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价值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管理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政府”治理模式曾经是世界上主流的公共管理模式,但是从20世纪下半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反国家主义观点的流行,“大政府”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失灵,其必然导致的官僚制政府体系纷纷成为全社会普通民众、社会精英、政治家、学者的共同批判目标。由此,公共行政改革浪潮得以展开,并且呈现出了由浅到深、由狭到广的加速度推进态势,并且由此推广成为一场持续性的全球制度创新活动。
但是,由于新的公共管理制度诞生不久、社会欠缺相应的理论和经验,导致一些问题随着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浮现在人们眼前,其矛盾和不足之处也日益凸显。由此,如何真正发挥公共管理的效果、目的,如何体现其内在的根本价值都成为了目前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决定了公共管理制度所起到的最终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共管理制度最终的走向。
一、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概述
新公共管理运动发源于西方国家,其本质上是公共行政改革的一次实践活动。目前,其指导思想大多为实干家自身实践而形成的,即其自身的构思、实验和推广,此外还有对于原有的“大政府”管理模式的批判和借鉴。这就导致了当前世界各国进行公共管理制度改革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的价值观念和改革模式,从而产生了当前的混乱局面。
许多学者都对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内容和基本制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观点,目前学界的普遍看法是,管理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是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和本质内容,其重点在于:管理高于政策、以对绩效和效率的评估作为评价标准、划分公共官僚体制结构、将准市场化和签约外包工程作为促进竞争的主要方式;消减政府开支成本等各项内容。
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从“共识”的角度需要自身的要旨,即:将行政结果是否实现和管理者是否履行自身责任作为根本评价目标;通过摒弃原有的传统官僚制度来实现政府自身的组织和人事管理运行的灵活及效率提升;组织和人事目的明确化、制定相关绩效指标,方便测定和评估任务;政府将公共服务的购买者和提供者进行分割,以此来接受市场的检验;尽量以民营化和市场来调节社会事务,以此来削减政府的权力。
二、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核心
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核心不仅是其自身价值的最终体现,而且通过对现代公共管理本质核心的了解可以对于研究当前公共管理的主要价值规范起到指导作用。
(一)公共性。作为现代公共管理的首要规范性取向,“公共性”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实现民主价值的基础,更是对于政府活动性质和基本价值进行分析的基本工具,而其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政府对于长远活动的长期目标,以及政府公务人员的个人职业道德。
可以说,“公共性”的制度性界定是以制度术语作为公共行政的理解,将各级政府、政府内的各级机构作为表现,保障公共利益能被社会最广泛的成员享有。总而言之,所谓的“公共性”现代管理,其根本目标便是公共利益和民主参与价值。
(二)合法性。公共过程和公共价值制约着公共管理,目标也受着社会认同、价值观及统一性和法律原则保持一致,也就是合法性要求。具体而言,公共管理的合法性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正当性,这种以保障社会正义为目标的要求对于政府这一公权力而言,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具体而言便是实现效率与公平、权力与责任之间最大程度的平等关系;其次是要具有可理解的目标,这想要求的本质来源是公民对于公权力的信任和依赖,也就是在公民现实情况下确立的公共管理目标,主要形式便是民主政治的相关结构和程序。
(三)效率。没有效率,真正的公共管理便无从谈起,所以,为了能够像公众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更多的公共物品,必须总是公共管理的效率问题。但是,对于效率的重视也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公平的丧失,这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加以解决和平衡。
三、新公共管理应当具有的重要特征
在对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反省中,现代公共管理的特征已经日益浮现,可以说,这些内容正是我们今后进行公共管理改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一)新公共服务。这一点的理念便是在人民的前提之下,将服务公共利益作为基本职能,作为主体的政府必须树立服务公共利益的观点,而不是管理整个社会的具体事务。
(二)参与式国家。这是现实中的一种制度,其根本价值便是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范围,体现其价值的优先性,一般而言,参与式国家应当具有监督、授权、对话、选择四项内容。
(三)行政文化伦理化。民主本质是公共管理的特点,也是区别于以往行政学最为主要的特点,将行政文化进行伦理化对于当前社会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不仅是对于行政文化而言是一种规范性制度,也是公共管理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结语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障碍和问题,这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当以客观、科学的眼光对其加以分析和研究,建立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以期能够促进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健荣,杨占营.新公共管理批判及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2] 蒙哥马利・范瓦特,周菲.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1).
篇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地价影响因素,与一般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差不多,包括一般因素、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三种。
1一般因素所谓一般因素,就是指那些影响土地价格普遍的共同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像自然条件、行政区划、社会经济状况、发展前景等等。其实,这和房市中划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一样,这是各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2区域因素土地地理位置对地价影响比较显著。区域内的各种条件决定区域地价水平。①繁华程度②交通条件不同③其他公共设施水平④环境质量⑤其他因素。影响公共用地价格评估的其他原因。
3个别因素影响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地价的个别因素,指的是宗地的个性特质,像宗地的面积、形状、用途限制和土地利用强度等,都可以对公共用地地价产生一些影响。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地价评估方法探索
1评估因素制衡评估公共用地地价时,要注意考虑公共用地中不同的种类、用地的特点和收益水平存在差异,不同种类公共用地的投资风险和增值效益也有差异。
2地价水平参照地价水平就是一个横向对比,公共用地应该和同等土地条件的住宅用地地价水平相当,有这样一个参照物,就不会给评估造成太多偏差。
3具体评估方法公共用地评估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收益还原法、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市场比较法、间接比较法、剩余法、成本逼近法等。公共建筑用地的地价评估方法,一般可采用成本逼近法、收益还原法和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
3.1市场比较法市场比较法就是指相同宗地情况下,公共用地的市场价值是多少,就可以简单以此类推,找到一个价格相近点,以此来确定公共用地的地价水平。由于公共用地交易、出让、转让市场案例很少,市场比较就很难找到比较对象。这种地价评估方法,适用范围比较小。
3.2成本逼近法公共用地地价评估中,成本逼近法是最简单的评估方法。成本逼近规避了公益性用地利用效益很难确定的缺陷,在市场交易案例难找的情况下,通过成本计算逼近公共用地地价。具体计算方法是:公共用地地价=土地取得费用+土地开发成本+管理成本+投资利息+税金+经营利润。采用成本逼近法,比较适合新开发用地和即将开发用地,因为地价组成中的各种数据比较好掌握,计算也比较实用。成本逼近法也有不可忽视的缺陷,就是成本价并不能准确反映土地价值。成本价高不代表土地价值就高,成本价低也不说明土地价值就不高。特别是我国公共用地供给中,一些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存在不确定性不合理性,这就直接影响了公共用地地价的评估结果。
3.3收益还原法收益还原法就是将公共用地未来正常情况下的年纯收益,用一定的土地还原利率还原,来作为估算土地价格的方法。如公园用地,就是按照正常客流量来计算门票年总收入,加上其他租赁收入,然后去除建设成本折旧、管理费用、维修费用、利息等费用,就可以计算出年总收益。可以用公式表示:V=(a/r)[1-1(/1+r)n]V:代表土地收益价格。a:代表未来正常的土地纯收益(或地租)。r:代表土地还原率。n:代表未来土地使用年期。收益还原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对公共用地中有明显收益的用地比较适用,像学校、机关等经营性不强、收益不明显性的公共用地,就不适合用收益还原法来评估地价。
3.4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是利用城镇基准地价和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利用替代原则,用待估宗地区域条件和其所处区域的平均条件相比较,然后根据修正系数表选取对应的修正系数,对基准地价进行修正。这种地价评估方法适用范围广泛,评估结果相对客观科学,被普遍认可,是公共用地地价评估的常用方法。基本公式:V=V1b×(1±∑Ki)×KjV:土地价格。V1b:表示某一用地在某一土地级上的基准地价。∑Ki:代表宗地地价修正系数。Kj:表示估计日期、容积率、土地使用年期等其他修正系数。具体操作还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首先是收集相关基准地价资料,根据这些材料确定公共用地所处级别的同类用途基准地价。其次是分析这些公共用地影响原因,综合考量这些地价影响因素和基准地价系数修正表,来确定待估地地价修正系数。第三步是对骨架期日、容积率和土地使用年期等进行修正计算。最后求出待估宗地地价。当采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时,公共用地的基准地价标准及其修正体系应当参照住宅用地的基准地价标准及其修正体系。
三、结语
篇3
一、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一)公共管理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由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其他公共管理两项主体部分组成,对政府部门的管理就是对国家公共机关进行的管理,其他公共管理指的是对除了政府部门以外的其他公共组织部门。简单的理解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如果不对其进行严格管理,社会将会变得混乱不堪。
(二)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公共管理就是具有公共服务性,一切从群众的角度考虑,从群众的经济利益出发,把群众看作是顾客,顾客的满意程度作为对社会公共管理的衡量标准,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能力。公共管理就是对政府部门进行严格的管理,把政府部门与国家经济发展与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对社会该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对政府部门的成绩效益也进行严格要求。并且公共管理对政府部门的教育目标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同时公共管理是一种具有公共服务能力的职业,把公共管理的人员当做对职业的实践者,这些都是公共管理的主要特征。
二、公共管理理论在税务行政管理中所体现的应用价值
(一)公共管理能够完善税务行政组织机构,进行合理布局。一个合格的税务行政组织机构是在进行税收管理应用工作时,能够有一个合理的布局,把税务行政机构的每个人员应做的工作能够进行具体的安排,对税收进行合理布局是对税务行政以前的布局进行重新整合,把具有相同工作的部门合并成一个管理幅度大的组织机构,以便于税收人员之间对税收任务进行相互沟通与合作,迁移各项税收任务,简化税收的程序,从而减轻行政管理的税收负担。
(二)公共管理能够对税务行政优化税收服务。由于税务行政管理一般都是把国家赋予的税收执法权体现在了为群众进行公共服务上,公共管理由于对群众的了解,要求税务行政机关在对群众进行税收时,能够更加人性化,对于各个企业的老板,领导以及许多赚钱能力强的人群,他们所纳的税要比员工以及赚钱能力低的人群纳的税要高,能够使税务行政管理应用中实现人性化税收。
(三)公共管理体现税务行政改进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的价值。公共管理能够提高税务行政工作效率,保证机构能够高效运转,使税务行政必须按照整个税收流程而设定具体岗位,必须保证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有工作人员坚守,还得保证新增的岗位上也有人员坚守,把税务行政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加强对部门的管理,避免员工相互换位以及缺位,影响税务行政的工作效率。公共管理使税务行政建立合理的税收成本合算制度,加强成本控制和对成本进行分析,对纳税成本进行计算,从而构建一个具有高效率的税收行政机构。
(四)公共管理要求税务行政管理应用实施人本管理。在税务行政管理机构进行招聘员工时要对员工进行严格要求,不仅注重员工的实践能力,还要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考虑员工的各个方面能力,招聘一批对机构作出贡献的人才,同时人员在税收行政这一行业,一般比较容易枯燥,为了调解人员的工作氛围,行政机构应经常举办一些娱乐性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管理环境。
三、结语
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的一种模式,公共管理在税务行政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税务行政管理作进一步的完善,促进了我国税收行业的改革发展的同时能使税务行政充分发挥它的职责,而且能从群众角度出发,使税务行政管理更多地注重管理的结果,而不是只专注于过程,尤其重视政府的成绩效率,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对社会公共管理的衡量标准,使税务行政管理成为一个具有高效率的税务行政机构。
参考文献:
篇4
非政府组织依靠接近基层、了解民情的优势,凭借较专业化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公共管理,弥补政府缺陷,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概括地说,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路径有三条:
1.监督与介入。非政府组织不具有实际的政治权力,更不是政府组织的构成因子,但是它们却很关心国家行政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政府适当放权,转变职能,使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空间,也给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提供了条件。同时,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非政府组织还是传达民情与表达民意的渠道。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政府的资源与能力有限,难以考虑到各个阶层的利益,很难在利益的决断过程中做到完全公正。为此,非政府组织可以充当政府政策实施的参与者与监督者的双重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体制的局限,从而“改造传统的政治结构和权威形态,使其在新的基础上重新获致合法性并转换成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政治核心”[1]。
2.示范与引导。非政府组织具有强烈的公共责任意识,以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公共管理的目标。非政府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它的各项活动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资助或社会筹集,其内部的运作过程和资金的使用状况直接关系着自身在公众中的形象。公开财务状况,就可以显示其谋求公共利益的进程,凸显公正与奉献的形象,这对政府来说是一种示范,可以逐渐培育一种成熟的公共管理模式。非政府组织在服务公众的过程中利用公众的互动,积极调动普通民众参与志愿行动的热度,引导他们为公益事业作贡献的意识。
3.实施与推进。在很多状况下,非政府组织是很多公共项目的直接执行者,如救贫救灾、防治污染等公益项目。发挥此类作用的非政府组织有儿童福利院、助学基金会、环卫协会等。除此之外,非政府组织作为一条连接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纽带和桥梁,对其所服务的基层民众的实际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准确结论,向媒体、社会与政府反映,保证了信息渠道的顺畅。另外,非政府组织自身也可以通过传媒,向公众传递其认为有较大价值,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公共服务的信息,引起社会关注。这种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保证了社会各群体之间互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了群体理解力和凝聚力。部分由社会精英或影响力较大的人士所领导的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认知及相关理论,极易受到大众的讨论,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决策,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公共服务的执行更具有科学性。
二、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的有力补充,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具体而言,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社会民主平等网络的建构。当代非政府组织以其独有的专业性和灵活性,在贯彻党的政策方针、维护公民政治权益、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推动着基层民主化管理的进程。非政府组织不能最终完成社会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建设,但是它们在制度、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具有推动和政策建议的作用,非政府组织可以反映社会各方的信息以及代表广大民众需求,有利于政策制定的合理性[2]。“非政府组织介入评议政府、评议官员,形成对政府及官员行为的应有的制衡及监督,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不受侵害,监督政府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3]。因而,非政府组织可以影响政府决策,促进民主平等。非政府组织推动着基层管理中民主观念的扩展,培育着现代的民主价值观,突破了以往管理中过度依靠政府部门行政能力的局限,直接推动了社会公共管理领域民主平等网络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飞跃式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在此过程中,有些人逐渐被边缘化变成弱势群体,这样就会导致严重的群体差异。而非政府组织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公共事业,着力于协调社会资源的分配,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较多地关注了弱势群体的利益。非政府组织通过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可较快发现操作中的问题,迅速向政府有关部门施加社会管理角色偏差的压力,帮助其及时矫正。有时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商定与修改,提高管理透明度,协调管理部门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完善社会治理结构,使其沿着正常轨道良性发展。
2.促进市场公平信用体制的成长。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由众多规则约束的契约性经济,需要成熟的约束机制和协调手段保障市场竞争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可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越来越认同利益的合理性、公正性,对自己的切身利益得失也越来越关注,社会的自治性活动机制也就随之越加活跃”[4]。我国经济资源尚不丰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完全定型,人们的经济道德观念相对还比较薄弱,在不断膨胀的利益诱惑下,很可能走上违背市场规则甚至违法的道路,而“中国的政府尚缺乏市场经济下解决社会问题的经验、手段和技能,政府的干预还时常出现失效”[5]。甚至一些地方政府自身也千方百计地为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运用手中的审批权,从狭隘的地方集团利益出发,大搞地方保护主义,有时还会帮助地方企业偷税漏税、逃避债务,严重扰乱了我国市场秩序和投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非政府组织尤其是作为非政府组织的行业协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并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对其绩效进行评估,从而净化市场环境,维护经济秩序,不断促进市场公平信用体制的完善。另外,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经济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急切需要在“市场竞争中有属于自己的组织来维护自身的利益”[6]。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贫富差距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单靠政府力量短时期已经难以解决,而市场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不可能直接带动社会公平的发展。在政府和市场双双“失灵”的情况下,非政府组织就可以承担起稳定市场主体责任意识,规范市场发展秩序,缓和利益冲突,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的责任。
3.推进群体道德文化精神的培育。服务社会是非政府组织的重要功能。活跃于基层的各类非政府组织成为社会成员与政府交流、沟通,表达民意的渠道,政府也可以由此及时了解群众意见,适时调整社会政策,消融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对立情绪,避免矛盾和冲突在社会领域的过度聚集,减缓乃至避免社会成员与政府的直接对抗[7]。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奉献精神得以张扬,每个成员的服务意识也将感染被接触的群体,内化成每一个个体的行为规范,使得民众能够严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起到了一种软管理的效用。培育社会良是一项隐性而复杂的工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这项工作单纯依靠政府力量的引导是很难实现的,而非政府组织参与却有着独特的优势。非政府组织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一致的努力方向,拥有增进社会公益、服务社会的活动宗旨。其内部的协调一致,有助于形成和扩大社会共识,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认可这种公众道德,从而有利于重塑良好的社会道德文化,促进群体道德文化精神的培育。如在多元治理结构中,非政府组织以社区民主政治体系为依托,构筑起一个普遍参与的公民文化交流平台,引导社区居民的主人翁与服务者相结合的社会道德意识。因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有助于培育公众文化道德意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4.非政府组织可以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是当代社会和谐发展的“三驾马车”,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财力尚且薄弱的政府机构来说,政府财政基础不足以提供充裕的公共物品,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必须由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内的非市场机制来完成。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提供种类繁多的多元化公共产品来满足广大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如扶持社会弱小群体、促进就业、扶贫开发、捐资助学、赈灾救济、危机干预、卫生健康福利事业等,这极大地提高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起点,使过程和结果具有公平性,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综上,非政府组织虽然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很大,但总体来讲,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实力还比较弱小,呈现出组织分散、运作混乱等状况。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自身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自身管理功能发挥受到限制。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离现代公共管理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相当一部分非政府组织资源不足,特别是资金、人才严重缺乏,致使其缺乏号召力,缺少新鲜血液输入,活动缺乏创新,因循守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名存实亡。二是政府观念转变较慢,对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作用重视不够。长期以来,以政府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根深蒂固,公共服务是由政府长期垄断经营的,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逐步打破这种格局。市场经济下,需要政府将部分无须保留的职权让渡于社会,但政府仍然一直紧握传统公共管理功能,其观念的转变速度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
篇5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共部门改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25-02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家公务员制度已经成为各国公共部门主导性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随着社会进步和学科发展,许多国家的公共部门引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对本国的公务员制度进行重构。传统公共部门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逐步走向了现代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事管理的理念、价值和方式都处在明显的转型之中[1]。
回溯公共部门人事制度的背景、延续和变革之路,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总有其相对应的价值追求,而不同价值间的冲突和碰撞则成为推动公共部门人事管理制度变迁的核心因素。
一、传统公共部门人事制度
传统公共部门人事制度主要指的是以国家公务员制度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人事行政制度。从背景来看,工业革命后面对蓬勃的市场经济和新兴资产阶级,政府必须建立一支职业化的文官队伍来对公共事务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19世纪西方各主要国家的人事制度存在较大的弊端:如英国实行带有浓重封建时代色彩的个人恩赐制,导致官员的任用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美国建国初期的政府官员多半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人士,故而称作“绅士政府”。随着两党或多党政治格局的形成,政党分赃制产生了周期性的人事大变动、政治动荡、腐败等问题,要求变革公共部门人事制度的呼声愈发高涨[2]。
“政治―行政二分法”成为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的理论前提。其基本论点是,政府具有两种天然的功能,即政治的功能和行政的功能。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的作用在于国家对体现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进行制定,行政的作用在于实施公共政策。因而,行政管理需要做到的是以最少的投入、最高的效率完成规定的任务,这就要求政府组建一支即能坚持价值中立又具有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公职人员队伍。其核心价值与基本制度可概括为:连续性和职业常任制度;中立性和两官分途制度;功绩性和注重实绩的考评制度;对公众的责任和法律规制约束;政治价值、经济效益及其管理制度;此外还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等价值[3]。
不同职位间及权利、义务间必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冲突,这便体现出价值观的紧张与竞争:就政治回应性而言,行政官僚对政治官员做出回应,即政府能够积极回应选民通过政务官所表达出的公民意志。就组织效率而言,政府强调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在个人权利方面,强调公民个人免受政府官员不公正行为的侵害;法律保护公务员不得因为政治原因被解雇,从而使其免受各政党压力;公务员个人可借由公务员工会来合法保护自身权利。在社会公平方面,公民基于先前的牺牲和社会歧视,可在公共职位选择、录用及晋升中享有法定的优先对待的权利。这一价值观体现了“公平”的社会性,政府向特定的社会群体(如妇女、少数种族、退伍军人等)提供公平。综上所述,公务员制度的各种价值追求均是为了防范前官僚制时代出现的诸如混乱、腐败、低效、无能等问题,更多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这些价值观都带有其所处时代的鲜明烙印,也是推动构建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动力。
二、当代公共部门的变革需求
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并取得巨大进步。凯恩斯主义倡导的发展模式固然保证经济能够在一个比较平稳、快速的层面上发展,但也导致政府规模的高度膨胀,超出政府能力的承载范围,因而政府失灵的现象愈演愈烈,主要表现在――信息的不完善和不对称使得政府难以准确把握政策受众的真实情况,政策的失真、滞后效应非常明显;受利益集团影响,政府的腐败行为和寻租活动愈发严重;公共部门的权力高度垄断且封闭,缺乏有效竞争,组织效率低下[4]。
国家公务员制度已经不再完全适应于新时展的需求,其核心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中立”问题
由于经验、技术和能力上的优势,事务官可轻易操控政务官的政策制定过程,公务员就有可能扭曲政策的公共性,以表达他们偏私的利益。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公共事务日益繁多,行政管理活动势必要依赖由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规章,公务员便拥有了合法授权的“准立法”权力。此外,这种强调公务员工具理性的制度安排,客观上大大降低了公务员对政策本身的关怀。
2.终身常任制问题
终身常任制使公务员可能更加趋于保守,缺乏创新和灵活性,降低了组织效率。公务员内部趋于封闭,人员流动受到限制,阻碍了组织的竞争、激励和更新。公务员队伍过于稳定,容易造成机构僵化。公务员作为既得利益者,常常成为政府改革进程中的阻力。因此,公共部门必须选择一种相比之下更富有活力的、竞争性的、开放的人事管理制度。
3.职位管理问题
过分强调客观、理性限制了公务员作为“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当代公共部门应当倡导从人本主义出发,以人力资源发展为本位,积极发挥公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事管理制度。
三、新导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这一时期的变革趋势可简要概括为“从人事行政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德鲁克首次提出了人事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两个概念,他把官僚制度下人事相互匹配的一套模式称为人事行政管理,包括价值、制度、行为、技术等方面;将后官僚时代人、事相匹配的一套模式称为人力资源管理。
在管理理念和价值观上,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如果用一些短语来描述这种区别,那么对于传统人事行政管理来说,它强调政治原则的、集权的、等级的、封闭的、单一的、专家导向的、非人格化的、短期的、着眼于现在的等概念;而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它强调市场(经济)作用的、分权的、平等(合作)的、开放的、多元的、顾客导向的、人性化的、长期的、放眼于未来的等概念。
在公共部门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观主要强调个人责任、有限的分权政府、社区提供更多的服务等三个方面。个人责任强调每个人都可以做出与自己目标相一致的选择,同时也应对选择的结果承担责任。有限的分权政府则认为政府不应当、同时也无能力涉及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政府应当限制自己的权力边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私有化、更小、更少的政府成为其所追求的目标。社区提供更多的服务强调由专家治理转变为公众治理,由私营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倡导“民治、民有、民享”的新理念。
这三大价值观带来了西方公共部门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如追求不再用人或少用人,产生了可替代性的组织形式,如民营化、外包等;公共部门职能履行方式变化,如具体特许经营协议、补贴性安排、待用券制度、志愿者、自助等新事物的出现;强调增加公共部门雇佣弹性,通过常任文官来满足组织最低限度的人力需求,通过临时雇员来满足组织工作量的要求,可有效缓解公共财政压力。
从社会现实来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影响下纷纷进行了制度重构。1968年《富尔顿报告》的提出拉开了英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序幕。1981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在文官系统实行管理和运作负责制,各级文官都要分清和确定职责范围,并对英国民众负全部责任,此次改革目标是提高效率、分散权力、取消终身雇佣制。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签署通过《公务员制度改革法案》,掀起了美国文官制度变革的。从1993年到2000年,克林顿政府进行了名为“重塑政府”的改革,内容包括追求灵活和回应的雇佣制度、改革一般职位序列的分类和薪酬制度、建立有效的“工作―管理”伙伴关系等。乔治・布什政府提出管理改革议程,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本、竞争性采购、财务绩效、电子化政府和预算绩效整合等五个领域[5]。
新兴价值观及制度变革对公共部门人事管理制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具体表现为:公共部门对政治的回应性大大增强;组织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但也引发许多问题,如精简引起了人力资源外流和公共部门的内部紧张,无法促进职业主义、自我尊重、工作绩效的增长等;从雇员权利的角度看,政治因素和职位不稳定性都在加强;就对社会公平价值的影响而言,弱势群体保护的计划反而在衰退。
综上所言,无论是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还是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都作为不同时代公共部门管理模式的不同形式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正是不同时代的价值冲突推动了公共部门人事制度的变革。无论是何种制度、何种价值观,最关键的是要达到制度、价值和客观现实的相互协调,唯其如此,制度才得以保持活力。同时可以看到,人类对于各种价值取向的偏好总是呈现出钟摆式的变换,价值观的冲突史也演变为一部公共部门人事管理制度的变迁史。
参考文献:
[1]孙柏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3.
[2]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J].中国行政管理,2005,(1).
[3]杨波.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与核心价值的冲突[J].中国行政管理,2001,(9).
篇6
关键词 工程 造价 价格 控制 管理
工程造价有两种含义:广义地讲,是指工程项目从筹建一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中建设单位所花费用的总和;狭义地讲,是指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建设所花费的成本以及在工程发包阶段其投标价格和在工程结算阶段从建设单位所得到的工程建设费用(预期花费或实际花费)。
造价控制就是指把建设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在预定限额内,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其他相关各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造价控制应从多方面入手,如合理设置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目标,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等。其中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就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就财政部门而言,其实质就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是对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这是合同当事人双方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招投标等工作的主要内容。施工合同中关于工程造价确定和支付的相关条款,是整个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的重要条款。在当前建设工程市场发育尚未成熟、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信用体系和风险保障体系不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有待改进的情况下,在施工合同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许多不规范之处。
1 工程合同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签订不规范
建设工程耗资巨大、涉及面广、个性差异大和履约时间长。因此,客观上要求合同条款细致严密,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实际工作中,甲、乙双方由于缺乏施工合同管理的经验,订立的合同约束条款不全、内容不明、职责不清等现象经常发生。
有些建设项目在签订合同时为了回避业主义务,不采用标准的合同文本,而采用一些自制的、不规范的文本进行签约。通过自制的、笼统的、含糊的文本条件,避重就轻,转嫁工程风险。有的甚至仍然采用口头委托和政府命令的方式下达任务,待工程完工后,再补签合同,这样的合同根本起不到任何约束作用。如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中,有的当事人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在签订中标合同前后,往往就同一工程项目再签订一份或者多份与中标合同价款等实质性内容不一致的合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阴阳合同”,待工程实施起来,一旦涉及到经济利益,将容易导致工程纠纷的发生。
1.2 忽视合同的严肃性,违背等价有偿的原则
自觉执行合同条款,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是合同当事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签订合同的甲、乙双方,经济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主从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承发包双方忽视合同的严肃性,违背合同的等价有偿原则,以各自的经济利益为中心,随意违背合同条款。甲、乙双方的这些违约行为,最终导致工程经济纠纷的发生。
合同文件存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现象。从目前实施的建设施工合同文本看,施工合同中绝大多数条款是由发包方制定的,其中大多强调了承包方的义务,对业主的制约条款偏少,特别是对业主违约、赔偿等方面的约定不具体,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处罚办法。这不利于施工合同的公平、公正履行,成为施工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争议较多的一个原因。同时,由于目前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不规范管理,大量的施工队伍与建设规模严重失衡,致使业主在建设工程承包中占据主导地位,提出一些苛刻和不平等的条件,将自身的风险转移到承包商身上。由于建筑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承包商为了获得工程,只好接受。个别承包商在实施这样的工程合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会采取偷工减料或非法分包甚至非法转包等手段,给工程建设带来隐患。
1.3 缺乏健全的合同管理机构
一些建设项目不重视合同管理体系的建设。合同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和授权管理机制不健全,谁都可以签合同,合同管理程序不明确,或有制度不执行,该履行的手续不履行,缺少必要的审查和评估步骤。缺乏对合同管理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实施监督、检查等管理。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更要对施工合同进行管理。有些地方的合同管理机构不健全,对合同的审查、监督和检查不得力。建设单位没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力量,遇有建设工程,便委托给监理公司,而目前监理公司的机构设置不规范,合同管理力量薄弱,往往很难胜任建设单位的委托;施工单位,特别是中、小型施工单位,重视公关和预算管理,轻视施工合同管理,甚至没有专门机构从事施工合同管理工作。
1.4 合同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建设合同涉及内容多,专业面广,合同管理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造价管理知识。很多建设项目管理机构中,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合同,或合同管理人员缺少培训,将合同管理简单地视为一种事务性工作。甚至有的领导直接敲定由一般办公人员办理合同。一旦发生合同纠纷,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援。
2 控制工程造价,抓好合同管理的几个环节
2.1 把好合同签订关
签订工程合同时,最重要的要根据各工程的特点,应选择恰当的发包方式和价款调整条件(指工程设计变更或工程签证导致工程增减的结算条件和结算方法),因为不同的发包方式和价款调整条件,直接关系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
合同文本应尽可能选用由国家颁发的通用性合同文本,再根据拟建工程的特点和招标文件以及发包人承包商双方谈判结果来起草。合同文本必须准确表达双方谈判确定的意思,做到条款不漏项;标的物表达清楚、标的额计算准确;质量有标准,检验有方法;包装物、提(交)货或移交工程成品、运输方式和结算方式明确;违约责任及违约金(或赔偿金)计算方法准确;文字表达严谨,不使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词语。
在合同正式签订前应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其要点是:施工合同是否合法,业主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健全,合同是否需要公证和批准;合同是否完整无误,包括合同文件的完备和合同条款的完备;合同是否采取了示范文本,与其对照有无差异;合同双方责任和权益是否失衡,确定如何制约;合同实施会带来什么后果,完不成的法律责任是什么以及如何补救;双方合同的理解是否一致,发现歧义及时沟通。
2.2 做好合同实施管理
工程合同一经签订,确定了合同价款和结算方式之后,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便是工程设计变更或签证,以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深入理解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切实加强日常管理,使管理行为正规化、规范化,作好处理合同纠纷的各种准备,特别是索赔与反索赔的研究在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中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索赔与反索赔是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合同双方攻与守的关系,是矛与盾的关系。工程发承包的实践经验证明,没有一个承包商不要求索赔,即要求调增合同价款,因此,要搞好工程造价控制,就必须进行索赔与反索赔的研究。
2.3 重视合同后评估
合同后评估是合同管理的总结阶段,往往不为人所重视,其实合同后评估工作是件很重要工作,它是对合同好坏、管理得失的评估,它可为下一工程项目造价控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合同后评估工作主要是总结合同执行情况,对合同管理好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对过时、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以及不严谨、容易被对方索赔的条款要加以改正。影响工程造价的不确定因素可分为可预见和不可预见因素,可预见不确定因素应作为普遍性问题,不可预见不确定因素作为可追溯事件加以标识,通过合同后评估加以鉴别,并在以后工程合同中加以明示或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3 控制工程造价,加强合同管理的几项措施
3.1 合同管理精细化
目前,各省级人大常会审议通过并颁布了各省级《合同监督条例》,指导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合同的监督和管理。但是,由于合同的种类繁多,《条例》内容只能对合同的监督和管理做出粗线条的规定,无法满足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各级建设工程行业主管部门针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特点,制定出一套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细则”已经迫在眉睫。作为政府项目投资主体的各级财政部门应积极参与“细则”的制定与审核,尤其在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上,对政府投资项目就做出细致、明确的规定。
项目建设各方要重视合同管理机构设置、合同归口管理工作。做好合同签订、合同审查、合同授权、合同公证、合同履行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以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3.2 管理人员专业化
人是合同管理中最活跃的角色,也是合同管理中最关键的环节。建设单位应设置合同管理人员从事合同管理工作,并应执有《施工合同管理人员资质证书》,加强对建设单位合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术素养的培训。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特点,总结以住政府投资项目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做出有利于工程造价控制的对策,从而为国家财政节省建设资金。
加强建设项目合同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实行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亦是提高建设项目合同管理效果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己正式推行注册造价工程师制度,造价工程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搞好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和合同管理。因此,建议在建设项目管理机构中设置注册造价工程师岗位,专司合同管理职责。
3.3 合同索赔研究程序化
我国工程承包双方在合同履行中对工程索赔认识不足,缺乏推行工程索赔所需的意识和动力。因此,提高索赔意识是合同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施工合同是索赔的依据,索赔则是合同管理的延续。
因为工程合同一经签订,确定了合同价款和结算方式之后,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便是工程设计变更或签证,以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深入理解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切实加强日常管理,使管理行为正规化、规范化,作好处理合同纠纷的各种准备,特别是索赔与反索赔的研究在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中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索赔与反索赔是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合同双方攻与守的关系,是矛与盾的关系。工程发承包的实践经验证明,没有一个承包商不要求索赔,即要求调增合同价款,因此,要搞好工程造价控制,就必须进行索赔与反索赔的研究。
3.4 项目建设代建科学化
所谓“代建制”,就是由政府组织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管理专业人员,根据行业性质不同,形成专业化的建设队伍,专门从事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管理。财政部门应积极参与项目“代建制”的推行,加强对代建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并利用“代建制”在合同管理中的优势,彻底消除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项目建、管、用不能分离的弊端,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
3.5 合同签订审核规范化
建设单位应组织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专家,审核合同条款是否真实、齐全,并对承包方投标文件进行了解。通过审核了解,对不合理、不合法的条款及时予以纠正,不齐全的条款要补齐,使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在实施中减少合同纠纷和违约,避免对建设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6 合同实施交底制度化
财政部门应督促实行政府投资管理的建设单位做好向各层次管理者做“合同交底”的工作,把合同责任具体落实到各责任人和合同实施的具体工作中。特别是在工程使用非标准的合同文本或有关人员不熟悉合同文本时,这个“合同交底”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何伯森.国际工程合同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的建筑行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其中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建筑工程中的工程造价管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对投入建设工程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利用,以尽量少的物质消耗和劳动,取得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一个建设项目从酝酿、设计、规划到投产建造包括以下程序:可行性评估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施工阶段、设计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相应地,工程建设阶段性工作和工程造价的确定相适应,通常分为下面几个阶段:一是设计与计划阶段的造价管理; 二是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三是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四是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以下就各个阶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造价管理进行控制分析。通过四个阶段对建筑工程的适当管理,合理有效的解决工程中成本过高,费用过大的问题,为建筑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决策阶段的管理控制
决策阶段项目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是决策的内容,决策阶段之后直接影响着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确定是否合理、科学,必须编制可行的投资估算在项目的决策阶段的时候。因此,该阶段的工程造价可使用以下措施进行控制。
(一)、可行性研究阶段做好的技术经济论证
需要作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才可以做好造价管理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这不仅包括在项目计算期内国内外市场对拟建产品的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需求状况、国家对该产业的今后发展趋势和政策等。
(二)、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
造价人员需要收集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水电路状况、大宗材料的采购地、已建类似工程资料及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并对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认真分析,保证经济分析、投资预测的准确。
(三)、做好方案优化
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应该密切配合,多方案技术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经济比较,通过方案优化,使设备选型更加合理,工艺流程尽量简单,从而节约大量资金。
二、设计阶段的管理控制
基于对大型工程造价和项目控制研究和分析,对其工程整个投资影响最大的是发现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方案选择,能够使其效率80%以上。由此可见,只有在设计图纸未交付使用、设计工作没有完成之前把好工程造价管理的第一关,才能打好总体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可以利用价值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方案经济性进行比较分析,对设计方案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意见,从而达到节约投资、控制造价的效果。针对该阶段,在工程项目中,对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可以使用以下措施。
(一)明确各部门及岗位的权责,建立规章制度
只有明确的文件管理制度,把经济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权、责、利与工程造价管理相互结合,才能把计划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做准确、细致,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加强技术培训,计划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和提高各方面人员的综合素质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经济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要有非常好的综合素质才可以。
(三)、作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限额设计
在控制工程造价中,在工程设计中要实施限额设计,这样就可以对设计内容都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计算,使经济和技术相结合,应充分考虑在设计时施工的可能性、技术水平要和经济性以及管理水平相匹配。
三、实施阶段的管理控制
造价的90%以上都耗用在施工阶段,所以施工是实现建设项目的过程。因此,整个工程造价控制中的这一阶段的造价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准确处理工期、质量和造价的辨证关系,把投入产出观念对施工过程进行渗透,努力把物力、人力、技术、财力等生产要素组合成最佳。
(一)、加强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有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方案、各种资源需要量计划、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安全和技术保证措施等。应严格控制施工工序及质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费用,减少返修。
(二)、实行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
由于建设工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期非常长,所以,对人工价格费用以及消耗的实际材料还有投标时的差异性相比很大,工程造价人员这也就要求及时地积累有关造价调整资料,并对各种动态的因素(如利率、价格、汇率等) 确定预测,使建设项目全过程始终在造价动态的管理之下进行。可以按按照需要进行分析,工程进度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对于投资的控制,并采取措施调整。
(三)、加强工程变更的管理
由于主观、客观原因,在项目实施阶段,常发生局部设计工程更改、变更、工艺方法改变、材料代用等问题,导致了工程的预算价格增减。因此,一定要合理地控制变更价款,健全设计变更审批。工程变更的内容一般有建设项目附属工程的增减、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工程量、标准的变化、某些工程结构的规格、某些工程的施工时间、部分工程的标高、基线、位置、尺寸等的变更、市场主材价格的波动和工序的改变等。工程变更一定会让其造价提升,因此,一定要严格控制,做施工验收、处理、现场签证工作和核对,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四)、实行全方位合同管理
工程实施阶段合同管理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在全面充分地考虑可能发生的费用和分歧索赔问题,同时应签订施工承包合,避免因合同条款不明确结算时产生纠纷。同时,还要明确规定文件、时期和计费标准。全方位的合同管理一定要从合同签约、谈判时做起。合同条款必须完备,合同必须严格规范化,双方义务、权利一定要对等,在现场管理中语言表达严谨准确,不仅要使概预算人员和项目经理熟悉合同,设备材料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财务人员也一定要熟悉合同,这样才可以确保合同的全面履行,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和材料费用等现象的发生,做好反索赔和索赔准备工作。
(五)、加强工程建设监理
作为建设管理项目中的一种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监理工程,是整体性的社会主义科学方法建设的项目管理方式,我国推行和建立建设监理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工程建设监理,一般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前期决策、验收和项目施工等工作内容,有着监督管理和参谋等职责。
四、竣工阶段的管理控制
控制工程总造价中竣工阶段是一个关键环节,建设单位要在工程结束阶段对整个建设项目做一次综合评价,也是对该项目工程造价的总结。一方面分析在控制造价方面的不充分,尽可能影响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因素中的主观因素,并进行克服;另一方面总结在整个项目建设期全过程管理造价的经验。对工程造价影响的主要因素有:由于编审人员在结算的编审过程中所处的立场、地位、目的不同,而且也会影响对工程造价的估算的是编审人员的工作水平的差异。我们针对这一阶段,对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可使用以下措施。
1、搜集、整理好竣工资料包括:设计变更通知、工程竣工图、各种签证,主材的单价、合格证等。
2、深入工地,在工程量计算阶段全面掌握工程实况预算员一定要深入工地,现场丈量、核对、记录才可以准确无误。
3、熟悉掌握讲究职业道德、专业知识预算人员不仅全面了解工程预算定额的组成,以便进行定额的换算和增补,还要要全面熟悉定额计算,掌握上级下达的各种费用文件。同时还要掌握建筑构造方面的知识和一定的施工规范。
结束语:
总之,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深入改革,工程造价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技术中也变得特别重要。工程造价是投资的最主要的内容,其中囊括了从工程项目建设设计阶段到建设完成所需要花费的所有费用。价格机制是管理工程造价应用的核心,通过良好的造价管理,可以使企业的造价管理在水平上得到提高,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工程造价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工程控制中存在的各个施工要点综合性进行控制,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各阶段的控制性工作的加强,才可以使得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工作能够在现代社会下,更好地开展管理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卫芬.浅谈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
篇8
【关键词】公路;造价控制;管理;全过程
公路工程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机械、材料、人工和生活资料,其技术也比较复杂、周期比较漫长、涉及因素非常广。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都是有限制的。此外,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目前还处在高峰期,特别是近年来公路工程的建设量在不断的增大,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加强公路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势在必行。
1、公路工程造价的特点
由于公路也是一种产品,同样具有产品的属性,但公路工程也有自己独特的施工特点和产品属性。一般的公路工程造价具有以下特点:
①公路工程造价的动态性。公路工程的修建时间多达数年,少则数月,因此,无法避免不可预计因素的影响。比如在计划阶段,公路工程的工程造价就许多的因素影响,材料、设备价格的涨跌,工程变更,汇率、费率、利率以及工资标准等的变化。公路工程建设周期长,资金的时间价值突出。因此,公路工程造价具有动态性。
②公路工程造价的大额性。公路工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它技术要求比较高,周期比较漫长,施工涉及的地域比较广,因此,其造价高昂。一条公路至少也得数百万,如果是特大的公路工程,那么造价可达百亿、千亿元人民币。因此,公路工程消耗资源多,其造价具有大额性。
③公路工程造价的阶段性。工程也像人们认识事物一样,总是从粗到细、从远到近、从计划到实际、从概略到具体的过程,公路工程造价控制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公路工程的造价控制,在不同的建设阶段,有不同内容、名称,不同的目标。各个阶段的目标实现是保证整个公路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
④公路工程造价的差异性、个别性。每一项公路工程都有自己特定的规模、功能、用途。因此对不同的公路工程其设备设置、空间分割,造型、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实物形态和工程内容都具有差异性、个别性。此外,工程造价的个别性是由该工程的差异性决定的。
⑤公路工程造价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公路工程造价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主要表现在构成公路工程造价的成本因素复杂,影响其成本因素众多,涉及施工机械、人工、材料的类型较多,协同配合的广泛性几乎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2、公路工程造价控制
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失控,都可能造成工程造价的失控,继而影响工程的顺利实施。因此,公路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是贯穿于公路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公路工程造价,需要从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决算阶段来对公路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2.1 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
公路工程造价控制的源头就是决策阶段的控制,决策阶段造价控制对建设全过程的工程造价控制往往起决定性,此外,决策阶段造价控制具有先决性。
目前,我国公路工程项目普遍存在着“三超”现象,要使“经批准的投资估算作为建设工程造价的最高限额”,对以后的工程竣工决算、施工图预算和设计概算都起到控制作用,从开始就把公路工程造价控制好。在公路工程投资决策阶段,公路工程造价控制的主体总负责是项目业主(或项目法人),“决策阶段造价管理小组”应从拟建项目建成后的设计功能(或预测功能)、对项目建设周期内预测和项目的建设目的等各方面,进行细致、周密的考察和调研,然后做出公路工程在决策阶段工程控制具体方案和目标,并依照此方案和目标要求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做出比较精确的投资估算。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投资决策、投资经济效果、工程设计方案受其投资估算的准确性的直接影响,此外,工程建设能否顺利完工也受投资估算的准确性的直接影响。
2.2 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的设计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公路工程设计就成了控制工程造价和工程建设的关键。公路工程的初步设计基本上可以决定该公路的产品方案、规模、使用功能和结构形式及建筑标准。待完成施工图设计之后,施工图的预算就能编制出来了,其工程造价也能准确计算出。因此,设计阶段是控制和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但由于公路工程的施工受地质、地形、人类经济活动和水文气象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地质因素,所以在施工中可能会出现设计与工程实地不符,给施工带来麻烦,致使公路工程的造价难以控制。因此,在公路工程设计阶段要控制好工程的造价,设计人员需要设计好工程,以便减少更换设计,其次“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小组”也要发挥的管理和控制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公路工程的造价,使公路工程在投资范围内控制好。公路工程造价控制的目标是:在计划投资范围内,通过控制的手段,使该公路的总投资小于该项目的计划投资。
2.3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
完成招标工作之后,一般公路工程项目就进入正式的实施阶段。公路工程造价控制是项目的实施阶段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在该阶段“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小组”和监理单位要充分发挥控制和管理作用,在施工阶段控制好工程造价。
在公路建设工程中进行以单位工程为对象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推行招标,是控制和降低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措施。我国真正推行招标制实行范围较小,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公路工程的建设仍是一种靠行政手段分配建设任务,因此,设计、施工、建设单位仍然依附于主管部门吃“大锅饭”的体制。此外,有些地区问题比较多,在招标投标活动中时常发生明招暗定,弄虚作假和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招标制的发展严重收到影响。从而造成工程工期拖延、质量下降、工程造价提高。因此,在施工阶段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控制手段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2.4 决算阶段造价控制
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竣工结算。公路工程在竣工决算时,相关单位要密切配合“决算阶段造价管理小组”的工作,将工程量核算好。在核算过程中,要仔细多次核对,不要怕麻烦。此外,为了保证工作不出现纰漏,确保投资收益和结算质量,应实行工程尾款会签制度和工程结算复审制度。最终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程序就是工程造价的结算审核。通过对预结算进行系统、全面的复核和检查,及时纠正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以此减少工程投资的损失,达到工程造价控制的目的,保证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公路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是一个全过程控制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自己的控制手段和目标,针对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手段来达到控制目标。加强公路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切实掌握工程建设费用支出的实际情况,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合理利用资金,以此来提高公路建设的投资效益,保证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吕修,韩书芝,杨建宏.对目前公路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2]牛卫东.公路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J].西部探矿工程,2006(04).
[3]刘大洋.公路施工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篇9
一、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施工队伍素质低、技术落后
我国工程招投标制度还不够完善,出现一些依靠租借资质进行役标的现象,这导致招标委员会无法调查核实,在水利工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隐性转包”的问题,对工程质量来说有极大的不良影响。例如没有对投标商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一些没有资质的工程队伍进入工程项目施工中,这些施工队伍中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通常由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组成,他们并不知晓水利工程施工和规范标准,也没有经过专业的上岗前培训,工程质量问题严重。
2、愉工减料现象严重
其实所有工程都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因为这是最难控制的问题,加上招投标制度中的一些漏洞,导致有些不合格、缺乏资质的施工队伍中标。施工队伍中还存在一些裙带关系,致使监督工作做得不严谨。例如,有的发包商碍于与领导的交情,只要在工程没有大的,或者明显的质量问题下,就会采取忽略的态度,而这就为承包商提供了偷工减料的机会,对工程后续施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3、赶进度,抢工期影响施工质量
水利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这也是为什么水利工程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之一。为了及时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改善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建设,施单位必须日夜赶工,从而对一些工序没有认真检查,工程项目建设马虎,盲目的简化工序,忽视了质量隐患。
二、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1、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关系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有强烈的季节性特点,尤其是到了汛期,此时更是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为此,建设单位更是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联合监督、设计等部分,协调工作,以确保进度,质量两不误。同时还要减少因行政干预而赶超进度的问题,坚持按照施工原则办事,科学的提供进度,以质量生产为前提。其实,赶超进度也是促进质量生产的一种途径,但重点在于必须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合理规划施工工艺,加强施工管理,要做到大胆而不马虎,全面控制质量与工程进度之间的关系。
2、各参建单位之间要建立密切协作的关系
参与施工的单位有很多,且各有各的职责和作用,各单位之间必须做到应相互协作,密切配合。项目法人要以大局为重,综合指挥,及时解决实际问题,为施工单位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而施工单位要及早谋划,准备各种可行性方案,加强技术研究,提高施工效率。作为监督单位,要及时有效的行事监督职责,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所有单位都应严格依法办事,做到要实事求是。
3、严谨对待工程设计方案,尽量避免方案的不正当变更
设计质量的重要性源自于设计的好坏对工程施工质量有直接影响,在项目立项后,设计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一个合格的工程设计必须优先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合理的选择施工地点,组织好施工流程,而合理的设计也是能有效增强质量管理的,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促进施工单位的经济目的得以实现。因此,合理选择施工设计方案,减少变更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之一。
4、努力提高施工项目管理水平
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少不了先进的项目管理。一切工作都要由人来完成,加强人员素质建设,提高施工队伍的综合水平,培养施工人员的责任感是我们应注意的问题。要指导施工人员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发挥职业道德,不做人情世故,诚恳作业。只有这样,整个项目施工的管理水平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也才能更上去。
5、积极发挥部门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
其实水利工程项目大多是公益性项目,是国家为了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做出了一种努力,工程基本是由政府提供补助的。所以,水利部门不仅是把握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机关,也是质量监督机构,必须有效发挥部门内部技术人员的力量,在这些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施工,发挥其作用,对于一些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应给与鼓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把好工程质量关。
篇10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10-0081-02
1 前言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制改革形势的深化,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扩大了施工管理的内容,同时也使数量、成本与质量的矛盾愈显突出。因此,现代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比过去更为丰富,它不仅受到思想、技术、组织、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并兼有咨询、顾问、参谋、控制的涵义,还涉及到工程法规、行为科学及技术美学等诸多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现时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一课题,作粗浅的探讨。
2 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的关键,有利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监控作用。为此,即要加强“三个层次”的控制和各层次的职能,即政府监督,项目(施工)监理和企业自检,要在建立公路监理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又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单位三者的关系。并概括为;(1)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关系,是依据工程建设发包和承包合同或协议,构成承发包的关系;(2)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通过监理服务协议或合同确认职责、权限和经济关系;(3)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也没有任何经济关系,而仅仅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同时,还要建立以王程监理为核心的监理、检验和质管组织:(1)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办法和监理合同、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理职权,对建设单位和承包(施工)单位均具有监督权,以负责保护双方利益。-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质检和抽检。(3)施工单位要成立各施工点质管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
3 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质量管理总目标,也是为质量管理创造前提条件的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重视基础工作,才能坚持做到施工中的“四有”、“五化”,即:有方案、有标准、有制度、有目标;施工规范化、操作规程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数据科学化,才能确保建设总目标最合理的实现。
3.1 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
a)各项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规范、操作规程、王艺要点,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以及工程监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资料,统一印发至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其人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b)现代工程建设要注意技术美学,强调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统筹考虑。
c)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文件,在开工前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
3.2 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
计量检测工作的加强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为强化检测手段,要求各地、市公路部门和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试验室,配专职人员负责常规试验和抽验工作,省公路局对各地、市拨发专款配置仪具。
3.3 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施工
项目建设在开工前,由建设单位脂挥部(将各种原始记录表、检验记录表、测试报告表及统计表格等发至施工单位,并规定向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滥理工程师)定期报送各种资料。通过检验测试人员提供的资料,及时掌握现场随时发生的质量情报和数据,以便及时分析质量动态,采取应急措施。
3.4 建立健全责任制
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制定各级职责范围,实行联质奖惩制,发挥经济制的作用。
3.5 重视技术培训,加强质量教育
各级领导要尊重科学,支持技术人员的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如安徽省公路局九月份为全省各地、市举办一期公路工程试验培训班。还利用施工现场举办工程质量研讨会,总结交流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要加强工程技术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理论、新材料、新王艺,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
4 加强质量控制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对工程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其核心是贯彻“预防与把关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其目的是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因素主要有设计、材料、施工、检验四个方面,实施在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事先控制、中间控制和事后控制。其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4.1 设计质量的控制
对路基、路面、桥涵结构设计的图表、资料文件因未经施工实践,不尽合理及遗漏、错误部分往往不易暴露,除开工前通过设计文件会审控制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a)重大变更应要严格按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办理。
b)非重大变更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处。
c)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监理工程师可以书面明确解释或补充规定。
4.2 材料质量的控制
原材料是工程实体的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求施工单位:一是把好材料采购关:二是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测试鉴定;三是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和半成品。
4.3 施工质量的控制
a)抓好各施工阶段,以防患于未然。对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通过定期检查评比,有的放矢地对重点突击的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发至施工单位,目的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
b)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带普遍性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例如凤台淮河大桥的0#箱块和固镇县浍河桥35米预应力1#T梁质量差,都下决心打掉,重新预制,保证了工程质量。
c)对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情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例如长江红阳渡口码头栈桥础基,质监人员在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同施工单位协商解决,避免了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4.4 对检验判断准确性的控制
质量检验属于质量管理中的把关环节,往往因为检验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工作中的差误和检测仪具的精度不高作出错误的判断,影响和危害了工程质量,为此,要选用素质高的检验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对仪具要经常校正,以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
4.5 其它因素的控制
民事纠纷,报酬不合理,劳动强度高,劳保条件差,干部作风不深入,施工人员情绪不
佳,都可能导致人为的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这些因素不可忽视。因此,领导干部要深入施工现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监理人员和检验人员也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抓好质监工作。
5 严格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是评检施工质量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标志着质量好坏的程度,其关键在于做好下面几点。
5.1 明确质量检验标准、内容和手段
检验标准主要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即达到规范化、规程化、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检验内容主要对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结构整体和部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检验,使质量事故尽可能地消灭在施工过程中,这样使工程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检验手段是通过仪具测试和试验数据结果反映出来。对技术标准高、工艺较复杂的项目,其检验标准另有设计规定的要求,并经质量监理人员检查后方可签认。
5.2 检验的组织形式
质量检验应坚持专职检验和群众自检相结合、日常检验和重点抽验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检、互检和全面检查相结合。专检人员必须从施工准备、竣工交验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验。
5.3 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
无论管理制度、工艺措施、规范、规程、规定要求:还是从平时检查到具体指导,从关键部位到每道工序,都必须强调一个“严”字;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更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进行妥善管理,该返工的一定要返工,该停工的也一定要停工,不能迁就。检查和评定,评估和建议,都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各级技术负责人,对质量管理,要做到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果评审和信息反馈工作,纠正过去往往偏重事后把关,管结果,不管中间检查和因素的习惯。
6 结束语
为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基础工作、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把关工作。目前如何围绕这三个环节,结合当地条件,尽可能充实,丰富其内容,强化其手段,建立一套科学和适合国情、省情的实际情况和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乃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从我省重点工程施工实践证明,要想建立科学的、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我们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仍有许多困难。公路工程线长面广,有些工程施工季节性强,施工队伍的条件和素质要求还不相适应,工程监理工作起步晚,缺乏成熟经验,检测手段还不先进,都有待于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去探索,逐步加强完善质量管理工作。工程监理,负责监督工程质量、进度、造价、保护双方利益。建设单位要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的作用,支持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监理工程师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
- 上一篇:可持续建筑设计
- 下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