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未来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6 09:0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未来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未来发展

篇1

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环境效益

随着工业的发展,化肥的高投入带来的增产效益,使农民越来越青睐于无机肥,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成为了人类最为担心的问题。有机农业由于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坚持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逐步在国内外得到大力发展。而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有机农业发展动向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方向。欧、美、日以及大多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超前,而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诞生有机农业发展理念[1]。有机农业在发展中提倡不使用化学肥料、生产调节剂,以及各种化学合成农药和含有基因工程的产品以及添加剂等[2]。其应用相对较为安全,且大量经过有机安全认证的食品越来越多的投入市场,为人类食品安全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促进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背景以及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并结合本国实情,旨在找出适合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模式以及未来发展动向,进而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1.1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和国际有机联盟(IFOAM-OI)关于全球有机农业的近期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有机农业土地约为5090万hm2,有机农地面积占全球所有农业用地面积的1.1%。有机生产者不断增加,有机市场占比份额显著增加,其中以瑞士、丹麦、瑞典的人均消费最高,分别以262、191、177欧元排名前3位[3]。在法国,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主要出自对健康的担忧,而德国大多数人购买有机食品则认为其可降低环境污染,丹麦人购买有机猪肉更倾向于关注动物福利,美国为避免转基因食品选择购买有机食品。尽管各国因区域不同,购买动机不同,但普遍都认为有机农业是相对安全的,其越来越多的购买力扩大了有机产品的市场,促进有机农业稳定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这种发展趋势更为明显。

1.2国内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就是有机农业生产的一种不成熟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机农业在中国逐步兴起。最先是中国农业大学开始的生态农业研究,随后国家环保总局也加入了其研究,农业部于198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开始了生态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随后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也加入了对有机食品的研究中,率先进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成为该组织的第1个中国会员。为了发展绿色产品,进行相关的管理活动和资格认证,中国农业部建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的有机农业正稳步发展中。尽管中国有机农业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增加农产品出口,但与世界平均水平还相差甚远。有机食品的种类较少,有机食品销售额依旧偏低,与发达国家的2%的平均水平相比,相差100倍,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浅析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动向

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我国有些地方,如边远山区、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现代大型机械无法进入,使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得以保留,因其很少用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为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提供了资源。此外,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富余,成本低廉,多数农民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极有可能成为有机农业的生产军[4]。

2.1生产成本优势

有机农业属于典型的农业密集型产业,其耕作方式与我国传统农业类似,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我国广大农民学习操作。符合我国农村劳动力富裕但是文化素质偏低的社会现状,大部分农民可进行操作。有机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而我国人口众多,可以满足其生产,同时增加了就业,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相比其它国家,劳动成本具有明显的优势。有机食品生产环节严格,不允许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从原料到有机食品的加工、运输、包装乃至销售都相对常规农产品的产量较低,但是有机食品的品质较高,一旦良好有序的有机农业生产系统建立,将会大大增加其产出,甚至会比常规农产品高出10%~60%的产出量[5],长期看来其未来发展前景更好。

2.2市场优势

近年来,由于化肥施用过量、农药残留等引起消费者对果蔬、粮食乃至加工后的半成品食物等食品安全的担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营养全面又安全的食品。而有机食品因为其生产过程严格,产品品质高,受到多数人的青睐,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极具市场潜力。我国经过认证的有机食品主要有茶叶、蜂蜜、奶粉、中药材、蔬菜、粮食等,未来有机食品将不再只是局限于婴幼儿保健、白领等工薪阶级,而是服务于广大群众,走向出口贸易。所以说,有机农业未来市场发展存在很大上升空间[6]。

2.3社会技术保障

2002年,有机产品认证委员会了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国家认可标志和有机产品的产品标志,正式启动有机产品认证。各地政府积极响应,设立专项资金对涉及有机农业生产的企业、农户的生产资料投入和有机认证费用进行补助。以北京市为例,为了提升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无公害产品认证服务。北京市对有机认证进行政策倾斜,规定凡是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可给与直接补贴50%的认证费用;若取得有机食品转换证书,可给与100%的认证费用奖励。同时,政府制定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加强有机农业的研究活动,增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解决我国有机肥料生产和施用技术、良种培育和特色产品加工技术等实用价值问题。为促进技术革新,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来制定有机农业生产计划,进行区域性的规划,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大技术推广宣传力度,创建高标准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支持进行有机农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企业的发展,在与有机农业相关的项目运行期间,政府会对有机农业相关项目的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性[7]。

3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启示

与欧洲、北美、亚洲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可以从其发展中总结经验,鉴于国情的差异,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启发,为未来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3.1完善监管认证体系

在我国,有机农业认证依旧是一个薄弱环节,市场上存在大量乱认证的不正之风。尽管中国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认证体系,由农业部和环境保护部各司其职进行管理,但消费者对于这三个认证体系的界限依旧很模糊。农产品在销售中存在监督不到位,缺乏后续的跟踪回访。对此,我国应该尽快出台有机农业统一的认证标准,采取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2种手段,降低认证的成本和费用,不断完善农产品认证与监管体系。同时,加强对农业的规范、监督和认证,将政府监督与农户自我约束于一体,实现多重监管,推动有机农产品的监管认证。

3.2产学研紧密结合

有机农业的发展不能使用传统的农药、肥料等化学产品,对于农产品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势必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指导。据统计,我国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农业科技人员数不到2人,发达国家为40人。我国农村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4%[8]。要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就必须注重产学研的高度结合,培育一批具有高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提高有机农业生产各环节人员的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

3.3加大补贴和财政支持

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业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市场体制建设尚不健全,需要政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扶持和引导,才能保证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欧盟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设置了补贴性的政策,对于达到标准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奖励,而对于未达到的经营者则采取惩罚的措施。在国内有机农业发展还不太繁荣的情况下,政府更应采取一定的政策倾向性措施或者补贴等措施,以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

3.4加强相关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发达国家一向把法制规范、制度以及标准完善放在首要的地位。纵观中国,对有机农业的政策发展仍停留在行政规范和管理引导为主,多集中于红头文件、工作和会议报告中,还没有真正上升到法律高度,不免显得有机农业的发展缺乏强大的后劲推动力。因此,发展只能靠市场需求的缓慢进程逐步推进。应把中国对于有机农业的相关标准、执行规范等方面尽快从行政文件中抽离出来,形成指导性的法律文件,才能使有机农业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篇2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气候在农作物的生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灾害天气对农业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怎样做到有效的预防农业气候灾害,意义重大。对灾害进行有效预防的重要手段就是使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如云计算和互联网工程,通过智慧气象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能够很好地提升气象服务于农业的作用。

关键词:智慧气象;气象服务;前景探究和思考

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各类产业的发展,尤其在农业生产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天气质量的下降,天气变化无常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了减少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应该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智慧气象服务等,通过对气候进行及时的了解来减少农业损失。

1 智慧气象

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理念,近年来,智慧气象不断被引进使用。智慧气象主要是依托气象科学系统使气象各个方面的管理都具有智慧性,使气象系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农业的不断发展,使得许多新型的农业不断出现,而气象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也逐渐增大,也就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智慧气象为农业提供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服务,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2 智慧气象在农业服务中的应用

由于气候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使得农作物对气候的抵御能力不断降低。所以,农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逐步提升,之前的气象监测能力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引进新的技术,提高监控的能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和质量。

2.1 气象与农业大数据整合

大家都知道气象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在很多地区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气候信息处理平台,对气候信息进行及时的预测和监督。然而,因为气象的多变性,预测的时候不可能达到100%的准确,但是经过多方努力,已经能够将准确性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进行大数据的整合和集约化数据的处理,进而得到比较精准的气象数据信息,大大提高了预防的能力。如果能够提高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就能够相应地提高保障的措施,减少经济损失。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已经能够实现观测的自动化,在全国的范围内都实现了检测,保障了数据的稳定性,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2.2 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

天气预报是比较基础的天气预测方式,其功能并非简单的提供预报,而是在经过一定的加工之后,能够衍生出其他的功能和其他一些专业化的产品。在提高预测分辨率的同时能够不断提高精准度,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产业所需要的气象服务功能是不同的。首先,应该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范围和精准度,针对不同的行业,不断加强灾害风险评估的能力,对不同的气象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估,实现开发利用。其次,改变以往单一预报的方式,提升为预报+指南。目前的天气播报只进行天气情况的预报,而对一些灾害性的天气未提出处理的方式和手段,一旦遇到灾害性的天气,农民急需得到应对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应该将气象预报转变为预报预警+影响评估+如何防御,一旦遇到气象灾害,农户就能实现技术的预防并找到解决的措施,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的御防能力。再次,对先进的气象服务系统进行开发能够提升惠民的理念,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对气象灾害的预防进行定期的普及。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些在线咨询平台,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依托地面观测站和中尺度自动气象站,不断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提高气象监测能力和预警能力。

3 对智慧气象未来前景的探究和思考

3.1 互联网+气象服务

随着我国乡镇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许多年轻人投身城市工作,留下老年人在农村生活。但是随着农业种植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以往的耕作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开始向着机械化发展,农业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因此,气象服务类型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改变,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气象服务和农户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技术平台将种植户、运输户和服务机构以及消费者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气象对农业的垂直服务体系。

3.2 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效率

现阶段,农业开始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对气象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依靠目前的技术设备是很难达到要求的,需要不断加强气象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对气象信息调度数据库进行不断地管理和整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农业和水利方面的合作,实现气象资源的共享。这样做有很多的优势,首先,能够降低产业的损失;其次,能够对气象部门的信息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此外,利用媒体传播信息,提升传播信息的准确性。通过手机、微信和微博的作用将一些信息进行推广和传递。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促进气象服务的自动化,就应该加强其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气象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尽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篇3

近年来,牧业有限公司按照上级“农转牧”的发展战略,在“畜牧立盟”方针指导下,坚持“以牧立企、以牛致富”的经济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全盟肉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现有规模肉牛880头,毛驴250头,带动肉牛养殖农户户,年增收万元,肉牛养殖业成为强企富民的主导产业。现将企业的基本情况、主要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肉牛养殖基础好、规模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畜牧业特别是肉牛养殖业多年来一直是我盟的主导产业之一。2014年全盟肉牛饲养量万头,其中%以上为改良牛,肉牛质量全区最好,改良面全区最高。全盟3个旗都有肉牛养殖,其中有个肉牛集中规模养殖镇,肉牛育肥小区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肉牛养殖已成为我盟肉牛养殖业的主导趋势。

2、肉牛养殖效益不断提高。2014年,企业实现肉牛业产值万元,上交利税万元。肉牛养殖农户户均增收元。

3、肉牛生产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的肉牛养殖业从繁育改良到饲养管理、防疫灭病乃至销售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服务网络。全盟建立了个肉牛繁育站,%以上的村都有肉牛繁育点。个镇都设立一个综合服务中心,可为肉牛养殖提供全程一条龙服务。

4、政府对发展肉牛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按照按照自治区“主辅换位”的战略要求,企业确定了重点发展肉牛产业这一农业发展思路。盟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业发展的配套的政策措施。比如,在各镇统一规划的畜牧小区内,养殖户入区养殖政府免费提供畜舍用地;允许肉牛养殖户在自家承包田内建设非永久性畜舍从事肉牛养殖;对肉牛养殖户给予荒山、草原、机动地优先承包权;对1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户,政府帮助协调落实专项贷款扶持等。此外,盟里还下气积极推进肉牛的产业化发展,我企业的建立将对肉牛的产业化发展形成强力带动作用。

二、主要措施

在企业发展中,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政策推动,抢抓机遇促发展。盟政府不仅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生产的领域来对待,而且从设施建设、体系服务、品牌培育、基地拓展等多方面来考虑,不仅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内部的事情来安排部署,而且用抓工业的理念来抓产业化经营。对我们企业的要求是,不求对财政税收有多大贡献,但求能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在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企业有了发展的空间。从近三年来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投向来看,集中倾斜扶持企业资金累计达到万元,占到同期总投入的%。盟政府在大力扶持我们企业发展的同时,为企业大造舆论,在全盟上下形成“支持企业、发展自己”的舆论氛围。经给农户算效益帐,群众热情高涨起来了。群众认识了,政府主要领导便天天跑企业,给我们讲明所处的环境,具备的优势,发展的空间,深深打动了我们企业,当年我们就决定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目前,企业已投资万元,年出栏量达头,并在全盟共建标准化养殖小区个。

(二)银企联动,拓宽渠道促发展。我们积极引导农民把手头的资金投入到养殖肉牛中来,向农民宣传“谁投资、谁发展、谁受益”的思想,在内部挖潜。几年来,农牧民自筹资金达万元,用于发展肉牛业。从企业来讲,近年来主要是抓了加强管理、规范运行,无论是企业财务管理,还是经营管理都上了一个台阶,无论是项目的可行报告,还是环评、土地等手续都得到了完善,使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为争取金融、项目、政策等支持,创设了良好条件。我们积极协调当地政府、金融部门各种关系,帮助农民采取肉牛担保,工资担保,信用户联保等办法,共利用养牛贷款万元,帮助农民购进肉牛头。镇下岗职工2007年投资30万元养肉牛,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到35头,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三)典型带动,规模推进促发展。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进中,企业通过实践、探索、创新机制,与广大农户形成了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产业经营格局,一方面使企业实现了低成本拓展,另一方面带领农户走向了市场。一是借典型示范群众。我们先后组织名农牧民到企业参观,并到外地参观典型开阔视野,用先进的生产经验解决农牧民在肉牛生产中落后的生产方式。二是用典型引路,让典型说话。村是我盟有名的民族贫困村。2006年,企业帮助村号召群众发展肉牛,群众认为养肉牛不托底,村党支部书记带头购买5头肉牛,当年获得纯效益万元,群众看在眼里,动在心上,纷纷买进肉牛,几年时间,这个村肉牛存栏便由当初的头猛增到目前的头。三是走规模、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以镇辟小区、建专业村屯、村育大户为重点,全面推进畜牧业提档升级。目前全盟年饲养10头以上肉牛的规模养殖户户,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户,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殖户户。。

(四)链条互动,保障牧业促发展。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促发展。在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的同时,我们积极引导农牧民调整种植结构。目前,全盟万亩耕地,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其中种植青贮亩、牧草亩、苜蓿亩。二是兴建草业促发展。年以来,我盟对辖区内草原全部实行禁牧政策,肉牛养殖全部实现了舍饲化,保护了草原,恢复了生态环境,缓解了草原压力。同时,我们采取企业出资种草、改草,加大对草原治理的投入力度。近年来,先后围栏封育种改草万亩。三是繁防引管建并举,提质增效,加快肉牛业的发展,尤其是推进肉牛业的提档升级,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政府全方位的服务。我们在扩张肉牛饲养数量的同时,把提质增效作为企业的主攻方向,在繁育优良母群、强化防检疫力度,引进和购入优质高产肉牛、科学饲养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

(五)扶贫拉动,多措并举促发展。从人才的角度来讲,企业现有员工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人,具有高级职称者人,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员工达到了50%以上,这些人才的使用为企业的发展和科技扶贫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我们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列入扶贫计划。突出了科普工作的实效性,紧紧围绕肉牛业的发展及农民增收,采取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搞好种植业科技推广,夯实肉牛业发展基础。在种植业生产上,全面推广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松整地、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增加了种植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满足了肉牛业发展对优质充足饲料的需求。近年来,企业共深入村屯举办肉牛科学饲养技术培训班期,培训人次,科学养牛技术已在全盟推广。我们还大力推广应用青贮、苜蓿种植饲喂技术。去年我们共召开青贮、牧草种植饲喂技术现场会次,有力地促进了青贮、苜蓿种植饲喂技术的推广应用。我们坚持每村建3—5户科技中心户,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村科技中心户,全面推行肉牛科学饲养,肉牛平均单产吨,纯收入万余元。全盟群众,特别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通过学科学,掌握了肉牛养殖、青贮种植等实用技术,降低了饲养成本,增加了效益,加快了脱贫步伐。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支持当地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中,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在修路、筑桥、助学、建校、吃水、赞助等工程项目和县内大型活动中慷慨解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三、几点体会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要求,持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企业面前的一大课题。在这方面,我们初步考虑就是要用这样几种理念来抓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第一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牧业。这应该说是一种趋势,是农业农村工作在指导思想方式方法和运行机制上的重大转变。我们将牢牢抓住创新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发展基础等几个重点来推进,用市场导向和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指导农牧业,用组织化、集约化的思想指导农牧业,用品牌战略的思想指导农牧业,用技术创新的思想指导农牧业,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步伐。

第二是用开放的理意抓农牧业。工业需要开放,旅游业需要开放,农牧业同样也需要开放。我们将积极实施开放兴农的战略,拓宽视野,加强农牧业谋划和发展,争取用几年时间,培育成农牧业龙头企业。

第三是用统筹的理念抓农牧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将牢牢把握农牧业发展的深刻变化,加快构筑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推进农牧业优质化和农牧业装备现代化的统筹上下功夫,在推进服务社会化和农民增收多元化的统筹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四、企业发展方向

虽然我们近年来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应忽视的问题。一是肉牛产业基地建设资金不足。我盟农民人均收入低,农户发展肉牛生产,农户自筹资金的能力不高,肉牛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政府财力紧张,虽然千方百计投入资金用于发展肉牛产业,但是还显不足。二是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标准化畜牧业生产观念还不深入人心,养殖户对实施标准化生产的意义认识普遍不足,这些都妨碍了养殖户和企业的对接。三是企业和养殖户对接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合同订单式的生产机制还未普遍建立。四是产业基地提档升级工作尚需加速。我们以标准化肉牛小区为主体的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已取得实质性突破,但是,标准化生产规程实施还没有完全列入日程。虽然有了集中饲养,但如果不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小区建设的主要目的就难以实现。以上这些实际困难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认真予以解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的发展方向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以肉牛产业为主体的畜牧业提档升级,加速畜牧强企建设步伐。在总体的发展思路上,我们将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继续突出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发挥好企业的主导作用。二是以产业化为核心,坚持把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做为突破口,突出产业化在畜牧业生产中的调控作用。三是在发展上,继续坚持以牛为主,大力发展“牛经济”,注重品牌效应,精心培育绿色、特色品牌。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将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处理好畜产品基地化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问题,落实合同订单式生产模式,做好养殖场户和企业的对接工作。二是引导好企业与基地养殖户间利益分配问题,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养殖场户和企业的购销关系,扶持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三是处理好养殖小区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合企业生产要求。四是做好合作社的组建和完善工作,落实生产、销售等各项制度,实现养殖小区的企业化管理。五是做好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观念,培植龙头企业。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龙头企业的培植上来,围绕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做好企业和农户的对接工作,协调好企业和养殖户的利益关系,实现合同订单式生产。加大对现有优惠政策,例如高于市场价、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参与合作的热情。

(二)大力抓好标准化肉牛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做好肉牛小区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实施工作,保障年新增高品质肉牛生产能力头的目标。大力推进饲养方式转变,发挥小区在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作用。同时,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挥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和养殖户之间的连结纽带作用。

(三)做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普及工作,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制定和完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产品质量的合理监管,建立和实施监测制度。加强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推进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做好畜牧业环保整治工作,抓好排泄物及污染物的治理,促进畜牧业生产逐渐向国际标准靠近。

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77-01

(一)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现状

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体现在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上,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而土地生产率提高缓慢。

1、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过去曾说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9%的人口,但是我们是以世界40%的农民养活了世界19%的人口。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农业的发展一定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1)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主要去往广东、浙江等地,尽管工资绝对量较低,但相对农业收入来说,务工收入已经比较客观。外出打工潮逐渐形成,不少青年人初中毕业就到南方打工,甚至因不满16岁还需要伪造身份证。当前,外出务工成为当地人主要生存方式,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当地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的在村劳动力,他们利用农闲时间在周边做零工,获得非农收入。

(2)农业机械化迅速普及。当地是平原地区,便于机械化作业,因而农业机械化推进迅速。目前,农业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已经实现机械化。以小麦为例,从耕地、播种、收割、运输等,都可以用机械来完成,大大节省了农业劳动力。过去收割小麦前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全村收割完成只需一周左右。农民的农业劳动时间相比以前大大减少。

正是得益于外出务工和当地务工机会的增多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当地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大幅下降。在村务农人员平时也多在村庄附近从事建筑等行业。可以看出,当地农业生产已经基本摆脱了“过密化”生产状况,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人均农业产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土地生产率提高缓慢

土地生产率指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指标。同一地理位置的土地,土地生产率越高,则表明农业发展水平越高。然而调查发现该村的土地生产率变化不大,小麦单产从九十年代的600斤左右增长到当前的800斤左右,近几年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受自然灾害影响,产量波动较大。2010年冬春两季持续干旱,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其他秋粮作物也没有质的突破,产量徘徊不前。

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现代科技的应用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新的科技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粮食生产将马上面临增长极限。

(二)循环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即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农业生产方式。

循环农业拥有一般循环经济的3 R特点:一是Reduce,即“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Reuse,即“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污染;三是Recycle,即“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它以低能耗、低排放及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增长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循环农业还拥有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由农业自身所产生的特点:一是合作双赢,清洁和增收有机结合,既要干净又要增收,二者不可偏废;二是干净消费,农业的主副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三是绿色生产,更强调产品的安全性,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四是领域宽广,不仅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循环,而且包括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五是土水净化,重视对土壤、耕地及水资源的保护,对耕地的占补平衡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予以特别关注;六是食物链条,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主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的是一种初级的循环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一是很少有废弃物,二是产生的废弃物以农家肥的方式再次被利用,这是在经济产出和人类需求都处在低级阶段的低层次循环农业。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需要不断地输入技术、信息及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1]。

(三)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解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经济,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沿用以往的单一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能源发展模式,实践证明是不可持续的、行不通的。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先天条件”,使得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先天的优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途径[2]。

传统常规农业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及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突出表现在:稀缺资源耗竭;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垦、乱砍乱伐、过度放牧等使得生态环境破坏、恶化;农业资源严重污染(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造成的污染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生活废弃物、废水、废气污染,在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已成为第一大污染源,这些都有待于运用循环农业来解决。

(四)推进循环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4.1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政府部门应专门制定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把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整个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发展方向、重点行业及重点项目,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在发展农业产业中自觉节约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扩大农业招商引资,鼓励各类农业企业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基础建设及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投入力度,在各级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经费[3]。

4.2科学合理制定发展规划

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以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广应用循环农业,解决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化问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及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问题等。

4.3培育循环农业经济主体

必须坚持政府推动、协会带动和市场拉动原则,确立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性,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和企业参与的新机制。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条,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在初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组织专业合作社成员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篇5

1.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成为文化市场的亮点在这个消费主义主导的时代,一个产品能否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并不全部取决于使用价值。一个产品的销售总要有自己的亮点来吸引消费者。企业依托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打造出来的文化产业品牌,既是一个企业的标识,又是其产品的卖点。一方面它可以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文化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出特有的优势。其品牌影响力的大小,体现出这个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品牌的无形资产还具有巨大的增值效应,能使文化企业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品牌也会成为文化市场的亮点。

2.品牌能延长企业的产业链,能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一个好的品牌不仅可以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能产生延伸性影响。地方政府和文化企业可以通过价值联动策略,通过品牌这一纽带来延长产业链,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1]象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的芙蓉镇当年因小说《芙蓉镇》改编的同名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地方政府利用这一契机,在打造影视文化品牌的同时,充分利用《芙蓉镇》这个品牌,延长产业链,融合千年古镇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既发展了文化产业,又增加了当地旅游收入,还极大地增加了当地村民从事相关产业的收入和国家税收,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绿色、快速增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品牌是民族文化精华的浓缩,能提升农民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当农村农民基本的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由于文化品牌大多源自民族的历史文化、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地理标志、歌舞、服饰、节庆活动、美术建筑等,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人们的理想追求。产业品牌的打造,一方面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品牌也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在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使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展示人文美、山水美,吸引国内外民众的同时,也把民族文化推向市场;[2]在弘扬了民族文化,展示民族之美的同时,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让他们在享受文化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质,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自信心和幸福感。

二、农村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的现状

1.品牌意识不强在农村,尽管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址,有不少的文物景观、名人名家、土特名产和饮食风味等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创品牌意识,丰富的资源被忽略,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使这些文化产业资源难以变成文化经济价值。刚刚起步的文化产业,其发展仍然停留在自发阶段,发展艰难,农民包括大多数基层农村干部压根没想到要发展产业的品牌,对品牌定位不准确、形象模糊,对品牌的延伸不足,缺乏内涵。

2.品牌推广不力文化品牌是先进文化的结晶,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定要具有相当数量的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品牌的成长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大众的认可信任,才能久盛不衰,发挥品牌效用。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需要强有力的品牌推广。而目前农村文化产业品牌推广方法陈旧,推广策略不当。一是宣传推广品牌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够;二是对文化品牌内涵的挖掘不深,找不准宣传的切入点,形不成强的烈感染力和影响力;三是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致使品牌推广成效不够显著。

3.品牌效应不佳近年来,随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进步,也出现了有一定影响的产业品牌,但品牌效应不佳,其作用发挥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一是急于求成,做表面文章,忽视了文化市场建设。二是盲目跟风,恶性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农村简单复制城市文化品牌,缺乏农村文化的自身特色。[5]三是城乡分离,协调不够,不能很好的利用品牌,没有创造出应有的品牌经济价值。

三、打造农村文化产业品牌的策略

1.营建“生态”——形成良好品牌环境文化产业是一种“生态”,文化产业品牌的建设也要从“生态”角度,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快速积累,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农村文化产业相关重大问题的系统研究,深入探寻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模式。按照开放化、专业化、创新性、集约化原则,通过改革破除一切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有品牌价值的课题或者项目集中力量做大做好。二是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在政府和市场、城市和农村、事业和产业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借鉴;建构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成立专门的产业组织协调统筹行业发展问题。三是关注人才培养,关注对小微企业的培育,从政策上和资金上加大对人才和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企业的成长壮大。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满足老百姓的文化消费需求,加大农村文化精品力作的创作力度,增加农村“对路”文化产业的投入,发展文化消费新业态,拓展大众性的文化消费市场,带动产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打造一个支持文化企业良好发展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塑造和培育好市场主体,引导企业公平竞争,形成好的市场效应。

2.准确定位——找准品牌发展优势品牌的打造,品牌的定位是第一步,必须找准定位。怎么办?一是需要一个清晰的市场定位。市场的每一个产品,应该说它都有一个自己的消费群。作为一个有价值的文化品牌,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成功的市场定位,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在充分培育本地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外地市场以及海外市场,为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二是需要鲜明的品牌特色。这些特色既包括民族文化特色,也包括地域环境特色、人文习俗特色等。尽管我国农村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但这并不等于这些资源能够自然而然转化为文化产品,更不会自然变为文化品牌。打造农村文化品牌应该立足现有资源,发挥乡土的优势,彰显农村特色,以农村特色立品牌,用乡村品牌赢市场。将文化品牌的农村化与城市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起来发展文化产业。将人无我有的优势进一步发挥,进一步做大做好,才能产生市场效应。三是注重深层的价值提炼。大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都离不开对所确定品牌内在核心价值的提炼和深层锻造。要使品牌具有强大的、可持续的竞争力,必须要有有份量的、迷人的核心价值。因此,打造文化品牌时,一定要以品牌核心价值提炼为重点,通过提炼核心价值,来形成品牌的特色,形成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益阳市地处湖南中部,素有八百里洞庭“鱼米之乡”的美称,有桃花江美人窝、梅山、竹、湖乡、黑茶、花鼓戏、诗歌等文化资源,有、周立波、周谷城“三周”故里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为发展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和开发文化品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6]而要把这些资源变为文化品牌,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准确的定位,创作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自然、人文特色的文化产品,并逐步提炼升华成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文化品牌。

3.挖掘资源——做好品牌系统规划文化品牌的打造,需要在充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做好系统规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个规划既要有区域战略规划,又要有局域的实施规划,既要注意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又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好文化资源。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推进。湖南益阳,文化产业品牌的开发可以利用民俗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充分挖掘诸如“三周”等文化名人资源,复原一些文化古迹,复古一些《山乡巨变》中农村田园风光,加上洞庭湖生态湿地,展示山清水秀的美景,让人们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享受原生态的文化气息。让山水益阳实现绿色发展。一是做好文化产业品牌价值链的延伸规划。营造“三周”文化氛围,加大“三周”文化包装,象市区道路、公园可否考虑以“三周”作品中的某个人名、地名或“三周”本人的人名命名;开展“三周”文化研究,发展湘中益阳餐饮文化等,以“三周”故居文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三周”文化作品以及“三周”工业品产业等亚文化产业品牌的开发等作为文化产业品牌价值链延伸。二是把现有的文化品牌打造成文化产业品牌。如“竹文化”、“黑茶文化”等文化品牌目前已初步成熟,其后的重点就是向产业化过渡。三是把其他有潜力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打造成文化品牌,然后依托这些文化品牌再去打造文化产业品牌。象南县的地方花鼓戏剧、游艺与杂技等,可先把他们打造成文化品牌,再逐步开发,实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

4.积极传播——塑造品牌良好形象一个品牌的形成开始阶段可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偶然的,但当它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数量、影响、效益时,就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加以宣传,使之发扬光大。文化产业同样如此,需要包装自己、宣传自己。一是要做好品牌,做大品牌。形成品牌的时代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以高立意、高品位、大气魄、大手笔把品牌做大做好,提高品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二是要积极、主动传播与营销。目前有些文化产品虽然是品牌,但没能带来大的商业价值,这与营销手段、包装落后等有一定的关系。农村在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时,一定要通过媒体平台、企业营销等方式和途径积极、主动的进行传播与营销,积极有效的推介自己,不断提升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帮助文化产品打开市场格局,使之在市场化竞争中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湖南安化黑茶历史悠久流长,是中国古代名茶之一,其特色的千两茶,堪称一绝。上个世纪50年代安化黑茶曾一度绝产,以至于默默无名。2010年,湖南安化黑茶走进中国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安化黑茶再度走进茶人的视野,成为茶人的新宠。它与当地古代茶叶运输驿道旅游结合,打造黑茶品牌、拓展黑茶市场、建设黑茶标准体系、开发茶文化旅游等,形成了风格独到的“黑茶文化”产业,在第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该县被评为“2010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跻身全国十强,茶叶总产量位列全国第九,黑茶产量位列全国第一。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篇6

关键词:节水农业;节水灌溉;水利用率;节水对策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03-1

1 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状况

我国节水农业在近几年里有很大的发展,节水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减轻我国水资源不足的负担。水资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节水农业的利用和普及在速度和规模上显得相对缓慢。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缺少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制度和专门针对发展节水农业的农业保障体系,这是制约节水农业发展的制度性阻碍。我国的节水农业发展,必须站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农业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从而意识到节水农业在我国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 中国节水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

2.1 有节水意识,可构思不明确。

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农业型,并且明确下发了重要文件。实验研究,工程建设等各方面都投入相当多的资金,鼓励各个企业各个地区能真正持节水农业的观念并且能采取有效措施。近年来,出现对节水的观念盲目、缺乏有效的整体技术设计、沿用其他国内外有效方法就生搬硬套、不着重国情、区情、部门之间不协调的问题等。

2.2 理论效果与实践生产有所差距

我国在灌溉理论研究中具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基础,在某些方面有居世界前列的,比如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的传输理论都有较好的成果,相对技术就有所差距,生产应用需要提高。我们从节水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中,对多重技术不够平衡,加强了对节水灌溉的意识忽视农业技术的协调发展,归其原因,没有把单项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2.3 管理层面不够先进,没有限定用水量的范围

管理水平与技术实施是相辅相成,它的高低决定了技术问题,同样它与技术规范、标准有不可分割的因素。纵观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对农艺技术和管理标准完全没有特定的定义。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认识管理层面中的科学问题,而且需要去采集搜寻各种信息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不同标准不同地区都直接导致节水建设的成果。

3 我国节水农业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将节水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推动节水农业的健康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用水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摆在战略位置,国家应给予一定扶持,不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但需建立符合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和配套的政策体系。农业用水是我国用水最主要的部分,农业用水中农田灌溉又占最主要部分,我国的农业需要保证16亿人口的粮食需要,而且,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收益比较低,但其意义又相当重大,所以,要真正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必须从农业节水开始。我国现阶段要实现农业节水的持续发展,国家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量的支持。在农业节水技术的选取时,需要严格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的特殊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节水技术和节水系统,保证农业节水技术综合、可持续的发展,以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农业节水事业的发展目标。

3.2 加强科技节水工作,规划全国节水科技发展的道路,并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对其进行重点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也只有应用到生产实际之中才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我们必须与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前提下,尽快推动科技节水在更大范围内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直接与选题有关,国际上公认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是选题于市场,来源于对生产的实际需求。水资源的过度浪费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科技节水作为综合型节水实施的主要引导和支撑,其在我国的节水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加强科技节水工作势必会对我国节水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一个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3.3 实施全面综合节水,多方面节水并重

在生产、生活用水中,中国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有巨大差距。据调查,在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上,我国只有0.4左右,而发达国家则有0.8左右,相差近一倍。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的用水量上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同时,水的重复利用率也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同时,城市生活用水损失率也非常高。由此可见,进行节水不仅仅是一两个产业能落实好的,必须综合全面进行节水,在生活、农业、工业等方面均需实施节水战略,如此才能更好的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即实施全面综合节水战略,且多方节水并重,任何领域和任何工作均不应偏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节水的真正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普特,等.人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2] 吴普特,等.中国用水结构发展态势与节水对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3(1).

[3] 黄占斌,山仑.论西北农业水环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生态经济,2000(2).

[4] 水利电力部水文局.中国水资源评价[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5] 刘昌明,何希吾,等.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6] 山仑,邓西平,康绍忠.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现状及发展方向[J].水利学报,2004(09).

[7] 陈传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8] 陈家琦.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1995(3):253-257.

[9] 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农村 商业保险 发展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2.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

3.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1.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2.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

三、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1.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入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2.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

3.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应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各保险公司逐步向农村延伸触角,增加农村保险市场主体。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对违法违纪行为按职能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建议在地市级城市设立保险监管分支机构,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石油经济;未来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TE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借助石油能源有很大发展的交通运输行业、农业、工业,为我国创造了较多的经济效益。石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石油资源有限,一旦资源枯竭,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影响[1]。所以,加强石油经济未来发展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从而实现石油能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能够大大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

一、石油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综合当前我国石油经济发展情况,可以说石油经济整体发展尚可,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阻碍石油经济的发展。要想科学、合理、优化发展石油经济,明确当前石油经济发展问题,才能为科学规划石油经济未来发展提供依据。目前石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有:

(一)有限的石油开采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百分之二十来自于石油的贡献。由此可以充分说明,石油在国名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石油经济需求与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之间是非常矛盾的,这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石油经济的发展。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机械化设施应用不断增多,使得我国每年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多,而在石油开采方面,石油开采量有限,加之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所以所开采的石油量难以满足多领域石油需求的情况,这必然会制约石油经济的发展。

(二)石油利用率较低

除了石油开采对石油经济发展有一定限制之外,石油利用率低也阻碍石油经济的发展。在石油资源日益匮乏的情况下,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这一点,在石油资源应用上比较浪费。目前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高能源消耗带动脱不开关系。当然,石油资源利用率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如人们节约资源意识不强、科学技术有限、粗放型经济模式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现状[2]。

(三)石油资源市场风险高

随着各个国家将能源资源确认为自己的安全战略目标,因此世界各国对于石油的争夺异常激烈。此种情况下,我国实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方式来进行石油市场经营,解决我国石油需求问题。但是,大型油田基本被发达国家所控制,相对来说我国在石油市场处于劣势地位,受发达国家所牵制,加剧我国石油资源交易风险。因此,我国石油市场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石油经济未来发展研究

针对当前我国石油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的情况,应当科学规划石油经济未来发展道路。笔者参考相关文献研究确定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大我国石油资源勘探力度

综合近些年我国石油应用情况来看,确定东部油田的开采,为我国石油资源应用提供了巨大的能源资源。而相关研究人员基于相关调查研究结果预测,东部石油开采还有很大空间。为了促进我国石油经济稳步发展,我国应当加强石油勘探技术的研究,也就是利用先进技术来创新石油勘探技术,并加大我国石油资源勘探力度,以东部石油勘探为准,同时进行其他地位的勘探,为我国石油资源开采奠定基础,相信我国石油资源开采量可以大大提高,支撑我国石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所以,在我国经济及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加大我国石油资源勘探技术创新及勘探力度,对于发展我国石油经济起到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建立健全的石油产业体系

在推进石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避石油经济风险。为了达到此目的,应当注意构建完善的、健全的石油产业体系,对整个石油市场予以规范和约束,才能保障我国石油经济安全、稳定、持续的发展。那么,如何构建健全石油产业体系呢?其一,合理调控石油市场,针对当前我国石油市场形势,对石油市场存在的缺陷予以合理调整、调控,使得石油市场稳定,规避风险。其二,制定完善的市场机制,也就是基于我国石油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及我国石油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合理制定市场机制[4]。

(三)“突破海上”,扩大石油开采范围

目前,国内百分之八十的石油资源都是在海上完成开采的。海上石油开采,不仅消耗的成本较多,还容易污染环境,为了使石油资源应用可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未来发展石油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努力突破海上石油开采方式。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我国相关研究人员积极进行石油开采技术的研究及石油开采工艺的创新,使突破海上石油开采变得可能,并且逐步实现,为我国石油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其实,我国在海洋石油开采几乎是空白状态,这使得海洋领地的石油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为了突破此种情况,我国在未来进行石油经济发展中,还要将海洋石油开采作为重要工作,努力克服困难,逐步实现海洋石油开采。

三、结束语

石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石油资源有限,一旦资源枯竭,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影响。出于加强石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考虑,对石油经济未来发展予以预测与规划很是必要,笔者的建议是加大我国汽油资源勘探力度、建立健全的石油产业体系等对石油市场及石油经济予以调整,从而实现石油能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能够大大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赵振中.论石油能源的未来发展[J].科技传播,2011(8):82,73.

[2]张姝慧.我国石油行业供求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篇9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生态所的**,2002年来到农科院参加工作,是一个以前没到过上海,而以后要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一名新上海人,对于未来,我曾有过许多的迷茫,而更多的是憧憬和希望。当前的上海,正处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特点,需要我们为未来发展拓展空间。我们的农委主任袁以星同志曾经说过:未来发展也好,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也罢,机遇和空间主要在郊区农村,难点和薄弱环节主要也在郊区农村。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应该也必须有现代化的新农村;上海有现代化的二三产业,应该也必须有现代化的第一产业;上海有富裕的城市人口,应该也必须有富裕的农村人口;上海有繁荣繁华的城市环境,应该也必须有适宜人居的农村环境。中国社科院在9月10日《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8)》蓝皮书中提到,上海是新农村建设起点排名的第一位。对于我们农科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重大机遇,也的一个严峻的挑战。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呢?[找文章到-/-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政策导向,积极争取科研项目;

我们是科研单位,课题研究是我们的主要工作,作为年轻的党员,更要在以后的课题申报中挑起重担。我是一名生态专业的科研人员,更关注于十一五规划中所要发展的四大农业之一的生态农业,这也是上海市郊区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传统农业由于忽视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而一味追逐产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土壤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加剧、农产品品质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应该立足院所提供的科研平台,加强土壤质量保育、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和监测技术的研究,争取在环境友好型农药和肥料研制、农业环境保护方面形成一批关键技术,应用于上海郊区生态农业的建设。

其次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实现学科建设与时俱进;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我们虽然是曾经的高才生,也同样存在着“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考验。为应对新的形势,捕捉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知识水平,充实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经常关心国家大事,掌握政策导向;时常翻阅专业杂志,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避免我们掌握的知识出现透支、我们拥有的本领发生恐慌的现象出现。当然,学习也是要掌握技巧的,特别是我们新上海人,对上海农业缺乏了解,对农业生产知识缺乏实践,因此,我们应该不耻下问,善于向他人学习,向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学习,向农民学习,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甘当小学生,学习他人长处。

最后,团队是科研工作取得成功的保障。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的“人和”来自于科研团队的精神,团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更是科研工作取得成果的保证。为此,我们新上海人在团队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我们年轻的活力,带动整个团队的成员,在轻松地气氛中工作,在彼此的交流中上进,在共同的进步中发展,在不断的追求中创新。

篇10

近年来,一四团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现已形成军垦文化游、民俗风情游、农业体验游等六大旅游业务板块。其中,西山老君庙和九龙生态园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08年,一四团六连职工程兴琼开始试种桃树,依靠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当年就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虽说经济效益不错,但对于程兴琼而言,小规模的种植“费地又费人”,收益还不是很高。

如何延伸旅游产业链,让职工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这是一四团未来五年发展的首要问题。

2015年,一四团增加桃树种植面积,扩大规模,着力打造“万亩桃园”,同时利用桃林资源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游客的增多,既带动了一四团服务业的发展,让职工的桃子不出地头就销售一空,同时又无形之中把“一四团桃子”品牌向外推广。

同时,一四团还结合桃园建设特点,鼓励职工林间养殖,形成树上有果、树下有禽、立体种养的主要发展模式。

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元素不足、游客“购无可购、游有所限、娱乐缺失”,是目前一四团旅游业面临的问题。

以哈萨克民俗风情园为例,虽然每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但是旅游业态不完善、无法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一四团旅游产业中的“孤岛”。

为了解决“孤岛”问题,一四团将哈萨克民族的织绣、歌舞、饮食等传统技艺和民俗习惯加以规范和集中,开发创造哈萨克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同时,推进旅游设施建设,发挥团场旅行社带动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开发新的旅游线路。

发展旅游产业,要开拓思路、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四团党委正在思考如何打造独特的“品牌优势”?

首先,整合现有旅游资源,连点成线、成面,融合发展一四团、十二师乃至乌鲁木齐市的旅游产业,搭建共同市场平台,树立经营合作理念,让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到农业观光、瓜果蔬菜采摘、农事体验、生态休闲等团场旅游项目当中,形成旅游文化产业新亮点。

同时,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参与到旅游产业当中,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做好旅游品牌宣传,大力吸纳人才,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到内地旅游业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