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安全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媒体的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种新型的钓鱼式攻击给Twitter网站造成重创,这导致一些用户无意中将敏感数据暴露在恶意黑客的视野里。同时也导致一些人开始质疑他们该如何使用社交网络并迫使许多公司再次猜测是否该对这种服务提供支持。
来自社交网络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没有部署适当的企业协议和保障措施,敏感数据就可能通过社会网络泄露出去。出于这种原因,企业需要采取适当措施来确保企业数据的安全,在保障内部敏感数据安全性的同时,也能让员工有机会访问社交网络。
方法如下:
1.制定企业内部的社会媒体管理协议
社交网络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第一步都是从制定社会媒体管理协议开始的。员工如何才能有权访问他们的社交网络?他们该对自己的网友如何描述他们的工作?是否对他们可以访问的内容加以限制?所有这些问题店铺需要由企业自己进行答复。详细的协议能让员工保持在正确的轨道范围内行使权利,并在必要时提供破坏规则的资源。
2.鼓励社交网络的使用
虽制定了必须设置的一套规则,但这只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要确保社会媒体的安全还是鼓励其使用。是的,禁止对社交网络的适应能够乍一看似乎能限制安全隐患的爆发,但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员工会想方设法绕过公司的封锁措施去访问社交网络,在没有企业正确指导的情况下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堵不如疏,鼓励社交网络的使用能让一切光明磊落,也让企业有机会去指导员工正确行事。
3.培训是关键
在鼓励社交网络的使用后,企业还必须培训员工。IT经理可以检查实践中的最佳做法并指导员工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第一步就是告知员工他们不应该点击不熟悉的链接。这也是一个好时机让他们了解不要点击钓鱼电子邮件中自称来自某个社交网络的链接。这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但通过这些简单的教训,大部分社交网络对企业造成的安全隐患都能被剔除。
4.准备好安全工具
如果企业将允许员工使用社交网络,那么他应该使用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就是TinyURLPreview。简单的工具能允许员工在实际到达网站之前就查明伪装的TinyURL链接的真正目的地。
公司还应该考虑使用其他提供相同功能的类似链接缩写工具。像这样的简单工具和对员工的培训在减少安全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可限制社交网络
虽然这听起来可能和企业鼓励员工使用社交网站有些自相矛盾,实际上我们真正的意思是限制员工使用社交的数量,这也是一种必要。员工没必要去更新在Identi.ca和开源Twitter上的朋友。他们也没必要使用FriendBinder。保持简单,只允许员工访问诸如Facebook,Twitter和MySpace这样的主要社交网络就够了。如果员工要访问其他网络,他们可以在家里去做。这样的政策也让社交网络对于警察的工作变得简单了。
6.培训IT人员
任何公司要做的最重要事情之一就是确保其IT人员事先了解可能影响社交网络的所有问题。公司内部的IT人员每周应花费一些时间来了解与主要社交网络有关的一些新闻话题,以确保万一出现安全问题时,该公司知道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并提醒他们的员工。
7.确保电脑打好补丁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用户在给存在安全隐患的软件打补丁的数量仅为操作系统补丁的一半。这可能是企业无力承担的缘故。通过确保操作系统和软件都同时打好补丁,影响安全的漏洞爆发对诸如Twitter和Facebook等网站所造成的影响就能得到控制。
8.共享最佳隐私惯例
确保社交网络用户更加安全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更改隐私设置。举例来说,Twitter网站能允许用户阻止发送垃圾邮件的发件人。通过提醒员工这种选择,企业在限制可能利用企业网络的恶意用户上会取得效果。
9.开放通信线路
企业用户所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对员工关于社交网络存在的问题置之不理。当员工和他们的经理或IT职员联系询问他们关心的问题时,这些问题应该更快更有效的得到解决。倾听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让它更加安全。
篇2
移动社交网络常用的广告营销路径
1.自媒体式信息推送
移动社交网络中自媒体类型推送方式最常见的就是明星、微博大V、草根明星推广,借助他们庞大的粉丝团和影响力带动消费群体的关注、流量和购买,发挥明星效应。例如,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产品“爱碧丽”,由于林志颖经常在自己的认证微博上宣传、推荐,短时间内被数以万计的粉丝转发,产品人气迅速飙升,一些粉丝甚至不惜重金大量购买。
另外,自媒体类型的公众账号也成为广告营销的重要形式。基于用户兴趣自主订阅、企业公众账号每日推送,用户从多样、繁杂的信息中自主独立地获得自身需要的资讯和商品信息。此外,用户利用个人账号在朋友圈中进行广告营销也逐渐兴起。
2.“病毒式”广告营销
“病毒式”广告采取给予目标群体优惠奖励等方式,将精心设计的广告信息传递给目标群体,目标群体在其多维化社交中自发地、有选择性地分享和扩散广告信息,以更加低廉的成本达到广告营销的目的,实现双向受益。如企业的“集赞活动”就属于典型的“病毒式”营销。
3.展示类广告
在移动社交网络中应以信息和图片为主要展现形式,Banner等展示类广告十分普遍,可投放在移动社交网络移动端的页面。如新浪微博手机客户端登录的图片展示广告,用户可根据个人需求点击相应文字或者图片链接,将对用户的干扰降到最低。
4.签名档式硬广告
签名档是移动社交网络的一大特色,用户可随时在签名栏更新自己的签名。许多商家和个人利用这个免费的广告位打入强制的广告。这种硬性广告通过用户联系人、好友、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查找用户进行广告投放,即使没有达成最终交易,也是挖掘潜在客户的不错途径。
移动社交网络广告营销荆棘在途
1.安全问题为第一隐忧
移动社交网络时代的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重视。众多IM(即时通信工具)包含了地理位置信息共享和GPS定位功能,通过“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即可获取周围陌生人的手机、QQ号码、微信号码等相关个人信息。这些功能在给社交、娱乐、商业推广带来诸多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也泄露了用户的个人隐私,威胁社交网络安全,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
2.移动设备屏幕窄小,制约用户体验
图片和视频已经成为移动社交广告营销形式的核心,不过不少企业弄巧成拙,直接将移动社交网络应用变为社交网站电脑版的缩小版,反而制约了目标用户的体验。如何在窄小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屏幕上投放适合移动社交网络传播的广告,已经成为广告营销开发中的当务之急。
3.单向信息传播,忽视用户反馈
许多企业利用移动社交网络进行广告营销时,一味地向目标群体进行单向信息传播,忽略了用户反馈信息的环节,限制了用户的体验和沟通需求。
4.广告信息泛滥,效果有限
诸多广告充斥着移动社交网络,如果朋友圈中的好友都在刷屏推销化妆品、服装等各类产品,广告和营销信息就会妨碍移动社交生活。最重要的是,目标群体无法从众多的信息中将某一个商家的信息独立出来,企业的广告将被埋没于信息垃圾中。
寻找改善路径,提升广告营销效果
1.注重产品特性与移动网络社交形式的融合
移动网络的社交形式诸如游戏、LBS、微博等多种多样,不同的产品必须充分考虑其特点、价值实现方式,选择合适的载体,在虚拟与现实中找到广告营销的切入点和平衡点。尤其对于一些注重用户体验的产品来说,图文类的展示类广告容易被埋没在海量信息当中,难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行为。
腾讯联合上海通用汽车推出移动社交游戏《天天飞车》,进行娱乐游戏和产品、品牌推广,不失为商品特性与广告营销载体的融合典范。上海通用汽车将旗下的别克英朗XT、凯迪拉克ATS、雪佛兰科迈罗等经典车型融入游戏中,进行产品和品牌植入,这几款车型的真实性能与游戏中的车型性能相匹配,游戏玩家既能在低广告干扰游戏中真实体验驾驶乐趣,还能借助用户原有的社交账号和人际网络,跨社交网络平台分享游戏的相关内容,邀请好友进行游戏竞赛、在线进行语音和文字交流等。
2.把握消费者需求,注重实时互动与服务
应把移动社交网络平台打造成一个直接与用户沟通、了解用户需求和反馈的渠道,而非一个粗暴的营销通道。企业须弱化硬广告类信息,利用文字、图片、语音、短视频、游戏等方式,实现与用户的实时互动和沟通,并根据行业特色、消费者的特性和需求进行时间定向、地理定向、兴趣定向或行为定向,精准投放,让消费者感受到趣味性和贴心服务,从而提高广告转化率。
例如,生活类信息服务更依赖地理位置的定位,LBS工具则为用户更简单地索取所需信息、企业更精准地定点投放服务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持。企业可轻松地由用户位置、场景判断出目标用户的属性,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真实行为分析,企业可以了解应该给目标用户什么样的创意推送广告,推送什么内容的广告。这一方式远远超越了传统互联网追求的广泛的信息覆盖功能。
3.整合营销,打动目标群体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会因为信息的获取效率以及信任度等问题,产生社交疲劳而放弃使用某些移动社交网络。由此,使用单一社交网络媒体和形式,无法产生良好的广告效果。以移动社交网络为导向,进行跨媒体、跨平台、跨形式的无缝整合营销,既能避免人群覆盖不足,又能优化消费者的全方位体验。
统一冰红茶就曾携手腾讯,整合使用表情营销和其他传播方式,将网民喜欢的内容如一系列QQ表情、以其代言人孙燕姿形象设计的QQ皮肤和相应的聊天界面、QQ宠物频道提供的“统一冰红茶”虚拟食品、供用户训练宠物的以“统一冰红茶”命名的虚拟场景等,与品牌信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借助广泛的广告接触面和好感度,适时与线下营销紧密配合,如在产品宣传中出现流行的IM表情广告形象,实现良好的销售效果。
4.加强安全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对移动社交平台的监管迫在眉睫,建立移动社交商务准入机制,如建立准入登记制度、黑名单制度、保护用户个人隐私等,相关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在线支付功能要切实保障目标群体的资金安全。建立移动社交平台供应商和企业评价制度,对于侵犯个人隐私、牺牲目标群体利益为代价的平台供应商和实体企业给予惩罚,甚至要求其退出。净化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环境,是广告营销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当然,手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创新和突破,对于成功开发移动社交网络广告的路径、增强营销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①张利 王欢:《我国当前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基本特征》[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篇3
关键词:社交媒体;档案馆;可持续性;社会服务
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的应用在多国得到实践,但现有档案馆社交媒体持续性应用还存在明显不足。文章分析了档案馆社交媒体持续性应用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1 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的应用现状
社交媒体建立在Web2.0技术基础上,具有“灵活性、交互性、可视性、广覆盖”[1]等特点,契合了档案馆以保管为核心到以利用为核心、以档案工作者为核心到以用户为核心的转变。2016年全球约23.4亿人经常访问社交网络,年增幅9.2%,占全球总人口的32.0%,占网民的68.3%。[2]面对社交媒体的强势来袭,档案界要如何应对,是被动等待还是主动出击,美国率先给出了答案。早在2010年,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通过了《社交媒体战略》,强调了档案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六个核心价值观及三个应用社区,并基于此,通过Twitter、YouTube、Facebook和Flicker等社交媒体开展了20多种创新性档案服务。[3]法国芒什省档案馆是最早采用社交媒体进行其服务工作的欧洲档案馆之一,在过去的几年中,芒什省档案馆的Facebook主页保持着1~2天更新的速度,宣传档案馆近期的文化活动等等。[4]在我国,档案馆已采用的社交媒体主要是微博、微信以及一些论坛等。
社交媒体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发展,但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档案馆社交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应用社交媒体种类单一。以我国为例,我国社交媒体有微博、微信、QQ、博客、网站、论坛等等,这些不同社交媒体侧重点不同,各有各的特色,但我国档案馆使用的主要是微博、微信。
第二,盲目追从,缺乏创新性。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的引入是为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有时可能会导致盲目追从当前公众热门社交媒体,比如“微博热”到“微信热”。档案馆在借鉴相关行业或其他国家档案馆对社交媒体应用时,要考虑本馆实际,而不是当前哪个社交媒体热,档案馆就不假思索集体使用,缺乏对其独特性的把握。
第三,应用社交媒体后续推动力不够。“对59个微信账号调查发现,10个档案馆虽然完成了微信账号的认证,却从未有任何推送内容。还有5个,从开通至今只有一条或两条微信推送内容”。[5]档案馆停留在以我为主的开发方式,开发的档案信息内容少,缺乏用户黏度,交互度低,这反过来影响了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积极性。
2 影响档案馆社交媒体可持续性发展因素
2.1 国家宏观环境。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前公开呼吁“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机构应该能够驾驭新技术,将业务工作与决策上网,随时准备向公众开放。”[6]随后,美国行政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利用互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进行本行业的建设。作为档案信息的保存基地,NARA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2010年实施了“社交媒体计划”,正式开启了在档案馆中应用社交媒体进行档案的开发及利用。 国家政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风向标,宏观环境与政策与档案馆社交媒体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缺乏政策的支持与推动,档案馆对社交媒体的应用只能自下而上的摸索,这种模式也就很难进一步推进。
2.2 档案馆方面。社交媒体是否引入、如何引入、如何发展,最核心的涉及因素即它的应用主体:档案馆。一是思想上,档案馆想不想应用社交媒体;二是能力上,档案馆能不能应用社交媒体。
从思想上看,一方面,历史上档案馆的主要功能为“藏”,档案馆工作人员受此思想影响,不愿意借助社交媒体这种公开化、透明化的渠道进行档案的推广与开发。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方便了档案的利用,但带来的隐私泄密、版权等安全问题是很多档案馆必须考虑的因素。
从能力上看,档案馆能不能持续性使用社交媒体,除了主观意愿,还需要客观实际能力。档案馆社交媒体的使用依赖于档案馆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以及档案馆技术人员的转化能力。
2.3 利用者方面。“用户协同参与是社会化媒体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之一。”[7]利用者的认知度、交互度、感兴趣度等都会影响档案馆社交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当前档案馆社交媒体用户主要为专业档案工作者、档案研究者等,其他社会主体对档案馆社交媒体多为不了解。社会公众对档案馆社交媒体的认识程度与使用程度还不够,阻碍了档案馆社交媒体的持续性应用。利用者交互度低,档案馆社交媒体缺乏服务对象,也就缺乏持续下去的动力与机制。
2.4 社交媒体自身。社交媒体的稳定、安全、受欢迎度与连续性、关联性会影响到它在档案馆中的应用和发展。
社交媒体更新换代速度快,从QQ、人人的流行到微博、微信的火热,新的社交媒体不断涌现。档案馆出于投入与产出比,应用社交媒体首先会顾虑到它本身的持久性、受欢迎性。另外,社交媒体一旦没落或不复存在,档案的完整度、联系性会遭遇很大破坏。
社交媒体的安全性问题也是档案馆应用时会顾虑的重要因素。社交媒体具有可视性、社会性、互动性,在这样一个公开的平台,档案上传、分享、转载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隐私问题与版权问题难以得到保障。
3 档案馆社交媒体可持续性应用的发展策略
3.1 应用环境:国家层面。技术不是中立的,每一种技术的开发与使用都符合了主体的价值观。社交媒体这种社会化的理念符合了现代化国家政治民主、思想开放的要求。
美国国家档案馆紧随联邦政府提出的“信息公开与社交媒体计划”,开展了“社交媒体战略”。 借鉴美国经验,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实现电子化办公,建立政府内部之间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社交平台,促进民众的参与。同时,档案馆自身要抓住机遇,对社交媒体可持续性发展要有个整体规划,制定社交媒体进档案馆相关政策。
3.2 应用主体:档案馆。作为档案馆社交媒体应用的主体,档案馆必须要有意愿跟能力去做好它。
笔者认为,首先要培养一种积极、开放、超前的组织文化。“档案馆组织文化是档案馆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影响着档案馆工作者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又反过来作用于组织文化”[8]。通过对档案工作者的教育,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认知;不定期开展档案培训,使档案工作者真正掌握社交媒体定位及运营方式。
其次,档案馆要积极鼓励社交媒体的持续性应用,建立激励机制。加强绩效评估,定期检查社交媒体应用状况并给予相关工作人员以奖励,这是对档案馆社交媒体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是持续性应用的动力机制。
3.3 应用工具:要有选择性、动态性、联系性。社交媒体种类多样、功能不一,因此,对社交媒体的应用必须要有选择性、动态性、联系性。
选择性,既要积极引入又要加以选择。档案馆需要研究不同社交媒体的特点及其与自身的相适应性,在多样化与专一化、广度与深度方面找到一个平衡。
动态性,即档案馆社交媒体要不断发展,满足档案馆开发档案信息、服务民众的要求。在不同阶段,档案馆社交媒体会呈现不同的特点,需要根据技术发展、档案馆需要、社会需求等不断进行更新与开发新的功能。
联系性,即不同社交媒体的应用不是孤立的,要具有联系性。不同社交媒体可以通过链接建立联系,用户通过一种社交媒体便可看到完整、详细的档案信息。同时,完善转换机制,一种社交媒体衰落后,其上面的档案信息能成功转换到其他媒介上。
3.4 应用方式:多样化应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档案馆要积极拓展利用方式,趋利避害,实现社交媒体与档案馆真正融合。
首先,利用社交媒体加大宣传提高用户意识,增加用户注册量。其次,开发内容要以用户为中心,开发他们感兴趣的档案内容,注重反馈,不断改善服务方式,进行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再次,将社交媒体真正纳入档案馆管理中,使其成为档案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立档案馆与政府之间、馆际馆内之间、档案馆与用户之间的多平台交流。最后,档案馆社交媒体的应用必须遵循安全性应用的原则,从管理与技术双层面去保障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稳定、安全、持续性发展。
篇4
C: 企业通信目前出现了哪些新趋势?
M: 首先,视频通信的应用是一个已经存在的趋势,因为很多会议不用当面去谈,直接通过视频就可以解决问题。第二,现在的企业通信,包括视频会议,最大的特点在于使用的灵活性。以前开重要的视频会议,都是在固定的房间里面。现在的趋势是,无论用户持有的是是PC、iPad、iPhone还是安卓手机,都可以通过3G网络在不同的地点实现视频通话。人们在不同的地方想到一件事情,就可以拿起通讯工具去做这方面的事情,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是企业通信受到移动办公影响产生的一个新趋势。特别是在亚洲地区,与欧美国家“朝九晚五”不同,企业员工下班以后仍有很多的时间参与到工作中,对通信灵活性的要求比较高。除此之外,大数据也是企业通信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对我们来说,大数据就意味着要让使用者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任何终端获取他想要的任何数据,从而提炼出有意义的信息来满足工作需求。总的来说,企业通信进入了一个协同通信的时代,通信的时间、地点不再受到限制,通信的媒介包括数据、语音、视频各个方面,且多方可同时介入通信。
C: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企业通信是否有不同的需求?
M: 对B2C的行业来说,完善客户服务,增强用户体验很重要。以银行业为例,我们在花旗银行日本、新加坡等地的ATM机上,加装了视频通信设备,这样银行客户在使用ATM机时碰到任何问题,中途点一下视频,就可以立刻与客服人员通话。这样一种应用的产生与亚洲国家人口密集,银行客户、网点数量多,对客服的要求高有密切关系。对于社交媒体的应用,银行业和消费品业应该说走在前列,但是所有需要提升客户体验的行业都需要将社交媒体作为企业通信的重要手段。比如航空业,航班延误、航班返程等问题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对公司品牌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如果应用相关技术抓取顾客发表的不满意见,就可以及早嗅出苗头,控制危机。对于B2B的行业,如制造业则把重点放在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上,主要的通信需求是通过视频及其他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
篇5
麦肯锡公司今年的调查覆盖了农村地区,调查显示,尽管互联网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率较低,但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和城市消费者一样都是活跃的网购用户,而且他们更享受网购。
麦肯锡本次调研访谈了超过6000名中国互联网用户,覆盖了中国一至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共计约6.3亿的用户,对其数字和意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挖掘。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6种数字行为进行分析,一是通讯和移动;二是社交网络,像微信,像新浪微博都有覆盖;三是游戏;四是在线视频;五是电子商务,六是O2O。
这份名为《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对选择和变化日益强烈的渴望》强调了以下五个趋势:
第一 社交商务呈现强劲增长趋势
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国家之一。我们看到我们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78分钟,美国是67分钟。我们依赖亲友推荐的人数占比差不多有50%,美国差不多40%,而且这两个趋势现在来看,是在更迅猛的发展当中。到明年可能要把之一去掉,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一个国家。
我们看到社交媒体从单纯的沟通功能逐渐演变出CRM和购物的功能。社交网络在中国市场在慢慢不断的快速演变的过程当中。调查显示,社交网络大大促进了消费者使用网络购物,网络购物的时间在大幅增加,观看网络视频,浏览新闻也都是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第二 线下实体零售店向展示厅的转型
麦肯锡的调查显示,目前有16%的消费电子产品是通过线上售出的,而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1%。实体店的展示效应(即购物者在店里浏览商品但通过其他渠道包括线上渠道购买)对30%的消费者而言尤为明显,他们会在店内浏览并同时用手机进行研究,而他们中只有16%最终选择在门店购买此产品。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刘家明指出,门店将来不单纯是交易的一个渠道,更多是展示的功能。
第三 消费者对线上线下融合(O2O)已经非常普及并将持续发展
第四 偏远地区更渴望尝鲜 电商覆盖率超60%
尽管互联网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率较低,但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都在使用电子商务,网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68%和60%。农村用户中的网络达人更是比一线及二线城市多出25%,渴望第一个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
在具体数字上,第一互联网的普及率在一二线达到76%,到三四线是47%,到农村19%,但是在被渗透的这些人群当中,用过电子商务网购用户,19%普及互联网的人群里面有64%用过网购。
很有意思的是,虽然在农村互联网覆盖率仅为19%,但是在电子商务的使用上他们跟城市居民一样活跃,麦肯锡全球董事季翔说,我们看到,中国一些领先的零售商已开始迅速行动,建立县级运营中心。这些举措不仅方便了商品的下乡,也加快了农产品向城区的输送。
报告指出商家可以借助这些网络达人在物流和分销体系还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占领市场。
第五 食品网购需求的大幅增长
篇6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影响;对策
社交网络主要有三大类: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工具和微博。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偏向沟通、交流、互动,微博则偏向信息传播,三类服务互为补充。
在中国大陆地区,知名的社交网站有人人网、开心网、百度贴吧、豆瓣等,常用的即时通信软件有QQ、飞信、YY语音等,微博则是新浪微博最具影响力。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社交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比如微信朋友圈、陌陌、唱吧等。大学生既是网络上的活跃群体,又有着旺盛的社交需求,社交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学习生活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1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基本现状
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现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有关数据,对安徽大学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42份。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基本情况如下。QQ、微信、微博是现在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社交网络工具,日常会用到它们的大学生分别占95.5%、72.7%、51.7%。百度贴吧、知乎、人人网和豆瓣也是大学生较常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大学生常用的社交网络功能是更新状态、分享和转发、上传图片、写日志,日常使用率分别是72.3%、64.5%、61.6%和37.6%。比起写日志更加倾向于发状态和微博,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群众意见表达形态的演进,状态和微博语言简短表达手段自由多样,只需很短时间就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信息。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长、频率高。27.8%的大学生每天花费2~3小时,20.7%的大学生每天花大于3小时,即将近一半大学生每天花2小时以上。61.2%的大学生每隔几小时登陆一次社交网络,27.3%的大学生每天登陆,间隔几天的和很少登陆的大学生只占百分之十左右。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主要目的有:联系朋友和老同学、了解好友动态、结交新朋友,分别占比81.4%、54.1%和47.1%。说明参与社交正是大部分学生用社交网络的原因。还有48.3%的大学生是为了休闲娱乐,42.1%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心情和状态,30.2%是为了获得有用和有趣的信息。说明也有不少大学生把社交网络当做放松玩乐、记录生活和获取信息的途径。
2 社交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正面效应
(1)减少了社交成本,扩展了社交范围
社交的成本可以分为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通过社交网络可以同时跟几个朋友互动,沟通的效率高速度快,省去花在路上的时间,也比打电话或发短信的方式交流频率快。然后生活中与朋友聚在一起难免要有一些消费活动,用手机通讯也会根据通话时长、短信条数等计算资费。除了能帮助大学生节省时间和金钱,社交网络更大的作用是拓宽了人际交往的范围,67.4%的大学生认为社交网络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通过社交网络既能快捷地寻找到过去的熟人跟朋友,也能结识不同城市、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新朋友,可以认识志趣相近的同好,也可以与背景阅历迥异的人交流。
(2)大量丰富的信息来源,即时自由的获取方式
自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媒介掌握话语权提供定量静态资讯的局面,任何用户都可以用社交网络随时随地自己的见闻和感想,每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社交网络上有身边同学的生活动态,也有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有官方媒体较权威的讯息,也有自发群众“草根”的号召力。71.2%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社交网络能获得更多资讯。社交网络的开放性、群体性、便捷性等特征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热门话题、实时热搜榜、好友的分享等让用户能够即时了解最新讯息。而且在社交网络上能更自由地获取信息。一方面可以自主关注感兴趣的领域,另一方面,自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制约因素和公众制约因素大大削减,传播环境更宽松和自由。
(3)展现自我的舞台,满足多方面心理需求
从填写个人介绍布置个人主页开始,到记录生活、抒发感悟、展现爱好和特长等,每个社交网络用户都可以呈现想要呈现的一切。网络的虚拟性,使人能够抛开现实中身份、地位、外表等顾虑,更尽情地表现身上的闪光点。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别人的反应比方点赞、评论、关注、来访等,反映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可促进自我认知。社交网络还能满足大学生其他方面的感情需求,比如表达喜怒哀乐,与人倾诉和沟通,有助于排遣情绪和压力;结识同好交流共同兴趣和观念,获得尊重和归属感等。53.3%的大学生认为社交网络的正面影响包括减轻了压力和孤独,满足情感需求。
(二)负面效应
(1)过度沉迷,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
如前面的调查结果所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频繁,很多人一天不接触社交网络就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倘若没有较强的自制力,大学生很容易浪费太多精力在社交网络上,前几年流行社交小游戏时不少学生熬夜蹲点只为了“偷菜”、“抢车位”,近几年则是频繁刷新微博看有没有新消息,或者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时不时要拍照发在朋友圈。沉迷社交网络会让大学生产生晚睡、长时间盯着屏幕、上课玩手机、拖延课业等现象,影响健康和学业。而且,过多地沉湎在虚拟世界里缺少与他人面对面地互动,乃至热衷扮演自己塑造的形象,只与网上特定圈子的人交流等,会导致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反应淡漠与现实脱节。
(2)泛娱乐化和碎片化充斥着社交网络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娱乐本是人们在生存中放松身心的基本需要,但在泛娱乐化时代大众传媒用制造娱乐来谋取商业利益,制造过多的娱乐,制造低级品位的娱乐。如此背景下社交网络自然也不能避免,64.2%的大学生表示平时最常关注的热点是娱乐方面。社交网络上被广泛注目的多是明星艺人、网络红人、段子手,热门话题经常是娱乐八卦、感情问题、搞笑、宠物等轻松浅显的主题。即使是新闻也常在报道方式上故意博人眼球,网民在探讨法规、政治、民生等严肃问题时也多是感性的想法,乃至调侃和“吐槽”。这样的风气对大学生的审美品位、科学文化水平等无益。此外,社交网络上到处都是碎片化的内容,是跳跃的、分散的信息。迅速浏览各种信息的浅阅读方式会使注意力分散,养成习惯后不利于需要长时间专注力的深阅读,也不利于整合信息的能力。
(3)个人信息暴露太多、隐私泄露等安全隐患
对社交网络不满意的地方56.2%的大学生选择了个人信息和隐私缺乏安全保障,仅次于广告等无效信息太多。首先在注册时,尤其是实名注册,会要求用户提交自己的姓名、手机号、学校、单位等信息,其次很多人会在社交网络上公开自己的经历、生活状态、近照、手机定位的地理位置等,并且社交网络会将用户的人际关系网暴露出来。这些信息都可能被某些人恶意利用和窃取,进而盗取用户的网络账户,或者对用户及其亲朋好友进行骚扰和欺诈。社交网络蕴含的海量数据有着巨大商业价值,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开始收集和分析用户的数据,藉此推测用户的消费倾向、工作情况、婚恋状况等。此类信息收集虽然没有对用户造成明显侵害,但其用途的不明确性和对隐私的窥探,另很多人感到不悦及担忧。
3 高校的引导对策建议
(1)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鼓励线下社交
社交网络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人际交往平台,然而网络社交不能代替现实交往,在网虫、拇指族越来越多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线下社交。校园氛围是指学校中被成员所体验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相对持久而稳定的环境特征(Hoy&Hannum,1997)。良好的校园氛围能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和影响,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高校应努力营造互相尊重、友爱和谐的校园氛围,这是大学生进行健康社交的基础。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举办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给不同爱好不同性格的学生们更多展现自我、认识彼此的机会。
(2)提高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
网络信息去中心化、传者与受众一体化的传播方式使“把关人”角色弱化,给了用户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但鱼龙混杂的信息对媒介素养的要求也变高。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通识课;以校园媒体为平台,积极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实践;展开多种形式的社会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除了要提高分析、判断、传播信息的能力外,更根本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合理利用媒介信息促进自身发展。大学生应多利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来增长知识和见解,多关注文化、科技、教育、民生等有意义的话题,自觉抵制低俗内容、偏激言论,不过分沉浸在肤浅的娱乐中。
(3)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大学生因为网络安全意识欠缺而遭受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学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尤其要针对大学生普遍使用、暴露个人信息较多的社交网络进行指导。大学生首先要注意网络账户安全,尽量避免用同一个邮箱和密码注册多个网站,密码不要太简单且隔段时间修改一次。其次,增强隐私保护意识。使用社交网络时,注册时阅读下服务协议里关于隐私保护的条款;填写资料涉及到真实信息应考量是否都如实填写;分享自己的情况时注意设置访问权限。最后,通过网络较难全面地认识一个人的品行,大学生在与网友交往时不要轻信谨防诈骗勒索,也不要随便与网友单独会面。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4-08-26).http://n
.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2379356612744.pdf.
[2]蒋永峰.从博客到微博客看网络公众意见表达的形态演进[J].新闻世界,2010(7):217-218.
[3]王璐.社交新媒体微博的传播学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2-144.
[4]金璐.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批判[J].新闻爱好者,2011(1):21-22.
篇7
一、微博的发展现状
美国的twitter作为世界上最早也最出名的微博,据有关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而微博在国内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07年的饭否网,但是饭否网并不是一经出现便被网民普遍认可。直至2009年7月份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开始,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它不仅凭自己独特的营销策略,吸引了大量的用户,而且确立了新浪微博高端品牌的地位,为国内后续的其他大型门户网站的纷纷建立,如网易、搜狐等树立了榜样。至此,微博才开始在中国掀起了真正的应用与发展浪潮。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1月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其中,微博客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使用率为13.8%,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客的使用率达15.5%.而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等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的网站,其注册用户均已超过1亿。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以其强有力的发展速度,不仅在中国网络中居于领先地位,而且也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但是,微博在快速发展的态势下,依然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一)微博信息鱼龙混珠
微博凭借其信息门槛低、能满足人们以各种方式随时随地的各种见闻等特点,迅速、及时的将新闻的时效性提高到“秒杀时间”,从而,吸引了广大人群的高度参与。并且微博以草根性质的“个人直播媒体”形式,极大的满足了高节奏、强压力生活状态下,人们对于碎片化信息的获取方式,消解了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和“过滤者”等角色,模糊了受众和新闻制作者之间的界线,解构了精英话语权,使话语权向“多数人”回归,最大程度保障了公民表达权的实现,对多元化意见市场的构建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但是微博对于信息、共享、传播的主体,几乎没有任何的限制,这在给大众发表自己声音和分享自己看法提供平台的同时,也导致微博对信息的筛选不足,使微博信息呈现出鱼龙混珠的状态。在微博上,人们可以任意表达自己的见解,尤其,对于匿名的微博来说,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个人是自主和独立的,自己可以畅所欲言,而不需要考虑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更不需要对某个组织或社会群体负责。
(二)微博安全令人担忧
Twitter作为世界上最早也最出名的微博,分别于2009年1月和4月先后遭遇两次黑客攻击。至此,微博的安全问题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状态。我国各个网站在吸取Twitter教训的基础上,采取将微博的私人信息强制进行登记,这一做法不仅没有使微博安全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适得其反,使个人注册的微博信息安全保护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目前,在新浪和搜狐等网站注册微博新用户,不仅要提供真实的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码进行验证,而且还鼓励新注册用户尽可能多的填写其它个人信息。这就使得某些商业公司,通过微博便可以轻易得到用户的联系方式、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兴趣爱好等个人资料,并通过分析网民的博文、关键字以及社交网络圈等方面的信息,推测用户的消费倾向、情感经历、工作状况和生活轨迹等私密信息,继而,进行广告骚扰、过度营销,甚至威胁诈骗等恶劣行为。这不仅严重影响着微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广大微博用户带来诸多的麻烦。[LunWenData.Com]
(三)微博互动难以维持
微博互动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你的粉丝是否能够广泛的传播你的信息。在微博交往中,要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仅仅靠单纯的发几条微博信息、@几个粉丝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当用心的进行交流。尤其,对于社交网站来说,它与熟人网络不同,在微博上素未谋面的“朋友”所占的比重更大,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的内容多是彼此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在秒时代,瞬聚瞬散的碎片化阅读是网民的最大特点。
(四)微博问政制度混乱
目前,我国微博问政方兴未艾,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12月10日,2011年共新增认证党政机构微博27400个,并呈现继续上升趋势。随着党政机构和官员纷纷开通微博,并覆盖了从中央到地方多个行政层级及众多职能部门,微博问政已成为一种潮流。但是,在我国微博问政的制度尚不健全,存在诸多弊端。比如:一些政务微博存在“作秀”之嫌,内容不能及时的更新,偶尔更新内容,也只是关注政策信息、规章制度、会议日程等信息的,追求表面上的虚假繁荣,内容缺乏实质性的东西,对于人民大众真正关心的东西,更是避而不谈,不能与群众做到真正的交流。
篇8
随着时展,科技创新不断涌现,如今更是大步迈入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信息化媒体平台涌现出来,迅速普及,并拥有广泛的客户使用群体。微信营销也随着这波浪潮出现,并迅速开拓市场,成为新型社交平台和营销模式。那么这种营销模式到底有什么优势立足于信息化平台中?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又将如何?企业应该如何利用这种营销模式不断壮大呢?
关键词:
微信营销;发展趋势;企业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信息化平台变得越来越重要,模式也越发新颖多样化。2011年1月21日由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软件,这是一款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使用覆盖率达90%以上,用户多达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其中,微信公众账号就超过800万个,微信支付用户更是达到4亿左右。微信不仅在用户规模上不断扩大,从软件本身而言是完全免费的,使用任何功能都不收取费用,而使用时产生的网络流量的费用也是由网络运营商负责收取。这样的免费社交平台,为微信营销逐渐打下基础,不断发力,慢慢在营销市场有了一席之地。同时一些嗅觉敏锐的企业闻到了商机,也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场微信营销大战,利用各种营销手段通过微信对客户进行推广。当然这么做有利也有弊,方法对了,企业便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反,过于轰炸式的推广,也易造成客户的厌烦。
一、微信营销的模式
微信营销的产生,让众多企业商家和消费者瞄准了这个平台,越来越多的微商出现在这个平台,微信营销价值无疑得到更高的提升。在微信朋友圈,充斥着各种微商广告,商品推销模式也大不相同。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类:O2O模式、草根广告模式、互动营销式、品牌活动式。
1.O2O模式———二维码、扫一扫。
O2O(OnlineToOffline)模式也可以称为离线商务模式,即利用线上营销线上购买来带动线下经营和线下消费。主要方式包括折扣、预订服务、提供信息等,把线下实体店的信息推送给线上客户,将他们转变成自己的线下客户,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必须到实体店内消费的服务,比如餐饮店、美容店、健身房、电影等。对于用户而言,这种模式可以获取更多商家信息,能够更加便捷地在网上直接向商家进行咨询并且参与预售活动,可以获得相比线下较为便宜的价格,还有一系列优惠活动;而对商家来说,这样的模式能够扩宽宣传渠道,吸引更多消费者前往店内消费,推广效果也有迹可循,每一笔下单数据最后可以进行汇总分析,及时跟进,而且线上和客户交流更加便捷,能更准确地掌握客户心理,了解客户需求,而且能降低宣传成本,减少租金支出等。这种营销模式的核心是在线支付。对于微信而言,即利用二维码扫一扫的形式进行支付。二维码发展至今其商业用途越来越广泛,微信自是顺应潮流和结合O2O展开商业活动。主要做法是将二维码图案置于取景框内,微信就会帮助你找到对应的好友企业二维码,加入后便可以获取推送的信息咨讯、折扣优惠等一系列消息。
2.F2F模式———朋友圈。
F2F(FacetoFace)模式即面对面营销,微信商家可以直接通过与目标群体的沟通,了解客户群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客户,注重客户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量身定做的服务。通过直接一对一沟通,对用户的数据包括个人信息一目了然,甚至可以直接对准消费者,了解他们的个人需求和想法,再提供相关服务。这样的营销模式是传统营销平台很难实现的。比如微信中典型的“朋友圈”模式。微信和微博、QQ等其他社交网络既有相似性又存在明显的区别。微信的朋友圈和微博相比,它的信息流通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受众群基本是一个圈子里的好友,商家和客户之间关系更为对等,这种模式推广精确性高、针对性强、互动性良好,主打口碑营销。此外,F2F模式也可以帮助商家直接跳过中间商这一环节,直接与客户沟通,大大减少了商家成本支出,有利于企业第一时间收回现金流和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在品牌宣传上也可以跳过媒体渠道,直接进行推广宣传,对于商家而言,可以在整体推广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品牌的控制权和传播权。这些都有利于商家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品牌形象传达给终端客户和消费者。
3.自媒体模式———公众平台。
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别人共享信息咨询。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不再局限于单向传播,而是网友间可以增强互动,更准确地传达意思。这种模式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使用者参与度更广、更高。而且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信息实现宣传推广。比如“欧派电动车”,一直在微信保持着高曝光率,微信里面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吃喝玩乐无所不有,有时还搞一些小游戏、“轻松骑行游”活动等等。这类型的账号就是以互动性极强、参与形式丰富和高效产品贴合度为特点,通过官方平台使欧派品牌形象更加丰满。粉丝不仅活跃度提高,还可以有奖品拿,这样的方式无形中促进了推广和品牌知名度提升。
二、微信营销的优势分析
微信作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社交软件,其发展速度和趋势受到各方面重视,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纷纷进驻,微信营销也随之发展壮大。那么微信营销发展存在哪些优势呢?
1.营销成本低廉。
微信营销的成本接近于零。企业只要通过注册账号就可以开展品牌推广宣传,即便企业需要认证公众平台,也只需交300元服务费就可以。相比之下,传统营销在宣传推广上所下成本要多很多,纸媒、电视媒体要考虑印刷成本、纸张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器材成本等,两相比较微信媒体所需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企业可以通过订阅号或公众号,向客户群推送信息或相关服务,也可以把重点放在如何推选优秀内容上,只需要动动手指,充分利用文字和漂亮的图片或者语音,大大缩减了宣传成本。
2.客户群庞大且注重人际关系“窄而深”。
由于手机用户数量庞大,微信在推出仅仅14个月后,就拥有2亿多用户,目前数字还在增长中。如此庞大的客户数量给微信营销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同时,微信营销注重人际关系“熟人化”和信息选择的自主性。相较微博,微信是一种线上线下结合更紧密的平台。其粉丝多数是由现实中的忠诚用户转化而来,多半对品牌都具有较强的忠诚度。这使得订阅号在推送信息的时候,可以保证其受众的明确性、针对性较强,达到一种精准营销、深度营销的结果。另外,微信还开通了钱包支付功能,和用户的银行卡绑定,同时还具有卡包功能,可以让用户保存商家或品牌推送的各种优惠券,这也极大地提升了用户对于企业或品牌营销的销售转化率,营销程度较深。而新兴的朋友圈官方广告推广,则是在大数据的帮助下通过分析微信用户来达到分众并精准投放的目的。但是这种方式门槛高、审核严,为了保护微信用户体验,频次也不能太高,虽然广告投放较为精准,且具有较强的到达率,但是用户被强制接收,且投入成本大,效果如何还不确定。
3.推送信息查阅率高。
微信信息推送的模式与手机短信推送类似,它的消息受众是定向的,只要用户关注了某订阅号,那么它推送的信息就会自动保存在用户的微信订阅号里,并会通过订阅号头像图标右上角的红色数字进行信息数量的提醒,方便用户在闲暇时进行查阅。且由于订阅号日群发数量的限制,微信用户也不会被太多的其他信息所干扰,查阅信息的可能性较微博要高。
三、微信营销劣势分析
1.用户安全性问题。
微信是一个开放平台,再加上进入的“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使用,导致它的安全性存在很大漏洞。并且微信无法像微博那样用身份证号进行实名认证,所以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会利用他人微信上的信息进行诈骗。如果用户警惕性不高,很容易掉入陷阱,造成人身或财产的损失。如最近二维码安全问题就暴露得越来越多。二维码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二维码技术成为手机病毒、钓鱼网站传播的新渠道。如果有不法分子利用二维码,放一些病毒进去,将会对用户造成极大的隐私和安全隐患。再如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微信发红包给用户,以此窃取用户绑定的银行卡信息,最终造成用户财产损失。因此腾讯公司首要任务就是重视微信安全问题,及时清除不良账号,提升微信安全设置功能,为客户打造一个稳定、安心的社交平台,才能赢得用户长期信任和支持。
2.平台使用的缺陷问题。
(1)认证问题。微信公共账号认定需要500个粉丝,这个规定让一些小企业和个体商家感到很头疼。微信本身并不像微博目标受众不确定,可以随意关注加粉丝,微信更多是依靠朋友圈的“熟人关系”,利用口碑相传和好友转发链接等方式将品牌推出去。尽管在淘宝等一些电商平台有添加微博微信客户这样的业务存在,但是这些客户并不是商家的目标客户群。因此很多小商家小企业无法一下子达到添加500个粉丝的要求,这便造成小商家的困扰,想要取得认证要花费一段时间。(2)客户无在线显示。微信目前没有像QQ那样有用户是否显示在线的功能,这样一来,客户如果退出微信客户端,而另一边商家正好推送有用资讯过来,消息就进入不了客户手机,造成消息滞后问题。
四、结语
微信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新方式。微信营销的产生很大程度改变了企业过去传统营销模式,开辟了新路径。营销形式的多样化和存在着的庞大用户群,让微信营销有很大发展潜力,各行各业都可以利用微信营销提升品牌价值,给企业带来更高效益。科技在不断发展,微信也会随之进一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功能,吸引更多的商用户。企业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在微信营销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获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艳.企业微信营销的模式与发展前景分析[J].商业经济,2014(05):2014(5):80-82.
[2]樊士聪.企业利用微信营销的利弊分析[J].企业导报,2015(4):108-109.
篇9
麦肯锡公司今年的调查覆盖了农村地区,调查显示,尽管互联网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率较低,但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和城市消费者一样都是活跃的网购用户,而且他们更享受网购。
麦肯锡本次调研访谈了超过6000名中国互联网用户,覆盖了中国一至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共计约6.3亿的用户,对其数字和意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挖掘。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6种数字行为进行分析,一是通讯和移动;二是社交网络,像微信,像新浪微博都有覆盖;三是游戏;四是在线视频;五是叫电子商务,六是O2O。
这份名为《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对选择和变化日益强烈的渴望》强调了以下五个趋势:
第一,社交商务呈现强劲增长趋势。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国家之一。我们看到我们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78分钟,美国是67分钟。我们依赖亲友推荐的人数占比差不多有50%,美国差不多40%,而且这两个趋势现在来看,是在更迅猛的发展当中。到明年可能要把“之一”去掉,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一个国家。
图1:消费者在使用社交网络后花在不同活动上的时间变化调查
社交媒体我们看到从单纯的沟通功能逐渐演变出CRM和购物的功能。社交网络在中国市场在慢慢不断的快速演变的过程当中。调查显示,社交网络大大促进了消费者使用网络购物,网络购物的时间在大幅增加,观看网络视频,浏览新闻也都是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另外,2014年,数千商户将中国流行的直销模式移植到移动平台上,通过建立半私密的50-100人组成的微信群,向朋友和朋友的朋友销售从有机蔬菜到最新时装等各类商品。2015年,这一趋势仍将继续,更多商家可以借助中国庞大的社交用户人口打造数码版的直销网络,依赖口碑和推荐,销售更多的商品(如化妆品、医疗保健和保险产品)。
第二,线下实体零售店向“展示厅”的转型。麦肯锡的调查显示,目前有16%的消费电子产品是通过线上售出的,而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1%。实体店的展示效应(即购物者在店里浏览商品但通过其他渠道包括线上渠道购买)对30%的消费者而言尤为明显,他们会在店内浏览并同时用手机进行研究,而他们中只有16%最终选择在门店购买此产品。
图2:消费者购物渠道调查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刘家明指出,门店将来不单纯是交易的一个渠道,更多是展示的功能。
第三,消费者对线上线下融合(O2O)已经非常普及并将持续发展。71%的中国数字消费者已经在使用O2O服务,其中97%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在未来6个月内仍会继续使用O2O服务甚至增加使用频次。而在还没使用过O2O服务的消费者中,近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在未来6个月内进行尝试。
图3:2014年中国消费者对O2O的预期调查
2014年,中国消费者对O2O的预期也变得更清晰:针对货物和商品,72%的消费者希望O2O可以提供网购商品线下退货,56%的人希望可以线上下单、线下取货。
第四,尽管互联网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率较低,但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都在使用电子商务,网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68%和60%。农村用户中的“网络达人”更是比一线及二线城市多出25%,渴望第一个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
图4:农村消费者网购情况调查
图5: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和网购人群分布情况
在具体数字上,第一互联网的普及率在一二线达到76%,到三四线是47%,到农村19%,但是在被渗透的这些人群当中,用过电子商务网购用户,19%普及互联网的人群里面有64%用过网购。
“很有意思的是,虽然在农村互联网覆盖率仅为19%,但是在电子商务的使用上他们跟城市居民一样活跃,”麦肯锡全球董事季翔说,“我们看到,中国一些领先的零售商已开始迅速行动,建立县级运营中心。这些举措不仅方便了商品的下乡,也加快了农产品向城区的输送。”
报告指出商家可以借助这些“网络达人”在物流和分销体系还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占领市场。
农村消费者其实他的互联网渗透率还不是那么高,很多人不一定有智能手机。但是我们看到像浙江桐庐县淘宝村店,在村里面有一间房子,里面有电脑,有宽带,村里组织会使用淘宝的人来为村民统一购买商品,他们“双十一”完成订单1229个,平均单店销售额11000元。
第五,食品网购需求的大幅增长。尽管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线上购买服饰类商品(66%的人在过去3个月内购买过),但他们购买得最频繁的却是常温和生鲜食品(食品购买频次是34次/年,服饰类是22次/年)。40%的中国消费者网购食品,而美国网购食品的消费者只有10%。
篇10
来自2012年底召开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互联网用户达5.5亿人,同比增长44.1%,总规模达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7%。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达1.38亿,同比增长196.1%。中国网上银行账户和网上银行用户分别达1.9亿和1.87亿户,即时通讯用户达4.59亿人,社交网络用户达2.53亿,微博用户约2.8亿,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新引擎。展望中国2013年互联网发展趋势,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值得关注:
互联网技术平台多样化发展,移动终端应用竞争激烈
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众多互联网用户逐渐向移动互联转移,这个过程已经开始并将持续。
1.移动社交井喷式发展,中国成移动互联网大国
以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概念和技术为依托,包括微信、米聊、陌陌、飞聊等移动社交应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以及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功能等,成为新媒体发展的新宠。移动社交应用因为其跨平台沟通、功能多样,与传统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目节省资费,受到了年轻群体的欢迎,也因此带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变化。2013年,微信、米聊等在聊天、交友、会议和组织方面发展潜力巨大,移动互联网营销成为热点,网民规模增长再起,为网络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商业潜力巨大。
2.移动商务进入大发展期,电商重新洗牌或整合
2012年,从电商“8·15”价格战,中秋、国庆长假促销季,到“双11光棍节”大促销,无论传统假期还是电商自造的“节日”,电商大佬们“一个也不放过”,屡屡刷新销售记录,引发网民狂欢。如果说2012年是电商大战和电商洗牌年的开始,那么2013年,电商的价格战还将继续。为了在排名和份额上有所突破,2013年各家电商间的价格战只会比2012年更激烈,价格战将使电商亏损额加剧,引发中小型电商的倒闭,甚至会有大型电商倒下,以及出现一些C2C、B2C网站会重新洗牌和并购的情况,与此相关的网络购物投诉数量将增多。
3.移动支付平台多样式发展,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催生了移动支付行业,这一潜在的市场价值也促使更多的企业加入混战,以求获取市场先机与份额。Square、ApplePassbook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争夺,京东商城也涉足支付领域。结合LBS、二维码、移动支付等应用的移动电子商务成为下一步发展的焦点。在目前比较受关注的O20模式下,移动应用的引入将是必然趋势。作为一个拥有9.21亿手机用户、3.2亿手机上网用户的互联网大国,我国未来移动支付的市场需求将不可估量。
4.移动终端入口竞争激烈,二维码应用大范围普及
2013年,移动互联网终端入口之争成为业界的一大现象。手机终端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最佳入口,2012年互联网大佬已经纷纷开始抢夺移动互联网入口。小米科技、奇虎360、百度、网易、盛大、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纷纷高调圈地互联网手机市场。联想、350、华为等公司,正在加速推动各自的移动互联网战略。随着各大公司的深度介入,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竞争将日益激烈,特别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市场,将进入全面竞争时代。未来十年,通过互联网向电视、智能手机及其他设备发送视频内容将成为消费电子产业的主流,这涉及到每一款支持视频的设备。各大互联网巨头从移动设备终端把关布局,确保自身互联网战略的成功。
5.公共微信账号将大量出现,催生新的圈子化公共传播模式
随着移动社交吸引力不断增强,预计在2013年,我国移动社交软件将迅速发展,移动社交网民和微信公共帐号数量大幅度增长,并将进一步扩大突发公共事件与社会热点话题的网民参与。微博、微信等新社交媒介,可能对我国社会舆论格局产生杠杆效应,政务机构、主流媒体和社会名人大量入驻移动网络舆论场,以人际关系和组织传播特征,形成网上的圈子化部落。政务微信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预警信息、服务信息,可能替代手机短信预警。
互联网公共话题内容多元,聚焦社会问题
2013年,网络舆论治理将得到加强,网络言论空间将进一步舒缓。通过观察测量网络民意与社会民意,政府可以从更全面的视角深入把握社会矛盾构成,并找到改进社会公共治理的创新举措。
1.民生话题数量居高不下,网络反腐走向法治化、制度化
2013年是换届和交接之年,中央与地方施政纲领的继承与创新,将会引发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增长压力增大。在社会各界和网民抱有期待的领域,包括物价、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话题,仍将是热点议题。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党和政府面临着继续保持国家平稳较快发展的艰巨任务。十报告显示,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将不断推进和深入。信息公开、反腐倡廉、司法公正、依法治国、舆论监督等方面,将成为党和政府加强吏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网络反腐在2012年形成舆论热潮,推动了党政反腐体制在新媒体环境下职能的提升,但也出现各种不规范的混乱局面,网络反腐的法治化与制度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2.环保舆情时有出现,公共协商渠道不足构成挑战
2013年,中国需要应对严重的环境难题,高消耗、重复性、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持续。清洁能源开发、资源保护、绿色发展等领域都存在巨大挑战,形势不容乐观。
3.周边领土争端持续紧张,中西贸易保护争议成热点话题
与2012年相似的有关我国周边领土争端等民族主义情绪在2013年还将会延续。包括美国重返亚太,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等涉我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仍将是我国外交关系和国防军事面临的复杂问题。2013年,中国公司将更加全球化,并通过海外本土化经营、投资、合资和并购等走向世界。2012年,华为、中兴在美国遭到“封杀”,是非常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政治化的行为。在2013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强的增长趋势,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实,但会经受来自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后的种种考验。
互联网发展战略升级,各种相关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互联网安全依然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从IP地址到域名系统(DNS)、从路由表到黑客攻击和破坏,各级互联网管理部门和安全专家、技术人员等需要不断完善设备和技巧以及法律规范等确保实现网络安全。
1.互联网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策略,呼唤法制化网络环境
国家发展策略和网络技术人员依然要面临众多网络安全威胁,相关的解决策略需求迫在眉睫。来自僵尸网络、有针对性的恶意软件攻击等使高级持续性威胁(APTS)持续存在,HTML5的跨平台支持和集成技术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的攻击,iPhone、Android手机等移动操作系统成为攻击者攻击的重点和潜在的目标。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BYOD)不但能够节约成本,对业务的顺利实施也有帮助,更多用户将使用自己的设备。威胁网络安全者将通过采用新的手段隐藏其踪迹,以便能够长期开展持续性的攻击。在未来的一年,恶意载体将从社交网络往移动设备过渡。因此,在包括2013年在内的未来几年,为保障公民个人与企业信息安全、维护公民隐私权的网络安全法制建设势在必行。
2.“大数据”国家战略与“云”产业布局加速形成
人们用“大数据”一词来描述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发展与创新。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这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旧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挑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主体更多分析全数据,更少依赖于随机采样,更少追求精确度和寻找因果关系,而注重相关关系。我国互联网正以庞大的体积规模和数据流,昂首迈入“大数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