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7-16 09:0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管理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管理的价值

篇1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现代公共管理;价值根源

“大政府”治理模式曾经是世界上主流的公共管理模式,但是从20世纪下半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反国家主义观点的流行,“大政府”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失灵,其必然导致的官僚制政府体系纷纷成为全社会普通民众、社会精英、政治家、学者的共同批判目标。由此,公共行政改革浪潮得以展开,并且呈现出了由浅到深、由狭到广的加速度推进态势,并且由此推广成为一场持续性的全球制度创新活动。

但是,由于新的公共管理制度诞生不久、社会欠缺相应的理论和经验,导致一些问题随着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浮现在人们眼前,其矛盾和不足之处也日益凸显。由此,如何真正发挥公共管理的效果、目的,如何体现其内在的根本价值都成为了目前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决定了公共管理制度所起到的最终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共管理制度最终的走向。

一、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概述

新公共管理运动发源于西方国家,其本质上是公共行政改革的一次实践活动。目前,其指导思想大多为实干家自身实践而形成的,即其自身的构思、实验和推广,此外还有对于原有的“大政府”管理模式的批判和借鉴。这就导致了当前世界各国进行公共管理制度改革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的价值观念和改革模式,从而产生了当前的混乱局面。

许多学者都对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内容和基本制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观点,目前学界的普遍看法是,管理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是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和本质内容,其重点在于:管理高于政策、以对绩效和效率的评估作为评价标准、划分公共官僚体制结构、将准市场化和签约外包工程作为促进竞争的主要方式;消减政府开支成本等各项内容。

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从“共识”的角度需要自身的要旨,即:将行政结果是否实现和管理者是否履行自身责任作为根本评价目标;通过摒弃原有的传统官僚制度来实现政府自身的组织和人事管理运行的灵活及效率提升;组织和人事目的明确化、制定相关绩效指标,方便测定和评估任务;政府将公共服务的购买者和提供者进行分割,以此来接受市场的检验;尽量以民营化和市场来调节社会事务,以此来削减政府的权力。

二、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核心

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核心不仅是其自身价值的最终体现,而且通过对现代公共管理本质核心的了解可以对于研究当前公共管理的主要价值规范起到指导作用。

(一)公共性。作为现代公共管理的首要规范性取向,“公共性”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实现民主价值的基础,更是对于政府活动性质和基本价值进行分析的基本工具,而其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政府对于长远活动的长期目标,以及政府公务人员的个人职业道德。

可以说,“公共性”的制度性界定是以制度术语作为公共行政的理解,将各级政府、政府内的各级机构作为表现,保障公共利益能被社会最广泛的成员享有。总而言之,所谓的“公共性”现代管理,其根本目标便是公共利益和民主参与价值。

(二)合法性。公共过程和公共价值制约着公共管理,目标也受着社会认同、价值观及统一性和法律原则保持一致,也就是合法性要求。具体而言,公共管理的合法性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正当性,这种以保障社会正义为目标的要求对于政府这一公权力而言,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具体而言便是实现效率与公平、权力与责任之间最大程度的平等关系;其次是要具有可理解的目标,这想要求的本质来源是公民对于公权力的信任和依赖,也就是在公民现实情况下确立的公共管理目标,主要形式便是民主政治的相关结构和程序。

(三)效率。没有效率,真正的公共管理便无从谈起,所以,为了能够像公众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更多的公共物品,必须总是公共管理的效率问题。但是,对于效率的重视也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公平的丧失,这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加以解决和平衡。

三、新公共管理应当具有的重要特征

在对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反省中,现代公共管理的特征已经日益浮现,可以说,这些内容正是我们今后进行公共管理改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一)新公共服务。这一点的理念便是在人民的前提之下,将服务公共利益作为基本职能,作为主体的政府必须树立服务公共利益的观点,而不是管理整个社会的具体事务。

(二)参与式国家。这是现实中的一种制度,其根本价值便是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范围,体现其价值的优先性,一般而言,参与式国家应当具有监督、授权、对话、选择四项内容。

(三)行政文化伦理化。民主本质是公共管理的特点,也是区别于以往行政学最为主要的特点,将行政文化进行伦理化对于当前社会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不仅是对于行政文化而言是一种规范性制度,也是公共管理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结语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障碍和问题,这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当以客观、科学的眼光对其加以分析和研究,建立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以期能够促进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健荣,杨占营.新公共管理批判及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2] 蒙哥马利・范瓦特,周菲.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1).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新公共管理;价值取向;双重影响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27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1

0 引 言

公共管理主要是指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相关政府和公共组织,比如:学校机构,其是一种追求增进效益与公共利益公平分配的调控活动。近年来,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新公共管理将原来的效率优先转变成绩效优先,将经济学理论和私营模式作为基础,关注管理者的管理结果和管理责任,从而实现政府政策实施价值取向的“3E”目标。而信息化对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广泛的影响,使社会基础也在发生变化,那么对新公共管理有所影响也是必然的。

1 信息化对新公共管理价值取向产生的积极影响

1.1 效率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新公共管理在效率方面的价值取向逐渐从原来的效率优先转变成绩效优先。政府和企业不以追求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来提供最多的社会服务和公共产品为导向,而是以更多的关注社会大众的满意程度和需求为导向。所以,新公共管理在效率方面的价值取向不是重复传统的管理模式,而是在信息时代寻求新的发展。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主要就是通过引入私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和管理经验,来实现效率的优化。政府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向私营企业学习和借鉴,在管理方面引入质量管理、预测系统、分析技术及绩效评估等。费耶认为效率取向就是以效率为驱动的管理模式,鼓励公共部门引进和尝试私营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认为不管是私营企业还是公共部门都应该将效率作为管理的核心。

1.2 公共方面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人们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越来越明显,政府能力的单薄无法有效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所以需要借助广泛的社会的力量,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新公共管理的公共价值取向。因为公众是信息化的中心,所以政府中的各种信息也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公众全面、清晰的了解,电子政府的建立就是要通过网络的优势来提高信息的流通速度,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实现政府部门在“行政”和“政治”方面的二元互动,使公共价值取向能够得到强化,真正有效的落实公共价值。一方面,信息化社会具有管理经验、筛选和加工信息资源、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影响政务官或代议机构的决策,这是“行政”和“政治”二者之间互动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从主体角色变化方面来看,大众传媒的广泛渗透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为议员进入行政部门创设了良好的机遇。

总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未来公共行政的政治色彩不仅不会消退,而是更加的浓厚,和文职人员之间也不会明显的分化而是会彼此逐渐的渗透和融合。总的来说,应关注高级文职人员的敏感性、公众向应力、政治责任心等方面的发展,不断强化新公共管理在各方面的价值取向。

2 信息化对新公共管理价值取向产生的负面影响

2.1 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公共管理技术决定论,使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离。过于关注技术和科技的重要作用,很容易形成技术决定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不仅给新公共管理带来了管理思想、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变革,同时也要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坚决抵制技术决定论的产生。这是发挥信息化影响时需要重点警惕的。

2.2 影响社会发展的独立性

信息化时代国家和市民社会逐渐发展融合,在给人们的发展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从信息化发展角度分析,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方面,强调个性化和个人主义,让公众涌现出更多的活力,提高公共管理广泛的参与度,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够强化政府介入文化、经济等发展领域的能力。虽然信息化可以帮助政府强化行政权力,提升其职能行使的效率和专业性,但同时也会强化政府介入社会的能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的独立性,限制了公众的自由和隐私,不利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社会价值观的取向受到挑战

信息化的发展使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新公共管理维持价值的取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的渗透,导致意识形态的异质化和同质化现象并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新公共管理工作的难度。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代替了原有的意识形态的功能,而且使传统的舆论宣传、新闻媒体等渠道失去了主导地位,要想在社会和公共管理中确定意识、公共以及责任等价值取向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3 结 语

信息化的发展和公共管理的不断变革,为政府带来了双重的发展压力。因此,政府要正确认识新公共管理在各方面的价值取向,以及新公共管理c信息化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在推动社会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并关注人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还要不断推动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消除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知识经济的长期增长优势,为我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3

引言

1844年和1845年,美国纽约州议会两次通过法案决定把纽约州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归人纽约州立大学管理。据此,纽约州立公共图书馆隶属于纽约州教育部门(当时纽约州立大学既是一所大学,又是州的教育主管部门),由此开创了公共图书馆置于公立教育部门管理的先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人们大都认为公共图书馆应被视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于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的李小缘先生就认为“图书馆即教育”,他说,美国教育家一向称公共图书馆为平民大学,多数美国人也把图书馆看成是社会教育机构。麦维尔・杜威担任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秘书职务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利用兼任纽约州立图书馆馆长之职的有利条件,极力宣扬“图书馆是平民大学”的理念,进一步巩固了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也许是受美国影响,“二战”后的日本也一直把公共图书馆视作公立教育的组成部分,如日本的图书馆法律体系是以《教育基本法》为母法的,《教育基本法》将教育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政治教育、宗教教育四大类,其中实施社会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是“设置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等设施”,《社会教育法》第9条更是明确规定图书馆是“社会教育机构”。我国在民国时期,也曾把公共图书馆事务归人教育部管理。

然而,自“二战”结束后,把公共图书馆归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来管理的制度安排开始出现,这种制度安排主要从大多数欧洲国家兴起。自1953年苏联成立文化部、1959年法国成立文化部,把公共图书馆事务划归文化部管理以后,开始了公共图书馆的隶属关系逐渐从“教育”转向“文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起,大部分西方国家纷纷成立文化部,如1990年成立的挪威文化事务部、1991年成立的新西兰文化事务部、1992年成立的英国国家遗产部(1997年改名为文化新闻体育部)、1993年成立的加拿大国家遗产部和爱尔兰的艺术文化部等,并把公共图书馆事务归入文化部管理(唯一的例外是美国,美国至今未设立文化部)。解放后的我国,也一直把公共图书馆事务归人文化部管理。

在制度安排上,公共图书馆应归人教育部门管理还是文化部门管理,至今人们的认识仍有分歧。不过,无论是西方国家(除美国),还是我国,既然都把公共图书馆事务划归文化部门管理,那么,国家的文化管理体制必然对公共图书馆治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谈论公共图书馆治理问题不能不联系国家的文化管理体制的变革现实。遗憾的是,目前国内业界谈论公共图书馆治理问题时,并没有紧密联系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向,难免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鉴于此,本文考察西方国家文化管理体制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治理特点,以期对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治理改革有所启发。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影响关系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分析两个关联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问题,用这一方法集中分析西方国家文化管理体制安排对公共图书馆治理所产生的影响。经过分析发现,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治理之所以形成现在的制度安排,确实受到西方国家现行文化管理体制的制约与影响。为了具体描述这种制约与影响,本文首先分析西方国家文化管理的特点,然后再分析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治理的特点。

2 西方国家文化管理的特点

在西方国家,由于各国历史传统和政治组织结构的不同,并不存在统一或一致的文化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完全一致的文化管理模式,几乎有多少个国家就有多少种文化管理模式。但是,就是在这种多样化管理模式的表象背后,也能梳理出一些共相性的特点。

2.1

分权管理――政策、决策、执行相分离

在文化管理的权力配置上,西方国家普遍采取政策、决策、执行3个环节相分离的分权模式,即政府部门(如文化部)负责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政府组建的机构(Agencies,一般叫理事会)负责决策事务,这一机构一般叫“××委员会”或“××理事会”;各类文化活动主体(即具体的文化服务机构)负责执行理事会的决策。其中,理事会是文化行政部门的议事咨询机构,是具有半独立自的公法行政主体(准行政机构),一般依据议会的专门立法而组建。它的职权包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规模和提供方式具有选择决定权;对文化拨款(基金)具有审批、分配、监督使用权;对文化活动主体的负责人(执行主管)具有选拔、任命及辞退权;对文化活动主体具有分派工作权和评价、奖惩权等。在西方国家语境中,“文化管理”(cultural management)由早期的“艺术管理”(art admin―istrafion)演变而来,所以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理事会组织在名称上仍然沿用“艺术理事会”字样。1946年成立的英国大不列颠艺术理事会(The Arts Council ofGreat Britain)于1994年改组为英格兰艺术理事会,开创了西方国家艺术管理理事会制。此后,其他西方国家纷纷仿效英国建立管理本国文化事务的艺术理事会,随着文化活动类型的迅速多样化,个别文化部门使用独立的理事会名称,如图书馆理事会(也叫图书馆委员会)。组建理事会来管理文化事务,并使其承担决策者责任是文化事务分权管理的根本标志。在这种分权管理体制下,政府、理事会和各文化活动主体之间各司其责、互相制衡、统一连动,如图1所示:

2.2

间接管理――分级管理和“一臂间距”原则

西方国家文化事务的分级管理,主要体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分享。作为联邦制国家的美国在这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即联邦政府一般不直接干涉地方政府的文化事务,而是以项目资助的方式对地方文化事务进行资助。英国除设有国家层面的英格兰艺术理事会(由原“大不列颠艺术理事会”改组成立)之外,还设立有地区级的北爱尔兰艺术理事会、苏格兰艺术理事会和威尔士艺术理事会,在英格兰地区则设有9个分支机构(直接归英格兰艺术理事会管理)。英国文化新闻体育部和英格兰艺术理事会对其他三个地区的文化事务不进行统一的、直接的管制,而是通过三个地区的文化部长和艺术理事会进行间接的协调管理。即使是具有中央集权传统的法国,也逐渐重视对文化事务的分权管理,尤其是1982年颁布《市镇、省、大区权力和自由法案》之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在文化事务管理方面达成了协调机制。2000―2002年任职的法国文化部部长Catherine Tasca称,她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在法国培养和确保有创造性的文化,需要文化部建立与地方权力机构的文化合作,通过文化教育,文化遗产可以更容易被大众理解,从而达到丰富个人生活体验的目的,由于巴黎和地方的文化发展都是缺一不可的,因此这两方面的主要研究机构都应该得到支持。

一些西方国家对文化事务的间接管理还体现在文

化经费资助的“一臂间距”(Arm’s Length)原则上。所谓“一臂间距”原则,就是国家把资助文化的资金不直接拨付给文化活动主体,而是把资金的申报、审批和分配权交给相应的第三方组织或专门的基金会组织的资助原则。由于第三方组织或基金会的成员往往由中立人士组成,所以该组织虽然接受政府委托,但却独立履行职能,从而尽可能使文化发展保持自身连续性,避免过多受到政府行政干预或受到各种党派纷争对拨款政策的不良影响,保证文化经费由最有资格的人进行客观公正地分配。这种保持“一臂间距”的文化资助原则得到了发达国家的广泛接受,“国际艺术理事会和文化机构联盟”(IFACCA)的文件指出,目前在世界各地,无论穷国还是富国,也不论英语国家还是非英语国家,都普遍采用“一臂问距”原则。这项制度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相关的国际会议举办了多次。在西方国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奥地利、比利时、芬兰、瑞典、瑞士等国均采用这一文化资金分配原则。

2.3

绩效管理――以结果为导向

对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图书馆服务),实施绩效管理是新公共管理(NPM)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绩效管理强调“3E”目标的实现:效益(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用(effectiveness),后来有的学者认为还应考虑另一个“E”:公平(equitv)。绩效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注重公众的满意程度而非按部就班地遵守规则;从公共治理的角度说,要求绩效评价的重点从“投入”(input)和“产出”(output)转向“结果”(outcome)。区分产出和结果这两个概念,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特点,“产出”是指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结果”是指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对接受者产生的实际影响。如何衡量文化产品或服务的结果呢?对此可从富兰克斯・马塔拉索提出的文化发展指标体系中窥见一斑,如表1所示:

3 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治理的特点

在上述文化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下,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治理也形成了相应的特点,本文仅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供给、管理主体设置、经费投入、治理评价四个方面予以概括。

3.1

服务供给一全面覆盖,普遍均等

由于西方国家普遍重视社会的文化公平和公民文化权利保障理念(这一点在上文中没有专门称其为西方文化管理的特点,但从西方国家的文化繁荣程度和文化设施普及率上即可证明这一特点的实际存在),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治理普遍追求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服务目标。这一点可从图书馆服务半径、图书馆系统数量及其服务人口数等数据中得到证明。

英国文化新闻体育部于2001年颁布、2007年修订的《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把全英国分为5种区域类型,并分别规定了这5种区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从中可窥略其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覆盖程度,如表

从图书馆系统数量及其服务人口数来看,英国目前有208个公共图书馆系统(总分馆体系),每个系统的平均图书馆数量为22个,平均服务人口为29万,全国共有4 574个公共图书馆(包括流动点),平均1.4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或其服务点。挪威目前有公共图书馆系统454个,每个系统的平均图书馆数量为1.9个,每个系统平均服务人口为1万人,全国共有865个公共图书馆,平均1.8万人拥有1个图书馆。美国目前有公共图书馆系统9 207个,每个系统平均图书馆数量为1.9个,59,3%的系统服务人口不足1万人,35.1%的系统服务人口在1―10万人之间,只有5,5%的系统服务人口在10万人以上。美国的许多州都有法律规定,每2英里必须建一个图书馆,每一万人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这个数字是中国的46倍)。在法国,仅巴黎市就有80多家图书馆;人口在1--5万的市镇中,91%设有图书馆;为了解决人口在l万人以下的乡镇和农村居民的借书难问题,法国政府专门成立了省外借中心图书馆,覆盖全国97.75%的村镇,平均1 500名乡村居民便有一个图书馆服务点或借阅点。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一些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覆盖范围之广与普遍均等服务程度。

3.2

管理主体――普遍的理事会制

公共图书馆治理中的管理主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负责图书馆管理事务的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图书馆运行和发展的决策及其监督实施事务。西方国家的文化管理体制普遍遵循政策、决策、执行相分离的分权原则,其中的决策环节普遍采用理事会制。受此影响,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治理中管理主体的设置也普遍采用理事会制。在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中,管理主体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政府官员,而是一种脱离政府直接控制的准政府组织――图书馆理事会。在国家层面,1970年尼克松总统签署建立“全国图书馆学信息科学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0n Libraries andInformation Sciences,NCLIS),NCLIS实际上就是国家层面的图书馆理事会。NCLIS的成员有16名,其中有2名(国会图书馆馆长1名,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研究所(IMLS)院长1名)是当然委员,但他们没有投票权;另外14人由参议院推荐和批准,由总统任命,任期5年。现有的委员中有律师、退休的图书馆馆长、房地产经纪人、杂志编辑、演员、历史学家等。NCLIS的性质是一个决策咨询机构,而不是行政管理机构,作为美国联邦政府的独立机构,其职责主要包括:①为美国人民发现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②将这些需求转变成国家的政策建议,以满足美国人民对于图=降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③向总统、国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有关国家政策实施的咨询。美国的州、县、市、镇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大都设立有相应的图书馆理事会,其职权主要包括:确定所辖图书馆的工作目标(任务)权,馆长的任命权,经费的划拨与使用监督权,组织图书馆管理绩效的评估权等。如美国依利诺依州的《服务公众:依利诺依州公共图书馆标准》中规定:图书馆由一个理事会管理;理事会任命一名取得资格认证的人做图书馆管理者;理事会拥有控制图书馆所有财产以及对图书馆募集来或是受捐赠获取的资金合理支出的专权;图书馆管理者每个月都要向理事会呈交一份关于图书馆运行的书面报告等。在英国,根据英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法案》,公共图书馆事务的管理由英国国家文化新闻体育部部长负责,其职责是“监督和促进英国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不断完善,并保证由此法而形成的(地方)图书馆理事会监督当地图书馆功能的妥善实施”,在这句话中点明了政府通过地方的图书馆理事会来间接管理图书馆事务。在国家层面,2000年成立了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委员会(MLA),取代了之前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委员会

(MGC)及图书馆与信息委员会(LIC),专门负责制定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国家宏观战略规划。MLA实际上就是国家层面的图书馆理事会。

3.3 经费投入――地方政府负责日常性经费,中央政府以项目经费予以支持

在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往往被法律指定为发展公共文化事务的主要责任主体,因此公共文化团体或机构的日常性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公共资金拨付,而中央政府则以项目经费的方式予以支持。无论是地方政府的拨款,还是中央政府的项目经费拨付,均按照“一臂间距”原则,首先划拨到指定的第三方组织或专门的基金会,由其进行分配。受此影响,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的日常性经费也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拨款,中央政府则以项目经费方式予以支持,其款项也是由指定的第三方组织或基金会拨付,由各地区图书馆理事会进行分配和监督使用。

如在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经费中,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投入分别占78%、13%和1%(在美国,州政府不属于地方政府,所以其对地方图书馆的投入也主要以项目经费方式投入),其他经费(如捐赠、罚款、有偿服务的收入)占9%(合计大于100%是因四舍五入处理的缘故)。美国联邦政府对文化项目的投入主要通过三个机构(体现“一臂间距”原则)来拨款: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国家博物馆图书馆研究所,其中的国家博物馆图书馆研究所(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IMLS)专门负责对博物馆、图书馆的项目资助。1997--2004年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IMLS拨付的图书馆建设6大项目资金及其数额,如表3所示:

在英国,地方政府的文化投入通过4个地区性艺术理事会拨付,中央政府的项目经费则统一通过英格兰艺术理事会进行拨付;法国中央政府的图书馆项目经费通过国家文化部拨付(法国尚未建立有英、美等国那样的图书馆理事会)。

3.4 治理评价――结果为本

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新公共管理理论以来,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明显从重投入向重结果转型。如美国国会为此专门通过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1993),规定政府公共服务支出项目的评价从“规则为本”向“结果为本”转变。受公共服务重结果取向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治理评价活动开始显现出向“结果为本”方向转变的迹象。如在图书馆评估活动中,西方国家图书馆界开始呼吁逐渐从“绩效评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向“成效评估”(outcomes evaluation)转变。所谓图书馆成效评估,就是以图书馆用户为中心来评估图书馆项目或服务的一种方法,其核心目标是衡量图书馆项目或服务对用户的实际影响结果,即图书馆通过跟踪调查其项目或服务的结果对用户的影响来评估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英国的文化新闻体育部于2008年最新修订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更是体现了以“结果为本”的价值取向,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看出,《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共有lO个测评指标,其中测评“为读者提供方便服务的程度”的指标有5个(指标1一指标5),测评“图书馆被利用程度”的指标有1个(指标6),测评“读者满意度评价”的指标有2个(指标7和指标8),测评“馆藏资源保障程度”的指标有2个(指标9和指标10)。从这10个测评指标及其内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其“用户为中心”和“结果为本”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后,一些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界开始试探性地引入LibQUAL+(sERVQUAL的修改版)质量评价方法,这一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用户的意见是判断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唯一可靠依据;服务质量表现为用户感知的服务水平与其期待水平之间的差距;服务质量包含若干不同方面,而且每个方面可以通过若干相互关联的陈述项(评价指标)来测度。可见,更体现以结果为重心的评价取向。

4 结语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文化管理体制的特点可以归结为:间接管理为主,自由、开放为旨趣,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为手段。即政府重视文化繁荣与发展,但考虑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贵在自由选择和创新的特点,一般不直接干预地方的文化事务和个人的文化活动,而是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来达到繁荣和发展文化的目的。受此影响,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治理也表现出了相应的特点,如:把公共图书馆服务视为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之一,追求覆盖全社会和普遍均等的目标;在管理方式上,如同间接管理其他文化事务一样,对公共图书馆的治理也以普遍实施理事会制来体现“政策、决策、执行相分离”的间接管理原则;在经费支持上,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中央政府的项目经费资助为补充,且都以“一臂间距”和法定程序运作,程序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在治理评价上,越来越注重“以用户为中心”和“结果为本”的理念等。由于国情不同,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治理的上述特点,不可能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中“照搬”或硬性“嫁接”,但对正在深化中的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改革至少具有如下启示:

公共图书馆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之一,必须遵循“覆盖全社会和普遍均等”的原则。对我国来说,把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城市边缘人群、农村人群辐射并向社会各类弱势人群倾斜是公共图书馆治理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

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上,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图书馆理事会制(或者叫图书馆委员会制),因为理事会制被普遍认为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能力的有效管理模式。图书馆理事会制不仅能适应“治理”(而不是“统治”)的要求,而且还有助于形成“政策、决策、执行相分离”的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作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的深圳市,目前正在公共图书馆在内的事业单位中试行理事会制(2007年启动),不管这一“试行”能否成功,都可视为是一次必要尝试。

篇4

职业学校与所在社区高度融合,使职业学校所在社区成为具有地标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学区”已成为一种趋势明确我国职业学校当前应该关注的公众对象是公共关系活动操作的第一步。职业学校公众对象是指与职业学校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人群。除了积极做好对政府、企业、教职工和学生的公共关系之外,对社区的职业教育公共关系也不可忽视,甚至应该重新审视和更加重视,因为学校社区化与社区学校化正在成为当前我国学校发展和社区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也是我国教育社会关系发展的一种新动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更是如此。学校社区化是指学校向社区开放,将学校教育的触角深入社区。社区学校化是指整合社区资源(尤其是学校资源),使学校、社区活动相互交流、开放,形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其中的成员,不论老人、妇女或儿童,都能在学校或社区中,享受各项资源获得学习、成长;透过彼此互动、共同分享,而有共同情感、凝聚社区共识,因此能自发自主参与社区事务,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素质,促进社区发展。对社区的公共关系是职业学校争取最近空间资源的重要工作。通过参与社区整体发展布局和开展社区服务等形式,职业学校与所在社区高度融合,使职业学校所在社区成为具有地标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学区”已经成为职业学校领导者的前沿课题,也必将成为职业教育的实践热潮。

职业学校公共关系的五条管理策略

(一)将公共关系与政策研究结合起来,主动引领职业学校公共关系发展如果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能经常“提前半步”或者“正确地创新”,那么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学者、用人单位无疑会对其“另眼相看”,因为实际上这种职业学校充当了“稳健探路者”和“主力引领者”的角色。而要想长期“正确地创新”则必须建立在扎实科学的政策研究基础上。这种政策研究的重点是准确把握政府在教育公平和效率方面的改革诉求,以及对产业技能需求和人才规格变化的早期准确识别。从整体观点出发,这其实也是一种公共关系。在这种政策研究指导下的职业学校发展其实是在进行一种最高层次的公共关系活动,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类公共关系活动。

(二)重视学校发展规划制订过程中公共关系效应的发挥学校发展规划既是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来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综合性方案的系统过程,也是一次整合推广学校公共关系的良好机会和广阔平台。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是发展职业学校内外部公共关系与实施目标管理的有效结合点。明确的宗旨和发展目标对于职业学校管理而言至关重要,而通过科学的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则可以促进这个问题的解决。同时,科学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也可以成为学校开展内外部公共关系活动、提炼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建设和形成学校文化的良好契机。除此之外,结合时展,对校训进行再凝练可以成为职业学校一项有意义的公共关系活动。

(三)检测职业学校形象的专案应该定期来做并将结果形成学校发展规划与战略制定的数据支撑定期进行职业学校形象检测专案是有价值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项工作居于公共流程(菲利普•科特勒,凯伦F.A.福克斯,2005)的第二步(如图1所示),目的在于系统了解相关公众对于学校的形象和态度的看法,了解的结果可以作为与学校对自身的认识做比较的基础。全面准确把握环境的变化是公共关系的重要职责之一。这种专门的公共关系活动可以定期来做,比如2~3年,或者在特定时期,比如五年学校发展规划制订之前。成立临时公共关系工作小组是进行这项工作的组织保障。这项工作要由学校主要领导来负责组织,校办、政策研究室、督导室、学生科、招生就业办是主要的小组成员。这些成员接触的公众群体范围相对来说比较适宜做这项工作。

(四)树立全员公共关系意识并严密设计制度加以保障目前并非所有职业学校都有必要和有条件设立独立的公共关系部门或配备一定规模的公共关系专员,但树立全员公共关系意识、加强学校全员形象监督检查、重点提高涉外部门人员公关能力还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员公关就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或者说全员公关必须借助高水平的管理体系才能成就并持续。全员公共关系意识的树立一要靠引入初期的培训和中后期的宣传,二要靠设计严密的制度措施来保障,比如有专门的副校长或校长助理承担学校公共关系主管职能,再比如推出有力的奖惩措施。只有这样,学校全员公共关系意识才能长期落到实处,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篇5

[关键词] 管理价值观;共赢共享;历史;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9-0045-03

[作者简介] 饶颖明,江西省教育厅中招办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管理学;(江西 南昌 330046)

廖 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管理。(北京 100083)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与区域经济竞争白热化,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激烈而残酷的市场争夺。作为引导和调节竞争和合作方向的企业管理价值观也处在深刻剧变当中。企业的竞争,滋生了价值冲突和不择手段,造成了社会秩序混乱,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企业管理如何在股东、客户、员工、合作者、社会各方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成了21世纪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崛起的环境中,在解决价值冲突、调节不同主体利益的实践中,隐隐约约催生出与新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更加符合时性、更能体现人与人的相互关爱和全面人本关怀的共赢共享的企业管理价值观。

一、什么是共赢共享的管理价值观

管理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管理的意义、管理所追求目标的总的评价和总看法,是人们对管理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判断。凡是认为最有意义、最值得追求的目标,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反之,就是最无价值的东西。

企业管理价值观首先必须明确区分企业的“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终极价值观”是对企业发展的理想目标和终极状态的描述。而“工具价值观”则是企业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方法、途径或手段。我们常常十分关心利润、效率、公平等企业管理的工具价值,忽视了管理作为追求人类幸福的远大理想价值。

马克思告诉我们,人们的现实地位和利益规定了人们的价值观。这里的利益不仅是物质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围绕着利益旋转的,只有深入到利益关系和利益观,才能真正理解人们在管理价值观上的差别和对立问题。所以企业管理价值观的核心是如何处理股东、客户、员工、合作者、社会各方利益。也就是说价值的主体怎样把握自己的地位、利益、使命、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等,是管理价值观的实质和核心。

因此,共赢共享的管理价值观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股东与管理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利益分享机制,达到你赢我赢大家赢,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增进人类共享幸福。

二、共赢共享的管理价值观的历史追溯

管理作为探求做人做事的学问,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做事,即提高工作绩效,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做人,即搞好多边关系。应该说在做事提高工作绩效方面管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利用人们牟利的动机和赚钱的机制,使社会财富极大涌流。在财富高度集中、一些人暴富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另一些人破产倒闭,被挤到社会边缘,贫困得无立锥之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矛盾日益加剧。因此,如何处理扭曲的社会现象,矫正只关心利润、效率等企业管理的工具价值的短视,剔除单赢和只顾一方价值实现的罪恶与弊端,是管理研究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共赢共享的管理价值观的首倡者当属美国管理学家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实质就在于:工人和管理人员双方实行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一方面是工人和管理人员对待各自职责的态度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劳资双方相互态度的改变:从对立、斗争到合作、和平,因为只有合作才能互利。他甚至把劳资两利看作衡量一切管理的价值标准。他说,“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案,如果从长远眼光来看,不能使劳资双方都满意,如果不能表明他们的最高利益是一致的,如果不能给双方带来彻底而诚挚的合作,使他们同心协力而不是分道扬镳,那么,这种管理制度就不值一顾。”这就是泰罗科学管理哲学的精神所在。

德国的韦伯(Max Weber)于1904年发表了《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对基督教新教伦理作了深刻的研究,认为新教伦理对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韦伯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来源。所谓资本主义精神就是:人以其天职为任务,合理而系统地追求预期利润的态度,作为一种思想方式,其核心是合理性和禁欲,即通过严密的计算和使用正当方式达到预期的目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表现在经济行动中就是利用交换机会以和平方式取得利润。韦伯的这种观点被现代的许多学者称为创造性的见解而加以接受。

行为科学,使得管理者从满足被管理者的需求出发,更好地调动了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劳资双方也均由此而获益。

美国管理学者肯・布兰佳(Ken Blanchard)在“价值管理”(Managing by Values)一书中,认为唯有公司的大多数股东、员工和消费者都能成功,公司才有成功的前提;为达到此“共好”(Gung Ho)的组织目标,组织必须逐步建立能为成员广泛接受的“核心信念”(Core Beliefs),并且在内部工作与外部服务上,付诸实施,成为组织的标准行为典范,才能获得真实的与全面的顾客满意。价值管理对企业的好处,在于不仅能够传承落实公司的远景,更能设定企业员工守则、工作信条等方法,在组织内部进行各种层面的沟通,凝聚组织、团体、团队与个人的目标成为共同信念,以增加组织成员的生活品质满意度,最终做好顾客服务,从而持续增加组织的竞争力和获得长久的事业成功。

20世纪90年代英国城市大学罗尼・莱森首先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基础型和理性型管理理念不同的发展型管理理念。莱森把管理理念作为一棵生长在土壤上的大树来描述三者的区别:从生长的土壤来看,认为基础型管理生长的土壤是古典经济学,理性型管理的土壤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型管理的土壤是浓郁的人文思想。从三者的根来看,基础型管理的根是政治经济学,理性型管理的根是行政学、行为科学,发展型管理的根是发展生物学和社会生态学。从三者的枝干看,基础型管理的枝干是追求卓越,理性型管理的枝干是成效管理,发展型管理的枝干是发展中的组织,这个组织是学习型组织。从三者的结果来看,基础型管理的结果是最终导致经济的个人化;理性型管理的结果是企业组织化;发展型管理的结果是个人、企业和社会都获得了自我实现和发展。因此,发展型管理理念不再是表现为个人对财富、成就的追求(基础型),也不完全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科学和理性、硬性和数量化(理性型),而是在管理中加入非理性因素,强调入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共同发展:管理的目的是引导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易行为,促进企业与全球社会的相互依存;管理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资本、设备,而是行动、思想和感情。这三个基本要素不断成长和组合的过程使管理不断优化,而承担这种成长和组合的载体是“学习型组织”。

显然,发展型管理理念首先强调的是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在未来的管理中,人不是与其他管理要素或对象一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加以管理和控制的资源客体,而是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一种制度安排,而是与社会文化、人的愿望、激情、意志等精神特质密切相关的。管理的境界在于创造一种促进人不断学习的组织氛围,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潜力的外化,即创新,从而使人得到自我更新和自我实现。其次,发展型管理理念强调个人、组织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协调。在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结构中,个人之间、组织之间、国家之间相互沟通和协作具有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能性。因此,在管理中要树立开放的观念、合作的观念、信息的观念、创新的观念、竞争与和谐统一的观念,开放才能交流与沟通,合作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掌握信息和知识,才能不断创新和完善自我,而创新才能促进人类和人自身的进化和发展;竞争是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压力和动力,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应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发展模式。这些理论的有机综合,体现了个人、组织、社会之间的和谐协调,体现了管理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赢共享共存的价值追求。

三、为什么时代呼唤共赢共享的管理价值观

当前就国内来说,中国企业管理价值观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些企业主一是忽视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负的责任,尽量逃避缴纳税收以及社保费用;二是较少考虑社会就业问题,将包袱甩向社会;三是较少考虑环境保护,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四是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与消费者争利或欺骗消费者;五是依靠压榨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来为自己谋利润;六是行贿受贿掏空国有资产,搞假破产逃避债务,通过虚假包装到市场上圈钱。

就国际来说,国与国之间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公平,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在西方现代管理实践中十分强调竞争的作用。在“商场如战场,竞争即战争”这一思想的指引下,研究竞争战略,夺取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创立独家名牌,消灭竞争对手,占据垄断地位,压低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材料的价格,套住顾客用户等一系列手段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做法。跨国公司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求生存,就非要与竞争对手拼个你死我活不可。可以说资本主义自私自利和唯利是图的牟利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一种社会主义公益精神和利他思想。为了实现创新的目的,企业应当与股东、供应商、用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竞争对手之间应当寻求和睦相处的可能性,并将各自的优势综合起来,努力扩大及开拓市场,并分享其利益。从竞争到竞合、从单赢到共赢、从独享到共享的制度安排和理念便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

四、树立共赢共享的管理价值观的建议

首先要建立合作共赢的管理文化。在知识经济和人格经济时代,应打破传统的“你赢――我输、你输――我赢、你输――我输”的竞争观念,树立“你赢――我赢――大家赢”的共享观。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所在的团队,每一个公司,我们与合作者之间,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大家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每个人在寻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应主动考虑别人的利益,以互利、互信、互赖、合作代替独立竞争。倡导追求多赢和共同的成功。树立精诚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观念。只有通过团队精神和合作,才可能达成高目标,创造奇迹,树立开放的心态,促进资源共享、实践共享。

其次要建立共赢共享的制度。应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正式的规则,在制度框架内,每个人都能公开地自由地充分地表达和争取自己的利益,通过充分地沟通、平等地协商,通过规范程序达成利益分享方案,并且在交往双方达到互利的情况下能够做到不损害第三者的利益,然后将利益分享方案以契约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

三是要反思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鼓励企业重新确立与现代经济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社会责任感,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从而调整自己的目标取向。优秀企业的月标定位,应超越经济范畴进入伦理范畴。企业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把自己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对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如果不能对消费者的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承担责任,如果不能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承担责任,如果不能为投资者带来应有的收益,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中,就会被淘汰出局。企业要以正确的企业管理价值观来对待生产者问题、消费者问题、投资者问题和环境问题。企业目标应把握“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三原则。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一种共识,即面向未来的企业管理目标,是追求“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满意、社会满意”的“四满意”目标。这个目标体系,是把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体系;是把企业经济效益目标与社会效益目标联系起来,并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体系。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高境界追求,是一种不能回避的目标选择。

四是要发展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又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国际市场竞争的趋势是从竞争走向竞合,成功并不只能建立在对手失败的基础上,也不需要熄灭别人的灯火以使自己明亮。我国企业在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企业间尤其是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通过国际间的合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整合经济,坚持靠产品创新和服务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达到共赢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勇.管理伦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篇6

第二个核心能力是可以提出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计划的能力。管理者要能够理解机构内外的复杂性,了解所处的环境及社会在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知道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问题,可以做出判断,提出经过深思熟虑的提议与决定。管理者也要有能力建立人员网络,从中取得回馈、反馈,做出正确决定。要对组织管理有一定敏感,能不能做这些工作,能不能按时完成这些工作,都要有敏感性,还要知晓哪些人能做这些工作。

第三个核心能力是确定组织发展方向的能力。管理者要能提出意见、有组织性、将政策化为可操作的目标。要有能力知道政治家想要什么,这些政治家希望我们的机构来做什么工作。在能力要求方面意味着要果断、有主动性、采取主动行为,有能力说服别人,也要有能力调整,具有灵活性。

第四个核心能力是领导力。有能力鼓励下属合作,在需要的时候做出反馈,不仅仅是在工作做不好的时候给予反馈,而且在工作做得好的时候也要及时做出反馈。要会分配责任,并有能力去监督工作实施过程,必要的时候做出调整。

篇7

关键词:造价管理 存在的问题 建议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述

污水治理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大,面积广,复杂性高,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投资,建设高质量污水治理工程是造价管理最重要的目标。采取必要程序及重要手段,严格防止财政资金流失的关键,是通过对工程造价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查和复核,能及时找到存在的问题,使之更加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做到既快又好地审核工程造价,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重点突出、方法得当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二、存在的问题

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在多年的发展和进行过程中,为我国的污水治理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建设工程项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例如项目决策缺乏科学指导、管理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影响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总体水平、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进步,在实际的造价管理工作往往只重视施工中造价管理与控制,而对于招标前期和结算阶段造价管理控制的重要性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这些因素造成了技术与经济评估脱节,影响了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迫切需要对污水治理工程不能适应当前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需要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不仅要努力研究和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和执行规程,及时针对市场和项目进展情况做出调整,以利于完善造价管理工作。

污水治理工程造价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工程量清单招标,加强招标管理

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是建设单位控制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招投标不仅可选择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施工企业,以保证项目按质按量完成,而且也是为了确定一个各方都能接受且较为合理的工程造价,并迫使施工企业在保本或薄利的基础上,为了竞争而作出一定程度的让利。我国目前施工招标推行的是GB 50500-2008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做法。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在招标文件中不仅要包括通常的内容,还应当提供工程量清单,作为潜在投标人投标报价参考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应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在好多人看来造价人员就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或简单地套用定额,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技术和设备的快速更新,这就要求编制人员具有较强的造价业务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知识和施工经验,以及新材料与机械施工技术等综合性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工程量计算时不重不漏。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中提供工程量清单,其编制依据、计算规则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500-2008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分部分项工程项目划分、计量单位等规定,并根据招标文件、施工设计图纸、施工现场条件进行编制。对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项目应具有概括性,条目要简明,同时不能出现漏项、错项,应保证计价项目的正确性;要将不同等级要求的工程区分划分开,将条件不同、可能要进行不同报价的项目分开。因此,编制人员在编制清单时,应认真研究设计图纸,分析招标文件中所包括的工作内容及不同的技术要求,熟悉所有工作的程序,认真勘测现场情况,尽量预测在施工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对影响报价的项目予以划分。一般工程量清单中列出的工程量为估算工程量,考虑到建设单位的利益,应明确中标价中的综合单价为固定单价,结算支付工程款时按实际工程量为依据。

2、加强施工管理,控制合同外费用

2.1 加强施工管理要重视施工合同

施工合同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依据。合同管理对造价控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必须充分理解和熟悉合同条款,一方面要利用合同条款随时解决工程造价方面的纠纷,另一方面要全面履约,以避免索赔的发生。

2.2 施工管理过程中控制工程造价,材料价格的控制是主要的

材料费在工程中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约占总造价的60%~70%,是工程直接费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日益发展,各种新材料的不断问世,市场经济为材料的供应提供了多种渠道,而且材料品种价格繁多,因而建设单位造价人员及现场管理人员需做到市场熟悉,并且能敏感地捕捉到对工程建设相关的信息,随着工程进展情况能结合工程的实际,成熟地运用,为竣工决算提供有力的依据,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3 严格控制变更

在施工中引起变更的原因很多,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握变更关,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等。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尢其是涉及到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单位代表、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字及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变更设计方案评审,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再实施。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督促施工单位按图施工,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工作,减少结算时的扯皮现象,严格控制变更项目、材料代用、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外费用,加强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和监督,保证量、价、费、合同外增减款项等的合理性、真实性,提前作好各分项验收计划,确保验收工作顺利进行。从组织和管理的角度采取科学的措施,确保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目标、工期目标和质量目标合理地实现,对工程全过程的质量、进度等各方面把关,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3、强化结算管理,把好审核关

工程量清单合同是固定单价合同,结算时按符合设计要求的实际发生量结算,综合单价因工程量变更需调整时,应按照合同条款约定作为结算的依据。重点审核法就是抓住污水治理工程结算中的重点进行审核的方法,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核法,该方法是有侧重的,一般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比较高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作为审核重点,其次重点核实与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尤其重点审核定额子目容易混淆的单价,另外对费用的计取、材料的价格也应仔细核实,该方法的优点是工作量相对减少,效果较佳。在结算审核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需要通过洽谈来解决的问题,如果洽谈成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益。因此要不断提高谈判技巧,在洽谈过程中做到头脑冷静、思维敏捷、翻译迅速、能言善辩、有理有节、不亢不卑。当然要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水平,熟练掌握各种工程造价软件,在工作中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磨练,要发挥审价人员的专业特长,优化配置审价人员,量才录用,培养出一支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兼备的成熟的造价队伍,充分发挥预结算工作在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中的职能作用。抓好内部管理,完善各项制度,为使预结算工作的全工程有章可循,并逐步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也为科学、充分调动广大预算人员的积极性,并且制度与奖罚挂钩,建立一系列台账登记,整齐清晰,一目了然,及时登记,定期检查,建立成本分析参数。

四、总结

在污水治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地进步和改善,不断采取措施规范市场,作为建设单位,熟悉建设工程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地细化各项工作,防止和减少法律风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文对造价管理中的问题和重点做了简单的介绍,然而整个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还有赖于广大相关行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研究。随着人们对居住生态环境的不断完善,对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建设行业蓬勃发展,竞争现象也是异常激烈,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的很大的优势。总之,污水治理工程造价管理是刻不容缓的一项事业,它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严肃重视,处理好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断探索创新,加深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走出一条高效率、有前詹性、创新的污水治理造价管理的技术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崔明,谢要先,高博.对招投标价格控制的分析及探讨[J].山西建筑,2011,(26)

[2] 吴慧霞. 电力厂建设中加强造价控制管理的措施探讨[J]. 科技风, 2009, (19)

篇8

[关键词]招投标 工程合同 现场签证 施工资料

[abstract] analysis the final accounts of the completed project specific oper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revention,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practical solutions and preventing measures.

[key words] bidding project contract the visa construction material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筑施工是一种商业经营活动。有经营就应有利润目标。对于发包方而言,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是整个项目投入资金多少的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对于施工企业而言.竣工决算是整个经营活动终级目标与核心,是完成经营目标最重要环节。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结台工作经验.对如何做好工程造价控制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存在漏洞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防范对策。

一、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招投标过程埋下隐患。一个基建项目是由多个 单项工程组成,单项工程又由多个单位工程组成,单位工程又是由多个专业组成,工程招投标时,有些建设单位只取其中部分内容招投标。其他部分仍采用议标,留下讨价还价的余地,形成造价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承包商采用巧妙的不平街报价投标策略,于投标报 价时,在不影响总造价的情况下将工程量预计会增加的项目的单价提高.以求在工程结算时得到更理想的工程款,这就给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留下了突破口。

2.履行合同不严格,合同条款不规范。工程标底 经过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标,按法定程序。通过公开、公平方式招标、评标、定标,对于一般项目,施工单位的中标价即可作为竣工结算价。如有其它变更、签证应按招标文件精神或合同中相关条款结算。然而,目前仍有不少工程经招投标后,在承发包合同签订时,在合同中再约定按实结算,招投标只起到确定施工单位的作用。如某工程在工程完工二个月后,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商定了《关于某工程决算审计有关事项》的会议记录。审计发现,有关内容与招投标文件、合同存在严重背离的情况,如决算方式由中标价增减工程量改为全部按实计算;主要材料价格不按招投标及合同约定改按信息价;工程造价下浮率不按招投标文件规定下浮,擅自少下浮等等。经审计若按此会议记录计算。仅造价下浮—块就涉及到多付工程款近30万元。合同条款不严肃、不规范,给工程决算留下许多漏洞,也是引起工程计价多估冒算的重要原因。有些合同只有通用条款而没有专用条款,使合同粗放、含糊、有头无尾、缺乏可操作性。有些条款应明确写进专用条款的却没写。比如:(1)对带有合格证的建筑材料及成品半成品。要求复验时的费用承担决定;(2)哪些事件属不可抗力;(3)对于“业主供应材料”现场需发生费用的计量;(4)对于双方书面往来的时效确定等;有些合同是在包干工程项目中,对包干范围及调整条件和调整方式等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结果包干项目包不死。合同等于没定。如某基础施工程,其合同规定:明确标底让利后包干,由乙方以4 80万元总承包,具体按实结算。很明显,此合同前后矛盾,既然是“让利后包干”,就不能“具体按实结算”。因为按实结算远大于总承包造价,决算时甲乙双方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3.工程实施中乱签证,管理不规范。工程建设实施中,建设单位部分现场管理人员及工程监理人员以隐蔽工程处理、误工、抢工、复杂工艺、特殊材料等方式随意乱签证.导致追加工程造价。如某基础项目的填方工程,在跟踪审计时,发现施工单位报出的决算所依据

的地面标高与设计原地面标高出入严重,引起的工程款相差50多万元,而现场监理人员居然也签字认可。 在实际竣工决算审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施工单位管理不规范。如施工资料存在不齐全的问题,没有报进 施工合同,编审者弄不明白工程价款的合同类型,对双

方约束性条款更是不得而知,这种现象显现一些施工单位对合同的作用没有足够重视;变更资料及隐蔽资料文字叙述不清,没有落款时间,隐蔽资料图示不清,甚至前后矛盾,施工单位在竣工决算时普遍多算,发包方千方百计乱砍一通,扯皮现象严重,如此等等,导致分歧增多,工程结算一拖再拖,有的一拖就是几年,大大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使用和建设工程造价的确认。

4.主要材料控制价存在很大弊端,材料价格跨期高套。定额站规定的主要材料种类很多,但只提供了少部分主要材料控制价,大部分主要材料价格有很大的余地,造成只能凭乙方票据决算。另外由于市场价格每月或每季变化相当大,而地市每期的建筑安装主要材 料预算价格基本无区别或区别不大,且又滞后,使预算价格严重偏离实际价格,少数材料价格信息价甚至高出实际价格50%左右。由于有的项目工期较长,有的施工单位根据自己需要,跨期高套也屡见不鲜。如某一工程.根据审计部门掌握的资料,甲、乙双方所签定的主

材价格明显高于当期市场价格。

二、重视工程造价控制管理,重点抓好施工过程中几个主要环节,是做好竣工决算的关键。

(一)引进工程造价控制全过程跟踪审计

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投资监控的组织设计,指由专业审计中介机构围绕业主的项目主体,以加强投资控制的管理、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对其项目从施工到竣工结算实施全过程投资控制,从审计人员、审计程序、审计方法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过程的控制管理:

1.对建设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监控,及时办理工进度审核和结算审查;

2办理所有招标项目的预算编制、设计变更及工程量签证的审核工作;

3.施工图及设计变更计算整个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及材料用量。

4.从工程造价与财务管理两方面入手进行全过程审核监督.更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

5对工程建设投资大、周期较长的建设项目。由于建设期间的法规、文件、定额都有可能变动,为此.审计过程中将注意定额及法规的时效性、各种资料的追溯性及延续性,尽量分析与挖掘可获得资料中包含的各 种信息。派驻专业审计人员常驻施工现场收集审计所需

要的数据、资料,及时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归档,整理,以求对项目的投资进行动态控制.把握住工程运行的脉搏。

6.对工程分类复杂。涉及专业较多的建设项目,在人员安排进行专业化分工。并调配技术全面及综合素质强的高层主管负责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人员安排.以便更好地完成跟踪审计工作。

篇9

关键词:供热工程 施工质量 管理方法

社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供热工程相并行。由于供热工程施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施工建设的工程量较大,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都十分重大。一旦供热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不当就容易造成不可弥估的损失,对整个社会和环境质量影响深重。因此,供热工程从设计、施工到后期的维护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以降低能耗提高供热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平,促进城市供热系统的健康、高效发展。

一、供热工程施工特点

供热工程是向城市居民及企事业单位集中供热的系统,它通过热水和蒸汽传递的方式实现热量的传输。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供热工程的特点鲜明,其一,对于环境而言,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环境质量,对于杂质、飞尘、硫化物都能起到一定的处理作用。其二,供热工程由大机型的锅炉系统带动,燃烧更为透彻,保温效果较好,热效率提升明显。

供热工程作为工程量较大的项目,其施工过程呈现如下特点:①工程量大。供热工程作为集中供热系统其建设中要涉及诸多的供热管道和排水管网建设,其中大型锅炉建设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②工期紧要。供热工程涉及诸多单位为的供热问题,对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加之其工程量大工期长,因此对工期的控制就显得十分的紧要。③工程要求高。供热工程需要进行大量的焊接工作,焊接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工程以后的运营状况,这就要求工程质量要高,避免二次返修。④管道线路长。供热工程施工中管网建设需要向外不断的延伸,管道线路建设中的用电、用水问题只能依靠临近单位解决。⑤施工变更频繁。在实际的施工中,供热工程要根据现实的情况和具体的需求不断的进行工程等的变更安排,可变性较大。

二、加强供热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供热工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供热工程作为高能耗、高热量的大工程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供热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也正逐步的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供热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供热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意义重大。①在供热工程建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对整个工程造成严重的后果,严重的影响到工程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设置需要二次返工或者是后期的维修,这样将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②质量就是生命。质量不过关容易导致工程管线、热网、锅炉建设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导致工程出现早期损坏等现象,严重的影响供热供车呢个的后期运行。③供热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对于工程建设的工期影响深远,供热工程要求工期尽量的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工程质量不过关,如果继续返工,严重拖延了工程建设的速度,同时,也增加了工程建设的的维修费用。供热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其重要性之大对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不可小觑。

三、加强供热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

鉴于供热工程施工质量对整个社会的巨大意义,加强对供热工程施工质量各个阶段的管理就必不可少。

1、施工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①在工程施工前,主要的管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就要协商一致,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监督体系,根据要求标准对质量进行控制,并进行最终的资质审核。特别是要对设计图纸进行严格的会审,根据实际条件对设计图纸的变更做好严格的控制和记录,为现场施工做好现场场地做好准备。对于施工的方案也要进行详细的组织安排,如:管道的铺设方法、锅炉的设计方案等。

②通过资质审查,对施工单位的人员、运输、设备存放等进行控制,并价钱对工程施工中所用材料的直来那个控制,要在施工前对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构件进行质量控制并保证采购的各个环节严格无误,技术人员对于采购的材料也要严加检验,以确保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

③供热工程施工的设备、仪器间接地影响施工质量,在施工前也要对施工设备进行调试和检查并及时的进行维护管理,以最先进的设备手段完成整个工程的建设,保证施工质量满足实际需求。

2、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1)散热器布置

散热器是家庭供暖的终端设备,通过热量的传导、辐射等作用产生气体对流,使热空气能够在整个居室内流通开来,使居室的温度得以提升。当然,散热器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散热器的选择也要格外慎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散热器的热性能,提高散热器的热性能可以在施工时可以的增加散热器面积以提高空气的流速得以实现。其次要考虑散热器的经济因素,在经济上要根据散热器的特性和实际条件合理的安装。在施工时也要考虑散热器的承压力和安装方法,以提高散热器的使用寿命。

在散热器的布置与管道铺设中要注意:①要尽量将散热器安装在冷暖空气易于中和的地方,往往外墙窗台就是不错的选择。从玻璃窗上透进的冷空气遇到散热器上升的热气流相互交汇融合使室内空气温度更加符合实际需求。②散热器禁忌安装在容易冻结的地方。如果散热器安装的环境如果极易被冻结,散热器就无法正常运行,则供暖系统效应将无法有效发挥。

(2)管道保温

在热量传输过程中,加强管道的保温可以降低热量损耗,减少不必要的人身、财产损失。保温工程的管道在施工时多选择铺设在容易冻结的管沟中,以降低能耗损失,同时管道进屋后则要及时的进行保温处理。这要求在施工时对保温材料要进行挑选,保证管道保温效果良好使用寿命较长,经过水压试验管道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3)管路布置

在施工时,保温工程要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管路布置,既要满足实际取暖需求,又不会应先建筑物的整体美观和使用功能。通常室内干管在布置时,会有明显的上下之分,上:平顶顶棚或闷顶铺设供水干管。下:地下室等底层地面铺设回水干管。施工过程中要以同程式进行干管铺设。立管多置于外墙转角处,这样的设置不但能够满足供暖需求,也做到了房屋整体的美观大方。

(4)热网规划

热网是指,集中供热条件下用于输送和分配载热介质的管道系统。热网的铺设应以当地政府的规章要求为依据进行铺设,主干网络在铺设时要严加防范避免影响当地交通的正常运行。施工时要以先进的技术为指导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同一管道多铺设在道路的单侧。

(5)热源管理

热源厂在施工建设中要尽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轻质填充墙加以维护,厂房在建设时要留有天窗,锅炉设备要根据实际的供暖需求合理设置。例如:山西和顺县在进行集中供热的热源厂建设中主厂房就采用了上述结构,同时煤仓假设又采用封闭式钢结构,不但保证了供热效率还确保热源厂的稳固,并提高了其使用寿命。

3、供热工程施工后期的维护管理

在工程结束后要对每一阶段的工程质量进行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则要严令反工,管道在长期的运行中也难免出现磨损、腐坏等现象,在供热工程施工后期要对工程的各项设备进行常规的保养维护,对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的排查和处理,以确保正常供热系统正常工作。

结束语:

供热工程的正常工作需要依靠施工质量的保证。这就要求加强对供热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管,对各个环节都不放松,使城市供热系统成为一项安全、可持续的能够造福于人类的大工程。

参考文献:

[1] 闫秋会,赵建会,张联英.供热工程[J].科学出版社,2009 年.

篇10

关键词:价值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应用

前言:水利水电工程一直是国家的重点项目,具有施工量大,施工单位庞杂,一次性特点。在施工过程时,施工项目周期长,施工管理工作复杂。为了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施工企业的赢利水平、保证施工质量,必须对水利水电施工项目实现精细化管理,协调各施工企业分工协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以往的单纯强调降低成本和只注重工程质量的管理技术中有所突破。

1.价值工程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1.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水利水电项目投资巨大、工作量庞大、施工工期长、影响范围广、涉及一定社会因素的复杂工程。具有一次性与单项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每一项工程的不可复制性,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

1.1.1复杂性

水利水电项目工程量庞大,就一个项目而言,可能就由很多个分部分项工程组成,跨越多个组织、单位。项目工作基本上没有或是很少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执行过程中,设计变量多,包括人员、技术、组织、成本等等,其复杂性远超一般的生产项目管理[2]。

1.1.2创新性

水利水电工程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可借鉴经验少,要求我们总结其他类似工程的经验和成果,结合现有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上创造本次施工项目管理的方法。

1.1.3中心性

项目管理是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管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具有投资大、工程量多、一次性特点,决定了工程需要承担大极大的风险,只有统一调配统筹才能更好的管理涉及人力、设备、材料、技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的应用,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所以水利水电施工项目具有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特点。

1.1.4动态性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周期长、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目标,还要配合项目总体工程的进行,为了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项目管理中采用了动态控制的方法。阶段性的检查实际值与任务目标值的差距,纠正目标偏差,或制定新的任务计划目标值,保证项目总体的顺利进行。

1.2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也称价值分析,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麦尔斯发现,在1947年发表的《价值分析》一文中首次提出。其后经过各国学者不断完善与改进,已经形成一门单独的、完整的可续理论。其研究内容是如何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对象的必要功能,而致力于功能分析的一种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价值工程以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对功能进行具体分析,系统的研究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各项成本在工程中发挥的价值,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大量收集成本信息和专业可靠的情报、量化各种成本的计算、以客户为第一出发点等原则,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具有独创性、标准化等特点,与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不谋而合[3]。

2.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应用

2.1价值工程对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2.1.1提高项目赢利水平

以往我们在施工项目管理中采用的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把提高产品功能和降低成本有机结合起来,造成施工过程中无所适从的的状态。价值管理对水利水电施工项目在地理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结构进行计算,制定出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质量的施工组织设计,提高了项目总体控制项目施工和组织的水平,也杜绝了一些施工过程中账目不清、中饱私囊的行为[4]。

2.1.2协调施工目标间的矛盾

水利水电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人员、材料、机械、资金和方法的运行机制,达成质量好、成本低、工期短这三大目标。然而,没有系统进行量化方法的计算,很难处理这三大目标的关系。通过价值分析,可以协调这三大目标的冲突,保证三者的统筹兼顾、有效落实。

2.1.3利于组织管理

水利水电施工项目既是统一的总体施工项目,也分为爆破拆除、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管道、无损测验等若干小项目,不仅难以管理,配合不协调还会造成项目整体的损失。价值工程通过从价值、功能、寿命周期这三方面进行规划,便于制定统一的组织管理方案,协调各种施工单位分工协作,有利于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的总体管理。

此外,由于价值管理从客户出发的原则,有助于充分考虑企业利益、用户利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工程的社会效益。

2.2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主要涉及到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管理、施工材料选择、施工机械设备管理这四方面,本文将对价值工程在这几方面的运用出分析。

2.2.1价值分析与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关系到控制工程造价、工期、人员组织等很多方面,是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的基础,对其进行价值分析有助于节约和控制项目成本、最大化发挥人员创造性、保证工期如期竣工等目标的实现。

针对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独有的特点,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前应该收集以下信息:1.施工现场资料:包括工程的性质、范围及不同工程之间的关系、地质、交通、电力、水源等情况、工地附近住宿、料场开采条件、治安等情况;2.设计文件,其中包括:设计图纸、施工文件、国家强制性规定和设计文件的相关规范;3.外部环境:气候气象、材料运输力及储存能力、当地风俗、环境及地方法规;4.价格资料:劳动力价格、生活物价、施工材料价格、施工设备租用及购买价格等;5.以往施工资料:包括1)同地域、同类型类似工程成本及施工流程;2)本企业其他类似工程成本及价格;3)其他工程中的最新技术等。收集完信息之后,我们要从工程项目的功能要求出发,围绕项目的功用和指标要求,采用新的科技、科研成果,统筹临建工程和施工辅企,合理制定施工方案、分配资源,制定出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资源,成本控制良好、质量达标、操作性强的施工组织设计。

2.2.2价值工程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施工管理包括施工项目目标管理、分包方式选择、项目组织机构选择、内部分配方法选择等,是项目施工日常管理,决定着施工项目管理的成败。在施工管理中运用价值工程有提高项目决策率、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等积极作用[4]。

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理论,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都存在着成本、质量、进度、服务、创新、学习等几个战略方面的考量。在施工管理中,为了更好的完成施工目标,通常都会对目标权重,也就是确立目标之间的关系,指导日常施工管理。通过确定企业战略目标所处地位,根据个目标在企业战略中的定位和具体任务,确定每个目标的功能指数,再根据功能指数的大小确定各项目标的权重。通过对这些数值的确定,计算个目标的现实成本,在保证基本项目功能的前提下,对各项目标做调整,以实现降低成本、保障施工良好运行的目的[5]。

2.2.3价值工程在材料选择和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在水利水电施工项目中,材料要占整个工程成本的50-70%,关系到工程质量的好坏和造价的高低。对其进行价格工程可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并培养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成本观念”。这主要是通过收集信息和研究来实现的。

施工机械设备直接关系到施工过程中的产能,通过分析施工设备和任务目标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最合适的施工机械设备,有利于节省机械施工设备的投资,提高机械设备的投资效果。主要从采购、维修、更新、功能、与项目工程的适用度等几方面考虑,使其达到安全、灵活、环保、节约等目的。

结语: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施工项目中的每一作用与应用方法都是一个大课题,本文就不一一赘述。当前在类似于水利水电等大型工程中,价值分析都是节约成本、统筹兼顾各项目、提高施工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要不断把他运用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去,以达到我国项目工程全面升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凤.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6:229-230.

[2]刘永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及其信息系统研究[D].河海大学,2002.

[3]付永春.价值工程在坝体堆石料开采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