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共事业;主体;职能
我国经济实力的总体提高推进着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公共事业在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根本保障的同时促进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公共事业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及公众生活等多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公共事业建设的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其职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公共事业的发展程度。
1.公共事业管理与管理主体
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和民众等综合各种资源、运用多种管理方法为公众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与过程。公共事业是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果。[1]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具有公共性和公用性,由社会全体人员共同享有。加强对公共事业的管理有助于建立起一个公平、有序的社会服务体系,这样就要求管理主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学术界对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论述较多,在这些论述中对管理主体与客体的认证存在着分歧。一些观点认为公共事业的主体是政府,而另一些观点认为公共事业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我们在确定谁才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时,需要从主体的内涵和当下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现实状况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进行定位。一般来讲我们认为,主体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或组织,是客体的存在意义的决定者。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没有主体也就无从谈起客体,同样,没有客体也使主体失去意义,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公共事业也存在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如要分析其主客体,就要看在公共事业中谁占主导地位,谁是这项事业的创意者、投资者、管理者和结果的承担者。
公共事业的范围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这些事业的建设直接表现为公众受益,是社会和民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公众受益最终表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政府服务功能的发挥。公共事业一般来讲是非盈利或少部分是微盈利单位,其是国家必须成立和发展的社会领域并主要靠国家的投资和政府的监管,而这些事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国家的发达程度,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确立,包括公共事业在内各个领域都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有的公共事业为了能够快速的发展引入了非政府资金,使得管理权和所有权发生了变化,一些并非政府成立的公共事业管理组织也对公共事业进行投资与管理,使我国现阶段公共事业管理呈现多种模式发展的现状,从这种情况中,也可以看到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符合主体的特征。同时还应该看到民众在公共事业中的双重身份,首先,民众是直接受益者,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其次,民众有被赋予公共事业的享有权,还应该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公共事业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的集合体并具备一定的公共权力,民众则是公共权力的最终拥有者,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的公共事业管理必然要有民众的参与,以使民众行使公共事业管理的终极权力。[2]民众是社会公共事业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公共事业绩效的评判者,公共事业只有获得了民众的认可才有生命力也才有存在的意义,在这方面来讲,民众的评判决定体现为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那么民众也就成为了管理主体中的一员。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我国现阶段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应该是由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和个人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由于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和个人在公共事业中所担负使命不同造成在主体系统中所担负的责任就不同。相比较而言,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中,政府是核心主体,公共事业管理组织是辅助主体,个人是基本主体。
2.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几个主要职能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职能较广泛,其基本的职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2.1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事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共事业发展的前提,是社会和民众共享公共事业的主要内容也是主体的主要管理对象。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和个人等主体的首要职责是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这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具有非独占性和在使用上不具有排他性,同时在消费上也不具有竞争性。
2.2管理和监控公共事业的发展
公共事业体现为宏观公共事业与微观公共事业两个层面。宏观公共事业包括国际公共事业与国家公共事业,微观公共事业包括地区公共事业与社区公共事业。[2]在不同的层面上,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和个人等管理主体承担的主要职责不同,政府主要是面对宏观公共事业,而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和个人则主要是面对微观公共事业。公共事业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和民众等的公共需要,加强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有助于保障公共事业活动不发生轨道的偏移。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面对宏观公共事业,但是由于微观公共事业的建设是建立在宏观公共事业基础之上的,所以政府在微观公共事业管理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担者间接管理的职责。
2.3公共事业的决策
公共事业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再解决的过程,这样就需要管理主体在公共事业建设进程中审时度势,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发挥决策的职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决策是为了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一定的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与选择实施方案的一个分析、制定、解决问题的过程。发挥决策职能实际上也代表了主体是公共事业的策划者、实施者并是责任的最终承担者。公共事业主体在做决策时要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以便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其决策的结果要反映公众的需求和偏好,申明公众所享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权益等多方面信息。在决策时政府主要做的是宏观层面的决策,主要是制定政策、协调、布局等;公共事业组织和个人主要做的是微观层面的决策,如个案的处理、具体问题的解决等。
3.强化公共事业管理主体职能需要做的几个方面
3.1树立公共事业意识和理念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要树立公共事业意识和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指导公共事业建设和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公共事业意识和理念要具有超前性,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公众需求做出前期预测并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方案。公共事业建设要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公益理念,要抓住公共事业建设的最根本目的是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公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为了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是共享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主要方式。
3.2制定行为准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相对应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是能够在建设公共事业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以适时的修正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以免偏离轨道,同时,制定行为准则一方面可以保障主体的决策、管理职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可以规范客体在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的权益诉求内容和方式。
公共事业管理在为民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的同时还要强调社会的公平性,只有让所有民众都能够平等的共享,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才是真正的发挥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崔运武.论当代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内涵和价值[J].2002(01):39-42.
篇2
1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19世纪末期,马克斯•韦伯创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核心理论——官僚制。官僚制是建立在法理性权威基础上的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其特点是:在职能专门化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严格规定等级层次结构;运用规章制度清晰明确划分责权;人际关系非人格化;遵守严格的系统工作程序;以业务能力作为选拔提升的依据。管理效率是官僚制的核心价值观念。
传统公共行政学获得了极大成功,为世界各国政府广泛采用。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行政学家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对官僚制行政理论的效率至上原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只重视效率,将公民当作实现政府目标的工具。他们提出的改革主张是建立政府与公民对话、沟通、互动的机制,使政府能对公民的需求积极地做出响应,从而实现公共行政的社会性效率。
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以后,伴随着信息化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公众对政府官员和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更高,于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政府机构改革潮流,出现了以市场机制逐渐取代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开支、鼓励私人投资;缩小文官队伍的规模;鼓励公司竞争及公共事务向私营部门转移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的行政管理进行了反思,强调调整政府和社会管理公共事务职能之间的关系,重塑政府管理自身和社会事务的手段、过程和模式。基本的做法是为了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将政府的“掌舵”职能和“划桨”职能相对分离,将后者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西方政府改革的研究报告总结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关心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方面的结果;高度集权、等级制的组织结构为分权的管理环境所取代。在分权的环境中,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的决策更加接近第一线,并为顾客和其他利益集团的反馈提供更多的余地;灵活地选择成本效益比更好的方法,如市场的方法,来替代政府直接提供和管制;更加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包括生产力目标的设定,在公共部门组织之间建立竞争性的环境;强化国家核心战略能力,引导国家变得能够自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要做出反应。
2西方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把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到政府的公共部门,形成了公共管理,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公共管理的发展是迅速和曲折的,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的论文,是美国公共管理教育开始的标志。1911年,纽约市政研究局创办“公共服务培训学校”,美国公共管理教育正式启动。1924年,“公共服务培训学校”迁到了锡拉丘兹大学,并与新成立的“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合并,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创办了综合性的教育与培训课程。大学开设公共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以便他们能够智慧地与公众打交道和在现代公共组织中有效工作—不论是在地方、州、还是中央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对公共事务研究的热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可以从国外许多知名高校设置公共事务专业得到证明,如哈佛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纽约大学的公共、非营利事业管理专业;康奈尔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等等。
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对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推崇。美国的许多大的公共管理院系都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做项目参与社会实践,或到政府挂职,或鼓励边工作边学习的学生结合工作实际写策论,还聘请在管理岗位上的市政经理和部门领导为学生开课。美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通常是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政府机关和非赢利组织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目前,美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学校有220多所,在读学员达3万多人。到目前为止,根据彼德森大学指南,美国有312个公共管理院系,其中244个重公共管理方向,81个有公共政策方向。美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原则和传统有三大重要理念: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Professionalism),注重公共服务精神(publicservice),强调实践和操作(practice)。例如,作为美国最早的公共管理专业化教育课程体系,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公共管理课程,注意培养学员的四方面技能:量化统计方面的技能、经济分析方面的技能、预算和公共财政方面的技能以及公共管理知识技能。为此,该学院为学员开设了五类核心课程,分别是公共行政与民主类、统计分析类、经济分析类、预算和公共财政类、公共管理类。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和从事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分析人员。在其研究生教育中,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基本知识:即政策和制度分析、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政治主张和领导艺术。
3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到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全国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2007年已有322所。对这个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是想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但由于各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教育部对各省属高校难以控制。如此增长速度,可称得上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
虽然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仅有十年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可现实的遭遇和形势却使该专业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有: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差、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生就业难等不少问题。其原因是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不足,造成专业课程设置散乱甚至混乱;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等。该专业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已超出了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速度和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专业缺乏明显特色,就业方向不明确,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不可替代性,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也比较少。因此,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如何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专业建设,进而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
4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改革途径
4.1变革专业意识,塑造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善治理论指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这一核心之外,还应包括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的职能除了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之外,还需强调社会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服务除了面向于政府和事业单位,还应包括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非政府性和职能的服务性。
4.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是社会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和协调发展,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针对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和模糊化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培养目标要强调注重公共服务精神,强调实践和操作,使之与当前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也保障了本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前景。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制定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的确定培养方案。另外,人才培养方案是动态变化的,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进行全程就业信息管理工作。要依据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结果,检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对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改完善。
4.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各项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备较高的办事效能、实际策划、运用理论及操作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必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技能培养:一是社会调查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其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其理论也必须适合于并应用于社会实践。能熟练应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步骤,使学生了解社会、熟悉公共管理的实际,市场运作技能熟练。二是社会适应技能。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应付各种社会变化,具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素质。三是熟练的表达技能。包括语言讲述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这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作为社会管理的决策人员和主要参与者,其设想、方案等要通过语言和文字准确、顺畅表达出来,否则就会限制能力的发挥,无法履行管理职责。公共管理工作是对人的工作,只有通过有效地表达才能与人沟通,否则不会得到他人的配合,工作也将无法开展。
4.4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因此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素质是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公共事业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等不同的层次,涵盖领域广泛。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为本专业的学生创造各种时间平台。除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外,还可以开设电子政务、案例分析等课程,邀请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相关人员为学生提供讲座和培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开展好相关社会实践,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并在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组织教师不定期进行指导、检查、考核,保证专业见习、实习有场所,有人指导,有人监督,不走过程,不搞形式;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周末参与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通过参与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和论文撰写,使学生社会调查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教师既要专又要博,既要通理论又要懂实践,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针对师资缺乏的状况,可采取多元化的师资引进模式,采用全职、兼职、访问、荣誉四种师资任教形式,建立一支理论与实际并重、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二是加强教师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通过人才交流、挂职锻炼等形式提供专业教师到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挂职实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公共政策分析能力,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同时要提供条件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进修或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三是加强科研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篇3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21-01
一 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
“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美国,后来被引进国内。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都很短。在这里, 有必要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先作一分析。
1.公共事业。是指介于政府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保障的各种福利及福利设施体系。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如 何,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
2.公共事业组织。在国外多被称为非赢利机构(简称NPO) , 即不以赢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它是非政府组织(NGO )的一种。
3.公共事业管理是指社会公共组织为了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 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 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是以管理学为主, 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的综合。
4.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是社会公共事务,范围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全体公民。从公民个人的衣食住行到全社会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再到整个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等。
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在我国蓬勃发展同时,在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面临专业定位不太清晰、专业特色不够明显、课程设置较为混乱、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等诸多问题。
二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
1.专业教育与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平衡
(1)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缓慢。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社会结构由二元格局向三元格局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载体,起到承接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具体的执行性和事务性职能的作用,而且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凭借其独特的职能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并且在沟通政府与社会之间起到中介桥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步伐缓慢,严重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就业。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迅速。1999 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 年,全国有57 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 年招院校是132 所,2002 年是180所院校,2003 年是220 所,2004 年发展到300 多所院校,它们广泛分布于农林、医学、科技、师范、财经、综合等各类院校。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在教育“产品”的“销售”问题未能妥善解决的情况下过快过多地培养专业人才,无疑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
2.专业定位不太清晰
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就业定位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人才专业显示度低、缺乏不可替代性,严重影响了专业社会认可度。由于公共事业涉及领域广泛,导致许多高校专业目标不明确,对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存在模糊认识,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万金油”专业的现象存在。专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影响了人才“供给”的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促使大量专业人员未能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无法顺利地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
3.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普遍认识不足, 不知道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区别在哪里, 不明白公共组织和政府机关究竟有那些分工。
4.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
毕竟公共管理事业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所以社会以及高校包括学生自己,对专业定位模糊,以致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有效运作;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狭窄,主要集中在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后,专业实验室落后,实习基地利用率不高;专业教师普遍没有参加过基层的专业实践锻炼,缺乏实践经验,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等。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且多采用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加上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严重抑制了师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出路
1.培养学生和综合素质
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调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 让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做到厚基础, 宽口径。做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公共事业管理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传统学科知识和新兴学科知识相结合。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他们能不断学习新知识, 汲取新营养, 适应新要求, 取得新发展。使他们具有应付各种变化的能力, 增强对社会的广泛适应性。
2.确立明确的培养方向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涉及面的广泛性, 导致很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目标不明确, 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存在很多模糊认识。开设的课程过于趋同, 常常想开设尽可能多的课程, 涵盖尽可能多的领域。使得这些学校无法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基础, 形成一个具体的培养目标, 没有针对性。学生似乎什么都在学, 什么都懂,什么地方都能就业, 但由于在知识结构上缺乏层次性, 管理能力不明确, 实际技能欠缺。因此, 到了实际工作中却又什么都不会, 质量不高, 没有自己的特长, 不符合社会的要求, 最后的结果是学生不满意, 家长不满意, 社会也不满意。特别是对一些综合性大学而言, 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目前, 我们渤海大学文理学院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下适当的调整。
3.加强实践促进就业
改善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通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必须以实践促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实践活动三块教学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避免流于形式;依据相关课程群建设专业实验室;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实践水平。
4.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
(1)促进公民社会成熟,推动公共事业社会化。强大的公民社会是非营利组织生存的土壤。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实现政府、社会与市场有效的分工合作,可以为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多方投资、融资,推动全社会兴办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事业多元化,如此能够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扭转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能够让其学以致用,不断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发展。
(2)规范指导专业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新办专业,教育部可以展开专业人才需求预测,进而确定专业培养规模和布点,并对现有专业布点进行调整,同时为各高校招生提供决策参考,有必要针对各高校的专业建设开展切实有效的规范与指导,以免造成人才的浪费,顺利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文范.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 4) .
篇4
关键词:公共事业;现状;策略
城市公共事业主要包括:公共交通、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桥梁道路市政环卫、污水及垃圾处理、环境卫生、城市绿化等在内的公共设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各级政府为了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均对公共事业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花大力气努力提升公共事业发展水平。
一、我国公共事业发展获得成就
(一)从数量上来说
从数量上来说,我国公共设施业投资快速增长,公共设施数量也得到了快速提高。自1990年至今,全国各地的公共事业各项指标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如:全国集中供热面积年增长率高达约20%、全国公共交通数量年增长率约11%、全国天然气供应量年增长率也超过10%,城市绿化面积、实有道路面积、管道铺设长度这三样年增长指标也均已突破10%。这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让我们倍感欣喜。
(二)从质量上来说
从质量上来说,一方面,我国公共事业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格局,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激发了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我国政府在打破公共事业政府度假垄断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不断转变观念,将公共事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提高公共事业服务效率、服务质量。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现存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公共事业组织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就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组织发展势头来看,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在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在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之路,这为我们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发展经验。但是,当前仍存在着一些严重阻碍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顽疾”。
(一)公共事业投入不足,发展滞后
众所周知,公共事业是公益性的,其物质来源一部分来自于收入,一部分来自于政府拨款。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如:道路建设、供暖供热管道铺设与维修等等。但是,目前我国公共事业资金投资主体单一,来源也缺乏多元化渠道,这使得公共事业资金缺口长期存在。其次,公共事业单位大部分也长期处于资金亏损的状态,严重缺乏进行扩建与自身建设的能力。
(二)公共事业机构的行政问题
我国公共事业机构存在着严重的行政问题,各类公共事业机构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划分界限模糊不清,国家包办公共事业机构的状况非常严重,许多公共事业机构仍披着“官办”的外衣,其业务展开也多依赖于政府“权威”,而非市场导向。
(三)公共事业活动的非经济化
我国公共事业发展存在着服务于经济发展却缺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问题,这使得公共事业部门的商品化经营发展动力不足,这对公共事业经济发展和公共事业本身的发展都是巨大的阻碍,这一阻碍也将波及其他非事业性质的发展。
(四)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制化缺失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单位长期处于法律地位不明确的尴尬处境,其权利、责任、义务缺乏统一的、体系化的法律加以明确。
(五)公共事业运作的效率性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事业运行机制存在着许多不足,存在着运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公共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公共事业单位长期人浮于事、无效率运行,这使得公共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低下,成本控制不尽人意。这无疑是一种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
(六)公共事业改革不明确
在我国,公共事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尚处于蹒跚学步阶段,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经验作为参考。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最初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性阶段,改革的目标尚不清晰,也缺乏合理的划定和科学的界定,“政事”之间的权力关系也上不明晰,由于这个原因,简政放权就不能有步奏的、有计划的进行。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改革带有自发行色彩,易造现有体质的混乱与冲突。
三、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对策
我国公共事业要发展,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入改革创新,破除禁锢其发展的枷锁。因此,就要从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上进行创新与发展。
(一)转变管理观念
公共事业管理要发展,首先就应该从思想上破除老旧观念,树立科学、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必须顺应时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将静态管理转变成积极主动地动态管理,将“管理”的思维模式彻底转化成“服务”模式,并不断像人本管理的观念进行转变,积极主动地创建便捷、有效的管理者与社会居民的沟通平台。
(二)转变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行政管理的科层制结构逐渐被社会管理网络结构所取代,管理的手段也由直接管理逐步向间接管理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时:首先,要做到依法管理,管理必须严格依循程序法与实体法。其次,随着信息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也应当积极推行信息化、网络化。
再次,应当积极促进公共事业管理手段的多元化,适当配合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来达成公共事业管理目标。
(三)转变管理内容
我国公共事业主体目前正在向市场化和多元化方向转变,只有不断转变管理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公共事业管理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除了个别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公共事业之外,多数公共事业都应当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以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只有竞争才能有效推动其发展,才能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效率。通过产权、经营权制度的改革以及特许经营制度的设立,将市场竞争与政府特许授权制度高效结合。其次,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我国的公共事业企业应当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制、改组、改造,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经营主体,将向社会筹措资金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
(四)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
体质机制顺畅有效的运行就必须时刻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首先,要通过立法来明确政府监督主体的地位,划分监督主体的责任范围。政府监督的重点应放在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组织形式是否合法,而非日常的管理事物上,这样才能符合“政事分开”的原则;其次,应当逐步促进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让管理运行在“阳光之下”,时刻接受来自社会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将社会公开评价作为管理组织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后,要积极建立完善公共事业管理的自律机制。科学合理的系统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和评估机制是尤为必要的,这是公共事业管理组织不断发展完善的内在动力。
由此看见,公共事业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巨大的、长期的任务。这需要我们不断坚持、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公共事业组织与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公共事业高效、有序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圣中,等.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文红梅.政府职能转变与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01).
篇5
一、在公共管理的教育体系中定位培养目标———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到底如何定位,先要看它在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我国的公共管理教育由20世纪八十年代的行政管理教育转变而来,至20世纪九十年代末,即1997年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改革,第一次将公共管理作为“管理学”大类之下的一级学科,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下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二级学科。到2004年本科专业调整,加入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公共管理等成为十二个二级学科。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为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之下并列的本科二级学科[1]。中国目前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设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具有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发展水平较高的院校都不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设有公共管理专业、同时拥有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以及承担国家及各省处级以上干部公共管理素质提高的培训任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题研修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研修班等七个研修班中招生对象除中青年后备干部公共管理精品课程研修班只强调政府中青年干部没有设置行政级别外,其他各班的招生对象都设置了正(个别可副)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级别身份要求[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一些培训班,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北京市第3期区县局级干部培训班等则对北京市区县领导干部、国家有关部委的干部及全国各相关系统内的省市级行业领导干部进行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与研讨[3];至于其他院校,如北大、复旦、北师大、南大等名牌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学院也承担着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领导干部公共管理素质的培训以及对国家政府机构公共管理职能改革、提高、建设的研究任务。目前国内具有MPA学位培养资格的高校有100所。2009年是中国设置MPA专业学位10周年,全国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招生广告说,全国100所MPA培养院校,2009年面向全国招生的培养目标是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公共管理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报考条件是:2006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须按照国家公务员局的统一要求,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非政府部门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非政府部门人员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本校当年招生限额的20%[4]。各级党校也承担着培训轮训各级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理论骨干的重要职责。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但培养政府人才的公共管理教育主要由名牌大学的公共管理院系和各级党校承担,虽然MPA教育也为非政府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但其报考招生名额不超过总名额的20%,其余名额均为政府公务员。国内公共管理教育现状应该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事业单位和非政府机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原因。在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改革、政府与事业单位用人体制改革相对迟缓的现有进程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只能定位在为事业单位、为基层政府、为农村培养具有新公共管理理念与新公共管理能力的基层管理者与服务者。越是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意识越不强,专业化程度越不具备,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政策越不完善,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也越多越复杂,因此,在中国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公共管理类人才去从事、去发现、去思索、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这类人才包括普通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村官”、社区管理人员等,人才的来源途径即是当前盛行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职位招考、“村官”招考。虽然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村官”招考等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并无特别优势可言,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懂得公共管理,更具备公共管理的意识、理论与责任,因此更应把“公考”“事考”和“村考”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学校更应该以此作为专业培养的重要方向。让学生以强烈的公共意识与责任感涉足中国社会的基层事务,以专业的精神与能力去观照去分析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从切实的层面推动和促进中国改革事业的强健发展。因此,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在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公共责任感、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务处理能力等方面下大力气;名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培训任务除了为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公共精神与现代公共管理水平服务之外,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全国各地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师资培训服务。为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接受较高水平的专业教育提供根本性的有利条件。
二、在毕业生的就业窄环境中定位培养目标———非政府组织创业与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为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外,还有一个目标是为非政府组织(或说非营利性组织)培养管理者。但是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还不完善,不但数量少,而且运营体制不健全:不是登记困难沦为非法,就是政府依附性强不能称之为实际意义上的社会组织,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事务由社会管理的目的;不是没有专业人才、管理服务不善而导致问题多多,矛盾重重,就是有人才有理念却找不到经费支持,无以维持而处境维艰。可实际上社会却希望自己的事务由自己来管自己来做,一方面减轻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管理和服务更能体现和实现社会大众的需求与愿望,更能有效利用和节约社会资源。教育部十年前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04年的目录再调整中又增加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公共政策学等新专业,恰恰是国家政府职能改变、政事改革、政社改革意志与一贯决心在教育领域的一再体现与强调。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不仅仅是为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培养管理者与服务者,而是现阶段更应该注重培养非政府组织的创立者,非政府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度的研究者、分析者、制定者。目前,许多省市政府纷纷为应届或近几届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支持与资助,也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非政府组织创业提供了适当的机遇与较好的环境。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注重夯实学生非政府组织创业、经营与管理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尤其应当注重培养其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如何融资、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真正需要、创立适合和满足社会需要的新服务行业的水平与能力。
三、在非对口就业中定位培养目标———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念与能力的现代公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之窄在目前已是不争的事实,于是本专业毕业生企业化就业已成必然之选。但作为专业的主办者、建设者、教学者,必须有明确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意识与责任,草创阶段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即使其毕业生不得不走上企业管理的岗位,我们也应当让他们带着新公共管理的理念、责任与能力从事企业管理的工作,企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模式不同于公共管理,但是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却离不开国家的经济与管理政策,离不开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当肩负的公共关怀。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以公共管理的专业视野反馈经济政策甚至公共政策的得失,进而以现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促进经济政策或公共政策的改善与提升;以公共关怀的精神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进而以企业与企业人的身份、权利与义务来帮助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的处理、促进公共危机处理机制、公共问题解决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因此,企业人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将是本专业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公共理论体系的建构,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与陶冶,专业思维分析习惯的养成是专业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无论在哪个岗位即能以一个理性的现代公民的思维与心理来观照与分析社会的公共问题,促进社会公共精神的发展与社会公共文明的进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企业化就业人才的培养可注重设置公益性企业的专业课程与产业链强的产业或企业管理类课程。如公益性企业的自来水公司管理、通讯管理、电力管理、公交管理等,又如文化产业管理类的旅游管理、创意产业管理、动漫管理、新闻出版管理、博物馆管理等相关专业相关课程。
四、在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中定位培养目标———具有公共精神的本地建设者
篇6
关键词:科技管理;企业;人工智能;能力投放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9-29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以及应用流程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各项活动正在进行中的实际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提出了一种科技管理概念。所谓的科技管理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的合理利用对企业内部有限的各类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的管理行为。当前科技管理工作在进行中不断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靠拢,为了让智能技术作用得以全面发挥,有必要对企业人工智能能力投放策略进行全面的研究。
1建立人工智能能力投放动作准出标准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使其科技管理工作进行得更加富有实效,在人工智能能力投放动作推出标准制定之前,首先应该结合企业各项工作的实际需求全面明确人工智能能力投放链。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国内的电力计算机信息化企业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应该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将智能能力进行展示,从而让更多的受众对该技术进行认可;其次,企业应该全面明确人工智能能力投放的实际内容以及投放中所需要用到的载体。对于科技管理工作而言,电力计算机信息化企业在人工智能能力投放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技术能力以及技术成果,根据这些展示内容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投放载体。而投放载体根据其内容及形式的不同又可以更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内部载体以及外部载体两种类型。对于企业而言,技术能力指的更多是人工智能技术。因此投放的具体标准是如何才能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企业各项业务的赋能作业。在过去,企业管理工作在进行中无论是生产销售还是物流等环节其劳动都十分密集。在实际运作中普遍是以人力来换取产量,拿时间来换取利润。采用这种运营模式企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且企业在运营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而人工智能能力投放标准的有效制定可以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对于传统的电力计算机信息化企业而言,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使自身经济效益得到有效保障,就应该不断结合企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力度。使得人工智能能够在更多工作当中,代替传统的人工劳动。同时还需要引入更加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辅助工作人员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全面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合理投放,不仅可以使得企业各项工作的运行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同时还能够进一步降低企业在运行当中所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使我国社会文明迈上一个台阶。对于电力计算机信息化企业而言,人工智能能力投放的实际标准应当根据载体的不同进行合理划分。具体来说,内部载体在人工智能技术实际投放的过程当中应该想方设法使其能够应用于科技研发领域。通过各类平台的有效搭建,使得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体验感得到切实加强。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培训以及员工之间的交流共同实现对企业内部开发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得各个部门的技术人员之间能力实现共享。同时积极召开研讨会议,使不同工作人员能够就自己的技术心得进行有效讨论,为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应用于新闻宣传,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使有关于企业的各类信息能够在员工之间实现实时传输,使信息的时效性得到有效保障,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对于外部载体来说,在人工智能技术投放的过程当中应该将其应用于技术沙龙的建设。使企业的每一个节点运行专题实现分享,同时还应该特别针对各项工作进行中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全面探讨,以期研究出合理方式使得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应用于产、学、研合作,实现企业于高校之间的互动创新。不断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果;应用于企业和政府连接的渠道建设,使得企业内部的各个示范性项目得到及时的展示。
2实施基于科技管理视角的投放效果评估
为了保障各企业内部已经引入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力得到更加全面地发挥,各大企业需要不断结合自身的科技管理理念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投放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为了保障评估最终结果的有效性,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企业的评估体系已然包含了4个。主要维度分别为产业贡献、技术价值、人才培养以及品牌影响力。根据不同维度的具体内容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并且根据企业各项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对其进行量化性的评分工作。在这些内容当中,产业贡献主要包括企业所生产的具体产品,要求根据产品的实际名称进行有效填写产品成熟度。这项内容主要是参照技术成熟度TEL通用定义及等级划分,全面围绕不同项目所生得到的核心产品,从基本原理到实际应用设计9层评估等级。实现产品价值对各个项目成果已经产生的经济效益未来预期的产品价值。项目成果未来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技术价值主要包括技术水平。各个项目的最终成果对原有技术体系的改革或者是经过审定第三方评价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为本企业形成的技术壁垒,对企业长期发展所提供的支撑。企业在发展中所申请的专利数量、专利授权数等等。而人才培养重点包括新获高级职称人员数量,新获中级职称人员数量或本单位专家数量等等。评价的体系框架如图所示。
3制定企业人工智能能力投放持续改进机制
为了让电力计算机信息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其人工智能能力投放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评估的最终结果,制定出企业人工智能能力投放持续改进准则。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及时对区技术在应用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改进。具体的改进流程分为以下4个内容:分别是确定改进目标、寻求可行方案、测定最终结果、正式采用。各单位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这4个总体步骤分别根据自身工作实际需求设计出相应的改进机制。
篇7
【关键词】 智能建筑;安装专业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0. 前言
在智能建筑安装专业施工中,安装工程师应对所负责的安装工程质量具有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水平深入、细致的搞好专业工程的技术、质量、进度、签证、安全等管理工作。
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安装技术人员应首先熟悉安装专业施工图纸,并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查对土建施工图与安装专业施工图,列出哪些部分有交叉施工及彼此不符之处,根据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对有关基础型钢预埋、支吊架预埋、设备基础施工和线路保护管预埋等,排出配合交叉施工计划,确定准确配合时间,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并在配合施工之前,将各种预埋件制作好,并做好必要的防腐处理,充分做好施工前技术与材料准备工作。
2. 施工过程中的协调环节
2.1 适时办理交接手续
各安装分包专业队伍一进场,总包单位就要求限时办理中间交接手续,否则不让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而专业队伍从自身效益出发,匆忙办理交接手续怕漏项,总是不办理交接即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拖延时间,将问题遗留到最后,相互推诿,出现扯皮现象。针对这个问题,管理人员要要求专业队伍增加人力,集中抓紧办理中间交接手续。
2.2 现场督促补漏
在后一道工序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前边工序遗漏的问题;开始总包方对遗漏的问题处理比较容易接受,时间一长,就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拖着不补。为此,尽量要求各分包专业施工方将遗漏的一次查清、搞准确,并耐心与总包方说明,相互理解,争取一次性补齐。
2.3 分清专业施工界面
各安装专业施工设计图纸界面往往分不清,如气体灭火控制屏的220V电源线、空调机的控制柜至电源箱间的管线等虽属于强电的范围,但在使用功能上有属于其他专业,因此强电施工单位应仔细审图,及早提出问题,明确施工范围,让强电方施工有依据,避免扯皮现象。
2.4 耐心磨合,交错施工
跨专业之间的施工、调试需要仔细安排,早作分析,协调进行。如:在电磁屏蔽工程的施工中,施工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各专业问的协调配合。电磁屏蔽在挂网时,要涉及到土建和通风、水、电等专业的协调配合,而各专业一般只为自己进度着想,只顾自己施工方便,技术交底不深,从而产生互相埋怨、吵闹情绪。现场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掌握各专业施工进度,进行细致的工作,土建施工时要督促通风、水、电等专业的配合,电磁屏蔽施工前要组织各专业施工队的汇签,制定局部的施工进度配合计划,检查落实每一步琐碎的施工工序等等。做到各专业施工逐步适应计划,以期达到较好的磨合,得到较高的质量保证。
3.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中必须根据已会审后的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法规、文件,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施工中若发现图纸问题应及时提出并处理,不允许未经同意擅自变更设计。
严格推行规范化操作程序,编制符合规范、工艺标准、管理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程序。每道工序未经有关人员在验收表上签字,不得进行下道工序,记录好工作日志,防止监督流于形式。在施工阶段要严把材料质量关,推行质量控制卡措施,每种材料要有完整的资料(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复测报告等)并经过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签字才可进场,将不合格材料进入工程的门路堵死;其次要严格控制分部工程的质量关,重点是:工序的质量控制。在施工阶段中质量控制要注意细节部分,重点检查和控制。力求做到事前预控、事中监控、事后监督总结。
3.1 基础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各专业的预埋、预留工作。这一工作要求专业应赶在土建做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避免专业施工破坏防水层造成墙体今后渗漏;对需要预埋的铁件、吊卡、木砖、吊杆基础螺栓及基础型钢等预埋件,各安装专业人员应配合土建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到位及时埋入,不得遗漏。施工安装中,管理人员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才能把好质量关。
3.2 主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首先必须分清工程中的重点环节。在工程质量监控巾,确定重点交接协调环节,明确关系,制定措施,根据规范进行超前监控,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其次,必须在监控好重点环节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促动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安装工程要与土建工程紧密配合,根据土建浇注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的做好工作,这是整个安装工程的关键工作,做的不好不仅影响土建施工进度与质量,而且也影响整个安装工程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
3.3 装修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砌筑隔墙之前应与土建工长和放线员将水平线及隔墙线核实一遍,因为将按此线确定安装工程的路由、标高。抹灰之前,安装施工人员应按内墙上弹出的水平线和墙面线,将所有安装工程中的预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核实一遍,符合要求后将箱盒稳定好,将全部暗配管路也检查一遍,然后扫通管路,穿好带线,堵好管盒。抹灰时配合土建做好配电箱的贴门脸及箱盒的收口,箱盒处抹灰收口应光滑平整。
4. 设备安装环节的质量控制
由于安装工程专业性强,在工程投资少、时间紧、作业面宽、工程繁杂、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若不分轻重环节,势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在监控过程中,应认真学习、因地制宜、总结经验、分析工程实际、抓住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坚持报难制度、处理解决关键性质量问题、避免施工中的偷工减料和系统混乱状态的发生。
安装工程多个专业又有自己的使用特点,在设计中受各方干扰的情况较多,会造成设计修改通知单增加及设备参数改变。若施工单位在订货时只考虑按蓝图订货而忽视修改,在安装时只顾对号入座而不仔细地进行技术审核,就满足不了有关专业功能的要求。甲方、监理方应对现场的设备按设计修改通知单逐一核对,纠正与蓝图不符的错误。保证设备满足工程实际需要。
5. 安装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编制针对本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组织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设专职持证上岗的安全员。
5.1 建立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批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技术档案。
5.2 建立技术交底制度,向专业电工、各类用电人员介绍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总体意图、技术内容和注意事项,并在技术交底文字资料上履行签字手续,注明交底日期。
5.3 建立安全教育和培训度,定期对专业电工及用电人员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和培训,凡上岗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核发的上岗证书,严禁无证上岗。
6. 结语
总之,在安装工程施工中应把“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放在首位,应根据工程的自身特点,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施有效的动态控制,做好技术交底,认真管理好从材料采购、施工过程到工程验收的全过程,并且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体系,提高安装工程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2.
[2]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智能建筑设计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0(2).
篇8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2、本专业的就业范围相当广泛,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等的办公和管理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论文摘要:提出了高职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员培养模式的定位,阐述了监理专业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对提升监理专业人员职业能力的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高职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员;职业能力培养定位;培养模式及教学探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在这个办学方针的指导下,高职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教学强调以满足用人企业对监理人员的要求为宗旨,以强化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要求教学培养模式必须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职业能力强的技能型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员。
一、监理人员职业能力培养定位
用人单位把对学生监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放在首位,普遍需求能力型工程监理人员。建设工程监理人员的培养包括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工程监理人员除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外,职业能力的培养定位或目标包括学生专项基础能力、综合实务能力、毕业顶岗能力的培养:
(一)专项基础能力
1.擅读图: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等识读能力。
2.能计算:一般结构计算、施工计算、基础计算、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能力。
3.懂技术:掌握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监理员工作程序、建筑材料选用;具有主要工种的操作能力,熟悉施工工艺,加强工序管理的能力。
4.会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编审、安全施工管理。
(二)综合实务能力
高职教育强调方法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及综合实务能力的培养。
(三)毕业顶岗能力
监理员是监理工作的一线人员,要求的知识体系应该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围绕这条主线来加强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习监理专业知识,构建监理知识结构,应使他们具有知识更新、技术创新、与人合作、协调施工现场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二、监理人员培养的教学模式设计
(一)制定培养方案
根据“能力型”工程监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需要,构建了“能力型”工程监理人员培养方案即“2+0.5+0.5”人员培养方案:
第一,用2年时间培养学生专项能力: 培养学生熟悉各类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监理规范、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具有施工质量检验的能力;具有工程施工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控制能力;具有处理施工中一般质量缺陷的能力。
第二,用半年时间培养学生监理综合实务能力。实行真实工程模拟,现场情境验证。
第三,用半年时间培养学生毕业顶岗能力,实行顶岗实践。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课时安排上,要保证理论与实践课时有合适的比例。一般说来,主要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第五学期的校内综合实践课上,将一套完整的高层施工图纸划分为四个专用周,由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按土建实训、施工图识读(含翻样)能力、高层建筑专项施工方案设计、监理综合实务模拟能力以及施工方案的灵活性、监理员操作的技能技巧等四个模块进行教学模拟指导,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体系
按能力项目设定实训项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部分能力项目训练通过一个工程项目管理来贯穿,强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整个实践过程称为“项目教学法”,实施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使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环节循序渐进、环环紧扣,实现“就业就能顶岗”所需的职业能力总目标。实践教学分为五部分内容:专业教育和认识学习;专项综合技能训练;课程设计与综合练习;工程项目管理为对象的综合训练与实务模拟;施工管理资料等。其中第四部分结合实训与实务模拟通过精心选择一套高层建筑施工图纸资料,以该工程项目作为线贯穿,从施工图识读与翻样,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到施工组织设计,到最后进行监理实务模拟,强化培养学生监理的综合能力。及时吸收新技术、新工艺、监理规范、新标准充实和更改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环节的考核方法。
(四)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1.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以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与监理公司、建筑技术咨询公司、科研设计院、造价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等企业加强合作,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形成具有多元化组成的课程组教师团队;在发挥专业教师团队在课程建设中作用的同时,努力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
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开发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合作编写整体内容分模块、模块内部设项目的“多项目、活模块”工学结合教材及课件、实训指导书等材料。
针对建设行业和建筑产品特点,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和构建。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技能形成规律,设计教学进程和教学要求。按照“贴近项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做到核心课程要有一半内容在现场或者模拟现场进行教学。改革各类课程和实习实训考核方式,突出应用能力考核。
改革评价方式,实现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继续坚持“应知+应会”的考核方式,增加过程考核;校外评价以企业评价为主,由企业人员根据企业的岗位工作考核标准,制定对应的核心课程的评价标准,并组织对学生的考核,以实际操作为主.。 转贴于
2.完善课程体系。在行业、企业、毕业生、业内教育专家、专业教师五方人士组成的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下,根据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定位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开发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所需的核心能力,形成体现工学结合、实境教学的完善的课程体系。结合现行规范、行业标准及能力模块实施课程整合,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和定岗实习的力度,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校企紧密结合,积极开展校外实训
以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市建筑技术监理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学生们在现场监理工程师的耐心指导下参加了砖混、框架结构工程监理工作,从事现场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合同管理等工作。事实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非常有效的措施。在进行监理专业人员实训时,学生们了解、熟悉、掌握了以下监理工作内容:
1.进驻施工现场了解建设项目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各主体的目标是什么,职责是什么,与项目外部有何关联,内部如何协调,监理工作范围、内容,如何开展监理工作,监理工作依据的掌握运用。
2.监理人员岗位的设置及工作职责如何划分,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监理工程师代表、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各自职责是什么。
3.监理大纲、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由谁编写,谁审核,如何执行。
4.第一次工地例会的程序、内容,要明确:参建各方现场主要管理人员、建立联系方式,业主方宣布委托的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简介“四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监理工作程序、方法与措施,往来函件的收发流程,监理与施工表格等交底。
5.熟悉了施工图,为事前控制作准备,为图纸会审作准备。
6.能较熟练地操作测量仪器,做好土方方量测量准备,同时为校核施工方的平面坐标及轴线、室内外标高进行仪器实际操作,熟悉测量规范,知道允许误差值。
7.熟悉了施工图纸,熟悉钢筋规范(特别是11G101图集),能够及时对钢筋加工、安装进行检查,可及时指出缺陷。
8.熟悉了解建筑材料的检测必要性和重要性,熟悉主要材料的见证取样检测程序、品种、数量、取样规则等,如钢筋、砼、水泥、焊接(搭接焊、电渣压力对焊、闪光对焊)、防水材料、砖等。
9.监理工作日记应如何填写,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些要记录,哪些可不记录,监理月报如何编写,是否应插入影像内容等。
10.监理旁站的内涵是什么,有何意义,应旁站哪些工序、部位,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何处理,向谁报告。砼浇捣旁站时注意什么,如钢筋间距,有效高度。砼浇捣顺序,振捣方式,模板、支撑的稳定状况等。
11.监理通知、联系单发出的对象,即什么事件该发通知还是联系单。监理报验单与检验批施工资料有哪些,如何填写,签字人该是谁,其内容是否与实际相同。
12.安全有关知识,巡视检测施工现场是否存在安全危险源,应如何消除;施工过程是否有不安全的操作,如何提出(口头、书面),如何报告,采用何种方法。
13.现场签证:无论何种事项必须以事实为据,必须实测实量,必须清楚是否该签,即该不该,签证有哪些程序,几人到场,如何量测,事前有何说法(联系单、方案等),为什么要签。
14.进度如何控制,熟悉进度网络图,特别必须熟悉进度横道图,以此了解并掌握工期索赔,经济索赔的关系。
15.关于协调:与业主应如何协调,与施工方应如何协调,与政府有关部门应如何协调,与施工作业人员应如何协调;
16.合同内容(监理合同、施工合同),了解并熟悉分包的法律规定及分包的对象与责任,如何报验等。
篇10
关键词:公共事业;改革;对策
前言
目前,我国的发展思路已经转向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公共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凸显。国家也正在积极进行公共部门和行政体制改革,以促进公共事业部门的发展。就当前我国各项改革的实际进程和状况来看,在实现新、旧事业管理体制转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难题和障碍。只有排除这些改革障碍,解决这些难题,才能实现既定的改革目标。
1.对于通过公共提供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共事业部门
由于这类事业部门提供的产品具有纯粹公共产品的属性。一方面,私人部门不愿意介入到这些领域;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公共事业部门对于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垄断性质,这种情况下如果放任公共事业部门自己定价的话,那么它会定得比较高。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也会出现不足。因此,从外部改革的角度分析,对于这类事业部门,政府部门要继续对这类事业部门的公共财政投入,以防止供给不足现象,还有相关部门必须对这类产品的提供制定统一的供给机制,使得全民能够享受到这类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效用;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与公共事业部门改革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从内部改革的角度分析,由于这类公共事业部门具有很强的政府垄断性,因此必须对内部员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晋升、分配、工资晋级、退休制度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等,激活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
2.对于通过市场提供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共事业部门
由于这类公共事业部门提供的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①。因此,对于这类公共事业部门的改革,可以适当引入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借鉴市场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原理,对这类公共事业部门的改革方向是要在政府引导下的竞争。因此,从外部改革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建立与这类公共事业部门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经营相适应的体制,比如政事分开,分类管理,定价市场化等等。从内部改革的角度分析,由于是政府引导下的市场竞争,因此公共事业部门内部要建立类似企业的组织模式,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建立职业资格制度,提高公共事业部门的营利能力。
3.对于通过混合提供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共事业部门
由于这类公共事业部门的经营,政府与私人组织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两者也都非常积极参与这类公共事业部门的改革和经营,因此,对于这类公共事业部门改革可以采用公私合作制②。在深化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而且可以立即实现产业化的公共事业,应将其尽快转化为企业,完全视同企业对待,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转轨改制,财政不再供给事业经费;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但一时又难以实现产业化的公共事业,可以先明确其市场化的改革目标,视同企业对待,并将原有的事业经费拨款转变为其企业经营政策性亏损补贴,分步进行改革,逐步减少财政资金供给方式,分别实行事业基金、绩效预算、政府采购合同等多种形式,引入事业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事业的工作效率和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 。
4.深化我国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政策
4.1分类改革,大力调整公共事业结构
按照改革后公共事业的性质定位,清理、甄别现有公共事业,从总体上收缩规模、调整结构,是公共事业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总的调整思路是:第一,能够撤销的在做好相关善后工作的基础上坚决撤消。第二,目前已承担着政府职能且不宜撤销的,应明确转变为政府部门。公益性事务较少、可以改制为企业的,或者目前已从事大量市场经营活动,企业色彩比较浓重的公共事业,应明确转变为企业。承担着非沟通协调职能,其服务与市场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中介性公共事业,应明确转变为市场中介组织。第三,把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公共事业减少到最必要的限度。依此原则,对现有全额拨款的公共事业,通过合并、重组形式进行整合。对承担着一定公益事业职能和任务的差额拨款公共事业,视具体情况,可以全部或部分整合到保留的全额拨款公共事业中,也可以通过剥离相关公益事务,或者通过政府有偿委托进行相关公益的途径,取消对其的财政差额拨款,从而推动其规范转制。
4.2创新机制,强化公共事业内部管理
在通过分类改革对现有公共事业压缩规模、调整结构、规范职能、恢复性质的基础上,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着力推进公共事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管理运营机制。
公共事业改革的市场化发展模式主要在以下四个层面上进行:
(1)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开放公共事业投资领域。二是对各类投资主体开放,彻底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一方面将现有公共事业企业的国有存量资产向国内外资本进行整体或部分转让;另一方面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新的公共事业项目,形成增量资产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
(2)公共事业的协作发展即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具体形式表现为政府参股、租赁、承包和授权经营。政府参股分为政府控股和入股。政府控股是针对那些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项目。政府入股主要是向私人部门提供资本和分散私人投资风险。政府参股的比例随着改革的推进而进行变化。
(3)管制的创新。公共事业的性质与特征决定了政府对其管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③。而市场取向的改革与管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相互矛盾或冲突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政府对公共事业的管制方面有所创新,由过去反竞争的限制性管制角色转变为赞成竞争的管制角色。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管制的创新具体表现为:一是制定符合实际并有利于竞争的市场准入标准;二是制定质量、安全、环境等标准和其他相关的规则;三是实行弹性的价格与收益率管制,以微利或非营利为参照系,控制价格上下浮动的幅度;四是规则、规章制定程序上的公开化、透明化。
结论
综上所述,公共事业管理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组织形式,打破福利型、行政型公共事业体制,对公共事业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胆探索公共事业产业化的路子,最终提高公共事业企业提供物品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达到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满足公众日益多样化、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目的。
参考文献及注解:
[1] 李洋.关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市场化治理的思考[J].中外企业文化,2013(24):90-92.
- 上一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 下一篇:物资采购管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