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
时间:2023-07-16 09:0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青海油田的主要勘探开发领域位于柴达木盆地,开发的主力油田有尕斯库勒、跃进二号、花土沟、昆北、英东等油田;主力气田有涩北一号、涩北二号、台南等气田。其中:敦煌基地是油田机关及部分辅助二级单位所在地;格尔木是炼油化工、天然气生产及销售基地;花土沟是勘探开发、原油生产的第一线,是原油生产基地,三大基地之间相距500多公里。2011年度前,按照油田项目管理基建程序,新建或改扩建的项目,首先要各生产单位完成项目前期的规划、调研、论证,然后向设计单位(CPE青海分公司)进行可研、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委托,各阶段方案图纸经层层会审后再组织实施(由生产单位组织)。按照这种管理状况,存在以下问题:
一、各采油单位和采气单位生产工艺流程大同小异,设计委托重复,原图纸重复利用率低。
二、项目方案图纸会审不及时,个别项目缺会审资料。
三、设计阶段效率低,进度慢,工程建设周期长。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油田发展速度快,地面工程工作量急剧增大。“十一五”这5年,共生产油气当量2641万吨,油气产量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平均年增长12.7%。
二、图纸会审多头管理,会审纪要上报不及时。按照油田地面工程设计管理办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勘察、初步设计、施工图等均需经过会审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工作。原有的工作流程为:生产单位(建设单位)牵头组织相关公司部门进行会审,也就是说,谁家的项目,就由谁家负责组织会审。由于油田的快速发展,部分新成立单位由于对业务的不熟悉和个别单位工作量的急增,经常出现会审资料不全的现象。
三、缺乏中间沟通环节,工程建设周期长。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CPE)青海分公司前身为青海油田设计院,是油田公司下属的二级单位,原业务主要是服务油田,保证一线生产,两家发生意见分歧协调难度小。2005年前后,随着其并入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CPE),其业务范围逐步扩大,逐渐已经走向市场,对青海油田的投入逐步减少,许多本该上一线认真调研服务的工程项目经常通过电话草草解决,给工程后期施工造成诸多不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许多生产单位(建设单位)在敦煌基地没有办公场所,员工回敦煌基本都是正常轮休,跑设计院协调沟通要占用职工轮休时间,职工有情绪,自然影响沟通效果,致使设计周期延长。
推行标准化设计管理,提高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效率
一、成立专职部门,加强设计管理。2011年初,按股份公司的部署,结合油田产能建设项目、改扩建项目多的特点,为理顺工作关系,提高油田工程建设设计管理水平,决定成立了油田工程建设标准化室(在敦煌基地),精选在生产一线从事多年工程建设项目的优秀人员组成其班子成员。
通过标准化办公室的协调,加强了设计单位和生产单位之间的沟通,提高了设计效率,通过标准化办公室的牵头组织,加强了图纸会审力度,提高了设计质量;同时按照按优化、简化地面工程流程的原则,标准化办公室确定按一级或一级半布站原则,制定了《2011年标准化设计运行大表》,于2011年6月30日和10月8日了两批6套标准化定型图(采油井场、注水井场、钢质集油管线、钢质注水管线、油气田道路、钢制拱顶罐)。而后相继了8套标准化设计定型图(集油阀组、采气井场、配水阀组、变电站35KV/10KV、10KV供电线路、加热炉、分离器、50万吨联合站标准化设计定型图)。完成了采油井场、注水井场、钢质集油管线、钢质注水管线、油气田道路、钢制拱顶罐、集油阀组、采气井场、配水间标准化价格的编制与工作。其它标准化设计定型图配套计价指标体系预计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
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绿地系统;高尔夫绿地;高尔夫球场
自1984年我国第一个高尔夫球场在广东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问世以来,这种以球场形式存在的特殊绿地类型在我国开始发展。200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对高尔夫球场的兴建热潮降了温,但我国已建和在建的高尔夫球场数量约在500-1000个之间[1]。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发〔2009〕44号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及海南高尔夫旅游产业的规划,是自2004年国家开始限制高尔夫球场建设以来中央政府首次对高尔夫用地政策的调整。2011年8月中旬,央视《经济半小时》在连续聚焦环境水质流失困局的节目中,矛头直指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球场因侵占国有土地、与人争水而再次受到非议。
由于高尔夫球场的特殊性及用地原因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建设部2002年CJJ/T85-2002)以及城市用地分类的国家标准等相关文件都未明确高尔夫球场的用地类型性质。在我国各地的城市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中,有将高尔夫球场列为绿地的,也有作为体育用地的,也有单独列出的[1]。因此,我国的高尔夫绿地目前多为市场经济运作,欠缺行政管理,高尔夫球场乱象丛生,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身份”尴尬,城市管理者难以对高尔夫绿地给予恰当的认识。事实上,在现代的高尔夫球场中,草坪和树木占整个球场面积的70%以上,剩余面积由沙坑和水塘构成[2],由于这些水塘一般面积都不大,按照我国公园规范大部分也可列入绿地面积。针对以上现象,本文试就高尔夫绿地相关问题提出探讨,以抛砖引玉。
1.绿地、城市绿地及高尔夫绿地的概念
1.1绿地
绿地是城市用地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是其他用地不可替代的。《辞海》对“绿地”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物的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成为绿地”[3]。
1.2城市绿地
国家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规定:城市绿地是“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式,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该标准的条文说明中有进一步说明:“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各种绿地。”因此,城市绿地实际包括2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另一个是城市规划区之内但在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对于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4]。
1.3高尔夫绿地的概念
据文献记载[2、5-13],早期(19世纪前)的高尔夫球场是建在海岸或河口附近,称为林可斯(Links)球场。沙丘、沼泽、岩石、河滩、荒芜地等是这类球场地形地貌的构成元素,树木和草坪较少,没有形成绿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尔夫运动在世界各地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高尔夫运动发展成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高尔夫球场的建造地带自1865年始逐渐向内陆低丘陵台地扩展。这些座落在低丘陵台地的高尔夫球场称为内陆风格(Inland)球场,开始种植或保留了大量的树木、花灌木及草皮,草坪也就成为高尔夫球场的底色。绿地与高尔夫球场渐渐融合为一体,高尔夫绿地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阳光、绿地、湖泊、清新空气成为高尔夫球场的形象。
高尔夫球场发展的现代阶段(1950年至今),虽然仍存在极少量以惩罚型理论设计、缺少绿地的荒漠型、滨海礁岩型等风格的球场。但这类球场既封杀了大量球员,又不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也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随着高尔夫活动的发展,市场经济规律促使发展商和设计师进行反思。1980年代后大量兴起的是赏心悦目的园林式球场,但为了增强球场的刺激性和挑战性,以满足不同水平球员的需要,一个18洞的球场一般保留1~3个惩罚型设计的球洞。目前在全世界约40 000家高尔夫球场中内陆风格球场的数量占70%以上,大多数内陆风格球场都随地形的变化营造景观。我国各地建造的球场主要是由草地、湖泊、沙地、山丘和树木等自然景物构成,风景秀丽宜人。在苏格兰(Scotland),有一半以上的球场(239个)被称为园林球场[2、7]。
由此可见,现代高尔夫以及它的球场的影响是和绿地密切相关的[5],现代高尔夫球场是利用天然地形和自然风光的基础上在开阔的低丘陵台地地带缓坡上建成的,球场内种植大量的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了一定范围的绿化区域,符合绿地的标准。在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关于各类绿地的概念定义很具体,很明确,但未涉及高尔夫绿地的概念。我国相关的标准、法规也未对高尔夫绿地进行过清晰明确的界定及概念定义。在以草坪为场地底色的运动场地中除高尔夫球场外,主要还有赛马场(跑马场)、足球场、棒球场等,而高尔夫球场是占地面积最大,拥有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等植物种类与数量最多的休闲运动场地。因此,它不同于其他普通的以草坪为场地底色的体育运动场地,更不能等同于其他园林景观绿地,它以一种特殊的城市绿地形式而存在。
综合高尔夫绿地的建造、构成及其功能特点等因素,我们认为高尔夫绿地可定义为:高尔夫绿地是在天然地形和自然风光的基础上,以高尔夫草坪草作为底色,组织合适的景观元素,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建造的,符合高尔夫运动要求而形成一定范围的区域。因此,高尔夫绿地包含2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在城市或城郊构成了一定的自然景观,绿化环境好。二是能满足高尔夫运动(竞技或练习)与休闲的要求。两者缺一则不作高尔夫绿地论。
2.高尔夫绿地是城市绿地的范畴
由于现代的高尔夫球场是在海边、湖边、林间、风景地、山坡地上建造的,草坪和树木占整个球场面积的70%左右,所以从高尔夫球场以及它的绿地建造及构成特点来看,高尔夫绿地是属于城市绿地或城市园林绿地的范畴,不能因为高尔夫球场的用地性质、管理难度及某些高尔夫球场的违规用地和滥用水资源等负面因素而否定。
2.1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
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是执行2002年建设部修订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该标准是按绿地的主要功能对绿地进行分类的,并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应用大类、中类、小类3个层次将绿地分为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他绿地(G5)五大类,各大类绿地下分别有不同层次的绿地类型。但遗憾的是,自1984年我国第一个高尔夫球场诞生后20多年, 国家城市绿地分类及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等相关文件未见对高尔夫绿地只言片语。目前在国内有关城市绿地规划及高尔夫球场建设的研究及书刊资料中 [1、2、4、14-37],涉及球场规划及绿地种植设计内容的相关资料也不多。其中最早报道的有高玉忠1995年的“中国高尔夫球场建设的现状与思考”[14],张文英1997年的“高尔夫运动与风景园林纵横谈”[15]及马宗仁1999年的“高尔夫园林功能及园景布局的探讨”[16],在园林绿地规划专业教科书中2001年贾建中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28]是最早涉及高尔夫球场种植设计及球道绿地内容的,2001年吴为廉、潘肖澎的《旅游康体游憩设施设计与管理》[29]一书提到了高尔夫球场建设融入中国园林造园思想,符合生态规律园林化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尚未见相关文献对高尔夫绿地进行深入、系统的描述。这与高尔夫绿地发展迅速反差强列。由此可见,我国相关行业人士对高尔夫绿地的研究与管理是相对滞后和不足的。
2.2高尔夫绿地用地类型性质探讨
由于高尔夫绿地在我国是近20多年来发展起来以球场形式存在的新型绿地,各地在城市规划中对高尔夫绿地所属的看法不一,在所难免。国家《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建设部2002年CJJ/T85-2002)虽未明确提及高尔夫绿地,我们认为高尔夫绿地偏向G1大类G13中类G137小类中的体育公园,或者更接近于G5大类中的其他绿地。但由于高尔夫绿地是一类特殊的休闲运动场地,它一般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不像市政公园那样以公众游憩为主要功能。也不免费或低价开放,不能等同于其他体育公园。因此,将高尔夫绿地作为体育用地的理由不足,作为体育公园显得牵强。在城市规划或绿地分类中,将高尔夫绿地单独列出,则更有利于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如果不把高尔夫绿地进行单列,则明确列入城市绿地G1大类或G5大类(其他绿地)中更为合适。参照我国《公园设计规范》对公园内部用地要求的相关标准,笔者认为绿地率在80%以上、有一定开放性、在建设区用地范围的高尔夫绿地可列入G1大类,在建设用地范围外、不参与建设用地平衡的高尔夫绿地可列入G5大类。退一步说,尽管现实存在的某些高尔夫绿地不一定是合适的,但既然是存在的就应该去正视它,给予足够的认识,不能因为高尔夫球场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
3.现代城市绿地系统中高尔夫绿地的规模
我国当前经济发达、对外交流活动活跃的城市,高尔夫绿地以高尔夫球场的形式现实存在于城市建成区或城市近郊。就高尔夫球场占地面积及其绿量来说,已占据城市绿地系统一席之地,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3.1高尔夫绿地面积占城市绿地面积的比重大
城市绿地定额指标反映一个城市的绿化数量和质量,是一个时期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标准,也是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标志之一。表1是我国部分园林城市绿地主要指标及高尔夫球场状况,表2是部分国家市政公园与高尔夫球场的面积规模和绿地率数据。
表1数据表明,早在1998年的12个园林城市中,我国标准高尔夫球场平均数已占园林城市市级公园平均数的13.3%,高尔夫球场的面积达园林城市市级公园面积的15.4%以上, 达园林绿地面积的3.5%。2007年深圳市标准的高尔夫球场数量为14个、总面积大于840h(不含练习场和房地产商开发的小区内球场,下同),高尔夫球场个数是市级公园个数的66.7%,高尔夫球场的面积是市级公园面积的22.6%,是市园林绿地面积的8.7%。至2010年底,标准高尔夫球场在我国大陆已遍布除以外的30个省区,共计490个,面积达26000h以上。此外,全国还有高尔夫练习场438个。标准高尔夫球场的绿地率在70%以上,有的达90%以上。由此可见,事实上在我国现代城市持别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中,高尔夫绿地已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表2是部分国家市政公园与高尔夫球场的面积规模和绿地率数据比较,表中数据表明,高尔夫球场的规模和绿地率相当大型全市性的市政公园,因此,无论是从高尔夫球场的规模、数量,还是绿地率来看,现代的高尔夫球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绿地,而且占据了城市绿地系统一席之地。
3.2高尔夫绿地与公园式绿地的绿化三维量相当
20世纪,国内外一直在探讨城市需要多少绿地,需要多少绿量。但是,何谓“绿色量”或“绿量”,各抒己见,尚无法明确统一"绿色量"的内涵。1998年“上海市绿化三维量遥感调查”提出"绿化三维量"的量化值,即指绿色植物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相对于平面量(如绿化覆盖率)而言,三维量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绿化在空间结构方面的差异,因而可用于更全面、准确地分析绿化的环境效益[38-43]。绿化的环境效益与三维量值大小是成正比的,不同结构绿地的三维量及环境效益见表3。
据研究[40],绿地中乔(株),灌(株),草(),绿地()配植的最适合比例为不少于1:6:20:29,而隔离片林绿地乔木灌木比例常用1:2。以湖南龙湖高尔夫球场为例,球场占地面积为48.8h,种植骨干树种乔木6500株、灌木30610株[18] ,乔木、灌木、绿地的比例为1:4.7:52.6,其中乔灌木的比例介于绿地最适合比例与隔离片林绿地的最适宜比例之间,与1998年北京城市居住区绿地乔,灌,草,绿地比例[41]1:4.8:6.05:29.56中乔木、灌木的比例相当。虽然有关高尔夫绿地三维量及其环境效益的专项研究未见报道,但从已报道的国内高尔夫球场建设占地面积及植物配置、绿地面积等情况来看,高尔夫绿地的绿化三维量及其环境效益与公园式绿地相当。
4.高尔夫绿地的特色
4.1高尔夫绿地是高尔夫球场的载体和存在形式
现实中,在低丘陵台地地带开阔的缓坡上建成的高尔夫球场,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和自然风光,是由草地,湖泊,沙地,山丘和树木等自然景物构成的。绿地与高尔夫球场融为一体,树木、草坪、沙坑和水塘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区域。因此,高尔夫球场是高尔夫绿地的存在形式,绿地是高尔夫球场的载体。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是高尔夫球场的构成元素。
4.2高尔夫绿地设计和绿化养护水平高
高尔夫绿地的核心是休闲竞技与自然风光的包容和渗透,设计上是围绕高尔夫活动而展开的,是为实现球员在高尔夫绿地上通过击球的进退得失,体会美观、悦目、愉快、紧张、恐怖、敬畏和力量等感彩的目的而进行合理设计配置的。此外,现代的高尔夫绿地通常与四星、五星级酒店或景区或高档居住区结合,是当地风景秀丽、绿化养护水平高的场所。
5.结语
符合国土规划要求合法建设的高尔夫球场在用地方面主要是利用开发抛荒地,废弃地,不仅减少了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还起到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修补改善、优化美化环境的作用。目前的技术进步,结合我国国情,高尔夫绿地也可以使用“中水”进行灌溉。通过采用新技术,球场转用无公害的有机肥和生物农药进行养护,对环境也不构成危害和污染[44,45]。因此,高尔夫绿地在绿化环境、美化环境方面已成为现代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绿地是高尔夫球场的载体、是高尔夫球场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球场是高尔夫绿地的存在形式,城市绿地系统不宜忽略以致抛弃高尔夫绿地。
2009年10月9日,国际奥委会宣布高尔夫成为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这是高尔夫1904年出奥运会后时隔百年重返奥运大家庭。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国土与水资源紧张并存的条件下,认真研究高尔夫的对策,合理开展高尔夫运动是必要的。高尔夫本是一项很好的户外运动,可惜在中国把经念歪了。因此,尽快制订高尔夫绿地的相关标准,把高尔夫绿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中进行规划与严格管理,则有利于国家控制高尔夫球场乱象丛生的局面。
致谢:本文承蒙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王绍增教授指正,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古炎坤教授、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马宗仁教授提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刘燕、赵民.高尔夫球场规划建设的若干问题[J].国外城市规划,2006,21(1):65-70.
[2] 马宗仁、马宗贵、阳承胜.现代高尔夫草坪科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6,318-336.
[3]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361.
[4] 孙乃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诌议[J].现代园林,2007,(12):25-26.
[5] 格雷夫斯、科尼什.高尔夫球场设计[M].杜鹏飞、李蕊芳、孟宇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52.
[6] 马宗仁.现代高尔夫科学球场设计学原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6.
[7] Price R. Golf Business Management in Scotland[M].
Edinburgh: Copy Press, 2003.
[8] Cornish S, Whitten R E.The golf Course[M].Leicester: Leicester Press, 1983.
[9] Price R J. Scotland’s Environment During the las30 000 years [M].Edinburgh: Scottish AcademiPress, 1983.
[10] Smith J A. The Role of Golf Clubs in the Conservatio of Scotland’s National And Cultural Heritage[R].Preceedings Third World Scientific Congress of Golf.London: Human Kinetics, 1998: 729-734.
[11] Campbell A. R&A Must Face up to a Problem[M]. London: Sunday Herald, 2003.
[12] Hamilton D. Glof-Scotland’s Game[M].Scotland: The Partick Press, 1998.
[13] 常向前、马宗仁、刘利等.现代高尔夫草坪科学发展史研究[J].草业科学,2010,(9):45-50.
[14] 高玉忠.中国高尔夫球场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园林,1995,(4):54,28.
[15] 张文英.高尔夫运动与风景园林纵横谈[J].中国园林,1997,(3):55-57.
[16] 马宗仁.高尔夫园林功能及园景布局的探讨[J].草业科学,1999,(6):60-64.
[17] 齐春辉.高尔夫球场的园林植物配置[J].中国花卉园艺,2003.(2):14-15.
[18] 周晨等.内陆森林型高尔夫球场植物景观设计[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86-189.
[19] 谭受清、李钊.高尔夫球场建造与草坪护养[M].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10.
[20] 吴风华、杨久东、关挽齐.基于GIS的高尔夫球场绿地规划[J] .地理空间信息,2005,(8):20-22.
[21] 赖苏玉.高尔夫球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07.(3):73-74.
[22] 舒美英.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对策[J].广东园林,2005.(6):28-30.
[23] 牛来春、陈贤、车伟光.地被植物与高尔夫球场景观绿化[J].北方园艺,2008.(1):115-117.
[24] 许火龙.高尔夫球场景观营建及植物造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140-143.
[25] 邓小飞、陈伟昌.汕头海湾高尔夫球场绿化设计构思[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59-63.
[26] 马俊.孟祥彬.关于中国体育公园的现代认识[J].中国园林,2005,(4):35-38.
[27] 孟祥彬.于滨.园林中的健康运动空间[J].中国园林,2003.(12):47-50.
[28] 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6-22;243-257.
[29] 吴为廉、潘肖澎.旅游康体游憩设施设计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8-83.
[30] 马建武.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2-27;280-290.
[31] 刘骏、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7;48-175.
[32] 王绍增.城市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5;93-133.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48-92公园设计规范 [S].2009:2.
[34]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0-166.
[35] 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0-51.
[36] 王保忠等.城市绿地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汇刊,2004,2:62-68.
[37] 李永雄、陈明仪、陈俊.试论中国公园的分类与发展趋势[J].中国园林,1996.3:30-32.
[38] 黄晓鸾.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2)[J].中国园林,1998,2:55-57.
[39] 周坚华.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5)[J].中国园林,1998,5:61-63.
[40] 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5)[J].中国园林,1998,1:57-60.
[41] 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1)[J].中国园林,1998,5:57-60.
[42] 张庆费.城市绿色网络及其构建框架[J].城市规划汇刊,2002.1:75-76.
[43] 严玲璋.努力创造有利于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J].中国园林,1999.1:1-7.
[44] 郁小平、何莽.生态经济为高尔夫“壮行”[J].生态经济2004,1:60-63.
[45] 吴克祥.中国高尔夫产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特区经济.2004.9:136-137.
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
城市园林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增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后劲,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擅自侵占绿地、破坏绿化成果的现象屡有发生。在国务院原则同意的"关于检查《城市绿化条例》执行情况的通知"后也未得到遏止。针对这一情况,我部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和绿化种植保护的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告部城市建设司。
为加强城市绿地和绿化种植的保护,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和国务院原则同意的建设部"关于检查《城市绿化条例》执行情况的通知",特制定本规定。
一、各级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城市绿地和绿化种植的保护、管理,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禁上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占用城市绿地和擅自砍伐、毁坏绿化种植。
二、禁止将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出租或用作抵押。禁止侵占公共绿地搞其他建设项目。禁止将公园绿地用于合资共建。城市国有土地成片出让时,不得包括其中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
三、城市新建、扩建、改建住宅区和工程项目都应按规定标准及时建设配套绿地。确有困难达不到标准的,须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实际造价和环境效益的损失移地给予补偿。
四、因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确需占用城市规划绿地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调整规划,征得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经原规划审批单位批准后实施。
五、因建设或特殊原因确需占用城市绿地的单位,应向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落实补偿措施,根据占地规划逐级报经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一次占用城市绿地1公顷以上的,必须经省级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依法办理规划用地手续。行政领导机关要带头保护城市绿地,不得带头占用城市绿地,更不得越权代替主管部门批准占用绿地,或干涉主管部门的审批工作。行政级别超过主管部门需要占用绿地的单位,应报经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
六、因建设或其他需要必须砍伐城市树木和毁坏绿化种植的,必须按规定报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根据树木或绿化种植的价值和生态效益等综台价值加倍补偿。城市树木大规模的更新,必须经专家论证签署意见后,报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七、未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占用城市绿地和破坏绿化种植的,依照《城市绿化条例》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对已发生的非法占用城市绿地和破坏城市绿化种植的,必须限期退还或采取补救措施,并根据本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篇4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地系统;雨水管理
1 引言
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却频频出现“看海”的窘况,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广泛关注。而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城市绿地系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城市环境、净化空气、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等作用,同时,在减轻城市内涝及雨水灾害也有较明显的作用[1]。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是我国继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政策引导的城市理念后出现的新概念[2]。因此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绿地对降低城市径流污染,减轻城市内涝,保持城市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内涵,提出了新型城市绿地雨水管理与传统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2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及演进历程
2.1 海绵城市概念提出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加,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加之城市市政排水系统不完备,使得城市内涝现象越发严重。近年来,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屡遭暴雨而频现内涝灾害,如广州“5・7”暴雨,南京“7・18”暴雨,2016年夏,武汉、北京、重庆等多地再次遭遇暴雨袭击,重启“看海”模式。内城“看海”的景象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众多遇难的生命和惨重的经济损失,雨洪问题已被推到了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面前。
我国传统的城市建设却不能较好的解决城市内涝和洪水问题,其主要问题在于传统的管道排水设施、防洪设施、排水工程落后以及对雨水资源利用意识的缺乏。管道排水是我国传统的城市排水的主要方式,这种全人力的排水模式依然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思维模式。然而,随着人地观念更新,这种滞后的排水系统不能改善城市水生态服务功能,而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渐被专业领域的学者提出并推广,成为了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2.2 海绵城市概念及内涵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具备像海绵一样的吸水能力,其概念的产生与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杨阳等人综合国内关于海绵城市的研究和讨论,将海绵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归纳为概念雏形、实践探索、概念发展和概念形成四个阶段[2]。2013年12月,在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时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便联合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明确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建设路径[6]。此后,仇保兴[7]在《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中指出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最佳管理措施(BMPs)、低影响开发(LID)和绿色基础设施(GI)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为构建“海绵城市”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撑[8]。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恢复被破坏的水循环及生态特征以及推行低影响开发[7]。
3 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的发展
3.1 城市绿地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伴随着城市的产生而产生,其出现便是为了调和人类改造自然建设城市的实际需要和作为自然产物对自然的依赖与保护心理之间的矛盾。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目前尚没有统一概念。李素英综合不同领域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得出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绿色空间中以植被为主体,以土壤为基质,以自然和人为因素干扰为特征,在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协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有序整体[9]。此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此的释义为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10]。
城市绿地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经济水平落后,城市规模较小,这一时期的绿地主要出现在达官贵人的宅院之内,其主要功能为满足人们的观赏与休憩,主要以点状的形式分布于城市的各个区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工业企业不断增加,人口集聚现象日趋明显,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城市的快速增长,城市环境问题日渐凸显。于是,在英、法、美等国率先掀起了“城市公园运动”及“田园城市”理念,大量修建城市公@,使得城市绿地逐渐形成规模[11]。城市绿地系统理论也初现于这一阶段。随着信息产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城市建设城市绿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这一阶段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更多的是根据城市规划要求结合城市特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12]。
3.2 传统城市绿地系统的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是现有城市绿地系统雨水管理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研究表明城市绿地系统有美化环境、休憩娱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水土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9]。但传统城市绿地系统依然被作为休憩娱乐和环境美化等方面,其在雨水管理上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传统的城市雨水管理多依赖市政雨水管网系统,注重雨水的收集与快速排放。但随着城市雨水管理观念的转变,雨水已不再是无用之物而是被视作一种资源而加以利用,因此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蓄水、排水和补充地下水的功能。二是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要素空间形态单一,金云峰等[13]在对国外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中发现城市绿地系统要素空间形态主要呈现点、线、面3种形态。然而在我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只是对点状要素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因此说明我国当前的城市绿地系统要素主要为点状要素。要素单一且要素之间相互隔离使得城市绿地并没有成为一个整体系统,系统功能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4 城市雨水管理c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下,将传统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与现有城市绿地系统整合为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是城市绿地与城市雨水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如下。
(1)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整合能够保证和促进各自功能的正常发挥,两者在功能上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传统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由于其蓄水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及时将短时大量雨水输送出去,因此传统城市雨水管理系统输水功能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蓄水功能可实现其各自功能的最大化,因此两者满足实现整合的前提。
(2)两者的整合有助于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实现城市空间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无论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建设都将占用大量的城市空间,而如果将两者进行空间整合,建立立体的城市可持续绿地雨水管理系统,将大大节约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同时,城市绿地系统的线状和面状布局本身也可实现更多的城市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实际上,两者整合之后大幅度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
尽管现有的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空间整合,形成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但这种系统依然存在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地方。首先,现有城市绿地系统,其本身的功能与结构尚不够完善,因此整合后的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保证其城市雨水管理功能的最大化。其次,现有的城市雨水管理规划与城市绿地建设规划的连接性不强,缺乏统一的城市绿地雨水管理规划,因为城市雨水问题不仅仅是城市排水系统或者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的问题,应协调各个系统各个方面的整体功能,才能确保最大程度上解决城市雨水问题。因此,在海绵城市概念下的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除了保证系统内部的有序性以外,还应保证其与其他系统的连续性。
5 结语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下,现有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应当在空间上完成和城市绿地系统的整合,形成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自身功能与结构并实现与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的良好对接,同时协调与城市其他系统的关系,实现雨水在复杂城市系统内的有序流动,只有这样,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绿地系统才能整合城市间其他系统来共同解决城市的综合雨水问题。
参考文献:
[1]包志毅, 陈 波.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减灾防灾[J].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2): 155~160.
[2]杨 阳, 林广思. 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 南方建筑, 2015(3): 59~64.
[3]车 伍, 马 震, 王思思,等. 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J]. 中国给水排水, 2013, 29(2): 8~12.
[4]刘应宗, 李 明, 金宇澄. 城市排水规划中雨水资源化问题探讨[J]. 中国给水排水, 2003, 19(12): 97~98.
[5]宋 云, 俞孔坚. 构建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景观规划途径:以威海市为例[J]. 城市问题, 2007(8): 64~70.
[6]住房城乡建设部.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 北京: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4: 4~7.
[7]仇保兴.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 建设科技, 2015(1): 11~18.
[8]车生泉, 谢长坤, 陈 丹,等. 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 中国园林, 2015(6): 11~15
[9]李素英, 王计平, 任慧君,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377~384.
[10]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11]马建梅.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5.
[12]卢 艳. 结合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研究:以保定市为例[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07.
[13]金云峰, 周聪慧.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3(3): 86~92.
Study on Rainwater Utilization of UrbanGreen Land
System Based on the Sponge City Perspective
Zhou Wei , Zhang Kai, Zhang Lijuan
(Chengdu Huaxing Zhongzhi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Chengdu, Sichuan 610047,China)
篇5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good or bad, will be the key to urban ecosystem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alon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roposedstrengthen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马龙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一方面促进了人口的集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环境质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1、马龙绿地系统建设现状
马龙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昆明、曲靖两大城市之间,属滇中城市圈内,是连接川、渝、黔,与成渝经济带直接联系的通道,在珠三角向云南省辐射的范围之内;是进入东南亚、南亚、联系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圈最便捷通道上的城市之一,县域总面积1614平方公里,辖5镇3乡,县城驻地通泉镇距省会昆明90公里、市府曲靖18公里。2008年,县城人口3万人,建成区面积4.3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2.09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1.46%,建成区绿地率11.07%。 2010年城市人口3.61万人;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现有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5%,人均公共绿地同比增长283%。2009年和2010年这两年时间,马龙的城市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相继建成了龙泉公园、文河广场、商业文化广场、迎宾广场、历史文化广场及水景公园,滨河北路,龙泉路,龙翔路,等道路市政项目也相继建成,城市绿地建设快速提高,县城居住环境及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城市绿量依旧不足, 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城市生态多样性不高,脏乱差情况不容乐观,城市景观破碎缺乏整体性。
为何城市面貌并未随大规模的绿地建设有明显改观,为何巨额资金投入未达成预期目标,就马龙县城目前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出现问题的本质根源,试做以下思考。
2、马龙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对绿地系统建设工作的认识片面
长期以来,城市绿地建设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局限性,除了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投资建设的限制外,还与政府对经营城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认知的深度、广度有关,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忽视了城市绿地系统在净化城市大气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仅仅将关注点停留在改善城市面貌、优化投资环境上,缺乏足够的认识。
2.2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滞后
专项规划的滞后,甚至没有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缺乏建设广场、街道、公园的指导依据,城市建设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
2.3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
城市绿地建设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机制单一,筹资渠道较少,加之大部分绿地建设投资无法回收,致使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速度推进较慢,城市风貌和特色得不到有效提升。
2.4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县城当前从事绿化管理的部门为绿化路灯管理站,人员为5人,从事园林管理的专职人员仅2人,不要说日常维护,就是日常监督管理都显得力不从心,导致苗木管养不到位,人为损坏严重。
3、马龙绿地系统建设发展对策
3.1更新思想,明确发展目标
充分认识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城市绿地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马龙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应是充分利用马龙山水环抱的自然地理条件,构筑“天蓝、地绿、山秀、水清、城美”的景观格局,并结合历史文化特色,将马龙建设成为一个“生态休闲型山水园林城市和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市”,力争2013年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城市绿量增加,绿地系统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绿地明显改善。
3.2高水平编制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县城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的推进,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1)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城市发展目标及规划布局下开展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马龙县城市发展定位为:“滇中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昆曲经济带上的重要交通节点城市和生态、休闲、宜居精品城市,曲靖珠江源大城市的副中心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为:“一带、两轴、三核、三片区”。“一带”就是通过横山河水系改造和沿河绿化公园布置,形成一条贯穿城区的生态景观带。“两轴”就是依托滨河北路和中心大道,形成两条城市公共发展轴。“三核”:分别是结合现有旧城区改造,形成以零售业,服务业为主的商业中心;结合历史文化广场、水景公园、马龙大剧院的建成,形成的休闲文化中心;结合县城北部政务区建设,形成的行政中心。
“两轴三核”的城市结构,将对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绿地系统规划则应尽可能对城市结构作更深刻与具体的落实。
(2)应从马龙自然生态环境出发,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山环水饶、翠色环抱”的自然风貌特色,塑造主城的绿色生态空间。
应运用“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的生态绿地系统的原理,形成“一圈六楔,二带三线,三核的”空间布局,为形成合理的城市发展框架提供生态依据。
一圈:城市山、水、田圈。六楔:城市外层绿色空间渗入主城的六块楔形绿地。两带:以横山河、马龙河形成的滨水绿带。三线:昆曲、320国道、贵昆铁路三条沿线绿地,形成城市对外的门户景观。三核:龙泉、龙翔、龙湖三个不同功能片区形成三个各具特色的景观风貌区。
(3)应重点打造主城区绿地系统
建议规划在整体布局上形成“一环、二轴、二带、多廊串园、珠落玉盘”的形态特点,达到“林水相依、林园相辉、林路相连”的景观效果。
一环:结合城区四周良好的山、林、水、田形成环绕城市的田园风光带。两轴:龙湖大道、龙翔大道形成城市的两条生态景观轴线。
二带:以横山河、马龙河形成的特色滨河绿化景观带。多廊:城市主要道路、河流两侧形成的绿化空间。多园:城市中星罗密布的公园绿地、小游园。
(4)应注重水体保护利用和湿地系统规划建设
县城横山河、马龙河穿城而过,且周边分布着10多个大小水库及坝塘,对保护利用这些水体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水资源除了改善和调节城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外,还为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气”,城市因为水而显得更有魅力,它
将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源泉,为公众环境教育创造机会并提供场所,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应构筑“明珠点缀、玉带穿城”的水体景观格局。
对于处于城市中的横山河、前进大沟河流水体,在细节设计上,除了满足城市防洪功能外,建议以人工型驳岸为主,立面设计上可以增加悬挑式亲水平台等人性化处理,满足人们亲水的需要。对于城市边缘的水体空间,如马龙河,建议采用人工型驳岸(靠近城市一边)与自然型驳岸(靠近山体一边)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成城市中的生态湿地,满足市民亲近自然的需要。
(5)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对城市入口节点、公共广场、城市重要节点公共绿地等进行了组织安排,而对城市边缘地带,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 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应对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逻辑清晰的城市系统,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县城周边被水牛山、黄牛山、横山、沈家山等十座颇具特色的群山环抱,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构筑一幅“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现代城市山水画。
(6)应注重绿色建筑、生态住宅的建设和推广
在城市的绿地规划建设中,要重视生态建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推广生态住宅的建设,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一种有着全新要领的建筑体系。住宅建设要注意改善小区的水循环和局地气候,保持风与水的流动性,生物的多样性,符合噪音量小、通风好、空气清新的标准,利用生态技术改善原来的水泥、屋顶、垃圾、污水等景观,实现住区生态化。在小区内提供适宜人们室内外栖息的环境,形成生态智能系统,注意建筑风格的适合性和环境的融合性,从点、线、面、体四面体现生态景观的生态美。
(7)应注重本地树种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马龙是全国首批“绿色名县”,森林覆盖率达50.43%。境内生物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属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云南松的集中分布区,在绿化树种规划选择上,建议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乔、灌、藤、草构筑立体绿化层次,并注重古树名木的研究保护,并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确定城区的主基调树种及骨干树种,突出地域特色,在生物多样性规划上,应在郊野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内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缓冲区、边缘过度区、界面区和实验区,通过对本土树种的挖掘与应用,筛选出适应能力强,观赏性高的植物种类,逐步推广到园林绿化中。
(8)应注重外来苗木在本地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结合2011年6月建成的县城水景公园,因周边地形环境的需要,在规划设计上需种植一片占地为20亩的梯海花田,在苗木选择上,经多方考察论证从青岛成功引进了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丛生福禄考,进行了大面积栽种。该植物株高10-15cm,极耐寒、耐旱、耐贫脊、耐高温。极耐旱,在贫脊的黄沙土地上,即使多日无雨,仍可生存生长。耐寒,在-12度仍保常绿状态,零下32°可越冬。耐盐碱,适应性强,生长较快,覆盖率高。花期长,一年两度开花(4-5,8-9月),每次花期40天左右,花色有深粉红、玫瑰紫、白、淡红及黄色。今年3月初,该片丛生福禄考大面积盛开,形成了较好的视觉景观效果,成为市民休闲摄影取景地。该外来植物能在高海拔、持续干旱少雨的马龙栽种成功,并取得较好的绿地景观效果,笔者认为结合云南的气候特点,该植物可以在我省有条件的城镇上山项目建设中及公园建设中,适度加以推广应用。
(9)应注重与避震疏散相结合
马龙县城的设防列度标准为8度,城市中的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空地为避震疏散提供了有利的场所。按疏散半径在1-1.5公里以内,人均用地应达到每人不少于3平方米的规范要求,马龙县城2015年规划期人口为9万人,县城城区避震疏散场地需用地27万平方米,为此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做到点、线、面结合,合理布局公园绿地、广场、主要交通道路、绿色廊道、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建设。
3.3高水平建设绿地系统
(1)抓好项目建设前的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所有绿化建设项目将组织专家评审,并提交县规委会进行审查。
(2)继续抓好项目带动示范作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成功引进曲靖安厦集团相继投入1.5亿元,先后建成了占地45亩的迎宾广场,占地280亩的历史文化广场及水景公园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安厦集团在马龙的后续冯家冲森林公园、避风塘公园、梦幻主题公园、金域山水间、大国子午等项目的建设,同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以政府、企业、单位、个人参与的园林建设投资体系。
3.4建立健全管理队伍与管理机制
绿地系统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连系性的工作,“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应大力培养园林专业人才,提高园林职工素质;加大绿化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绿化生态意识;尽快将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切实保证城市绿化用地;加强城市绿线管理工作,实行绿色图章审批及验收制度。
4、结束语
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的、安全的和健康文明的社会,城市绿地建设越发凸显其重要性,并已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是指导今后城市建设的关键,为此,应科学合理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空间布局,以期实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2〕《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篇6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本办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第三条城市绿线的划定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绿线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绿线管理工作。城市人民政府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城市绿线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城市规划、园林绿化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密切合作,组织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当确定城市绿化目标和布局,规定城市各类绿地的控制原则,按照规定标准确定绿化用地面积,分层次合理布局公共绿地,确定防护绿地、大型公共绿地等的绿线。
第六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提出不同类型用地的界线、规定绿化率控制指标和绿化用地界线的具体坐标。
第七条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绿地布局,提出绿化配置的原则或者方案,划定绿地界线。
第八条城市绿线的审批、调整,按照《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进行。
第九条批准的城市绿线要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绿地、服从城市绿线管理的义务,有监督城市绿线管理、对违反城市绿线管理行为进行检举的权利。
第十条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标准,进行绿地建设。
第十一条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规划绿地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予以严格控制。
第十三条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及各类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都要达到《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标准。
各类建设工程要与其配套的绿化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城市人民政府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城市绿线的控制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五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绿线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及时纠正。
第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改变城市绿线内土地用途、占用或者破坏城市绿地的,由城市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活动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篇7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绿地的养护管理,提高绿地养护质量和管理水平,根据《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市区范围内的绿地养护管理。凡在市区范围内,由市、区财政核拨养护经费的绿地,应当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市园林局(以下简称市园林局)是全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区绿地养护管理工作的监督、考核。
第四条市区范围内绿地养护遵循由市统一领导,按所属城区进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由各区园林绿化管理处或绿地权属单位具体实施养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城管、水利、公安、工商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对绿地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各类绿地,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发展建设各类城市绿地。
第八条城市绿地建设必须符合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提高城市绿地的文化品位和园林水平。
新建动物园、植物园除应当遵循前款规定外,还应当在动物、植物资源和技术条件、专业管理人员的配备等方面符合有关规定。
第九条城市绿地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应当依据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绿地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和绿化种植设计施工图需报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
经批准的城市绿地建设规划设计方案、绿化种植设计施工图不得擅自改变;确需改变的,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条绿地的设计、施工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十一条绿地建设项目竣工后,由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与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的,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向所在区园林绿化管理处或绿地权属单位进行移交。
第三章保护与管理
第十二条本市绿地纳入城市绿线管制范围,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城市绿地的性质和功能,不得侵占城市绿地。
政府投资建设的绿地不得转让、出让,列入城市公园、游园的绿地不得承包给企业或者个人经营。
第十三条城市供电、供热、供气、电信、给排水等市政工程,应尽量避免在绿地内施工,确需在绿地内施工的,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与相关绿地管理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在绿地内施工作业的路线、范围和期限,并按占用绿地审核程序报批同意后再施工。市政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及时恢复原状,造成绿地、树木、设施损毁的,应当向绿地管理单位给予补偿。
第十四条各绿地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绿地景观、设施的管理,保持绿地景观清新、整洁、美观,绿化植被长势良好,各类设施、建(构)筑物整洁完好,为游客提供优美、舒适的游览环境。
第十五条绿地内应当设置导游图牌、服务标示牌、告示牌、管理警示牌。各类牌示应当保持整洁完备,符合标示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国家标准。丢失、损坏的应当及时补设或更换。
第十六条非游泳区、非滑冰区、防火区、禁烟区和非晨、晚练区等易发危及人身安全的区域,应当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或告示牌。
第十七条机动车辆不得进入绿地。确需进入绿地的车辆,经绿地管理单位同意后方可进入,必须停放在规定的停放区域。
第十八条绿地养护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遵照园林植物栽植和养护技术规程,提高园林艺术水平;
(二)绿地内死树枯枝应当及时清理,草坪、地被秃斑应及时补植,树木缺株应及时补植;
(三)绿地内的设施应定期维修,确保完好运行;
(四)对古树名木、文物古迹、优秀建筑应当挂牌建档实行重点保护。
第十九条游客应当遵守绿地管理规定,禁止下列行为:
(一)损毁花草树木及设施、设备,践踏草坪;
(二)乱扔果皮、纸屑、烟头、口香糖等废弃物,随地吐痰、便溺;
(三)在绿地设施及树木上涂写、张贴、刻画;
(四)伤害动物、捕猎鸟禽;
(五)擅自烧烤、宿营;
(六)在绿地内摆摊设点;
(七)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
(八)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任何单位及个人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均有权向市、区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举报。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或电话告知举报人。
第二十一条市、区两级财政部门应当将社会公益性城市道路绿地、游园绿地、街旁绿地、风景林地的日常养护费用列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并根据绿地面积的增大而逐年增加养护管理费用。养护经费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四章检查和考核
第二十二条由市、区财政核拨养护经费的绿地,检查和考核采取随机检查、定期检查和年度考核三种方式。
第二十三条随机检查是指不定期对各绿地养护质量情况进行的监督和抽查。随机检查中不符合养护质量要求的绿地,以文字和图像记录,并发出整改通知书;逾期未整改、情节严重的,在全市进行通报。
第二十四条定期检查是指每季度由市园林局组织,各区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对市区绿地养护质量的进行检查考核。考核情况报市城管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予以通报。
第二十五条市区绿地养护管理等级由市园林局根据绿地性质确定,检查和考核依据绿地养护管理等级进行,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第二十六条市区绿地养护管理标准由市园林局另行制定。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市区社会单位管理的绿地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本规定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园林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绿地的养护管理,提高绿地养护质量和管理水平,根据《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市区范围内的绿地养护管理。凡在市区范围内,由市、区财政核拨养护经费的绿地,应当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市园林局(以下简称市园林局)是全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区绿地养护管理工作的监督、考核。
第四条市区范围内绿地养护遵循由市统一领导,按所属城区进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由各区园林绿化管理处或绿地权属单位具体实施养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城管、水利、公安、工商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对绿地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各类绿地,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发展建设各类城市绿地。
第八条城市绿地建设必须符合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提高城市绿地的文化品位和园林水平。
新建动物园、植物园除应当遵循前款规定外,还应当在动物、植物资源和技术条件、专业管理人员的配备等方面符合有关规定。
第九条城市绿地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应当依据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绿地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和绿化种植设计施工图需报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
经批准的城市绿地建设规划设计方案、绿化种植设计施工图不得擅自改变;确需改变的,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条绿地的设计、施工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十一条绿地建设项目竣工后,由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与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的,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向所在区园林绿化管理处或绿地权属单位进行移交。
第三章保护与管理
第十二条本市绿地纳入城市绿线管制范围,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城市绿地的性质和功能,不得侵占城市绿地。
政府投资建设的绿地不得转让、出让,列入城市公园、游园的绿地不得承包给企业或者个人经营。
第十三条城市供电、供热、供气、电信、给排水等市政工程,应尽量避免在绿地内施工,确需在绿地内施工的,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与相关绿地管理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在绿地内施工作业的路线、范围和期限,并按占用绿地审核程序报批同意后再施工。市政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及时恢复原状,造成绿地、树木、设施损毁的,应当向绿地管理单位给予补偿。
第十四条各绿地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绿地景观、设施的管理,保持绿地景观清新、整洁、美观,绿化植被长势良好,各类设施、建(构)筑物整洁完好,为游客提供优美、舒适的游览环境。
第十五条绿地内应当设置导游图牌、服务标示牌、告示牌、管理警示牌。各类牌示应当保持整洁完备,符合标示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国家标准。丢失、损坏的应当及时补设或更换。
第十六条非游泳区、非滑冰区、防火区、禁烟区和非晨、晚练区等易发危及人身安全的区域,应当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或告示牌。
第十七条机动车辆不得进入绿地。确需进入绿地的车辆,经绿地管理单位同意后方可进入,必须停放在规定的停放区域。
第十八条绿地养护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遵照园林植物栽植和养护技术规程,提高园林艺术水平;
(二)绿地内死树枯枝应当及时清理,草坪、地被秃斑应及时补植,树木缺株应及时补植;
(三)绿地内的设施应定期维修,确保完好运行;
(四)对古树名木、文物古迹、优秀建筑应当挂牌建档实行重点保护。
第十九条游客应当遵守绿地管理规定,禁止下列行为:
(一)损毁花草树木及设施、设备,践踏草坪;
(二)乱扔果皮、纸屑、烟头、口香糖等废弃物,随地吐痰、便溺;
(三)在绿地设施及树木上涂写、张贴、刻画;
(四)伤害动物、捕猎鸟禽;
(五)擅自烧烤、宿营;
(六)在绿地内摆摊设点;
(七)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
(八)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任何单位及个人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均有权向市、区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举报。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或电话告知举报人。
第二十一条市、区两级财政部门应当将社会公益性城市道路绿地、游园绿地、街旁绿地、风景林地的日常养护费用列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并根据绿地面积的增大而逐年增加养护管理费用。养护经费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四章检查和考核
第二十二条由市、区财政核拨养护经费的绿地,检查和考核采取随机检查、定期检查和年度考核三种方式。
第二十三条随机检查是指不定期对各绿地养护质量情况进行的监督和抽查。随机检查中不符合养护质量要求的绿地,以文字和图像记录,并发出整改通知书;逾期未整改、情节严重的,在全市进行通报。
第二十四条定期检查是指每季度由市园林局组织,各区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对市区绿地养护质量的进行检查考核。考核情况报市城管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予以通报。
第二十五条市区绿地养护管理等级由市园林局根据绿地性质确定,检查和考核依据绿地养护管理等级进行,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第二十六条市区绿地养护管理标准由市园林局另行制定。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市区社会单位管理的绿地参照本规定执行。
篇8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一个人群高度集居的中心,随着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等理念的不断倡导和引入,城市绿化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使城市绿化建设有章可循,城市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也十分重视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当前随着地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绿化建设也进入了“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的快速发展阶段。
根据2002年9月1日建设部颁发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绿地分为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因此绿化建设中所谓“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 可以理解为将公共绿地、生产绿地等“点”,通过道路、河道等防护绿地这“线”连接起来,与单位、居住区等附属绿地这些“面”结合,形成绿色组团,达到营造良好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大多数景观规划师在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都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按上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并得到专家的认可得以通过,但是,在现实的城市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这些理念是否得到真实的体现和保护呢?我们可以通过各类绿地的建设和保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是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亮点,由于在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创建考核中有量化指标,因此一旦规划项目确定以后,建成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经济实力的提升,有些项目即使在城市中心地带,决策者们也舍得投入,尽可能将项目付诸实施。同时由于公共绿地能给附近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享受,随着老百姓民主意识的提高,这种公共绿地的建设和管理也时时受到受惠群众的密切关注和保护,因此从现实情况来看,公共绿地是整个绿地系统中生存力最强的。
生产绿地
从理论上来讲,城市生产绿地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城市绿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事实上由于现在城市绿地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广大农民苗木种植经营的多元化、专业化、规模化,为绿化施工单位追求低成本、高效益提供了条件,使城市生产绿地的经营者,不得不按市场需要进行生产,这样设置的城市生产绿地也偏离了最初规划的本意。
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是连结各类绿地纽带,从景观效果来讲,道路分隔带、行道树,特别是道路两侧5-30米等不同宽度的绿带,营造了绿色走廊的效果,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在现实中,这类绿地的保存也是最为脆弱的。原因有二,其一,这种“绿色走廊”形成的最佳期往往是该路段周围地块尚未开发,处于待价而沽状态,但是随着周边地块的开发利用,这些绿地就会因为施工的影响、出入口的设置、管道的铺设而被开挖得支离破碎;其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当该地段的交通流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分隔带等道路防护绿地又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而被改建成硬质路面,失去了立足之地。
附属绿地
附属绿地主要指单位附属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块,面广量大。这类绿地由于在项目审批验收时受规划控制,虽然在建设质量上因各业主的重视程度不同有高有低,但是在数量上基本能按照所在城区位置的标准现而建。但是在后续的保存管理上经常面临着考验。一、小区内的居民为了节约开支,把自己住宅周围的绿地改成了蔬菜地,特别在一些老小区,这个问题更严重,还有的居民,由于一些乔木经过多年生长,影响了日照采光,经常把这些树木截干甚至砍伐,二、单位附属绿地,特别是民营企业,如果经营效益好,绿地很容易被不断扩大的厂房、停车场等蚕食,如果经营不好,则原有绿地最容易成为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借着“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创建活动的东风,把一个看起来相对完善的绿地系统规划付诸了实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变形,甚至有可能又成为一纸空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经验教训,认为城市绿地规划要有大环境概念
虽然经常用可以听到一些城市绿化的规划者和建设者介绍说要把城市建成“身居闹市而能享林泉之趣”的园林城市、山水城市,靠大量道路、建筑围合成的一小部分绿地,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必竟是很有限的。因此无论是城市规划者还是决策者,首先要有城市大环境的理念,要把城市当作一块大绿地中的景观不处理,充分保护和利用好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耕则耕,特别是水资源的保护,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和用地指标控制的矛盾,属于国家用地指标控制外的水荡、湖泊等自然资源正在快速地被缩小,甚至消失,这不仅造成雨季自然蓄水量减少,容易成涝,而且“水”是江南水乡的灵魂,碧波荡漾的湖面不仅是百姓生活所需,也是水乡最靓的风景,是千百年来大自然根据“适者生存”的法则积淀下来的成果,因此绿地系统规划首先要控制保护各利用好这一天馈的自然资源。
重“点”弱“线”
一般来说,“点”“线”“面”结合是绿地系统规划总的思路,但是通过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规划时要重“点”弱“线”,就是要增加公共绿地的布点,缩小它的服务半径,更好地服务市民,减少道路沿线防护绿地的设置,特别是尚未开发的新城区的道路绿化,减少投入,减少浪费。
强化行业管理
篇9
关键词:城市绿地改建 设计 施工 管护 问题
一、城市绿地改建的概念、背景及目的
城市绿地是指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城市绿地能够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试环境心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增加城市经济效益;有利于城市防灾;净化空气污染。城市绿地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综合性的衰退,从而无法适应和满足现代城市公共生活的要求。对城市绿地改造更新,协调好绿地环境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绿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各大城市都在进行城市绿地的改建,如上海的世博会前,上海共改造了上百个公园与绿地。原有的公园绿地,由于城市的发展,缺少科学的布局、人为破坏、以及树木本身等原因[1],致使许多绿地功能大幅度减退,不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经过多年探索,国内在城市绿地改造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成功的范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本文以铜陵植物园春花园夏景园改造为例,综合规划,设计,施工与后期维护管理相关内容,了解项目实践的整个过程,最终提出对城市绿地改造更新发展有帮助的建议,以期对铜陵地区今后的绿地改造更新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项目简介
铜陵市位于安徽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属于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在全球自然植被分布中,本地属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地带。铜陵植物园位于市区北京东路、铜官大道交叉地带,总面积400多亩,是市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具有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林地。经过近几年的绿地改建,已建成植物园广场、花鸟市场、园内部分园路和景点,及植物园春花园夏景园等专类园区。春花园、夏景园位于北京路到植物园广场入口一侧,占地38000,地形较为复杂,地貌多样,地势东高西低,南北和中间高,地形最大高差近20米。区内土壤为黄棕壤,偏酸性,适合绝大部分植物生长。园区内原有现状植被良好但以杂树林和荒草为主,景观效果不佳。经招标,整个改建项目共投资1500万元,工程于2009年11月28日开工,2010年6月18日竣工并向市民开放,改造后植物园景观生态效益明显,迅速成为周边市民游览活动的极好的场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景观绿地。
三、绿地改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1、城市绿地改建的设计原则
在铜陵植物园的绿地改建中,在设计上从植物园的综合功能要求,游人活动休憩的要求出发,既要保证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又要达到科学、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2]。其设计原则主要为:
1.1低碳经济和节能可持续的思路。可持续和低成本的园林是未来的趋势,作为铜陵植物园的设计,大量采用了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经济环保的理念。
1.2符合植物园的思路。既要考虑植物的生态效益,还要考虑改建设计中必须符合植物园的整体思路,考虑到植物的多样性及符合城市对科普的要求。经过统计,铜陵市植物园春花园夏景园区植物品种近200种,这和普通的广场公园有较大的区别。
1.3满足人们休憩游乐的需要。植物园位于市区的中心地带,周边都是生活区,当初保留这个地块,本身就是为了满足周边市民休憩游乐及科普的需要。因此在设计上考虑了其还有做为市民公园的功能。
1.4符合园林美学原理。植物园的设计中主要采取了自然式植物配置手法组合成错落有致,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观,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叶、花、果实、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为依据来布置植物,创造季相景观。如春花园就以春天里开花的樱花、杜鹃、牡丹等植物为主,夏景园以夏季开花的荷花、莲花、再力花等水生植物为主要景观。
2、施工改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人通过全程参与铜陵植物园的改建施工,认为应重点注意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注意原有树木的保存。绿地改建可以说是绿化建设者给绿地动“手术”,实现绿地生态功能的良性互动,使整个绿地充满活力,保持绿地持续健康的发展。在认真调查,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规划,明确哪些地方应改建,哪些应保留,哪些应通过“整形”加以丰富和美化。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铜陵植物园原有地块上大多是苗圃、林地,其范围内生长着大量的原生态的树木,如枸树、香樟、雪松、青桐、水杉等。这些树木的保留,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使原有树木的生态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在施工中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予以保留。
2.2绿地整理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原有地块的表土具有大量养料和有用的土壤团粒结构,在改造地形时,我们采取了保存原有表土的方法,在之后的地形改造过程中,尽可能就地选择疏松、透气、有营养的腐殖土进行土方回填,创造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2.3施工中非栽植季节树木栽植注意的问题。
在植物园春花园夏景园绿地改造过程中,由于施工周期较长,后期绿化施工时已过了最佳栽植时间,为了保证非绿化季节树木移栽的成活率,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提高了树木成活率。主要措施有:选择强壮苗木;合理及时修剪;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落叶树反季节栽植带土球;浇水、树体喷水次数比正常栽植季节增多;枝叶适当短截;喷洒抑制剂和抗蒸腾剂;浇发根促进剂等。
3、后期管护应注意的问题。
俗语说“三分种植、七分养护”。为使植物园春花园夏景园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我们在后期的管护过程中,根据不同园林树木的生长和要求,采取了全方位的养护管理。
3.1常规养护:包括灌溉排涝、中耕除草、施肥、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3.2.特别养护:包括防风防汛、防寒防冻、防日灼、及时处理衰弱树木、树木倾斜及时扶正加固等内容。
四、城市绿地改建的建议
城市中无论绿地的建设或绿地的改造,都应以建设生态绿地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高标准的绿地建设规划,按照规划严格组织和实施城市绿地建设和改造。
1、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维持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对整个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切实地加以保护、恢复和维持绿地中的原有的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规划,构建生态环境系统,确保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其次还要按照建设生态园林的标准,规划城市园林绿地建设。
2、营造景观多样性
在绿地改建过程中,要实现绿地景观多样性。
⑴设计理念多元化,建设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园林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对现有景观资源的挖掘,加深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理解,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地设计方案。
⑵保护和利用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确保园林绿地植物配置多样化和乡土化[3]。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其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并不很强。乡土植物的利用有利于营造城市景观多样性。
⑶节约资源及就地取材。首先是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其次,对水资源的节约。很多绿地改造不顾绿地性质,区位,不考虑水源,水循环、中水利用就一概以水覆之,这是极不符合园林发展的方向的。本次植物园夏景园的水体改造,基本以原有水塘和低洼地稍加整形而成,水源以地下汇水为主。第三,城市绿地建设中人文资源的盲目利用也是不可取的。力行园林素材本土化,园林植物乡土化;力争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增强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城市园林建设品位。在这次改造中原方案中过多的“铜雕塑”、“铜文化符号”最终被取消。
⑷园林绿地改造应“以人为本”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园林绿地是为人服务的,而非仅仅为美化而兴建[4]。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居民提供一种休闲、生活及工作的环境,是防灾遮蔽,是游览还是休息,或是科普教育等,园林绿地建设的目的要明确,并要放到城市绿地系统的大环境中去考虑。人工绿地应尽可能模仿自然景观,自然植被群落及自然环境,并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只有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化,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满足人类社会生态和发展的需求。
五、结语
总之,园林绿地改造对城市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生态型、节约型、功能完善型是未来绿地改造的发展方向,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绿地改造进行设计与施工,要系统考虑局部与整体、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生态效益最大化等原则,要为城市生态安全提供一道有力的屏障。
参考文献:
[1] 张庆费等.国际大都市城市绿化特征分析.中国园林[J].2004.7:76-78.
篇10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87-03
城市绿化是一项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工程,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我国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中的强制性内容之一。搞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响应构建21世纪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不断加快,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培养宏观思维,实现规划思想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的专业素质,是本课程改革探索的目标。
1 课程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里属于必修专业课程。它是城市规划的一个分支学科,根据城市规划学和城市生态学等学科原理,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分布规律和规划方法。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掌握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相关的规划和编制方法,从而帮助学生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认识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
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教学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部分涵括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理论,规划模式、方法与编制方法,城市景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管理等教学重点。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部分内容稍滞后
在2008年之前,国内各大院校城市规划专业采用的城市绿地系统教材较少,主要有北京林业大学杨萘丽主编,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二版),华南农业大学王绍增主编,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绿地规划》(第一版)[1]。教材突出城市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近五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新增加了一系列针对高等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背景的教材。如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李敏著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刘颂等著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教材。此类型教材与之前教材相比较,不侧重讲授具体地块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技法,更强调从宏观上了解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功能并掌握相关编制办法。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城市规划专业目前采用李敏著的教材,其他教材作为教师推荐给学生参考的课程辅助参考书。
虽然教学过程针对城市规划专业背景采用对应的新教材,但因教材编写及出版周期的缘故,教材仍存在部分内容信息滞后的情况。其一是行业中法规条文的更新未能及时反映。如城市绿地分类是课程重点内容,2012年1月1号正式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GB50137-2011)对城乡用地分类做了新调整,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绿地分类也有了较大的变动。但多数教材仅列出2002年出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85-2002),对分类的介绍所占比例过小,缺少对应实例的分析。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专业规划与专项规划层面,市区和市域层面,规划内容侧重点及采用的分类标准均有所不同。教材介绍编制内容时缺乏对这部分内容的说明。目前国内对绿地系统的评价指标除了以往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外,还有《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等,但教材对绿地规划指标体系与规划内容的介绍不够全面,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在学生概念上的混淆。其二是侧重阐述以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经典范例和规划思想,但对国内外新的规划思想、动态趋势、技术成就和规划实例的介绍较少。
2.2 规划实践环节薄弱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整个教学课时适宜掌握在60课时。在介绍基本原理和规划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结合相关的规划范例和实际操作实践,掌握基本理论和规划编制技能。因课程与城市规划原理存在知识的交叉与渗透,要求学生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相关理论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许多知识点也是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知识。据此,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分别在大二两学期开设城市规划原理等基础课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前一年开设,为学生打下理论基础,知识点构成系统衔接。但因学校调整教学方案,现有课时压缩至48课时,加上课程作业工作量大,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环节始终比较薄弱。规划编制不同于设计课程,设计课可以采用师生面对面交流改图的形式分析设计技巧和表现技能,而规划课则倾向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现状问题调研分析,培养形成宏观的整体性思维模式。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结合实践是该课程改革的重点。
2.3 学生重视不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经过前三年的基础学习,已经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但作为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综合性强,与建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学科,与水、路、桥等工程以及历史、艺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广。虽然大二上下学期开设了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初步、观赏植物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但作为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进入三年级接触的第一门规划专业课程,不少学生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仍存在误区,认为课程适用面较窄,以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可能不需要或很少运用到该方面的知识。加上课程设置仅有48课时,教学过程中存在学时少而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处于被动状况,学习积极性不高。
3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 调整教学内容
笔者在教改中首先调整规划与设计的教学比例。针对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课程教学重点是讲授城市各类绿地的特点,如何确定其在城市用地中的位置、面积和布局以及规划要点等;不再具体讲授如何进行该绿地详细设计,避免与其他专业课的重复。
其次,针对教材部分内容信息滞后的情况,笔者重点增加针对法规条文、规划内容与指标、前沿动态与发展这三个专题教学内容的信息扩充,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城市绿地分类的学习,在向学生讲解现行执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基础上,剖析市区、市域、区域等不同层面的分类标准。同时通过对国标与行标、地标的对比,国内绿地分类与国外绿地分类采用横纵向对比教学,使得学生对绿地范畴有了一定深度的认识。同时结合规划文本,解读不同规划层面的编制内容侧重点。通过不同时期的规划实例,让学生了解规划理论的发展及行业在绿地系统规划上的探索。针对一些实施的规划项目或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如现在国内普遍关注并大力推行的城市绿道网规划等,笔者结合自身参与的实践项目,对规划要点和流程进行详细剖析,让学生直观看到规划内容如何反映在图纸上,引导他们思考解决在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内容等理论十分抽象,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通过实例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理论内容。如结合规划范例学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就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有效避免照本宣科。笔者通过选择两到三个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文本和图则,横向对比分析各章节编制的要点、编制存在不足,学生普遍反映更容易理解。
3.2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讲授,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抽象讲解与实例介绍相结合,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相结合的方法[2]。
1)布置课后思考,培养文献综述能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的理论基础十分广泛,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知识,这些理论的学习不可能全部由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由于课时有限,部分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和阅读。在教改过程中,笔者在课程开始便提供给学生一份专业学习书目和相关关注的网站。每专题学习完后通过布置对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参考资料,讨论一个专项题目并整理形成文字。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更有效锻炼了资料整理和写作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嵌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嵌模式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在理论教学中结合课程设计和期中分类调研这两大实践环节。
课程设计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规划理论若不能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往往属于死记硬背类型,知识仅仅用来应付考试。但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环节,枯燥的规划原理可以综合运用起来。本校该课程的课程实习课时安排为一周,规划课程采用一周突击完成作业并不切合实际。因此,教改过程中申请课程实习采用分散形式,将一周课时分散穿插在整个学期12周的教学活动中。每阶段先集中讲授专题性的规划原理和要点,安排对应的规划内容让学生在两周内完成对应的阶段成果(包括对应的文本和图则),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由教师点评和开展课堂讨论。
规划方案必须建立在对现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在选择规划对象时,考虑本校的校园面积(7000多亩)、人口规模适中,规划资料齐全,因此,该课程设计以本校为规划对象,学生可以深入进行实地踏察。每班分成几个规划小组,教师给学生提供基础资料,跟学生讨论和制定技术路线。规划内容分阶段进行,从讨论制订校园绿地分类标准开始,完成外业现状调研,内业的指标和空间布局分析,进而逐步完成编制工作。针对校园绿地分类,可以采用小组分类调研或分区调研,规划编制合作完成,共同讨论形成规划成果。
通过教学改革的调整,该课的课程设计在时间安排上实践时间不会过于紧凑,学生针对性地消化知识点,形成课前调研讨论、课上论证、课后修改的良性循环。通过对知识点的反刍,加深理解。而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又锻炼了团队合作,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除了课程设计,期中调研也是主要实践形式。配合课程进度,期中调研主要是针对绿地分类认知。在讲授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后,通过学生走出去的方式,在对绿地的认知调研中建立起对城市中绿地的分类、形式及特色的了解。在教改过程中,采用分组形式,针对目前的五大类绿地分类分为5个小组,每小组侧重调研一大类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同时调研范围尽量覆盖市区。引导学生调研时重点观察该类型绿地在城市中的位置、规划定位、规划设计特色等。分类认知成果选派小组代表进行汇报。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学习观察,同时形成对当前城市绿化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
3)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互动性。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和集图文声像为一体,能生动而全面地传递知识信息,信息量大,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效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突破教学里的难点,更加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介绍国家园林城市时,放映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短片和申报短片等视频,让学生更直观掌握其创建要求和工作内容。如讲授绿地系统空间布局模式时,运用谷歌地球软件定位各个城市的卫星图像,让学生对城市空间布局特点一目了然。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内容,使抽象枯燥的规划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提高了教学质量。
3.3 完善考核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能力,教学考核同样应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3]。期末总评成绩中闭卷考试的笔试成绩占50分,平时成绩占50分,包括城市绿地分类调研与汇报、课后文献综述与专题报告、课堂问题讨论等内容。课程设计单独计算学分。通过完善考核体系,保证综合成绩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教学成果,避免学生平时不来听课、期末搞突击的弊端。学生在课上课下的学习成果均反映在总评成绩中,保证整个学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教学过程中反馈的情况尝试教学改革,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考核制度,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其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要求,培养适应时展、社会需求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勇锋,和太平.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