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趋势及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趋势及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趋势及前景

篇1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各行各业的经济管理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我国的经济体中,尤其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并且农业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尽管工业的发展进步很大,但是我国的农业在经济中的影响力的地位依旧是不可动摇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的支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的生产模式也随着形势发生了变革。为了促使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业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需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的发展。

1.目前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没有符合现在的农业现状的管理体制

目前,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占据我国经济体制的主导地位,但是我国的经济的构成种类还是多张多样的。由于我国的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农业经济的管理层面上,还是不具有一个配套的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而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所需要的要求,所以在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中,传统的方法并不适用。除此之外,现在的农业经管理体制无法与基本的经济体制相和谐。所以,在这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条件下,导致了整个农业的经济发展的步伐变得非常的缓慢,严重的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的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急需制定一套适合现展的、系统的、符合现状的现代农业市场的经济管理体系的改进方案,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建设。

1.2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的知识并不了解

想要对于国家的农业经济有更加良好的建设,除了要顺应时代,制定符合现在经济变化的农业管理制度,还需要有一批对于农业专业的知识非常了解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这样才能使得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并且生命力会越来越顽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农业的管理知识不够了解也是导致农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很多的专业的农业管理人员依旧继续沿用着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而不愿意丢弃一些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讲并不适用的一些管理方法,并且还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一些管理人员的拒绝与时俱进的做法,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限制了更多的农业进步的机会。除此之外,一些农业部门的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国家出台的有关农业的保护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党和政府制定的一些有关农业的措施并不会放在心上。因此,这种不在乎的心理,就会导致他们在处理一些农业方面的经济事务的时候,并不会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办事,完全是看心情或者是仅仅就敷衍了事,这种情况下的决断都会出现执行力不足,或者是一些办法并不能够很好的起到作用,这就会使得农业的经济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一些部门的管理人员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不够充分,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所以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态度不够端正,整体的员工的专业素质偏低,加上有些农业的管理部门并不能够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充分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所以他们对于自己从事的部门的相关的知识不够了解,所以他们的工作效率并不能满足这个市场对于农业的要求,这就会使得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力度,改善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就必须要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他们对于农业工作的重视。

1.3有关农业经管理存在技术上的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有很多个方面都在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利用到现代的信息科技的优势,没有将先进的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目前最受各大行业欢迎的网络技术这一先进的方法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去,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无法发挥其原有的价值,所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上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加强,是非常有必要的。

2.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未来的发展的展望

2.1农业经济发展会更加的产业化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不但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带动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农业的生产模式的改革的时候,要以利益为主要的出发点。通过利益这一刻纽带,将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联合在一起,进而可以提高农民的总的收入,并且提高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2.2寻求先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切都变化的非常快,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那么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就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首先要在思维上进行合理的改变,对以往的落后的管理理念要适时地丢掉,并且要坚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要根据现代化制定更加合适的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从而解决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良好的发展。

结语: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心到农民的利益。所以,加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

篇2

[关键词]特用玉米 生产现状况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148-01

1 特用玉米的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甜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甜玉米种植面积较小,主要以供应大中城市鲜食消费为主,近年来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先后建立了甜玉米罐头加工厂,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甜玉米的品种水平、加工技术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国内高档饭店所需的甜玉米制品仍需进口,甜玉米生产和加工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糯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糯玉米因其独特的风味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其鲜果穗市场售价比普通玉米高30%,是一项投资小、销路好、见效快的农村致富门路,既可满足城乡生活需求,又可促进城郊经济的发展。随着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我国糯玉米种植零星分布的局面得到改善,在一些大中城市近郊已呈规模化种植,糯玉米利用也以鲜穗煮食为主,速冻、罐头及加工转化前景广阔。

1.3 优质蛋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优质蛋白玉米又称高赖氨酸玉米,其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在15%以上,赖氨酸含量在0.4%以上,较普通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高60%~100%左右。优质蛋白玉米一般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的类型,使胚乳中的胶原蛋白减少,谷蛋白和白蛋白增加,赖氨酸和色氨酸成倍增加,极大地改善了玉米的营养成分。畜牧业的发展对优质精良饲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用普通玉米作饲料,需要添加大豆和鱼粉,饲料成本较高。而采用优质蛋白玉米是降低饲料成本、提高饲料质量的一条简便有效的途径。

1.4 高油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高油玉米的科研和生产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先后选育推广了一批高油玉米新品种,如春油系列、高油系列、怀油系列等,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

随着玉米油加工企业的发展,高油玉米发展前景广阔。在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油料作物种植有限的情况下,开发高油玉米是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食用油不足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1.5 爆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爆裂玉米的重要特点是爆裂性。爆裂玉米胚乳中几乎全部为角质淀粉,仅中部有少许粉质淀粉。在常压下遇热粉质淀粉膨胀,而的角质淀粉糊化形成坚韧有弹性的胶质,内部蒸汽压达到一定程度时,籽粒爆裂成花。爆米花能提供同等重量牛肉所含蛋白质的67%,铁质的110%和等量的钙质并解决了传统玉米花铅中毒的问题,是风靡世界的休闲零食。

爆裂玉米是我国最早引入种植的玉米类型之一,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但长期以来主要以农家庭院零星种植为主,没有形成商品化生产。我国在爆裂玉米品种选育方面起步较晚,近年来培育出一批优质的爆裂玉米品种,如黄金玉米、沈爆系列、黄玫瑰系列等。

我国爆裂玉米市场开发较晚,发展潜力极大。近年来爆裂玉米在我国的消费量迅速上升,针对只有农家院零星种植的现状,可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发展。

1.6 青饲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青饲青贮玉米是指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采收青绿茎叶和果穗做饲料直接饲喂牲畜、或采收乳熟至蜡熟期的果穗和茎叶,经粉碎微贮后饲喂牲畜的一类玉米。青饲青贮玉米茎叶柔嫩,营养丰富,尤其是经过微贮发酵以后,喂养牲畜适口性更好。

青饲玉米的选育要求绿色体产量高,茎杆,叶片繁茂,干物质含量适宜,加工性状良好。其选育方法与普通玉米基本相似。我国已育成了多个青饲青贮玉米专用品种,如科多系列、京多1号、科青1号等,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产优质的饲料。在粮食供给有余、玉米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发展青饲青贮玉米生产是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 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

大力发展特色特用玉米可增加食物种类,改善饮食结构,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畜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品向商品化、产业化和高品质、高效益方面发展,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特用玉米品种为玉米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2 我国巨大的消费群体为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3 国内农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为特用玉米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发展契机

3 我国特用玉米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特用玉米的发展要贴近大众消费

3.2 特用玉米产业化要切实提高品种品质

3.3 特用玉米发展要瞄准市场,不可盲目扩大

4.4 注重特用玉米的综合利用

篇3

[关键词] 丘陵山区 发展现状 农机装备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04-01

一、我国农机装备发展现状

1.农机设备应用不够广泛 农机设备在农化中的应用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机总动力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十一五”期间,贵州地区新增农机具将近 32 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 1 730 万 kW,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 9% ,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整体情况还处在农机化发展初级阶段。

2.农机设备结构发展不够合理 我国现阶段,很多小型农机设备不适合在贵州丘陵山区作业,但是这种设备占据了我国大部分市场。少部分微耕机也是主要用于农作物的耕作,而能够用于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小型山地播种、移栽、收获的机具更少,因此,在目前我国农机设备各领域各环节结构的发展极不合理。

3.农作物间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在贵州地区,随着农业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农村劳动成本开始相对较高。目前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比较快,而烟草、油茶等仍是人工劳作,玉米耕作机发展相对较缓慢。农作物机械化作业间技术发展不平衡,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以有效手段来提升耕种收综合的机械化水平。

二、农机装备发展趋势

1.随着农机设备的发展,传统的微耕机必被小型的多功能的作业机所取代。“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南方丘陵山区作为我国实行农业机械化重点发展区域。随着农机设备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政府对农机化作业的重视,单一的微耕机机不再满足市场的需要,加之新型的多功能作业机的出现,单一微耕机必将被取代。因此,未来农机设备的发展趋势是,研究新型的多功能农机具,使之能够符合山区丘陵作业的需要。

2.移栽和直播种植机械是农机设备发展的方向 我国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相应先进的农机设备来实现,农机设备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目前,实现农作物移栽和直播种机械设备的作业化,是贵州丘陵山区农机设备的需要努力的发展方向。

3.中、小型农机互补是农机设备发展的趋势 在贵州地区,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化农业过渡,大田开始向设施农业发展,随着我国关于农业2号文件的实施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个人认为中型的农机设备适合在规模化的农业区使用,小型的农机设备则适合在单一的基础设施较差的小区域农业区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中、小型机互补使用来转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式,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集约型的转变,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其次,可以注重优化农业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切实推动贵州山区机械化技术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4.小型联合收割机是目前收割机发展方向 虽然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但是在贵州地区农业应用中不能体现其优越性。在贵州地区,目前大部分是使用功能单一的割晒机,由于其受天气影响较大,不能一次性完成收割和脱粒,因此也不能被大众所接收。小型稻麦收割机,是目前贵州地区使用最多,且接运用比较广泛的农机具。

5.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农机设备发展的趋势 在解决了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性作业环节后,农机设备仍有新的技术需要跟进,实现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在贵州地区,目前已经实现了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和插秧技术,同时也具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条件。农机化设备的全程应用,不仅是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一项新型农机技术,也标志着我国山区丘陵地区农机化综合作业的水平的提高。

三、结论

贵州是一个多丘陵,农作土地分散零散的地区,研制和发展多功能、中小型农机具是农机科研发展的方向。相关门要根据该地区农机设备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适宜合理的机械化作业规程和合理高效的技术体系,通过集成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快贵州丘陵地区农机化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敬堂,吕大明,张富贵.推进贵州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战略措施研究[A].贵州省农业工程学会、贵州省有机农业学会、贵州省技术经济研究会、贵阳市农业经济学会.贵州省高效生态(有机)特色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篇4

如何看待农业

农业有着光明的前景,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产业。人类无论发展到什么水平,农业都不会消失。现在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像美国和欧盟,农业总产值稳定地占GDP的10%左右,其城镇化率达到70%,但仍有30%是农村社会。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会逐渐边缘化,但这是一种模糊认识。相反,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业,许多大的企业也开始把资金投向农业,如联想集团在青岛投资蓝莓基地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就预测,人类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将会发生在农业领域。在此之前,人类曾经经历过五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是由狩猎到农牧业的出现和兴起,大约在公元前七八千年;第二次产业革命出现了商品经济,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基础的工业革命,大工厂生产形成,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第四次产业革命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国家乃至跨国大生产体系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五次产业革命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革命,钱学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预测其马上就要到来,这次产业革命果然很快就到来了,到现在仍方兴未艾;第六次产业革命将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农业革命,其特点为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大农业,农、工、商综合生产体系产生。

按照钱学森的观点,在第六次产业革命中,农业是一个巨系统,包括农、林、牧、副、渔、沙、草、海等。其主要特点就是用第二产业改造第一产业,使第一产业具有第二产业的特点,也就是用工业化、信息化的思路搞农业。因此,第六次产业革命中,农业将体现出工业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生产上将有机械化、智能化、流程化、标准化、规模化等特点;表现在生产者上将有组织化、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化、知识化等特点,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新兴经营主体的出现,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表现在产品上将是商品化、品牌化、高端化、优质化,现在市场上的品牌农产品不断出现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搞农业要抓住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这些趋势。现在有经济学家讲,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土地私有化,这根本没有抓住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中国土地私有化了两千多年并没有发展好农业,况且现在农民手中的经营权从权益上讲已经类似于产权,但避免了绝对的产权带来的流转僵化、阻碍发展、失地农民流民化等不良效应。由此可见,对农业发展要有科学的判断。

从现代农业的内容上讲,大体有几大块,即绿色农业、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绿色农业包括种植、畜牧等内容,蓝色农业主要是海产业和水产业,白色农业则是以菌类为主的各种产业。这三大块现在从生产、生产者、产品上都体现出了工业化、信息化的特点。

总之,农业决不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是一个没落甚至要消失的产业,相反,农业在今天正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主角,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将会担当重要的角色。可以预测,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中国的乡村减少了庞大的人口负担,农业生产率大为提高,中国的乡村也会在现代化的基础上迎来新的复兴,而不是消失。

如何看待涉农报纸

对农业的前景有了清晰的判断,我们对涉农报纸的前景也便有了清晰的判断。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青壮劳力在向城市转移,一些人看到这个现象就认为农村没人读报纸了,农村报的没落甚至消失是必然的。但是这只看到了事情变化的一个方向,却没有看到事情的另一个方向。传统的、自然经济状态下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并不会产生阅读报纸的迫切需求,这样的读者群,只是一个被动读者群,别人订份报纸给他,他会仔细看,让他主动掏钱订报纸,则是很难的。这样的情况也会在农村长期存在,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对农村地区进行报纸公益性、指令性发行的必要性,因为只有这样的手段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及主流价值到达农民手中,这对稳定农村意义重大。如果在小农经济盛行时,仅靠市场手段进行报纸发行,则报纸就会退出农村,从而减弱执政党对农村的影响力,如同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农村状况,与现代文明形成巨大反差。当然,农村的发展,也使这样的情况在缓慢改变,使这样的阅读人群在减少,但是这样一个传统的人群结构的解体、转移,对于涉农报纸的受众群并不是必然的减少,由此得出“农村发行量的减少是必然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相反,在稳定公益性发行的同时,应看到随着农村劳动人口的转移,在广大的农村,一个新的格局也正在形成,当农业进入了第六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工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以后,与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同时,新的经营主体也出现了。这就是大量出现的种粮大户、植林大户、种棉大户、养殖大户、农场主、合作社等。这些经营主体需要懂技术、懂管理、了解市场信息,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对报纸的需要,而且他们自身也有能力订阅报纸。只要在报道内容上经常地抓住现代农业在生产、生产者、产品几方面出现的新趋势、新变化进行综合、梳理,并且有积极明确的发行推广策略,那么涉农报纸还是有一个广阔的新兴市场的。这一群体粗略估计山东全省也有几百万,这是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新群体,这个群体不是自然经济下的主体,而是市场经济下的主体。这个新兴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在中国农村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角色大量涌现,人数众多,这是一个潜在的、庞大的读者群。这是第六次产业革命在农村创造出的新群体,农村人口减少了,但可能的主动读者群增加了,做好了这个新兴市场,涉农报纸还会有很大发展空间。认准了这一趋势,就要积极拓展,占住先机,在市场上领先一步。当然,开拓这个市场,关键还在于要抓住生产者,因为生产者联系着生产和产品,处于枢纽地位。从新闻学上讲,这是以人为本做新闻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在报道时牢牢抓住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

发达国家涉农媒体的发展也预示了这个前景。据《美国媒体农业新闻报道的特色》讲:“美国的地方农业媒体发展迅猛,2000年,全美的地方农业媒体情况是,共有涉农报纸101份,涉农杂志432家,涉农AM(短波)广播电台1001家和FM(中波)广播电台745家,还有12个州和3个地方收音机网络及3家涉农电视台。美国地方农业新闻媒体的蓬勃发展,很好地适应了美国精准农业发展的需要。精准农业是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化学物质使用,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精准农业让每个地方性媒体新闻报道都高度聚焦本地区的农业。美国的农民、农产品经销商和广大消费者,从本地媒体微观角度了解与自己的生产息息相关的天气、化肥、种子、产量、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供求新闻,而对其他地域的新闻了解,更多得益于美国发达的互联网。”可以看出精准农业的内容,大致相当于第六次产业革命中讲的内容。

篇5

关键词:褚橙柳桃;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未来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一、引言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产业,其长期以来一直是资源消耗最多、生产效率最低的产业,导致与之相关的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处境都居于劣势,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近些年来,伴随社会水平的发展,农业部门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而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业规模扩大、供应链延长、生产者与消费者距离增加、分工日趋细致而市场并不完善等原因也引起了很多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食品不安全、市场不稳定、流通环节多和流通成本高、营养和健康等。针对这些问题,新型农业模式应运而生。源于对这种新型农业模式的巨大前景预期,在市场发育不足,因长期为工业化、城市化输血而资源短缺、发展滞后的中国农业,也得到了民间资本的青睐和重视。

褚橙、柳桃、潘苹果――随着一批名人参加和资本的投入,农业一时间仿佛顿成营销推广的秀场和资本运作的戏院。然而,从市场经济的逻辑出发,正视资本逐利的本性及其灵敏的市场嗅觉,就不难明白,这是市场自发促成的结果。一方面,基于食品安全环境的现状,人们对食品健康、安全和品质的需求巨大;再一方面,农业自身的资源及发展潜力,可以为资本投入提供明确的盈利预期和长远、持续而稳定的利润来源。另外,各级政府针对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在竞争激烈、增长乏力的行业市场寻找出路的沉淀资金,无疑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褚橙柳桃”新型农业模式

(一)事件介绍

褚橙、柳桃、潘苹果,这些网络中炙手可热的新词吸引着广大网友的注意力,一是名人效应,二则一种新的模式。以名人的个人魅力和励志概念吸引消费者,将褚时健种的橙叫“褚橙”,柳传志种的桃叫“柳桃”,潘石屹利用自己的个人形象资源无偿代言,为家乡推销苹果,为“潘苹果”。褚橙亦为“励志橙”,从褚橙到励志橙,讲了切合时代脉搏的励志故事,一个85岁老人在跌倒之后二次创业的励志故事,这种讲故事的背后,是农产品营销的一种创新。联想控股斥资数十亿元投资农业,并从水果入手,以柳桃打造品牌,由于凝聚着柳传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期许,“金艳果”以标准化的生产与先进科技的运用,保障了食品安全,“良心果”的说法由此而来。在食品质量安全屡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在现代人对文化及精神需求日益高涨的当下,消费者很看重这种对质量细节、食品安全及励志精神的追求。联想继而推出猕猴桃与昔日“烟草大王”褚时健种植的“励志橙”一起的“褚橙柳桃”组合装,内含2.5公斤顶级“褚橙”和2.5公斤顶级佳沃金艳果,售价在300元左右,售价虽高,市场反应却很好。这是农业作为一个长期存在却一直发展有限的产业的一次华丽亮相,以农业为题材,借助故事或者事件加以炒作,进而达到营销推广的效果,是褚橙、柳桃、潘苹果等热点事例的共同点,也是现代农业新之所在。

(二)“褚橙柳桃”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新思路

同样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农产品,“褚橙柳桃”却可以引人注目,受消费者格外追捧,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利润,探其究竟,源于以下几点。

1.产品品质控制好,值得信任

名人涉农,农产品的产品质量与个人与公司的名誉、信用紧紧捆绑在一起,为此他们格外在意质量细节。“褚橙”是冰糖脐橙的一种,云南特产橙类,以味甜著称。不同于其他冰糖脐橙,“褚橙”每棵果树只留240~260朵花,既控制产量又保证果实能够吸收足够的阳光和养分;种植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化肥,都是用特制的有机肥。“柳桃”即“金艳果”果长且成圆柱形,美观整齐,肉质细嫩,风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特耐贮藏,远优于国内其它猕猴桃主栽品种,“不赚快钱,注重好品质”是柳传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许诺,以标准化的生产与先进科技的运用,保障了食品安全。

2.会讲故事。以“褚橙柳桃”为例,他们背后都有段受人关注的故事

褚时健和柳传志,一个是宝刀未老的80多岁创业者,一个是中国企业元老级的人物。他们曾经或者依然成功,在人生的谷底或高峰开始“务农”。不论从哪个角度讲,他们的经历本身都是一个好故事。现代消费者需要这样的故事,他们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体现着对褚时健和柳传志励志故事的认同。故事主角的个人魅力是其成功传播的核心价值所在。

3.新颖的营销方式

利用了互联网这一当前最热门的推广销售渠道。同时,以名人的个人魅力和励志概念吸引消费者,将褚时健种的橙叫“褚橙”,柳传志种的桃叫“柳桃”,就是创意。去年“褚橙”刚开始销售时,因为王石在微博上对褚时健的评论,一下子让“褚橙”成为“励志”的代名词,很快卖断货;其次,“打包销售”也是一种叫好叫座的方式,实现了名人“1+1>2”的效应。2013年,为了拉近褚橙与年轻人的距离,做了一系列的策划,在微博上征集当下的流行用语,印在褚橙包装盒上;邀请蒋方舟、韩寒等人参与拍摄“中国青年励志榜样”系列视频,同时,向微博达人赠送褚橙做体验式营销等。

4.产品的销售渠道控制

据了解,目前,佳沃(联想控股旗下的农业板块)产品销售的主渠道是通过电商、中高端的商超、水果的连锁专卖店以及团购和大客户四个主流渠道供货,包括麦德龙、沃尔玛、BHG等中高端超市。高品质的产品面向高端客户,从而可以把销售渠道定位于海外和大中型超市,这是准确定位并实施市场控制的关键。

(三)新模式的优势总结

“品质+故事+渠道+互联网营销”是“褚橙柳桃”不愁卖的关键。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时代,市场不缺产品,缺的是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和营销模式。“褚橙柳桃”正是满足了这两点。

1.对于现在的中产阶级来说,价格低廉已经不再是他们购物的主要推动力,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将褚橙打造成励志橙,则是抓住了消费者在购买食物时最高的文化及精神需求,随有网友调侃到“您吃的不是橙子,是励志的人生”。褚橙和柳桃背后都有一个名人,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其实也在体现着对褚时健和柳传志的人生故事的认同。因此尽管名人农产品的价格普遍偏高,但至少他们给消费者一个“不惜代价,也要做好质量”的印象,因此消费者愿意埋单。

2.2012年褚橙进京的事件营销成功后,今年则是通过“80后致敬80后”以及“褚橙柳桃”两个主题持续的制造媒体的热点,利用网络等营销手段持续的传播和扩大。这样做的实质就是将原有的市场价格曲线往扩大市场的方向位移。如下图所示,实线为理性的市场价格曲线,褚橙的市场定价是10-14元一斤,比普通的橙子贵3-5倍,这种高品质橙子的市场规模自然比普通橙子小,但是通过营销的手段,扩大消费者在购买橙子时的文化需求,理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就变成非理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图中虚线),也就扩大了市场需求。

3.不同于传统农业,名人跨界打造的现代农业有浓厚的互联网基因,除了借互联网进行宣传扩大影响,通过电商直接网络销售也是其一大看点。随着电子商务在各个行业的快速渗透,用户购买习惯在改变,传统农产品纷纷触网是顺应大势。农产品搭上电商顺风车后,一来可以直接了解消费者需求,二来能砍掉中间无数个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和流通成本。

(四)“褚橙柳桃”对新型农业发展的启示

“褚橙柳桃潘苹果”的事例告诉大家,“农产品现在进入了一个营销的时代。”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产品一直存在,如今要改的是它的生产模式和营销思维。这些利用名人的故事营销最大的成功,也可能是对农业最大的助益,是颠覆了传统农业的销售模式,给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价值体现提供了升级换代的支点。但同时,事件营销这种常见的市场推广手段在农业题材上取得轰动效应,也凸显了农业在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滞后状况。而这种落后面貌的改观,仅仅靠名人的背书和资本的介入显然不够,而需要数量庞大的中小农户的成功转型为基础。

“褚橙柳桃”的走红固然堪称亮点,但在考虑到中国农业巨大的体量以及存在的问题时,也不乏启示,细究其竟,必须看到它们中的多数仅仅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单纯的投资层面以及经验观念的引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目前的成就也多集中在营销推广上,往往难以为资源短缺者效仿,未必能够切实普惠广大中小农户,实际意义有限,甚至可能沦为昙花一现的营销炒作。以励志故事获得市场成功的褚橙为例,褚时健高龄创业成功令人赞叹敬佩。但也应该看到,他在创业之前已经是传奇人物,所拥有丰厚人脉和资本资源,非他人可以具备;他将自己多年从事烟草业的经验和模式,克隆到橙子的种植上,这种个人风格鲜明的成功路径,在精神激励上效果强烈,但在现实层面难以复制,也就不可能依葫芦画瓢似地加以推而广之。

三、现代新农业发展趋势

对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未来新农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规范化。总的来说是科学种田,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食品追溯体系,能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防止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产品差异化,创立独特的品牌。现代农业的产品需要具有较高的市场辨识度。与过去不同,当前农产品消费市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应该定位清晰,差异化战略在各方面都要能有所体现:产品差异化,渠道差异化等。

(三)全球化视野、全产业链控制。这是现代农业投资特征之一,综合利用国内外好的农业技术、品种、管理等,实现投资者与当地农场优势互补,龙头企业和农民、农场主相互合作,实现品种、农业技术、产品标准、农资农具、品质监督、销售渠道的统一,做出具有高品质、安全的食品,打造出品牌。如此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项目的风险,并获取各产业链的赢利点,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

(四)商业模式创新。近些年来现代农业不断涌现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农产品示范生产+会员制及配送模式;农产品连锁销售模式;“褚橙柳桃”的品质+故事+渠道+互联网营销模式等新兴商业模式都取得了成功。不难看出,新农业的一大特质是B2C,直接对消费者进行营销,压缩渠道,直达消费者。未来的新农业,其模式玩法也必定是互联网似的,“专注、极致、口碑、快”即新农业的网络化,物流智能化。

四、中国现代新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面临的问题

基于前述分析,未来新型农业在许多领域存在潜在投资机会,“投资农业就是投资未来”已经成为行业人士的一致看法,现代农业也显现出“前景无限”的魅力。不过,真正的农业投资现状却不容乐观,依然有许多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

1.农业自身基础薄弱,资金匮乏。人均农业资源的匮乏,农业耕作技术的落后,分散而高能耗的小农经济业态,依然是未来农业增长的一大瓶颈;城乡差距的鸿沟、农民收入不足,而且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益,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取向,限制了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土地确权不到位,不能使得农民从土地获益。

2.缺乏现代市场化营销理念。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受到自给自足到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固有思维的影响,长期以来市场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销售方式并未带来太大的质的改变,农业模式的发展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滞后。

3.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市场并不缺少农产品,只是让消费者放心的产品越来越少。优质产品的缺乏是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解决办法

1.没有什么行业比农业更需要高科技,从育种、种植、检测、灌溉、除虫一系列都需要运用物联网、信息化等高科技。借鉴“褚橙柳桃”的生产模式以解决农业自身基础薄弱的问题,将高科技有效的运用于农业,则需由传统小农户模式向现代规模化经营模式转变,变成能够科学养殖并且有规模的家庭农场形式。这将会是一个良性循环,让投资者看到良好的发展前景,投入资金,进而借助充裕的资金对生产技术及营销模式等进一步发展创新。

2013年11月召开的“三中全会”对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两个鼓励:一方面,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同时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流转、抵押等权能。这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态度,也给了有意投资于农业的大企业一个明确的信号。

2.为消费者打造独一无二的质量保障和信誉体系,是现代农业很大的盈利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农业的确是一件耗时耗力且投资回报慢的行业,保证产品质量、还可有追溯是农业长期获利的保障。联想的“不赚快钱,注重好品质”,褚时健十年磨一剑的“褚橙”都是这一关键的体现。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结合的高效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结合形成互补,走出特色,走出创意。同时克服信息基础设施、物流交通、大规模培训以及农产品安全认证等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障碍。

五、结论

总体而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新型现代农业,我国现代农业在面临巨大转型压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潜在投资价值,从市场到政府,新型农业都成为了新时期的热点聚焦,农业发展的大时代已经到来。现代资本应该有效运用高科技,抓住时代机会,投身于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可获得高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李曼.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2.

[2]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12.

[3]檀学文.新型农业模式如何体现未来方向[J].绿叶,2012.

[4]阮宇娥,余自敢.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投资价值及潜在机会分析[J].产业研究,2012.

[5]邱凌云.市场控制能力:现代农业面临的难题与探索―以中新农业猕猴桃项目为例的调查研究[J].农村经济,2011.

[6]金莲,王永平,刘希磊.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

[7]薛任君,熊楚才,丁新正.新农业经济发展构想[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再农业化 必然性 发展理念

一、再农业化的历史必然性

(一)古代东方传统农业长足发展和局限

古代传统农业发展中,东方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农业发展成就突出,因此率先进入古代文明。它们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其次,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产生。再次,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

(二)近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工业化及局限

十八世纪以来,由于工业上的巨大成就,大大推动了传统农业的发展,典型标志就是农业工业化。十九世纪,生物学上的巨大成就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二十世纪,化学生的巨大成就,促进了农业长足发展。恰恰由于农业的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的应用,使农业的面貌焕然一新。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投入大量物质和能量为标志,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将四千年的传统农业推进到近代农业,带来了20世纪农业的高速发展。但由于高能耗和化学品的污染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问题,困扰着社会社会发展,于是人们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现代科技革命与新型现代农业

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生命科学和其它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使世界农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基因库的建成,遗传工程的崛起,克隆技术和生物固氮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的面貌将为之一新。在新科学技术革命中,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群,如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等。这些科学技术成果正不同程度地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为解决工业化农业带来的环境、能源和生态问题,呈现了光明的前景。

正是由于传统农业局限和近代农业工业化导致农业的异化,现代新型农业则要求在深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各国政府都有必要对“再农业化”进行深刻的思考。立足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需求、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进行“再农业化”,将近代农业工业化推进到现代农业生态化。

二、再农业化发展理念及特点

从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角度分析来看,再农业化具有明显的时代内涵,主要概括为:1、现代农业是高效益多功能的产业。再农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的局限性,而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都比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2、现代农业是高度科技依存型的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力的贡献度超过了资源依存度,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科技贡献度一般在70%以上。现代农业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引领,以常规技术升级的效率革命为支撑,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3、现代农业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现代农业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基础之上。现代农业通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减少了化学(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量,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避免或减少了生态环境污染,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4、现代农业是高投入、高保护的产业。现代农业注重集约投入生产要素,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强化组织管理,改变了农业粗放经营状况,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同时,现代农业是国家高度保护的产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历程证明了农业教育科研投入、农业科技推广、补贴、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高保护政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技术特征来看,常规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技术特点一般包括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等。当今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还要注重上述技术特点外,要更加关注到现代技术的新特征:生物化、信息化、安全化、环保化、循环化、标准化等特点。

篇7

党和国家在整体发展中,“三农”问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和创新决定了国家的创新实施能力。农业创新是把信息转化为动力,以建立一个新的现代农业体系。现今为止中国的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低下。现代农业制度的农民的情况下,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只有将农业专业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传播给农民,农民改变自身低下的生产方式,实现以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效益,农业科技知识真正转化为科技运用能力,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1.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传播中的作用

现在,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无论是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网络,同样,农业也离不开网络。农产品一般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社会的利益需求,从而获得良好效益的认可。而且由于农产品属于季节性产品,如果不能做到生产适销对路,就会造成压货,最终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充分了解生产资料,充分了解市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领域正快速的渗透到传统农业中来。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核心也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必须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仿真实验,农业信息,使中国的农业发展,尽快时代赶上的步伐。

1.1获取信息,发出信息

信息的获得和发出,是沟通的重要作用之一。人们利用沟通手段寻求和接收信息,及时了解社会内部以及外部的状况和变化,以便迅速做出必要和适当的反应。农业科技信息如何及时的把有效的、有用信息传播给农民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基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网络技术环境,在农业技术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时效性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即将成为有效连接农业生产与科技支持的桥梁。

1.2提供咨询,解决问题

咨询是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对于农民来说,农业推广机构是农民获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重要来源。在生产生活中,农民往往需要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农民指望推广人员能够利用沟通手段为他们提供这些信息。互联网技术加快了农副产品的流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业信息化通过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持,很好的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决策、生产、分配、消费等的有机结合和运转。

1.3加速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农村的发展倍受党和政府的关注,“科教兴农”、“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就是证明。政策的保护必然为农村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也为新媒介向农村推进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农业部通过多种方式向农民重点传授了十项农业新技术列入国家重点科研推广计划,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4为知识农业的发展准备客观条件

知识农业是知识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识高度密集、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可持续发展高效低耗型集约农业。知识农业的关键是人的“知识化”,而网络新媒介在拓宽农民知识领域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通过宽带传输网,实时上传或下载各种涉农教育多媒体课件及科教信息,以视频、图文并茂的形式开展各类农村技术培训与信息服务,有利于农民接受各类科技信息。

1.5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社会化、网络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主体是多元的,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是巨大的、多层面的,具有多样性的。一个信息服务单位或者一家媒体, 要满足所有的信息需求是不可能的,所以,因地制宜的提供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信息服务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手段。通过综合手段和多种渠道传播信息,培养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提高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切实推进农业信息化。

2.大力发展互联网,促进我过农业技术传播的应用

2.1政府大力扶持

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加大政策扶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农业科技传播力度大的新媒介予以鼓励。其次构造、发展和完善专业的农业信息传播新媒介,采用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大对传播新媒介的资金、设备、人员投入,使农业科技传播节目或内容固定化、精品化,真正发挥新媒介的传播作用。同时针对新媒介缺乏专业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现状,设立专门培训机构,对媒介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综合素养。

2.2培养公共服务优先观念

在我国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新媒介肯定要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效益。但倘若利润最大化被媒介放在首位,容易产生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忽视和误读。实际上农业科技是一种公共技术,其不仅以增加生产收入或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为农民带来显著实际状况。

2.3加大培训力度

(1)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进绿色证书进农户。

(2)推进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建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3)以村为单位,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

(4)运用院校力量、互联网络等现代媒体资源和手段,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传播致富信息。

3.结语

篇8

【关键词】 农业 气象服务 发展趋势 新农村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关乎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是我国的基础性行业,耕地面积相当可观,而农业也恰恰是最易受天气影响的脆弱行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型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农业日趋现代化的走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就必须要符合地域特点、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条件做保障,农业对服务的需求也正在逐渐提高,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气象工作部门在内容、方法及途径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的发展。

1 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气象的灾害性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对于气象灾害的应对方式方法相对落后,在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的层面上相对较弱,虽然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和气候状况还是基本可以控制和适应的,但还是有很多的气象灾害发生,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给农民的收入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对气象灾害的观点和手段有局限性,这些灾害由于一些属于不可抗力的灾难,如洪涝灾害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以前大力发展和鼓励人民进行抗灾和减灾的工作,实际上是通过人力、电力和一些物资来换得粮食的总产量。并且这些方法对农民的收入增加起不到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大力发展经济,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提倡以减少灾难发生的源头为主、转变养殖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发挥地方特色的长处,在提高产量和生产力的同时,兴建水利,引进新科技手段,多措并举的完成此项工程。

1.2 农业设备陈旧,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在当下这个以科技为主导、以技术引领时代的今天,我国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和市场需求也在发生着空前的变化,我国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气象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基层气象部门的设备相较于其他部门来说还相对陈旧,现代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较少,依然靠传统的测量手段来作业,技术人员落实不到位,农业气象服务不能同步地跟上农业发展的节奏;当前的一些气象部门仍然靠传统的农业模式为之提供服务,这种紧靠单一的情报服务的模式,早已不能再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这些方面来看,就需要我们的气象部门从技术方面进行调整,灵活转变工作的方式与方法,根据不同的种植作物提供与之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即能更好地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

1.3 传统农业在发展中对气象服务不够重视

在我国的传统农业中,尽管在农业气象监测时有用到一些专业化的监测软件应用平台,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加之各地业务不尽相同,软件的开发还不够全面,覆盖性不强,科技含量低,领域窄,广泛性差,想要尽快全面业务数字化还比较困难。同时,多年来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发现,有很多不符合我国气象法律法规的事情时有发生,有时更会造成很多对农业的决策性问题;而且专业问题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和分析,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很多大型的农业项目都没有进行适宜性和可行性的检测和分析,农业生产者们对于气象的知识相对匮乏,对于农业的气候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不全面,因此,导致不能很好地利用它来指导生产。

2 农业气象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1)以开发新技术为主,发展农业气候资源。为了能够更好的为农业气象部门服务,农业气象部门要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以及森林气候资源相关数据库。同时,要善于抓重点,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提高应用服务水平,为区域农业建立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

(2)大力拓展服务领域,全面转变服务方式。为了能更好的体现气象服务的有效性和覆盖性,能够更好地保障为农业服务,政府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更好地利用科技发展成果,开展针对基层服务对象的系统化气象信息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为基层气象服务提供支持,体现出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双向结合。

(3)深化理论基础研究。我国当前的农业气象领域仍然是一个比较边缘的学科,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相对有限。未来我国应该加大对农业气象的投入,强化理论知识研究,进一步提示生物圈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研究,农业气象预报的原理、技术方法等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4)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抵御能力。由于一些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存在,对于农业需要更多的是一些如干旱、冰雹、霜冻及暴风雪等,对这些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够减少农业损失,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政府应加大投资,建立气象站、气象所,这样能够更加及时给人民以服务;建立信息平台,可以建立一个短息信息平台,这样能够更好地应对一些自然灾害。对一些虫害等区域性病害,可以通过前期的预警来更好地减少农业损失。一些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初,能够更好地把业务及应用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联系实际情况。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夯实科研技术,强化业务服务产品的应用与传播,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开拓出多种形式传播渠道、信息载体,把气象科技成果和业务系统的服务信息迅速广泛传播出去,努力使气象为农业服务面向政府、面向大众,面向农业技术人员,面向农民,面向生产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符合生态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双赢效益,才能使气象真正的为现代化农业所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卿.层次分析法在云南省农业气象灾害权重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33.

篇9

一、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

“品牌”一词最早源于古斯堪纳维亚语“brandr”,是指“牲畜所有者用于识别他们动物的工具”。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其经典著作《定位》中指出,“定位是指如何让你在潜在的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欲准确理解和阐述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需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是产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性。产业品牌定位的根本目的是获取产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创造产品消费者;二是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是相对于产业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而言;三是产业品牌定位的识别性。产业品牌定位的着力点是产业产品市场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为消费者选购产业产品起到信号指引作用;四是产业品牌定位的方向性。产业品牌定位要结合定位主体的发展比较优势,为产业定位者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是,“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指引产业发展方向,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有别于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差异化的产业印象认知”。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是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关键环节和步骤,需要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系统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真正能指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定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主要从产业产品消费者,农产品产品属性,产业竞争对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

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是研究产业品牌的源点和基点,因为产业产品的消费者是产业发展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创造消费者。消费者分析需要分析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分析主要分析消费者现实和潜在需求及未来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消费者需求市场容量决定产业未来的发展规模,消费者需求变化发展趋势决定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力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尤其是伴随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已成为消费者主流消费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健康消费支出具有正相关性,即收入越高的人群,越重视健康保健。中国首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预测,“如果未来有超越其财富的人,这个人一定会是来自于健康产业。”从现实消费需求和趋势分析,健康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成长空间。

(二)产业竞争对手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是与其他区域农业产业形成差异化的品牌认知,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商场如战场,随着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和重构,农产品市场竞争还会愈演愈烈,品牌的信号显现作用会进一步增强。通过对产业竞争对手分析,避免与其他区域产业品牌定位雷同或相似,形成同质化的品牌竞争,如果自身品牌定位是追随者,品牌影响力要超越前者的概率是比较低的,因为领先品牌定位最先植入消费者心智,占据了一定的消费者心智资源,后来者如果采用类似的品牌定位策略,那么其以后的品牌建设投入更多是为先行者作“嫁衣”。通过对产业竞争者分析旨在与竞争者形成一个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或是构建一个全新的品牌定位,获得先动优势,最先将品牌定位植入消费者心智。事实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已有的大部分农业产业和产品在其他区域同样拥有,如同属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和云南的一些农业产业就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同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还会面临来自国内及国外其他区域或高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通过对竞争对手分析,创建有别于竞争对手,符合消费者需求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身发展优势相符的品牌定位,使市场消费者在面对诸多同质化或同类型的农产品选购时,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能在竞购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首选农产品品牌。

(三)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分析

农产品的产品属性是指农产品所固有的功能特性,其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性、外型、色泽、香气、口感、产品成份及其他满足消费者生理及心理需求的产品功能。农产品区别于其他消费产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产品进入人体消化吸收。消费者心智中有一个常识性消费认知“病从口入”,因此,在农产品属性中,农产品的安全性是农产品的根本属性,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时,往往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决策考虑因素,尤其是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农产品食品安全性事实上已经成为农产品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农产品的属性分析,旨在通过分析梳理出消费者最为关注和最具价值的产品属性,并结合对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及消费者和竞争者分析,使品牌聚焦定位于农产品的某个价值属性,并使该产品属性成为品牌定位的内核。由于农产品食品安全性的外显性特点,这主要是针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食品安全的隐蔽性而言,即消费者在判断食品安全性往往基于农产品的生产地理环境和生产加工过程,但生产及加工过程的食品安全性难于识别,而生产地理环境安全性的判断却相对比较直观。云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有限,为保障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生态型农产品的消费认知。

(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分析

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生物物种分布密切相关。云南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云南具有地型多样化、气候多样化、物种多样化的农业生产适宜性特点,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原生态”农产品形象在广大消费者心智中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要顺势而为,充分挖掘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已形成固有认知,利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结合消费者需求及竞争对手分析,对这些已形成的良好消费认知及农业发展资源优势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形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一致性的品牌定位。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及诠释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的基本原则是品牌聚焦,这主要源于消费心智认知规律,消费者心智认知具有崇尚简单排斥复杂的特点。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过多的品牌定位理念,不仅起不到强化品牌认知和记忆的效果,而且还会扰乱和弱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识别,品牌定位的简约性和效果性是正相关的。通过对消费者、竞争对手、农产品属性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资源优势分析,笔者认为“健康”理念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内核。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应定位为健康产业。“健康”的产业品牌定位不仅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未来的消费趋势,而且具有无限产业成长空间。“健康”品牌定位抓住了农产品的本质产品属性,而且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身所具有品牌资源优势高度相关。“健康”的品牌定位符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高原”概念生态联想逻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健康”品牌定位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厘清了方向,形成了消费者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统一的品牌认知,当消费者提起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印象时,首先联想到的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健康”品牌理念。即来自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是健康的农产品,是安全的、放心的、优质的农产品。诚然,品牌定位只是构建了品牌的理念内核,产业自身的品牌定位与在消费者心智中真正实现成功的品牌定位还有相当距离,需要对品牌定位理念进行整合传播,而且还需构建与品牌定位理念相适宜的资源配称体系。品牌定位在消费者心智中成功注册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定位者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

篇10

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趋势发展迅速,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也如火如荼。巴西生态农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对外贸易需求加大。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贸易成为两国商贸往来的重要内容。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的贸易结构不断变化,两者之间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基于这一背景,笔者探讨了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同时对二者的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和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进程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巴西;生态农业;商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互补性

近年来,中巴生态农产品贸易结构不断变化,比较优势和互补性各有不同,因此研究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及互补性,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巴生态农产品贸易层次,促进两国经贸往来,提升合作水平和发展程度。

1数据来源和农产品分类研究选取

2002—2013年中国与巴西在生态农产品贸易方面的贸易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外经贸局网站。为使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贸易量更具有可比性,笔者以2002年作为基准,将所有贸易额数值进行比照处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对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变化趋势以及比较优势等进行分析,根据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三维框架,将生态农产品进行分类,具体分成大宗粮食商品,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基础性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商品,主要包括大豆和油菜等;经济作物商品,主要包括花卉、橡胶以及园艺商品;加工农产品,主要包括具有高附加值的加工后农产品;最后是动物产品。

2中巴两国生态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贸易进入平稳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中巴生态农产品贸易额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时期。2007—2010年,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巴生态农产品贸易额也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每年的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1990—2002年,中国对巴西生态农产品的出口量大,这是因为中国农业发展平稳,政府政策贯彻到位,农业从业人口充足,这一阶段的中国对巴西生态农产品的出口量保持在年均4%的增长率;而2002年以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巴西农业收成连年增加,中国对巴西生态农产品需求增加,进口比重从2002年的0.8%上升到2013年的6.45%[1]。以上5种商品的中巴贸易量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分析图1发现,中国和巴西生态农产品中,大宗粮食商品比重逐年下降,在10年之内从45%下降到15%;而油料作物呈现明显增长,从15%增长到30%,在2013年微有下降,但主要在20%上下浮动;经济作物的贸易比重主体变化不大,基本在20%左右浮动;加工农产品在2009年稍有回落之后迅速回升;动物产品比重总体逐年走低,但2011年和2012两年有所上涨,2013年又有回落。从2003年的数据看,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和加工农产品已经占据中巴生态农产品的主要比重,均为25%左右,而一直以来领先的大宗粮食商品则落后于二者,并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动物产品比重一直不高,且2011—2013年呈现下滑趋势[2]。此外,中巴生态农产品的贸易结构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发展趋势稳定。根据图1,中巴生态农产品贸易中,每一分类的商品都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趋势。如大宗粮食商品,2002—2012年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在2013年之后仍在持续;而油料作物商品在2012年达到30%的峰值之后,2013年则微有下滑,达到27%,究其原因,主要是加工农产品的贸易比重提高,从数据上影响了油料作物商品的产量和比重,因此在比重上呈现出3%的下滑。而动物产品在2011年出现15%的峰值,但2012和2013年明显下滑,在2013年达到10年来的最低值,约为5%[3]。

3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目前,学术界研究商品贸易比较优势主要采用的是贸易竞争力指数。运用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数据及相关资料,笔者绘制出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折线图,如图2所示。分析图2中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对巴西的TC指数在2002—2010年逐年下降,而在2012—2013年有所回升,并且趋势向上。而巴西对中国的TC指数则围绕0.4上下震荡。2002—2012年,巴西生态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动物产品、经济作物和加工农产品的比重提高明显,而大宗粮食商品的增长比重的提高更是迅速,TC指数始终大于0且不断增长,说明比较优势明显。除了中国与巴西之间的贸易之外,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他国相比,其比较优势也较为明显。中国与巴西两国的生态农产品出口地主要都是日本、美国、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出口商品种类类似,有谷物、蔬菜水果及其加工制品、禽畜加工品、大宗粮食产品等。由于商品同质性强,因此交叉弹性高,商品之间的相互替代性强。根据笔者得到的数据,2010—2013年,中国生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从8.5%增长到12.0%,平均年增长0.8%,同一时间,巴西的国际市场份额从2.5%增长到6.0%,平均年增长0.84%。虽然巴西生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相对中国低一些,但增长速度比中国稍快[4],因此说明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各自都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会不断增加。

4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的出口额有所下降,尤其体现在大宗粮食产品上,而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和加工农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巴西对中国的大宗粮食产品出口额不断上升,园艺产品的出口额也增长迅速。此外,国际贸易中,参与贸易的双方对商品需求和供给的差异性表现为互补性。因此,当前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正在不断增强,互补性优势明显,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生态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为进一步说明中巴两国生态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的现状,笔者选取贸易互补性指标TC指数进行具体说明。TC指数是基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双方出口商品的种类、金额以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的一个数据,TC指数一般为正,且数额越大,表示互补性越强,一般而言,TC>0,就可以得出具有互补性的结论。经过计算,笔者将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的TC指数列示如表1所示。分析表1数据可知,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中,具有明显互补性的是巴西对中国的大宗粮食商品贸易,中国对巴西的经济作物贸易,中国对巴西的加工农产品贸易,以及巴西对中国的动物产品贸易。这和前文所述的贸易结构与贸易比较优势吻合。此外,中国与巴西的经济作物出口TC指数增长迅速,说明在经济作物中,中国与巴西已经能够进行较为深入的融合和互补,说明当前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的互补性优势正在逐渐显现,未来仍将按照这一趋势发展。此外,从整体上看,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贸易往来不断深入,双方生态农产品贸易日益紧密,互补性强。例如,巴西在动物产品、经济作物和加工农产品方面的进口来源广泛,中国只占据其来源的30%左右,还有70%的市场有待开发,同时中国大宗粮食商品的需求量巨大,而巴西对中国的出口不足中国市场的10%,也具有相对较大的增长空间[5]。总而言之,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在现实贸易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两国农产品贸易仍然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中巴农业合作和贸易的稳定发展对促进中巴两国经济发展和商贸往来有重要作用。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以及中国与巴西同为金砖国家,在关税待遇、减少贸易保护措施等方面有较多的政策倾斜,双边生态农产品贸易额增长迅速,从2001年的7.32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34.87亿美元,贸易稳定性和互补性增强,贸易发展迅速[6]。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对外开放型经济格局不断形成,参与国际贸易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生态农产品在国际上所占份额逐渐提升,双边比较优势体现更为明显。

5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挑战与政策建议

5.1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挑战综合上述分析,当前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遇到一定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容易出现不良竞争。现代国际社会市场经济是主要的经济形势,市场竞争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而中国与巴西当前在生态农产品方面的竞争性明显大于互补性,商品有一部分甚至具有同质性,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竞争,影响两国国际贸易效率和规模的发展。此外,近年来,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受到疲软的国际经济环境影响。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西欧的宏观经济环境走弱,始终没能摆脱经济发展不景气和进出口贸易疲软的状况。而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也十分明显[7]。因此,现阶段国际市场贸易的整体环境也影响了中国和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的管理。再有,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由于粗放式经营管理,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种产品质量不高的品牌印象,这种印象影响了中国生态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进程和步伐,制约了商品贸易发展的金额和发展速度。

5.2政策建议综合全文分析,中国与巴西在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方面的贸易结构差异和互补性都十分明显,且竞争性为主,互补性为辅。同时互补性正不断提高,原因是中国和巴西生态农产品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各自的优势。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进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3提高生态农产品的质量,树立品牌优势从提高生态农产品的质量上入手,打造中国生态农产品品牌优势,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市场份额,树立中国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改变中国农产品只求量,经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的状况,同时开拓国际生态农产品高端品牌市场,不断实现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5.4找准生态农业发展的侧重点,因地制宜要对生态农业行业发展有所侧重,因地制宜,重点发展适合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在国际市场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产品种类;根据本国资源禀赋差异,制定现实可行的生态农产品发展方略。如,中国农业劳动力充足,传统农业发展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加上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品,例如水稻和小麦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生态农产品的发展选择上,中国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是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产品贸易的前提和基础。

5.5利用好WTO贸易规则中国和巴西都是WTO成员,且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在贸易优惠方面能够享受同样的待遇。WTO对于保护正常贸易行为,解决贸易争端有一系列良好的措施,能够提高国际贸易规范性,减少交易成本。生态农产品的贸易额是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态农产品产量提高而产生的,因此有的WTO规则可能并不适用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中国也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扮演与经济规模和国际贸易水平相适应的国际贸易角色。

参考文献

[1]汤碧.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与合作潜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2(10):67-76.

[2]靖飞.中国和巴西农产品贸易:动态和展望[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8-47.

[3]林大燕,朱晶.中国主要粮食品种比较优势及进口市场结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5(2):115-127.

[4]刘雪娇.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J].国际贸易问题,2013(12):87-95.

[5]梁丹辉,孙东升.中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及增长空间分析[J].世界农业,2014(11):83-89.

[6]刘明,原珂.中国与巴西农业合作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对外经贸实务,2014(1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