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其实是很难学的,那么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有哪些重要知识点呢,的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哲学重要知识点有哪些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① 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联系:① 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② 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1、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2、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原理:
【原理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 (2)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方法论】承认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水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 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 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内外因关系的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也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视情况而定恰当选用其中的观点)
6、量变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方法论】1、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要学会优化结构。
7、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篇2
根据相关部门计划,学期开始时制定本学科的教学计划,并按计划执行教学工作,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行当调整计划。
二、全学年各阶段教学安排:
1、教学时间分配:
第一学期开学第一个星期,结合暑期摸底考试试卷分析对经济常识第六课至第八课进行复习。接着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高三哲学常识上册的教学。再用一个月时间复习经济常识前言至五课,用一个月时间复习政治常识。新区一模考试之前20天时间进行经济、政治、哲学的综合复习及时政归类复习。
第二学期:用一周半时间完成哲学常识第五课与第六课的教学。接着按考试手册上的考点进行政治、经济的第二轮复习及哲学的第一轮复习。每一次统考之前,按时政范围进行时政与学科知识点的联系复习。二模考试前两周进行总复习。二模考试结束后,用两周时间进行三册书本基本知识点的复习,用一周时间结合高考试卷,进行高考试卷各题型一般解题方法辅导。考试前最后五六天里,叮嘱学生按照时政册子背一遍时政。
2、主要教学内容:考试手册上的要求,三册书本的上的内容。
3、作业与练习:
第一学期,经济、政治原则上一课复习结束就完成《学习与探究》上相对应的课基础训练中的填空、单项、不定项选择题,选择性完成简答或材料分析说明题。第二学期:完成《综合能力测试》上的所有选择题及选择性的简答题、材料分析说明题、论述题。同时选择性做兄弟区的一模试卷。二模考后,完成所有二模试卷上的选择题。结合高考试卷各题型一般解题方法训练,选择完成2009年高考政治复习试卷上的相关题目。
4、考试安排
第一学期安排四次考试:其中一次是九校联考,一次是新区第一学期末考试,另外两次试卷由任课老师自己出卷。
第二学期安排了五次考试:3月4日至6日,九校联考。3月底月考。4月23日的区二模考,5月初月考,5月底高考模拟。
周日教学内容:补教学进度、结合试卷分析辅导解题一般方法。
三、经验与反思(结合2009年高考试卷)
根据09年高考上海政治卷,我作如下总结:
1、按照几次统考安排教学进度,每次考试之前对当时阶段的时政辅导学生进行归类复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统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也让学生明白考试是要作分析复习准备的,作了复习准备的考试会取得较满意的成绩。
2、要紧扣考纲,重视教材,讲透每一课课文中的基础知识。课文知识点要问题化,问题要多样化。每一册书本最好有三轮的复习。切记离开教材课文,拿外面的辅导材料作教材。
3、要在平时教学中关注时政热点,并引导学生对时政热点要从经济、政治、哲学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有所学理论知识解析实际的能力,并创设各种题型的训练。
4、要留意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引导学生作出自己的评价。
5、要重视各种题型的审题、答题操作步骤和方法的训练,指导答题思路和思维方法。切记死背参考答案。不定项选择题要告诉对有疑问的选项宁可不选,以保证能确定的选项的得分。09年高考上海政治试卷调整了不定项选择题的评分标准,部分选项正确(无错选)能获得该题的部分分数。
6、复习后阶段要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点作整理归纳。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7(A)―0084―01
高考的能力考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这就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高考改革的趋势,能否解答好非选择题,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的高低。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进行了总结。
一、题型特点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一般题目给出几段材料,后面留有若干个问题。材料可分为如下几类:叙述型的材料,一般叙述某些事例或做法;引言型的材料,一般引用名言或重要人物的论断;图表型的材料,一般列出一至两个图表;叙述和图表相结合型的材料。根据设问的不同,政治非选择题可分为下面几种:简答题,回答是什么;辨析题,评析某现象;论述题,分析说明如何体现某道理。不同题型的具体解答方法也不同,因而明确题型有利于解答好非选择题。
二、答题思路及方法
1.审准问题。解答政治非选择题,关键要抓住问题的设问特点及对原理的限制性规定。首先,要把握问题的设问特点。如简答题只须简明扼要指出要点;问题为“试评析/简评……”属于辨析题,需要联系有关原理作适当分析。其次,要明确问题的限制性规定。政治非选择题的设问一般都有限制性规定,这确定了所回答问题要运用的知识点及范围。从大的方面可分为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具体到某一方面知识还可细分,如哲学常识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把握此规定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跑题。
2.精读材料。政治非选择题的材料一般阅读量较大,包含的信息多,能否读懂材料,关系着答题的要点是否全面。阅读材料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带着问题读材料。考场上的时间有限,必须先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有利于节省时间,抓住材料的实质。其次,根据关键字句和段落大意读材料。高考政治材料题文字量大,但并非每句话都重要,阅读时应根据问题提示,抓其中的关键字句,掌握段落大意。再次,筛选材料中包含的知识点和原理。例如,2010年高考文综38题有两段材料。结合问题(1)阅读材料,可把握其主要意思为宝钢重视激发员工的智慧与活力,筛选出知识点或原理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结合问题(2)阅读材料,可筛选出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相关内容,国际金融危机为外因,宝钢企业的相关做法是内因。结合问题(3)阅读材料,可以筛选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篇4
关键词:课堂导入;生活实际;情境创设
高效课堂是高中政治新课改诸多先进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指以最小的时间、精力投入,换得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果。
那么,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改所提倡的“高效课堂”理念呢?又如何谋求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果呢?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上述问题展开细致的分析与归纳。
一、做好课堂导入,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个人认为,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但能瞬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全部思维,还能在上课伊始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积极性,这对于推动他们真正将自身融入教师接下来要展开的具体知识点讲解活动之中有着极大的帮助。
对于这一点,我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部分知识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资料,视频虽然简短,却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所使用的货币一一都展示在学生眼前,像周朝的刀币、环钱和蚊鼻钱,汉朝的五铢钱,清朝的银元以及现代中国所使用的人民币等等。在观看完视频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货币是自然就存在的?还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并要求他们在自由结合成小组的基础之上,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
如此一来,既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通过课前讨论活动,还充分激发起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揭开货币神秘面纱”强烈好奇心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将自己融入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目标自然水到渠成。
二、借助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是落实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
相较于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高中政治内容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就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与灵活掌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鉴于此种情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做出了非常明确的指示: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把一些较为抽象以及过于理论化的知识点寓于学生的生活主题之中,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实现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更好体验、理解、吸收以及最终消化。”
新课标的这一精神指示无疑为高效政治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无限可能。如,《哲学生活》这本书主要以哲学理论以及观点为主,内容虽然不难,但是有着极强的抽象性特征;而高中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哲学修养,在理解某些知识点时存在着极大的困难。鉴于这种情况,我在讲解《哲学生活》这本书时格外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结合,力求构建起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高效政治课堂。
在教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部分内容时,我向学生举了这么一个例子:“生活中我们提倡‘废旧电池要单独回收’。因为一节一号电池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使600吨水受到污染。可是,污染的是水和土地,跟我们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有谁知道吗?”“电池中含有汞等众多重金属物质,如果随意抛弃的话,这些物质就会逐渐渗进土壤,并进一步污染到地下水资源。”“我们人类是要依靠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植物以及饮用地下水源生活的,如果它们遭到了严重的污染,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将遭到严重威胁。”……学生纷纷表达着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回答得很好,这就是回收废旧电池与保证人们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样,在大自然中存在着无数这样的联系,这就是联系的普遍性特征……”
“回收废旧电池”以及“环境保护”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因此,将“联系的普遍性”这一抽象的哲学观点寓于其中,不但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内容中实现对于知识点的深刻认识以及领悟,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还可以促使他们逐渐转变以往的“哲学远离现实生活”的错误认识,有利于他们逐渐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而这将为他们日后更好地进行政治哲学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使得“高效课堂”逐渐成为诸多高中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教学目标。以上是我个人对于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粗浅认识,希望能为广大高中政治教学同仁的实践工作提供些许帮助,以便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切实促进高中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高秉孝.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途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
[2]曲肖玲.新课改下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3(7).
篇5
一、理直气壮地强调记忆和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我们反复强调背诵记忆环节的重要性,不仅要求学生背诵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论,而且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均能历历在目,了如指掌,能够构建“知识树”,把课本学透、学薄,并时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多动脑、动口、动笔,特别强化了学生记忆典型例题的答题方法和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提升效率。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确教学中的记忆目标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所以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从前言、标题、摘要到正文认真熟记教材,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多动脑筋,真正弄清每个知识点。重视记忆背诵环节,明确背诵的内容。比如应该记住一些哲学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记忆要准确,有些关键词要与教材完全吻合,不能随意搞错,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就不能说成是“客观存在”。又如规律不能说成规则,意识反作用不能说成反映。这些基础知识就如同我们房子的地基,一定要打牢打稳,只有这样才能无坚不摧。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典型”记忆法
1.比较记忆法
易混比较法,就是把一些看似相似,其实有着本质区别的概念,比如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规律与规则、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等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弄清这些概念的真正区别和联系。对照比较法,就是把要比较的几个对象在同一时间出现,使学生直接在感知过程中进行辨别分析,如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等概念,从内涵上进行比较,比较它们所反映的思维过程的不同层次水平,所反映的范围、程度。意识,属于唯物论范畴的概念,而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则属于认识论范畴,它们的个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水平的反映。
2.关键词法
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要注意发现、归纳和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原理中的“关键词”,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比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可以分别概括为:“调节”、“刺激”、“促进”或者“棒子作用”、“鞭子作用”和“筛子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的三点可以概括为“对内”和”对外”两个大的方面。企业的兼并就是“大鱼吃小鱼”,企业的破产可以理解为企业按法定程序“安乐死”,等等。关键词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自己进行,也可以上课听老师总结。
3.系统记忆法
化繁就简,使琐碎的知识系统化。整个哲学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部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明确知识范围,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如我用六个字概括辩证法的内容,即联系发展和矛盾,要求学生一提到辩证法就想起这六个字来,就从这六个字里面找知识点、找范围。
4.趣味记忆法
哲学的一些原理枯燥、抽象,记起来比较困难,我就把他们编成顺口溜,比如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教学中,我就用了“任何事物分两点,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并非不转变,亦可转为非重点”来概括,这样,学生就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我还采用缩句法等,如:规律就是联系,什么样的联系呢?是本质的必然的固有的联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等。
5.公式记忆法
我们把哲学的主观题归结为体现型,即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运用公式“观点+材料”;说明型即什么样的哲学道理说明材料里的现象;原理+方法论+做法(哲学侧重方法论)做法型,即用有关哲学原理说明应该怎么去做。
6.事例法
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比较难懂的),一定要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辅助理解,做到抽象理论具体化。比如: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就可以对应到课本上的图画“一哄而下”;理解商品的概念就联系“自己用的书”不是商品,而“书店出售的书”才是商品;“社会主义国家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可以联系“神六的成功发射”、“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等等。事例的寻找可上课从老师那里找,也可以自己总结,事例应该是材料、图表、漫画、数字等直观形象的东西。
7.动笔记忆法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遭,不如手过一遭,教师应要求学生动笔整理、积累、作答。
8.反复记忆法
好多学生都会说其实这些题,我们都做过,当时也明白了,就是没记住,考试时就是不会做,所以教师应注意旧题的重复和再现,好题不怕重复,重点不怕重复,重复到学生一看类似的题目,答案就能呼之欲出。
9.对比联系法
对于相近的、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把他们放到一起加以对比和联系,这比单纯一个个理解和记忆更容易。比如,学习“价值”,要对比联系“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概念;学习“价值规律的作用”,要对比联系“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学习“企业”,要对比联系“市场主体”、“公司”、“企业法人”等概念。每学完一节尤其是一课的内容后,都要做这一项工作。另外,要注意老师上课在这方面的总结和参考书上面的总结。
四、多种形式检查,加强记忆效果
篇6
一、薄发需厚积,注重识记能力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句话阐述的是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对知识运用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要达到对某方面知识理解的广泛而深刻,并能够熟练应用,首先要以基础知识为根基,需要熟练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众所周知,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首先应该强调学生对政治理论基础的认识和把握,这其中不能离开对基础知识的大量识记,这也就涉及对学生识记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然而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牢固记忆,在记忆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这是一个双向促进,对知识进行知识动态掌握的过程。
二、常思则常新,培养理解能力
“我思,故我在。”“学而不思则罔。”对于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人们往往片面理解为死记硬背。而实质上,思想政治课程更强调的是要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识记而且要求能够充分理解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是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在对知识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扼要的提炼或框架的构建,以达到对知识点的透彻认识,甚至能够从旧的知识中获得新的见解及灵感。
在讲解《政治生活》部分时,我们可首先让学生理解学习有关政治常识的必要性,理解经济体现的是最根本的利益关系,而政治则是为了维护一定阶层的根本经济利益。其次,对于学生来讲,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必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政治团体、执政党、社会性质,理解执政党的各种执政理念,理解国际社会的格局与发展现状等。在激发学生对政治生活知识探究理解欲望的基础上,除了课堂上的基本知识的讲解,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利用图表和数字来表现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为学生建立基本的认识后,展开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争辩,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点拨学生的思维,从而深刻理解、认识政治对于公民个人的影响,让学生充分认识作为国家公民理解政治生活知识的实际意义,并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
三、分析与评价,升华运用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深刻理解的重要性。揭示了理论和实践二者之间互相融合的深刻关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对于思想政治的教学,更要强调的就是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记忆与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于心,达到对知识的熟练应用。
对思想政治课知识的应用体现在能够对资料进行分析与评价,将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将其付诸书面形式或口头表述。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时,涉及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以及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于这些哲学概念原理及相关理论的应用能力,可以从课堂知识、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题目分析、情景辩论等多个方面展开,让学生在分析与表述、斟酌与评价中锻炼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种派别的主要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总结和阐述。再罗列若干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不同派别观点,依次要求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评介、鉴定。如此,只要通过平时课堂上的不间断让学生进行类似的知识运用的演练,就可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理想教学效果。
篇7
考试和练习结束后,要认真准备试题和试卷讲评,绝对不能把讲评课变成简单地对答案、纠错误课,讲评课应该是对典型错误重点剖析课,是总结答题思路和方法课,是对前面知识复习的查漏补缺课,是学生知识的整合再建构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讲评一道题:“解决一类题,补齐一个点,形成一条线,整合一大片”。
具体来说讲评课有以下几个类型:
一是归类讲评。归类的内容很多,可按考点归类,按能力要求归类,按解题思路方法归类,按高考题型归类,按错题、错因归类等。目前我认为分为体现型、反映型、意义影响型、为什么原因型、怎么办措施型、认识评价型、启示型、依据型、图表型等比较恰当,讲评中可以按照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体系讲清题型特点(特别是关键词如体现型一般有体现了什么?如何体现等)、解题技巧、解题思路和组织答案的方式等。并要求学生经常温习。
二是重点讲评。讲评要有针对性的讲评,特别是对高考中经常考的观点。这是重点、热点、也可能双基应用的薄弱点,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比如2010年考的是政府行政问责,以及责任政府,2012年又考的是政府,而且是我们这些年一直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民生问题。政府问题就是重点、热点。具体讲每一个题时,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特别是注意一些关键性的政治术语,比如经济意义,就可以在有助于生产力发展,共同富裕目标,发挥市场和宏观调控作用,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就业,企业经济效益,社会保障……等方面总结。
篇8
1.稳中有新
①漫画类试卷主要体现在哲学原理的考查。
②两两组合选择试题一直体现。2013年考查了9道,2014年考查了7道。可以预见的是以后此类试题固定进行考查的概率比较大。
③一材多用的继续采用。
④函数图像的继续考查。2013年考查了替代商品、2014年考查了汇率变动对需求影响的供求曲线。此类题型的考查会不会成为川卷的固定题型,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⑤重视学科内一个模块的综合考查。
主观题的设问切口比较宏观。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方式创新的意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四川省是如何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
能力考查进一步凸显,死记硬背的要求在降低,主要是为了降低失分风险;中观设问有所体现,重大的热点与教材的新增点是考查的兴奋点: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省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合理性。
2014对“政府”考查的相关知识。运用“我国的政府”的知识,说明G省是怎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政府的地位和性质、宗旨和原则、政府的决策(依法、科学、民主)、政府的监督体系、政府依法行政、政府的威信、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今年的备考中政治生活教学中重点关注国际社会与第一单元的知识。
经济图表,情境与材料设置比较恰当和合理。问题指向和答案生成来自教材,也来自材料。对材料进行二次处理。对材料的叙述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而是要对材料进行处理和整合优化。
教学中要注意对教材知识的主干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无缝对接。试卷训练中要注意选材与答案的生成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对措施类型的题目的处理要仔细阅读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分号的层次就是要解决问题的措施或是呈现的问题。从很多措施类题目中可以看出,分号后边的材料实际上就隐含着答案,因此要注意去获取和解读信息,而获取与解读信息实际上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2.立足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问题”。
经济生活关注当前的热点问题与教材基础理论的衔接。尤其是教材没有讲的经济学俗语和理论,但是在考试说明中又作了规定的要引起重视。
政治生活关注国际和国内重大热点问题。当前的地缘政治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的凸显,中国主持和参加的国际会议要重点关注。
文化生活现实气息扑面而来。本土色彩浓厚,充分挖掘四川省自身资源,教学中注意把中央的文件精神与本省的重点关注的问题找到一个交叉点。
生活与哲学要引导对板块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关注哲学家的一些著名论述。这个模块最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学会用哲学思维来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3.导向鲜明
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要传递正能量。作为德育主阵地的政治学科要传递给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教学中要注意选题的情境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4.关注基础
平时的训练和选择习题要注重情境设置,逐步对材料进行分析,最后解决问题。平时的生活中充分挖掘与利用情境材料,精心设计相关问题,有效组织学生思考,作答和总结升华直到自我纠错。
要注意主干知识与基础的夯实,应对高考与学科理论,要多去关注一些理论书籍。比如供需理论,均衡曲线。点在曲线的移动和曲线的平行移动在教学中没有涉及,但是高考考查这部分内容又比较多。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材中,对于这个知识点讲的非常透彻。要去分析2013年和2014年考查了知识点和没有考查的主干基础理论。集中精力进行主干知识筛选,既要有自己个人的思考,又要善于去学习借鉴相结合。
5.能力培养
篇9
关键词: 政治教学 认知能力 高中政治
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意识,因此政治教学已不是简单的课程宣导和照本宣科的政治知识讲解。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政治这门课程除了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分析问题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认知。
一、高中政治教学的背景和面临的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仅停留在基本的课本讲解阶段
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对于一般的知识接受形式和基本的知识内容都有一定的积累,同时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往往比初中更深入且难度加大。而对于该阶段的政治这门学科而言,学生对其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教师为了让学生通过一些政治考试,而学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然后进行相应的政治教学和学习。这样的政治教学显然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该阶段的政治教学是学生形成自身特有的知识体系及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如果只是形式化教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认知和对基本的教学理念的接受产生不必要的偏差。而对于学生而言,过于看重政治考试的作用和成绩会让其在教学之余只对考试所要求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复习,这样学生对于其他非考查或者考查概率比较小的知识点就会了解得较少,这对于教学整体性和有效性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2.学生对于政治教学内容的认知不够明确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主要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而且这三大板块之前互有联系,简单来讲经济学的学习主要由市场经济和国家经济政策及企业经营等相关知识构成,哲学这部分主要是马克思唯物哲学的理解运用,而政治学板块则是对各国不同社会制度的了解及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全面把握和分析。由此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安排其实是根据这些知识体系的难易程度及研究某一具体区域社会采用的惯用分析因素划分的,总体来看哲学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知识点和分析这两者的理论基础,而经济学理论会受到政治的左右,但是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相应的政策体系又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这样的教学安排是基本符合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的,但是在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只能看到部分内容,很难形成正确的理念,因此该时期的政治教学其实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有一定的差距,简单来讲就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特定板块的知识体系在某些方面上其实是不对称的,即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政治教学中选定的教学内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从而导致政治教学的教学效率较低。
二、政治教学如何才能变得更加有效
1.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提前调研
高中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往往很强,但是一些学生对于不同板块的政治知识的理解会出现一定的起伏,如具体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对哲学板块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经济学板块却没有太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在前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和对具体知识认识程度进行初步有效的调研分析,并且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向进行分类汇总,这样教师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就会有一定的教学心理预期,同时教学也会更有针对性,因此政治教学效果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另外教师的调研必须按照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基本要求进行,这样的做的目的其实是保证教学调研更有效,同时调研对象的需求会得到良好满足,这对于教师而言非常有利。因为教师可以通过调研了解到不同学生对于不同板块的政治学科的要求,对教师后期教学安排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2.政治教学需要学生具有系统分析政治问题的意识
在具体的政治教学中,学生一般情况下围绕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内容进行巩固复习,但是这其中的复习其实才是政治学习的关键,因此学生只有在复习过程中拥有高效可行的复习方法才能学好政治这门学科,然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其实需要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某些政治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还必须尽可能对该阶段三个不同板块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全面分析政治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但是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并通过一些案例辅助讲解。如在分析一带一路的基本战略时,教师一般会让学生选择从某个角度分析该国家战略,其实可以不限定具体的分析角度,而让学生自由分析,这样该战略的解读就会出现不同的版本,但是这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局面正好可以反映学生已经具有全面分析政治问题的意识并且初步具有自身的知识结构。
总体来看,只有在政治学习中不断总结分析不同层面的知识体系才能很好地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并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要不断适应学生的认知习惯及对具体政治板块的喜好程度,只有这样高中政治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教学问题才会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篇10
所谓“点、线、面”的教学思维,即将寻找教学知识“点”及贯穿知识“点”,建立“线”与“面”的教学思路整合为一个系统的教学方式,并保持“点、线、面”的教学过程处于不断的周期性发展和开放运动中。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拓展、加深,考点和知识点密集,题目类型和知识应用也灵活多变,对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分析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的提高。运用“点、线、面”思维来进行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现代社会物质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精神和意识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也为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点、线、面”的思维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防止学生孤立地、片面地、停止地看待社会问题的形而上学式的思维方式的出现,起到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点、线、面”思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应用策略
2.1 寻找教学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里有很多教学大纲上的知识点及内容的关键点,把这些“点”找出来,并一一解决和消化掉是完成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课程标准,从案例设置点及查找思维冲突点两个方面来着手,寻找突破“点”,“以点带面”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打造高效、精彩的课堂教学。其做法首先是选取案例的设置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找出相关的知识分点,让学生从“点”上进行识记和细化、加深理解;并可把案例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拆分,让学生能够从同一案例的不同层面来进行掌握。其次是思维的冲突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不同的思维方式等,作为打开学生思维的突破点,在基于“点”的教学方式下,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和发展。
2.2 利用“线”贯穿知识“点”
所谓“线”,就是能够贯穿知识“点”的纲。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线”的牵引,才能将多个相互独立的知识点及案例,连在一起,从而达到在学生的头脑中组成一个连贯知识链的效果,深化理解教材间各个重点间的联系。教师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围绕线索,将已讲解过的、零散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连成具有内在逻辑线索的“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在基于自己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来梳理“点”与“点”的关系,认清“点”与“点”的关系,从中找出其内在的逻辑纲领。
例如,在关于真理和谬误的讲解中,首先找到如“真理”的含义,及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认识的性质等重要的概念知识“点”;然后,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指导;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生生互动,学习、讨论有关真理和谬误的区分及举例说明,总结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并举例说明。
2.3 建立、整合知识的“面”
在把知识“点”串成“线”后,要把各个零散的原理和规律等知识线索整合成“面”,来完成一个周期的系统教学。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以每一单元课程作为知识“面”进行整合;也可对整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将不同模块的教材进行整合;也可以对于一个知识内容通过“人文”与“工具”的两面性构建出相关的知识“面”。进而,让学生采取如建立知识框架图、关系图及归纳总结等方式,思考并练习把知识间的关系以“面”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对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构建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小测试,以达到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检验。
例如,应用相关知识,作关于“基因工程”的真理性探究或漫画讨论。在理解有关“认识”“真理”及“谬误”“科学”等重点概念后,通过师生互动即教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从中得出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等哲学道理。最后,学生通过做练习进行练习提升,并通过检查、测验来进行自查和反馈。
所应注意的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点、线、面”教学应该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周期结束后,并不代表相关课程知识的教学结束;而是需要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反思,在原有成果基础上吸收新的方法制定新的方案,重新开始新一轮的“点、线、面”过程。这样,在“点、线、面”思想下,保持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以取得高中思想政治课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