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经验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的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的经验

篇1

关键词: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3-0097-05

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方工业化发达国家也是现代农业的先行者,普遍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其农业本质上既是资本主义市场农业又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性和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这两重性特征非常明显。西方发达各国尽管由于历史、经济、地理和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不尽一致甚至差别很大,但现代化和市场化则是其农业共同特征和基本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国外农业研究中的基本模式和主要方法是把单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这种国别研究的优点是比较易于深入,缺陷是难以发现和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经验。本文试图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把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现象,以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观察事实为基本依据,从实践和政策角度,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做法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这种研究有利于深化对现代农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趋利避害根据我国国情适当吸收和借鉴,有利于少走弯路,更好地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政府的法律与政策供给:农业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

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并未完全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发达国家的农业在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是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以工业为核心、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第三产业的比重至少都在50%以上,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不超过5%。但由于其经济总量比较大,农业产值绝对量则相当大。农业不仅在其国内,而且在世界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发达国家的政府普遍对农业比较重视和支持,值得特别关注和深思。

美国是当今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但农业一直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目前约占其生产总值的2%多。但农业仍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仍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国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1993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为477.95亿美元,进口额为288亿美元,顺差接近200亿美元。到2002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为545亿美元,进口额为400亿美元,顺差达145亿美元。虽然顺差减少,但出口仍呈增长之势。

法国也是发达的工业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5位,其农业在世界农业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国甜菜产量居世界第1位,葡萄酒产量居世界第2位,牛奶产量居世界第3位,肉类产量居世界第4位,小麦、玉米产量居世界第5位。1993年法国农业总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却高达2795.75亿法郎,约合508亿美元。其农产品出口总额达328.1亿美元,净出口额为112亿美元。

发展农业必须高度重视农业,这是农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经验也有教训。美国从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农业大国,除了得天独厚的土地等自然条件外,国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十分关键。美国在建国初期曾有过农业立国与工商立国的争论,但“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这个信念没有动摇过,“以农立国”这个重农传统和基本国策没有动摇过。现在,美国农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较低,但政府仍然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一如既往地支持和保护农业。英国农业经历了从比较先进、衰退、恢复发展到实现现代化这样曲折的过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工业革命后至二战前曾经实行“英国工业、其他国家农业”这样的轻农政策。

发展农业必须有合理稳定的法律制度,这是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工业化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家庭农场是农业的基石。发达国家家庭农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法律和确立与实现的。美国1826年制定的“宅地法”,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现在,公司农场的数量在不断上升,所占农地面积和销售额比重较大,但是公司农场的基础仍然是家庭农场,小型农场数量仍占90%多。丹麦通过长期的,使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实现了农业经营的家庭化。今天,丹麦97%的农民为自耕农,出租土地只占3%。

发展农业还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比较多,需要政府发挥必要作用。政策和法律推动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一百多年时间里,美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采取了价格保护、收入支持、财税金融等政策,对农业发展作用巨大。二战后,英国为了扭转农业徘徊不前的局面,于1947年实施战后第一个农业法。此后,在1957年、1964年、1967年、1970年、1974年多次颁布鼓励农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使农业有了长足发展。

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农业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必须重视和支持农业。

二、农业的功能和产业定位:从保障温饱向追求效益转变

农业最基本的功能是解决吃饭穿衣即温饱问题,往往被认为是传统的低效弱势产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高效益证明,农业不仅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能够使农民实现富裕。

发达国家农业效益普遍比较高,是高产出高收益产业。其农业的高产出和高收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高。1991年荷兰的土地生产率为2468美元/公顷,劳动生产率是44339美元/人,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丹麦只有4%的人口(约1O万人)从事初级农业生产。但丹麦的农业却足以为1500万人口提供食物,相当于三个丹麦的人口。1998年,丹麦的农业劳动者约占世界农业劳动者总数的万分之O.9,但生产的肉类占世界的万分之92,谷物占世界的万分之45.3。二是农民收入比较高。1998年,丹麦农民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谷物种植者、养牛和乳品生产者、养猪农户年平均纯收入按2003年的汇率计算,分别为2.84万美元、3.31万美元和7.88万美元。这样的收入水平,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的。澳大利亚农业从业者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为农场主,农场主年均收入一般可达1O万澳元,这样的收入水平

在澳大利亚也属于中等偏上。这说明,农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完全能够成为高产出、高收益的强势产业。

发达国家农业之所以能够实现高效益,首要的是对农业重新进行产业和功能定位。发达国家普遍是把农业作为一种可以获利的高效益产业来对待的,发展农业不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利益。英国工业革命前后出现“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农业成为了一种可获利产业。丹麦一直把农业作为一种获利能力很高的产业来对待,甚至重新界定农业范畴,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丹麦的农业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农业不仅属于第一产业,而且延伸至第二、第三产业。这种产业和功能定位从根本上说,是其农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的。发达国家农业是资本主义市场农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本质的内在要求。农业面临市场竞争的环境,没有效益就难以存在。但它也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概念需要重新认识,农业的作用需要重新发现,农业的目标需要重新定位。

实现农业的高效益,需要符合效益原则的农业结构来支撑。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业为主导的农业结构,是发达国家农业实现高效益的关键之一。发达国家畜牧业一般占农业产值的60%以上,比重高的如丹麦占到3/4,比重低的如美国也在50%左右。畜牧业在效益和加工增值潜力上要优于种植业。畜牧业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原料的80%来自畜牧业,只有5%直接来自谷物。发达国家农业的高效益与这种农业结构关系极大。传统农业是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反映在农业结构上必然是以种植业为主导。现代农业重大的变化之一是畜牧业取代种植业居于主导地位,这是现代农业追求效益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重新认识农业,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调整农业结构。

三、农业生产方式与主导产业确定:面向国际市场和发挥比较优势

农业定位和发展原则问题解决后,农业发展进一步需要解决的就是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即主导产业确定、市场选择和生产方式问题。马克思说,资本无国界。国际市场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发达国家农业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较高,对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依赖普遍比较大。比如“贸易立国”的荷兰,进出口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90%以上,农业的出口率高居世界第一。1989-1998年,荷兰农业平均每年的净出口值达到138.07亿美元,按农牧渔业及涉农部门全部就业人数平均,每人创汇48691美元。

面向国际市场适时调整农业结构、确定农业主导产业,利用国外资源进行生产是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丹麦就是这样从种植业为主向畜牧业为主转变的成功范例。19世纪前,丹麦农业一直是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典型的传统农业。19世纪末,由于蒸汽船被广泛用于国际贸易,欧洲市场上大量充斥北美、俄国的粮食,使欧洲粮食价格下跌,饲料价格也随之下降。丹麦及时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变化,对农业结构进行了历史性的战略调整,以廉价的进口饲料大力发展畜牧业,使畜牧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主导部门,进而使畜牧产品成为重要的出口品。

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确定农业主导产业,则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做法。澳大利亚就是这样的典型。澳洲土地辽阔,有1/3的地区只适宜发展畜牧业,农用地的90%以上是天然草场。草场良好,自流井多,气候干燥,适于绵羊生长和繁殖,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明显优势。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澳大利亚确定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向。其养羊业规模很大,数量居世界第一,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1990年澳洲羊毛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高达90%左右,羊毛是其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全球化的视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现和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农业的国际化。

四、土地自然条件差异:规模型经营模式与节约型经营模式的选择

农业是一个自然、生物与人力结合的产业,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要素和条件。自然差异性与地域差异性是农业的重要特征。各国由于土地资源、人口数量、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农业发展的方式和道路也必然不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全球各地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差别很大。2002年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全球是1.1公顷,亚洲是O.5公顷,非洲是O.9公顷,北美洲是12.7公顷,南美洲是4.3公顷,欧洲是9.8公顷,大洋洲是16.4公顷。由于土地和人口等条件的差异,发达国家农业主要形成了两种土地经营模式。一种是土地规模型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土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大,讲求的是规模经济效益。它以地广人稀、土地丰富平整,适宜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为前提。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农业都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另一种是土地节约型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土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更注重单位土地的生产率和产出效益。它以人多地少,没有大面积土地可供利用为前提。西北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多属于这种类型。虽然这些国家的土地集中程度已经相当高了,但经营规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相比仍然差别很大。2002年,法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五国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分别为:22.6公顷、11.3公顷、12.8公顷、3公顷、1.8公顷,而美加澳三国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则分别为60.6公顷、123.1公顷、109.3公顷。

受人多地少和规模化代价高的限制,土地规模型经营模式绝大多数国家是难以效法的。在土地节约型经营模式下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多数国家的现实选择。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成功的路子。加强对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用资本、技术等替代土地,发展资本技术型农业就是一种重要的做法。荷兰全国耕地和牧场按人均计算,分别只有0.058公顷和O.069公顷(即0.87亩和1.04亩)。人均耕地低于中国的水平。由于缺乏土地,荷兰在不占用或少占用农田条件下发展棚舍养猪业和养禽业,大力发展替代土地的技术,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世界一流的温室,其玻璃温室占世界温室面积的1/4以上。荷兰的资本技术型设施农业创造了常规农业难以相比的高生产率和高效益,许多指标名列世界第一、第二。每公顷农用地(即耕地和牧场)净出口额达到15008美元,即每平方米1.50美元。这充分说明,土地节约型经营模式也可以创造高效益。

规模型经营模式和节约型经营模式各有优势。土地规模型经营模式适宜于可以大面积种植、机械化耕作的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生产。这样生产成本比较低,总效益比较高。美国家庭农场往往规模很大,种植业比重相对较高,基本原因就在这里。土地节约型经营模式则在无法机械化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因此,人多地少并不必然导致低效益,并不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逾越的障碍。农业发展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关键要在提高土地生产率上做文章,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大力发展土地节约型现代农业。

五、纵向一体化发展:农业综合效益和吸纳就业能力的提高

农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以农业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制革、化肥、农用机械等产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较高。农产品加工业在扩大农业市场、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业效益、防止农业萎缩、扩大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是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引擎和助推器。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普遍比较发达,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仅食品工业一般就占到其工业比重的10%左右,甚至是有的国家最大的工业部门。自1988年以来,法国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工业产品出口国,出口占世界市场的11%。食品工业是法国外贸出口获取顺差的支柱产业之一,世界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就有7家在法国。1990年,法国不包括酿酒业在内的食品加工业营业额达4000多亿法郎,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第1位,食品工业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4.4%。日本的“食品关联产业”由食品产业(包括食品工业、流通、餐饮业)与农水产业(包括食用林产品)组成。日本食品产业占食品关联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食品工业的销售收入占制造业总额的10%,从业人员占11%。

农产品加工业及其销售服务系统创造价值、吸纳就业的能力巨大,潜力不容忽视。农业是一个大体系。多数发达国家农业已经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1991年,美国农民创造出来的价值是1010亿美元,但美国消费者在食品上的支出却高达4860亿美元。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只占全国的2%,但在大农业这个体系里就业的人数却占到全国劳动力的17%。澳大利亚牛奶的产值是28亿澳元,加工后的奶制品产值则为85亿澳元,增加了3倍。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农产品加工业确实是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业效益、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的纵向一体化发展。

六、科技与资本:农业发展的两大内在基本驱动力

现代农业正日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是其重要特征。现代农业的高科技特征,从荷兰温室农业就可看出。荷兰的温室都具有现代化的设备,许多工作都由电脑自动控制,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机械系统控制不同种类花卉、蔬菜的最适温度、湿度、光照长度、水分、养分等等。优良的人工环境完全摆脱了自然条件的影响,实现了农业的工业化生产。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投资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并根据自身国情,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建立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完善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普及体系。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机械化和现代化程度与工业不相上下,有的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有些国家农业的资本和技术构成比工业还要高。投资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以法国为例,法国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国家大量增加农业投入起了重大的作用。1962-1986年,政府的农业预算拨款由76亿法郎增加到1137亿法郎,增加了14倍,农业在国家民用预算总支出中占13%。荷兰农场主一次投资几十万、甚至二三百万美元来改进农业生产设备相当普遍。

现代农业的高收益需要科技来支撑,发展农业必须有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美国是农业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农业保持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的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农业科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本从自身国情出发,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日本在全国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日本农业的推广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进行,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1994年,全国有591个“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协的近2万名营农指导员与普及中心密切配合开展工作。此外,还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说明,科技与投资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两大驱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发展。

七、竞争与垄断:过度竞争的利益流失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整合

发达国家农场规模总体上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也有一些规模巨大的农场。但农业的自然特性和家庭企业组织制度决定了,与工业相比,农业始终是一种生产经营比较分散、高度甚至过度竞争的产业。对工业来说,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很难超过一万家,少的可能只有几家,而且往往还有寡头垄断。因此,工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是竞争不充分和垄断的问题。对农业而言则恰恰相反,需要解决的是过度甚至恶性竞争的问题。因为农产品种类较少,产品差异性小而同质性高,生产高度分散,经营主体多。因此,防止过度竞争、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非常重要和必要。使农业生产者联合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变竞争为合作就成为必由之路和重要选择。依靠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并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经验。

农业合作社由农民自己建立,以确保真正代表自身利益。市场经济是利益分化冲突的经济。农民作为高度分散的群体要想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必须联合起来组建自己的经济组织,合作社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丹麦是农业合作社的摇篮,丹麦的合作社完全是由农民自己建立和所有并自愿参加的。农民是合作社的成员和股东,自主制订章程、选举董事会和任命经营管理人员。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及利润属于全体社员的民主管理,股东们既分享利润,也分担风险和亏损。

农业合作社使农民能够联合起来走向市场,是保护农民利益的有力工具。使农民减少风险、提高收入是合作社的基本职能。合作社的作用贯穿于农业产供销加工全过程,给农民提供销、金融、技术、信息等全方位服务。合作社通过合作销售使中间商无插足之地,有效防止了农民在销售环节利益的流失;通过联合采购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通过纵向一体化、发展深加工使农民可能获得较大的利益。完善的农业合作社服务体系是发达国家农业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在丹麦,合作社系统在全国农业生产资料采购量中占50%左右,出口的农产品约占全部出口的3/4。日本为了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国家、地方、基层三级农协联起手来,开展生产资料订购业务。由农协的全国性组织筛选厂家,以低价格批量订货,并专门建立农技中心对产品进行检验,确保农民从农协购买的生产资料不光价廉而且质优。基层农协还建立农产品集贸所,负

责当地农产品集中、挑选、包装、冷藏,然后组织上市。农产品通常采取竞买的办法销售,只有那些出价高、信誉好的批发商才能拿到定单。日本农协为农业告别传统经营方式发挥了巨大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要通过农业使农民增收,必须在产供销各个环节做文章,关键之一是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越高,他们的利益越能够得到保护,收入也就越高。

八、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人力资本投资与高素质农民的培养

现代农业的市场化、科学化特征和家庭经营方式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兼备农业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两种身份,需要具备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和市场经营等多种能力。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素质的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培训农民。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培训与提高,有的甚至要对从事农业的农民进行资格认定。1986年仅法国政府的农业智力投资额就达50亿法郎,占农业部预算的36.8%。丹麦要求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必须受到一定的基础教育,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甚至需要获得绿色证书。丹麦法律规定,农民要购买30公顷以上土地的农场,必须持有绿色证书。

培训农民的目的是要使农民成为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一流的农业需要一流的农民。荷兰把造就世界一流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荷兰农民固有艰苦奋斗、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和长于经商的特点,国家又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使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由一流的农民创造一流的农业。

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发展农业教育。发达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法国建立了以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民业余农业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教育体系,仅高等农业院校就有38所。发达的教育体系有力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全国60%以上的青年农民都达到了中等农校毕业水平。

研究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经验,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农业仍然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完全能够成为高效益产业。农业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人多地少不是农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各国必须立足自身国情,面向全球,走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5][13][21]农业部中欧农技中心,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2-11-20

[2][19][23][27][29]法国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全球农业网

[3]罗荣渠,序,现代化新论续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英国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3-6-6

[6][9][12][25][28]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丹麦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3-6-19

[7]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英国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3-6-13

[8][15][17][18]农业部中欧农技中心,荷兰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2-11-20

[10]中国驻丹麦使馆,丹麦农业概况[J],阿里巴巴网,2001-11-3

[11][22]聂建明,澳大利亚农业[J],作物研究,2005,(01)

[14]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J],中国科技信息网,2005-12-20,

[16]澳大利亚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

[20][24][26]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日本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3-6-6

篇2

关键词:科技金融;农业发展;借鉴经验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55-01

一、美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分析

1.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

由于美国风险资本对于科技创新领域投资的热衷,决定了美国企业投资资金主要用于企业创建初期以及发展阶段,这就为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的研发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良好的发展平台。美国政府为了平衡风险、减少风险、增加企业创新积极性、鼓励企业风险投资,制定了一系列税务改革政策以及降低贷款利息政策,以加强经济市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

2.信贷保全体系的构建

目前,美国在科技金融全面扶持农业发展的过程之中,根据适用范围形成如下几个层次的中小型企业信贷保全系统。一是全国性信贷保全系统,它是由小企业管理局及所在地的办公室直接管理。一般情况下,通过政府信贷保全系统,中小企业科获得商业银行长达25年的贷款,并获取利率优惠。二是区域性信贷保全系统,它是由地方政府来进行管理的,依据各地具体情况不同而实施不同的政策。三是社区性信贷保全系统,它是为社区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有助于推动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组织的建设。

3.债券在市场上的灵活发行

发行债券,是企业最为有效、最常用的融资方式。美国政府为农业企业债券发行制定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用以支持农业企业的融资活动,促进农业科技化、信息化发展。在具体工作当中,只要农业企业和证券公司对债券发行的聚义条件协商一致,就可以实施债券发行活动。这就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平台,有助于解决企业建设初期和发展阶段的运营资金短缺情况。与此同时,农业型的中小企业还可以获得美国政府的小企业管理局提供的直接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以及管理支持。

4.建立健全的科技金融资本市场

建立健全的科技金融资本市场,是农业型中小企业创立和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目前,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府政策中,不仅仅只有政府财政支持以及信贷保全支持。例如,美国的联邦土地银行可向社会以及金融市场发行债券以及票据筹集资金。此外,美国还为科技型企业以及小企业能够顺利的进行融资活动,而成立了专门的融资市场。

二、我国科技金融下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从内在逻辑上看,农业产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的支持,科技金融与农业产业的结合,能够实现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也是国际民生之本。但是,近几年来受到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可被农业产业利用土资源减少等威胁,农业产业已经成为弱质产业,全面扶持农业产业的振兴与发展科迫在眉睫。科技金融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融资支持、技术支持以及管理支持,使得农业产业能够得以顺利发展。

2.我国科技金融下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缺少发展资金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严重缺少发展资金。这就使得许多新技术、新成果在探索和研发的过程中,因为缺少资金支持而被迫停止或者暂停,从而减缓了农业产业企业的前进脚步,致使农业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2)缺少扶持政策

在科技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政策性金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现有的政策性银行并不能为科技金融提供专业支持,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另外,信贷保全体系以及风险补偿机制也缺少规范、有效的规章制度,立法环节也有其滞后性。

(3)缺乏人才支持

企业要进行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企业科技创新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咨询等各环节中,人才成为实现科技创新目标的关键因素。我国农业企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企业急缺高素质的科研型人才、技术性人才以及管理型人才。

三、美国科技金融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迪

1.建立健全信贷体系,改善信贷环境

良好的信贷环境是金融市场保持有序发展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由政府出资,采用市场化管理,使竞争与机遇并存,同时,与金融机构联合,监理企业信用档案,用以监督企业信用度和偿还能力。

2.扩展科技金融融资渠道,实现科技融资多元化

我国要全面实现政策性金融的杠杆作用,完善科技银行的运行体系,明确科技银行的法律地位。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政策性担保体制,完善相关制度的同时,探索和开发更多的担保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用以扩宽科技融资渠道,实现融资的多元化。

3.完善风险投资建设

在完善风险投资方面,我国政府要基于大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为农业企业提供积极的财政、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信贷政策。此外,放宽国外资本流入的条件等灵活性融资方式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篇3

【关键词】 农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进入了积极发展工业的狂热阶段,进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最终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工业革命前多是农业国。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工业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都高于发展中国家,为了弥补这种差距,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工业建设,进而忽略了农业的独立性与重要性,将农业变成了为工业发展提供生产原料及农业剩余产品的附属产业。而随着粮食也进入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又凭借其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机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价格,造成粮食垄断,进而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开始重新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审视和定位。本文就分别探讨农业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起的四大作用。

一、提供了基本生产资料,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

发展中国家的人多地少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为农业生产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生存需求,另一方面还要为其他产业提供生产原料。而人们要进行其它产业的生产活动,先决条件就是要依靠粮食生存下来。如果粮食供应不足必然会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劳动积极性。

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与农业产量不成正比,以至于农业生产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求又难以满足国家其他产业的发展,若满足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需求又不能保证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一矛盾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

因此,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和其他产业发展需求,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从我国来看,超级杂交水稻的产生极大地满足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加快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它不仅仅是我国农业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前进了一大步,甚至还解决了其他不少发展中国家人们的温饱问题,带动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见,农业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经济的助力是十分强大的。

二、丰富了市场内容,拉动了市场需求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往往是受到很大压抑的,农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意识薄弱。而在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甚至成为了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尤其在垄断世界粮食资源的几大发达国家中,农业生产不单单是为了满足生活生产需求,更是他们谋取暴利的重要手段。

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生产的水平低下,很难像发达国家一样将农业生产作为谋取暴利的手段。但是有意识地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商业化还是可以做到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饮食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丰富多彩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可以丰富市场内容,带动国家的内需。农产品,尤其是特产,在市场上是很受欢迎的。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很难依靠重要的工业产品外销到发达国家,因此必须要依靠农业及其副业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国家的对外贸易。以我国的茶叶与丝绸等农副产品在发达国家受欢迎程度来看,农副产品的魅力并不逊于工业产品,并且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显著。

尽管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的价格很难与工业产品相提并论,但其需求量却远大于工业产品,是人们每天的必需品。农副产品的丰富多样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在健康饮食等理论的推动之下,人们对于农副产品的需求会更加多样化。加强农副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可以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刺激消费。

三、有效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往往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范围广,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术底下,直接制约了国家经济发展。这种反差给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是要重视农业生产。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严重,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生产不发达以及商业化不够导致的。农业生产不发达,导致很多人的温饱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更不用说从事社会生产建设活动了。而农副产品的商业化程度不够,农民难以通过农业生产获取到相应的资金报酬,因而难以满足其他需求,进而失去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年轻一辈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务工,但又由于知识技能水平不够,往往只能从事苦力活,收入不高,而物价不断上涨,城市农村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有的农民进城后处于无业游民状态,甚至进行犯罪活动等,既阻碍了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又荒废了农业生产。

若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加大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并提高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于国家的脱贫脱困有着重要意义。脱贫脱困问题解决了,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我国政府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农业发展问题,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选择进城务工,造成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难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减少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升高,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压力。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国家在政策方面虽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在政策落实方面尚未到位,且我国农村地区广大,短期内难以完全照顾到。因而更应该加快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鼓励措施的政策落实工作,从最贫困的地区入手,一一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从事农业生产也可以实现致富,我国的华西村就是很好的范例。

四、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经济侵略的抵抗能力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侵略是始终存在的,尤其在粮食资源全球化的理念提出以后,发达国家垄断了国际的粮食市场,刻意地提高粮食价格,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行粮食垄断的目的就是为了抑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发达国家经济压迫。

发展中国家要想加强本国对发达国家经济侵略的抵抗能力,提高自身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固然重要,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也不容忽视。要减小发达国家的粮食垄断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压力,不能寄希望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突然良心发现进而降低垄断的粮食价格,就只能通过发展自身的农业,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减少对发达国家提供的高价粮食的需求量。而且要善于发展国家的特色农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出口率,发达国家能垄断高粱、玉米等粮食市场,但不能垄断它本身没有的农产品市场,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这一方面获得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从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侵略压力下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新契机。

总结

发展中国家由于在科技水平、经济实力等多方面都比不上发达国家,要想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压迫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不但要重视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要重视农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之间可以形成互惠互利的农业合作关系,以结成一定的力量对发达国家的粮食垄断行为进行抗议,并在发达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实现经验技术交流,提高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进而获得经济上的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雷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08)

[2] 刘合光,程国强,苏莉.多哈农业改革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影响——以欧美日加四国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6(02)

[3] 艾瑞克·布莱德,徐盘钢.发展中国家城市农业的潜力与困境[J].上海农村经济,2012(11)

篇4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精细农业及精细农业技术

精细农业是(Precision Agriculture, Precision Farming, Site-specific Farming Agiculture)等名词的中译,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即,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精准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而主要强调效益。它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精细农业技术是将“3S”技术、通讯、自动化技术与地学、生态学、农学等集成,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管理,在GPS技术和GIS技术集成系统支持下进行农田作业操作,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精细农业的主要支持技术包括: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DSS―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VRT-变量控制技术,采集与处理技术,IAT―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等。

精细农业已经在很多国家实施,虽然世界上有关精细种植技术的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吃惊。精细农业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与农业产业的结合的产业,并且经过检验是适合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最有效途径,这无疑将成为21世纪领先的技术。美国八十年代初提出的精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在九十年代初进入生产实际应用,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部分技术和设备已趋于成熟,但由于其发展是本着实用、经济、效益、的原则进行的,所以仍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健全。除此之外,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巴西等都有开展精细农业的研究。日本也将精细农业的研究列入了“21世纪农业机械紧急开发课题的研究”。国际上对这一技术的开发研究有广泛的认同,精细农业必将成为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

我国对精细农业的研究是建立在一批专家引进国外的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经验开始的。随着精细农业的研究的深入,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但总体上说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较系统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体系。

我国是一个约有9亿农业人口的大国,我国现有耕地约1.3亿公顷,但每年损失耕地近43.3万公顷。如何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已关系到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精细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以农田作物的时空变异为基础,在区域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优化的变量投入,实现最高的产量、最优的品质、最低的农业环境污染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细农业的关键是准确地绘制农田信息的分布图,发送给田间作业农业机械,针对该地域的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作业提高效率和收入。只有将精细农业技术思想引入信息关系的研究中,利用GPS和GIS技术研究信息的采集与表达,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绘制空间分布图,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插值方法和采样方案,结合数学方法,定量地确定了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掌握这些影响规律,从而准确地预测产量,并经济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精细管理。

但目前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应用于切实的农业生产仍存在巨大障碍。土壤数据采集仪器价格昂贵,性能较差,大面积高密度土壤取样化验成本太高,很难推广应用;而遥感技术由于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问题,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1~3 m)、飞机航空遥感、田间高架遥感服务的提供,加强遥感光谱信息与土壤性质、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及土壤养分在线实时检测技术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DGPS 的定位精度已完全能满足精细农业的技术需要,但与自动化机械的结合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今后要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安装在国产农业机上,降低成本,有利于推广使用。

精细农业是为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其经济效益与经营规模成正相关,据有关文献报道,适用于精准农作技术实践的经济可行的最小面积约为85.6公顷。机械化大农场的运作模式,是推动精细农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精确变量施肥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虽然我国农村自然条件差异大,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较低,经营单位小而分散,机械化水平低,全面实施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但是精确变量施肥追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避免环境污染同样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有利条件:

(1)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农民是科技进步的基本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由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年轻农民基本达到初中文化,还有一部分农民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另外,由于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和每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农村已有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可以承担科技普及和推广任务。

(2)土壤和植株速测已基本实现。土壤和植株的测定分析是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的基础工作,过去这些工作必须在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实验室进行,费用较贵,影响了实用先进技术的推广。现在,便携式移动测试设备的应用,为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3)农户精细农业变量施肥平台已经建立。精确施肥技术的核心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它是在西方农业大规模经营和高度机械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农业状况与西方一些国家差异较大,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近几年来辽宁省农科院环能所科技工作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一套适合家庭土地承包经营的变量施肥技术系统软件平台,可以满足以农户为单元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要求。

(4)把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物化到产品中,使之成为实用技术。通过GPS定位系统采集农户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养分测定分析,在确定目标产量的前提下,利用变量施肥系统平台提供肥料配方,以单质肥料为原料配置复混肥料或BB肥,把这些高科技含量的肥料提供给农民,将达到变量施肥的目的。

(5)建立网络连接实现技术、数据共享。建立和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并与其它网络相连,形成全方位的农业资源网络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开通精确施肥土壤养分信息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精确量化施肥和科学化管理,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指导农民施肥。

综上所述,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一项先进使用的技术,利用该技术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合理的利用化肥资源,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应该大力发展普及的技术。

结 论

篇5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132-02

0 引言

都市农业是指与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城市或城市群内以城市资源和市场为依托,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形成的功能多样、业态丰富、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综合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大都市郊区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当前,国际上普遍认为都市农业具有6大功能:产品功能、吸纳功能、均衡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公益功能。特别是台湾社会学家通过对参加市民公园对象的调查发现,有89.83%的人由于农作而体验到收获的喜悦,77.97%的人由此而达到劳作健身的目的,69.49%的则结识了新朋友;生态学家证明,城市地区水稻生产的生态功能是经济功能的三倍;医学家则证明,现代城市病大多与缺乏农业和绿地的城市环境日益恶化有关;地震学家发现都市农业对城市防震避险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日本阪神大地震时,城市内的宽广的农田曾救了许多居民的生命i都市农业还可以成为城市空调,为城市调节温度,武汉市一些学者估计一公顷绿地等于500台空调。

1 国外都市农业蓬勃发展

在德国,德国政府19世纪时就为市民提供一小块荒丘,市民实现蔬菜生产自给自足;目前德国市民农园的承租者达83万人,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1/3左右。而美国都市农业已占农业总面积的10%,产值占美国农产品总价值1/3以上;美国学者认为,市民农园加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关系,增加了区域食品供给,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专家统计,生活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城市的6.5亿市民中,就有2.5亿人通过都市农业获得部分食物:市民家庭食物自产率在东雅加达市达到18%,内罗毕市达到50%,坎帕拉市达到60%(Mougeot,1994);在哈瓦那,城市菜园明显提高了农户家庭及其所在社区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尼科・巴克,2005)。

2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在我国,作为能产生经济、人文、生态、社会功能的都市农业。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也奋起直追,目前农家乐几乎遍布各大城市,各省会城市建有郊外蔬菜生产基地,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新鲜蔬菜,甚至为城市超市提供有机农产品:一些特大城市如北京建设了郊外生态防护林体系,还有以陕西杨凌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园和设施农业等。

尽管我国都市农业迅猛发展,但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只重视经济功能、忽视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很多地方照搬照抄国外、都市农业区域特色不突出,都市农业人才匮乏,政府政策滞后、缺失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一些地方盲目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破坏了生态环境等问题。

然而,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快速的城市化和大都市圈的形成,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新要求。因此,我国必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推进我国都市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3 国外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都市农业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世界各地出现了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欧洲模式,以经济功能为主的美国模式,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亚洲模式,拉美、非洲一些国家以郊外食物农业为主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等新奇各异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而遍布世界各地千姿百态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了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具体说来,其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如下:

3.1坚持多元化功能目标都市农业能产生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效益,能发挥经济、人文、生态、社会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所以,我国应围绕都市农业多元化功能,鼓励以生产功能为主、兼顾生态科教、服务就业等功能,科学规划布局,积极转换经营模式。这样,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一年四季能吃到新鲜、优质和安全的农产品,享受农业休闲文化,还能成为农耕文化的教育基地,拓宽城郊农民的就业渠道,扩展涉农二、三产业的发展。

3.2坚持以高科技为支撑新加坡农业资源贫乏,但依托高科技,注重引进工业生产管理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生产出了优质安全的高档农产品;荷兰也借助发达的设施农业,使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但我国都市农业的科技水平总体偏低,为此一是加快实施都市农民培训工程,因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都市农民是都市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二是加快完善农业高等院校都市农业专业设置,为社会输送大量都市农业人才:三是推进都市农业生产技术从传统型转向高新型,当前可积极鼓励有条件农业企业引进实用农业高新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业科技园等。

3.3突出区域特色优势由于土地资源享赋、经济实力强弱、技术进步程度、国家政策、尤其是城市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各国都市农业呈现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发展都市农业要根据城市各区域功能定位,突出区域特色优势。

当前,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可利用先天的农业资源优势,加上城郊的便利交通条件,借鉴美国大农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发展高科技设施型、特色精品型农业等;东部沿海可积极发展高附加值和外向型出口创汇都市农业,大力拓展其生态保护、休闲娱乐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产粮区,可用工业化带动农业的发展,主要发展郊外食物都市农业模式;西部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在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借助丰富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主要发展生态产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都市农业模式。

3.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都市农业具有显著的公共产品特征,据1996年日本全国农业委员会都市农业对策协议会统计,日本全国都、道、府、县和市、村各级制定的振兴都市农业的举措(如低息融资、资助)不下250项;日本政府还关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除加强正规学校培养农业劳动者外,对初次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们提供无息贷款、资助学习等,让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和营销方法。

我国也需要一是增强政府管理层、规划部门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将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并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保障;二是加大都市农业用地保护力度,完善都市农业发展的配套优惠政策;三是加大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国的都市农业信息系统;四是构建都市农业投融资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五是积极培养都市农业各类专门人才,加快实施绿色证书制度,逐步提高务农人员的整体素质;六是加强农业关联部门的配合,完善政府的都市农业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王辉.“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3 46.

[2]王景红.西安市政府加快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唐都学刊,2009,(6)

[3]陈树俊.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10.

[4]李红霞.国际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J]新农村,2010.6

篇6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现代化农业;腹地效应;增长极

一、引言

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层面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中原经济区的确立不仅有利于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也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如何发展农业尤其是现代农业一直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全球经济后危机时期,对如何保持国家粮食安全的讨论变得更加激烈。学术界主要围绕现代农业的界定,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从产业链的视角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上看,广大学者关注的重点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及我国农业现代化研究,对局部区域的农业研究重视不够。事实上,我国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中部与西部、东部在发展水平上及农业资源禀赋上就具有很大差异。以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研究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对促进中原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中原经济区包括7省28个市,土地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6亿。其中农业人口达1亿,提供全国116粮食产量。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的,在大范围内采用现代化科技技术、运用现代化的物质设备、全面推行现代化经营管理方法和理念来引领农业、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农业。当前中原经济区农业生产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粮食比较效益低。基于此,本文以现代农业为视角。以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为目的,在分析该区域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化的基础上,探索一条属于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这对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现状

中原经济区处于我国中部,拥有发展现代农业优越的环境。首先,从地形地势的角度上看,中原地处第二级阶梯高原山地向第三级阶梯平原过渡的地带,秦岭―大巴山―巫山以东,太行山以南。大别山以西,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以河南为中心的广袤中原一直具有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其次,中原经济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重视文化的传统,几十年来集聚了全国一大批有影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技术人才。最后,中原经济区内交通便利,铁路纵横交错,京广、京九铁路纵穿南北,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几十条干线和几百条支线铁路与主干线融会贯通,这为中原经济区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了便利。但是,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指标与国家平均水平还相差很大距离(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中原经济区人均GDP远远低于全国人均GDP水平。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10,提供的粮食产量却占全国的近17%。二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水平。

现代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工业发展落后,不能很好的带动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兴起和发展须由强大的现代工业作为支撑。纵观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其现代农业的发展都以强大的现代工业为依托,采用农业与工业产业关联为途径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强大的农业关联产业群带动下,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经营规模空前扩张。二是农户小规模生产与整体的农业集约化经营之间存在矛盾。我国有2.49亿农户,正是这种小规模分散生产,增加了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难度。三是没能充分发挥中原战略腹地效应,未形成中原经济区新的增长极。

三、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一)整体目标

提高农民收入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经济的核心目标。中原农业永远是发展农业的“根”,确保“根”的稳定必须尽可能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而提高农民收入,也必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商品农业,使农业发展形成产业化。同时中原经济区虽然是国家的重要粮食产地,但粮食的产出率低、土地污染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从整体发展来看,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必须朝着商品化、效能化、科技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二)路径选择

1.采取“因地制宜”的经营模式。由于地域之间存在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差异,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特点及发展的阶段各不相同,所以不能照搬套用其他地区的经营模式。针对中原经济区农业区域广阔、农业资源禀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农业技术应用不充分、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而素质低下和农业投入不足等客观现实,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优势、突出特色”的方式来发展农业。在实行具有一定规模化经营的地方,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来集中土地,推行机械化生产、实现规模经营;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形复杂的区域,如河南信阳、周口、山东菏泽可以实行集约化经营,拓展农业发展的深度、广度,走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的农业道路,在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着力培训新型农民上下功夫。

2.利用中原战略腹地效应,全面带动农业发展。中原经济区的确立,必须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对全国的战略腹地的作用,全面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发展。发展以郑州、洛阳等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形成内陆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应以郑州为中心,形成新的“一极”,发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优势;发挥陇海经济带(商丘、开封、郑州、洛阳)和京广经济带(安阳、新乡、郑州、许昌)“两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商丘、新乡、驻马店、菏泽、阜阳、商丘、濮阳等主要的粮食作物生产地为重点来发展中原经济区农业。如以商丘作为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及东部经济核心和增长极,可充分带动附近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必须整合该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加强区域间的合作。2009年,长治、邯郸、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安阳3省7市在河南省安阳市正式成立减灾防灾协作区,该区的成立起到了联合抗旱、蓄水、防灾减灾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预防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通过区域内不同领域的合作,不仅利用了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更为中原崛起提供了一个集聚产业、资本、政策的平台,促使中原崛起的目标早日实现。

3.建立“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基地”合作模式。应探索一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基地合作的模式,为中原经济区利用农业示范点、加快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发

展商品农业,使农产品充分走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条件。农业合作社可以充分延伸到农村的各个领域,为农民提供从产到销全方位的服务。根据各个地区当地的地形特点和区位优势进行规划布局,建立产业化经营基地。同时利用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积极作用,使大量资本流入农业。把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基地有机的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发展农业。

四、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科技、进行科技创新

一项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振兴一类农业产业,不仅可以使一个农业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多个产业形成集聚并发展壮大。如日本通过发展农作物品种改良技术,引进中国柿子,通过改良,中国柿子适应了日本地区气候,其价值超过中国本土柿子。一项科技创新技术不仅可以改良品种,同时也可以扩大产品的适应性、改变产品的地理空间布局。一项科技进步也可以促使农产品的储存、加工、运输等环节的发展。运输工具的改善,可以减少运输成本、扩大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二)科学发展农业化学、生物等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对提高单位农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2009年江苏省兴化市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在大范围种植红皮小麦的20多个乡镇建立了卫星遥感监测实验基地,利用空中卫星高空观测小麦,从小麦的种植到长势情况以及病虫害防御全过程进行监控,对小麦的种植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大力发展农业基础保障设施

完善的农业基础保障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基础。中原经济区的建立使7省28市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在省内交通完善的基础上。应着力发展省与省之间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市场空间,同时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

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工作、提高水库蓄水能力,减少旱涝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加强农田机耕机收的道路建设,以扩大机械化农业作业范围,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对农业用地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机械化作业要求,为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供条件。

(四)加强政府调控、调整农业结构、创办农村金融合作组织

加强政府调控力度,借助区域共同发展的契机,大胆打破行政体制障碍,打破地区间的垄断,建立中原经济区农产品自由流通渠道。全面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切实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区域优势,科学选择适合本地的种植结构。如种植业以果蔬花卉园艺业为发展重点,大农业以畜牧业为发展重点,农村经济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重点,努力创建中原经济区特色优势农业区。

(五)重视对耕地的保护

中原经济区是重要的农作物基地,为国家提供1/6的粮食产量。但是中原经济区在发展经济、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大代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衰退、农村污染严重、病虫杂草灾害严重。要使该地区生态实现良性循环,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必须朝着绿色、生态、效能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借助南水北调工程合理调节水资源配置,改善土质,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官燕.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研究评述[J].现代工业研究,2008,(7).

[2]李蓉丽.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究,2007,(9).

[3]孙浩然.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6,(2).

[4]张彦飞,张晓峰.浅议农业产业集群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国外农业产业业群的发展启示[J].产业经济,20lo,(4).

[5]柏振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究,20lO,(8).

篇7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 问题 对策

一、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市场机制障碍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农村垃圾和农业废弃物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着自然界整个生物链条的存续,加上环境治理没有及时跟上,导致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消费质量的提高。

2、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资源供给难以为继

从资源禀赋看,中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近年来,我国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大了国内资源的供给压力。

3、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障碍导致循环农业推广不力

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政府的推动作用体现在立法和经济引导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和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但是我国在农业循环经济法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二、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1、抓住循环农业关键技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速我国循环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必须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现实,根据世界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重点地发展。加大生物技术研发力度;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力度;加大精准农业技术研发力度;依靠技术集成创新,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2、加强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循环农业科技创新资源

一是加大对循环农业科技的投入,二是提高循环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分配效率必须以效益原则作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配农业科技资源的关键在于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及时反应,为此,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和信息分析人才的培养,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建立一种能够对市场信息做出快速反应的机制,使农业科技资源能迅速投入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高的农业技术创新、开发领域。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市场机制是农业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企业是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要使得企业在循环经济实践中有利可图,企业才能有积极性,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才能持久深入。市场机制的特征又要求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中的定位是创建、培育、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体系。

4、引入排污权交易制度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美国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可以充分借鉴。排污权交易将市场机制引入环保治理体制,用经济杠杆推动污染主体—企业治理污染。在制定排污权交易政策的过程中,美国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设计了不同的管理体系,我国也可以吸取美国这个重要经验,并且在形式上也可以采取排污许可证交易和总量控制排污交易。目前,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一些地区对排污权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践表明,我国在排污交易初始产权的制度安排、排污权的计量基准、排污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制定有效措施。

5、制定和实施农业产业政策

循环经济要求对现有的产业进行“绿化”,使之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就微观层次而言,就是按照清洁生产的理念来组织农业生产,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就宏观层次而言,国家综合经济部门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

6、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自然资源

在需求结构上,要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要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在生产要素投入上,要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高、国民素质增强、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7、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做到以下四方面:一是强化全民环保意识,培养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二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治理已经污染的环境,通过发展相关技术更好地保护环境;三是培养绿色的消费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四是解决环境信息权的充分保障问题,保证公民的民主监督权。

参考文献:

[1]徐文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7

篇8

形态一:精准的设施农业。精致农业最初是从农田的处方作业即精准配方施肥施药开始的,但露天分散的大田生产很难做到精准配方,于是引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大棚等设施,并很快发展为设施园艺业、设施畜牧业和设施渔业,生产由露天逐步走向工厂化。设施园艺主要是实施网室栽培与穴盘育苗,培植蔬菜、花卉和果树;设施畜牧业是指畜禽喂饲、排泄物处理利用等环节的自动化管理;设施渔业致力于室内超高密度循环水养殖、高附加值的网箱养殖和深海养殖。如在香瓜产地台南市安南区,设置燧道型保温设施,冬季保温,以提高含糖量,并调节产期;在葡萄产区,有防寒塑料棚和供暖设备调节产期,能够生产早春葡萄。又如,果树栽培乡镇普遍采用“灭雄”法防治果蝇,尽量少用农药;生猪产区建有人工授精供应站,推行人工授精提高猪肉品质;自动化管控的精准种畜禽场为东南亚提供亚洲首屈一指的种畜种禽。

形态二,精深的农产品加工、运销业。精致农业不仅要求初级产品精致,还要求加工、运销环节精致。1985年以来,台湾推行果、菜、肉食品、渔业食品的分级包装技术,促进了生鲜果蔬的保鲜处理,也促进了食品加工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小包装的经典好米价格虽高,但深受岛内外高端消费人群的喜爱。台湾各地还将农产品精细加工,生产出卫生、安全、可口、高品质且多样化的食品以及具有保健功能的生物制品,满足岛内外市场的需求。1990年以后,台湾的食品加工迈入自动化和程控化阶段,气调冷库占到70%的比例,冷链储运普遍运行。2004年,台湾开始实行“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从农场到工厂到商场到餐桌,每个步骤都可验证、可追溯。截至2012年底,经认证通过的产销履历农产品验证机构有12家,验证范围包含一般作物、畜禽渔产品及其加工品等8大领域,产销履历验证有效家数1169家,供应农、畜、水产品135种。台湾还推出“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2009―2012),开辟多元行销市场,如银发族饮食休闲养生市场、高所得与婚庆精品市场、节庆与旅游伴手礼市场、岛外目标市场、大陆高收入地区市场等。

形态三,精品的创意休闲农业。在台湾也称“乐活农业”,是融合农业生产、生活休闲、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上世纪80年代台湾主推观光农园,世纪之交则兴起市民农园,包括民俗农庄、自助采摘园、休闲农场、农民旅馆等,以区域特色重塑农村风情,让市民和孩子在休闲观光中增长对农业多功能价值的认知和对乡土的关怀。着力开发岛外新兴市场,推动“机场+农场”便利行。2012年划定休闲农业区74处,累计辅导288家休闲农场取得许可登记证,吸引岛外游客21.3万人次,创造产值65亿元新台币。以桃园县龙潭乡观光茶园为例,面积2508公顷,年产茶叶2800吨,置身茶海,可观摩制茶程序,在茶艺中心品茗,还可到附近的石门活鱼、石门水库、亚洲乐园、野生动物园、南天宫、圣迹亭等处去游玩。台湾还在海岸线上打造兼具休闲观光的现代化渔港,设置多条渔业旅游路线,在渔港兴建多处游艇码头,让岛内外游人乘游艇观光,体验近海渔业及渔村文化。

台湾发展小型精致农业近三十年,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大农场模式的道路,其中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完善的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体系。为了增强精致农业的发展后劲,台湾的农业试验所及下属各地区的场(所)都十分明确地围绕精致农业进行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研发,不间断地进行技术储备、提供技术支持。如从1991年起实施的“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研究”,涉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各个层面,推动了全产业链向现代化、自动化转型。台湾的农业技术研究团队通过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取得的成就斐然,如开发出全球第一套石斑鱼病毒检验系统、全球第一支猪蓝耳病疫苗,掌握了全球最多的蝴蝶兰品种和石斑鱼品种。台湾还建有世界重要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亚洲―世界蔬菜中心”。台湾的朵丽蝶兰、芒果、印度枣及枇杷等植物种类,大陆已同意纳入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还有一些新品种正在陆续向大陆提出品种权申请。目前台湾在生物科技研发与运用、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二是大笔的财政投入及政策支持。台湾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有3期,第1期是从1985年到1988年,投入近3亿台币,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土壤修复、完善农业设施;第2期是从1990年到1992年,投入3亿多台币,着重推进农产品加工的自动化、程控化;第3期是从2009年5月开始,“行政院”通过“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斥巨资建设新兴的智能化农业。此外,台湾的县乡政府向使用农家有机质肥料和生物治虫的农户提供补贴,银行向小型农机及温网室设施提供低息贷款。

篇9

[关键词] 美国;农业收入保险;发展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48

[中图分类号] F84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89- 03

1 美国农业收入保险发展概况

美国的农业保险产品从1939年开始试验,到1996年之前,其农业保险产品主要是以承保多种自然风险为主的以产量保障为目标的保险产品,称为产量保险。从1996年开始,美国开始了以保收入为目的进行农业收入保险探索试点,研发了种类多样的农业收入保险产品。经过多年的产量数据积累和经验总结,实现了目前较为完善的农业收入保险产品体系,主要分为针对农作物的收入保险产品和针对农场收入的保险产品。

1.1 美国农业收入保险发展规模

美国自实行农业收入保险以来受到农业生产者的广泛关注,美国《农业风险保护法》的实施也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经统计,农作物收入类保险从1996 年纯保费占总纯保费的份额为8% ,到2014 年这个比例增长到83%。另外,2014年美国收入保险提供的保险保障达到831.57亿美元,占全部农业保险保障责任1 096亿美元的75.87%。

1.2 美国农业收入保险迅速发展原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在农业保险制度改革中吸收了加拿大的经验并从1996年开始,用了大约8年时间开发和试验各类收入保险产品。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农产品收入保险。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美国收入保险已基本取代了产量保险,现对几点有关其迅速发展的原因进分析。

1.2.1 符合政府的农业保险政策目标

2014年,美国出台新农业法案,将维持美国粮食安全、确保美国民众廉价粮食供应、帮助美国农民收入平稳增长和确保美国农产品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作为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从稳定农业生产目标扩展到农村收入稳定,进一步扩大美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一定物质条件下,此目标可概括为最大程度地为农业的产量和价格风险提供安全保障,前者受自然灾害影响,后者受市场价格影响,收入保险即为符合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综合保障的农业政策走向。

1.2.2 符合农民愿望及经营目标

农业生产者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时,主要是将其作为一种盈利途径,追求的是收入,只提供与自然风险相关的产量保险无法满足农民稳定收入的需求,也无法稳定农户的生产经营。这种对收入保险的内在强劲需求对收入保险快速发展有主要作用。

1.2.3 降低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

价格风险对于商业性保险来说是不可保风险,承保面临一定困难,而将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结合,对农业保险经营来讲是避免单纯的价格风险保障,经营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减小,从美国近20年农业保险的经营绩效情况来看,也能证明收入保险的迅速发展,没有带来超常经营风险。

2 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研究

我国农业保险的适用范围较窄,保障的风险单一、保障水平不足、农民参与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保险法律支持力度不够

美国的农业保险得以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立法推动。美国的农业保险法规完善,建立了系统的农业保险运营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在农业保险上只是靠政策推动来实现,存在较大的困境。

2.2 当前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有待完善

我国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处于低水平阶段,据《中国农业保险市场需求调查报告》显示,有60%左右的县级政府能承担的保费补贴比例在10%以下,能承担20%以上的只有12%左右。报告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市县一级的财政收入有限,进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压力较大。2012年陕西省和河南省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实施方案中,每公顷小麦、玉米、水稻等保险金额降到了4 000元左右,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急需进一步加强。

2.3 农业保险资金来源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保险公司以及投保费用,以政府的财政补贴为主。但我国农业生产地域较广,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对于农业保险资金的需求较多,当前的r业保险资金来源渠道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如何扩展农业保险资源的来源渠道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3 农业收入保险发展条件

3.1 农产品交易完全市场化

美国、加拿大的农产品市场是完全市场化的没有政府直接进行价格干预的农产品交易,只有这样市场价格的波动带来的农业价格风险损失才会成为生产者关注点,农业收入的风险也才会成为保险的目标。若存在政府的价格保护,其收入风险与市场价格无关,也就不能满足保障农户收入的需求。

3.2 充分的农作物产量数据

没有完整的充分的准确的当地作物的产量数据,是无法讨论收入保险问题的。美国、加拿大因为法律的健全和大农场商品化经营,农作物产量的历史数据相对完整。由于我国统计制度的前后变化以及我国统计工作存在的实际困难,我国的农业产量数据质量不是很好,特别是乡镇以下的数据极度缺乏,所以,在我国开发设计收入保险,要根据我国产量数据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于美国的开发设计思路,而不能完全按照美国的做法。

3.3 较好的农产品价格数据和完善的期货市场

由美国的经验可知,收入保险需要的价格应根据期货数据来估计。因为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期货市场建立较早,一定程度上市场价格的变化比较齐全,从而全国和地方农产品的价格数据有较好的统计基础。相较之下,我国对农产品价格变动趋势的掌握以及准确作出预测的困难较大,相应保险费率的精算也就显得更加困难。

农业收入保险需同时评估价格波动风险与产量下降风险,使得农业收入保险的定价较传统的产量保险要复杂得多。加强农作物产量数据建设和农产品价格数据建设对中国农业收入保险建设有重要意义。

3.4 保险费补贴和大灾风险条件下的政府支持

农业收入保U也需要政府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支持,没有这种支持,收入保险是不能得以发展的。与产量保险一样,收入保险的价格较高,仅靠农民出价参与性会大大降低。

同时,大灾风险问题还是寄希望于政府建立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包括政府提供的价格低廉的再保险和进一步的大灾风险分散制度,或者事先准备的融资渠道,或者建立国家和省级大灾风险准备金。

3.5 法律规范和保险监管足够严格

法律和监管对于收入保险的重要性与产量保险相同,都是为了有效防范保险公司和农户的道德风险,更好保护投保农户的利益,也保护政府的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法律法规不健全,保险监管不到位,收入保险难以进行。首先条款是否科学合理需要监管部门来审定。美国产品是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研究和开发的,虽然他们也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自行开发,但是要经过FCIC的审定和批准。批准之后会给出几年的知识产权保护期。法律的规范性和保险监管的严格性对中国农业收入保险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4 美国农业收入保险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尽管两国在制度政策和国家环境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美国农业收入保险的成功经验仍对其在我国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结合我国近年来农业保险的发展,主要借鉴启示如下。

4.1 加强立法对农业保险制度的保障

美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了美国农业保险责任范围的扩大,也反映了农业保险在美国稳定农业收入与生产的重要作用。美国农业保险得以发展成熟,与每一时期政府出台的法案密切相关,我国也应借鉴美国在立法上的做法,出台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保障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可涵盖对农业保险的运营、监管、资金筹集、保险费率、政府补贴等多个方面,提供法律依据。同时,政府也应针对农民收入情况适时作出调整。

4.2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科学化

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与保障水平高低、农户的种植规模、农作物品种以及经济状况均无关,采取统一保费补贴比例政策,难以实现保费补贴效用的最大化。现阶段,我国应根据不同风险保障水平,给予不同的保费补贴,保费补贴制度的不同将支付能力较的农户补贴资金转移到支付能力较低的农户,考虑了农户支付能力和对风险保障水平的不同需求,有利于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

4.3 加强农产品价格数据化建设

尽快加强农作物生产数据和价格数据积累,为我国健全和完善农作物保险制度的数据库作出贡献。就当前我国情况而言,制约农业收入保险定价的原因主要是难以获得准确、全面的农产品产量和价格数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时间不足,农产品的产量数据积累有限,加强农产品价格基础数据的积累和数据库建设,是我国农业收入保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佳,张卓.美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经验及对我国启示[J].农业经济,2016(4).

[2]庹国柱.论中国及世界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趋势及其约束[J].中国保险,2014(2).

[3]齐皓天,彭超.美国农业收入保险的成功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J].农村工作通讯,2015(5).

篇10

>> 京津冀港口群互动协调发展建议 京津冀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京津冀港口群协调发展的港口与腹地关系分析 开发使用京津冀人才 促进保定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京津冀生态景观与旅游城市协调发展的研究 论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浅析邯郸在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中的机遇 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基于熵权法的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规律模型及其应用 破除行政区划障碍 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 京津冀协调发展需“十指握拳” 抓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 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廊坊市新型城镇化策略选择 京津冀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乡协调的实证分析 云南现代农业推广发展历史沿革 保定休闲农业对接京津冀发展策略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的历史沿革 空中的京津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人民网.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EB/OL].(2011-01-25)..

[4] 都市网. 河北保定制定首个“环首都经济圈”规划[EB/OL]. (2010-11-24).cn.

[5] 赵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EB/OL].(2014-04-01). .

[6] 刘纯彬.一个天方夜谭还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关于建立京津冀大行政区的设想[J]. 中国软科学,1992(3):29-32.

[7] 王爱春.论港口经济与京津冀的联合与发展――兼论金融发展策略[J]. 理论与现代化,1995(2):25-28.

[8] 张可云.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思路与政府作用重点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4):61-65.

[9] 刘铁. 京津冀经济圈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 商业时代,2010(17):134-135.

[10] 武建奇,母爱英.京津冀都市圈管治问题探讨[J]. 经济与管理,2007(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