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7 17:0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小学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187-01
1 前言
目前我国约80%的中小学生在农村,农村学校(我们把由乡镇一级政府管理的中小学及小基层的教学单位定义为“农村学校”)是中国教育基础的主题,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主战场之一。为使农村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是:作出切合国情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规划,以改变农村学校教育中体育落后的不协调状况。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提高小学生体质的迫切性、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开展体育教育的需要。篮球教学成为小学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着重研究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的发展现状p包括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主要以学生、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的部分搜索引擎,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网(维普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西昌学院图书馆等馆藏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随机抽取了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一些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2.2.3 访谈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专门走访了金川县安宁乡安宁小学理县薛城镇中心校的教师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状况分析
3.1.1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活动基本情况
农村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内容教学时数的比重、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中篮球运动参与的人数及组织形式、课余篮球队训练情况等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教学时数情况。
中小学时期是人一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篮球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教育,培养他们篮球运动的参与意识并养成习惯,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篮球运动健身热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而篮球课教学时数多少,直接影响篮球教学效果。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篮球教学开展比较普及,篮球内容都占有一定学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中比重排列居前三。说明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内容教学时数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在走访中,了解到部分体育课上课时是根据学生的喜爱自选内容,教师只分项目进行指导、监督,从十所学校体育器材借还登记簿上看,70%的借出器材是篮球,其次是乒乓球、气排球、跳绳。所以,在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从事篮球活动的时数比计划的还多。
3.1.2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篮球活动情况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与健康课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的整体,与体育与健康课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课余”决定了其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的特点,把握好课余体育锻炼中篮球运动的开展,对于篮球运动在学校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余活动学生运动项目选择情况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体育能力的强弱,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中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对体育爱好程度的高低。学校的区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没有多大影响;总体上看,女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面较宽,而男生的运动项目选择比较集中于篮球。说明篮球运动在农村学校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大多数男生课外活动的首选运动项目。
3.2 影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教学的因素分析
3.2.1 场地器材设施分析
标准规定,城镇小学和乡村小学必须配备的体育器材有30多个种类,乡村小学最低标准为“12个班以下”,要求配备:6根接力棒、20个实心球、10张体操垫、6条长绳和50条短绳、小篮球和小足球各10个。但是在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并没有那么多的器材,也没有那么多的场地,我在安宁乡住了二十多年,也没发现没什么改变,一直就是一个篮球场,田径场就根本没有。]发现其他什么器材,就是上课时有个篮球,在课余时间连篮球都没有,有条件的学生自己买了带来的。或者是老师在打的时候和老师一起。所以严重缺器材。很多学校也是一样,除了篮球几幅羽毛球和一两个排球外就没有其他的器材。
3.2.2 教师队伍分析
对于这些西部山区来说,教师也是短缺的,更何况是农村的学校,本来教师就少,一个教师担任至少两门课。体育教师也就少,所以专门指导学生体育锻炼也是不可能的。课余体育锻炼虽然是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如果能合理安排指导员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锻炼的效果会更好。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在课余体育锻炼中篮球活动没有指导员。而在安排有指导员的篮球活动中,以体育教师为主,其次是班主任,第三是有专长的其他教师,第四是有特长的尖子学生。
3.2.3 学生的认识情况
对于那些不能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来说,偶尔在周末运动一下,反而会加重他们体内器官的磨损并缩短寿命[4]大部分学生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但是,每次锻炼达1h以上的学生很少,大部分学生每周体育锻炼都在30min以下。小学生,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较为理想,而初中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达2次以上的人数不多。总体上是,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加次数少、时间短,很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3.3 影响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学校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多种体育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的“课余”属性,决定了影响因素的多样化。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调查,影响课余体育锻炼中篮球活动开展的因素有:场地器材、学校内篮球运动氛围、学生余暇时间、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学生学习压力、学校外篮球运动氛围、篮球教学效果学生余暇时间、应试教育、家长支持程度、校内外篮球赛事氛围。另调查中发现,留宿学生少、学习压力大是影响学生余暇时间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低年级学生,他们放学后要急于赶回家,是影响参加课余活动人数的主要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教学开展比较普及,篮球内容都占有较大比重的学时,篮球运动是大多数男生课外活动的首选运动项目;体育教师和班主任是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但有组织的篮球活动的次数少,学生课余篮球活动以自由活动为主,锻炼时间大部分在30min左右;体育教师在课余活动中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少,没有起到带头作用。
在农村中小学校有篮球队且能坚持训练的很少,没能为有篮球天赋的学生提供参与课余篮球训练的条件。
影响篮球运动在金川县农村学校开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既相互交叉又各有不同,其中场地与器材、领导认识、体育教师素质、学生余暇时间、应试教育、家长支持程度、校内外篮球赛事氛围是最主要的。
4.2 建议
由州教育局及相关部门成立中学生体质监测部门,通过定期检查,把学生体质达标以否列为学校主要负责人业绩考核的主要标准中,以督促学校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的力度,同时,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起到监督作用。
篇2
关键词:会东;小坝;教育现状;对策建议
一、会东县小坝乡和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会东县小坝乡位于会东镇以西,全乡幅员面积72.9平方公里,全乡总人口10679人,而农村人口就占了10371人,农业人口占97%。辖9个行政村,4个村(山北、马许、大屯、小坝)处于108省道公路边,其于5个村(山南、大院、坝心、大水、左箐)交通比较闭塞,这5个村自然条件恶劣,主要以农业、林业收入为主,生活比较艰苦,严重了影响了基础教育的投入。全乡共有小学7所,其中乡中心小学1所、村小6所,乡中心小学属于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学生1474人,全乡在职教师65人,其中小学生1250人,初中生124人。
二、小坝乡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1.留守学龄儿童较多。小坝乡农村经济不发达,导致中青年需要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打工的家庭中,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隔代教育较为普遍;另外,家里孩子较多,80%的农村家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孩子,大大地加重了当地农民家庭的负担。70%的学生家长也不重视孩子学习,家庭缺乏应有的教育子女的意识和知识,缺少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2.师资力量和设备缺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待遇低,好的老师不愿来或者是被调离到条件好的学校任教;学校较少,常常都是教室能坐多少人就多少人一班,各年级学生90%都是超大班级教学,一个班基本上有60~80人左右。全乡6所村小学校的教学设施都只有黑板加粉笔,老师根本就没机会用更好、更科学的教育设施施教,更不用说用多媒体教学。3.缺乏对老师进行新知识培训和更新。一年也许只有一次或者根本没有进行培训学习,80%的乡村老教师对新课改不熟悉,从而导致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学习,而偏远山区没有经济能力聘请新型教师任教。老师的知识老化、年龄结构合理,普通年龄偏大,多数是民办老师转正而来的。
三、存在的问题
1.对于学前教育和低年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这个不发达的乡级中小学,由于教师资源、教室也有限,大多采用大班式教学,有的班级甚至达到六、七十人,大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乡村的家庭文化差异较大,有的学生上过幼儿园,有的未上幼儿园,这样鱼龙混杂的一班一年级学生,让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在乡村的学校里便形成了“放羊式”的教一年级的习惯。2.对于教育资源配置利用不合理。目前制约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形成了农村中小学规模小、效益低下的突出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调整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已经成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即使有个别优秀的教师,也被好的学校选走,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了我国基层教育地方性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1]。另外,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3.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家庭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它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影响着孩子,青少年的生活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都是从家庭中获得的[2]。青少年个性发展与父母教育方式关系较大,不少家庭缺乏应有的教育子女的意识和知识,缺少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另外,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增加不少难度,无法保证老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质量。
四、建议
1.加强对基础教育班级规模的限制。政府在对基础教育进行班级规划时,应该限制大班制上课,应该实行小班化教育,人数一般不超过45人。小班化教育是一种高质量的教育模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通过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潜力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它是人性化的教育,更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带来的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其次可以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发挥优秀师资的作用。2.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专项经费,改善教学设施。加强基础教育的投入,真正地为每个农村儿童提供公平教育的机会,这不仅仅是一项教育产业,更是作为消除社会贫困、预防犯罪和减少社会矛盾的社会干预手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基础教育作为一项投资未来的事业。尽快建立由中央、省、县、乡四级政府共同分担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3];对于贫困地区,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中央转移支付力度,确保经费足额到位,避免中间环节的截留和改变用途。3.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1)大力实施“一亮三新”工程,即是电灯亮、讲台新、板凳新、课桌新,改善教学的基础设施迫在眉睫。(2)改善农村中小学卫生设施基本条件。做到“六有”,即有整洁的校园、有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一人有一张床(对于寄宿生),还要配备与课程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3)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全乡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4.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包括优秀师生也被选入城市,造成了城乡教育的差距拉大。因此,要想缩小城乡差距,要让老师有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还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才能吸引优质教师到农村,才能真正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军霞.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入发展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04).
[2]王礼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3(05).
篇3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篇4
当今实行素质教育,而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农村美术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以城乡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现状为基点,着眼于农村的美术教育的整体发展,提出促进农村美术教育的方略以及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美术教育;城乡差异;素质教育
一、我国城乡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现状
1、我国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现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时代特点,我国城市中小学的教育也有所进步,学生眼界不断打开,由此美术学科教学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过“多元智能理论”,这条理论的提出对艺术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制订颁发了《全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把美术与音、舞、戏、影以及篆刻、书法等过去较为分散的多个艺术学科综合在一起构成“艺术综合课程”。目前我国城市中小学基本都开设美术课,我国城市小学都也能够100%的在一周开设美术课2节,已经基本达标,但是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上升,美术课被占用的比例也在上升。
2、我国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现状由于我国农村中小学对美术教学投入不够,甚至是没有投入,家长学校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家长不给学生买应有的绘画工具等现象这给美术课中的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的课堂增加了难度使美术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难以达成最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再加上对于现代美术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教学设施的缺乏更使美术课堂教学缺乏生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二、造成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城乡差异的原因
1、美术资源和教学硬件的差异由于我国农村中小学对美术教学投入不够,甚至是没有投入,这给美术课中的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的课堂增加了难度。由于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各方面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教师上课“放羊”,学生上课做其他练习,不带课本和工具。家长不给学生买应有的绘画具等现象使美术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难以达成最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对于现代美术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教学学员设备、设施的缺乏更使美术课堂教学缺乏生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从这一点来看,我国城市中小学在美术教学上的资源和硬件都要强于农村,各个学校基本上有自己的美术教室,与美术课程相关的道具也比较齐全,因而能够收到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2、师资力量的差异专职美术教师不足极大限制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在很长的时间里,农村学校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更没有美术专业教师,美术基础仅限于个人爱好,美术素养不是很高,有些专职美术教师,接受过正规教育,他们虽不能完全胜任小学美术教学,但也能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美术师资不足,兼职教师素质低,就很难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目的。因此专业教师缺乏成为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大碍,但是如今已经有大量的高校美术毕业生加入城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队伍,他们的到来使得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
三、缩小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城乡差异的方法
1、转变价值观念,端正美术教育思想农村中小学的学校和老师要转变对美术教育的看法,要知道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老师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对于美术教育的看法,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的学生喜欢画风景,有的喜欢画人物,还有的喜欢画动物等。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学习过程中来。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对于美术教学中个性比较鲜明的作品,美术老师不能以传统的标准对其作出消极的评价,而是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并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绘画潜力。再次,教师要注重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打开学生的月上眼界,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举办一些美术作品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广阔天地,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开展美术教学,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以这种教学形式的新鲜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提升硬件设施,美化美术教育环境高质量的美术教学离不开必备的教学资源,现今拥有合格美术教学资源的农村学校少之又少,即便有个别学校拥有相应的教学工具和场地,但大多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准备的,实际教学中根本不允许使用。改善农村美术教学资源,需对美术教学工具和美术书籍的配备。某些农村学校美术课上老师仅有一本教材和几盒彩色粉笔,这样极端的现象或许并不普遍,但从整体来讲,农村美术教育教具缺乏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学校应拨出专项资金,购买美术教学所需要的师范挂图、名师名作、石膏模型、几何图形以及画板画架等等,同时对于破损的教学工具应及时的修补或更换,另外还可以秉承勤检办学的原则,动员美术教师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学工具,保证学生在上课时可以使用到必备的教学工具。与此同时,还要拿出一部分资金购买相关的美术书籍,提高美术书籍在图书馆中所占的比例,还要注意此类书籍的有选择性购买,在符合开支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供优质的资源。
3、保证师资力量,提高美术教育水平要想提高农村美术教育事业的水平,除了要重视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美术教学资源外,更要注意保证的是农村学校的教学软件质量,因为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单纯依靠改善设备就可以实现的,只有教师素质上去了,教育方法改善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美术教育质量,为国家提供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综合发展的人才。总的来说提高学校的软件质量就是要加强农村美术教师队的建设,探索新的美术教育教学思路。
四、结语
美术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教育活动,它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虽然近年来注重美术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城市中也出现了很多美术培训班,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的美术教育仍然非常落后,无论是从教学资源还是从教师队伍和教师素质来说都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与我国美术教育课程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改革观念相差甚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的美术教育事业发展,只要我们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在农村发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加大政府扶持、加大学校支持、加强教师素质,重视农村实际,就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的美术教育发展之路,改变农村美术教育现状,拓农村美术教育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梁亚伟.浅谈农村小学美术教学[J].科学教育,2009,1.
[2]张容舟.美术教育与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1,6.
[3]刘宏伟.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J].美术报,20012-3-31,033.
[4]罗艳喜.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J].美术报,2011-4-1,007.
[5]王绍荣.农村美术教育断想[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13,6.
[6]王晓比.我省中小学美术教育应切实加强[J].安顺师专学报,2009,3.
篇5
关键词:西部教育;发展现状;对策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11-01
纪伯伦说:“我愿意同走路的人一同行走,我不愿意站住看着队伍走过。”西部的贫困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只有打开西部这扇隐秘的大门,亲身经历了西部教育事业,才知道当中“真正”的贫苦和心酸。长期被国内外感觉充满神秘的中国西部教育,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有所改善,这将为西部的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西部教育,也相应的采取了教育大力投资,扩展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引进师资,鼓励大学生支教等措施,使西部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内外因素的影响,教育发展仍然很落后,这就需要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克服不利的因素使西部教育有所改善并健康稳固发展。
一、西部农村教育的现状
西部地区既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同时,又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教育相对落后。人才、知识的匮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不仅制约了西部开发战略的发展速度,也阻碍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整个国民的素质水平和社会的发展。
西部教育落后的现状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是因地方文化和经济的长期落后状况造成的,发展经济,改变观念,不是说变就能变的。由于欠账大,西部教育在发展的同时,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情况不时发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西部内也普遍存在。特别在一些偏远地区和文化特别落后的地区,教育的现状还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西部地区十年九旱,山大沟深,村民生活贫困,且居住分散,大多数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且学习条件差,生活负担沉重,“苦读娃”求学仍十分艰辛。贫瘠土地上的生存环境,叫人心酸的风景。生活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人们想要摆脱贫困,这片土地养育的孩子需要良好的教育。
二、西部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纵观西部农村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财政体制的调整影响农村教育的体制基础,西部地区县乡财政困难,教育基础薄弱。二是农村税费改革给现有的农村教育投资格局以重大冲击,地广人稀,生源分散,致使西部农村办学成本甚高。三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出去多,回来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合格教师短缺,使得农村办学条件更加艰难。四是农村教育、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职业教育举步维艰,少数群众偏重眼前利益,重男轻女,缺乏推动和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动力。
三、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
1.确立义务教育国家办的观念,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在这方面,中央和省级政府应承担更大的财政责任。尤其要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分担的机制,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这是因为,国家既然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民教育集资等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那么首先就应该保证这笔庞大的开支有出处。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中央政府财政收人的支出应该考虑全体国民的利益,不应该“农村教育农民办”,而应该“义务教育国家办”。在具体的实施上,可分步实施,逐步推广,可先在部分西部地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试点。试点可考虑在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进行;在免费的项目上,可先减免杂费,第二步减免书本费和提供生活补助费。而要做到这关键的第一步,我国财政还是负担得起的。
2.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农村基础教育管理在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时,还应区别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对西部各省、县的人均财政进行定量分析,划出义务教育投入以县为主、以省为主、以国家为主三个层次。同时注意发挥乡级政府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作用,以扩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并且建立和完善教育资金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克服教育经费被挤占、截留、挪用的现象。在积极发展公办教育的同时,还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大力开发民间教育资源。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3.统筹规划西部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布局结构调整和新校舍扩建,千方百计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要在规划布局、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行学校危房改造和新校舍建设,同时对于生源高峰期的校舍要尽可能利用已有的各种资源,避免盲目建设,资源浪费。比如在人口稀少的老少边穷地区,一些生源较少的乡镇可由一两个甚或两三个乡镇合办一所寄宿制初中,不必每乡办初中,以利于进一步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大力精简非教学人员,分流城镇富余教师,逐步辞退教师,充实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进而优化教师队伍,形成合理的师生比例,提高办学规模和效益。
篇6
>> 连云港市盲学前语言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连云港市滨海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 连云港市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连云港市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研究 连云港市发展创新型经济实证研究 连云港市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 基于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十三五”时期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 连云港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连云港市抗倒营养剂劲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 连云港市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 连云港市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 连云港市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连云港市海滨新区建设用海与海洋功能区的适宜性研究 超级稻研究进展及连云港市发展超级稻的思考 连云港市杨集镇――“高颜值”美丽乡村振兴全域旅游 基于慢生活理念对我国乡镇旅游开发的研究 连云港市“十二五”港口经济发展研究 连云港市下岗职工状况和再就业工程实证研究 连云港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连云港市道路工程中表层软土地基处理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刘晓明,杨牧,吉文化.连云港迎来旅游发展“黄金期”[N].江苏经济报,2012-6-29(2).
[6]2012年度连云港环境状况公报 水气声均“达标”.[EB/OL].[2013-6-4].http://.cn/shixianchuanzhen/lianyungang/201306/t1217797.shtml.
篇7
第一部分:现状特点
珠江镇五里村是一个当代农村的典型。在五里村调查三天,我们从五里村的发展现状看到了我国当代农村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当代农村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生产结构有所调整。几十年来,农村的生产结构发生过多次变化。目前,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我们调查采访的农户中,大部分农民种植蔬菜等粮食的目的是自己食用,且规模不大。而像柿子、玉米等非主食类作物的比例较多。另外,枣子等干果的种植也有一定的发展。
二、生产方式发生不同程度变革。目前农村的生产种植方式有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这种变革的程度主要有生产的规模决定。既有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大棚种植,也有规模不等的私人种植。我们采访的农户由于种植规模有限,所以没有过多地使用现代化耕作设备;但是我们了解到,在大型的农场中,大型机械的运用还是非常广泛的。
三、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显著发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五里村的马飞是一位有名的枣子大王。他培育的超级大枣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一切都是凭借对科学知识的钻研精神,加上踏实的作风。他们都是当代先进农民的代表,他们是我国农业向科技化、专业化发展的干将。而普通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则是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表现。在短短三天中,我们接触到许多当地农民。他们和我们交谈时,对一些现状的分析都比较客观和透彻,阐述了他们对于我国基层农村政策的看法和意见。他们的观点充实了我们的调查报告。
农村基础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有了显著的发展。我们实践基地所在的行知小学就是当地的著名的农民子弟小学,招收附近六个村子的农民孩子。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设备先进、师资力量优良的学校。许多农民孩子不但圆了读书梦,还享受到了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待遇和教育资源。
四、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及收入结构的变革。目前农村农业人员的收入已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等方式来增加收入。同时,由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出力。这样,丰富了农民的收入结构,农民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农村劳动力也加快了城市的建设。以农户李伯伯家为例,他的儿女均在县城打工,他自己在农闲时也偶尔外出做活。这样,他们的收入就大大增加,并且,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城市,也大大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农民收入结构的变革也使他们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我们采访的若干农户中,电话、电视的拥有率高达九成;有四成的农户家中有摩托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电扇、洗衣机等电器已比较普及,我们还能看到农民从腰间取下手机发短信。这一切,电子商务资料库’"//85*2*9&:9+"说明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
五、先进的大型种植基地逐步兴起。在五里村,我们参观了浦禾园果树基地和艺莲苑水生花卉基地。这两个基地都是国家级的重点基地,许多先进的品种、技术在这里进行试验,然后推广到普通农业生产中。先进种植基地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相关农业的发展,同时形成连锁反应,提供了旅游、教育等一系列资源,无形中又增加了农村其他产业的产值。这也是我国农业向专业化、大型化发展的表现。
第二部分:存在的问题
农村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多个方面。由于调查程度有限,仅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保障农民权益是三农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然而事实上,侵犯农民权益的事件太多。仅在五里村,农民普遍反映他们的权益受损。当地工厂建设宿舍,征用农民土地,补偿十分不合理,甚至使一些农民觉得生活无依靠。而工厂在申报征用时,竟称农民的良田为荒地!这一现象引起当地许多农民的不满。而对于这种现状,农民大多抱悲观绝望态度,没有想到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无形中助长了此类现象的发生。
农民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一定数量存在的行政问题为农民威权设置了障碍。这是短期无法解决的。正如一位农民说的,中央、省、市的政策是好的,但在村、县落实时,有时发生了差错。所以,农村问题更多的是基层工作的开展和改进,这也正是三农问题的难点和重点。中国的农村人口太多,范围太广,仅五里村就发生这些问题,放眼全国,农民维权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农村城市化问题。随着农村的发展,农民对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势必使农村逐步过渡到城市。目前看来,这种过程似乎还不是很明显,但在农村中已可以看到许多城市化的现象。仅从环境角度看,农村中也有了高耸的烟囱。虽然现在环境问题还不明显,没有影响到农村的发展,但是从长远角度,农村环境的保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如何从开始做起,发展农村环保经济,避免重走城市污染的老路子,是不久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三、农村医疗、保险问题。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许多地方已开展农村医疗保险。五里村的农民一年只需交纳24元,在乡村医院看病便可以报销10%的费用。这无疑是一个好政策。但是农民反映药价太高,许多农民生病基本上是用土办法凑合或硬熬。药价高是普遍现象,但是能否正对农民实际,采取不同的措施,让农民的基本医疗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是我们还需努力改进的。
篇8
关键词:休闲农庄 潜在问题 解决对策
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现代城市人越来越热衷于寻找一个远离都市喧嚣,可以亲近自然的地方。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很多地方都兴起了一种将旅游业与传统农业有机融合的休闲方式——以休闲农庄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休闲农庄是一种借助乡村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特色经营方式。
诸暨市,地处浙江省中部,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要支撑产业之一的城市,近几年来,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特色旅游开始悄然兴起。截止2010年6月28日,我市目前共有各类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108个,其色村5个,有经营农户139户。108个特色村点中,直接与间接从业人员2742人。我们调研小组根据诸暨市农庄发展现状,收集了大量前期数据,选取了5家具有典型性的农庄发放游客问卷共350份(回收341份,其中有效问卷313份,无效问卷28份,经统计,回收率为97.4%,回收有效率为91.7%。),并对农庄经营者以及当地农民进行深入访谈。在调研中,我们感受到众多休闲农庄尚缺乏系统化的规划理论予以科学指导,例如环境污染严重,建址存在隐患,缺乏特色建设等等,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休闲农庄的建设水平,更制约了我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农庄要稳定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做出合理的规划。
一、休闲农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庄规划缺乏正确引导,忽视生态环保
(1)农庄建造改变土地属性
据调查,诸暨淀塘畈农庄投入巨资,全力打造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翻越雪山”、“飞夺泸定桥”、“真人CS”等等,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农庄主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盲目追求设施的高档化和规模,强行将一部分耕地作为养殖塘,以部分水稻田成为了果园,一部分则改建成素质拓展中心等,通过人工改造雕琢形成的特色农庄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改变了土地的性质。通过改变土地的性质建立农庄,谋求短期的效益,势必会不利于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
“人多地少”、“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休闲农庄发展模式的选择, 也不能忘记基本国情, 不能损害农业。应以特色农业资源作为依托, 把农业基地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与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有机结合。
(2)经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山腰间的桔园山庄,在建成之初,园内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山水树之绿浑然一体,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更使桔园山庄名气远扬。在果实成熟的季节,许多学校组织小学生们到桔园山庄采摘果实,体验大自然;一些单位也选择桔园山庄作为组织活动的理想之地,在体验农家风味的同时,还可尽享采摘果实之乐,但是,由于游客的日益增多,大量餐饮污染以及白色污染造成山庄的特色果树受到严重的摧残,绿色植被面积明显减少。
农庄的建立,在拉动游客消费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对农庄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有着不利影响。最明显的负面影响为周边绿色植被减少,环境污染严重。在对游客的问卷调查中,有57.12%的游客表示休闲农庄最吸引他们的就是优美的风景。
2.农庄选址设计缺少合理性,带来潜在隐患
(1)交通隐患
淀塘畈休闲农庄位于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区,周边是农田和村居,距离市中心10分钟车程,乘车或自行驱车均可直达农庄,其选址的交通条件较好;凉风洞位于王家井镇十三房自然村西大山的半山腰,公交车下车后需再步行一段距离方可到达,交通条件次之;晓居云雾山庄则位于海拔500米以上的大山之上,公路盘上而上,崎岖狭窄,山势险峻,游客自行驱车前往存在重大交通隐患,一天三班的公交车虽可通达,但交通便捷性相对而言最次。在问卷调查中,近62%和80%的游客对晓居云雾山庄以及里山湾农庄的交通表示不便。
篇9
内容摘要:本文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立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设的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广大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要把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立路径选择
十七大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增加和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必然途径。在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基本职责和服务宗旨。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进行政府改革,提高政府绩效,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于一个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近70%的农业大国来说,在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因素的客观现实下,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1公共服务体制的内涵
所谓公共服务体制,主要是指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是由一系列彼此相互联系的关于公共产品与服务生产和供给方面的制度所构成的完整体系,主要包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即公共产品与服务应该和可以由谁来提供。实践证明,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并不总是能将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在政府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多中心供给的制度安排,是公共服务改革的必然选择。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即应当向社会成员提供哪些公共产品与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需求的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必须依据公共需求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即怎样向社会成员提供其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公共服务供给对象,即不同类型公共产品与服务主要和应当向哪些人提供。其中有面向所有社会成员,让所有人都受益的全国性公共产品,也有面向某一地区或社区成员,仅使部分人受益的地方性公共产品,还有仅针对某类特殊人群的。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必须明确公共服务的受益对象公共服务监管机制,即如何确保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有效提供。尤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情况下,政府的监管职能更要加强。
农村公共服务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内容涉及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广泛领域,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服务。
2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发展现状
公共服务是国家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具体指为社会提供的各项公共产品和服务。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多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虽不断增加,但与城市相比,特别是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随着信息技术、网络传媒的发展,经济性公共服务是相对比较公平的,主要差距体现在社会性公共服务上。和谐社会旨在和谐,缩小城乡差距是其根本目的之一。公共服务体制主要包含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供给结构、供给方式、供给对象、供给监管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呈现出全面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由于政府转型的滞后,各级政府对公共服务职能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紧迫感,使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而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严重不足、公共服务不到位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矛盾,因此,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为全体公民提供充足有效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是新阶段解决社会矛盾的迫切要求。
(一)城乡财政投入的差距
公共财政的投入直接决定公共服务的质量。据相关资料统计,1990-1998年期间,国家用于农村的各项支出总和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为15%。而占全国总人口30%的城镇人口却使用了政府财政支出的50%。
(二)公共教育投入的差距
第一,城镇中小学生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是农村的1.5倍,城镇中小学生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是农村的1.3倍。第二,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政策未出台之前,从学杂费占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看,农村普通小学生是城镇学生的2.5-2.6倍,普通中学生是城镇学生的1.2-1.3倍,高等教育农村负担更重。第三,从办学条件上看,无论是学校的固定资产,还是学校的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农村与城镇都有很大的差距。第四,农村从国家教育投入中的受益比城镇少,全国绝大部分的高校都设在城区,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中学、小学都在城镇,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在城镇工作。
(三)城乡公共卫生医疗的差距
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广大农村及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人民面临着巨大的疾病风险和经济负担。从卫生支出绝对额看,城镇是农村的2.2倍;从医疗条件看,城镇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医疗病床数是农村的6.19倍,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的1.85倍。农村的医院基础设施与城镇相比有很大差距。
(四)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比城市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完善,造成大病致贫返贫现象;养老保险几乎没有,造成普通农民负担过重,不仅要负担儿女的教育费用,而且要负担老人的疾病治疗和赡养费用。
(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差距
农村与城市、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集中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的差距过大。长期以来,中央财政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服务基本上靠农民自己投入,这就造成了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方面差距拉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在基础设施投入上,城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农村的近6.89倍,政府预算内投资城乡差距是11.11倍。在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使用上,农村的公路建设,家庭拥有电视、电话、冰箱、电脑,以及文化法律保障等方面等与城镇相比差距巨大。
3建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路径选择
农村地区公共产品匮乏、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因此,要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就应以向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在服务型政府的执政理念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方针指导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下,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此时是不断完善我国各项社会制度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缓和矛盾,协调发展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基本要求。要解决当前农村的相对落后状况,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路径如下:
(一)构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体系
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为理念,是有限政府,必然也是法治政府。一切事物的执行以法律为准绳,构建相关的关于公共服务的法律体系,可以从法律的层面为公共服务提供法律保障。加大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可以让人民具体了解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范围,避免拥有公共服务权力的政府利用公共服务权有选择性的提供服务,进而产生不公正、不公平后果,同时滋生腐败,也可以让人民对政府的公共服务形成一个评价体系。目前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部分原因是由于公共服务不公造成的。相关法律体系包括相关法律问责制,公民代表参与公共政策(尤其是与公共服务有关的政策)的咨询建议制度等。
(二)推进行政管理改革且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我国在乡村实行乡村自治管理,村民委员会负责村民各项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并设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等职,在一般农民心中他们是“官”。我国的行政升迁制度对村的基层干部不起作用,乡村干部虽由村民直选,但受乡镇政府影响极大。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提供乡村的公共服务,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上传下达中央政策,处理村民纠纷等。但事实偏重“下达”功能,缺少公共服务功能。主要原因在于村干部升迁机制缺失,公共财政上自上而下转到村级手中,按照经济学的假设,人的自私性会导致村干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行为。因此在推进行政改革过程中,建立健全村民监督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完善村干部管理制度,是促使村干部做好公共服务的关键。
(三)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提出的“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这四句话高度概括了服务的本质,公共财政是用来提供公共服务的,但必须做到公平公正,这样人民才会满意。缩小城乡差距有赖于公共财政向弱势群体倾斜。主要措施有:进一步进行税费改革,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应更依靠政府,加大对农村信贷投入,调整农民土地的征用政策,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等。
(四)完善农村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体制
强调: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在谈到教育时,他说: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这突出了中央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完善农村教育制度关键在于调整农村教育结构,进一步免除农村中小学教育学杂费,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于加大扶贫力度,健全农村养老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卫生体制的关键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公共卫生教育活动;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等。
除此之外,由于农民法律知识比较缺乏,文化程度比较低,要从根源上解决农村的落后状况,必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政府的功能才可以更倾向于划浆,而非掌舵,才更具备治理而非统治的职能。在此基础上,政府才能提供人民真正需要的公共服务,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篇10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互联网+;互助模式;艺术资源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艺术教育培养人们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展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之美,潜移默化地引领人们进入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国家和政府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增强社会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从而建设和谐社会。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细分到艺术教育角度来看,就是选拔和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研究和丰富艺术表现形式,服务和参与社会文化艺术体系建设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将需求和资源高效链接,实现互助互利,共同繁荣。[1]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机遇
(一)高校艺术教育现状
中国的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迅速,专业人员和受教群体与日俱增,相关的软件、硬件建设也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指导思想出台,一些高校也开设了特色的艺术专业或公共艺术课程,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艺术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艺术学科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了普遍认可。目前,高校艺术教育大体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艺术专业教育,主要面向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和创作团体,对人员的艺术素养要求较高,同时创作艺术作品还需要不断地搜集生活素材,激发创作灵感。但是4年的大学生涯沉浸在象牙塔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生活观察和实践体验,艺术创作过程也缺乏想象力和判断力,甚至许多“艺术作品”就好像是经过简单地拼装与组合得到的“山寨艺术”。第二个方面是艺术素养教育,包括在校大学师生和社会大众,所涉及的受众较为广泛。在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各高校都十分重视艺术素养教育的建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形式,但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首先,高墙内课堂教学的方式开放性不足,很多校园艺术社团和文艺活动只是在方寸校园里孤芳自赏,与社会各界的联动和交流不足,这样的现状不符合艺术教育的开放性要求。其次,传统的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展览和文艺展演等形式开展,传播形式在时间频率、互动交流和细节记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2]
(二)艺术教育迎接“互联网+”的春天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施展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呈现手段。将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理念导入高校艺术教育中,革新传统的教育传授媒介,以更灵活的形式开启人们的感知力、创造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更方便地服务于不同时空、不同层次的受众。1、“互联网+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互联网信息交互的广博性和开放性十分适合多姿多彩的艺术教育,其无限连接的特性无疑为艺术教育和研究提供了庞大的资源库。2、“互联网+艺术教育”把艺术请下了神坛。以往人们接受艺术教育不是在展览馆、音乐厅里,就是在教室课堂上。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既有距离感和被动感,又缺乏个体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在互联网时代,人人具有平等地获取艺术资源和展现个人艺术能力的平台,艺术教育展现出亲切的一面,成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活动。3、“互联网+艺术教育”打破了时空壁垒。互联网时代,人人具有平等地获取和信息的能力,艺术教育消除了时间的隔断和地域的分割。大学里的艺术学教授可以和山村里的小学生进行7天24小时无国界的、频繁的即时交流。对山村学生来说,艺术教育的知识得以传播,教育内容得以丰富;对艺术教授来说,也方便了艺术素材的采集和记录,从而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
(三)高校、社区与乡村的艺术互助需求
1、高校艺术教育对社区和乡村丰富多彩的艺术资源有广泛的需求。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强调高校艺术教育需要引导师生暂离课桌,走出象牙塔,与市井乡音、山野奇趣和风俗仪式等艺术的源头亲近与交流。同时城市社区与乡野村镇对各地多样的艺术形式抱有极大的好奇和渴望,它们是高校艺术教育成果和作品理想的展示舞台。艺术来源于对生活的凝练和抽象,老师带领学生拥抱生活,了解生活,呈现的艺术成果才能更容易地与人民大众产生共鸣。[3]172、社区文化艺术建设需要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的参与和服务。多数高校既拥有专业的艺术人才和团队,还拥有较完善的场地和设施,比如剧场、舞蹈厅、展厅、琴房和画室等。这些人力和物力资源既可以服务于高校师生,也可以服务于社区艺术教育实践。这体现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公民受教育权利平等的重要原则。3、乡村艺术教育发展与民间艺术传承需要高校的扶持和创新。目前艺术教育在乡村的发展形势较为严峻,艺术课程普遍不被重视,艺术教师和课程体系都需要得到专业的扶持。同时,高校艺术教育还应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审美规律和艺术形式,探索传统文化遗产滋养的特色艺术教育创新路径。
三、高校“互联网+艺术教育”互助模式的机理
教育部明确了艺术教育的发展思路,探索艺术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强化和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艺术教育发展的差距。高校艺术教育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和环境特点,构建“互联网+艺术教育”的互助模式。
(一)高校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的互助成长
高校是城市社区中十分特殊的组成部分,既是拥有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青春团体,又是富有钻研精神和实践动力的知识分子群体。高校在参与社区文化艺术建设上有着天然的动力和特殊的优势。1、利用互联网信息互联的特性,实现软件、硬件资源的高效利用。高校艺术教育服务和参与社区文化艺术建设,是教育资源对社会的反哺,实现了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向社区居民开放艺术教育课程、艺术创作场所空闲时间、服装和艺术创作用具租赁等相关信息和服务,实现艺术资源的高效利用。[4]2、利用互联网自由灵活的特性,满足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需求。社区大众喜好的艺术门类不同,艺术基础素质不一,很难通过集体授课的方式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互联网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传播提供了技术通道。通过微视频、慕课和互动课程等形式传播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可以充分展现自由灵活的特性,满足个体对艺术感悟能力的差异,实现因材施教。[5]3、利用互联网高效互动的特性,提供艺术创作的实践机会和空间。社区的地域优势可以为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提供更加丰富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通过互联网将大学校园的艺术教育资源与社区文化市场高效互动,形成供需长效合作机制,让社区成为激发学生艺术创作潜质和展现学生艺术才华的沃土。艺术教学方式也由原来单纯的课内教学,变成课内外相结合,注重实践过程和市场反馈,让学生能更深层次地了解艺术的多元价值。同时,高校向社区长期地输出艺术教育,能激发社区大众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和欣赏能力。让社区大众更加亲近艺术,拥有艺术品鉴赏能力,进而营造自己的艺术氛围,高校艺术教育服务社区将逐渐为大众艺术消费市场培育势能。[6]2015年艺评网就作为高校网络艺术教育方面成功的案例被主流媒体报道,并获得广泛关注。为其提供线上数据库、展示、交易、交流的综合服务平台,面向大众用户提供了与美术学院的千余位任课教师线上艺术教育咨询和线下一对一指导的渠道,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专业的高校艺术教育。同时,艺评网还创新“体验式的艺术品消费”服务理念。大众用户可以先将艺术品领回家亲近艺术和拥有艺术品,体验3个月以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开放的互联网交流平台和专业的艺术教育氛围,很快吸引了大批富有潜力的高校艺术家和向往艺术的社会大众一起在线上进行“社交化的艺术互动教育”。这种基于互联网平台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资源互动的创新模式也得到了商业认可,目前平台已经实现A轮融资。
(二)高校与乡村艺术教育资源的互助滋养
乡村群落也是一种社区的形式,由于地域环境和民族个性的丰富多样,让乡村社区的特色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得以继承和存留。乡间民俗是我们高校艺术教育可以不断深入挖掘和开发的宝库。1、利用互联网超越时空的特性,弥补专业艺术教育师资的紧缺。目前,乡村学校的传统教育意识比较深厚,艺术类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艺术类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艺术院校毕业的专业教师屈指可数。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推行以后,互联网进入了乡村,全球各地的艺术教师和艺术课程都可以进入乡村学校的课堂,为学生开拓了艺术视野,为学校解决了师资难题。[3]1732、利用互联网降低成本的特性,建立民间艺术跟踪发掘的机制。我国艺术教育长期以来是以西方模式为主导,让本民族艺术资源显得相对弱势,对其的关注和开发稍显不足。中国特色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应该以传统文化的自觉为前提。传统文化的原始形态大多在不发达的山村保持得较为完好,主要以民间艺术的形式代代相传。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高校艺术师生降低田野调查的成本,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建立跟踪记录乡村民间艺术的长效机制,能够为高校艺术创作素材的发掘和积累寻找渠道。3、利用互联网广泛宣传的特性,形成品牌特色开拓市场的价值。城乡之间艺术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原因,除了经济落后和学校不重视之外,还有就是缺乏对特色民间艺术市场价值的认识。民间艺术被凝练升华成艺术作品以后,将被大众所了解和接受,甚至走出国门绚烂于世界舞台。我们应该懂得利用互联网广泛宣传的特性,将民间艺术作品打造成独有的品牌形象,通过乡村文化旅游、互联网销售等现代手段来获取商业价值,从而实现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民间艺术的传承。[7]“新通道”项目是高校走进乡村参与艺术教育,通过互联网进行联合研发并实现商业化运营,将民族文化品牌推介到世界舞台的优秀案例。项目始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由湖南大学联合了16所国际知名大学、公益性组织、社会企业和产业研究机构,整理并挖掘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和艺术生态的国际社会创新实践活动。“新通道”整合了不同艺术专业和社会学科的研究人员驻守乡间,进行影音记录、产品和环境设计及艺术教育等研究和创作工作。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开放性让乡村、高校和企业高效互动,构建了设计创新网络和社会参与平台,参与并促进了城乡大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艺术产业发展。“新通道”项目先后在深圳文博会和米兰国际设计周亮相,还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立项和日本“G-mark”社区研究特别奖,其价值和意义已经得到国内外权威机构的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