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7-16 09:0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教学 机电系统 力学教学
一、中职机电系统力学实践教学现状
所谓机电系统力学,就是将电磁学及力学两门学科融合在一起,主要是探讨物体在受到电磁干扰下的运动规律。机电力学是多种基础学科融合在一起的,在中职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过渡作用。国内教育长期以来都存在着重理论轻能力的教育理念,只重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重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消化。中职机电系统教学一直处于传统教育模式下,即老师授课学生听课。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加之新课标课程改革,中职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已经无法实现中职教育承担的社会责任,即为社会输送技术专一型高科技人才。当前,中职机电教学要做的就是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向着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增强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的方向进行彻底改革。
二、机电系统力学实践教学实施措施
1.丰富教学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学生对于学习机电系统课程的理解都是一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几乎没有学生愿意主动学习该科知识。由于中职教育下的学生对于基础学科掌握得不够牢固,如果仅在课上对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往往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标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重视实际操作的中职教育而言,应该增加实验次数,改革传统实验方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与实际生产相联系,向学生介绍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材料等方面完整的知识,并且还要不断更新实验设备及实验技术,先由老师亲自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动手与动脑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还可以将优秀作品记录下来供下届学生参考。指导老师要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向学生介绍每个实验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锻炼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机电系统力学知识的消化,在实验中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班级凝聚力。传统教学模式只能向学生介绍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具体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就能够通过自己动手对理论知识的难点进行强化理解,所以学校安排适当的教学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手段。
2.突破传统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学考核采用试卷方式,考核内容以知识理解为主,体现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但是不能够完全体现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因此学校要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考核制度进行彻底改革,要改变以往的一次性考试为多次考试,考试贯彻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这样既能帮助老师发现学生现阶段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建立。考试形式也要从传统方式的试卷考试转变为多种形式的考查,比如实验报告、课堂问答等形式。对于考查的题目要摆脱课本的束缚,扩大考查的知识面。
3.开展数字化教学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任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电子教案的制作,教案制作要围绕丰富性、乐趣性,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枯燥单调的教学氛围,尤其是对机电系统力学的教学而言,教师通常要绘制许多与力学相关的教学图示,如果利用多媒体演示就可以节省许多画图时间,有效地提高授课效率。开展数字化教学采用丰富多彩的授课手段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4.联系生活实际,构建仿真情境
中职学生对自身学科的灵活运用能力是需要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任课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形象的教学模型的构建,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及消化。任课教师要搜集一些与力学有关的施工项目向学生介绍,并通过安全事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机电系统力学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现有知识及技能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指导老师要善于总结各种学习方式及记忆手段,通过不断传授,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联想思维往往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对现有技能进行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 地质统计学已经成为数学地质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学科,也是表征和探究各种自然资源的工具学科,目前已经被推广到世界各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力的推动了数学地质的研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 地质统计学 理论 现状
上世纪中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它与数学科学紧密联系,首次应用于地质学领域,促进了地质统计学这么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一、地质统计学的诞生
地质统计学是由法国马特隆教授于1962年创立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是一种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对既有随机性又具有结构性变量进行统计学研究的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数学地质方法。它是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数学地质的一个独立分支,在数学地质研究领域最具生命力和发展势头。
二、地质统计学的现状特点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地质统计学已经成为数学地质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学科,也是表征和探究各种自然资源的工具学科,目前已经被推广到世界各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力的推动了数学地质的研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地质统计学的研究的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了长足进展。首先,地质统计学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展,经历了二维平面分析——三维立体空间——四维空间动态研究这种发展历程,并逐渐深入化。其次,地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进步,提出了协同区域化理论,这是单变量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从而推动了多个区域化变量在时空域的结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的研究。同时,也促进了线性和非线性地质统计学的发展、时空多元地质统计学的发展,促进了多种地质统计学方法的相互弥补和融合。再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与多种学科相互影响和弥补,丰富了地质统计学的理论研究,拓展了地质研究的新方法。
(1)地质统计学与数学更加紧密的结合。地质统计学有效引入数学中的布尔随机函数概念,对于解决地质统计学中的观测尺度问题起了很大作用。
(2)地质统计学融合非线性科学理论。随着地质统计学的实践应用,它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这使得它与混沌理论、非线性动力学、协同论、耗散理论等非线性科学的融合更加紧密,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这种多学科的并线应用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引入,完善了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体系。
(3)地质统计学的理论研究出现两大派系:一是以马特隆教授为主的参数地质统计学派,他们继续开展析取克里格法及条件模拟的研究,并结合协同克里格技术,创新提出多远地质统计的基本思想,形成了依赖于样品数据并求得区域化变量理论模型若干参数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包括简单克里金、泛克里金以及析取克里金等。二是以A.G.Journel(儒尔奈耳)为首的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派,他们研究发展了不对数据分布做任何假设的指示克里金法和分位数克里金法等一整套体系方法。这两个派系在对地质统计学中的稳健性问题研究上取得一定成绩。
(4)条件模拟技术快速发展,其应用除了评价可采矿石和局部评价问题外,还可以对工程位置部署提供帮助。条件模拟使观测点上的虚拟数据等于实测数据,很有可能实现三维空间模拟。其中,儒尔奈耳的“非高斯分布快速模拟法”很有代表性。
2、自上世纪70年代,地质统计学发展迅速,而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发展以及实际应用,高度依懒地质统计学算法程序的设计,这就使得地质统计学的软件开发研究有了长足进步,高水平、高实用性的软件层出不穷,如法国地质统计学研究中心的ISATIS软件系统和HERESIM软件系统,还有加拿大的GEOSTAT软件系统就很有代表性。地质统计学的软件开发在今后地质统计学的应用和发展中意义重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地质统计学在西方国家起步早、发展稳健,已经成为高等工科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的必修课程和研究课题,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矿业开采等项目。但是地质统计学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并没有取得辉煌成绩,表现在地质统计学的很多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转化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地质统计学在国内应用领域的指导作用有待加强,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生产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发掘。
4、目前,地质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如环境科学的研究、农林科学、矿山地质、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海洋工程、材料工程、生态保护等,可见,地质统计学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地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地质统计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体系在逐步完善,应用水平也在稳步提高,已经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得到应用。从地质统计学的发展前景和实践应用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地质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完善。
一方面,地质统计学核心基础理论研究逐渐成熟,且这个研究主题与其他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将时间序列分析与多元地质统计学技术相结合是现代地质统计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根据这种结合,发展了纯时间域中的多元地质统计学、时空域中的多元地质统计学及各种动态建模技术。
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地质统计学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理论上的不足和不完善,要使地质统计学达到非常成熟和实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还有人质疑地质统计学的研究,甚至不相信地质统计学的成果。这种状况对地质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继续加强新理论、新方法的创新和应用,特别是非线性地址统计学(析取克立格法)、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指示克里格法),各种条件模拟方法,充实地质统计学。尤其是地质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会渗透,如贝叶斯理论,模糊数学以及分维理论的结合,我们期待会产生新的发展与突破。
2、线性平稳地质统计学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其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以便更好地反映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结构特征,增强储量计算精度,提高应用价值。
3、多元信息综合提取和合成研究将会进一步发展。信息的广泛采集和合成分析无疑会促进地质统计学的实践应用。结合现代科技,借助时空多元地质统计学和多元动态模拟技术的优势,增强地质统计学的多元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为统计决策提供支持。
4、人工智能化的提高应用。未来发展中,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加强软件系统的可视化程度,提高反馈信息的输出质量,这是地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之一。强化地质统计学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结合,也是促进地质统计学发展与应用的重要手段。
5、资料综合问题的有效完善。目前无论是矿山开发还是石油勘探,都存在获取资料综合问题。由于所获得的资料及其获取方式不同,观察尺度各异、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今后如何把这些资料统计在一个模型中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资料的有效信息准确反映地质的空间结构信息,有待完善。
6、提高地质统计学软件包功能。各种软件包是进行地质研究的可靠工具,是地质统计学的“左膀右臂”,完善软件包程序系统、提高其功能是推动地质统计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
7、地质统计学在地学领域的实践应用会更加广泛,比如矿产勘探、油藏描述、农业生产、水资源研究和保护等。
四、小结
时代的进步给予了地质统计学发展的机遇,与此同时,地质统计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丰满与应用水平的不断先进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它的发展空间十分宽广,正朝着理论体系化、方法多样化方向健康迈进。
参考文献:
[1]石书缘,尹艳树,冯文杰.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的发展趋势.物探与化探.2012(4):655-660.
[2]刘占族,张雷,霍丽娜,等.地质统计学反演在煤层气薄储层识别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S1):30-34.
[3]王家华,于海茂.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研究.石油化工应用.2012(10):72-74.
[4]张林,牟子平.地质统计学在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1):14-18.
篇3
当前,上海市中高职贯通模式一般为采用“五年一贯制”模式:即以专业为主线,相关专业对应中高职两所院校联合培养的模式,一般学习年限为5年,学籍管理前3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后两年在高等职业学校;根据学生课程完成情况,在第一学年进行甄别,不适合的学生继续在同一专业学习,并可从五年一贯制专业转入相近中职学校,并根据学业完成情况,对符合毕业条件学生颁发高职院校毕业证书。
1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简析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为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具有相同专业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师资管理等一体化设计。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想,为贯彻此纲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的发展任务”。
两个纲要都提出实行中等职业与高等职业两个分段职业教育的贯通,不仅仅是中等学校与高职学校两个学校之间。
2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学生特点分析
相比以往的中职学生及高职学生培养模式,中高职贯通模式下学生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2.1 学习习惯较好,学习主动性不高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学生起点都是从初中毕业后通过中考进行筛选后进入学校,他们分数段要高于一般的中职学生,甚至有些学生成绩可以进入普通高中学校,因此他们学习习惯相对传统中职学生较好;相比中职学生存在厌学情况,他们上课能够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并且晚自习班级纪律较好。但是,通过长时间了解笔者发现,中高职贯通培养下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相比同龄高中学生由于要参加高考,因此学习主动性非常高;中高职贯通模式下学生不存在高考压力,他们往往只是完成好每天的学习内容,不能够主动去学习、去思考。有学者曾提出中高职贯通学生在长学制下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笔者也认可这个观点。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当前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公共基础课成绩不理想
构建一体化教学就要求课程体系打破以往的中职和高职分段式培养模式,而且由于“五年一贯制模式”时间上从6年压至5年,要少于传统的分段式培养,所以课程体系都进行了压缩,在这种情况下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中公共基础课成绩不够理想,这个特点无论从第一学年还是第三学年学习中都存在,许多学生反映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难度大,难以掌握。
2.3 专业知识有所缺乏
专业课的学习是职业院校所注重的教学内容,通过与许多专业课老师座谈发现,中高职贯通培养下的学生专业知识有所缺乏,由于这些老师同时兼任高职同门课程,他们纷纷表示:相对高职学生而言,由于中高职贯通学生未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对于许多专业知识不曾了解,加上生源质量的原因,因此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比较吃力。比如某专业课程中许多名词都是高中阶段生物课程内容,由于这些学生未经过高中阶段,对于这样的生物知识几乎为零,再进入新阶段专业课程学习,难度有所加大。
2.4 校园活动参与度不高
传统中职校园活动多为规定形式:即按照教委、教育局部署,根据每月主题规定形式、规定内容进行开展;而高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相对比较更加贴近大学生特点,形式多样、内容多变。笔者认为: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的校园活动由于本身学生特点,应不同于中职校园活动,更贴近于高职培养模式下的校园活动,因此,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但从2年多的活动开展发现,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他们往往只是为了完成某项活动而参与,而忽略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即为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作风的总和。
3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中的几个“贯通”
针对当前中高职贯通模式下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贯通”。
3.1 培养目标的“贯通”
当前,由于中职学生的入学特点,许多中职学生培养学生的目标很明确,通过养成教育结合学校专业教育加强学生的培养:即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基础加入专业的学习;而高职学校都是以职业教育为目标,即: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高级技能教育的院校,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中高职贯通的目标是对具有相同专业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师资管理等一体化设计,因此中高职贯通模式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中职院校的“养成教育结合专业教育”又不同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它应该更接近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但又不是压缩版的职业教育。介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该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明确“五年一贯制”总体职业生涯规划贯通两所学校,最终达到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完全“贯通”。
3.2 教学体系的“贯通”
中高职贯通是两所学校进行合作办学,课程建设及教材往往沿用以往的中职教材和高职教材,这样独立的教学体系势必影响中高职贯通的教学的实施。因此两所学校应建立中高职贯通教学合作机制,根据各课程特点,挑选两所学校骨干教师逐步完善中高职贯通教学课程建设方案、制定课程规划制度、课程设置制度、课程实施制度、课程评价制度、课程教材开发和利用等制度。通过两所学校教学合作机制的建立,达到教学体系的“贯通”,真正地为中高职贯通教学所服务。
3.3 学生管理的“贯通”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跨越未成年到成年两个重要的年龄段,因此学生的特点也囊括了未成年学生的特点和成年学生的特点,在学生管理上更加复杂。传统中职学生由于绝大多数属于未成年人,在校期间学校具有监护人的义务,在学生管理方面一切以学生人身安全为第一位,许多方面的管理比较趋于教条化的规章制度方面的管理;高职学生由于学生为成年学生,学生管理方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许多中高职贯通学生管理方面沿用前3年中职管理,而后两年的高职管理,学生从一个比较严格的“班主任管理”到相对轻松的“辅导员管理”势必会产生不适应和不协调。笔者认为,通过由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两所学校制定高职贯通特有学生管理办法;通过建立中高职贯通学生“个人档案制度”(即由班主任、辅导员根据每学期学生考核及奖惩情况,计入该档案,作为学生奖助学金、评优、升学及就业的依据)来实现学生管理的“贯通”。
3.4 专业领域的“贯通”
中高职贯通的实现就是在相同或相近专业这块平台上由两所学校进行合作办学;实质就是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因此,中高职贯通办学应该更加注重专业领域的“贯通”。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学校层面的职业教育集团、学生层面建立专业社团来实现。
职业教育集团是在一定范围内,由高校、职校组建教育、教学与培训、科研、技术交流等合作的职业技术教育联合体,两所学校可以通过职业教育集团来推动在专业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发展。
学生层面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等形式在专业领域内加强学习和交流。
4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中的几个思考
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时间相对较短,许多试点的贯通机制仍在摸索阶段,当前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4.1 搭建两校平台,形成合作机制
中高职贯通两所合作学校应该搭建从领导层面、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并形成中高职贯通专门例会制度,研究在专业设计、教学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新老问题。
4.2 注重行为养成,夯实基础教育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起点为初中毕业学生,由于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管理中,仍应注重行为的养成,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4.3 以专业为引导,提高学习兴趣
相比传统的中职和高职教育模式,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可以结合两者的优点,更加注重专业的引导,例如可以聘请专业老师担任导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定期参观企业,了解行业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凸显出中高职贯通注重专业贯通这一特点。
4.4 以活动为载体,提升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一所优秀高校的校园文化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沉淀、积累、提炼,而校园文化活动正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学生通过不断参加校园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耳濡目染逐步吸收校园文化的精髓,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4
关键词:筑波大学;学群制度;通识教育
筑波大学实行的学群・学类制度,力求打破日本大学的传统模式,突破学部制和讲座制的弊端。本文从的缘起、初创、发展、精华、启示等五个方面对学群制度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以及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新思路。
一、缘起:筑波大学学群制度建立的现实原因
日本传统大学是按照学部制度建立起来的,学部下再设置多个学科,各学科又包含几个科目,每一个科目都设一个讲座(最小单位)。这种由学部到讲座的教育组织制度有其可取的一面,但也存在亟待改革的问题。第一,讲座制规模过小,存在着旧法统的观念。第二,讲座制流于分散割据状态,造成不应有的浪费。第三,讲座制不能适应科学日趋分化而又必须建立综合研究新体制的需要。总之专业之间联系不足,阻碍学科的综合发展,也很难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初创:筑波大学学群制度初步形成
1973年,筑波大学在成立之初为了打破传统大学这种学科间互不沟通的限制,立足于促进学科综合化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培养,尽可能全面地传播知识,建立了独特的学群・学类制度。学群是筑波大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组织,以中心性专业领域为基础,从广泛的视野综合几个学问领域而构成的。学类在学群之下,从属于学群,是学生培养的基本单位,对学生的教育指导负有基础责任。学生可以在各类学群中选修科目,广泛地接触不同专业,了解各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也可以教授不同学群中的科目和不同学类中的学生。
学群相当于小型的综合大学,每个学群都包括人文、社会、自然三个领域,使学生全面地接受教育,发挥其小型而又综合的优越性。学群下面再分学类,它相当于其他大学的“学部”或者一所单科大学。所以形象地说,筑波大学现在所设立的第一、第二、第三学群、学类和三个专门学群,就好比“若干所小型综合大学加单科大学的联合体”。[1]学生在学群、学类里可以得到通识教育,广泛地接触不同专业领域,加强相互之间联系,不再是学文的不懂工,学电的不懂机械,打破了过去大学专业之间的隔绝状态。
学群制度设计之初,共有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以及三个专门学群。其中:第一学群为机具基础性的学术领域,所以亦可称之为基础学群,担任全校基础课的教学,下分3个学类――文学类、社会学类、自然学类。第二学群初步具有应用性,包括文化、生物领域,属于跨学科、现实性的学群,同人类广泛的文化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密切相关亦可称为文化、生物学群。下分5个学类――比较文化学类、日本语・日本文化学类、人间学类、生物学类、农林学类、生物资源学类。第三学群为经营、工程学群,是筑波大学“新构想”的尖端,是面向未来社会的学群。下设5个学类――社会工程学类、国际关系学类、情报学类、系统工程学类、基础工程学类,保证了这一学群之下的学生既具有时代尖端的信息科学的专门技术,又富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更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2]
三、发展:筑波大学对学群制度的再编
为了适应新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综合人才的需求,2007年4月筑波大学之前的学群制度进行了修订再编。再编后的学群数量已经从过去的7个增加到9个,原来的第一、第二、第三学群已经重新编制组合为人文・文化学群、社会・国际学群、人间学群、生命环境学群、理工学群和情报学群共6个学群,之前的4个专业学群经过再编之后只保留了体育专业学群和艺术专业学群,而将医学专业学群改为医学群,取消了其专业学群的性质,与其他6个学群并列。另外,这次再编把图书馆信息专业学群降低为情报学群中的一个学类,与此同时,将人文、社会等提升为学群,并把数学、物理、化学等一些专业提升为学类,扩展了学群和学类的容量与内涵。这次再编一方面增强了学群的综合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群的编制更符合科学发展的现状,在综合的基础上更加专业化,适应了大学学科发展的要求。[3]
四、精华:筑波大学学群制度的特点
学群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课程的综合性很强,最大目的就是为了消除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间的对立,打破大学专业之间的隔绝状态。这种模式也有利于全体教师共同承担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责任。
1、打破基础与专业的界限
筑波大学的各学群,在授课中不像一般大学那样把基础课程同专业课程截然分成两样,而是在校学生在任何阶段都可以选学,也就是说基础课和专业课不按学年划分。例如通过“综合科目”的讲授,往往有学生到了第四学年还能学到不同程度的基础知识。实际上,一般最初在一、两年基本学完基础课程之后,仍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这样按照专业基础、相关、共同四个授课科目的划分,每个科目都要求取得一定的学分,从整体来看,学生便可以学到比较广阔的基础知识。
2、突出综合科目的地位
在课程设置上,筑波大学将课程模块划分为:共同课程、相关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而在所有的课程中尤其突出综合科目的地位。综合科目,顾名思义是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研究类型的科目。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讲“对称与非对称――左与右”时,由化学系教授讲序论,由数学系教授讲关于“数学的对称与非对称” ;接着由物理系教授讲关于“物理学的对称与非对称”;第二学期由地球科学系教授讲授关于“结晶的对称与非对称――静的结晶学”,再由化学系、生物科学系的教授讲解“动的结晶学”,第三学期由心理学系、艺术学系根据各自的学术立场讲授对称与非对称……[4]每一个综合科目的课程模块内在地包含多门学科,加强了知识的相关性、横向联系性和纵向沟通性,便于学生形成灵活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3、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
学群制度初创时的第一、第二、第三学群中的每个学群都包含人文、社会、自然三大领域,开设综合科目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接受最全面的教育,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人才具有广阔的科学视野、敏锐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007年再编后的学群制度则在原来学群制度的综合性基础之上加强了专业性的发展,但依然大量开设综合科目的教学,从而将综合性教育和专业性教育完美结合起来。
四年一贯制的课程设置形式。
在日本的其他大学,一般把本科阶段的教育分为两个严格的阶段,即大一、大二这两年主要是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大三、大四主要是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并且两个阶段的联系不够紧密。而筑波大学的学群制度则实行四年一贯制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学习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因此,即使是在本科学习的第四年学生仍然可以学习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交叉贯穿于整个学士课程学习阶段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但增强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的热爱之情。
五、启示:学群制度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借鉴意义
1.创新教育思想,确立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理念
传统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发韧于自由教育,它以培养完整的、有教养的人为宗旨,在强调与专业教育并行的同时,也强调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但出于对专业教育强大声势的戒备,这种通识教育实质上与专业教育是割裂和对立的。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一种通专结合的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加融合,实现在课程设计上的统一和渗透,无疑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最佳途径,这也正是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必须走通专结合道路的根本原因。日本筑波大学的学群制度正是把握了现代通识教育的精神内核,大胆改革,才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我国高校在推进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也应抛弃过去“雷声大,雨点小”的做法,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全面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将一些优秀的经验范式(如美国通识教育、台湾通识课程、北大元培计划等),结合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地进行学习。
2、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藩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国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不均衡,偏科比较明显;另一方面,专业划分过细过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理工科学生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文科学生缺乏自然科学素质。因而中国大学应该注重文理平衡,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藩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结合日本筑波大学学群制度的经验,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包括汉语写作和表达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伦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内容。然后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理论和本校通识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学分和选修方式,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技能类课程、思政类课程和知识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知识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之间的关系。
3、打造特色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筑波大学前校长江崎玲于奈对大学教育改革提出一些新观点,主张高等教育“要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和特点都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主张大学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校风等等。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国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着力打造一些有学校特色、专业特色、时代特色的课程,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之外相关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要求。这便需要学校自觉树立特色意识,教师积极进行课程研发,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改革,在个性化的目标导向下,权力打造特色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周蕴石.筑波大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1988.37.
[2]赵惠君,彭涛,度李榕.筑波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3):92-95.
篇5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综合证,据WHO统计全球心力衰竭发病率为0.5%~2%,特别是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患病率呈日益上升趋势,成为住院、病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脏患者一旦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其1年死亡率为43%,五年死亡率达75%。且一旦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VT),常使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病死率明显增加。因此,在纠正心力衰竭的同时,能否有效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很重要。我院应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72例CHF并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4年10月至2007年3月CHF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2例。男42例,女30例,年龄35~76岁,其中缺血性心脏病3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4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例。心功能(NYHA分级)III-Ⅳ 级,其中心功能Ⅲ级38例,Ⅳ 级34例,左室射血分数均
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严重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严重电解质紊乱。
1.2 方法 治疗前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入院后均接受积极的抗心力衰竭治疗(强心、利尿、扩血管、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等)后,行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胸片检查。对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无甲状腺疾病的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72例患者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0.2 g/次,3次/d,1周后改为0.2 g,2次/d,1次/d,以后0.1~0.2 g/d维持治疗。用药期间根据患者心率(HR)和校正的QT 间期(QT-c)调整剂量。HR0.55 s时停药。出院后(住院至少2周)1个月内,每半月复查1次,以后1~3个月随访1次,随访12个月。重复以上检查。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及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①显效,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平均减少≥70%;成对室性早搏数量减少≥80%;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90%;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或达到心功能I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②有效,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平均减少≥70%或连发室性早搏减少≥90%;心功能改善1级或未达到心功能I级,症状、体征有所改善;③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本组住院治疗2周后,心功能变化:显效28例(38.9%),有效27例(37.5%),无效17例(23.6%)。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平均减少≥70%34例(47.2%),成对室性早搏数量减少≥80%15例(2o.8%),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消失16例(22.2%),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未见减少7例(9.7%)。本组治疗总有效率90.3%。QT-c由(412±42)ms增至(498±65)ms(P
3 讨论
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于临床,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7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应用,1984年在美国被推荐用于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自从CAST试验证明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增加器质性心脏患者的死亡率,胺碘酮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有关这个药物的临床研究在各地广泛开展起来,比如:维持窦性心律,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以及延长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等。尤其近来随着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开展,其在防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房颤动、改善临床预后方面的有益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1]。有报道胺碘酮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或持续性快室率心房颤动中,室速控制率达75%,快室率房颤总转复率达71%[2]。近年来有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它不仅可以控制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还可显著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如无禁忌症,是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3]。本结果提示:胺碘酮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90.3%,不良反应较轻,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双手震颤,经减量后恢复正常。QT-C虽然延长,但胺碘酮引起的QT-C延长是均匀的,故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较少,所以QT-C延长可不作为停药的指征,但临床应密切观察。总之,胺碘酮是一个很好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小剂量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小,疗效佳,在严重CHF患者,可作为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汪芳,李一石.胺碘酮的临床药理及其应用进展.中国医刊,2006,41(2):28-31.
篇6
关键词 VVER;核电站;碱金属控制;除碱工况
中图分类号:TL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7-0047-02
1 VVER机组核电站除碱系统的运行方式
VVER机组核电站除碱系统由KBE50AT001和KBB10AT001两种除碱方式组成,其中KBE50AT001是一个混床,在机组启动阶段使用不小于16 g/L的硼酸溶液饱和其中的阴树脂,其中的阳树脂用于除碱,在结构布置上它与一回路净化系统KBE10呈并联分布;而KBB10AT001是一个阳床,在结构布置上它对一回路除气器KBA10BB001中的冷却剂进行循环除碱,系统流程见图1。
2 VVER机组核电站除碱系统化学控制方式
由于KBE50AT001的树脂填装量相对较少(阳树脂仅0.9 m3),寿期前期和中期主回路中氨碱浓度较高,如投用KBE50频繁容易导致很快失效,且KBE50树脂不能在机组功率运行时更换树脂,而KBB10AT001树脂装填量相对较多(阳树脂2.4 m3),且可以在功率运行时随时更换,故一回路总碱控制方案的总体思路为:寿期前中期投运KBB10AT001,寿期后期投运KBE50AT001。具体的操作方案及注意事项如下。
2.1 KBE10氨钾饱和阶段
由于技术规格书中在机组MCL后给了10天的水质调整期,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10天时间使主回路和KBE10水质稳定在溶氢3.9 mg/L,总碱A区下限略上的位置,以期达到保证水质合格的条件下尽量少加KOH的目的,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1)在机组启动阶段启动主泵加热时利用一回路排出的硼酸进行KBE10和KBE50硼饱和,KBE50硼饱和后要马上关闭KBE50出入口阀门,防止氨钾进入KBE50。
2)KBE10硼饱和完成后马上接入一回路进行氨钾饱和。
3)KBE10氨钾饱和初期(KBE10出口未检出氨钾)可以适当提高加氨钾的目标值以加快饱和,但同时为避免过高的氨钾洗脱出KBE10中的氯,我们控制加氨的目标定为18 mg/L,加KOH的目标定为A区上限(0.5 mmol/L)。
4)KBE10氨钾饱和中期(KBE10出口检出少量氨钾),此阶段由于是KBE10易洗脱出氯离子,故我们将加氨的目标下调为15 mg/L,加KOH的目标调整为A区最佳(0.45 mmol/L),加强KBE10出口氯离子的监测,KBE10出口氯出现上涨时下调加氨目标。
5)KBE10氨钾饱和后期(KBE10出口氨钾与入口较为接近),此阶段由于机组已带功率,硼酸浓度已降至6-9 g/L,但此时受到主回路溶氢的限制,我们将一回路下泄流量调至机组允许的最大值,将加氨目标继续下调至主回路溶氢3.9 mg/L所对应的氨浓度(一般在11 mg/L左右,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总碱调整至A区下限略上的位置,保证溶氢稳定在3.9 mg/L,总碱稳定于A区下限略上的位置。当然此时也不能忽视KBE10洗脱氯离子的风险,需对KBE10出口加强氯离子的监测。
2.2 机组运行前中期
根据一回路物料守恒的原则,我们可以根据一回路下泄量,溶氢目标值,KBB10AT001流量等参数计算出所需加入的氨量,然后通过加氨泵KBD31/31AP001的性能参数可以计算出所需的加氨泵频率,即可控制一回路水质的稳定。
随着主回路硼浓度的下降及硼核反应产生的锂在一回路中的逐渐累积,一回路总碱在硼碱曲线中的位置会逐渐上移至A区上限,这时投运KBB10AT001除碱。
1)冲洗KBB10AT001:
由于KBB10AT001为阳床,在放射性及氧化条件下会分解,产生的磺酸基团进入主回路会造成硫酸根升高,故在投运前需进行冲洗,冲洗至KBB10AT001出口硫酸根
MNH3=CH2×17/3×(0.8+X)×3.6+(0.8+X)×Y×3.6
X:KBA下泄流量,kg/s;
Y:一回路氨浓度,mg/L。
2)投运KBB10AT001:
冲洗合格后即可投入一回路中除碱,投运后要保持主回路溶氢,氨稳定需将除气器中损失的溶氢及KBB10AT001吸收的氨补充进一回路,每小时需加入的氨MNH计算公式为:
MNH3=(CNH3×Y/(0.8+X+Y)+CH2×17/3)×(0.8+X)×3.6
X:KBA下泄流量,kg/s;
Y:KBB10AT001的流量,kg/s。
由于KBB10AT001投运后会造成KBE10AT001吐钾吃氨的现象,这部分的氨没有上面的计算公式中考虑到,到了KBB10AT001投运后期,KBE10AT001前后氨的差距会很大,这部分氨就不能忽略了,要维持溶氢稳定,这部分氨也要加进一回路中,每小时需加入的这部分的氨MNH计算公式为:
MNH3=KBE10出入口浓度差×KBE10流量×3.6
在KBB10AT001投运后期中还会遇到下面的情况:一回路总碱不再下降甚至上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系统管线设置的原因使KBB10AT001不能完全将除气器中的钾吸收掉,会有一部分钾重新回到一回路,随着KBE10AT001出入口钾差距的不断加大,就会造成KBB10AT001吸收的钾等于甚至小于KBE10AT001释放的钾的情况,在这种情形下,主回路总碱会不降甚至上涨,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加大下泄,增加KBB10AT001流量的方式使总碱下降,如果采取以上措施后总碱仍不能下降,则我们只能采取降低加氨量牺牲一回路溶氢或者降低KBE10AT001流量的方式解决。
3)停运KBB10AT001:
当一回路总碱降至A区下限时需要停运KBB10AT001,停运后每小时需加入的氨MNH计算公式为:
MNH3=CH2×17/3×(0.8+X)×3.6
X:KBA下泄流量,kg/s。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投运KBB10AT001后会造成KBE10AT001出现吃氨吐钾的现象,因此在刚一停运KBB10AT001时一回路总碱反弹会较多,如果此时的硼钾曲线宽度较窄需要连续跟踪几个班总碱,防止反弹太快总碱超出A区。
2.3 机组运行后期
机组运行到后期时,根据放射性源项控制的要求,需要将溶氢控制到较低的水平,而且此时硼碱曲线的区域也极窄,而受KBB10AT001管线布置所限,不能完全将除气器中的钾和氨去除,KBB10AT001的除碱效率不是很高,溶氢控制难度也增加,而KBE50AT001是直接接入一回路将氨钾全部去除的,除碱效率更高,且不会损失一回路中的溶氢,因此到寿期末,我们采用KBE50AT001除碱。
1)冲洗KBE50AT001:
由于KBE50AT001为混床,装有0.4 m3的硼饱和的阴树脂,如果直接接入一回路除碱会造成KBE50AT001释放硼酸,如果释放的硼酸过多会引起主回路功率波动,因此需要用一回路的硼酸冲洗KBE50AT001使KBE50AT001出口硼酸与一回路硼酸相差小于0.1 g/L,冲洗排出的硼酸排至KBB10水箱中,然后在除气器中配置与一回路硼酸一致的硼酸补充一回路。因此冲洗时为了维持一回路氨,溶氢稳定需将下泄损失的溶氢及冲洗损失的溶氢及氨补充进一回路,计算公
式为:
MNH3=CH2×17/3×(0.8+X+Y)×3.6+Y×Z×3.6
X:KBA下泄流量,kg/s;
Y:KBE50冲洗流量,kg/s;
Z:一回路氨浓度,mg/L。
2)投运KBE50AT001:
待KBE50出口硼酸与一回路硼酸差值小于0.1g/L时可投入KBE50AT001除碱。投运后要保持主回路氨,溶氢稳定需将除气器损失的溶氢及KBE50除去的氨补充进一回路,每小时需加入的氨MNH计算公式为:
MNH3=CH2×17/3×(0.8+X)×3.6+Y×Z×3.6
X:KBA下泄流量,kg/s;
Y:KBE50流量,kg/s;
Z:一回路氨浓度,mg/L。
由于KBE50AT001投运后会造成KBE10AT001吐钾吃氨的现象,这部分的氨没有上面的计算公式中考虑到,到了KBE50AT001投运后期,KBE10AT001前后氨的差距会很大,这部分氨就不能忽略了,要维持溶氢稳定,这部分氨也要加进一回路中,每小时需加入的这部分的氨MNH计算公式为:
MNH3=KBE10出入口浓度差×KBE10流量×3.6
3)停运KBE50AT001:
当一回路总碱降至下禁戒线时需要停运KBE50AT001,停运后需将一回路加氨量下调,每小时需加入的氨MNH计算公式为:
MNH3=CH2×17/3×(0.8+X)×3.6
X:KBA下泄流量,kg/s。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投运KBE50AT001后会造成KBE10AT001出现吃氨吐钾的现象,因此在刚一停运KBE50AT001时一回路总碱反弹会较多,而此时一回路硼酸浓度较低,硼碱曲线较窄,故需要每班跟踪一回路总碱,防止总碱上涨太快而偏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柔性制造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79-02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实践教学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强调了机电结合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就必须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推进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体制改革。而营造培养高素质创新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教学环境,提供合适的实践训练平台是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此,我校2012年在共建基金支持下成立了柔性制造实验室,通过柔性制造系统对实际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模拟运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机电系统运行控制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围绕该柔性制造系统在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培养上的应用,就我校在教学改革上的措施进行论述。
二、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自动生产线是将微电子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机械制造和系统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技术复杂、高度自动化系统,柔性制造技术更是当前机械制造业适应市场动态需求及产品不断迅速更新的主要手段,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
通过该系统,能使学生可通过实验了解柔性制造自动化生产实训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原理,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创新性的和可参与性的实验平台,让学生全面掌握机电气一体化与物流技术的应用开发和集成技术,能够帮助学生从系统整体角度去认识系统各组成部分,从而掌握柔性制造相关系统的组成、功能及控制原理。促进学生在机械设计制造、电气自动化、数字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生产线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并对数控加工、电机驱动及控制技术、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机器人控制技术、高级语言编程等技能得到实际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光机电气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装配、调试能力等方面均能得到综合提高。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共分为总控系统、自动化立体库及码垛机、自动化输送线系统单元、CCD形状颜色尺寸检测单元、上下料搬运机器人单元、数控加工单元、串联机器人装配与分拣单元、视觉导引搬运AGV几个单元部分。系统模拟某自动化加工、分拣、自动装配及自动出入库完整制造过程。立体库由两排货架及中间的码垛机构成,实现毛坯及成品部件的存储;传送线负责从立体库取件、传送工件到到各工作单元及传送入库;通过图像识别功能,对工件进行形状与颜色识别,通过信息识别,六自由度行走搬运机器人可选择把工件放入相应的数控加工设备(车削加工中心或铣削加工中心)当中。加工完毕,通过CCD视觉装置进行高度与直径等尺寸识别。并为下一工序做好准备。
该柔性制造系统可联机/单机两种运行模式,方便学生进行PLC控制、生产线控制、机器人控制及数控机床应用实训。
三、柔性制造系统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1.课程实验实训。利用该柔性制造系统的各组成单元,对原有相关课程中的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整合,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环节内容设计,根据教师授课情况,结合学生特点进行选取。主要服务的课程包括:机电传动与控制(步进电机、伺服电机控制)、PLC控制技术(立体库码垛机控制、传送线控制)、机器人技术(分拣机械手、搬运机械手)、机床数控技术(数控加工单元)、传感与测试技术(传送线、CCD等单元)、机电一体化技术。
2.实习实训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及实习实训要求,对原有实习实训环节进行了改革。将原第七学期三周的实习环节分割成几个模块,其中一个模块是2.5天的柔性制造系统实习实训模块,每次二十余人分成多个小组进行该模块的实习实训。对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的一次全面考核和综合检验。按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设置的要求,通过柔性制造系统平台开展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完成的主要任务为:气路、电路或控制回路的构成的模拟设计及运行调试;根据工作要求对PLC控制程序进行修改或编写,模拟实际的控制过程;对人为设定的故障(电气及PLC故障)进行故障诊断及排除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拟系统的各单元之间可以通过I/O进行通讯,将多个加工单元连接构成系统。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搭建实际机电一体化设备,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习的内容:①柔性制造系统基础知识教学。主要讲授柔性制造系统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让学生对柔性制造系统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②立体库系统设计。通过对立体库实际操作,了解立体库工作过程;以立体库结构设计及PLC控制为主要教学内容,了解并掌握立体库结构设计技术,学生能够完成单元格的设计出图。了解立体库控制要求,采用PLC实现取、送工件的控制设计。③搬运线设计。以搬运线为教学对象,使学生了解掌握生产线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了解生产线基本结构及控制方法,了解典型分拣、传送、检测环节的设计方法及操作。④AGV寻迹车设计。了解寻迹车基本结构组成和功能;了解AGV寻迹车车体结构设计方法,了解寻迹车控制原理和操作。⑤机械手。了解工业机器人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工业机器人机构及基本结构设计知识,掌握工业机器人操作知识,了解和掌握机器人控制原理,掌握机器人编程控制,利用测绘技术实现实物的测绘建模使学生在扫描和建模。⑥数控机床编程操作。以典型车、铣零件为对象,让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将其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出来,并在数控车及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完成各自零件的装夹、对刀及加工仿真操作。
本实习重点强化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在对柔性制造系统全面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系统的运行和各分系统的设计操作。
四、结论
柔性制造实验教学系统的建成与投入使用,丰富提高了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开放性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和实训的能力。以此平台为基础,在授课教师及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实验、实训项目,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机械、电子、电气、液压、自动控制、数控等专业知识,并以实际设备为对象,建立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运行、维护等相关能力,有效地对应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经过学习和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并激发了部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科技创新兴趣,为今后的能力培养和就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应用,实验、实训等项目内容在不断充实完善,在其间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包括对指导教师的能力要求、系统运行耗材费用控制等将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伟,王殿君,申爱明,等.柔性制造系统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训练中的应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33(6):554-557.
篇8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 胺碘酮 磷酸肌酸钠 心功能指标 核转录因子κB 可溶性CD40配体
Effect of amiodarone combined with creatine phosphate sodium treatment on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and serum NF-κB and CD40L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
ZHANG Sheng-hong ZHU Fang-yi MA Ying
Department of Arrhythmia,Qinghai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Hospital;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miodarone combined with sodium creatine phosphat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 the effect on the patients'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and serum 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 B( NF-κB),soluble CD40 ligand( CD40 L) levels. Methods Patients with 110 ventricular arrhythmia who were treated in Qinghai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9 were prospective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n = 55)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n = 55) according to the stratified random grouping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miodarone alone,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reatine phosphate sodium based on the treatment plan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serum NF-κB,CD40 L levels and quality of life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wo courses of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2 courses of treatment,the adjusted QT interval( QTc) and heart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 05),and the QTc and heart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 413. 9 ± 32. 3) ms,( 67. 6 ± 5. 9) times/min]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 389. 7 ± 34. 6) ms,( 75. 4 ±5. 4) times/mi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05). After 2 courses of treatment,the levels of serum NF-κB and CD40 L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 05),and the levels of serum NF-κB and CD40 L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25. 4 ± 3. 1) pg/L,( 1. 3 ± 0. 7) μg/L]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 38. 5 ± 3. 2) pg/L,( 2. 2 ± 0. 8) μg/L],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05). After 2 courses of treatment,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and quality of life comprehensive questionnaire score( GQOL-74)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4. 2 ± 6. 7),( 94. 2 ± 6. 9) poi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 83. 9 ± 6. 6),( 80. 7 ± 7. 2) point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87. 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2. 7%),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total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5. 5% vs3. 6%,P > 0. 05). Conclusion Amiodarone combined with sodium creatine phosphate in the treatment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indicators,increas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NF-κB and CD40 L,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and improve clinical efficacy without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High level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Ventricular arrhythmia; Amiodarone; Sodium creatine phosphate; Heart function index; NF-κB; CD40L;
室性心律失常既可以发生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但更多见于明确诊断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与离子通道病患者群体中,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以及心室颤动,临床表现具有较大的差异,可以表现为心悸或黑矇乃至心源性猝死,也可以无症状[1]。对于心脏结构异常的患者而言,室性心律失常通常是早期临床表现或者唯一临床表现,对于存在多种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而言,室性心律失常通常是作为伴随症状出现[2]。胺碘酮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效果较为明显,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如心脏功能改善不显著、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效果不理想等[3]。磷酸肌酸钠能够有效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功能[4]。本研究观察胺碘酮联合磷酸肌酸钠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心功能指标及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 B,NF-κB)、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CD40L)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5]中关于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2)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97 m L;(3)左室射血分数(LVEF)≥45%;(4)无脑、肾、肝胆等其他内科疾病;(5)患者知情同意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浸润型心肌病;(2)患有肥厚型心肌病;(3)合并瓣膜及心包疾病;(4)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55 mm;(5)合并有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6)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7)治疗依从性差、对本实验所用药物及其有效成分过敏。
1.2 一般资料
应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应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配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68~82岁,平均年龄(70.5±3.9)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1±1.6)年;心功能Ⅲ级34例,Ⅳ级21例;室性早搏19例,室性心动过速24例,心室颤动12例;合并冠心病47例,高血压44例,糖尿病20例,脑卒中17例。观察组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69.3±4.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67±1.1)年;心功能Ⅲ级36例,Ⅳ级19例;室性早搏20例,室性心动过速24例,心室颤动11例;合并冠心病48例,高血压45例,糖尿病22例,脑卒中15例。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等一般及临床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实验的研究方法符合伦理学标准,并经过青海省心脑血管病医院伦理会研究同意。
1.3 治疗方案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加胺碘酮治疗。基础治疗方案:常规卧床休息、吸氧、对症补液维持酸碱平衡,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常规抗感染,给予降压、利尿剂、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科学饮食,合理控盐,加强健康宣教,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合理确定体能训练方案。同时,给予盐酸胺碘酮片[生产企业: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600 mg/d。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生产企业:吉林英联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 g/d,静脉滴注。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的心功能指标:包括校正QT间期(QTc)、心率,采用心电图仪进行检测。(2)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的细胞因子水平:包括血清NF-κB、CD40L,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进行检测,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3)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的生活质量水平: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综合问卷评分(GQOL-74)两个评标体系,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4)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参照《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5]制定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率降低>90%,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数量降低>80%,室性期前收缩发作频率降低70%。有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率降低>50%~90%,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数量降低>50%~80%,室性期前收缩发作频率降低60%~70%。无效:治疗完毕后,临床效果未达到上述标准。临床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5)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本实验内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功能指标
治疗前,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的校正QT间期(QTc)、心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2.2 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的血清NF-κB、CD40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NF-κB、CD40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F-κB和CD40L水平比较
2.3 生活质量水平
治疗前,2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GQOL-74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GQOL-74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良Barthel指数、GQOL-74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2.4 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2.5 不良反应
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35,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3 讨论
二尖瓣脱垂、风湿性心脏病以及冠心病患者是室性心律失常多发、易发群体,心电图检测结果一般表现为QRS波畸形或提前[6]。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室收缩不规律,会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几率大幅度增加,相应地造成患者心脏器质性病变的风险也大幅度增加,反过来又会加重心律失常,最终形成恶性循环[7-8]。胺碘酮是临床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它的作用机制是,有效成分进入患者体内后能够快速抑制钙离子通道,降低心肌纤维传导速度,同时阻断细胞钾离子通道,延缓窦房结的自律性[9]。临床实践结果证实,胺碘酮能够有效改善室性心律失常,其较利多卡因治疗心室心律失常的疗效要高10%~30%[10]。但临床单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仍有部分患者效果较差或无效,而长期大剂量应用胺碘酮则会增加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势在必行。
磷酸肌酸钠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对于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具有较大的积极价值[11]。磷酸肌酸钠是心肌与骨骼肌里面非常关键的化学能量储备,能够促进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合成,它为心肌提供能量的方式是通过ATP分解形成的肌动球蛋白来实现的[12]。有试验结果证实,心肌能量供应不足是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心肌损伤的重要诱因,在临床上治疗此类患者时应用磷酸肌酸钠,能够促进ATP合成,提高心肌细胞内ATP水平,在改善心肌细胞的收缩能力、提高细胞生存时间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13-14]。
在本研究中,胺碘酮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后,观察组的QTc、心率要优于对照组,表明磷酸肌酸钠能够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具有较大积极作用。血清NF-κB是观测患者心律失常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表达水平高低与心律失常的状态存在重要关联,其低水平表达时,心肌细胞一般在静息电位;CD40L是一种能够指示心肌细胞的电位转运状态的指标,可从微观角度上反映患者心律失常状态。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NF-κB、CD40L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磷酸肌酸钠改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的重要作用机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改良Barthel指数、GQOL-74评分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并无显著差异,表明联合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较大作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期待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加以验证和补充。
4 结论
总之,胺碘酮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能够显著改善心功能指标,提高NF-κB、CD40L表达,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体现出较高的临床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于迎根,彭颖秀,史咏秋.慢性心衰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医学,2016,44(8):1074-1076.
[2]王雪生,周祁娜,顾琦,等.经皮迷走神经耳支刺激抑制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机制[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8,22(2):161-166.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工作组.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5):377-385.
[4]梁善福,孙运,陈丰毅.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0):17-18.
[5]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0,34(3):189-253.
[6]边容,赵宇新,陈文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11(7):834-837.
[7]潘林烽,陈康玉,宇霏,等.心脏逆重构对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9,31(3):237-243.
[8]金正云,黄忆.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QT间期缩短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J].心电与循环,2019,38(2):124-127.
[9]桑明敏,朱芳一,马生龙,等.胺碘酮分别联合比索洛尔与美托洛尔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比较[J].疑难病杂志,2018,17(8):762-766.
[10]龙军成.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重症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0):40-42.
[11]武艳.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致心脏损害的疗效和可能机制[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2):2657-2660.
[12]李万太.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9):32-33.
篇9
关键词:统计学;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一、统计学的角色和课程特点
统计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同时也是年轻的工具。说古老是因为早在17世纪,欧洲的学者建立了统计学这门学科,经过历代数学家统计学家的发展,这门学科已经相当成熟;说年轻是因为在当代,依然不断有新的统计方法被提出用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事实上,统计学就是在相关学科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前进的。所以,统计学也被称为一门“寄生学科”,相关学科借助统计学得到了发展,而统计学也借助相关学科得到了发展。美国向来重视统计学的教学和研究,统计学在美国的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第一次的海湾战争时期,美国导弹的命中误差就已经非常小了,这固然和相关的军事学科如弹道学等有关,不过也离不开统计学这门工具对它的贡献。现在,统计学是美国大学本科的通识课程。在中国,现在的普通高校也逐渐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很多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在经管类专业中,统计学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它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很多专业知识的学习,数据的处理都需要用到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统计学教学的关系
以往的统计学教学从教材到课堂,基本都是以理论推导为主,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无论是什么专业,绝大部分开设统计学课程的院校和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大纲上都会明确注明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是高等数学。这对于理工科类学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对于文科类学生例如经管类学生经常是个头疼的问题,因为他们数学不好或是自己觉得数学不好,于是从主观上加大了学习统计学的难度。再翻开教科书,满目的公式推导和数学符号,更加让自己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是困难的。特别是三本院校的学生,更是觉得困难重重。事实上,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可以不要求学生理解繁杂的数理关系,重点在于如何应用这门工具。所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统计学教学实践中,应该抛开基本理论的数理推导,取而代之以具体的数字性例子或案例,通过归纳法来让学生了解掌握一般性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
三、当前统计学教学的困境
1.统计学和数学关系的误解。经管类学生都会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觉得数学的学习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老师告诉他们学习数学的用处在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其实学生对于这句话感到很茫然,从来不知其是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加之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需要不断的辅以练习,而数学符号及公式又比较复杂。久而久之,很多学生选择了放弃,或者是条件反射性的拒绝,这样导致很多学生都学不好。接触到统计学课程以后,学生发现统计学教材和数学教材几乎并无二致。所以长期以来很多学生认为统计学就是数学,再加上他们同时或者已经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就更加加深了他们的这种观点。其实,统计学虽然和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统计学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个部分,描述统计来源于社会科学,其起源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英国学者葛朗特的《关于死亡公报的自然和政治观察》。葛朗特的方法被他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引进到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他提倡在这类问题的研究中不能空谈,要让现实数据说话,他的工作总结在他去世后于1690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推断统计以概率论进入统计学为标志,因此,数学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主要讲的是推断统计。所以,统计学其实是使用到了很多数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而发展出一些展示、整理、处理数据的方法,然而它本身并不是数学。
2.实践性环节的缺乏。统计学是一门实践型的课程,它的教学并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在以往的统计学教学中,很容易把它上成像数学一样的课程,老师讲授,学生习题。其实除了必要的习题之外,使用各种软件去做一些联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恰恰就缺少了这一部分内容,这和不同的学校对待实践环节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政策有关。有的也是因为老师缺少这样的意识,有的是因为条件所限。于是,学生就觉得统计学的学习也是枯燥无味的。实践环节的缺乏使得学生看不到学习的效果,而只凭采用数学的办法自己计算,这样又增加了难度。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教材本身的问题是原因之一。很多统计学教材使用了大量的数学推导来解释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用了大量复杂的数学表达,并没有图文并茂,这样使得学生翻开统计学教材之时就已经失去了一半的学习兴趣。课后习题过于抽象空洞,往往基于诸多假设,而这些假设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找到对应的真实例子。统计学本身就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而它的习题如果过于脱离实际的话,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无好处。
4.重难点知识理解的困难。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有时确实比较困难。描述统计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它主要讲的是如何整理展示数据。但推断统计的知识点就相对比较抽象,因为其中使用到了概率论,很多学生对于概率论本身都是一知半解,这样就更加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如何在课堂上把抽象的知识点讲好,一直是统计学教学的一个困难问题。例如对于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的理解,学生经常困扰于置信度这个概念,也无法理解到底何为置信区间。在假设检验中,对于如何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如何检验,由谁来检验等问题非常茫然。另外,置信区间与假设检验的关系在国内很多教材上面并未提及,其实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是一对对偶问题,即如果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那么在对应的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是不包含假设值的。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关联性给学生讲解是有必要的。
5.非原生性知识造成的学习困扰。统计学起源于欧洲,20世纪以后进入中国,所有的内容都是英文文献翻译过来的。这样就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困扰,诸如为何要如此表达等问题。例如很多学生经常纠结于正态分布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它为什么要叫正态分布,再看到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瞬间就对它产生了敬畏心理。但是,如果告诉学生正态分布的英文表达就是Normal Distribution,这样学生一下就能理解了,原来所谓正态分布就是正常的、常见的、普通的分布。也就是高斯把生活中最常见的分布形态加以总结并上升到数学的理论高度而已,它并不那么神秘。
四、对策与建议
1.理清统计学和数学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学习信心。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统计学的第一节课堂上,帮学生理清统计学和数学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数学不好并不影响统计学的学习,加强课程起源、实践中案例的介绍。增强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信心。
2.加强实践环节、在实践中体会统计学的用处。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可以选择机房,也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带电脑。通过软件的使用让学生体会统计学的用武之地。教师也可以把相关软件操作做成视频,使学生在课后也能对照使用,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3.从实际工作生活中找例子、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精心组织课堂例题和课后习题,可以参阅国外教材,从中汲取营养和灵感。结合中国实际编写工作生活中可实现的习题。发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找例子应用到课堂上来,让他们自己发现很多学习中的例子可以使用统计学工具去展示和分析,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4.重难点知识讲解的简化、多使用形象的例子。对于重难点知识,尽量抛开理论推导,使用具体数值的例子进行归纳总结。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基本上在每个知识点都使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接入,以此来解释归纳总结知识点。另外,适当使用一些形象化的比喻也很重要。例如在区间估计这个知识点上,我们可以把点估计比喻为用鱼竿钓鱼,而区间估计可以比喻为用渔网网鱼,这样的比喻更具体形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自然会提高。
5.注重英文文献的使用、减少学习中的困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统计学名词和术语尽量给出英文的表达。笔者甚至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英文习题给学生练习。这样虽然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但是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普遍反映做这样的习题比较有意思,因为题目里所描述的实际工作或生活中的活动都是有血有肉的例子。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中对于一些概念的提法和术语及名词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便不再纠结于为什么这样表达或者这样表述为何意。因此,双语化的教学是本课程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布鲁斯・L.鲍尔曼,理查德・T.奥康奈尔,J.B.奥里斯,艾米莉・S.默弗里,著.商务统计基础(第3版)[M].韩小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贾俊平.统计学(第四版)[M].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吴兰德.统计学――原理及应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篇10
统计学在非统计学的各专业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是数学工作者研究现实世界复杂问题的基本科研手段,也是其他各行各业工作者们研究各自领域工作的重要方法。要保证学生们通过对概率统计课程的专业学习后,能够对各类问题正确地选择并使用统计方法。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同学们通过学习或借鉴文献中的做法都可以正确地选择统计方法,但是在接下来的具体处理过程中就会犯下错误,即没能正确理解并使用该统计方法。而犯上述错误的真正根源在于学生没用熟练掌握概率的相关基本知识点。
实际上,统计方法在应用于具体问题的时候,需要许多环节,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动手来推算该具体问题中涉及到的分布密度――特别是联合密度、边际密度与条件密度,演算方法应用中的变量变换及相应的分布密度,计算变量的数字特征,这些都是统计方法应用的基本环节,如果计算推演这一环节没有经过扎实地训练,那么在这一环节上经常会出错,统计结论就可能是错的。
上面的错误归结起来并不是同学的统计学没有学好,而是他(她)的概率论基本训练没有到位,因此有必要突出强调应用统计类课程所需要的重要知识点,在讲授概率基础课程时候加以特别强化训练。最重要的知识点主要有:
1.列出基于已知分布密度推导各种特殊数据类型的广义概率密度的相应方法。在实践中最常用的数据类型主要有:一元连续型、多元连续型(常见且基本),一元离散型、多元离散型(常见且基本),同时具有离散型与连续型分量的多元数据(常见但不基本),右删失数据(工程与生物领域常见但不基本)、左截断数据(不常用又不基本),具有缺失分量的多元数据(常见但不基本),都可以给出相应的方法求广义概率密度。
2.概率基本公式应用与条件分布的演算。教会学生正确地写出三大概率基本公式所需的各个要素,特别是关于条件概率及其密度的演算。重中之重有两处:一是会求离散变量关于连续变量的广义条件密度(十分常用),二是会利用广义条件密度及广义边际密度求离散变量与连续变量的广义联合密度(十分常用)。
3.计算条件期望、条件方差等条件化的数字特征(包括期望、方差、协方差、矩母函数、特征函数、概率母函数等),以及数值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计算都是以计算条件分布为基础的,要让学生知道条件分布密度也可以对应到类似于数学期望等数字特征,在该场合下即被叫做条件数字特征;要让同学们知道这些数学期望、方差等与绝对数字特征的区别,不要在计算时混淆。
- 上一篇:统计学的理论基础
- 下一篇: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