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现代化的产业革命。给工业和农业带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但资源被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枯竭,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遭到破坏。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只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已引起大家的质疑。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选择新的农业模式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课题。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是以提供绿色农产品、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国外上世纪70年代就曾提出,在中国如何更好的发展。笔者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20世纪50年代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新农业。不仅仅强调经济效益,过去宁可牺牲生态效益来保证经济效益将被否定。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生态农业范围比较广泛。既不限于种植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还包括乡镇企业。在农药和化肥使用上,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强调合理投入。使生态农业生产成为一个开放系统,把系统外部投入无机能量与有机能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
二、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首先来看看目前农村现状,我的家乡在义乌西面。过去是一个漂亮的小村庄。靠山面水,风光秀丽,但这几年农村环境变差了,河水臭了,门前的燕子也不回来筑巢了,走到村里的田间地头,小塘边都丢满了各种农药瓶及药剂袋,还能闻到死鱼和死鸡的臭味,田里水沟也找不到泥鳅,想给下一代讲讲过去在田间地头的快乐。但他们已无法理解、无法体会。农户家里种的菜都进行了区分,哪些是送到城里卖的,哪些是没用过农药自己吃的。菜也不能到池塘里洗,在家用自来水洗,水脏。不远处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烟囱飘来白色烟雾,烟雾中有可怕的污染——二恶英。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但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果是这样的发展。笔者认为,牺牲的太多。
国外发达国家跟中国走过了相类似的农业发展过程,环境污染、物种变得单一、土地板结、产量慢慢在下降,觉察到乱用农药与化肥将不可持续,1924年在欧洲兴起生态农业。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1999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额为20亿美元,约占其食品销售总额的1.2%,预计2008年比重将达25%。除德国外。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以及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生态食品销售量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生态农业将是大势所趋,我们国家对生态农业已经引起重视,但生态农业刚起步。还处在摸索阶段,农民已习惯于农药和化肥来种田。要改变这种方式,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三、如何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过去,中国的农业的精耕细作是值得提倡的,学习美国其实是丢了自己的宝贵东西,小农经济。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但产量低,有些人认为再回去过去。大家又会挨饿。首先,回到过去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现代化的机械。经过优化的种子,对农业业的科学认识。过去是无法比拟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生态农业意识
生态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尚缺。比如:日本企业朝日绿源在山东莱阳沐浴店一片盆地中,租了1500亩中国地搞生态农业,但当地农民很“费解”:谷底长满荒草,一不打农药,二不施化肥:5年来,绿源的种地方式让当地人看着心疼。一亩地的产量仅是当地人的一半。当地农民认为:日本人不会摆弄土地。不追求产量的生态农业,让农民无法理解。也有“专家”认为:自己也搞过生态农业,但产量不高,养不活中国这么多人。宣传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民感受学习,眼见为实。要培育一批绿色园区起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广大农民积极、热情积极的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开展绿色农业技术培训,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部门等单位。进行操作技术指导,使农民熟练地掌握绿色农业技术。
(二)规范绿色农产品标准
为保证绿色农产品,特别是绿色食品的特色和质量。应逐步按照国际标准,对不同绿色食品及其他绿色产品制定严格的标准。并在有关权威部门验证之后,对其发放绿色标志才准予生产和销售。饲养制度和绿色生产耕作是推行绿色农业的关键,包括使用无公害优良种子、种畜禽、肥料、饲料制度,规范无公害的大气环境、水资源、土壤环境的标准,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或清洁生产农艺。在流通领域,运用严格的安全卫生分级、加工、包装、储运操作制度等。
(三)解决有机肥的来源
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机肥来源方法之一。我们去参观考察宁波艾格莱水稻收割机时,厂方介绍政策规定在收割机上安装秸秆的切割机才能享受农机补助。秸秆还田有了政策导向。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
篇2
关键词:桓仁县;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建议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桓仁县目前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个,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49个;建设以酿酒葡萄、优质米、大榛子、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3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4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镇4个,省级示范村镇5个;获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16个。桓仁县基本形成了农业主导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被誉为山参之乡、贡米之乡、冰酒之都。
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程度不高,产出效益低
桓仁县农业产业多,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品种全面、产地分散、产出低效的尴尬境地。如京租稻米、平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2?2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生态农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桓仁县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窄,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随意性大,水、电、路、绿色防控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壤再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成效不显著
桓仁县特色农业产业基础较扎实,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卖原料及初级产品层次,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农业三产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程度低,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
2?4农业品牌观念差,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桓仁县农业生产者传统农业意识还占主导地位,忽视品牌经营,营销方式落后,品牌意识不强,缺乏高新技术和产业宣传的必要投入,造成农业品牌附加值不高,增值效应发挥效果不显著。
3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3?1从打造桓仁特色产业做起,大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发展定位,?重点围绕具有桓仁特色的冰葡萄酒、桓仁山参、京租稻米、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等产业,形成一地一品、一域一特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集群,依托“一村一品”专业村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玉米等低端无效、竞争力不强的农产品生产,重点增加有桓仁特色的品质高、销路好、市场缺的优质绿色农副产品供给。如依托三大基地建设,提升富尔江、雅河、六河三大流域的优质稻米生产优势,实施桓仁大米全程标准化生产工程,建立互联网+桓仁大米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做好桓仁大米品牌保护和市场宣传,让桓仁县产出的大米有品牌、有市场、可追溯。
3?2实施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依托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扩大农作物标准化种植规模,为农产品打造健康、安全、营养的名片,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展标准化种植基地土地规模化流转工程,鼓励支持有丰富种植经验和3.33hm2以上种植管理能力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套种、轮作技术。推动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展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推进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
3?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旅游深度融合
依托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深入挖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扩大休闲面积和休闲内容。充分利用现有景点资源,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内涵,推进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在五女山、枫林谷、望天洞、大雅河漂流、虎谷峡等核心景区景点周围,依托抗联核心景区,将各个景点以“红色旅游”为主题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发展种植抗联特色食材,建设冰葡萄、京租稻米、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等观光采摘园和农耕文明传承体验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丰富桓仁农业产业发展业态。
篇3
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城市人对回归大自然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向往环保生态的生活环境。大城市周边区域以及市区内适合农业生产的空间,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理想场所。青岛农业总体上已进入到现代都市农业时代。即墨毗邻青岛城区,区位优越,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农业有条件逐渐向园区化、设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人们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改变原来即墨农业的“城郊农业”定位,改变其仅提供农产品和原料的物质方面的单一功能,而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现代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即墨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不断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使现代农业产业服务青岛,融入青岛,成为青岛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园区聚集引领发展
近年来,即墨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设施配套等多方面进行了倾斜扶持。特别是最近几年,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发展较快,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让农业项目在园区“抱团”,把园区打造成项目发展的“洼地”,使农业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的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近10万亩,成规模的农业园区150多处。即墨市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出口甘蓝生产基地,大姜、华南型黄瓜、食用菌、设施西瓜等种植面积都居青岛市前列。
(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拓宽发展空间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优质果茶等高效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目前,以生态观光、茶果采摘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村、观光园20余处。全市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3家,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7家,青岛市星级农家乐12家,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最高可达100万元。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
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实施生态循环战略,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积极推广以生态绿色、节水节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发展蔬菜、果茶等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38个,面积22万亩;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54个。
(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品牌带动促农增收
即墨市以放心菜、放心肉、优质粮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带动农户发展绿色种植,培育农业品牌。一是品牌农业逐步壮大,形成了以蔬菜和茶叶为代表的品牌农产品聚集区。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创建农业品牌。以品牌为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300余个。涌现出“白庙”芋头、“鳌福”绿茶、“金口玉芽”芹菜等青岛十大名特优农产品;“鳌鹤春绿茶”、“大任河粉条”等近百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出灵山韭菜、七级食用菌、华山甜瓜等一批区域性知名农产品。
二、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都市农业还在发展初期阶段,为都市居民提供的休闲、教育、体验等功能还不多,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名特优少,知名度较低,品牌农业发展差距较大。缺乏叫得响、知名度高的品牌。二是园区档次不够高,科技和装备水平一般。缺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产业,园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产业链短。三是特色不突出,缺乏创意,精品少。缺少让市民在休闲观光过程增进对以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还不够。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有待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都市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世界眼光谋划,国际标准要求,制定完善发展规划
即墨地域东、中、西部存在明显差异,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层次,按照“东果茶、西蔬菜、中粮油”的空间布局,整合资源,带动现代都市农业整体突破。东部自然环境多样,交通便利,应结合蓝色硅谷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高档次果、茶种植为主的精品农业,大力开发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等生态功能,建设土地集约、技术密集的现代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农耕休闲文化、果蔬采摘体验、市民租赁农场等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形式,为人们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还可打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在西部以大沽河为轴心,重点以发展高端设施农业为突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配套发展休闲农业,建设高质量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创新农业服务业发展。率先建成一批机械化、信息化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二)设施农业引领,促进都市农业智能化、高端化,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
一是实施农业园区建设引领工程,着力打造精品现代农业园区。引进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导,切实做到示范一片、带动一方。二是统筹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培育产业特色,突出规模效益。加大园区科技示范作用的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好的政策、好的项目调动各方面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三)创新休闲农业,开拓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领域,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自然风光、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和人们生活进行有机融合,重点培育农业果蔬采摘体验式旅游、休闲度假等模式的休闲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系列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是加快推进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民俗历史、乡土民情,通过设施栽培、生态立体种植、特色农业等模式,加强高科技成果集成示范,突出农味,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例如,可利用田横祭海节和鹤山柿子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把即墨两千年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农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精品农业旅游品牌。二是发展创意农业提高效益。针对市民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如可种植五彩辣椒、迷你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以满足其“猎奇”需求。三是积极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发挥农业在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功能,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节水优质作物品种,为市民提供回归自然的良好生态,建设成为青岛市的绿色生态屏障。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
一是高标准打造“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农业精品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产品安全的目标。二是加强品牌营销。发展初期,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注重通过新媒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以市场促生产,实现由单纯抓生产向抓市场促生产转变,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网和信息网,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大力营造品牌文化。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企业文化的开发力度,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各种资源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利,从更高的视角、更深层次挖掘企业和产品内涵,打造文化农产品,唱响“金口玉芽”芹菜、“鳌福”绿茶、“白庙”芋头等品牌,力争形成品牌优势,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选择一批重点农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吸引资金、激励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外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引进或培植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对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实施“园区+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以科技带动、订单拉动,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优化种植业结构布局,推广机械化生产,实现农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三是抱团发展闯市场。把分散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将“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闯市场”。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六)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发展保障
篇4
关键词 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对策;贵州安龙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85-02
安龙县地处山区,安龙县、黔西南乃至贵州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资源匮乏,土地资源与平原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如果盲目发展农业,并凭借所谓的小气候与立体气候资源,争相地盲目比拼、妄谈优势、大上项目,最终会脱离实际,导致项目实施时出现问题,无法顺利落实。就山区而言,为数不多的坝地是优越的资源,但相对于平原地区,又显得微不足道,优势无从谈起。而山区看似是劣势的山地资源,却是平原地区所没有的,盘活利用好山地资源,优势显著。
1 山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对山区农业生产而言,一贯采取的报项目、下指标、定任务等一系列做法实不可取。其实长期以来从上到下下达指标任务,或是从下到上申报立项实施的项目,效果大多并不理想。有些项目从申报之初就已注定不会成功,原因是不符合当地条件,只是为完成政治任务而勉为其难。等到项目及资金拨款下来要安排落实时,方知无从着手、难度很大,硬着头皮勉强实施,也只能玩虚浮、搞变通。即便到最后都通过了验收,实际上都是采取了一定的迂回和达成了一些谅解,大有项目“缩水”“打折扣”的嫌疑,远远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再者,一说到结构调整,“各路诸侯”便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众说纷纭。最后莫衷一是且处处碰壁,经过几番调整,还是原地踏步、一无建树[1-2]。
2 发展对策
2.1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针对实际,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抓好农业工作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应统一思路,集中力量,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变劣势为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发挥独特地理气候和农业资源丰富、多样,传统名、特、优、稀农产品和新、奇农产品及在各种反季、错季种植方面优势明显的实际,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走一条以特取胜、出“奇”制胜的山区农业崛起之路。一方水土一方人。山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都要立足山区实际,念好“山”字经,尽力争取把握住现代农业发展新机遇,占有应得的市场份额,跻身农业产业化大军,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3-4]。
2.2 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工业管理、商业经营、科技支撑。用工业方式管理农业,用商业模式经营农业,用科技力量支撑农业。从农业产业上抓出工业的样子来,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拓宽新型工业化内涵。
2.3 整合资源,形成统一发展格局
在组织市场销售和创品牌上,结合省州县各级提出的抓销售、抓生产、抓品牌“三抓”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资源整合,将一定区域内从事同一行业农业生产的企业组织起来,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的格局,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组织销售,形成同一商品质量统一的格局。这样势必可以既集中盘活资源,又充实活跃市场,还可满足外部大宗订单需求。
2.4 分析自身优势,发展主导产业
在此基础上,还须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产业方向和内容的选择上,要切实认真分析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和诸多因素,选择和把握好主导产业,形成支柱产业。产业选择不易掌握,但必须确定下来,最多2~3个,切不可贪多。对的确存在优势,但又因难以突破瓶颈问题,做强做大不具备条件的,要舍得放弃,否则犹豫不决反而拖累自己。
2.5 产业选择上注重切合当地实际
针对个别传统产业如金银花,都达到了1万hm2以上规模,却仍难以做大做强,应该通过认真分析找到原因,并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应该轻易放弃、另作他图。不切实际的产业和项目最终只会费力不讨好,难有成效,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也应该引起反省和认识,明白个中的道理。在产业选择上应更加注重切合当地实际,不受市场左右和商家鼓动,跟风发展,盲目上项目,而要真正做到“看得更清楚,做得更靠谱”。同时,应该弄清本地具备什么条件,明确发展目标,分析厘清所具备的优势,从而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形成既定方针并长期一致努力、常抓不懈。
就安龙县来说,不必盲目好高、求远求新,只要积极探讨摸索出解决当前现实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措施及做法,种植上重点抓好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具有深厚底蕴和人文基础的传统优势产业,最多再加上蔬菜(包括食用菌)产业;养殖上根据统筹需要抓好牛、猪、羊养殖,其中就安龙县而言,应重点抓好种草养牛产业。如此不仅完全符合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方向,而且只须完善相关链接就能达到目的和取得效益,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实现产业富民,还能保住绿水青山,真可谓一举多得。与盲目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目标不明确相比,效果更为显著。
2.6 发展符合生态区域的传统产业
在选择产业上,笔者个人认为,就当地而言,上述如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产业,不仅是符合生态区域的传统产业,也是可以做大并能惠及更多群众的阳光产业和大产业,同时还是用工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能让农民和企业增收,还能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和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问题。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后,将更有利于保住青山绿水,还将促使农村劳动力更多在家务农或就近转移就业,并实现增加收入,减少抛家别亲、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相应地还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 结语
生生不息,靠山吃山。立足于地处山区,只要注重切合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山区也一定可以发挥出山区的优势,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相应的支柱产业,进而形成以优势主导产业引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合理利用立体农业地理气候、别具山区特色的现代高效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
4 参考文献
[1] 于新奎.东营市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10):126-128.
[2] 薛晨霞,李敏,袁春新,等.如皋市发展高效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9):112-113.
篇5
关键词:天津;休闲农业;科技问题;科技支撑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1.010
Study on the Major 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ing, from the productional area to the processing and circulative area, and also to the leisure service area, all need the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first studies the important role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he developing of Tianjin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then emphatically analyses the major 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promoting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at last puts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in leisure agriculture.
Key words: Tianjin;leisure agriculture;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收稿日期:2013-08-30;修订日期:2013-11-09
基金项目:2012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科技支撑引领天津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12ZLZLZF04400)
作者简介:史佳林(1979-),女,天津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都市农业发展与农业资源区划方面的研究。
1 天津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实践,休闲农业已成为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其在全市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大,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的重要模式
随着天津以“三区”联动推动“四化”同步的农业农村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多重功能的休闲农业必将成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沿海都市型休闲农业是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手段,设计农业旅游观光活动、会展服务活动、休闲体验活动、健身娱乐活动等,从更深层次解读农业的人文、科技内涵;在巩固精品生产功能基础上,不断强化区域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作用,建立起较完整的产业链、加工链、价值链,促进农业资源的集约和优化利用,使农业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而推动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升级[1]。
1.2 拓展农业功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重要举措
农业不仅直接为人类社会提供食物,为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要素,同时还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具有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等多功能有机结合的多种功能[2]。天津发展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通过对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等农村资源条件的综合开发,为主要来自城市的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和原料供给功能向就业增收、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拓展,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
在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新形势下,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依托高效设施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满足城乡居民对休闲旅游的消费需求,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要求。天津休闲农业发展,一方面能够为城乡居民拓展休闲度假空间,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有机结合,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满足游客休闲需求;另一方面能进一步聚集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文化、教育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广大农民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而优化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
1.4 保护区域自然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天津多年来一直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并提出“建设绿色天津,构筑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农业本身具有生态平衡功能,并且对城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按照“绿色、生态、循环、高效”的理念,结合绿色城市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农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推广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条,能够实现农业的绿色、高效、低碳发展;将农业产业提升与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美化紧密结合,通过园林式布局,能够使农业景观成为城市生态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化、净化城市空间;另外,休闲农业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必然提升民众生态环保意识,使其主动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等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均衡,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5 促进资源要素整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发展,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0年以来,天津将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逐年加大了新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并先后出台“以宅基地换房”促进小城镇建设、以“三区”联动协调发展壮大区县经济实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土地、生态、人文、劳动力、资金等资源,使这些要素在休闲观光农业这一新兴产业上得到有效整合。另外,休闲观光农业在为城市居民提供走近农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将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带到农村,促进了城乡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局面,从而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6 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主张,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年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明确要求,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为此,天津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并了《美丽天津建设纲要》,并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天津目标的重要环节。天津发展休闲农业,在田园文化方面,通过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鱼池等,让游客在摘果、采菜、赏花、垂钓中享尽田园乐趣;在山水文化方面,选择溪流、峻岭等地推出野营、探险等项目,实现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在建筑文化方面,充分利用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井、古道、古庙等,通过修补和恢复仿古建筑,体现当地农村建筑文化艺术,组织开展观光、怀古等休闲旅游活动;在民俗文化方面,通过民间音乐、舞蹈、楹联、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使游客体验乡村文化底蕴。通过传统文化的挖掘,促进城乡之间物质流动及人文交流,彰显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从而推动美丽天津目标的实现。
2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成就与面临的主要科技问题
2.1 休闲农业发展成就
一是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与效益逐年扩大。2011年,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覆盖全部有农业的区县,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带动就业超过20万人;2011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10万人,直接收入5亿元,综合收入15.7亿元,自2007年以来,全市共接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游客1 901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39.26亿元,年平均增幅超过30%[3]。二是休闲农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全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多种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以大集团、大公司投入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模式;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模式;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组织投入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模式;以一家一户投入为主的单一经济体农家院型产业模式;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娱乐体验型产业模式[4]。三是休闲农业区域布局趋于合理。全市10个有农业区县根据各自不同的区域位置、资源类型以及现有休闲农业景区类型和分布情况,已基本形成四类休闲农业发展区的布局雏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9大发展组团[5],规划出9条精品游线,打造出天津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并极大地方便了游客出行。四是休闲农业科技依托日益紧密。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中,休闲农业的引领、示范和载体作用越来越明显,很多休闲农业从业者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主动寻求各类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成果,进行引进、试种试用和推广,并将这些成果打造成为独特的休闲观光产品和服务,以新奇特的内容吸引游客,从而成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
2.2 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科技问题
2.2.1 休闲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休闲产品以农产品和观光服务产品为核心,其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决定着休闲农业产品体系的质量水平。目前,由于大部分生产经营者还在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发展高水平、绿色安全化的休闲农业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应加强科技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引领支撑作用,采用设施农业技术、有机生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保鲜储运技术等,从源头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可控性与可追溯性,并严格控制投入品使用和整个加工流通过程,从而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2.2.2 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针对休闲农业科技领域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科研服务机构从事休闲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服务,急缺适于休闲农业精品生产、农产创意品加工以及观光采摘等更多需求的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和新技术[6]。同时,休闲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以及与之配套的科技培训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及有效整合,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应用于休闲农业的空间十分广阔[7]。
2.2.3 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较快,游客人数逐年增加,游客对于休闲农业项目的需求和期望与日俱增,尤其对于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能否提供优质服务更为关注。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大多为农民自发建设,从业经营者多数是当地农民,服务意识相对淡薄,服务技能相对较差,运用科技手段提供智能化、人性化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急需相关服务技能培训和服务监督管理,不断规范餐饮、住宿、休闲等相关经营活动,并在相关领域引入电子信息化管理手段,全方位提升休闲服务水平。
2.2.4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人才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等一系列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目前,休闲农业领域的科技人才队伍相对薄弱,经营项目主要依赖自然景观资源和一些农业设施,从业人员主体多为农民,不仅缺少直接为休闲农业项目提供研发服务的科技人才,而且缺少熟悉农业项目经营管理并能策划主题活动的复合型人才,以及保障休闲农业项目正常经营活动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
2.2.5 低碳环保发展意识有待深化 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低碳环保发展方式不容忽视。目前,由于科技水平、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原因,休闲农业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废弃物处理设施短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尚未推广应用等,使大量的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先进技术仍需进一步融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来,使得更多农业资源和新型能源能得到更加高效地开发利用,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证和不竭动力[8]。
3 强化科技支撑对休闲农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从生产领域的种苗培育、标准化生产,到加工流通领域的特色产品打造、包装销售、物流配送,再到休闲服务领域的体验、参与、观光、休闲,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持[9]。因此,生产加工技术的创新、新型物流技术的应用、现代营销技术的推广、信息技术的建设以及科技培训的实施,均为休闲农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以说,科技进步对于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突破农业资源刚性约束,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以及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天津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约束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耕地短缺、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科技进步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开发节水、节地、节能、节材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形成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向生态化、安全化方向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同时促进新型能源的开发与使用,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休闲农业发展依托农业生产,因此,只有农业获得发展空间,休闲农业才能够立足成长,由此可见,科技进步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3.2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科技进步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极大变革,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的使用提高了农业资源的质量和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用。同时,科技进步还可促进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统一和协调,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优势,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综合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也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科技进步运用到休闲农业领域,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模式转变,由此提升休闲农业在整个农业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3.3 提供先进管理模式与手段,带动休闲农业产业效益提升
科技进步为现代农业管理提供了更加全面、快捷、科学的技术手段与管理工具,能够对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各环节进行资源整合、信息管理、质量监测、流通监督和服务监管,从而使产业有序运行。与此同时,采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手段,还能够实现休闲农业与市场信息的有效对接,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或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采取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使管理由盲目性、随意性向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转变,从而保障休闲农业经营活动高效健康进行,带动整个产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4 改变农业发展思路与生产方式,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科技进步为传统农业带来了理念和思路上的巨大变革,农业生产得以由一种资源依赖、资源消耗型产业转变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休闲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优美、清洁、绿色的生态空间才能吸引游客休闲观光度假。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农业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开发了多重系列的生态保护技术、生态修复技术、资源综合开发技术、可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低碳生产生活技术等[10],这些技术应用到休闲农业发展中,能够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最终促进以休闲农业带动生态环境改善,以生态环境改善推动休闲农业升级的良好发展局面。
3.5 改变农业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从业者就业增收
技术进步可以促使农业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农民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使农民努力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一旦被农民掌握,必将引起农民思想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休闲农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城乡要素的交流融合,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依托科技进步,使休闲农业的这一目标能够更加快捷地实现,特别是休闲农业从业者,能够更快地掌握市场信息、更有效地为游客提供服务,从而提升自我经营水平,实现就业增收和改善生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史佳林,张蕾,贾凤伶.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前景展望[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4):58-61.
[2] 贾凤伶,李瑾,黄学群,等.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93-97.
[3] 李文喜同志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天津农村,2013(1-2):8.
[4] 张蕾,史佳林,张明亮.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63-67.
[5] 李建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83-86.
[6] 史佳林,张蕾,贾凤伶.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及重点区域规划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59-62.
[7] 刘会想,李瑾,孙国兴.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创新思路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6):14-17.
[8] 贾凤伶,刘会想.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17-21.
篇6
关键词观光果园;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现状;发展思路;沈北新区
观光果园是政府倡导、企业实施、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新型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农业开发方式[1,2]。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以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为主要开发内容,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农业园区。我国各地各种类型、规模的农业旅游园区已经数不胜数,尤其是近两年来在国家对工业、农业旅游大力倡导下,农业旅游园区发展十分看好[3,4]。沈北新区拥有丰富的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果业生态空间,该区旅游业历史发展悠久,具备发展农业旅游的天然优势。成立观光果园是沈北地区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1.1自然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沈阳中心城市的北部,位于东经123°16′~123°48′,北纬41°54′~42°11′,区域面积1 098km2。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雨集中,日照丰富,冬夏温差较大。年日照时数为2 520~2 750h,日照季节分布与作物生长期相适应。年平均气温在7.7~9.1℃,4~9月有效积温在3 000℃以上,适宜一季中晚熟作物生长。降水量受季风影响十分明显,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2社会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东北城市走廊的枢纽重地、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南依沈阳母城,北接铁岭,东邻抚顺,西连沈西工业走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快捷。长大铁路、哈大专客,沈哈、沈环高速公路,101、102、203国道穿境而过,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仅30km,距大连港、营口新港和锦州港均不超过400km,沈阳地铁2号线和3号线直达新区。同时,新区内部“六纵三横”生态景观路网初步构筑起沈北绿色生态城市的全新发展格局。
沈北新区下辖5个乡、2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4个开发区和6个产业园区,有78个行政村和103个社区,共有人口40万人。沈北新区组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1亿元,同比增长32.6%;地方财政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240.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3亿元,同比增长36.7%;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64.1%;农民人均纯收入7 648元,同比增长23.7%,新区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沈阳市前列。
沈北新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怪坡、棋盘山、植物园、七星山、石佛寺水库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净居院舍利塔、石佛寺、辽双州城址、锡伯族民俗村等。全区居住着满、蒙、朝鲜、回、锡伯等10余个少数民族,素有“锡伯之乡”的美誉。
2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果品、优质米、花卉、中草药、乳品、肉禽、生猪、饲料等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该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近20年来,随着林果产业的较快发展,已成为沈阳地区远近闻名的苹果梨生产之乡。沈北新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长期以来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加快东部经济区林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始终坚持“改造老果树、引进新品种、大力推广寒富苹果栽植”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寒富苹果栽植比重、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任务,以科技兴果为先导,实施优质无公害品牌战略,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现代农业。
目前,林果面积733.33hm2,占耕地面积的12%,其中主要以苹果梨和锦丰梨品种为主,现有面积520hm2,其他林果品种有李子、葡萄、山楂、南果梨和寒富苹果等。近年来,沈北新区首先引进沈阳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团,为东部山区种植寒富苹果和苹果梨的果农提供林果栽培、果园管理、病虫害防治、果树防寒和套袋等先进技术,使果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果农收入成倍增加。在原来666.67hm2果树面积的基础上,2009年又增加了1 333.33hm2寒富苹果种植面积,以此推动2 000hm2林果产业基地的形成。
3沈北新区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伴随着林果产业多年来的发展,农民们对该产业已日久生情,对发展林果产业有热情,积极性高,林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每年都有新品种引进,农民尝到了甜头。做大做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在沈北新区上上下下已形成共识。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是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体发展思路是以马刚乡铁营子村为核心,以苹果梨和寒富苹果、锦丰梨为主栽品种,建设林果采摘观光区;以怪坡为龙头,在马庄子、莲花、千佛寺、洋什、铁营子、中寺等6个村,以洋什、帽山2个水库为节点,建设蜿蜒10km、连接棋盘山森林公园等着名景点的农业旅游观光带;以马刚乡工业园为核心,建设5km2的农(牧、果)产品加工区。规划遵循集中连片、产业聚集、因地适宜的原则,用高标准规划推动高水平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沈北地区成立观光果园具有可行性。建成后的观光果园集田园风光、垂钓、蔬菜水果采摘、餐住、娱乐于一体,以优美的环境、纯朴的民风、特色小吃为广大沈阳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目前,国内的观光农业园发展得如火如荼,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发展前景良好。沈北观光果园的建成必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更多人的就业,使沈北东部山区更快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5参考文献
[1] 许海南,张日清.观光果园景观要素初探[J].广西林业科学,2009,38(2):107-109.
李长团,裴铁雄.传统果园改建观光果园的发展思路[J].广西热带农业,2009(3):53-55.
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休闲农业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更加贴近大自然,寻求精神层次上的享受,休闲农业在我国获得了大力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休闲农业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容,创造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休闲农业园区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载体,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数量、质量直接反映着一个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好坏[1]。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却存在一系列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规范和理论基础,加之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缺失,休闲农业园区鲜有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导致规划不合理问题屡屡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对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研究十分关键,对于后续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休闲农业园区的内涵
休闲农业园区是一种新兴事物,主要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园区,集合了观光采摘、农耕体验、购物游乐、休闲度假、科技展示、康体保健以及养老养生等功能,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休闲农业园区主要围绕“农”字做活农业旅游,以体验“农”的氛围,参与“农”的生活,享受“农”的风情,感受“农”的文化,接受“农”的教育为内涵。我国的休闲农业园区最先发展于台湾,受全球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台湾大力推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并将其作为农业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脱离传统规模经济思想的束缚,朝着更高层次的农业政策方向转型。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当地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值得借鉴和学习。休闲农业园区较之传统的农业而言,转变了传统农业发展的单一经营思想,促进了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法
2.1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思路
休闲农业的规划是根据地理位置、农业资源类型和气候特征等基本条件来进行的,所规划出的不同类型既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以满足游客的休闲目的[2]。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应以需求为导向,以绿色生态可持续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手段,以功能多样、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为出发点,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从满足城乡居民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入手,加强功能培育,推进业态功能多样化,使园区的现代农业资本、特色资本、原生态资本、文化资本、精神资本等整体协调发展。同时,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要注重农民在发展休闲农业园区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其中,引导农户和农民合作社经营休闲农业,或农民与进入农村三产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资本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2.2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的关键环节和方法
2.2.1收集和分析基础资料主要是地区和项目区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区位条件、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政府政策及发展规划,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结合实地踏勘获得的一手资料,分析项目区自然资源、景观资源、产业资源、人文资源等,综合评价园区的发展条件,发掘其资源优势,为营造园区特色奠定基础。2.2.2确定园区规划方案1)园区发展定位和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评价园区开发条件的基础上,以休闲农业资源为依托,以休闲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园区和谐发展为宗旨,根据园区资源环境特点以及产业发展环境,深入挖掘园区的市场价值和未来潜力,分析确定园区规模、性质、功能、主导产业结构,结合园区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休闲农业园区建设的近期和中远期目标。2)园区功能分区规划。休闲农业园区的功能选择应充分考虑和挖掘自身特色,可按簇群式布局发展,各簇团有各自的中心与步行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系统[3]。主要包括以下功能分区:保持农业特性,明确农业产业在休闲农业园区中的基础地位,紧紧围绕设施农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划定农业生产示范区,展示国内外先进适用的作物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出发,划定树木、花草、水系、亭台楼阁等景观观赏区,采摘、垂钓、健身、游乐等体验参与区,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农业游学等科普教育区,乡村各类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富集的文化功能区等,拓展养生养老功能区,并完善生态餐饮和住宿休憩功能区,满足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3)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4]。4)园区景观系统规划。景观系统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协调园区内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叠加和综合利用,在对物质环境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优化空间结构,并做好重要节点的设计。按照科技规划思路,认真考量色彩、材质和造型等艺术特点,使园区景观具备艺术和美学双重内涵,实现景观的观赏作用。此外,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还要具备功能实用性,在植物栽植上,应尽可能选择兼具经济价值和观赏效果的林果,坚持农业造景的原则。同时,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置应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营造宁静美好的田园景色。5)园区道路系统规划。道路是休闲农业园区的动脉,道路的等级、布局关系到人流的畅通和休闲农业园区线路的导向,根据地形、地貌、农业生产和休闲活动的分布,结合园务管理活动的需要,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来规划道路系统,使休闲农业园区内的景观美化自然而庄重,突出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其中,园区一级主干道与进、出口相衔接,用于车辆通道和游人集散;二级干道是一级主干道向各功能区和主要景点的延伸。6)园区给水排灌工程规划。园区给水排灌工程均以地埋暗管为宜,在保护园区生态环境和景观整体协调的同时,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生产灌溉系统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喷灌。园区加工废水和生活污水可进入城市排污系统或经园区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用于园区绿化灌溉。7)估算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及技术经济指标。估算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初步核算园区建设的成本及收益,评估园区建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结论
阐述了休闲农业园区的内涵,给出园区的现代农业资本、特色资本、原生态资本、文化资本、精神资本等整体协调发展的规划思路,从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园区规划方案的确定说明园区规划的关键环节和方法,为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24(8):16-20.
[2]刘娜.休闲农业景观规划分析研究--以榆林瑞丰生态农业园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童佳民,王健.热带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框架构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40(6):181-184.
篇8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通过强化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注重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坚持速度、质量并重,逐步实现了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结构优化促进质量提高。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5亿元,比2005年增长152%,年均递增2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亿元,比2005年翻了两番多,年均递增38.1%。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7.5亿元,本级财政收入达到2.33亿元,均是2005年的3.8倍,年均递增30%以上。“十一五”时期以来,在产业发展的推动下,我区的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三次产业比由2005年的20.2:34.9:44.9调整到12.4:44.5:43.1,呈现出了“强二兴三优一”的良好态势。
(二)注重投资方向次序,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坚持把投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全面加大了重大项目建设,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拉动了经济增长。十一五时期,我区共开发引进项目356个,开工建设超10亿元项目6个,超亿元项目40个,累计到位资金184.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4倍。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盛世集团奢岭欧洲小镇、南湖综合开发等项目正式签约;一心制药与国药控股有限公司完成合资合作;天泽纳米二期、阿尔顿断路器开关等项目开工建设;铸诚门业一期竣工试生产,中冶京诚一期、华能生物质热电、亚泰水泥五六线等项目投产见效。
(三)注重产业效益释放,工业经济提质增效。通过项目建设、服务扶持企业技改创新等有效举措,全面提升了工业经济质量。水泥、啤酒、油气等传统产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化包装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优化升级所带来的创新效率,已成为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的强大推动力。目前,已初步构筑了以水泥、啤酒、油气等传统产业为支撑,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化印刷等新兴产业为补充的新型工业体系。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4.5%,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此外,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区始终将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全面加大了机制建立、技术改造和节能监察,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幅度始终保持在0.8个百分点左右,规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8%。
(四)注重科技成果应用,企业实现健康发展。通过科技投入、技术创新,有效促进了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也进一步优化了我区的经济结构。中冶京诚、一心制药等企业在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原产品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通过与轨道客车合作以及并入国药控股等方式,逐步把发展重点转移到了开发新产品、拉长变粗产业链条上,实现了快速发展。亚泰水泥、银瀑啤酒等企业通过强化研发机构作用,不断开发新产品,实现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存一代的良性循环,鼎鹿牌水泥荣获国家弛名商标。大力纳米碳酸钙等企业,通过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把可利用的资源“吃干榨净”,既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我区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高效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二、我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虽然我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受现时区情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限制,区域经济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推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
(一)经济质量仍需提升,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2010年,全社会固定投资达到130亿元,比2005年翻了两番多,年均递增38.1%。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0.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3亿元,年均仅增长18.6%,投资和消费明显不协调,投资率偏高和消费率偏低给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优化,但从目前经济运行情况看,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增长,201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4.5%。相对于二产发展,我区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与省市关于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支柱产业的定位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实践经验表明,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2%,企业创新将难以维持,只有高于6%,企业创新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经费总量稳步提高,年均增长18%。但在全市、全省的层面上衡量,我区的科技投入强度相对较低,特别是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则更低,进而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加快发展受到制约。
(四)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生态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小灰窑、小矿山等生产企业,生产工艺简单、粗糙,生产能力相对低下,对资源和环境破坏程度比较大,需加大治理力度。同时,由于缺乏生态维护与效益补偿机制的支持,不仅使生态恢复难以实施,更为严重的是影响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当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要求我们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和治本之策,重点在“六个坚持”上下功夫。
(一)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动力,加快构建品牌闻名、集约高效的新型工业体系。按照洁净、集约、高效、减排四个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走洁净工业化之路,重点围绕能源、材料、食品、医药、装备制造、文化用品等六大特色产业,全面推进洁净工业化进程。一是做强传统骨干企业。重点促进亚泰水泥、银瀑啤酒、采油厂等传统骨干企业扩能升级。特别是在项目用地、优惠政策、对上协调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和扶持,促进企业快速裂变扩张,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做大新兴规模工业。近年来,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我区新兴工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目前已进入了投资释放期。未来发展过程中,通过加大引导和扶持的力度,把生物制药、文化印刷、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完整的垂直产业链和横向配套产业群,尽快构筑多元支撑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三是做活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市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担保能力,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在多个领域迅速发展。同时,要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进入规上企业行列,使其成为富民强区的重要力量。
(二)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加快构筑多业支撑、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发展格局。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服务业将替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发展服务业应立足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引进培育高端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增量升级。一是着力打造以近郊休闲游为主的特色旅游业。依托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依托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围绕“长吉南部生态旅游带”定位,加快景区景点提档升级和旅游产品开发,推进旅游资源和要素整合,构筑生态旅游体系,打造“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配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尽快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二是精心培育以养老康体、高等教育为主的新兴服务业。以奢岭盛世集团“欧洲小镇”、净月南湖“香港小镇”、太阳城等项目建设为载体,延伸发展健身、疗养等相关产业,积极建设养老安居理想地;不断加快建筑装饰学院二期、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长大旅游学院、农大发展学院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规模和水平,尽快形成奢岭北部新城和中心城区两大教育休闲板块竞相发展的格局。同时,按照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依托动画学院等项目,积极发展动画制作、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努力提升产业层次。三是积极发展以现代物流为主的商贸流通业。依托日趋完善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加快物流场站建设力度,促进物流业向配套化、集群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借助奥特莱斯世界名品折扣城入驻,积极引领带动现代物流产业晋档升级。同时,合理布局我区商贸业,重点加快生产资料、现代家居、汽修服务和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
(三)坚持把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工作重点,努力形成组团带动、城乡互动的城镇发展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将释放巨大的消费能量,对协调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功能引导发展”的城镇发展理念,推动城镇由单中心向多组团、由二元式向统筹式转变,构筑科学的城镇化体系,努力走出一条以组团式发展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特色城镇化之路。一是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正处于城市发展的扩张期,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势必要求有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来指导,避免因规划不足而制约城市的发展。按照长吉一体化发展和城乡双向统筹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城乡规划水平,科学完善中心城区及组团的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确保的城市建设科学、理性,充分体现山水新城的特点,全力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山水型城区。二是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切实加大城乡建设力度,强力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建设。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全面提升城乡承载功能和品位形象。借助长吉一体化战略深入实施的战略性机遇,率先推进中心城区和奢岭新城建设,逐步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奢岭新城为重点,特色乡镇为补充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尽快打造出一个繁荣现代、方便舒适、自然和谐的新区形象。三是促进城乡管理一体化。大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除了加强市容环境、市政设施、公共交通、住宅小区的综合管理外,还要实施线、条、块相结合的小单元管理模式,促进城市管理晋档升级。切实加大城市管理向农村延伸力度,逐步实现城乡统筹管理,努力营造整洁、优美、有序的城乡环境。
(四)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保障,着力打造村强民富、乡风文明的农村新貌。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努力向“五化”方向调整升级,即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化、设施化、规模化、品牌化、链条化方向发展,构筑起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一是做强以梅花鹿产业为代表的精品畜牧业。紧紧抓住省里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全力做好“梅花鹿、生态猪”等产业园区和“梅花鹿良种繁育、生态猪养殖、优质肉牛养殖、蛋鸡养殖”等基地建设,努力推动我区牧业经济再上新台阶。特别是在梅花鹿产业发展上,要敢于打“全国第一”这张牌,加大省市对梅花鹿发展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养殖户的信心,并积极引导广大养殖户走“精养鹿、养精鹿”的路子,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饲养。二是做大做强棚膜经济。要积极推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按照建设最大绿色副食品生产基地这一个总体目标,以奢岭、平湖等近郊区域为重点,集约发展棚膜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经济作物,集中打造棚膜经济园区。启动蔬菜批发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形成产供销一体的大型蔬菜生产基地。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全面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积极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要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加大扶持投入力度,打造一批有品位、有特色、有代表性的生态沟、采摘园,真正使一产和三产互动起来,通过现代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