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学

篇1

一是课程涉及内容广,讲解难度大,对教师知识储备要求高。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内容涉及世界上不同类型、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古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较,其内容可谓多、杂、广,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相应的经历、见识,想要对众多国家的古今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客观、深刻的比较和生动的讲解,难度非常大,对教师的学识、经历要求非常高,而鉴于该学科建设起步晚,该研究领域队伍不强大,因此,要讲解好这门课程,从师资的角度来说,也存在困难。二是学生知识面有限,课堂互动相对困难。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这无疑是建立在师生互动良好的基础上。然而,良好的课堂互动要求学生对所要讨论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由于学生知识面有限,加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内容广,并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课堂互动相对困难。三是课堂教学存在避重就轻即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比较,重视道德教育、文化养成教育甚至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比较的现象。

二、改进教学的对策思考

(一)充分认识学习和研究

首先,进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无疑也要走向现代化和与国际接轨,作为一种文化,同样需要在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碰撞与借鉴中发展、改进与提高,需要跳出自己狭隘的历史经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不仅是文化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走向。其次,进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研究,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视野的需要。在当代社会,发展成为是一种普遍性的追求,成为一种现代价值取向,要求不断的超越。进行比较思政政治教育学习研究,无疑是现代人自我发展、提升素质的需要。

(二)培养研究团队

要培养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人才会有研究的动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克服困难,挖掘出潜在的能力,从事学术研究也是这样。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克服学术研究枯燥乏味,享受学术研究过程中的清静与超脱,才能专研出该领域的新成果,开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新局面,为教学提供有价值、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文献资料,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一,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增强国际化意识,善于解放思想,敢于大胆突破。虽然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同,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们是可以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的,这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前提。因此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善于解放思想,勇于扩大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在比较、借鉴中总结和提高。同时,要善于学习现代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和现代相关学科知识包括现代的教育理念、新兴学科、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等现代资源,充分发挥它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教育实践方面的渗透、借鉴和运用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了和实效性。第二,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门课程涉及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方面面的比较,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面对社会制度孰优孰劣、意识形态孰先进孰落后等实际问题的比较,力求在理论的高度予以分析说明,坚持正确的立场。对于那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应避重就轻,选择回避,这会使教学陷入被动,而且会弱化本学科应有的作用。要作为主题开展讨论,或者作为课题进行继续探索研究,以科研方式来带动教学实效性的提高。第三,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掌握现代科技手段,使课堂教学实现现代化。教育的手段,承担着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传递、思想交流、沟通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当然要实现其手段的现代化,因为手段现代化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因此,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善于借鉴和利用现代科技,创新工作方式和教育手段,不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改造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通过教育手段的优化实现课程教学的现代化。第四,要鼓励任课教师进修,参加理论研讨。本学科具有跨度大、综合性强、涵盖面广、更新快的特点,教师要能够进行系统的、有深度的讲课,不能被动地修修补补,要鼓励任课教师进修,参加理论研讨,要主动地、前瞻性地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结构,实现及时跟进知识更新的要求。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鉴于该课程覆盖面宽、研究领域广、资料匮乏、对教师知识储备要求高等特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前来说则可以采取主题讲座式教学,整合全校思政课教师的力量,按照全校思政课教师的研究领域和兴趣特长进行分主题教学,这样一则可以弥补单独一位教师知识面、研究精力有限的缺陷;二则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主题研究,进而开展主题讲座,对所研究的内容相对就会透彻和深刻,才能很好地进行比较研究。

(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篇2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并且也在不停的发展过程中,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的研究还很少。其实,在陈武强1995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的逻辑起点》中就提出了思想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起点,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逐渐进入人类的视野,并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说明其发展是巨大的,得到了很多的认可,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其逻辑起点的探究,这是其最大的失误之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的地位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研究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最主要力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起点就是对学科起源的研究,其相当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虽已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其概念和范畴方面,仍然非常模糊,这样就导致了这门学科不严谨、不科学的现状。

(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争议,其中对其科学性有很大的怀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其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体系方面存在着不严谨、不科学和概念不清的问题。正是这个问题的存在,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禁锢。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逻辑起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石,对其逻辑起点的研究,就是在夯实这门学科的基础,为其更大的发展做准备。我们一旦能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起点,就相当于抓住了这门学科的命脉,掌握了其发展的关键,甚至可以借此建立整个学科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其科学性。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效性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人们对该学科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而又新兴的学科,在很多学校都有相应课程的开设,但对于其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言还远未达到,甚至某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逆反的心理。表面上看是觉得这门学科比较枯燥无味,实际上是觉得思想这门学科没有实际的意义,对其思想教育没有任何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进行相关的探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思想教育学的有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实际意义。其逻辑起点相当于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基,没有根基的学科就是无本之水无缘之木。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探究的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学自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已逐渐成为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关于起逻辑起点的探究却寥寥无几,致使其很难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对其逻辑起点的探究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

(一)客观因素

社会的对各个学科的约束越来越多,不仅是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大大的给了其发展的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探究正是在利用社会的包容性,增加这门学科的内涵。同时,人的意识的进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探究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思想是以人为主体而又依附于人的意识形态,人类对知识的接受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

(二)主观因素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探究起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身,其学科本身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在高中的课程中引入这门学科,正是由于其的实际性教育意义和深刻的内涵,对逻辑起点的研究就是在充实这门学科,使其更趋完美。思想是一个人的内在核心。每一个人对社会、人生的思想认识构成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本框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必要性

(一)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基础、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思想是不用任何前提与中介

就可以表达的范畴,因此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基础、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首先从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思想为统治阶级提供了精神力量。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一个阶级不仅要用其产生的物质力量维持其统治地位,更要用其阶级的精神力量统治人们的思想,这样才能维持政权的稳定。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供应,同样也不能离开统治思想。一个时代的精神思想只有与其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保持一致,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才能支撑其原有的社会体系,维护阶级的统治。其次从思想和其他基本范畴来看,思想决定行为。人在社会的过程中,其思想也在不断地更新进化,它通过内化或外化的方式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

(二)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具有一般政治教育的共性特征,还具有其自身所独有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教化意义,即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中指出矛盾是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又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中既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也包含着受教育者与教育主体、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而其中最基本的矛盾就是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其他矛盾得以展开的胚芽,解决了这个矛盾,其他的矛盾也就自然解决了。

(三)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整个社会的构建也是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基础之上才追求精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在物质生活满足后,统治阶级将自己的统治思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将其外化于形、内化于形,进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公共思想,以维护其统治。同样思想也在不断的更新、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中日趋成熟,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换言之,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就会将有利于本阶级利益的思想作为公共思想进行教育普及,进而让人们都按照统治阶级的思想规范行事。带入到现代社会中,就是将国家意志贯彻成为公民意志,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渗入到每个公民的内心深处,形成一种政治认同。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1-0058-05

根据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调整增设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0年来,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一直是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三十周年时,大批关于学科建设的成果公开发表。梳理反思十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概念与理论

分析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在众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中,由于对学科、学科建设的理解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解差异比较大。“多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探讨,并未在什么是学科建设这个基本问题上达成一致。”[1]

学科是什么?有“知识体系说”,学科是按照学科研究对象划分的知识体系。也有“专业组织说”,学科是依据知识领域形成的专业科目、学术组织。还有“综合说”,学科是知识体系和专业组织的综合体,具有知识性和组织性的双重特性,应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学科,不能片面地从某一方面强调认知学科。“学科含义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知识的分类,二是关于组织的分类。”[2]学科的这二重性是统一的,学科知识性是组织性的存在依据,没有知识性,组织就失去存在的基础;而学科的组织性有助于知识性的丰富完善、传播利用。

学科建设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学科建设本质说”基于学科知识性,认为学科建设是不断深化学科规律的认识,创造学科知识,丰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学科知识贡献能力。“学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凸显和弘扬该学科领域的科学真理。”[3]二是“学科建设要素说”基于学科组织性,“学科建设包括学术研究、平台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估体系、师资队伍等基本要素。”[4]“对于高等学校范围内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建设最主要地体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个方面。”[1]

学科建设具有内在的规律,有学者运用“范式论”,阐述学科建设的框架和逻辑体系、学科发展内在动力、科学共同体和方法论[5]。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具有阶段性,要适应阶段性特征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6]有学者通过追问学科建设的本质,探讨学科建设方向,“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何在?这一问题的最终答案不能从学科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中寻找,而应在学科发展所回应的社会需要、所担负的社会功能去寻找。”[7]强调了学科建设要关注社会现实,回应社会需要。有学者从社会科学哲学规范视角探讨学科发展动力,“学科的肇始及发展的内驱力来自学术知识生产与教育的双重需要,学科内知识生产和教育方式理应成为探究学科现象的主要变量。”[8]

基于上述分析,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根据独特的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是一门学科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运用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规律的学科。”[9]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既包括学科知识体系,也包括学科组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直接目的,以建构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为手段,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人才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为内容的社会学术研究和组织体系。”[10]也有学者从学科共同体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了分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社会共同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年轻学科。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8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依托存在到独立发展,从争取合法性到提高贡献度,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二级学科,建立了学科理论体系、取得丰富学科成果、学科点体系逐步完善,本科点接近300个、硕士点约为350个、博士点达到70个(分布于72所高校),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成为文科最大的专业之一。

学者对三十多年学科建设历史进行梳理,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学科建设历程进行了不同的阶段划分。有“两阶段说”、“三阶段说”、“四阶段说”、“五阶段说”。[11]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有一致的认识,但对学科建设的起始期有分歧;对学科建设阶段划分的标准,多数学者以对学科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为标志,趋向于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为依据;侧重于描述学科建设的成果,而对学科建设过程的举措做法、学科建设关键性事件、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足分析研究比较少。

许多学者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源泉,理论既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又是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实践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平台和机遇,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又给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学术争鸣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曾围绕学科归属、学科名称、学科职能进行了三次学术争鸣,凝聚了共识,赢得了发展。[12]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和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13]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但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学科间相互支撑、相互启迪和相互引领,特别是对于一门新生的学科,需要在借鉴依托中发展。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三十多年的经验是,一是坚持用指导学科建设,自觉抵制“去政治化”不良倾向;二是坚持思想解放、敢于创新,抓住学科发展机遇,不畏困难,扎实地推动学科建设;三是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四是重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服务;五是重视加强学科队伍建设。[14]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将改进顶层设计与引导基层探索紧密结合;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对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坚持抓好队伍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共赢。[15]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研究

学者们不回避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学科建设规模与学科建设质量的矛盾,学科影响力、话语权亟待提升,学科还未达到成熟学科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共识。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党和政府的强有力政策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明显不足。有学者认为,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水平,学科边界、研究范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对学科的概念、范畴、规律、体系的研究尚未达成广泛的一致意见。[16]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框架虽已经形成,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范畴问题、研究范式问题等基础理论问题尚待有效突破;学科建设之初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又被重新提出质疑,如对学科的名称、研究对象、核心概念等提出各种意见,有的甚至带有颠覆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问题、元理论认识缺乏一致、清晰的认识。[17]有学者认为,基础理论研究还处于奠基阶段,学科基础理论的众多问题研究不深透,多宏观研究,缺少微观探讨。[1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式亟须转换。科学的研究方式是促进学科发展重要手段,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科性质,不能满足时展、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缺乏学科意识,对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存在简单移植倾向,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存在盲目倾向。[4]有学者认为,很少有学者按照科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缺乏科学实证研究思维和方法,总体上还依然处于传统人文学科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但研究者热衷于理论建构,多是概念到概念,理论到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淡化,之间鸿沟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重视普遍规律的研究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规律研究;虽然是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但学者很少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8]有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中存在信度效度不强、科学性欠缺的问题;有的研究从书本到书本,不从实际出发,不重视调查研究,不重视先进经验的理论升华;研究前沿问题不够,问题意识不强。[1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弱。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相比,学科的服务能力亟待加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规模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影响力并未倍增。学科的话语体系不能适应急剧变迁的社会,学科知识体系面临“不成熟”和“老化”的双重压力;学科研究成果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力比较弱,学术影响力不足,对其他学科发展的贡献不足,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需求状况不容乐观。[19]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最大挑战是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教学影响力的问题,目前学科建设的理论精品不多,“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至今尚未实现零突破;实践研究质量不高,或是事实性陈述报告,或是标签式的研究;理论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不大,创新程度低,学科理论观点或内容重复率高。[20]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急待规范。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专业建设亟须规范。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标准有待确立,全国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科点、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少高校有专业无学科、有教学无研究,或重书本轻实践,不注重试验研究、跟踪研究或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有的院系领导虽无研究成果也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专业课程建设却相对滞后,尚缺乏国家级网络共享精品课程资源。[17]有学者认为,专业?穴学科?雪建设滞后,专业的改革缺乏从总体上定位研究,专业认知模糊,有的院校是“借窝生蛋”,不从事专业教学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存在较大差距;专业生源参差不齐;边界不清,研究方向设置随意。[21]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确立培养目标过分重视宽口径而忽视专业性,一些专业设置名不符实,课程设置不规范,一些高校依据师资条件开设课程,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什么样的课。[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规模较大,来源较广,但学科队伍的素质、专业意识、专业能力需要提高;学科拔尖人才、带头人数量不足,在社科领域知名学者数量少。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并不从事本专业研究。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力量需要整合,人才队伍体系面临“群体区隔”和“自我分化”的双重困境,执政者、理论研究者、两课教师、辅导员等不同部门和层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缺乏沟通交流,学科内部人员由于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差异缺乏共识。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多样,门槛较低,部分研究者“出身”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其他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习惯原有学科思维方式;有些研究者(包括一些博士生)对学科的价值认同度不高,虽然从事学科研究,但缺乏学科自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能构成一门学科。因此,时常“身在曹营心在汉”。[23]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路对策

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平台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学者们依据不同理论和学科建设规律,针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看法。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走向,注重学科内涵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科学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和态势,顺应学科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推动学科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具备了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条件,学科建设要转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从依附发展向自主发展转变,即从政策依附性发展模式转向依赖学科发展规律自主发展;要从依托式发展向独立发展的转变,即应具备学科建设的本体意识,实现学科建设从依托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成熟学科发展到独立发展的转变;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即学科建设战略重心要转变,从注重规模和速度向内涵和质量转变,进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阶段;要从内向性发展向外向性拓展的转变,即从主要侧重于学科自我发展向注重学科建设对社会贡献和社会生活影响力提高转变,使学科在服务于社会实践中获得位置、赢得尊重,获取自信;要从单一功能发展向多元功能发展的转变,即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功能。[24]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注重凝练学科方向,瞄准理论和实践前沿,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长期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组建学术梯队,按照学科点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定向定人定位,培养学术骨干,组建合理学术梯队;明确学科任务,明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重点任务要求;加强集体攻关,瞄准学科重点、难点问题,共同配合,协同发展。[6]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确保学科正确建设方向。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科的隶属关系、功能认识,决定了学科建设方向和重点。长期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一直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关于学科定位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要从五个方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即是一种实践活动、一个二级学科、一门新兴科学、一个招生专业以及其基本理论研究[25];要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问题,充分认识到其定位是随形势任务的变化而调整的。作为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服务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服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服务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26]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同时遵循理论和实践两个逻辑,遵循理论逻辑就是按照学科的知识类型和内在结构明确学科在学科体系和专业目录中的隶属关系及外延范围;遵循实践逻辑就是按照社会实践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学科的价值、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从社会环境、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中去把握。[27]面对学科发展新突破、空间新变化、课题任务、服务对象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再定位,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级学科来定位。[28]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素,注重学科的系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系统组织协调科学发展的视角,整体规划,以学科要素建设为抓手,找准切入点,全面推进学科系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科范畴、学科体系、学科原则、学科标准、学科规范等一系列要素,要对学科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要通过学科规划、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学科基地、学科环境等要素建设,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要加强顶层设计、逐层推进,制定学科发展战略规划;逐步完善制度,分类评估,推进学科规范化建设;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提升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倡导争鸣,鼓励创新,优化学科建设环境。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思维,立足自身建设与社会互动结合,在整合资源上推进学科发展;要加强学科科学研究组织、教学科研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建设;要不断塑造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学科意识;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宗旨加强学术研究;要不断完善学科规范,加强学科管理,提高学科规范化管理水平。[28]

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增强学科建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要具有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29]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是学科发展的基本途径,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关注社会思潮、要重视学生思想状态、要重视高校两课教学。[30]针对问题提对策,使得学科建设方案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2]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03).

[3]靳辉明.关于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4]毛平,张禧.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范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3).

[5]胡晶晶,戴锐.范式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之失与建构之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6]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3).

[7]沈壮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6,(06).

[8]金林南.经验科学、意义理解与实践批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三重维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9]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3).

[10]王桂菊.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3.

[11]刘建军,朱婷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2).

[12]郑永廷,胡梅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新成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1).

[13]张耀灿.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12).

[14]杨业华,李婉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年来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7).

[1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建30年的回顾和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4,(01).

[16]冯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1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

[18]余双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现状与发展路径的回溯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

[19]李辽宁.内涵式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3).

[20]余玉花.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8).

[21]李合亮.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关键[J].研究,2013,(02).

[22]孙迪亮,李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三大问题[J].临沂大学学报,2011,?穴02?雪.

[23]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2).

[24]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12).

[25]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07).

[26]徐艳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的政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

[27]杨晓慧.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

[2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定位与建设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起点;思想;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86-02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起点的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中居于起点地位,引申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他范畴和全部学科内容的最基本范畴,它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必由之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的研究现状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确定的问题上,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1.“利益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历代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利益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产生和发展的,无论是现在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是历代剥削阶级的利益都属于利益范畴。而这种利益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发展的萌芽。前面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中居于起点地位,引申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其他范畴和全部学科内容的最基本范畴,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规定性,即从逻辑起点出发只能引出唯一的一条发展路径,而反观利益说,这种观点的定义过于宽泛,从它出发引出的发展路径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路径不相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相去甚远。所以说利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说法不是十分准确。

2.“个人与社会说”。有的学者认为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一定社会或统治阶级所宣扬、主张的价值规范与社会、个人实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存在差距”。[1]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逐步缓解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可见这种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源,所以把个人与社会定义为起点范畴。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品德规范要求同个人原有的思想品德基础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即一定社会统治阶级所宣扬的价值规范与社会、个人实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差距。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全部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围绕这个根本任务来开展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总是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规范个体化的过程,这使个人与社会这对范畴达到了思维中的理性的具体,这种具体是把对事物的各个抽象规定综合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期望实现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我认为将个人与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终点范畴更恰当。

3.“现实的人说”。认为现实的人即有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人,人的思想行为都是在需要的支配下产生的,真正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前提,社会发展最终也要以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发展为落脚点,应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模式的观点出发,他认为传统的研究方法很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意义与价值,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现象中现实的人是不可或缺的,应该将现实的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观念纳入研究领域。从现实的人出发去认定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客观事实。他们认为现实的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领域的高度抽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历史起点,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应该说在现在的时代大背景下,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的,理应重视人的作用,但是单纯地把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有失偏颇,这种说法模糊了思想政治育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体现不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与特殊性。

4.“思想与行为说”。这种观点的研究上比较深入的是徐志远老师。他将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概括为:(1)它是一门科学或学科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2)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互相规定;(3)逻辑起点是一切矛盾的“胚芽”,是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4)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历史的起点。[2]这也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观点,下面我结合徐老师的观点和我自己的一些看法进行陈述:

首先,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按照马克思的方法论,“一个科学体系的形成要借助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即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作为一个精神上的具体涌现出来,而这个思维行程所开始的地方即逻辑的起点,它必须是最抽象的规定,是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的。”[3]所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要对思想与行为进行说明与阐述,引入的范畴都比思想与行为复杂,所以思想与行为在逻辑上是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其次,思想与行为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思想与行为应作为基本范畴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而要揭示这两个规律决定人们首先要探讨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来掌握人们思想与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思想与行为作为逻辑起点也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正是从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出发,一步步一层层地推演和展示出其中蕴含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及其属性逐渐表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才不断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确认和设定下来。

再次,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往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以胚芽的形式内在的隐含着后继规定的内容,一切后来的东西都可以而且必须从中合理有序地演化下去,因此他一定是整个理论体系得以进展开去,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实在基础。

最后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的起点。因为思想与行为是人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起点,是人类思维中最早出现的认识对象。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关系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与行为活动一般是结合着生产与生活实践进行的,在把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的同时,也将礼仪、宗教等传递下去,所以思想与行为是人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对象。其次,思维的逻辑行程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一致,人类的认识史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如此,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上认识最早最深刻的范畴,主要表现在知行合一的论述上,既是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可见思想与行为是历史的起点。

徐志远老师的“思想与行为说”表述相当严密与完善,对逻辑起点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借鉴,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我们期待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与深化,从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营.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划分的新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1).

[2]徐志远.思想与行为应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篇5

1.认识和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

整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构成的,这些范畴包含着已有的学科理论知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前的学科理论知识凭借基本范畴得以凝结,通过基本范畴的展开而推导出新的知识,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容不断扩展。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起着思维再生产的作用。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推演、概念的移植,人们可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特性、新关系,乃至形成新的范畴网。更重要的是,科学范畴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石的作用。新范畴的产生往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形成的起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构架的转换会带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新变化。凭借基本范畴的综合和创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认识得以跃进到新的基本范畴体系,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带来全新的变化。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通过规范、精确的学科基本范畴而得到科学规定和充分展示的,人们正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

2.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规范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这些特性和关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建立在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联系,因而不仅能指导现实,而且可以把握未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

3.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是一个整体,在理论思维过程中,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形式为工具,才能揭示其整体性。人们通过对成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学习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各方面的规定性,产生、发展的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关系,综合成统一的有机体,予以全面地、详尽地进行阐述,达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的目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和转化,才能在思维中完整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认识要达到主客观一致,需要走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第二条道路就是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把各个单一的、简单的规定性整合为“多样性的统一”,在逻辑上再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人的思维总是一步步上升的,经过基本范畴这条通道,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才能不断逼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认识。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具有认识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方法作用

1.是人们思维中概念辩证法的体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自身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展开联系着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主观性,指的是其思维形式是主观的,是离开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客观性,指的是其内容是客观的,即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法,就是要剖析基本范畴的内在矛盾,把握基本范畴的推移、演化、冲突与解决,即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人们的认识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反映在、表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中,就是人们思维中概念的辩证法,即概念的矛盾运动。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时,正是通过分析其基本范畴的矛盾运动,不断趋向于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动规律的。

2.体现了认识运动中个别与一般的各个思维环节。

人类认识运动是由个别向一般(主要是运用归纳方法),并由一般向个别(主要是运用演绎方法)运动的。个别——一般——个别......以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法。个别与一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环节,基本范畴中内含着个别与一般的两极,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一般”不如“个别”丰富、多彩,但“一般”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的个别性在一般中保存下来,使基本范畴的一般比个别的总和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运行经历着众多的个别与一般的环节,才达到具体的一般。这就要求在认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客体时,不能运用空洞的、形式的一般性(范畴)。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抽象的普遍性”是不能深入生活的,只能达到无生命的、无精神的、不开花和无内容的普遍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如果离开了个别和特殊,就失去了生动的内容,失去了基本范畴发展的生命力。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崭新局面,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断吸取、概括新鲜的、活生生的具体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每前进一步,都是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新环节。

3.能激发思维的超越,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确定性,否则就不成其为基本范畴,但基本范畴的确定性要与灵活性、发展性相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永恒地运动着、发展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出现飞跃,基本范畴超越自身、否定自身,实现旧范畴向新范畴的转化。范畴方法中的飞跃是范畴的突破。人类认识史、科学史表明,由于范畴的突破、创新,会带来理论上全新的面貌。每一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旧范畴的突破、转化,新范畴的产生、丰富,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机。

(三)构建作用

1.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理论形态上要求有一个各个范畴和原理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极其严密的逻辑结构。而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学科理论体系,只有从作为逻辑起点的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出发,才能一步一步地推演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最终构建成学科理论体系。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弄清楚了,实质上也就是把它的科学形态的基本“骨架”搭起来了,而通过这个“骨架”又反映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本质特征及其内容范围。因此,逻辑起点与学科理论体系的关系,是根据与表现、前提与结果、抽象与具体、贫乏与丰富、“胚胎”与“机体”的关系,离开了思想与行为这对起点范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失去了这块基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大厦就无从建立。人们只有透过起点这个“窗口”,才能了解或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内容安排以及范畴构架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展开和体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是紧密联系着的。不同基本范畴的联系及其运动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不同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最本质的方面,因而它决定着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各个侧面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实质和相互关系。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补充和展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过程与内在本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基本范畴和规律是统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之间是互相包含、互相贯通的。一方面,规律包含了基本范畴。从逻辑形式上看,规律以判断来表达,基本范畴以概念来表达。判断离不开概念,规律离不开基本范畴。另一方面,基本范畴体现了规律。基本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就构成为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体系一起,科学地概括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反过来又以一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边界; 学术概念; 学科研究队伍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01-03

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建立,从此走上了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发展道路。在不到30年的短暂实践中,学科建设获得了空前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理论形成与开拓、理论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但是无庸质疑,学科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拟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对学科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检点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检点是批判性的、反省性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自觉反思意识,批判的目的是澄清问题;同时它又是建设性的,它要求我们不仅找出问题,还要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目的在于明确努力方向,知所取径。

一、问题检点

1.学术概念需力求精准

在学科话语系统建构过程中,基本范畴和概念系统占据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诞生以来,在理论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术话语,如思想和行为、内化与外化、言传和身教、疏通与引导、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等,这些基本的学术话语已经逐渐为学界内外所使用、所认同。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学术话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本概念、范畴的严谨度欠缺,自洽性不足。在一些重要的教科书中,有些基本概念的涵义没有做到贯通一致,在同一本教科书、同一部研究专著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其涵义所指大不相同。一些基本范畴的使用随意,一些重要概念带有较大的含混性。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根本方法、原则方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根本原则、具体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法论等概念的区分缺少严格的、科学的界定、阐释和区别论证。因而不同的研究者虽然使用相同的概念,但是对这些基本概念涵义的理解却不一致、用法也不统一。由于概念的混乱,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难求专业精深,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难以获得实质性的进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术语的随意使用、随意替换和有意无意的混用倾向,正在危害着学术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2.学科边界需更加明晰

每门学科都应有自己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研究边界清晰、研究领域相对明确是学科之间区分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科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研究哪些领域,这一问题在学界需进一步统一意见。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不清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科向外开拓研究领域迅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疆域过宽,主干学科发展受到制约,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其突出表现是毕业论文选题过于宽泛。通过对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调研和整理,发现有些学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已经超出学科的研究领域,有些毕业生论文的选题偏离学科甚远,有些选题甚至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毫无关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设置随意。通过对一些招生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招生方向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科研究方向多种多样,与其他学科重叠现象严重,有些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系并不紧密,如“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研究”、“社会主义治国理论”等现象普遍存在。

研究生论文选题和研究方向设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学科而言,研究边界模糊,没有较为明晰的研究边界、盲目的论域扩张,看似学科发展红红火火,实则存在着较大隐患。

3.研究方式需重审与转换

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是成熟理论通常的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学科研究的日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着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理论式研究。即从抽象的、理论的层次和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研究。目前,理论研究这种对学术探索活动起重要作用的方式并没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借以指导其研究活动的“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学科建设共同关注的核心理论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和清理;部分专业研究者陶醉于自我思辨,从概念中来到概念中去,论题越来越玄、论证越来越繁琐,越来越小众化;一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博士生中有一部分是在职攻读,对实践中的问题还没有从经验中进行理论抽象和理论思考的思维习惯,研究论文缺少理论的视角和理论的深度。

二是问题式研究。注重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管理部门,多采取经验概括、案例分析、工作总结的研究方式。目前,真正占有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多角度的“以问题为取向”的实证分析较少,且理论提升不足,普遍推广性低,应用性不强。

以上两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各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也都存在着自身潜在的、隐性的不足。二者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处理好把握理论与面向现实、借鉴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外,主要是学科发展的历史短学术沉淀不足、学科的复杂性使学科发展举步艰难、研究队伍存在着“短板”等原因。

1.学科建立时间较短,许多理论问题未及充分争鸣讨论

一是一些领域、某些问题,没有形成研究者群体。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反复读到的只有少数学者的文章。二是研究领域遍地开花,研究问题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三是理论学科快速发展使学科的科学研究彰显局促。据报道,理论学科建设全国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思想政治教育44家,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53个。[1]大批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立,对学科发展充实了生力军,从长远来看,必然会促进理论学科蓬勃发展。但是,每年大量的教学工作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研究精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坛滞后于讲坛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许多事关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长期搁置,无暇理睬。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使学科具有不成熟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看,它是在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二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三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他们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各项需求和精神生活具有多样化、综合性;四是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言,涉及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内化、外化、反馈等环节,由观念到行为转变的不可度量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综合性特征在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也提出了颇多挑战、要求和问题,需要学者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继续不懈求索。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这支队伍中的大部分导师是热爱这个专业的,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呕心沥血、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心力和智慧。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他们全力以赴的奉献精神分不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研究者“出身”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其他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中,固着于原有学科的思维方式。由于各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不同,对学习者的思维训练不同,使出身于不同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多少都带着他们原有学科的知识背景、原有学科的思维习惯的烙印。对原有学科思维方式的熟悉,使他们轻车熟路地运用原来学科的概念诠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用原有的知识系统架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我们从现在所使用的教科书和读到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专著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些研究者所具有的原有学科的思维习惯和知识系统。一个学科建立的初始阶段的“借鉴模式”不可避免,但是,这种情况应该会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形成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的话语体系、专有的概念系统、独有特色的研究方式慢慢地溶解和替代。

有些研究者(包括一些博士生)对学科的价值认同度不高,他们虽然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信心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不能构成一门学科。因此,时常“身在曹营心在汉”。显然,没有对学科的热爱与对学科价值的关注和认同,希望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大发展是一句空话。

三、对策思考

1.增强自觉的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的本质是崇尚真理、讲求科学,在科学实践和论证的基础上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在学术批判中推陈出新、创新知识。因此,学术研究需要研究者认真求实的学术精神、严谨严格的治学风格。学术研究于研究者不仅是职业,也是事业和志业,研究者对学术研究需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做到端正学风,求真、求实、自省、自警,尊重学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只有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学术责任,聚焦关乎时展的大问题,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工作并重,学科建设与政策建言同行。通过自己的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扫除研究中的随意、空泛、庸俗等弊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品位、文化品位,不断推陈出新、返本开新,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反思、批判、自省,树立学术创新意识,力戒浮躁心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2.谋求学科的规范发展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已经开始从粗放式、自发式、经验式的发展转向精细化、自觉式、科学化的规范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提倡规范发展,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该具有相对明晰的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和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的需要。提倡规范式发展,就是在学术活动过程中遵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则。规范发展才能遏制学术混乱与无序,才能繁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基础上更系统地发展。

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发展,需要处理好学科的独立品性与借鉴发展的关系。一要有“学科意识”。所谓“学科意识”,是指研究者和学界同仁需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学科的高度予以建设与对待,将之作为学者的学术基地和精神家园,避免随意突破学科边界、混淆概念、刻求新意的学风;二要打破学科壁垒,不能有“门户之见”。所谓打破学科壁垒,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需有博大的胸怀、开放的视野,借鉴其他学科的有益成果,开拓国际视野。在有效“整合”中实现创新,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自身规律的认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独立的学科体系。

3.建立学术的争鸣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匮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批评不多,围绕某一重要问题展开学术争鸣更少,研究者经常的状态是忙于自己观点的阐述,无暇旁顾,可能也与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问题有关。真正的学术争鸣是着眼于学术繁荣和学科建设,心平气和地切磋。就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而言,理论讨论阻隔、学科建设争鸣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缺乏应有的活力。许多学科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真理经由争论得来。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是推进学术发展的关键步骤,没有学术观点的碰撞和交锋,学术的繁荣和增进共识是不可能的。缺乏学术批评和学术争论,不仅导致了学术的平庸和困顿,而且抑制了学术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水平离不开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应保持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宽容的学术心态,积极进行学术商榷和深度交流,达到充分的学术探究、思想交锋、平等对话,互相取长补短,避免曲解和误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中才会以更高的学术品位呈现于学林。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处于初建阶段。一门学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众多研究者长时间的努力和携手共进。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经过学界同仁近30年的系统建设和努力,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就历史长河而言,这不过是短暂的瞬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刚刚开始在学科层面上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尚未完全明确,研究对象、学科性质还在讨论,学科建设的许多核心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处于初建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毕竟刚刚起步不久,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尤其是切中中国现实的、为中国大众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仍需要加强建设,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篇7

关键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 范畴  逻辑结构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以往认识成果的小结,又是进一步认识的阶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它是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反过来又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属性、特征以及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性的工具。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内化与外化、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等。这些基本范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和成果范畴构成的一个立体动态结构。这样的立体动态结构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推演,生动地体现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序运动进程和思维的辩证运动过程的特点。在这个彼此关联、排列有序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中,揭示了基本范畴运动由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行程和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

一、起点范畴:思想与行为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是指军人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为了适应军人自身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军队的实践中通过大脑对输入的外界信息自觉进行整合后的产物,它属于精神、意识现象的一部分,但不是它们的全部。行为是指人们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动作,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影响周围环境的动作和过程。

思想与行为的关系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思想支配行为;第二,行为反映思想;第三,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思想与行为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基本、最具普遍意义的一对范畴;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往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的起点;思想与行为不仅对其它范畴起着基础和制约的作用,而且有力地揭示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以笔者认为,思想与行为这一范畴,应作为整个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系统的起点范畴。起点范畴是使整个范畴体系由以进展开去和得以丰富完成的一个最初的规定,也就是通常所谓的“逻辑起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从其范畴体系上看,必须有一个逻辑起点。一般说来,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是:第一,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或学科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第二,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相互规定;第三,逻辑起点是一切矛盾的“胚芽”,是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第四,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历史的起点。依据上述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

二、中心范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在这里特指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它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受教育者是相对于教育者而言的,是指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任务和活动方式也不同,所以他们之问有对立的一面。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可分离,他们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他们的位置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者在教育活动中能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所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有统一的一面。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范畴是在思想与行为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思想与行为回答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则在此基础上回答了谁在进行思想与行为,即思想和行为的主体是什么的问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中的思想与行为就自然地演化为或具体化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仅仅是一个从思想与行为发展演化而来的范畴,而且是整个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系统中的中心范畴。一般说来,每一个范畴体系都有一个中心范畴,对其他范畴起着规定和影响的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中具有奠基石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对范畴具有贯穿于系统的始终的这种特征。如思想与行为、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诸对范畴,不仅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范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对范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规定和影响作用。思想与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发生作用的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的效果也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身上得以体现出来的。

三、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说的疏通,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采取一切措施和方法激发、调动、维护军人的积极性,使他们把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表达出来;所谓引导,就是在疏通的基础上,支持和弘扬正确的思想观点,反对和批评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并注意把其中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疏通和引导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辅相成,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疏通是引导的前提,没有疏通就没有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目的,疏而不导,各种错误思想就会放任自流。离开了疏通谈引导,就使引导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引导谈疏通,疏通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疏通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篇8

网络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创新

随着网络教育实践的步步深入,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上了日程。如何开展网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目前需要突破的重要课题之一。

教育部在关于网络教育规范发展的几次会议上,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的通知》中都指出,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并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学生组织的作用,密切注视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格学生管理和做好思想项政治工作”。

一、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首先,由于网络教育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社会化以及办学的多层次、多规格决定了网络教育学生年龄、职务、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层次上的差异,同时,学生又具有多重社会角色,他们在承担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肩负对工作、事业和家庭的贵任。这些客观因素必然会给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复杂性、迫切性和艰巨性。

其次,从网络教育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由于这网络教育学生经历了由“学生”,到“社会人”和再由“社会人”到学生两次角色转换,在这两次角色转换过程中,具有了成熟的“社会人”经历,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成才观念、道德观念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无法移植到网络教育学生。

再次,从网络教育的学习模式来看,师生处于分离状态,缺乏集体主义教育的影响,更缺乏校园文化的熏陶,学生遇到学习上、思想上的问题,只能通过媒体与老师、同学间接交流,缺乏现场感,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失去时效性和主动性。

基于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二、探索适合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结合实际,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

网络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与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要目标。据调查,目前超过50%的学生以文凭的获得为学习动机,缺少知识需求和能力提高的动力,加上网络教育学习主要依托网络进行,多元的网络文化和价值观念、虚拟的网络生活对学生的思想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学生,务求实效,切忌假大虚空,形式主义。

2.加强网上学习社区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虚拟平台

一个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学生“网上家园”,是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为此,我们依托网络创建了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有计划的开展征文、摄影等比赛,组织网上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行为能力。

3.创建虚拟的学生社团和党团组织,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由于网络教育师生分离的特征,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改革与创新,我们依托网络,建立了虚拟的网上学生社团和学生党团组织,以党员社区、网络党课、视频会议、网上群组讨论等形式开展党员活动,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求学行为,提高思想素质。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开展的网上党团建设活动,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4.建立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在网络教育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形式化、内容空洞、说教的现象。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对全日制本科生的“两课”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删除一些不符合网络教育学生需求内容,增加了比如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内容新颖,有吸引力。

三、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保障

1.探索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网络教育的试点学校要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构,成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把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网络教育学院的总体工作目标之一,常抓不懈,量化考核。

2.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网络教育学院、校外学习中心和网络教育学生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及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的经验,推广好的作法,争取好的效果。网络教育学院要加大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奖励力度,对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学生,给与奖励学分的鼓励。

3.加强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研究工作

培养一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懂网络,熟悉多媒体技术的高校网络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保证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目前,各个试点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但很多活动只能限于校本部的学生参加,只有依托专门的师资或者对现有的辅导教师进行特定内容的培训,才能使处在各地学习中心的学生都能受益。

4.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对网络教育学生的影响比全日制学生要大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资源和积极因素为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比如,根据各个时期社会上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或事件,通过BBS或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讨论,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四、结语

目前,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探索期,网络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使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适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孟聚才.试论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篇9

1.人格教育教育性质的需求

人格教育是指对人体非智力方面的开发,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挖掘出人体所具备的潜能,并发挥出自身最大的社会价值。把人格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如果把人格教育当成一种独立学科,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势必会把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同时也会制定相应的规则进行系统性的教学,那就会忽视人格教育的重点所在,使其培养过程过于简单和庸俗。第二,究其根源,人格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显性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加以暗示,有渗透性的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而思想政治教育正好满足这两者的共同需求。

2.高中生特殊心理的需求

高中生的心理正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快速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个体极易产生心理及行为上的偏差。由于高中生的心智不够完善,并且此时的情感因素对其心理的发展有着主导性的作用。由于这一点,教师如果采取灌输式、机械式的方式进行教育极易在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在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地、渗透性的融入人格教育。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1.人格教育的缺乏及表面化

虽然我国的大多数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已经融入关于人格的教育,但是有关数据显示,很多师生表示对人格教育的了解不够,事实证明,高中阶段的人格教育仍处于缺乏阶段。在已经进行人格教育的学校中,大多教师及学生没有充分性的认识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只是当成一种应付性的政治任务,没有进行人格培养的积极性。所以,人格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阻碍,使其过于表面化,不能使其发挥自身真正的价值。

2.人格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人格教育起源与西方,很多教师对其内涵认识不够,对其领域了解不足,教师在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极其容易与其他非智力教育混为一谈,进而引起教学内容上的偏差,造成教学观念差异,致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人格教育对高中生发展的负面影响

高中生正处于升学的压力下,学校在进行人格教育时往往会把提高学生成绩作为根本目标,这种情况很容易引起教师的浮躁心理,同时,教师的负面心理很容易给一些学生形成心理阴影,进而产生过多的心理压力,造成更多的不良后果。除此之外,大多数已经进行人格教育的高中,通常会采用非课堂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而大多数会采用在课余时间进行,这样非但不能起到人格塑造的效果,还极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及逆反心理,进而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影响。这样的人格教育是不合格的,不仅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树立其健全的人格。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中采取的对策

1.树立人格教育的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要整体性的理解人格教育,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从而保证人格教育可以在具有充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慢慢渗透,建立起完整的、优秀的人格教育理念。

2.充实人格教育的教学内容

人格教育的过程中包涵人格特性及心理状态两个部分,所以教师要在政治课培养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之上,融入尊严、兴趣的了解等内容,有针对性的、全方面的健全学生的人格。

3.选择适合人格教育的教学方法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在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为基础,坚持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对高中人格的培养进行时效性及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充分的满足人格发展过程中的需求。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哲学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102-02

哲学作为人类追求真理思维的表现和成果,是一切科学发展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主要概念都是从哲学概念中被引进来。因此,运用哲学反思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地思考和反思,不仅可以在方法论层面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的指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理念和模式的建构,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立场。

一、哲学反思思维是把握现实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

哲学作为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是帮助人类探寻现象本质,把握现象规律的一种理性的力量,也是帮助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特征,最无可替代之处就在于哲学的反思思维。反思作为哲学思维的特殊维度,不仅在实践中赋予了哲学批判性、基础性地位,而且通过不断地追问、认识使哲学的价值得到升华。在反思的过程中,人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根据事实进行判断,从而使人类思想的逻辑层次得到了跃迁,使人类能够以新的视野来看待和解决困惑。

首先,哲学反思具有“超验性”。“超验性”指的是一种超越事实和经验的性质,它是反思活动最为首要和本质的特征。哲学反思不再局限于常识经验,正如孙正聿所说:“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或变形,也不是对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哲学’表述,而是对构成而是对构成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批判性反思。”它不仅挣脱了科学成果的批判,也超越了历史形态的局限。但是,哲学反思并不是脱离了事实和经验,只是超越了事实和经验的内容,但是又能够反关于其内容,可以说,哲学反思是对事实经验所包含对象思想的一种思考。

其次,哲学反思具有跃迁性。黑格尔曾说过:“因为哲学的事实已经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即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由此可见,哲学反思思维是一种从事后开始的思维,即从发展过程完成的结果开始,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的认识产生飞跃,跃迁人类认识的思想前提,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同时,哲学反思思维也推动了人们对认识超验具有无限性的重新思考,人们通常会认为无限就是有限的累积和叠加,由此证明了经验具有无限性。然而,黑格尔对此曾进行过深刻地批判,他指出:“把无限视为有限的叠加,把无限看成对有限的包容,就是把无限当成一种在有限事物彼岸的东西。”事实上,关于哲学反思的有限与无限的思考,应该用辩证统一的思维去看待和思考。

最后,哲学反思具有批判性。“反思”顾名思义就是反省、省思的意思。哲学反思体现出的便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它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批判性地思考和反思,在此过程中,人类能够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某种程度上讲,哲学批判最终要实现的就是对人们思想、价值观、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进行变革。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不能取代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哲学作为一种批判的“武器”,不仅可以拓宽人们的理论思维,还可以通过对自我的批判,为超越自我开辟新的空间和路径。

哲学反思作为哲学思维的特殊维度,是人类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尤其是反思具有的超验性、跃迁性及批判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对本质规律的追问和探索中,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反复思索与追问中,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与理解,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拓宽自身的视野。为此,笔者认为也可以将哲学反思思维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利于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提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哲学反思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着眼于两个基本问题,即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追问和“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体系中,主体、客体和价值是最基本的要素,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目标、内容和发展方向。通过判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和价值等原发性问题,是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一本性问题的研究中最基础和最根本的途径。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研究中,可以发现很多基础理论和基本内涵仍未得到准确的界定和厘清,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仍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用哲学反思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讨论。运用哲学思维和哲学方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及现实困境,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专有特性,然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问题进行追问与反思。从而为解决“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这一实践命题提供新的路向。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的哲学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这一实践活动的基本骨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概念,传统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承担着、发动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个定义指出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的逻辑起点,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认识和改造教育的对象的主体活动。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关于这个问题的传统观点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要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问题的正本清源,必须从其逻辑起点人手进行反思,在更为本质的层面上来把握和反思。

就主体和客体的概念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主体和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狭义的概念为前提。在现代哲学中,在狭义的主题观视野内,每个人都从自我出发的行为,必然是将自身作为主体,其思考和行动的对象就都成了客体。这就容易造成将这种狭义的主体观推向极端,变成唯我的主体观。我们应该用主观性现念把握和反思这一狭隘的主体观,而不应该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应该将一个共同的对象作为代际关系的中介,即构成“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关系。这种思维模式,有利于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教育者置于被动的纯粹客体地位,强调教育者的单向作用的问题。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主体代际的关系。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哲学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本质属性和价值属性的特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其本质问题的认识。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种最基本的形态,但长期以来个体价值一直被湮没在社会价值的洪流之中。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在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个人开始关注自身的权利,主体意识和价值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诉求也开始逐渐显现。

为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现存的价值问题,并对现存的价值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判断,这无疑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辩证的矛盾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价值支撑,正如有学者所说:“对思想政治教育切入价值哲学思考,无疑是时代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