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政治哲学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政治哲学读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代政治哲学读书笔记

篇1

课外阅读训练体系是指一个以语文活动为激活要素和运用场所,以挖掘阅读文本的“人文亮点”和内化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涵养”为辅助,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主体性训练体系。尝试将新课标中建议的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进行阅读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尽可能科学、系统地归为若干个专题,以课外阅读训练月的形式进行操作。每个专题的阅读训练分为四个阶段:一,激活阶段;二,引导阶段;三,自读阶段;四,评展阶段。每一阶段的训练时间为一周。每一周安排两节阅读课进行示范和阅读检测验收。

一、激活阶段

激活阶段的具体运作就是选择符合训练专题的激活点和激活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处于阅读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状态。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从无兴趣逐步向有兴趣转变的同时,应该将他们的“封闭式”阅读逐步转向“开放式”阅读,既让学生个人的阅读服务于集体的某种意志,强调个体之间的透明性和交互性,促动并帮助学生将在阅读中获得的认知与经验都倾吐出来,得到认同或呼应,与大家共享阅读的快乐。交流的形式除前文提到的口头聊天式的学生私下的交谈,笔者还尝试用以下的形式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

1.读好书――看墙报上的“新书架”

在班级墙报上专辟一个“新书架”栏目、鼓励学生将自己看过的好书(也可以是好文章),推荐给大家,推荐形式不限,可以是文字的、可以是图画式的,可以是图文并茂的,也可以是直观的(将书直接陈列出来),只要能引起同学的阅读兴趣即可,尽可能地在一定时间范围里掀起一个读书小热潮。

2.读书好――听晨会课上的“读书小小报告会”

每天的早晨会课前五分钟定为班级的“读书小小报告会”时间,学生按座位轮流上台汇报,一次1―2位学生。汇报内容为近日的读书收获,可以说说刚了解到的奇闻趣事;可以朗读背诵刚记住的“金玉良言”;也可以谈谈阅读的心得体会。

3.好读书――比比大家的“阅读记载本”

阅读记载本一般记有学生读过的文章篇名或书名及阅读的日期或所用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本子上作摘录、写感想,或记问题、配图案,每隔一定时间(一般为半月),教师检查批阅,将出色(阅读量多、阅读有思考、阅读有收获)的阅读记载本展出(就是在班内展示),供全班学习,展出本子的主人就成为“好读书”小明星。

二、引导阶段

在激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具体的阅读文本进行阅读示范。将具体的课外文本阅读分为全面阅读、重点阅读、研究性阅读、感悟性阅读等类型,再把每一种类型的阅读思维方法教给学生。

例如:全面阅读的思维方法――了解文本全貌,理清文本思路;重点阅读的思维方法――抓重点语句语段,探索其深刻含义和艺术效果;研究性阅读的阅读思维方法――研究创作背景,理解思想内涵,分析社会意义,探寻艺术价值;感悟性阅读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选取最受震动和最能产生共鸣的段句,畅谈对于人生的领会,对自然的感受等。重点探讨阅读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顺利迁移。

三、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是学生自行进行阅读的阶段,学生在“激活”和“引导”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阅读专题及内容范围的要求自由选篇(只规定范围和专题,篇目由学生自选),自由阅读,并自行选择参加展示的方式,做好参展准备。

四、评展阶段

此阶段要求教师课外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然后结合所选专题或内容确定展示的具体形式。具体形式一般有:“读书笔记展评”、“精彩片段回放”、“阅读知识竞赛”、“读书联谊活动”、“读书体会集锦”。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再创造的氛围和机遇,使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和人生的主人。

篇2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 教学内容 高校

历史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是一部百科全书,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缜密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和历史理论素养;作为艺术,它蕴含一种精神,重在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思想品格和严谨论证、创新的思维。在笔者看来,历史学科的教学都要把握上述“历史”的内涵,历史教学者才能较为准确全面地传导给学生所谓的“历史学”知识。而要做到此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学者自己必须全面把握历史学科内容,在此基础上高屋建瓴,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做出对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知识的取舍,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选择地传授给学生,然后才可以谈得上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获得教学的成功。

所以,在上课之前,作为一个高校世界史教学的历史工作者,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一切可能阅读各种书籍,除历史学外,文化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尤其与世界史紧密相关的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书籍都应该是涉猎的范围,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并为《世界近代史》课程的备课做好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认真写出详实的教案。在教案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史的本质,在历史观上认清近代以来的世界史是一部蕴含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理性化的诸领域现代化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多元化与全球化同步发展的整体化的历史,力图打破受僵硬的意识形态和革命史观一元化统治的非史观,把传统史学强调的单调的革命史纳入到丰富多彩的现代化史和整体的世界史的进程之中,加强唯物史观这把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最锐利的解剖刀”和精髓的“生产力中轴”原理在世界史教学中突出地位,其目的就是力图在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形成客观、严密的世界历史思维,增强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

在进行了上述准备后,世界近代史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了解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的困难所在。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仔细思考一个学生想学什么,如何学以及他希望教师怎样去教。其次,要尽力塑造师生之间的亲和关系。应该告诉学生教师的电话号码,邮箱甚至住址,并通过问卷调查、课下聊天等手段尽可能知晓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的兴趣所在和期望所在,了解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课程的困境。一般说来,世界史的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既有历史学科学习的共性问题又有世界史学科学习困境的个性问题,主要有三:一是专业思想极不牢固。造成该问题的根源在于现实,即来源于学习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用无用的困惑。二是专业兴趣不浓厚。这个问题有的是因为专业思想不牢固造成的,但也有很多学生仅仅就是主观上对历史不感兴趣。三是,学习方法存在重大缺陷。很多学生仅仅依靠死记硬背的传统手段来学习历史,由于世界近代史涉及的国别地区众多,时间跨度500年,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纵横交错,记忆力再好的学生靠死记硬背的单调方法肯定无法学习好世界近代史。

第二步,根据自己的历史观和学生的面临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一般的《世界近代史》的讲授主要可以围绕三个方面内容进行。

第一,在大人文学科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强调历史学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对于构筑健全的人生观以及对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功能。要通过各种事例来证明此点,例如可以跟学生谈美国德鲁大学尼尔・里默教授提及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内部的争论,那场争论中,医学家、生物学家、航天学家对人文学者说,“我们不断地发明新的东西,新的药物、新的谷物和航天技术,而你们这些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除了单纯地重复过去,又做过什么呢?”对这样的疑问其中之一有力的反驳是:“您听说过美国宪法吗?”可以跟学生指出,美国宪法也许是人类社会以往的两三百年中最重要的社会发明,它不仅促成就了美国的强大,而且导致了民主政治在全球的传播,这样一项重要成果恰恰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和法学家等人文社会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告诫学生兴趣一方面可能是先天的,但更多的兴趣是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后天培养的,历史学更是这样,并告诉学生其实那些学习计算机专业、生物学专业、航天专业等这些所谓比人文社会科学有用的学科的同学也同样存在对专业不感兴趣的情况,问题是无论学习什么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

第二,把历史学研究方法论和历史学理论特别是思想史、文化史理论放在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要告诉学生,学习历史学表面上看仅仅是和史料与史实打交道,但其实体现一个史家见识最重要的方面是理论修养,因为一切历史解释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理论之上,没有历史理论修养就无法把握宏观的历史脉络,无法对史料解读,更无法对具体的史实赋予意义,归根结底也就无法使史实真正成为自己记忆的一部分。因此,给学生开列一个具有权威意义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书单并就其中的相关内容讲授十分重要,目的是便于学生看到在制度和历史事件等历史表象背后起恒久和深层作用的思想文化因素,比如,不了解19世纪末美国盛行的社会达尔文思潮就无法理解美国的海外扩张,不了解自然权利思想就无法理解《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不了解20世纪初年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就无法全面解读中国近现代史。此外,要告诫学生必须阅读如何认识和解读历史与社会现象的理论,如研究国际关系史需要的国际政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文化交流史所需要的传播学理论等,最终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来对众多庞杂的历史史实进行高屋建瓴式的取舍,而不必强行一一记诵,这种不是单纯强调史实记忆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历史学学习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融会一起,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了学生利用其他学科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根据世界近代史的现代化和整体化历史的本质来确定教学内容。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一一讲授,打破历史教学中编年史教学和国别史教学的传统取向,笔者认为基本的原则是凡是有利于学生认识世界历史的现代化和整体化发展取向的历史问题就跟学生多讲、重点讲,但是也告诫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历史观和历史理论来确定自己应该掌握的重点问题。同时要注意将世界近代史的学习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结合起来,突破过去世界史教学就是外国史或是其他地区国别史教学的取向,要求学生将中国史学习置于整体世界历史发展的空间。

第三步,课堂未讲授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采取讨论课的形式。讨论课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课堂集中讨论;二是课下讨论。一般的原则是,课下讨论的问题相对分散而不具典型,比较集中且待深入的问题应该课堂集中讨论。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列讨论的相关读书清单,利用图书馆,建议学生泛读史实和教材,精读相关历史理论,要求他们勇于提出观点,对看过的书籍和教材作出未必正确但必须持之有据的学术批评,并做出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而非敷衍抄袭的读书笔记,以此来作为讨论的基础。学生的个别问题个别讨论,普遍的问题群体讨论,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在课堂之外仍关注历史的学习,而不是走进课堂是历史专业的学生,走下课程就成了外语系的学生(现在高校历史系学生课下时间主要就是用在外语上了,专业反而放在其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完成上述三步过程之后,当然也不能忽视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在备课中和板书中无法完美展示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美西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时所涉及到的战争进程与战争形势的分析地图;在讲授世界文化史内容时所涉及到的各种文物与人物图片;在讲授重大历史事件时所涉及到的各种教学录像等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直观性的要求,有利于历史教学课堂的活泼氛围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丰富,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居于从属地位。

总体上看,与传统的世界史教学模式相比,高校《世界近代史》的教学最好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第一,传统的世界史学科把世界史看做是各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内部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吴于廑先生所说的世界纵向发展的历史。但实际上吴先生提出的世界横向发展的历史更为重要,即世界史更要研究“各地区(国家、文明)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因此,以美国史为例,对于“地区史”或“国别史”而言,不仅需要研究美国国家产生、发展的历史,更要研究美国对外交往、对抗、融合、价值观扩散的历史。

篇3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对话“是以一种开放、自由探究的理性精神,同他人一道,共同追求知识、真理的过程。”从社会哲学的角度看,对话“是一种发生在人际交互世界之中,以人类相互交往、沟通、理解的实践旨趣为导向的实践活动。”所谓对话式教学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为实践旨趣,促进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教学原则与方法。对话式教学不是在传统教育教学理念范围内复兴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话模式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即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必须以对话为主,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

一、对话式教学的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教学是精神的交流,师生逐步形成对话意识和对话态度,将对话关系扩展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正如克林伯格(Klingberg,L)所指出的“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互相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在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话是精神生活的关注。对话是过程,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也就是师生作为精神主体相互理解、共同探索与创造精神的过程。

1.对话式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不仅是单纯的语言的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的过程。在对话式教学中,双方都作为完整的人在完整的精神世界深处投入到对话中,互相接纳、理解。他们都有对话的权利和对话的能力,都是作为完整的人而随时随地地进行“面对面”、“心对心”的沟通。因而,主体双方在对话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不得靠自己的权威或权势压迫另一方。

2.对话式教学是沟通的、理解的教学。沟通是对话式教学的生态条件,理解是对话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教和学的沟通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所以,“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同时,对话需要以理解为基础。在对话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受体,他们有自己的内在情感、意志与个性,需要教育者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话就是主体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相互理解和沟通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作用中达到相互理解,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过程。

3.对话式教学是开放的、互动的教学。开放与互动不仅是对话教学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的基本特征与手段。对话是主体间相互开放的过程,各自敞开真实的自我,把“我”的思想、“我”的感受传给对方,以使对方理解,达到心灵的契合。对话的主题可以预先约定,但对话的过程无法预先设定,对话双方都在自由地思考、想象和创造,双方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无法“预演”,双方只有不断地发问、言说和回答,对话才能持续进行下去。同时,对话者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变化的,它依赖于对话的情景,随着双方经验的增长和精神的变化而变化。

4.对话式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有学者指出: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对话具有生产性、创造性和建设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式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在建构中发展,然后又通过新的生成和建构,达到新的发展。

二、对话式教学的意义

1.能够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不轻信盲从,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意识强。对话式教学恰恰是一种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考和求索纳入了由教师导向的轨道的教学。在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大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大为活跃,在对话中,大学生对理论、观点进行着积极的分析、比较、筛选,用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2.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话式教学变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它迫使学生改变学习的被动状态而进入主动状态。在对话教学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活的知识,重要的是获得了对话理性,并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基本理论懂、信、用的统一。在对话中,学生经过对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不同观点的争议、辩论,并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对基本理论获得正确的理解。经过理解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三、对话式教学的方法

对话式教学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自觉,以人为本,尊重人,肯定人。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要突破以往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式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情感式教学。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大学生,但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中,给学生造成“高居其上”的形象,进而形成“距离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学生对话,首先必须进行情感教学,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于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带着感情去上课,就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冷漠生疏的心理障碍,达到以情感人,使思想政治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正因为情感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当作知识的接受器,对话教学才能真正展开。

2.综合式教学。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但问题是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常采取生硬的“填鸭式”灌输,“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做”,严重窒息学生的创造性,使整个课堂昏昏欲睡,了无生气。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对话式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将学生视为“物”,除了教师必要的系统讲授外,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综合式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师生对话得以展开、教学互动得以进行,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读讲结合法。把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精讲结合起来,先让学生自己系统地看,然后自己归纳总结,并鼓励学生对照平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提出问题,说出看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有条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理论问题进行讲解。

(2)自讲法。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归纳、编写讲述提纲上台讲课,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讲结合起来。

(3)读原著法。在每一部分内容讲解结束之后,教师给学生推荐原著让学生课外阅读,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辅导,并要求学生做出读书笔记和心得。

(4)课堂讨论、辩论法。针对教材中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现状相结合,引出话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也可以就某一可辩性的议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在讨论辩论中,教师要能控制局面,贵在引导,重在启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正确的结论,并在结束时作必要的点评和总结。

(5)撰写小论文法。既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教师确定主题,学生自行命题。写作的小论文既可以是读书心得,也可以是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评析,这当中关键是教师进行的写作指导,并对写作成果进行认真的讲评。

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式教学,做到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辩、答案大家找,形成教师学生进行广泛的思想交流和对话,进而开启学生的思想阀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一个“度”:既不要板起面孔教训人,令人望而生畏或生厌;也不要“媚俗”,刻意迎合少数学生的思想品位而降低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的要求。

3.实践式教学。社会实践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式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既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相应的企业和地区,也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回乡搞社会调查。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的同时,深入社会,接触基层,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去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现象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深刻更直接地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理想与现实存在某种程度的差距也使大学生对中国国情有更深的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可以说,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高层次上的对话,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单玉:《政治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3。

[2]克林伯格:《社会主义学校的教学指导性与主动性》,德国科学出版社, 1962。

篇4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政治课 情境创设 探究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观念,情境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通过具体情境创设,教学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达到我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情境教学的创设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让学生充分参与为前提,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基本内容,以问题引导为方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达到促进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标。

1.教学情境应着眼于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教学形式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送生日礼物这一实际创设了几个连贯的情境,其中之一是这样的:“女儿:哎,小婷的生日礼物真难买啊!妈妈:有啥难买的,商店里礼物多着呢!女儿:不是为这。妈妈:那为啥啊?女儿:唉,上个月,她天天下‘流星雨’,这个月迷入了‘韩流’之中。我是不清楚她下个月会爱好什么。妈妈:哦,原来是这样啊!”这些情境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分别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总结出这种心理属于从众心理。教师接着问:“如何评价这种心理呢?”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因为这一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有较强的亲和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寻求正确答案,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情境应设置带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予现成答案。”例如在《兼顾效率与公平》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材料:“现在某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A店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B店要求:会说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现要问:(1)这两个招聘启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3)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示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因此,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教学情境应保持价值中立,为学生留出更广的思维空间。

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这样,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在情境中已有老师带有倾向性的提示,这样的情境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在实践中是不足取的,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况。例如在《依法纳税》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王某和家人到某饭店吃饭,结账的时候,王某的爸爸问售货员能否优惠一点,售货员回答说,不要发票就可以优惠。所以王某的爸爸就没有要发票。”然后请学生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由于从情境本身看不出明确答案,因此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再让他们经过学习、讨论以后来回答,问题的答案就不难得出。

4.创设教学情境应让学生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相通过程。教学中的“师”与“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如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去看了一些关于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纺织业所遇到的问题的材料,然后让他们把看了材料后的一些想法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经过汇总,在新授知识前展示了以下问题情境:

(1)有人说:有钱能有粮,无粮也不慌,而且,我国主要粮油产品的市场价格均高于世界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入世后,我们就能买到便宜的农产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其他各业,而到国外去购买粮食。这种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2)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会面临哪些挑战?又会带来哪些机遇?

(3)材料上说人世后我国好多农产品、彩电等遭到国外的反倾销,什么是倾销和反倾销?为什么入世后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诉讼比以前多?

让学生在主要是由自己参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求、感悟新知。在这样一种情境创设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可以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

5.教学情境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性。

教学情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如: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境、演示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生活实例列举,等等,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创设情境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不论采取哪种形式,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给学生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就应该采用,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按照新课程标准,高中政治必修科目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

鉴于高中时期是关系到学生的前途的关键期,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重要。我认为情境教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优化情境教学的理性思考。通过理论研究、历史比较和对已有经验的反思,优化情境教学的价值取向、性质、维度、功能、结构、类型、基本模式,以及情境教学的优化机制与模式的理性思考等。

(2)多元化情境教学的探究。教师要根据政治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多种情境,并以此为载体展开富有实效的情境教学。可以尝试从从趣味性、问题性、针对性、思辨性等角度来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3)情境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探索如何以学校为基地、以课堂为基地,结合学校(包括班级、学生)自身的实际,通过课程改编、课程重组、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生活之间的互动开发课程资源,创造课程经验,构建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独具特色的校本化课程。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助各种理论、经验、文献,实时指导研究。

(2)实验法:选定个别对象或整体,进行研究分析,对比整合。

(3)总结法:时而不时地进行分析总结,汇报,及时调整,根据研究内容写阶段性报告。

(4)调查法:调查,访谈,问卷有关创设情境教学效果。

(5)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辅之以课堂观察法、学生访谈法、作业测量法等实验研究方法,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组成员利用萧山图书馆和网络收集有关教学情境的理论,惯于积累大量的课例,注重教学反思和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可以说课题组成员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一定的科研组织能力,对于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思路、方法有较深刻的认识,对于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已取得共识,对其所依据的理论从实践的结合上形成一致的成果预期。

2.本课题组注重完善组织建设和实践探索。建立课题核心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合作研究,加强课题管理。充分利用情境教育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获得的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及条件,鼓励教师走实践研究的道路,扎根于教育教学实际的土壤,从鲜活的现实生活中研发课程资源,积累研发经验,加强实践研究中的尝试、反思、对话与合作,共同提升实践智慧。本校也十分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究,一些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较好的科研水平,互帮互助,有良好的学术探究氛围。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1)课题论证与申报。

(2)课题立项及制定研究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2年2月)

(1)根据方案要求开展政治情境教学,写好中期读书笔记。

(2)课例研讨,写好教学案例。

(3)进行调查问卷,反馈情境教学。

(4)写好阶段报告。

(5)教学实录,进行观摩研讨,体验情境教学。

3.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3月―2010年5月)

分析整理资料,准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

五、课题研究成果表达形式

1.课题研究开题,结题报告。

2.优质的论文,经验总结,案例,优质课的教学设计汇集成册。

3.组织课堂教学展示、实绩展览等活动。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对改变政治课在学生中不太受欢迎的局面,会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文学荣.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培养与提高.新华出版社,2005.4.

篇5

[关键词] 军队院校 大学语文 学科定位 教学模式

一、反思过去:大学语文课程教与学所面临的现状

自军队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在培育军队院校学员人文精神、塑造高尚人格、进行审美陶冶、提高鉴赏水平、提高写作能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作用。但近年来,有关大学语文方面的报道不断现于报端,更多反映的是大学语文课的尴尬地位,军队院校如今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其中既有教育功利化追求影响下的认识问题,也有军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自身的问题。

与地方高校一样,大学语文课程虽被定为基础公共文化课程,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一些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产生了怀疑,部分军队院校压缩甚至停开大学语文课程,这给军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一边是大学语文能力令人担忧的现状,一边却是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学科地位不高,教师遭受冷落,教材陈旧,教学研究滞后等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学生认为语文课从小学上到高中,早就学腻了,现在大学语文课也没什么新意,感觉像“高四语文”,因而,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把学学语文当作一种负担。另一方面,从当今军队院校大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学员的大学语文欠帐现象是无法回避,部分学生语文水平很不高,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文章写不好,文学修养很低。再加上部队院校所招生的学员大多数是基层部队生长士兵学员,大学语文的学习就存在一定的脱节,除了专业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语文能力的脱节而无法传续想要表述的思想,导致在学期开始就把本门课程当做文化补习课程。同时,受市场经济影响兴起的后消费主义的严重冲击,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社会大众追求立竿见影的功利效果。社会上也存在这样一种看法:一个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并不能带给你生存的必需,而一个不通文法的软件高手,却远比一个满腹经纶的理论家有前途。所有这些,使军队院校大学生产生了误解,片面追求实用性的知识。

二、追问现状:军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的内涵

军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重在介绍我国古今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军校学员学习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并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借鉴写作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它不能体现立竿见影的职业技能的提升,这自然就和现实中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想发生强烈碰撞。功利化教育可以赢得暂时的利益,却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势必造成军队院校大学生群体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整体孱弱。

首先,大学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是旨在发展学习其他学科所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学科,能直接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服务。大学语文课中的语言文字、文章章法、写作基础知识、阅读与欣赏、审美创造与审美评价等训练,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从军队院校学员任职角度看,需要学员素质是个很不稳定的动态结构,即由储备性素质、应用性素质两大部分构成。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军队人才应用性素质的认可和检验,主要看重其岗位适应性、职责角色性、人际协调性、情况应变性,这是由高科技化、信息化时代生产生活的快节奏的“快进人”要求决定的。大学语文课通过有选择的自成体系的古今中外文、史、哲、艺典范作品的讲析与鉴赏,特别是通过蕴含丰富的文学形象的潜移默化、文情并茂的美的熏陶,使学生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全面了解现代社会,真正懂得人心之学。一方面,使自己学有某种专长,另一方面,做一个具有多方面才智的通才,大学语文通过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当今最新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播及对艺术的基本修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自觉地将对人的尊严与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与品格、人际关系和谐与协调、人类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等问题的思考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以确立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完善创业与创新思维,增强非智力因素:即在广阔的视野内,树立远大目标,确定正确的人生追求与价值。

其次,作为军队院校的学生,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将体现在任职岗位的第一线。其文化素质品位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认可与否。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肩负着继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军队院校大学语文教材选入了一部分历代名家名篇,这些历经千锤百炼的典范之作,涉及到许多传统学科的内容,涵盖着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将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内容,是举世公认的正确选择。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国际大家庭里,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想使自己永远沿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不断进步,不断富强,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解决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

第三,鉴于我国军队院校的主客观条件,扎实开设好大学语文课就是军队院校面临的必然选择。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化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培养的精神食粮,启发军队院校学员正确认识祖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一步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神圣历史责任,牢固树立献身国防与保家卫国、建设美好未来的崇高理想。同时,通过对众多中华民族精英优秀思想品德的感受、领悟和内化,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第四,大学语文课程的能动性特点,既表现在潜在的启发智力的功能上,又表现在对人的知识渗透、素质结构的无形拓展上。大学语文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但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许多学科的知识,还可以从作家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幻想、形象与抽象交叉的思维中受到启发,培养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军队院校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通过人才培养质量来发挥自身特殊功能。换句话说,军队院校教育的特殊功能,必须由所培养的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亦即“复合型”显示出来。而这种“复合型”构成过程既包含着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培养,更体现在文化素质培养上。大量事实说明,“复合型”品位的高低决定于文化素质培养质量的优劣,而大学语文课正处于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瓶颈”位置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军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中,往往透视着一所军队院校办学的规格,这已是被经验所证明了的不争事实。处于我国高等教育军队院校教育,因其全新的自成体系的独特人才培养规格,这种“互相渗透”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乃至可作为军队院校教育教学规律视之。

三、科学建构:进一步构建适合军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模式

1.显性与隐性结合,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多以教师讲解、分析、归纳为主,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大学语文的教学课时较少,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多东西,学生长期被动学习也会产生依赖思想和厌学情绪,大学语文教学的诸多目的根本无法实现。要发挥大学语文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强调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意识,运用激励机制挖掘他们课外的学习潜力与能力,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

2.人文教育与专业结合,拓宽专业视野,培育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不拘泥于教材,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含有穿过历史以及军队人文精神的隧道,藉着优美的文字,去领略不同时期的名人笔下令人惊叹的雄浑气势和宏大规模,在文学作品中去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不断加强与各种形式多样的主题驾驭结合,切实增强主体的学习动力。

3.革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正确认识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目的.端正教学态度的基础上.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以达到“传道”“授业”的目的。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允许、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增加课堂讨论内容,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针对教学内容布置课外阅读的重点书目,并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心理学、传播学的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结合有助于信息的摄入和吸收。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摆在教师而前的重要课题。在大学语文课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影视资料二者互相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强调的是多媒体教学虽然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它毕竟是辅的教学手段,它丝毫不能动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

4.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留给大学语文课程一定教学空间

目前军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涉及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有点太厚古薄今,厚中薄外”,课时比较紧张,常常因为时间有限,精彩讲解被“缩水”。所以可将大学语文分解开来,根据军队课程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适时开设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阅读与演讲等课程。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教师资派,将课程再细分为诗歌欣赏、散文漫步、小说阅读、外国文学拾贝、论文及实用文体写作、新闻及文学写作、阅读与技巧、演讲与口才等等。由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修,效果要大大好于目前的课程安排和设置,也更能有效地利用起中文专业教师这一丰富的资源。

5.进一步深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寻找突破大学语文和现代高等教育衔接口

军队院校要走出大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境地,突出重围,必须进一步深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寻找大学语文课程和现代高等教育的衔接口,必须紧密结合军队院校人才培养规律,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全方位改革,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传授知识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关系,努力在提升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增强学员人文精神,强化学员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适应力、持续力和创造力,使大学语文重拾人文精神重回院校课堂,真正成为进一步加强军队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海.军队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

[2]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中国教育报,2004-05-14(4).

[3]朱玲.谈大学语文的定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