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篇1

关键词:桓仁县;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建议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桓仁县目前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个,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49个;建设以酿酒葡萄、优质米、大榛子、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3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4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镇4个,省级示范村镇5个;获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16个。桓仁县基本形成了农业主导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被誉为山参之乡、贡米之乡、冰酒之都。

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程度不高,产出效益低

桓仁县农业产业多,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品种全面、产地分散、产出低效的尴尬境地。如京租稻米、平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2?2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生态农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桓仁县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窄,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随意性大,水、电、路、绿色防控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壤再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成效不显著

桓仁县特色农业产业基础较扎实,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卖原料及初级产品层次,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农业三产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程度低,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

2?4农业品牌观念差,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桓仁县农业生产者传统农业意识还占主导地位,忽视品牌经营,营销方式落后,品牌意识不强,缺乏高新技术和产业宣传的必要投入,造成农业品牌附加值不高,增值效应发挥效果不显著。

3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3?1从打造桓仁特色产业做起,大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发展定位,?重点围绕具有桓仁特色的冰葡萄酒、桓仁山参、京租稻米、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等产业,形成一地一品、一域一特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集群,依托“一村一品”专业村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玉米等低端无效、竞争力不强的农产品生产,重点增加有桓仁特色的品质高、销路好、市场缺的优质绿色农副产品供给。如依托三大基地建设,提升富尔江、雅河、六河三大流域的优质稻米生产优势,实施桓仁大米全程标准化生产工程,建立互联网+桓仁大米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做好桓仁大米品牌保护和市场宣传,让桓仁县产出的大米有品牌、有市场、可追溯。

3?2实施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依托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扩大农作物标准化种植规模,为农产品打造健康、安全、营养的名片,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展标准化种植基地土地规模化流转工程,鼓励支持有丰富种植经验和3.33hm2以上种植管理能力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套种、轮作技术。推动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展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推进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

3?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旅游深度融合

依托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深入挖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扩大休闲面积和休闲内容。充分利用现有景点资源,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内涵,推进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在五女山、枫林谷、望天洞、大雅河漂流、虎谷峡等核心景区景点周围,依托抗联核心景区,将各个景点以“红色旅游”为主题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发展种植抗联特色食材,建设冰葡萄、京租稻米、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等观光采摘园和农耕文明传承体验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丰富桓仁农业产业发展业态。

篇2

乡镇绿色发展典型材料

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对全市上下发出了“坚持新发展理念,致力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2020年,宣堡镇将围绕建设“宣堡生态涵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加快“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全力打造绿色崛起、跨越发展新宣堡样板。

一、聚焦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多规融合上求突破。

一是国土规划与资源布局相结合。高起点规划建设“生态涵养区”,促进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有机衔接,统筹集镇生活区、工业集聚区、农业产业园、旅游观光园、污水处理厂以及12个村的布局定位。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打保护”理念,充分尊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自然格局,打破行政区划和镇村区域分界,实行“规划一张图、全镇一盘棋”,力争把生态效益的覆盖面最大化。二是区域配套与功能布局相结合。严格遵守《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全面贯通循环路道,有序畅通河道水系,突出古银杏公园核心区、集镇片区、郭寨村片区、银杏村片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把生态建设具体化、项目化、资产化。2020年,确保境内形成一条“路畅、景美”的半马跑道,力争古银杏公园核心区水系贯通,郭寨村、银杏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风生水起、“靓点”频现。三是环境整治与形象提升相结合。实行“点、线、面”重点打造。点上着重提升镇村核心节点整体形象;线上高质量推进东循环线、桃园大道沿线立面改造和景观提升;面上全面铺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坚持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庄台绿化、河道净化、院落美化、路灯亮化、乡村文化“五化”工程,推动建成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特色样板村和文化古村。

二、聚焦生态产业培优做强,在发展模式上求突破。

一是做优林果产业。发挥青年创业富民党支部引领作用,整合全镇50个苗木业主资源力量,推进2.2万亩林果产业提档升级,布局以花卉、苗木、农耕、采摘等为不同主题的特色农场,充分研究银杏等不同农产品的营养价值、文化内涵、产业化路径等,推动林果产业由苗木向鲜花、种植向园艺、地栽向盆栽、绿色向彩色、卖产品向卖风景转型,使全镇真正做到四季有花、有果、有绿、有景,不断提高林果产业发展质效。二是做强乡村旅游。深度挖掘宣堡镇作为“中国银杏第一镇”的品牌优势,以国家古银杏森林公园为依托,以优美生态环境为支撑,以宣堡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为内涵,科学设置旅游线路,差异布局旅游项目,逐步完善旅游配套,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全力打造5A级“银杏养生风情小镇”,使旅游形式由观赏游转变为体验游、休闲游、宜居游。三是做大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各村农业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大棚果蔬农业、稻田综合种植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在优化“一村一品”的基础下,推动“一镇一业”的建设,带动全镇农业经济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三、聚焦生态兴镇富民增收,在特色发展上求突破。

篇3

产品高质量 营销严要求

海南红色女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农场严格按照农作物的作业规范,选用先进的农产品操作方式,在水果种植培养上严格防止和杜绝农药残留物对农产品的污染,确保产品完全达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在产品销售方面,海南红色女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实行“品牌”战略,在同一品牌下统一标准、统一品质、统一价格。这些方式起到了带动、扶持、示范的作用,这些在海南已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并对开拓海南农业种植及农产品的经营交流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孜孜不倦发展事业

在海南省引进种植(“美国夏威夷优质红色女士木瓜”)并取得成功后,公司以市场为导向,规划、指导、协调、服务内部的生产,以发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为目标,通过统一种子种苗的供应、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包装销售等的规范管理,促使种植产业成为了“产品标准化”、“产业规划模化”、“销售一体化”的联合体。同时,海南旅游经济已将当地的热带种植、房地产开发、海产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整合为一体,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发挥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公司决定发展观光旅游经济,建设整合更多的优良资源,把触角伸向更深更广阔的领域。基于此,海南红色女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决定,将竭力把海南特色的农产品推向国内和国际市场,让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分享来自海南健康岛的特色及绿色健康食品。2007年,公司建设了观光型的生态种植基地,以观光旅游拉动公司经济新的增长点。从政策制订到措施落实,以及专业游客运送,公司都精心策划,并对各条旅游线路精心设计,从游客就餐点到住宿点都统一认定,每一个环节都确保了旅游服务的高质量,进一步促进了海南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未来的承诺

海南红色女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07年将投入资金1亿元人民币,在木瓜的深加工方面要进行突破性进展,聘请国内专家学者为高级顾问团队,力争推出10余种绿色包装食品,罐装食品等进入全国市场,并将部分出口海外市场。日前销售定单已签署完成。公司将永远把“诚信专业,打造绿色健康新生活”的宗旨摆在经营的首位。

背景链接

篇4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内涵发展

[作者简介]林琳(1971-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于彦华(1980-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管理。(吉林 长春 130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四化同步’推进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内涵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C1305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24-02

党的“十”站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十”报告强调,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同时,“十”报告还提出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即“四化同步”推进。在这个大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如何实现内涵发展,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有所作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的内涵发展是顺应时代和学校自身发展要求的理性选择

1.内涵发展的基本含义。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外延反映的是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对象,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量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内涵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发展提出来的。高校的内涵发展是指在学校现有条件下,深入挖掘学校的内部资源,提升学校发展的潜力,使学校发展具有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它强调高校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与外延发展有本质区别。如果说外延发展关注的是学校量的扩大,那么内涵发展则追求质的提升;如果把外延发展看成同质发展,那么内涵发展就是特色发展;如果把外延发展看成一种保守的发展,那么内涵发展就是一种创新的发展。

2.选择内涵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学校数量迅速增加、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局面。根据数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高中教育的学龄人口将从目前的1.23亿人下降到8700万人,如果保持现有招生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可以提高到34%,只需再增加6个百分点就可以达到40%。这就是说,今后高校原则上将不再扩大规模或不以扩大规模为主。作为高等教育大国,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在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之后,生源质量相对降低;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存在不足;办学资源相对短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等问题。今后一段时期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从规模扩张转到质量提升,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这也是党的“十”提出的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原因。

3.内涵式发展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要想不被淘汰,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就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培养出大批高层次、高水平的一流人才,高校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始终把提高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追求,这也证明了内涵发展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是我国高校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经验的理性选择。大学的内涵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自身校情出发,按教育规律办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师资、学风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二、高等农业院校内涵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1.把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作为根本前提。高等农业院校要实现内涵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到提高质量是高等农业教育的生命线,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来抓,加快推进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着力转变办学理念,强化质量立校意识,摒弃外延式发展思维,转入内涵式发展的轨道。高等农业院校要科学分析当前的新形势,找准定位,认真做好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突出优势、彰显特色,打破同质化发展的格局,形成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观和质量观,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中,指导办学实践,从而凝聚全校力量,明确办学方向,提高办学质量。

2.把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作为首要职责。高等农业院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确立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真正成为适合农业农村发展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此外,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完善质量评估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推进校地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重点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为社会服务、为“三农”服务的本领。

3.把师资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是高等农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没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内涵发展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高校始终坚持以教师为本,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改革聘任制度和评价机制,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全面推进科教结合,通过各种举措引导教师潜心育人。要建立鼓励竞争、激发活力的人才使用机制,培育优秀教师成长的土壤,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根本利益,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教师学习深造和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战斗力的教师队伍。

4.把突出特色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办学特色是大学在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上所具有的根本优势,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特色是脱颖而出的武器和发展的前提,与一所学校的发展阶段、校园文化、专业设置息息相关。高校应坚持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的理念,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强化学科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师资队伍特色、管理服务特色、文化发展特色和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曾指出:“各高校要科学定位,坚持特色发展,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在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结合服务面不断调整,确立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类型等方面的发展内容,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如果我们现在的2263所高校都能够注重合理的定位,办出特色来,我想我们就有希望形成一个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百舸争流,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格局。”

5.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激发办学活力的基本途径。改革创新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基本途径。这就要求高校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办学自,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统一、灵活、民主、高效的科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把思想观念转变、内容方法创新和体制机制突破结合起来,推进协同创新,逐步实现科研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相结合、科研创新主体之间相结合、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科研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要积极促进高等农业院校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

6.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泉。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服务社会是高等农业院校办学价值最直接的体现。高等农业院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就要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产生不竭的发展动力。高等农业院校只有在为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中才能拥有大舞台、实现大作为、收获大成果,走上不断发展壮大的轨道。高等农业院校要把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积极投入社会服务中,为农业、农村提供技术服务,把理论优势和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社会效益,实现社会价值,扩大社会声誉,推动自身的发展。要积极引导师生深入农业农村生产的第一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引导教师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开展科研公关,推进科研水平的提升。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设置学科和专业,培养专门人才,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7.把整合和优化学科结构作为夯实发展基础的前提。推动高等农业院校的内涵发展,必须把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发挥大学办学四大功能的依托。要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以学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整合发展资源,引领发展方向。学科建设的关键是要从国情、校情出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新兴产业,着重整合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按照把握趋势、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满足需求、创新管理和提升水平的原则,坚持“扶优、扶强、扶新”的方针,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和优化。按照不同的学科层级,明确不同的建设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效,实施重点建设,确保部分优势学科率先实现突破并带动学科整体的协调发展。高等农业院校要重点扶持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学科,重点投入、重点打造、重点发展,突出农业院校固有的专业特色,依托农业产业链设置和学科专业优化,使专业设置与农业发展相对接,使学科发展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8.把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直接受到开放程度的影响。要实现内涵发展,更应具有全球视野,把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作为重要抓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实施开放战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有效利用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留学生工作,加强与国外同类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和交流,汲取先进经验,改革办学模式,提升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广银.以内涵发展为一流大学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13(7).

[2]胡长贵.论高校实施内涵发展的战略选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28(1).

[3]李昌新,刘国瑜.社会与学术双重视野下的大学特色发展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2(1).

篇5

学科建设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学研究的创新常常来自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碰、不同理论的互融和不同专业人员的互补.高校在学科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选取并开展学科研究活动,进行学科建设,是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对高校的学科组织机构和科研人员而言,学科前沿是学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学科尚未攻克的难点问题,以及有研究价值但却被忽视了的问题,了解并掌握了这些问题,将会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1)学科建设的关键是要具备一定的人才队伍,而高校科技期刊是人才成长的“孵化器”.研究者会将其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高校科技期刊为科研成果的发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长期以来,《农业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刊理念,始终以稿件质量为中心,突出专业研究特色,所刊发的稿件重视理论性和应用性,突出前沿性和创新性,强调服务社会和科研事业.主要刊登有关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园艺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农田水利与农业工程、生物学、农业经济、新农村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农业科学研究》所刊发的稿件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服务于高校科研教育工作,而且对研究成果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高质量的内容和产品成为传统出版最大的也是最后的竞争优势.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力,要着力提高出版物的质量,高质量的期刊能够获得“双效益”,有利于树立出版单位的良好形象.正因如此,高校科技期刊应当把期刊质量看成出版单位的生命线.高质量的稿件一部分来自高校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不但能够提高刊物自身的影响力,也对科研成果的发表具有促进作用《.农业科学研究》通过优先发表校内相关专业学术论文、设置特色栏目学科的研究进展进行及时、准确地报道,引导和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逐渐形成高校自己的专业学科特色《.农业科学研究》坚持农业科技期刊的学术特色和学术水平,突出行业与区域优势,在旱区生态环境、草木产业以及绿洲农业科技方面彰显自己的特色.

2学科建设在高校科技期刊中的提升作用

长期以来,高校科技期刊依托学校重点学科,及时刊发了大量科研成果,在此过程中,实现了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互动带来的“双赢”.即高校科技期刊通过刊发的学术成果,发现了一些大有作为的学术新人,如何引导学术新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刊发在本校期刊上,以及及时追踪其最新研究成果将变得尤为重要.同时,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之间要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积极参加院系举办的一些学术活动,了解学院的发展动态,这对高校相关学科建设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高校学科建设作为开展学术研究的组织载体,积累了大量的学术资源,形成了一大批学术人才,他们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活动,探究新的知识,研发新的技术,解决新的问题,使他们从许多科研工作者中脱颖而出,这些学术人才作为高校科技期刊作者队伍的一股新的“生命力”,促进了高校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学科是高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高校的地位和影响取决于学科水平的高低,而科学研究的创新来自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碰、不同理论的互融以及不同专业人员的互补.高校在学科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开展学科研究活动,进行学科建设,是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而高校科技期刊作为展示学校科研成果优势和特色的重要窗口,以反映科研成果为主旨,重视学科建设中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活动,将其学术成果进行刊发,能够有效推动高校科研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为地方高校主办的农业科技期刊———《农业科学研究》,刊登相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介绍以及研究动态,在面向大众传递大量农业科技信息、帮助科技人员了解当今农业科技发展动态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农业科学研究》近年来刊发了校内许多优质稿件,而这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离不开本校院系科研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科建设过程中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所带来的科研成果.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学科建设,而由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也要密切注视学科建设的最新动态,同时积极联系社会科研单位,争取优质稿件,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及时、准确地刊发,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想局面.目前,《农业科学研究》面临一些困境,如优质稿件数量下降、固定读者群发生变化、发行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除了期刊本身的一些原因之外,例如期刊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等,校内部分优质稿件流失等因素也对期刊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农业科学研究》应及时了解校内相关学科及重点学科的发展动态,争取将校内优质稿件刊发在本刊上,同时学校在科研成果评价等政策上应予以倾斜,调动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积极性,从方方面面加大对高校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

3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共同发展、互助共进

凡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期刊,都会在特色栏目、精品栏目以及作者和读者群等方面做足文章.当前,要想发展农业科技期刊,必须立足期刊自身特点,在刊物市场定位上走出传统,有所创新:①努力打造特色、精品栏目;②密切联系作者,了解其所研究专业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③及时追踪学界相关专业研究的大家、名家,主动出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他们约稿,并及时刊发,实行优稿优酬;④扶持学术新人,善于发现其学科研究的亮点,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地学习,在学科建设得以发展的同时,也为建设新的人才队伍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作为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在稿件刊发的过程中,出版单位的主体责任不能放松,要重视相关学科研究选题的质量,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等等.高校科技期刊还应发挥学报编委会的作用.学报编辑委员会是高校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对学报编辑出版工作具有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学校聘任各学科专家担任编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充实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编委会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审稿任务.高校科技期刊编委会成员大多来自校内及校外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他们了解高校科研资源,研究并掌握高校关于学科建设的政策方针,同时关注国内外各种学科的发展前沿及动态,引导学科建设的方向《.农业科学研究》所刊发的优质稿件离不开审稿专家所具有的高深的理论素养以及学术研究的前瞻性,他们独具慧眼,善于发现稿件中具有创新性、有价值的观点,认真、负责地向作者提出可行性意见,帮助作者完善稿件内容,所刊发的稿件既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也为学科建设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结语

篇6

    1、青海省发展农业特色经济的思路

    1)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具备资源优势的农产品。根据青海省实际情况,建议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重点发展具备资源优势的农产品,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拓宽空间。按照这一发展思路,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农户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在此基础上,要解决好标准化生产的问题,标准化是特色种植业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选择一批种植业发展较好的县市作为生产示范点,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为标准化生产推广做好探索和准备。

    2)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农产品加工是实现特色产品由初级向特色转变的开发途径,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秉承地方特色和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依托科技实力,开发出独具优势的新产品。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积极扶持地方龙头企业,促进其做大做强,推动整个地区农业特色化建设的进行。

    2、青海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对策

    1)各地市要因地制宜,发挥地缘优势,开发优势农产品。为了推进“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具备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的发展思路,各地市要开动脑筋,通过不断地创新实验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业品种,应地制宜地开发优势农产品,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在优势农产品不断壮大过程中,要建立原产地的保护机制。推广经验告诉我们,一旦优势产品打出品牌之后,各地山寨品牌会纷纷流向市场,以次充好,这样给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会带来种种不利。由此,要进行特色产品的原产地区域界定、命名以及品牌标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

    2)重点扶持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推动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了推进“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的发展思路,地方政府要本着“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势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同时,还要培育和扶持地方上较为规范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水平和服务水准,大力推进农业订单发展模式,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实现农户与企业发展的双丰收。

    3)政府发挥职能作用,企业发挥自主性,为青海省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篇7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教育质量、总体实力都在不断地扩大和增强,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质量保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长期以来,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人才。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好的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它突出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科学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这在《教育部关于做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中已经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因此,培养和造就大批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立,是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完善我国农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

2非农高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农林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推广专业人才的优势。而对于非农高校,由于缺少农林相关学科的支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发展较为缓慢。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农业产业化转型时期,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推广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极大,而现有的农林院校又有限,其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现有的人才需求条件。这就为非农高校招收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创造了条件。另外,农林院校分布地区不均衡,部分地区没有农林院校,也导致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途径不足。而对于非农高校来说,开展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潜力,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具有重大作用。而且随着非农高校近来年的发展,专业设置越来越合理,越来越注重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因此,培养农业推广专业学位人才,对非农高校来说是拓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好机会,也使得非农高校招生单位积极性越来越高,并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农高校农业推广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3非农高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合理的农业推广人才培养理论基础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这种高层次要求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行动的先导。掌握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农业推广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业推广技术或农业推广管理工作的能力,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农科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一方面,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为地方高校强化“三农”社会服务提供新的契机和平台,也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复合型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可与地方政府、企业等联合,共同研究、开发项目,走“产、学、研”共同发展之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验中心等实践场所;引导研究生进行实习、调研和座谈,这是检验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的过程。同时,研究生还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最后再用研究结果去指导新一轮的实践,从而实现“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有机结合。

3.2合理调整培养计划,更新课程设置体系

我国受农业发展水平较低、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农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制约,与国外相关学科课程设置相比,目前的课程体系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人文社科、轻科学技术等缺陷。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兼容性,做到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实现文理有机渗透;②不变性,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讲授,特别是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化、市场化运作的基本规律上多下功夫;③前瞻性,课程建设始终应是动态的,不仅要使课程及内容具有知识性和系统性,而且要使之面向市场、面向未来;④宽平台,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在一级或二级学科平台基础上,向交叉、相关学科延伸,构建宽广的知识平台。⑤改进教材,注重实践运用。在教材选用上,采用了国内外影响大的、被同行专家认可的高质量教材。

3.3提倡研究性学习,加强对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传统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挑战,“填鸭”式课堂授课方式已不合时宜。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体现为探索型、创造型,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对该专业重大农业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要积极采用课堂讨论、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利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课题组研究等教学手段,搞好学生个性创新精神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在培养模式中还应提倡研究性学习,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

3.4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导师队伍。尽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研究生具有更加自主、独立和个性化学习和研究地位,导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也从传统的教授转变为指导。导师对研究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学术水平。正因为如此,不少导师切身体会到,提高研究生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导师自身的素养。这此素养包括:①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科学态度,能严谨治学,为人师表;②了解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在学科前沿开展学术研究;③有明确的主攻方向;④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有创见的科研成就;⑤有较强的科研组织能力。在优化导师知识结构的同时,注重引进竞争机制,可根据导师承担科研课题的数量和经费的多少来给定导师所带学生的名额。对科研课题较多、科研经费充足、勇于创新且精力充沛的导师,适当地增加学生名额。同时为了让导师更多地指导研究生,还将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与导师指导水平评估挂钩,以进一步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将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4结语

篇8

2月底,伴随着萌动的春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迅速传达到河南各个地市。在新乡,当这份文件送至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晓然手中时,他感到新乡现代农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建设,旨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从新乡农业发展的规划布局来看,《指导意见》的出台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豪迈布局

“作为中原城市群及‘十字’核心区重要城市之一,新乡是‘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优质农产品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国家商品粮基地、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市和优质专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市,河南省重要的粮食、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形成了优质强筋小麦、优质水稻、优质金银花、优质生猪、绿色奶业和农业观光旅游六大主导产业。”提起新乡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的独特优势,王晓然如数家珍:新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名优农副产品数不胜数;新乡汇集了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试验站、国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新乡县万亩试验基地等10余所国家、省、市级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具有强大的农业科技研发、立体支撑实力……

正是凭借着独特优势和实力,新乡因地制宜提出了坚持“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质量安全”三位一体的发展方针,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题,以农业产业集聚区、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依据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生猪、优质大米等11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行种养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完善产业链条。

王晓然透露,到2015年,新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5∶1,建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11个,其中50亿元以上的集群1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2个,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总数达110个;到2020年,新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3.5∶1,建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11个,其中50亿元以上的集群2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3个,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总数达130个。

“集群”林立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就是适应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的时代要求。”新乡市农业局局长牛晓辉向记者介绍了新乡11个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规划模式和发展情况:优势农产品区域覆盖全市及周边地区的,以市为单位建设产业化集群;优势农产品区域在一个县及周边县的,原则上以县为单位建设产业化集群;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主体。

新乡市农业局调研员刘咸民补充说,在11个农业产业化集群中,新乡市优质小麦产业化集群最有代表性。新乡小麦闻名全国,以新乡小麦优势产区为中心,以延津县为重点,带动周边地市优质小麦的发展,形成跨县、市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以延津县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中粮(新乡)小麦有限公司、新乡市亚特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五得利集团新乡面粉有限公司、河南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形成新乡小麦产业集团的紧密层、松散层,统一使用“新乡小麦”和“新乡小麦产业集团”名号,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品牌和质量标准,在面包粉等高档专用粉方面,占领国内、国际市场,最终将“新乡小麦”打造成为“中国第一麦”。

牛晓辉告诉记者,2015年,新乡市优质小麦产业化集群将形成销售收入250亿元,2020年达500亿元,建成国家级小麦产业化集群,让农民直接从中获益,让“新乡小麦”誉满全国,走向世界,真正成为“中国第一麦”,让新乡成为“中国粮仓”“国人厨房”“世界餐桌”的核心。

以隶属新乡小麦产业集团的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为例,它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和“订单+现货+期货”的经营方式,实现了粮食订单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产业化发展,被誉为符合三农实际的“金粒模式”,成为全国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的典型。

乘势而上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新乡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推进品牌农业战略的意见》,编制了《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2012―2020年)》,成立了由主管市长挂帅、市直30多个单位担任成员的“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协调小组办公室(由市农业局承担),负责日常工作,协调落实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有关事项,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除此之外,为配合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建设,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在各项政策上一致给予倾斜。

篇9

1.1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新特点要求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食品方面要求也不再是仅仅是温饱,不仅要安全、无污染,还要好吃,要有更好的品质。但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却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痛点,环境污染的加重及无良商家使得广大消费者越来越不放心。人民的钱包鼓了,购买力也大大提高,同类的产品即使贵一些,消费者仍是会选择品质好的贵一些的,因此,提高农产品品质,建立让消费者放心的农产品品牌是大势所需。农产品品牌营销同样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备受困扰的问题,农民收入低,农民的平均劳动报酬处于各行业最低水平,虽然在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低于城镇收入的增长速度。过去农产品一味追求数量,不看重品质,却造成了卖粮难,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一旦农产品品牌形成,农产品的附加值就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自然就能提高。种种现象表明农产品决不能一再的追求数量了,如今的市场明显是需要品质高、环保好的农产品,需要让广大人民信任的农产品品牌。品牌是信誉的保障,是市场中竞争的核心优势,更是培育和稳定消费群体的重要手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竞争压力增加,外国的农产品品牌开始进驻中国,并取得了较大的销售利润,甚至有些已经成功打入我国有丰厚利润高端农产品的市场,这不难看出品牌带来的巨大商机和利润,我国却没有有巨大优势带来附加值的农产品品牌。

1.2农产品市场供给的特点也要求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

从市场现状分析,实现农产品品牌化市场营销也是竞争下的必然趋势。如今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产品层面转变到品牌层面了,未来的市场也必然是品牌致胜的时代,农产品要想长久发展并占有一席之地,必然要向品牌化发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化的原因是受到供应短缺的限制。在当时,产品不丰富,人们关心的仅仅是买到所需要的产品,不关心产地、营养,更不用说服务、理念等农产品附加价值了。而如今,交通、消费水平等的发展下人们的选择范围和选择空间大大增加,甚至出现选择过剩的问题,与之对应的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营养、环保等品质方面也更加注重了。在外表上有机蔬菜和无机蔬菜、优质大米和劣质大米……这种区别并不容易用肉眼看出来。形成品牌后,就是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形成自己的信誉,这样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品牌就可以成为消费者选择的依据。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也是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的必经道路,在全球化的当下,我国农产品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压力,我国农产品要想走出国门就必须要利用品牌的独占性,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促进中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对策

2.1加快农产品品牌营销主体建设,培育品牌营销意识

由于历史、文化、环境等原因,我国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品牌意识,我国农产品经营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有许多优质农产品,却没有形成品牌,售价低廉,甚至因为知名度太低对市场行情不了解面临卖出难的问题。许多农产品经营者仍持有老旧的观念,认为有好的质量、好的产品就会有好的市场,认为品牌仅仅是一个商标,并不重视品牌的打造,更不用说是名牌的打造了。而农产品作为买卖的物品也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要遵循市场规律,如今的市场已经进入到“品牌时代”,市场营销变成了品牌营销。实际上,我国幅员辽阔农产品种类众多,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出名的农产品,质量好品质高,完全可以打造成特色品牌。因此,政府一定要加强宣传,鼓励农民和农产品经营者转变思想,为农产品披上品牌的外衣,提升其精神和服务等附加价值,齐力打造中国名牌农产品。

2.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要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建设中国名牌农产品,必须改进如今的农产品营销结构。我们要改变从前只有一家一户生产销售分散现状,企业、政府和农户要联合起来,把同类产业的合作社也联合起来,加强宣传,鼓励组织农民走专业化生产的道路。根据区域不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政府企业都要给予支持,把当地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发展成知名品牌,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还可以发展景观农业、区域农业等不同的农业形势。推进农业科研教育,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发展农业基地。

2.3完善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

好的品牌就要有好的客户信誉,而赢得客户信誉取得良好口碑的前提就是产品有好的质量。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优化农产品品种,发展特色农业,在技术、生产、包装各个方面上进行集体培训,生产高质量农产品。农产品同样可以向工业生产一样,批量化、商业化、标准化的进行生产,高效率的生产出高质量、有品质的农产品,这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前提和关键。在监管体制方面,也要实行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在农产品的品质、功能外观等方面也要加强管理,满足消费者精神和心理需求,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质量。

2.4借助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科技应用到方方面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产品发展营销同样少不了科技的支持,尤其农产品受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制约,更需要科技的支持来弥补。在生产方面,好质量的农产品需要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作为支持,要运用新技术、引用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可以通过科技手段保证产品的新鲜。在销售方面,更是可以依靠科技网络来了解市场行情,做到定点销售,哪需要就去哪销售,防止滞销和缺货的情况出现。在产品监督和检测方面更是需要科技的支持,从营养价值、口感、农药残留等方面的检测都需要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总之,要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广泛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加工技术、先进种植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

2.5提高农产品品牌的法律意识,加大力度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

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农产品要想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品牌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品牌是一个产品的生命力,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更是意味着稳定的消费群体。而品牌形成之后,品牌的维护工作也是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的难点之一。在如今的市场环境里,农产品的品牌及相关法律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不足,到如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农产品品牌法律保障体系。农产品品牌化的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资金、质量、品牌文化等等方面,一旦有所疏忽就不能形成品牌优势。假冒产品的出现极大的影响到了品牌的发展,既影响了生产者的利润又损害了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大打击假冒农产品品牌行为的力度。农产品品牌受到地域及其本身的特殊性影响,本来就具有产权模糊、利益共享的特点,农产品品牌建设受到一定阻力。假冒伪劣的产品如果猖獗的话,农产品品牌建设就遥遥无期了。所以政府一定要加大对此的打击力度,支持鼓励农产品品牌推广。

2.6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渠道建设

任何产品的发展都离不开销售渠道,拓展信息发达、流通快速的销售渠道也是农产品所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网民越来越多,网上购物也成为时下流行的购物方式。农产品的销售也不妨引进电子商务,网上销售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最重要的是可以信息的流通迅速,购买者可以轻易就找到所需产品,大大减少了传统农产品信息、传递的困难。还可以通过连锁经营,农户-销售公司-消费者的方式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工作。农户和商户作为利益共同体,农民把产品托付给销售公司,销售公司可以进行专业化的市场分析,对于分散性的农户可以解决因不了解市场行情而导致的产品滞销问题。在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的同时,也要加强市场规范化管理、促进信息自由流动,防止恶性竞争的出现。针对不同产品,研发不同的保鲜、运送技术以便促进更多地区的农产品渠道的流通。最重要的是要有准确快捷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把农产品价格、市场行情、客户等信息集中起来,公平快速的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传递。

作者:何柳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爱红.农产品品牌营销分析[J].商业研究,2009(12).

篇10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农村改革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历年来工作的重点环节。新时代赋予了“三农”领域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综合实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证。要想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做到“四化同步”发展,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解决“三农”问题这个短板,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

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想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就必让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通过优先配置干部,优先配置要素、优先资金投入,优先公共服务四个优先,提升三农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做到优先安排、优先满足,通过用高效实在的办法去解决“三农”问题。

(一)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想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建设优秀的人才队伍,为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大力引进外来的优秀人才,开发村镇内部的应用型人才,通过福利待遇和晋升空间保证人才的留任。同时也要加强乡村镇的人才培养,一要重视人才素质,二要重视品德建设。对于人才技能的需求,包括新型农业耕种技能、农业发展经营技能、乡村规划管理技能、乡村治理技能等,都是目前农村建设紧缺的能力。国内各大农业高校要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为国家“三农”问题的解决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要建设乡村自主品牌,提升乡村整体价值,推进农村新型智库的发展,建设农业人才高地。

(二)夯实农业基础

要加快农业技术发展,提升先进农业技术普及效率,提高农业科技的利用率,推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土地就是最好的粮倉,技术是最好的粮食,只要有技术有土地,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粮食产出。不断加深农产品品质改革,推动农业建设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提升对农业支持的高效率供给,保障食品安全目标的实现。以东平县为例,近些年来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推广,通过提升农业质量,振兴农业发展。以建设具有绿色、优质、品牌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方式,实现“三农”问题的良性改善。

(三)改善乡村公共服务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先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能够做到普惠农民,保障基本,均衡收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方向,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全面保障农民的生活条件。要加强在农村的教育、医疗、文化建设,只有农村人民素质和安全的提升,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考虑发展。要加强道路的修建与维护,要想富先修路是自古以来不变的道理。

二、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城乡融合发展体制

(一)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是保障农村粮食安全,其次是对于生态安全的保护。与此同时,还要解决城乡之间的流动屏障,保障劳动力、技术、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正常流通[1]。要建立城乡要素之间的互换机制,保障公平性,保证公共资源的均匀分配。比如成立相关的指标调剂交易机制等。

(二)贯彻落实城乡结合扶持政策体制

先发展带动后发展,利用城市高速发展对于基本生活要素的需求,对乡村进行带动。乡村的生产要素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而不断改变,实现短渠道供应链,节约成本的同时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之间也要根据彼此所具备的特点进行发展转变,突出特点,利用彼此在不同领域的优势互相结合帮助扶持。比如城市以旅游业为主,乡村就可以发展特色水果、粮食种植业,减少常规种植物的种植面积。

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内在生产动力的发展,如果自身的窟窿不补上,光靠外部资金的投入是永远无法解决发展问题。要坚持执行“三权分置”,让土地的承包关系能够一直保持不变,土地是集体的,这是所有权的根本。而农户对于土地的承包权,同样也是严格保护的重点。要放活土地的经营权,促进农户的收益持续上涨。加快推进各种产权的精准确定,实现流转交易平台的权威性,实现确权成果的尽快转化。对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要尽快深化改革,不仅能够确定所有权,还要赋予新的功能,实现土地活用活化的价值。同时还要保障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的安稳有序,实现体制的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