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农村金融;问题
一、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
1.小额信贷提供主体结构单一,资金大量外流
由于当前农村经济服务的功能性缺陷,农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大量分流农村资金,从而出现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的情况,但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能广泛吸收更多社会闲置资金。但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能广泛吸收更多社会闲置资金。2000年以来,农信社向农户发放的贷款不足其从农户吸收存款的1 / 3,即农村信用社农户存贷比均徘徊在30%。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由于农业的收益太低,大多数农民不敢贷款,金融机构也不愿放贷以及农村信贷金额小,管理成本过高,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无法满农户需求。
2.小额信贷的资金运用不充足,无法满足农村需求
目前,我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当前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绝对数字看上去非常大,并且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和我国减贫的实际需求之间还相差甚远,同时扶贫资金的增长速度也远远低于我国财政总收支的增长速度,扶贫资金在整个财政支出体系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趋势。即便小额信贷在扶贫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只是整个扶贫计划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而当前农村信贷资金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农村资金分流仍然严重。
3.小额信贷供给的结构性缺陷,难以满足农村特色经济
我国小额信贷贷款投向单一,现行的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极少投放在个体工商业,主要集中在养殖业和种植业。我国主要实行“一刀切”的农村贷款额度制度,额度小,在高效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大额资金需求的方面,难以支持农户。除此之外是贷款期限短。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年,一些农户贷款到期可能尚未产生效益,因而无力偿还贷款,这必将使得小额信贷在促进发展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中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加大了信贷资金使用的风险。
4.小额信贷的推广存在诸多问题,达不到可持续发展
(1)小额信贷面临风险,贷款损失率高。截至2009年1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7.59万亿元,同比增长l1.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2518.6亿元,同比增长17.5%,获得贷款的农户达95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7.2%,受惠农民将近4亿。
(2)管理成本与利率水平不匹配。以农村信用社为放贷主体的贷款项目(在2007年,由于中国邮政储蓄的改制,使其分离机构邮政储蓄银行也成为发放小额信贷的一员) 在整个小额信贷的业务中处于主力军地位。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薄弱等问题,使其资产运作情况不太理想。
(3)没有制定和实行合规免责与考核制度。一般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都需要担保。坚持有担保原则,对于保障贷款债权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有关金融法规,金融机构经营贷款业务时,应以有担保为原则。由于农村小额信贷基本上不需要抵押担保,现行农村小额信贷原则上不需要担保或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抵押担保形式。如果农户不还款也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事实上已经出现了农户赖账不还的现象。
(4)人才缺乏。小额信贷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金融工作, 但目前信贷员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普遍老化的现象仍未缓解,机构人才匮乏,同时业务系统自动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覆盖面也不广。信贷员的素质低也影响了贷款工作的效率。
1.农户对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结构性不足
(1)小额信贷的发展趋势为农户产业结构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生产链较长,因此农村经济对资金需求较大并呈持续迅速扩张的态势,这不仅包括农户对信贷资金范围和额度的需求,还包括对贷款期限、利率及方式的期望目标,小额信贷的金额一般为2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农村小额信贷并不能满足种养大户对于资金的需求。
(2)小额贷款的承货主体是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对农户消费贷款限制较严,实际发放的数量较少,而对于一般农户,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有部分资金可用于提高消费水平,但是比起富裕农户其资金尚不充裕。
(3)对于贫困农户,其信贷需求户数下降、需求量上升,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决定了其还款的风险,信用社出于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的考虑,对于上万元的信用贷款就要求必须拥有抵押品,同时此抵押品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这样大大限制了对贫困农户的贷款,从而出现“贫困恶性循环”的现象。
2.农民对农村小额贷款需求的积极性低
农户获得小额信贷的成本过高限制了申请的积极性。农村信贷市场中,农户贷款难度大,依然存在着一些寻租、抽租行为,如信用社人员要求申请贷款的农户请客送礼,或者将贷款的一部分留存在信用社,这样就变相地提高了贷款成本。成本的提高使得低收入的农户对信贷望而却步。
三、结论
总体来说,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农村小额信贷的出现和发展为其提供必不可缺的重要渠道,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出路。在加快农村小额信贷建设的同时,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正确对待,从事实出发,解决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当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推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林志华.从印度“安德拉邦危机”反思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模式[J].金融发展研究,2011.68-70
篇2
关键词:小额信贷 金融 发展 农村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小额信贷自身特性的限制
在自身特性上,小额信贷具有额度小、期限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具有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它能够较好较快地适应我国农村的贷款市场需求。与之同时,信贷资金来源单一,小额信贷项目往往无法持续,这在农机信贷、教育信贷和医疗信贷上矛盾尤为突出,农民的多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不仅降低了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同时也催生了逾期现象,更有可能加剧小额信贷无法持续经营的困境。此外,农村贷款额度“一刀切”的制度,难以支撑农户在高端农业面前各方面的大额度资金需求。
(二)小额信贷的放款额度和期限问题
农户在农业结构调整起步阶段的资金的需求预期较大,当前小额信贷规模却明显偏小,导致了农村经济资金总体缺口增大。另外,现下农村小额信贷期限一般仅为数月不等,最长期限也仅为一年。从新型农业的生产模式来看,普遍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农户,在一年内可以收回成本并且偿还贷款的可能性较小,即使能够偿还贷款,还贷后也会逐渐显现出资金不足、周转困难等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因此,小额信贷在期限问题上对发展农村金融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加大了信贷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
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问题,始终是困扰其发展的一大难题。唯有明确功能定位,才能确定小额信贷组织创立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产品设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小额信贷的政策体系、保障机制不完善也是其风险因素之一。此外,农业灾害的补偿制度等政策性扶持和保障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小额信贷前景雪上加霜。
(四)小额信贷风控机制不完善,潜在风险较大
农业生产是受自然环境、市场行情、人为操作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弱势产业,其特殊性决定了同一地区产品具有相似性,这就容易造成贷款地区性、产品集中度偏高。其次,由于农户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薄弱,参与市场竞争及抗击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往往因为未能及时地了解市场动态及供求状况而导致项目失败。另外,小额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信贷管理落后,金融机构因受到当地政府压力,地域局限性强的农村信用社不得不弱化资金盈利和安全性考虑,而充当了地方扶贫资金的贷款人,信贷机制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又会滋长信贷经营中的道德风险。
(五)民众观念落后
在我国,由于长期推行政府主导的扶贫式小额信贷模式,导致民众对小额信贷的属性缺乏正确认识。很多民众的还款意愿往往遵循的是环境习惯。此外,政府推行的小额信贷忽视了小额信贷运作中的有偿性和可持续性,而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短期政府行为,甚至在个别的地方政府将小额信贷视为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的来源、发放、回收也大多不是由金融机构或其中介组织进行,公众普遍把农村小额信贷理解为一种短期模式。
(六)融资渠道窄
目前,国际上常见的小额信贷主要包括公开吸收储蓄、基金储蓄和吸收入股等储蓄形式,而我国只有吸收储蓄一种方式,而且规定小额信贷“只贷不存”。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在很大一部分主要是专项扶贫资金以及政府财政资金,其资金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同时,有部分小额信贷项目资金还是由国外机构捐助的。要确保信贷业务能够正常进行,就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进入,仅依赖社会慈善的捐助基金是难以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性也决定了资金流进入有限,这就使其陷入了信贷规模不足和融资渠道有限的恶性循环。
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对策
(一)改善农村小额贷款自身局限性
首先继续依靠人民银行利用贷款机制支持农村信用社。通过再贷款等措施不断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稳步发展。其次扩大农村小额信贷的金融领域,可引导商业性银行加入小额信贷市场。最后,吸纳闲散资金促进资金回流。银监会2006年《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允许新设诸如村镇银行类机构行业准入标准。通过机构转化,改变了限制小额信贷只贷不存的局面,在村镇银行准入渠道上使得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更加丰富,有利于推动小额信贷商业化发展。
(二)增加贷款种类和额度,放宽贷款期限
目前,小额信贷的对象局限于生产性贷款。小额信贷可按照消费信贷的模式,拓宽小额信贷的种类和领域。例如,在结合当前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基础上,给农民提供一定的农机补贴,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又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又如,建立诚信评价系统,尝试对诚信度高的农户提供额度较大的信用贷款,促进其发展高效农业。此外,中央银行可继续加大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相应提高农户授信额度,同时,农村信用社要对小额信贷实行更为灵活的贷款期限,在贷款期限方面更加贴近农户的实际生产经营。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的功能定位、完善的政策保障是实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关立法应明确小额信贷发放对象、承办业务的金融机构或是成熟地区的城、乡风险投资公司。对待不良贷款加大违约成本,必要时在法律层面追究责任。同时,依据不同的功能定位来确定小额信贷组织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设计、风险监管等问题。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政策风险保障系统。借鉴国际通用的小额信贷模式,政府和金融机构可设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并且建立完善的政府保障制度以及新型农业贷款的风险担保制度,减少潜在风险。
(四)控制小额信贷风险,完善保障保险制度
首先,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内控制度。结合小额信贷的业务发展状况,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业务监督、风险预测等各种内控体系,尤其是加强对小额信贷质量的考核标准,对信贷资金收放合规的信贷人员,给予其一定绩效鼓励。建立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机制,强化审计稽核部门的监督功能,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做到贷前、贷中、贷后全程稽核。
其次,央行加强监督引导村镇银行发挥自身优势。央行需在“村镇银行”的利率浮动、现金管理、存款准备金、异常情况应急预案等方面明确指引。可适度地将一部分的支农再贷款政策向运行机制良好的村镇银行倾斜,为其提供资金援助。后则要引导村镇银行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紧紧抓住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为“三农”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从低风险的信贷业务入手,逐步引导村镇银行为地方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使其能够与农户建立起良好互信的关系,慢慢积累经验,逐步实现小额信贷商业化、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信贷宣传力度,加强民众的信贷认识
在小额信贷的宣传上,政府部门应起积极作用,可通过日常宣传、下村走访、贴标语、办专刊,加大小额信贷在基层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小作坊主、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各界了解小额信用贷款在范围、权限、用途、期限及信用等级、贷款授信等方面的优势,改变民众对小额信贷的认识误区。
(六)扩大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资金供应问题
建立吸引机制,促使农村流入城市的资金实现回流。实现手段如资金价格吸引机制,根据农户存款日均或时点余额情况,差别化地对其贷款给予一定优惠,逐步培育起客户忠诚度;或是建立社会经济生活主导机制,如发挥地域优势,将本地集群特色的农产品交易由城市转向农村,实现交易资金随交易市场迁移至农村。农村金融机构可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公益组织者角色增加大众认可度的同时,向交易过程中的农户推销配置信贷产品。通过这种机制,逐步实现资金沉淀扩大。
参考文献
[1]普艳杰. 论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问题[J]. 企业导报,2013(18)
[2]李云帆. 小贷行业制度困境疲态难解[N]. 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8月28日第5版
[3]孙云青. 赵瑞莹. 农村小额贷款持续发展对策选择[J]. 农业科技管理,2013(08)
[4]张春吉.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J]. 知识经济,2011(08)
篇3
[关键词] 农村经济;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179-1
随着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效,农业也进入一个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近年来,我国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困难,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原因并未消除。因此,中国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值得关注的大问题。虽然中国政府已采取诸多措施推动农村经济迈出了新的一步,但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差,阻碍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抗灾能力低。若遇到天灾,就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农民收益。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导致农村耕地逐渐减少,以及水资源的短缺,都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农民实际收入不高。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种粮成本不断加大,粮食价格并没有随着成本提高而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直接影响农业效益。
(三)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低。农村基础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利政策,导致广大农村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滞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意识差,对现代农业认识不足,按原来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导致产量低,经济效益差。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民的素质和意识相对高,容易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和思路,加大生产资料投入,依靠科技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四)乡镇企业发展不成熟。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乡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繁荣的地区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都比其他地区发展的好。目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的山区,乡镇企业的数量非常少。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农业生产,关键是发展路径创新。我们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加强国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国家的支持和扶助是外因,农村经济探寻自我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创新发展路径。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创新路径选择和实践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农民收入低下,则整个农村地区消费能力就会下降,从而造成农村经济生产能力的下降。这是一个逻辑过程,最终表现为农村经济生产和消费的严重不足。
其次,提高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路径之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下,农民很难从农业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必须向专业化、科学化、优质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要大力鼓励有能力的个人投资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农产品技术检测体系,生产出既符合我国市场需要又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对农业生产要实行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优势化作物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得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可以将农副产品的价值提升了最大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政府牵头,对内加大农村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外加大技术和资金的引进工作,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变。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在两个层面作出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政府要完善农村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要在科研机构特别是农业高校和农业生产之间架构顺畅的桥梁,保证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此外,政府还要努力引进农业生产资金和技术,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
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成本大,效益低的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规划的问题。政府要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设施。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外面的资金和技术向农村地区转移。
最后,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是人的因素,马克思强调离开人的生产力是死的生产力。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通过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农民以及农民工培训体系是当前政府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把科技转换成生产力。只有农村生产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才能得到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喜,陈国才,李仲培.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1) .
篇4
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动摇的基础,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划分,所依据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划分,可将我国农村地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部分,东部经济水平发展最高,中部其次,西部较为落后。
二、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均有很大提高。但是,在农村区域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以及相关材料,笔者认为农村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一)环境问题
我国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西部属于大江大河的上游,是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屏障,而东部地区是人口和经济密集区,环境压力大,中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8.9%,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当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中环境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小,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了获取更多的粮食,人们大量开发土地资源,已经接近其承载极限。一方面,由于人们对于土地资源保护的意识薄弱,乱砍滥伐大量存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大量使用、滥用化肥、农药等,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土壤质量大大下降。
第二,生活污染。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新农村建设的推行使得小城镇和乡村聚居区的人口规模逐步扩大,超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承载力,脏乱现场突出,引发严重的生活污染。
第三,城市发展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城市产生的大量垃圾无法处理,向农村延伸,而生活垃圾具有高度的污染性,对土壤以及地下水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些高度污染的企业及工厂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这些企业向农村迁移,同时也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从东至西呈现依次弱化的态势,东部属于相对发达地区,中部为次发达地区,西部为欠发达地区。20世纪90年代,我国“六五”至“八五”期间,国家推行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使得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开始出现。尽管在“九五”计划和十四届五中全会后,“解决地区差距扩大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加大对中西部的扶持力度,2007年以后,中西部经济增长幅度开始高于东部地区,但是由于东部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科学技术等,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三)劳动力流动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内陆向东南沿海流动;近距离省内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对象大多数是有文化、有技术的中青年,留在家中的多为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儿童,这将导致农村中会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三、农村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农村区域发展,这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结合相关知识学科,笔者就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环保意识。在农村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制度,以及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另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利用各种媒体舆论的力量,加大对于环保的宣传力度,同时,还应向广大农民宣传公益意识、环保意识,从而在生产生活中营造出人人关心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氛围,引导农民改变之前不良的生产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篇5
一、边远农村地区中学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到位。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由“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及各省为教育提供了大量转移支付资金,但是由于这些资金是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下拨的,没有明确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数额,这给地方财政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少数地方政府把国家下拨给农村中学的教育经费挪作他用,使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中学办学的硬件和软件更新难以跟上农民们对教育发展的需求
2.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边远地区教师的学历、年龄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甚至从未有过大专毕业生来校任教,几乎全部是通过函授或自学考试获得大学文凭的。学历不高,导致总体上的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质量难以保障。部分农村中学成了练兵场,一旦成熟就会被县市一级的学校挖走,造成农村中学教师严重缺失,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更好的资源配置方式,争取资源的最大利用和优化分配,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课程与教学改革滞后。遵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要求,各地中小学都通过各种措施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但是,边远农村中学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信息闭塞等原因,难以及时接受前沿的教育动态,农村教师无法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起系统的认识,更无法在课堂上具体实施、实践。在课程设计上农村中小学课程与生活普遍脱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课程全是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全是书本知识,课程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把“离农”、“厌农”作为刻苦学习的前提,把升学当作义务教育的唯一目标和出路。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对义务教育的看法,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
4.从教育观念来看,存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错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家长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孩子的长远发展问题,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升学无望,就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对学校教育质量漠不关心甚至诋毁学校教育。家长如此,有些教育工作者也是如此。有些地区从小学一年级就大搞成绩评比,并以此为依据奖先罚后,严重违背义务教育的根本要求。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总方向的今天,许多农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依然沿袭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领导用老法子管,教师按老路子教,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嘴上喊素质教育,思想和行动上搞应试教育。这是校长必须面对的问题,不然就会造成严重的厌学、辍学、转学、生源枯竭等问题,更谈不上素质教育了。
5.生源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边远地区农民们的收入增加了,现在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大大地增强了,投资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但发展并不均衡,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还和家庭收入有很大关系,正走向两个极端:家庭环境好点的一般会让孩子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然后能考上大学,所以他们宁愿自己吃一点苦也要供自己的孩子去县城或市里好一点的学校学习;条件差的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对孩子的学习期望也并不高,与其去上大学不如结婚嫁人早成家,然后想办法工作养家糊口。这两种家庭家长的思想导致的结果是农村中小学生源质量大大下降。因此,农村中小学的生源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下降,使得学校升学率很难有突破,又陷入了恶性循环中去。
二、应对措施
1.切实落实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我国现实教育问题的反映,是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要做到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千万不能重形式、走过场,忽冷忽热。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内学校的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其次,应明确政府在发展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中央、省、县等各级政府在发展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为尽快解决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紧缺的问题,各级财政部门应合理调整支出结构,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及时到位。长期以来,由于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部分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中学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设备不全,更缺乏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这些严重地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地教育部门应该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用教育振兴贫困地区的经济,走“科教兴国”的道路,确保教育投资力度,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工资待遇,为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起一支学习型、创新性的师资队伍。家长从择校到择师,说明了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只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才能让学生公平享受优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农村中学要建立起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这对教师的自身发展、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等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学应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公正、公平的长效机制。均衡配置本地区的师资力量才能使教育均衡、公平发展。改变农村办学等靠要的现状,用创新的体制思维解决农村中学发展中的问题。
3.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调整农村中学的课程设计,让农村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学便于实践,使不能跳农门的学生回到农村后有更大的发展空。
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一、问题
1、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2、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现有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联结不紧密,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水平低。特别是畜牧产业,在畜禽产品深加工上一直没有取得新的突破。
3、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以尿素复合肥为例,近年上涨幅度分别为17%、14%,亩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长11.5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平均每亩增加投入19.87元,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多年来,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体系十分脆弱,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变,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
二、对策
1、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坚持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好生猪、烤烟、蚕桑、蔬菜、猕猴桃及花椒等产业的发展政策。二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继续落实好种粮直补等惠农措施,认真研究、全面推广粮经套作,稳定粮食生产。三是抓住当前春耕农忙季节,加强小春田间管理,及时掌握小春生产情况,强化大春备耕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管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工作。
2、加强农村经济运行监管调控。一是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对批发零售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监控,核定并公示农资销售价格。尝试建立农资直销网络,联系化肥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将化肥营销网络延伸到乡村,降低农资流通成本,直接让农民受益。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特别是在春耕、夏播期间,加强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强化物价监管调控,由物价、工商、公安、镇乡政府等组成监管调控工作组,准确把握农村市场商品价格,杜绝哄抬物价的行为,适时监管农资价格走势。
3、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前提,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管理机构,培育流转市场,规范流转行为,督促乡镇落实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引导土地流转真正提上工作日程,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主要作用,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集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结合农村实际,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要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5、优化就业结构,拓宽增收空间。向种养业深层次开发,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和进一步提高特种作物的效益,使农民不仅在种、养等生产环节上增加收入,而且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流通等经营环节上创造收入。鼓励剩余劳动力向外地转移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特色和对口培训,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引导性的市场信息。
篇7
[关键词]农村经济;形势;问题;战略
[作者简介]李喜梅(1972―),女,湖南双峰人,湖南大学博士生,广东金融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10520)
一、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总量出现阶段性过剩,结构矛盾加剧。
近几年粮食连年丰收,使得粮食总量出现阶段性剩余,库存大量增加。1997年棉农尚未出售的棉花占总产量的40%。其他农产品如蔬菜、水果和一些养殖业的生产,也相继出现“卖难”现象。在农产品总量过剩的同时,其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低档、普通的原料性产品多,优质、高档的深加工或专用产品少,跟不上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如我国水果,一方面,我国大量水果供过于求,销售困难;另一方面,近几年却进口大量水果,1999年我国干鲜水果进口总量为63.43万吨,加工水果进口量为1.98万吨。在进口水果中,以香蕉、菠萝、芒果、番石榴、苹果等为主,而这些不少就是我国大量生产的产品。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将日益依靠资本和技术投入,但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固定资产积累水平较低,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大多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大部分已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全国水库中约有1/3带病运行,60%的排灌工程设施需要维修,保障能力大大下降,其他基础设施也很短缺,整体来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依赖性提高的需要。
3、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据黄季琨等统计,1985-1990年、1990-1995年、1995-1999年,按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在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中,技术进步作用分别达到84.73%、70%、78.03%。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前的农业生产系统是以追求高产量为目标的技术支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农产品品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常规产量生产多,且停留在知识形态,高品质、关键性的加工类技术少,还不能很好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外,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薄弱,农业科研推广体制滞后制约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8%左右的较高增长速度,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度增长,然而,农民收入增长却日益缓慢,甚至1997-2000年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四年回落。2001年虽然出现恢复性增长,速度也并不快。“九五”以来,尽管中央把农民增收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总体收效甚微,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同期城镇居民。
5、农业市场化进程缓慢。
从农产品供求上看,近年来,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大幅下降,但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却下降缓慢,而且其绝对量还在增加,农业生产者的剩余物有限,可供给市场的剩余产品有限。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我国农产品供给已达到丰年有余,农业生产市场化受需求的约束越来越紧。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
目前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60.9%,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还会占相当大的比重,“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三农问题的发展目标,一是确保农产品稳定供给,二是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三是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围绕这几个目标,现阶段应做以下战略调整: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农业支援工业、城乡分割的体制转向工业支持农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
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1950-2000年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率平均为9.85%,占农业产值大多数仅4%左右的水平。而且,国家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到了地方,地方财政部门还会因预算收入不足形成农业投入预算数与实际投入数的缺口即虚投现象。与此对应,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都是由国家提供的,这与农业的基础地位、弱质性、巨大的消费市场等客观特性不符,也与工农平等发展战略相去甚远。因此,应加大对农村特别是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并对投入方式进行改革,杜绝资金截留和虚投现象。二是要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人民银行应该特别规定,商业银行应将一定比例的贷款放在农业部门。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事业,依法适度发展民间资金互助,以克服资金困难,防止高利贷剥削。除此以外,中央银行要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优惠的货币信贷政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放宽再贷款条件,降低再贷款利率,加大信贷支农力度。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加快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实现小农经济与规模经济的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考虑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其中相当多的可以进入到城市,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要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4、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要素流动创造条件。
要改革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治安制度等,要创造条件使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流动起来,使农村劳动力逐步流入城镇,有条件地在城镇居住下来。这样,不仅直接增加了转入到城镇的劳动者的收入,而且可以减少农村土地的负荷,逐步扩大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增加农民的收入。
要发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缩小地区差距,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逊提出的“要素价格均衡理论”,在没有交易成本的前提下,要素禀赋结构不同、比较优势有异的地区,如果能够按照比较优势来决定产业结构,然后,通过统一的产品市场,进行地区间的产品串换,那么,各个地区间劳动者的收入就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趋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会成为拉动另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以粮食为例,粮食这种土地相对密集的农作物在东部地区不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有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当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就会增加向生产粮食有比较优势的中部地区的购买,粮食市场的价格将会相应上升,中部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也就能从粮食增产中得到增收的好处,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就会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拉动力。这样,东中西部的收入差距就会随着东部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而不断缩小。
[参考文献]
[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很久以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金融体系,在发展中处于落后地位。虽然社会各界给予了很多关注,但它依然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的难点和困扰所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经过了细致的分析与思考,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农村金融出现的问题
1.农村金融缺乏有效的供给
近几年,农村金融方面出现了供给不足的情况,这些不足,主要是融资、避险、理财方面的功能不够不完善。同时,在金融资产的供给量上和有效需求上面,同城市金融市场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中尤以出现的资金供给不足问题倍受关注。出现这样的问题与正规金融渠道有效供给不足有关,也和农村金融市场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有关,因法律地位不明确,相应对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所以,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非正规民间资金受压制,并且政府的职能得不到较好地发挥情况下,还有些财政资金不到位等许多方面的原因,这些,都造成农村金融缺乏有交供给。另外,金融供给角度分析,农村资金在金融机构出现了外流问题也比较突出。
2.不具备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功能,缺乏清晰的层次
其一是农村金融体系功能还不完善。农村地区的资金、基金、保险及期货等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在价格发现、资源的配置、风险的对冲几个方面还不完善。正规的金融、非正规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二是农村金融产品及工具存在欠缺。农村的金融市场出现了产品缺乏创新动力问题,产品和工具种类太少、涉及的面较窄、服务范围小的情况较严重。其三是农村金融市场的机制不够完善。在市场准入、交易、信息公开、信用评级诸多方面的制度建设需要加大力度,竞争机制不够充分,在风险的监测及预警方面表现的较脆弱,不具备风险控制能力。其四是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还要发挥重要作用,各项制度要有所倾斜,要尽力营造较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尤其是对市场基础设施及信用环境加以改善,对行政环境、政策性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
3.无完备的配套政策制度,缺乏足够的农村金融支撑
第一,在财政和税收政策平共处的情况下,政府虽然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有了一些利民政策,但对财政贴息问题、呆坏账核销问题、低成本资金来源问题、专业担保的创设问题等许多方面的政策还不够明确,缺乏完善的制度及措施,缺乏足够的力度。第二,在货币政策方面,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还需要在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流动性比率以及存款利率等许多方面进行特殊的安排。第三,监管的政策问题,对农村的金融机构准入、资本充足管理、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尽职免责等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监管力度,并且出现了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对于推进各体系建设,对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对金融市场的规范性建设和各人方面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与监管。第四,和农村金融有很大关系的还包括有关农村发展的政策,比如产业与行业、财政收、价格对比、货币转账、税收政策、贸易往来等经济政策,另外,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各种政策,以上这些对农村金融市场各类主体的市场行为和经济利益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这些还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对策
1.逐步建立农地金融制度
为了解决资金供需这一大难题,不但要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还要为农民寻找一个比较合理的抵押品。农地金融主要是对土地进行抵押的,可以给农业提供长期贷款的资金融通形式。在建立了农地金融制度以后,可以通过土地的使用权进行抵押,用它来发行土地的债券,这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社会资金,以低利率的形式贷给农民,让农民得到较低成本的中长期贷款。农地金融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困扰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资金投人不足问题进行缓解,可以在另一方面对农民从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加以提高。这可以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加以改善,使农业发展的后劲得到增加,使农业发展的步伐得到加速,这对农村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监管的力度
对农村金融要加强监管的力度,使我国农村金融监管能够立足于农村金融实际,使监管由合规性监管转为合规性及风险控制同在的监管转变,实现封闭控制型向开放透明型的转变。不断使农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得以健全及完善,通过建立证券、银行、保险三大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对农村金融监管的效率加以提高,让行业实现自我管束,发展这一行业和内控制度的建设,将市场竞争的压力积极地转化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动力。并且,农村金融还要对信息披露进行强化,对社会监督加大力度。
3.积极引导并发展民间金融
使民间金融得以发挥也就是利用非正规金融作为农村正规金融的补充与填补。我国农村商品经济比较落后,不能将社会关系看作经济交换的障碍,它对经济交换有推动作用。这种参社会关系为基础建立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是比较有效的制度,在生存方面非常合理。还要不断加以引导与监管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用来弥补农村正规金融安排中出现的不足。当前,在地下金融业的执法力度得以整顿且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主要是要对已经形成的各种地下金融组织加以规范及改造,使其朝着合作金融方向不断发展。
总之,农村金融问题倍受各方关注,主要是它在我国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尤其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直接关系到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关系到农村建设成果的不断巩固。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研究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改进,从而进一步找到发展农村金融的科学策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结构;就业环境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其基础薄弱、负担较重,在其发展中仍遇到了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但目前许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同时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2)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同时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转向多样化、高品质,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布局的结合点把握不够,规模经营没有形成气候。目前,许多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分布、选择优良品种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的结合点还把握不够,农产品基地建设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生产分散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形成合力,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3)农村人才缺乏,制约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特别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农村的发展需要人才,但又缺少人才。主要体现在:一是劳动力素质较低。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造成大批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年轻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农村中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同时,他们接收外界信息能力较弱,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二是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基层干部中,还有许多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老干部,他们文化偏低,不善于开展农村经济工作,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1)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调整支出结构,更多地承担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重点做好农田水利设施、电力、公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重要保障。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有力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一是进一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强民主管理,理顺分配关系,增强发展活力。二是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3)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就是要发展优势产业,调整劣势产业。我们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多层次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发挥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业经济的整体提高。农业的出路是实现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关键是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这样才能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4)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措施。各地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一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二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协调。既要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又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还要合理地招商引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5)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东南沿海地区企业以及新疆建设兵团合作,发展劳务输出,合理有效的分配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农闲时间,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赵霞.浅析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0(22)
篇10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二)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三)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
在农村许多地区水利设施建设都不够完善,为田地浇水灌溉时会遇到水源不足或者灌溉时间与雨水天气相冲突等问题。在实际调研中会发现,春耕时节的浇水灌溉时期,农民非常忙碌和纠结于什么时候浇水灌溉。因为如果雨水天气比较?l繁,农作物在家里浇水灌溉的话,就会形成涝灾,影响农作物的与收入产量。另外,如果是干旱天气的话,如果不及时抽水灌溉土地,就会导致后来没有水源,从而耽误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对农作物收成造成不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除了水利设施不够完善,还有交通道路设施的不完善。交通不发达,就会使得农作物的运输以及农作物养料的运输问题,为农民造成许多不便。许多农村的田间都是一些小路,大型的田间设施不能进入田间进行作业,影响农作物生长收成的效率。另外农作物的买卖还需要交通工具的运输。如果道路不通,进而影响了农民种植农作物的收入。
(二)产业结构过于单调
在新的条件背景下,要想让农村经济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则应当对传统的农产业结构进行大幅度的整合。现阶段,农产品市场竞争正趋于猛烈中,而农村因对农产品市场没有一定的认知度,而致使农产品的种类过于短缺,结构单调。比如,如果只是种植玉米、小麦的村庄,那么尽管其年产量可以得到一定保障,但只要市场对这些农产品的需求量减少,亦或是发生价格下降的情况,那么整个村庄的收益会受到影响,乃至农村经济亦会如此。因此,面对于产业结构的单调,其必然会让农村经济迎来一些挑战,会对农村的经济水平提升产生一些阻碍。
(三)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有很大一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缺乏规范管理,经济收入日益缩水,而债务却日益增加,使得村级组织运转困难,这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集体经济一直是农村大力倡导和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但是近年来由于管理制度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经济要求,没有新的发展举措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致使营收困难,经营乏力,农村居民的收入在逐年下降,如果遇到大的自然灾害,要承担加倍的损失和付出所有积蓄的代价,这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和发展规划导致了如今的局面,没有把农村的生产力和创造的价值有效利用,资金和人才都在慢慢流失,农村的集体组织运转已经十分艰难,使得农民的发展信念产生动摇,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城镇化发展重表不重本
在实际调查发现中,许多农村开始进行城镇化的发展,比如楼房的建筑,水渠的发掘,道路的铺设等。但是建筑的楼房空空如也,没有人居住,也没有人进行商业买卖。农村中许多水池的建设也都大多不合理,没有起到排泄废水污水的作用,反而影响了农民的出行。这些水渠的铺设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还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农村调查中会经常发现在一个村庄里面,各家各户门前的水渠充满了杂草、垃圾,人们把垃圾、脏水都倒在水渠里面,影响了环境卫生;另外农村经常会开展道路铺设工程,但是由于铺设的道路质量不高,道路很快就会遭到破坏。可以推知,乡村的城镇化建设,都是从政府开始一层层批准下来落实到乡镇的。而在每一层都有一些疏漏和克扣,导致乡村城镇化建设重表不重本,一些表面的建设,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的作用和好处。并没有真正提高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与经济生活水平。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产业结构整合力度
因农产业结构源于市场,而市场的供求是属于农业产业结构整合的主要方向,那只有努力观察及分析市场需求,才可以更好地对种植农作物量度、规模进行调节,进而让农民可以获取到一定的利益。第一,农民要熟练掌握科技技术,这无论是对于农村品的质量还是数量提升可以作出一定技术帮助,确保其最后的产量、质量均能符合市场。第二,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农商品,农民群众则必须要借助于对农产业结构的整合来对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度进行强化,落实产品销售量的提高。此外还要达到符合大众需要的农产品质量,具备一定特色,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农产品的销售起到促使的效果。第三,农民需要在产品的销售进程中去详细分析市场的最新需要,只要有发现市场对农产品的一些潜在需要,则就要做到及时对产业结构加以整合,尽最大限度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要,进一步落实广大农民的收获丰厚。
(二)加强对农村农业种植的关注度
农民的思想落后,知识水平较低,需要外界的帮助与支持。政府可以根据农村种植业的发展,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为农民提供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这样就可以使农民在农作物的收成上有一些较高的收入。另外,政府还需要帮助农民建立基本的农业设施,之后规划的合理适当,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经济。农民种植农作物提供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还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比如农业大学可以和农村的种植业结合,利用农村的种植条件,进行理论知识的实践和科研项目研究的实施。这样不仅帮助了农业大学在科学技术上的研究,还有利于农民更好更快的接受科学技术对于他们种植业上的帮助。另外,农作物的销售也是应该由政府介入的一方面。政府应该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分析市场行情,提高农民收入。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力度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建设。首先,应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并将资金在城乡之间的分配进行合理调节。政府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将建设投入资金合理分配,应对农村地区进行适当倾斜。另外,政府还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调整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具体来说,可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起到调动各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拓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并构建出多元化的投资、融资形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要予以资金支持之外,还要对各种新型融资渠道、模式进行探索。例如可借用私人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的力量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并最终实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强力推进农村城镇化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有利于工业产业聚集,有利于服务行业成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城镇化为工业化载体,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使?l镇企业和城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集体作用和辐射作用,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