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

篇1

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热潮是在互联网自身的发展遇到瓶颈、开始对传统领域改造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尽管中国医疗市场规模高达2万亿以上,并且随着快速老龄化,市场规模的扩展极快,但医疗领域有其特殊性,尤其在中国还有复杂的国情。在对互联网医疗未来趋势作出判断的时候,市场各方都出现了偏差,深陷于认知困境。

总体来看,中国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上,前期依然是传统的互联网思维占据主动权,这与美国的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但医疗服务市场是个高度复杂且受政策管制的行业,光理解微观细分市场还不能抓住大势。美国的创业者在这方面相对较为幸运,美国政策和市场的大势是有利于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价值医疗推动了市场对互联网医疗尤其是远程医疗的需求。这是因为价值医疗以结果来付费,这就加强了医疗机构对疗效的强调,从而催生了互联网医疗工具的使用,以加强对患者的跟踪和监测,从而及时作出干预,以控制疾病的进展。

尽管如此,根据Rock Health最新报告,投资者依旧对数字医疗在美国的发展产生了泡沫化的观感。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发现很多项目的商业图景描绘得非常好,但实现投资回报遥遥无期,比如很多健康参与(Wellness Engagement)项目。因此,美国市场的投资者更多地关注能够产生收益的项目,比如远程问诊、疾病管理和帮助医院控费的项目。

在传统互联网领域,用户转化率是营收增长的核心指标。因此,通过大规模的冲流量来转化用户购买是较为有效的增长路径,即使为了获取用户付出一定的成本也是值得的。但是,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流量的意义非常弱。首先,用户的需求非常细分而且不可扩散。病人的需求只是冲着自己患有的疾病而去,不可能像传统电商平台那样买了电视还可以顺带买本书。其次,用户的支付主题并非自我,而是保险。这就受制于保险公司的条款限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最后,需求的迫切性和不可创造性。疾病的需求非常迫切而且是低频的消费,用户无法受到广告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美国,直接针对C端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也很难取得成功。目前成功的互联网医疗公司都是直接的团体客户,他们无需也无法通过广告和一系列的促销手段来获取用户的增长。比如根据远程问诊网站Teladoc的最新IPO文件,其主要客户来自雇主、保险公司和医疗系统,一共有4000个客户和1000万会员。

从上述对美国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是从简单的互联网思维逐步回归到传统的B端大客户营销模式。

中国市场目前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互联网思维上,着力点仍在从C端获取用户。这与中国的市场现状有很大的关联。作为世界上自费比例较高的医疗体系,中国的医疗服务有很大的一块营收来自用户自付部分,因此,C端的用户有一定的自付习惯。不过,自付主要集中在对药品和器械的费用,医疗服务费用的自付比例并不高。其次,中国的医保体系是以保基本为核心,而且自身控费能力弱,没有能力去制约医院并对企业缴纳的医保进行动态费率的管理,这也导致雇主和医保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进行疗效管理,从而控制医疗费用。所以,团体采购医疗服务的模式无从展开,也被迫只能进入C端。

既然要从C端而且也只能从C端获取用户,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就又重新回到了冲流量获取用户的思维上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市场分析一而再地将打车模式或者其他O2O模式与互联网医疗来进行类比,大众也一味地去纠缠,是互联网的医疗化还是医疗的互联网化。

本质上来说,互联网对任何一个行业带来的最主要作用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效率。在这点上,无论何种模式都是一致的。但与其他消费领域相比,互联网医疗领域有其特殊性。消费领域的支付链条短,非常容易重构。从产品或服务到用户手中,无需经过多个支付体系。而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用户的看病是由医生提供服务、药店提供药品,保险提供赔付。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限制性条款,用户会因为自付比例而希望调整,保险则希望能控制费用。没有任何一种消费像医疗消费这样繁琐而复杂。

医保和商保是为了覆盖个人的健康风险而产生的,在为个人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应该对医疗机构进行制约。如果没有支付方的制约,单体的个人是没有能力去挑战医疗机构的,只能被动接受医疗机构的一切条件,这显然是每个病人所不愿意看到的。而加进了支付方,个人的支付意愿又受制于支付方的政策限制,医疗服务的赔付将受到很大的制约。当支付者和消费者不是同一主体,医疗的支付路径模式变得非常独特。这种独特的支付模式决定了互联网医疗又不可能从C端入手,因为用户的支付意愿不仅仅取决于自身。

所以,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困境源于中国医疗体系自身的难点。正是中国医疗体系的控费能力薄弱导致互联网医疗只能从C端入手,而正是医疗服务受制于支付方的赔付体系导致个人支付的意愿很弱,导致C端市场无法发展。在这样的两难市场下,如果从互联网进入医疗领域,就会面临巨大的支付危机,从而产生投资回报的危机。如果从医疗进入互联网,路径依赖相当强,互联网成为服务方扩张的工具,对病人和支付方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因此,互联网化的医疗和医疗的互联网化都无法真正发展成为互联网医疗。

因此,对理解互联网医疗来说,线性思维式地认为“谁将取代谁”或“谁来改造谁”,是很容易进入自我循环和强化的。当然,这也是中国人教育中长期形成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惯性导致的。

篇2

移动慢病管理是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化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新兴细分领域。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移动慢病市场也在随之发展成熟。

巨大的市场潜力

2016年全国两会已经圆满落下帷幕,医改话题再次成为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两会期间,关于医改的主要议题有大病医保、分级诊疗、医养结合、互联网医疗等几个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业内专家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将重“医”轻“防”的观念进行转变,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

之所以要强调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因为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据了所有死亡人数的85%。据官方统计,2012年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是25.2%,患病人数约2.5亿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者约为1亿人。去掉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症因素,这两部分人群就接近3亿人,而这个庞大的人群,知晓率和就医率并不高,治疗达标的更是只有很一小部分。以糖尿病为例,中国的糖尿病患者50%没有意识到自身患病,其中有一半人没有接受治疗,其中有一半人不能坚持治疗,而坚持治疗的患者中只有一半可以达标。

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支出更是惊人,据统计,2015年中国医疗卫生费用达到39517亿元,慢病患者的医疗费用高达28000亿元,慢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超过70%,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和致残率的大幅攀升、医疗资源消耗、患病人群年轻化等问题越加显现,引发市场寻求更完备、更高效、更有效的手段来防止这一现状的进一步恶化。药厂、医疗器械厂,以及BAT等互联网公司各路英豪纷纷磨拳擦掌,都试图以“互联网+”的手段和速度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2015年阿里健康携手卫宁软件、腾讯注资挂号网、益佰制药携手掌上药店、春雨医生等移动互联网医疗平台受资本市场热捧,互联网的战火在医疗健康领域愈演愈烈。中国平安、泰康人寿等商业保险公司也推出了互联网健康管理产品。

易观智库分析师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目前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切入点有两个,主要都是围绕慢病的自我管理,一方面有管理工具型APP,另一方面是可穿戴设备。

在慢病管理APP方面,糖尿病作为人数众多,并且需要时常通过饮食、健身等方式调节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慢病管理的重要切入口,在糖尿病的管理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以糖尿病管理APP糖医生为例,易观智库《中国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年度盘点2015》中指出,目前糖医生已经形成主要以“服务立体化+服务流程化+监测仪器智能化+患患沟通趣味化”的立体化医学服务体系,具体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对接实现立体化服务,通过对健康到患病状态的多元化用户预防与控制的结合,实现服务的流程化;通过“糖+”与主流医疗器械的结合,在为用户节省重新购买智能血糖仪成本的同时,实现了监测仪器的智能化;通过低糖美食分享、公益活动等患者与患者沟通方式,加强患者与患者间联系,增加患者抗糖意志,实现患患沟通的趣味化。

互联网慢病管理生态

易观智库分析师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慢病是一个长期的生意,对于病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和健身人群很相似,从吃住行购物等各个方面渗透到用户的生活中,慢病管理的生态基本围绕慢病患者的生活状态展开,包括生活状态记录、饮食、运动、药物、知识获取等等。”糖医生创始人徐峰认为,慢病管理生态的建立,需要多方的协作,包括医院、社保体系、互联网企业、硬件科技企业甚至保险企业等等,从患者的生活状态延伸到整个社会生态。

对于健康管理或者慢病管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个人健康档案,这是慢病管理的第一步。互联网的介入,能够帮助患者轻松建立一个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包括住院病历、化验信息、体检机构的体检数据、以及各种智能硬件采集上来的健康数据等等。糖医生创始人徐峰认为,通过互联网或者大数据,能够很轻易的将个人信息汇集到一起,形成一套可延续、可转移的个人健康档案,进而让慢病管理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

慢病管理需要医院或者医生资源的协作。姜昕蔚认为,中国慢病患者目前的构成是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知识获取能力低,所以完全自我管理难度大,在这种环境下连接医生,让医生指导自我管理是目前比较常见的解决方案。徐峰认为,慢病管理无疑需要医护人员的协作,但是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过于集中,导致基层缺医少药,这些都需要移动医疗来解决。通过互联网帮助医生多点执业、帮助患者辅助决策,通过医药电商帮助患者解决用药问题等等。

易观智库《中国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年度盘点2015》认为,目前我国慢病管理市场处在探索期,互联网医疗沉陷领域细分化趋势,资本大量涌入,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对于互联网概念的企业来说,前期的盈利是一大问题,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慢病服务需要O2O,而O2O又是行业比较成熟的一个表现,慢病管理才刚刚起步,仍处在用户培育过程中,目前并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如果说要盈利的话,一个比较快的赢利点就是药物,如果获得了药物社保通路,慢病管理的盈利速度会大大提升,但难度相对较大。”

问题与机会并存

慢病管理虽然已经成为资本的宠儿,但是在市场启动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用户数量。如何教育和影响用户的行为,并保持用户的长期参与度,是尚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大多数慢性病患者年龄偏大,对新兴技术接受度相对较低,需要充分考虑中老年人使用的简易和方便性。

篇3

那么问题来了,当互联网试图进入医疗行业的时候,眼望着患者和医生都怨声载道的庞大市场,相同的业务逻辑还能不能发挥作用呢?作为现在的医生家属,以及曾在宿迁医改时期对卫生经济学下过些功夫的小硕,认为这样原本很正常的市场化思路在极度扭曲的医疗体系中完全行不通,只能硬啃难题最核心的硬骨头。

当前医疗市场最大的扭曲行为,是本应成为医疗体系金字塔尖的公立三甲医院们,成了不管大病小病都可以直接蜂拥而入的基础医疗提供者。

如果我们把医疗这个产品分为价格、服务和水平三个维度,就可以发现三甲医院的高水平医疗服务,被人为扭曲为低价格、差服务。很难说清究竟低价格和差服务究竟谁是因谁是果,但可以肯定的是,按照当前中国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工作强度,不可能提供患者心目中那种既费时间又费钱的优质服务。

近十多年来,很难让患者、医生和政府满意的医疗体系改革也证明了这一点。假设我们认为三甲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高服务差,那么民营医院本该可以实现相同价格下更好的服务,或相同服务下更好的价格,可惜扭曲的体系创造出了更为扭曲的结果,医患矛盾比十年前显著恶化。

莆田系医院提供了与三甲医院价格相仿的医疗服务,但整体医疗水平非常低,不仅差到高水平的医生不愿意和莆田系沾上关系,连莆田系老板也不希望自己的医院被贴上莆田系的标签,很多员工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为莆田系医院工作。

私立医院能够吸引高水平的医生加盟,提供与三甲医院相仿的高水平医疗,但是和睦家等医院的价格远远超出三甲医院,价格不太贵的深圳港大医院则两年就亏掉10亿元。单个病人享受的医护人员服务增多,自然感觉更舒心,但这样的高成本不是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能够承担。

这就是高度管制下扭曲的医疗体系现状。没错,是有数量众多的病人哭喊着医疗费用太高,可惜在国家不增加投入补贴医保的前提下,被搞成基础服务提供者的三甲医院的价格已经被扭曲压低。低价格、差服务的结果可以看成一种国家强制福利。本该是整个医疗体系中承担各种难题的金字塔尖,被强扭成了基础医疗服务主力军,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导致三甲之外的基层医院全面萎缩,还为试图扭转局面的新入行者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互联网进入医疗行业能够理顺这样的扭曲现状吗?从目前的互联网医疗项目看,最终落地仍然集中在开诊所上。从网上咨询开始拥有庞大医生和用户群的春雨医生,现在打算自己开诊所了;长期以来为医生服务并在医疗和生物行业耕耘的丁香园,也打算自己开诊所了;除此之外还有占据全国80%民营医院的莆田系,以及大量等着进入医疗和养老市场的内资外资,目标同样是开诊所。

篇4

多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一直是以美国为师的。美国一直是全世界通信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引领者。但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日本、韩国等在许多方面走在了欧美国家前面。日本是目前全世界移动互联网运营经验最丰富的国家,日本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功能手机时代,日本曾经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大国,由日本首创的运营商――SP模式、二维码、手机钱包等移动互联网服务,曾经深刻影响了世界。

作者认为,日本是全世界移动互联网最成熟的市场之一,日本市场的经验教训,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产业链各方少走许多弯路。如果抛下成见多看看日本,会发现我们的信息通信行业和日本有许多共同之处。

在主要发达国家中,还没有像日本的运营商那样影响甚至主导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现象。欧美的通信市场在反垄断、拆分重组运营商、市场自由进入和虚拟运营的背景之下已经竞争者林立,运营商管道化非常严重。

篇5

比如,打车软件解决了城市打车难问题。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出行最怕遇上上下班高峰期,住在偏远城区也同样困扰。问计政府,无动力解决;问计出租车公司,没有能力改变,长期以来这几乎成了一个无解的困局。然而,最近流行起来的两款打车软件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在一无政府和专家的方案指导、二无公共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巧妙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解决了这一城市的“死结”。打车软件以及与之绑定的支付平台,其实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消除了乘客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

再比如,互联网金融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中国居民存款实际负利率背后,是被银行垄断的高额利差。无奈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缓慢,老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存在银行的钱,一年一年地不断缩水。横空出世的余额宝、理财通等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灵活快捷的移动支付平台和高于银行数倍的理财收益率,成功“转移”了几千亿居民活期存款,逼得银行纷纷提高利率,并谋求向互联网金融转型。

近期,一些互联网巨头(如百度、腾讯和阿里)开始涉足在线教育市场,它们从中国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中看到了巨大的社会需求。自由、开放、平等的互联网精神与教育理念的诉求不谋而合,在线教育企业将通过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分析和定制化服务,实践上述教育理念,使焦虑的家长、教师和学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摆脱体制之困。

篇6

可穿戴设备正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词。除了创业者和投资人,政策方面也在关注。国家发改委的《实施移动互联网及4G产业化专项的通知》中,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亮点被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扩大,这种以往更多令人联想到医院、疾病等概念的可穿戴设备正渐行渐近,走向普通人。

可穿戴设备时代到来

一颗芯片,放置在随身的手环、腕表、眼镜、戒指上,它就可以测量和记录你的全部健康数据,如运动量、睡眠深度、血糖、血压、体检结果、治疗效果等,并传输到后台,为你提供医疗健康服务。这颗芯片,就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在芯片背后,是通过软件支持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数据分析及处理功能的体系。

受智能手机销售疲软影响,三星已经加快可穿戴设备和无线接入的家用电器两大类产品的研发步伐。苹果推出的iPhone6Plus威胁到了由三星盖世系列主导的大屏智能手机市场,而小米和联想等竞争对手也在依赖价格优势蚕食着三星的市场份额。因此,三星将继续推出新产品来应对在智能手机市场遇到的严峻挑战。三星将斥资15.6万亿韩元(约合150亿美元)在韩国兴建一座芯片制造工厂,以此来满足智能手表、健康监测设备等可穿戴互联产品的动力需求。

继乔布斯之后,苹果公司现任掌门库克终于推出第一款属于自己的“革命性”产品――Apple Watch。针对运动需求,这一系列预计面市单价为300多美元的Apple Watch专门推出两款健身新应用。库克说,这将改变人们的健身方式,比如设置运动类型、设立目标、记录数据、记录心跳、测量热量消耗、锻炼时间和距离等。

“果粉”一如既往地追捧,很可能使百花齐放的可穿戴领域变更格局。可穿戴设备在业内被称为继电视、PC、手机之后的“第四屏”。世界范围内,谷歌、苹果、三星等各大科技厂商均提前布局可穿戴设备领域,中国国内也由百度、华为、TCL、小米等公司牵头,颇有掀起一场可穿戴设备革命的势头。小米了价格低至79元的智能健康手环,已经打起了价格战。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形态各异,主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跑鞋、智能戒指、智能臂环、智能腰带、智能头盔、智能纽扣等。分析人士认为,医疗卫生、信息娱乐、运动健康是热点;产品功能方面,互联、人机接口、传感将是必不可少的功能。

据互联网权威咨询机构艾媒咨询最近的《201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达到23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

崭新的商业模式

在细分领域上,健身医疗等初级领域仍然被研究机构看好。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健身和医疗是当前最被看好的细分领域;据百度的《可穿戴设备用户需求研究报告》指出,运动和健康监测成为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核心需求。

可穿戴设备涉及到硬件和软件,在商业模式的构建上,一是直接卖硬件赚毛利;二是硬件产品上面叠加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做增值收费;三是通过收集用户的个人相关数据,配合云计算技术,向特定企业售卖云端数据。

通过卖硬件赚毛利是比较传统的做法,硬件产品具有天然的现金流,大量硬件产品的售卖可以获取巨大的利润。比如,小米手机售卖了300万到500万部手机,而小米手机相关配件销售2013年达到6亿销售额。除销售智能手表外,可穿戴设备公司还可以附带销售配件设备如DIY的颜色、蓝牙耳机、充电底座等外设,可能有意外的收获。

另一方面,硬件设备的市场环境竞争激烈,作为创业型的新兴公司在没有大销量的情况下受到上游厂家的挤压,成本上升,需要应对多方面的威胁,光靠硬件赚钱成为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奇虎360董事长周鸿曾经说过,未来硬件不赚钱,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服务来盈利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通过硬件产品上叠加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做增值收费是一种倡导的趋势,比如亚马逊卖的kindle平板电脑几乎成本价出售,但是它依然可以从用户买书、买视频、买游戏、买各种各样的服务中赚取大量现金。比如,未来的智能手表可以通过公布一部分表盘,然后对另一些精美的表盘进行收费类似的模式。

通过手机用户的个人相关数据,结合大公司的云计算技术,向特定的企业售卖云端的数据或者自己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推荐相关的服务,是一种各大智能手表厂商都比较看好的模式。智能手表具有贴身的特性,可以收集用户运动、睡眠、心率等身体特征数据,基于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实现精准的推送健康相关产品的消息,从中获取分成。

国内产业现状分析

业内人士认为,可穿戴设备成为科技及医疗器械领域重塑产业格局的重要机会。在医疗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包括诊断、监护、治疗、给药等环节,都有可能全面实现智能化。国泰君安的一份研报曾指出,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大数据的新技术或将全面颠覆传统医疗器械和医院治疗的商业模式。

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主要分布在华南。华南的制造业产业链比较完善,整条产业链从原材料、方案设计到制造加工都比较完整和成熟。不过,华南的这些可穿戴设备创业者,从硬件开始创业的不少厂商缺少互联网思维,不明白怎样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增值开发,也不太明白构建设备背后数据挖掘的价值。

可穿戴设备市场产业链主要包括硬件、行业应用、社交平台、运营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环节。不同的创业公司从不同的切入口进驻掘金。各地也开始在各个细分领域进行产业布局,但到目前为止,可穿戴设备产业初步形成的两个地区,只是深圳和上海。

深圳今年将以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精密检验检测仪器等为重点的智能装备产业,作为未来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发展。深圳市长许勤表示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装备产业的战略意义,加快完善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前瞻把握未来市场需求,抢抓机遇,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规划,深圳将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技术创新、示范应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成具有深圳特色的国内一流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深圳在电子信息产业、通信设备、技术创新、市场机制体制等方面的优势,瞄准网络化、智能化、精密化的趋势,大力培育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装备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中国目前最大的智能穿戴公司――上海果壳电子有限公司自2013年推出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表后,9月上旬,果壳智能手表二代面世,该款智能手表也是世界首款圆形智能手表。

除了果壳以外,欧孚通信、云蚁科技等也将可穿戴视为未来的蓝海,推出了系列产品,国产智能穿戴正在浦东落地生根,有望在新一轮IT变革浪潮中弯道超车。据百度《可穿戴设备用户需求研究报告》显示,果壳智能手表已经占据7.4%的市场份额,是唯一入榜的国产智能手表品牌。2014年3月,果壳的订单量突破30万台,超过美国pebble智能手表28万台的出货量。

果壳这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是一个“山寨”的拐点。果壳电子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全球排名第七大智能穿戴厂商,在智能手表领域按规模计算,果壳电子位列全球第四。

篇7

截至目前,BAT(阿里、百度、腾讯)三巨头均已涉足智能硬件业。阿里整合了集团旗下天猫电器城、阿里智能云、淘宝众筹三个业务部门,成立智能生活事业部;腾讯推出TOS+开放平台,用微信做连接器,志在建立创业者接入平台。百度针对创新智能硬件推出“BaiduInside”计划,包括BaiduInside平台、百度未来商店,健康监测领域的dulife平台等;而京东则有硬件孵化计划JD+、小米的智能硬件生态链也在不断加速扩张中。

医疗、教育等刚性需求是智能硬件产品首先切入的点。BAT的加入让整个智能硬件市场竞争陷入红海。除了互联网公司之外,传统硬件制造企业华为、TCL、美的等相继推出智能硬件产品。一时间,智能硬件成了互联网巨头、传统企业、新兴公司必争之地。目前智能硬件主要涌入者包括:一是硬件商如华为、TCL等;二是渠道商如京东、众筹网等;三是互联网公司如百度、阿里云等,四是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创业者。“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涌入者通过智能硬件来抢占服务入口,它们之间以硬件为起点,而核心则是对用户数据的争夺。”北极光创投的投资总监张鹏指出。

互联生态

炙手可热的“智能硬件”是移动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的结合产品,目前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医疗健康以及车联网四大类。对于这个市场,除了大佬之外,互联网创业者们更是趋之若鹜。

2014年7月,互联网天使投资人出身的杜雪骞,找到俞锐创立了松鼠互联科技,他们组成了一支开发团队研发针对老人市场的智能硬件产品。俞锐是原三星亚太区高管,曹振是原摩托罗拉安卓系统研发主力。成立不久,松鼠互联获得到了蓝驰创投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投资。杜雪骞将生产工厂设在硬件之都——深圳,北京总部则负责研发软件产品。如今类似松鼠互联这样的智能硬件公司在国内遍地开花,创始团队一般由互联网与传统硬件公司的高管组成。虽然生产的是硬件产品,但他们将自己定义为“互联网服务公司”。

“2014年是中国智能硬件的元年,今年是爆发年。”蜗居在北京知春路的写字楼内,杜雪骞的办公室显得有些狭小,他刚刚去拜访了一家做广场舞视频的公司,这被他看做是老人市场的潜在合作伙伴。2014年夏天,杜雪骞找到俞锐、曹振时,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构想,未来咱们要做的是针对父母的智能产品,改变市面上老年人智能设备操作系统复杂,“智能”但不中用的现状,这其中的痛点是与异地父母的情感维系。“你们的父母都远在两地,他们想看看孙子、孙女的照片。”杜雪骞说,“这个需求背后是一个更大的延伸市场,即老人市场,突破口在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这次创业的数据理论背景是:中国正急速驶入超老型社会,到2014年我国累积老年人口有1.69亿,其中空巢老人占到一半有0.83亿。而孤独感是老年人影响身心健康的最大问题。”杜雪骞说,子女们通过APP将把照片发送给父母并能远程操控,也能随时看到父母的各种身体信息。

不过,硬件产品的利润几乎为零的商业模式意味着这些智能硬件公司必须靠服务赚钱。于是,松鼠相框第二代产品会与血压计、血糖仪等医疗设备结合来提供健康医疗服务,即松鼠相框会自动采集和记录相关健康数据,并传输到远程医疗咨询机构。一家远程医疗咨询机构目前是松鼠互联的合做伙伴,这意味着老人们可以用相框来进行远程医疗咨询。“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老人手机,内置各种针对老人服务的APP,比如说京剧、广场舞等。”杜雪骞表示。

事实上,如今类似于松鼠相框这样的智能硬件产品五花八门,比如腾讯了首款车联网硬件产品“路宝盒子”;阿里巴巴推出智能路由器——天猫魔筒;百度则是BAT中最早进军智能硬件的,此前已推出dulife、“小度”系列,还推出了“北京健康云”。而这些智能硬件产品都是通过硬件与用户数据建立起一个新的生态链,其商业模式则通过挖掘用户数据提供智能服务。

数据与硬件

不过,与拥有海量用户、大数据、云计算能力等优势的互联网大佬相比,中小创业者面临的难题是用户数量、内容生态的短缺。而那些大佬们的玩法似乎更加清晰:通过智能硬件的数据中心、连接器或者核心内容的分发以及中转站,来掌控整个智能硬件产业链的内容或者信息服务。

“智能硬件之所以被称之为智能,关键在于实现了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对话。”张鹏认为,但整个智能硬件市场目前还需要爆款产品的出现,就像当年苹果手机引爆了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一样。”显然,建立生态是基础。为此,各大玩家各辟蹊经。比如小米的智能硬件的发展模式即从供应链到渠道再到云服务的路径,有了大量粉丝后,小米开始逐步培育自己的个,如米聊、免费WiFi、小米手环等,这是小米的闭环生态系统。与之相反,电商起家的京东则是通过开放平台来孵化产业链,其众筹平台是目前众多智能硬件创业公司的服务商。据京东金融内部人士透露,“京东众筹平合“JD+计划”,通过创客社区、生产制造商、内容服务商、渠道商等,搭建起京东智能硬件开放生态。这意味着京东不仅是一个筹资平台,更是一个孵化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创业者要想能够实现用户海量,用户数据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如目前,松鼠相框入驻了QQ物联平台,而其未来计划捆绑更多的是医疗硬件产品,其目的是获取更多的数据。

不过,获取数据仅仅是第一步,互联网公司造硬件,面临的挑战还很多。

杜雪骞坦承,做一个硬件产品比做一个软件产品的周期和链条更长,而且硬件是一个很靠经验的技术活,任何的试错都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只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够避免走弯路,供应链等都是绕不开的难题。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办公室设在深圳,而不是只派几个人过去。

而一般而言,目前互联网公司做硬件最现实的方法是找到一家传统制造业公司合作。事实也如此,比如百度和361°联合开发了一款儿童防走丢智能童鞋——防走丢的功能就更加明确,与手机APP连接,随时定位孩子位置。但问题也会接踵而来,互联网公司与制造业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差异很大,如果双方是采用合资成立公司的方式,那么整合作战之后的效率还有待观察。

杜雪骞认为,互联网公司想做硬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他们习惯于平台与流量思维,但是硬件产品却完全是另一种思维方式。首先是产品定位。因为相对于互联网,硬件产品的试错成本要高得多,如果只想通过快速迭代、反复试错的方式解决,时间成本和经营成本会非常高昂,用户信任度也将毁掉。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能否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以深圳为代表,这里的多数制造企业都是靠接海外品牌的ODM订单生存。此前,深圳智能硬件的创业者早已经过大浪淘沙,产品生产正逐步成熟,诸如手表、手环这类产品已经有多套方案可以供厂商生产。但问题是,目前的大部分智能硬件产品仍然延续着传统硬件制造业的模式在深圳发展。“方案商+代工厂”是典型的深圳模式,那问题就在于产品本身同质化严重。

篇8

关键词:远程监护;社区医疗;数据监测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近年来,智能医疗的应用推广突显出政府主导、实施规模有限、标准缺乏等特点,但也展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推广的趋势。通过对“互联网+”战略及我省医疗信息建设的调研分析,通过和社区医院合作,设置监测设备及终端应用与医疗管理系统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为老年人、慢性病人群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医疗指导和服务,达到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二、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众了解和接受,一些国家和地区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的发展战略。目前,尽管各大厂商已竞相布局互联网+医疗,但是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初期,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各个模式也处于探索时期。

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主要是通过建立智能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进行健康医疗的系列服务,在一个宽松、自然的环境下持续监测社区民众的健康状况,并结合病历及健康档案相关数据对其提供医疗指导和服务。

三、项目实施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实施基本思路

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项目由线上线下两部分组成。

1.线上:主要由居民健康管理系统、随身携带监测设备、移动终端APP和医疗监测评估系统四部分组成。

(1)居民健康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社区医生可以同时管理辖区内的病人,系统主要包括慢病管理,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中医体质管理等几大模块。

(2)随身携带监测设备: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类似手环、手表之类的监测终端,通过这些终端家人可以实时了解老人身体情况,一旦发生意外,可以第一时间通知家人或医院采取急救措施。

(3)移动终端App:通过App让家人及时了解患者或老人的身体状况。

(4)医疗监测评估系统:通过医疗查询和评估自身的健康状况。

2.线下:依托离居民较近的社区中心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为慢病患者及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数据采集及进行康复指导。

(二)实施方法

通过设置患者随身监测设备及家庭监测工具全程对其身体状况、药品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将监测和跟踪的数据结果回传到数据库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及时通知家属和医护人员,便于家属及时了解病人情况和医护人员及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同时根据建立的居民健康管理系统,整合患者医疗信息,利用互联网与社区医院及大型医疗机构互联互通,进行在线预约和双向诊疗,整个操作过程实现全程监控,保障患者资料保密性,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有效为患者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减轻医患负担。

四、方案实施模式

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在部署上分为两部分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署和居家部署2部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署。工作用电脑;医疗服务综合平台(包括日常诊疗、会诊、转诊等);数据库系统和数据仓库;智能分析、数据处理系统;测量仪、体检设备;远程接收器(如电子腕带接收器);老年人综合服务平台。

居家部署。居民健康浏览器;家庭健康监测手机;贴身监测装置,用于特殊人群(如腕表);呼叫装置;老人异常行为监测装置和报警器。

系统功能与服务:智能社区健康医疗服务系统可提供全套的医疗管理和全过程医疗服务,它具有如下功能:健康查询和咨询服务;数据监测搜集;健康体检、评估和预警;服务选择和传递;应急救护;双向转诊;意见征询:定期组织客户回访,结合客户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提高医护人员的绩效和积极性。

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除能提供上述医疗服务外还可以提供养生保健、疾病预防知识等提醒服务、监测老人活动轨迹对老人日常及生理出现异常情况的报警服蘸驼攵岳先伺阋剿驼铩⒕神抚慰的亲情服务等服务。

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的实施,实现了网络与医疗服务的有效结合,有效保证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缓解了医院压力和患者看病难的现状,为社区居民及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篇9

这些移动医疗平台的想法是:通过每天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及时提醒并监督他们每天的用药和饮食,避免引发并发症。这种方式也可以为保险公司进行“控费”,从而激发保险公司为慢性病患者付费的意愿。这种模式在国外有先例,美国个人健康管理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通过其打造的糖尿病管家系统帮助保险公司减少长期开支,保险公司愿意为用户支付超过100美元/月的费用,WellDoc则通过保险公司收费盈利。

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是件好事,但在中国能否行得通呢?从我国医疗体制来看,相比美国医保和商保的打通,美国商保付费比例已占30%,而在我国,90%的看病人群是医保付费,商保仅占不到5%,与医保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没有利益诉求点,保险公司没有动力来为移动医疗买单。

“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糖尿病保险也只是短期险种,例如大特保为1年,糖尿病患者在1年之内不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或有并发症。因此,短期险种对糖尿病人群并无多大意义。”一位保险相关人士认为,但如果设计为周期长的险种,保险公司会非常谨慎,怕赔不起。 糖尿病APP市场或面临洗牌?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持续发酵,慢性疾病管理引进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已非新鲜事,而在慢病人群中,糖尿病存在发病人群大、控病达标率低等特点,因此有人还认为,糖尿病应是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中的重点。在第六届肠促胰素论坛中,专家认为,目前运用互联网手段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包括糖尿病在内慢病管理质量和效率,但在今年有很多软件可能因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而“夭折”,另外横向延伸与保险合作,或为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控糖更方便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到4.15亿,预计到2040年或达6.42亿,其中在我国,糖尿病发病人群已超过1亿人,但其中仅25.8%患者治疗达标。不过在行业人士看来,由于糖尿病患者人数多、病情延续时间长及医患交流频繁等特点,因此容易成为互联网医疗聚焦的热点。

据了解,国外部分糖尿病APP已开始结合大数据进行应用,美国糖尿病协会主席Samuel Dagogo-Jack表示,在美国,患者用APP控制糖尿病是很流行的,例如有些APP,患者对着食物拍照上传,APP就会显示这个食物的热量,并提醒是否适合患者食用,另外还有些APP能依据患者当下血糖数据和胰岛素的剂量进行计算,然后提醒患者目前打多少胰岛素合适等。

在医院专家眼中,这类软件是否对糖尿病控制起到良好效果?据了解,此前已有医疗机构就使用糖尿病APP进行患者管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代谢病医院院长陈莉明表示,2014年8月应用糖尿病移动管理程序后,糖尿病患者院外管理差和治疗依从性低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国际糖尿病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向记者表示,虽然国内尚未开展较为严谨的糖尿病APP管理临床实验,但是国外有部分研究论文已经指出,经过对照实验发现,使用APP的患者,在预防糖尿病发生以及管理糖尿病方面的达标率方面,都比未使用APP组的要高,“而在使用APP管理这方面,我们医院也在做一些尝试”。

纪立农表示,就中国和印度而言,由于医疗资源有限,且患者数量多分布广,因此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去提高管理效率是目前比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患者与医生交流的时间短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痛点,而互联网APP的介入就可缓解这个问题,增加患者与医生交流时间,患者从而获得较好的管理”。

部分APP今年或“洗牌出局”

庞大及可预期的市场,自然会有创业者“蜂拥而至”。记者通过手机“APP商店”以糖尿病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发现符合结果的APP就有437个(而实际数字或比这个还高),其中排名前十的APP大多能提供饮食运动数据统计、血糖数据管理及医患交流等服务。

抛出概念、产品上线揽用户、宣布融资……这种移动互联网的生态模式也在糖尿病APP领域也是“通用”的,据了解,在2015年,掌上糖医、微糖、悦糖等公司已完成融资,当然,看似热闹且庞大的糖尿病APP市场,优胜劣汰也是必然规律,专家分析,“洗牌”很有可能就发生在今年。

纪立农坦言:“此前曾希望跟我们医院合作的APP公司少说不下10多家,但绝大部分我还是拒绝了,对我们医生来说,我们更愿意参与一些今后有发展前景的APP开发合作。”

他表示,糖尿病管理APP数目众多,但其中很多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他还预计,这批APP如果缺少资金支持或未能及时整合,很多一部分可能在今年会夭折。“当然,有明确盈利模式的APP还是能生存的,但这些APP数目少之又少”。

另外,虽然糖尿病APP可以“一对多”的形式将患者分组管理提高效率,但是由于功能和程序开发尚未完善,软件不能“分辨”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尤其在咨询上医生往往要面临一名医生面对N名患者的局面,因此容易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能为真正有需求的患者提供服务。

纪立农坦言:“如果用现在的APP管理20个患者,对于一个医生的时间来说是没有问题,然而如果要去管200个人,这就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一个好的糖尿病管理APP,应该要有具备大数据筛选性。”

纪立农表示,真正理想的APP是可以对患者各项数据监控,例如1000名受管理的患者中,把真正需要医生介入管理的患者通过大数据等形式进行计算挑选出来,让医生对其进行疾病干预,这样“既让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也能节省医生的管理时间”。

横向延伸保险或为趋势

“缺乏可持续发展模式”虽然是目前糖尿病APP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通过第三方服务而获得补偿,这也许是未来的发展道路。对此纪立农认为,延伸至保险服务或为糖尿病APP日后发展趋势。

“例如保险公司设计一个关于糖尿病的险种中,就涉及到糖尿病APP管理的服务,APP通过各种监控干预措施来延缓患者并发症发生,从而激发保险公司为糖尿病患者付费的意愿,同时也让糖尿病APP有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据了解,实际上在去年已有互联网医疗或保险平合国内外保险公司,推出如“退糖鼓”、“糖小贝”等与糖尿病相关的疾病保险,不过中国人寿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所存在的保险险种属于短期险种,对长期控病的患者来说是杯水车薪;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糖尿病并发症目前的发生概率大,难满足保险公司的利益诉求,“保费太高,消费者不买;保费太低,保险公司有可能亏本;因此APP能否与保险相结合,如何发展,还需要看政策和市场等变化。” 商保如何买好这份单?

在今年的“糖尿病教育管理创新支付高峰论坛”会上,来自移动健康研究专家、糖尿病学术专家、教育和管理专家、保险行业研究专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各界媒体代表、医药企业代表、移动医疗创业者和资本机构代表等以嘉宾对话方式从分级诊疗落地实践的背景“糖尿病教育管理的推进,创新支付的必要性”,“糖尿病教育管理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评估及创新支付的困难与障碍”以及“创新支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和协作方向”,深入探讨了糖尿病教育管理创新支付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呼吁社会公众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价值,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创新支付,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分级诊疗落地实践背景下糖尿病教育管理推进创新支付的必要性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

1、很多数据都显示,真正控制血糖好的患者是那些定期到医院测血糖的患者,他们能够把血糖控制好,经过良好管理,相关的治疗费用就会降低。

2、以前,慢病管理在基层的质量没法考核,可是有了移动医疗,也就有了考核的手段。

健康报总编,移动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 周冰:

1、互联网不可能把普通人变成医生,变成有能力可以提供医疗服务的人,事实上互联网只是能让现有的医生资源更多地释放他的服务,可以让现有的医生更多更有效率地来为社会服务。

2、互联网时代,大家很多时候是在免费享受信息。在医疗服务领域由医生免费提供这样的信息显然是不符合这个规律,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有一个支付的概念。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林:

1、其实不是保险愿意不愿意付的,也不是歧视慢病管理。作为保险公司来讲,慢病管理是一个机会。

2、保险公司介入慢病管理存在一些困难。第一点就是商业保险公司目前的市场空间很小。如果政策能够放开,把商保空间放出来,商业保险会更多涉及很多多元化的保险产品。我们愿意在政府的引导下去发挥我们的效率高的优势。

3、有了这个空间以后,我们也需要信息的共享。让保险公司了解用户的相关信息,做好服务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够达到国家提出来建设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的目标。

4、面对自付保费的人群,我们怎么去做糖尿病保险?其实可以涵盖健康管理,包括日常的提供数据收集,通过APP的方式不断提醒用户用药等。实际上,我们现在与掌上糖医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方面,掌上糖医的app为患者的自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从掌上糖医方面获取了很多的数据。并且,我们与掌上糖医合作,也为他们带来了支付方面的解决方案。

5、医改层面都希望决策能够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机制,保险是支付方,我们希望有一种机制,无论是服务方还是患者还是药品供应方或者相关各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第二,保险提供了一些工具,这些工具不见得保险自己做的,但是这些工具要能够让服务方和患者方沟通起来。

糖尿病教育管理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评估及创新支付的困难与障碍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主任、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陈伟教授:

1、糖尿病管理的第一个痛点是,患者的血糖管理没有跟真正的生活管理结合在一起。

2、第二个痛点是医生没有真正纳入患者的血糖管理中来。

3、目前所有的管理服务都是不收费的,不收费的带来的后果是,患者不珍惜医生的服务,医生不甘愿自己的价值被低估。

4、在技术层面,目前的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没有精细化的水平,这使得我们的很多水平是比较苍白的情况,因此我觉得如何去把社会力量,app模式,把糖尿病患者的利益,更重要一点如果不把医生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掌上糖医创始人CEO匡明:

1、移动医疗时代,糖尿病的患者教育实现了便利的、个性化的需求。

篇10

关键词:“新国十条”;互联网保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3-0058-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3.12

国务院2014年8月13日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十条),从政府层面全面勾画了保险业未来转型升级新蓝图。“新国十条”内容中明确提出了支持保险公司积极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等进行销售渠道和服务模式的创新,这无疑将会为互联网保险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凸显互联网保险的价值。因此,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新国十条”,探究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趋势,将会助力我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大大提高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一、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现状

我国互联网保险从1997年产生的第一张互联网销售的保单开始,经过十余年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得到了显著的成就。据中国保险业协会在2014年2月公布的首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可知,从2011――2013年,国内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从28家上升到60家,保费规模也从2011年的3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91亿元,三年间增幅为810%。2014年前三个季度,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622亿元,超过了2013年全年的195%[1]。可见,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增长势头非常的迅猛,下面主要从互联网保险的销售渠道、保险产品和客户资源三个方面来阐述互联网保险的现状。

(一)互联网保险销售渠道多样化

对于我国传统的保险销售而言,主要的销售渠道包括直销渠道、专业渠道和兼业渠道三种方式。但互联网保险销售渠道却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互联网保险主要包括如下销售渠道:一是官网自销渠道,是指保险公司通过自身建立官网来销售保险产品。这种保险销售渠道能很好地建设和推广保险公司的品牌,有利于保险公司的长远稳定发展,如中国平安建立的平安直通。二是机构建立的网络销售平台,主要包括由专业中介机构建立的网络销售平台和兼业机构建立的网络销售平台。专业渠道类似于保险超市,是由保险专业机构或公司建立的,通过让多家保险公司入驻来提供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在线服务,具有代表性的有慧泽网。兼业机构主要是指类似于银行的保险兼业机构在网络上进行保险产品的销售。三是第三方平台销售,是指保险公司充分运用第三方电商平台,通过在电商平台上开店铺销售保险产品和提供保险服务、信息等。目前,第三方销售平台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类似网易保险的综合类平台;二是类似淘宝保险和京东保险的电商平台;三是保险咨询平台,如向日葵保险网;四是建立互联网保险公司。2013年11月6日,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安在线”)正式开业。“众安在线”通过互联网开展专业网络保险并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和提供后续的保险服务。除了以上四种外,如移动互联网销售渠道,目前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可见,我国互联网的销售渠道未来将向越来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2]。

(二)互联网保险产品微创新

2014年是互联网保险推陈出新的一年,具有鲜明创新特色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层出不穷,如“险”、“赏月险”“喝麻险”等。虽然有一些极具创新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引起了市场的热议和关注,但不成气候,在产品经营层面上的意义并未超过营销和宣传。目前,互联网保险主要是以易于销售、黏度和价值较差的相对单一的保险产品为主。对于各互联网保险公司销售的寿险而言,大多是以同质化的医疗健康险、个人意外险为主。财产保险主要以刚性需求的车险和意外险为主,且互联网保险的保费收入主要来自于这两个险种。总之,我国的互联网保险产品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总体上还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传统的线下传统保险产品为主,互联网保险市场上缺乏真正的互联网保险产品。

(三)互联网保险潜在客户资源多

截至2014年6月,我国已有6.32亿网民,半年新增网民达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了46.9%。此外,据最新的埃森哲调查保险显示,在所用国家的采访者中,有93%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已准备通过网上渠道购买保险产品和服务,远高于所有国家受访者71%的平均水平[3]。这说明了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有着广泛的互联网客户资源,为我国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如微信、微博、摇摇等的产生和广泛运用,促使保险公司可以基于各种地域、各种形式、时间获取更多精准和广泛的客户,也为互联网保险公司深挖掘多层次客户提供了可能。

二、 互联网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崛起,互联网保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借助互联网成本低、影响大等优势,在互联网保险的销售渠道、保险产品和挖掘客户资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销售模式未体现互联网保险本质

在目前销售渠道多样化的趋势下,除了像“众安在线”建立了自己的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外,互联网保险的特征主要是保险营销渠道的电子化,从纵向看只是线下销售的保险产品的线上平迁,横向看则只是传统电商销售的自然扩展[4]。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挖掘等信息处理技术和社交互动性减少保险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是互联网保险的本质。可见,单纯的保险销售的电子化还没有触及互联网保险的本质。2014年,虽然在“三马”护航下,各家保险公司相继推出了符合互联网本质的保险产品,且只通过互联网进行保险产品的销售,但总体上并没有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并没有真正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切实依据互联网解决各类风险问题。

(二)保险产品单一、创新性不够

真正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设计是以用户和需求为导向,通过渠道了解客户需求,据此开发出定制化和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从而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但车险、简单的寿险和理财类保险等标准化产品是目前我国互联网保险的主要险种,具有个性化和标准化的互联网产品却比较少。2014年,保险公司在互联网保险产品方面虽然有不少的微创新,但真正能够引起市场普遍关注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保险产品却很少[5]。大多数具有一定创新性的保险产品仅仅通过一些噱头吸引关注度,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如泰康人寿、阳关人寿、太保寿险在微信平台上推出的求关爱、爱升级、救生圈等产品,虽然可以让用户以“玩”的方式轻松进行线上互动,但是此类产品在红火一阵之后,随着新产品的推出,原来产品的关注度会逐步下降。而且,互联网保险产品呈现出了保险低廉、保障范围窄等特点,在一些涉及健康、疾病的长期保障型产品,并没有创新性的实现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

(三)互联网保险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互联网保险的监管并非是真空的,从2011年开始,保监会已就《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4年,保监会引发了《加强网络保险监管工作方案》,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出版互联网保险方面的监管规定[6]。由于互联网保险监管制度的缺位,使我国的互联网保险面临更加严峻的信息不对称、网络安全等的风险,有可能损害大量潜在客户的利益,从而阻碍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如中国人寿80万份保单信息在2013年遭到泄露事件,严重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损害了互联网保险公司的荣誉。因此,要加强在互联网保险网络技术、客户隐私、保险产品等方面的监管,从而可以为未来的互联网保险保驾护航。

三、 互联网保险未来发展趋势

“新国十条”的,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保险业发展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要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在建设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过程中,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必是其中浓墨淡彩的一笔。下面就“新国十条”的相关内容,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浅析我国互联网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商业模式更加深化

对于未来互联网保险的商业模式将不仅仅是保险营销渠道在形式上的扩展,更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致力于解决保险产品的提供与保险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保险数据挖掘功能,设计和销售满足互联网用户的个性化和标准化产品。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进行数据挖掘促进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深化。

第一层是“保险数据”+“挖掘”,是指对金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建模,改进原来的保险设计模型、方法乃至理论。例如,保险公司可以基于互联网上的动态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信用评级、风险评估等得到一个更精确的精算结果。这种数据挖掘不仅可以降低保险公司收集、整理精算数据的时间和成本,并且可以使保险更加精准的测算出保险费率和回报率等,从而可以精确定位客户需求,从而提供真正满足互联网用户的标准化保险产品。

第二层是“保险”+“数据挖掘”,这是借用互联网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以及基于数据挖掘的业务模式应用于金融服务,本层围绕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第一层的数据。本层次的数据挖掘主要是对用户行为建模,根据其风险偏好细分客户群研发和推荐相关产品。这种行为定向和精确营销的业务模式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数据为每个用户都制定一张只属于自己的保单,使客户的各方面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7],使保险公司的专业产品和服务支持与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渠道和互联网技术支持达到优势互补,能够有效的进行客户细分,从而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提供互联网融资,并为其保驾护航

“新国十条”鼓励保险公司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为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等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事互联网保险的企业可以借鉴像“人人贷”和“众筹”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和拥有丰富客户资源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平台挖掘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并匹配个人投资需求,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现资金的有效融通,提升保险公司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此外,由于现在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制度缺失和法律地位不明确等的风险,互联网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自身在防范风险等方面的优势,为其他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一种技术支持或风险保证,共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与稳定,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互联网保险智能交易

“新国十条”支持保险公司能够积极运用各种互联网技术,在保险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现在的互联网保险交易是以互联网为工具通过保险人或客服向客户提供保险需求等方面的服务。而智能型互联网交易是指不需要借助中介人,通过网络直接为客户匹配险种和提供智能的保险售后服务,相当于一个虚拟的智能保险公司。虽然这是我国现在的国情和监管体制所不允许的,但是随着我国市场自由化和技术的进步,基于互联网追求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虚拟保险交易方式将是一种必然趋势。面对未来保险公司和互联网机构的竞争,紧紧抓住市场机遇,努力进行大胆的创新是保险公司的必然选择。从市场的长远角度看,保监会等的监管机构将会更加鼓励保险营销模式的创新和保险市场的良性竞争,推动市场积极的提高交易的效率和降低成交成本,同时也会加强对这种新的交易方式下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防范可能导致的系统风险。

(四)保险产品涉及领域将更广

“新国十条”指出未来保险业将重点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巨灾保险、“三农”保险、责任保险等领域发展,在这些领域互联网保险同样是可以涉足。但是,目前我国互联网保险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于开发并销售一些缴费期限长,保费高的互联网保险产品,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接下来几年,我国互联网保险可以在互联网小微企业信用和贷款保证金保险、农村小额保险、网销食品等的责任保险、物流保险等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消费等有关的领域积极发挥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积极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结合互联网优势开发出更多多样化、标准化和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促进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

四、促进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建议

“新国十条”的颁布,给互联网保险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风险。其中主要的风险包括安全性问题、合规风险和系统风险。安全性问题是指客户资金、信息等的安全将会使互联网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是指一些互联网保险企业以“创新营销模式”为名,触及到监管的底线。互联网保险主要的客户群是抵御社会风险能力较差的巨大群体,一旦发生风险,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将会产生巨大的系统风险。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些风险,保证互联网保险未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下面提出了几条促进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监管理念,提高监管质量和效能

政府对互联网保险的态度和认识是影响互联网保险各项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监管不足将产生各种信用和社会风险,监管过严将会阻碍本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因此,监管部门要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处理好管理与创新的关系,平衡好风险防范和行业发展的关系,努力提高互联网保险监管的效率。

(二)完善行业监管措施,保证市场健康运行

在监管层面,为推进互联网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应努力做到监管的法治化、阳光化和规范化。为保证监管的法治化,监管部门应完善互联网保险的法律环境,通过法律保护网上消费者的权益和为互联网保险公司提供有力的保障。为了使监管阳光化,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生态优势,让客户共同参与管理,利用互联网的“自传播”的媒体属性,使被保险人可以自己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同时也可以加大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共建良好的信用体系。最后监管部门应该对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资格条件、经营模式等做出规范要求,保障监管的规范化。

(三)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保险数据共享平台

大数据是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尽快搭建集中开放的官方数据平台,通过对业内保单、险种、赔案、风险因子等数据细腻些的整合[8],并实现对交通管理、社会保障、健康医疗等相关领域的对接,在实现数据共享,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同时,可以防范安全性风险的发生,促进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系统稳定。

(四)推进行业自律与合作,防范违法风险

互联网保险的监管,不可能涉及互联网保险的各个方面,对于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互联网保险,要依靠行业的自律与合作。完善互联网业务的自律管理体系,推动建立行业标准和制度规范,可以促进信息共享,分享不良客户信息,提高整个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玮.移动互联网保险营销模式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14(12):52-56.

[2]陈琳.互联网保险健康发展与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甘肃金融,2014(8).

[3]邱峰.对互联网保险发展路径的思考[J].河北金融,2014(9):13-17.

[4]胡吉祥.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的影响[J].中国金融,2013(16):73-74.

[5]吕颖.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保险发展策略浅析[J].河北金融,2014(7):52-54.

[6]唐金成,韦红鲜.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