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发展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土地流转;经济环境;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39
1 农村土地流转概述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即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从大环境来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正在加速,相关统计表明,全国农村土地已经参与流转的土地经营权总面积超过了0.27亿hm2,其中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到全国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0%,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流转给他人使用的农户总量已超过6000万户。自十以来,中央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快农业化经营体制构建,并赋予了农民对承包土地占有、收益及流转的权力,允许农民通过承包经营权入股,并以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述举措为农民提供了更加稳定的产权,为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2 农村土地流转经济环境分析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户籍制度存在一定特殊性。我国户籍将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及非农业人口2个部分,即形成了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并对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所实施的是2种不同的政策,在这种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愈来愈大,由于农民无法自由向城镇迁移,使得城市化建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快了城市化发展步伐,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发展,促使农村富裕的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然而在上述过程中,部分地区第一产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所占比重也在不断降低,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农业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农村人口的增加,使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在非农收入比重增加的同时,也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不断加大,农村的年轻群体都外出务工,使得农村老龄化现象逐步加剧。。总体上来看,土地流转改革势在必行,它不仅能够让农村老年人口从土地上得到解放,产生的流转效益也为其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 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第一产业增加值
相关研究表明,农业发展较好、第一产值增加值较高的地区,土地流转发展情况相对较好,特别是在我国中部地区,土地流转发展与第一产值呈现了正相关性。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流转市场的不断完善,可为广大农户带来更大的非农经营空间,对整体区域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使市场制度、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为土地流转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3.2 非农收入比重
一般情况下,非农收入占比愈大,就表明了农户农业收入占比相对较小,农业收入的重要程度也就愈低,也就意味着农户租出农地面积愈大,即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就愈小,间接反映出农民转出土地的意愿更大。 由此可见,非农收入水平与土地转入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地转出则呈现为正相关关系。很多农民认为非农就业的整体收益较农业收益更高,若农民能够获得理想的非农就业机会,他们则会考虑将劳动力投入到非农就业上,换句话说,非农就业降低了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对土地流转具有潜在性的促进作用。
3.3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相比较而言,尽管近年来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与城市社会保障水平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很多农村居民,特别是经济条件稍差的农户都将土地视为自身的重要保障,土地对于农民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土地具备了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功能,可为农民带来收入;土地具有就业保障及社会保障双重属性;土地是农民的财产,在部分条件或环境下,可为农民创造出可观的财富。正是基于上述特征,使得部分农民不愿将自己的土地转出。如果能够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农民就不会过于看重土地,使农民具有更大的土地流转选择空间,特别是当农民群众看到土地流转之后生活水平会得到明显提升时,也就愿意进行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计,为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就需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稳定农民非农就业、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为土地流转实施提供基础,并让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魏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3,31(23):192-193.
篇2
关键词:农村教育 现状 发展
农村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其教学环境相对城市还是有待发展,在教育资源方面还是欠缺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让农村教育在整体水平上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针对农村教育的研究也开始不断专注该方面。
一、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农村教育对于农村文化和农村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启迪着农村人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说,对农村的生活、经济、政治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教育的开展促进农村地方性知识的进步
农村教育主要是是针对农村孩子的发展现状,实施专业的知识传授,除以之外还会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环境,通过教授知识,能够让学生对自身所处的乡土环境形成一个认知,从而促进学生对乡土社会的一个认同感,增加学生的一种归属性。可以说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也是对农村的一种新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地方性知识的进步,有利于农村文化的传承。
(二)农村教育影响着农村孩子的未来
农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孩子的未来,教师向孩子传授基础知识,能够让孩子透过书本更好的开阔视角,了解外界的世界,以此能够更好的促进孩子的成长。农村孩子相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本身所处的环境还是相对劣势的,农村孩子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可以借助教育这个途径,从而改变自身。农村教育影响着农村孩子的发展,让农村孩子能够通过教育获得社会流动的机会,以此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农村教育能够提升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农村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提升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通过教育能够让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以此为农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村民的思想认识,在教育中感受知识的力量,不断充实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从而更好地提升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二、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
农村教育在近年的教育改革中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其教育资源在不断的增多,教育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农村教育也在不断的引入新型的教师人才,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主要有:
(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农村教育在吸引教师方面相对的欠缺,因为环境和职位规划的考],有些教师不愿扎根农村从事教育,再加上农村教师资源流失现象严重,导致目前开展农村教育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是因为常年扎根农村,具有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而有些教师是从本地直接招聘上来的教师,其本身的知识程度还是有待提高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接受先进的知识,通过教师科学方法的教育引导,开阔视野。但是教师水平的高低不齐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挖掘自身的潜能,不能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农村孩子数量锐减,合并学生现象增多
近年来,农村学校中的学生越来越少,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化的进城中,越来越的家乡安排孩子去城镇就学,以接受更为先进的教育,这就造成了学生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数量。由于学校学生的减少,为了让教师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学校出现了邻村学校合并学生的情况。几个就近的学校互相协商,把附近村落的学生合并到一个班级上课,这样虽然提高了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学校的办学空间,但相应面临的一个问题则是,学生要离开本地去附近的学校上课,中间的安全和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是不利于其更好的展开学习的。
(三)农村教育氛围有待提高
由于农村的知识水平相对于城市来说欠缺,其村民对教育的认识也是有待提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对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还认识不清,有时候没有保持一种长远的眼光,过多的沉浸在金钱方面,甚至有时候会有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认识,这样的文化氛围都是不利于农村教育开展的,可以说,目前农村教育氛围还是有待提高,只有村民对教育充分的重视,才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产生很大的支持,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
农村教育在农村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农村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此更好的在农村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一)采用多种方式吸引教师人才,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农村教育的发展,主要推动者为教师,为了更好的留住教师资源,让更多优秀的教师走进农村,在教师岗位上发挥工作热情,农村在建设的时候,针对教育这个环节,可以不断改善教育环境,优化良好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方式吸引教师人才,可以在薪酬上、教师福利上、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改进,只有营造良好的氛围才能让更多的教师走进农村,从事教师工作。农村教育在吸引教师资源的时候,还可以借助一些政策上的方法,政策的提出,例如特岗教师这样的途径,让更多的教师人才参与到农村教育中,以此在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学生
农村教育的发展,针对目前合并的现象,要正确的处理好资源的整合,积极的整合教育资源,让几个学校的教师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要保证学校的学生能够就近入学,能够方便快捷的接受教育,学校在配置学生的时候,可以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学生能够在近距离接受教育,从而减少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不仅需要农村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给予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加强农村知识宣传教育,提升教育氛围
农村的知识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为了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农村要积极的加强有关农村知识的宣传,可以采用小册子或者活动等形式,定期的对农民进行宣传,让农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对当地农村文化思想建设的意义,从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农村教育氛围的营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的思想认识,影响村民对教育的态度,让农民能够对农村的教育保持很大的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农业生产方式支撑的,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农村,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农业改革,而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当前农村主要是需要各种人才,例如农村的综合性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等,农村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水平掌握熟练的技术,增强其学习、钻研能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从而促进农村技术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型。针对目前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发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让农村教育在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当地村民的思想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以此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映兰.论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06):94- 101.
[2]刘晓峰.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及相关对策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4,(01):66-71.
[3]李乾,李玲,刘鹏凌.有光农村教育的几点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452-8454.
篇3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以正规性金融为主导、非正规性金融为补充的体系结构,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互为补充,共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一)正规金融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1.中国农业银行:支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既经营商业性业务,又经营政策性业务,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开始进行商业化改革。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
3.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
4.农村邮政储蓄:吸收储蓄,再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开展存贷业务。
(二)民间金融形式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目前,我国的民间金融主要有三种形式:
1.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
2.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金融会,属于互助资金性质;
3.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
二、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但GDP 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与大城镇的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其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造成了农村资金匮乏,使其不能充分发挥潜在优势。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金融机构匮乏
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已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驾马车”共存的局面。但是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经营范围十分单一,专门行使粮、棉、油收购贷款资金的封闭管理,业务空间日益狭小;本来“重农”的农业银行将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村网点大量撤并,人员锐减,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投入相对较少。因此支持“三农”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身上,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为单一。
(二)农村信用社包袱沉重,力不从心
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又受到资金规模、硬件设施、业务品种、结算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普遍存在资产质量不高、经济效益欠佳和人员素质欠缺等问题,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
(三)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机构撤离加剧
农村政府指导下的政策银行,众多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保险,邮政储蓄等等机构更多的成为名义上支持农村建设的机构,这些机构更多的将农村资金流向上级城市,正式的金融机构实质上并未履行农村金融资金供给的责任。除此之外,大量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金融体系中撤离,据不完全统计,国有商业银行撤并机构达到4万个。农村金融机构中有限资金的外流加之国有商业银行的纷纷撤离给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四)农村贷款利率偏高,利息负担较重
目前,农村金融贷款利率偏高,加重了农民的贷款利息负担。尽管中央规定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的区间,但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其贷款利率不但不可能下浮,而且也不愿意低浮,使农民贷款优而不惠。
(五)非正规性金融服务活跃但问题突出
与农村中正规性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相比,农村中非正规性金融服务非常活跃,主要是民间的、地下的借贷需求增加,规模不断增大。这些金融服务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易、补充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作用,但是,这些金融活动风险大、利率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影响了正常的金融只需,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六)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农业是高风险的产业,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当前我国农村保险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风险控制的需求。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特征,加上不可预测因素多,预期收益低,与保险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相左,各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积极性低。
(七)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
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支农力度不够,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
(八)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起诉、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 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尽可能地发展多层次的网点。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适当发展农村互金融组织和互担保组织,逐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 继续推动和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其合作金融功能
积极拓宽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渠道,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涉农产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和开发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提高盈利水平。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
(三) 加速推进农业担保和保险业务,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
适当降低担保机构设立门槛,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建立功能完备、分工合作、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四)建立农村利率定价机制,降低农民贷款成本
制定符合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特点的利率管理政策,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支农贷款要实行优惠利率,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益。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增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惠贷款利率,以降低农村居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融资成本。
(五)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利用政策扶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金融组织要执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减免等措施促使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实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经营。
四、总结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不高,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自身各方面的调整,农村金融体系一定会逐步完善与健全,将会为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贞,肖庆业.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老区建设,2008:19-20.
篇4
[关键词] 义务教育 教育改革 质量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05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06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1.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学校地处边远山区,条件艰苦,尽管这几年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教师的队伍里,但是还有一部分代课教师,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可见学历提高任务仍需加强。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四是教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农村小学中专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信息闭塞,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几乎没有教学科研。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改善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就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年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还没有出现像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篇5
农村档案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档案真实记录了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权建设的全过程,是科学、有序开展农村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加强农村档案工作,对于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民权益和农村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农村档案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探讨农村档案工作如何发展。
农村档案工作的发展,要以涉农部门、镇、村档案为基础,围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为目标,建成农业科技档案、乡镇档案、村委会档案、农产品加工企业档案、专业户档案、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等全面发展的档案管理模式,为农村稳定和经济增长发挥应有作用。
一、我区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现状
1.近年来,我区农村档案工作基础较为扎实。目前,全区18个镇机关建档率达100%,大部分镇机关已建成数字档案室,已有3个镇档案工作达到了三星级规范,其他15个镇于2014年正在积极申报创建三星级规范,区委、区政府已将这项工作列为全区特色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同时,各镇国土所、财政所、农业服务中心(农经)、农村商业银行等基层涉农档案室已大部分达到了三星级规范,全区已有40多个村级档案室达到二星级规范,并且有几个村档案室达到三星级规范。
2.建档单位基本上达到了档案工作有分管领导、有具体档案工作人员、有规章制度、有库房或装具、档案实现了规范化统一管理的目标。
3.档案种类和载体已由单一的会计、文书档案向文书、会计、实物、科技、专业、村民、声像、电子等多门类和载体档案并存发展。有的镇、村还建立了农民合作社档案、科技入户档案等特色专业档案。各门类和载体的档案不仅如实记载了农村的发展变化,也成为农村百姓致富的家底和财富。
4.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开始建档,初步形成了农、林、畜、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档案。
二、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1.档案发展不平衡
经济条件好的镇、村好于经济条件差的镇、村,镇机关档案工作明显好于村级档案工作。
2.档案管理不规范
部分村级档案室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常常有借无还;有的电子档案存在电脑里,未及时归档备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形成的一些新领域档案没有得到有效管理,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户、专业户、示范户档案意识薄弱,未建立档案;许多镇农技、农机、水利、建设、计划生育、社保等部门工作中形成的涉农资料直接上报主管部门,本单位尚未归档。
3.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
镇、村以及其他基层涉农单位专职档案人员少,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档案人员,多数身兼数职,投入档案工作的精力不够,甚至频繁换岗,容易造成档案工作的不连续。
4.档案利用效率不高
各单位档案结构单一、各自为政,再加上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硬件软件设施等条件限制,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限性很大,只停留在你查我调的被动利用阶段。
三、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档案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健全
有些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对“三农”档案工作发展缺少规定、部署、检查、考核等方面的约束和引导,更缺少资金投入、专业人才使用。
2.档案管理队伍不稳定
档案人员频繁换岗,导致上级档案部门的业务培训跟不上步伐,有的档案管理员刚培训完就换岗不干了,新手业务又不熟悉,难以胜任档案工作的需要。管理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提不高,档案工作缺乏连续性,致使档案管理质量不高。
3.档案信息化水平不高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运用,档案管理手段在不断进步。村级和基层涉农单位档案基本还停留在手工收集、手工操作、手工检索上,缺乏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的手段,不利于档案的收集、编研、修史编志、也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各自为政,没有集中统一管理,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不利于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不能实现一站式为农服务。
四、加快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的建议
1.健全农村档案工作管理体制
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农业、民政、建设、水利、土地、林业、科技、卫生、文化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配合涉农部门共同抓好对“三农”档案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逐步完善以加强镇、村、农产品加工企业档案室建设为主体,以广大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条块结合,行业主抓的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推进。
2.完善农村档案工作机制
要加大对农村基层档案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镇、村档案人员兼职多、流动性大、专业水平不高的特点,改进培训内容,开展经常性、专题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巩固镇、村建档成果,在规范管理、提高水平上下功夫。镇、村档案部门要把收集全农业和农村档案信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好,特别要注意收集与农民切身利益有关的文件材料,整合档案资源,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同时,要注意改善镇、村档案的保管条件,加强安全保管制度建设和防范措施,杜绝各种不安全因素,确保档案的安全。
3.突出重点,为“三农”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镇、村档案部门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的动态管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要抓好农业园区和基地档案建设,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户、专业户建档的引导和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特别要指导、帮助农民建立农产品种植、养殖档案,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抓起,对种养殖基地农副产品生产环境、条件及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的全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围绕“农业科技入户”、“百万农民上网”工程,配合农业科技部门建立农村档案信息平台。建成以涉农部门为主要信息源,以镇档案室为信息站,以村档案室和示范户为信息点的三级农业档案信息网络。
4.强化队伍建设,稳定档案人员
选配档案业务熟悉、责任心强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落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加强档案业务培训和信息化技能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解决好档案人员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使他们能安心本职工作,从而促进档案工作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5.加大投入,做好设施更新
档案库房要达到防火、防盗、防潮、防光、防鼠、防虫、防尘、防污等“八防”要求,配备专用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严格按照档案管理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使档案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化、数字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6.拓展农村档案工作领域
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农民对农村档案工作的实际需求,不断拓展建档范围,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围绕民生重点工程,围绕农村社会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效生态农业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领域,继续深化和拓展档案服务。
7.开展农村档案信息服务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政府信息公开、村务公开为核心,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紧密联系有关涉农部门,加强横向联系,整合档案资源,建设好农村档案信息网站,完善网站的档案信息公开与查询功能,借助互联网的强大优势,逐步实现涉农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方便群众随时查询,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快捷便利的档案信息服务。
篇6
关键词:农村交通物流;制约因素;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加快农村交通物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推动农村市场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化,降低和分散农民经营风险;有利于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总体上看,我国现代农村交通物流业发展尚处在初始阶段,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我国现代农村交通那个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农村物流发展缓慢。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势头良好,农村税费改革使得农民受益很大,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依然落后,农民收入低,农村市场相对城市市场发展滞后,这必然使得农村物流供给及需求水平低,物流业发展缓慢。同时,农村物流发展缓慢还与广大农村地区物流意识差、物流知识薄弱、对物流重视不够有着直接关系。
2、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季节性,农村物流经营难度大。
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具有生物属性,容易腐烂变质。农产品是自然的产物,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对其运输、包装、加工等提出了特殊的也是更高的要求,经营农产品物流风险较大。
3、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物流需求分散,物流供给能力不足。
在我国,农业生产仍基本是以农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收入有限,对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而物流的供给需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规模经济。目前无论是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还是物流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等问题,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
4、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运作成本高。
物流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每一项功能的实施,都与物流的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水平有关。农村道路状况差,物流运费就高;没有公共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就难以处理和发挥作用;没有科学的冷藏设备,鲜活农产品就难以运输、加工等实现其价值;没有科学的工艺和技术,农产品就难以实现加工增值。
5、物流政策不到位,作业不规范,交易成本高。
影响物流交易合约顺利形成和履行的因素很多,其中政策和信用是主要的。现在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供给不足,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样物流作业就难以规范,物流需求者对物流企业缺乏信任,对物流外包的结果难以预期,因此物流合约难以达成。没有政策的支持,物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 现代农村物流的发展前景展望
1、政府主导,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管理系统
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企业来做,政府起到引导、扶持、规范和服务的作用。大力扶持几个本地现代物流业的龙头企业,鼓励现有的运输企业做大做强,变大而全的运输为专业运输,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方向转型,同时向下延伸和拓宽服务范围,来带动农村物流的发展。在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方面,从目前看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物流园区都没有派上太大用场。因此,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应该按照市场规律,顺应市场的需求,以企业投资建设为主。同时,加快货运场站的建设,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好货运场站建设的规划,对现有的货运场站进行全面的站级核定,为物流提供集散和交易平台。加大规范货运市场的力度,着重对货运场站经营、货运、配送、信息服务等经营行为进行规范,逐步建立一个规范经营、诚实守信、竞争有序的货运市场,为物流业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和管理部门着力搭建一个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物流企业与货源地、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为物流提供信息平台。同时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GPS平台,以便掌握和分析动态货源,提高车辆利用率。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客运网络资源,依托乡镇客运站建立货源集散中心,发展连锁经营、快速配送和专用运输。通过客运车辆结构调整,向分舱式客车方向发展,对小件货物采取“以客带货”的方式。鼓励发展县内的小型厢式货车物流配送,政府出面协调和解决物流配送的专用小型厢式货车进入城区的问题。
农产品物流配送管理系统设计目标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当没有接到定单请求时,根据预测决策系统的预测值保持少量库存;当接到定单请求,开始备货,并根据库存状况迅速补货。而且选取的是运输量最短路径,也降低了运输成本。第二,做到在准确的时间,按准确的数量送到准确的地点。该系统借助强大的网络功能,可以对客户的需求作出迅速的反应,另外本着中心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为配送活动减少了时间,提高了准确度。第三,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由于此模式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一种,具有第三方物流规模化运的特点,可以将各地的定单汇集起来,通过配载、拼箱,实现农产品的多频次、少批量配送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2、以地方特色为切入点,建立农村交通物流服务网络
按照“先行试点、全面推广”的原则,依托农副产品的运销,以大的乡镇为试点,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农贸市场,组建专业运输车队,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形成初具规模的交通物流体系。结合交通“四位一体”建设与交通四化管理工作,在运管所建立农村交通物流管理办公室,进一步整合驻地乡镇物流资源,形成管理工作基本框架。在企业货物源头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建立重点运输企业的物流服务中心。培育骨干交通物流企业,培训农村物流人才,建设和完善由县物流中心、乡镇(街道)物流站场、农村网点构成三级交通实体网络和信息网络。实现农村商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结合,提高交通网络运营效率,减少流通环节交易费用,降低物流运作成本,使农村交通物流在及时性、便捷性、经济性方面明显提高。建立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交通物流运作模式,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易于推广、促进农村交通物流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边发展、边完善、边推广,逐步建成“精力充沛、组织协调、运转高效、服务优质、货畅其流”的物资流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以蒙阴为例:今年三月份,随着临沂市推广沂水县农村交通物流推进现场会议在沂水的召开,蒙阴县农村交通物流工作在全县范围全面展开。蒙阴县交通运输局围绕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准备建成县级分拨中心、以乡镇交管所为依托的乡镇分拨站、以中心村为网点的村级分拨点,形成 “县、乡、村”三级农村交通物流网络,扎根“三农”、服务“三农”,切实探索出切合蒙阴实际的农村交通物流发展路子。
3、制定合理建设计划
分阶段、按步骤组织实施,既服从于自身发展规划,又保持与省、市交通物流发展规划协调一致。交通部门依托农村集贸流通市场或乡镇企业聚集带,建设农村物流分拨中心,并结合运管所站所改造,新建和扩建货运站场,形成层次分明的“区物流中心、乡镇物流货运站、农村货运网点”三级物流网络;建设和改造农村道路,提高物流网络的覆盖率和连通度,增强交通服务的辐射力。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突破空间地理位置限制,实现商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结合,优化和重构农村物流链。综合考虑现有生产、流通、交通等领域的信息化状况,保证各领域间信息沟通的顺畅;坚持适度超前发展,保证物流信息系统与全市政务信息平台和全省交通信息系统的对接。组建新型的农村交通物流运营网络。一是开展农村综合物流服务,以为乡镇企业生产流通和规模化农副产品加工服务为主,兼顾季节性农产品购销运输服务,主要采用干线长途货运、和市内网络配送方式。二是开展农村便民物流服务,以为农村客运班车捎载为主要运输手段,开展农资、良种、医药、日常消费品等连锁商业网点的下行补货配送,同时培育受理小件、零散货物的上行发运市场。
篇7
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农村学校学区管理,缩小校际间差距,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相对促进了本辖区内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为顺利推进小范围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区教育局下设的学区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学区间各学校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甚至互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平凡互动各学校骨干教师,首先在学区范围内基本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联系我学区实际情况,这种行政区划的教育资源形成互补、统整、共享,使教育资源增值、增能,学区组织区域内各学校组建联合教研活动,为每一位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鼓励学区范围内所有学校可以共享现有教育资源,使普通、资源贫乏的学校有了寻求资源支持的意识。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学校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我们面对这种现实困难在学区的统一管理下,农村各校都在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各校间达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工作原则,对促进基础教育在本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因为在学区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已经实现了学区内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充分共享,是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特别重视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应用,国家政策有效实施,有效促进了地方各校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在课程资源、学校硬件配置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上,有力的促进了各学校的均衡发展和特色建设,使各学校教师借鉴兄弟学校优势资源,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方式,软件材料,硬件设施的发展都有了新的认识,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改变教学理念,该换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已经成为个乡村教师思考和实践的一个观念,坚持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教学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教师关心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政府加大教育资源投资,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现状
随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我们定西市在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中,建立和完善了合理的教育财政投入机制,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各级政府及众多爱心人士捐赠资金不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以定西市安定区农村基础教育为例, 我区加大了农村边远山区学校的建设目标,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近几年来,政府在改建、扩建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各农村学校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在多年的建设中,各学校已逐步建成新校舍,配备教学用电教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等建设,是农村薄弱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不同的改善,是学校的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其次,为解决危房改造,我市教育部门不断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让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消除。
三、学校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有效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随着近些年来农村人口进城数量的增多,进城务工子女随迁进城就读加大,城市学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多,而农村学校学生急剧减少,使得原本资源较为雄厚的城市教育,也显得教育资源不足,而原本教育资源较贫乏的农村学校却有了剩余,这种教育资源的配置之间的矛盾,随着教育部门的不断改善,有了明显的变化,使原本城乡差距较大的现象有了改观,因此,就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这种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已逐步在改善,因为政府的重视,各教育主管部门的有效管理,针对现状,定西市政府加大城市学校的建设,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缓解城市教育的压力,和农村教育相对匮乏的现象。
四、加强农村边远薄弱学校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我市内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发展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深切的认识到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教育均衡化的步伐的加快,针对像我们农村地区教育人力资源短缺,教师专业极不平衡的现象、教师老龄化严重的现象、非师范类专业加入教师行列等现象的存在,以及骨干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加剧了教师紧缺。因此,我们各教育主管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办法,比如,成立由年轻教师、骨干教师组成的支教团,每年轮流奔赴农村教育比较薄弱地区进行支教,帮扶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相应学校的教学方法,教育资源的应用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行有效帮扶。另外,从优质学校选拔中层干部,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助理,让这些具有一流水平的专业教师奔赴农村中小学工作,壮大农村薄弱学校人力资源的匮乏,有效地改善城乡学校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现象,通过这种帮扶、教师培训等形式,也不失为一种有效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动力,也让我们感受到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在不断地深化、改革、推进。
五、加强学校教育资源投资,确实有效的用好每一笔义务教育保障经费
篇8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1―0017―01
一、现状
1. 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教学设施缺乏。(1)幼儿园少,学前教育班少。目前的农村学前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虽然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幼儿园和学前教育班却非常有限,并不能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需要。(2)教育设施简陋,不利儿童健康成长。现在绝大多数的农村幼儿园是租用门房或自建住房作为教室,这类房子结构不合理,单间面积小,采光度差,防火防灾能力不强,各种安全隐患较多。此外,其教学设施不完善,幼儿活动的器具少,活动场地狭窄,严重制约着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幼教活动的开展,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
2. 缺乏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低。(1)幼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农村幼儿园教师有的是从小学抽调,有的是由学校自主招聘的代课教师。学校为降低教育成本,只雇用一些低学历、低素质的教师,因此,农村幼儿教师中具备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少之又少。低素质的教师队伍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2)教育内容严重偏离幼儿教育原则。幼儿教育应该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但农村幼儿教育者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只重视对幼儿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幼儿兴趣及个性的培养,让教育完全失去了寓教于乐的本质特征。(3)管理小学化。现在的农村幼儿园主要办园方式是由镇(乡)、村小学举办,少部分是个体私人举办。作为乡村小学举办的幼儿园,从法律意义上讲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但实质上是小学的附属机构,仍由小学进行管理。小学领导对幼教业务不熟悉,再加上工作繁忙,对幼儿园往往是不闻不问或无暇过问。从小学抽调到幼儿园的一些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幼儿园的教学中“保姆式”看管孩子和“小学化”教育的倾向十分明显。(4)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方法陈旧。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真正通过幼师专业学习获得幼师证的不足百分之十,而且大多是初中、高中毕业的老年教师,这些教师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在教育方法上生搬硬套,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还有很多教师闭门造车,忽视与家长的沟通,不注重对幼儿潜能的开发,只知道“教什么”,却不去思考“怎么教”,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儿童的求知欲和智力的开发。
3. 民办幼儿园办园不规范。由于农村公办幼儿园园所太少,民办幼儿园就如雨后春笋般兴办起来。他们有的有办园许可证,有的没有。这些幼儿园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会计、厨师及保育员基本由办园者的家属或亲戚担当,缺少应有的监督机制。个别办园者素质低,没有幼儿教育管理经验,他们为了获取最大利润而一味地迎合家长的心理,在幼儿园还过早地涉及小学内容。另外,民办幼儿园保育工作还非常落后,大部分幼儿园中没有设立专门的保健员、保育员等,全部工作都由教师一人承担。
二、对策
1.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吸纳民间资本优化幼教环境。资金缺乏是农村幼儿园面临的共性问题,其设施简陋在所难免。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遵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幼儿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不断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2. 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幼儿教师队伍。除了要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硬件水平以外,还需要建设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以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软件水平。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加他们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解决其医疗、保险等后顾之忧,从而保证农村幼儿教师长期工作的动力。
篇9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责任;发展方向
一、我国农村新农保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数以千万计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导致农村的老年人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超过了城镇。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分析,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5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多,而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如土地养老,家庭养老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慢慢地削弱。伴随着城镇化过程出现的是种种难题,如人口老龄化现象,空巢老人现象,种种问题给我国的农村老人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几千年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面对不断扩大的老年群体,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应运产生,随之养老服务合同纠纷与日俱增。这一客观现实及未来的紧迫形势,促使我国必须关注农民社会养老的制度建设问题。
(一)传统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的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的成功推行,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老龄化速度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再也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
(二)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我国农村土地被占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农村土地分散化经营,土地生产效率越来越低下,土地养老保障已无法适应目前的需求。
(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强了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直接造成农村土地的减少,使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另一方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大量农民工涌向城镇,而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要么无法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要么不能放心地参加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开始实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较晚,资金筹集基本上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农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缺乏共济性。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这项制度的实施及融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保障水平低。“新农保”计划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而根据2008年中国人口信息数据,而乡村总人口为7.2亿人;2008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5595万人,但是面对如此低覆盖面,当前经济条件和政策条件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还有很大的难度,无法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需要,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由于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够强,相当部分的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会致使参保意识不强。
2.覆盖面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设计偏重于农村留守人员,对于被征地农民和返乡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做出合理的设计,这使得制度的有效覆盖面降低,推行后难以形成全面的保障网。
3.政府资金风险系数骤增。由于公共卫生、医疗技术的改进和个人健康意识的提高,人类总体生存状况有所改善,死亡率降低,会带来预期寿命的增加,可以说,政府是这个计划的主要出资人和最终担保人,完全暴露在聚合性的长寿风险之下。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落实新农保制度,最大的难点是集体补助是否落到实处,否则,筹资的压力难免转嫁于农民。在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吃紧,而承担的社会事务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个刚性的制度安排,在一些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融资而言就是一个压力。因此,无论此项投入是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还是由“中央财政根据地区不同给予补贴”,支付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是否会“断炊”、“崩溃”,成为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对财力脆弱的地方财政而言。
4.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体制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撤销,费用的筹集、运用以及保险金的发放,不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而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执行。这些地方性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效力,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规范性、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5.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强烈的需求源自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成功实行,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和土地保障的不断弱化。而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明显地偏向于城市,导致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
6.新养老保险立法效应滞后。法律是通过强制性手段来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尽管今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社会保险法>但由于新法刚刚推出,因为各地以前法规不统一,作法也各不一样,彼此之间常存在许多不协调甚至是矛盾之处,从而使现法能否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方面实用性到底如何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保工作,改善制度实施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实施新立法的进程。新立法中国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整个国家朝着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解决农村养老困境,消除农民的养老的后顾之忧.保证基金筹集的稳定性和保值增值的安全性,确保我国农保事业健康发展。
2.提高保障水平,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尽管有地方性补助和个人账户支持,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中央财政补贴无疑是保障的主要来源。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予以更大政策倾斜。
3.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农保制度。在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参保对象的经济能力和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固然是主要考虑因素,但社会保险作为一项公共产品,不同人群对它的需求状况也不可忽略。有关学者提出,我国农保的参保对象大致可分三类:一般农民、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农保制度应当充分考虑其特点来建立。对被征地农民,政府补贴应主要由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的一定比例组成,若仍不足,则由当地政府“兜底”。对有工资收入且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群体,因其工种的多样性,应进一步划分: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者应被纳入现行制度,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返乡务农者可在原籍所在地参保,在城务工期间的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并入原籍农保制度;从事流动性强工种的农民工参照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参保。
4.改革筹资方式,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户共同负担的多元筹资机制。为解决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引入集体与农户共同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就显得势在必行。农民作为社会保障的受益主体理应负担其中的一部分费用,但是考虑到农民大多为低收入群体,建立在多元筹资机制基础上的社会保障需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
5.应该在健全机制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分层分类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在富裕地区,可以仿效城市社会保障的和经验,全面展开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而在贫困的地区,又要针对不同的保障群体,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社会保障。在老年人多的地方,重点推行养老保险;在疾病多发的地方,重点推行医疗保险或农民医疗合作制度;在贫困地区,重点推行优抚、优教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规范基金的运营和监管,确保其保值增值。新农保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公开参保人缴费和待遇等信息,接受公众监督。此外,还可引入独立于基金运营机构之外、具有权威性和公平性的社会监管机构,以制约农保管理部门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董文成.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与问题分析.环渤海经济望,2008.
[2]周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研究.学术流,2009.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与问题 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
- 上一篇:城镇建设总结
- 下一篇: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