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哲学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永远不能被别人夺走的东西只有三样:学到的知识、心胸中的梦想和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所以,我要做一个知识渊博、胸怀大志的吃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1唯物论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三、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①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被改变,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努力。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有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哲学。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具有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3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因为: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4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生活处处有哲学】
②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 A.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C.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5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所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篇2
高血压疾病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多发于老年患者,该疾病预后差,死亡率高,需要引起临床治疗重视,高血压通常伴有高血脂症的并发症,会诱发冠心病、冠脉粥样硬化等严重疾病[1]。通过临床治疗发现,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发病的重要因素,大部分的高血压家族均存在着饮酒、吸烟、饮食油腻高盐的现象,因此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进行饮食护理非常关键,良好的饮食习惯会改善患者的血压、血脂状态,改善治疗预后,本文对饮食护理要点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在2013年8月~2014年12月诊治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患者47例进行治疗分析,患者均符合临床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标准,伴有高血脂症,排除患者伴有肝肾功能疾病、心血管疾病、孕妇等可能影响本次研究的疾病,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研究知情书。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2例,患者的年龄在45~76岁之间,平均(56.4±1.4)岁,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数据不纳入本次研究数据统计中。
1.2 研究方法。患者均进行常规临床药物治疗,采用辛伐他汀治疗,每次40mg,每晚服用一次。患者入院治疗后,测定患者的体重,结合患者的年龄、每日营养需要进行来制定每日的食量,保持热量的摄入与消耗持平,保持提供。提供较为肥胖的患者需要控制提供,达到正常值的90%后每日给予100kj/kg的食物来保持体重。食物的营养比例要严格的控制,碳水化合物需要占据每日饮食的55%,控制脂肪、盐、蛋黄的摄入,脂肪每日摄入量为40g,盐分的摄入量在80g以内,烹饪食物时可以选择其他调味料来代替盐分[2]。为了降低胆固醇指标,食用油要选择花生油或菜油,每周吃鱼2次。鱼类食物能够改善患者血管的通透性和弹性,同时排钠保钾,降低血压。鼓励患者每日适当饮用茶水,儿茶酸成分能够增加血管的柔韧性,降低血管硬化风险,茶碱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但饮茶要以淡茶为主,切忌浓茶。注意补充矿物质,比如豆类、奶类等食物,多食用蔬菜,补充膳食纤维。患者要戒烟戒酒,避免摄入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兴奋的食物,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定期调节饮食方案。
1.3 护理效果评价。测定患者在饮食护理前后甘油三酯和血清胆固醇变化情况,根据指标变化情况来评价饮食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分析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患者的饮食护理要点,选择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对组间数据进行差异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本组患者在饮食护理前甘油三酯指标为175.36±15.36,护理后的指标为143.74±11.37,两组相比t=11.34,P=0.0002
3.讨论
现阶段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疾病通常结合饮食护理进行,改善患者的饮食结构,降低疾病的复发因素,进而提升生活质量。研究发现,良好的饮食状态能够预防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发作的危险因素,改善预后,因此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进行饮食护理至关重要[3]。
本文分析了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饮食护理要点,从效果上看,患者护理后的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指标明显下降,表明饮食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疾病的发病风险。科学的饮食结构能够提升患者的饮食质量,控制体重可以降低血脂,减少盐分、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可以保护血管,减少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患者要多食用蔬菜、鱼类食物,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戒烟戒酒,多饮用清茶,从而调节血管功能。根据长期的临床护理发现,高质量的饮食结构安排除了能够给患者足够的营养供应,还可以提升药物治疗的效果,进而降低不良事件风险因素,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Y语:
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患者进行饮食护理能够调节患者的血脂,改善血压状态,提升生活质量,对于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瑞荣.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饮食护理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4,11(06):63.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知识;高效课堂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包含极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基于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哲学素养,就必须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科学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深度剖析哲学中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进行深度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哲学知识理论体系,即哲学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并对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其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对于辩证法的知识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的重难点就集中在辩证法这一大块知识点上,这一知识点包含有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以及内因与外因这几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这一哲学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矛盾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在了解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对引导学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内涵上进行区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复杂事务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两面;其次,从作用来看,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认清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哲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学习哲学知识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指导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哲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选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也可以选用一些寓言故事进行相关理论的分析,或者是联系形势与政策中相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知识点。如教师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刊载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绍到的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对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最新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时政信息,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认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我国提出的要打造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创新是关键,质量是根基。这一时政新闻让学生掌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同时,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知识,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买了一只猫来解决鼠患,但是鼠患缓解的同时,猫也偷吃了鸡,他的儿子很生气,父亲告诉他,没有鸡我们不会挨饿受冻但是没有猫却会,他的儿子就不再抱怨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相关知识。
三、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不是学习哲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学到的哲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哲学课堂中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尤其是要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对材料或者问题用哲学的观点进行科学地分析,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如鼓励学生观察学校的布局,班级规章制度的设置,学校整体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地方,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高效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深度的讲解,同时要注意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灵活地运用。要明白,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的,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地运用,才是真正高效课堂的体现。
作者:宝力高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满顿.政治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8:46-47.
[2]郭强.以哲学思想引领高中政治体验式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5-8.
篇4
摘要:政治主观题是历年来高考的重头戏,主要是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考生很害怕这种类型的题目,本文通过对解答政治主观题时应了解问题的分析,从而提出政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希望能帮助考生在考场上取得理想成绩。
关键词:高考 政治主观题 考生 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考中的主观题类型主要是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纵观几年来各种题型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辨析相对减少,甚至是没有出现,论述题居中,材料分析题最高。材料分析题是高考主观题的重头戏,对此题的解答决定着考生能否取得理想的成绩,然而大部分考生在解答材料分析题时,要么是千头万绪无从下手;要么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出现这类问题的考生,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应对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下面本文就以政治学科为例来谈谈应对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高中政治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都可能是高考的重点,所以每个部分都有可能以与当年热点问题或时事相关的材料作为背景来命题,使其成为当年考试的重点。因此,考生必须对每个知识点都要熟练掌握。对知识的掌握要有层次,有体系,每个知识点都要熟悉、清楚,并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区别都要熟练掌握。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才能在运用时能够清楚明白要用什么知识点,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个模块。对知识的熟悉掌握后,考生才能轻松地在三大模块知识块之间根据题目需要进行选择,这样就避免了考生在选择知识点时的混乱,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所以,考生对教材的熟练掌握、烂熟于胸是考生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因素。
二、题型的设置和设问方式
从近年的高考试题分析来看,现在的高考试题,主观的成分很高,在主观题中要求回答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试题基本上被删除了。在题型设计上基本是以材料分析题为主,并且材料非常新颖、时代性强、知识跨度大、题目设置新颖、答案呈多样性的趋势发展。而材料多数则以文字、数字、图表等形式体现,这就考查考生分析信息,对信息的把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观题题目设置新颖、答案呈多样性发展,但主旨是不变的,对答案的要求依然严格,对选用的观点必须正确,运用的知识要恰当,语言文字表达要准确、规范等。
三、考生答题时应注意的共性问题
1.切忌匆忙,漫无目的。考生在考试时,由于时间紧迫,加上心理压力大,因此,对材料所讲叙述的问题是随意浏览,只看到材料所涉及的表面问题,对材料所涉及隐藏的知识点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往往是在思路还没有理清、语言还没有组织好、材料要说明什么问题还未弄清楚的情况下就匆忙答题,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信马由缰,仅仅对材料所涉及的表面问题进行一番论述,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答案的层次混乱、重点不突出,或者是不着边际,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等到发现偏题要重新修正时,时间被浪费了,而答题位置又被占用了,这样就只得将就前面的答案,自然就得不到高分,只能是一般的基础分或许更低的分数。
2.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解答主观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材料所体现观点,且观点正确、知识运用恰当、叙述流畅、有理有据、逻辑性强、层次分明。往往很多考生在平时训练时不注意细节,习惯一段成文,时间长了,就把这样的坏习惯带到考场上,使得阅卷老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看清楚观点和层次,因而给很低的分数。
3.理论与材料、实际相结合。考生解题时要把理论、材料和实际结合起来,切记抛开背景材料,自由发挥,夸夸其谈或只就材料所涉及的很狭小的或是单一次要的问题进行叙述而不结合材料所涉及的实际情况,结果是文不对题,词不达意。
四、应对政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1.先看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主观题的材料不管是文字的还是数字的或图表的,要先看材料给出的问题,后看材料,带着问题来阅读材料既节约时间又有针对性,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很多考生由于平时受其他科目的影响,习惯性地先看材料再来看问题。此时又得重新读一遍材料,白白浪费了前面阅读的时间。因此,考生在考试时要一改过去的坏习惯,不要先看材料,而是要先看问题,带着问题来阅读材料,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考生在阅读材料给出的问题时,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审题,审题是很关键的一步,题目的要求直接规定了考生要求回答方向和内容,同时也向“考生传递三个信息:限制、指向和程度”。 这就要要求考生在审题时对题目有个明确的把握,以便有的放矢的阅读材料,解决问题。
2.明确知识点范围,分清答案层次
政治主观题的考试试题中,一种是答题范围是被限定了的,直接指出了回答此题要运用知识范围,如“请运用哲学常识解释这种现象”。这里的“哲学常识”就是答题的范围,运用其他知识回答并不错误,但是与题意不符是不给分的,这样的限定一般的考生都能注意,很容易就发现这些限制。一种是答题范围没有被限定,也即是题目没有直接给出多要运用的知识范围,这一种与前一种相比较,在审题上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时考生就要结合题目和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要分析出材料是哲学方面的还是经济方面的、或者是政治还是精神方面的等等。在明确了材料所要包含的知识点,下一步就是组织答案,组织答案要分清层次,根据题目要求:要求回答“是什么”就回答“是什么”,回答“为什么”就回答“为什么”,回答“怎么办”就回答“怎么办”。在回答时要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开门见山,不要拖泥带水、拐弯抹角,题目问什么就回答什么,与问题无关的知识点一概不要回答。
3.提出原理、方法论,再联系材料,最后得出结论
提出原理、方法论、再联系材料、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答案组合方式是高考主观题常用的方式,不管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这样的答案组合模式都是不变的。四个部分具备才体现出答案有理有据、有头有尾,也方便阅卷老师找答案的知识点。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的看清楚考生所运用的知识点,并且能够看出考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自然就可获得很高的分数。因此,对答案组合方式的掌握也是解答高考主观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总之,高考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不是一层不变的,虽然主观题答题的角度相同,但是其论述方式却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不管怎么变,对所有的考生都一样的就是: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教材知识,发散思维,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训练炼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1]徐虹.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解答技巧[J].湖北招生考试,2004,(06).
[2]黄丽英.正确使用三种语言解答政治主观题[J].科技文汇,2010,(02).
篇5
一、梳理学科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进入高考复习阶段,面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共计166个知识点,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通过有效复习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作为教师,要通过复习课指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概括、归纳、疏理,形成学科知识网络体系。
1.在复习的不同阶段,指导学生构建不同的知识网络体系
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亦建立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基础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是学生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因此,在一轮复习阶段,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
(1)一轮复习应指导学生构建――教材内容知识体系。教师可遵循从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知识点的顺序,指导学生构建教材知识网络体系,以高二哲学第一课第一节第一框题的教材体系为例来引导学生构建这样的学科知识体系作用有三:一是弥补学生知识的缺漏;二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三是推动学生的知识向能力方向转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运用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在一轮复习阶段复习课应以复习学科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构筑扎实的学科基础,为二轮、三轮复习奠基。
(2)二轮复习应指导学生构建――板块知识体系。板块知识体系的构建,要求打破教材内容原有的顺序和结构,重新梳理、优化组合教材知识。以《哲学常识》二轮复习的板块知识体系为例:
这样的知识体系是根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哲学常识所有的内容划分成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大板块,在打破教材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书本知识进行了再次梳理。这种板块体系能非常直观的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对哲学常识的内容进行把握。宏观必须与微观相结合,在构建宏观知识体系后,教师应指导学生针对某个知识点再进行细化,即要求学生能从不同的知识板块出发,就各板块内所包含的核心概念、主干知识构建以其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即形成“知识树”。
针对构建的“知识树”,教师应要求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面对“知识树”内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把握,弄清知识点在体系中的地位(如是否为重点),再找出前后知识的纵横联系,将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注意区分易混知识,对知识在分析比较中加以领会,以便在考试时对知识点加以准确选用。
二、精选时政热点――形成专题,有效讲练
与时政紧密结合,是政治学科的鲜明特点,高考试题的设计往往是以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为试题的材料载体,将学科知识与时政问题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切入,重在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迁移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还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关注国家社会的重大、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则是三轮复习阶段时政热点专题复习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有效的时政热点专题复习教师要做到:
(1)精选并把握时政热点,专题一要形成系列,二要形成书面文字。
(2)简要介绍时政热点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3)教师应围绕时政热点主线适当点拨,指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时政热点,即从时政热点的背景资料中选取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角度思考所提取的信息能同这三个部分中的哪些书本知识相联系。
(4)运用书本知识分析时政热点后,还要运用党和政府的新理论、新观点去充实深化对热点问题的原有认识。
(5)从不同角度设计有关时政热点的主、客观试题,对学生学习的成效予以考查,并根据反馈的结果对复习予以适当调整。
简而言之,一次完整的时政专题复习应该包括环环相扣的三个环节:一是时政背景资料简介;二是时政热点与书本知识的衔接;三是时政热点习题精练。
三、强化高考真题训练――培养、提高解题技巧
在复习课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在高考试题训练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高考试题的解题方法和答题要求。
(一)选择题解题方法及要求
1.针对题干:做法――分析题干,抓住题干中心思想,细读题干提示语言;
2.针对选项:做法――率先排除错误选项,缩小答案范围;
排除与题干不符或无关的选项;
分清、排除干扰选项;
若多个选项与题干有关联,且表述正确,应根据选择题类型对选项进行取舍。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及答题要求
高考政治主观题总的来说是“试题在书外,观点在书内”,其试题类型虽多,但解题的方法和答题的要求不外如下:
1.学会审题
做法:(1)一审设问,注意设问的限定性要求,即设问的知识范围和对象;
(2)二审试题材料――带着问题审试题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注意材料中的“主体”是谁、“干什么”,并把握其中心。
2.学会筛选、提取有效信息
做法: 材料中能体现其中心思想的字词(句)即为材料关键词(句),找准关键词(句),提取其蕴含的有效信息。这是解答试题的依据和切入点。
3.学会找寻试题与书本知识的联系
做法:运用提取的关键词(句)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找寻其与所学书本知识的关联点,能联系即为所考知识点。这是解题的依据。
4.学会规范地语言表达
做法:要准确、恰当、熟练地运用政治学科术语、时政语言规范答题。
答题一按要求、二按顺序;
答案要准确、完整、简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篇6
没有仔细研究初中政治教材和高中政治教材的理论衔接,现行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关联度不强,知识不成体系。从内容上说为了删减而删减,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不考虑老师教学是否能教会,不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不考虑学生知识储备。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没有肩负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理论性的语言太多太强,不利于学生学,也不利于教师教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做的最多的就是在百度里找各种新词怪词难词。我希望教材编写者们不要哗众取宠,不要自视甚高,要放下姿态,把高深的理论知识用学生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更容易,效率就更高。老师教起来就更得心应手。比如,我正在教的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中关于联系的多样性的这个知识点,课本表述的就很凌乱,很深奥,很难懂。前面将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后面直接出现我们要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最后又讲到一切一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究竟在说什么,学生理解不了,老师在上课中也很难解释。
3.教材在整体结构次序上应该做微调
我认为文化生活可以放在必修四哲学生活之后。文化生活中多次提到实践这个哲学术语,比如在讲文化创新时就这样表述的: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学生不理解实践是什么怎么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还有一点就是每个框题的内容分布不均,相对简单内容少的知识放在一框讲解,而相对难的内容多的知识放在一框。这样老师处理起来就比较困难,把一个框题的内容分开讲解会破坏原有的知识体系,如果用一课时的时间讲完内容很多学生理解不了,所以我认为再版时要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重新分布,使每个框体包含的知识点相对均等,这样有利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篇7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引言
高中政治思维能力运用有利于学生理解高中政治知识点,对政治学、哲学知识框架体系掌握更透彻。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意义。传统政治教学采用的是原始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填鸭式”教学,主要以完成教W任务为出发点,不利于学生强化政治学习的思维能力,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
一、思维能力的分类
高中政治的抽象性决定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以下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把握能力,丰富课堂,使政治课形象、生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政治的兴趣。
(一)分析性思维能力
根据高考考纲,选取高中政治教学的知识点,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分析能力越强,解题效率越高。现行人才选拔体制――高考制度制约了学生政治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缺乏分析能力,对政治知识的学习并不透彻。在传统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些老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不完全深入,缺乏深刻的见解,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未产生积极作用。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对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延伸,在掌握的知识前提下,基于基础的知识点思维,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分析,提出创造性想法。这种创造性想法是一种更深刻的见解,是上升到一定层次的想法,是比分析性思维更高级、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沉淀,是经过知识积累后期形成的思维。教师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用启发性的教学手段,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环境。
(三)实践性思维能力
政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因此培养实践的思维能力,是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实践的思维能力是在实践基础上发散思维,形成总结性思维。课堂上对此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能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抽象性知识的掌握。知识被赋予实践性,学生能迁移学习。学生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经验越多,对知识的拓展越有宽度和广度。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运用概念解释法。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是一个知识体系,是由抽象性知识构成的,知识的最基本反映是概念。概念是客观事物最基本、最本质的反映,对概念的掌握是最基本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对概念的理解能激发分析性思维,有的概念在字面上具有相似性,对相似概念进行分类学习,总结不同点和相同点,本身就是一种分析性思维的学习。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清楚地解释其概念,帮助学生在理解概念中发散思维。举例来说,高二政治必修三教学中,对“民族”这一课题的学习,首先对“民族”这一概念学习,民族概念教学要从民族的基本特征开始,然后讲解民族的发展到民族的壮大这一历史过程,接着对民族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如部落、氏族,进行比较分析教学。第二,线索式教学。高中政治课不仅注重个体概念教学,还时刻对学生灌输系统性的知识。高中政治知识具有连贯性,理论体系的教学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学生政治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马克思体系是最基本的理论体系,教师在对每个知识的讲解中,时刻传输马克思理论体系轮廓,把灵活地运用到课堂内。政治学习围绕马克思理论体系,既方便理解又能解决分析问题。第三,比较法教学。抽象性的相似概念,需要进行比较才能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市场经济的特征时,市场经济的四个特征,即平等、竞争、法制、开放,通过分析比较各个特征的具体体现,通过市场交易出现的现实行为反映各个特征。同时,通过四个特征学习联系资本主义市场,从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对比教学,寻找差异,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学习。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一,鼓励学生创造创新个体。政治学习不仅是对概念和理论的把握,更要发现知识点背后的人文主义光芒,只有政治知识富于人性化,学生才能感受到政治中哲学的智慧。可以通过演讲、播放短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教育等。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历史短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历史感、责任感,才能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通过浓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的传递,学生将这种情感转换为内在的学习动力,转换为探索知识的创造性思维。第二,不否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学生对传统思维的否定,追求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就是求异思维,这种求异思维通常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学生的求异思维越强烈,老师越应站在教辅的角度,通过扶正的方式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举例来说,哲学的辩证知识点教学中,选择传统意义上的真理作为教学素材,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学生对此“真理”提出异议时,善于倾听学生发表的驳斥理由,从而对学生传输辩证知识的教学。第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哲学的学习具有抽象性,知识富有生动性,才能加深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冲击,在看得见的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建设,创造新的概念形象。对课本内的白纸黑字的抽象概念想象出更贴切生活的具体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情景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进行想象,即使与理论相悖、矛盾,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对原始概念理解更深刻。
(三)实践性思维的培养
实践性的思维指不仅在实践中联系理论,还在实践中联系理论之后总结实践性思想,提出实践性的思想,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第一,以导学式的常规课为主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最基本的实践是对考题的解答。在课堂上,对政治考题进行解题能力的分析,判断学生积累的知识是否具有实践性。构建导学式的常规课堂体系,在这种常规课堂体系下,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政治学习的难点,运用联系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在思考环节加入现实中的人和事物,通过实际现象和事实加深对自学的理解。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确定实践的目标,并探索实践方法,模拟实践效果。第二,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主动式的活动课。活动课中心内容是政治课的学习内容,采用富有实践性的活动形式,不仅培养学生对理论实践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活动课以丰富学生经验和积累实践真知为目的。哲学学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在活动中设计需要解决问题的环节,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哲学的理论知识,既积累了知识,又丰富了哲学的实践性。模拟实践教学对教师具有挑战性,对活动课的把控是最重要的,保证学生在实践课上不偏离主题轨道,维持课堂正常秩序,活动形式的编导要科学合理,才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性的魅力。
结语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学的需求,开展素质教育并非一味灌输知识,应当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高中政治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并在学习思想政治中不断提高各种思维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静.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赤子,2014(8):135.
[2]赵国民.关于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考,2014(6):94.
[3]王远.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旬刊,2016(9).
[4]尹君.基于思维三元理论的高中政治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6(2).
篇8
一、知识整合的涵义
知识整合就是通过具体的知识点(概念、原理)或考点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累之间联系建立新的知识体系、网络、结构或将分散的知识点、考点通过各种联系联结起来,构建和还原为知识体系、网络、结构。这样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认识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深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习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突出,找出知识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体系;可以使学生更准确、更系统、更完整、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更灵活地运用知识,便于学生的记忆、回忆、应用以及提高知识应用的准确率,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知识整合的现状
目前,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基本上还是按教材编排进行,逐课、逐节、逐框地简单机械地重复复习,教师只是列出的知识清单和清理知识,可以说根本没有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按教材的逻辑结构或知识的逻辑结构进行整合,即使有也无非是孤立地或浅表层次地联系知识导致学生疲劳而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基础知识难以定位于知识体系中,难以从理论的高度把握知识本质内涵以及深层次的联系。高考阅卷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考生答题时总是围绕一个要点反复论证、重复作答,对其他要点避而不谈,造成要点缺失,失分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知识不成体系,支离破碎,挂一漏万。下面是一位同学对“为什么要重视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这一问题的解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的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不能成为商品。企业重视产品质量,能够增强竞争力,打击假冒伪劣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市场秩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可见,知识掌握不系统是答题要点缺失的首因。所以,把握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高考政治复习,必须以新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有必要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将有联系和系统的内容相对集中,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挖掘教材内容,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教材的内容进行知识归类,形成具有便于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此类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那么,如何在实际高考政治复习中整合知识,如何把零散的知识连成线,构成面,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重新整合教材,形成知识体系呢?
三、知识的整合
知识的整合,可以多形式、多角度地进行。笔者主要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政治知识的整合。这里从微观层面阐述如下。
1.含义:微观层面的知识整合就是把思想政治教材,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部分教材,按照具体知识点、考点进行的整合。
2.要求:微观层面的知识整合力求准确、全面、深入。
3.方法:
(1)线索法。①内在逻辑法;即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线索对知识点、考点进行整合的方法。可以在一个框标题、一个节标题或一个课标题内进行。仅以在一个框标题内予以说明。如,《哲学常识》中“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是什么”──原理内容和方法论意义;“为什么”──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怎么办”─ ─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②相关知识法。即以相关知识为线索对知识点、考点进行整合的方法。如,商品两因素──质量问题──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价值规律──市场自发调节缺陷──市场秩序──宏观调控(道德、法治)──企业信誉形象──市场交易原则──消费者合法权益;③同类知识法。即以同类知识为线索对知识点、考点进行整合的方法。也就是围绕“辩证关系”、“原则”、“职能”、“制度”等同类知识进行整合的方法。仅以“职能”为例予以说明:货币的五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国库。此外,还具有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的职能。国家的职能──具有对内(政治统治、社会管理)和对外(保卫、交往)两项职能。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政治协调、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④行为主体法。即以行为主体为线索对知识点、考点进行整合的方法。也就是围绕“企业”、“劳动者”、“农民”、“消费者”、“人民代表”、“公民”、“政协”、“国家(政府)”、“党”等行为主体进行整合的方法。仅以“农民”为例说明。按对“农民”相关知识点整合如下:建设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稳定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农业投入;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内部、产业之间);深化农业综合改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型农民。
(2)数字法。把具体知识点、考点,按规律用数字排列形式进行整合的方法。如,《政治常识》中“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可以用这种方法整合如下: “一个新关系(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和谐统一)、“两大义务(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三大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三条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四种意识(法律意识、纳税人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参政意识)”。
篇9
1.学科内教材内容的整合
(1)框题内教材内容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要熟悉课本内容,敢于调整教学内容,按教学内容内在联系大胆调整,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如在《关于世界关的学说》这一框题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的内容作了一个先后秩序的小调整:课本原来先介绍什么是世界观,然后是什么是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包括联系与区别)。但我教学中是介绍完世界观后,接着讲授什么是方法论,顺势也把“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讲了。我觉得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记忆相关内容。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关系密不可分。回头再讲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讲清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观点就自然水落石出,非常清晰了。另外,这节课对另一个知识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也作了个小调整:先介绍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对哲学发展有推动作用;然后再讲授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和反思,因而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另教材中部分哲学原理与相应方法论并不对应,尽管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毕竟二者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我们不能让学生把世界观与方法论混为一谈。应该让学生把不同的世界观与相应的方法论对照着学习。如教材讲“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后,再集中讲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我认为,虽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重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尽管同属于两点论和重点论,但二者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它们有自己相应的方法论。在这节课,我是做了调整和补充: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原理对应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先讲,然后再讲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原理要求抓本质,不可忽视支流,最后才讲两点论和重点论。因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原理及其方法论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我们应该让学生能区分。
(2)框题间教材内容的整合。新教材是以生活逻辑为基础进行编写。以生活逻辑为主取代过去的理论逻辑为主,这一新课标的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上我们应该按要求认真落实。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又要灵活处理好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首先,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框题内容偏多,一课时讲不完;有的上一框题的部分内容与下一框题的部分内容是紧密相连的,此时我觉得应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如在《第九课 矛盾》的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两个问题,一是矛盾的同一必性和斗争性,二是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教学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偏多,一课时难以完成。同时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与下一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可以把“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这一问题与下一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起讲,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则单独用一课时讲。
(3)课与课之间教材内容的整合。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视教材为学习资料,在遵循教材处理“源于教材,以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的总原则前提下,主张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地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和有效利用。为此,我在重新审视教材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如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讲的“物质”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我们教材没有在这里介绍什么是物质和意识,因而不利于学生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知识点作了处理,就是把第四课第一框题中“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内容提前到这课来讲。通过列举“水果和苹果、香蕉、西瓜”、“动物和猫、狗、牛羊”等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哲学抽象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这一处理,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形象、生动的理解抽象的知识点。
2.科际间教学资源的整合
所谓科际资源整合,主要是指利用政治与语文、历史、地理等科目的密切关联来提高政治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1)政治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资源整合。在政治课教学中,经常使用语文知识,如经常使用文学修辞语言,有利于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深奥的哲理通俗化、把晦涩的理论形象化,以烘托课堂的气氛。如我讲到崇高理想的作用时,用“指南针”“发动机”“风帆”“灯塔”“路标”来形容,这是比喻法。讲“理想”时,我针对班上少数同学提出的“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观点,我朗诵了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现代诗《理想》。在教学中,若能适度加入唐诗、宋词、文言、警句、成语、俗语等文学鉴赏,并把文学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巧妙地融为一体,能提高审美情趣,烘托课堂气氛,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10
【关键词】高中教学 政治课堂 实效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都变成了教改中的中心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环节,关乎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同时又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高追求,也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
一、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不佳的现状
在整个高中教育教学环节,德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政治课堂又是进行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政治教材,结合自己的实践,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又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1]。就此而言,高中政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时事政治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全球视野的养成,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取得一个明确的自我定位,这在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培养以及思想觉悟的提高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严重缺失,教学效果不佳,尤其是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之后,这种现状愈发严重,从而影响了整个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实效性缺失的原因
1、教学模式僵化
新课改过程中极其推崇的一个教学模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2]。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按照新课标规定的教学模式授课,顺利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完全不顾学生的人生经验、所掌握的知识内容以及各自的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使得整个教学模式严重僵化,导致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缺失。例如,政治中的哲学部分深奥难懂,没有教师解释学生很难自行消化,在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大多学生自然就无话可说;有些政治知识又太过简单,大多数学生都不屑一顾,这时候的自主学习环节自然是极其无序混乱;还有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以及流程安排不当,有时候时间不够,问题不能够全部展开,有时候安排的时间又过长,自主学习环节也就变成了学生说闲话的环节。
2、过于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被不断提高,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违背了教学环节中“教与学”相结合的一般教学规律。这种现状也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缺失的一大原因。有些知识因为其自身所具有艰涩、难懂的特点,所以必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但是有些地方却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这都是不尊重教学实际的表现。
3、“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课堂实效评价标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教育体制遭人诟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教学特点。不仅大多学校将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很多教师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标准。这样一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只关注和学习成绩有关的课程以及与学习成绩有直接联系的知识点。但是,政治课程的本质出发点明显不是为学生直接提供具体知识,而是为了使之能够得到思想上的改观。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缺失和“重结果,不重过程”这一教学特点有很大的联系。
二、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改进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增强课堂实效性
教学模式的选择对于学科的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选择一种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说无疑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我们要想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要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3]。而改进教学模式,首先得系统全面地理解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对新课改做出一个清晰的认识,另外还要学会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当下教育事业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提供了很多技术上的支持,有越来越多的先进教学设备供教育工作者使用,用来带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是非常便捷有效的教学工具,这些教学设备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进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与政治课堂相关的视频资料,以及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课件等活跃学生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都是良好的教学工具,可以给整个教学过程提供许多方便。但是现阶段,由于新课改不够深入、部分教育工作者对于其教育理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过于强调教学设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模式上出现了“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的问题。
有很多教师认为教学形式的改变就是新课改的全部概念,有些甚至发展到了“没有多媒体就不能上课”的程度[5]。最后,整个课堂的中心成了多媒体或者课件,原本用来学习的地方变成了视频放映场所,教师和学生分别变成了设备操作人员和观众。这种教学形式虽然使学生的感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但是空有形式而内容不足,课堂的实效性严重缺失。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学会合理地利用教学设备,时刻以学生为整个课堂的“主体”,明确教学设备只是一种“辅教学手段”,从而从教学模式的高度入手,去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二)强调教材的“引导”作用
教材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来说,是学生最权威、最直接的获取知识的资料,其作用不可忽视。整个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以教材为基础,全面吃透教材,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而且还能很大程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政治课程是一门内容极其繁多复杂的综合性课程,其中涵盖了哲学、经济学、社会性、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4],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入理解教材知识,理清授课的头绪,彻底细化知识点。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强调教材的引导作用和重要性,充分地利用教材。例如,在讲解高中政治中哲学模块的时候,可以在全面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将整个哲学模块的知识分成哲学和非哲学两个部分;然后,再将高中生需要重点学习的哲学分成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和价值观等部分知识进行学习;最后,在熟练掌握整个哲学知识的基础上回归课本,再根据课本上的知识框架进行查漏补缺,全面复习。
(三)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启发学生不断思考
课堂互动环节具有提高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快速理解等诸多作用。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教学环节的作用,全面启发学生进行不断地思考课堂中所遇到的问题,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都是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全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多举行一些寓教于乐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开展相关知识点的辩论会,在高中政治知识中的哲学模块中有一个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教师可就此开展一场辩论会,让双方学生辩论“到底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
(四)培养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不仅要依赖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而且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只有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具有一个相互理解、信任的和谐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够携手改变教学现状,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另外,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也对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和改观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努力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从根源上激发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热情。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和增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实际要求,而且还是迎合新课标改革所追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最为直观有效的手段。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和理解知识点,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整个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苏.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倦怠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李洁.浅谈如何让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1):135.
[3]朱丽鑫.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13):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