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农业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准农业市场前景

篇1

—临夏市花木盆景观赏石产业联合会花卉种植情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州委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要指示精神及市委主题教育安排部署。10月14日上午,临夏市科协党支部会议研究决定调研课题,由张俊同志和学会部人员组成调研组深入临夏市城郊镇瓦窑头村花木盆景观赏石产业联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

一、联合会基本情况

临夏市花木盆景观赏石产业联合会由临夏市花卉盆景协会、临夏市观赏石协会、临夏市西郊花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临夏市花木盆景艺术有限公司、临夏市八坊盆景文化艺术协会组成,成立于2018年,现有办公人员10人,联合会成立时间虽然短暂,但运行模式已近7年,该联合会紧紧围绕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农户+协会+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发展花木盆景种植产业。到目前为止,联合会已发展会员153户,示范带动周边301户农户发展种植培育。

二、经验做法

(一)努力规范组织管理,提升协会的实力,顺利实施种植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一步完善联合会《章程》,建立健全了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以“民办、民管、民经营”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下,团结、动员和组织农民及专业户遵纪守法,增加收入,增强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党支部按照“支部领导,协会组织,合作社生产,党员、能人带动,规范运行”思路。联合会依托能人效应,发挥种植大户的示范辐射作用,劳动农户共同发展,增加劳动力就业面,从原来单一的小范围种植转变成以种植为主导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辐射带动附近农户200户,解决300余人的就业问题,会员人均纯收入比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5374元,联合会积极响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号召,协调会员单位积极吸收精准扶贫户,为50多户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依靠技术脱贫增收。2018年,联合会获得甘肃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20万元。

(二)创新种植发展模式,适应市场变化 

协会注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立足种植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做到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转型发展,确保产业始终保持持久活力。一是依靠互联网保障信息通道,反复研究论证市场需求导向,严格按市场需求进行配置产业生产。近年来,停止了一些市场需求弱化的花卉,果断引进了市场看好的名贵玉兰、培植石榴桩、红豆杉、龙柏球等花卉盆景植株。二是联合会重视科普引导作用,全面提高会员的种植技能,走访90多户农户,征求农民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9次,包括电子商务、种植培训等300人次;三年来共组织召开村级现场培训会、技术师范会34次,参加培训人员2500余人次,分发技术资料1700余份。三是及时更新科普知识,学习新的科普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运营模式,将联合会花卉产品营销加入电商平台,拓展服务范国,实现了农商对接,在全市各大型花卉市场及营销点建立营销专柜,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全方位向市民提供休闲观光体验服务, 全面提升了种植产品质量、农户经营标准、协会服务功能。

(三)加强党建引领,助力精准扶贫 

加强党支部战斗堡垒建设,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一是每个党员主动联系2个贫因户结对子进行产业帮扶,强化贫因户脱贫的信心,鼓励学技术,无偿提供技术服务解除其后顾之忧,真正实现“造血”产业精准扶贫;二是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定期查找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法,定期督查完成阶段性帮扶工作任务;三是定期聘请农业农村局、科协领导干部上党课,重点学习焦裕禄、扬善洲等党的好干部先进事迹,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宗旨意识。

三、不足之处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联合会前期建设投入与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相适应,但随着新形势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就产生了协会硬件建设与现代科技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足。关键是联合会党支部引领农村党员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知识不足,导致党员政治理论素质水平整体不高,弱化了党的理论指导实践效果。

四、意见建议

篇2

一、工作目标

依托山—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照发展“农业生态游、山水观光游、休闲娱乐游、古镇观鸟游、宗教文化游”总体部署,结合我县丰富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一条“春季赏花拜佛,夏季漂流探险,秋季采桔度假,冬季泡泉观鸟”的纯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精品线,构筑我县旅游产业新优势。力争全年接待境外游客3200人次,创外汇95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5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2亿元人民币。

二、具体措施

(一)全面规划,认真做好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按照县域经济发展和“打造文化旅游胜地”的总体要求,今年,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要借《山—湖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编制的契机,结合丰富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着手邀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在6月底前编制完成《县旅游发展规划》及《大坝以下镇、三溪桥镇、江上乡旅游总体规划》,并进行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即镇以发展宾馆、酒店、金融、集贸市场、物流超市、娱乐休闲等旅游服务商贸区为主,三溪桥镇以发展农家乐旅游、农家鱼席宴等纯生态农业旅游为主,江上乡以发展生态果园、农家庄园、垂钓场、游乐园、音乐茶座等休闲度假产业为主,从而使我县的规划与山—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相配套,与景区发展相协调。云山企业集团要启动凤凰山桃花园及燕山旅游开发项目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工作。县旅游局要继续邀请天一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吴城古镇旅游区总体规划》。

(二)扬优成势,全力打造旅游新景点

1、积极打造江上乡乐平万亩柑桔生态农业园。江上乡政府要积极做好承接西海温泉项目旅游客源辐射的准备,立即启动乐平万亩柑桔园的建设,铺设好标准的路网,利用群众自发、招商引资等形式开发建设农家庄园、垂钓馆、饭庄、音乐酒吧、茶吧、情侣屋等旅游接待设施,力争打造一个以旅游接待为主,做到“果园里有庄园、庄园里有乐园、乐园里有伊甸园”的精品生态农业园。同时,要全力督促抓好投资8000万元的江上耕源龙王潭峡谷漂流等综合项目的开发建设,切实打造集观光、参与、疗养、探险为一体的山区休闲度假中心。

2、重点推出“云山生态旅游区”。云山企业集团要通过招商引资、土地租赁等方式,继续抓好桃花园景点建设,修建观花亭,推出“桃花源记、桃花运”等人文景点,打造垂钓基地。积极协调,加快以水上漂流为主,综合农家乐旅游、森林体育健身、高尔夫练习场等项目为一体的燕山龙源峡农家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建设,并结合山真如寺、瑶田寺等宗教文化旅游,精心设计、打造云山纯生态旅游区。

3、由燕坊镇政府牵头,按照4A景区的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集观光、度假、参与为一体的美国西部牛仔风情娱乐度假部落景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倾力帮助客商完善项目各项开发建设手续,解决一些矛盾纠纷,使该项目能依法依规健康经营,做大做强,力争全年游客人数达到8—10万人次。

4、县交通部门要在月底前完成路三角乡政府至周坊段的拉直、拓宽及大湖池5.05公里路段路面硬化工程建设,并适时启动易家河景观大桥的建设,建设资金可先动用上级交通部门已拨付的500万元渡改桥项目资金,不足部分通过运作大桥周边的土地方式解决。吴城镇要加强对望湖亭、吉安会馆、豆豉街等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完善仿古一条街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快吴城古镇文化及观鸟旅游项目的开发。

5、镇政府要积极支持宏泰易家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千万元的易家河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的开发建设。同时,要依托庐山西海温泉国际度假村的客源市场,尽早编制修建性详规,有序开发建设旅游商贸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其它各有关乡(镇、场、企业集团)要充分利用好农家庭院、果园、鱼塘等农业生态资源,开展好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与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按照农家乐旅游接待的要求,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环境卫生,打造一批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乡村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旅馆。

(三)广泛促销,积极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县旅游局要积极打造并隆重推出纯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精品线,努力做好客源市场这篇文章。

1、加大与南昌、及省外旅行社和宣传媒体的对接,大张旗鼓地搞好旅游宣传造势工作。

2、以镇易家河、江上乡乐平、云山集团新民、三溪桥镇金鸡垅4个柑桔休闲基地为依托,在国庆节前后举办好县首届柑桔采摘节,再创我县旅游发展新高潮。

(四)严格管理,继续推进艾城至山—湖风景名胜区公路沿线的资源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

山—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的一张旅游名片,是对外形象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支点。为了积极支持景区做大做强,成为全市大旅游的精品点,今年,继续推进316、105国道及公路景区沿线的资源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

1、全面启动镇集镇区的改造。以驻镇的柘电有限责任公司和水电工程局改造项目为主,加大投入,打造新型旅游商贸集镇,力争4月底前有一个看得见的变化;继续完善沿河路旅游商贸区基础设施建设,5月底前完成沿河路人行道彩色地面砖铺设、排水设施、休闲小区及河边护坡和修河景观带建设工程;督促修河漂流和农家大院项目在4月底前完工投入营业。艾城、虬津、江上、白槎、三溪桥5个镇要继续抓好集镇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作,并建立镇容镇貌长效管理机制。同时,督促风景区管理部门建立风景区垃圾处理站,确保景区环境卫生。

2、景区公路沿线两旁100米范围内(含云山企业集团管理的土地范围),以及三溪桥镇杨垅村至湖附坝景区的建设规划,由县建设规划部门统一管理。所有农民、居民一律不准在景区公路沿线两旁100米范围内私人建设新的民房;原已建设的民房需重新改造的,必须另行选址在100米范围以外,并依程序向县规划、国土部门申报,在办理了相关规划用地手续后,方可建设;属旅游、商业开发和集镇建设项目的,也须经县旅游、规划、国土等部门批准。三溪桥镇杨垅村至湖附坝景区沿湖边外侧500公尺以内一律不准有新的建设项目。若违反此规定,将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在景区保护区域范围内一律不得批准采矿采石,不得批准建设小水电站。

4、凡是在景区公路沿线两旁设置旅游宣传广告牌的,须事先向县旅游部门提出申请,然后报请县规划、公路、工商等管理部门批准。

三、组织保障

为确保今年旅游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要围绕全县旅游发展总体思路,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统一管理。各有关乡(镇、场、企业集团)和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密切配合,分工协作,责任到人,确保完成全年旅游工作任务,以推进我县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篇3

今年1月6日,国务院对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成效明显的全国20个市(州)、20个县(市、区)给予表扬,安顺市作为贵州唯一地级市获此殊荣。

2015年以来,安顺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重大政策措施,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切实增强、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进步,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这年,安顺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5.9%,比“十一五”期末上升将近1个百分点。实现生产总值625.41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0亿元,同比增长30%,位列全省第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9.86亿元,同比增长19.5%,居贵州前列。

稳增长:关键是稳投资

3月11日,贵州汇景纸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纸尿片和卫生纸正在进行生产中。

公司董事长陈金专喜忧参半。忧的是:公司产能不足,年后投产不足一个月,订单已排到一个星期后;喜的是:今年一二月份,公司产品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5%。

贵州汇景纸业有限公司是镇宁自治县2012年招商引资引进的重点项目,曾创造了“当年引进、当年建成投产”的“镇宁速度”。经过三年发展,汇景纸业已成长为贵州省最大的生活用纸产品生产企业。2015年,公司产值达2.6亿元,公司生产的系列纸品已销往贵州各地及部分省市。

汇景纸业公司只是安顺实现经济稳增长的一个缩影。2015年,全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安顺面临的压力不小。过去,煤电行业长期主导安顺市工业经济。受煤电行业不景气影响,稳增长任务尤其艰巨。

是什么在拉动安顺经济快速奔跑?

是投资。投资一直是安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多次强调,稳增长的关键是稳投资,稳投资的关键是抓项目。

为了盯紧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安顺市领导班子去年一年内召开169次专题会议,带队417次到现场办公;最大限度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只为全力推动重大项目早日落地、早日开花,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优长板。持续扩大旅游产业的设施和服务投入,百灵希尔顿、万绿城铂瑞兹、葡华等一批高星级酒店建成营业,新增云峰八寨文化旅游区等一批国家4A级景区,举办一系列品牌节庆和国际赛事,为美丽安顺风行天下再加一把火。

――补短板。“破冰”投融资体制,率先在全省成立PPP中心,出台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拉动社会投资。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市”,破解农业发展资金难题。

2015年,安顺市实施455个省市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00亿元,增长27.5%。

调结构:产业结构提质增效

3月12日,首届龙宫山地赏花踏青季暨第十四届龙宫油菜花旅游节在龙宫景区开幕。

“太舒服了,安顺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当天,来自上海的游客吴先生说,跟四五年前相比,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景区管理服务都已经“焕然一新”。兴奋的吴先生举起相机拍个不停。

曾经,安顺旅游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坐拥黄果树瀑布、龙宫两个5A级景区的安顺旅游综合收入和增速在全省的排位曾一度处在全省中下游。

如何蜕变?成立景区管委会单独管理,景区提升发展,责任主体明确。

随即,黄果树智慧平台建设启动,随着中心数据机房、云门禁等系统建成,由220个覆盖景区高清智能视频组成的监控、救助及分流系统投入使用。

同时,与天猫、携程、途牛等旅游电商平台开启交易数据共享。即使是游客爆棚的节假日,也只需拿身份证在检票口的门禁上轻松一扫,两秒钟即可完成验证。

如今到黄果树旅游,不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提前预订门票和房间,甚至连车位也可预留。

华丽转身之后的安顺旅游业,吸引游客纷至沓来。3月12日这天,上百名山地越野运动爱好者齐聚龙宫,自行车赛、越野跑赛、皮划艇赛也先后拉开。主办方还精心准备了“游黔西山地胜景,写你我霞客游记”梦幻龙宫杯有奖征集大赛和“梦幻龙宫・自由花海”手拍大赛。

――这是安顺推动旅游升级的又一动作,这是安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的又一成果。近来,安顺以黄果树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升级改造龙宫龙潭、漩塘景区和格凸河户外休闲设施,建设云山屯、本寨、天龙大屯堡旅游景区。一个升级版本的大旅游大产业呼之欲出――以黄果树、龙宫为重点的旅游升级版成效显著,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5%。

不仅如此,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说,针对“旅游提质”,安顺未来五年,将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把安顺的景点串成一条“项链”。

当然,快速发展的不仅是旅游业。调结构,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升级并行。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安顺通过推动产业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结构提质增效,调整为14.2:36.6:49.2。

农业发展方面,安顺市积极整合各部门的涉农项目和资金,推进“乡乡镇镇建园区”工作,使农业园区成为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主阵地。2015年,安顺市重点发展的18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完成投资84亿元,完成总产值154亿元。截至去年底,安顺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升至七成。

工业发展方面,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和“双服务”行动,工业经济的结构逐渐趋优,效益增强,煤电行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下降至37%,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21.3∶78.7,大数据、新医药大健康、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惠民生:精准扶贫使百姓过上好日子

3月11日,普定县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水落洞村50岁的苗族村民杨华富在溪边放牛。看着自己喂养的30多头黄牛越长越肥膘,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杨华富在外打工多年,为照顾老人他回到了村里。得益于精准扶贫项目支持,他办起了养殖场:乡里为他提供养殖技术等扶植,贵州省总工会给予他10万元扶贫资金。

看到市场前景不错,老杨扩大了养殖规模。这不,总投资40万元,占地1200平方米的新养殖场刚刚竣工,即将投入使用。

“新建的养殖场能养120头黄牛,一年赚二三十万元不成问题。”老杨说,“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

在猴场,像老杨这样通过精准扶贫项目增收致富的不在少数。

猴场苗族仡佬族乡2.6万人,耕地面积仅1.5万亩,有1.3万人属贫困人口,是贵州省100个一类贫困乡之一。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猴场抢抓精准扶贫政策,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模式。

“1:1”资金滚动扶贫,是猴场摸索出的精准扶贫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针对养牛项目。按照“本地牛与杂交牛相结合,瘦牛育肥与母牛繁殖相结合,大户示范带动与散户养殖相结合”的办法,农户根据自身情况向乡政府提出申请,通过评审后,申请户自行购牛,再由乡评估小组对农户所购牛的价格进行评估,申请农户与政府签订贷款协议及承诺书后,政府按照“1:1”的资金扶持,将所购牛价的一半资金无息贷给农户,资金一年一回收,次年重新评估后再帮扶。

“‘1:1’资金滚动扶贫模式确保资金长期滚动使用,让想发展、能带富的农户得到扶持。”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仅在政策开始实施的2014年,猴场乡就已经通过“1:1资金滚动补贴”模式共养殖优质牛213头,发放无息贷款100万元,受益农户66户322人。

光靠养牛无法带动更多农民致富。为此,猴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总基调,以生态产品、绿色产品为特色,以扩大、提高传统种植特色产品的规模及品质为目标,探索出了统一购买种子或种苗的“统购补贴”模式、“自购补贴”模式、“分级分时补贴”模式、“小额贷款”等多种扶贫模式。

篇4

关键词:精准扶贫;旅游扶贫;精准识别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26905

1引言

贫困是全球各国共同存在的世界性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和2015年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到目前为止,仍然有7000多万人的农村贫困人口,并广泛分布于西部农村地区[1,2]。党的“十”后,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阶段,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打A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3日)中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其中强调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3]。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启动2015年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开办司发[2015]61号)中提到,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560个贫困村作为试点,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贫困户受益”为原则,旅游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致富与脱贫的重要方式[4],全面开展了贫困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试点工作。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人口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旅游扶贫对象、旅游扶贫项目进行精确辨别、区分的过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系统运行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扶贫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甚至对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的目的就是要将乡村旅游扶贫的目标对象准确地识别出来,即确定哪些贫困地区适合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哪些贫困人口适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及适合开发哪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5,6]。本文以贵州省松桃县乌罗镇桃花源村为对象,从扶贫开发条件、目标人群和扶贫项目识别三方面研究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识别体系,以期为旅游扶贫为目的的桃花源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保护提供理论、数据和方法的技术支持。

2研究区概况

桃花源村原名冷家坝村,地处梵净山东北麓,介于东经108°45′35″~108°49′10″,北纬27°55′40″~28°0′30″之间,是尚未开发的深山小寨,距松桃县城80 km,乌罗镇20 km,江口县城40 km,印江木黄镇40 km。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中低山为主,少部分丘陵、盆地和河谷阶地,境内以变质岩为主,河流穿村顺流而下,两边高山突兀,其间分布着许多小溪流,水质清洌甘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由于域内峰恋起伏沟谷交错,大部份地区遮蔽度大,日照较少,太阳辐射偏低,具有冬少严寒,夏少酷热,无霜期长等特点。常年四季恒温,多年平均温度在15~19℃之间,空气清新,每立方米空气中富含30~35万个负氧离子,有“天然大氧都”之称。辖13个村民组447户1287人,有“梵净第一水乡”的美名,是梵净山旅游胜地最后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2014年11月,桃花源村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环保部、住建部、农业部、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列入第二批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重点村。2015年10月,桃花源村被选为我国560个旅游扶贫试点村之一。

3旅游扶贫资源条件识别

3.1旅游资源条件识别

旅游扶贫是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通过扶持旅游业的发展,以达到扶贫的目标。贫困地区能否通过旅游开发脱贫致富,不仅取决于贫困地区本身经济状况,还取决于外部援助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居民收入水平和旅游欲望。因此,在贫困地区实施旅游扶贫首先应当摸清该地区的旅游扶贫资源条件,进行旅游市场分析、旅游发展条件分析以及旅游扶贫潜力分析资源条件进行识别,以确定该地区是否具备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能否通过旅游扶贫开发达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目的,同时找出旅游扶贫开发条件存在的短板[7]。

旅游Y源是开展旅游扶贫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品位与规模状况直接决定了旅游扶贫开发的可能性,同时还决定了旅游扶贫的开发力度及资金投入的多少。因此,贫困地区在进行旅游扶贫决策时,应该首先对其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确定其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能否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能产生多大的吸引力,是否具有开发价值,地区是否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以及在旅游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8]。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规范,对乌罗镇桃花源村全村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经调查,其旅游资源共涵盖了地文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主类16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表1)。

3.2旅游资源评价

3.2.1旅游资源数量较丰富,类型较齐全

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总量丰富,涵盖了地文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主类、16个亚类和31个基本类型,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数量上较丰富、类型较齐全,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资源基础。

3.2.2景观多样,物种繁多

桃花源景区生态环境独特,景观多样,物种繁多。有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古朴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黔金丝猴、豹、白颈长尾雉、大鲵、穿山甲、猕猴、黑熊、红腹角雉等国家保护动物;有冷杉、珙桐、黄杨林、香果树、水青树、白辛树、黄莲等国家保护植物。

3.2.3资源组合齐全、地域合作强

从地域合作和联合开发来看,桃花源景区的旅游可以联合江口、印江及松桃其它旅游点,利用其开发的旅游物的知名度,结合其它旅游地优势旅游资源,以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建立山野生态休闲游的互补项目,开辟自己独特的旅游路线。

3.2.4科学文化价值高

桃花源景区作为中国历史上“川楚之民”最早进入贵州朝靓梵净山宗教朝圣的梵净东线古道必经之地,拥有约600多年的“朝山文化”,对了解贵州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科学考察、历史考古的好去处。乌罗镇桃花源景区是黔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场所。黔金丝猴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中国特产动物,被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度最高级别保护动物。野外种群数量只有750只左右,仅分布在梵净山保护区内,是中国特产的三种金丝猴种中数量最少、分布最窄、濒危度最高的一种,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3.2.5气候怡人,有利于生态养生疗养

景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2℃,最热月是7月,平均气温为24.7℃,温和凉爽,乃避暑胜地。该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少严寒,夏少酷热,同时景区环境优美,植被覆盖率高,峡谷、河谷内溪水潺潺,青藤缠树,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未遭到破坏,再加上桃花源村产业以农业、养殖业为主,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项目区拥有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加上森林小气候等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生态保健、疗养度假的良好场所,非常有利于开展生态疗养旅游。

3.2.6户外体验探险的最佳目的地

景区内的原始林带和无数的山溪飞瀑都是开展户外探险旅游产品的理想场所。原始森林古木参天,幽远深邃,适合开展定向越野、野外生存;峡谷溪流可开展自下游向上游的溯溪活动;高而不险的瀑布可开展滑瀑、溪降。

3.2.7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具有一定难度

景区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禀赋并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但一直处于未开发或开发起步状态,外界知名度相对较低。且目前旅游服务设施缺乏,配套不足,区内高差较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利,面临周边诸多竞争者。加之,景区位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旅游区的旅游发展,同时项目区还必须考虑防洪要求,旅游项目开发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要使之真正转化成为市场优势具有一定难度。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4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

4.1贫困人口现状

桃花源村辖13个村民组,共447户1287人,劳动力有400~500人。其中贫困户60户,贫困人口198人,占全村总人数的15.38%。全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的占40%,贫困人口中具有小学、初识字的共69人,占村总人数的5.36%,文盲或半文盲共为32人,占村总人数的2.49%,全村贫困人口人均受教育为7.17年。2015年,全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1000元左右,远低于乌罗镇划定的2673元和国家划定的2800元的贫困线。其经济来源结构中:种植收入占8%~10%,林业收入占2%,外出务工收入占60%~70%,其他收入占10%~20%(主要是农家乐)。

4.2贫困原因分析

4.2.1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农业生产

桃花源村属梵净山东麓地带,海拔多在700~1400 m,属变质岩中山区。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地形主要以山谷为主,地层走向南北,倾角大于35°,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 不利于农业生产。

4.2.2土地资源少,人地矛盾突出

根据实际调查,结合土地利用数据等资料,区域国土面积2287.68 hm2,其中耕地101.77 hm2,仅占区域国土面积的4.449%,区域耕地少。据资料统计,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093 hm2,而桃花源村人均耕地面积0.079 hm2,比全国人均数少0.014 hm2,耕地少是该村群众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受历史、地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当地农民婚育观念陈旧,“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所以区域人口增长较快,越穷越生、越生越垦的恶习使得原本就有限的土地大幅度缩减,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匀使得人口、耕地矛盾更加严重。

4.2.3自然灾害严重

桃花源村时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农业气候灾害如倒春寒、秋季低温、暴雨、洪灾等。区域人均耕地面积原本就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户收成本来就少,基本处于半自给的生活状态,如遇以上自然灾害,会造成农业减产减收、养殖业瘟疫等。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等,都极有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另外桃花源村的集雨面大、汇流时间短、洪峰过境破坏性强,如2015年就遭受了强大的洪涝灾害,冲毁了道路、桥梁、房屋,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2.4交通条件落后

2011年之前,松桃乌罗镇通往桃花源村的只是简易的通村道路,该区域交通长期处于闭塞状态,且农户居住分散又远离场镇,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2011年10月后,梵净山环线公路建设完成,公路穿桃花源村而过,北达江口,南通印江,虽有效加强了江口、印江、松桃三县循环交通网络的构建,改善了桃花源村交通闭塞的状况,但由于环线公路开通时间较短,且桃花源村长期处于半自给的生活状态,产业基础薄弱,旅游接待条件较差,故乡村生态旅游脱贫致富的条件仍不成熟。

4.2.5文化教育落后,思想观念陈旧

调查表明,该村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2.49%,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7.17年,大大低于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部分村民虽有发展家庭经济的意愿和行动,但因缺“计划、技术与管理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外出打工者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另外部分村民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部分贫困户甚至还有严重的依赖思想,等、靠、要国家的扶贫救济思想严重。文化教育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更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2.6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二元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广大地区收入较低,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入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贵州省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失,呈现老龄化趋势。据调查,村内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 37.30 %。对于缺乏劳动力或家庭成员中有年老或残疾的贫困户而言,其农业生产能力有限,很难通过农业生产等方式脱贫,需要政府和社会救助。

4.2.7慢性病发病率高

农村地区因其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和农民对健康的不重视,导致慢性病发病率高,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骨关节病、腰椎疾病、眼科疾病等。这些慢病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在绝大多数农村的村卫生室,都没有相关的检查医疗仪器。而且随着医疗用费的增加,这些慢性病不仅花光了农民的所有积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劳动力。据调查,在桃花源村71户贫困人口家庭中,就有21户是因为家庭中主要劳动力患了慢性疾病丧失了劳动力。

4.2.8制度性的限制

从桃花源村现状来看,基本上还处于封闭的经济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长期收入水平很低,处于贫困状态的地区和人们,其储蓄和购买力都不足,以致于投资不够和投资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

4.2.9产业关联性差,结构布局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

一是该区域耕地少,且山地高大,地形破碎,气候温凉,雨多雾少,日照不足,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该区域土壤的主要生产问题,一方面是山高水冷,光照不足,土温低;另一方面是土壤质地粗,耕层浅薄,陡坡田土多。加上长期的交通闭塞,农民长期处于自给半自给的生活状态,无主导产业带动经济。二是桃花源村位于梵净山东北麓。一方面区域耕地少,农作物经常受到动物餐食,农民收成不佳,故难以形成规模的传统农产品产业。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区域属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范围,不允许开发,且地理位置偏远,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

5旅游扶贫项目识别

5.1旅游扶贫项目识别

旅游扶贫就是把旅游和扶贫结合起来,以扶贫带旅游,以旅游促扶贫,最终达到旅游、扶贫双丰收的目的。旅游扶贫不是救济式的资金援助,而是采取开发式的扶贫思路,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开发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消费日趋丰富多样,“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看农家景”也成为农村的一景,近年来,农家乐作为一种旅游消费方式已快速兴起,并受到游客的欢迎和市场的广泛认同,它顺应现代旅游业发展潮流,适应旅游者实现旅游消费需求,在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实力。因而在桃花源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宣传当地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它还可以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的收入,并带动当地建筑、餐饮、住宿、农业产品和手工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整体素质,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扶贫。

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在梵净山景区的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科学开发桃花源村旅游资源,将旅游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将旅游项目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全面发展农业、种植养殖业、竹制品业和乡村旅游业,开发休闲、观光、度假、娱乐与养生等体验感受旅游活动,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结合,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旅游扶贫。目前桃花源景区在梵净山旅游业发展的带动和影响下已有不少村民自主经营乡村旅游,利用当地资源从事农家乐、冷水观光养殖和竹工艺品加工等旅游活动,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2)。

5.2桃花源村贫困户脱贫潜力分析

根据贫困人口统计信息和表2所罗列的旅游发展模式,再结合桃花源村贫困的根源来对桃花源村贫困人口(户)脱贫潜力进行分析预测。打好“国家十三五扶贫攻坚”战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改革扶贫思路和方式,变“输血”为“造血”,结合规划设计的旅游发展项目,全村60户低保户,采取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方式,建立定点、定人、定项帮扶政策,实行“一事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模式。通过参与到旅游服务业和农业产业活动中,使农户达到增收目的。预计到2020年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有51羝独Щ人均纯收入将达到6000元以上,收入高于国家划定的贫困线;9户贫困人口因其缺失劳动力不能从事旅游服务工作,但是可以通过国家扶贫资金的资金补助和发放小额贷款,通过村委会和直系亲属帮扶使其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实现整体脱贫。

6结语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提高旅游扶贫精准化的基础,是实现旅游扶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前提。桃花源村作为旅游精准扶贫试点村,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旅游扶贫实践中,开展桃花源村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有效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桃花源村旅游扶贫效率和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由于旅游扶贫是一种典型的产业扶贫,其识别内容既包括对旅游扶贫目标人群的识别,也包括对旅游扶贫项目的识别。本文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对松桃县乌罗镇桃花源村的旅游扶贫资源、人群及项目精准识别的探讨,是对如何提升我国旅游扶贫精准化的积极探索,以期对未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参考文献:

[1]

刘解龙, 陈湘海. 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98~104.

[2]邓维杰. 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 农村经济, 2014(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R].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

[4]何茜灵, 宋亮凯. 旅游扶贫试点村背景下旅游精准扶贫调查研究――以葫芦岛市建昌县玉带湾村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5 (6):81~83.

[5]陈秋华, 纪金雄.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5):196~200.

[6]贺东航, 牛宗岭. 精准扶贫成效的区域比较研究[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 (11):58~65.

篇5

一、项目建设再增后劲。由外商张林先生投资5000万元,在市经济开发区南区华友标准厂房内创办的市林诺工贸有限公司防火门生产项目作为2014年农业招商项目建设已顺利投产,该项目固定资产投入5000万元,2014年元月份正式投产,经营范围是A类防火门、木质防火门生产、加工、销售。预计年生产防火门50万套,产值3000万元,年利润500万元,市场前景广阔。

二、基地建设再建新功。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建设体系要求,重点建成了镇千亩双季水稻标准化示范基地。一是以种粮大户范长青、付义勇为平台在远景、富强村建成了千亩高产优质双季水稻示范基地;二是巩固和扩大了由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艳秀承建的城西“菜篮子”工程千亩蔬菜基地建设范围今年又新建了百亩大棚核心区并通过市农业局验收合格;三是发展壮大了红光村3万羽乳鸽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合作社运作办法,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土地流转再传捷报。我镇从2005年开始历时近九年时间,探索出一条解决土地撂荒的有效途径,即将农民抛荒和闲置的土地向种植大户和种田能手转移,这样既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老百姓又得到了实惠。截止到今年12月31日,全镇共流转土地面积11826.03亩,比上一年新增700余亩。其中耕地9659.03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23608.52亩的40.9%,林地2167亩,占全镇林地面积12万亩的1.8%。

四、品牌创建再创新绩。重点是培育辉祥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幕埠山”商标品牌的提升工作。碧野与华宝裕农两个农机专业合作申报的大米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都得到江西省农业厅和农业部的认定,并颁发了证书。

五、合作组织再生新丁。2014年,全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分别是:市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市羲达机械防治专业合作社和市碧野粮油专业合作社。新增家庭农场9家,分别是:市利丰牲猪养殖家庭农场、市浩园养殖家庭农场,市新祥养殖家庭农场,市镇老明养殖场,市景宏养殖家庭农场,市盛宏养殖家庭农场,市兴牧家庭农场,市圣华畜禽养殖家庭农场,市清新养殖场。

六、新农村建设再上台阶。2014年,我镇共建设了远景村山里卢、(17)组,先锋村江家垅(5组),嵋光村嵋光6组,繁荣村湾,村高家山和富强村老屋雷7个新农村建设点,涉及6个行政村,7个村民小组,301户,1266人。从效果上看,全年村点建设的整体成效和建设水平都要好于往年,群众反响良好。截至目前,全镇共完成改水301户,改厕301户,清淤沟渠达4.2公里,拆除空心房265户,面积31800平方米,改房301户。乡镇建立了垃圾填埋场1个,购置了垃圾运转车7台,建成焚烧炉7座,聘请了专职保洁员7名,配齐了环卫清扫工具,制定了保洁员工作职责、集镇卫生管理制度、店面门前三包等管理机制。全镇农民自筹资金达到180万元,其中省级点自筹资金130万元,省级自建点自筹资金50万元。各村创建了农民文化活动室,赤岗高家山在用地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投资5万余元建设了一处占地近300平方米的群众健身文化活动广场,购置了篮球架、10套健身器材,该广场的建成为社区居民乃至镇区居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健身的场地,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七、信息化工作再举新措。2014年,我镇新建了三农网络电子显示屏2个,面积达10多个平方米;新建高音喇叭13个,覆盖全镇13个行政村。目前全镇共有农村信息化中心站1个,信息化工作点共计10个,其中合作社2个,2013年建设点3个,2012建设点5个。各点工作开展正常,制度健全,信息及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农产品销售、技术服务起到了促进作用。

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bcash”为你整理了这篇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是农业的重要路径,是客观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为深入了解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深化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根据2020年区政协工作安排,区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与宗教委员会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瓦屋乡、桐木坪乡、坝黄镇、川硐街道等地的园(坝)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区直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村负责人及政协委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并收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区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工作,将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农产业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公司+旅游+农产业扶贫”“旅游+产业+电商”等模式,成功提升了当地旅游吸引力,通过安排就业、带动当地特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开发农家乐等方式,成功带动周边数万名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造了铜仁文化旅游扶贫样板。先后评定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示范点2个、星级农家乐12家、旅游村寨8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客栈1家,川硐街道板栗园村列入首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生态农庄、农业观光园、采摘篱园、休闲垂钓园、水上乐园、自驾营地等旅游业态齐全,每年10余次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精彩纷呈,大明边城灯会、路腊樱花节、瓦屋油菜花节、桐木坪李子节、路腊荷花节等独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已凸显品牌效应。2017-2019年全区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带动困难群众吃上“旅游饭”7800余人,为助推我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园区功能日渐完善,助推农旅同步发展。全区各农业园区按功能划分,建成了和平、坪茶、司前、老麻塘等8个坝区,将坝区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实现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共享,以园区旅游带动坝区增效、以坝区产业促进园区提质。同时,用好用足坝区利好政策,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了坝区综合功能。瓦屋探索“园区+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园区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文旅农”一体化特色彰显,瓦屋乡“边贸小镇·黔东花海”被被评为“贵州十大最美油菜花农事景观”。

(二)园区景区化全面提升,“农业+旅游”融合推进。从经济、生态、旅游方面着手,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样板达标坝区为目标,万亩油茶基地、白水贡米生产基地、3000亩香菇小镇基地、精品水果基地等建设有序推进。全力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相继组织注册“碧江白水贡米”、“聂大姐酸豇豆”等商标,全区农产品市场逐渐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同时,通过推行“春赏花、夏体验、秋采果、冬度假”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更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三)农旅一体化效益凸现,乡村振兴未来可期。以打造城市后花园为目的,云场坪、漾头、瓦屋、六龙山组团式发展,形成了路腊、茶园山、克兰寨等一批精品旅游村寨。百花渡景区通过产业规划,以景区作为核心,带动周边村寨经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大棚种植等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百姓增收。范木溪“树蛙部落”精品民宿的成功打造,极大提升了我区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水平;积极抢抓省“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机遇,板栗园村被评为贵州省“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此外,还通过精心组织川硐板栗园村申报中国美丽乡村,滑石白水贡米申报贵州乡村特色产品,成功举办桐木坪桃李采摘节、云场坪樱花节等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形成了一大批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前往旅游消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了保证。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统筹不够,缺乏合力推进机制。目前,全区还缺乏统筹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组织领导缺位,战略定位不明晰,缺乏农旅融合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部门联动不足,有的乡镇还未能很好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根据总体规划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发展旅游项目,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氛围不浓。

(二)发展后劲不足,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园区农业生产景观化、产业发展旅游化开发不足,园区“农旅+”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农业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在特色彰显不够,乡村旅游“农(农业)、俗(民俗)、情(风情)、趣(趣味)、真(自然)”等方面特色体验没有充分体现。同时,各乡镇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基本都是农家乐、农业示范园和生态观光园,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对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文化景观等独特性资源的深入开发,农旅一体化发展后劲不足。休闲农业观光点还处于“盆景”状态,规模尚小、开发水平低、景区特色不明显,不能串点成线。

(三)资金投入有限,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大多数农业园区起初都是从农业的单一角度去进行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以致在园区的功能分区、布局上不合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资金保障有限,园区路网、游览步道建设不符合旅游要求,等级低、标识标牌不规范。多数园区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路标、厕所等旅游综合服务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广平台等现代化设施不完善,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

(四)主体培育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保障。农旅融合的主体包括农民、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目前我区农民外出打工的比例逐渐提高,留守劳动力数量有所下降,且留守人口年龄普遍较大,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地方特色、人文风情不够了解,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同时,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乡村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和优秀旅游服务人员欠缺,普遍缺乏领军式的、有实力的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阻碍了农旅融合的进程。

(五)融合程度不高,助推脱贫的潜力亟待挖掘。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对推动产业就业增收、集体经济分红增收、农家乐民宿带收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带动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增色、农业增效、生态增优、文化增智方面的潜力,需进一步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实现生态宜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蓄后劲。同时,在旅游推介、宣传营销方面不够,还缺乏有效的宣传信息平台。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政府统筹,建立农旅融合保障机制。将农旅一体化发展作为惠民利民的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农旅融合工作推进机制,写好大农业+旅游这篇大文章。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农旅一体化发展领导组织,建立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抓实农旅产业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业态培育、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整体谋划,加快形成“以旅强农、产业互助、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二是强化联动服务。组建农旅融合发展工作专班,推行联席决策服务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设立农旅一体发展项目“绿色通道”,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要求,多领域宽范围协同推进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三是制定发展规划。根据《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高标准编制《碧江区农旅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地方实施意见,落实专项政策措施,为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定位,使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步入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

(二)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农旅融合特色亮点。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走乡土化、差异化、规范化农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明晰好路径。坚持“产业打底、旅游增收”的农旅融合发展思路,依托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促进传统农业提挡升级。二是打造好品牌。着力实施农旅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全面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族文化,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宜业宜游、各具特色的生态农旅观光项目,发挥品牌效应。三是实施好试点。立足地方特色,开展试点先行。着力抓香菇小镇、传统村落、农业公园的农旅融合试点,力求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国。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旅融合配套设施。一是加大农业旅游景区(点)及沿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设立“农旅融合专项基金”,整合美丽乡村、扶贫开发、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涉农资金项目,推动社会资金、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进村发展农旅产业,推动农旅融合的快速发展。二是规划建设一批符合标准要求的旅游交通道路,使沿线景点连成片、串成线、形成一条“珍珠链”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完善游客接待中心、供排水系统、电力系统、食宿条件、园区景点内部路网步道、公厕、交通标识、停车场等内部配套设施建设。

篇7

摘 要:精品农庄的发展,可带动经济的发展,为农庄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针对精品农庄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列举多个例子剖析了其发展模式、发展优势、发展特色以及改进措施,从而提出了现代精品农庄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建议。

关键词:精品农庄;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6)22-0035-04

精品农庄,是一种以地方特色自然资源或者人工建设为基础,结合现代农业的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特点,打造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旅游、教育等需求的农庄,其是以精细化的市场作为突破点、以农庄特色作为赢利点、以满足少数人的需求为目的。故而精品农庄的建立,着力于特色建设。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庄发展方式,精品农庄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点,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精品农庄的设立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在城市中心也可以建设,既可为都市忙碌的上班族提供闲暇时的安宁之地,又可为小朋友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诸如此类,精品农庄将会开创一条新的农业发展道路。

1 精品农庄的发展现状

当前精品农庄仍处于一个试验阶段,仅作为概念被提出,尚未进入实质开发阶段,且概念定义不清晰,目前国内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与之相关的研究课题与内容也较少。但与之相对应的休闲农庄则被很好地实践与发展,全国多个地方已建立休闲农庄试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2 实例与问题剖析

2.1 以优越独特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发展精品农庄――以云南红河州弥勒市为例

①发展模式 依据云南弥勒市优越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精品农庄,如在城郊建休闲观光、采摘瓜果的体验庄园;在昆明公路及县乡公路沿线和城市面山建绿化景观休闲康体、水果园林苗木庄园;在甸溪河沿岸构建甸溪河流域生态观光休闲康体乐园;沿葡萄观光打造葡萄精品庄园、酒庄(酒堡)、文化旅游光观中心、广场展厅、景区;构建综合体;在南盘江地热谷地带打造石榴、芒果、柑橘等水果精品乐园;在弥勒市境东西两山高海拔地区打造温带冬红桃、核桃、杏等特色农果庄园和三七、重楼、灯盏花、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加工保健庄园;在西一、西三以原始生态森林资源、革命老区、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教育和生态风情旅游庄园;在弥勒市中部蔬菜主产区打造万亩莲藕、韭黄、芦笋高原蔬菜精品农庄;在草地资源丰富的山坝区建设特色养殖生态循环农业庄园;在水坝库塘建渔业水产养殖垂钓休闲农庄。

②发展优势 a.自然资源。弥勒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依山傍水,深处少数民族腹地,独特的文化气息以及农业优势品牌――云恢290、红烟、红酒、红糖、红排骨、莲藕、芦笋、韭黄等,都为其发展精品农庄提供了先天条件。

b.政策。弥勒市提出了“品牌立县”、“工业强

县”、“旅游活县”三大战略,旨在打造“中国旅游度假城”,这样的战略定位,为弥勒市精品农庄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更利于当地有信心、有底气地探索精品农庄之路。

③发展特色 a.高原特色。特殊地理位置所创造的特色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促使弥勒市建立精品农庄的一个重要原因。

b.类型多样化。弥勒市的粮、烟、蔗、畜、菜、花、果、药等都囊入了精品农庄建设的范畴中,使得精品农庄更加多元化,各精品农庄的特色也更为突出。

c.盈利模式。一是通过建立特色精品农庄吸引外来游客参观旅游,获得旅游收入;二是通过产品外销的方式,获得产品销售性收入。

④改进措施 a.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对于弥勒市来说,精品农庄的类型虽然多样化,但为了避免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仍应考虑建立一个以弥勒市为中心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整个弥勒市及其周边的精品农庄,形成行业同盟,共享利益,共担风险,提高行业门槛。

b.完善产业链。弥勒市将旅游作为精品农庄的一个发展点,势必要考虑完善旅游业的产业链,同步启动餐饮、住宿的发展,这从另一个方面对精品农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以科教为主要目的的精品农庄――以广东广州市钟落潭白云区蔬菜基地为例

虽然广州市钟落潭白云区蔬菜基地并没有冠名以精品农庄,但个人认为它代表了城市及其近郊以科教为目的的精品农庄的发展模式。

①发展模式 以研究所作为科研依托,借助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力量,致力于发展现代温室无土栽培技术,培育很多与常规作物不同的有特色的作物,其主要目的是用于科研,其次是为高校学生提供参观的机会。

②发展优势 a.雄厚的科技支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汇聚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有着先进的管理技术,对农庄的运行、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农庄发展中的问题可及时纠正;对农庄发展好的地方,可予以发扬和推广,进而推动整个行业少走弯路。

b.政策扶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是省级农科院,国家和地方财政每年都会拨发科研经费,给予财政上的补助;除此之外,国家还在种质资源、品种等的引进方面有政策倾斜,为科研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③发展特色 a.栽培技术。与常规农庄不同,广州市钟落潭白云区蔬菜基地采用的是温室无土栽培技术,以蛭石、砾石、泡沫、锯木屑等为基质,综合水、气、热以及养分的管理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稳产、优质。

b.栽培作物。基于雄厚的科研技术,它所选种的作物为辣椒树、番茄树等,与常规作物明显不同,比如外型高大健硕、果实颜色更加丰富等,不仅增加了观赏价值,而且探寻了作物生长的新规律,为其他科研单位进行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④改进措施 a.宣传力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虽有一定知名度,但对于依赖其建立的广州市钟落潭白云区蔬菜基地很多人并不知晓。因此,若要以此发展精品农庄,则应合理适度宣传,扩大吸引力,博得市场需求者的注意,迎来市场,获得盈利的可能性。

b.扩大规模。广州市钟落潭白云区蔬菜基地的规模,对于科研来说是足够的,但是对于以科教为目的的精品农庄来说还不够。基地中除了现有的番茄、葡萄、辣椒、茄子、红薯等作物外,在科研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应考虑引入其他具有观赏价值的作物,丰富作物品种多样性,通过巨大的产品差异化让精品农庄在以科研为目的的市场上占据有利先机,谋求发展壮大的契机。

c.盈利方式。该蔬菜基地目前是非盈利的,但对于精品农庄来说,盈利才是其最终目的,因此必须开创独特的收费模式,如采取个人收费和团体收费、非假日与假日收费的双线收费方式,获得利润。

2.3 综合性多功能的精品农庄――以广东增城市增城沿江的农场(靠近湖心岛景区)为例

①发展模式 增城市增城沿江的农场(靠近湖心岛景区)着力于打造以“滨江生态,寓农于乐”为主题的精品农庄。它是一种综合性多功能的农庄,借助位于湖心岛景区附近的区位优势,发展建设滨江生态,结合当地静谧安宁的环境,吸引市民前去消费,畅享一隅宁静,此外,该农场将和学校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配备专门的讲解员,为学生讲授作物的生长历程,培养他们对农业的兴趣和探寻自然奥秘的欲望。它的功能定位并不仅仅局限在旅游和科教方面,而且还包括禽类以及水产养殖、烧烤等,计划建设一个完整的精品农庄产业链。

②发展优势 a.技术支持。农学专业的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的农业知识,对作物的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最大化地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同时,农场的管理师傅有着多年的农场管理经验,深谙农场管理之道。且这些学生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当地农场合作,开创了“高校+农场”的新模式。

b.区位优势。毗邻湖心岛景区,面朝增江,背靠青山,晴天的蓬勃之景,雨后的清新气象,都如那蜻蜓点水式的白鸥,在水面上圈起涟漪,让人流连、顿足、驻首。如此美景,为精品农庄的选址加分不少。

③发展特色 a.生态园区建设。划分四季果园、大棚区、露地菜地种植、山地养鸡、田间景观、葡萄园种植区等主题产区,参观者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了解,这样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最有效的服务,而且帮助参观者达到省钱、省时的目的。

b.高效处理“农”和“乐”的关系。建设有自留地、游湖区、烧烤区、儿童娱乐区、跑马场、泥塘活动区、钓鱼区等游憩规划区域,农业贯穿于游玩中,消费者可感受到真切的自然气息。

c.盈利方式。增城市增城沿江的农场(靠近湖心岛景区)的精品农庄将在旅游和科教的基础上,开创自己的品牌门店、微信公众号等产品输出途径,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增加产品的销售收入。

④改进措施 a.争取多项资金投入。建立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精品农庄,其前期的资金投入非常大,唯有雄厚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该项目才能启动起来。为此,在启动精品农庄项目建设之前,必须考虑融资问题。

b.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精品农庄要想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消费者,必须进一步提高其基础设施建设,为精品农庄走向市场谋求一份胜算。

3 现代精品农庄发展的战略意义、建议

①战略意义 a.国家层面。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中国的农村出现空心化、农民外出打工、土地撂荒的现象,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精品农庄在农村的建立,将会提供劳动就业机会、拢聚农村劳动力的回归,同时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与开发自然资源。而其在城市的设立,则会从供给侧方面提供给市民一个全新的、高质量的、高性价比的精品服务,吸引消费者眼球,主动开发精品农庄市场,同时,促使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淘汰发展态势不良的农庄,保存优势精品农庄,激发行业活力。

b.区域层面。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精品农庄,

农庄间联系紧密但又区别明显,则会使该区域具有很强的区域识别特征,不仅有利于该区域的农业发展,而且有利于该区域制定统一的政策措施。如果能够打造出区域品牌,则会使该区域成为一个农业发展新星,其发展潜力难以估量。

②建议 a.从农业产业的发展来看,精品农庄将会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产业基本面,加强农产品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联系互动,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使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完善。

b.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应该鼓励发展精品农庄,在进行有关精品农庄的政策制定时,政府应进行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对新建精品农庄进行补贴和扶植,对精品农庄的品牌进行宣传和造势,提供多媒体、全方位的宣传服务平台,加强市场监管,严控行业蛀虫,同时,国家应积极培养和引进相关的技术、管理和营销人才,为精品农庄打造一支专业的管理营销团队,用专业化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c.从精品农庄的经营者来看,一个先进、有特色、可实施的精品农庄经营理念尤为重要,先进性体现农庄发展的前瞻性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特色代表其产品或服务的独一性、非同质性,可以实施说明了其具有从理论向实践转变的可能性。在产品质量方面,经营者也应该严控生产流程,谨防以次充好、以假冒真行为,提供优质的产品及高性价比的服务。此外,在产品销售方面,经营者应着重考虑2个问题:一是宣传方面,除了传统的宣传方式,还可以考虑展览、论坛、品鉴、推介、竞赛、招商、观摩考察等新型方式;二是销售途径方面,由于农产品易腐烂、不宜长途运输,如何能快速有效地安全送至销售地是关键。

d.从精品农庄的需求者来说,精品农庄的消费对象集中在高收入人群中,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高品质的生活质量。长期以来,消费者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价格高,品质就高,吃着就放心。精品农庄应帮助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基本的食品辨别能力,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带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f.对于学生而言,精品农庄的科教功能将会是一个最大的开发点。该功能的发展应围绕“启发兴趣,开拓思维”,配备以专业的、通俗易懂的讲解,循循善诱,引而不发,为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同时,可以设立一些问答区,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参考文献

[1] 张治华.高端精品农业发展路径探讨[J].农业经济,2015(2):7-9.

[2] 叶柳祥,蓝月相,毛金华,等.云和县”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研究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6):941-945.

[3] 王海军,龙荣华.立足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特色精品农庄――以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为例[J].上海蔬菜,2015(3):10-13.

[4] 司慧迎,段万春.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以云南省弥勒县为例[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22-23,58.

[5] 杨文武.弥勒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245-246.

[6] 薛里图,张治华.以高端精品农业助推宁夏开放型农业发展[J].宁夏农林科技,2014(4)35-36,41.

[7] 王丽娟,陈百生,王慧智,等.浙江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4(10):1 505-

1 510.

[8] 龚建华.弥勒县发展“三型”农业[N].云南经济日报,2011-10-10(002).

[9] 曾翠.学习借鉴台湾民宿成功经验 促进丽水生态精品农业发展[N].丽水日报,2014-08-14(002).

[10] 施俊天,刘益良.山地环境的乡村景观理路――意大利基安蒂地区乡村景观理念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5-83.

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都市农业都市生态型南通模式中心城市

1895年张謇先生奠定了南通“一城三镇”式的“田园城市”,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由中国人自己规划建设城市的一个典范。南通赢得了“田园城市”和“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从此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南通同时跻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市行政区划也作了较大调整,面积由355平方公里增加到1706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扩容在即。为适应“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化沿海发展战略、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突出人居环境、营造生态城市”为基本原则打造现代化都市的要求,南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调研与思考。

1南通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概况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突破城郊地区农业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制约,南通开始发展以鲜活农副产品为主的以商品性农业发展为特征的城郊型农业。南通当年这种商品性农业发展很快,形成了如国内各大媒体竟相报导的百万雄鸡下江南等壮观局面。城郊型农业可以看作是南通市区农业从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过渡形式。

到了90年代中期,京、沪等大城市率先提出了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思路,认为都市型农业是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地区的农业与一般农村地区的农业一样,都应当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正由于都市型农业的内涵为城市地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此后10年中也成为南通市区农业发展的目标模式。

南通随着五城同创活动的开展,城市建设朝着建设清洁型、生态型、宜居型的生态城市发展。农业作为积淀文化传统和提供绿色空间的产业,对于南通保护田园城市和构建花园城市,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和谐统一、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的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网络,从而形成具有南通个性的城市文化与景观特色,都市农业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南通市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就是修缮了一批老的都市园林和园艺项目,保护了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项目,新建了一批新的都市园林和绿化项目,新增了一批都市农产品加工、批发、配送、生产企业,发展了一批都市农业休闲服务项目。

南通在都市型农业发展同五城同创实践的有机结合中,逐步从都市型农业经济或技术角度的农业对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的要求,向打造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而张謇1895年开始实践的田园城市的近代中国第一城要求方面转变,张謇先进的建城理念得到传承,南通城市的独特个性得到彰显,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得到发挥。南通滨江临海,追江赶海、崇和尚创是它的城市气质,包容汇通、敢为人先是它的城市精神,南通从发展都市型农业和五城同创有机结合的实践中,逐步找准了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精准定位,这就是发展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

2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及其特征分析

2.1 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方式

南通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其发展定位是基于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突出人居环境和营造生态城市为基本原则,搞好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工作,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和美丽的花园城市,以及从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的高度,遵循“四位一体、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努力将市区农业全面渗入中心城区,融入长三角大都市带,实现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跨越发展的要求而确定的。其发展模式是结合南通实际的,富有南通特色的、引领时代潮流的以生态、文化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南通模式。它是继续以生态和社会功能为主的德国模式、以生产和经济功能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经济、生态和文化功能兼顾的日本模式之后的又一崭新模式。

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是实现产业基本功能由“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向“生态、文化、生活、生产”的发展序次转变;是实现产业主要产品的“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依序提供向“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同时提供转变;是实现生产方式的个体生产和协作生产方式向社会化生产、集团化运作、个性化服务转变;其本质是强调城市人居与自然的和谐及其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其根本做法是在把南通中心城区建成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的同时,搞引得来、留得住和能发展的集生态型、科技性、产业化、高效益的现代农业项目。

2.2 南通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特征分析

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城市化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对都市化区域农业的一种新认识、新观念,是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精准定位。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下列的鲜明特征:

2.2.1网络式布局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所包括的范围是指城市化地区和周边城乡结合部的农业。它不同于一般的城郊农业,它是在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间隙地带进行生态经济的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和生产经营。它具有圈层性、走廊式和点片状及网格化相互交织的网络式空间结构,使整个中心城区形成人居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系统。

2.2.2多功能开发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对都市型农业的需求,不仅是新鲜、安全、营养和多样化的食品供给,而且还有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彰显文化和休闲娱乐等功能需求。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就是适应这种功能需求转变的发展模式,它全方位地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服务,最优化地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因此,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是生态、文化、生活、生产等多功能综合开发的现代农业。

2.2.3产业化经营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是充分运用高新科学技术的高智能的绿色产业,它尽可能地应用高新科技和现代管理,形成高层次、高品位、高生态性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准农业体系。其生产经营方式明显地表现为高度的产业化经营,培育融生态、文化、生活、生产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实现种养加、产学研农工贸一体化发展,并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城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3 南通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与重点

3.1 南通中心城区园林绿化的目标与重点

3.1.1 南通田园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格局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3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的保护内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以“一城三片”为框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共有濠南、西南营、寺街、唐闸4处历史文化街区,天生港和新港镇2处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要对4处全国重点、12处省级、37 处市级和2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要对40处优秀历史建筑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进行保护。上述保护要体现南通千年古城和田园城市的历史风貌,都市园艺甚至田园风光是必不可少的。1895张謇近代工业遗产若缺少田园风光的映衬将形成明显的“产品瑕疵”。

3.1.2南通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为“二环、五廊、五心、多点”。“二环”:沿通吕运河、海港引河、长江绿化带形成内环;沿九圩港、宁启高速公路、长江绿化带形成外环;“五廊”:九圩港绿廊、通吕运河绿廊、狼山风景区及延伸段绿廊、老洪港风景区及延伸段绿廊、新江海河绿廊;“五心”:濠河风景区、狼山风景区、老洪港风景区、苏通大桥北桥头风景区、进鲜港风景区;“多点”:多处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广场合理、有序分布。同时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江河水系、沿江岸线和人文历史,全力打造适宜人居的生态城市。

3.1.3南通中心城区园林绿化目标与重点绿地建设目标是规划绿地3393.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1.1%,人均绿地12.8 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2739.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9.0%,人均公共绿地10.3平方米。公共绿地布局是,公园分别按3000和 1000米服务半径布置市级、区级公园绿地,方便居民使用,规划市级公园11个,区级公园19个。街头绿地:老城区主要利用闲置、改造用地增、扩建街头绿地;新区按服务半径300-500米的要求规划街头绿地,每处占地面积0.5-1.0公顷。若注意绿化品种和控制楼宇密度,则中心城区将建成美丽的花园城市。

3.2南通市区现代项目农业发展的目标与重点

3.2.1南通市区现代项目农业发展的目标以高标准建设农业基础设施、高起点调整产业结构、高水平推进产业化进程,重点构建“高效精品种植、生态休闲服务、现代农贸物流”三大产业板块,建设“万亩设施种植园、万亩农业科技创业园、万亩休闲农业创意园、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园、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五大农业园区。以2020年建成51000亩城乡融合、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生态环保、辐射周边、惠及三农的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核心区。

3.2.2南通市区发展项目农业的重点区域和产业南通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一是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其区域是港闸区的幸福、陈桥、秦灶街道以及港闸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处生态和农业用地;二是滨江创意农业集聚区。其区域是南通经济开发区的老洪港风景区、竹行镇、小海镇、南通农场、崇川区的狼山、观音山街办等处生态和农业用地。发展的重点产业:一是高效精品种植业。采用设施化、规模化、生态化种植,以高档蔬菜、水果、花卉产品为主体,以优质、安全、特色、鲜活、精美为质量目标,面向城市居民及游客市场;二是生态休闲服务业。以现代化、生态化、园艺化、创意型产品生产为基础,完善配套服务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拓展农业的休闲、旅游、服务、商业新功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生态休闲服务;三是现代农贸物流业。充分利用港桥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长三角都市圈和国际市场,重点进行优质、中高档的鲜、活、美、绿色食品和精制加工成品(半成品)的商贸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带动沿江和苏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3.2.3近期市区重点发展的现代农业项目南通市区现代农业重点发展以下十个近期项目:1、规划面积2000亩、计划投资3亿元的幸福现代农业园;2、规划面积2000亩、计划投资2亿元的陈桥高效农业产业园;3、规划面积1000亩、计划投资1亿元的秦灶珍稀花木基地;4、规划面积4000亩、计划投资1亿元的竹行绿色蔬菜基地;5、规划面积2000亩、投资1.2亿元的世外桃源休闲农庄;6、规划面积1000亩、计划投资2.8亿元的张謇农耕文化村;7、规划面积1000亩、计划投资1.5亿元的安惠食药菌产业园;8、规划面积500亩、计划投资1亿元的中药养生休闲园;9、规划面积1000亩、计划投资10-20亿元的现代农贸物流中心;10、计划投资2.5亿元的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4推进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4.1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专门编制了《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和《南通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9-2020)》。南通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激励政策,化巨资加大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各区、各街道、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工作的领导,确保领导和人员精力到位。要真正确保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科学决策,分管领导全力以赴,部门和基层的同志全员参与,全面改善和强化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统筹规划、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规划协调、行业管理和用地监督等各项工作,形成对内发展有序,对外竞争有力的格局。

4.2 统筹规划并做好落实工作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成也规划,败也规划。”在编制基础设施规划和项目规划时,要特别注意两大规划在“外环”和“五心”等地有矛盾的情况,一定要使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和近期十个项目规划编制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城市园林绿化与发展规划的项目农业的选择之间,后者要无条件的服从或有条件的服务前者,要科学地预防和坚决地制止各行其是和重复建设。特此建议项目农业实施规划除了报送市农发局,必须经规划局审核批准方可实施。招商引资是发展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关键,要进一步整合各种招商力量,寻求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新突破。在大力招引能人和项目的同时,要加快在手项目的推进。

4.3 建好绿地系统和十个项目发展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突出重点,分期推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原则。突出重点就是把经费和精力集中在公共绿地系统建设和引得来、留得住和能持续发展的项目农业上;分期推进就是城市建设到哪里,其园林绿化和绿地建设就推进到那里,也通过推进十个近期项目的发展,带动和推进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有所为就是主要进行2020年后仍能保留的5.1万亩生态绿地及农业用地的全面基础设施建设和中长期发展战略;有所不为就是现有的2012和2020年之前将改变用途的4.5万亩和4万亩耕地不搞基础设施规划和仅搞村庄环境整治和简易设施农业项目,以免造成数亿元投资浪费。

4.4 走农业企业化的发展道路走农业企业化的发展道路,就是走集约农作、高效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路径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加快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二、加快项目农业建设。以现代工业的工程化组织方式、园区化空间形式、工厂化作业方式、产业化经营方式建设项目农业;三、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其转化和应用步伐,推广高产栽培、有机栽培和高效养殖以及保鲜、贮藏和加工等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四、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培育适应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工作者;五、加快经营性工厂化农业或设施农业的研究,切实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4.5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因生态、文化和社会功能表现出很强的正外部性,而在土地租赁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又处于劣势,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建设,这个过程也是打破二元结构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的是以城带乡、城乡共荣的新格局。这是一种体制机制创新,它打破了原有的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变对口管理为综合管理,在产业空间布局上统筹城乡规划;在管理手段上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在管理职能上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对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起指导、推动、协调和服务的主导作用。

4.6 建立有效的投资融资机制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尤其是经营性工厂化农业、高标准设施农业和都市农业休闲服务业的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就比较利益而言,其投资回报率低于其他产业,因此投资明显不足,导致其发展缓慢。所以应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先导、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驱动力、外商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政府投入是解决项目农业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金融部门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可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信贷资金支持项目农业的具体办法。可通过资本和资金市场解决项目农业运转和发展所需资金。同时,还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措施吸引其他方面的投资。

4.7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信息化服务系统,为项目农业企业和顾客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服务,是促进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农业信息系统包括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决策支持、农业科技教育三个子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立以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旅游休闲服务信息、农产品上市、出口和进超市等相关信息为基本要素的信息系统,并开辟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渠道;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宏观决策、产业规划、项目规划、产品调整与策划、市场定位等多方面的决策咨询服务;农业科技教育系统开展远距离教学培训、技术指导、天气预报、农资价格、汇率利率变化等服务。要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快农业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起资源丰富、信息面广、辐射力强的南通都市农业信息系统,全面提高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8 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包括高效的科研和投入机制、科研产业化运行机制、科技推广应用机制、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风险控制机制。围绕这个目标,一要制定适应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政策,提高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多元化投入,迅速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形成政府支持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技术供给与需求相互动、农科教结合、科技链和产业链联动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二是组建各种技术创新组织,又好又快地形成实用化和产业化的创新成果。如建立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三是改革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实施科技人才进项目当科技保姆和大学生到园区搞科技创业工程,将科技成果推广到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第一线。

4.9 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培训人才是发展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关键。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人才要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具备环境与发展、城市与农业以及科技与管理的前沿综合知识,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它包括政府规划、农林等部门负责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策划与推动其发展的规划设计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建设与管理城市园林绿化和创建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业人才和科技人才以及受过中等教育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生产人才和营销人才。要根据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人才群体结构的要求,更新、改造现有农业教育网络,形成涵盖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三个层次架构、建立起适应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都市规划、园林、园艺等专业并建立适应性、超前性、特色性和灵活性的专业科目设置,大力培育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4.10 创建一流的软硬发展环境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的硬环境和行政、法律、市场、投资、服务、信用和社会环境等软环境。目前南通在基础设施的硬环境建设方面政策优惠,为项目农业的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本环境。提高地区政策的连续性、有效性和一致性,集中力量解决市场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问题,是完善软环境的前提。要在国家规定的有关政策法规能够得到切实落实以外,按照WTO规定的“绿箱”和“黄箱”政策,制定符合世贸规则的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的优惠政策。要尽快出台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产业政策,并加快相关地方法规和条例体系建设,使促进发展的各项措施建立在法制保障的基础上。还要努力排除农民职业化、市民化中的种种障碍,统一中心城区的发展方针和人口户籍、劳动就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拆迁安置的政策和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7 zfxxgk.ndrc.省略

[2]江苏发改委,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js.省略/system/2009/06/28

[3]张放,张士良.都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09-211

[4]徐志华.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类型模式及理论探索[J].城市建设,2010,55: 45-47

篇9

火龙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因其外形独特,营养丰富,市场售价极高,是近年来各地正在开发的新、特、优农业项目。2005年10月,贵州省送展的火龙果在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7年初,“大力发展火龙果产业”被写进贵州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应当说,这也为提振火龙果产业化市场营造了利好的土壤。

政策与科技“联姻”的“酵母”演进

2008年8月7日,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到罗甸县专题调研火龙果种植情况时,对省果树科研所在火龙果科研培植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种植火龙果不仅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还能提高农民收益,带动经济发展。贵州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能在露天种植火龙果的省份,罗甸等10多个县市是火龙果宜种地,当地党委政府要抓住有利条件,加大对火龙果产业的扶持,大力发展火龙果产业。科研部门要做好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工作,努力培养高科技人才,每取做到每村配备一名科技人员,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切实帮助农户脱贫致富。

据省果树科研所党委书记、所长蔡永强介绍,2001年以来,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引进红皮白肉和红皮红肉两个品系火龙果在罗甸县试验种植,成功筛选出适合贵州省低热河谷地区种植的多个品种。亩产可达三千余公斤,产值上万元,是精品特色水果和喀斯特石漠化山区治理的良好经济作物。

近年来,省果树科研所紧紧围绕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火龙果产业”的精神,致力于精品火龙果研发。截至目前,省果树研究所在火龙果方面的研究项目就达十多项。火龙果种植技术在全省4个市州地10多个县(市)进行推广应用,为形成规模化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些科研成果通过有效转化。正成为农村群众开启致富大门的一把把“金钥匙”。

火龙果产业规模呼唤拓展

罗甸县星兴种植场老板杨权,是火龙果科研项目的首批受益者。2003年,他得到省果树研究所的扶持,示范种植7亩火龙果,成功之后去年又扩种了160亩。2007年,他的火龙果每公斤卖到了10至14元还供不应求,7亩火龙果赚了10万元,尽管2008年受到凝冻灾害的影响,但还是实实在在赚了一笔。

2008年8月以来,全省适宜地区加快了火龙果产业发展步伐,逐步形成火龙果产业带。省果树研究所承担了苗木培育和种植技术指导工作,建立了育苗基地,培育火龙果苗木1 00余万株,逐步供给各生产基地。为了推动我省火龙果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该所正在致力于精品水果研发,通过有效转化,为形成规模化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火龙果作为一种新兴的水果名特优产业,谁能率先做大规模,谁就能赢得消费者,就能抢占市场先机。”在省果蔬站副站长向青云看来,眼下贵州省大规模发展火龙果产业可谓是优势独占:我省火龙果种苗繁育和种植技术不仅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且由于火龙果受地理条件和气温限制,种植地域相对狭窄,加上火龙果引进种植时间短,种植区域小,数量少,主产区集中在海南、广西等少数省区,而贵州省的罗甸、安龙、关岭、望谟、册亨、贞丰、兴义等地均为亚热带气候,气候资源独特,适合火龙果种植,产业化前景相当广阔。

目前,省农业厅已把发展火龙果作为重要产业来抓,并纳入全省精品水果示范项目,投入大量资金促进火龙果产业化发展。根据规划目标,全省在“十一五”期间发展火龙果5万亩,每年新增5000亩,年新增果品产值7500万元,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火龙果生产基地。

“洼地效应”背后尚需“反弹琵琶”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火龙果种植总面积还不到1万亩,总产量不足5万吨,仅2002年我国就从越南进口火龙果20万吨。近几年来虽然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市场缺口依旧巨大,价格里逐年上涨趋势。尤为重要的是,受温差等气候条件的影响,贵州省火龙果与沿海地区同类产品相比,在口感及酸甜度方面有较大优势,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目前,我省各地市场出售的火龙果大多来自越南,每公斤销售价在9至15元之间。省内出产的火龙果,平均价格均在每公斤10元以上,部分甚至达到每公斤18元左右,已成为水果市场的俏销果品,产品长期供不应求。

分析多年来火龙果市场峰回路转的原因,省果树研究所负责人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奥秘。他认为,归根结底是政府部门服务到位,设立“绿色通道”,为火龙果开发突破市场“壁垒”减少了“通关”的程序和时间。

中国经济林协会最新统计表明,目前全国火龙果供需缺口很大,市场前景广阔,火龙果产业要乘势而上。

据中国食品产业网报道,贵州火龙果产业前景广阔。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拉动了农民群众发展火龙果种植的激情。全省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火龙果产业的发展工作,已着手安排火龙果规模种植计划。目前,省农业厅已把发展火龙果作为产业来抓,并纳入全省精品水果示范项目,投入大量资金促进火龙果产业化发展。今年,省农业厅拨出专项资金,在罗甸、关岭、望谟等地扶持推广种植火龙果2000亩,以此抢占火龙果市场先机。当然,政府和科技部门在为农民提供优质到位的多方支持时,更需克服先进科技服务不能进村下地的“软肋”,细化惠民补贴的流程。

市场是印证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透过火龙果市场俏销的市场窗口观察,依然坚挺的供需缺口攀升迹象较为明显,已表现出稳步上行的态势。有专家分析指出,火龙果市场持续的刚性需求表明,火龙果产业化发展有着较为乐观的预期。

但透过这一“上升”路径,我们不可忽视“模糊需求”背后暗藏的风险。在开辟火龙果产业更大的消费市场版图时,逆势而涨的热销商机固然机不可待,但更要有应对出口下滑风险的整体思维。宠儿也有成长的烦恼,而如何找到解决之道,也是当前费思量的问题。

事实表明,贵州火龙果市场当下的“风光”仍存在虚旺的成分,因为悬在头上的那块“天花板”并没有被打破,如此,它必须为下一个“下降周期”做好心理准备。准确地说,就贵州市场与广西等地相比,其优势就显得相对式微,其品牌形象与市场影响的落伍将是致命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市场的答案中寻求信心。这是一个远景的目标,只是不知道,当下市场“棋局”会否羁绊了拓展火龙果市场的政府雄心。

火龙果市场的“外盛”与“内虚”决定了贵州火龙果市场须得审慎扩张。面对政策护佑下的这块诱人的“蛋糕”,政府、农民、企业多方都得冷静而理性细读商机撬动背后的经济学,更要有应对杂牌搅局的定力,蓄势迎“牛市”。

篇10

一、*年工作成绩突出(一)财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是景区经济发展大提速。*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05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接待游客20.24万人次,同比增长13.33%,旅游综合收入8498万元,同比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694元,人均净增长280元。二是财政工作开创新局面。全年共完成财政收入万元,占年计划万元的%;加强财务管理,认真清理村社财务,严格支出,与去年相比,各种经费支出下降11%。偿还债务近300万元。(从*年1月到*年10月,四面山管理委员会偿还债务近600多万元。*年的招待费与*年相比,下降了52.6%,*年在*年的基础上又保持了良好的下降趋势。)(二)农业农村工作成绩喜人。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坚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贯穿农村工作始终,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加工农业,使之成为景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完成了10000亩优质农产品基地规划,发展反季节蔬菜500亩,发展了黄连100亩、天麻100亩、兰草20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林海村草食动物养殖基地新发展黄牛100头、羊500头,燕子村新种植糯玉米300亩,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15万元。同时,发展50亩岩蛙养殖场,引进业主兴办3个企业,新建1个小水电站,发展法人单位20个、私人企业22户,改建山坪塘5口,容量5000平方米,新建羊舍800平方米,养羊150只;猪链球菌和禽流感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05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加强财务管理,认真清理村社财务,严格支出,与去年相比,各种经费支出下降11%。偿还债务近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694元,人均净增长280元,实现了景区人民“粮增收钱增长”的目标。二是林业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方案、队伍、技术三落实。确保了30年无一例火灾险情。从“真实、准确、负责”六字上下功夫。抓好退耕还林督促检查工作,确保直补资金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并通过了国家和重庆市的检查。认真做好10余万亩天然林的保护和管理;搞好*年退耕还林的规划和设计;全面开展禁种铲毒工作,严格检查,建立专门举报奖励制度,多方位进行监控和预防,永远保持“零目标”。三是农村建设、市政管理、国土环保、地灾防治得到进一步夯实。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完成了四面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四面山旅游发展规划已相继出台;进一步规范农村房屋新建、改建行为,严格按照土地使用审批和房屋构建审批程序办理,从严控制景区建设;改造了场镇供水系统,绿化人行道1200米,完成了集镇龙潭路800米的街道硬化。新建山门1座、停车场2个。改建望海景区公路5.3公里,安装安全护栏。改造景区景点3处。装修了长廊B栋四星新华宾馆1幢、五星级特色宾馆望乡台别墅1幢。修建“洛维四面山水”产权式休闲度假村,扩大并完成规划区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建设垃圾集中堆放站2个。配套完成城镇公用绿地面积3000平米,完成了主要街道两岸的灯饰工程;清还工程欠款189.76万元,无拖欠民工工资现象;对地质灾害进行专人监测,对危险防治地带进行专项治理,滑坡治理进展顺利。对15户实施了地质灾害易地扶贫;四是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红石镇工程已于9月份顺利启动,天然气安装工程正在进行当中。(三)旅游工作创新发展。四面山共有宾(旅)馆、农家乐50家,床位3500个,日接待能力达4000人。*年四面山的旅游工作可以用“观念大更新、体制大创新、区域大整合、经济大提速、开创新局面”来概括。一是观念大更新。年初,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把建设“以四面山为龙头的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作为建设“两地一中心”战略的重要内容,把“旅游兴市”

、安监、公安等部门对以四面山为重点的景区(点)进行集中整顿,旅游市场进一步规范。三是加强对旅行社(门市部)的监管,切实规范旅行社(门市部)经营等行为。四是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举办了*年三峡库区景区导游员培训班,出租车司机、公共汽车驾乘人员培训班,对各部门分管领导和办公室主任进行旅游知识培训。五是加强对星级饭店、星级农家乐和旅游定点单位的评定和监管,制定出台了《江津市一星级至五星级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评分标准》和《江津市一星级至五星级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实施细则》。2、强化安全意识,杜绝安全事故把旅游健康安全工作与旅游市场综合整治结合起来,纳入本职工作之中,做到计划有安排,工作有部署,考核有目标,结果有奖惩。在主要景区(点)增设旅游区公共信息标识牌、景区介绍牌、安全警示牌。要求各旅游经营承包单位建立健全旅游机构和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全年没有一例安全事故。(十)认真履行好旅委会办公室工作职责,确保政令畅通按照旅委会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抓好旅委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一是组织召开旅委会会议,制定和完善对旅委会成员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二是认真贯彻好旅委会精神,做到上传下达。三是组织成员单位对旅游景区进行综合执法检查。四是协调好旅委会与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十一)先进性教育成为满意工程,效果明显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全体党员在思想上有了新提高;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政治上有了新进步;强化自觉性和责任感,纪律上有了新加强;确立了为人民服务和廉洁自律意识,作风上有了新转变;激发开拓进取精神,工作上有了新举措;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旅游事业的改革发展。(十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做好稳定工作*年我局纪检监察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大局,以反腐败“三项工作”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将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信初访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存在问题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存在旅游资源保护不力,整合不够。旅游产品缺乏策划,旅游产品整体形象不够鲜明,资源垄断性与特色性尚未发挥。缺乏上档次、上规模的旅游商品,没有集中的旅游商品市场,旅游综合效益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景区道路、住宿、电力、通讯也亟待完善;旺季出现宾馆、停车场等接待能力不够,景区车辆运力不足,道路随时都有塌方的可能。旅游市场有待拓展,目前仍是周边市场,由于投入不足,宣传的形式不多,规格不高,重点目标市场拓展不够,没有形成大投入、大宣传、大市场的营销机制和体系。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

三、*年工作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两地一中心”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战略。举全市之力,加快大开放、拓展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效益优势转化,全面提升江津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二)工作目标接待游客1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旅游综合收入23788万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四面山接待游客共2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5%;旅游综合收入10667万元,比上年增长16%。(三)工作重点1、实施规划、打造品牌,增强旅游吸引力(1)加快以四面山为主的景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科学实施规划,全面启动四面山“红石寨”接待设施和中山至水口寺公路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标识等配套设施建设。突出特色,延长旅游旺季,扩大旅游产业,开发人文景观,将观光旅游向度假、生态旅游发展。将四面山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精品景区,真正成为江津旅游业的龙头。(2)加快培育“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世界名品。一是加大“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发展协作会的联系沟通力度,集中两省一市、四县市的各种优势,做好“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的广泛宣传和项目启动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利用“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争取更多优惠政策,推出建设项目,广泛招商引资。(3)发展一批旅游名品和旅游新品。完成黑石山——滚子坪景区的总体规划。着力培育“古色文化旅游”、加大对中山古镇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发和改造旅游商品,重点包装金银花、花椒、四面山腊肉等旅游产品。2、更新观念,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1)积极推进《中共江津市委、江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出台,重点强化组织领导、发展定位、政策支撑。召开全市旅游工作大会,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制定完

善《江津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全力做好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做好四面山、中山古镇、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的包装、立项,争取专项政策扶持,推出一批招商项目,重点是中山古镇,实现民间资本对旅游资源的整合。(3)创建服务型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合作开发四面山的指导和管理,对其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合作开发达到预期目的。3、强化宣传促销,拓展旅游市场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加快旅游市场的拓展;邀请中省(市)电视台拍专题片,成渝等地新闻媒体采访报道;到成渝及沿海地区召开旅游推介会;组织参加旅游交易会;与成渝及周边城市旅行社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提高江津旅游报刊和网站的质量,加强信息交流,增强服务功能。4、积极做好四面山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借助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契机,在继续巩固其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积极做好四面山创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争取一次性申报成功。5、加强行业管理,加大监察执法力度,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加强对江津市旅游协会的业务指导,以行业自律来规范旅游市场。强化旅游执法管理,加大旅游执法培训力度,以整顿景区客运市场为突破口,打击非法营运、拉客现象;围绕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彻底解决脏、乱、差现象。以游客满意为关注焦点,创新服务观念,塑造最佳的旅游服务形象。6、建立旅游人才管理培训制度,提高旅游管理者和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旅游经营单位及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把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旅游业的基础工作来抓,坚持不懈地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全员岗位培训,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培养实用人员,以一流的旅游服务、一流的旅游环境提升我市旅游形象

会领导班子。把文化高、年纪轻、能力强的年轻人纳入农村后备干部库。新吸收5名中共正式党员,新批准吸收6名中共预备党员。依托“三级联创”,加强党员教育,使党员干部成为致富能手和小康建设的领路人。建立健全了村级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三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可圈可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警示教育。抓好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分管领导分工包项负责。研究制定《四面山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教育、强化预防,抓住一个“早”字;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坚持一个“严”字;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强调一个“抓”字;监督检查,综合整治,注重一个“实”字;廉洁自律、身先士卒,做到一个“带”字;狠抓结合、促进发展,突出一个“新”字。四是宣传、统战、政协、武装工闪现新亮点。四面山简报、各新闻媒体对四面山的正面宣传报道近100篇(期);组织了多次清除非法庙宇的整治活动,做到发现一个拆除一个,有效地遏制了封建迷信和非法庙宇乱建现象的蔓延;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征兵任务。(七)先进性教育活动创造性开展。参加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对象单位有1个党委、1个总支、7个支部共9个基层党组织,106名党员(其中23名外出流动党员)。活动从*年7月初正式启动,于11月结束,党员覆盖面达100%。努力实现“目标具体化,突出针对性;实现全覆盖,注重特殊性;创造新载体,突显灵活性;展示新形象,体现实效性”。在活动中“抓导向、抓载体、抓根本、抓深化、抓延伸”,各参学对象思想认识有了新提高、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组织得到新加强、群众满意度有了新提高。得到了重庆市、江津市的高度评价。

二、*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改革开放气魄不大、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不够;二是景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子不大。与发展好的景区相比差距在拉大;三是产业支撑和龙头带动乏力。农民增收难,贫富差距在拉大;四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景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对旅游经济的增长没有形成有力支撑;五是债务沉重,安全稳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六是旅游市场秩序需进一步加强;七是机关干部作风有待于进一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