产品电商市场的抽样调查,并对产品、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希腊目前的农产品电商发展趋势较好,农产品企业相继出现,但其提供专业技术和知识支持等服务太少,电商的基础设施在乡村地区还不够完善,与国际接轨仍有困难。

2.商务模式研究

美国学者Ivanic(2001)指出,农产品贸易依托互联网进行,让销售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美国学者W.Wen(2007)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对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创新。澳大利亚学者Molla(2011)对澳大利亚农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进行交易的方式做了研究,并指出了澳大利亚农村电子商务存在信息处理系统不完善的问题。伊朗学者A.Ali(2011)分析了伊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并以此创新了伊朗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

3.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研究

英国学者H.Renting(2003)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助于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的追溯来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美国学者Wooseung Jang等(2009)通过构建农村中小企业物流模型,证明了中小企业发展合作社有助于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Ruiz Garcia等(2010)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搜和跟踪,将更有助于了解农产品的物流情况。瑞典学者Techane(2011)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条件下,对食品供应链的网络集成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从国外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准确把握本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商务模式创新,目前更多地是进行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整体来说稍有滞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务模式、案例研究、现状与对策、平台建设、物流配送等五个方面。

1.商务模式研究

杨静等(2008)将农村电子商务分为P2C2B、B2B和P2G2B(P 为个体农户,C是农业协会或合作社,B为涉农企业或大型超市,G是政府)三种模式。侯晴霏(2011)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的三大要素是商务模式、物流模式和运营平台,并提出区域对区域、区域对商家和商家对区域三种以区域为核心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叶秀敏(2011)按照交易主体分类,认为当前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分为A2A模式(人与人)、A2C模式(人与消费者)和 C2C模式(个人卖家与个人买家)三种。韩剑鸣(2013)提出P2G2B(农户―政府―农产品需求部门)和B2B&C(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需求企业+个人需求者)两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郭承龙(2015)提出由核心单元(运营单元、美工单元、客服单元、推广单元和配货单元)、紧密单元(生产单元、仓储单元和采购单元)、辅助单元(电商协会、融资单元、培训单元)等组成的农村电子商务共生系统结构,并根据这种共生结构将农村电商模式划分为寄生模式、非对称模式、偏利模式、对称模式和一体化模式等。

我国对于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的局限在于一是没有形统一的标准化的模式分类,二是提出创新模式之后很少进行可行性分析。

2.案例研究

有学者以某一地区为例创新了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吴晓萍(2010)对安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安徽电子商务发展的创新模式,一是组建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把农民、企业、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绿色产业链模式,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自建特色网站模式。赵蕾等(2012)以石家庄市为例,介绍了石家庄市实施农超对接的情况,认为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农超对接是石家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一种新型模式。

还有人总结了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2010年,中国社科院信息中心与阿里研究中心通过对江苏睢宁沙集镇的调研,首次提出“沙集模式”。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2010)指出,“沙集模式”指的是个体农户自发地使用电商交易平台进行家具的交易,获取收益后吸引其他农户复制该行为,带动家具制造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由此促进了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马凤兴等(2013)总结出在北山狼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带领下,农户网商成为北山狼户外用品的分销商,注重打造“北山狼”自有品牌的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北山模式”。郑春峰(2015)进一步对浙江义乌“青岩刘模式”进行总结,得出“青岩刘模式”是网商形成区域联盟,以提高对上游批发商的议价能力,保证产品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吸引相关配套产业加入市场经营。

上面三种典型的农村电商模式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农民最先自发组织起来的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不同之处在于“沙集模式”和“青岩刘模式”品牌意识差,商户分散经营,而“北山模式”则相反,因而更具竞争力。

3.现状与对策研究

于小燕(2009)从我国农民上网用户比例很低且尚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农副产品物流滞后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提出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等对策。张健(2009)分析了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指出要想加快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等。陈亚洲等(2011)认为农民电子商务意识不够,基础设施薄弱,且多数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效率低,由此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农户、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共同协调配合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议。徐芳(2012)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所处的信息环境、农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政策、法律等软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市场和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

可以看出,为了突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国内文献大多只是分析现状,查找原因,然后提出相应对策,并没有对对策实施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4.平台建设研究

孟晓明(2009)指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分为四种,分别是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协同电子商务平台和国际化电子商务平台。李红等(2011)提出基于供销社创新农产品供应主体,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信息体系,构建农产品、食用品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渠道等。张胜军等(2011)分析了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农产品商务信息服务平台、交易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在内的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弭凤峰(2014)分析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原理,结合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实践经验,提出建设以“小超市、大连锁”为特征的新型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5.物流配送研究

一些学者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模型进行了研究。文龙光等(2011)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开展区域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区域客运班车系统的配送解决方案。刘维(2013)在探讨了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几个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物流配送模型。吴勇杰(2013)在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以邮政为基础在城镇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新模型,并指出该模型的不足之处。

另外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进行探索。苏珊珊(2014)对辽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进行了SWOT 分析,其中优势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支持提供了便利条件;劣势是农村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信息水平化低,服务功能单一;机会是物流需求量增大;威胁是政策不够完善。刘利猛等(2015)认为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良性互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协同发展,提出了重点建设县级以下物流配送体系等建议。

综观国内文献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研究,可以发现缺少对物流配送模型和物流配送效率等的实证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经历了供销社――集市和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从国内农村电子商务的文献可以看出,尚无学者研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也没有从发展历程这一新的角度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其他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国内学者对农村电子商务定性研究的多,定量分析的少,不论是从商务模式、案例研究、现状与对策、平台建设还是物流配送方面,很少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目前尚缺乏农村电子商务条件下经济效益的评价、农村信息化测评体系、物流配送效率等的研究。

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应用的研究,比如说物流问题,没有关注电子商务在引导农产品生产方面的作用。此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只是农村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农村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是农村商品,例如“沙集模式”中的家具、“北山模式”中的户外运动用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惠及“三农”的不只是农产品,还有其他农村商品。而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聚焦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忽视了除农产品外其他农村商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作者单位:1.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

参考文献:

[1] 杨静,刘培刚,王志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8):117-121.

[2] 侯晴霏,侯济恭.以区域为核心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J].农业网络信息,2011,(5):5-8.

[3] 叶秀敏.三种模式惠“草根”――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J].信息化建设,2011,(11):7-9.

[4] 韩剑鸣.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发展模式及定价探讨[J].商业时代,2013,(17):43-45.

[5] 郭承龙.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J].经济体制改革,2015,(5):110-115.

[6] 吴晓萍.安徽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探讨[J].商业时代,2010,(3):117-119.

篇3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发展现状

1.1.1农业整体利润水平较低。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一直属于低端的基础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所得利润水平也比较低。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长期重视工业的发展水平,实施工业兴国的发展策略忽视农业,另一方面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属于弱势群体,力量薄弱,机械化水平较低,没有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不具备产业链的议价能力。

1.1.2农业流通渠道向现代化转变。农产品的终端销售不再限于传统的农贸市场,更多的进入了商超渠道,甚至是电子商务渠道。通过电商渠道,拓宽市场渠道,扩大销售市场。农民可以在网络上给自己的产品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产品的优势,扩展了产品的销售渠道。

1.2存在的问题

1.2.1农业发展环境不宽松。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环境还不够宽松,相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通畅,信息滞后,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很多地区没有依据当地具体情况,形成合力的农业发展模式,沉溺于旧的耕作方式,应该因时因地的发展农业,科学合理分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最大化。

1.2.2农业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业销售渠道并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市场设施配套差,没有集中销售农产品的场所,流通服务组织薄弱。农民对市场的观念意识薄弱,只局限于传统的农贸或者集市,农产品的销售很受局限,尤其优势农产品找不到好的销售渠道,造成资源浪费。

1.2.3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国家扶持资金向产业化倾斜力度不够,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因财政困难难以及时足额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受到资金和资源的限制,急需国家的扶持,但是国家的资金拨款力度不能满足农业的需求,很多偏远的地区,享受不到福利,即使有拨款,由于需要经过层层级别审核,真正落实下来少之又少。

2.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2.1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流通机制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信息流通机制。践行“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农业信息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电商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便捷,拓宽销售市场。

2.2实现农产品品牌化效应

目前,我国农业产品很少有自己的品牌,即使是特殊的优良产品也没有较高的知名度,销售困难,更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竞争力,所以农产品品牌效应的建立势在必行。加强农业生产者品牌效应意识,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的形式,指引农民树立正确品牌观。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通过政府支持,对农产品实行税收优惠,降低农产品生产的贷款利率,激发农民做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形成农民自己的竞争力,推动农民合作社规模化发展。重视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着力发展“企业+商标+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

2.3充分利用电商销售平台

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Q快速发展农村互联网基础条件建设,采用光纤网络进入农民家中的项目,要建造农村互联网服务站。Q推动信息化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搭建地方政府、农村产业龙头、地区农业专业研究所、农民种植饲养大户等多家参加、竞争性市场运作的“信息化+农业”的局面,使多产业结合发展。Q重视人才的培养。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定期对农村特殊人群、新型农村引进人群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引导新型农村的农民及农业技术人员、合作社人员等掌握信息化的知识,培养互联网市场化、产业化的思维,促进农业发展。

2.4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农业的发展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会有很多的问题和挑战,最主要的解决方式就是科技兴农,科技史第一生产力农村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敢创新”的优秀人才。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建设的“瓶颈”和“短板”,人才匮乏的现状直接影响农村建设的步伐。(1农村人才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匀。现在的乡土人才大部分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积累,而掌握一定的农村实用技术,真正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可谓凤毛麟角。农村人才在各镇、村的分布也极不平衡,尤其是一些偏远乡村,人才罕至,发展滞后。?拔尖人才稀少,缺乏科技致富领军人物。观念滞后,人才作用发挥缺乏普及性。一些农民习惯于延用传统技术,忽视知识、科技的重要性,导致农产品竞争无力,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这些已成为影响农村技术人才培养使用的突出问题。

2.5完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

建立健全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业体质升级改革,提升农产品质量,前提是维护好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协调好农业活动中的参与各方,切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避免农业走弯路。

2.6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充分利用技术水平,相关部门设立好的政策,吸引人才流入农村,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农业信息流通速度,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村土地分配,实现农业、工业同步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谐配比,从而实现农村经济最大化。着力推进农业节约型、循环性、生态型发展。大力发展节约农业,推广节能技术,鼓励生产和节约能源,增大节水和排灌机械购置的补贴力度。在农村实用先进的播种技术,增强农民的节约意识,采用精良的技术节约种子的使用,提高产出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技术。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发展节粮型畜产品和水产品。加快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引导农民培育非粮油农作物作为原料的产业,促进农副产品资源化及能源化的利用水平。加快建立农业产业链建设,可以逐渐将生产农副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低碳农业技术指导,为开展低碳农业提供保障。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城市 农业 电子商务 现状 对策

一、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概念

城市农业电子商务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和商务手段将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直接与城市农副产品交易连为一体,以实现城市农副产品交易的电子化,实现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等。

二、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对农业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调整,优化结构,促进农业发展转型。

有利于降低农产品交易的成本(如物流成本,中间商成本),提高收益。

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机会,实现业务扩展。

有利于促进农业新技术在农村的迅速传播。

(二)对电子商务的意义

将电子商务引入农村,可增大互联网的普及范围,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

扩大我国电子商务服务领域,提高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有利于发掘电子商务人才,弥补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缺陷。

(三)对城市的意义

有利于规范城市农产品交易市场,推出农产品交易市场新准则。

便利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减轻生活负担,减少日常生活成本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对网上交易的企业进行审核,建立评价体系,可保证产品质量,减少假冒伪劣产品。

三、当前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 b2c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所占份额很少

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一直备受关注。截止2010年底,我国涉及农业的网站达到两万家。目前,在我国范围内已出现许多影响力较大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如:中国农产品销售网,中国农产品交易网,乐农网,阿里巴巴专业农产品交易平台,新发地农产品交易网。网上经营的范围也由最初的粮食,化肥,扩展到牛羊肉,农药,土特产,花卉,园林,水产品,鲜果等。但是他们普遍都是b2b的交易平台,涉及到b2c的农产品交易平台还较少且影响力不够。

(二)农业信息化滞后,网站信息动态性针对性不强,未形成完整的运营体系

首先,由于我国农业信息收集没有形成整套的规范流程,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或者部门负责专门的信息收集,信息资源极其匮乏,导致商家和消费者接收的信息较为零散而且时间不一致。

从而间接导致大多数网站的内容以生产信息,实用信息为主,而市场信息,供求信息和农村经济信息偏少,缺乏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贮存,加工的动态分析,监测和预警预报等。

(三)网站的市场认可度较低

这更多体现在网站的市场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市民虽然认为亲自去农产品交易市场购买农产品很麻烦,但也不愿意在网上购买。在对城市网民的调查中发现,75%的人群不了解或者不看好农产品线上零售。

(四)电子商务人才匮乏

我国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大一部分要靠广大农民同胞,但我国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率普遍较低,且大多数年轻农民都在城市务工,而留守人员普遍年长,教育程度很低,现有人员所具备的素质根本不能满足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五)不健全的政策法规

我国目前关于农业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和扶植类政策还比较少,且我国目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方向和规划。

四、我国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分析

争对我国城市农产品的发展现状,有如下对策:

政府角度:

(一)积极引导各类农产品经营者因地制宜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加快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多的要靠政府的引导。政府要适度出台各类有利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对城市农业电子商务进行投资建设,鼓励,组织,建立农产品的专门网站,引导农民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电子商务活动。

(二)政府要建立相关部门,开发和整合国际国内信息资源,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管理和协作机制,开辟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

(三)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等从业人员对电子商务的了解和对电子商务交易的兴趣并传授其操作技能,培养更多适合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人才。

网站角度:

(四)加强网站资源收集,分析,管理。

相关农业电子商务网站要重视整合网站资源,建立相关部门体系,及时更新信息,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将网站的资源与客户服务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实现信息增值效应。

(五)扩大网站的宣传力度。

从事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各网站必须深入了解和分析我国城市农产品交易发展现状,了解目标客户的购买习惯,购买心理和购买偏好,在对市场详尽的分析之上,确定网站发展方向,不遗余力扩大网站宣传力度。

五、结束语

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城市化进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发展,要结合我国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不断改进我国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市场现有的发展模式。

相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政府相关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篇5

一、基本情况

×电商街位于×县×路,兴建于×年2月,全长×米,共有门店×间,总面积约×平方米,是×县委、县政府倾力打造的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创业乐园。成功打造电商一条街,是×县政府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促进×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新途径,也是×农业再造优势、再现亮点的新机遇。同时,它也为×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县电商街发展现状

×电商街整体布局简约精美,完美的融入了“互联网+”、电商文化、×女书、特香农业、创新创业等元素。其内功能主体布局齐全,涵盖了电商创业中心(电商实体店铺)、电商服务中心(电商招商暨服务管理办公室、电商产品质量监管和投诉处理办公室)、电商培训中心、物流信息归集调度中心(“1小时”物流信息服务中心)、电商协会和物流协会活动中心、电商体验和电商产品展示中心、“×产品”品牌经营管理及包装设计中心、×特色馆运营和×电子商务交易网站管理中心、第三方支付交易担保中心等十大功能主体;基础设施完善,有千兆光纤网络接入,全区域免费无密码WiFi,更有免费经营场所提供、免费网络提供、免费管理服务提供以及县里出台的其他优惠政策享受。

目前,×电商街已经入驻电商公司(组织)40余家,正在成长为创造故事、成就梦想的地方:国内知名电商公司×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网、×电商有限公司、×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落户定居,×等一批本地电子商务企业及传统企业也在本区域如火如荼的开展经营;在这里,数十名高校毕业生正在淘取他们人生的第一桶金;在这里,电商创业者把桔子和鸡蛋结合,“桔下蛋”品牌在网上热销;在这里三兄妹电商创业各有绝招;在这里,外来媳妇涉足电商书写甜蜜的故事;在这里,还有成功人士×离却×回到家乡,把农场的情景和意境搬到网上,产品可溯源,质量有保证;承载着一代一代×族妇女梦想的女书文化艺术品、×族服饰也依托互联网提升其经济价值。

三、×县电商街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易保鲜

我们知道农业产品最大的卖点就是新鲜二字。农业电子商务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现在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多都是采用直销策略,把农产品直接从原产地配送给消费者。这样虽然减少了供应链层级,但是由于物流速度的限制,使得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新鲜度大大降低,甚至会出现产品过期、腐烂等问题,除了造成顾客不满意外,还会引发退货、投诉等一系列的售后服务问题,严重影响商家商誉。

(二)电商平台农产品的质量问题

农产品的质量也是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无法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看见实物的农产品,消费者只能通过网站上的图片来了解他们想要购买的产品。并且一些唯利是图的网店经营者经常会将积压下来的农产品卖给消费者,甚至将一些消费者退货回来的农产品继续卖给其他消费者。所以消费者们无法完全信任电子商务平台。

(三)电商平台农产品的同质化问题

所谓农产品同质化,是指消费者所感觉的农产品在性能、特点等方面的相似程度。电商平台农产品同质化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物质的同质化,比如外形、色泽、口感等物理特性。尽管农产品会由于区域、品种等因素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相同区域的同类产品之间在物理特性上具有很强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构成了农产品同质化的基础。二是认知的同质化,因为缺乏农产品品牌商标,消费者无法从商家的品牌塑造、包装、宣传、服务、描述等方面获得对产品的认知。当消费者无法从这些信息中体会到差别时,认知的同质化就产生了。

(四)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宁愿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待在农村守着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从农村考出去的大学生也不想在毕业之后回到农村。从而造成农村人才的缺失,农业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更是严重不足

四、×县电商街的政策建议

(一)增强政府的推动力量

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电子商务经济以及其他经济均比较落后,农民对电子商务的了解也不够深入,所以想要用电子商务来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那么,政府需要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无论是市场环境、法制环境还是整体环境,均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国家各级的政府部门需要积极研究并制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路线和战略,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制定健全的认证方式、支付方式、物流运输方式等法律规范。此外,还应该加强农村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建设,这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础,政府部门应当联合金融机构和农村电商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农村电商的融资渠道,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建设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网络、物流运输、完善的支付平台以及高质量的产品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而其中的物流运输也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农村的物流配送运输效率较低,配送成本也较高,使得农村电商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物流运输这个农村电商发展瓶颈也是农产品网上销售受到影响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鲜活的农产品的保质期较短,如果不能被快速送到消费者手中,便会导致农产品变质,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因此,积极加强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提升农村物流运输速度和配送效率,成为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提高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力度

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储备大量的实战型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网上设计与装修、网上开店、网店运营及推广、客服服务办法等知识和能力。所以,“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的农村电商发展还需要提高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力度,选聘具有较好资质的电商人才和导师到农村开展电商人才培训,并建立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库和电商人才协会。

篇6

【摘 要】作为精准扶贫创新思路,电商扶贫在重庆市快速发展。基于石柱县的调研数据,发现电商扶贫工作遭遇到人才瓶颈,主要体现为“三个不足,三个跟不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软环境,提升电商扶贫效果。

【关键词】电商扶贫;现状;人才瓶颈;对策

一、引言

1.政策及理论背景

“电商扶贫”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其实质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三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全面进步(李志刚,2007)。但农村电商人才匮乏已成为电商扶贫工作进一步开展的瓶颈,制约电商扶贫效果。诚如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陈震(2016)所言,“电商扶贫的核心在于培育农村人才”,弥补电商扶贫人才缺口,才能帮助农民利用电商手段发家致富。

作为精准扶贫创新思路,电商扶贫在重庆市发展迅速,石柱县被誉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但随着电商扶贫工作的深入,人才瓶颈愈发制约扶贫绩效。电商是信息经济的典型代表,人才瓶颈的突破需要电商人才培养理论作支撑,因此,本文引入网络经济时代下的新兴管理方法――知识管理理论,从其核心思想“积累、共享、交流”三项准则出发,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2.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课题以石柱县农户为调研对象,通过发放问卷与深度访谈考察当地电商人才培育现状。在问卷设计中,从农户、政府、企业三个主体挖掘电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问卷主要涉及:(1)农户对电子商务的了解和应用程度;(2)政府电商人才培养工作的政策力度与效果;(3)企业在电商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度。课题小组还走访了石柱县政府部门和电商企业,了解电商扶贫各个环节,获取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二、重庆市石柱县电商扶贫人才现状

1.人才主体――农民对电商认知与应用现状

首先,农户对电商认知粗浅,大多数农户对商的认知不清晰,停留在概念层面,对电子商务仅是略有耳闻,实际接触过的不及三分之一,真正了解电商、懂电商的则少之又少。其次,农户对电商应用程度低,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的不到20%,不清楚或是很少使用电商进行销售的占比高达81%,大部分农户选择传统农贸市场或卖给大型的中间商进行销售。

2.人才主导――政府对电商人才培养导向现状

其一,政策宣传不到位。在实地走访中,农民普遍反映政府对电商扶贫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没听说过以及不了解电商扶贫政策的农户占比达42%。在政府主导电商扶贫的大背景下,宣传不到位直接导致了农民对电商认识不足。其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69.3%的农户愿意使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但表示电商销售存在诸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忧虑在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担心电商平台销售缺乏法律保障、政策优惠不可持续等。这抑制了农民电商创业者的积极性。

3.人才支持――电商企业在人才培育市场贡献的现状

其一,电商培训平台少,覆盖面狭窄,不清楚电商培训平台的农户占比达75.4%,说明电商企业未担负起电商人才培训重任,培育电商人才的市场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二,培训效果欠佳。据农户反馈与电商企业自身透露,61%的农户认为电商培训效果不大,10%的农户认为电商企业未做实质性工作,农民对电商企业的人才培训工作认可度不高。

三、重庆市电商扶贫中的人才瓶颈及原因分析

石柱县的电商扶贫工作取得许多可喜进展,然而,电商扶贫工作正遭遇人才瓶颈。正如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如所言,“推进电商扶贫,吸收培养人才应放在首位”。下文根据石柱县电商扶贫人才现状的分析,将电商扶贫工作中的人才瓶颈概括为“三个不足,三个跟不上”,并针对问题分析其原因。

1.农民对电商认识与掌握不足,发展电商所需的综合素质跟不上

由本文第二部分的数据分析可知,农民对电商认识不足,应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的能力弱,相关的人才培养与电商孵化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不会或不敢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的症结在于对电商销售知识掌握不够,很多专业大户对电商应用一知半解,反映出电商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受教育程度作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石,对于农户利用电商起着基础性作用。在样本农户中,受教育水平在小学及以下的占比近一半,大专、大学及以上只有5.3%,农户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多人对计算机不会使用,制约着农村电子商务技术的推广。

2.政府对于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政策手段与政策落实跟不上

石柱县政府部门对电商扶贫工作十分重视,各级政府均设立了领导统筹机构。但总体而言,政府在电商扶贫人才培养工作中思路不开阔、工作落实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才孵化工作贪大求全,具有运动型特点,人才培训工作简单粗糙,工作质量不高。其二,政府相关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发挥引领作用。其三,电商人才培养工作中偏重行政主导,市场力量发挥不够。

农户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官员充分了解电商的不到20%,调研小组走访了石柱县电商扶贫办公室、商务局等部门,发现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对电商了解不够,思维局限,阻碍了宝贵扶贫资源的配置。

3.企业对电商扶贫人才孵化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培训工作跟不上

电商企业平台掌握着电商发展技术,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是电商扶贫中专业化程度最高、实际操作经验最丰富的主体,但在实际运作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首先,这些电商巨头均重视物质基础设施,轻视人才培养。其次,其电商人才培训工作重心在理论培训,轻视实践指导与练习。

电商企业在融入农村方面浅入浅出,以城市思维发展农村电商,没有考虑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接受水平低的现实,忽视了农村发展实际。

四、突破人才瓶颈的对策建议

电商扶贫工作遭遇的诸多瓶颈中,最紧迫的是人才孵化。现以石柱县为例,围绕知识管理的积累、交流、共享原则,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主导农村电商讲师资质培训,培养顶层设计团队

农村电商讲师是既有电商知识背景又懂农民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农村电商培训体系中扮演顶层设计者角色,是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群体。石柱县可从本地遴选一批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电子商务社会讲师等具备经验者参加农村电商讲师认证培训,形成本地讲师团队,进行初期知识积累。

2.政企合作引入PPP模式设立本地电商培训公司

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具有投入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对社会有正外部性效应,带有公共品属性,需要政府支持主导。将PPP模式应用于电商人才孵化,可减轻政府的投资负担和风险;企业可拓展农村市场,为未来深入农村发展赚取流量。由于政府参与减少了电商企业和农户间的信息不对称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利于政府、企业实现双赢局面。

3.校企共建电商实训中心,对农户实行阶梯式人才培养

校企共建电商实训中心,可实现“教、W、做”一体化创新。分层次的培训体系,更贴切农户实际需求,大大推进电商扶贫工作。因此,当地电子商务职业高校依托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首先招揽农户入学培训,鼓励有电商知识和经验的农户参与阶梯式电商人才培养项目;再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电商实训中心,实现电商业务外包。

4.电商企业构建乡镇O2O生活服务平台

将社区电商模式引入农村并深入村民生活,可缓和电子商务在农村施展不开的尴尬局面。通过村镇商超中心辐射带动,促进周边农户自我电商化。初始示范作用会迅速扩展至整个乡镇,更多农户主动模仿电商模式,形成农村电商自我孵化。

5.政府设立农村电商服务点,发挥基层网点作用

目前,石柱县电商服务站点已覆盖85个贫困村,但仅发挥了物流配送站点作用,农产品上行渠道却未打开。政府应对电商服务点设置一两个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农村电商推广员,专门解决农户在电商孵化实践中遇到的难题。通过电商服务点提供的最新经验,由下而上为培训体系注入新的知识方法,促进电商培训模式持续创新。

五、结论

电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创新思路,人才是制约电商扶贫绩效的首要瓶颈。当地政府要深入农村,借助市场力量,从讲师、电商服务点等软硬件设施提高农村电商从业者对电商的把握;电商企业需摒弃电商的城市模式,考虑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民知识水平低的现实,对农户进行系统化培训,着眼于长远,培育农村电商市场环境,实现农村经济与企业双赢;农户要主动了解电商扶贫政策,学习电商知识,提高认识水准。强化政企农三方联动机制,利用电商平台打通农村传统产业链,切实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参考文献:

[1]林洁.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研究[J].南方农机,2015(1).

[2]曹建平.浅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J].北方经贸,2015(5).

[3]高源.农村电商创新之举[J].农家致富,2013(12).

篇7

关键词:河南农村;流通体系;市场开发

一、当前河南农村市场发展现状与农村市场开发问题

现今的河南农村市场,由于人口、人均收入和消费额的大幅增长,具有较大需求量,并且增大的趋势还在进一步扩大。

1.当前河南农村市场发展现状

首先,在消费额逐渐增长的同时有着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广大农村丰富的农产品没有与城镇的工业产品很好地实现互通有无、各得所需。其次,与河南的城镇市场进行比较,消费差距相对有所减少。尽管各个农村居民消费状况由于各个农村居民的商业类型不同比较起来是参差不齐的,但随着河南农村的物流发展,与城市的差距是有缩小的趋势。第三,实地调查表明:河南农村的经济在不断发展,河南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停地提高,消费水平也在同时提高,时尚高档的商品也在逐渐地走入河南农村的市场,加强农村市场的开发势在必行。

2.河南农村市场开发上的问题

根据新型农村的发展方向,采用新型的电子商务方式来进行市场的营销是一个必然。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网络的硬件、软件以及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等,目前投入并不充分,为此制约了新型的农村市场的发展。其次,河南农村新时代的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缓慢。一方面是受农村基础设施制约,另一方面是河南农村市场竞争无序和征信缺失,对新农村的电商体系建设造成了阻碍。最后,就是河南农村人们的“眼见为实”的消费意识,也大大限制了电子商务开发新农村市场的难度。

二、电子商务运用是开发河南农村市场的一把利器

1.电子商务为开发农村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

通过网络上传产品图片、广告语等形象资料,直接和直观地把商品介绍给千千万万的客户,开展网上宣传营销活动,扩大商品的销售量;通过网络及时了解顾客的消费状况和竟争对手的情况,恰到好处地介绍商品的质量、价格、性能等信息;避免山寨品牌,注重选择符合农村薄利多销的消费理念等,给客户一个物美价廉心理感受,从而增加新的商业合作伙伴和商业机会。

2.电子商务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农村的满意度

电子商务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等上下游之间进行供应链管理活动,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共享,就可以完成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因此,一旦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处理,提高服务满意度。尤其是针对农村基础建设薄弱偏远区,把产品的服务做到细致入微,对农村各地点的配货要及时,增加商品的乡下驻点。

3.电子商务提高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反过来推动农村市场

电子商务提供了更贴近市场需求服务,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敏捷性和适应性;电子商务还改变了企业竞争态势,使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也能在大范围内提高影响力和营销力,更容易适应市场的变化。在中小企业获得来自农村市场提供的成长正能量的同时,农村市场的开发也获得了巨大的开发空间。

三、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实施的策略

1.加强农村网络建设推广,提高农村电子商务运用意识

网络信息的普及大大推动了河南的经济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成为新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引入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网站建设、维护与更新;要进行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完善农村网络信息功能,发挥电子商务的优越性。不仅能够使农村人们可以及时地了解外界的商品价格与销售状况,并且可以迅速地联系城市以及国外的商家销售的商品。通过网络的销售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实现电子商务上的虚拟交易,不仅扩大了河南农村人们的信息量,拓宽了销售渠道。要让农村转变习惯沿用传统的参加产品交易会等形式获取定单,让销售员开展面对面的网上推销,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虚拟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完善河南农村网络信息管理机制,明确商务部门综合执法

完善河南农村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很重要的就是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建立相应的信息交互平台。通过这一机制,一方面可以做到检查落实监管部门的职责,分配好监管部门的工作,各个监管部门负责各自的任务;另一方面,利于进行综合管理工作,使各监管部门的工作不能太分散,要相辅相成、协调开展。现今的监管部门权利分散,职责权利混淆不清,以至于各部门不能各尽其责。在电子商务发展建设的同时,需要根据国家商务部门的要求,各个商务部门必须成立商务执法大队,整合商务执法职能。各地均应认真研究相关政府部门电子商务监管职能的职责和权限的边界,明确商务部门的综合执法。通过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建立网络信息追踪系统,确保即时查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3.建立河南农村商业征信体系,依法保护监管农村市场

在发展河南农村电子商务经济的同时,必须依法对商品的销售进行严格的管理,杜绝商业欺诈行为的发生。网络信息能够带来更便捷的发展渠道,但是,也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存在,交易没有保障,为此更要加大网络犯罪的监管力度。在河南农村发展上,要建立商业征信体系,要对农村市场进行法律上的保护,防范农村市场上的的各种不良商业竞争活动。要提高河南农村市场征信意识,宣传以征信求生存、谋发展的商业理念。鉴于城镇出现的信用问题,做好规避防范体系,发现不良即取消了对客户的信用额度等。进而,推动河南农村的经济发展,构建一个安定健康而又飞速发展的河南新农村。

篇8

关键词:移动支付;SWOT分析模型;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H6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移动支付是指用户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无线方式,为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而完成的支付交易行为。当前不仅仅在日韩、欧美等一些通信业发达的国家,在亚非拉美等相对落后国家地区,移动支付业已开展得如火如荼。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12.9万亿元,同比增长54.2%。而YankeeGroup 的研究数据则预测,至2014年全球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将高达9840亿美元。智能终端比例的不断提升、NFC逐步成为终端制造商产品出厂的标配、越来越多的商业环境开始推广随身便捷的支付场景,以及消费者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支付的习惯日趋成熟,将助力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普及和发展。

相较之下,现在便捷支付领域内的霸主信用卡,其发展则面临重重困境,不仅受到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发展落后、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科技支撑薄弱等条件的制约,卡奴蔓延、坏账风险、使用安全风险都使其处境雪上加霜。而本文将基于SWOT模型的理论分析,来探讨移动支付这位“后起之秀”在信用卡产业内的发展,研究路线如下:

一、移动支付开展的优势

1.更安全

伴随信用卡的逐步普及,近些年出现的一些信用卡相关的欺诈案例,比如:克隆卡,非法套现等案件也越来越多,给金融机构,商户和持卡人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信用卡的欺诈风险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的不完善,持卡人信息被泄露以及社会信用环境的缺失等。

而移动支付业务由于才起步必然也要面临一定欺诈风险,但相较信用卡业务依然优势突出。以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手机移动支付为例,相对于磁条卡的可复制性,因为采用了“芯片卡”(即IC卡)而非传统的“磁条卡”,消费者个人信息更难被盗用,出现信用卡细条信息被复制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这将大大降低伪卡损失。

2.更高效便捷

移动支付业务分为远距离移动支付与近场支付,都是非接触式支付。远距离支付的出现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畅享购物体验,亦可以仅仅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几个简单操作完成转账排队之忧。在一些银行等金融体系仍不完善的相对落后地区,远距离支付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一点上非洲肯尼亚等国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而谈及与信用卡应用较相似的近场支付,由于免去了刷卡输入密码的过程,达到“一刷即可”的效果,将为人们的生活节约更多时间。

移动支付小至可以用来支付日常的公交车、交水电费等,替代钱包;大至可以为人们进行国际间的贸易结算,更多应用更多功能更高效更便捷。多方综合,移动支付相较信用卡无疑更适宜当前崇尚高效便捷的社会。

3.更少成本

伴随移动支付的普及,一方面由于其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将会降低更多的人力资本投入,例无人售票车;另一方面,移动支付由于多是现时消费,所以不会存在信用卡中的“透支”和“滞纳金”的等,更有效避免了恶性消费行为的发生。目前开展的移动支付业务也免去了年费的收缴,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更多实惠。

二、移动支付开展的劣势

1.推广层次遇阻

(1)消费者消费习惯不易变换:我国消费者目前的消费习惯可总结有两点:①对实在看得到的交易比较放心,即使像移动支付这般其自身的安全系数比你把钱放钱包里高的多,都难以打消人们的疑虑。②国人固有的守旧情节,目前信用卡安全虽然受到国人普遍质疑,但由于其开展已有些年头,大部分人对信用卡的信任度还是会高于移动支付,纵使这不合理。

(2)移动支付推广需要平台建设;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主要开展的形式有RFID-SIM卡模式和NFC模式。两种模式,前者需要构建大平台涉及大量pos机和刷卡机的更新升级,后者需要定制手机的支持,相较之下后者优点更多也应用最广,但二者综合看来,要推广移动支付,无论采取哪一方,都将会承担不小的经济负担。

2.技术及标准遇阻

(1)目前我国国内虽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但具体来说,还是太不成形,要想真正的促进一个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像移动支付产业这般涉及如此之长产业链的,必须有更成熟的标准引导体系建设才行。

(2)目前移动支付各项技术要求都已经基本解决,但如何更好的控制成本,也是目前必须面对的问题,更低的成本对移动支付的开展意义重大。

三、移动支付开展面对的机会

1.天时

目前全球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国家早在数年之前就已经开展了移动支付业务,当下移动支付业务已愈发成熟,新技术和新标准的不断推出促进着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移动支付正在全球如火如荼的开展开来。

研究机构易观智库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趋势预测2011-2014》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742亿元,同比增长67.8%;移动支付用户数同比增长26.4%至1.87亿户。另据易观智库近期的《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阶段及模式研究》报告,预计到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将达到7123亿元。数据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

2.地利

自21世纪以来,我国移动通信发展迅猛,手机3G网络已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城及大部分乡镇,目前我国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量居世界第一,可以参照下图1。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各类惠农政策,可像支农补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政策的实施,却需要依托银行卡进行资金发放。而我国农村地区由于银行网点和ATM匮乏,造成银行卡资金支取极不方便,农民不得不频繁往返县城金融网点,既费时费力,又要承担交通费用,成本较高,便利支取各种涉农补贴等小额资金已成为当前农村最广泛、最迫切的一项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在我国的广泛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移动支付都有能大展身手的地方。

3.人和

我国国内相关企业一直对移动支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经过几年的发展,伴随着2012年底我国移动支付相关标准的推出,我国移动支付产业也由起初的混乱,而慢慢走向和谐,我国移动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产业链的形成,必将对我国相关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移动支付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四、移动支付面临的挑战

1.挑战信用卡的称霸地位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其实还是一个摸索阶段,相对信用卡多年成熟运作,其在国内的地位依然是难以轻松挑战成功。目前移动支付虽然出台了行业标准,但一个可以基于全球性领域的准则依然迟迟未出,而这也将继续制约着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另从消费者层面谈及,由于长久以来的消费习惯,普通大众对移动支付这类新型支付模式接受能力有限,甚至还存在大量误区,如何去改变人们的这种消费心理也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任何新科技的普及,都需要一个反复认证再大规模推广直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阶段,移动支付要成霸主,仍需静待时机。

2.挑战产业利益角逐

伴随着国际国内移动支付的稳步发展,移动支付市场蛋糕巨大的份额正惹的整个移动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比如银行、银联等)、应用提供商(公交、校园、公共事业等)、设备提供商(终端厂商、卡供应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为利益而热血沸腾,如何解决利益分配,直接关系移动产业链的完成。

3.挑战通信行业的大量“碎片”

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移动支付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移动通信行业的大量“碎片”:即各种各样的移动操作系统,定制的手机,应用等等,要在开发上紧跟创新步伐对Visa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整合这些碎片,并且将其迅速根据用户需求升级,对移动支付而言任重道远。

五、移动支付发展建议

1.把握机会,加快行业标准完善

我国目前移动支付正值热潮,期间若能尽趁东风,移动支付将会以飞跃的形式发展,而抓住东风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尽快促进行业标准完善。

尽管于2012年年底,我国出具了移动支付产业的相关标准,但该标准就目前来看肯定还是充满诸多不足。但在目前情况下,在此标准下先观察各方对其反映,在充分收集实际反馈后,再对标准进行修改。相信,一份极具真实性与现实性的行业标准,对我国移动支付行业产业链的形成,对移动支付发展的促进将会是难以估量的。

2.扫除盲区,加快推广营销建设

移动支付的推广面临的阻碍,除了基本平台建设问题外,最主要的还是要打开普通消费者的心结,改变他们对移动支付的不信任度。根据我们在宁波鄞州区的调研报告可知,绝大多数消费者对移动支付还是充满兴趣的,尤其是对其便捷性方面,但消费者的顾虑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莫过于安全性的质疑。但实际上移动支付具备诸多信用卡等其他便捷支付模式不具备的优点,但由于宣传不到位致使消费者对移动支付误会重重,加快推广营销建设,是当务之急。

3.面对挑战,及时调整战略

移动支付在我国前景势必大好,但要使其又好又快发展仍是要费一番功夫。信用卡霸主地位的掀覆需要的是各方努力,需要的是及时调整战略。目前从信息,需要重新审视并整合整个价值链行业环节,提升整体服务水准,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此外,将创新应用与移动支付结合,找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的创新商业模式,应该成为移动支付相关企业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应小凡,吴冰.移动商务环境下价值链和服务模式瓶颈分析[J].物流技术,2012.

[2]黄丽云,黄瑾,陆宏治.移动支付风险与安全机制分析[J].移动业务,2013.

[3]刘博,孙锁.移动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3.

篇9

关键词:农村电商;浙江;象山县

一、引言

目前,面对市场日益饱和的一二线城市,农村电子商务成为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新蓝海。浙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的所在地,且所辖县市多拥有丰富的农林渔业资源,其农村电商的发展一直走在中国的前列。因此研究浙江农村电商的发展对于发现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农村电商发展的模式,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象山县农村电商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象山县农村电商发展情况的实地调研,构建象山县农村电商发展的模式,为促进浙江乃至全国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启示。

二、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与模式

课题组首先走访了象山农村电商的主管部门――象山县商务局,通过现场访谈的形式调查了解了象山县农村电商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对象山县农村电商重点个体和典型代表的实地调研,总结模式,发现问题。

1. 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

象山县地处长三角南缘,浙江中部沿海,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水产加工体系)。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象山农村电商发展初见成效。

从2014年起象山县政府相继了《关于推进“电商换市”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象山县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与此同时,为了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县政府以邮政局依托,发挥村邮站的优势,大力推进村级服务站建设,至2016年4月份共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150个。2015年7月起又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积极启动农村淘宝项目。目前,县运营中心已投入使用,新建村级农村淘宝23个,运营两个月来,已累计为村民代购26000多笔,成交额470余万,村站合伙人工资月收入普遍超5000元。

2. 象山r村电商发展的模式

农村淘宝项目是当前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途径。实践中形成了政府驱动和能人(创业者)驱动两种有效模式。

模式一:政府驱动型

政府是促进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除了提供政策平台的支持之外,象山县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致力于本地电商平台的建设。2015年县财政专项投入78万元扶持打造了淘宝“特色中国・象山馆”平台。该平台通过开展商家技能培训、网上包装促销、线下对接参展等途径,相继推出了以史家糕点、莫家码头、鲲记海鲜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店铺,并创下了5分钟卖出500公斤“红美人”柑橘的佳绩。作为象山县政府着力打造的一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公益服务平台,象山馆在充分发挥本地农特产品突出优势的同时,有效拓宽了象山县生鲜、海干、海味零食等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农民增收致富开通了快车道。与此同时,此外政府还通过对入驻商家进行技能培训、开展线下资源对接会、线上流量支持等方式,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本地网商群体,使农村电商不断升温。

模式二:能人驱动型

创业者是实现这一路径的主力军。以创业者为核心的能人驱动是当前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的另外一种典型模式。2015年8月27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招募宣讲会在象山文化活动中心召开。会后,在400余名参加宣讲会的青年中产生了30名首批“农村淘宝”合伙人。2015年10月以来,在象山县党委、政府和象山县商务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宣讲会、发放传单、悬挂横幅、海报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以及后期的层层选拔,象山县第二批农村淘宝服务站人才招募中有32人获得了农村淘宝合伙人资格。其中,高塘岛乡江北村农村淘宝服务站是五个创业青年共同开办的,自2015年9月底开业至今,已累计为村民代购货物数千件,货值逾50万元。目前,他们正在着手虾皮、紫菜、红美人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的网上销售。

综上所述,以政府为主导,以商家为主体,在政府和创业者双重力量的推动下,象山县网商规模不断扩大,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农村电商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三、象山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整体上来看,象山县农村电商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业基础薄弱。象山县农村电商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整体上基础还比较薄弱、依旧处于初级阶段。二是服务平台单一。目前,“特色中国・象山馆”是象山县唯一的本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公益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单一,限制了象山县特色产品知名度的扩大和推广。三是农产品及其消费特征的限制。目前,象山县的特色产品主要以农产品和海鲜为主,这对加工、冷藏、保鲜等相关技术有较高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四是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近年来象山县物流布点和网络发展步伐较快,但仍不完善。以象山县西周镇为例,部分物流点位置较偏僻,服务体系不完善,对电商发展存在一定制约。五是网络覆盖率低。目前,象山县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不高,网络信息相对还比较闭塞,直接导致农村人民信息素质缺乏,对网络的认知程度低、农村淘宝的使用范围小。六是电商人才匮乏。农村地区知识型人才的外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数量,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启示与建议

1. 完善平台建设

平台是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有效解决目前平台建设的单一和不完善问题,应充分发挥政府为主导,统筹相关部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对电商平台建设的政策扶持。

2. 提升储运技术

物流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应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即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尽快健全农村电子商务三级配送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物流企业不断改进储运技术,提高储运效率,增强农村电商的市场竞争力。

3. 重视口碑效应

口碑是农村电商长期发展的基础。打造特色农村电商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口碑效应,即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市场监督,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口味、包装和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强网络平台的宣传、创新和维护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4. 解决人才瓶颈

目前,农民网络素质偏低,电商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积极出台有效措施,为农村基层吸引和留住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定期在农村开设电子商务课堂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网络素质。

5. 促进产业融合

象山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Y源,石浦古城、影视城、松兰山等都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点,因此将旅游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结合发展,在旅游中注入农产品的元素,以旅游带动农产品的销售为象山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喜才.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8).

[2]崔仁煜.繁荣农村电子商务 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空间[J].农经管理,2016(06).

[3]吕晓昶.互联网+农业――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互联网+金融,2016(05).

[4]程丽丽.基于区域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构建――以台州为例[J].农业经济,2013(03).

[5]任鹏.江苏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研究[D].东南大学,2015.

[6]骆巧巧.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7]张振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创新路径[J].对外经贸商务,2015(05).

[8]蒋照鹏,朱永法.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5(05).

[9]方丽珍,区域经济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以松阳县为例[J].观察,2015(06).

篇10

一、陕县产业集聚区简介

陕县产业集聚区成立于2008年12月,是经省政府批准的首批产业集聚区之一,是全省重要的煤化工、盐化工产业基地。规划占地面积9.88平方公里。

二、工业生产组团发展现状

1.在基础设施方面

今年共安排水、电、路、污水处理等10大项工程,前半年已完成投资2.53亿元。龙脖供水、泰和路,鸿腾路等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清源路,宽坪路等工程强力推进。至目前,区内基本形成“三纵四横”总长35公里的路网框架,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体系,物流服务业等配套功能初步形成规模,产业集群发展效果初步呈现,产城融合的态势已经形成。

2.在项目建设方面

今年项目建设计划完成投资25亿元,前半年已完成投资13.5亿元。中达化工、泰和化工等5个续建项目按工期计划加快推进,预计年底前均能建成试产。其他5个新建项目也进展顺利。将形成煤一盐一电一化(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特色化学品)一体化产业格局。

3.在经济运行方面

目前,工业经济运行呈现良好态势,今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亿元,完成税收1.2亿元,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

4.在平台建设方面

认真落实“百亿城乡建设筹资计划”项目资金,积极准备前期申贷手续,多次到省财政厅、农发行对接。前半年申贷资金1.5亿元已获批。省级配套资金完成拨付1429万元。正在积极筹备报账手续,年底将完成报账3亿元,有效解决了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5.在规划调整方面

按照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市“四大一高”发展战略要求和三门峡市城市规划调整需要,陕县产业集聚区,在原工业生产区规划范围东、南增加9.55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日前,省集聚区建设联席办公会议已研究批复,正在迸行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与现行行政区划格局之间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2职责界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3机构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2.引资融资较为困难

一方面是因为引资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因为各地引资竞争激烈。目前的引资方式主要还是以商带商。

3.集聚区发展有待加速

产业集聚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规模较小,建成区面积占规划区面积不足20%,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

4.高新技术产业缺少

5.环境仍需优化

四、对策

1.健全体制,保障机制。加快建立高效的产业集聚区管理机制

2.财政支持,健全融资机构

2.1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层面投融资机制建设力度

2.2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外面投融资机构建设

2.3政府可对经营效益好、获得金融贷款多、外资吸引力强、财政投入放大效应突出的企业,在安排资金上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给予重点倾斜,以鼓励产业集聚区加大投融资业发展。

3.政策扶持,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劳动力是加快集聚区建设进程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重视产业集聚区劳动力的培训。(1)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集聚区企业发展结合起来。(2)要将下岗职工的培训与集聚区劳动力培训结合起来。(3)要鼓励和引导各类职业学校及党校为集聚区企业开展定向培训和职工定期培训。

4.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4.1加快供电、供水、供气、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4.2成立中小企业园区,加快园区内标准厂房、多层厂房建设,降低中小企业的入园门槛和创业投资成本,吸纳中小企业快速向园区集聚。

4.3推进产城融合,加快完善学校、医院、住宅、服务网点等设施建设,逐步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宜业、宜商、宜居的产业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