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各行各业,各个产业的收入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作为我国经济体系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农业的发展也十分的迅速。随着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化发展这一发展目标,各行各业都将可持续化发展融入到实践当中。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也取得了很高的进步。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所具备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农作物所依赖的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环境问题不断的加深,导致了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所以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十分有限。这就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应该具备可持续化发展的要求,须重视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免乱砍乱伐以及过度开发等恶劣现象的出现。只有保证土地资源不被受到破坏,才能使我国农业的经济稳定发展,同时还会保证一些生态灾害和恶劣现象不会发生。既保护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又对我国农民的收入带来了更高的保障。而我国农业经济所拥有的另一特性就是可选择性,可选择项指的是在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一些高科技的设备和产业逐渐在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应用。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使得自然灾害带给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小,但是这里不包含一些贫困和偏远地区的农业发展。在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之下,农业的产量和一些好的方面越来越进步,农民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更好的提高。而且我国疆土面积十分的广阔,天南海北不同地区的环境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也各有特色。所以可选择性这一特点在农业生产当中显现的十分明显,要对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对农作物进行有效的种植和养护,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收入。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十分的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要加以重视,实行相对应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稳定。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我国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农业要想发展,就一定要有土地资源作为最基础的帮助。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虽然已经出台了很多对策来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效。但是在我国目前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水源等仍然在不断的被消耗。加上人们对这些环境的不断破坏,使得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脚步越来越缓慢[4]。如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保护能力,是当今所面临和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的各个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我国逐渐从一个农业大国变为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国家。其中工业,高新科技以及制造业等发展十分的迅猛,随着各种社会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增加,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人们在进行其他行业的工作时,如果不对生态环境加以重视,不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会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的土地流失,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现象也十分常见。这样也导致了耕种土地的面积规模越来越少,土地的肥沃程度也显著降低,使得我国农业在种植方面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对我国农业的经济损失带来了巨大影响,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农产品的质量也十分低,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脚步带来了更大的阻碍。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进程当中,同时也伴随着其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就导致了我国物价的不断提高。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行业的成本得到提高,利润也相对减少。对于农业生产方面来说,物价的上涨导致了各个农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导致了农产品在生产和种植过程当中成本和维护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而生产出的农作物的价格却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导致了收入和支出不成比例,高额的支出成本所带来的利润是十分少的。导致了我国农民的收入不是特别的高,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种植的态度。以上这些问题是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当中常见的一些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有效的政策来进行改善,这样才能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首先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脚步,就要使土地资源也得到保障。国家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来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和约束,只有出台相对应的政策,才能对环境和土地的保护带来重要的依靠。所以首先要提高的就是农民的保护环境的态度和意识,因为目前我国土地的资源仍然在不断的被破坏当中,想要立刻解决这一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只有从农民入手,让农民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所以我国要组织各地的政府对环境保护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从态度上发生转变,合理的对土地进行利用和开发,这样才能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解决严峻的生态问题也是十分必要的,虽然我国的农业逐渐步入现代化,环境对农作物的影响已经逐渐的消失。但是面临现如今严重的生态问题,如果不加以改善,仍然像从前那样对自然进行随意破坏,导致的结果就是土地的肥沃程度大大下降。即使科技再发达,生产的农作物的肥料再优秀,也无法让农作物从根源上的带来更高的产量保障。而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不平衡导致的问题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国家所能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出台相对应的制度来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出现一切违法行为都要加以严厉的制裁。最后还要对农民的收入进行扶持,帮助各地的农民引入现代化科技和机械设备来对农业生产的经济带来更好的提高。
四、结束语
农业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系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尤其是为了让我国如此庞大的人口能满足自给自足的要求,所以对农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在当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之下,如何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以保障,是我国所面临的难题。同时如何加强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保障农民的利益,也是我国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要想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解决和研究。
作者:刘金凡 单位:南阳市宛城区鸭河口灌区管理局
参考文献:
[1]武继腾.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分析[J].山西农经,2016,(13):9-9.
[2]张桂荣.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2015,(18):69-69.
[3]李奂莹.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现代化农业,2015,(11):37-37.
[4]贾苗.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188-188.
篇2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方式与措施
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1.1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不明确。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并且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也不不顺利。
1.2农业生产者自身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1.3没有公众参与基础。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2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
2.1政府主导调控机制
2.1.1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1.2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2.1.3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2.2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
2.2.1政府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以解决农业生产者资金不足的难题。
2.2.2通过调整使农业生产者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维修”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3 还要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篇3
[关键词] 农业与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43-01
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延伸到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和农业经济参与市场竞争重要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问题备受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我国农业领域基础薄弱,农村经济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就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山东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山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山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
1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分析
1.1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分析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领域一个重要的关键性概念,其直接影响到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途径的选择。但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众多学者对这个概念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解和解读,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说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农业研究人员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他们对概念定义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经营和战略性的体现,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选择科学品种,确定如何提僧土地肥力对策,对种植制度、耕作方式、轮做方式以及病虫害防治策略进行确定,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降低成本支出,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和盈利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从环境研究学者的角度分析,将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定义为一种向着更大使用价值,资源更有效利用的农业,并保持农业和环境的平衡不断向前发展,确保一定的生产率和收益,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物;最后,《登博斯宣言》中关于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定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由社会大众共同参与制定发展目标的软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注重整个社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不同领域研究学者就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分析发现,我们在认识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是曲折进行的,未来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研究。
1.2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
首先,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加快发展,这对对于发展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发展过程中要保证通资源、环境和人口相协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其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重复利用土地资源,在单位面积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满足社会大众的物质需求;再次,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将发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与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结合起来;第四,农村人口数量得到控制,质量显著提升。控制好人口增长速率,提高人口质量,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最后,农民经济收入持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适度,技术措施先进,结构合理,品种多样化,品质优异,实现高产、稳产和低耗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2.1 发展生态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化现代农业道路
首先,要尊重保护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积极鼓励农民群众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湿度规模经营;其次,强化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联系合作,注重保护农民群众土地和财产收益。结合不用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生态农牧业的产品质量认证,提高生态农牧业的经济效益。
2.2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首先,实行点面相结合污染源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大农业环境执法力度,控制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农业生产中全面推行侧扑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禁止使用高度高残留的农药;其次,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注重种养结合,对土地进行科学治理,采取土地开发和复垦等措施,为农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最后,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设完善的农田防护体系,为农业生产创建良好的生态效益。
2.3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组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大力培养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专业合作组织,采用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将农民群众集中起来生产经营,不断解放农村劳动动力;其次,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扶持和建立一批社团性的协会和非正式组织,代表广大农民群众,表达群众的诉求,提高农民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再次,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完善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公开组织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增强组织的自我约束能力;最后,紧急围绕生态农牧业发展探索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将各个生产环节细化,带领农民群众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态农牧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参考文献
[1] 王书洲. 关于我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J]. 新经济. 2016(06)
[2] 张金凤. 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J]. 吉林农业. 2016(11)
[3] 王立宇. 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17)
篇4
关键词:山东省;层次分析法;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6)11-0169-04
Abstract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built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Combined with the statistical data,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had greatly improved during 2011-2014, but it still faced with pressures from socie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curr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 Shandong Provinc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实践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研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经济强省,农业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直接影响本省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关系到全国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实现。科学评价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将有利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正确、有效的实施。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以期为制定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原始数据来自2011-201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山东农村统计年鉴》、山东农业信息网、山东统计信息网等,其中有些数据经过计算与整理后得到。
(2)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型多目标决策方法[2]。该方法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以及最终的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具有系统分析、简洁实用、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等优点[3-5]。由此,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根据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
S=∑ni=1wici
式中:S为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wi为第i个子系统的权重,ci 为第i个子系统的评价值。
2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农业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等众多领域,但它又不只是这些领域统计指标的简单罗列、叠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出发点,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的原则,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山东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6-10],确定了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4个准则层,并选取了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水平的25项具体指标构成指标层(表1)。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涉及的农业经济子系统、农村社会子系统、农业资源子系统、农业环境子系统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进行分析。
3.1 各子系统评价结果与分析
3.1.1 农业经济子系统 由图1可知,2011-2014年间,山东省农业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一直保持增长水平,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0.449增加到2014年的0.673。2011-2012年间,山东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增长得益于农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2011-2014年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 2011 年的1.9倍。同时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二者均为2011年指标的1.3倍。而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子系统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基本保持在原有的水平,201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1 629万千瓦,而2014年为12 739万千瓦,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有可提高的空间。
3.1.2 农村社会子系统 由图1可知,山东省农村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水平在2011-2012年间表现为增长,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0.185增加到2012年的0.210,但2012-2014年间可持续发展水平略有降低,由2012年的0.210降至2014年的0.202。一方面农村医疗卫生及受教育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降低,推动了农村社会可持续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恩格尔系数2013、2014年均比2011年有所增加,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农村居民中生活水平还较低,其消费结构处于初级阶段,温饱问题仍是消费的主要组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说明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还不一致,这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稳定性,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明显的负作用。
3.1.3 农业资源子系统 由图1可知,山东省农业资源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子系统相类似,在2011-2012年间表现为增长,但2012-2014年间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降低,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的发展面临资源衰减的巨大压力。2011-2014年间,耕地面积基本保持在红线水平,农业用水在逐年减少,但有效灌溉率并没有提高,说明水资源匮乏和浪费并存,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及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都有待提高。并且这期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在逐年减少,原因是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还是治理措施不当,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1.4 农业环境子系统 由图1可知,2011-2014年间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0.135、0.138、0.139和0.140,农业环境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尽管比较缓慢,但总体在向正方向发展,同时也说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环境破坏的压力,如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强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导致环境污染加剧,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受到严重影响。尽管实施了退耕还林、农林林网建设等生态恢复工程,但也存在滥砍滥伐等现象,使得山东省森林覆盖率增加很少,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工湿地面积的增加在某些功能上补偿了天然湿地的净丧失,但是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威胁着滨海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湿地调节水热状况、促淤保滩等生态功能消弱。同时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和畜禽粪便处理率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由图2可知,2011-2014年间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1.000、1.131、1.171和1.236。
尽管有些子系统部分指标显示出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很大,压力很高,但是整体上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很大提高。这些情况表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尽管面临社会、资源、环境等压力,但总体发展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农业基本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
4 结论与建议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同,其中农业经济子系统呈明显增长,农业社会、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子系统均呈缓慢增长趋势,这表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水平尽管总体发展状况较好,但依然面临社会、资源、环境等压力。基于该评价结果,为了推进山东省农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等多方面的和谐统一,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山东省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强、范围广的浩大工程,它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一是加大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自觉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同时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是一个多元化系统,需要各部门、各阶层的共同参与合作,政府应将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融入各项经济活动中,增强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进来。二是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三是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精耕细作型,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2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劳动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重要参与者,其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收入的提高。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在基础条件。
一是强化农村基础教育。 二是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与教育。 三是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使农民了解各项基本法律法规及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政策,增强其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使其能自觉履行各项义务,并能依靠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3 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业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是要加强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特别是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适用、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加强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如生物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缓解能源压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三是加大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农业科研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政府仍是农业科技投入的主要承担者,但同时也应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多种形式的投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及国外资金向农业科技各环节进行投资,推进农业科技更好更快地发展。
4.4 增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是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最密切的产业,它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作为基础,通过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二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尽量避免工业、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继续破坏;加强治理已经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因地制宜采取各种生物措施、实行科学耕作等改善土壤养分循环、增强土壤肥力,不断缓解、减少土壤退化现象;加强湿地保护、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湿等措施发挥湿地、森林生态功能。
4.5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实行区域化布局,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基地联农户,形成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提高与应用,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护资源与环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主导产业;组织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参 考 文 献:
[1] 崔和瑞.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D]. 天津:天津大学, 2004.
[2] Saaty T L. 层次分析法[M].许树柏,等译.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88.
[3] 胡晓凯.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2.
[4] 山世英. 山东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能力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 2002(4):47-49.
[5] 孟素英, 崔建升, 张瑞华.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4,35(5):487-496.
[6] 赵悦. 山东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益评价[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
[7] 曹俊杰, 邵先锋, 刘勇. 制约山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1):16-19.
[8] 张晓山. 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学习与探索, 2015(3):1-9.
篇5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政府补贴
[中图分类号]F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8-0019-02
当前,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农业已取得良好绩效。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各国的自然资源和国情不同,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中必然存在着不同模式与途径。
美国: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可持续农业。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可持续农业的国家,曾先后提出过“低投入持续农业”和“高效率可持续农业”的构想。其中,“低投入持续农业”的主攻目标是建立一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已在实践中广泛实施的具体模式有:农作物合理轮作模式、种植业与畜牧业综合经营模式、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模式和主要利用农场内部有机肥的土壤管理模式等。实践证明,此种模式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其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后来又提出“高效率可持续农业”模式,该模式注重农业的生态原则和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强调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通过合理使用化学制品,来减少环境污染,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农业机械化、化肥化和高收益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土壤和水质污染,自然环境和生态破坏严重。上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式提出“绿色资源的维护与培养”,开始走上“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道路。该模式主张以有机物还田与合理轮作为基础,通过对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限制和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大力开发与应用,把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提高农业生产率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德国:“综合农业发展模式”。德国曾经是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化肥、农药最多的国家,但负面影响较为严重。于是,德国提出了“综合农业发展模式”。其主要内容:一是综合农业与生态系统平衡。综合农业的实施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而且必须与生态系统要求的平衡过程相一致。二是综合农业与土壤保护。农业经营要因地制宜,合理轮作,施用钙肥,综合植保。三是综合。农业与水源保护。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农田,避免在水淹区进行耕作。在水域周围建立保护绿地,合理栽培,涵养水分以及实施最佳施肥法等。四是综合农业与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必须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关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来具体实施。
韩国:“亲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韩国的“亲环境”农业是指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作物施肥标准量、适当使用家畜饲料添加剂等,保护环境,生产安全的农(畜)产品的农业。韩国“亲环境”农业之所以最近几年进展迅速,主要是因为这期间韩国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颁布《亲环境农业培育法》,为促进亲环境农业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二是引进两大制度,即亲环境农产品认证标示制度和亲环境农业直接支付制度,以提高亲环境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并促进亲环境农产品的有效流通。三是实施一系列促进计划,包括《亲环境农业培育五年计划(2001―2005)》。
以色列:“节水型”可持续农业。以色列的60%土地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人均每年可用水资源300立方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30,约为我国平均的1/8。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仅一代人就建成了现代农业,甚至赢得欧洲“冬季厨房”的美名,这主要得益于全国管水“一条龙”。以色列全国水利工程,从1953年起历时11年建成,耗资1.47亿美元,主管道130公里,共400个扬水站,5000公里输分水管道,每年输水13.5亿立方米。以色列虽然私人经济十分发达,水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权却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以色列先后制定了《水法》、《水计量法》、《水井控制法》等一系列法规,并子以严格执行。另外,没有“国家水利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水利政策、分配配额,以及防止污染、研制海水淡化设备、保护土壤和排污等工作。
二、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1.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美、日、法、德、韩等国的共同做法就是把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放在第一位,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生态原则,提倡自然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把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韩国政府在其正在实施的《五年计划》中提出了自然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提倡立足于区域概念的农作、畜产、林业的自然循环发展:促进农作与畜产的循环发展,使农作向畜产提供粗饲料,尤其是安全农产品之副产品粗饲料,为亲环境畜产发展提供条件,而畜产向农作提供有机肥尤其是安全的有机肥,为亲环境农作发展提供条件。促进畜产与林业的循环发展,使畜产为林业提供堆肥、液肥,而林业为畜产提供林业之副产品饲料和生产资料。
2.技术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美、日、法等国注重运用科技创新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以色列把“科技兴农”作为国策,政府每年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ARO(农业研究组织)是世界著名的农业科研机构之一,承担了全国3/4。的农业科研任务。以色列斯迈哈・博拉斯父子发明的滴灌技术,有其他灌溉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据称已开发到第六代。发明滴灌技术以后,以色列耕地面积从16.5亿平方米增加到44亿平方米,但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每年13亿立方米,农业产出却翻五番。以色列农业增产的95%靠科技。
3.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国家,同时,它也是最早颁布此方面法律的国家。早在1983年,美国就制定了有机农业法规,对有机农业进行了界定。1985年,美国通过了《可持续农业教育法》,1986年又通过了《可持续农业法案》。德国的农业有一套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一般农产品种植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就有8个,种子法和物种保护法、肥料使用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地资源保护法、植物保护法、垃圾处理法和水资源管理条例。此外,德国还根据欧盟于1991年和1994年分别公布的种植业和
养殖业的生态农业管理规定,制定了更严格的生态农业管理标准和规定。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志标准》和《有机农产品生产领域管理要领》,并将以自然农业、有机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列入保护环境型农业政策。日本于2000年还颁布了《日本有机食品生产标准》。韩国政府于1997年12月颁布了《环境农业培育法》,并在2001年修改时改称为《亲环境农业培育法》,为促进亲环境农业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4.积极的政府补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各国为鼓励本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都在实施积极的补贴政策。韩国政府为补偿实践亲环境农业的农民可能遭受的收入减少,奖励农业、农村的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于1999年引进并实施亲环境农业直接支付制度。以2003年为例,旱田中有机、转换期有机农产品生产地为每公顷663美元,无农药农产品生产地为每公顷563美元,低农药农产品生产地为每公顷437美元。水田中各类农产品生产地每公顷直接支付费用分别减少20美元。德国的环保型农业分三个层次,低级层次是在耕作中控制使用化肥和农药,中级层次是再加上土壤和生长调节剂的控制,高级层次是有机农业。不同层次的环保农业,根据农场主减少的收入固定补助标准,由政府从生态农业基金中给予补偿。欧盟、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有机农业的补助每年每公顷总计可达1000马克。日本不但对从事有机农业提供必要的农业专项资金无息贷款(7年内偿还),而且对建设堆肥供给设施、有机农产品装运设施等进行补贴。
三、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启示
1.广泛参与、共同促进。中央政府应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计划和政策。地方政府应根据所辖区域的地域特点,制定和实施本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计划。相关民间团体应协助政府实施具体措施,为会员和农民实施必要的教育、培训、技术开发和指导等。农民应把各项指标落实到生产实践中。
2.积极的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教育,使农业生产者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伦理意识、法律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通过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等传播、推广环保技术,促进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掌握并使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3.有效的政府管理。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的是通过人们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经营管理方面的转变,缓解人与自然之间失衡的紧张关系,协调并重建人口――资源――发展之间的平衡,为当代人也为后代子孙留下可供其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项外部性很强的公共事业。既然是一项公共事业,政府的管理(科学合理的干预)就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任何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都是一样的。从韩国的经验来看,在亲环境农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初级阶段,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强化中央政府分担的义务。
篇6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 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 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 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 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 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 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 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 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 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 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 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 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 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 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 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 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 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 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 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 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 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篇7
我国农业要想尽快地实现市场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要发展可持续农业,充分发挥出农业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相当多,比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类型与种植物十分单一、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合理、注重化肥却忽视农肥、土壤有机质的肥料含量过低、森林的覆盖率过低、河流与海域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等,这些均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此,应当依据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建设高效能人工系统,切实做到低能耗与高产出、无污染的新型生态农业,全面运用生物之间的量化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运用新技术以强化农业经济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生态平衡恢复能力,从而落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
2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2.1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是要立足于选择与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农业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盐碱化等不良现象。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要做到节约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复的非农业废弃地,从而巩固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资基础。二是要运用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方式以防止出现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要大力实施让水资源不受到污染与破坏的实用性技术,切实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三是要运用技术改进以及生产利用方式的改变,努力防止农业生物资源运用上的重大浪费,让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让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四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约,切实防止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耗损造成的多种生态影响,防止酸雨、紫外线辐射、干旱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危害,强化大气资源以及农业气候资源之保护。
2.2落实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一是要减少与消除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其他剩余残留物对土壤、水体与大气所造成的污染。二是积极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粪便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废弃物对于农业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三是要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环保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上,要积极控制农业污染废弃物排放的总量以及单位产出造成的污染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运用产出效率的提升,合理运用环境的容量资源,以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协调,进而实现双赢目标。
2.3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
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措施选择上,要切实遵循适宜性与可持续两重标准。前者是指选用合理的技术。要依据不同区域中的资源、生态、技术以及投资等具体状况,选用合理的技术类型;要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为先导,优先选择富有实效性的传统农业技术、工业式农业技术以及可替代农业技术,从而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合理结合。要跨越单一化的农技科学,从而实现多和学科领域中相关技术的组合以及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指农业技术的选择应当具有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以及共同性等原则。要尽可能地选择低污染或者无污染,并且有助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型农业技术,使用较少或者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或者盐碱化等副作用的农业技术和其他类型的生态良性化农业技术。要选择能够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的良好技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市场运营效率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消费品利用成效的技术以及能够提升农业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技术等。
2.4健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
一是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与农业经营管理制度机制。要建立起更加完善、更为配套的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业资源科学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了对农业自然资源环境所进行的定期普查、动态监测以及信息化管理机制、农业资源产权保护制度、农业资产管理制度等;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市场流通机制以及消费管理机制等。二是要健全农业发展规划与政策。要制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综合性发展规划,包括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农业生产、农业市场以及农产品消费等方面的发展规划,使其能够成为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依据;要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我国现代农业政策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了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政策、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区域性政、加快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等。三是要健全行为准则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现代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共同遵守的习俗与常规等基本行为准则属于非正式制度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是和现代文明进步保持一致的,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要加以弘扬;还有一些非正式制度因素是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离的,将会影响到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2.5大力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
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这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节。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将农业的发展建立于依靠科技的进步与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上。所以,在农业科技工作当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健全现有的农业科研体制,改进与优化农业科研系统结构,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更为有效的农业科研应用机制,真正做到农业机构的轻型化、农业队伍的精干化、农业成果的产业化、农业企业发展的集团化、农业运行机制的高效化。二是要依据现代农业发展之所需,强化现代农业的科研开发。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科技视为社会公益事业加以对待,通过财政拨款加以扶持。三是要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来推广示范性科技成果,要积极探索设立科研源自于生产、成果由市场加以检验的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于"三农"的能力。不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关注力度,彻底扭转社会上不够重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态度,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提升农业产出的效益。
2.6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的核心系统之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之间、子系统的各组之间虽然具有一定联系,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遵循相互依存与制约的生态学规律。为此,要充分认识生态学的发展规律,促进农业生产实现高产化、优质化、稳定化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理、农业生态系统总体调控的原理、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原理、彼此依存与制约原理以及生物竞争性原理等来安排与组织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就能确保我国的农业生态系统具备比较高的生产力、可持续性以及可塑性。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而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则是我国当前与今后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3结束语
篇8
关键词:农业;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5.025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5-044-02
收稿日期:2012-04-01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率很低,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
2.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环境问题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这就带来诸多的问题。
3.淡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紧缺,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缺水的问题,再加上农业淡水利用率低,就更加影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是合理、充分利用农业淡水和耕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1.保护淡水资源需要发展节水农业机械
我国是世界上的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小。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超强度地使用淡水,已使北方一些河流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所以, 开发节水灌溉技术,保护水资源持续利用,对于水资源十分匮乏的我国来说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机械是我国保护农业淡水资源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发展节水灌溉。我国目前推广的节水技术主要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U 形渠道防渗技术、喷灌和微灌技术等。节水机械投资较大,但是,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认识,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多道投资,积极推进先进节水机械的发展。
2.保护耕地资源需要农业机械化。
由于我国人口急速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等不断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速度减少,而开荒增加耕地潜力有限,致使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现有耕地中一半以上是中低产田。保护耕地资源, 除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抑制耕地过量占用外, 应用农业机械拓展新的可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也是有效措施之一。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保护性耕种,有效地抑制了我国水土流失、耕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保护性耕作不仅改善了我国的耕地减少的问题,还对减少农业农药、化肥等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说,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防护必要技术之一
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问题。解决农业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遏制农业环境污染的技术应运而生,农业机械就是其中之一。
1.发展机械深施肥技术。
我国农业施肥十分不合理,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而大量施肥,这不仅造成了农业资料花消的增加,农民单位土地收入的减少,而且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伤害。实施机械深施肥技术,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投入,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有好处,所以,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深施肥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发展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
国外的植保机械已大量采用静电喷雾、低量喷雾、控滴喷雾等技术,药液在植物叶片上的有效沉积高达90% 以上。目前国内大量使用的植保机械还比较落后,农药在作物叶片上的沉积率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今后应致力于开展对低毒高效农药、精密喷洒技术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以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所以说,发展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投入,还会减轻农药残留对人体的伤害,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与农业生态环境,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保护 作用。
3.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和水分蒸发, 提高土壤养分, 抑制杂草滋长。秸秆还田一般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或带有切碎装置的收获机械直接还田。
(三)农业机械化对抵御自然灾害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每年都会有很多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在抵御这些自然灾害中,农业机械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有就是,我国积极发展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农业灌溉机械,农业运输机械等在其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可以说农业机械在抵御农业自然灾害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农业机械化是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安全问题的重要工程措施
1.农业机械对农产品产出贡献越来越大
在水、化肥、种子、农药等物质要素综合作用下,农业机械对粮食产量的贡献随着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也相应提高。随着大批禽畜饲养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 大中城市郊区养鸡、养猪、养牛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大幅度地提高了肉、蛋产量。
2.农业机械对农产品加工和安全问题起到关键性作用。
我国农业水平非常低,不仅体现在土地产出率上,而且在产品加工和安全上也和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已经进入WTO(国际贸易组织)已经十余年了,农产品加工与安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抵御国际冲击还是有很多的不足。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实施了一定的措施,但要想我国的农业发展起来就必须参与国际间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应该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安全检测,在这里,农产品加工机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新时期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在当今国际社会环境下提出来的,是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条有效的道路。
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比单纯的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加有效,更加彻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能再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完全可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机制造业、流通业,全面提升农产品和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以信息化带动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促进农业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结束语
到21世纪中叶,农业机械化必定起到关键性作用,以实现伟大民族的复兴,实现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土地、淡水、能源等农业资源的严重短缺,日益恶化的农业环境和不断增长的庞大的人口负担的巨大压力等问题,依靠农业科学技术,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21 世纪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路。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力的代表,不仅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现代化的标志,还保障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农业新技术革命得以的载体和手段。因此,要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必须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参考文献
[1] 陈志.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学报. 2001年1月.
[2] 李玉田.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维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村牧区机械化2003 年第3期.
[3] 吕天冲等. 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机械化. 江苏农机化. 1998年第4期.
[4] 廖庆喜等. 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学报. 2001年9月.
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农业经济产生的效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取得理想的效益,在农业生产中加大了对化肥、农药等的用量[1]。虽然农产品的产量得到明显提高,但是无法保障农产品质量,使得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2]。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就需要对我国的农业模式进行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既使农产品产量得到保障,也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农业的价值
1.1优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与实施,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但农业生态受到的污染也日益加重,特别是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时,各类化肥、农药以及地膜的过度使用,使水资源与土壤被严重污染[3]。在实施生态农业时,要做到绿色生产,使农业生态资源得到循环应用,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1.2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对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以及有机食品的需求增加。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可更加高效地组织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活动,调整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可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大主导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4]。此外,实施生态农业可有效延长产业链,推行农户联合公司的生产模式,使经济发展以农业为首,集产、加、销、贸为一体。
1.3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推行生态农业时,可有效结合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这样不仅可使农业经济得到有效发展,同时也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推行生态农业,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能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合理分配农作物种类,增加农作物的种植数量,从而使农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提升农产品质量。
1.4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可使农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促使农业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5]。同时通过实施生态农业,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使农业生产更加绿色、无公害,防止周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并且通过实施生态农业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种植农产品,合理构建农产品体系,使土壤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取得更高的生态效益。
2生态农业实施中的推行措施
2.1加快生态农业发展观的创新
为了更加快速地推行生态农业,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创新生态农业发展观。在开展农业生产时,要有效结合农业生产理念、工业化理念以及产业化理念,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产量,进而使农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同时需要应用地膜技术和大棚技术,使农产品种类打破地域限制,进而使不同区域的农产品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应用科学管理模式,使农产品产量得到保障,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6]。例如在对原有农作物产业基地进行扩展的前提下,可建立示范基地,进一步扩大优势农产品的产量。并且积极修建大棚,丰富农产品种类,打造特色小镇,使当地的休闲观光农业得到更加高效的发展。
2.2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支持
要想推行生态农业,促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①国家要对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②各级地方政府要完善生态农业管理机制以及监督体系,使生态农业发展得到制度保障[7]。③地方政府要加强生态农业的优势宣传工作,使人们对生态农业产生足够的重视,能够积极推行生态农业的实施。④相关部门要加快建立针对生态农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与生态农业实施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执法措施。
2.3鼓励农业生产者参与生态农业推行工作
为了加快生态农业的推行速度,促使农业经济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参与积极性。在推行生态农业时,农业生产者属于执行者,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参与积极性,能够有效发挥农民群众的力量,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尽早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要想使农业生产者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地方政府就要实施惠民政策,使农业生产者能够在生态农业实施中得到有效的技术与资金支持,保障农业生产者能够获得经济利益。除此之外,政府部门需要成立专家队伍,做好生态农业推广宣传工作,并积极解决生态农业推行中遇到的技术与生产难题,同时做好新品种的研发工作,加快生态农业的推行速度。
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通过不断总结农业种植经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仅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方式刺激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够深入,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未实现有效的统一。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也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1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
首先,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开放性和局限性的双重特点,为实现农业生产较好较快发展,需不断改进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找到最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使其满足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求。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完善的产业结构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利用自然规律,形成科学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在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又保护环境,实现了生态农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具有有机性的特点,发展生态农业需各类资源技术的协调统一,保证经济系统的和谐。生态农业的发展重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共存,因此在依靠自然资源和人力技术的基础上,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避免资源浪费,保证农业产品的质量。
2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观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是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资源作为前提,再发展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会保护当地的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广泛的重视,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料属于可再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导致污染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而农村中现有的劳动力无法解决此类问题。因此,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环境保护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前提条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通过深入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地处理好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避免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频率,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生产技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保证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选择适合生态农业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能耗,减少对化工产品的依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3.2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了解农业生产规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依据因地制宜的理念,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部门需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经济活动,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地进行。在农村地区有效发展环保产业,并且带动其他的产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开发出更具有生态效益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政府出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政府需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绿色产品,并且指导农民将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严禁乱砍乱伐的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4结语
深刻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积极探索适合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方式。通过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等措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前提,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1]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49.
- 上一篇: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 下一篇:事业单位公用经费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