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产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14 18:1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健康产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健康产业管理

篇1

一、“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面对国内外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应以国家有关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分类推进为原则,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积极拓展健康产业服务领域,拉伸健康产业链条,鼓励新型业态的发展,提升健康产业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建立符合内蒙古区情、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产业体制机制。

二、“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加强理论研究,科学规划健康产业

虽然健康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但是目前关于这一产业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还较为薄弱,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发展模式可以直接应用。国内虽有许多地区已经摸索出发展健康产业的一些经验,但内蒙古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地理区域特征,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本地区的发展。因此,要想推进内蒙古健康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首先必须对这一产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掌握其特征和规律,同时加大对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经验的比较借鉴研究,再结合内蒙古地区健康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特点和市场需求,确定内蒙古健康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指引健康产业的发展。

(二)明晰产业构成,坚持分类推进原则

健康产业具有公共品和商品功能混合在一起的特有属性,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思想上辨析清楚健康产业与卫生计生事业的区别和联系,进而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清楚其服务内容,如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基本健康服务、非基本健康服务中,哪些属于事业范畴,哪些属于产业范畴,哪些主要由政府主导提供,哪些主要由市场主导提供。在此基础上,树立不同部分采取不同发展政策的发展理念,建立不同部分实施不同推进政策的发展原则,即以分类推进原则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三)坚持市场驱动,统筹推进健康产业

1.大力推进医疗服务业平衡特色发展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新医改以来,内蒙古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民营医院看似遍地开花,但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所承担的角色功能定位模糊,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特色,其实力难与公立医院形成有效竞争。面对内蒙古健康产业市场的不断成熟,必须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的积极性、方向性上做更多的引导和探索,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特色的专科医疗服务和高端家庭医生服务,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高端需求,以弥补公立医疗机构在这一服务领域的空缺。允许境外医疗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与我区医疗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合资或合作形式在我区设置医疗机构,特别是较为短缺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等。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引进国内知名医疗机构来内蒙古办医,提高疑难重症医疗救治水平。统筹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提升蒙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发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引领作用,建设各具特色、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专科优势突出的国内知名蒙医医院和优秀蒙西医结合医院。加快各级蒙医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改善服务条件。做好蒙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支持蒙中医药临床科研基地建设。

2.培育和壮大健康养老产业链

积极探索有效的医养结合模式。老龄化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值且呈现出快速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和贫困化“五化”叠加的特点,这为今后养老产业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未来,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特别是蒙医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将是一大趋势。我们必须建立资源共享、医养结合的理念,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老年公寓、涉老康复护理机构、疗养医院等养老服务综合机构,提供集养老与医疗保健为一体的护理养老服务,实现医养一体。

大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等,努力构建以提供中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心理关怀、蒙中医药保健等服务为主的老年健康护理服务体系。同时加强社区养老场所规范化建设,规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互助点的运营管理,扩大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面。此外,还应结合我区区情探索农村养老模式和牧区养老模式,破解农村牧区老年人养老难题。

3.提升蒙医药产业发展水平

推进蒙医药制造企业发展壮大。完善蒙医药标准体系,支持其自主知识产权药品研发、制造和应用,支持蒙药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蒙药传统剂型改造升级。加大对蒙药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设现代蒙药产业制造基地和物流基地,加大对蒙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提升蒙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育自己的蒙名牌,重点打造蒙药的新形象。

全面发展蒙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积极发展蒙医医疗在预防保健特色中的优势,推动相关医疗机构开展蒙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宣传普及蒙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规范的蒙医保健知识及产品,推广科学有效的蒙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蒙医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4.积极促进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业的发展

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全过程健康服务。丰富完善大型医院体检中心、独立体检机构、健康管理公司中的综合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全方位健康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等服务,实现健康筛查、评估、干预和健康档案建立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规范行业服务标准和管理认证体系,重点培育和引进健康咨询、健康体检机构,培育一批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企业。同时加强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产业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健康物联网、健康云计算、智慧医疗、智慧健康管理等前沿健康科技产业。搭建现代健康数据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健康信息管理,实现居民就医诊疗、健康服务的信息共享,大力引导健康管理服务向集约管理、分散经营、贴身服务、产业联合的方向发展。

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填补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因此,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势在必行。需要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同时使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得到更V泛的普及。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推进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健康保险新形式,建立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多方筹资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促进老年健康护理服务发展。

5.壮大关联产业,拉伸健康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全民体育健身服务,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兴办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指导站点等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组织。积极发展体育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大力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人兴办体育健康咨询、体质监测、锻炼指导和运动康复等经营服务实体。大力支持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鼓励发展适合其成长特点的体育健身服务。

推进面向蒙古国等相关国家的健康保健及医疗旅游服务基地建设。依托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蒙医药技术资源,吸引蒙古国及周边国家的人员来内蒙古进行蒙医中医治疗、预防及养生保健服务。同时发挥各盟市独特的生态、地热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矿泉泥美容、天然氧吧、温泉保健、蒙药中药药浴、沙疗等养生保健和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依托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阿尔山市、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宁城县、苏尼特右旗、凉城县、鄂托克旗、东胜区、乌拉特前旗等地区打造健康养生旅游基地。

6.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医务人员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有序流动,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员开展多点执业。加大对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投入,支持区内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更多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并不断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出台有关高端健康服务人才引进的配套保障政策,打造人才集聚的良好软硬件条件和环境,结合内蒙古区域特色,加快引进目前紧缺的高端医疗服务、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和重点行业、瓶颈行业紧缺急需的领军人才。建立与健康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格认证培训、岗位培训、人才培养与考核评估等培训服务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四)优化政策环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篇2

在此前国务院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显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大健康这股“比房地产还要大的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

战斗早已打响。复华控股之前,传统的健康机构、医药厂商、保险公司甚至是地产大鳄都已经以各自的方式布局健康管理领域。人们谈论的已经不是单纯地要如何切入这个领域,而是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这考验的不仅仅是入局者的实力,还有耐心,以及资源整合的能力,复华标准生命就是这样藉此而生。 资本蜂拥

近年来,布局健康管理的企业机构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既有泰康人寿、新华人寿这样的保险公司,又有石药、盘龙云海、太极、天士力等药企,修正更是全方位布局产业链。另外,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等机构也以体检为入口,向健康管理产业链纵深发展。

行业之外,也不乏海航集团、万达集团这样的“资本大鳄”有意布局。智能设备商们也在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技术争打健康管理牌,阿里健康、百度医疗大脑等平台的出现也使得健康管理行业的形势更为复杂,竞争更为激烈。

所幸,行业蛋糕足够大。

2014年7月,新华保险董事长康典在与媒体交流时称,一个健康管理中心从开业到能够盈利的时间预计是3年,但从新华保险最早开业的西安、武汉两地的健康管理中心运营情况上来看,这一期限可能会更长。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此前也曾表示,健康管理前期肯定投入比较大,并且前期不可能有迅速的回报。

同时,由于健康管理的专业性很强,行业相关性更大的企业在起步阶段可能看上去更容易获得优势。比如传统药企,在健康行业拥有品牌以及产品质量上的先天优势,而大型险企拥有和健康管理高度相关的寿险、健康险产品以及长期积累的客户资源优势。

不过,业内的普遍观点,现在没有哪一家能真正做好健康管理四大要素检测、评估、干预、跟踪。健康管理市场前景非常好,但目前基本仍处在砸钱阶段,市场中还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取得足够的市场地位,成为行业标杆。

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复华标准生命充分发挥的市场空间。致力于大健康、大产业的复华控股,如何打通旗下各板块的资源,相互导流通融发展,如何将其他产业资源充分融入到健康产业,这些都关乎复华标准生命的未来发展。 差异化定位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鼓励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同样是在2016年,复华控股已经开始着力搭建高端健检、筛查及健康管理平台,为国内高净值人群提供私人定制化的健康管理和高端服务。

据介绍,此次上线的“复华标准生命”的定位即为高端健康管理,涵盖高端体检、三大筛查、私人医生、国际权威绿色通道等业务范围。

“复华标准生命以高端体检为入口、以健康管理为核心、定制化健康管理综合解决方案。为成功人士和保险客户提供全球化健康管理服务。”复华标准生命董事长张锦枫介绍说。

根据胡润研究院的《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扔维持两位数增长。而金融投资、旅行度假和健康养生是中国高净值人群在工作以外最感兴趣的三大话题。

市场上,针对高净值财富人群的高端健检、筛查及综合医疗服务机构,仍有较大空缺。

瞄准高净值人群健康管理的复华标准生命,发挥好各个板块之间的协调效应,就能获得竞争优势。北大医疗康复医院行政院长王彬也表示,行业企业、管理者也应具备资源整合、发展全产业链的素质能力,在大健康产业投资大潮中,进行冷静的投资与管理。

此前,复华控股在多产业领域均有布局,借助全球化网络及强大的产业运营能力,领先布局中国文旅地产、大消费等行业,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精英成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楦椿标准生命提供了客户基础。

另外,近年来,复华置地定位全球创新文旅产业投资运营商,重点投资打造了“复华度假世界”、“复华未来世界”、“复华国际养生度假区”三大复华产品线。布局大健康,“可以为复华养生、养老小镇提供综合健康管理与养生医疗的服务支持。”张锦枫表示。

篇3

健康产业前景广阔,是一块蓝海领域,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应顺势而上。健康产业具有带动性强、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密度低、配套全、投资大等特点,具有拉动内需增长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功能。

从就业看,健康产业涉及多个行业,大多凳粲诜务领域,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就业带动性。

从消费看,健康产业带来诸如保健药品、照护康复、高端医疗等新的消费热点,加速传统消费习惯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城市发展方面,健康产业能够形成产业集聚,吸引人气,带动制造、商贸服务发展,带来大量就业岗位,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我国的健康产业规模达万亿级,是加速增长性市场。重庆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通过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形成带动示范强、服务层次多元的健康产业集聚区,推动全市健康产业跨越式发展。

我市健康产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是我市的现实需求。一方面,从市民的健康情况看,目前我市正在步入老龄社会,健康需求大。同时,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户外锻炼少,导致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我市健康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是产业主体结构以医疗服务、医药产品制造及销售为主导,其他产业孱弱,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等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新兴的健康业态才刚刚起步。

二是健康产业相互融合不够,“防、治、康、复、养、终”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未实现闭环连接。医疗服务资源综合利用不高,医疗信息化程度不够,与养生养老未能形成有机融合,信息技术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也很不够。

三是创新和人才支撑乏力。西方发达国家医药企业研发强度约为8%,而我市相关研发强度仅为2%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药品及医疗器械制造业研发人员缺乏,健康服务业专业应用型人才紧缺,全市医疗卫生高、精、尖人才十分缺乏,中医养生、社区养老、体育健身等应用型人才不足。

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加快发展我市健康产业,要树立千亿级健康产业目标,结合我市山水城市的优势,重点发展休闲度假、高端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照护康复、体育运动休闲、养生保健、绿色健康农业等产业,形成“医、药、养、健、游”五位一体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一是提速传统制造产业转型,抓住国内外体育用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引进和培育体育器材、运动装备等上中下游制造企业,扶持发展小型家庭医疗健康器械等康体用品相关产业。

二是发展跨界融合型健康产业,利用建设对外开放高地的政策,积极培育发展保健品跨境电商产业,构建物流通道,开拓欧美、新加坡等市场,做中国保健品通往欧美、新加坡等地的分销点。

三是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设施,完善医疗、养老、健康护理、健康体检与咨询等服务功能,培育发展健康管理及养生康复服务。

篇4

关键词:健康保险 产业链 投资

一、我国保险公司布局健康产业链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城镇化的推进,居民对健康和养老的需求日益增大,可以预见的是健康和养老必将成为保险公司未来重要的盈利点,所以保险公司投资健康产业链对于整合资源,反哺保险主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布局健康产业链主要有以下四个途径:最常见的途径是与医疗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如中国平安与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健康管理系统,;第二条途径是自建医院、参股医院或与医院签约特许经营,中国平安曾尝试建立龙岗医院。第三条途径是建立养老社区,泰康人寿是国内首家获得养老社区投资试点的公司,现已推出对接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第四条途径是布局移动医疗平台,不少保险公司和互联网巨头都参与其中,相关app多达2000多种。

总体来看,我国保险公司介入健康产业链起步较晚,并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深层次合作网络,但在近期保险“新国十条”的推动下,各大保险公司纷纷开始抢滩健康产业链,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保险公司投资健康产业链必要性分析

(一)有效控制道德风险和消除过度医疗

在医疗保险领域,道德风险和过度医疗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保险公司需要降低医疗成本来减少赔付,另一方面在中国“以药养医”的大环境下,医院有动机夸大被保险人的医疗需求,增加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所以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对立的,再加上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即保险公司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几乎观察不到医院的行为,所以尽管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指定医院等来控制道德风险,但仍无法完全抑制医院的内在动因。但如果保险公司参股甚至自建医院,二者建立起资本上的从属关系,就能使双方经营目标一致化,从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若两者建立起了共享的信息平台,也就能从根本上消除保险公司与医院,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拓展客户群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健康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而且不仅关注病后的就诊治疗,还看重平常的健康管理。但是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是明显不足的,加上一些医药行业与医疗机构的利益勾结,所以现阶段我国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如果保险公司能与优质医院合作或者自建高水平的医院,向投保客户提供涵盖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手术治疗等全方位、高水平优质医疗服务,无疑可以大大提升客户体验度,拓展大量的潜在客户,培养和稳定优质客户。

(三)提升保险产品和公司竞争力

现在我国医疗保险市场上各家公司的产品同质性强,重复现象普遍,导致了产品没有竞争力。我认为没有足够、真实的数据是关键原因之一,由于医院或者其他的原因,精算师得不到想要的相关数据,从而也无法开发出差异化产品。所以只有保险公司打通了健康产业链,才能全面掌握各类疾病数据,开发出有特点的创新险种。另外,投资健康养老行业也是带动相关护理保险、失能保险发展的关键。

三、保险公司投资健康产业链现阶段障碍

(一)国家政策不完善

虽然保险“新国十条”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探索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设立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但是并没有配套的相应实施细则,各地的政府的支持力度参差不齐,所以不少保险公司仍然选择观望。

而“新医改”由于涉及的利益群体众多,改革步伐一直十分缓慢。而在公立医院现有体制的背景下,保险公司掌握不了话语权,从而使得投资风险较大。

(二)保险行业与医疗机构合作机制的缺失

在健康险领域,从核保到理赔,许多关键环节都需要医疗机构的密切配合,而且控制医疗成本的关键也在于能不能实现和医院的目标一致化。自建医院和参股医院确实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控股大医院,优质医院的成本非常高,所以现在的保险公司基本仍采用战略合作的方式,但力量有限,不能有效提高保险公司的话语权,但现在医保行业之间有效的合作机制并未建立起来。

四、关于推动保险公司进入健康产业链的对策

(一)国家完善相关政策,并推动医疗改革

为鼓励保险公司投资健康产业链,中央政府应该尽快推出相关配套的政策,并给与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或者财政支持,提高保险公司积极性。各地政府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跟进,出台相关文件减少保险公司投资健康产业链的阻力。而立法部门也应该加快相关法律的建设和完善,切实保障投资过程中各方利益。

(二)保险业协会牵头与医疗机构合作

上文中已经提到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单独合作作用有限,所以由行业协会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是一种理想的选择,首先这个可以形成行业合力,显著提高保险公司在医保合作中的地位,从而赢得话语权,也能更好的规范医疗机构的行为,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其次保险协会可以统一制定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协议,然后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既能简化核保和理赔的工作流程,也为客户信息的收集提供了渠道,能降低保险公司的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1]魏u.保险资金投资健康服务业产业链研究[J].中国保险,2014

[2]孔静霞.产业链对健康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4

[3]王静.健康保险中保险公司与医院的博弈合作分析[J].统计教育,2007

篇5

险企自建医院,主动参与健康产业链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保险公司投资医疗机构将获得更好的政策支持,保险与医疗产业的联动发展值得期待。

2014年6月23日,保监会公布了对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阳光融和医院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事宜的批复文件,标志阳光保险集团正式进军医疗产业,阳光融和医院也将成为国内第一家由保险机构和国有大型医院及教学机构合作兴办的综合性医院。

保险公司控股或参股医院、健康管理公司、体检中心等医疗服务机构,可以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延伸价值经营链条。保险公司可以不再局限于对死亡、疾病等风险的被动管理,而能主动参与到从前端的预防性医疗到最终疾病治疗的整个产业链。这使得保险公司在为客户提供养老、健康、意外等保险保障和服务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投资的医疗机构为客户提供包括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计划、疾病管理计划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医疗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

由此,保险公司一方面可以提高客户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公司对客户的吸引力和黏性,从而扩大公司的利润来源;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也可以获得稳定的客户来源,从而实现更多的盈利,使得保险公司通过投资医疗机构而获取长期的投资收益。

保险公司如果直接投资医疗机构,通过资本纽带在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从而实现双方利益的整合和趋同。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医患信息的透明度,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参与医患对话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和减少医疗纠纷;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管控和约束,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防止骗保等行为发生。这使得保险公司最终可以达到控制医疗风险、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从而实现公司健康险产品赔付率的下降,提高产品利润率。

险企收购医院,加强医养合作

过去几个月以来,保、医跨行业“联姻”和合作的消息频频爆出,保险资本参与医疗健康领域开始呈现潮涌之势。

确定了“医养融合”战略的泰康人寿,围绕其“三甲医院临床诊疗+社区配建二级康复医院+CCRC持续关爱养老社区”的三层次医养服务体系,在大举布局养老社区之时也在大手笔抢占健康服务资源。2014年9月2日,泰康人寿与霍普金斯等全球顶级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10月,泰康人寿又牵手挂号网推出“医者无忧”保障计划。2014年底,泰康人寿踏出了阔步医养行业的重要一步,通过增资扩股取得南京市仙林鼓楼医院控股权,这是仙林地区首家政府办非营利性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未来将由基本医疗区、国际医疗和康复区、医学培训中心三大功能区组成,还将设立多个医疗中心。

“我们在做养老社区的过程中发现,养老和医疗是分不开的。老年人医疗支出在整体医疗中占比越来越高,小部分的老年人口占据了大部分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支出。所以当前我们正在全面进军医疗产业。医疗产业有制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三大块。泰康作为人寿保险公司,我们更多侧重医疗保险、实体医院和健康服务这三个领域。”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透露。

TIPS

险企“医”投模式介绍

保险公司投资医疗机构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直接投资并拥有医疗机构,即保险公司设立自己的医疗机构;二是通过投资参股现有的医疗机构,即通过股权上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双方的合作内容和经营深度。

设立自己的医疗机构

设立自己的医疗机构可以保证保险公司对医疗机构的控制度,避免并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和成本。但是由于医疗机构的运作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设立十分谨慎。保险公司如果没有很强的经营医疗机构的经验以及雄厚资金支持,设立医疗机构可能在政府审批、专业牌照获取和经营过程中产生众多的阻力和风险。

投资参股现有的医疗机构

目前在中国大陆可以选择的投资参股医疗机构的主要方式包括入股集团化公立医院、参与地方公立医院改革、入股专科连锁医院、入股专业体检机构四种。

入股集团化公立医院。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医疗产业的发展,可以发现都存在几家大型的医院通过不断地并购或新建医院扩大规模,进而实现医院集团化的现象。保险公司入股集团化公立医院,成为其战略投资者,可以利用集团化公立医院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但是,集团化公立医院自身实力较强,对于资金需求并不是十分迫切。同时,其改革涉及多方部门,股权结构相对复杂,参股门槛较高,作为优质资源,各方资金对其竞争也十分激烈。保险公司对于集团化公立医院的投资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论证,同时必须选择较为适宜的投资时机。

参与地方公立医院改革

保险公司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通过现金增资、托管、租赁等方式股权投资地方公立医院,全权负责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该模式所需资金相对较小,保险公司利用较少资金便可和医院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可以深化业务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对于地方性资源,资本竞争较小,股权结构相对简单,投资控股模式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地方公立医院作为地方性资源,其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相对较小,目前也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入股专科连锁医院

作为公立医院的有效补充,连锁的民营专科医院试图将某一专科治疗领域做深做精,同时发挥比公立医院更好的服务质量、较低的治疗费用等优势,在细分的专科治疗领域依靠自己的品牌和管理质量迅速扩张。民营专科连锁医院股权结构简单,且由于扩张需要对资金要求相对较大,险资相对容易进入。同时,民营连锁专科医院属于营利性医院,在良好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下,医院以最大化利润为目标,最终能产生较高的利润,保险公司作为股权所有人能得到很好的投资收益。但是目前优质的民营专科连锁医院资源较少,资本竞争激烈,保险公司需理性评估投资风险和收益。

入股专业体检机构

篇6

1产业学院的发展现况

1.1产业学院的功能定位

(1)人才培养为根本。高职教育“育人”这一本质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培养是产业学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产业学院通过行业企业的实质性参与,构建一套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及质量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设了更大可能。(2)技术创新新阵地。产业学院应当承载行业、企业技术升级与创新的阵地功能,学校科研人员要改变学科体系影响下的传统科研观,变学术性研究为直接面向行业、企业的研发需求的科技项目,与企业科技人员协同攻关,推动企业技术革新。(3)行企培训新平台。产业学院应充分发挥其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深度融合的优势,组建包括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任教师的结构化教学团队,为行业、企业员工乃至社会待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就业创业以及转岗培训,从而帮助企业员工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1.2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

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深入对接的实体机构,形成较为典型的几种模式:一是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建设产业学院,此类产业学院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目的是推动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二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产业学院,此类产业学院的目的通常是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和升级。三是学校与龙头企业共同建设产业学院,这一类型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建设最多的产业学院类型,目的主要是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1.3传统产业学院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单一,过于强调“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这样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虽然能够很快适应某一岗位的工作要求,但产学协作研发功能不强。教学和生产过程中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是产业和教育两个社会实体之间的纽带,传统产业学院研发合力不足,没有达到行业企业预期的技术创新,这样的校企合作教育不完整也不长久。另外,产业学院被设置为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有独立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和固定的专业,单位间的边界加大,增加了沟通合作的障碍。

2医药类高职院校面向大健康领域建设新型产业学院的必要性

2.1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到2030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将显著扩大至16万亿元。张车伟等[6]根据其设计的预测方案计算得出了更加乐观的结果,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的总规模将达29.1亿元。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服务型、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以及研究型人才助推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7],这就要求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培养大量优质的健康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2.2学校人才培养与大健康产业人才需求的适配度不高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20多年,但效果一直不显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8]。以大健康产业中医疗卫生领域的护理人才培养为例,笔者通过对江苏省内已开展医教协同共育人才的二级以上医院走访调查发现,虽然职业院校和医院通过医教协同合作共培护理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用人单位认为即使是现有共培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入职后仍然需要进行系统规范化培训,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医院需要为此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

2.3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学校科研助力

从微观层面上讲,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健康产业相关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学院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校企双方协同开展应用型科技研发,一方面发挥学校科研优势,将学校的研发工作对接产业关键技术,运用学校的人才资源和科研平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生产实践,从而推动企业乃至区域产业技术的发展。

3医药类高职院校面向大健康领域建设新型产业学院的困境

3.1体制机制约束之困

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从实践层面将大健康产业划分为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健康养老产业、保健品产业和健康管理服务业五大领域,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医疗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公立医院,因为体制机制的问题,并不完全享有独立招聘员工的权限,各级医院需遵循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的统一招考要求选聘人才,这就为校院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开展招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困难。此外,我国的产业学院发展仍处于探索期,其建设缺乏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没有统一标准,制度建设、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校企合作长期以来流于表面和形式,缺乏长远规划、长期保障和可持续发展性[9]。

3.2共建企业参与之困

产业学院中参与共建的企业多为行业龙头企业或股份制的集团公司,拥有巨大的人才储备需求和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其他产业相比,大健康产业有其特殊性,以医、护、技人才的主要用人单位医院为例,地方医疗水平发展并不均衡,在技术和资金上具有优势和主导地位的通常是公立“三甲”医院,但其参与产教融合的内在动力尚显不足。因公立“三甲”医院有明显的行业地位优势、福利待遇优势,加之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研究生、本科、高职不同培养层次的医药类院校毕业生对其趋之若鹜,从表面上看,这类医院并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但在用人时却又会陷入了一种不缺人用、人不好用的怪圈。随着“互联网+”和传统健康产业的融合,远程医疗、数字化健康系统、健康信息服务、智慧养老等新兴健康服务产业蓬勃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健康人才求贤若渴,但这些企业并非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的传统对口就业对象及合作单位,虽然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意愿强烈,却因校企之间信息传递障碍,找不到合适的合作对象,仅能通过试探式的尝试和偶然性的社会活动发掘合作对象。

3.3高素质健康人才培养之困

“健康中国”战略对服务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健康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如何对接大健康领域产业发展急需,通过产教融合,创新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构建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摆在医药类高职院校眼前的现实困境,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4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大健康领域新型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4.1大健康领域新型产业学院办学模式

“三螺旋理论”强调高校、政府、企业之间在动力驱动下,螺旋主体的组织边界彼此渗透并交叉融合,创新主体打破自身组织边界壁垒,知识链、产业链、政策链交叉融合、协同运行[4]。大学、政府、企业之间建立官、产、学联盟是“三螺旋理论”发展到组织阶段的必然选择。大健康领域新型产业学院需要肩负起服务区域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因此医药类卫生高职院校需精准把握区域健康产业链的发展情况,在政府主导和政策引领下,依托学校重点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链,根据医院、社区和健康服务企业不同的现况和需求探索尝试不同的办学模式。一是学校和地方医联体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医联体是由三级公立医院牵头,联合其他若干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通过成立协作联盟或组建医疗集团而形成的利益、责任共同体。学校与医联体共建产业学院能够使专业群精准对接地方医疗卫生产业链,发掘产业链中的人才洼地和科研需求,共育医疗卫生人才,共研医疗卫生技术难题,提高地方医疗卫生水平。二是学校和区域内优质健康产业集团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使专业群精准对接区域健康服务产业链,比如和大型药业集团、养老产业集团或健康产品制造集团等合作,推动地区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

4.2大健康领域新型产业学院体制机制建设

产业学院是高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尝试,因此大健康领域新型产业学院应探索构建基于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形成稳定有效的产业学院决策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权力分配机制及管理制度保障体系。此外,应明确学校和产业学院之间管理机制,既赋予产业学院独立运营的资格,同时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建立监督机制,学校领导和产业学院管理层定期会晤,沟通交流产业学院运行情况。在大健康领域的新型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方面,可参照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运行机制,探索向行业企业倾斜的校院或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审批制度、课程设置标准和课程开发办法以及教学资源协同开发的制度,还应构建校院或校企人才共育机制、师资共培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实习就业共推机制、协同创新机制等保障产业学院顺利运行。

4.3大健康领域的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4.3.1构建产学研训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是产业学院的根本任务,但如果将产业学院只定位为深入对接职业岗位开展教育教学,产业学院则失去其作为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实体的意义。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需要构建产学研训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高素质人才。产学研训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相应的平台支撑:(1)生产性实训教学平台,校院合作、校企合作,医疗机构和企业提供工作项目、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理念、高技术员工等生产资料,学校投入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管理方法、专任教师等教学资料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实现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整合提升和吸收内化。(2)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打造健康科技服务站,将医疗机构和企业在医疗或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科技服务站合作攻关的科研项目,专任教师和医疗机构及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发,学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参与其中,在解决医疗机构和企业科技问题的过程中,校院、校企共同为社会培养具有科研素养的健康人才。(3)院企员工培训平台,通过建立示范性员工培训基地,为医疗机构和企业员工乃至社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医疗机构和企业的软实力。学生作为未来的员工,院企员工培训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了零距离接触行业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机会。(4)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离开了行业、企业实体项目的创新创业,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将医疗机构和企业的工作项目引入进来,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健康人才。4.3.2制定基于岗位群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开发时,首先应将职业标准所包含的情感、知识和技能分成基础模块和岗位模块;其次将基础模块和岗位模块进一步细化,确定各自的子模块;再次确定每个子模块包含的具体课程[10]。大健康领域新型产业学院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基于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产业链的岗位群需求,设置三层分立、层层递进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底层为基础课程模块,具体可分为产业概论课程和专业群平台课程两个子模块。前者开发关于产业发展趋势、医院及企业文化、技术现状与前沿科技等相关课程,便于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后者则是夯实学生专业群通用知识、通用素养、通用能力的培养;中层为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模块,根据医疗机构、企业的岗位群调研结果,围绕培养岗位核心能力设计相关课程,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融入岗位典型工作案例、企业生产项目、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强化面向医疗机构及健康服务企业关键岗位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高层为岗位互通课程模块。基于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的个性化差异,开发一定数量融合“1+X”证书的专业群选修课,专业群内学生交叉互选,实现课证融通。4.3.3打造多元混合的结构化教学团队多元混合的结构化教学团队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行业一线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混合组成的结构化教学团队,行业一线专家拥有丰富的岗位典型工作案例和实践能力,缺乏教学经验和课程开发能力;专任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程开放能力,然而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专任教师和行业专家组合成教学团队合作教学,专任教师主讲理论知识、行业专家侧重实践能力,各自发挥所长,通过合作,也可促进双方欠缺能力的提升,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第二个层面是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学人才混合组成结构化教学团队,大健康背景下的健康产业是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层次健康的产业链,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还要兼顾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疾病预防、保健、护理和康复等需求,因此,需要大批具有广度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的不断深入,对健康人才的人工智能开发应用、大数据分析处理等能力的需求也日渐凸显,组建由不同专业领域教学人才混合的结构化教学团队适应了大健康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4.3.4构建大健康新型产业学院办学质量督导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大健康新型产业学院办学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定期抽查和监督学习者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质量。实施大健康新型产业学院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构建质量评价机制,评价的主体包括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家长等多个方面。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质量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绩效考核、表彰奖励。

5结语

篇7

2016年5月8日,三生2016嘉年华庆典活动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盛大召开,来自全球的三生经销商汇聚一堂,共襄盛会。为实现“全球健康产业中国样本”的目标,在这次嘉年华盛典上,三生了战略及商业模式的全面升级,欲打造全生态链健康产业集群为“三五”接力,为梦想前行。

战略升级

此次嘉年华大会上,三生正式宣布企业战略升级规划:三生将从一家提供衣食住行的健康产品企业,升级为全生态的健康产业集群。

三生提出这样的战略升级规划不会令人感到突兀,因为三生近年来一直在致力成为健康产业领域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新文化的代表,同时,根据三生近年来平稳但却没有大增长的业绩来看,三生也是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以求实现突破。

会议上,三生董事长黄金宝谈道:“大健康产业的市场非常巨大,包括了医疗产品、医疗器械、康复理疗、家居养老、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健康保险、保健食品、营养食品等。这些大健康产业的细分市场就像一颗颗珍珠,任何一家企业想一家独大、全部做完,基本不可能。”

而三生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并试图通过已有资源,将大健康产业的各细分市场联动起来。“三生就像一条金线把这些明珠都串起来,形成一条有价值的链,实行互惠共利。三生将以基因检测为基础,以中医药养生为理念,以高科技的产品为核心,以健康保险为保障,以医疗服务来持续守护消费者的健康和未来。”黄金宝表示。

另一方面,三生一直紧随国家健康产业政策发展动向。在2015三生“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三生响应国家“大力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号召,提出要打造代表着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新文化的全球健康产业“中国样本”的新目标。2016年是三生“三五规划”的第二年,这期间“建设健康中国,精准养生保健”成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纲要文件。2016年3月8日,科技部公布了精准医学项目申报指南,标志着精准医疗在我国正式落地实施。其中指出到2030年,中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三生希望把握“精准养生”的风口,打造全生态链健康产业集群,为消费者提供集基因检测、健康调养、风险防范、康复医疗为一体的“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真正实现三生多年来的梦想,从一家提供健康产品的公司升级成为一家全生态的健康产业集团。

多方联动

如何把握“精准养生”的风口?三生看到了“基因检测”这一核心风向标。

据悉,目前“基因检测”正在全球崛起,并将成为生物经济的突破口,已经受到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以及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机构在国家战略和战术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多重严格监管。

三生希望抢占基因检测市场制高点,以“基因检测”为核心,在对消费者提供基因检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调理、健康保险及康复医疗等服务,构建起一个涵盖了“测、调、保、疗”的全生态生命素养管理圈。

三生旗下的宁波优福集因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安诺优达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将为大众提供精准的基因体检、专业的个人健康管理指导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让三生经销商受益于最前沿和领衔的医疗健康技术,为三生经销商提供最具幸福感的个人和家庭健康保障服务。

在此次嘉年华会场,相关公司负责人也莅临出席并在现场作出了相关承诺。宁波优福集因健康管理有限公司CEO林炜彬表示,“优福集因将在未来为大家带来健康基因体检、致力肿瘤防护、打造基因样本数据库,为三生家人聚集幸福之因。”

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医学健康事业部总经理王小锐则希望“通过优福集因和三生集团的健康管理体系,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国内最广泛、最全面、最具关联性的基因样本库的愿景。”

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强表示对此次合作充满信心,“我们将为三生提供差异化服务,定制专属个人的体检套餐,提供专业的个人健康管理指导,希望通过我们的合作实现强强联合,成为健康行业强强联合的典范。”

不仅在“基因检测”方面三生作出一些尝试,同时在其他领域携手多家子公司和合作企业,构建起完整的商业模式链条,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无限成长力的生态系统。

除了上述提及的几家企业以外,三生还将联手旗下子公司――宁波骏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宁波海外旅游公司,以及全国七大保险集团之一的阳光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共同为用户提供包括基因检测、健康调养、风险防范、康复医疗为一体的全生态生命素养管理一站式解决方案,为全球三生经销商打造更为广阔的事业平台。

宁波骏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羽表示,“骏诚保险为三生人带来三项体验价值,是专为三生家人服务的经纪公司,科学安排投保方案,提供免费专业保险咨询顾问,将成为三生家人的后盾。”

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龚贻生则希望“为三生的客户提供专业和优质的保险服务,双方会在医疗、养老、健康管理等多维度展开更为多元化的合作,创新营销模式,共谱跨越发展新篇章。”

在此多方联动的基础上,三生表示进入2.0 模式――全生态商业模式。未来,三生将通过提供基因检测、经络调理、健康管理、重疾保险等四方面的服务来为营销伙伴和消费者实现真正的“精准养生”。

篇8

巨头分食“移动医疗”

近日,邵逸夫医院在支付宝钱包的服务窗正式上线,双方将共同推进“未来医院”计划。至此全国已经有5家三甲医院正式上线,并在上海、深圳、昆明等50多家三甲医院与支付宝达成了合作协议。

通过支付宝钱包,患者可以提前在家里挂号并接受实时通知,估算时间到医院就诊,无需排队支付各项费用,等待通知随时掌握就诊流程,最后药品缴费也可以通过支付宝钱包完成。据支付宝副总裁张建刚表示,移动医疗服务是支付宝今后的一个重要方向,接下来要实现的更多:自动将检查报告推送给主治医生而不需要患者自取;与高德合作做医院室内导航,帮助患者找到相应诊室或检查室;与天猫医药馆打通,拿到取药单之后直接下单送药上门……

很显然,淘宝要建立的是一种“未来医院”。在5到10年时间内建立大数据的健康管理平台,将健康服务商、系统商、医院、可穿戴设备商等纳入这个平台,应用于母婴健康、慢性病管理等领域。

实际上,支付宝不是唯一进军健康行业的巨头。

经过一番前期布局,百度于7月底推出健康云平台,正式进军移动健康产业。据介绍,百度此次将和北京市政府合作,并联手众多智能设备厂商和移动健康服务商,针对普通用户的健康服务将会在健康云平台正式公布后随即推出。

在明显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支持下,IT产业不会放过投身移动医疗产业。乐语通讯高级副总裁赵健就表示,移动健康对IT企业而言将是“蓝海”,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IT企业将率先同用户建立联系,然后通过数据监测、日常保健等功能,进一步加强用户黏性。

虚拟运营商乐语通信早已公布了自己的移动健康业务:用户在选择使用乐语通信的SIM卡后,通过佩戴各种移动健康设备,就可对体重、血压、血糖等数据进行采样和分析,并获得专业医生的健康意见。

紧接着,7月上旬,虚拟运营商朗玛信息正式宣布通过收购39健康网进军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未来公司将以互联网、大数据、可穿戴等新技术为基础推出相应的移动健康服务。据悉,还有多家虚拟运营商正在内测移动健康服务,预计将在今年年内陆续推出。

然而,巨头进军移动医疗仍然存在接受度上的瓶颈。

在齐鲁医院,在长长的挂号队伍中,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老人和城镇就诊人员,有老人表示,自己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更不懂支付宝。而城镇就诊人员则表示,日常生活中接触网络不多,很少使用支付宝。

对此,张建刚反驳道,一个支付宝账号可绑定多张就诊卡,年轻人可利用自己的支付宝遥控父母看病。

可穿戴医疗设备成最大掘金点

“移动医疗产业的完整模式由硬件-软件-云端三部分构成。” 在今年的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大会上,凌拓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许升达面对台下的医生、IT专家、风险投资人士侃侃而谈。据其介绍,一条完整的移动医疗产业链,从硬件端的生命体征采集器出发,经由APP软件传输处理,最终汇集到云端数据库里,届时,移动医疗完美闭环,从移动终端到移动终端。

而可穿戴设备则成为这条产业链上最大的掘金点。“2016年,医生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通过一部智能可穿戴设备反馈的信息查看地球任一角落中某个病人的心电图,这就是正在发生的医疗技术革命。”

据悉,凌拓通信已被中小板上市公司邦讯科技以2.4亿元的价格购得,而热钱的流入正是基于对可穿戴医疗设备的远景可期。

目前,凌拓科技拥有一系列可穿戴移动医疗产品,包括“云端健康检测仪”、“云端智能体温计”以及“可穿戴式医疗报警装置”。其中,“云端健康检测仪”集成了血压、血氧、血糖、体温、心率、心电六项测量功能。“云端智能体温计”可通过连续性基础体温采集和分析来跟踪女性生理周期健康并且预测女性受孕几率,对老年人、特殊病人的健康监护也同样适用。“可穿戴式医疗报警装置”可以实现对老人以及特殊病人的GPS定位跟踪监护,检测佩戴者是否跌倒,同时自动向事前预定好的手机发出警报。

实际上,凌拓科技的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只是蓝海中的一叶扁舟。

有资料显示,到2016年,无线网络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4亿美元,届时将有3000万台移动设备与无线网络中的“医疗局域网”相连接,可佩带在人们身上的无线医疗感测器将达到1亿台。

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众多企业纵身跳入可穿戴设备的“掘金”潮中。

来自深圳的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一部3G手机、一台便携式血糖血压检测仪,早在2012年就挣得2亿万。据了解,新元素通过随时随地测量用户的血糖、血压,并将测量结果同步上传到三甲医院的网络保健中心数据库形成个人健康记录,按照会员数量向医院收费,如果不是合作医院的用户,可以缴纳200元年费,成为网络健康中心的会员,就可不限次数做检测。另外销售检测设备和政府补贴也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何让移动医疗活起来?

有资料称,预计到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将带来230亿美元的收入。艾媒咨询的数据则显示,到2017年底,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也将突破百亿元。

但在许升达看来,“移动医疗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目前却找不到出路。”他认为移动医疗行业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市场远景相比,盈利并不符合期望值。

“将人文情感植入到冷冰冰的硬件中,依靠人文精神去推广产品,渐渐闭合从硬件到APP再到云端服务的产业链,最终盈利模式不是问题。”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各家可穿戴设备的厂家都在抢占移动APP入口先机,卖出硬件设备是有一定利润,但最后的决胜点在哪里?

他认为经由可穿戴设备收集的个人健康大数据有无限魔力,最具商业价值。它们可用于个人健康管理、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只有人们的个人健康数据被合理保管与正确分配,届时医疗行业将被颠覆,盈利模式也将改成C2B。”

然而由于众移动APP一时如春笋般冒出,很难保证软件没有漏洞,信息遗失的状况比比皆是,曾有专家质疑,当个人的健康数据全部存放在云端之后,这些隐私的安全能否保证?很明显,目前移动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许多挑战,比如移动应用少、技术限制、安全性、预算等,有移动APP开发商表示,研发的巨大资金很难在短时间内回收。这些因素让国内移动医疗最终实现盈利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在美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商正探索和保险公司合作的商业新模式。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商可通过和保险公司合作获得广大的客户群并进行利润分成, 2013年6月美国CardioNet宣布与UnitedHealthcare签订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锁定了超过7000万客户,消息宣布后CardioNet股价上涨330%。

篇9

需要风险投资医疗消费需求增加与医疗资源不足的矛盾迫切需要医疗器械产业投入的增加,我国医疗管理部门和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做了很大的努力,诞生了深圳迈瑞、山东新华等一批优秀企业,具备47个大门类、3500多个品种、12000余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疾病诊治的需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增长,但产业规模依然很小,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很难满足国民的医疗需求。二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较差,研发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产品研发水平较低,原创技术与原创产品极少,核心专利数量更少。产品品种虽然比较齐全,但中低端产品多,关键零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高端产品主要以仿制、改进为主,原创产品几乎没有。三是医疗器械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社会资金不愿意投资这个领域,而向银行贷款风险较大,银行总会尽量回避这类贷款,通常期限较短,一年以上就为长期贷款,到期需要收回贷款,而且需要抵押,门槛高。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需要大笔资金以及高效的管理策划,并且能够承担风险,而风险投资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Investment)是对创业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并对所投企业进行培育和辅导,在企业成长到相对成熟阶段后退出投资实现自身资本增值的一种特定形态的投资活动。它具有以下六个特点:(1)以投资换股权方式,积极参与对所选择的新兴企业的投资;(2)协助所选择的新兴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3)投资风险大、回报率较高,由专门人员不断进行各项风险投资;(4)追求资金利用率,要求投资尽快回收,不以控制被投资企业所有权为目的;(5)风险投资公司与所投资企业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与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的;(6)投资对象一般是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企业。所以,风险投资不是单纯的投资行为,不仅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提供特有的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支持;与长期持有所投资企业股权以获得股息为目的的普通资本投资不同,风险投资在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就会退出投资。风险投资进入医疗机构,可以为医疗服务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并且在后期会退出这一领域,不会导致垄断或者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事实上,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国家放松了对这一领域的限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机构,多家风司已开始进入民营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有效促进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2014年的市场规模在3000亿元以上,已经占到全国药品市场的17%。

二、风险投资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前景

2013年1月15日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在京正式了《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提出我国医疗产业应该向高科技、人性化的方向迈进,目前生物智能以及机器人智能发展速度很快,必须在将来的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加入高科技因素,如机械传感器材、智能器械临床实验系统等。另外,医疗器械产业必须重视适用于家庭自我监护与诊断及远程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在第十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参会者对清洁技术、TMT和医疗健康三个产业的发展和投资前景充满期待,其中,医疗健康产业被评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多数人认为医疗健康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值得重视的是,在论坛的首场高端对话过程中,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深创投总裁李万寿、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达晨创投创始合伙人刘昼均十分看好国内消费行业,其中重点看好的就是健康业。随着我国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就医群体的需求在不断分化。由消费理念、收入水平、就医习惯等因素的差异而导致的差异化就医需求,将成为我国未来医疗服务领域的一大特点,各种面向细分的、不同人群的医疗服务将会逐渐形成。目前,诸多公立医院都开设了特需门诊,各类私立医疗机构面向人群的细分则更加明显。新一轮医疗改革给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提供了机会,经过一年摸索,资本已经找准细分市场,见缝插针地瞄上它们。之前,大量的风险资本在医疗服务产业门口徘徊不前有其原因,随着医改的进行,我国医疗产业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医疗产业也将进一步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风险投资与医疗服务的结合是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具有必然性和优越性。

三、总结

篇10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看,医疗健康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对医疗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升,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我国庞大的人口总量和社会日趋老龄化也为医疗健康产业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市场,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临床应用等的不断突破,则在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也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新的变革,医疗器械、养老服务、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无疑成为互联网与医疗健康产业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既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重点,也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是当下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为大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也给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而得益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医疗器械行业已逐渐成为医疗健康产业中一个较为独立的分支,市场潜力巨大。有相关专家指出,医疗器械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超过千亿元,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医疗设备发展不足的困境。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产品处于产业中低端环节,与全球龙头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未来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将成为国内产业发展的重点。

再以养老服务产业来说,自2000年开始我国已步入老龄型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遇。

不过,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观念不到位、资金供应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