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仿古建筑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技 地域性 生态 表皮 生命 环境景观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科技――千百年来,这个词创造过很多个曾经的“神话”:汽车、飞机、电灯、电话、计算机、宇宙飞船……不计其数的人类头脑中匪夷所思的想象,因为科技而变为具象,彻头彻尾地改变着、推动着我们的生活。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载体。中国文明历史久远,然而较之拥抱过去,我们对于展望未来表现出更高的热情。科技馆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中,作为一个特殊的象征,积极地应对一系列的矛盾与挑战――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工、智慧的逻辑与奇妙的宇宙。科技馆的使命是创造一个开放和互动的场所来教育、启发、刺激和鼓励人们,去获取超越所有实体、社会和生活界限所需要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
本文以杭州市科技馆建筑方案投标为例,对科技馆方案设计做一次总结与回顾。
一、工程概况
1、项目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杭州市科技馆建设项目用地位于杭州市闻涛路以南,秋水路以北,汉江路以东,腊梅路以西地块。用地西边为汉江路步行街,北边为沿江景观文化水域区块,东边为规划中的滨江区演示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
场地内绝大部分为农业用地,地势平坦。项目总征面积18727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6178平方米,道路代征面积2009平方米。
2、工程概况
杭州科技馆是传播科学知识,开展科技活动和学术交流的综合性多功能科技馆;是展示杭州科技、经济、文化发展和最新成就的重要窗口;是提高公众科技素质,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激励创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地;是杭州市开展科普、科技活动和特色旅游的重要设施和标志性建筑。
二、设计构思
1.立意
中国人讲究意在笔先,无意则无义。杭州市科技馆是展示杭州科技、经济、文化发展和最新成就的重要窗口,方案的设计无疑也承担着体现杭州独特文化特质的责任。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是水的城市,代表了柔美,意味着灵秀---水是杭州的灵魂。本方案基地位于钱塘江南岸滨江区闻涛路以南,北侧为沿江景观的人工湖水面,与闻名天下的钱塘江形成一动一静的水面景观。整个地块被水景包围,自然水成为不可取代的设计主题,影响着设计的各个元素。因此,我们把“水”作为科技馆展示杭州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的设计载体,来展示水的特征与科技的延想。
我们任意截取水滴落至水面的一个瞬间形态-水滴。一滴水延生出一个生命体,生命的流动延展出生态与科技的完美结合,阐述生命起源于水,科技以人为本的臻理。
设计直径15m的太空影院球体悬浮于建筑核心,围绕球体设置一个平静的水池。水池结合顶层的生态资源展厅布置,展厅内绿树流水、景色怡人,天窗带进的光线在水面上波动反射,整个空间充满了跳跃的光线与线条,使人犹如处于水天一体的大自然中。水流流经生态展厅由建筑屋顶跌落至一层地面形成广场水池,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水流仿若从建筑身后的水系延伸而出一条瀑布冲入湖底,将诗意的景观抽象提炼出精华所在。
悬浮于序厅的球体与方案立意相呼应,并拓展升华了空间的意义:悬浮在空间中心的小球体与屋顶包覆曲面结构一起形成清晰的卵状结构,球体象着“卵黄”,它代表着生命的孵化、人类与技术的孕生;以形象化的生命孕育状态引入有机体的重要概念,并象征性地将生命置于宇宙概念的中心。科技馆培育未来人才,催生新兴科技的期望与机能也悄然表露在这个有机的“孵化”形式中。
固态的水呈晶体结构,晶体是科技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元素。晶体通常呈规则的几何形状,并多以正四面体构成空间结构,而由此延伸出建筑的围护结构体系。围护结构以等腰三角形为基本模数进行编织,形成双层幕墙体系。结构体系不但具有较好的刚性,并且达到了生态节能的目的。在建筑外表面的设计中,窗洞的开启模仿传统中式花格窗,表达科技馆地处江南的文化意趣。
2.形体生成
在确定立意之后,科技馆形态的生成同时也是对基地和周边城市条件理性分析的结果。发掘基地环境的各种显性与隐性的因素是设计的先决条件,有时甚至就是设计本身。科技馆项目用地位于钱塘江畔,基地形状狭长,不利于建筑竖向发展;相反,这样的条件更利于建筑对于地块北边沿江景观文化水域景观的吸纳。
基地建筑红线为45米x156米的矩形,限于建筑容量,建筑布局势必充满建筑红线范围,底层周边退出一定的城市空间。建筑也必然形成一个完整的形体才能完成对其较大的展厅容量布局。
科技馆主体建筑以两个简洁的几何体量,金属质感极强的矩形实体与通透的玻璃体块的穿插为基本形式,形成展览的容器。由其生成的建筑体量低矮大气磅礴,整体结构不对称,具有方向明确的升腾和崛起感。同时,西低东高的建筑体量成为基地建筑容量东西不平衡状态的自然反应。从环境关系看,由西侧渐次升起的建筑和缓地接纳了基地西侧沿江景观文化公园的城市绿化,结合建筑顶层的绿化水景并将其带入。
其自身的规模和背后连续的城市高层天际线,处于自成一体的稳定状态,对城市空间形态而言,科技馆本身就是一件庞大的展品。
3.形体塑造
建筑主体外立面材料采用钛锌金属板,结构以规则的钢构架支撑,创造出整个建筑无可比拟的独特现代感,使人产生出富有科幻色彩的良好视觉感受。
建筑一层局部处理为退让的城市灰空间,架空处以“Y”型立柱支撑,从形象上代表着科技以人为本,科技被人类知识精英的承托之下稳固发展。
建筑沿江的不规则玻璃幕墙外立面是整个建筑惊艳的点睛之笔,视觉上的冲击孕育着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无限惊喜,在夜晚的灯光效果之下,建筑整体更为生动,仿佛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展示着科学技术的无穷活力。
为减少建筑体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设计将环境的一部分处理为下沉式庭院及水池景观。在下沉式庭院内,设计植被、水体、艺术和科技小品与户外展区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多层次,多对象、充满活力的活动空间。建筑与周围沿江环境结合为整体,设计用不规则玻璃体块,采用“借景”的手法将自然纳入建筑内并融为一体。
三、建筑总体设计
1. 总平面设计
总体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环境优势,力求规划详尽、分区明确、功能合理、交通流线顺畅,使整个地块疏朗而不失紧凑,简约中蕴涵丰富,形成有机优美的构图。
科技馆主入口设在秋水路上交通主干道上,方便车辆通行。江汉路设人流入口形成入口广场,人车分流,方便管理。在交通组织上,沿基地设车行环路,主要供消防车、布展车辆及部分内部车辆之用。地下自行车库出入口及地下车库的坡道设于建筑东侧,由建筑南面地下车库的坡道出,设计时结合地形,合理布局个功能区块出入口,互不交叉干扰。各功能区的人流可从各个方向进入建筑,科技馆的主要接待、礼仪及业务研究及工作人员出入口结合序厅位于建筑东侧。展品的货物通过建筑北偏西侧的布展口进入并可方便到达地下藏品库或直上各层展览空间。
交通组织上做到动静分区,所非机动车在入口附近的地面自行车停车场内就近停车或通过坡道进入地下室停车。
面对临街界面,本方案采取了尊重环境的态度,在建筑用地西侧设置地面机动车停车场及团体用大客车停车场。完整的绿化用地,即开阔视野增,并能结合停车,做到既美观又实用,争取不浪费每块土地,使各个空间做到最大面积又相互服务。
2、平面功能设计
杭州科技馆具有办公、展示、影院、培训、服务等多重功能。展示及观众活动部分为主体建筑的主要内容。建筑内容根据建筑不对称的特征分为三段,中段以悬浮的太空影院为主的序厅及中央共享空间,所有内容相关以科普教育业务用房与常设展厅,则依次分层设于建筑东西两翼。三个段落设计主题展厅各有功能与主题侧重,呼应“体验科学,探索未来”的主题串联成由原始自然宇宙生命起源到现代科学探索的发展轨迹。
建筑物流程的设计就是要激发敬畏感,产生惊奇。随着游客从主入口门厅进入宽敞大气的序厅空间,站在府展参观者可以感受到序厅空间攀升的韵律,悬浮于序厅的球体表面材料的光线变化及对高科技展品的体验。在逐渐熟悉各个功能位置后,游客可随意参观各个展区。
主题展厅参观流线设计为口袋式参观路线,参观者由中央交通厅进入一层主题展厅,随参观流线的结束由自动扶梯进入下一层展区。在每个展览空间外设计休息走廊,在这里游客可以停下来观赏室外环境,回味一下参观经历。
本工程在建筑容量和可建筑用地面积之间形成一定矛盾,经过仔细分析,最终建筑形成完整的四层展览空间的功能构成。
平面布局地下一层为地下车库、人防及设备用房,并结合下沉庭院布置餐厅、咖啡厅。咖啡厅面向下沉庭院处,为游客提供休息场所,寻思他们所看到的展品内容,并计划下一步继续参观的路线;地面一层设序厅、常设展厅,结合序厅周围设置了售票及游客服务中心等功能。结合一层展区形成6米层高的夹层作为临时展厅;二至四层设常设展厅,三层设太空影院及4d影院入口;科普教育、业务研究用房及管理保障用房均设于建筑东侧夹层平面。建筑总建筑面积(含地下室):33358m2,地上建筑面积:25868m2。其中:常设展厅:15520m2;临时展厅:1890m2;影视世界面积:585m2;科普教育用房:1530m2。地下一层高为4.8米,一层层高为10.8米,二层到四层每层高为7.2米。
篇2
关键词:仿古建筑;混泥土结构;设计方案;施工要点
1混凝土仿古建筑设计原则
在混凝土仿古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1节省建材木料从当前国内形势来看,木材存量比较少,尤其是硬木,主要靠进口。从工程建设造价上来看,木结构的建筑工程项目成本较高,不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节约成本。实践中,可用框架外包木板的方式做建筑结构的梁枋,比如慈溪佛迹寺工程,就起到了小材大用的效果。从这一方面来讲,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可借鉴但不能照用,建议用建筑模数对其进行设计,基本能够实现传统建筑形制即可。1.2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以屋顶檩条和桷板为例,利用混凝土进行支模浇筑,作业难度非常大。从传统风格的延续和经济性考虑,屋顶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施工建设。同时,室内可利用木结构进行装修,以此来传承传统的建筑风格,比如挂落、花罩等。在设计混凝土梁架时,应当充分考虑木构架的性能,将梁、枋、柱穿插环节处理好。1.3设计方案应当便于施工建设仿古建筑构件一般都非常的粗犷,很多精细装饰无法做到木材施工效果。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保留传统风格,简化木装饰,有效把握好混凝土建筑结构与传统形象之间的关系,方便施工建设。
2混凝土仿古建筑主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在混凝土仿古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和环节,以下对主要的结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2.1柱与柱础施工要点混凝土仿古建筑的柱子,通常是混凝土仿木结构,通过上漆仿木。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利用耐水原子灰进行打底找平,然后再涂两遍红色的亚光漆,就能够呈现出木柱效果;同时,也可以利用外墙防水聚氨酯仿古漆,并且在漆底扇灰掺加一定量的纤维素。对于混凝土柱而言,可利用面层贴木条和木板的方式来仿造木柱。在传统的建筑结构中,有瓜棱柱,其采用包镶等手法将几条柱拼接成一根大柱,既美观又省料、承重。在混凝土仿古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可借鉴该种方法,中间是混凝土大柱,周围包上若干个小木柱。以岭南地区为例,多数传统的柱础收腰都非常的小,此时混凝土柱难以有效地从柱础穿过,建议利用钢管从柱础穿过,然后与基础相互承接起来。完成基础施工以后,将空心柱础与基础套接起来,钢管向上伸出来,然后再与柱钢筋相连接。在实际施工操作过程中,应当先对柱础进行校核,做好相关保护措施,后续浇灌柱。再以江南北方地区为例,柱础一般为圆鼓状,能够将两瓣柱础紧紧地贴在柱上,大悲禅院即为典型代表。2.2墙面施工要点对于传统的建筑墙体而言,其墙体主要采用青砖墙建造。在设计过程中,只需对面层进行仿古处理即可,而且内部全部按照现代方式进行砌筑。以江南地区为例,传统墙体多为白灰形,在砌完墙体以后,面层直接抹灰即可。对于我国北方及岭南地区而言,墙体一律是清水砖墙,在混凝土仿古建筑施工过程中,面层利用青砖片贴黏即可,青砖片质感、色泽均与青砖类似。在仿青砖墙施工建设过程中,将青砖切成三片,并且将切片贴在墙体之上,效果接近传统效果。2.3梁架施工要点混凝土仿古建筑的梁架以混凝土结构为主,其施工要点如下:①雏形建造。混凝土框架借鉴传统建筑形式进行简化施工,梁架的截面为矩形,规格尽量与传统尺寸接近。②塑形。框架建成以后,将水泥、石灰和砂子按3∶1∶3的比例进行配制,并将混合砂浆均匀地涂抹在框架之上。根据仿梁架塑形,梁架形式尽可能地简单化。③上漆。根据设计方案,各部位按计划上漆。在对梁架上漆时,可参照混凝土柱的上漆操作方法。在梁架细部位置处理过程中,传统的梁头、短柱和梁底等均有雕花工艺,混凝土仿古建筑可在塑形过程中稍作修正。比如,在需雕花处镶嵌细木条,塑形后取下木条,并进行简单雕花。如果混凝土仿古建筑的梁枋截面较之于传统形式有较大的差距,则可将梁枋进行亚字形处理,并且在构件的两侧中部位置镶嵌木条,成型后再将其取下即可。2.4屋顶施工要点对于传统建筑而言,屋架多由檩条和屋面木基层构成,比较节省木料。对于混凝土板屋结构而言,屋面板一般都是混凝土板,而且上面铺设的是传统风格的瓦面;同时,在室内做吊顶,要将混凝土板掩盖住;檐口位置处理也非常的重要,檐口处建议改用木构屋面形式,但需严格处理不同屋面之间的接口。檐口用混凝土板,然后在板下钉上仿古木椽条。2.5斗拱施工要点在仿古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安装斗拱结构,目前很多现代的工程项目也采用斗拱作为装饰。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年代、地域,建筑中的斗拱结构和特点也不尽相同,斗拱施工安装过程中主要包括现浇与预制两部分。2.5.1现浇斗拱该种斗拱结构形式相对比较简单,而且斗拱的尺寸也非常的大。仿唐建筑,比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建筑群等采用了该种方式,整体性非常好,但是施工难度较大,模具损耗比较大。2.5.2预制斗拱在该种斗拱施工建设过程中,既可以采用混凝土、木材,又可以采用陶制构件,其尺寸比较小,而且施工较为复杂,整个施工过程按单元进行排列组装。以珠海圆明新园为例,其外立面就采用了装饰拱、插拱,整体效果比较好。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混凝土仿古建筑是当前和外来建筑市场发展的一种趋势,发展前景比较好,其中既有传统的艺术传承,又有现代建筑的安全性、牢靠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伟.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2).
[2]吕俊杰,王娟莉.钢筋混凝土仿古圆亭屋面施工工艺[J].建筑工人,2015(03).
篇3
关键词:CDIO 一体化课程体系 古建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08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倡导工程教育应当从科学向工程回归。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
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源于科研、企业中的设计项目、生产项目、研究项目或问题为载体,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找到如何完善自身知识框架的方法和途径。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有机、系统地将项目设计结合起来,通过有计划的服务活动与结构化的反思过程,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活动,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构建以项目为主导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新体系是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2.1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有精心规划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项目,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体化课程体系基于学院能力指标体系,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构建专业培养目标,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高度融合、高度关联的课程与项目,建设从三级到一级项目逐级递进的一体化课程。
2.2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要点
深厚的技术基础工作认知,CDIO的基础教育,不是简单削弱基础课程,而是根据工程的需要,为某个工作流程或整个过程重要的、持久需要的基础;为今后发展、进取需要的基础;建立一个长期为学生提供认知和发展的框架,学生能够从基础来分析、思考和设计问题。因此,重要的是如何将知识融入实践项目中。创建新产品、工艺和系统,CDIO为学生创造现代工程师的工作环境,以团队为基础创新工程产品、流程和系统,通过以项目为基础和动手学习,培养工作经验而整合课程,工作环境考虑先进性。
了解研究科技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不仅是了解技术,还要了解它如何影响社会,以及相应的责任;他们必须保持高度的道德标准,同时在服务社会和企业的过程中,制约商业化环境因素。
3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3.1 开设古建筑工程导论课程
开设工程导论课程,有利于让学生理清专业学习的结构和基本思路、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引起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并加强学习工程的动机。建议开设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于学生还没有基本的工程教育理念,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学生工程概念的建立。通过聘请古建筑设计或施工方面的专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到本学校进行职业的介绍和主题讲座;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到古建筑设计或施工现场参观,给学生最直观的职业环境体验和职业过程了解。使学生明确将来的任务和责任,更有利于在学校的项目教学中开发CDIO技能。
3.2 课程按照项目分级
依据教育心理学知识技能迁移的基本原理和学习层级理论,按照项目的规模、涉及的能力范围及程度划分为三个层级,通过三级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进行项目设置时,要求包括两个或更多个设计制作实践项目,让学生能通过构思、设计、制作、实现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获得。
一级项目,综合项目,包含古建筑主要的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综合项目。通过引入行业与岗位实际项目重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技能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化项目的能力。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的一级项目有:仿古建筑设计项目、古建筑修缮设计方案项目、古建筑施工方案编制项目等。
二级项目,课程群项目,基于多门课程、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主要训练应用多项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的二级项目有:古建筑工程经济标编制项目、古建筑施工组织方案编制项目。
三级项目,课程项目,基于单门课程,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而设,主要训练专项技能及应用能力。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的三级项目有:木作工程修缮设计施工项目,瓦作工程修缮设计施工项目,油漆彩画工程设计施工项目等。
3.3 集成化课程体系
以项目为主,把学科穿插其中做关联。这需要教师的团队合作,无论教技术课、专业技术课或者专业课的老师都要共同合作,研究怎么把课程关联起来。进行课程的整合,例如可以将古建筑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应整合成一门课程。化整为零可将原有的知识点分散到各专业技能课程中,例如将中国建筑史一课中的木作、瓦石、油漆彩画知识分别放到专业技能课程讲解。前置体验课,例如在学习专业技能课的设计和施工课前,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项目的难易程度,将一级项目在前面1-3学期实施,然后在第4学期里设置二级项目的综合训练项目。5,6学期通过一级项目综合项目设计和在企业实践,提高学生在实际生产实践中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项目课程体系框架进行了一体化的整合,更好地解决了项目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更好地进行同行业岗位对接。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2]查建中,何永汕.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三大战略[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2010年2月8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正式竣工。这个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重大使命的建筑注定了背负争议。从设计方案的征集、评选、破土动工到落成,中国馆前进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赞誉与批评。
中国馆的总设计师何镜堂回忆一路走过说他如履薄冰,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馆部副部长毛竹晨亦深有同感。
争议中出炉的中国馆
世博会的组织者于2007年4月25日开始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在建设部、中国建筑学会的支持和协助下,短短几个月内收到了设计方案344个。经过评审,其中“东方之冠”方案原则通过,并根据审议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深化和优化。2007年7月初,在上海世博局公布了上海世博会园区中国馆方案的征集结果后一个星期内,业内建筑师活跃的ABBS建筑论坛上,对此事的争论一直不休。这场声势浩大、备受关注的公开招标,在公布第一轮结果时,并未像国际上的其他设计比赛那样,将入围方案的设计图和设计模型等随入围名单一同公布,引来其他参赛者和众多建筑业界人士的质疑。
同年12月18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正式宣布开工建造,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也首度公布于众。
设计方案一公布就引起了众多的争议与质疑,认为如果这个建筑实现了,将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多少类似“东方之冠”的市府大楼、法院等建筑会步其后尘。同时有人对中国馆的“东方之冠”的仿古形象无法接受,认为,历届世博会各国都是以当时最发达的技术,最新的材料来展现自己国家的成就,但这个中国馆却以复古建筑的形象展示于众人面前,即不能表达科技的进步,也不能表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上海的国际形象和世博会的宗旨更是格格不入。
中国馆设计方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倪阳说当初在设计时都没想过这个建筑一定要像什么,只是觉得要做一个很中国的东西。
官方对这个方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既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又兼具国际理念、现代感和标志性,有助于全面演绎世博会主题。很多参选的评审大师们也都对此很推崇,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认为,它让人联想起城市经络路网、传统构件斗拱以及青铜鼎,文化内涵丰富,简洁的造型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然而年轻设计师和建筑评论家却并没有给这个另类的建筑任何好脸色。在ABBS建筑论坛上,同行们对“东方之冠”提出尖锐批评,他们用“古代的大帽子”、“红色的锅”、“倒立的半金字塔”等称呼批评此物造型无创意,“花钱买了假古董,对创新精神绝对是一次打击。”而网上更有评论指责其涉嫌抄袭了1992年安藤忠雄在西班牙萨尔维亚世博会上设计的日本馆。
“看到设计方案真的有点失望,在创作上利用了斗拱的旧元素,但是却没有挖掘出任何的新意,而且相比较1992年日本馆,这个也缺少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建筑独特的表现手法。此外,在展馆的功能性上,中国馆的设计也是比较缺乏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轻建筑师直言不讳地向记者评价。
如今竣工的中国馆已经和上海融为了一体,这座高69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红色建筑醒目地提醒着每一个人世博会临近了。有鲜花掌声,也有无情的批判。一路成长,中国馆背负着太多的压力,而何镜堂和他的团队也确实如他所说一直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在竣工那一天,很多中外人士说这座建筑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是中国馆,非常有中国气派,既传统又现代。“这样的评价让我欣慰。”作为主设计师,年过七旬的何镜堂终于露出了笑容。
“建筑本身有物质的一面,也有精神的一面,物质的本身很清晰,技术的部分对还是不对,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但是文化层次见仁见智,不同人的文化功底,一个人情绪的好坏,判断都会不同。对于任何一个建筑,谁都可以提意见,建筑没有100分,没有最好的建筑,只有相对适宜的。”面对舆论对中国馆从未停止的争议,何镜堂选择了将评判留给时间。
妥协下的产物
在上海世博会主办方的机构设置里,中国馆作为单独的一个部出现着实可见对它的重视程度。在中国馆部的办公区的墙上贴着一个工作表进程,密密麻麻规划着从成立到最终完成要做的所有项目,非常细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有一个口号就是5+2,白+黑,现在到了倒计时的冲刺阶段,真的没有太多休息状态。”毛竹晨笑着说。
如何协调各个方面达到一个最佳的效果是这个团队的重点。这里每天都充满着各种技术层面的争论声,而最让毛竹晨难忘的就是中国馆内部建筑的设计修改。
按照原先的设计,中国馆本身无论是外立面还是空间布局都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在内部有一个从地面直通顶部的洞,意为天地相通,这是建筑师为其赋予的一个雕塑意义。然而这个设计在布展考量中却出现了格格不入的矛盾。“着手设计时发现这样做展示面积太小了,对于这么大型的展览场所来说根本无法满足接待量。”毛竹晨将这一结构性矛盾向何镜堂说明,说服他修改设计,最终,为了布展的需求,这个贯通的洞被填了起来。“作为这个设计的建筑师何院士来说真的是忍痛为之,因为这样做他想要表达的理念就不存在了。”毛竹晨也不无惋惜地说。
很多中国建筑师在谈到建筑创造力时都讲到了做大型公建的不易之处。在采访中,一位年轻建筑师的话颇具代表性,他说有时候往往并不是建筑师没有思想、能力和创意,而是不得不对现实妥协。“中国素有中庸主义的传统,而且众口难调,做大型公建要顾虑和平衡、妥协的地方相对要更多,如果最后呈现的效果是可以达到双赢的那就是最好的结果了,至于自己的想法,到最后可能只能是无奈了。”他勉强地笑着说。
尽管世博会是一个宣扬创意的舞台,但是也无法忽视现实功能性的考量,很多设计的艺术性要向现实妥协,而这种妥协也绝不仅仅是一次而已。“其实为了满足主办方的要求和一些功能性的承载,中间的过程修改了很多方案,最后呈现的东西和最原始的方案设计是不一样的。”倪阳说。
倪阳说他自己更喜欢做比较现代的东西。在最初的考量里,这个设计团队做了很多关于如何展现中国特色的思考。“中国的东西相对是比较中庸的,它不是特别透彻、特别清晰的,包括我们的画,那笔触也不是非常清晰的,在观察中国文化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方面的表达都是如此。”于是,在最初的设计方案里,现有的中国馆只是里面的一个芯,在它的外面罩了一个干净的半透明盒子,有点类似水幕的感觉,相对具有现代感。
“这个设计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后来专家组再看的时候觉得里面的设计是个不错的方案,建议是让我们把外层的东西去掉,像剥开面纱一样。所以后来呈现的东西就是里面的那个芯。”倪阳说。
是所有展馆之最
对中国馆的工作人员来说,人们对中国馆倾注的关心和热情是压力也是动力。毛竹晨说来这里工作的人都比较有理想主义精神,她笑着说:“大家不图什么,只是想要参与,这是一种难得的经验。”
最开始工作的时候,这里的每个人还只是有一个概念,就是要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在中国馆最初的设计策划中,他们想到了运用清明上河图素材,展示中国城市当中的两大特点,一个是人和人之间高度多元化、高度融合的状态;另外就是中国城市以及中国人生活方式中的环境友好。而在逐步的工作中,不断地增加新的想法、新的创意,希望可以做到把不起眼的东西变得丰满起来。
篇5
次日清晨,一轮朝阳露出山头,把山边的云层染得通红,晨风迈着悄然无声的脚步潜入窗扉,送来清新的空气并夹带着花的芳香。旅馆四周,鲜花簇拥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多美的堪培拉早晨啊!
催促着慢吞吞的儿女们吃完早饭,我们急不可待地来到花节展览地――联邦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绿清澈的湖水环绕着公园,猫眼似的湖水在微风吹拂下荡起一串串迷人的涟漪。再前行数十米则看到了堪培拉的花展。首先列队欢迎我们的是那鲜艳夺目的郁金香,有黄色的、红色的、白色的还有紫色的,枝枝色彩亮丽,朵朵芳香醉人。忽然,不远处好似一群蝴蝶在花中翩翩飞舞,走近一看,那不是蝴蝶,原来是一大片的鸢尾和紫堇,因其形状颜色酷似蝴蝶,故又分别称为蝴蝶花和紫色小蝴蝶。再往前走不远,3岁的女儿突然叫起来,“爸爸,那么多的小鸟站在花上,它们看见人来怎么也不飞走?”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那是花,不是鸟。“我告诉女儿,这些花叫飞燕草和天堂鸟,它们的形状长得像鸟。”正说着,一簇簇正开着白,红等颜色的石蒜这时候正在向我们招手,仿佛提醒我们不要错过欣赏它们的机会。
告别联邦公园,辞别斗艳群芳,来到国会山,新的国会大厦就坐落在这座山上。站在国会大厦顶上抬眼眺望,堪培拉依山傍水,贝雷・格里芬人工湖似条玉带环绕市中心,黑山和安士力山似两座守护神屹立于市中心两旁,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与新旧国会大厦遥相呼应,洁白如玉的旧国会大厦位于湖和新国会大厦之间。大厦附近的公路以新国会大厦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外伸展。科技博物馆、国立图书馆、最高人民法院和艺术馆等建筑物等有致有序地点缀在以“联邦大道”和“国王大道”为两腰,“宪法大道”为底边的大三角区内。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城市规划设计。当时(1911年)设计堪培拉是采取国际竞标形式进行的,在137个标书中,最后选中的是一个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地貌设计师贝雷・格里芬先生设计的方案,此方案的特点就是把堪培拉自然风貌与人工建筑群体最大限度地和谐、协调、统一起来,使堪培拉成为一个田园式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现代化都市。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设计师,堪培拉建造时所形成的人工湖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湖现在成了堪培拉一道优美的风景线,它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堪培拉市中心。使湖中景色锦上添花的当推那高入云端的大喷泉,它以火山喷发似的力量直奔天穹,然后随风飘落,其水雾在阳光映照下折射成一道道彩虹,景色十分优美,曾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留步,拍照留念。
新国会大厦是堪培拉标志性的建筑,于1988年落成使用,其设计也是采取国际竞标形式进行的,在1980年329个设计方案中,美国米切尔・吉尔格拉公司技冠群雄,一举夺标,具体负责该项工程的是澳洲出生的理查得・索拍。该大厦的建造特点也是尽量地使国会大山地形地貌和建筑物本身融合为一体,使两者巧妙结合得不动声色、天衣无缝。大厦的房顶全是草坪覆盖,看上去与其说是建筑物还不如说是被植上了草皮的山。大厦上下两层,内部廊深厅大,房间众多,装璜典雅,洁净明亮,17个设计精巧的大小花园有序点缀其中,花园静谧,小径幽远,真可谓是集办公与休闲于一体的极佳建筑设计。
再看大厦的四周,设计者独具匠心的设计风格由此又可窥见一斑上下两条公路圆形地环绕着国会大厦,周边有8个网球场和几个小巧玲珑的花园,其中左侧一个东方式的花园,亭台拱门,古色古香,进门处坐着一对汉白玉石狮,此乃为中国政府在1988年庆贺新国会大厦落成使用和澳洲建国200周年所赠,大厦前两侧曲线形的墙仿如两只巨大手臂,只要观光者一走近即被它拥入怀中。抬头仰望,只见一面约两个巴士大小的澳洲国旗在云端迎风飘扬。
走下国会大厦,来到离国会山大约100米的使馆街――福斯特街,这条街道上有近60个国家的使馆在此安家落户。由于这条街上使馆鳞次栉比,各国使馆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漫步在此街上就犹如置身于世界建筑博览会。因此,这条街为许多游览观光客所青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使馆,它北临风景秀丽的贝雷・格里芬湖,南眺气势雄伟的国会大厦,整个馆舍为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仿古建筑,飞檐琉瓦,金碧辉煌。主楼门前两侧各雄踞一座汉白玉石狮,楼内大厅和多功能厅装饰典朴,古香古色。主楼与大使官邸之间是一具有中国江南韵味的园林,假山玲巧,一弯池水倒映假山垂柳,人工喷泉点缀其中,小桥曲回连着亭台水榭,长廊内雕梁画栋,卵石小路曲径通幽。在主楼天井和大使官邸内还有一个具有传统风格、精巧别致的中国庭院。树上、假山、亭台、梁栋布满彩色小灯,国庆节或春节等喜庆的日子华灯齐放,流光溢彩,音乐响起,喷泉戏水,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华丽的宫殿。
游完使馆街,已是下午2点多钟。我们火烧眉毛似地来到黑山山顶,登上了堪培拉又一标志性的建筑物――电信塔。此塔始建于1972年,塔高195米,1980年对公众开放。由于它建造在黑山顶上,这使得它更显得高耸云汉,摩迫苍穹,气势十分宏伟,1989年该塔已被收入世界名塔史册。站在塔上抬眼极目,群山逶迤,奔走似龙,山光水色,碧树茵茵,一弯明镜似的湖水映照着蓝天白云,宛若一位身穿碧裳绿衣的仙女静卧在城市中心。
按预定游览计划,还剩下“小人国”公园没有光顾。看看天色,暮色似乎快要降临,于是,塔上的风光不敢再过多的留恋,只好急匆匆地来到“小人国”。谁知道仍未能赶上最后“一班车”,景点已经停止售票,和售票员好说歹说之后,她勉强让我们一行进入。一入园内,使我惊讶的是,这里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国”,“国”内所有的东西,诸如山水草坪、花草树木、牧场禽畜、楼堂馆所、风景人物等模型皆是小巧玲珑,栩栩如生,做工精细,鬼斧神工。这里,松柏苍翠,满园鲜花,小溪潺流,波光粼粼,船儿轻摇,绿影婆娑。我们穿桥过水,骑房跨屋,俯首赏花,驻足羡竹,最后坐上小火车绕“国”一周,全园风光,眼底尽收,那怡悦的心情,难以言表,笔墨难书。出来后,那天边的一抹晚霞勾起了我的离愁别绪。“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在这种离别、重逢、又离别不断交替中度过的,因此,由离别带来的黯然神伤人生中无法避免。回悉尼的路上,我一直被这种离愁别绪所侵扰。是啊,多么美好的一个城市,多么安祥的一个地方,多么优美的居住环境,我多么想能永远地留在堪培拉!
这次游览后,堪培拉给我留下了极其美好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直都有来堪培拉居住工作的念头,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直至1999年我太太和我先后在堪培拉都找到一份工作才了却了这份心愿。
如果说1993年的游览观光仅仅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话,那我们在堪培拉居住了近5年就像是拿着显微镜来观察这个城市,因此也就对堪培拉有了较多的了解。
堪培拉是在1820年首次被三名探险家,约瑟夫、詹姆斯和查尔斯发现的。但第一个在堪培拉定居的是一位名叫杰・摩尔的欧裔人,他当时在堪培拉拥有一个农场,基于土著人对这一区域命名的名字“肯姆培拉”(Kamberra)或“肯姆百里”(Kambery),他易名这一区域为“堪培里”(Canberry)。他的农场中心即是现在堪培拉市中心所在地。在1913年3月12日,堪培拉正式成为澳洲首都时才改“堪培里”为“堪培拉”。堪培拉现在是一个约有33万人口的城市,土地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拥有24个总森林覆盖面积约6000英亩的自然公园,全市绿化率达60%以上,还有许多小公园点缀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堪培拉的人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养花植草,一年四季,草坪青青,鲜花依季竞相开放,婀娜多姿。1993年来堪培拉之前,当朋友对我说,堪培拉是个漂亮的花园城市,有近10万个花园,我听后十分诧异,不解其意,后来才明白他指的是勤劳智慧的堪培拉人把他(她)的前庭后院都装扮成一个个漂亮的小花园,这样一算,堪培拉可不是有近10万个花园吗?
堪培拉不但春季美丽,她的秋天也同样迷人,可以形象地说,她一年四季都是一位人见人爱的美女。来堪培拉工作的头一个秋天,我带着全家再次登临电信塔,凭栏远眺。秋季的堪培拉,天高气爽,万里无毫,火红的枫叶和五颜六色的树木把整个堪培拉装点得五彩缤纷,似一幅美丽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