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6 09:0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土地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土地的发展

篇1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经济发展

农村改革中,土地制度的改革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土地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发生了多次的调整。农村土地制度立足于当前农村土地的实际情况,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重大原则,落实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从而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1农村土地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1.1农村土地制度的内容

农村土地制度,主要包括耕地用途管制、耕地使用、产权归属等多个层面,其核心层面为产权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是关于使用土地的具体条文,规定了使用土地的形式、条件以及程序等,明确了农村土地的权属问题。在农村,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说明使用者能够在不改变土地使用形式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收入。无论处于哪种社会形式,只要存在农村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就必然会限制土地的使用形式及权利,如果将土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分开,就会使土地分属于不同的主体,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加以约束,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此时,国家就要发挥引导、制约、调节、保护以及公正的责任,确保土地的使用能够依法进行。

1.2农村土地制度的特点

农村土地制度除了具有约束性之外,还拥有自身的特点。(1)基础性。无论哪一种社会的形式、制度,都无法改变土地的基础属性,这种属性包含了土地制度在内,因此土地制度是其他制度制定、颁布与实施的基础。(2)关联性。农村土地制度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农业、粮食的发展与生产,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恰当、合理的土地制度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3)系统性。农村的土地制度包含了使用权、产权等内容的整体,统筹各项内容形成最终的制度,因此该制度具有系统性。

2农村土地制度制约经济发展

2.1产权不明确

就我国的土地法而言,其规定了农村土地属于村民小组、村集体、乡集体,但实际上这些概念相对模糊。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政府仍然掌握着土地的实质权利,部分基层政府在未征得土地使用者意见的情况下,就私自将土地进行流转,导致大量违规征地、用地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农村、郊区的土地,除了按照法律规定属于国家的部分,其余属于集体,从而导致基层政府成为土地的直接管理者,增加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实际权益。通常情况下,农民的土地使用权限为三十年,因此不能进行继承或者交易,一旦使用权限“到期”,政府就很有可能收回土地的承包权,这就影响农民的积极性。部分乡镇企业通过低廉的价格获得土地的使用权,使人们对土地使用的观念发生偏差,认为使用土地的成本较低,由于这种观念的产生,就会出现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

2.2市场体系不健全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农村中集体管理土地的环节较为薄弱,由于法律在土地流转方面的规定相对抽象,导致地方部门无法将其落实在日常管理中,当村民就土地发生纠纷时,也无法根据法律进行妥善地处理。农民之间土地发生流转常常发生操作不当的现象,一旦发生这样的现象,就会引发扯皮的现象,使得农民之间无法妥善处理。另外,在流转的过程中,没有对价位进行统一的规定,导致转出方提出的价钱不合理,转入方尽量将价格压低。对于农村的土地而言,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对土地进行随意的开发,扰乱市场秩序。还有部分农民不想进行农业耕作,也不愿将其对外承包,导致土地出现闲置与浪费的现象,从而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

2.3未形成规模经济

实行改革开放时,农村的土地实行了,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同时发生了小规模分散经营土地的现象。在农村,分散经营土地会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脚步,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我国尚未形成规模的农村经济,导致无法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无法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基于这样的情况,基层政府可以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致富的渠道,提高农村经济的经营效果,促进经济向现代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3改进土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3.1转换土地所有权

转换土地的所有权,就是农民拥有承包权,国家拥有所有权,这样的产权体系能够对土地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土地的成本。目前,社保制度在农村较为薄弱,而土地社保制度较强,因此有必要稳定农民的承包权,推动并维护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就当前的土地制度而言,对承包权的界定较为模糊,因此必须通过法律将使用权与承包权进行区分。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之后,除政府征地之外,个人或者集体等用地就必须按照规定进行,一旦基层政府发生腐败,就会扰乱土地的使用顺序。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地的兼并现象,抑制农民失业问题,从而保障农民的基本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3.2完善土地运营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的运营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建立土地管理体系,明确规定土地的所有权问题,规范土地的流转、出让等问题,明确土地流转的义务与责任,为农村的土地的使用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其次,健全土地商品化评估体系,我国的土地评估与分级制度还处于萌芽阶段,不利于土地市场的发展,因此要尽快地完善定价体系,保障土地评估与定级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最后,建设土地市场中介,我国农村土地中介组织尚未完善,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导致土地运营常出现纠纷,阻碍土地的流转。对于上述的现象,应该加快建设中介组织,具体而言,就是鼓励一级市场将土地进行垄断,开放二、三级市场,促进农村土地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中进行交易与流转。但是具体的实施需要政府的宏观控制,同时尽可能地遵循农民的意见,通过中介登录、土地的相关信息,保障农村土地能够有效的运营与招商。目前,农村出现很多闲置、浪费的土地,政府以及中介应该将其进行储备,做好交易、流转的准备的工作。在开展土地储备、交易与流转的工作时,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监管队伍,严厉打击非法交易行为。结合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统筹农村用地的制度管理,解决好农村土地的交易与流转问题,针对性地完善承包制度,循序渐进,健全相关制度。在开发、利用、交易土地时,切实地维护好农民的权益,从而激发农村土地资源的使用潜能,完善农村经营用地进入市场的相关制度。在政府的统筹之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

3.3健全农村社保体系

上文提到,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保制度较弱,而土地社保制度较强,这样的现象就会阻碍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强大的土地社保制度,会让部分农民认为承包土地就是经济保障,在遇见更好的条件之前,不会放弃手中的土地。即使大部分的农民已经开始发展其他的致富途径,但是仍然将土地作为基本保障,同时建立医疗保险等保障来解决农民的基本问题。对于这样的现象,各个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经济水平,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社保体系。以此为基础,在政府的调控之下,将没有经营能力农民手中的土地转让出来,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产品的产出率,不仅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的土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城市化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改革。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制定符合现代需求与发展的土地制度,加强农村社保力度,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改革土地制度,促进现代农村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耿传辉.中国农村土地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高春华.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4).

篇2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济发展;必然联系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22-02

一、花园乡土地流转的现状

巴里坤县花园乡是巴里坤县城郊乡,全乡下辖4个村23个村民小组,其中两个农业村,两个牧业村。全乡共有农牧民1 864户,6 688人,全乡可耕地面积为38 964亩,耕地面积为35 500亩,耕地面积利用率达到91%。 因基础设施差不适应耕种的耕地面积约有3 000多亩。截至2010年底该乡共发生土地流转面积8 952亩。

二、花园乡土地流转形成的原因

(一)土地收益低,劳动力剩余多

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巴里坤县的无霜期太短,一年只能一熟,农作物最佳的生长周期就在每年的5—8月(即在5月头种,8月底收),人均耕地面积3亩左右,基本上都是以种植小麦为主,苜蓿为副,土地一年产出的效益太低,而且除去每年农作物的生产周期,老百姓拥有大量的剩余时间和剩余劳动力。再加上,各村集体经济又很薄弱,没有村办企业,也没有私营企业,劳动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除了种地外,就是利用每年6—8月份的闲暇时间,季节性地在巴里坤湖捕捞卤虫,获得一点收入。劳动力的闲置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也是影响家庭经济收入的关键。所以,许多农村有志青年和那些有稳定经营收入的农民,不愿被收入微薄的土地所束缚,逐步从农村土地经营中分离出来,将其手中的土地进行流转,举家外出创业和务工经商。

(二)政策推动农村劳务输出和创业致富之道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国家劳务输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拉动下,在国家的富民安居工程、社保小额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在国家土地制度的保障下,让一大批呆在农村、有创业梦想的、有创业基础的农村人有了希望和目标,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性,他们放心大胆地将手中的土地进行流转,走上了创业致富之道。

(三)闲置土地被利用,分散土地被集中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价值观念的转变,花园乡的土地被许多种田能手和种植大户所青睐。农村税费改革前,由于农牧民负担比较重,再加上当时的小麦价格又很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极差,除了基本口粮田外,弃荒了许多耕地,甚至将地形复杂,基础灌溉设施差,不便分散耕种的大片耕地全部弃荒,花园乡的播种面积只有15 000亩左右,占全乡可耕面积的38%。耕地的闲置和浪费,让许多种田能手和种植大户觉得可惜,他们通过向乡政府和村委会咨询,向百姓征求、询问、商量后,承包了所有弃荒地,形成了闲置土地向经营能力强的种植大户集中。同时,还有一些种田能手,他们及时地将分散的土地从外出务工和创业农户的手中流转出来,自愿协商,给他们一定的流转费用,扩大农业生产种植,形成了分散土地向经营能力强的种田能手集中,使流转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

(四)牧民插花安置发生的流转

2008年开始,在巴里坤县牧民插花安置定居政策的推动下,海子沿乡、下涝坝乡、大红柳峡乡的许多牧民到花园乡来定居,在花园乡的两个农业村过上了安置定居的生活。在牧民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使许多已经有了稳定经营收入、举家外迁的农户,采取卖房包地的方法,将承包地转包给了插花安置的牧民。

三、花园乡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花园乡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是转包,转包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因为家里没有主要的劳动力或家中主要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或创业,留守在家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因无力耕种所以转包;二是为了孩子,因为生的少,所以不管农村还是城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都很重视,为了孩子的未来,花园乡有95%的农村孩子都转到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和小学。为了孩子,他们跟着孩子进城,女的管家管孩子,男的务工创业挣钱,因为打算还回来种地,所以暂时将土地进行流转;三是一些有创业基础和经营基础的农户,举家外迁又不愿放弃土地,采取卖房包地的方法将土地转包给买房户(主要是插花安置牧民)。

四、土地流转后产生的效益

(一)流转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节省了开支

花园乡的弃耕地几乎都被种植大户所承包,而且承包期限都在十年以上,实现了规模经营。截至2010年,花园乡耕地的利用率达到了91%,比未进行规模流转前提高了53%。土地的有效集中,使生产要素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形成了集约经营,不仅节省了开支,还使土地的产出效益达到了最大值。

(二)流转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种植效益,带动了养殖

土地进行规模流转后,巴里坤县出台了许多支持种植大户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在集中连片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使大多数种植大户不再以种植小麦为主,而是以种植经济效益比较高的饲用玉米、马铃薯等为主。有了规模经营的基础,有了政府权益的保障,种植大户们也敢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进行投资,平整土地,打井修渠等。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带动下,在农业科技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使他们短短几年就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同时也带动了养殖,变成了养殖大户。

(三)流转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

种植大户的兴起,种植规模的扩大,使一部分没有外出的农民在管理好自己庄稼的同时,还可利用闲余时间到种植大户的耕地上去务工,增加了收入;流转了土地的农户则可以集中精力,放心大胆地去从事其他行业或创业,从而实现家庭收入的最大化。

篇3

[关键词]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 改革与发展

一、基本情况

1.土地流转情况:汝州是个农业大市,辖区97万人,下辖11个乡、4个镇、5个办事处,有456个行政村,农村人口83.2万人,总农户数21万户,土地总面积232万亩,耕地面积94万亩,流转土地面积7.5万亩,流转面积占比8%,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10%,土地经营权流转涉及的村为273个,占总村数的60%。

2.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有四种:一是租赁;二是置换;三是托管;四是土地拍卖转让使用权。

3.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用途及租金的支付:一是承包土地种植粮食,这是目前广大农村最常见的土地流转形式,占目前土地流转形式的85%,其租金的支付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按每亩地每年约250-350斤小麦给付,有的是按当时小麦价格折算人民币给付,也有的是把小麦直接折合成面粉分期给付;二是租赁比较贫瘠土地建设临时性厂房,汝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建设临时性厂房主要是粉碎矿石或者堆积矿渣等,租赁年限不等,视经营者的经营情况而定,占目前土地流转形式的5%,其租金的支付是按每亩地5080元的价格按年给付;三是土地拍卖转让使用权,这主要是政府,其用途是公路建设、城市规划及大型厂矿企业建设用地,占目前土地流转形式的5%,其租金的支付是按每亩地不低于80000元的价格由政府一次性给付;四是极少部分农民利用耕地的有利位置建设私人住房,这主要是位于交通方便、临近公路的耕地,其住房有自用,也有出售。

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

1.农业发展对土地流转的制约。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仍然存在。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农田水利特别是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损毁比较严重的情况仍然普遍,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特征仍比较明显。目前,汝州市缺乏灌溉条件的“望天田”有2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3%,灌溉水利用率平均60%,工程完好率为50%,缺水问题限制了粮食的进一步增产,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也制约着农村土地流转。二是农业科技推广力量有限,制约了粮食单产的提高,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经费缺乏、设施落后、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据汝州市农业部门反映,因推广资金不足,当地多数增产技术只能小面积示范推广,无法大面积转化成生产力,而在粮食产量较低的情况下,部分农户认为种粮收益低下,还要花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得不偿使,从而不愿承包土地。三是农村留守人员力量薄弱,没有精力承包土地。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在种好自己土地的同时已是困难重重,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土地的流转。2008年底汝州市劳务输出总人数达24.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6%,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转移,种植的农作物缺乏先进和有效的科学管理,造成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率低下,而留守人员由于自身精力有限,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承包土地,进一步加大了土地流转的难度。

2.企业发展环境制约着土地的流转。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新建企业投资处于观望等待状态,以期政府在土地使用价格上有所优惠,如汝州市电石厂的建设征地,按规定每亩地不低于80000元,但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以每亩地50000元的价格出让土地,其差价由政府补贴,出现了政府征地倒贴的现象。

3.土地仍然成为外出打工人员生活的最终保障。目前,企业受发展环境的影响,大量缩减规模,裁撤人员,使外出打工人员生活不稳定,预期收益减少。在对农民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受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外出打工人员工资由原来的平均每月1500-3000元左右,减少到800-1500元左右,生活的不稳定,预期收益的减少,使土地仍然成为农民工生活的最终保障。

三、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承包土地实现集约化经营难。1982年在全国农村实行的,各地基本上采用的是将土地平均分为若干份,采用抓阄的办法,随意的分包到千家万户。这样做的结果是“一土变多土,大土变小土”,使得各地的土地更加分散。业主想扩大规模经营,又没有多余的土地。农民想放弃承包土地,又担心今后生活没有保障。多数村组的土地流转,仅限于本村之内或邻里之间,且流转的规模较小,普遍以解决双方地块零星分散,方便生产经营为目的。有的乡镇好不容易引进了有实力的业主,但是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漫天要价不能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而使当地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以成功,影响了流转的速度,制约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诸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难。

2.农业生产费用高、收益低影响农民土地承包的积极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对种粮的信心不足,认为粮价的上涨赶不上物价的上涨,特别是与粮食生产相关的农药、化肥、机械用工费用等的生产成本上涨幅度远远高于粮食价格的上涨,种粮不赚钱已是粮农的普遍心态。通过对07和08年的农用物资的调查,我们发现,尿素价格每吨由原来的1650元上张到1900元,复合肥每吨由原来的1900元上张到3200元,钾肥每吨由原来的2200元上张到3200元,农民种一亩地春秋两季的成本由原来的530元上涨到了580-610元左右,增加了50-80元,以每亩土地最高产900小麦和1100斤玉米计算,每亩地的最高毛收入为1350元左右,再扣除种地成本和租金,每年每亩地的净收益大约在400-450元左右,一年的收入远远不如外出务工一月的工资,而汝州市的小麦平均亩产仅696斤,如遇天旱则秋粮颗粒无收的现象也时常存在,土地收益的低微,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承包土地的积极性。

3.流转行为不规范,多为口头性协议。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多通过私下口头协议,将土地流转给邻居或亲属,没有签订合同,导致承包费兑现难而引发纠纷,难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着这种农户间口头约定流转土地的现象。

4.农村土地仍然存在“无偿”流转以及撂荒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市场因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仍存在着“谷贱伤农”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涨幅过高,导致粮食生产成本过高,国家的直接补贴等优惠政策被农资涨价所挤占,种粮收益甚微。二是一些地块和田块位置偏僻。一些土地地势较高,位置偏远,质地瘠薄,自然条件又差,操作起来十分不便,无人愿意接受流转承包。三是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也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达到集约化经营的目的。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收益,推动土地流转步伐的加快,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围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大对内涝田及中低产田的改造投入力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实科技人员,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土地出产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集约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篇4

关键词:制定;农村土地;深度性;广度性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间和海洋等六大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其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为突出,这场革命在深度、广度、速度和力度等方面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促进了人类新的社会经济产业和经济形态——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对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行为等经济活动有直接影响,而且还强有力的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社会生产力、竞争力的关键,信息化将为各类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处理、分析等提供全新的技术可能性,促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土资源管理“十五”计划纲要》富有远见的提出,以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带动国民经济和国土资源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省厅要统筹考虑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每年的建设用地指标是一定的,而我县要实现社会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建设用地指标是很重要的一环,如何争取更多指标只是一个方面,而立足于我县原有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也是保证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本所在。

带着这个问题,我作了一个小调查。 选择了南楼乡二十二个村庄行政村除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建设用地作为调查对象。之所以将范围缩小在一个乡之内,原因有几点:

一是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走马观花;

二是南楼乡作为正定县传统的农业大乡,其占地情况较其他乡来说要少得多,对此分析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能够代表一个县的整体情况;

三是有利于对乡镇总体规划中下一轮修编工作进行探讨。

一、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能够将南楼乡原有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情况摸清楚,分析其有没有内涵挖潜的可能性,找出乡镇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讨论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制定的可行性,试图找出一种内涵挖潜的方法,摆脱以大量浪费土地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内容

南楼乡原有建设用地重点是独立工矿,永久性建筑,公共设施,科教文卫,土地利用状况包括用地数量、闲置数量、用地手续的办理;调查每宗地的权属性质、权属单位、以及各权属单位发展情况、经济效益,及涉及矛盾纠纷情况;而不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及部分特殊用地的调查。

三、范围

南楼乡二十二个村庄和乡直独立的工矿行政区域内,关于建设用地情况的调查。

四、方法

采用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内业判读所有目标地块位置,量算面积,外业逐宗一一核实,并纪录闲置土地面积,及问询权属单位、用地性质等情况。重点调查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重点沟通。

将土地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等工作交由中介组织去做,既不用政府投资,又不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直接向土地权利人收费,而土地权利人,也不会因为不熟悉土地手续的办理,而多跑冤枉路,国土资源部门、中介组织和土地权利人各得其所,职能分工清楚、权利义务明确,既提高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又转变了政府职能。

五、步骤

(一)调查的准备阶段。将涉及范围内的图件、文本资料整理好,准备必要的测量仪器及其它工具。

(二)实施阶段。春节以前,由于时间上的关系,只做内业工作,判读调查范围内地块的位置,编号,量算面积,设计调查内容表格及调查线路等。

   (三)整理阶段。安排上班以后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将调查内容汇总、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如下:

1、在这个工矿行政区内原有建设用地闲置率很高,为43.4%,很多建设用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土地管理混乱,大部分没有正式的用地手续,或是手续不完备、不正规;

3、乡政府对这些地块实际行使着管理权和收益权,土地监察对此是一个真空;

4、砖窑复垦工作进展程度缓慢;

5、由于土地管理的混乱,也一定程度上给该乡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6、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该乡的招商引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有,将原有的建设用地内涵挖潜足可以,用地指标分配并不合理;

对于以上结论,我认为由于调查工作仍然还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调查结论只供参考和讨论。

对于本篇主题,建设用地指标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和反映出的问题,我得出的观点是:

当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贯穿整个大矛盾体系的主线,是搞好整个农村工作的主动环节。而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相互协调起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二、三产业是主要带动力量,因此二、三产业用地的规划布局是整个建设用地治理的牛鼻子,以此为切入点,确实将农村建设用地的治理和农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宅基地问题,也才能使我县的土地规划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极大的促进我县招商引资工作。

具体措施有如下几条,以供讨论。

1、对原有建设用地,特别是独立工矿、公共设施、行政机关等用地,综合考虑交通区位,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因素,采用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在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制定和执行工作。

2、对于农业用地,以调整农业结构为出发点,合理利用各类农业用地为原则,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目标,制定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3、原则上将各乡镇的建设用地指标降到最低,除留给村镇进行空心村改造的建设用地指标外,其余建设用地应对每个乡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进行详细审批的基础上,在适当分配指标。

4、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有条件的地方,对利用价值高的土地,实行资产管理和经营。

篇5

土地发展权是对土地在利用上进行再发展的权利,即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改变土地现有用途或者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的权利。土地发展权是一种可以与土地所有权分割而单独处分的产权,它既可以与土地所有权合为一体,由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所有者支配,也可以由只拥有土地发展权而不拥有土地所有权者支配。土地发展权的设立有两个主要目的: 一是明确土地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的归属和用于收益分配制度设计;二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度设计。

二、我国理论界关于农村土地发展权归属的主要观点

由于目前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政策,所以学者们关于土地发展权归属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农村集体土地被转为建设用地的权利的归属。关于农村土地发展权归属问题,我国理论界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农村土地发展权归国家所有

主张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农村土地发展权应归国家,土地开发者必须向国家购买发展权,才能开发农村集体土地。农地使用权、农地承包经营权可在农地用途内自由流转,农户享有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收益权和处分权。贾海波认为,土地发展权这种权利只能由国家来行使。现行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农地转用制度和农地在农业用途内的流转制度等虽然限制了农村集体和农民将土地推入建设用地市场变现以实现更大的收益,但同时避免了农地不被轻易转用和占用,保护了农地的自然属性和农业生产方式,当然也同时保护了农民长远的农地权利。

(二)农村土地发展权归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所有

持有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农地发展权应归于农地所有者(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他们主张借鉴美国的做法,将土地发展权自动归属于原土地所有权人。农村集体既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而且法律上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是平等的,所以,应该明确集体对其所有土地的发展权 。刘永湘等从维护农民土地产权利益的角度,建议实行土地发展权归农民集体所有。他认为土地发展权应属农民集体所有,现行的土地征用征收制度极大地压抑了土地发展权的经济实现。因此建议进行土地产权政策调整,充分考虑农民的土地发展权利益补偿问题。

三、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行使现状

虽然我国目前没有设立土地发展权制度,但是,我国近乎采取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国有模式。首先,国家控制着农村土地的用途及其转变。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并对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作了严格的程序规定。其次,国家对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流转作了严格的限制。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建设。第三,国家通过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占有土地发展权增益。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这种征地补偿标准基本上没有考虑市场条件如土地的区位、征收后的用途等,它主要根据土地被征收前的用途确定价值,根据这一标准计算出来的征地补偿费用远远低于土地征收后的非农用地市场价格,这意味着,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未能明确保障失地农民对土地发展增益的分享,失地农民并不享有土地发展权,因此国家实际上得到了土地发展增益 。所以说法律虽未言明土地发展权却近乎采取了土地发展权国有模式或者说土地发展增益国有模式。

四、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应归国家和集体土地所有者共有

篇6

关键词:土地银行;农地流转;可持续发展

一、农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一)农户自发流转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因非农就业长期居住在城镇并且获得了较高的收入,久而久之,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活动,除宅基地以外的大量耕地荒废无人耕种,农村的土地利用率极其低下,这就催生了农村的农地流转。在初期,农民流转土地都是自发结合,主要集中在村庄内部,流转对象多是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最初土地流转不要租金,而近年来土地价值升高,土地流转的租金便出现了且在不断增加。这是一种十分灵活的流转方式,签订口头协议即可,双方保持弹性的流转时间,转出方可随时收回土地。

但存在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流转面积小,规模小,土地大片整治技术不到位,存在土地浪费现象,土地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长难成正比,造成资源浪费,不科学种植导致土地养分流失。且口头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存在纠纷难以解决,租金不科学,优地劣地未明显区分等问题。

(二)农民合作社引领模式

农民合作社是农业合作中的典范,为广大农民提供帮助,合作社有效的整合资源,并对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内特色产业,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在农地流转中,农民合作社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将自愿进行农地流转的农民土地进行整合,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发生变化,而是将经营权转变为股权,由农民合作社进行统一的经营,转出方按照股权多少获得一定比例的经营收益分配,相对于农户自发流转的模式来说更具规模性和规范性,能够对农地进行更加行之有效的利用和规划。

农民合作社引领模式受到许多农民的欢迎,许多地区也通过这一模式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区域产业,并且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例如临颍县以小辣椒为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小辣椒品种丰富,依托互联网的发展销往全国各地,且当地小麦种植条件优异,通过合作社引领,形成小麦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种植,为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增收,为农业的发展增效。

(三)土地银行流转模式

土地银行是一种新型的土地流转方式,适应目前农业的发展,土地银行流转模式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农民合作社引领模式,通过土地银行这一特殊的组织,对当前的农地流转进行整合规范,相比于合作社引领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其金融机构的性质,而这一性质决定了土地银行在保持基本的土地贷入贷出职能的基础上,同时开展融资、田间作业、农资代购、农产品购销等多种服务。通过这一模式进行农地流转,可信度高,可靠性强,以国家信用担保提升农民流转意愿,且土地最终还是收归国家,保证了耕地安全。

走访调查了解到临颍县已有超过一半的农户把土地存入土地银行,土地银行将土地承包给种植大户,种植大户对其进行规模经营,对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发展临颍县的规模农业和特色小麦种植业,提高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调节土地的剩余问题,符合国家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临颍县土地经营状况

(一)基本经营状况

土地银行在临颍县的土地流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户把土地存入银行,每年土地银行付给农户一定的租金,土地银行把土地按照高标准农田集中整治,再把土地租给种植大户。临颍县土地银行是由农民把土地的使用权存到银行,银行把土地的使用权租给土地种植大户,土地银行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种植大户每年付给银行土地租金,将其中存在的中间差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整个临颍县48万亩左右的土地中,流入土地银行的约有25万亩,已超过临颍总土地面积的一半。

土地银行把土地集中处理为高标准农田交给种植大户,与农药公司进行合作,农药无中间商,价格低质量高,利用无人机喷洒到农田里,土地集中可以有效控虫,健康防虫,均匀扩展,速度快,整合资源,压低成本,用药少效果好。 但目前临颍土地银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在农户中的知名度不高,土地银行的影响力不高,还存在一部分农民自发流转土地,农业改革还未深入人心,土地银行流转土地的力度有待加强,土地银行的业务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全方位发展,立足于农业改革,深入农业,深入百姓。

(二)土地使用及资源利用情况

临颍县土地银行虽属于混合所有制,但当前政府控股达到97%,私营资本较少,可以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确保流转后的土地更加有效地利用。临颍县土地银行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进行经营时,在土地的用途上主要采取良好的引导措施,并未做出强制性的要求,而土地银行成立初衷是为了保护耕地以及粮食的安全,因此目前当地的耕地主要在秋季种植经济作物,较大比例的还是以种植小麦为主,从而保证耕地的有效利用以及粮食产量的增长。

土地银行建设后对于农地流转的具有积极导向作用,可以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更加高效的运用农业生产先进工具和技术,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例如临颍县颍河十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涉及杜曲、大郭、台陈、繁城4个镇51个行政村,总面积13.8万亩,亩均单产1252公斤,以全县16%的耕地贡献了26%的粮食产量,成为省、市领先的高标准粮田建设示范区。示范方内土地大量连片,通过转包、互换、出租、入股等形式,引导示范方内土地规范流转、化零为整,采用先进种植技术进行科学的农田管理和生产,在坚持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确保了机械深松、精量播种、统防统治等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

(三)土地银行对于农民农地流转的推广

土地银行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相比本文上述的其他土地流转模式更能够激发农民的农地流转积极性,采用良好的农地贷入和贷出机制,规避非正规途径农地流转的种种弊端,打消非农就业人员对于农地流转的不安全感,农地流转出手以后,解决农地荒废的问题,农民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更高的家庭收入,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而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

通过对临颍县几个较有代表性的村镇进行走访调查,现在的临颍超过80%的村民都已经将土地进行了流转,但流转方式仍然存在差异,依然有5%左右村民通过口头协议形式将土地交给同村熟人或邻居进行耕种,但绝大部分都签订了书面协议,正式的将土地进行流转并按时收到一定的租金,而租金的给付形式也有差异,主要形式有固定租金和依据农作物产量给付租金的两种形式。在走访过程中,村民对于土地银行知之甚少,而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了解较多,因临颍县土地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尚且处于过渡时期,主要与各个村镇的信用合作社进行合作,来完成土地的流转,随着后期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银行的知名度也将会逐步提升,在农地流转中将会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

四、未来可持续发展状况

(一)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农村工作一直是都是各级领导阶层热议的话题,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在十三五期间,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目前一直在不断探求的重要问题。

农村土地银行的建设,正是对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多乡镇先后建设了土地银行,目前已有不少成熟的案例,各地因地制宜采用丰富的形式,在农地流转上下足功夫,致力于解决目前农村空心村、众多农地撂荒、农民收入水品较低生活质量不高等农村问题。而临颍县土地银行建设致力于模式的可复制可持续,在运营土地银行的情况下,同时承担了本县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从银行方面获得1.7亿资金用于空心村的整治,积极探索农地的有效利用,未来土地银行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公司――河南省汇农土地流转公司,两个牌子――农业投资中心,汇农土地流转中心,进行精准扶贫,让临颍脱贫脱困,未来的土地银行职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充,持续发展空间大。

(二)经济全面发展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高,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经济作物的种植品种也十分丰富,临颍县具有突出特点的农产品也不在少数,例如小辣椒、粉条等产品,其中临颍小辣椒为老干妈提供原材料,销往各地,粉条也是当地上星产品。诸多的农产品给临颍县带来不少经济收入,良好的自然条件是河南省发展农业的极大优势,土地银行的建设可以保护耕地以及粮食的安全,对土地资源进行良好的建设,发达的农业经济下土地银行的作用日益显现,发展状况良好。

近年来,信息通讯技术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进城务工风潮涌现,农民纷纷抛弃农田进城寻求相对高薪的工作,带来的农田撂荒的严重现象催生了农村土地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而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土地银行的作用会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所接受,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

(三)社会良性导向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高中以及大学的不断普及,人均接受教育程度提高,河南省大学众多,为土地银行未来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例如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从临颍县土地银行处了解到,今年七月份刚入职的一批员工学历要求均为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强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能够给土地银行带来发展活力。大学生中也不乏许多心系农村的有识之士,学成之后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运用先进的信息、机械等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家乡人民造福,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人们思想的转变带来了人才的多元化以及专业化,高等院校办学思想逐年完善,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扎根基层,真正把所学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和高素质的学生,给土地银行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五、总结

土地面前无小事,我国一直在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新途径,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应运而生,其中土地银行的建立,极大程度上保障了粮食安全,保护了日渐稀缺的耕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转变了农民的土地思想,也是为农民谋福利的有效方式,从土地解放的农民有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现阶段临颍县土地银行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未来发展状况看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日后极有可能成为农村农地流转的普遍模式。

参考文献:

[1]秦琼华.构建我国农村土地银行制度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2(08).

[2]阮小莉,彭嫦燕.农地流转与农村土地银行互动持续发展模式探析――基于四川省彭州市土地银行实践[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4(06).

[3]朱永永.土地流转视角下农村土地银行运作机制研究[J].河北法学,2014(10).

[4]温修春.中介组织视角下我国农村土地银行产生的博弈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5]王永舵.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实践及启示――以宁夏平罗县为例[J].海南金融,2013(01).

[6]黄延信,张海阳,李伟毅,刘强.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05).

篇7

1 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结构不尽合理。建设模式有待调整

从2009年底统计数据来看,冬生产目光温室、普通目光温室、连栋大棚、拱棚所占比例分别为29.6%、22.8%、10.2%、37.4%,总体生产栽培模式与地区提倡填补深冬农产品市场空白的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冬生产面积急需扩大。而以塑料薄膜为主要覆盖材料的连栋大棚在2010年的“4.23”风灾中,损失惨重,其设施简陋,经济效益不高,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设施农业生产栽培模式亟待调整。

以日光温室为例,平均每座占地面积3(667m2)左右,生产面积仅为1(667m2)左右,可利用面积30%~40%,设计建造水平不高;设施栽培机械化程度低,虽然引进和示范应用了温室卷帘机、节水灌溉、增温、补光等机具设备,但设施内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自动控制设备配套不足,缺乏专用的小型化作业机具:同时对适合吐鲁番地区气候环境、抗风能力强的日光温室结构研发还不够。

设施农业用地的连片开发存在困难,尚未形成专业化规模优势。特别是吐鲁番特色农产品,如哈密瓜、葡萄温室种植面积尚未形成规模化,一些基地温室连片小,种植品种杂,规模化、产业化尚未形成。

1.2 设施农业发展资金不足

2009--2010年,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投入建设资金22.22亿元,其中贷款19.77亿元,其他大多为地方财政投入,设施农业投入主要是各县(市)以政府融资平台模式贷款建设(政府融资统一建设),农民认领、地方财政提供担保(财政兜底)的形式为主,资金温棚建设完成后与农民核算建设投入并签订贷款合同,明确收益农户的还款义务,筹资方式比较单一。

近年来,设施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持续、迅猛上升,使设施农业投入成本加大。钢骨架日光温室平均造价5万元左右。且当年生产需温棚棚膜、有机肥、购买种苗等投入7000~8000元。而2009年吐鲁番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5075元,购买力较差;其次,不少农民把建造温室看成是政府的事,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1.3 市场营销及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吐鲁番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与销售比较分散,品牌意识薄弱,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衔接问题比较突出,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致使设施产品生产水平、生产规模、仓储运输、深加工、市场销售处于较低层次。设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需要。加之政府在市场建设与培育方面的投入不足。设施农业没有形成规范的专业市场与营销网络,统筹规划和调控指导能力较弱,严重制约着设施农业市场化进程。

1.4 设施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

吐鲁番地区现有四百多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平均1个农业技术人员,必须为近千名农民服务。且吐鲁番长期以来种植业主要以葡萄、哈密瓜、大田作物为主,掌握设施农业栽培生产的技术人员,特别是精通设施栽培的技术人员较少,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从而制约了设施农业的高产、稳产。同时,设施农业生产者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从种植大田改为设施栽培。对设施栽培所需的系列技术不熟悉,常出现茬口安排不合理,栽培管理失误等。由于缺乏技术支撑,菜农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

2 吐鲁番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优惠政策扶持。拓宽投融资渠道

今后几年,建议对新建日光温室补贴1~2万元/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补贴提高到2~3万元/座,补贴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在此基础上,每年递增一定幅度;同时对旧棚改造也拿出一定的资金补贴。在设施农业发展的中后期,重点在新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实行财政补贴,引导设施农业企业和农户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做大做强设施产业。此外,争取将温室钢骨架、保温被、暖风炉、施肥灌溉、良种(种苗)、加工、冷藏、冷运设备等纳入农机补贴范围,综合补贴占到设施农业建设成本的30%~35%,县市财政再补一点,总体达到50%,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进行土地转包、入股,试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抵押贷款,进行设施农业建设。具体说来,可以先对温棚按照建造成本进行资产评估和确权,发放产权证,再以政府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所载明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在其上建设的温棚产权证作抵押,经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确权,办理登记后向当地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应在集体土地经营权剩余年限以内。贷款抵押率可参照《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规定,不超过70%。

建立农业保险基金,将设施农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由财政出资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用于补贴保险部门的保险费,扩大投保范围,为农村经济的产、供、销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立体型的保险服务。也可以将设施农业列入国家政策性保险范围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风险预备金制度,有效分担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

2.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对现有设施农业发展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坚持深冬生产型、春秋生产型目光温室和拱棚兼顾发展。在温室结构上,重点研究设计抗风能力强,适应以瓜菜、葡萄为主的吐鲁番特色产品冬生产型日光温室;在种植布局上,根据市场效益,因地制宜,确定区域性主栽品种和种类,大力推行“一村一品”、“几村一品”,科学制定茬口安排,实现均衡上市。在产品结构上,深冬生产型和春秋生产型日光温室以生产果菜为主。适度发展瓜果产品;春秋生产型拱棚生产叶菜,兼顾果菜和瓜果产品的生产。

坚持“改、建”并举,积极推进老棚改造。对以前建成的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益低的温室进行全面改造。重点是温室结构改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暖风炉和保温覆盖物等技改措施。增强抵御极端恶劣天气的能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主要选择成本低、产量高、品质高、生产周期短、市场价格高、销售快的品种,重点发展西红柿、辣椒、黄瓜、西葫芦、茄子、豇豆、芹菜等常规品种,同时发展面向内地市场生产反季节哈密瓜、葡萄等。

2.3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

加强地区特别是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社会

化服务,选拔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农技人员组成设施农业专家组,开展巡回技术服务,现场解疑释惑;积极鼓励有经验的农民技术员、土专家,通过传帮带,帮助新从业的农民尽快掌握设施农业技术;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建设设施农业,按承包责任制方式来推广技术、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农业技术咨询等,与农民进行有效对接,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

加强设施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开展设施瓜菜、葡萄等重点产业科技问题的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适合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生物农药、新机具如新型目光温室建造、设施瓜菜穴盘基质集约化育苗、果菜嫁接定植、节水灌溉、病虫害物理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4 建立健全市场支撑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设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着眼于区内外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整体推介、展示展销、交易洽谈、产销对接等方式,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充分利用有机食品产品认证,瞄准中高档农产品消费市场,提升吐鲁番设施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份额。同时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和经纪人大户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销售手段。巩固和扩大销售渠道,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分拣分级、贮运保鲜、包装、加工,研究市场,提供供求信息服务,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农产品“产一供一销”一条龙服务体系,为实现设施农业规模化效益创造条件。

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要加大以设施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围绕设施农业、葡萄、哈密瓜等特色农业,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完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生产基地、科研单位、推广部门和农户建立的合作关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合作社)、基地(合作社)连农户,即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和农户增强主体意识和品牌意识,尽快建立地区、县市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帮助农产品出口外向型企业开展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体系认证。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农产品生产为主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全面提升设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2.5 严格质量监管,抓好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

制定完善设施农业建设标准体系。加强设施农业标准建设。在设施农业建造、生产和运行管理种植等方面,包括温室及配套设施性能、结构、设计、安装、建设、使用标准、设施栽培工艺与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产品质量与监测技术标准等,加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配套完善地方标准,确保地区主要设施农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标准可遵循。同时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全程引导按标准组织生产,全面推进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标准。

加快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地、县、乡三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地区级综合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主要配备保障本地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农业生态环境检测需要的仪器设备:县乡级质检站主要配备农产品安全检测、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的基本设备,以快速检测仪器设备为主。提高对农产品的检测检验水平,防止不符合“绿色标准”的农产品进人流通市场,杜绝携带病毒、病原菌、虫源等的产品进入吐鲁番地区,保护好地区设施农业生产。

篇8

关键词:土地 农村 金融 创新

一、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创新面临的困境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计划经济模式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做良性回归。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助益颇丰。在现代金融理论指导下,我国金融体系的建构步伐逐渐加快并趋于完善。农村土地金融体系建立,是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最后一道关卡,如何利用金融理论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是现目前亟待正视的问题。麦金农《金融发展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种种限制,是导致其发展受阻的重要瓶颈,因其扭曲了资本市场及货币市场价格,减低了资金配置效率,进而抑制经济的发展”。不可否认,农村土地金融的种种限制,正是抑制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鉴此,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就应正视我国农村土地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矫治,通过研究总结,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信贷抵押资产缺乏

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最主要的资产之一,也是其最主要的信贷抵押资产之一。 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土地金融体制建构滞后,从而导致农村土地信贷效力不加,这严重阻碍了农村土地参与金融活动,同时也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特性与金融机构收益诉求存在矛盾

可持续性发展是金融活动的基本诉求,合理的收益是金融机构的必要保障。然而农业生产凸显出的高风险低收益特点,难以契合金融结构的风险预期,对农村金融活动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农业生产之特性与金融机构受益诉求存在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阻碍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及创新的关键性问题。为着实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就应该建立科学的农村金融活动风险补偿机制,以此降低农村土地金融风险从而推动其快速发展。

(三)征信制度建设滞后

合理的征信活动是金融活动的基础,也是降低金融风险的基点。然而我国农村征信体制建设十分缺乏,即是不重视信用体制的建设,这就导致难以提供科学合理的征信数据,也就难以支撑金融活动的开展。不难看出,为有效推动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首先就需要建立其科学的征信体系。

二、我国农村金融创新的创新

(一)对比国外经验,是完善金融体制建设的基础

农业发展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构农村金融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建立农村土地金融体系的背景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从本质上讲,其目的都是促进农村进行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以此全面推动社会发展。相对而言,我国农村土地金融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在此方面我们有必要研究对比国外农村土地金融的具体模式,从而探索开辟具有中国社会主体特色的农村土地金融发展道路。

(二)单一土地银行制

所谓单一土地银行制,即是根据农村土地金融发展需求而建立一家专业性的银行,为农业发展提供专项金融信贷的银行。由于我国农村土地金融体系建构的急迫性,单一土地银行制建立,应该遵循改建为首,新建为次的发展原则。即单一土地银行制建立,可以通过对我国政策性银行进行改建,例如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通过研究分析,农业发展银行所提供的“粮油收购信贷”传统业务与农业发展契合度最高,因此就可以利用其业务专业性进行改建。单一土地银行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农村土地金融提供了支持。

(三)多头银行制建立

多头银行制是对应单一银行制而的金融体制,该体制的建立则是以多个银行为主体,共同建立农村土地金融体系。多头银行制的建立从经济视角看,主要具有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市场竞争、完善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等作用。该体制的建立是今后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大体方向,但是鉴于其建设时间跨度较大,因此不能适应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建设的急迫性。

(四)农村土地合作社+内置资金+外置资金

现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质押融资存在较大阻力,此主要表现为,农地使用权质押受法律规定制约,另一方面则是融资结构对农地使用权质押的认可度较低。从本质上讲,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农村集体所用,然而正真受融资结构认可的质押资格正是农村土地集体所用权。从法律角度讲,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那么农民个体便不能擅自行使集体所有权利而将其进行质押融资,这就造成了农村土地金融的根本矛盾。为有效解决此问题,可以通过农村集体组织引导组建农村土地合作社,并将农村土地租与农业大户,抑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农业生产,并获得收益分红。在此情况便可以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进行质押贷款,以此形成外置金融向农村内置金融流通的“金融生态”,有效解决农村土地金融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金融创新,首先要正视农业生产质押物资缺乏、质押征信困难、土地所有权使用受阻等问题,从而一单一银行制、多头银行制、农村土地合作社等形式推动土地金融改革,创新农村土地金融模式。

参考文献:

篇9

全国自1990年以来出台了很多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的政策,政策工作出台了近20年以来[1],全国土地总体上得到了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也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了各方面用地,在一些土地缺乏地区进行了一定的调控,总体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之前的政策和制度大多是针对于城市土地规划和统一管理方面的,对于农村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则非常缺乏[2],也导致了农村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农村土地的严重浪费,农村土地合理利用率非常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农村土地的问题已发展到不得不进行探讨和解决的时候了,应尽快对农村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彻底解决农村土地问题[3]。

1 农村土地状况分析

1.1 农村土地利用率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且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导致了农村土地方面没有相对完善的规划和管理制度,农村的土地仍处于乱规划、无人管、乱管理的现状[4]。农村一些随意开发征用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大量的农村土地资源浪费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整体合理利用率非常低,由于缺乏相对完善的规划和管理,其合理的利用率则更低。

1.2 农村土地规划分析

由于农村在我国的规模大,农村人口多,农村土地面积也大,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离城市还是有差距的,国家对农村土地规划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及城市土地规划管理部门,配备的相关规划管理人员也是不及城市土地规划管理部门,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农村土地规划和管理不当,导致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得农村很多土地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不去。以我国江西省南昌市为例,整体对南昌市的土地进行规划和管理,最后统计的一共收回了20宗闲置土地,然后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使得这20宗闲置土地得到了合理的规划和使用[5]。

2 农村土地系列问题

2.1 农村土地布局广泛

有研究学者长期研究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对土地闲置浪费研究有一定的见解,也发表了一些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地理位置因素是导致土地浪费与否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好的地理位置的土地更容易得到合理利用,相反地理位置相对差的土地得到利用率低,有的甚至闲置和荒废在那里。我国农村地形地貌的不同,也是导致我国农村土地得不到合理规划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农村土地转让

我国针对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很早就出台了,规定土地私自转让必须要到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办理合法的手续,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多,广大农民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了很多违反土地法律法规的土地转让和交易,这不仅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村土地滥用滥采,得不到合理的利用,造成了极大的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后期也会带来一定纠纷和麻烦。

2.3 农村土地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些年来,我国针对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也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一直在完善土地规划和管理的相关制度。但是,由于农村生活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程度低,虽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土地规划管理制度,但是一些农民仍然直接无视这些制度,仍在私自的违章扩建建筑占用土地,私自转让和交易土地,随意的滥开滥采一些土地,导致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2.4 农村土地制度松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而农村的村庄数量也是非常多的,人口分布也是非常广泛,尤其是一些大山丘陵地区,这也给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大的管理困难和成本,土地合理规划和管理严重缺乏,土地合理利用开发率低。

2.5 农村土地污染严重

近些年来,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农村也有了一些工业,由于农村发展的相对落后,管理部门对农村的一些企业的管理也相对比较松,导致了一些企业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农村的土地,使得农村土地被污染了,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了。

3 保证土地合理规划和管理的对策

3.1 制定管理制度

要想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农村土地规划和管理制度,首先要从制定制度的人开始出发,要有一批专业水平过硬的技术队伍,土地规划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对所负责的区域的土地情况熟悉、了解之后,才能结合具体情况做出适合的规划管理制度来,才能确保该区域的土地规划和管理实施的更为合理。

3.2 统一管理农村土地

前面说到我??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众多,不管怎么做土地规划和管理,怎么制定土地管理制度,前提都是需要保证要有充足的基本农田给农民耕种,而不能随意占用农民基本农田来作为商业用地,一方面要从法律法规和土地规划管理制度上面来保证农民基本的耕种农田,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具体情况不能荒废任何一处农田,合理规划和管理使用基本农田,确保做到不浪费土地资源。

3.3 加大实施力度

在大力制定对土地的规划和管理的制度的同时,也要保证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做到公正。对那些违反规定的行为应该按照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同时对那些违章建筑占用土地的要坚决拆除,按照法律法规要罚款的就罚款,该去相关部门补齐手续的就要去相关部门补齐手续,该退还占用农民耕地的坚决要去退还耕地,坚决维护农民耕地不能被占用,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3.4 土地宣传

针对我国农村人口多,农民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应从源头上杜绝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发生。要大力宣传土地合理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政策制度,通过多种宣传方式进行宣传,结合农民平时生活现状,可以采用报纸、电视或者现身说法等途径进行相关的宣传,以增强农民对土地的重视,增强对土地规划管理的法律意识,也增强农民对土地资源的认识,从源头上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规划和管理部门应该定期的去农村组织开展相关的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彻底提高广大农民的土地意识。

篇10

关键词:农村改革 土地银行 土地流转 农村发展

当前中国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村土地如何实现高效流转。现有的农村土地流转体系无法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表明,土地银行是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实现农村土地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但是,中国的土地银行业务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在土地银行的建设方面还不甚完善。如何结合实际,建立起中国土地银行体系,成为中国农村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今,我国多个地区在国内政策的不断引导下已经开始初步尝试农村土地流转活动,建立农村土地合作社,将分散的土地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目前,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已经有农民或者村委会自发建立了自己的“土地银行”,并以此来推动当地的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使得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但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性,现阶段农民自发建立的“土地银行”仅仅是一个雏形,土地银行制度并不完善。

一、土地银行特征

农村土地银行是指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目的,开展以农地标的物的土地存贷和土地抵押贷款业务,土地银行的产生既可以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活动提供科学规范的服务,又可以为农地经营在资金上提供相应的服务,它是将农地流转与农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有机结合的综合机构。其主要有三方面特征:

第一,在核心业务方面,农村土地银行不同于商业性银行,其主要核心业务是农民以土地进行抵押从而获得相应贷款。在国外,大多数提供抵押贷款服务,其核心业务就是国家的土地银行均专门为农村土地的利用与开发,其核心业务就是发放农地抵押贷款,其中,土地抵押贷款的对象涉及各个拥有土地的农户及经济组织。第二,土地银行本身属于政策性涉农银行,而并非纯粹意义上讲的商业银行机构,在其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并不单单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兼顾针对农村发展的综合效用。因此在土地银行创办的初期会得到国家及政府在资金、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大量支持。第三,农村土地银行的业务范围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改变,表现出综合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二、我国在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建设农村的必要性

(一)建设承德土地银行是促进农村土地高效有序流转的需要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健全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无法高效流转的最主要原因。农村土地银行作为专业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一方面可以弥补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缺乏高效运作机构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的运作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从而从根本上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的高效流转。它在农地流转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土地银行是最优的流转中介组织。

不同于政府以行政手段设立的流转机构以及农民自发建立的流转组织,土地银行是一种自负盈亏的现代化企业。虽然,它以协助国家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为目的。但是,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趋势。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土地银行必将不断优化经营管理、完善治理结构并采用先进的操作手段以降低业务成本。土地银行也必定会通过合理界定土地价格、科学整合规划土地,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潜在客户。土地银行的逐利性决定了它具有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来促进土地高效流转的行为特征。除此之外,由于土地银行不具有行政力量,无法采用强制手段进行土地流转,从而避免了各地强制流转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

第二,土地银行可以有效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银行具有完善的治理结构,下设专业的土地评级部门、土地纠纷协调部门以及土地流转风险转移部门,专门处理土地的定价、土地流转纠纷的解决以及土地流转风险转移方面的问题,有效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银行具有专业化的研究团队和征信机构,可以协同国土资源局、农业局将土地按照地理位置、土地质量、升值潜力等情况进行分类、评估,并制定合理的土地价格确定方法;土地银行具有先进的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研发适销对路的农业保险,或者同专业的保险机构进行合作对土地流转中的农业风险进行分散和转移;土地银行设有土地纠纷处理机构,专门协调解决土地流转中的利益纠纷,并为流转者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

现有的土地流转机构规模一般较小,设立上述专业部门成本过高,而且大多数流转机构缺少专业的工作人员,即使设立相关机构,工作也难以得到顺利开展。土地银行着眼于全市的土地流转工作,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充分发挥规模效益,设立上述专业部门相对其整个运作成本较低。

第三,土地银行为土地流转提供资金支持。

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土地流转后经营者对资金的需求,资金支持的缺乏成为制约土地流转发展的主要因素。土地银行不仅是专业的土地流转机构,而且是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土地银行可以通过探索“公司+农村土地收益权抵押”、“基金担保+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以及直接以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等多种方式,解决土地流转后经营者的资金需求。对于一些资金活动正常、信用等级高、发展前景好的土地流转项目,土地银行可以对其尝试开展动产质押贷款和设备按揭贷款等业务。土地银行也可以通过研制一些结构合理的金融产品,增加农村金融领域的吸引力,引导非农资金流入农村,促进土地流转后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四,创建土地银行是我国创建现代农业,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手段。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有土地的归属权制度、土地所有权禁止转让制度、土地登记制度、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保护耕地制度、土地调查制度及土地统计制度。这些制度的存在使得我国现阶段普遍存在农村地区小规模土地分散经营,难以满足人口急剧增长所引致的粮食的需求,同时也成了农业机械化、农田灌溉、农作物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的重大阻碍。土地银行在不违反现阶段土地制度的前提下对土地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创新,以此来解决现存土地制度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建立规模化种植的大农场,降低劳动及生产及交易的成本,土地和劳动得以更高效的使用。

(二)建立土地银行是实现土地资源价值的需要

在经济学理论中,劳动、土地、资本和生产者才能被定义为生产的四大要素。在农村地区,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满足着农民的农业生产需求,并成为农民大部分生活来源的依托。然而,土地不仅是一种生产要素,更是一种资本。土地的稀缺性以及土地经营的连续性决定了土地作为一种资本具有很高的内在价值。土地银行通过土地债券、土地信托、土地抵押等多种金融业务,使土地充分发挥了内在价值,体现了作为资本的性质。土地的资本化拓宽了农民的资金来源,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农村领域,为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同时,农村土地银行的建立可以使已经弃耕的农民将自己手中的土地“贷”出去,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耕地撂荒和抛荒的问题,有助于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与规模化生产。

(三)建设承德土地银行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需要

现有的土地流转中介各式各样,政府难以通过这些机构控制农村土地的流转用途。但是,借助土地银行覆盖全市的业务机构,承德政府可以以较低的行政成本实现对农业土地流转用途的限制。承德政府可以将控制土地农业用途的任务移交土地银行,土地银行对贷出土地进行定期检查,若出现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现象,土地银行立即收回土地并按照规定土地价值索取全额赔偿。除此之外,土地银行每年储备一定面积的土地,在承德相关部门的统筹安排下,由各县农业局雇佣当地的农民种养但年紧缺的农作物、瓜果蔬菜、畜禽,以保证承德市的粮食安全。

(四)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和劳动力的流动

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度为集体所有制,该种制度虽然最为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但是也对我国农村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约束,为尽可能减少现阶段土地所有制的不利影响则需要进行土地流转,并成立相应的土地银行进行流转。这是因为土地银行机制可以在不改变现有农村土地所有权基础上,充实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使得农民不但获得了可观的流转收益,还保留了土地的承包权,打消农民心中的顾虑。

(五)有利于完善农地金融制度

我国领土辽阔,人口众多。尤其是我国农村,不仅涵盖地域广阔并且拥有大量的人口,同时金融资源相对匮乏。其主要原因为大多数商业银行以营利最为主要经营目的,将金融风险防范作为首要目标。但是农村的发展所进行的活动大多数并不具有较高的营利性,同时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并且收入不稳定,偿还贷款能力比较弱,从而造成农村建设项目融资匮乏,不利于我国农村的发展。国家赋予土地银行贷款融资功能,允许农民以合法拥有的土地承包权和土地上附带的作物作为抵押品向其进行抵押,从而使获得相应财产,解决了融资难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