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伊通县;休闲旅游农业;经验;做法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05-1
1 伊通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经验
伊通县在发展休闲农业上,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等措施,使休闲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伊通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1 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工作
伊通县委政府都特别重视休闲农业发展,把其摆在了县域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提出了“旅游强县”战略,即使主要领导工作变动,但发展战略不改,几任班子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出台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办法和措施,鼓励支持客商、企业和个人发展旅游业。出台了加强行业管理的办法、条例,规范旅游业发展。乡镇和部门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把旅游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大发展合力。
1.2 坚持规划先行
伊通县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先规划好,再发展,而且规划的起点高,标准高,品位高,几十年不落后。既制定了全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又制定了乡镇和景区发展规划;既有远景规划,又有中期和近期发展规划。在旅游规划上做到了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促进了休闲农业大发展。
1.3 加大旅游投入
没有投放就难有发展。几年来,伊通县在旅游业上投入了大笔资金,用于旅游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人员培训等,累计投入达到3亿元,均用于景区景点建设。在资金筹集上,坚持多条脚走路,多渠道投资,多元化发展,做到国家投资、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个人投资、招商引资相结合。通过整合资金,盘活资产,推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1.4 加强宣传推介
伊通县把宣传推介作为提升人气、扩大影响、拓展客源、招商引资、推动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推介。通过媒体宣传。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报道。通过图册宣传。制作画册、图片、导游图等出版物,印制图册、宣传页,进行广泛推介。通过节庆活动进行宣传,如牧情谷景区经常举办萨满风情旅游节等。通过促销活动宣传,组织新闻单位、旅行社到县内采访观光,组织开展旅游风光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
1.5 强化旅游管理
伊通县出台了旅游管理条例和旅游管理办法,加强对旅游行业规范和管理。注重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充分发挥职教中心作用,有计划地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不论是在景区景点,还是乘车、购物、住宿,都做到热情、周到、满意服务。可以说,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伊通县的文明程度和群众的文明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
2 伊通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做法
2.1科学定位,明确伊通县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首先,伊通县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做为推动民族文化名县建设的先导性战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富裕的民族文化名县的战略目标,并把发展休闲农业做为实现这个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其次,立足资源、文化区位等优势,面向长春市,力争把自身打造成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的长春市“后花园”。
2.2 突出特色,构建伊通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框架
伊通县对休闲农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勾划出脉络清晰的休闲农业发展主线,建设一个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内容丰富、优势互补的休闲农业发展体系。着力发展地域文化休闲农业。开展以展现东北各民族衣、食、住、行特点为内容的东北民俗活动,打造伊通县东北地域文化休闲农业。着力发展以农耕休闲度假为内容的绿色生态休闲农业。在开发建设了一批休闲度假村、餐饮娱乐等场所的同时,开发开展玩嘎拉哈、吃满族火锅和豆包、栽种绿色农副产品、满族狩猎、篝火晚会等活动,进一步丰富绿色生态旅游的内容,增加农耕休闲度假活动的吸引力。
2.3 加强运营,加快推进我县休闲农业的深度开发
伊通县加强了满族民俗休闲农业的深度开发。开发生产以体现满族特色的服饰产品、餐饮用品、小工艺品等。加强了农副土特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包装。着重开发生产了一批具有伊通特色、富有满族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精心包装和打造,创出了品牌。如伊通县生产的满族服饰,在上海世博会进行了展示,产品已经销往国外。还重点解决了“游”“娱”“吃”“住”“行”的问题,不断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2.4 统筹协调,建立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联动机制
篇2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根据会议安排,由我就xxx镇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作表态发言。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是我区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是建设大花园、打造康养城的重要内容。xx镇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休闲农业观光园所在地,近年来,坚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旅融合的新业态已初步形成。截止目前,入驻现代农业园区26家农业企业,一半以上已加入农旅行业。全镇注册农家乐17家,民宿9家。2017年,累计接待游客58万余人次,同比增长9.4%。
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任重而道远。围绕区乡村振兴战略,镇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机遇,为此,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八百工程”“六大行动”打造大花园专项行动为契机,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集思广益、科学谋划,强势推进,争当全域旅游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篇3
【关键词】格林生态休闲庄园;模式特点;发展前景
一、生态庄园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久居城市的居民对于旅游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返璞归真,亲近自然,重返自然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休闲方式。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郊区,既有现代都市的便捷,又不失乡村的闲适与野趣,这里的农家乐和生态农庄为游客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宁静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提供了可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旅游的投入加大,自我国假期改革后,消费者的旅游方式基本以三天的短期旅游为主,选择城市的近郊旅游尤其是生态庄园,逐渐变成了一种趋势。
来自于中国旅游网的一项调查数据:选择短途旅游的消费者人群占旅游总消费人数的比重如下:39.3%的人选择市内公园和游乐园,24.2%的人选择郊区景区,27.2%的人选择乡村游和农家乐,只有3.03%的人选择去外地。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了度假休闲、乡村游及农家乐的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大,仅次于市内公园和游乐园的消费者比重。可以看出,消费者更加看重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消费方式。选择假日农庄游乐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还将呈现上升趋势,这就预示着诸如这样以自然环境、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和民俗风情等农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前提,以市民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和探索为目的新型旅游方式正应运而生,而农家庄园正是这种休闲生态旅游的典型代表。
随着居民对生活水平要求提高,传统的的旅游模式有着日趋冷淡的趋势,而短途休闲旅游在市民的旅游消费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有着田园生活般庄园文化和生态休闲的休闲农庄能带给游客颐养身心,物我两忘,回归自然的感觉。可见,创建一所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最终面向大众的生态休闲庄园已经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生态庄园的模式与特点
目前,我国传统的旅游品种大致分为如下几类:自然景观旅游模式,四川九寨沟,龙门石窟,湖南张家界;文化名胜旅游,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异域风光,购物体验式,如新马泰、香港等大城市;此外,还有以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模式等。
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城郊休闲农庄,地处郊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枢纽位置,同时具有便利的交通,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大批的城市居民,引导游客来到郊区,吃农家乐,住民家房,耍农家乐,做农家活,无形之中向消费者倡导一种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出游方式。
格林生态休闲农庄选址于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污染小和风光旖旎的城郊,这里有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有难得的乡村野味,还提供一定的娱乐设施,如室外温泉,游泳馆、水上乐园、桌球、台球厅、儿童乐园、马场、垂钓、自助烧烤和疗养场所,以满足人们的观赏、休闲、度假、娱乐、游玩等需求;庄园还设立专供商务休闲娱乐的场所,如展厅,以供大型公司举行年会和半年会;还有丰富多彩的节目,如篝火晚会和舞会等。此外,庄园通过建立生态果蔬园、科学培育生态花园,让游客体验到农家自助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即发展了生态观光旅游,又愉悦了游客的身心,更为庄园实现了创收,体现了名副其实的多赢。
三、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目的
与传统的农家乐相比,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打造一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生态休闲农庄,它及采摘、园艺、旅游及景观园林于一身,便于消费者享受到假日观光、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体验甜美的乡村乐趣。其次,这样的休闲农庄使大型企业商务活动的举行从城市酒店过渡到近郊环境优美的生态庄园,使人与自然近距离接触,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与调整。同时也为户外婚礼项目如婚纱摄影、婚礼仪式提供天然的环境;不仅如此,它对现有的农家乐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服务水平得到一个整体提升。通过充分利用空间和自然资源,建立素拓场地、生态园以拓宽消费者市场。
四、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意义
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休闲度假、怡养身心的理想场所。
首先,生态休闲庄园的建立是对当地本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特色的民俗风情的一种传播。它让农村特有的本土文化、民俗风情和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还可以增进城乡居民的交流,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同时使消费者有机会体验农村生活,增长农业知识。
其次,格林生态庄园的建立有利于对当地自然资源实施最大限度的开发与保护。在有目的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收益。
再次,休闲农庄的建立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亦增加了国家税收。而且将带动和延长绿色产品等环保产业相关生产链条和消费链条的发展,促进了城郊“生态经济带”的形成。
此外,大量的客流将被吸引至此,可以刺激当地的消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五、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市场前景
以“农家乐”为例,2006年五一期间,西安市八个县区接待游客64万人,实现收入1450万元;2007年与上一年持平,2008年十一期间,西安农家乐接待游客55万人,实现收入1350万元,2009年五一三天假期,接待游客61.2万人,实现收入1986万元。由此可见,休闲农庄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农家乐规模小,管理不善,卫生健康方面不能保证,其休闲娱乐方式单一,而庄园扬长避短,将农家乐带入庄园进行统筹管理,在规模上适当扩大,卫生及管理上相应改善,做到规范经营,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为休闲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现如今,更多企事业单位更愿意到一些设备齐全服务完善的休闲农庄去放松,而庄园的目标消费者以短期休闲的旅游群体为主,如商务群体,青少年等闲散旅游群体,外景拍摄群体,户外婚礼群体等。由此可见,格林休闲农庄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邹统钎,齐昕.大都市郊区休闲“庄园”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4-109.
[2]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前景[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2):40-43.
[3]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144-148.
[4]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作者简介
李凡,(1992―)男,汉族,陕西延安人,专业:财务管理。
篇4
首先,太行山地质地貌非常独特,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山水以及生态旅游资源使其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与此同时太行山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众所周知太行山是古老的人类文明地。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农业旅游,对太行山区的研究就显得意义重大了。因此,培育、增加旅游供给,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一方面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农业旅游使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起来。农业旅游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一是提供观赏、采购、娱、度假等一系列服务游客活动,农民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二是以农业为基础,发挥媒体作用,带来更多的游客,不仅给当地带来巨额收入,同时也带来了科学和信息技术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扩大农产品营销手段,增加农产品营销渠道,提高当地产品的知名度。
三是农业旅游将有更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一个转折点,从温饱到小康既富裕老百姓,还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作为旅游的客人,通过参与农业生产项目,不仅获得生活的乐趣和学习农业、农村知识,还可以帮扶贫困,在参与中获取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特色旅游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同时由于它注重环保,注重科学,在施肥过程中很大程度的避免了过度使用农药,减少了农药残留,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食品和旅游环境。
二、太行山区农业特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呈现了很多初级阶段的特点,也出现了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农业旅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盲目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低。
2)自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有限,难以形成具有全国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3)人文旅游资源虽然数量多,但知名度低,特色不突出,旅游价值低对当前占市场主体的大众游客吸引力太小,因而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4)民俗风情特色不够突出,农业旅游产品单一,没有形成农业旅游的品牌。许多地区农业旅游乡土味不浓,城市化倾向严重。
5)农业旅游季节性明显,旺季过旺,淡季过淡。这样就很难达到收入平衡。
三、结语
篇5
【论文关键词】都市农业 郑州市 策略分析
【论文摘要】都市农业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通过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互促。本文通过对郑州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分析,提出郑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意义,从战略的角度给出发展郑州市都市农业的若干对策。
都市农业是当城市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地处都市的间隙地带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城市生态保护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出口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化农业为标志,实现农业产业化,通过规模经营满足都市的市场需求,建立集生产、服务、休闲、消费、观赏为一体的,经济、社会、生态、辐射、示范等多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模式。
都市农业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通过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互促,从而推动成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链延长,促进农业向第三产业的渗透,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对农业现代化、城市健康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近来,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为促进郑州市快速发展,缩小城乡的差距,实现城乡产业全面融合成为郑州市重要的战略思路。
一、郑州市区位优势分析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于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总面积7446.2km2,市区面积1010.3km2,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82km2。郑州市总人口724.3万,其中城镇人口436.3万,是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地理过渡带,有“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之称。郑州市处于从东向西区梯级发展的过渡带,各类物资资源、技术、信息再转移的位置非常明显;郑州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境内大小河流35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流经郑州段的黄河150.4公里。在郑州这里南北方的品种均可引种,农业发展条件良好。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据统计,郑州市已拥有300多家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12家大型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180亿元左右,发展都市农业的市场优势明显。
二、郑州市资源优势分析
郑州市矿藏资源丰富,其中煤炭分布较广,耐火粘土品种齐全,铝土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30%,天然油石矿质优良,是全国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郑州市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许多有名的土特产品,譬如:新郑的大枣、黄河鲤鱼、中牟的西瓜和大蒜、广武的石榴、荥阳的柿饼等等,这些有名的特产为郑州开发特色都市农业项目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郑州市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力资源丰富,拥有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和综合的科技优势,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都市农业是一个复合性的功能系统,围绕着休闲娱乐、生态宜居、体验参与的特征,将郑州市进行规划建设。譬如:优质粮食生产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经济林果带。
三、将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对策分析
1.打造都市农业观光园区和绿色生态农业产品园区
都市农业把农业与旅游观光与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用旅游的理念来包装和提升农业,变农业园区为旅游景区,为市民提供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空间,同时注意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突出农业观光园区的绿色、朴实的乡土气息。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通过发展都市农业,改善都市及郊区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城市景观。新郑奥星实业总公司,就是充分利用新郑大枣的资源优势,将一年产值不足200万元的企业,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企业,公司目前集红枣产品加工、科技示范种植为一体,年产值达1.36亿元,有效的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加快郑州市主导产业的发展
发挥郑州市的区域优势,调整整个区域的布局,突出发展都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优先发展郑州的农业商贸物流业、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绿色蔬菜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水产养殖业、奶产业、林果业、以及种子种苗业。实现农业结构向区域战略性的调整,培植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构筑大市场和大流通,从而提高郑州市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占有率。 转贴于
3.整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要想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都市农业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郑州市可以通过加强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懂经营的新型农民,以便使其更好地满足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
4.增加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投入
都市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发展都市农业需要加大与各大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来开发都市农业资源,研究并引进都市农业所需的设备技术和新品种,用科技作为农业技术产业的孵化器,这种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加强都市农业发展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训,都市农业的发展为高新技术提供发展平台,并且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示范和推广,加快都市农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
5.增加发展都市农业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都市农业是一种高产出,并且高投入的产业,要快速发展都市农业,就必须制定相关的都市农业扶持政策,逐步提高财政资金、借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比重。然而仅依赖政府的投入对于都市农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应该优化都市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结构,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坚持以政府的投入为导向,以社会投入为主体。政府的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现代农业的示范园,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园和创汇农业基地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开发能产生生态效益或者社会公益性效益的项目。
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多样化的社会资金都参与到都市农业开发与建设上来,大力鼓励个人投资都市农业发展。扩大城市对外开放的力度,通过股份制、设立基金等吸引外商独资或合资参与到都市农业的发展建设,用都市农业的特色经济发展来吸引外国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同时,像参与合作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也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对都市农业投入建设,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以高科技来武装农业,形成都市农业的科技配套工程,整体加快都市农业的建设水平和速度。
参考文献
[1]中原楼市网.把摸郑州城市发展脉络[J/OL].2007.
篇6
关键词:优化资源开发;人地和谐;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069-03
宝桑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农业观光园作为生态观光农业的具体形式之一起源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最初以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和休闲农庄为主,逐渐发展至今成为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形式,是具有一定地域性、文化性和参与性的交叉型的农业产业园区。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逐渐加入现代化潮流,人们开始认同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方式。正因如此,农业生产过程往往避免不了通过化肥对土壤进行无情毒化。美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卡奈尔说:“日常供应的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已大不如前,食物虽然保持了原来的外形.但受大量生产的影响,品质已变。化学肥料只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却无法补充土壤中枯竭的‘全部元素’,因此影响到食品的营养价值。”[1]毫无疑问,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不仅损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而且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的内心开始出现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不满,眷恋原始耕种传统、回归大自然的情绪逐步在人们心中积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宝桑园等生态农业观光园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宝桑园需客观分析园区旅游资源多样性开发的意义,宏观把握自然、生物和人文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微观利用全方位的开发途径对园区进行改造完善。
一、宝桑园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一)提高花都区生态农业建设效益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既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体验传统和回归自然的环境,也可以提高花都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益。发展宝桑园蚕桑新生态农业,以桑蚕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和农业体验为特色,体现宝桑园生态性和独有的农业文化可以充分利用花都区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提高花都区生态农业资源利用率。宝桑园的建设不仅能为广州市花都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作示范,而且能通过生产科研推广蚕桑高效生产利用的新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花都区生态农业的生态功能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广东农业园区建设居全国领先水平的大好形势下,宝桑园建立蚕桑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能依托广州市的重点农业区花都区的农业经济效应来提高花都区的生态农业建设的经济效益,开辟花都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农业建设的新路子。
(二)以花都区生态旅游产业为试验点激发广州市现代化建设中缺失的生态旅游建设的潜能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众多分类中的一种高层次的主题旅游,是让旅游者可以享受自然赋予的优美景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并且接受环境教育和可持续管理的一种观光活动。生态旅游要有好的发展前景需要制定详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可行、环境保护和社会影响三者之间的平衡。实施持续旅游还面临必须解决和协调的问题,比如成本损益分析、环境承受能力的确定和社会旅游趋势的变化等。
旅游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发展的必然产物,广州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让消费者欣赏自然美景、了解本土民族风情,获得身心的享受,又不破坏城市环境,就应该加强生态旅游建设。广州要想加强生态旅游建设,可以以花都区生态旅游产业为试验点建立监测系统,通过宝桑园游客的问卷调查和专业人士研讨会等不同方式,广泛征求和搜集广州及世界各地游客的意见,随时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方案的必要调整,确保广州市生态旅游水平不断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三)以宣传生态旅游开发前景为契机,有利于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生态旅游业作为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标志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旅游消费的逐步升级,生态旅游产业将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更大的拉动作用。一是生态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是一种污染少、环境关联度大以及综合效益高的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有利于广东省农村发展模式的转变,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新农村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使农村发展模式实现由简单经济增长向持续和谐发展的转变。二是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已广泛地涉及农业、建筑、餐饮、交通、文化、娱乐等产业,具有“一业兴而百业旺”的效益倍增效应,能够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三是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增强广东省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对外吸引力,提高广东省对外开放水平。人的流动是旅游的本质,人流会为广州市带来物流、信息流和财富流,以花都区生态旅游开发为契机展示广东本土良好的农垦风貌、美丽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投资环境能提高广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对外交流合作,增强广东省的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活力,有利于广东新农村建设的新发展。
二、宝桑园旅游资源开发的多样性分析
(一)自然资源开发
宝桑园位于自然资源丰富的花都区,花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平坦,土质属沙壤土,土壤肥沃。花都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历年平均降雨量1800mm,终年气候温暖,年各月平均最高气温29℃,最低气温13℃,平均气温22℃。宝桑园南北侧均有河流通过,排灌条件良好。经土地整治后,宝桑园开辟鱼塘水面积达70亩。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基地发展热带、亚热带农作物的种植和蚕桑生产提供了天然的保障。另外,花都区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18种,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石灰石、高岭土、黏土、花岗岩等,开采前景好。全区有近200平方公里的山地,湖泊、水库众多,比较知名的水库有芙蓉嶂水库、集益水库等。环绕水库的是森林覆盖率高、林相整齐的秀丽山峰,山林与水体有机组合,山奇水秀、环境优美,形成颇具吸引力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景观。目前,全区林业用地面积57.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9.7%。
(二)生物资源开发
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时应充分地考虑生物资源的保护问题,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严防生物资源流失,严防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宝桑园现种植优良果桑品种500亩,年产桑果800吨,可生产原果汁400吨。桑果原汁加工是基地的主要产业之一,因此需注重桑树优良品种的培育,加大优化园区果桑生长条件的力度。果桑品种除收果外,500亩还可年产桑叶1000吨,应积极进行原蚕饲养和蚕种生产,培育虎斑蚕、油蚕等形态各异的蚕种及种植四边桑、大树桑等极具观赏性的桑树。以桑枝为原料栽培灵芝,可生产桑枝灵芝60吨,因此要将桑枝灵芝进行深加工,品质好的灵芝作为商品灵芝出售,外形独特的灵芝制作灵芝盆景。灵芝次品等下脚料制成饲料喂鸡可产出营养价值丰富的灵芝鸡,而鸡粪又可作为有机肥培桑。
要充分开发宝桑园生物资源,还需完善宝桑园生物链体系,建立宝桑园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并注重建立健全宝桑园生物保护区开发的规划机制。
(三)人文资源开发
随着国际产业开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世界经济正面临着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因此,在国内外的大环境下,广州市文化旅游业具有大好的发展机遇。人文资源作为文化旅游的主要内容,能使旅游者获得极具文化内涵和真实参与感的旅游体验。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能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促进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只有深入挖掘旅游地域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才能使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品牌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实现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局面,就必须尽快实现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向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的转变。一要坚持展现当地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二要坚持符合时代观念和消费者实际的消费需求;三要坚持拓宽产业链,全方位开发人文资源。宝桑园在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与当地旅游部门密切合作,组织召开旅游研讨会、推介会,开展“宝桑园蚕丝文化旅游体验年”等活动,建立“花都区宝桑园旅游定点接待单位”以培育具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宝桑园旅游资源多样性开发的优化
(一)深入挖掘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旅游类型
1.加强宣传“人地和谐”理念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生物资源常常被当作取之不尽的廉价资源任意开发。在这样一种近乎野蛮的开发方式中,即使连最应该与自然亲近的审美活动也变得具有暴力倾向。例如“自然美的崇高”就被我们的现代美学家理解成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将它们历史地征服之后,对观赏(静观)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所以实质上不是自然对象本身,也不是人的主观心灵,而是社会实践的力量和成果展现出崇高。”[2]161生态旅游离不开优美的自然景观,大自然千万年的沧桑变迁才造就了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但很多自然保护区却因旅游的开发利用丧失了原有的景观风貌,只顾眼前利益而无视未来发展的不合理开发往往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宝桑园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大自然,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忘保护环境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通过生态保护的意识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诱导一种健康、文明的旅游及生活方式[3]53—56。
2.因地制宜,开发独特自然资源
生态旅游作为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居民生活的旅游活动,通常将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视为主要对象。旅游资源的定位就是对旅游资源的特色进行定位,对旅游资源的市场吸引力进行定位。宝桑园应结合花都区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的特征,利用不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其存在的特殊条件和相应的地理位置这个规律以闻名中外的珠江三角洲农业生态方式桑基鱼塘为开发模版,创新开发花都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园区内可利用花都区储量大、品位高的由石灰石、花岗岩等塑造成的奇石配以桑树花木装饰的美景吸引游客观光。
(二)深入利用生物资源,提高资源开发效益
1.完善宝桑园生物链体系
完善宝桑园完整生物链体系,需以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粪喂鱼、鱼泥上塘基的物质循环再生方式为思路寻求其他更多生物链体系。如将宝桑园附近餐饮服务业的剩余物经过加工后用于园区内“灵芝鸡”的养殖以增加鸡肉的营养含量;修建沼气处理系统,鸡群养殖业的废弃物通过沼气处理后可用作园区内果业、园艺业及水产养殖业等的肥料和饲料;修建污水处理系统,园区内所有废水集中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及养殖业用水;采用果园养鸡养鸟治虫的办法减少桑树农药施放量,同时鸡粪和鸟粪作为有利于果树生长的有机肥,能使宝桑园的种植业产品成为绿色食品,形成种养结合的完整生物链。
2.建立宝桑园生物多样性示范区
宝桑园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农业为背景,开辟建设农业大观园,并利用建设经验建立宝桑园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如建设“宝桑园生物多样性示范区之草本植物示范区”,草本植物作为适应性极强,照管成本低的生物,具有覆盖土壤,吸收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吸附降解灰尘等生态保护功能。夏枯草、薄荷、野、生地等草本植物是具有药用价值的药材,宝桑园可在这些草本植物生长地附近建宣传栏介绍其药用价值,普及游客的科普知识。灰灰菜、白蒿、马齿苋、蒲公英、荠荠菜等是营养丰富且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用野菜,宝桑园可以开展“采摘野菜活动”,带给游客一种回归自然的乐趣。而野、鸢尾、星星花、打碗花、芍药等众多野花同样可以起到美化大地的作用,为宝桑园增添生命气息,宝桑园可以设立“插花艺术馆”,聘请专业插花老师教导游客采摘合适的野花来设计观赏性极强且富有大自然气息的新鲜野花。
3.建立健全宝桑园生物保护区开发的规划机制
确保宝桑园生态可持续发展需正确分析园区环境容量。中国科学院崔凤军博士后将这种容量能力定义为旅游环境承载力(TECC),其内涵为:在某一旅游地理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包括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污染、适宜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游客数[4]105-109。而对旅游环境承载量(TECQ)赋予新的含义:旅游地区(景点、景区)在一定条件下实际承受的旅游数(或活动强度)[5]303—308。建立健全宝桑园生物保护区开发的规划机制,应对现有的生物资源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确定宝桑园的环境承载力和环境承载量,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旅游规划和游客接待计划。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旅游活动的前提,大力推行生态保护和建设,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是维护园区内的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6]8—15。只有完善宝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确保宝桑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保护区是一个有限的生态系统,宝桑园要根据园区的环境承载力和环境承载量来确定各个时段的游客容纳量,通过游客休闲区,游客等候区,游客禁止区等多方面游园设施建设来规范游客活动;通过游园指引图等规定游客的旅游线路,控制游客的旅游时间等;通过聘请高素质专业导游对游客进行宣传和教育。告知游客宝桑园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知识和生物保护区的管理方法,教导游客正确的游园技巧,力求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知性之旅。
(三)深入分析人文资源,突出文化交流性质
1.精选特色文化,提高人文资源吸引力
宝桑园生态旅游开发中应深入开发特色桑蚕文化,普及桑蚕古今历史知识体验,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公众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环境生态意识,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消费者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可以实施深度开发华南桑蚕文化战略,营造浓厚的桑蚕文化旅游环境。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等特色华南文化,突出游客怀旧情结。同时,在全园开展文化环境建设,整治宝桑园环境,在游园主要线路区建筑装修,加强绿化,提供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让游客享受轻松的游园心情;树立宝桑园商业形象,注重商品包装与宣传,在产品说明上介绍华南桑蚕文化,组织企业员工积极到全国各地进行宝桑园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积极与知名旅游企业建立旅游营销合作关系,提高消费者对宝桑园的文化认可度。
2.弘扬民族文化,凸显人文资源真实性
宝桑园可以通过“宝桑园桑蚕文化节文艺晚会”等活动打造精品文化旅游节目,通过小品类节目、话剧类节目的形式介绍华南桑蚕文化的浓厚历史底蕴,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把“宝桑园桑蚕文化节文艺晚会”逐步打造成为艺术风格独特、民族文化气息浓郁的生态旅游品牌活动。
3.鼓励游客参与,体现人文资源趣味性
宝桑园人文旅游资源的传播要充分发挥消费者的主体作用,第一,企业应拓宽发展思路,吸引知名企业投资,为宝桑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经济基础;第二,园区旅游资源的发展应重视人际传播,调动消费者人文旅游资源传播的积极性,在华南人文资源研究特别是历史文化研究中加大资金投入,组织相关的知名教授开办华南桑蚕文化等历史人文知识讲座,一方面,可以加强广州市本地区民众对广州本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强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有利于拓宽人际传播的广度;另一方面,将人文研究成果撰写进宝桑园园区讲解员的导游词中,并加强对导游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传播广州市人文资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扩展人际传播的深度。文化体验与旅游相结合能最大程度上调动游客,满足消费者感受大自然的精神需求,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当地旅游开发、管理与服务。通过鼓励消费者参与宝桑园新型农业技术的观光和实践,并且对高科技产品进行包装宣传,积极开发桑蚕文化旅游纪念品,通过游客这一宣传主体向外界宣传推广宝桑园,必将让宝桑园区中更多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产品进入市场。
参考文献:
[1]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3]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1).
[4]崔风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理,1995,(1).
篇7
>> 探索城乡一体化新模式 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浅析“大检修”体系下的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浅析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 浅析一体化教学模式 南宁借、用、还一体化融资平台建设新模式 “社区、医院一体化”糖尿病管理新模式 构建情报分析能力的职教一体化创新模式 阅读写作一体化语文教学新模式 供电安全管理新模式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应用 应用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探索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新模式 探索台网融合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通信协作产品的“一体化”新模式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 给排水课程群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着力探索片区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探索中职一体化教学的新模式 中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探析 “教学与研发”一体化的校园纪念品新模式研究 产教结合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王玲凤.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29(11)
[7]志宏.发达国家的老年教育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9)
[8]刘红,张妍蕊.对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
[9]洪娜.浅析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哲学社会科学专辑
篇8
近年来,丽江深入开展产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成生态产业基地440万亩,建设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30个、农业精品庄园12个,打造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云南省著名商标26个、云南省名牌农产品14个,形成了以优质烟叶、螺旋藻、芒果、雪桃、中药材等为主导的丽江高原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按照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菜则菜、能复合则复合的原则,大力推进蔬菜、水果、药材、烤烟等特色经作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出率,延长产业链,实现提质增效,加速产业品牌化。
烟茶桑效益提升。按照“控制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总体要求,以丽江金沙江黄金河谷津巴布韦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为突破口,完成烤烟种植24.3万亩烤烟收购60.5万担,烟农总收入8.77亿元,烟税收入1.7亿元,烟农亩均收入3609元,比上年增收139元。
生物药材迅猛发展。作为丽江市大生物产业的重头戏,生物药材产业凭借自然资源和生态气候优势,完成民众自发种植向产业化发展的转型。2014年丽江市中药材种植呈井喷之势,新种面积11.8万亩,加之往存面积8.2万亩,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农业产值达28亿元,涉及47家企业、282个专业合作社、1301个专业种植大户和近4万农民参与中药材产业的培育和建设。丽江市适宜和最适宜种植中药材的面积分别有92.5万亩和57.9万亩,分别占158万亩常用耕地的58.5%和36.6%,中药材发展前景广阔。
现代牧渔加快推进成规模化发展。通过狠抓政策落实、基地标准化、疫病防控、品牌打造等重点环节,畜禽存栏、出栏稳步增长,行业转型升级加快。
篇9
【论文摘要】 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陕西应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措施,规范、引导和支持这一行业的发展。
一、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陕西是全国旅游大省,2006年全省游客接待量达到7056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69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全省11个市、区以“农家乐”形式为主体的乡村旅游蓬勃开展,2006年“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已经达到4000多家。今年来,为响应国家旅游局和 农业 部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扎实推进新 农村 建设的部署,先后下发《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 指导 意见》和《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农业厅关于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省旅游和农业部门还联合成立“陕西省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指导和领导。全省已经明确提出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中期目标,即到2010年,要实现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2.1万人,间接就业5万人,旅游从业农民年均增收5%,建成10个乡村旅游特色县、50个乡村旅游特色乡镇、5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5000个特色“农家乐”经营户的目标,力争使乡村旅游成为全省国内旅游 市场 的重要支撑之一。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的乡村生态 环境 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体验性度假方式,随着 社会 主义 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陕西省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以“农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旅游服务项目在全省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成长。
[jp2]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陕西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提高了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改善了居住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分工,旅游业逐步成为农村新的 经济 增长点,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陕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措施,规范和引导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在陕西,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是村民依托农田、果园等乡村自然资源自发开展起来的,层次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 管理 ,陕西省乡村旅游没有形成规模,特色不鲜明,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
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陕西省乡村旅游开发依然停留在档次低、质量低的层面,与农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忽视了对乡土 文化 、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这一产业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缺少“只此一家”的独特之处和浓郁的农家特色,不能满足群众对乡村旅游的期待。
3、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当前,制约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首先,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乡村旅游经营者将眼前利益看得过重,只顾眼前凑合接待,没能很好地考虑将基础设施改善后将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更没有考虑如何将乡村旅游持续地发展下去。
4、乡村 旅游 管理 人才欠缺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 指导 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 心理 ,错误地认为旅游者看见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导致从业人员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三、陕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规划和行业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做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可以使景点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相互协调,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乡村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本地特色结合,加强本地村民的参与,充分利用自有设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保持乡村原有的 文化 特色。与此同时,应特别注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设的整体规划。其次,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 市场 秩序。要建立完善服务标准、旅游投诉制度和旅游 行政 处罚制度,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行业管理体系,使之逐步规范。
2、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一定要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 历史 风情,突出当地 民族 文化特色,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丰富旅游内容。
3、走借力发展之路
[jp2]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 环境 改善、 农业 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上予以支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4、予以扶持,简化手续
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处于市场培育期,仍是微利经营,需要政府的扶持:参与乡村旅游区(点)开发、 投资 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应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看待,享受国家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贫困乡村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应在申领扶贫开发资金或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乡村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应纳入 交通 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规划之中,并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水体面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程,应纳入农业部门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之中,优先得到支持;对纳入统一管理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只办理 工商 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 税收 方面实行定税,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在经营户房屋统一改造、统一 建筑 风格的建设中,规划、土地等部门应减免相关费用。
5、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 教育 、农业科技、旅游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6、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服务
陕西省多数乡村旅游还处在分散经营、自主发展的初创阶段,服务水平、管理经验、经营手段和 营销 策略还较缺乏。全省各有关部门应该全面协作,才能更好地发展陕西的乡村旅游。
篇10
沂蒙革命老区重点产业的选择
在确定重点产业选择方法时,按照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可行性的要求,主要从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带动能力和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产业发展基础。对产业发展基础的衡量既要考虑沂蒙革命老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也要考虑现有的产业结构及已经具备一定优势的行业。自然和社会条件。沂蒙革命老区地处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中间地带,处于南北通达、海陆兼济的枢纽地位,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适宜工商业发展。当地人口众多,2010 年总人口超过 1 500 万,历史文化传统优良,能够为制造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区域内地形多样,生态环境良好,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生产独具特色。优势产业比较。区位商理论是一种比较便捷且科学的考察优势产业的方法,运用此方法对2010 年沂蒙革命老区和山东省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看出老区各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及优势地位( 表 1) 。从表 1 看,老区的一产专业化程度更强,二产的专业化程度最弱。结合三产结构比例观察,老区的服务业占比高于全省服务业占比,但区位商的情况表明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与全省相当,说明服务业在沂蒙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而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沂蒙革命老区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区位商采用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测算,得出区位商值高于 1 的行业如表 2、表 3 所示。区位商的测算结果清楚展现出沂蒙革命老区当前的优势产业情况,但这种分析方法只是对目前的产业情况作静态分析,而不能基于区域所处的阶段及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做动态总结,更不能把影响区域外部环境的变化、宏观政策、产业发展前景的影响等因素考虑进去。因此,当前的优势产业不一定是未来重点发展的对象。产业带动能力,主要从产业关联度、技术溢出效应、劳动力吸纳能力和能否形成区域品牌效应等方面考察。由于目前没有沂蒙革命老区的投入产出核算,无法应用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感应度系数测算老区各行业的产业关联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产业链条长,技术先进并对周边行业具有传播能力,能在较短周期内制造出高端产品的行业以促进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技术不断进步,价值链向高端发展,进而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对沂蒙革命老区,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等行业都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根据 2010 年统计数据,老区劳动力吸纳能力最强的行业主要有农副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木竹藤草及皮革、羽毛加工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还要关注对区域经济有较强支撑作用的产业,如金融和生产业等。产业发展前景可以从市场前景、技术提升空间、国家产业政策等方面衡量。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生产业等行业都属于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据山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临沂是山东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型建材生产基地。整体来看,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金融业、新型商贸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等对老区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有重要意义。
重点产业发展思路
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在“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沂蒙革命老区的重点产业应包括农业及各类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金融、旅游和商贸物流等( 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条,建设特色生态优质农业生产基地,培育高端农副产品品牌。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畜则畜的原则,大力培养专业村、专业乡镇、专业区域,形成粮食、蔬菜、畜牧、林果、中药材、苗木、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生产格局。在各类生产基地建设中,以提升产品价值为目标,培育高端产品,精心打造名优品牌,使老区的农产品在农产品市场中取得价值链优势并成为沂蒙革命老区的区域品牌( 沂源、临朐、泗水、新泰、五莲、莒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十五年计划纲要) 。经过多年发展,沂蒙革命老区尤其是临沂市的装备制造业逐步形成了多品种、全系列的各类产品及配套体系,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升,骨干企业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当前面临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战略机遇,老区周边港口群大规模建设的市场机会,需求潜力较大,市场前景广阔。装备制造业发展应该坚持规模化与高端化相结合,发展整机与零部件配套相结合,积极引进技术与增强自我开发能力相结合,提高产业集聚度,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并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使沂蒙革命老区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产品有: 工程机械、农林机械、机械配套类,开展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工作等。在沂蒙革命老区医药制造行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形成了以鲁南制药、罗欣药业、新时代药业、瑞阳制药等企业为龙头的医药产业集群。具备了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环境负荷小的新医药产业的良好基础。今后应加快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的开发; 加强制剂科研,提高制剂产品档次; 推进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尽快实现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 加强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和科学化,引进和利用先进的提取、纯化和制剂技术改造重点中药企业,全方位提升中成药产业,着力培植中药现代化示范基地。新材料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高技术陶瓷、特种纤维、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在国内具有优势。沂源县是我省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在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应当以高新化、集群化发展为原则,加强科研投入,夯实产业基础,注重与电子信息、冶金、机械装备制造、建筑、化工等产业配套衔接,大力发展信息新材料、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纤维新材料、半导体照明用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及特种工程材料等产业。由于具备环保特性和新能源特性,新能源汽车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临沂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低速电动车生产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未来发展应重点突破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电动客车、电动乘用车等整车系统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生产体系,打造技术领先的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健康高效的金融体系对经济改革和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十二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沂蒙革命老区应着力完善区域内金融市场体系,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把临沂打造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这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还要通过信贷结构促进老区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为企业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通过金融对外开放合作促进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健康便利发展,通过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促进经济秩序的稳定。大力发展新型商贸物流业,构建新型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和大宗货物快捷分销体系。完善商贸市场服务体系,规范市场管理秩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整合提升物流企业,鼓励适度并购扩张,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综合性的专业物流体系,充分发挥老区南北通达、海陆兼济、临近港口、接壤中原的交通区位优势,形成以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构筑集聚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商贸物流平台,以大企业、大市场、大交通为载体,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其次要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提高商贸物流的国际化水平,通过独资、合资、合作方式和连锁等渠道,建立国际贸易网络和国际流通网络。抓住全球产业重点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契机,抓住我省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引导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制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借鉴国际先进的发展理念、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促进服务品牌创建,强化人才支撑,准备迎接商务服务业的黄金发展时期。重点发展企业管理、法律、咨询与调查、广告业、知识产权、职业中介、市场管理、旅行社等领域的服务业。沂蒙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应当依托优秀的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全面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强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创新管理方式,提升运作水平,规划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影响力较大的文化品牌,着力发展红色文化、影视拍摄、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印刷包装、节庆会展、动漫游戏、民俗工艺、书画艺术、媒体广告等产业。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发展基金,降低准入门槛,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沂蒙老区同时具有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红色传统教育旅游资源的地区,应加强统一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建设三者有机结合的旅游胜地是沂蒙革命老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打造区域名牌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