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统计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统计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民族 传统体育 哲学 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77-02
1 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研究综述
在我国对“民族”一词最早使用的学者是梁启超,他是第一个把我国各族群最早称之为“民族”的思想家,而以“汉族”、“藏族”、“蒙古族”为其它民族称呼的可能是黄遵宪。到了现代,社会学家宁骚对“民族”一词做了新的探究,他在总结斯大林提出“民族”基于四个特定的要素下又增加两个特征来强调民族,既强调了民族历史过程与稳定性,并认为一个民族的“原生形态”是应该具有这六个必要的元素。因此,我们所指的“民族”具有时空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是贯穿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东方地域与西方地域的实体性概念。
“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与传统社会同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涵盖很大的概念。”民族传统体育有两个最为根本和统摄性的特质是民族性和传统性。但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迄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界定。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史》中对“民族传统体育”做了以下解读,民族传统体育是指近代以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对我国而言,指近代体育传入前我国存在的体育模式,即184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已经采用并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内容、社会表现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总和。”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把民族传统体育白西方近代体育传入我国以后,其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和军队、学校中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所作的界定。另有研究避开时间的界定,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包括汉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各民族体育活动方式的延续和保存,是各民族体育运动生命力的再现,“它是构成现代体育的‘体育文化密码’,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重要体育文化遗产。”还有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还没有被现代化,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民族传统体育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中的“传统”是指历代因循沿传下来的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和。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构成包括了以武术为主体的武艺、养生导引气功、以游戏形式满足人们娱乐需要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形态。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名列其中。从这时开始,“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称谓,作为国家认定学科被正式确定下来。”
2 解读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学基础
2.1 民族传统体育与
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是各种文化理念、伦理观念、社会习俗的综合体现。宗教和传统体育同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及转变过程中,两者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文化理论体系。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本质特点,其发展历程多数以为背景,如:富有原始气息的彝族摔跤体现一种对毕摩教的崇拜,文化底蕴浑厚的传统武术无不体现出道教、佛教的宗教核心思想。在中国民族体育史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内外兼修、无处不在,既有对技术层面的影响,也有对其文化和精神上的升华。
2.2 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哲学
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金字塔,无数古代哲人概括总结可知,中国的哲学主要分为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中国哲学概括了宇宙的思想观,在日常生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等领域无处不体现着哲学思想的火花。如:传统武术的太极拳,就体现了阴阳相生、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状态。
2.3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历代民族的传授与继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文化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传承的方式逐渐趋于传统化和现代化,不管是哪种传承方式,其目的都在于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为人类进步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在同一个地域中有不同的途径延续的,其主要的传承方式有传统和现代两种。
首先,是传统传承方式。传统的传承方式因其运动形式、封建保守性和技术特点的不同有以下几种:(1)家族型传承。如传统武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精髓的结合体,其形成过程带有严重的封建思想残余,在传授武术技术与文化的方式上表现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同类家族而不传外来血亲等。这些封建的传承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传承及文化之间的交流。(2)宗教信徒型传承。宗教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合体。宗教活动与体育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时战火四起,宗教信徒为了维护本教的利益,把一些武功与绝技作为护教的重要手段。在祭祀和娱乐活动之中也结合大量的身体活动来增加活动的氛围。我国的几大宗教都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道教武当太极拳,佛教嵩山少林拳等。这些宗教文化表现出来的体育及武术文化,都是以一种系统规范的方式进行的,其内容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3)区域民俗文化型传承。古时我国疆域辽阔,因交通条件的限制彼此之间无法进行常规的武术文化沟通、交流与传承,只是地区内部相对独立的发展与进步,这种趋势的长期性导致武术文化的单一性和相对独立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运动项目及武术流派。民俗性传承主要表现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受时间及场地的限制,有些运动项目需要在农闲时进行,如:摔跤、秋千在闲暇时举行,其目的就是放松人们的心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些民俗活动需要在传统节日中进行,如:舞龙舞狮在节日里表演与比赛都是为了烘托节日的热闹气氛。
其次,是现代传承方式。传统的传承方式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传统方式已逐渐被淘汰及取缔。因此传承方式要顺应时展的主流思想,现代传承方式因文化层次、经济条件、科技水平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法制化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它们是历史赋予我们时代的责任。在当今社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侵权行为、遗弃观念日趋严重,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在现代社会中被竞技体育文化所替换。因程中应从国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出法,从体育产业、文化遗产及知识产权的角度去赋予传统武术应有的法律保护效力,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更加有力的发展与进步。第二,赋予传承人及参与者应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不断传承的结果,不同的人群、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传承者,传承者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灵魂。参与者是民族体育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了参与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等于没有了传承者,而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给予传承者应有的权利和必要的生活保证,给予参与者应有的社会地位,如:采用传承者社会指导员、裁判员等级制度,举办参与者传统体育文化及运动项目运动员级别制度并与升学考试挂钩等法律权利,不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合理化、正规化和法制化,从而不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适应时展的需要。
篇2
关键词:体育投入;生命质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8—0102-05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的进一步深化,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演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生命质量是对个人或群体所感受到躯体、心理、社会各方面良好适应状态的一个多维度综合测量,它作为评估个体及群体健康水平的综合指标之一,已受到我国社会学界、医学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健康观念较差、体质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下滑等情况突出。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等学科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体育投入是指“以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为目的,非体育专业范围内的政府、单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民营单位)和个人的体育行为及参与,有益于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思尼德(Snyder E.E.)、韦诺(Weaner J.S.)及其他学者采纳了贝克有关“投入”这一概念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在体育社会学领域中,对于解释个体在体育及其它类似活动中的稳定性有极大的帮助。金崎良三氏用“时间、金钱和精力”3个指标研究了学生参与体育和其它类事活动的情况。刘卫(2009)等人利用精力投入、时间投入、金钱投入和情感投入等指标,对山东省大学生体育投入与生命质量调查的结果显示,体育精力投入、时间投入、金钱投入与生命质量显著相关(P值均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目的是用最小的投入活动消耗获取最佳的活动结果。本研究尝试以经济学的视野,汲取医学、体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体育投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重新认识。并深入探讨大学生体育投入与产出(生命质量提高)的关系,阐述体育投入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良好影响。目的在于研究成果能为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丰富大学生健康教育内容,提高生命质量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将以河北省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被试来自河北省5个地区10所普通高等院校不同专业类别。调查共发放问卷1 5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250份。其中理科504名;文科477名;体育269名。受“体育投入”概念的限制,体育类大学生不列入统计范围,研究将对文科和理科大学生981人进行统计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量具 《生命质量测定量表(WHOQOL一100)》包括总生命质量与健康状况;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周围环境6个维度。用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形成对应的6个变量。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对在相应维度的健康程度或满意程度越高。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6个生命质量维度克隆巴赫系数α在0.899~0.804之间。问卷的信度符合科学研究的标准。
《锻炼态度量表》包括目标态度、行为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情感体验和主观标准8个分量表。量表按照“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的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体育锻炼的态度与行为越良好。本次调查8个分量表和总量表克隆巴赫系数α在0.942—0.711之间。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1.2.2 研究过程 1)体育投入“支付能力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然而,大学生属于无实际收入人群,“金钱投入”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且存在较大的地区和城乡差异。为此,本研究将分析的着重点放在时间投入、精力投入和情感投入上。由于精力投入和情感投入在实际研究中很难以量化的形式进行表述和说明,因此本研究将参考学者王景贤的部分观点,通过对《锻炼态度量表》中某些维度的测量来评判被试对体育精力以及体育情感的投入程度。调查中把周锻炼次数和次锻炼时间作为衡量大学生体育时间投入的指标;把行为习惯和行为控制感作为衡量大学生体育精力投入的指标;行为意向和情感体验作为评价大学生体育情感投入的指标。
2)分析模型的建立研究以生命质量(总分)为因变量,性别为控制变量,体育投入之锻炼次数、锻炼时间、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和情感体验因素分别为协变量建立相应的7个分析模型进行协方差分析。
为使我们能够估计不同类型变量总体作用于个体时,对生命质量产生交互作用的影响程度,并观察大学生体育投入各变量逐步引入回归方程后与生命质量的关系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本研究分析被试体育投入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时,采用逐步引入自变量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以“模型I=“性别”、“模型Ⅱ=时间投入”、“模型Ⅲ=精力投入”和“模型Ⅳ=情感投入”为自变量集,生命质量为因变量,逐步引入4个自变量集来回归因变量。
3)本研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为t检验、方差与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生命质量与性别的关系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被试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在2.95~3.65之间,说明被试大学生生命质量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性别之间除环境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各维度得分男生均高于女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体育投入与性别的关系 表2的分析结果显示,被试男生在体育投入3个维度的不同因子得分上,均高于女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体育投入与生命质量的关系 表3的数据结果显示,被试大学生体育投入各因子与生命质量各维度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各因素之间的相关说明,被试相关体育投入变量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3 分析与讨论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生命质量除环境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各维度得分男生均高于女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4的数据结果显示,生命质量与性别之关系,当6个体育投入因素作为协变量分别加入后,各协变量都使F控制变量值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小,并且6个F协变量之P
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认为,行为意向在影响行为的同时,行为又受到行为态度、行为习惯以及行为控制感的直接影响。体育锻炼行动意愿较高的大学生,由于他们对体育锻炼行动有较高的评价,并且对其参与体育锻炼行动有较强的自主控制能力,因而促使他们具备了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正是由于被试男、女大学生的行为习惯、行为意向以及行为控制感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00),使得他们产生不同的体育锻炼经历,因而造成对生命质量有不同的贡献。本研究结论在吴永慧的相关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
由表5的统计数据可知,当引入时间投入变量(模型Ⅱ)后发现,生命质量在性别上的显著性差异消失(P>0.05),而时间投入中的2个因子与生命质量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
表6和表7的数据结果都显示,情感体验与生命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大学生体育投入中情感投入维度的情感体验因子,对生命质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个体在参与体育锻炼时,往往都要承受正性的或负性的“情感体验”。如果个体在体育锻炼中经常经受挫折的打击,经受失败的体验,则有可能对其生命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发挥“情感投入”在提高生命质量中的贡献,就必须在不断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热情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运动特长,增强他们正性情感体验。研究结果比较符合行为动机理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被试大学生生命质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的产生主要与其体育投入的程度不同有关。
2)对被试大学生生命质量影响作用较强或较广的体育投入依次是时间投入、精力投入和情感投入。
3)被试大学生体育投入中的情感体验因子,未能给其生命质量带来良性影响。
4)体育投入各维度及因子既是影响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提高其生命质量的有效手段。
4.2 建议1)用最小的投入追求最大化的利益,是经济学投入与产出的基本理论。高校的健康教育要结合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体育投入方面的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干预,以实现“投入与产出”利益最大化(生命质量的提高)之目的。
篇3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患者大多数时间是在社区、家庭中度过, 因此如何加强患者日常健康教育, 尤其是自我护理能力, 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1]。在本次研究中, 作者采用奥瑞姆自护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取得较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 男33例, 女37例, 年龄40~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 男17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58.5±8.5)岁。对照组35例, 男16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57.7±9.1)岁。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性别比、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常规专业护理。②观察组:在常规专业护理的基础上, 采用奥瑞姆自护模式干预。奥瑞姆护理模式由完全补偿系统, 部分补偿系统, 和辅助教育系统组成。完全补偿系统:主要针对没有自理能力的患者, 所有的自理需要完全依靠护士来满足。部分补偿系统:主要针对有能力满足自己一部分自理需要的患者, 但另一部分需要护理人员来满足。辅助教育系统:及时评估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需要、自理能力等, 将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以文字资料形式发放给患者。
1. 3 观察指标 参考文献[2, 3]制定标准:采用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进行评价, 量表的每个条目得分是0~4分, 其中, 11条为反向得分, 满分为172分, 得分越高, 表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强。记录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血糖值。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护能力的比较 干预后, 观察组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以及自护能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血糖值的比较 干预后, 观察组血糖值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为4000万, 居世界第2位。专家推测每年还新增近200万, 预计2010年, 患病率将达到14%。糖尿病己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4]。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 患者多肥胖[5]。与1型糖尿病一样, 2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6]。在糖尿病长期治疗过程中, 遵医行为是改善糖尿病控制情况的关键因素, 而患者自我照顾、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
在本次研究中, 作者在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在观察组采用奥瑞姆自护模式干预。结果干预后, 观察组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以及自护能力总分均高于干预前, 且干预后, 观察组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以及自护能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推测可能是因为奥瑞姆自护模式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自身特点和需求, 通过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和辅助教育系统3个系统, 促进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认识。
篇4
【论文关键词】体育旅游;经济效应
1.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
1.1 国外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多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体育旅游的定义。hall指出体育旅游具有2种行为特征:通过旅游参加体育或通过旅游参观体育。1995年,原田先生根据体育旅游的目的,将体育旅游分为“以参观体育活动为目的”和“以参加体育活动为目的”两大类。1998年,gibson指出体育旅游以3种行为方式为特征:主动体育旅游(为参加体育活动或赛事而进行的旅游);赛事体育旅游(为观看体育比赛而进行的旅游);怀旧体育旅游(旅游者被著名赛场、体育明星等因素所吸引而进行旅游)。2001年,hinch和higham以mcpherson、curtis和loy的著述为指导,从体育旅游的角度阐述了体育的构成,然后又在leiper的旅游吸引力框架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旅游的概念,最后又将体育与旅游结合起来指出了体育旅游的概念:体育旅游是以体育为基础,在有限的时间内外出旅游的活动,作为旅游基础的体育必须以规则、竞争、趣味为特征。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体育旅游具有主动与被动形式这一提法。
1.2 有关期刊及书籍出版状况
安东尼先生于1966年发表在英国的《自然休闲研究中心》的《体育与旅游》被认为是最早的研究体育与旅游的论文,它是体育旅游研究的一个里程碑。1982年,格里普蒂斯(glpysti)关于五个欧洲国家的体育旅游研究被认为是体育旅游研究发展的开始。1985年,罗伯特•l•西蒙所著的《体育和社会价值》研究了体育竞技的哲学、美学意义,是研究体育旅游者出行动机的重要文献。1999年,斯坦德文(stnadvene)和德•克洛普(deknpo)发表了研究史上第一部关于体育和旅游的介绍和概括的学术专著。进入本世纪,随着体育旅游研究的不断发展,一部分专家撰写的有关体育旅游的书籍陆续出版发行。2002年,turco,riley和swart共同编写了《体育旅游》。2003年hudson撰写了《体育与探险旅游》。接下来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的书,其中有ritchie和adair的《体育旅游:关系、影响及问题》以及hinch和higham的《体育旅游发展》。
1.3 研究成果及交流状况
近年来,国外体育旅游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论文研究范围涉及全球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体育旅游资源与市场的开发利用;体育旅游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战略;体育旅游运作与管理方法、手段、制度;体育旅游管理人材的培养等问题,其中研究的热点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问题以及这一问题与人们旅游动机的巨大关系;体育和旅游在经理人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对国家和地区层面上体育和旅游部门中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政府体育旅游政策变迁及运作等等。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逐渐理性化,成为新学科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体育旅游的实际开发做出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不少国际会议开始关注体育旅游并将其作为会议主题。比如2000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以“体育创造旅游:融合与发展”为主题的会议等。这些会议以体育旅游为主题,为体育旅游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1.4 体育旅游经济效应述评
体育旅游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有着带动其他部门经济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的作用,并且能够促进交通餐饮业、运输业、商贸业、建筑业、金融业及保险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乘数效应(briassoulis,1991)。美国经济学家曾经依据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73)的部门关联数学模型(里昂惕夫矩阵)定量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业关联度,推算出了体育行业与其它部门的产业关联度,指出体育与旅游业的关联度为0.21,服装业0.13,交通通讯0.12,建材业0.11,食品业0.014,机械业0.008。国外学者先后将乘数理论、投入产出理论、旅游卫星账户理论应用到小型体育旅游经济效应计算中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计算具体的产出,各类计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对体育旅游研究的深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国内体育旅游研究概况
2.1 国内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文献调研得知,目前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界定多达几十种,但尚未达成共识。这既说明了体育旅游研究正在深入,又表明这些概念的确还存在缺陷,或过于宽泛或没有把握住体育旅游的特殊属性。基于此,石岩(2007)等学者在遵循体育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并突出体育旅游的本质属性前提下,认为体育旅游是以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内容而产生的一种短暂性的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游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2 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现状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活动起步相对较晚,对体育旅游研究的焦点目前还局限在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包括体育旅游的内涵、特征、分类和影响等。具体而言,关于体育旅游内涵,目前,在众多对体育旅游的阐述中,其共同之处都表明人们必须参与某种体育活动,而不同之处主要是对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内容、形式的概括与表述的差异;对于体育旅游特征研究,不少学者是根据旅游者的特征,进而给出旅游的特征。体育旅游分类研究是基于体育旅游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而确定的。大致可从旅游主体(参与程度和出游目的等)、旅游客体(资源特征、活动场所等)出发进行研究。关于体育旅游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基本都是积极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其消极影响。
受我国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带动,近年来对体育与区域发展课题的研究受到了重视。研究主要聚焦于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付磊2002;刘淇2003;李伟伟、余际从2003;董杰2004;邹统钎、彭海静2005)。另外,对大型赛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唐东方2002;姚颂平等2004;肖锋2004;孙海燕200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利用国际知名体育进行北京旅游营销的研究》也从产业经济学和旅游营销学的视角对体育产业对城市旅游营销进行了综合的研究。
总之,中国体育旅游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相比,国内学术界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其基础理论体系仍有待于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资源整合方面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都不够,尤其是把体育活动与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体育旅游联动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篇5
关键词: 结构方程模型 高校体育课程 评价指标体系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正经历着巨大的嬗变。随着“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的不继深入,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不仅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而且对体育课程的目标作了新的阐述,即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将以往体育课程在实际主要关注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运动技能方面,扩展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基于这种价值观念的根本改变,以传统的“单一”的体育课程评价办法已完全不能反映《纲要》的精神。因此,构建科学、以人为本、便于操作和推广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是一项任务艰巨、时间紧迫的工作。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必须通过实证研究将抽象多元化的体育课程评价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一般是指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在实证性研究中,操作性定义尤为重要,它是本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前提。
在实证研究中,建构指标体系是定量分析现实社会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解释性研究中,而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就属于解释性定量分析研究,是在对学生课程学习进行检验,因此必须先建立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将思辨色彩很浓的学生掌握知识理论概念转变为经验世界中那些人人可见的具体事实,对假设的检验才成为可能。高校评价指标体系是有关一个概念的树状分层(分级)结构(指标体系框架),最高层称作日标层(概念),最底层称作指标层,中间各层叫作次日标层,也可以简单地将从概念的下位开始的各层称作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等。在建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统计学、社会学、管理科学、决策科学、模糊数学、系统理论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叉方法,因而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很大难度,各自所建构的指标体系不论是体系框架还是权重分配都有差异,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建构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最后构建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一、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的思想起源于Sewll Wright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路径分析概念。SEM是应用线性方程统表示测量变量与潜变量(难以直接测量的变量)及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通过为潜变量设定测量变量,用测量变量之间的关来研究潜变量之间的关系[1]。
结构方程模型假定一组潜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潜变量可以分别用一组测量变量表示,是某几个测量变量的线性组合。通过验证测量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可以估计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从而在统计上检验所假设的模型对所研究的过程是否合适。如果证实所假设的模型合适,就可以确定潜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是合理的。
一般来说,结构方程模型有3个方程式:
其中:x――外生显变量组成的矩阵;
y――内生显变量组成的矩阵;
ξ――外生隐变量组成的矩阵;
+――内生隐变量组成的矩阵;
Λ――外生显变量与外生隐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外生显变量在外生隐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
Λ――内生显变量与内生隐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显变量在内生隐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
δ、ε――分别为测量方程(1)和(2)的残差项,反映了方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结构方程一般可以写成如下通式:
η=βη+Γε+ζ (3)
η是内源潜在变量,ε是外源潜在变量间关系,ζ是内源潜在变量间关系,Γ是外源潜在变量对内源潜在变量影响,是模式内未能解释的部分。
结构方程模型有如下特点:
(1)可同时考虑及处理多个因变量;
(2)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项含有误差;
(3)允许潜变量由多个测量变量构成;
(4)可构建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估计模型与据之间的吻合程度。
二、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专门的技术和和考察手段对学习者进行的相对获取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比较和科学分析的过程。体育课程评价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从出勤率、学习认真程度等方面出发,来评定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程度,是一个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绩进行系统衡量、评比和估计的过程。根据基础和学习相对能力,可以确定不同的等级,因此建立公正公平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在目前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直观评判法与运动能力测评法相结合的评判方法最普遍。此评判方法的设计核心就是根据体育课程评价要素,并采用一定的分数表示每一个要素的权重,然后按照课程标准衡量标准,对学生现行掌握的技术动作、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估,最后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个学生的分值。
通常采用直观评判法和运动能力测试评判法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步骤如下:
1.与学生体质健康、技能掌握、学习态度等有关的要素,都可以作为评价要素。例如: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等。
对于高校体育课程评价要素的确定,从大量国内文献资料来看,一般通过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这五项指标进行衡量的,如表1所示。(注:各类学校具体指标可能有所不同)
2.为了精确评价各学生体育课程的掌握标准,需要将评价要素进一步细分。在细分过程中参考各高校学生特征。
3.要素权重确定。不同要素对学生体育课程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需要确定各要素权重。
4.在此基础上,需要根据学生实践情况编制实施细则和评分标准,实施细则和评分标成为教师评判学习使用手册。
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研究
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后,需要进一步计算各个要素的权重,明确各要素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模糊评价的思想确定要素的权重。
1.模型标量设计
为了构建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必须先对高校体育课程潜变量进行研究。体育课程最终成绩必须与学生学习程度成正比。体育课程学习掌握程度越高,进步越大,给予的成绩也应该越高,反之亦然。因此本文中,需要将体育课程影响要素进行度量,考察各要素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贡献。高校体育课程构成要素有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
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为外生潜变量,体育课程评价相对成绩为内生变量。在本研究中的标杆则是以往我国体育课程评价课程评分标准。
根据结构方程,可以构建方程图1:
2.结构模型
课程评价受上述的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η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五个潜变量的影响。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定义变量,如表2所示。
高校体育课程模型时外生潜变量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方程。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机构方程模型:
η=Bη+Γξ+ζ(Ε[ζ]=0)(4)
其式中,
η―内生潜变量
ξ―外生潜变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B―内生潜变量间相关系数举证
Γ―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影响系数举证
基于上述变量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模型,表达式如下:
系数大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估计。
结合上述潜在变量和测量变量的构建,我们可以得到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测量模型。测量模型如下:
y=λ・η+ε(6)
在上面表达式,λу为标杆对课程评价相对成绩的系数。
3.权重的计算
针对课程评价,为了实现评价体育的公平,在原始数据的获取过程中,本文通过“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课题获取大量高校的数据。
在处理数据时,本文使用LISREL8.8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计算。根据运算后的路径图,可以得到模型中每一个潜变量和测量变量的路径系数。通过归一化处理可以确定权重。所得路径图如图2所示。从拟合指标来看,卡方检验值为187.44,自由度为64,且统计显著。其它拟合优度指标NFI,NNFI,CFI,IFI及RFI都在0.7以上,从整体衡量,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尚可。
根据结构方程路径图,进行归一化处理,高校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4.结论
本文通过结构方程,从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衡量、估算,并确定各要素的权重值。
为了使课程评价更加合理,最大程度地降低教师个人因素对学生课程成绩评价的误差,实现评价体系的内外部公正,本文运用了结构方程。
结构方程模型的采用,使课程评价各要素权重的确定更加具有客观性,克服了已有层次分析法研究中直接对评价要素采用专家打分的主观性;而标杆管理衡量方法的采用,增强了课程评价的横向可比性,使得课程评价结果能够保持外部公平。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讨论课程评价要素权重的确定方法和过程,对于课程评价中各要素的确立未作全面研究,只是参考以往评价体系各要素的构成,因此各高校在建立自身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是,需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Sik Yum Lee,Xin Yuan Song.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to Quality of Life [J].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2005,12,(3):435-453.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08-06.
[3]丁曙.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体育新课标下学生的学习[J].安徽体育科技,2008,29,(1):76-79.
[4]徐焰.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4,11,(6):88.
[5]张瑞林,闻兰,黄晓明,等.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2-57.
篇6
关键词:健美操;体能;准确;协调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健美操训练的体能训练方法,以及蹦床训练的功能。
1.2数理统计法:采用常规的spss统计学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1.3专家访谈法:到江西师范大学健美操队跟队训练,跟队学习,访谈健美操教练席教授,蹦床训练与健美操成套动作的关联。
2实验安排:
2.1 实验安排
实验自2011年9月第二周起至2011年10月第一周止共进行6周,每周进行3次体能训练,每次2小时。
2.2健美操成套测试与评分
在实验开始前2011年9月第一周周末和实验结束后(2011年10月第一周)由5位高级教练对两组运动员完成竞技健美操第五套规定动作给予评分。根据竞技健美操的评分规则,评分包括动作准确性、动作协调性两个个方面,每个方面各10分为满分。
体能指标测试与评分
2.3 实验前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下列体能指标的测试:
运动员进行1分钟蹦床姿态练习测试
3 结果与分析
3.1常规训练组训练前后各专项成绩比较
表二数据可见,两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对于提高竞技健美操成套完成的准确性和协调性现力显著提高(p
蹦床运动员要有很好的协调性、很强的空间感知觉和动作节奏感。比赛中运动员只有一次机会,一旦失误,不得继续完成后续动作,即分数只累计到中断的动作为止,这是健美操比赛最残酷的失分结果,体现了健美操比赛成绩高风险的特征。
运动员在运动中枢不断下传的指令下,肌肉迅速而又准确且有节奏地收缩和伸展,动作要求精细准确,神经肌肉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转换非常迅速、准确和协调,同时还对运动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与灵活性、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都有很高的要求。比赛中还受到观众呼叫等外界干扰的影响,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要有很强的抗外界干扰能力。由于神经系统的能耗高,蹦床运动员精神紧张导致的疲劳较其它项目更易发生蹦床项目的典型特征就是动作都在空中完成,要求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身体的各部位要密切配合,各肢体不能给人以分割的感觉,因此,对身体的其它部分如上肢、腰、腹、背等部位的力量都有很高的要求运动员要获得稳定的和足够的腾空高度,必须具有良好的腿部弹跳力、腰部和躯干固定力量。提高动作转换速度的腰、腹、背肌肉的快速收缩速度和力量,以提高起网至完成动作形态的转换速度、空翻和转体速度及无支撑状态下的展体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健美操训练,能够使运动员获得更好的动作准确性及动作学习能力,这也是优秀健美操运动员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应是健身操运动员尤其是竞技操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指标。
4 结论
4.1 两名运动员体能训练后竞技健美操专项成绩和体能成绩均有所提高。
4.2 从专项成绩中动作准确性、协调性的改善效果上看,训练后强于训练前。
4.3 从体能训练的综合效果上看,蹦床训练有利于健美操成套动作练习。
参考文献:
[1] 彭建敏,程在宽.对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及构成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555—559
[2] 卢月强,李慧.竞技健美操中体能的概念和体能训练内容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3):7981
篇7
1.学生体育考核成绩的对比与分析体育考核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标准,也是检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条件之一。实验后对8个体育项目的实验班与对照班项目进行测试(满分为100分)。对两个班的考核成绩进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后得知: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体育考核成绩上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5)。从总体上看,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在课前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几种“学习方案”。学生通过课前学习,然后结合自己的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案”,这也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从微观上分析,对8个实验班的“体育成绩”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健美操和体育舞蹈”与“三大球”和“三小球”成绩对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在球类项目中,“三大球”和“三小球”成绩对比,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其主要原因为:“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主要考核练习者完成成套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练习者在短时间练习可以提高成套技术的流畅性;而球类项目考核练习者多项技术技能,如足球颠球、射门、传球;需要练习者有一定的身体基础和专项技术,所以短时间内提高幅度不明显。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试结果的对比与分析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实验后对8个体育项目两个班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问卷测试,试卷共20题满分100分。实验组全班平均分83.13分,对照组全班平均分为74.15分。对两个班的“自主学习能力”问卷得分进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后得知: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问卷得分上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5)。从总体上观察,“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更有效。其原因如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方式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方式机械化。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意识的加强与同伴合作。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最大程度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小组成员之间为了集体的荣誉,宽厚待人,在合作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从微观上分析,对8个实验班的“自主学习能力”问卷成绩进行单因子方差对比,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以上数据说明,8个实验班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对比没有显著差异。
3.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测试结果的对比与分析心理学上的交往概念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彼此达到一定的认知;社会学上的交往概念主要指特意完成的交往行为,通过交往行为特定的社会联系。实验后对8个体育项目两个班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调查(满分100分,共20题),实验组平均得分为91.66,对照组平均得分为78.21。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得分进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后得知:两个班在“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得分上对比有显著差距(P<0.5)。研究结果表明: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更能增进的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从总体上观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为了掌握技术动作,都是单独进行练习,学生及师生之间缺少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小组的为单位进行学习,他们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帮助和鼓励,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会主动咨询教师,这样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更为频繁。通过观察发现:小组每名成员都有责任感从团队利益出发,认真观察和分析同伴的动作,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成绩好的同学会主动帮助成绩差一些的同学,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从而提高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从微观上分析,对8个实验班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成绩进行单因子方差对比,其中“三大球”与“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和“三小球”成绩对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和“三小球”成绩对比,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其主要原因为:“三大球”属于集体项目,而“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和“三小球”相对而言属于个人项目。在体育教学的练习和比赛中,集体项目要求团队成员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基本上,还要参与并提出能够对团队有意义的建议,所以“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相比,团队成员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和次数更多。
二、结论
(1)实验后对8个体育项目的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体育成绩的测试“,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对8个实验班的“体育成绩”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健美操和体育舞蹈”与“三大球”和“三小球”成绩对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2)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更有效。8个实验班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3)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建构主义”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学模式更能增进的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对8个实验班的“三大球”与“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和“三小球”成绩对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篇8
【关键词】糖尿病;循证护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02-01
循证护理(EBN)是在1991年加拿大学者Guyatt提出的循证医学的概念影响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临床护理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为了对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为今后糖尿病患者进行更有效的治疗,使患者的转归更加理想,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和方法,我们组织了本次研讨。在研讨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随机抽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这三年时间内,在我院就诊的108例患有糖尿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两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的临床恢复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这三年时间内,在我院就诊的108例患有糖尿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患者年龄在37至89岁之间,平均年龄63.7岁;这些患者中包括66例男性患者和42例女性患者;患者的病程在1至25年不等,平均病程8.7年;两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这三年时间内,在我院就诊的108例患有糖尿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54例。A组患者采用临床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B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在两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相同的条件下,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的临床恢复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1.3 循症方法
1.3.1 护理问题: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主要包括该病的基本知识、患者的饮食与运动、降糖药物的应用、血糖监测、心理护理等。
1.3.2 查阅文献: 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图书杂志的,查询资料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1.3.3 循证护理: 对患者的宣教要耐心、细致、全面, 使其对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的这一事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目前还不能够达到根治的小, 需进行持之以恒的长期性维持治疗。使患者学会自行对尿糖进行测定的方法, 并定期接受监测。患者的心理因素是决定患者的病情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放松训练,使患者能够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向患者宣讲加强体育锻炼对该病治疗的重要意义,根据患者自然情况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体育锻炼方案,要把握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患者的日常饮食不可使用高脂肪和含糖量很高的食品。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等问题。
1.4 疗效评价标准[1]: 显效: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尿蛋白基本恢复正常,各项检测指标有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或消失,尿蛋白有所恢复,各项检测指标略有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或有加重迹象,各项检测指标没有标化[5]。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P<0.05为有显著的差异性,即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A组患者比较,其有效率明显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3 讨论
糖尿病(DM)的致病原因有很多,是以慢性高血糖病为主要特征的代谢功能紊乱症状, 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最常见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DN)[2]。
循证护理是一种以提高护理实践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目的的方法,是20世纪末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护理理念。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循证护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3]。
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可以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明显减少,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予以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斌全,李洁.循证护理的发展[J].护理研究,2007,21(5A):1221.
[2] 冯先琼,成冀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 护理发展新动态[J].实用护理杂志,2007,16(33):659.
篇9
【关键词】 足;压力;统计学分布;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1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9817(2007)09-0814-03
Parameter Features of Foot Pressure in Healthy University Students/ZHANG Qing-lai*, SONG Shao-xing, DONG Jie. *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 ent, Shandong Technology University, Zibo(255049),Shando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eak value of foot plantar pressure and the ti me to max force and impulse and load rate during the natural walk about normal u niversity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effects dio rthosis therapy and sports activities.MethodsA total of 82normal universitystudents with barefoot and normal gait was analyzed by the Footscan USB2 system( RScan, Belgium) by the “first step approach”.ResultsThe m ax force existed i n the area of heel medial, the second metatarsal and the third metatarsal. The m inimal force existed in the area of the toe 2-5 and the fifth metatarsal. Therewas the same regula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The distribution of tie to maxforce: heel< mid foot
【Key words】 Foot;Pressure;Statistical distributions;Comparati ve study;Students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形式之一,人体步行中双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足 由26块骨头、33个关节、20多块肌肉和100多条韧带组成。美国足部医学会的研究报告显示 ,一个正常人每天平均大约要行走8 000步,人一生所走的距离约为地球周长的2.5倍以上, 而 在步行时足部所承受的地面反作用力达到1.5倍体重,跑步时更达到3~4倍体重[1]。步行时足底 与支撑面之间的压力分布反映了下肢乃至全身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人体下肢 骨关节的创伤、畸形、肿瘤、感染、神经系统疾病,甚至精神状态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 的步态。当前,步态分析已成为研究热点。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是利用力学概念,结 合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2 ] 。笔者通过对健康大学生进行足底压力测量与步态分析,探索足底压力参数的分布规 律,为临床医疗诊断、疗效评估、矫形处方和体育锻炼等提供可靠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将山东理工大学2005级204个公共体 育教学班,按不同选项课分成田径(24个班)、球类(79个班)、武术(36个班)、健美操 ( 65个班)4个类别,然后按比例分层抽取2个田径班、3个球类班、2个武术班和3个健美操班 ,进而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法)从田径班抽取10名学生、球类班抽取31名学生、武术班 抽取10名学生、 健美操班抽取31名学生,总共抽取样本82人,其中男生45人,年龄(20.00±2.40)岁, 体重 (63.00±3.56)kg,身高(170.82±2.31)cm;女生37人,年龄(20.00±3.58)岁,体重(49.56 ±4.38)kg,身高(158.40±3.69)cm。这些受试者来自全国8个不同的省份,所有受试者 经询问无糖尿病 史,未接受过专业体育训练,无足部畸形、异常步态和严重足部外伤史,测试期间足踝关节 活动正常。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测量两脚各3 次动态足底压力。采用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比利时RSscan公司生产,传感 器为4个/cm2)测试。数据采集与分析采用配套软件footscan SOFTWARE 7.0,分析过程将 足底 分为图1所示的10个区域,即Toe1(第1趾)、Toe2~5(第2~5趾)、Meta1(第1跖骨)、Meta2( 第2跖骨)、Meta3(第3跖骨)、Meta 4(第4跖骨)、Meta5(第5跖骨)、Mid foot(足中部或足弓)、Heel Medial(足跟内侧)、HeelL ateral(足跟外侧)。计算每个区域3次测量的平均峰力值(Max Force,MF)、达峰力值时 间(Time to Max Force, TMF)、冲量(Impulse, IP)、负荷率(Load Rate, LR)。
1.3 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完成,正态分布 变量男、女组间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左、右足压力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结果均以x±s表示。
2 结果
2.1 大学生足底各区域平均峰力值(MF)分布 由表1可知,健康大学生足 底在第1跖骨、第3跖骨、第5跖骨3个区域内平均峰力值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平均峰力值在To e1,Meta2,Meta5,Mid foot区域左右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在Meta1,Meta2,Mid fo ot,Heel Medial,Heel Lateral区域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足跟内侧平均峰力值最大 ,其次是第2,3跖骨,足底平均峰力值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5趾和第5跖骨,且男、 女分布规律一致。
2.2 普通健康大学生足底各区域达峰力值的时间(TMF)分布 由表2可 知,大学生足底各区域达峰力值的时间左、右双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 组 间只有足跟外侧区达峰力矩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足底各区域达峰力值时间按照行走过 程中足底接触地面顺序呈依次递增趋势,即达峰力值时间足跟<足弓<跖骨<脚趾,且男女 左右足的变化规律一致。
2.3 大学生足底各区域负荷率(LR)分布 表3显示,大学生足底各区 域负荷率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左、右足在Meta1,Meta2,Me ta5,Mid foot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左、右双足在第2跖骨和足中部区域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 义。行走过程中足跟区域的负荷率最大,尤其是足跟外侧负荷率最大,随着足跟接触地面后 ,足底其他区域的负荷率明显下降。另外,男、女生都表现出左足足跟负荷率大于右足足跟 负荷率的现象。
2.4 大学生足底各区域冲量(IP)分布 由表4可知,大学生行走过程 中足底各区域的冲量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ta1除外),男生左 、右双足冲量在Toe1,Toe2~5,Meta1,Meta2,Meta5,Mid foot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女生左、右双足的冲量在Meta1,Meta2,Meta5,Mid foot,Heel Lateral区域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行走过程中足底冲量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3跖骨和足跟内侧,冲量较小 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5趾、足弓以及第5跖骨。男、女行走过程中冲量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
3 讨论
国内外对正常人群足底压力的研究已开展多年,但对于足底压力特征的描述,不同学者测试 结果及研究观点有所不同。严励等[3]对138名非糖尿病受试者进行足底压 力测试显示,正常人平均最大峰值压力(MPP)为(385±90)kPa;Cavanagh等[3]报道的正常人的MPP为700.1 kPa;Femando等[4]报道的正常人的MPP为560 kP;袁 刚等[5]研究表明,行走时足底最大压力主要位于第2跖骨(57%)和跟骨(16%) ,与国外报道的结果有所不同;国外研究显示,正常人足底最大压力位于第1跖骨头[6 ]。本研究表明,健康大学生足底平均最大峰值压力为636.7 N,足底压力分布表现为 足跟 内侧平均峰力值最大,其次是第2,3跖骨,足底平均峰力值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5趾 和第5跖骨,且男、女分布规律一致。另外,第1跖骨、第3跖骨、第5跖骨3个区域内平均峰 力值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严励等[3]报道的男女间足底压力在 第1跖骨和第1趾 区域存在差异的结论基本一致。总之,国内与国外数据的不同可能与种族差异或生活习惯不 同有关;国内不同学者研究数据的差异可能主要来源于测试仪器的不同、研究对象的地域 差异以及实验误差等原因所致。
足底各区域达峰力值的时间与压力值有一定关系,王永慧等[7]研究表明,MPP、足 跟和第1~3跖骨压力与足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呈负相关,足弓部位的压力与足与地面的接触时 间呈正相关,其中20~29岁组足底接触时间足跟<足弓<总足趾<前足。本研究结果表明 ,普通大学生足底各区域达峰力值的时间左右双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男、女生之间只有足 跟外侧区达峰力值的时间存在差异。足底各区域达峰力值时间按照行走过程中足底接触地面 顺序呈依次递增趋势,即达峰力值时间足跟<足弓<跖骨<脚趾,且男、女左右足的变化规 律一致。
Load rate是负荷变化率,表示压强的变化快慢,可解释为足底各解剖区域的负荷变化速率 。变化越快,局部接受压力刺激越大,可以评价后跟的减震功能,还可以用于糖尿病足的评 价,值越高越易发生溃疡。普通大学生足底各区域负荷率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 女都表现出左足足跟负荷率大于右足足跟负荷率的现象,这可能与多数人左侧足为 惯用足,日常行走或体育运动中起跳多以左侧足为主有关。
冲量是指作用于物体的外力与外力作用时间的乘积,表示力在一定时间内对足底各区域 连续作用所产生的积累效应。本研究表明,普通大学生行走过程中足底各区域的冲量几乎不 存在性别差异(Meta1除外),行走过程中足底冲量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3跖骨 和足跟内侧,冲量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5趾、足弓以及第5跖骨,且男女行走过程冲 量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这一结果提示在体育运动中,当足与地面接触过程中应注意足底 压力和作用时间的关系;若足所受的冲量恒定,应充分利于足弓等的减震功能,增加足与地 面的接触时间,从而减小冲击力值,避免运动损伤。
4 结论
健康大学生足底压力特征与其他学者研究正常人或非糖尿病人的足底压力特征基本一致 。行走过程中左右双足的平均峰力值、接触面积、冲量等参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男 女左右双足的足底参数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5 参考文献
[1] 王兰美,郭业民,潘志国.人体足底压力分布研究与应用.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5,34 (1):35-38.
[2] 陈雁西,余光荣.F-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仪临床应用现状.国外医学:骨科分册,200 5,26(3):187-189.
[3] 严励,王永慧,杨川,等.非糖尿病人群足底压力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版,2006,27(2):197-200.
[4] FERNANDO D J,MASS0N E A,VEVES A,et a1.Relationship of limited joint mobi lity to abnormal foot pressures and diabetic foot ulceration. Diabetes Care,199 1,14(1):8-11.
[5] 袁刚,张木勋,王中琴,等. 正常人足底压力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物理医学 与康复杂志, 2004,26(3):156-159.
[6] ANN HL,KRISTIAAN D,DIRK DC.Pressure Distribution Patterns Under the Feetof New Walkers:The First Two Months of Independent Walking.Foot & International, 2003,24(5):444-453.
[7] 王永慧,严励,杨川,等.不同年龄健康人足底压力参数的比较.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5,24(10):761-762.
篇10
[关键词] 行为改变;教育策略;脑梗死;影响;生活习惯
[中图分类号] R743.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c)-0060-03
脑梗死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脑梗死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梗死是多因素的疾病,该病不仅引起肢体功能障碍,还可以引起情绪障碍[2]。行为改变教育策略是一种躯体、身心的干预疗法,其对偏瘫治疗的有效性已得到临床证实。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及行为改变教育法进行干预,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1年10月在重庆新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所有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和(或)MBI证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其中男118例,女82例,年龄44~78岁,平均(48.88±10.89)岁。将患者分为行为改变教育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龄(64.5±11.6)岁;对照组100例,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龄(63.8±11.8)岁。两组病例性别、年龄、患侧、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除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外,对观察组患者及家属系统地给予行为改变教育策略。行为改变策略实施步骤:首先应明确问题、表达感情、设立目标、制订计划、评价结果。行为改变策略即指导患者建立自我管理能力,行为改变方法及思维情绪的维持。行为改变策略可以在患者治疗前、后的早期干预、教育康复中应用。目标在于使靶人群自愿地改变行为和环境,并使之产生倾向、促成及强化。①行为倾向: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愿望或是诱发某行为的因素(包括知识、信念、态度、价值观)。知识是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也是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帮助人们解决健康价值观的冲突是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技术。②行为促成:使某种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③行为强化:维持、发展或减弱行为。
1.2.1 意愿改变行为 由于对行为改变概念的理解不同,教育康复的实践方式与成效也因此不同。为了达到预期的康复目标,需要通过支持和支持系统来实现相应的成果。首先要明确障碍,明确最大障碍,确定患者最终目标,并找到阻止境界和目标具体原因,逐一记录下来。其次是激发意愿,找出改变杠杆,也就是找出改变的意愿,这是改变的第二步。当个体越是对自己现有的行为不满意,就越会想去改变。也就是说,改变并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最后是支持,以行为改变策略为核心的教育统称为“支持性教育”,即支持行为改变概念演变成康复的实践。
1.2.2 个别化计划 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作用分为:①个别化家庭支持计划:为患者的早期干预制订的计划,最终成果导向家庭生活质量。②个别化治疗前教育支持计划:为患者治疗前康复教育制订的计划,用于支持患者在临床治疗中接受康复教育。③个别化转衔支持计划:为患者从医院回到家庭拟定的计划。④个别化出院支持计划:在患者的社区康复实践中应用,为患者提供支持性生活和支持性就业。
1.2.3 切断联系法 切断联系法是一种断掉不良习惯后路的方法,即切断干扰信息,使之摆脱干扰。切断联系首先要注意避开刺激性事件和环境,要切断其时间和空间;其次要有意识地中断开始出现的行为。许多习惯都是由一系列的行为组成的。坏习惯之前,往往有一个先导的事件或行为,称之为先行事件或先行行为。它们对不良习惯有着重大影响。要克服不良习惯,就要切断它和先行事件的联系。
1.2.4 运动功能康复 包括功能康复、坐、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对患者进行每天3~4 h的按摩以及肌肉关节活动1次。按摩及活动强度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近及远,先上后下,循序渐进的原则。
1.2.5 作业疗法 包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基础动作、职业劳动动作及工艺劳动动作训练等。目的是让患者逐渐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种种需要。
1.2.6 语言功能锻炼 每天指导患者练习发音,由简单的字、词、句开始练习;并逐渐逐渐患者多说话,开始速度不宜过快,尽量把每个字说清楚,经常与患者交谈,耐心细致、循序渐进地指导患者,对患者的每个进步都给予鼓励,以增强其信心。每天坚持训练,直至可以流利地说话。
1.3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体重、学历、职业、医疗费来源、不良嗜好(吸烟、饮酒)、体育锻炼、饮食习惯等项目进行调查.并对知识、态度(分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行为(饮食、运动、睡眠、监测)等进行调查分析。临床调查问卷及量表评定由两名医师:(神经内科或康复科或全科,均为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完成,本研究进行前经过2周系统培训,能熟练地掌握自行设计问卷设计、评定及各个量表使用方法,并进行量表评分的预试验,一致性良好。
1.4 评价指标
分析治疗前、治疗后2、4、8周两组的简式FMA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情况。
1.4.1 简式FMA积分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总分为66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定总分为34分。运动评分:
1.4.2 改良Barthel指数[3] 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它包括进食、洗澡、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10项内容,将10个评定项目都细分为5级,即完全依赖、最大耀助、中等帮助、最小帮助和完全独立,每项、每级的分数有所不同,其中修饰、洗澡项目分数为0、l、2、3、4、5分;进食、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用厕、上下楼梯6个项目的分数为0、2、5、8、10分;床/椅转移、平地行走2个项目的分数为0、3、8、12、15分。10个项目总分为100分,独立能力与得分呈正相关。并根据需要帮助的程度制定了详细的评分细则。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重复测量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简式FMA积分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上、下肢的简式FMA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上、下肢的简式FMA积分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2、4、8周上、下肢的简式FMA积分均高于同时段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改良Barthel指数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2、4、8周的改良Barthel指数均高于同时段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行为改变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4]。对脑梗死患者来说行为改变能改善身体代谢功能,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5]。近年来,人们经历了从传统的过程思维模式到成果取向的“右导思维”模式的转换。人们对行为改变的教育与康复结果感到成效不显。尽管人们对患者进行了过程精细的干预、教育和康复,但是这种过程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效[6]。经过反思,提出成果取向的“右导思维”(right to left thinking)。设定患者最终具有与他人同样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这种方法对成人也很有效,特别是对根深蒂固的恶习效果更好。
3.1 行为改变教育课程和康复内容中的应用
为了让脑梗死患者过上常态生活,本研究采用了以生活质量为成果导向的支持性课程。支持性课程以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为内涵,以常人的生活质量为同一标准,形成课程的领域与教学目标[7]。这种课程不同于过去“基于能力”的编写思路。例如,过去在编写课程时,总是考虑不同障碍程度的脑梗死患者的不同能力,采取了做“减法”的编写方式。首先,采用“减少内容,减低难度”的策略来为称为“轻度障碍”的脑梗死患者编写课程。对于所谓“中度障碍”的脑梗死患者提供生活和简单劳动技能的训练内容;将所谓的重度障碍和极重度障碍的脑梗死患者排斥在教育训练之外,仅提供所谓的养护[8]。这就从前提上排除了为他们提供高质量健康教育机会与权利,事前就注定了他们教育康复成效不佳的结局。
3.2在诊断评估系统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健康测评中,第一类是智商和/或精神状态测评和适应行为能力测评,这类测评目的之一,在于筛查和诊断一个患者是否具有智力障碍或精神状态异常,也为该患者的教育康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9];第二类测评和诊断是宣教需求测评和康复需求测评;用于患者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宣教目标[10-11]。然而这类测评基本上是“基于能力”的测评。这种基于起点的测评往往不能预测最终成果目标何在?于是在新的智力障碍概念的指引下,我们引入了支持系统测评。这是一套从成果出发的“右导”的、“自上而下”的测评,是一套以当事人为主体,提供“适量”协助的测评[12-13]。
3.3支持与支持系统
在行为障碍的概念系统中,“支持”已经从一个普通名词成为一个专业术语。支持是“提升发展、教育、兴趣和福祉,并且加强个人功能的资源和策略。”并纳入支持系统,它包括支持强度、支持的来源,支持的功能和支持的成果等要素。但支持在功能模式中尚处于“边缘”的位置;采用的理论模式中,支持成为一个核心术语被放在理论框架图的“中央”位置,并将服务纳入支持,系统中保持了支持的中心位置,并提出支持需求的概念,还将预防纳入支持[14]。
本文结果显示,行为改变策略对提高脑梗死的康复效果有重要临床价值,两组治疗前上、下肢的简式FMA积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上、下肢的简式FMA积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2、4、8周上、下肢的简式FMA积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均高于同时段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说明行为改变教育策略能够使脑梗死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实际意义。
现代康复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综合康复措施,充分发挥残余功能,让患者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的目的。中风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需要很长时间,且训练方法很多,行为改变教育策略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且非常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孙中莉,王广.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河北医学,2003,9(5):458-459.
[2] 刘颖.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1):115-116.
[3] 张晓梅,张颖,周文悦,等.“生命网”健康教育流程对促进冠心病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44-147.
[4] 曹志友,李伟,卢春生.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生活习惯影响的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5,26(2):95-97.
[5] 何路明.早期护理干预对机动车驾驶员血压高值人群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9):60-61.
[6] 王展,王雪梅.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5,19(9A):1752-1753.
[7] 汪涓,陈桂芳,苏雯,等.护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12A):3188-3189.
[8] 王庆春,张雪霞.健康教育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4):470-471.
[9] 吴莹,李雨峰,黄林.行为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能力的影响[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1,13(2):85-87.
[10] 范文双,楚佳梅.早期站立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77-278.
[11] 吴军发,吴毅,胡永善,等.脑卒中后偏瘫侧膝关节屈伸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11):756-759.
[12] 张韶冈,何力敏,刘时彦,等.奥拉西坦与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70例[J].现代医院,2012,12(5):60-61.
[13] 杨文军,石小晶,王丽杰,等.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变化与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关系[J].疑难病杂志,2012,11(3):208-20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