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适应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需要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日新月异和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型支柱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实现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山西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近20a来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全面发展和推进提高3个阶段。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山西农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增多、涉农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和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日益增强、市场销售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吕梁太行两山杂粮林果产业区和晋中晋南盆地果菜园艺设施农业区3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中心和十个现代农业示范县为抓手的加工、流通、基地3大领域13个行业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1]。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和科技实体带动型为主的组织模式和经营机制。实现了农产品供给机制进一步稳固,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优化,农业产业化体系不断完善,使全省的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山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5000余家,其中33家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88家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此外还确定了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企业共计481家企业。并创建出一批如古城乳业、水塔醋业、忠民油脂、六味斋、平遥冠云牛肉等知名品牌。2012年山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6亿元,较上年增长29.7%,带动农户340万户,同比户均增收600多元[2]。这些龙头企业作为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突出。
2 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回顾山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全省范围内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在区域内存在农业产业化的集约化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弱以及整个农业系统缺乏科学的规划没能形成紧密的联系等问题。鉴于此提出研究山西农业产业化针对性的评价指标。
2.1 规模化指标
规模化是反映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首要指标,规模越大反映出农业产业化体系越完善,内生效益越强。该指标主要体现在支柱产业规模、商品基地规模、龙头企业规模3方面[3]。具体指标有支柱产业占非支柱产业的比重、农业商品基地与其他商品基地的比例、某一资产层以上企业占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比重等(可从占地面积、人口总数、产值产量、建设总投资等方面分析)。
2.2 一体化指标
一体化是指将原来相互独立的若干部分整合在一体,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该指标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农科教一体化程度高低和利益关系上。具体指标有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产业链完善程度、产供销系统的契约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作用、农产品的增值率以及农业一体化服务覆盖率等。
2.3 科技化指标
科技化是反映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涵盖农业产业化从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要求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中应以科技为导向,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实现增加收入的目的。主要指标有农业科研人员的就业比例、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情况、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量、农业科技贡献率等[3]。
2.4 商品化指标
商品化是农产品实现其价值的过程,实质是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商业运作,实现产品增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农产品商品化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该指标主要反映在农产品加工率、农产品商品化率、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产品品牌价值含量等。
2.5 效益化指标
效益是农产品价值的综合体现,该指标具体表现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主要包括的指标有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农业产业化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农产品质量达标情况、农业产业化企业纳税额、农业生产对生态的影响等。
3 山西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对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它是评价模型构建的重要前提。根据对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的分析,结合山西农业产业化自身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模型。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后,将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一般分为3个基本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目标层(A)是根据准则层各项指标经过计算得出的定量指标,取值范围0~1,1表示发育程度最理想,0表示发育程度最不理想;准则层(B)包括规模化水平、一体化水平、科技化水平、商品化水平、效益化水平,用B1、B2、B3、B4、B5来表示,准则层经过权重处理后可用于进一步计算目标层A的值;指标层(C)包括25项指标,这些指标是准则层的细化,各指标分别以C1~C25来表示。
3.2 构造判断矩阵
由于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评价涉及到诸多主客观的不确定因素,而且还需要大量可靠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无法做到,因此,本文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组织专家讨论确定各因素的隶属函数及各指标的隶属度,对其具体方法做简单介绍:
3.2.1 确定评价因素集
U={ U1,U2,...,Un,}
3.2.2 构造指标评判矩阵
即评价因素的隶属度,用矩阵R表示:R=(R1,R2,...,Rn)T,式中:Ri为指标Ui所对应的隶属度。
3.2.3 确定权重系数矩阵
C=(C1,C2,...,Cn),ΣCi=1(i=1,2...n),式中:Ci为指标Ui所对应的权重。
3.2.4 计算综合评价值
A=C×R=(C1,C2,...,Cn)×(R1,R2,...,Rn)T。
3.3 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出结论
理论上判断矩阵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但在实践中由于专家在认识上的不一致,所构建的判断矩阵不可能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因此可以允许判断矩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采用层次分析法最终确定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取值范围为0~1。
0.00
0.50
0.70
0.85
运用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系数对评价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4]。
4 进一步完善山西农业产业化体系的总体思路
农业产业化是以追求综合效益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对山西而言,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山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发育程度,要进一步推进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重新构建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体系和框架。
4.1 突出战略重点,切实做好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布局
山西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打破小而全、多而杂的混乱局面,在选准主攻方向的基础上,加大重点领域的突破力度,尽快制定出农业产业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应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 ,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导,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支持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推进产业板块化发展。
4.2 加强宏观指导,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山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多为“订单农业”形式,这种利益机制一般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导致订单履约率较低,损害双方利益。因此,要尽快发展以产权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方式,建立以产权联系为目标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此外,还应鼓励积极探索科学、合理、规范的利益机制,不断创新利益机制新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
4.3 培育企业集群,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
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化程度高、精深加工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集群。支持国内外各行业的优秀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品牌等要素进入农业领域,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内外部的全面整合,组建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5]。通过区域集聚,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外部效应,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竞争力。
4.4 强化创新能力,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转变过去注重硬件忽视软件的投资模式,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步伐,改进生产加工工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对品牌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品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同时,龙头企业应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4.5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价值含量高的农产品品牌
品牌战略是经过整合当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要素,基于特色资源优势确定的具有个性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品标识。针对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短板的状况,要做好以实现与国内外市场接轨为目标,在标准基础上加大品牌开发力度,着力培育具有山西特色的“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创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农产品著名品牌。借助品牌优势提高山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规模和效益[6]。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农业厅发展计划处.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J/OL].山西省农业厅官方网站,2012-11-9.
[2] 贾明进.以“513”工程为核心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J].农业产业化,2013(2):17-18.
[3] 蒋永穆,刘涛.浅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报,2012(12):19-25.
[4] 张国卿.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报,2006(6):577-580.
篇2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78-05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农业发展相比,农业现代化以农民为主体,以新的生产方式为纽带。它具备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农业占主导地位,但第二、三产业不断兴起与发展;二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增强;三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党的十后,农业现代化被提升至新的高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
一、农村产业发展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得到逐步发展,农村的经济活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到第二、三产业不断兴起与发展,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纷纷涌入第二、三产业。
(一)农村产业发展的模式
各地在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过程中,大都基于本地实际,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较早的地区之一。当前,又迎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中发展农村经济更具有现实意义。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就地实现农民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但由于全省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和水平也存在差异,这决定不同区域内农村产业发展会选择不同的模式。比较突出的是洛阳市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许昌市的高效农业再造模式、舞钢市的主导产业带动模式和巩义市的工业支撑模式。这些产业发展模式也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
1.洛阳市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洛阳市是农业大市,农区面积广,农业人口比重大;山区面积大,自然景观多,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各县区、乡镇之间的基本情况差别较大。因此,洛阳市提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洛阳市把农民集中居住后节省出来的土地,通过复耕、租赁、开发等方式提高土地效益,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增收。如,石井乡建成5个基础设施完备、人居环境良好的农村社区,实现了全乡农民的集中居住,同时利用龙潭大峡谷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等相关产业,引导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经营农家乐、开店经营当地土特产,或在景区管理服务企业务工,有效促进了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增收。
2.许昌市的高效农业再造模式。许昌市的县域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基础。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再造和提升高效农业是许昌市的主要做法。按照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高效的思路,通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抓龙头、重特色、创品牌、上规模、成集群,做大做强高效农业。如,长葛市古佛寺村规划690亩连片土地,其中3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提供给大型面食加工企业的高筋小麦,剩余的300多亩土地以出租和入股的方式,交给农业高科技企业用于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所得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鄢陵县的花木产业独具优势,该县陈化店镇明义村规划900多亩土地,用于满足该镇花木产业的用地需求,实现该县的农业结构调整。许昌市近郊的农村重点发展花卉苗木、水果、蔬菜、渔业等产业,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保护、观赏休闲、体验、游乐、健身、教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打造农业生态旅游精品项目,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就业岗位。
3.舞钢市的主导产业带动模式。舞钢市统筹考虑城乡产业规划,坚持产业规划与农村建设规划同步进行。根据舞钢市的钢铁、矿产等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全市17个村因地制宜规划了“现代农业型、工业制造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服务型”四种产业类型,政府分类指导、政策捆绑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全民创业就业,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态势。舞钢市靠四大主导产业的带动实现农民充分就业、收入成倍增长的目标。在产业构建过程中,注重配套安排创业就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并开辟农民创业园或创业基地,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4.巩义市的工业支撑模式。巩义市以乡镇为主体,依托或围绕乡镇主导工业企业,构建农村的产业支撑。如,竹林镇是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竹林镇共有7个行政村,人口达2万人,现有总面积27平方公里。竹林镇根据自身的工业优势,积极构建产业体系。竹林镇坚持工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办了耐火材料厂、石料厂等,同时坚持“两头在外”的原则,兴办家电厂、制药厂,在不断提升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发展电子、铁路机车专用件等新兴产业。目前,竹林镇已拥有82家工商企业、1家上市公司。该镇农村建设资金大部分由镇政府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全由镇财政出资,并为在企业就业的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同等待遇的企业福利。居民应缴纳的新型合作医疗费由镇政府财政承担,投资580万元建设竹林卫生院,居民不出镇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区域内工业的发展,使农民实现了就近就业和有效增收,为农民集中居住和节约土地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竹林镇对节约的土地进行新的规划调整,开发长寿山旅游景点,并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了农村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虽然在规划设计施工、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公共服务、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农民权益保障、产权制度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作为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根本支撑,其产业方面的研究论证、规划布局、培育发展还远远不够。¨。从四种模式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依,在实践中面临着农业现代化定位、土地利用、配套改革、基层组织重构、城乡文化融合、乡村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产业发展的顺利推进。
总之,目前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缺乏对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系统研究。二是不尊重经济和社会规律,盲目建设。三是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经费保障能力不足。四是对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
二、城乡收入差距、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产业选择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核心是完善产业支撑体系,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比较不同区域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可以为农村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产业结构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收入来源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先缩小、再拉大的变化过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次经济原因在于农村的产业结构单一、落后。通过对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动态演变和基本来源进行对比,有利于提出符合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
从表1可看出,城镇居民的收入中工薪收入一直占绝大部分,近年来高达68.34%,而经营性净收入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占比较低,近几年来的平均占比为6.32%,城镇居民的经营性净收入主要来源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加工和零售业、服务业等。
从表2可看出,来源于第一产业的收入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收入中比重较大,平均占59.32%,而在第二、三产业取得的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相对较低,平均只有32.91%,低于城镇居民35个百分点。从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看,第一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出第二、三产业收入占比之和。
从城乡收入差距及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可看出,城镇居民从第二、三产业获得的收益比农村居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益要高得多,说明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症结在于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太小,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说明,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注重集约式高效发展,在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做强第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这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方向。
(二)不同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与收入差距比较
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情况看,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究其原因,主要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致使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相对较低。2010年,东部地区农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普遍比西部地区高,最高的上海,达68.72%,最低的新疆,仅占11.98%,两者差50多个百分点。
从不同区域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看,东部地区低于西部地区,最低的是上海,仅占4.22%,最高的为新疆,占78.62%,相差近75个百分点,这说明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在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将农村产业发展与当地农村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同时大力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
总之,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前提下,应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有效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对策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民将从传统式村落散居和粗放式分散生产向集中居住和集约生产转变,这就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本的解决对策在于农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鼓励非农产业的发展。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规划
一是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培养一大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特色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从而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发展非农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紧依托自身优势和发展条件,宜工则工、宜商贸则商贸、宜旅游则旅游,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发展配套产业,全面强化农村的产业支撑。三是制定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完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体系和融合发展机制,强化促进和扶持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是基础产业,尤其是我国农业人口占相当大比重,面临着保障农民收入和粮食安全双重任务。因此,必须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科技成果支持农业,引进先进管理方法,逐步实现由粗放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
第一,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契机,以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和集中为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和农村改革为动力,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形式,扩大规模,拉长链条,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第二,不断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群)。突出地域特色,形成比较优势,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借助区域特色农业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循环农业。这类产业既有利于整合和开发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农村在耕作和生产方式、居住和生活方式、交通通讯方式及地理文化环境等方面由传统农村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转变。
(三)大力推动非农产业发展
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具有巨大潜力,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结合当地的要素构成、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着力发挥资源、区位、市场、产能、人力、文化等方面优势,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体,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四)培养新型农民
农村产业发展依赖于农村人才资源和具备一定技能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民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思想观念相对保守,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大规模培训农民,逐步使他们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能力。
(五)扩大农村需求,激活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提高农民收入、培育广阔的农村市场,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农村附近的各类企业要优先为农民提供一定比例的就业名额,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获得工资性收入;农民现有耕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由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组织或种粮大户经营,从而取得租金;农村内服务业优先由当地农民经营,让有特长、有资金、有意愿的农民创业,开办小微企业,从而取得经营性收入。
参考文献:
[1]刘娟,李胜茹.构建农村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07(9):16-18.
[2]王余.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构建产业支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186-188.
[3]赵雅安.新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文化建设[J].中州学刊,1994(4):23-26.
篇3
一、农业基本概况
含山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全县辖9镇、1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盛产水稻、油菜、棉花,现已形成优质米、优质油、特种养殖、经果林、蔬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建成山羊、名优茶、红瓜子、苗木花卉、水产养殖五大农业种养基地,“九五”期间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油基地县。全县大宗农作物生产较为稳定,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4万吨,油菜面积19万亩,菜籽产量3.4万吨,棉花面积10万亩,皮棉产量9582吨。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业机械化作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创新思路,强化管理,搞好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目前,全县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36台,大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68台套,各类中小型拖拉机8601台,农用运输车及变型拖拉机1489台,县内农作物机耕面积达42万亩,水稻机收面积27万亩,占可机收面积的86,秸杆还田7.6万亩。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农机组织形式
为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机工作效率,我们着重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县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县农委、农机、公安、交通、工商、物价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指挥部,负责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工作,同时重新设立县农机管理局,升格为副科级建制,配备专门人员,具体抓农机工作。县农委牵头,县农机局组织,成立由各类农业机械操作手参加的农机协会,规范运作,开展机手之间农田作业信息沟通,交流机械操作技术等活动。县农机局按照“加入自愿、规模适度、整体协作”的原则,组建多个联合收割机机收作业队和大型拖拉机旋耕作业队,发挥机械合理配置优势,在开展好本地农田作业的同时,组织机具跨区作业。
(二)创新农机服务方式
做好农机服务工作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重点从4个方面努力。一是抓培训。开展以校、乡联训为主,田间、现场指导为辅的培训方式,多层次、多途径强化机手实际操作技能,还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进行培训和驾驶技术复训。二是抓作业市场培育。县农机局每年通过农业部跨区作业信息指南,全县农机作业信息,积极引进外地农机具,参加我县“三夏”、“三秋”会战,同时开通农机服务热线,成立技术服务组和中介组织,为无机户联系作业机械,为有机户联系作业田块,并帮助机手解决机械维修、配件供应等难题。此外,还注重优化农机作业市场环境,在每年“三夏”、“三秋”期间,县公安部门抽调专人,深入重点农机作业现场开展巡查,对随意拦截机械、敲诈机手财物等不法行为及时予以打击,有力地维护了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三是抓农机“出征”。县农机局每年与外省农机部门签订协议,组织跨区机收作业队,由县农机局负责人带队,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跟机服务,赴江苏、山东、湖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出征”机具年创收150多万元。四是抓机具供应市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全椒县民营企业落户我县河刘镇,投资兴建君友农机具销售中心;引进江苏淮安农机经销商牛正元来含山县城建立大中型农机具销售市场;县农机局积极与农机具生产厂家挂靠联系,现已成为苏州市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公司销售商,为全县广大农户购买先进、适用的新型农机具提供了方便。
(三)创新农机管理模式
加强农机管理,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保障。一是严格农机入户手续。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完善程序,办理手续,做到确认考试申请人资格“三不受理”,拖拉机登记管理“两不准一严禁”。二是抓好年检年审关。严格按照农机具技术标准,检验农业机械;对照驾驶操作人员审验规定,做好机手考试考核工作。三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做到持证上岗。四是抓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纠正违章,打击“黑车非驾”,在“三夏”、“三秋”期间,安排农机管理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做好日常农机安全生产宣传
教育工作,创建“农机安全村”,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明确到人。在“三夏”、“三秋”期间,集中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强化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四)创新农机投入机制
篇4
一般而言,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种后发追赶型农业现代化,选择政策重点,可以充分利用4个原理。它们是“后发效应”原理:借鉴和利用先行国家的知识和经验可加快发展;“木桶原理”:加高农业现代化的“最短木板”可快速提高水平;“竞争优势”原理:创造和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可赢得局部主动权;“创新原理”:通过持续创新等可开辟农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
1.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重中之重
2008年在131个国家中,中国农业效率指标的世界排名是:水稻单产排第15位,谷物单产排第18位,小麦单产排第22位,农业劳动生产率排第91位。中国谷物单产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很显然,中国农业发展,一条腿长(谷物单产高),一条腿短(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短木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应该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致有5条基本路径。
一是深化农业科技改革,建设农业创新体系。基本思路是:在国家农业部和科技部等的指导和协调下,在继续发挥国家农业科研机构作用的同时,以省市农业为基本单位(区域子系统),组建中国农业创新体系。以省市为单位,以高校为枢纽,以农企为骨干,以网络为平台,以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为纽带,以服务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合作创新,促进技术转移,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效率;二是深化农业金融改革,建设现代农业金融体系。鼓励多种形式的、灵活有效的、低息的农业金融服务,坚决杜绝“高利贷”;三是深化农业水利改革,建设现代水利体系,形成投资多元、管理科学和经营“非营利”的水利服务体系;四是根据科学规律,推进农村。实现“耕者有其田”,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科学性;五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根据粮食需求预测,制定优质粮食生产指南,确保优质粮食的种植面积和土地。建议明确划分出5亿亩左右的优良农田,作为国家优质食品粮的“永久生产基地”,简称“国家食品粮生产基地”,挂牌生产,责任到人,定期检测,大力扶持。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关键所在
农业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农业转型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要素转型和农业生态转型等。目前,中国农业结构距离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比例约为40%,大约相当于英国1841年和美国1900年的水平;中国农业增加值比例约为11%,大约相当于英国1880年和美国1929年的水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升级,是提高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而言,农业转型大致有5条路径。
2.1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 农业转型的关键是农业劳动力转移。2008年~205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比例将从40%下降到3%左右,农业劳动力总数将从3.1亿下降到0.31亿左右,大约有2.8亿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取消传统的户籍制度,建立现代“信用管理”制度,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基础。
2.2实施现代畜牧工程,提高营养供应水平 根据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以种植业为主的国家向种植和畜牧并重转型是一个必然过程。2050年中国谷物需求预计将达到7.8亿吨,肉食需求将达到1.2亿吨,饲料用谷物比例将达到58%左右,畜牧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例达到50%左右,畜牧业将占中国农业半壁江山。建议明确划分出6亿亩左右的农业用地,作为“国家饲料粮生产基地”,挂牌运营,发展现代畜牧和养殖业。
2.3实施蓝色农业工程,提高农业供应能力 科学规划中国海域面积,建设现代海洋农业、海洋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等。
2.4实施“三高”农业工程,促进农业生态转型 发展“高品质、高效益和高环保”的高级现代农业,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等。
2.5科学修订农业区划,三大农业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进和高速运输网络的形成,中国人营养结构和营养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农业区划需要进行科学修订。建议按“自然地理和农学、人文和经济地理、生态地理”的三维标准和原则,修订中国农业区划,以后每10年修订一次。这种新的农业区划,可以简称为“三维农业区划”。
3.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是必然选择
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行为主体,农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民现代化涉及众多因素,从农业现代化角度考虑,农民现代化应该包括农民素质、农民收入、农民生活、农村生活条件和农村社会保障的现代化等。关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涉及5个方面。
3.1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新一代农民。建议在农村普及免费农业生产技术或劳务技术培训。
3.2实施农村小康工程,消灭农村绝对贫困 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农村家庭,给予“爱心帮助”,包括发放年度小康券;提供教育帮助,包括免费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助学金;提供免费大病医疗保险,避免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3.3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科学界定“不适合人类居住”地区,对其原居民实行生态移民和教育移民。
3.4实施农村城镇化工程,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在具备条件的农村集镇,实施农村城镇化工程,按现代城市标准规划和建设。
篇5
民以食为先,作为豫北产粮大县,安阳县委、县政府始终站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紧紧围绕“稳定面积,主攻单产,调优结构,搞好示范”的思路,依靠政策驱动、服务促动、科技带动、农户联动,战胜了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不利影响,实现了来之不易的粮食九连增。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12989.8万平方米,较上年增加626.98万平方米,增长0.56%,平均每667平方米产408.4千克,较上年增加6.8千克,增长1.69%;粮食总产69.22万吨,较上年增加1.54万吨,增长2.28%。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集中打造现代农业集成示范区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安阳县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方式提升农业,用品牌化战略经营农业,大力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新型现代农业基地。本着“积累经验、探索模式、政策倾斜、示范引领”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高科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快速度推进现代农业集成示范区建设,四个集成示范区初具雏形。
三、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就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按照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安阳县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工作。
一是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上下功夫。坚持把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土地流转面积20677万平方米,占耕地总面积的29%。建成了吕村、辛村、曲沟等12个乡级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在吕村镇建设了安阳县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搭建县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在此基础上,发展高效农业面积6069.7万平方米,先后建成了吕村绿康、天康、崔家桥清河,北郭沃森、柏庄芦笋基地及贝尔春天休闲农业观光园等各具特色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2个,其中绿康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荣获“农业部蔬菜标准园”称号,洪河屯乡三个村133.4万平方米耕地成功实现了集中统一规模经营。安阳县也因此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
二是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自2007年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安阳县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0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57家,注册资金达到3.5亿元,入社会员8万人,带动农户14万户,社员因入社每户年均增收3500余元。去年9月15日,全省农业专业合作社现场会在安阳市召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6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成都市政府有关做大做强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精神,大邑县委、县政府科学制定并出台了有关扶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截至2012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值27亿元,相当一部分农户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领域,通过各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建立了联系,带动农户9.3万户,带动农户面达73.8%;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0家,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3个、市级龙头企业31个。在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工作中,坚持以农业资源招商、企业招商的思路,将招商引资工作与农业产业化工作紧密结合,2012年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46个,协议投资18.69亿元,到位资金6.56亿元,其中四川地一科技有限公司、普罗旺斯薰衣草、兴业腾农有限公司等11个项目协议资金4.51亿元。
全面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扶持龙头企业,让企业与农民实现双赢。
果蔬、粮油、林竹药,畜禽、茶桑为大邑县的特色优势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种植业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面积达到了25万亩,桑园基地规模达2.6万亩。全年养蚕11000张,产茧407吨。主要加工生产蚕茧、丝、绸、重磅绢丝绸等产品。茶园面积1万余亩,优质茶产量400余吨。引进种植铁观音3000亩,成功开发了雾中山禅茶和大邑铁观音茶。食用菌栽培2万亩,总产7万余吨,目前已成为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双孢蘑菇生产基地。产品远销上海、北京、香港、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及欧盟等地。榨菜产量也位居四川之首。充分利用和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目前,全县畜禽养殖规模分别达到90万头、 550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14.09万吨,禽蛋产量2.72万吨。
目前,全县专合经济组织达541个,其中专业协会51个,专业合作社490个,今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5个,其中,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32个,经营大户210户。全县已获得12个四川省农业知名品牌,通过了13个无公害农产品、27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食品、14个有机转换产品的认证。
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力度的加大,企业与农户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2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总收入27亿元,食用菌出口额达到7500万美元,丝绸等出口额将达到1300万美元。参与基地建设的农户已达3万户,基地辐射带动农户为6.3万户数,参与基地建设农户人均纯收入为10265元,比去年增加额500元;基地辐射带动农户人均纯收入10165元,比去年增收入400元。
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呈现出大邑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截至2012年,大邑县共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9个,其中蔬菜产业4个、中药材产业1个、食用菌产业1个、茶叶产业1个,畜禽产业1个。种植业面积达6733亩,畜禽养殖量达380万只(头)。专业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052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762万元、主导产业总收入7480万元。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90元、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9400元。
篇7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浙江嘉兴;凤桥镇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18-02
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升城乡统筹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惠农政策等指引下,嘉兴市凤桥镇以打造江南水乡现代田园示范镇为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安全、高效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受资源要素、生态环境、市场变化的制约愈加突出,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如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1 农业产业化现状
1.1 农林牧副渔发展总体平稳
全镇有耕地面积5 133 hm2,农业生产主要以粮油、水果、蔬菜、畜牧、花卉苗木、水产为代表,也是全镇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全镇粮食种植面积3 733 hm2,水果种植面积1 300 hm2,其中水蜜桃733 hm2,葡萄433 hm2,梨、猕猴桃、蓝莓、冬枣、李等水果134 hm2;蔬菜种植2 520 hm2,其中茭白800 hm2;水产养殖213 hm2,其中白对虾、青虾125 hm2,鱼、蟹、甲鱼88 hm2;年出栏生猪45万头,存栏17.6万头,羊存栏0.5万头,兔1.1万只,家禽出栏234万羽,存栏56万羽;蚕茧饲养2 850张;花卉苗木170 hm2,其中鲜切花37 hm2,苗木133 hm2。
1.2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近年来,凤桥镇以现代农业为依托,以田园景观为载体,全力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产业转型新亮点,已初步形成以“万亩水蜜桃、万亩茭白”,“千亩鲜切花、千亩食用菌、千亩南美白对虾”,以及星火村的台湾世合国际现代农业区、大星村的台湾八福现代农业区、庄史村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三星村的省级水蜜桃产业区、永红村的嘉兴市鲜切花产业园区、栖柽村的茭白产业园区等六大现代生态产业园区为主的“双万、三千、六园”产业发展格局。并建立了水蜜桃研发、茭白套种套养、食用菌、花卉苗木、蔬菜、水产养殖六大类12个基地。
1.3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提高
经过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功能区等项目开发建设,全镇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 000 hm2,新建改建灌溉机埠445座,硬化渠道475 km,喷滴灌设施250 hm2。拥有耕作拖拉机576台、收割机23台、插秧机11台。农业有效灌溉率达98%,土地机耕率达78%,农作物机播率达16%,机收率达68%。
1.4 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土地流转、农业招商引资等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经营主体。全镇有农业龙头企业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1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拥有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无公害生产基地12个。通过品牌、基地建设,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也为企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凤桥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畜禽养殖总量偏大,种养比例不合理
2012年底全镇生猪平均存栏17.6万头,出栏45万头,平均耕地承载养殖生猪90头/hm2。年产值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8%。养殖在给农民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2 土地流转难度大,影响规模化生产进程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大部分农民依赖土地,不愿放弃经营,使土地流转困难、规模小,新的经营主体难以引进,原有的部分经营者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可见,小规模经营、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等矛盾依然突出。
2.3 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弱
由于骨干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偏少,使企业带动农业发展、企业和农民共同抵御和降低农业风险的能力差,占有市场的主动性弱。加上没有宏观调控性的生产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没有长期相对稳定的渠道,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等,盲目种养导致不时出现蔬菜烂田、瓜果卖不出等收益大落现象。另外,在遇到大的灾害性天气时如台风、洪涝等,发生大棚设施倒塌、农作物受淹受灾,因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保险不到位,生产者利益严重受损,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
2.4 劳动力资源日益紧缺
目前农村劳动力日渐减少(凤桥镇2012年农村劳动力29 286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0 540人,占36%),年龄日益老化,普遍在50~60岁,还有一部分60~70岁的老人也在从事生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不断转移,年青人又不愿从事农业,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劳动能力下降,劳动报酬率逐年提高。例如在凤桥镇目前从事粮油、蔬菜瓜果类行业中,2010年男劳动力工资55元/d,2013年为70元/d,2010年女劳动力工资为45元/d,2013年工资为60元/d,从事水果类的工资从100元/d上升至150元/d。劳动力的减少,劳动报酬的提升,使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工问题日益突出,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生产运作和经济收益受影响较大。
2.5 农业设施用地审批难
在推进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亟需建设必要的生产管理等用房。但在实际操作中,农业设施用地审批难。管理用房、产品处理包装用房、肥料农资仓库等场地难以落实,生产经营受阻,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2.6 生产技术和产品监管有待提高
随着产业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新品种不断引进,技术需求越来越高,但全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知识更新、人才更新跟不上产业发展。因缺少有力监管,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个别生产者使用违禁投入品现象,对农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3 发展对策
围绕培植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将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设施建设、科技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依据农业传统优势资源,走“特色、高效、生态”的路子。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以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3.1 抓好“两区建设”,构建产业发展平台
一是认真实施粮食功能区建设,到2018年全面完成新民、茜柳、大星等7个项目1 513 hm2粮食功能区建设。积极开展标准农田提升工程建设,通过土地深耕和施用有机肥、配方肥等措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二是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主导产业园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按照“一心六园”总体规划的要求,全力推进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化都市农业。
3.2 大力培养以家庭农场为主的产业化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是农业产业化的新起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新的突破口。要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发展链条,以龙头带基地,联市场,变产品为商品[1]。全力打造水果、茭白、蔬菜、水产、畜禽等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项目扶持、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等措施,把现有农业主体的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形成新的龙头企业,更好地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要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并以此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增值,确保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和收入[2]。
3.3 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要积极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改造等项目,建设标准化农田,形成田成方、渠相道、路相连、林成网的现代农村田园。同时要大力改造低洼易涝地区,按照20年一遇或50年一遇标准建设圩区,提高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3.4 积极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目前全镇农机拥有量还不高,特别是新型播种机械和采收机械还很少。因此,要提高农机购买补助标准,积极引进推广适合于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机械,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力紧张的压力。
3.5 加强品牌建设管理,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品牌建设是产品拓展市场、增加效益的重要途径。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是事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要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建设,要着力抓好农资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禽畜、蔬菜、水产、水果等农产品的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促进产业提质增效[3]。
3.6 加快违章猪舍拆除,推进转产转业
以“拆、转、减”为核心,制定办法,落实措施,扎实开展违章猪舍拆除。一是调查摸底,通过上门走访摸清违章猪舍面积和农户基本情况;二是广泛宣传,全方位动员,多渠道宣传,营造猪舍拆除氛围;三是组织实施,要把握工作节奏,细化工作措施,确保拆违工作有力有序;四是转产转业,要制定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开展就业知识培训,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确保农民收入不降低。
3.7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要健全农技队伍,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骨干作用,要加强农技服务队伍建设,强化为农服务,拓展服务内容。进一步采取农业科技培训讲座、专家现场指导和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发展能力。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应鼓励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到农村去创办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8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优化产业化经营环境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少劳动力向城镇、企业转移,不少土地难以做到有效利用,因此,要合理引导,尽快促成这部分土地以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向规模经营集中,向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同时要积极营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采集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营销、投资、预警等信息,指导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4-5]。
4 参考文献
[1] 范禄成.顺昌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337,342.
[2] 李莹,郝毅.农业产业化生产问题探讨[J].现代情报,2004(8):7-8.
[3] 王风池.德州市德城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317-319.
篇8
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的平顶山市,素有“中原煤仓”之称,盐、铁矿石储量也极为丰富,其产业优势集中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特种钢材等方面,农业经济相对薄弱。如何改变这种劣势,以工促农协调发展,成为亟须破解的难题。
近年来,平顶山市把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和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优战略性主导产业,做强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地方性特色产业,进而实现规模种养、就地加工、产销衔接、品牌发展,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
工业立市,农业兴城。据统计,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过程中,平顶山市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工作重点,仅2012年该市就新增48家市级龙头企业和6家省级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3家,资产总额150亿元,年销售收入135亿元,利税总额17亿元。
3月6日~7日,本刊采访组深入厂区车间、地头田埂,见证了这些龙头企业创新实干所呈现的蓬勃气象,以及高效农业示范引导给广大农民奔小康注入的强大动力。
突出优势规划布局
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重要一员,平顶山境内铁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2~5小时即可通达河南主要城市,以及西安、太原、武汉、石家庄等中部省份主要城市。平顶山铁路集装箱专办站已列入我国首批专办站建设规划,鲁山机场正在改扩建为民用机场,为航空运输开辟了新的通道。
平顶山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具有明显过渡性特征,全年无霜期达210天以上,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上遍布的河流、水库,丰沛的水资源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根基。
无论是交通区位优势,还是自然资源优势,平顶山都占有先机,同时也带动了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中药材和柞蚕等特色产业的长足发展。随着农产品的总量和整体规模都达到一定的程度,客观上要求农业必须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广大农民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也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迫切要求。
在《平顶山市农业产业化集群2012-2020年发展规划》中,依据现有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平顶山市着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面品、肉品、乳品和饮品、蔬菜、中药材、调味品、柞蚕等7大类农业产业化集群。其规划布局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比较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生产区,通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措施,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格局。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从2012年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7个、50亿元以上的集群2个;到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10个、50亿元以上的集群4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2个。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多个,龙头企业年均产值达750亿元以上。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平顶山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企业管理科科长陈富圈介绍说。
结缘名企拓宽发展空间
以奶牛养殖起家的河南源源乳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源集团)2004年成立,几年来其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已由1个发展到5个,规模从当初的2000头发展到现在的2万多头,并且组建了年产2万吨的正元奶牛饲料厂和日处理鲜奶300吨的河南伊利乳业有限公司。成为目前集生产养殖、加工、贮藏、销售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每年转化当地玉米2万多吨,玉米秆10万多吨,花生秧1万多吨,解决当地人员就业1000多人,带动周边地区5万多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源源集团的发展足迹遍及平顶山的宝丰、汝州、郏县、叶县等4个县市,各大养殖场的奶牛都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荷斯坦优良品种,或在该品种基础上通过优质冻精技术进行繁育。在设备配置方面,先后从以色列、瑞典进口了世界先进的全混合日粮搅拌车TMR及自动化仿生挤奶设备,装备了全天候防疫监控系统、妊娠B超检测和四季疫苗防疫设备,力争使硬件标准达到一流水平。集团养殖场先后获评“农业部首批奶牛标准化示范场”“全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先进奶牛场”。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统一化规范管理、科学化养殖、常态化监测,源源集团的鲜奶合格率几年来均保持在98%以上。
为解决鲜奶销售和周边地区奶农卖奶难问题,2007年源源集团和内蒙古伊利集团共同投资1.27亿元在宝丰县建成了日处理鲜奶300吨的河南伊利乳业有限公司。“与乳业名企结缘,提升了我们的管理水平和产品销量,更重要的是拓宽了集团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在河南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周边再新建1~2座3000~5000头良种奶牛养殖场,到2020年,集团奶牛存栏量将突破2.5万头,仅这一项就可实现年产值8亿元。”源源集团项目经理高启举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以源源集团为龙头,包括合源养殖有限公司、郏县发展牧业有限公司、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正元饲料有限公司、惠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0家成员在内的“平顶山源源乳品、饮品产业化集群”,2012年产值收入已达到25.9亿元。
在平顶山市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中,像源源集团与伊利这样的企业联姻并非个案。河南康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金岭牧业有限公司和江苏雨润集团联动形成的“平顶山康龙养殖、加工产业化集群”,河南瑞祥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与正邦集团公司合作建设形成的10万~30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场等,都是例证。“通过大企业强强联合,中小企业分工协作,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性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达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目的,同时彰显出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力量。”陈富圈说。
优化模式实现农企双赢
平顶山市耕地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叶县、郏县、宝丰、汝州三县一市,种植业中粮食生产是主体。据统计,201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74.08万亩,总产216.4万吨。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到小麦播种总面积的80%。
依托丰富的小麦资源,平顶山“梦想面品产业化集群”和“宝丰面品产业化集群”迅速崛起。作为“梦想面品产业化集群”龙头企业的河南梦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梦想公司),是一家具有自营进出口贸易权的专业饼干研发、生产、销售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梦想公司坚持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环保的原料生产基地,使企业和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既保障了企业的原料供应,又带动了农民的致富增收。
梦想公司2006年牵头成立了“汝州市梦想专用小麦种植协会”,后来又成立了“梦想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倡导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梦想公司项目中心经理刘小磊向记者介绍说:“公司在汝州市的4个乡镇建立了1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基地,实行统一测土施肥、统一选种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治、统一优质优价订单收购的‘五统一’模式,公司聘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种植技术和管理技巧,对小麦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跟踪服务,保证了所提供小麦的优品种、高质量、无毒无害无污染。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5%~10%。这些小麦由我们公司下属的面业公司加工成优质面粉,一部分供应本公司的饼干、挂面生产需要,另一部分供应市场需求,远销广东、四川、陕西、甘肃等十几个省市。”
2012年,梦想公司的1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基地带动农户2.5万户,吸纳农户就业1200人,合同收购的原料占生产加工原料的90%以上。“梦想面品产业化集群”产值收入12亿元。按照规划,该集群2014年的种植基地将扩大至35万亩,带动农户8万户,吸纳农民就业2800人,合同收购的原料占生产加工原料的100%,也就是完全自给。年产值收入也将超过20亿元。
示范引导增效富民
在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的《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平顶山绿色中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宝丰县红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的蔬菜产业化集群其实有着深厚的产业发展基础。截至2012年年初,平顶山市种植蔬菜面积80万亩、产量260万吨。全市蔬菜种植专业组织300多个,从事蔬菜种植加工的企业20多个。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总数达到136个,绿色食品12个,无公害农产品158个。
平顶山绿色中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色中原公司)所在地叶县田庄乡,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的优势致力发展高效农业,已成为蔬菜生产大乡,获得河南省农业厅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无公害蔬菜面积超过1万亩。该乡实施“每发展一亩高效农业,乡财政补助200元;每发展一座‘冬暖式’日光温室补贴1000元;连片发展30亩以上,免费打机井1眼”等优惠政策,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也增加了农民收入。绿色中原公司总经理李石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公司所拥有的流转土地中,高档大棚蔬菜亩均效益最高已达到5万元!
篇9
关键词: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就全国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增长较快。2001年,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6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27000多个,占41%;中介组织带动型的为22000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的为7600多个,占12%;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动型的为9600多个,占14%。2002年,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其营业额达1042亿元,利润264亿元。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69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8%。销售收入为946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者达1762个,增长62.3%。2003年,监测合格的35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平均为8.1亿元,比2001年第一次监测时提高3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固定资产规模3.2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销售收入9.7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0万个,带动7000多万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27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局面。国内各地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就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省来说,2007年初,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3657家,总销售收入1823亿元,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达200家。浙江省绍兴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利润12.8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155亿元,联结基地728.9万亩,带动农户169.7万户。而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则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协调研组2004年9月上旬对湘西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只有11亿元,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以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发展的基础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当然,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突破本区域的界限。如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力开展有关业务,将经营触角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据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11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事跨区域经营,并且许多龙头企业开始向多产业、多品种、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发展。
(四)各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化经营势头显现。据统计,2003年和2004年,我国省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3.6亿元,中央财政从1995年到2003年,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达12亿元。2004年,江苏省全省引入“三资”达167亿元,较2003年增加46亿元,增幅达38%。龙头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进军。2003年,监测合格的国家重点企业中有295家企业具有出口经营权,创汇额达44亿美元。其中单个企业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有80多家,超过3000万美元的有40多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0多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6家。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步兴起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覆盖面较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因而无法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各地虽然已出现一些龙头企业,并且这些龙头企业确实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各地的龙头企业往往从地方利益出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体系,有的甚至还搞地区封锁,这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各地农业企业的规模有限,相互间的竞争力有限,无法形成重组兼并的浪潮,这对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覆盖面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盖面,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则早已超过80%。就龙头企业方面来看,我国的龙头企业所占比重及整体实力也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地龙头企业之间往往各自为政,自求发展,出现各地区间龙头企业的重复设立,致使其规模和发展程度长时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对有限农业资源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龙头企业间的矛盾,引起了相互间的争夺,这给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由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公司与农户间的协作还不密切,这就增加了成本支出,减少了利润。据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为2.2元,中国只有0.3元。较低的利润水平又会影响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龙头企业的实力较弱,没有形成足够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缓慢。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因而发展速度较慢,实力扩张有限,始终难以发展成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因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的步伐较慢,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同时,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在当地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对所在地区其它企业的控制力较弱,使其发展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如,湖北省鄂州市虽有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但规模都不大,集约化程度也较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有限。
(四)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给予充分重视。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没有统一规划,任龙头企业自由发展,致使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体系难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反过来也会阻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其它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隐患,这些隐患妨碍了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三、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
为尽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龙头企业,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体系的建设。要重新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颁布来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适时制订出台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以改革促发展,以制度促提高,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龙头企业也要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内部各种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其发展后劲更足。
(二)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各地都有其自身特色。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并使优势的发挥能切实收到实效。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用新模式推动企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改变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种(养)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传统产业化模式,代之以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市场需求什么一加工什么一种植什么”的新的产业化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农业发展路径,增加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拓宽农民的视野,使农户由过去的单纯关心农业生产变为关心农产品未来的销售。使农户逐渐摆脱传统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转而从事多种农业经营,在经营过程中去改造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最终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强龙头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要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来从事经营,将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结到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协作单位的功效,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事,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十分重要。因此,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其它中小企业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形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内一些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如,广东省围绕龙头集团公司的发展,把关联农场改造成它的农业分公司或生产基地。广东东方剑麻集团完成对垦区剑麻种植、加工、销售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广东农垦集团在剑麻产业上的龙头公司,年产叶片33.7万吨,年产直纤维1.8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剑麻种植、加工和出口企业。
(四)打造名牌产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以国内外大市场为着眼点,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技术装备水平,要创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名牌战略的制订与执行,不断拓宽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名牌产品可带动其它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对农业产业化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从事乳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就将牛的养殖户和本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公司——养殖户”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并逐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名牌产品,扩大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奠定了在国内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吉林省的德大集团也是采用这一模式,将肉食鸡养殖户和大豆种植户与公司密切联结起来,形成一条龙式的专业化生产,逐渐扩大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五)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运动,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要大力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联合协作,将现代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星火计划”和“良种工程”计划的实施,通过国家有关政策及资金的资助,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龙头企业,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满足社会需要,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要形成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新产品、新技术去引领企业的发展,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去创新,形成创新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
篇1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产品行业协会 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F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08-02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个体农业生产者在原有的单一产销模式下越来越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情况,致使“谷贱伤农”的情况时有发生。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对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2年3月,国务院了《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强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可以说,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必须打造一批具有领导力的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组织可以有效地理顺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并能调节农户、企业、销售商等市场主体的关系,同时,行业协会也对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体系都离不开农产品行业协会。
在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程度较深、规模较大,农产品行业协会积极地发挥作用维护了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应对外国的倾销对我国农业的冲击中,我国的农产品协会的作用逐步得到重视,到现在为止,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存在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并在日常的生产和销售等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山东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较好的省份,更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前沿阵地。在目前看来,山东省农业产业化中仍存在着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销体系不完整等问题。农产品行业协会在解决这些问题中仍存在着巨大的作用空间。
一、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成就
山东省是推广农业产业化最早的省份之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在农业产业化的经验模式、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对农户的带动效益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山东省的这些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优势产业增长迅速,龙头企业发展良好。2008年,山东省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提出实施“515工程”,推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计划用5年时间,投入财政和信贷资金100亿元,重点支持500家龙头企业发展。正是这样的大投入,“十一五”期间,山东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和运行质量稳步提升,无论数量、规模、收益、上缴利税、出口创汇等均处全国领先地位。截至2010年底,山东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数量达8080家,占全国总数的10%,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990家,过10亿元企业158家,过100亿元企业4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7100亿元,出口创汇额达172亿美元,净利润705亿元,上缴税金280亿元。{1}山东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表现为“四个转变”:产业化组织对基地农户的单向带动向两者的双向互动转变;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基地的松散控制向紧密结合转变;个体产业化组织的培育壮大向优势产业集群集聚转变;产业化组织依托本地资源发展向跨区域带动转变。
2.品牌建设成果丰硕。近年来,山东省培养了“龙大食品”、“金锣肉制品”、“鲁花花生油”、“得利斯食品”等知名的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牌。2012年,山东省共创立了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11个,中国名牌产品28个,这都加速了山东省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品牌认可度,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山东省依靠“政府抓服务、企业抓管理、农户抓参与合作”,这“三个抓手”,振兴了产业;通过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打造区域品牌,形成集群集聚优势明显、辐射带动效果显著的现代农业样板区,提升了“沾化冬枣”、“烟台苹果”、“日照绿茶”等农产品及加工产业的影响力。
3.绿色农产品发展迅速。近年来山东省形成了无公害产品为推动,绿色食品为主体,有机食品为补偿的发展格局。截至2011年底,全省经农业部批准许可使用的“三品”标准的企业共1586家,产品3233个,经环境监测控制的原材料种养面积达3000万亩。与上年相比,认证企业和认证产品的数量分别增长了15.6%和16.3%。
4.农民收入显著提高。近几年山东农民人均收入一直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42元,增长19.3%,增幅为2006年以来最高,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收入增加部分有超过一半为农产品开发和深加工的产值收入。
二、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仍有不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龙头企业的实力和带动力有待提高。山东省虽然形成了一批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数量较少,尤其是能够主导地区行业特色的大企业集团较少,存在着产业趋同现象,进而难以带动山东这个农业大省的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2.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主要合作方式就是签订订单,在这种松散的产销模式下,龙头企业的目的是保障原料供给、降低交易成本;农户的目的为减少市场风险、增加产品收益。在这种松散的购销关系下很容易出现违约现象。
3.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截至2011年底,山东省有农业合作社约4.3万户,居全国之首。由于这些合作社为中介组织,目前缺乏对其进行扶持的相关政策,合作社的发展程度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为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状况及职能界定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生产、加工、销售农产品的市场主体,为了维护和增进共同利益,而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制度安排或行动集团,是联系农民、企业、市场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2}截至2011年底,山东省共有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3500多个,占各类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总数的45.7%。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会员包括单个农户、农业合作组织、企业等,协会会员在产销信息、技术指导、法律咨询等方面进行互相合作。农产品协会沟通了农户和企业,形成了“农户+协会+企业”的模式,推动了山东省农业专业化的发展。
山东省农产品行业协会现在发挥的主要职能为:(1)提供信息服务。协会主要从事向农户推广种植技术、产销信息及政策咨询等服务活动。(2)组织农户维护利益。在贸易中,行业协会充当着组织者的角色,代表农户与经销商博弈,维护农户的利益。(3)协助政策制定落实。政府通过行业协会来收集农户的各方面信息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行业协会的中间位置将政策更便利、高效地向农户宣传。山东省农产品行业协会目前的职能相对的有限,尤其是在推广农业产业化方面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规范行业协会职能,使其在解决农业产业化中发挥作用。{3}
四、农产品行业协会在解决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1.引导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在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上,农产品行业协会在了解地区自然条件、种植习惯及市场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规划布局,引导科学种植,避免出现种植加工过少过多和重复建设的情况。沟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将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龙头企业及时的转化为科技成果。因此形成真正具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增收。{4}
2.构建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良性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中介组织,可以站在一个公平的立场上协调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标准化、约束力强的合同,既能保证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又能维护农户的利益。这就克服了以往“订单农业”经常出现的违约情况,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可以形成更加牢固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发挥协会在推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3.可以有效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户进入市场组织化的程度,行业协会是本行业的代表,既要维护农户的利益不受侵害,同时还要带领农户走出一条致富之路。行业协会可以组织农户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并获得良好的收益,农户们在协会的组织下获得了收益,那么更多的农户便会加入,进而有利于形成农业生产的产业化。
五、农产品行业协会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措施
1.完善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让农产品行业协会具有独立自主性,而不是作为政府机关的附庸。政府形成关于扶持农产品行业协会一类中介组织的政策文件,规定其所具有的职能,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授予其部分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作为中介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资金多来源于会员会费,要想更好地开展活动,只靠会费往往捉襟见肘,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资金扶持力度,提供资金,保障协会的各项活动顺利开展。{5}
2.转变企业和农户观念,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要让龙头企业明白,利润的来源不能放在打压农产品价格上,而应该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创立品牌扩大市场份额等渠道来实现。同时,要培养农户与企业合作的意识,鼓励农户入股企业,使企业和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形成这种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3.培养人才,促进协会持续发展。首先,要培养管理人才。以往协会的管理层多为政府部门领导或企业法人担任,这些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感,所以,协会必须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专门管理人才。其次,培养教学人才。传递科学技术、政策法规等信息是行业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能,这就需要协会有专门的人才为企业和农户进行培训咨询活动。再次,培养专业人才。协会需要和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沟通,将科技成果及时地转化,这就需要既懂得科学技术又懂得沟通协调的高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产品行业协会得到持久的发展。
结语
山东省是农产品协会和农业产业化推广最早的省份,在探索中取得丰厚的成果,但是仍存着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区域产业特色不明显、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发展其中介组织的职能优势,积累资金、培养人才、建立良性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山东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产品行业协会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其他省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产品行业协会作用的发挥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BJY101)]
注释:
{1}山东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周志太.农产品行业协会研究评述商榷及其发展建议[J].兰州学刊,2008(7):65.
{3}齐瑶,邵景波.农产品行业协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J].农业经济,2009(1):78.
{4}苑鹏,刘惠.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6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