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农业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刘经南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院士等来自农业科学、导航技术两大领域的专家学者跨界对话,在第14次金桥产业技术创新会议上展开“北斗 农业=精准农业”的议题。作为拥有数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大国,中国自主创新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不断投入实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也有望发生本质变化。比如,今后可能真的“没人种地”了。
美国主导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早已应用于精准农业。在农业高度自动化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机械接收卫星定位信号,在大田里循着既定路线自助耕作,甚至发展为智能化农机。刘经南认为,精准农业或者精密农业,对卫星定位精度的要求达到厘米级或分米级的水平。
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2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组网形成一个巨大星座。天上北斗加之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已可以满足农庄厘米级、全国分米级、全球米级的高精度实时定位导航需求。借此引导,就可以实现大豆等作物“厘米精度”的播种、分米级精度的大田精细管理、米级精度的拖拉机数千公里跨区作业调度管理,达到精准农业、精密农业需求。
备受关注的无人驾驶车真正上路、形成无人车交通系统,可能还需假以时日;那么,大田里的无人农业机械车辆种地,则可能更早实现。刘经南认为,我国农业用车物联网,也就是农机车联网,正在走向人、车、路与环境的协同感知阶段。
“无人自主农机车将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汪懋华院士也认为,农业机械自动导航技术,可支持夜间作业,大大减轻农事工作者的劳动强度。今后,晚上可以种地,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也将随之大大提高。
篇2
关键词 水果农民合作社;经验;问题;建议;贵州安龙
中图分类号 F321.42;F36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20-02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安龙县水果种植面积快速增加,截至2015年,全县水果总面积3 333.33 hm2,其中幼树果园666.67 hm2、挂果面积2 666.67 hm2,总产量6万t,实现全县果品总产值超1亿元。水果品种以优质李、桃、梨、葡萄、柑橘、枇杷、红心猕猴桃等为主,具体分布于招提、钱相、普坪、栖凤等安龙县落叶果树最适宜区域乡镇街道办;以西贡蕉、柑橘为主的亚热带水果种植主要分布于坡脚、万峰湖一线的南盘江低热河谷地。种植水果专业合作社15个,成员总数达到1 600人,合作社成员数500户以上的1个,100~500户的1个,50户以下的13个;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1个,100万~500万元的2个,50万元以下的2个。全县的水果种植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获得各级财政扶持资金300万元,省级示范社2个。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精准脱贫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帮助、拉动贫困户实现产业精准脱贫。
2 经验做法
2.1 由合作社流转土地集中示范
贵州省龙林民族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春林合作社等由合作社选准地块,集中连片流转,聘请专家规划设计。选准种植品种,因地制宜,集中种植,对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等进行展示、示范。
2.2 抓“两头”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抓好产业定位,根据当地土壤、气候条件,选择适合本地的、有市场前景的品种种植;二是抓好标准制定,根据自身产品特点,制定企业管理标准、产品质量标准;三是抓好市场对接,做好产品宣传;四是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2.3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合作社采取引进和开展地方特色果品基地建设,通过“三品一标”建设,着力品牌打造,狠抓冷链物流建设和积极开展信用融资,促进加工、运输业发展,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先聘用周边土地流转农户到基地务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举办乡村旅游、采摘体验、开发农家乐、乡村旅馆等,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
2.4 发挥示范引领,推动精准扶贫
2.4.1 产业带动脱贫。合作社通过集中种植示范,选派精准贫困户和种植户到基地参观考察,技术部门现场技术培训、后期技术指导。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农户按照公司提供的种植技术进行栽种和田间管理。部分劳动力较弱的农户由合作社提供苗木,栽种好后交由农户管理。果品成熟后,公司实行保底价收购产品,确保农户收益。
2.4.2 务工收入脱贫。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优先聘用精准扶贫户农民和土地流转户农民,增加他们的务工收入。按照目前劳动力用工标准80元/d,一般每月做工20 d,每户按1人计算,平均每户每月务工纯收入增加1 600元,年收入可以达到19 200元,从而有效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3 合作社在农村“三变”改革中的成功实践
一是在合作社实现收益后,按百分比提取村级发展滚动资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益,解决空壳村的帽子;二是在合作社实现收益后,按农户土地流转面积按一定比例进行分红,增加收益;三是由农户提供,合作社种植好经济作物后再返还给农户管理,在经济作物挂果投产后由农户采收后销售给合作社,合作社实行保底价收购,以此确保农户收益。
4 主要困难和问题
4.1 资金困难
合作社种植的水果,一般都在第3年初挂果,前期管理费用过大,大部分合作社难以承受资金压力,以至于田间管理无法跟进。
4.2 品种定位不准
合作社在种植水果时,对市场的考察、了解比较缺乏,在选择品种时存在跟风现象,对种植区域的自然条件如土壤结构、气候、水资源等了解不足,导致种植品种不能适应。
4.3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合作社负责人大多是半路出家,转行种植精品水果,自身技术缺乏,大多是请当地老百姓按照传统种植方法栽种,请农户守护,后期田间管理跟不上,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5 建议
当前,安龙县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对农业发展影响十分有限。根据调查全县果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情况,为加快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积极引导,抓点示范
根据工商部门统计,目前安龙县已注册的果树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5家,其中贵州省龙林民族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李子和春林合作社种植的猕猴桃规模较大,集中连片,基础设施、基地管理相对完善,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具备带动能力和推广价值。建议县委、县政府将此两地作为重点,积极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全县、全州乃致全省知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引导面上发展[1-2]。
5.2 规范行为,灵活发展
对合作社的发展,要严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支持不干预。要坚持在发展中规范,相关部门要从政策支持、组织保障、信息服务等方面为合作社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协助合作社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坚决杜绝动机不纯、套取国家资金行为。发展方式上,可灵活采取“市场+合作社+农户”“贩运大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关键要因地制宜,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4]。
5.3 加大投入,扶持发展
一是加强财政支持。除中央、省、州支持外,建议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口各单位要统筹安排项目,吸引和支持社会各种资源向合作社流动。二是加强信贷支持。三是强化土地流转支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流转市场,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奠定基础。四是加强人才支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培养一批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努力打造一批农民企业家和经纪人。
5.4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严格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深化加工的发展思路,加强冷库保鲜储藏能力建设,延伸果品的上市时间,积极鼓励扶持企业创建驰名品牌、著名商标,凸显市场竞争优势。
6 参考文献
[1] 陈新建,谭砚文.基于食品安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水果生产合作社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3(1):120-128.
[2] 孔祥智,蒋忱忱.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以四川省井研县联合水果合作社为例[J].农村经济,2010(9):8-11.
篇3
[关键词] 三农 扶贫 生态畜牧业 绿壳蛋鸡 肉羊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56-02
一、“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统筹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1996年以来,农业步入一个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而且联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在长顺县委县政府的综合调节下,将长顺绿壳蛋鸡产业发展作为 特色产业发展,“农业”问题有机转型为“生态畜牧业”问题,以绿壳蛋鸡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发展我县生态畜牧业。
二、生态畜牧业
生态畜牧业(EAH)是运用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共生原理,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发展农业、林业、牧业和禽业等产业,因地制宜,合理整合,达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位合一的产业体系。以绿壳蛋鸡、山羊养殖等为中心,种植业、林业、草地建设配套结合发展。通过改良草地、人工种草、退耕还林、果林建设等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形成林(果)下养殖、草地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基地化发展,以促进我县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
三、产业基本情况
1.产业条件
长顺县地处贵州省中南部,全县草地逐渐增加,退耕还林加之原始林地,草地、林地占地面积达160万余亩。属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全县交通公路逐步实现乡镇沥青路,村组硬化路。地表水多,水源充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产业区养殖土地资源充裕,地势、地形、防疫隔离条件好,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良好环境。
2.产业现状
截至2013年底,全县羊存栏量31.75万只;禽(绿壳蛋鸡)存栏量406万羽。全县畜牧业产值达5.65亿元,其中:生猪产值0.8225亿元;牛产值0.3285亿元;羊产值0.5658亿元;禽产值1.3145亿元;禽蛋产值2.6225亿元。发展养羊农户2万户,绿壳蛋鸡养殖户5万余户。
3.技术实力
全县现有畜牧兽医技术干部64人,其中行政人员11人,专业技术人员51人(乡镇技干31人)。硕士研究生1名,本科学历17人,大专学历24人,中专以上学历21人。取得中级职称32人,取得初级职称13人。有乡办畜牧兽医技术人员64人,取得助理畜牧兽医师6人,畜牧技术员58人,村级防疫员(协检员)149人。县、乡、村初步形成三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网络,能为长顺绿壳蛋鸡养殖产业、养羊产业提供各种技术保障。
四、具体做法
1.精准扶贫
1.1 精准思路
以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加快发展为核心,以“结对帮扶到户、产业扶持到户、技术培训到户”为起点,坚持以“县级统筹,分层负责;群众自愿,群众受益;部门联动,合力攻坚;分类指导,点面结合”的原则,把工作的重心下沉到户,精准识别“扶真贫”、精准帮扶“真扶贫”,全面协调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县贫困人口脱贫。
1.2 精准原则
具备一定劳动力、一定积极性与主动性、一定经济基础、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户。
1.3 精准方法
全县开展宣传、发动,农户自愿,村组公示,小组评审,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2.品种选择及标准
2.1 种羊的选择及标准
品种选择主要以南江黄羊、南本杂或地方良种黑羊为主,适应性较强、生长快、性成熟早、成年母羊四季、产羔率200%左右等优点,农户养殖效益明显。
种羊的标准:所采购种羊要求必须是体况良好,无生长缺陷的健康羊只。经产母羊占所购母羊的80%,初产母羊占20%,母羊平均体重30公斤,种公羊平均体重35公斤。
2.2 绿壳蛋鸡的选择及标准
品种为长顺县绿壳蛋鸡,引种地必须在县内的鼓扬镇、长寨镇、敦操乡等引种场选购。
绿壳蛋鸡标准:统一孵化、育雏,再发放脱温鸡苗给项目户饲养。鸡苗体格健壮、无病、无生殖缺陷,发放前一周完成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预防接种。
3.基础体系建设
根据我县喀斯特地貌,产业区内具荒山荒坡、灌木草地,资源极为丰富。采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草灌结合的模式,以灌木林地、荒山草地为主,种植人工草地补饲为辅。采取刈割、晒制干草、青贮,积蓄饲料,协调完善饲草饲料建设。
圈舍建设:地势高燥平坦,舍外具有一定倾斜度,水质好,水源足,交通便,防疫易,环境好,舍内空度大。产羔室按基础母羊数的20-25%计算面积,鸡舍建设标准按10只/平方米计算。配套建好舍周围的围栏、栏舍进出口的消毒设施和粪污处理设施。
4.经营模式
按照“以物投放、滚动发展”的原则,实行有偿技术服务,县畜牧部门负责对养殖户进行种草、建圈、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饲养技术指导。
5.运行机制
采取“项目补助”的资金使用方式,采购方式:集中采购的物资。
长顺县畜牧部门负责工程总体运行管理,负责工程规划实施,工程管理制度制定,资料收集整理,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对工程建设的“三个共同体”,即公司、合作社、农户三者进行监督、管理、协调,并签定管理协议。
一是对养殖农户,建档立卡,建立技术培训、服务及信息咨询的平台,为其发展绿壳蛋鸡、养羊产业提供必要条件。
二是对县域内所有种鸡生产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对种鸡场种苗供应信息,对种苗质量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所发放种鸡苗必须是长顺绿壳蛋鸡。
五、产业化建设
1.市场前景分析
1.1 肉羊产业
羊是草食家畜,羊肉含脂肪、胆固醇较低,而蛋白质含量较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通过农户养羊的良种化和商品化,促进农民改变传统意识,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加快发展肉羊生产,提高人均消费羊肉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1.2 绿壳蛋鸡产业
经检测,绿壳鸡蛋营养价值高,高蛋白质,底胆固醇,营养丰富,保颜美容,健身防病。绿壳鸡蛋的当前市场售价是普通鸡蛋价的150%以上,产品远销,供不应求,生产潜力巨大。
篇4
截止2015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达到29个,其中21个为发展中国家,8个为发达国家,研发对象也更加广泛,已涵盖了至少35个科,200多个种,涉及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水稻和小麦等重要农作物,以及蔬菜、瓜果、牧草、花卉、林木及特用植物等,研究目标更加多样,由抗虫和抗除草剂等传统性状向抗逆、抗病、品质改良、营养保健拓展,转基因技术更加精准,基因编辑技术、定点重组技术的突破使基因操作实现安全化、精准化。草甘膦是当前全球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的抗性除草剂,产品市值高达60亿美元,是全球农药第一大单品,基于全球转基因研发展势头强劲,仍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全球现在已经开发成功的抗草甘膦作物有水稻、烟草、花生、马铃薯、小麦、向日葵、番茄、胡萝卜、洋葱、菠菜、南瓜、番木瓜、黑麦草和橡树等20多种作物,为草甘膦提供了广大的刚性市场。
目前草甘膦需求非常低迷,我国草甘膦出口的量、价创近5年来的新低,未来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方面如下:一是,一些国际机构对草甘膦重新评定。例如,欧盟开始准备禁用草甘膦的登记,结果在各方的利益博弈下,由原来15年登记时间重新控制在7年,并且这7年内必须寻找到草甘膦的合适替代品,此次决议比原定的时间减少了8年,并且不允许公众使用,仅限专业人员使用,业内人士认为欧盟重新评定具有指引作用,其它机构不排除作出类似的举措。二是,对草甘膦的不安全性负面报道和舆论增加。据外媒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曾警告使用草甘膦除草剂可能致癌,欧盟也限制使用草甘膦,主要原因是草甘膦影响了人类的健康甚至是致癌,三是,后百草枯时代替代程度。按照规定,2016年7月1日以后停止百草枯水剂在国内的销售和使用,但保留了出口业务;虽然草甘膦和百草枯同属灭生性除草剂,可是百草枯属于触杀型除草剂,除草效果快;而草甘磷属于内吸机理,使杂草除的彻底,但效果来的相对较慢,百草枯独特的快速触杀和斩草不除根的特性使其在免耕田、快速轮作、水土保持等很多方面还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四是草甘膦经济环境可能不及预期,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乏力,主要农产品价格继续下行,库存水平趋高等一系列利空因素,会导致全球农药市场需求疲弱,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草甘膦企业销售业绩普遍下滑是大概率事件。五是,厄尔尼诺导致2016年天气更为混乱,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数据显示,太平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没有转弱迹象,气象专家预测2016年情况会更糟,可能成为厄尔尼诺破坏力最大的一年,天气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影响草甘膦的生产、采购和贮备等环节。六是,环保以及产能过剩倒逼草甘膦产业供给侧改革。目前草甘膦处在深度去产能的周期中,我国草甘膦产能约为90万吨,孟山都45万吨,目前市场需求仅为80多万吨,我国草甘膦环保形势依然严峻,产能过剩加环保的双重压力下,农药行业一旦开始实行环保约束下的供给侧改革,草甘膦行业格局将得到彻底的扭转。七是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以及转基因种子开放政策。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数据,目前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超过1.8亿公顷,种植规模处于历史高位;目前,我国只批准转基因抗虫的棉花和转基因抗病毒的番木瓜两个农作物商业化应用,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加强棉花玉米品种的研发力度,并推进新型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玉米等重大产品的产业化进程,业内认为一旦在玉米等重要作物上实现转基因的产业化,将彻底改变国内玉米等品种的成本高,与国外农产品相比缺乏价格竞争力的局面,目前国内玉米种植面积5亿亩,大豆种植面积1亿亩,未来一旦开放转基因商业化种植,将直接提高对草甘膦等转基因用农药的使用需求。
行情有暴涨的可能。我们认为,2016年草甘膦市场运行仍有压力,预计整体价格将在1.6-2万元/吨区间弱势整理。主要依据是,供应市场继续盘整“洗牌”,整体供应量仍会保持充足;经历过15年以来的市场疲态,采购市场谨慎观望采购的心态会持续;原料市场-草甘膦市场互相“拖累”。草甘膦在目前18000元/吨的价格下,中小产能全面亏损,已经无生存空间,关停产能不断增加。我们了解到目前真实的开工的产能不足40万吨,而行业正常的出口需求也在40-50万吨之间。目前产能缺口已经出现,一旦遇到事件性催化将导致价格的暴涨。
篇5
摘要 对温控系统在安徽省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温室大棚在安徽省的整体发展状况和趋势,走访和县、临泉、肥西等地进行温室大棚生产现状实地调研,回收有效问卷,得出该系统在安徽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为温控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市场依据,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温控系统;推广应用;市场分析;营销策略;安徽省
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新阶段,温室环境控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对温室环境进行控制使作物在最佳的环境中生长,是目前农业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满足现代农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和响应农业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独立研发了远程农业实时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具有控制精准、功耗低、体积小、监控范围大、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研究对象系统简介
整个系统由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GPRS终端、上位机3个部分组成,通过部署在监测区域的多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完成数据采集。其中协调器节点和路由器节点只负责数据的收发,终端设备节点上安置了相关的用于区域监测的传感器,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路由器转发给协调器或直接发送给协调器。协调器通过串口和GPRS终端相连,GPRS终端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过来的数据按照GPRS网络的数据格式发送至GPRS网络。GPRS/Internet内部网关将GPRS网络的数据格式转化成Internet数据格式,远程的上位机通过上位机软件获取传送过来的数据,在界面上实时显示出来并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1]。并通过上位机软件发送数据采集命令给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同时监测部署在监测区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运行状态。
1.1创新点
一是实现了对温室群的控制与管理。二是系统中设置了温度传感器网络节点,具有自组网能力,摆脱了传统温室采用485总线以及CAN总线等有线方式与计算机通讯的距离困扰,并利用成熟的GSM网络技术,实现对温室群的远程控制[2]。三是充分结合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实现了对温室环境的科学有效调控,满足了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不同时间段内对温室环境的要求。
1.2技术关键
一是无线自组网技术;二是单片微处理器控制技术;三是GSM/GPRS远程控制技术。主要技术指标:控制精度、传感器精度、响应时间、无线传感器组网距离、系统功耗等。
2调查研究方法
为了解安徽省设施栽培现状,于2010年1月25~30日,笔者前往和县、临泉、肥西等地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了为期5d的温室大棚生产情况实地调研。此项调查几乎涉及各界人士,其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和集中生产的大农户占调查总人数的58.5%,已就业人士占11.7%,在读大学生占15.75%,农业研究机构专家占调查总人数的1.75%,政府官员占调查总人数的2.3%,其他占10%。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大调查范围,全面考虑和分析市场需求,以增加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从而得出有意义而且正确率较高的调查结果。该次调查涉及的人数较多,最终共收回有效问卷2 000份,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673份,集中生产的大农户497份,已就业人士234份,在读大学生315份,农业研究机构专家35份,政府官员46份,其他200份,调查对象比例基本符合该系统前期主要应用农业领域的要求。
3温控系统推广应用的市场分析
3.1设施栽培现状的实地调研结果
和县从1985年开始示范种植大棚蔬菜以来,因其经济效益显著,蔬菜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大。至1990年前后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菜园子”,至2002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1.78万hm2,年产量50.9万t,成为仅次于山东寿光的全国第二大蔬菜生产基地。至2004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2.83万hm2,其中大棚蔬菜1.33万hm2,产量超过80t,产值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4%,农民人均种菜收入达1 1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8%。至2008年,大棚蔬菜发展到10多万农户、2.67万hm2,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大棚种植效益也达12万元/hm2以上。棚体结构普遍使用高架、钢钩大棚,既可以发展吊蔓栽培,又可以增强抗风雪能力。
截至2009年底,临泉县早春甜西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绿色西瓜基地面积扩大到800hm2,以临泉县范兴集乡、高塘乡、杨桥镇、老集镇为中心,涉及到阜南县、颍上县、太和县、颍州区、颍泉区、界首市等“三县二区一市”,为全市高效农业发展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1户群众种植0.67hm2西瓜年效益3万元以上,可以带动5户群众共同发展。该生产基地2010年将继续扩大大棚西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 400hm2。
2010年1月30日沿路返回时实地调研了肥西三岗、蜀山井岗、庐阳大杨、包河大圩等大棚农业种植区。截至2008年,合肥市大棚栽培总面积55.6hm2,其中加温温室8.2hm2,占14.8%;日光温室11.9hm2,占21.4%;钢架大棚为35.5hm2,占63.8%。合肥市正在积极推进具有合肥特色的“一县一品”。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围绕“三圈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集群”进行建设,其中不少项目就涉及到蔬菜。比如,“五带”中的环巢湖百公里水生蔬菜产业带、肥西县合铜公路15km蔬菜园艺特色产业带、肥东店白路高效种养一体化产业带等。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全市将形成100个66.67hm2以上特色种植园区。此外,十大园区的建设,基本都与瓜果蔬菜有关,比如包河区东大圩万亩蔬菜园艺观光农业产业园、造甲宋岗万亩蔬菜草莓生态种植园和肥西县官亭丰祥万亩大葱、药材、生态养殖产业园等。此外,六大产业集群很多也是规模化高效种植。比如以长丰水湖镇为核心的1.33万hm2草莓产业集群,以肥西上派镇为核心的1.33万hm2苗木花卉产业集群,以肥东撮镇、肥西三河和包河大圩为核心的6 700 hm2莲藕产业集群。
由上述调研情况可知,安徽省设施栽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省目前总共温室面积约21.4万hm2,据专家预测,还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棚结构简陋,种植品种单一。由于结构简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生产不规范,保温性能差,根本谈不上光、温、水、气、肥等环境的综合调节控制,与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相距较远,单位经济产出与发达省份及国外的差距较大,自然设施生产的风险高。二是大棚技术装备差,作物栽培体系不完善。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设施还局限于竹木混合结构大棚等棚型,结构简易。现有的少量现代化塑料大棚,硬件装备水平并不低,但生产管理和运行水平远低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水平,能源消耗大;尤其是设施蔬菜、瓜果等栽培技术未成体系,种植的系统化、科学化与生产实践有较大差距。国产钢架大棚结构设施没有根据当地不同气候条件进行改造。大棚材料防尘、防老化、防雾滴性能差,以致透光率下降快,使用年限短。三是产业化规模小。散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运行管理的水平低。应逐步扩大设施生产的经营规模,将设施农业发展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的工厂化高效农业,以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四是设施农业的科研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3]。针对江淮地区气候特征和连栋大棚生产中存在的小气候问题,部分学者对连栋大棚遮阳网覆盖降温问题(内外遮阳网的降温效应对比)进行了观测和定量研究,同时对小气候效应及种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但在环境可控温室和大棚的结构参数优化、环境控制策略和满足作物最适宜生长的条件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条件下,如何改善棚室中的环境负荷有待进一步研究[4]。棚室内智能控制系统设施为空白,只有丰乐生态园和丰乐种子公司的基地大棚内有配备,但基本上也处于闲置状态。
3.2 问卷调查结果
在发放问卷所获结果中,农业生产者基本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持欢迎态度,有小部分不了解此系统的人士,经过调查员解释后也对此系统表示感兴趣,大都希望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并表示如果市场上存在这个系统会进行尝试购买。在读大学生中部分出身于农民家庭,表示希望有这样的系统产生,以帮助父母进行农业生产,减轻其劳动负担;另一部分也表示这样的系统较好,顺应了当代农业的发展潮流。已就业人士,因亲眼见过很多农业生产,对这个系统还是怀有一定期待心理的。通过逐个研究农业专家的35份问卷,基本看出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也曾涉及到此类系统的研究问题,还有部分类似系统研究产生,但是他们多数处于研究角度,在成本、销售等方面存在问题,故基本没有投入实际使用,了解该系统后,他们表示看好该系统。政府官员大部分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对这方面的需求也会增加,故该系统有着很大市场潜力。其他被调查者中基本涵盖了各界人士,他们以自己的眼光对该系统给予了好评。在问卷最后的简答题中,部分人士给予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所提出的功能(除部分人士提出的极端功能,如自动控制农药配比进行喷洒、对偷窃者自动报警和抓捕等之外),其他的所研发生产的系统大部分能够实现。
3.3调查前期市场现实需求预测
截至2008年底,安徽省农户温室面积约21.3万hm2,主要分布在和县、临泉、繁昌、阜南、肥西等县;安徽省有110个县,每个县有1个县级示范园,每个县级示范园约占地1.3hm2,共143hm2;此外省内用于科研、旅游观光以及珍贵花卉苗圃种植的温室大棚面积约200hm2。因此,安徽省总共温室面积约21.4万hm2。预计大棚温室面积还以每年15%的递增率扩大。由于该产品是以温室大棚使用者为目标客户群,1个系统可以控制200m2,因此预计前期可以占到10%的市场份额,约可销售系统100多万套。后期将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完善系统,增加客户人数,争取可以占到市场份额的50%。
3.4关键外部机会
一是我国智能化的先进集约化农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应用不广,而同样的在国外发达国家智能化集约农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且市场应用广泛,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地提倡和扶持智能化的集约农业的发展并引导传统农业向其转变,因此智能化温室控制系统的推广正是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二是随着世界发展由互联网向物联网转变的时代,我国也于1999年启动了物联网的建设,并且物联网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智能化系列传感器识别系统将会迎来新的机遇,温控系统的推广应用必定无可阻挡[5]。
3.5调查前期市场潜在需求量预测
世界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不会止步不前。因此,根据当前发展水平,我国农业种植也会逐步从散耕型向密集型发展,而且利用大棚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也会逐步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率、作物产出率也会加大要求。要实现这些要求,除了种子本身的质量之外,最重要的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管理和外界环境,这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需求量就不言而喻了。该系统能很好地控制作物生长各期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pH值等外界环境因素,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而且价格低廉,适用面广,在未来市场中潜在需求量很大。
4营销策略
4.1定价策略
在考虑该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分析到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较小,因此采取需求导向定价,利用可销价格倒推法,将本产品尤其是针对大棚农户的市场定为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和商愿意接受的利润水平来确定其销售价格。对于销售于科研性质的农业示范园的相对高端产品,同时考虑到与市场上同等竞争者的产品价格,采取投资回收定价法进行定价,确保投资按期收回,并获得利润。
4.2分销渠道策略
一是分销。这是一种最为重要的销售方式,即在省内选取几个重点地区进行推广,在每个地区建立1个渠道寻找商进行推广销售。二是采取网络直销。接受网上订购,然后直接发货到终端消费者手中,以此来扩大产品销量。
4.3促销策略
一是人员推销。派遣推销人员到温室大棚种植区对农户和农业示范园区进行推销。二是广告营销。建立自己专门的网站,接受网上订购;印制宣传单,到目标市场和示范园区进行宣传;通过目标市场的当地县级的电视台和广播进行宣传促销。三是公共关系。通过广告的宣传和老客户对本产品建立的口碑,扩大该产品的影响力;横向联合科研院所的强大技术优势,将会大大提高该产品的信誉和影响力,使更多的消费者信赖该产品,从而无形中提升销量。四是营业推广。在每年大棚种植的淡季购买产品将给予一定的优惠;将每一位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办理会员卡,会员卡将以积分的形式给予不同的优惠,对于老顾客介绍新顾客的情况,老客户将得到新客户购买的新产品价格的同等积分;在推广的县级地区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完善和保证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
5致谢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合肥学院管理系缪群道、李道芳、张晓锋、俞军、陈琳老师、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宋良图研究员、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汪社宽高级工程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张金云副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感谢。
6参考文献
[1] TETSUO M,YASUSHI H.An intelligent control for greenhouse automa-tion,oriented by the concepts of SPA and SFA[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0(29):3-20.
[2] 丁为民,汪小旵,李毅念,等.温室环境控制与温室模拟模型研究现状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5):162-168.
[3] 伍德林.安徽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12-4413.
篇6
集团三产融合发展成效卓著
四川森肽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养殖生产、研发、加工、销售、观光、休闲、创意、体验为一体的多元化现代农业龙头集团企业,已初步构建起产、加、销的低碳环保、有机循环全产业链。注册资金5000万元,规划投资6亿,已实现投资3.2亿。现辖四川丰森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泰森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宏森有机农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懋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智森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等5个全资子公司。
一、简介
1.四川丰森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集团有机循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公司主要是从事优质粮油、果蔬种植及优良畜禽养殖的现代农业企业。在西充县青狮镇大石坎村、观音寺村、苦竹垭村、青狮村、垭门村、杨柳垭村、中关村等7个村,义兴镇阳家庙村、武显垭村、黑柏山村、盐水垭村等4个村共11个村流转土地规模化进行有机水稻种植,近3年投入有机肥1.8万吨,其中已通过有机水稻认证面积4622.59亩,年产有机水稻1849.036吨,用于泰森粮油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深加工及储存。年产稻草1849.036吨,经由懋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隧道式二次发酵,用于四川宏森有机农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双孢菇原料。
2.四川泰森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县——西充县凤鸣镇佛归寺村,国道212线从公司大门口经过,占地约50亩。是一家粮油收购、深加工、销售、储存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取得粮食局颁发的粮食收购资格和地方储备粮承储资格。建有设计仓容10万吨的标准化储备仓,拥有先进的储粮监控计算机网络、电子测温系统、精密检化验仪器、地上笼通风装置、仓外投药机、吸湿散热等先进储粮设备,仓容完好率100%。
3.四川宏森有机农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森肽集团落户西充的第一家公司,是森肽集团的起步公司,主要经营菌种及菌系列产品的研发。公司位于南充经济开发区多扶食品工业园,占地近60亩,进行工厂化种植双孢菇及其深加工产品。丰森公司所生产的稻草经过公司,引进荷兰二次发酵技术,通过隧道式二次发酵,用于宏森公司种植双孢菇。双孢菇所产生的下角料用于懋森生产有机肥,用于种养殖业。
4.四川懋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西充县常林乡,距县城2公里,有发酵隧道29条,有机肥厂房10000㎡。公司主要经营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微生物肥、有机营养液、无土栽培基质、有机食用菌栽培料生产等。公司引进荷兰二次发酵技术,利用农业种养殖废弃物—秸秆及畜禽粪便,通过隧道式二次发酵。年产有机双孢菇培养料30000吨,用于宏森公司种植双孢菇。再将宏森公司种植双孢菇后所产生的废料用于生产有机肥,用于种养殖业。年产有机肥达20000吨规模。
懋森公司是整个森肽集团有机循环产业链的基础,既减少农业种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又对农业生产增强地力,提高产量提供优质肥料,是真正的绿色、环保产业。
5.四川智森销售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经营集团旗下所有产品的销售。
二、作法
近几年来,四川森肽集团注重三产融合发展探索,目前是一个比较健全的有机循环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各司其职,共同作为
按照县粮食局制定的《四川森肽集团三产融合发展示范企业培育工作方案》和本企业制定的《四川森肽集团2016-2020年粮油发展规划及奋斗目标》要求,丰森、泰森、智森等公司主动作为,积极探索。
丰森公司建有优质原料基地4622.59亩,2016年至2018年共输送28名员工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取得了合格证,提高了劳动者种植技能,并和68户农户签订了订单生产和订单收购合同,保障全年基地生产有机稻谷1849.036吨。
泰森公司建有精深加工产地,占地95.81亩,总投资7000万元,规划建设“粮油仓储、加工配送、有机农产品展示体验”三大功能区。目前已建成现代化储粮仓,年加工粮食能力10万吨现代化加工生产线1条日产200吨大米,日粮食烘干能力250吨烘干塔系统;打造集有机农产品体验馆、绿色养生休闲中心为一体的百亩森林公园一座。已建成面向川东北、辐射成渝地区集粮油仓储容量10万吨、年交易粮油10万吨、年加工粮油10万吨规模于一体的区域性粮油集散中心。公司截至2018年11月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创建了森肽充国桃花香米、森肽充国香谷蜀锦香、西充充国乡谷莲锦香、森肽充国乡谷蜀锦香有机大米、西充充国乡谷云锦香有机大米等品牌。
智森公司,按照现代营销模式,采用订单农业的运营思路,结合成熟的消费观念,迈开营销步子,从产品的规划上就把产品的营销纳入进去,以“农业+互联网”为主要营销模式,打造专门的森肽充国桃花香米、森肽充国香谷蜀锦香、西充充国乡谷莲锦香、森肽充国乡谷蜀锦香有机大米、西充充国乡谷云锦香有机大米等“森肽香类”系列电商品牌。目前公司通过经销商+网点+电商+体验的多渠道销售模式,已形成了“基地(种粮大户+专合社)+加工(龙头企业)+销售+体验”的粮食产业链一体化经营。2018年公司销售主要以大众、商超对接为主。公司品牌粮油已直接进入到“宜家”“大润发”等全国性商超铺货销售,商超渠道占营业收入30%左右;通过经销售进行销售约占营业收入30%左右;通过体验和委托加工占营业收入20%左右;通过公司自营电商“有机体验官网”平台直营销售,约占营业收入5%左右,通过第三方电商平台(天猫、邮乐购)约占营业收入2%左右,通过在成都、重庆、南充大中城市建有3个直营网点,约占营业收入13%左右。
(二)科技研发,品牌引领
1、科技研发。近三年,森肽集团每年投入600万元及修建专门的实验室,购买实验设备,积极参与新产品研发;并且和四川农业大学、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和南充农科院等签订研发协议。
2、创建品牌。森肽集团一直致力于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注重品牌创建,注册并拥有“森肽”“乌托村”系列商标,其中“森肽”商标获得省级名优品牌、四川味道消费者最喜爱十大四川特产品牌。
3、品牌营销。大力开展品牌宣传、市场拓展、营销方式、品牌、展销等活动;培育出来的新产品在“有机体验官网”、天猫、邮乐购等多媒体、自媒体等开展宣传活动,同时注重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一直着力于直营品牌门店打造,开发和甄选优质商、经销商。公司通过线下线上互动推动渠道建设和品牌培育,定期开展大型展销活动并实行地推销售模式,在各个人口集中的地方设点并展览推销集团的产品,并赠送集团深加工迷你产品,参加全国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活动,并获得四川农业博览会参展产品金奖,通过各种渠道提高了消费者的认知度,争取做到家喻户晓,实现销售收入稳步增长,拓展了新市场和新用户。
(三)示范带动,奉献社会
1、示范教育。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既经营各种蔬菜、柑桔、鸡、鸡蛋、猪、鱼,也打造了循环经济示范教育基地和有机生态园景区,在泰森基地园区内设有一尺田园、酒店、餐厅、茶坊、垂钓、KTV、深加工产品等,让每个人特别是幼儿和中小学生到那里后,都能了解到中国的传统农业并亲身体验以及不脱离原本生活,主要通过现场参观讲解、展厅宣传片观看、模型演示、技术座谈会、采摘体验等方式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循环经济教育,根据参与对象的不同制定三种教育活动方案。其中实地参观线路3条,分为专业技术线路、科普知识线路和亲近田园3条参观体验线路。
线路1,主要为行业技术交流、技术普及。包括宏森公司双孢菇生产车间、懋森公司发酵床车间、有机肥生产车间等生产线、技术资料中心、会议室专家大院等,进行参观、研讨、培训。
线路2,主要为中小学生、社会公众团体科普教育设计。主要线路规划为:统一进入厂区(首先由领队进入接待室登记)办公楼外集合(进行安全事宜讲解)接待大厅(宣传片观看、模型观摩)-问题解答(参观对象提问)生产厂区1参观(双孢菇生产车间)生产厂区2参观(双孢菇深加工车间)模拟菇房(采蘑菇体验)接待大厅(集合整队及有奖知识问答,领队和参观代表填写意见建议表)离开(活动结束)。
线路3,作为“亲近田园”线路。主要为中小学生、社会团体室外参观学习设计,体现亲近自然、走进田园的理念。主要线路包含两条:以接待中心为起点的徒步线路和观光车游览线路。主要的教育教学点包括:1、接待大厅和生态文化长廊;2、观光小道;3、采摘果园、蔬菜园;4、亲水荷花池、睡莲池和垂钓台;5、大棚基地;6、观光车线路出口。 另外回到我们园区后,根据各个家庭需求及小朋友发育阶段提供相应的营养套餐及饭后文娱活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都是来自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并自身开发有机、绿色的菜品。让每一位到来的客人都感觉有机、绿色、健康、自然、放松、舒适,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2、乡村振兴。集团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利用自身的仓储、网络、物流、设施、场地、技术等优势,因地制宜、精细开发、发掘具有地方优势特色的土特产、优质产品和传统工艺,将其做强做大,带动西充县海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西充县观音坝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充县泰森粮油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充县绿农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充县明飞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充县垭门粮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六个专业合作社、21户种植大户和128户农民共同发展。
3、精准扶贫。集团招聘人员一直遵循精准扶贫户优先的原则,积极配合政府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每年给在职精准扶贫户发放粮油种子、有机肥折价款达3万元以上、并组织精准扶贫户去先进企业学习种养殖技术,培训时发放相应的补贴,企业年轻划拨这笔专用资金6万元,为在职精准扶贫户解决就医资金短缺和子女上学资金断缺的困难,并且为无住房的精准扶贫户提供住房,有效整合资源,以现代科学技术、农资设备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替代传统农业管理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道路,带动农民增收。
(四)创新模式,持续发展
通过产业链延伸发展,夯实利益联结纽带,形成“产、加、销”、“农、工、贸”于一体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低碳、生态、高效、循环”的生态有机循环发展模式,实现变害为利、变废为宝、节本增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企业+专合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发挥农业龙头示范带动作用,设“粮油烘储、加工配送、有机产品体验”三大功能区及粮油贸易信息平台,可免费对外提供烘储,让专合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户种出的粮食免受天气和农忙无晒场的影响,同时企业收购农民产出的粮油并且免费帮助销售,我们企业就回收农业废物,生产有机肥,不仅做到企业内部的产、加、销同时帮助周边小企业、农户增收,与他们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三、效益
1、品牌效应。通过品牌引领,企业当年影响力明显,一是有机食品市场扩大到南充、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企业订单达到 1256份,订单金额达到 37680万元,企业销售粮油、双孢菇等产品收入增加20%以上;企业利润增长10%以上,企业品牌的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被评为四川味道消费者最喜爱十大四川特产品牌。二是自建立品牌以来,有机肥料的销量急剧上升,响应国家号召,融入乡村振新战略,为县内两万亩柑桔园区的柑桔和有机农业企业提供底肥有机肥每年达到5万吨,为县处生产提供有机肥3万吨以上,并且和希望集团这样的大企业签订销售合同,有机肥销量同比上一年度翻一翻。
2、经济效益。年收储秸秆1849.036吨,对收储的秸秆进行深加工成为生产食用菌的基料、然后再生产有机肥等,年增收218万元。增加当地农民就业机会,招聘企业固定员工160名,有效安置农民 1053 个,农民收入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分别增长18%、24%、47%。
3、社会效益。三产融合项目以循环农业为发展方向,以食用菌为纽带建立“有机食用菌-有机肥-有机种植(养殖)-有机深加工-有机食用菌”的有机循环产业链,综合高效利用当地的农作物稻草、秸秆和畜禽粪便,使农牧业副产物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得到 充分、高效、循环利用,实现农业资源转化增值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4、生态效益。森肽集团建设的全产业链项目是低碳减排、环保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秸秆焚烧释放出大量的CO₂、C0是农业生产中的排放大项。项目有偿收购当地秸秆,经过生产形成优质有机肥还田,整个流程不仅提高了农田肥力,而且响应国际社会的减排呼声,为企业生产有机农产品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项目实施能有效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实现资源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较好的带动当地农民及员工收入增加,既减少农业种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又对农业生产增强地力,提高产量提供优质肥料,是真正的绿色、环保产业。
篇7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应地,我国的电子商务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电子商务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推、拉力的双重作用,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它一方面拉动了服务业以及衍生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传统落后企业对传统技术与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为全国大中小企业打破时空限制,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融入国际经济与贸易提供了可能。通过长期的经济实践,电子商务运用数据处理信息,在实现消费者购物的便捷化,生产者营销方式的多样化,推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电子商务;特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13.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246-01
收稿日期:2015-06-10
作者简介:刘恋(1976-),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初级职称,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一、电子商务兴起与发展的简单历程
二十世纪末期,我国的电子商务尚处于初级阶段,开始缓慢发展;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的电子商务处于困难时期,发展处于停滞阶段;2005年,在相关部门的调整之后,我国的电子商务开始得到恢复,并逐渐发展;到了2007年,经过两年的努力,电子商务的运用又重新得到认可,并且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国际消费群体得到了实质上的增加。电子商务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前景空前广阔。
二、电子商务在现阶段的发展特点
(一)强大的推动力
1、带动经济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证明,网络使用用户的注册量与网络支付的交易额不断增加,人们对于电子商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以及相关衍生服务业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电子商务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强大推动动力。
2、扩大消费,促进就业
网络零售市场的交易种类不断向多样化发展,其销售总额也在逐日提升。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数据分析,从2008年到2012年以来,仅仅是网络零售的就业岗位就增加了一千多万个,并且预计在2015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两千万个就业岗位。
3、推动传统企业升级
电子商务未普及前,电子传统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两者逐渐融合互相借鉴。许多知名的传统企业为了适应电子商务越发普及的潮流,纷纷采取更新换代的策略,对产品产业进行升级,这在营销渠道的拓展、用户体验的增强、产业链利用率的提升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得益于电子商务的普及,电商最初给即将上线的产品定义一个合理的要求,从而促使农业生产为保证合格率,对各个环节进行变革,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诸如价格变动、供需矛盾的问题。
(二)运行媒体创新化
计算机的不断优化完善了网络用户的体验过程,众多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服务功能的移植;电子商务平台普遍地运用着云计算技术,良好地支撑着大数据的运用。
三、简析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1、移动电子商务将成为主力军
移动互联网的及时与便携性特征受到大众好评,一度成为人们获取网络信息的主要途径,通过网上购物,简化了人们的排队方式,人们往往只需要通过支付宝等支付手段就能获得自己心仪的商品,这样的移动商务为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更加广阔的营销空间、发现更多的商业商机提供了借鉴。
2、频繁的跨境电子商务
在贸易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无形或有形的贸易壁垒与保护,电子商务的应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刺激并促进着各国各地区贸易的相互发展。
3、数据信息云运用化
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之间相互合作,通过掌握用户的个人身份、购物喜好,商家的营销模式以及单个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等各方面大量的数据,来整合成大的数据库,电子商务即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锁定消费目标,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从而策划出精准的个、营销手段与相关的决策,为不同用户提供不一样的用户体验,在提高服务质量获取消费群体,满足消费者个人意愿的双赢局面下,使得市场的运行更加有效率。
由目前电子商务的运行情况看来,要提高未来电子商务的竞争力,要更多的采用数据分析的方式来掌握数据关系,设计独特的营销规划,从而带动整个企业的运行。数据是电子商务企业得以发展的核心资源,利用信息云化来整合并且挖掘新的营销技术与手段是无可取代的一种方式,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结语:截至目前,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运用到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普及运用为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革,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垫脚石与剂。从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应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对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聂林海.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4.06(97).
[2] 杨冰清,王海亭,刘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时难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05(45).
篇8
【关键词】扶贫开发 精准化 跨域 财政 金融
一、昭通市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昭通市是乌蒙山贫困片区腹地,是云南省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贫困程度深、基础薄弱、发展条件差、产业滞后。自“十二五”以来,昭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解决了61.13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从37.5%降到25.71%,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075元增加到6497元,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笔者认为:要加快做好乌蒙片区扶贫工作,只能将“输血”式扶贫改变为“造血”式扶贫,将贫困人口的减少与区域发展、社会进步统筹兼顾,以精准化的跨域扶贫治理解决贫困问题。
二、贫困片区精准化跨域治理模式的需求与现实意义
(一)资源规模化需求
昭通市在自然地理上以高原、群山为主,夹杂少数民族聚居区与革命老区,人均可利用资源缺乏,如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生计资本极度缺乏。资源缺乏型贫困在单个或少数几个县域内依靠传统经济项目带动劳动报酬率和常规资金利用增加农民收入的扶贫路径难以持续,这就要求贫困地区突破现行行政藩篱束缚,实行区域互动,统筹发展,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与规模利用,保证区域扶贫发展的能力聚集。
(二)扶贫对象精准化需求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力流动,贫困人群分散化已成主要趋势,在分布上逐步退缩到村、乡、县、市甚至省的边界结合部,在偏远的村落或者在成片状、成特殊经济地理带状分布的行政毗邻区域上存在。对此,扶贫措施必须以扶贫对象的精准化为前提,在政策配套上点面结合,保障扶贫效果的最优化。
(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统筹化需求
乌蒙片区地域偏远、交通闭塞、人均可利用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等一定程度导致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欠缺等社会问题,进而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落后的社会经济现状又制约自然条件的改善和利用。公共服务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需要区域统筹规划以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避免“公地悲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贫困片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与转移支付,具体操作要上升到区域发展战略层面上予以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整合资源,才能有效跨域治理扶贫。
(四)跨域治理模式对于贫困片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区域公共物品供给与服务质量的提高,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引入多元竞争机制,克服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领域“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二是有利于贫困片区扶贫攻坚战略的全面深入推进,跨域治理模式的创新对贫困片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营造内生发展动力等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有利于贫困片区社会稳定和谐,跨域治理模式充分整合区域公益资金、市场资金,拓宽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资金渠道,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之,结合乌蒙贫困片区实际,精准化的跨域治理模式是不二选择。
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准制定扶贫措施
财政扶贫具有政策性、直接性、一次性的、无偿性等特点,体现为“输血”;而金融扶贫采取有偿的资金投入方式,通过市场使金融机构实现提高贫困户生活水平与追求利润的统一,体现为“造血”。财政扶贫主要针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保障贫困户基本生活水平等基本问题,金融扶贫则更多地支持生产与再生产。扶贫的基础和深度更多取决于财政手段,而广度和实效更多取决于金融手段;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财政和金融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通过多渠道将农户从单个的、低效率的生产者改造成农村经营生产企业链条中的一环,将大量农民从低廉的农村土地中解放出来,将农村大量廉价资产转化为高价值的生产资本,为农村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注入新活力,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农村、农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发展动力。
(一)精准化跨域治理模式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精准化跨域治理模式的初始环节,直接影响财政扶贫和金融扶贫的效果,尤其是扶贫对象的识别要精准。按照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在区域内参照发展程度,分批、分块进行科学调查摸底和群众民主评议,以“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户”的顺序逐步细化扶贫对象,逐个建档立卡,构建精准扶贫信息网络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管理,允许扶贫对象有进有出,为精准化跨域治理提供真实数据,避免随意扶贫、乱扶贫、扶假贫的现象。
(二)财政扶贫的精准化
财政扶贫资金要实行区域统筹、精准投放,调整资金结构,优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加强“科教文卫”事业建设,注重事后考核。资金使用要严格明确使用范围,严格控制使用规模。
财政扶贫精准化需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直接补贴、财政贴息等专项资金的建立应结合实际体现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乌蒙片区社会经济条件参差不齐,各地贫困属性不尽相同:对特困地区应着力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资金使用以解决低保、人畜饮水、改造土地、支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对于一般贫困地区,重点是解决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和改善经济发展条件,资金使用应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以少量财政资金撬动大量金融资源和社会公益资源,办好龙头支柱产业,增强辐射和示范作用。
二是正确处理好政策扶贫与财力扶贫的关系,实现消除贫困由外部扶贫向内部脱贫转变。一般地,国家财力投入往往只能解决贫困地区某些问题或一定时期内的困难,而不能解决贫困地区所有问题;政策扶贫具有受惠面广、机会均等特点,有利于调动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便于促使扶贫工作从外部扶贫转向内部脱贫。并且,财力投入往往容易使受援地区形成“越扶越贫”的恶性循环。从本质上看,脱贫致富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国家对贫困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要比单纯增加财力投入的效果好得多。同时,要做到“扶上马,送一程”,摘帽不摘政策,有效避免返贫。
三是正确处理好地区差异与发展速度的关系,注重调整区域发展政策。在趋同的经济发展目标下,充分尊重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施策,因户施策,打造多元化的经济增长极,将经济增长调控在合理的区间内,切忌片面追求速度,避免出现重复建设、过度发展低效耗能企业和产能过剩企业等情况。
四是正确处理好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的关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扶贫开发工作既要在短期内解决一些迫切问题,让贫困户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又要有目标明确、措施到位的长远规划,才能彻底地消除贫困。结合昭通市实际,有关部门在制定扶贫措施时,体现短期经济效益的某些政策和体现长期效益的科教文卫建设都不可偏废,短期与长期要统筹发展,以扶智促扶贫,以健康保发展,才能提供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三)金融扶贫的精准化
一是目标设置要精准化。贫困地区受人才缺乏、农民金融意识淡薄等因素制约,金融扶贫存在不良资产居高不下、贷款资金用途不明等风险。在推动金融扶贫时要遵循“先试点、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推进,把政策指导与市场相结合,以财政性资金作为支撑点,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和激发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增加信贷投放。同时,构建符合贫困片区资金需求的融资平台,改善贫困地区的金融环境,建立长效机制,增加贫困村金融供给,逐步解决贫困片区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可引导、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建立扶贫金融事业部,把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与一般的商业化经营区别开来,允许有稳定还款来源的扶贫项目采用过桥贷款等方式,撬动信贷资金投入。
二是扶持对象的选择要精准化。金融扶贫不是无偿的慈善事业,从本质上讲是带有政策性色彩的商业行为,应遵循金融的客观规律,要考虑到一定的风险底线。扶贫对象的选择不能按照无偿财政拨付和社会捐赠的分配方式选择贷款农户,金融扶贫的扶持对象必须满足:诚信意识强,生产能力强,增收致富能力强,生产经营能力可持续,发展愿望强,产业的市场前景好,示范效应强,有较为成熟的上、下游交易对手,辐射带动效应强等。综合来看,金融扶贫最佳选择是已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符合当地特色的、有市场的涉农企业或者专业合作社。
三是金融扶贫模式设计要精准化。贫困属性的差异会导致对贷款等金融扶持的需求、期限、额度的不同。金融扶贫必须杜绝“漫灌式”,只能采用精准化的“滴灌式”,以实体支撑金融,以金融反哺实体。要根据当地特色和农户的贫困属性、发展意愿、发展能力等设计创新型的、切实的扶贫方案,创新担保方式,探索有效的风险分担方式,引进农业保险产品,完善风险对冲机制,实现财政、金融、公益资金的良性互动和互补,充分满足农户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充分与特色产业生产周期和农户经营特点相匹配。
(四)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乌蒙片区本土以传统农业为主,同时,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再分配主要体现为转移支付。精准化的扶贫开发必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型收入分配方式和再分配,才能由下而上保障扶贫的实效,也才能从根本上达成区域协调发展、地区凸显特色、产业链完善的目标。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企业在尊重按劳分配的同时,应充分体现要素参与分配,尤其重视技术的占比。区域间的再分配应健全,社会福利、社会缴款、收入税等要兼顾公平和效率,避免出现马太效应。在区域范围内,应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但又必须控制住基尼系数;引导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控制地区资源过分流向先富,避免出现新的两极分化。
总之,贫困片区精准化跨域治理模式实现的有效途径为:以基础工作为指引,结合地方实际,区域统筹制定精准化财政扶贫政策,引导、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出台精准化金融扶贫措施,落实到户;以财政资金解决特困地区农户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公益资金,完善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四、完善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
不论是财政扶贫还是金融扶贫,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完善、更新贫困地区产业链来促进农户增收。为了节约财政资金、有效降低金融风险、避免低效重复建设,打造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规划区域发展战略,要体现差异化
较小范围内若出现多个同质化企业,则容易出现“谷贱伤农”现象,对当地农户收入造成二次伤害,严重打击生产积极性。对于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差异化是精准化的必然要求。按照“十三五规划”,差异化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二)认真做好调研工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经济学意义上,企业生产成本最小化从个体经营来讲,必须满足每一价值单位投入的边际产出相等;利润最大化必须满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对于区域发展而言,社会净效益的最大化必须满足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注重边际化的企业经营和区域发展是精准化的外延;同时,在边际化的前提下完善优质、成熟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是区域化的内涵。目前,乌蒙片区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既不注重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也不注重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现象,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具体实践中,要认真调查扶贫产业优势,做好产品需求弹性测算等工作,把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原理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中。要结合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人员素质等,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特色布局,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特色品牌,完善特色产业链和价值链。
(三)构建充分融入市场的、经营体系完善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某一地区在扶持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同时,要突出特定主产业;多种产业协调发展,层次分明,与周边地区产业形成互补优势。传统产业要充分吸收现代技术,以现代化金融促进发展新动力的培育,促进劳动力、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并重,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政府要引导、鼓励优质企业采取兼并、重组、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壮大发展成龙头企业,要重视小微企业的良性发展和融资需求,要着力解决农村生计资本的转换问题;同时,推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着力发展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以金融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优化,构建差异化、多层次、一体化的产业链,以现代工业反哺现代农业,以绿色城市支持新农村,提高经济实体的总体规模效益。
五、关于生计资本转换的思考
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生产和交换,活动中花费时间与精力创造出来的所有资本形式都是为了发展出可以在未来增加收益的资本。对于贫困地区,要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就必须重视生计资本的转换问题。生计资本包括功能相互依附的五种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通过积累形成的生计资本存量是扩大再生产的先决条件。就目前来看,生计资本转换的不畅通严重制约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进程。毋庸置疑,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以消费促增长,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培育特色城镇等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等迫切而棘手的问题,其瓶颈都主要归结于生计资本转换。结合昭通市实际,生计资本转换要着重对待以下几个方面。
(一)移民搬迁工作
昭通市部分贫困地区生态脆弱,抗自然灾害能力差,优质资源稀缺,先天条件不足,恰当的移民搬迁政策是目前比较可取的扶贫开发方式。应结合实际,同时采用“内部消化型”和跨区域的“外部支持型”搬迁方式,既减少社会动荡,也兼顾到搬迁效果。“外部支持型”要特别重视跨域的要求,在更广阔范围内统筹开展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布局,使环境资源承载力保持较为合理水平,更好地落实有土安置或有业安置。
(二)重视科技发展
索洛增长模型Y=A×F(K,L)较为清晰地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渠道,其中,K为资本,L为劳动,A为技术水平。昭通市地理环境复杂,金融体系不完善,人均资本非常少;科教文卫事业滞后,劳动力水平低,劳动效率较低,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有限。所以,引进、应用、发展技术应成为昭通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举措。结合昭通特色农副产品种类较多的特点,可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经验,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加快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电商企业拓展本土业务,加强农副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加强贫困地区电商从业人员培训,支持农副产品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开设网店,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和资金补助。扶贫开发工作可以吸收并运用“互联网+”概念,既外部资源吸引进来,又将本土资源推销出去,同时在生产端和交换端实现与外部经济的接轨和发展的智能化、一体化。
(三)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要将农民从低廉的农村土地上解放出来,要将低价值的农村资产转换为高价值的生产资本,要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就必须做好农村的确权工作,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明确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并在法律上予以承认和保护。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彻底理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依法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将农村闲置土地、经营管理不善、利用效益低的土地流转到土地经营大户手中,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的龙头企业聚集,而农户以土地使用权的形式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连片开发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为大规模产业扶贫开发奠定基础。土地流转后,农民通过以下一种或几种具体方式参与农村产业链:以长用劳动工人身份,以临时劳动工人身份,以现金资本股东身份,以土地资本股东身份或以初级农产品销售者身份参与。
参考文献
[1]曲玮,涂勤,牛叔文.贫困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相关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10,(1):103-106.
[2]李小云,叶敬忠,张雪梅.中国农村贫困状况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12.
[3]Sen A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王小林,Alkire S.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中国农村经济,2009,(12):4-23.
[5]叶初升,王红霞.多维贫困及其度量研究的最新进展:问题与方法.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8(6):5-11.
[6]郭志义,祝伟,我国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成因的框架分析――基于市场参与率的视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5):123-129.
篇9
1 农村贫困地区肉牛养殖的优势
1.1 肉牛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增强和膳食结构调整,牛肉已成为居民口常重要的“放心肉”产品,市场需求和居民消费量口渐增多。目前,世界牛肉消费水平约为8.2 k}/(人·年),阿根廷是世界上人均牛肉消费量最高的国家,2011年阿根廷人均牛肉消费量54.0 k,美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也达到37.4 k扩〕。受供给紧张和需求强劲影响,国际市场对牛肉需求将继续保持强劲。中国虽是世界牛肉消费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消费远远低于其他主要牛肉消费国家和世界平均消费水平,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均牛肉消费量才能达到4.95 k到(人·年户〕。肉牛养殖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市场需求空间大;二是我国牛肉出口潜力增大;三是肉牛价格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必将维持在较高位点。
1.2饲料资源富足,不与人争口粮
粮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一些贫困地区甚至出现缺粮的现象,粮食对贫困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依靠消耗大量粮食来转化动物性产品基本是不可能的。而肉牛养殖永远不与人类争资源,“牛吃的是草,产出的是肉”,肉牛的主要饲料就是农作物的秸秆、稻草、酒糟、农产品的皮壳附属物和废料以及房前屋后的青草、树叶等,而这些饲料对于我国地处偏远的农村贫困山区来说,资源十分丰富。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每年约有20%}25%的果品和30%的蔬菜在存放中损坏,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 200万t,蔬菜腐烂损失1.3亿。这些腐烂损坏的农产品主要是由于偏远的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无法及时出售引起的,如果能合理用于养牛,无疑是较好的饲料资源。
1.3 疫情风险小,环境适应性强
饲养家畜的同时风险也是并存的,如果家畜一旦发病对于养殖户来说打击是毁灭性的。相对于生猪、家禽而言,牛抗病力较强,农户在饲养过程中,只要做好基本的疫病免疫防治工作,一般很少出现大规模的疫情。此外,牛对环境的适应性也非常强,可以耐受低于其体温60℃的温度,也可在35℃环境中生长,在3 000 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依然可以饲养。
1.4 养殖效益大,产出比高
贫困户肉牛养殖经济效益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一般养殖2-5头即可,成本低;二是饲料来源丰富;三是可作为家庭经济的副业,家庭剩余的劳动力、儿童及年迈的老者都可参与养殖。市场调查表明,若购进架子牛,集中短期育肥100 d,口增重1.1 k,按保守的市场收购价格16元/k}计算,每头牛销售增收1 760元,去掉养殖成本690元(采料300 k}、草料600 k}需投入560元,每头牛的人工费为80元,防疫检查费为20元,水电费为30元,合计690元),可获纯收益1 070元。年初购买一头体重150 k}的优质牛犊育肥,到年底销售时可达到450 k},售价7 200元,去掉成本约3 500元,1头牛从年初到年底的纯利润约为4 100元。
2 肉牛养殖助推脱贫的对策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肉牛养殖的扶持政策,但是扶持的力度和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于边远山区的贫困户来说,购买能繁母牛还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因此,政府要充分利用好扶贫资金,在购买能繁母牛补贴、贴息贷款、购买保险以及产犊奖励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但要调动贫困户的养牛积极性,还要确实让贫困户买得起种牛。在扶持政策的实施中需加大宣传力度,将补贴的具体操作方法向贫困户进行详细讲解,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补贴资金发放到养殖户,并接受社会监督。
2.2 改良品种,推广新技术
农户养殖肉牛,选择优良品种非常关键。通常遗传因素对畜牧业的生产贡献率大概在40%左右,其他的营养与饲料比例为20%,疾病、饲养管理及环境等其他因素的比例在40%左右。不同品种牛在平均体格大小、体型和代谢类型方面的不同,使得每头牛的个体产肉量、生长率和胭体组成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夏洛莱牛和契安尼娜牛育肥期平均口增重1.5-2.0 k,18月龄胭体重300350 k;海福特牛和安格斯牛的口增重为1一1.5 k;中国本地黄牛口增重仅为0.60.8 k;良种牛的屠宰率可达65%以上,甚至70%左右,而我国黄牛仅为55%左右,月同体重仅为200230 k。由此可见,品种对肉牛产量的影响十分重要。通过改良品种,不仅可以改善牛肉品质,而且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正所谓品种一改,增收几百。
2.3 加强培训,提高贫困户养牛技术水平
大部分农村都有传统养牛耕作的习惯,掌握了一定养牛的基本技能。但如何提高肉牛养殖效率,降低饲养成本,引导农民从肉牛养殖中获取更高的收入,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通过技术培训,让贫困户掌握肉牛的科学饲养管理、饲草料加工调制、选种选配、疫病防治和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中的作用。要引导贫困户从“养牛为耕田”向“养牛为赚钱”转变,宣传、普及科学饲养肉牛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养牛认识。
2.4 加强畜牧兽医队伍
建设县、乡畜牧部门要培养或聘任业务过硬的畜牧兽医技术员,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充实县、乡畜牧兽医队伍,并加强现代畜牧业知识培训,提高畜牧兽医队伍整体素质。兽医服务队伍要从牛舍设计、母牛配种、免疫、治病等生产饲养环节实行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实行统一防疫、统一监控、统一管理,指导养牛户制定科学、规范的疫病免疫程序,拟定和执行定期预防接种和补种计划,疫病发生时做好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保障肉牛养殖的健康发展。
篇10
【关键词】高校;政府;成果转化;政策建议
引言
在创新高校产学研创新体系中,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高校在知识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高校联合科研机构在研究中的引领作用;使高校及科研机构成为“产学研”的重要基础作用和生力军作用,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实践中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产学研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出发点,政府主导下,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多种方式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构建高校同企业“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形成高校科技创新的新特色和新亮点。
一、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一)改革科技成果鉴定办法
打破现行的成果鉴定办法重学术价值、轻应用价值,重研究、轻推广的评价标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成果转化的需要。
(二)改革大学实力评估办法
改革现行的大学办学实力的评估办法,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及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高校科研能力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21世纪高水平大学的特别职能之一。
(三)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及备案制度
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政府给予资助的,可以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将企业与研究单位签订的技术开发项目作为成果转化进行预审备案,并追踪转化情况。
(四)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制度
复合型人才流失是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为此应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兴办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的综合性社会服务机构,按企业化运作,从事人才交流,孵化培训一批既有扎实的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又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门人才。推荐和引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所需的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新技术人才,以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需求。
二、发挥监管职能,优化转化环境
(一)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要严厉打击不遵守科技合作合同的企业,进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并建立企业信用等级数据库,定期予以,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同时政府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成立知识产权法院,加强《知识产权法》的实施检查与监督,今后在知识产权维权案件中,将更多地由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部门共同参与,除了民事、行政审判,更注重刑事审判,通过加大刑事手段的利用,提升威慑性,使知识产权维权更有力。避免高校在实施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流失以及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的权属纠纷,强化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明确分配
要明确落实高校的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政策,尤其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控,消除高校的顾虑。
(四)规范成果价值评价
建立权威的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价机构,消除高校与企业在成果价值认定方面的分歧。
(五)注重技术许可管理
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应用研究项目,具备转化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技术所有人许可实施时,经论证考核后发挥调节作用,必要时适当缩短强制许可期限。
三、完善转化体系,转变服务职能
(一)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的功能性建设。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的技术扶持力度,提高其项目孵化能力;建立风险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提高其投融资能力;搭建成果转化信息网络平台,提高其信息共享能力。积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非盈利中介机构,以优惠价格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二)提高技术供需平台服务能力
经调查,74.19%的企业认为技术供需信息平台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同时有22.58%的企业根本没有关注过技术信息供需平台。为提高技术信息供需平台的服务能力,要进一步疏通高校和企业的沟通渠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需求分析机制,精准把握科技成果转化方向。与机构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融合,使信息充分畅通,充分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充分转化。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加大力持高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及其设置企业需求的开放课题,鼓励和支持联合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在满足正常教学科研需要的前提下,探索将高等学校重大仪器设备以租赁费、使用费等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等新模式。
(四)加大税收减免力度
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需求方面,政府应该加大税收减免扶持力度。应进一步加快落实国家对于大学科技园的优惠政策。地方税务部门对大学科技园自用及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在有关税收政策尚未出台之前,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所产生的所得税能由财政垫付,以解决科技企业初创阶段的生存问题。
(五)完善金融风险投资体系
建立财政部分出资、银行资金参与的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同时,积极支持、鼓励建立各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公司,通过招股、发行债券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广泛吸纳居民投资、社保资金和引进外资,以建立规范运作的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最终建立以商业性为主导的风险投资体系和投资机制。
(六)明确高校与企业的两个主体地位
高校是知识创新主体,提出成熟或先进科技成果是它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成果转化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以向高校主动提出技术成果需求和产品需求为目标。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提升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相应的特长。
四、加强课题管理,适应市场需求
市场风险是影响企业吸纳高校科技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改变以往的项目立项方式,以市场应用开发前景为导向,提高企业在高校科研项目中的参与度,从源头上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吸纳高校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一)把好项目立项关
任何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立项,必须要求实施人中至少应包括一个企业,企业参与项目研究可以以技术人员参加或按比例追加研究经费,企业、高校和主管部门共同确定成果知识产权的行使方法。
(二)把好项目结题关
任何应用型项目必须以在企业的中间实施作为结题的条件,或至少由一家企业提出工艺应用性或经济效益报告。
(三)把好项目评审关
要求项目评审、实施、鉴定等各环节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以该项目是否适宜工业化生产、能否取得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评审、鉴定的重要指标。通过强化企业的作用,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市场适应性,有效调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成立专项资金,完善经费管理
(一)提高科研经费投入比例
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应努力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使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比例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比例。提高高校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高校科研经费中的比例。
(二)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政府应当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资助、科技成果转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奖励等。
(三)调整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很多企业没有获得过政府科研基金的支助,因此提高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支助力度势在必行。建议根据国家有关科技项目资金管理的政策,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调整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鼓励科技人员承担重大和重点横向科研项目,对重大和重点横向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给予政策性优惠和支持。
(四)改革人事考核制度,建立成果转化机构
由于高校科技成果种学术水平,轻市场前景,导致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针对这一现状,为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高校科技成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1)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
建议高校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等,负责校内外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信息的搜集与沟通,负责组织学校相关单位或研发团队开展成果转化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产生的技术股份的管理等相关工作。
(2)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兼职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转让职务科技成果的收益主要用于改善科研条件和奖励科学技术人员。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单独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对科技成果转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及科研人员。
(3)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人事考核评定指标
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并在职称晋升上单独下达指标。对教师知识产权转化比例提出要求,达不到要求的在教职工考核和绩效发放上予以体现。
(4)改革职称评定考核制度
在职称推荐中,增加成果转让、成果服务及成果产业化等权重,并将科技成果是否成功转化作为该研究人员职称评聘定的重要依据。在年度考核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各单位、各部门和个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总之,要加快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合理吸收国内外其它高校的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针对高校和企业实际,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行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观念转变,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转化环境、完善转化机制,积极稳妥地发展风险投资业和中介服务业,形成经济与科技的良性互动、企业与高校的良性互动、学校与科研人员的良性互动,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的良性互动。
参看文献:
[1] 陈国顺. 湖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D]. 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2] 徐鹏杰. 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与启示[J]. 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239~241
[3] 钟鸣. 日本科技中介机构及其法律[J]. 全球科技经济望,1999,(5): 58~59
[4] 李玉清,许朗.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6,(4): 128~131
[5] 邱晓军.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与对策[J]. 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1999,(6): 33~34
[6] 张孝远.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J]. 甘肃社会科学,2003,(3): 151~155
[7] 刘庆贤,陈善忠,黄为民.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3,25(2):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