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16 09:0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产业发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产业发展建议

篇1

关键词 脱贫;发展原则;规划内容;保障措施;四川万源;庙坡乡大坪溪村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09-02

为了扎实推进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开展技术扶贫工作,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派科研人员对万源市庙坡乡大坪溪村技术扶贫点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村支两委对接,与村民座谈,详细了解了该村的基本情况,明晰了该村产业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了“建基地、育主体、促发展”,破解发展瓶颈难题,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实现脱贫攻坚的建议

1 大坪溪村基本情况

大坪溪村位于花萼山北麓,西与梨树乡相连,南与曹家乡相接,海拔750~1 650 m,距离万源市城区57 km,是万源市极为偏远村之一。全村幅员面积为17 km2,有耕地170.67 hm2,林地1 400 hm2,辖6个村民小组215户881人,其中精准贫困户62户214人。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 335元。主导产业为玉米、洋芋、红苕、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蔬菜种植为辅;自家养的猪、鸡、羊以自给自足为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大坪溪村有富余劳动力150人,长期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成为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村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少数富余的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家庭经济来源的补充。

2 导致贫困的原因

2.1 交通不便

大坪溪村距庙坡乡集镇较远,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交通难”导致农民种植成本增加,销售途径不畅,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参与市场销售积极性不高,农民增收难。

2.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该村可耕土地面积严重不足,缺粮问题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70%。该村山多田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山坪塘、蓄水池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防涝抗旱能力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

2.3 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

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洋芋、红苕等传统农业为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业生产方式大多仍是小规模经营,过度分散经营的农户、过度零散的土地、过度分散的产品,加上日益老龄化的农业从业人员、日益老化的农田基础设施、日益老化的传统农业技术,不符合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严重挑战。

2.4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该村还没有一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上缺乏科技支撑,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

3 产业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该村生态气候条件,结合农民的种植习惯,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筛选确定主导产业。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1]。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注重发展循环农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三是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指导,面向市场,充分预见产业未来发展需求,向市场要效益、向市场要发展[2]。四是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保障农民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技术服务等途经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既要在短期内保证农民收入能迅速增加,增强农民致富信心,彰显帮扶效果,又要通过帮扶活动,给当地农民留下一个能长期持续增收的产业。

4 发展思路及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围绕“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坚持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总体发展思路,完善产业投入机制,创新产业开发手段和方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培育壮大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高山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中药材、蜜蜂养殖两大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布局更趋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真正达到产业兴旺、群众富裕的目的。力争到2018年,全村实现“五个一”的产业发展目标:即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高山蔬菜基地6.67 hm2,中药材、经果林种植66.67 hm2,蜜蜂养殖100桶,建立专合社1个,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全村人均可增加收入5 000元以上,达到全乡平均水平,实现与全乡、全市同步达小康的目标。

5 规划建设内容

5.1 发展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

该村海拔750~1 650 m,植被覆盖率高、生态条件好、无工业大气污染,适宜发展优质马铃薯。按照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与万源市萼山薯类种业开发有限公司、万源市华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在第1、2、5、6村民小组实行订单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配套建设沟渠池路等基础设施;实行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生产,推行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生产技术;统一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年产脱毒马铃薯种薯 1 750 t,产值350万元。

篇2

一、全市农业经济总量持续添加,农业生产任务圆满完成

2012年,我市完成农业总产值441.14亿元,同比增进3.7%。个中栽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总产值辨别达223.29亿元、5.63亿元、190.87亿元和10.94亿元,辨别增进3.5%、12.8%、3.0%和10.3%。

(一)农产物持续增产。2012年,全市农业工作者克制了天气、病虫害等不利要素,粮食总产量到达278.88万吨,同比增进1.6%,个中大、小春产量辨别为224.41万吨和57.47万吨,同比增进1.9%和0.3%。油菜籽总产量到达23.43万吨,同比增进12.5%;蔬菜总产量到达484.1万吨,同比增进2.9%;茶叶总产量达1.1万吨;生果总产量达120.76万吨,同比增进2.0%。

(二)畜牧生产不变发展。全市积极落实畜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畜牧产物产量的提高。全年肉类总产量到达101.91万吨,同比增进4.2%。个中猪肉产量达71.83万吨,增进3.5%;牛肉产量达1.77万吨,增进4.6%。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的生猪养殖业,也禁受住了价钱动摇的宏大考验,全年生猪出栏到达1081.1万头,同比增进3.5%。岁终存栏量达527.49万头,同比增进3.1%,保证了全市畜牧产物市场供应。

二、我市农业添加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

据交流材料显示:2012年,我市农业添加值到达267.8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市和市之后,居第三位;同比增进3.7%,增幅位居第10位。

相关于沿海城市,我市农业添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9%,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4位,农业添加值在全市经济发展中仍占无足轻重的位置。

三、全市农业生产出现优越的发展势头

2012年,全市各级党委、县政府落实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全市农业生产发生了可喜转变,详细显示在:一是优势重点产业发展迅速。全市确定了总投资达200亿元的382个农业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项目,这些项目掩盖生猪、茶叶、猕猴桃、蔬菜(食用菌)等优势主导产业。截止2012年岁尾,全市共建成农业规范化示范区(场)到达167个,比上年添加9个;新建成一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区,已认证的各类优质农产物数目到达725个,比上年提高27.4%。农产物产量与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农业产业构造,为农业和乡村经济发展供应了微弱推力;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时提高。2012年全市开展400万亩粮食丰登示范基地、100万头生猪、10万亩茶叶、10万亩猕猴桃、5万亩食用菌、50万亩工业原料用材林等规划化示范基地建立。农业生产不时向集约集中规划运营形式改变,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面到达71.4%,比2008年提高了7.0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成为推进全市农业持续发展的强壮动力。三是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2012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到达288.33万千瓦,比上年增进6.4%。个中大中型农用迁延机、小型农业迁延机比上年同期添加21.8%和4.0%,辨别到达11138台、25276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解放了乡村劳动力,大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才能。

四、做好2013年全市农业生产工作的建议

坚持全市农业和乡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留意克制农业生产本钱高、首要农产物价钱不不变等不利要素,发扬我市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充分发扬政策导向效果,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深化贯彻全市乡村工作大会精神,是书记在乡村工作大会上的主要指示,结实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积极落实市委、市县政府制订的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调整农业产业构造,努力改变农业生产方法,加速生猪、茶叶、猕猴桃、花草、蔬菜等五大优势产业发展,为农业添加值大幅增进供应产业支持。

篇3

一、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围绕“12925”主要目标,以“六改六建”为主要内容,制定了“四新”推广方案,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以七家镇茅荆坝乡和新杖子乡两个典型片区为例,七家镇茅荆坝乡作为承德市隆华县热河皇家温泉美丽乡村片区,结合该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单式、复式产业链的深度开发,使其成为承德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承德市新杖子通过“一村一策”的实施,有效依托果品产业、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交通区位、特色文化等独特优势,打造出以“京郊花果山、祈福养生地”为主题特色项目,确定了“一心一带四板块”的布局,打造出4A级“京郊花果小镇”。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两个典型片区的深入分析可见一斑,但是,美丽乡村建设一直在路上,面对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升级、资源开发、政策保障等问题成为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新的研究课题。

二、a业支撑瓶颈分析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有赖于产业的转型升级

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有赖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承德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解决建设资金投入问题,不能仅靠政府补贴和企业反哺,必须构建乡村财源基础,而财源基础的根本在产业;另一方面,承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农民更好分享改革开放成果,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更好地为美丽乡村建设争取民意支持,农民的支持是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持久深入的内在动力。

(二)美丽乡村建设缺少产业联动

产业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与提升阶段均应高度重视其核心地位和作用。例如,在规划阶段应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设实施中应该注重特色产业的培养 ,在产业提升阶段更要注重一二三产业联动,充分发挥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促进承德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有待加强

目前,承德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还相对滞后,政府大力的政策支持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但是,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专项资金的投入还远远不能解决目前乡村产业建设的问题,承德市能争取到并加以整合、捆绑的项目和资金也不是很多。面对财政紧张、配套困难、资金不足成为制约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产业支撑对策及建议

(一)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以优化结构为主,挖潜提升种植业。切实打破地域界限和乡村限制,建立“一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其次,明确各产业发展方向,坚持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路子,以标准化生产推动品牌建设,并加大对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再次,以创新机制为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一二三产业联动

坚持以农为本的发展战略,跨二进三,实现“三农”跨越式发展。围绕承德市生态牧场、有机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绿色林果、淡水养殖等各个特色产区进行深入开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真正做到了农业“接二连三”,一二三产联动。同时,深入挖掘各县区地域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费的民族性、生态性和专业性,并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打造体现承德文化特色的书画村、满族文化村、生态屋、野生博物馆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

(三)强化政府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支持与引导

政府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支持与引导对全市产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对全市产业发展格局进行整体的部署与安排,并能够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规划与指导。其次,政府应该尽快出台乡村产业培育与发展专项计划,成立乡村产业培育专项基金,制定相应的推进措施和税收信贷政策,引导资源更多流向乡村。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各区域产业培育与发展方面的考核力度,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及奖惩措施,努力调动基层领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产业支撑作用

旅游业作为承德市的支柱产业,在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中拥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作用。一方面,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使其发挥其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优势,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消费是一个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消费活动,这些在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满足各种消费人群的需求,使其发挥“一业兴”带动“百业兴”的作用。

(五)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

篇4

xx县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x万人,为x个贫困乡镇"摘帽",x个贫困村"出列",x个空壳村"脱壳".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政策文件上,出台了《xx县减贫摘帽。同步小康实施意见》、《xx县扶贫攻坚"531工程"实施方案》、《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结亲十帮工作方案》、《驻村工作重点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实施强基固本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等,高位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在投入上,整合了县财政预算投入减贫摘帽专项资金x万元,扶贫产业资金x万元,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园区建设资金x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x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x万元,用于扶贫开发工作。同时,通过三资转换、小额扶贫贷款贴息、贷款风险分担,拉动信贷资金投入,破解资金瓶颈制约。现正着手出台《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每年由县财政贴息x万元、上级扶贫专项资金贴息x万元,拉动信用社低息贷款x亿元(年息x%),解决x户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在脱贫路径上,一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实行精准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发展马铃薯这一"短平快"产业,实现年亩产值近万元,2015年示范种植x亩,带动全县种植x万亩。集中连片规划种植x万亩核桃,春季已完成15541亩,冬季计划种植x亩,现全县已发展x万亩,建成示范点37个,特别是县财政今年投入x万元,强化抚育管理x亩核桃示范基地,挂果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发展扶贫养羊x户x只,项目效益和群众积极性、满意度提升。实行提子、刺梨产业大户带动,提子发展到现在的x亩,其中x亩已挂果、产量x万公斤,亩均产值x万元。贫困户每年在提子基地务工收入x万元。此外,建成稻鱼共生等精准扶贫示范点35个、面积x亩,亩均产值x元。发展辣椒订单种植x万亩左右,亩均产值x元。二是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大户、合作组织带动贫困户同发展、调结构、增收入。目前,共引进培育大户x多人,家庭农场x余家,专业合作社x余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x家,省级农业园x个以上,流转土地x万亩,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三是实行统筹推进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同步走。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为抓手,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一个新农村示范点就是一个党建示范点、一个小康示范点,一栋黔北民居就是一个产业孵化器,建乡村旅馆x家x张床位,农民文化家园、文体活动场所x个x万平方米,黔北民居改造x户,示范点x个。今年1至5月,乡村旅游接待游客x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x亿元。

2.几点启示

启示一:精准扶贫不是"数据扶贫".数据是衡量贫困情况的可视化指标,但一些地区、一些人为了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在数据注水上大费心机,表现为擅改脱贫人口数量、篡改衡量贫困的指标。这次,在xx县的座谈会上,该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就向我们考察组一行直言不讳,为了赶进度,他们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存在"数据扶贫"的现象。对此错误倾向,我们一定要警惕起来。确实,信息化时代,扶贫工作离不开准确的数据。真实准确的数据有助于决策部门掌握贫困实情,但注水虚假的数据却可能影响整体脱贫的进程。因此,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精、准"二字,无论是"精确识别贫困人口",还是"精确投放扶贫资金",都要做到数据精确、真实、可信,容不得半点水分。

启示二:精准扶贫不能等同于送钱送物。交流中,xx县干部反映,当前,有些干部对精准扶贫存在错误认识,认为精准扶贫就是简单的送钱送物,只要钱和物送到位了,就算帮助贫困户脱贫了。对此错误倾向,我们必须警惕起来。毕竟,钱和物只是杯水抽薪,只能解决贫困户眼前的生计,要帮助贫困户走出困境,真正脱贫,远不于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帮助贫困户真正脱贫,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贫困户掌握脱贫增收的方法。比如,可从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入手,让有条件的贫困家庭每户都有1个以上劳动力参加培训,并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从而摆脱贫困。

启示三:精准扶贫要注重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造血"扶贫,是持续稳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根本的长远的扶贫。在这一点上,xx县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比如,他们把精准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突出扶贫攻坚"x"工程,大力发展核桃、刺梨、特色蔬菜、有机高粱、牛羊稻鱼等产业,推动贫困群众尽快实现脱贫。我们抓精准扶贫,一定要与产业扶贫结合起来。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袋子才能鼓起来,贫困户才能真正走出贫困。

3.几点建议

建议一:推进精准扶贫,要突出产业扶贫。一是要加大资金扶持。要在财政扶贫资金中直接安排到户的产业扶持资金,并逐步增加,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撑。要开展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要探索建立扶贫产业发展担保公司,创新扶贫产业融资模式,积极开办各种类型的小额贷款业务,为产业扶贫提供便利的融资服务。二是要坚持龙头带动。要大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形式,做大做强扶贫产业。要加大对贫困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要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贫困村发展和贫困户增收。三是要加强科技扶贫。要围绕农业优势产业,积极推广新技术,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要建立健全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切实增强贫困户运用科技致富的能力。

篇5

[关键词]:城乡产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政策建议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实施偏重城市的政策还是扶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诸如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市场容量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谁都不能孤立地求生存、求发展,两者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的良性态势。

一、我国城乡产业关系发展的现状

1.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继续进行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狭义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大体是指制造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实现的是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所必需的。

目前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深化改革坚持既积极推进创新又注意规范完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机活力有所增强。

2.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第二,乡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发育良好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

3.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失调

根据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要低于15%的要求,工农业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2∶1~2.5∶1之间。目前中国城乡发展处于失调状况,这些失调环节主要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过大,城镇化进程缓慢。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过度吸取农村农业生产剩余,城市优先的投融资体制。因此,不彻底改变这种扭曲各方面关系中的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城乡产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在内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地方政绩,往往把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等方面,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从而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2.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从50年代就开始制定出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劳动与就业保护制度及住宅制度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使农民进城难。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虽有改革,但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3.大中城市的活力不足。中心城市应该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流通、贸易、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都起了对农村进行经济技术辐射和吸引大量农业人口就业的作用。我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企业活力不足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不仅没有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而且城市没有对农村产生应有的辐射作用,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滞留在城市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村则由于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4.乡村经济素质低下。在沿海地区,不少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堪与城市国有企业相匹敌。但对大多数乡村地区来说,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企业有所发展的地方,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生产项目重复等问题。有一些地方乡镇企业甚至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了农村无法吸收城市资金、无法消化城市的一些高科技项目。

5.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在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财政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也力不从心,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强引导,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改变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的投入,是扩大农业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2.工农协作的组织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应总结经验,结合市场要求,郊区乡村地区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确立农民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系,增强“公司+农户”的关系、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农业经纪组织,促进近郊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4.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的农业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包括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筹资渠道。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支持小城镇建设,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承贷主体。

5.建立跨区域的产业互动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各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各具优势,在竞合日趋重要的当下,区域合作使得各地的优势资源互补,产业升级提档的速度也同时加强。而现代交通线路的不断延伸,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让相邻的两地成为日益紧密的一体。因此,只有加强跨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物流和产权等联动机制,才能促进跨区域的大经济区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方军: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2.12

[2]于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

[3]徐承红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0

[4]王梦奎: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05

[5]徐璞英: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趋势——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概述[J].资料通讯2003.5.

[6]刘华玲: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研究[J].文史哲1999.04

篇6

      

        园林花卉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无

篇7

[关键词] 城乡产业 发展现状 主要问题 政策建议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实施偏重城市的政策还是扶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诸如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市场容量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谁都不能孤立地求生存、求发展,两者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的良性态势。

一、我国城乡产业关系发展的现状

1.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继续进行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狭义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大体是指制造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实现的是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所必需的。

目前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深化改革坚持既积极推进创新又注意规范完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机活力有所增强。

2.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第二,乡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发育良好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

3.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失调

根据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要低于15%的要求,工农业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2∶1~2.5∶1之间。目前中国城乡发展处于失调状况,这些失调环节主要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过大,城镇化进程缓慢。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过度吸取农村农业生产剩余,城市优先的投融资体制。因此,不彻底改变这种扭曲各方面关系中的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城乡产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在内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地方政绩,往往把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招商 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等方面,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从而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2.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从50年代就开始制定出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劳动与就业保护制度及住宅制度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使农民进城难。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虽有改革,但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3.大中城市的活力不足。中心城市应该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流通、贸易、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都起了对农村进行经济技术辐射和吸引大量农业人口就业的作用。我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企业活力不足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不仅没有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而且城市没有对农村产生应有的辐射作用,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滞留在城市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村则由于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4.乡村经济素质低下。在沿海地区,不少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堪与城市国有企业相匹敌。但对大多数乡村地区来说,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企业有所发展的地方,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生产项目重复等问题。有一些地方乡镇企业甚至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了农村无法吸收城市资金、无法消化城市的一些高科技项目。

5.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在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财政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也力不从心,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强引导,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改变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的投入,是扩大农业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2.工农协作的组织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应总结经验,结合市场要求,郊区乡村地区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确立农民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系,增强“公司+农户”的关系、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农业经纪组织,促进近郊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4.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的农业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包括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筹资渠道。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支持小城镇建设,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承贷主体。

5.建立跨区域的产业互动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各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各具优势,在竞合日趋重要的当下,区域合作使得各地的优势资源互补,产业升级提档的速度也同时加强。而现代交通线路的不断延伸,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让相邻的两地成为日益紧密的一体。因此,只有加强跨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物流和产权等联动机制,才能促进跨区域的大经济区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方军: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 2002.12

[2]于 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3

[3]徐承红 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9.10

[4]王梦奎: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05

[5]徐璞英: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趋势――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概述[J].资料通讯2003 .5.

[6]刘华玲: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研究[J].文史哲 1999.04

篇8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问题;建议

一、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县,境内生态环境良好,田园风光十分优美,灿烂的人文景观与秀丽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拥有丰富的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和开发乡村旅游最早的地区之一。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提出了“围绕旅游抓休闲农业发展,抓好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黟县独特厚重的文化和良好的生态优势,加大农、旅结合的力度,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观光游已成为乡村旅游的龙头;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五里、深冲为代表的旅游专业村不断发展;以木坑竹海、打鼓岭等为代表的乡村生态休闲游正在发展壮大;以龙池湾农耕文化园、竹海人家、秀里农庄等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效益日益明显;以“猪栏酒吧”“南山堂”等为代表的度假体验旅游新业态正引领古村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以山地车、公路自行车、徒步、露营等为代表的乡村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以摄影、写生、影视拍摄等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创作专项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目前,黟县境内现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景点22处(其中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旅游专业村6个、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4个、星级农家乐示范户17家,遍及全县8个乡镇;国家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家,省级1家;以木、竹等农副产品为原料的旅游商品个体私营作坊150多个,已形成四大类、12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系列,同时,发展了5个旅游商品购物市场和700多个购物摊点、门面。2010年黟县被评为首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之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新的增长点,成为扩大开放的先导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全县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二、目前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模效应

目前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难以发挥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我县拥有宏村、西递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但大部分还停留在观光游的阶段,景区经济较为活跃,但对全县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我县大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还是以传统农业和劳务收入为主,从旅游中收益比重很小。

2、特色不明显,开发深度不够.

黟县农业旅游资源知名度低,特色不明显,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大多数游客还停留在乡村旅游观光、住农家乐、吃农家饭,游客的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很难满足游客多样的旅游需求。许多乡村旅游开发还存在一定盲目性,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不少农村新建了现代楼房,与徽派建筑、田园风光为主的环境不相协调。

3、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档次较低。

由于财力有限,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投入明显存在不足,农业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休闲农业配套设施薄弱;资源开发层次和整体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产品单一,档次低,造成旅游客流和收入的季节性和淡旺季存在明显差异,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4、市场竞争加剧

由于黟县与周边地区有着甚为相近的社会经济背景和产业发展基础,产业结构的雷同性相当强,甚至产业的成长演变过程也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客观上造成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使得黟县旅游业特别是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5、经营人才缺乏,服务水平低下

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多在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大多数经营者是农民,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很难适应旅游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加上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缺少对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了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的水平,导致在接待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因素。

三、促进黟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举措。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加强领导,真正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来抓。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与合作,联动有力、服务到位、工作高效;并加强宏观指导,通过抓示范、树样板等形式,进一步扩大示范辐射效应,推动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2、坚持规划科学,布局合理

按照“科学规划、高点定标、一步到位”的思路,高起点打造集生态高效、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按一村一品的要求, 依据各村资源优势、民俗文化、乡村特色和产业发展基础,将全县66个村分成不同的类型, 找准市场定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合理布局,规范开发,制定短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按规划组织实施。在规划设计中要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小城镇发展规划、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农家乐”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四大整治、城市发展规划做好衔接。

篇9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休闲;休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王永明,常熟理工学院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江苏常熟215500

【中图分类号】G124;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4)01-0133-06

休闲文化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精神的)密切相关的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一般包括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场馆、运动项目、设备、设施维修1、影视、交通、旅行社、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休闲文化产业作为非物质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未来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柱产业,而且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实现城乡文化共建共享和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以苏州地区为例开展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调查研究,深入乡村听取当地领导汇报,选择典型实地考察,开展访谈,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结合行业统计数据和文献分析,真实了解当前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探索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对于建构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现状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民休闲需求不断增长、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期,并呈现如下态势:

1.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多元化。调查显示,近年来,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类型:以乡村田园景观、农林牧渔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集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为一体,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休闲需求的“田园休闲型”:凭借当地乡村的民居、农家生活和乡村民俗文化、乡村事务等文化景观资源吸引游客观光、休闲、体验的“民俗风情型”:利用农民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娱乐购物等形成的“农家乐综合型”;以古村镇宅院建筑为吸引物,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群落观览为主要形式的“古村落观览型”: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景观和湖泊风景、自然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的“度假农庄型”:集革命传统教育、水生植物观赏以及美食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休闲教育型”,等等。

2.乡村休闲文化产业投资规模不断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休闲文化设施条件得到持续改善,乡镇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体育馆以及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各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发展步伐,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快速推进。为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政府、国企、民企、外资对乡村休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类乡村休闲旅游建设项目数量不断增长。据统计,2012年苏州市争取到江苏省旅游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景区类、乡村旅游类)26个项目共1440万元,乡村休闲服务业资金引导项目6个共550万元,不管是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创历史新高。同时,各县市均有项目获得省引导资金,并较之往年有所提升,从而有效推进了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

3.乡村休闲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查显示,居民对休闲生活持支持态度,并且期望能得到更多更有质量的休闲文化生活,说明人们拓展休闲生活空间、提升休闲文化生活质量、享受休闲文化生活的意识逐步增强。随着居民对休闲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休闲消费主体、消费内容和消费产品发生了深刻变化,休闲消费内容也由过去的结构单一、消费层次低逐步向多样化、高层次转变,由此导致休闲文化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休闲消费内容仅限于泡茶馆、看影视、打牌、收藏古玩等形式,而现代社会休闲消费内容和休闲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主要包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宠物养殖和园艺活动、体育健身活动、节日与喜庆活动等等,由此进一步加速休闲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乡村休闲消费诉求趋向娱乐性、观赏性和体验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全面上升,文化教育消费越来越大,居民消费重心开始转向教育、科技、休闲及精神产品消费等领域,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们的休闲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并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由此可见,人们的需求开始逐渐转向精神领域,将更多的时间和财富用于休闲,娱乐性、享受性和消遣性文化消费占据重要地位,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正在兴起。休闲消费诉求趋向娱乐性、观赏性和体验性,有效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

1.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调查显示,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科学分析,导致一些休闲娱乐产品供过于求,休闲产品供给层次相对低下,精神需求层次相对较高的文化产品的供给以及教育休闲的供给等相对落后,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中对部分中低收入者、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的休闲设施、休闲产品供给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特殊群体的休闲需求,从而影响了休闲文化产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其次,由于地理区位、教育水平、思想观念等客观原因。导致了休闲文化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休闲文化产业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形成休闲文化产业的地区差异,城市周边的乡村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具有很大的优势,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边远地区乡村休闲环境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等原因,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最后,随着“国民休假制度”的逐步确立,假日旅游发展火爆,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旅游产业成为乡村休闲文化产业的主体和支柱,而现代信息、文化交流、新型会展、大众体育等现代产业相对滞后,在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比重偏低,由此导致休闲文化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2.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标准和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为了更好保障和促进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政府部门制定并出台《星级农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办法》作为省标并推广实施,制定了湖滨旅游风景区、江南水乡古镇手摇船等服务规范,在同林游览、儿童主题乐园等标准方面也在不断进行探索,乡村休闲文化市场秩序逐步走向规范。但调查显示,由于缺乏规范化管理,造成部分地区休闲市场秩序混乱。其主要表现有:一是经营行为、职业道德和获利方式不规范,文化产业经营者把追逐高额利润作为唯一目标,无视市场规则,造成乡村休闲文化市场上不正当竞争异常激烈;二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低级庸俗甚至封建迷信、黄赌毒等文化产品依然存在。由于乡村休闲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对于休闲服务的基本标准、休闲产品的质量标准、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标准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标准和政策法规体系的构建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3.乡村休闲产品的个性不够鲜明,休闲品牌推广及产品创新力度有待增强。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条件,但休闲文化产品的个性不够明显,休闲产品品牌化特色不突出,缺乏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刻挖掘,产品创新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调查显示,乡村休闲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大多数乡村休闲文化经营者往往是独家投资开发经营,势单力薄,因而只开发了以观光农业为主的自然资源,对乡村休闲中的文化、历史、休闲观赏的开发存在严重不足。众多的休闲活动和休闲项目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异质化特色不鲜明,互补性差。在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中,许多乡村休闲产品只是在原有生产基础上重复和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休闲产品比较单一,因而导致乡村休闲变成现在单一的“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其次,乡村休闲产品开发中没有很好立足本土传统文化开发相应的休闲产品,休闲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没有很好地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开发。此外,乡村休闲消费市场开发中粗放型发展占主导地位,产品和服务相对单一,差异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休闲消费品牌。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虽然随着总体科技实力增强而得到大力发展,但在休闲产品的个性化创新方面仍然不够,产品创新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4.乡村休闲专业人才不足,经营管理知识相对欠缺。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对休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但从目前状况看,休闲专业人才明显不足。调查显示,乡村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及服务业等产业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大约占5%,专科学历约占13%,中专、高中学历约占41%。这说明,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为数不多,尤其是精通休闲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的人才十分短缺,大部分休闲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员,缺乏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和素质较高的休闲文化产业服务人才队伍。从业人员队伍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大部分休闲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相关知识培训,导致休闲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技能跟不上,使得整个休闲业的服务质量不高。此外,大多休闲企业的创始人是由从事物质生产和服务性的企业家转行而来,大多缺乏文化战略眼光和文化创新意识,缺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意识,从而难以将休闲企业做大做强,制约了休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向。

5.乡村休闲资源缺乏有效整体利用,休闲文化产业链有待进一步整合。乡村地区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风景旅游资源和独特旅游风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缺乏有效整体利用,甚至有部分资源存在开发不当的现象。休闲文化产业缺乏整体布局和主攻方向,个体行为、散乱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休闲行业雷同严重,产业集聚度低,产业集群化规模相对不高。从资源整合上看,开发者没能提炼出具有广泛影响、深入人心的文化精髓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形象;从开发利用上看,目前对休闲资源的开发仍呈现分散无序的状态,开发的项目大部分停留在初始阶段,没有形成与乡村旅游产业相配合的文化品牌。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呈现出和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态势,如休闲文化产业和娱乐、体育、健身、教育等产业的互动表现得不是很突出。另外,休闲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等行业的互动融合虽然有所表现,但是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乡村休闲资源缺乏整体利用,休闲文化产业链有待进一步整合。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不仅是城乡文明一体化的集中体现,而且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是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有效路径之一。

1.制定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创造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成长环境。从西方发达国家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在政府主导下。可以考虑将系统论与现代管理和规划方法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休闲政策,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针对目前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与行业标准不统一、政策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政府可以考虑出台一些倾斜性和扶持性的政策,强化休闲组织管理体系,从而为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公共产品、良好的环境和运行机制。政府部门必须从休闲规划、制度、政策、法规等方面指导休闲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休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升休闲质量和水平,为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政府充分认识到休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更要立足地方特点,发挥政府在休闲的调控、规划、引导、规范等方面的作用,不仅要提供满足公众休闲需求的公共休闲设施和服务,更要制定相关休闲公共政策,加强对商业休闲企业的规范,提高居民休闲意识,保障居民休闲质量。结合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休闲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制订休闲文化产业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切实保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人身安全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质量;规范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市场,防治坑蒙拐骗和假冒伪劣行为。

2.普及休闲教育,培育国民积极健康的休闲消费文化与消费理念。休闲教育是指以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念为指导,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为核心,引导公民在休闲时间内主动发展自己的主体意识和休闲能力,科学地安排休闲生活,培养正确的休闲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以及有效利用休闲活动的能力,最终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普及休闲教育。培育国民积极健康的休闲消费文化与消费理念,对促进休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休闲文化产品具有高雅、通俗之分,消费者的立场、观念和情趣以及文化素养有明显的差异。普及休闲教育,对居民精神文化消费进行合理引导,使广大居民树立正确的休闲文化消费意识,自觉抵制与批判各种消极落后的文化精神消费,有利于休闲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大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居民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鉴别能力、欣赏能力、认识能力、选择能力,引导居民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价值,使休闲文化消费结构朝着健康化、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其次,加强对文化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职业道德的规范与教育,树立起良好的行风和职业道德,引导他们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促进精神文化消费的健康发展。此外,可以通过创办休闲教育学校,开设休闲知识课程、专门课程以及发展成人兴趣、爱好与特长的课程,向成人系统灌输休闲知识与技能,提高其休闲素养;以消费者协会为载体,构建休闲教育网络,维护休闲消费者权益,向消费者提供信息与咨询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在休闲教育中的阵地作用,采用讲座、黑板报、墙报、宣传栏等形式,让居民更多了解休闲知识和方法,提高其休闲质量。

3.推动休闲产品创新,满足国民个性化休闲需求。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休闲产品的消费结构也逐渐优化升级,主要包括健身休闲产品、度假休闲产品、体育休闲产品、文化休闲产品、生态休闲产品和体验休闲产品等。针对当前乡村休闲产品个性不鲜明的特点,推动休闲产品创新,满足居民个性化休闲需求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首先,丰富休闲产品供给体系,保障休闲市场的稳定繁荣。“丰富的休闲产品供给体系能够丰富人们多元化的休闲选择,改变静态、被动、消极、单调地打发休闲时间的状况,同时也将休闲时间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资源,带来休闲市场的繁荣。”充分挖掘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工艺产品等充实到休闲市场,丰富人们的休闲需求,不仅促进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保障休闲市场的稳定繁荣。其次,实施多元化产品开发战略,满足不同层次休闲者的个性化需求。休闲产品供给部门要赋予休闲产品与服务以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确保休闲产品与服务既具备质量等基本品质。又具备个性、情感等超基本品质,以满足要求日益提高的新消费者的需求;瞄准休闲者的文化需求、娱乐需求和知识需求,创造多样化、网络化的休闲场所系统,适应、引导、满足不同群体的休闲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拓展休闲内容,增加休闲产品的科技和知识含量,以激发人们自我实现的休闲体验。

4.提升休闲人才培养力度,壮大休闲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专业人才不足,经营管理知识比较欠缺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休闲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提升休闲人才培养力度,切实加强基层休闲文化队伍建设,为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对于进一步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首先,完善乡村休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机制,制定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到基层服务;选拔优秀大学生毕业生到乡村休闲场所工作;深化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文化骨干,采用聘用、专兼职配备乡村休闲文化从业人员。其次,重视发现和培养乡村的乡土文化人才、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乡村休闲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实施休闲文化产业人才培训计划,推出针对旅游、会展、建设、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加强人才储备;在人才引进上需要投入人才引进资金;在人才使用上必须在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提高休闲人才待遇,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再次,创办乡村休闲培训机构,对乡村休闲企业的经营者和当地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和培训,强化服务规范与技能培训以及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培训,提高经营者与当地村民的从业素质和服务技能。最后,开展校企互动,鼓励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开办和设置休闲文化产业设计、导游文化、休闲文化产业管理、休闲社会学、休闲心理学、休闲经济统计学等休闲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与课程,并建立健全休闲文化产业专业教育的层次;根据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大高职层次的培养力度,以培养休闲文化产业中级人才为主,以培养休闲文化产业高层专门人才和休闲文化产业高级管理人才相辅。鼓励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采取“选调培训”和“下乡辅导”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对城乡文化专干和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素质。

5.培育休闲志愿服务组织,完善乡村休闲服务体系。随着国民休闲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休闲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直接影响到公共的、私有非赢利型的以及市场赢利型的各种休闲服务”,休闲服务体系建设在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休闲服务体系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核心、社会力量为支撑,以满足国民休闲需求、保障国民休闲权益,向国民提供休闲公共物品的供给系统。休闲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社会休闲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休闲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是以政府为主导,无偿向公众提供基础性的文化服务,满足公众享受文化成果的需求、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但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力量多元化背景下,积极培育休闲志愿服务组织,是完善乡村休闲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志愿性部门也被称为公益性组织或私人非营利性组织,这类组织一般由慈善组织、联合协会或俱乐部等机构组成,如业余戏剧协会、业余运动俱乐部、桥牌协会、鸟类观察协会等。这类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种捐助,目的既不是利润最大化也不是消费最大化。它们关注的主要是人类自身基本的休闲需要,向符合条件的人免费提供某些特定的休闲服务。”各级政府和舆论宣传机构以及教育部门,应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志愿文化,形成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培育公民和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精神,奠定志愿服务组织的精神基础;鼓励离退休人员积极参与老年休闲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各类休闲服务咨询活动:鼓励高等学院在校大学生组建老年休闲志愿服务和开展义工活动,为相关景区提供导游服务等。

篇10

淳安县拥有极其丰厚的资源,当地人民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依靠先进技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着重发展茶叶、山核桃、乡村旅游三大产业,成功创立了具有本土特点的特色农业产业。茶叶、有机蔬菜、山核桃、中药材、畜禽等都已成为淳安的名牌农产品。2000年淳安农业总产值仅120500万元,经过全县人民12年的努力,2012年的农业总产值已达到382488万元,翻了3倍多。据抽样调查,201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18元,而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575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淳”牌有机鱼入选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淳安县首个全国性的著名商标。“千岛玉叶”茶获得浙江十大名茶荣誉称号,3个枇杷样品也入选“全国十大优质枇杷”之列。2011年,淳安县23个乡镇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站,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总规模达120万亩,“千岛玉叶”、“红姑娘”等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淳牌”、“野娇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国家级品牌零的突破,全年新增国家级农业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23家。2012年,“千岛时珍”被评选为浙江省著名商标,“白坪山尖”、“瑶记”、“万寿岭”被选为杭州市著名商标。全县共有国家级农业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3家。

二、淳安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淳安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

1.淳安县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水充足。特别是千岛湖湖面宽广、云雾缭绕,具有立体调温效果,形成了“春暖早,秋寒迟,无霜期长”的特殊小气候,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加之淳安县政府重视生态建设,水、气、土污染轻,给高品质茶叶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淳安县是农业大县,而茶叶收入又在农民纯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因此,政府对茶叶的支持就是对农民的支持。淳安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从茶叶种植、加工到营销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各乡镇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奖励种茶、收青加工等。

2.淳安县山核桃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的自然环境很好的满足了山核桃的种植需求。自古以来,山核桃就是淳安县的一大特产,其栽培历史可追溯,是淳安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广大群众对山核桃的种植保持较高的积极性。淳安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发展山核桃产业相当重视,积极引导林农展开生态栽培,引进无性系良种,鼓励支持创办加工企业。

3.淳安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地处浙江西部山区,其县城千岛湖镇,依山傍水,是国际花园城市,风景宜人,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而沿湖分布的那些美丽乡村,则犹如散落在湖边的珍珠翡翠,生态景观得天独厚,历史文化灿烂多姿。

为了加大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淳安县政府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降低收费标准、给予用地扶持、奖励示范典型、实行税收优惠、扶持宣传促销、补助规划经费、鼓励合作经营、提供信贷服务、鼓励利用国有集体闲置房屋及林农生产生活管理用房发展农家乐,以及支持国有林场利用林场闲置房屋、林木等各种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多项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

(二)淳安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淳安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因为淳安县的大多数茶园都成块状分布,整体面积200亩以上的茶园不多,而且基本上是家庭式的培管经营,不成规模,茶农在使用肥料、农药等物时也没有具体标准,再加上约占全县40%的茶叶是家庭作坊炒制的,没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从而导致整体茶叶质量不一。

与茶产业相关的企业之间尚未达成高度一致的品牌意识,各企业只顾自己发展的现象较为严重,品牌规模效益不高,进而阻碍了千岛湖茶叶品牌的扩张进程,影响了整个地区行业的发展。再者,淳安县的茶叶品牌也仅仅依靠政府的宣传,其形式也局限于媒体广告、展示展销、举办茶文化讲座等方面,难以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2.淳安县山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非环保的种植方式,不利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山核桃产业的发展,产区农民对山核桃林的经营培管普遍趋于精耕细作,山核桃纯林占绝对比重,同时由于长期采取垦复及化学除草,致使树根、林下植被稀少,部分林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可持续经营存在困难。

(2)传统的采摘方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目前,大部分林农由于工具落后,采摘山核桃的方式还停留在人工手动敲打,又因核桃树大部分都生长在坡度较大的地方,且树枝较脆弱,不结实,难以承受重物的压力,虽然人们在采摘过程中也利用蜈蚣梯、保险带等工具,但作用不大,林农坠亡事件时有发生。

(3)山核桃产品简单,市场竞争力不强。淳安县山核桃产品大多数是椒盐和奶油产品,虽然最近几年也研发出了手剥山核桃、山核桃仁及山核桃油等新产品,但总体来说,山核桃产品种类不多,难以在山核桃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再者,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以人工之力很难把握产品的口味,质量无法确保。全县山核桃加工企业仅有30家,其中通过QS质量认证的只有11家,企业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远远不及其它县。

3.淳安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快速交通落后,缺少便利性。由于淳安县地处山地丘陵区,村与村,村与镇之间的距离较远,仅靠沿湖公路、山路来连接,且目前尚未开通便捷的公交路线,只有中巴车经过,班次也较少,旅游旺季容易引起游客的滞留问题,因而影响了游客游玩的质量,使得其兴致大减,不便于乡村旅游也的发展。

(2)旅游形式单一,缺少创新性。淳安县乡村旅游依然延续之前的传统型观光游览,旅游模式与国内其他景点相类似,缺乏淳安特色。乡村旅游的形式基本是以“体验农业生产,感受农村面貌,享受农民生活”为主,没有充分将历史人物、民俗风情、民间传统工艺等融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缺少具有淳安文化底蕴的特色旅游项目。

(3)旅游产品单调,缺少特色。迄今为止,淳安县的乡村旅游业还没有建立完整全面的旅游产品市场,如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等都比较少,更别说具有淳安乡村特色的商产品了。来游玩的游客只能买点当地居民自制的野生鱼干、野生蕨菜干等,更不用说是有知名品牌的产品了,规模小且不正规,这种家庭作坊式的营销方式,严重阻碍了淳安县乡村旅游产品市场的稳健发展。

(4)服务水平不高,缺少专业性。在吃农家菜方面,虽然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都打着土菜馆的招牌,但其实并没有将本地食材做出其应有的特点,没有完全体现出本土特色,反而有些还迎合城市游客的饮食特点。在住农家房方面,乡村旅游经营者为使游客住得舒心,基本都将住房宾馆化,差不多的装修格局,使其失去了农家住宿的自然本色。另外,大多数经营者没有受过系统学习和培训,素质普遍不高,缺少对当地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而且普通话、外语水平也亟待提高,难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淳安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

建议

(一)坚持因地制宜,制定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规划

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淳安实际,遵照自然法则和经济规律,合理布局,积极促进农业结构转变。加大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研究分析茶叶、山核桃、有机蔬菜、中草药等产业的发展前景,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和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块化发展、产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充分利用淳安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政府扶持力度,努力促使茶叶、山核桃、水产品、乡村旅游等产业向更高的层次提升,积极培育有机蔬菜、中药材、松花粉等新兴产业。

(二)加大扶持力度,实施特色产业专业化生产

政府应颁布更多鼓励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发展具有本土特色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形式提升特色农业,促进专业化转变,在特色村、产业大户、专业带等积极建设条件上,启动“一村一类、一乡一类、多乡一类”的成长,持续性的加快农产品的集中化、专业经营水平,团聚特色产业,凸显农产品特色竞争优势,大力转变农产品结构,凝聚力量突现优势产品,将其发展成为主打产品。相对淳安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有机蔬菜、干水果、中药材、畜牧、精品渔业等产业,突出重点发展千岛玉叶茶、有机蔬菜、水果、蚕桑、山核桃、山茶油、有机鱼、三元肉猪、千岛湖本鸡等优势特色生态农产品。

(三)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

要把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政府应做好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管理特色农产品源头、严格检测特色农产品等重要工作。特色农业经营者应积极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班,加强特色农产品产地和市场的跟踪检测,严格按照食用农产品产地标志卡管理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来生产销售。另外,政府也可颁布一些优惠政策,如鼓励农业生产主体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对被认定为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的产品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未来几年,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紧建立淳安县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完善淳安县及各乡镇的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努力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

(四)完善经营制度,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

农产品品类众多的特点并不要求每种产品都去注册一个商标,也不能随波逐流,纠结于形式,导致社会资源的流失。目前,淳安县已有“鸿坑毛尖”、“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秀水玉针”、“雪水银针”、“千岛龙井”、“千岛绿园”、“鸿峰贡芽”等茶叶品牌,“瑶记”、“山之子”、“常香果”、“水竹坪”、“野花香”、“千岛皇子”等山核桃品牌。各农产品品牌应增强团队精神,合力打响“千岛湖”牌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全面提高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从而将淳安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的市场。

(五)深化农游融合,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